•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區治理問題范文

        社區治理問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區治理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區治理問題

        第1篇:社區治理問題范文

        關鍵詞 社區矯正 部門銜接 社會力量 合作體系 矯正圈

        中圖分類號:D916.7 文獻標識碼:A

        刑罰的有效性完全取決于懲罰給罪犯心理留下的印象,一種刑罰的作用在實際上既不取決于它的性質本身,也不取決于它在各種刑法整個階梯上所處的位置,最高的刑罰必須是根據各地的情況盡可能寬大的懲罰。社區矯正,又稱社區處遇或社區矯治,是相對于傳統的監禁式刑罰而言的一種新興的罪犯處于方式,它的興起與發展是近現代刑罰理念變革的產物。社區矯正作為一種專門制度在我國出現是近幾年的事情,但其本身是典型的舶來品,因此在移植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之處。

        1社區矯正的合作體系面臨的難題及原因

        一個成熟的社區矯正合作體系,應當是由社區矯正管理機構、監督機構、社會組織、專業人士共同組成,在這個體系中各個組成部分互相合作,促進良好的合作關系的形成。設計者們對社區矯正理想的設計是將符合社區矯正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幫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并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它的存在確立了一種全新的刑罰工作模式,即由原來的公安機關負責,基本轉為主要依靠司法行政機關組織實施,公、檢、法等其他部門密切配合,司法所具體負責執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刑罰執行。然而,從實踐看來,目前社區矯正在我國的實施情況不盡人意,各個主體之間的職責不明確,社區力量的參與程度較低等問題相當嚴重,沒有建立合理的社區矯正合作體系。究其原因,主要有幾方面:

        1.1缺少法律規定,缺乏制度化、體系化的基礎

        社區矯正作為一種刑罰執行工作,為保證刑罰執行的統一性和嚴肅性,加強社區矯正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建設是其根本要求。一項全新的制度,其發展離不開法律的保障,但是,從局部試點到全面試行再到現在由刑法正式確立,我國關于社區矯正的法律法規屈指可數,分別是《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2003年)、《社區矯正實施辦法》(2012年)、《社區矯正執法文書格式》(2012年)、《關于全面推進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2014年)、《關于組織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2014年)。這些規定都只是司法部、教育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部門聯合頒發的通知、意見等規范性法律文件,其效力遠不如正式的法律法規。縱觀西方比較成功的案例,可以發現,全面的法律規定是實踐工作順利發展的前提,社區矯正的可持續性發展必須要有科學的、完善的法律保障。但是目前我國的法規中沒有明確的可操作性規定,因而國家機關在開展矯正工作時流于形式。

        1.2缺乏保障機制

        我國目前沒有建立社區矯正法律體系,導致相關的制度保障不完善,其中最主要的是各項資金保障制度不完善,嚴重影響著社區矯正工作的深入發展。一方面,試行社區矯正的各地依據《財政部、司法部關于制定基層司法行政機關公用經費保障標準的意見》,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將社區矯正經費納入公用經費保障范圍。因此,自試點以來,社區矯正費用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擔。這種模式加劇了地方財政支出的負擔,難以調動地方展開社區矯正工作的積極性。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導致工作落實情況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社區矯正制度的目標難以實現。另一方面,矯正工作需要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社會力量中固然有志愿者的存在,但是他們只是在業余時間義務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無法長時間擔任矯正工作主體,展開矯正工作仍然需要專職的社區工作人員。我國目前沒有制度規范的上崗制度、薪酬保障機制、表彰獎勵機制等,無法吸引優秀人才參與社區矯正。

        1.3執行主體缺乏明確性

        我國的社區矯正剛剛開始,目前沒有基本的法律依據和制度支撐,在矯正執行過程中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執行主體問題。在《刑法》、《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前,規定公安機關負責對社區矯正工作以及監外執行進行監督考察。但是依據我國現行的《社區矯正實施辦法》以及各地的實踐,司法行政機關負責指導管理、組織實施社區矯正工作;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規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區矯正人員及時依法處理,由此出現了公安機關是法律規定的執行主體,而司法行政機關是實際的具體執行主體這種“雙重主體”的局面。這種尷尬的局面使得司法行政機關行使權力缺乏法律依據,難以名正言順地進行工作,影響其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對于公安機關而言,其自身已經承擔著偵查犯罪的職責,工作習慣、思維慣性往往具有濃厚的打擊犯罪色彩,再賦予他們矯正罪犯社會化的職責,可能在矯正主體與被矯正人員的管理、溝通上帶來不便,甚至可能產生抵觸情緒或者出現執行機關的人員就是曾經辦案的人員的尷尬。目前我國社區矯正的執行主體尚不明確,使得矯正工作陷入困境。

        2完善社區矯正合作體系的建議

        社區矯正離不開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社區組織等各種力量的相互依賴與合作,而我國現行的社區矯正制度無法使所有的參與主體之間通力合作,形成有效的合作體系,因此,完善我國矯正制度的合作體系、促進矯正圈的形成不僅有利于理清社會矯正各個工作主體之間的分工與合作,更有利于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對開展矯正工作有重大意義。針對上文分析的問題可知,社區矯正工作的發展離不開一個健全制度的支持,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統籌各方力量,是做好社區矯正工作的重要法寶。把社區矯正擺到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謀劃,不斷提高社區矯正工作水平,首先應當在立法和實踐中進一步健全我國社區矯正制度。

        2.1轉變傳統刑罰觀念

        “觀念先于行動”,任何制度的確立、發展都是以本國的意識形態為基礎的,社區矯正制度之所以在西方國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是因為啟蒙運動源于西方,自由、人權、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而我國民眾甚至司法工作人員樸素的報應主義根深蒂固,認為只有將犯罪分子“關進去”才能防止危險的發生。樹立公眾的信心,向民眾推廣社區矯正,是政府迫急的任務,關鍵的問題是立法者和執法者首先要以正確的理念武裝自己,其次才能引導更多的普通百姓認識到這些,并使他們從中受益。因此,推動社區矯正發展的首要任務是改變公眾的刑罰觀念,逐步確立現代的刑罰觀念。盡管我們的社會還沒有充分準備好去全面接受并以實際行動普遍支持社區矯正,但有必要通過強大的宣傳攻勢,使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認識、接受并支持社區矯正。在平時的生活中,應當加強社區矯正的宣傳教育,使公眾了解社區矯正制度的價值和意義,改變他們“刑罰必須關押”的觀念,引導他們接受、支持、參與社區矯正,為社區矯正的發展培育良好的社會氛圍。

        2.2完善社區矯正立法,加強各部門職責銜接

        縱觀現行有效的社區矯正法律規定可以發現,相關的法律規定過于籠統,缺乏可操作性,難以滿足實踐的要求。因此,從長遠角度看,為了徹底解決我國社區矯正工作發展的制度問題,應制定一部專門的《社區矯正法》,為社區矯正提供完備的法律依據。立法應當明確規定其概念、性質、主體、部門銜接等基本問題。此外,應當及時對現行的相關法規進行修改,減少法律沖突、法律漏洞情況的發生,使社區矯正的法律法規更加完善、科學,形成體系。首先,應當明確社區矯正執行主體,解決實踐中“主體空白”的尷尬局面。本文贊同由司法行政部門統一執行社區矯正。其次,應當貫徹大局意識和協同理念,對相關國家機關的工作職責明晰界定,使公安機關偵查、人民法院審判、檢察機關監督、司法行政機關行刑,各個部門各司其職,最終建立起權責明確、通力合作的格局,真正落實我國《憲法》中“分工負責,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原則。最后,在各部門的職權銜接方面,應當通過與民政部門、勞動部門等加強合作,建設專人負責制,編制好社區矯正人員的就業、稅收優惠等政策,形成一個矯正圈,在這個圈子里專人專案,依據每個對象的特點制定矯正計劃,各個部門相互合作,社區工作人員和矯正對象積極參與,實施計劃,促使矯正對象更好地融入社會。

        2.3健全保障機制

        在制定法律保障的同時,應當同步建立、健全保障機制。首先,應完善準入制度,制定薪酬保障機制、表彰獎勵機制等保障機制,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矯正工作的積極性,通過引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社區矯正工作,使社區矯正工作真正做到社會化的同時降低政府服務成本、提升服務質量。其次,應當建立資金保障體制。我國實踐中的經費保障制度難以調動工作部門的積極性,制約社區矯正發展,基于此,本文認為可以在經費保障體制上有所改變,借鑒國外的經驗。在社區矯正的資金來源渠道方面,除了政府提供財政支持外,矯正管理機構可以通過合法渠道接受捐款和補助金,支持當地的矯正計劃和服務的實施。我國地域廣闊,各地的經濟水平不同,但是矯正工作的需求是相同的,單純依靠財政撥款根本無法滿足矯正實踐的需求。因此,可以鼓勵社區矯正機構拓展資金籌集渠道,并規定相應的資金運行方式、管理系統和監督機構,以免資金被濫用。確立“以政府撥款為主,社會捐助為輔”的社區矯正資金保障體制,促進社區矯正工作的發展。

        2.4加強矯正隊伍人員的配置

        “徒法不足以自行”,高素質的工作人員是社區矯正制度實踐順利進行的必然要求。考慮到我國國情和社區矯正工作的特點,應當建立專門的矯正機構,組成社區工作人員隊伍。這其中應當包括兩類人,第一類是社區矯正執法人員,由司法所中負責社區矯正刑罰執行任務的國家工作人員組成,可以把他們稱為“社區矯正官”;第二類是社區矯正輔助人員,即協助社區矯正執法人員開展工作的人員。對第一類人,可以通過專項考試,選拔具有專業知識的高素質人才進入矯正官隊伍。在任職期間,對其進行不定時的工作培訓,以此不斷提高工作能力。通過法律明確社區矯正工作者的具體工作要求,并設計和完善職業考核要求、薪酬待遇等,增強他們的職業歸屬感,從而保證矯正工作的順利進行。

        3結語

        社區矯正在我國正式實行不過是近幾年的事情,但是它的發展與社會的變遷息息相關,在肯定積極意義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其所顯露出的問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立足我國國情,借鑒西方經驗,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區的力量,銜接、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合作體系,促進制度的本土化,最終實現社區矯正制度設立的初衷。

        參考文獻

        [1] [德]威廉?馮?洪堡.論國家的作用[M].林榮遠,馮興遠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 盧建平等.刑事政策與刑法完善[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 張遠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與刑法改革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

        第2篇:社區治理問題范文

        【關鍵詞】城市社區;城市管理體制;問題;思考

        城市管理體制,是由城市管理機構、管理權限、管理方式、管理隊伍及管理約束機制諸多要素組合構成的相對穩定的體系,是整個國家管理體制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需要通過城市政府行為進行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分級管理、整體聯動,建立起集指揮、協調、管理于一體的超越部門利益的綜合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

        本文將以社區居委會為切入點來分析時下我國城市管理體制的現狀、問題,進而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議。

        一、我市現階段城市社區管理現狀

        近年來,我市(唐山市)在城市社區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方面進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社區管理的現狀和客觀需要來看,還存在著諸多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角色錯位,社區居委會負擔過重。社區居委會本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但在實際工作中社區居委會卻成了政府的下屬機構,承擔了大量行政職能工作,來自各個層面、各個部門,經常性的、臨時性的工作難以計算,可以說是“下面一根針,上面千條線”。目前,居委會的情況就是責任大、權利小、事情多、經費少、待遇低、力量弱,造成社區居委會的超負荷勞動。

        2、社區群眾參與意識不強。居委會的生命力在于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居委會與社區居民關系的最核心體現也是社區居民參與。可見社區居民參與非常重要,因為人是社區建設中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居民的廣泛參與,再豐富的物質資源也不可能得到利用。更重要的是居民比居委會更了解自身需要,有他們的參與,社區問題解決會更有效率。

        3、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三者之間的關系不順暢。在居委會到底是“居民自治組織”還是政府“腿”這樣一個雙重身份還搞不清楚的時候,隨著住房私有化,特別是新興商品小區的迅速發展,業主委員會和物業管理公司這兩大社區管理主體在社區自治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二、社區管理體制中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

        1、對社區居委會認識模糊。由于實際工作中,政府職能部門各級干部對社區居委會的性質、職能、作用認識模糊,認為社區居委會是政府的派出機構,沒有把社區居委會作為一個居民自治組織來對待,漠視了社區居委會的法律地位,把給居委會發號施令、派放任務當作是理所當然的事,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級一級往下“批發”工作任務,一些本不該由居委會辦的事情也壓到了社區,使社區居委會大部分時間花在應付上級交辦的任務上,大量擠占了用于社區管理和服務的時間。

        2、社區居委會和政府部門關系理論與現實的錯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條規定:“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同時還規定“不設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它的派出機構對居委會工作予以指導、支持和幫助。居委會協助其開展工作。”所有這些法律條文都表明,居委會是一個群眾性的自治組織,不是國家的行政機關。

        3、相關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國現行的有關社區管理和居委會組織的法律法規還有許多立法上的空白,如社區居委會的法人資格問題,由于社區居委會的法人資格模糊不清,當遇到某些企業或團體侵害自己利益時,就不能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利益,進而導致某些工作缺乏法律依據和政策支持,致使居委會的工作經常處于兩難的困窘境地。

        三、加強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的幾點建議

        新形勢下,各地對社區管理體制模式進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如上海、北京、沈陽、大連等地自1996年以來,就著手進行了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許多好的經驗。實踐表明,加強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已經成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加快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我們也認識到,城市社區管理體制要發展,需要改革和創新,同時要堅持立足實際,結合自身特點進行改革和實踐,現結合唐山實際,從以下五個方面提出筆者的看法和建議:

        1、實行社區工作準入制度

        按照“政府依法行政,社區依法自治”的原則,落實“權隨事轉,人隨事轉,費隨事轉”的要求,規范各部門各單位對社區工作的指導。建議由市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對政府職能部門和有關單位,凡擬將其組織機構、工作任務、評比考核(檢查)、社區掛牌及設點服務等項目進駐區的,均實行社區工作申報準入審批。對準入的項目及匹配工作經費等內容以文件的形式加以明確。對需要社區協管的事項,按照“費隨事轉”的原則,相關部門下派其自身職能工作時,要向社區撥付工作經費,實行“有償服務”。同時,嚴格規范準入程序,引入動態管理機制,每年年底對進駐情況進行檢查,對情況變化需要撤出的,履行撤銷手續。

        2、加強社區組織建設

        引導社會力量依靠社區成員共同參與社會事務管理,形成政府與社會合作治理社區的良性格局。拓寬社區居委會參與社區自治的渠道,規范和引導社區居委會組織建設。完善社區工作者考核、獎懲制度工,加強社區居委會隊伍建設。優化社區居委會成員的年齡、文化、素質結構。

        3、增強對居委會工作多方面的投入和幫助

        多渠道解決居委會工作經費問題,把政府資助居委會的措施制度化,同時居委會的經費來源也應該多樣化,培育居委會的“造血”功能,興辦一些經營項目,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應該進一步加強社區用房和服務設施建設,適當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生活補貼和保險待遇。還應該進一步強化社區干部隊伍建設,提高工作人員能力素質。

        4、改進居委會的工作方式

        要進一步完善居委會的服務功能,擴大居委會工作對象的覆蓋范圍,科學制定居委會的工作的方法,充分發揮居委會境內企事單位的資源優勢,進一步提高居委會的工作質量和效率。居委會的工作紛繁復雜,任務繁重,單純運用傳統的工作方式難以完成上級的要求和居民的需要,通過工作方式的改進和創新,一定會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提高滿意度。

        5、突出居委會“居民自治組織”的性質

        居委會的發展動力來自于居民,應充分調動居民的參與熱情,發揮居民自身的潛力,并動員其他社會力量關注居委會的建設,調整自治與完成政府交辦工作的關系,才能把居委會建設成名副其實的居民自治組織。

        【參考文獻】

        [1]趙勤.社區管理[M].中國勞動保障社會出版社,2007.

        第3篇:社區治理問題范文

        【關鍵詞】社區傳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存在問題;對策研究

        近年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為傳染病防控的前哨,在疾病群體防控、傳染源控制及易感人群重點保護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并為傳染病的有效防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2]。本文通過總結和分析目前基層社區在傳染病防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出現的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從而進一步完善與發展基層社區的傳染病防治管理工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間本社區傳染病防控工作檔案及工作記錄,并結合國內外社區傳染病防控工作的相關資料,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分析。

        1.2 方法

        在社區各科室人員中隨機組成調研小組,對社區傳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內容進行分類,對日常傳染病控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最后提出相應方面的對策。

        2 社區傳染病防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社區人員缺乏對傳染病防控工作的認知和重視

        經調查分析,部分社區工作人員尚未對傳染病日常防控工作的性質及地位形成清晰的認識,這主要源于單位日常工作思想培訓開展不到位,工作制度及工作規范尚未針對實際工作性質及影響作出具體的調整,模糊的認知導致部分工作人員日常服務中傳染病預防意識不強,不能充分迎合當代社區傳染病管控工作的基本思想。

        2.2 社區經濟與防治管理工作的矛盾

        服務和管理水平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是國內社區傳染病控制單位主要的矛盾之一,低收益極大地影響了社區傳染病控制工作的順利開展,難以維持和擴大社區傳染病的防控力度,長期局限于一些能夠實現經濟收益的防控管理服務之上,醫療設備支持不足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服務人員教育培訓工作的深入開展,同時也直接影響了日常疾病管控工作質量。

        2.3 社區服務管理人員配置不合理

        社區服務管理人員的配置問題主要是基層衛生服務人員數量少和質量低[3]。現有的部分衛生服務者多為中短期聘用的臨床工作人員,大多數人員并未接受過系統的公共衛生教育及傳染病防治培訓。人員配備不合理會直接導致日常傳染病的防控工作不能有序、規范開展,服務工作者綜合素質不高,則綜合服務質量難以提升。

        2.4 防控服務不規范

        良好的傳染病預防服務需要扎實的理論作為基礎,還需要貼合社區實踐的服務工作付諸實踐,而社區傳染病控制服務在我國尚屬一項新的衛生服務項目,較短的實踐期間未能為國內社區疾病控制服務工作積累下足夠的實踐經驗,導致日常工作服務不規范。

        2.5 服務體系不健全

        經研究發現,社區傳染病的防控服務主要偏重疾病治療,進而弱化并忽視了疾病的預防工作。盡管防治管理工作依照衛生服務“六位一體”的模式開展,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醫院的緊密聯系會使日常疾病的防控工作偏重于疾病治療方面。

        3 社區傳染病防治管理對策

        3.1 重視宣傳教育工作

        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社區服務人員宣傳教育工作[4],系統調查內部疾病防控工作人員總體工作認知情況及服務能力,制定相應的宣傳方案,并針對性制定一對一的服務教育方案,由專人定期為所有工作人員實施教育與培訓; 另外,還應強化社區整體傳染病的防控服務宣傳教育工作,幫助社區群眾建立“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傳染病防控理念,鼓勵社區群眾積極參與到日常傳染病的防控工作中來[5]。

        3.2 完善管理體系建設

        制定切實際、具體化、科學性強的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機構、專科設置、人員培訓以及采購供應等切實可行的長效管理機制,加強績效管理,制定合理的獎懲措施,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3.3提高管理水平和專業素養

        設置專業的管理小組,針對傳染病管理設置相應的傳染病管理領導小組、疫情監督小組、應急治療小組等,提高管理效率,并對其定期做專業培訓,明確每位成員工作任務及負責項目,做好相關工作,避免工作中出現錯誤。同時加強“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系統”應用,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疫情報告效率的同時避免了傳統報送中卡片的遺失。

        3.4強化醫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

        加強感染管理工作,并與其他部門高度配合,發揮防治感染的作用,加強醫院感染控制硬件設施的建設,規范社區醫院、鄉村衛生所(室)和個體診所醫療廢物的管理[6],合理處理醫療廢品,減少安全隱患。

        3.5 加強衛生監督與法制建設

        加強法制教育,定期組織社區醫務人員學習《傳染病防治法》相關知識,增強依法監督意識,提高衛生執法能力,在加大監督力度的同時, 按照監、幫、促的工作原則, 對社區的傳染病預防工作進行技術督導, 真正發揮衛生監督在傳染病防治工作中的監督作用。

        【參考文獻】

        [1]吳家禹.基層社區傳染病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19):3026-3027.

        [2]趙紅洋.社區傳染病控制工作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3, 23(6):1612-1613.

        [3]宋萍,羅羽.我國傳染病護理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5):345-346.

        [4]楊國庫.試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傳染病防治中的相關問題[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5,15(104):305-306.

        第4篇:社區治理問題范文

        【關鍵詞】:精神障礙者,康復,相關因素,護理

        精神障礙的康復是運用可能采取的手段盡量矯正病態的精神障礙,最大限度地恢復適應社會生活的精神功能[1]。有效的社會支持體系、良好的社區康復環境有助于病人的全面康復;以社區為基礎的康復護理對精神病人尤為重要[2]。2010年1月,我中心對轄區內社區居民進行了精神健康狀況調查,發現精神障礙患者由于缺乏專業化、規范化、系統化的管理。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負面影響。針對調查結果,我們成立了精神障礙的心理咨詢門診,每周邀請專家坐診,同時利用社區康復和社會保障機構,完善社區康復體系,減少了病人住院時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精神障礙患者的康復及護理要點報告如下:

        一、 一般資料

        目的:統計我社區民精神障礙者的住院次數,分析其與社區衛生服務、社會保障服務、家庭成員的關愛等影響因素。使得不同精神障礙者的能力在社區中得到發揮,有助于防止疾病的復發。方法:定期對轄區內37例精神障礙患者及家屬開展定期專題講座、心理護理、生活護理、病情先兆的監護、用藥指導、安全護理及康復期訓練。并對相關因素進行問卷調查。充分利用社區康復機構,探討完整的社區康復體系。結果:住院次數大于3次20人,小于3次12人,男性大于女性。3次以上住院離婚、無房、家庭貧困居多。患者有直系親屬90%,享受城鎮居民醫保98%,享受社會保障100%。結論:1.社區精神衛生專業人員缺乏。2.社區精神衛生服務開展較遲,不夠深入。3.家屬不愿透露病人信息。4.有效地社區衛生服務,動員社會、家屬參與,能減少住院次數,降低醫療成本,改善社區精神病人的生活質量。

        二、 精神障礙者出院后的護理指導

        1. 監護人和家庭成員

        精神病人的康復與社會支持有密切關系[3]。監護人是病人與社區聯系的橋梁,他與醫護人員密切合作,為病人回歸社區提供全面的服務。主要負責與社區資源聯系,在病人出院前為其準備舒適的修養環境、安排就業或為病人聯系日間訓練中心等;幫助病人處理不良情緒,鼓勵其表達內心的意愿并給予心理疏導,生活技能訓練,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盡量由病人自己料理生活,包括整理被褥、床鋪和打掃屋內衛生;培養良好洗漱習慣,早晨洗臉刷牙,飯前便后洗手,家屬予以督促。幫助病人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表,按時服藥,按時睡眠。如有異常及時和社區康復護士聯系。

        2. 社區康復護士

        有效地出院后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可提高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效果與病人滿意度[4]。

        2.1 對社區康復護士要進行專業的訓練,為社區的精神病病人提供服務,將精神科護理從醫院延至社區。社康護士通過定期家訪、電話聯系等方式了解病人的服藥情況,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況,協調病人與家屬、鄰居的關系,協助病人安排日常生活,改善生活質量。定期舉辦講座、咨詢,讓家屬了解精神病知識;成立家屬聯誼中心,幫助家屬接納和護理病人。并給家屬提供支持幫助,若病人的病情有所波動,社康護士會馬上與醫生聯系,安排病人及時接受治療。

        2.2 家庭病床是醫院護理向社區的延伸,由社康護士負責病人在家的康復治療,家訪1次/月,觀察病情、指導服藥和康復鍛煉。病人病情穩定后,社康護士可以將病人轉介到社區輔助就業部、康復中心參加適當的工作和活動。病人在家有意外情況可以隨時打電話與社康護士聯系,尋求幫助。

        3. 社居委

        在社區居委會為患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機會,使他們能夠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從而提高患者人際交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患者社會功能恢復及癥狀的改善起到積極作用[5]。

        3.1 中途宿舍與長期護理院 中途宿舍為出院后無監護人和家庭成員的精神病人提供免費的住處。對入住的病人。工作人員根據他們的能力輔助其就業,通過勞動讓病人自食其力,增強病人回歸社會的自信心。若病人自我照顧能力較差,則轉入長期護理院。著重于病人自理能力的訓練,減緩病人的衰退。專職人員要關心病人的服藥情況、康復情況,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況,定期向醫生匯報及安排隨訪病人。

        3.2 社區的輔助就業 對于病情穩定,工作能力較強并適合外出的病人可以輔助就業,予擦車、除草、環保清潔等適宜工作,另外還有病人經營的菜檔、水果檔、便利店和餐廳。有專職人員指導病人的工作,每位病人有一底薪,每日記工資,并根據病人的表現予以適當獎勵,外出工作的病人每月約有800元的收入,沒有工作能力申請社會保障,足以支付日常開銷。提供既受照顧又具康復作用的工作環境。通過培養病人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工作習慣,在工作中學習與人相處,為重返社會打下基礎。

        3.3 日間訓練及活動中心 日間訓練及活動中心為社區的精神病人提供多元化的日間訓練服務及康樂活動,幫助他們融入社會、自立生活。日間訓練服務根據病人的要求為其設計個體化的康復計劃,包括就業技能的培訓,如電腦操作、文書處理、速遞、環保清潔等,以及家居自理能力、社交技巧等訓練。

        三、 小結

        系統的醫院-家庭-社區服務將社區的病人有效地組織起來,充實了病人的余暇生活,培養了病人的自立能力和互助精神。我社區在探討完整的社區康復體系,讓不同能力的精神患者在社區中得到一定的康復訓練,有助于防止疾病的復發,減少住院次數。收到良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鞏玉秀. 社區護理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9:305

        [2] 呂欽諭.精神分裂癥醫院康復的現狀與發展[J] 精神醫學雜志2010, 23(5): 393-396

        [3] 宋紅,李建華. 家庭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作用的對照研究[J]. 寧夏醫學雜志,2010,32(12):1206-1207

        第5篇:社區治理問題范文

        論文關鍵詞:社區服務 社會化 產業化 運行機制

        現階段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及社區服務領域的拓寬社區服務走社會化、產業化道路已成為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也將成為社區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以嘉興市社區服務為研究對象對當前社區服務在社會化產業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如何建立促進社區服務產業化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出筆者的看法。

        一、社區服務社會化和產業化的提出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曾掀起一輪社區服務研究的.初步培育了居民的社區意識,但由于受歷史、體制,觀念等諸多因素影響,社區服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定位于社會公益。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和社會的轉型社區服務的功能在不斷拓寬,主要表現在.一是城市居民由原來的“單位人”轉化為“社會人”社區服務必須承擔原來由單位向員工提供的服務功能.并加強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二是由于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的改革.原來的后勤服務逐步向社會化發展社區服務要承載部分生產三是社會階層出現分化各階層利益差別增大.從而增加了階層矛盾,社區服務通過為低收入階層提供社會保障.可以緩;中階層矛盾,減少社會摩擦與沖突.增加社會和諧:四是民眾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民眾生活出現多樣化,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結構也出現變化。社區服務功能的拓寬帶來了社區服務性質重新定位的問題,社區服務不能沒有公益性.但社區服務也不能只具有公益性。

        社區服務的興旺發展離不開必要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除了依靠政府的扶持、社會的贊助和志愿者的義務奉獻外更重要、更關鍵的是牢固確立自我發展意識.培育自我發展機能.其途徑是實現社區服務的社會化和產業化。

        二、現階段社區服務社會化和產業化存在的問題

        所謂社會化,一是社會事情社會辦.二是社區和社會從封閉到開放.從隔絕到統一實現一體化。社區服務的社會化是社區服務業向產業化過渡所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社區服務的產業化是指社區服務工作從行政性經營到市場化經營,從事業化管理到企業化管理從非經濟實體到經濟實體從財政維持到自負盈虧的過程。結合嘉興市社區社會化和產業化實際.可以發現當前社區服務的社會化和產業化還存在諸多令人思考的問題.具體表現在:

        1社區服務資金來源渠道單一

        目前社區服務的資金來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政府對社區服務的資金投入。具體表現形式為直接的財政專項撥款、無償提供場地、設施和稅收減免等:二是社會捐助資金投入:三是有獎募捐基金投八.四是社區服務的自身積累。我國社區的發展從一開始就是政府主導型,政府的投入始終是社區服務的重要資金來源,一旦政府資源投入不足.社區服務的持續發展就會失去動力。

        2社區服務項目少水平低

        從嘉興市社區服務目前的情況來看社區服務的項目不多.且大都集中在社區保潔、社區綠化、老年人照顧、孤殘兒童照顧.殘疾人照顧,貧困家庭救助、職業介紹、計劃生育輔導等方面.

        即使是這些服務.體力勞動和經驗性的服務遠多于知識和技能含量高的專業化服務。至于社區居民急需的專業服務諸如老年人的心理與行為輔導、問題青少年的行為矯治與輔導,暴力家庭與單親家庭的輔導和治療、弱智兒童輔導、精神障礙者回歸社會的輔導、刑釋人員的社會化輔導居民的康復輔導、職業培訓與就業指導等知識含量高的專業化服務.則幾乎是空白。

        3社區服務人員素質偏低

        社會上普遍認為社區服務業本身對從業人員的綜合技能和素質要求不高.一般人員經過短期培訓即可勝任。基于這種認識.目前嘉興社區服務的從業者綜合素質不高雖然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政府通過下派、招聘等多種方式.使社區工作者隊伍的文化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2 5%,其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8.9%,但這些人員主要從事的是社區管理工作,社區服務許多專業性較強的項目.如咨詢、文化教育、調解等.目前的社區工作者基本上沒有專業背景,上崗后也大多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直接限制了社區服務的發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此外,影響社區服務業發展的還有缺乏長短期發展規劃和管理條塊分割兩個因素。相關部門在組織領導、方針目標資金來源、扶持保護和行業管理等方面尚無詳細的統籌安排:社區服務業的發展涉及到工商、稅收,城建,衛生、文化等多個部門.國家雖然出臺了促進社區服務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但實踐中由于管理上條塊分割,導致政策的協調陛和操作性大打折扣,沒能營造一個有力于社區服務業發展的寬松政策環境。

        三、建立促進社區服務產業化的管理運行機制

        根據當前社區服務在社會化和產業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今后社區服務的發展應著力從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方面八手。首先必須實行管理體制創新,總的思路是,堅持社會化、產業化的發展方向,整合社區服務資源,協調社會各方力量大力興辦多種形式的社區服務組織和經營實體.建立高效統一的新型管理體制.形成政府推動、企業參與、社會支持的發展格局。為此.要進一步發揮各級政府民政部門的綜合協調功能.可考慮在市、區兩級政府建立社區服務管理機構,具體負責社區服務產業化工作。同時為加強行業管理與指導.建議市民政局會同市級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制定市社區服務行業管理標準,并組織成立社區服務行業協會。街道居委會要把發展社區服務產業作為一項重要職能擺上工作日程.提供必要的場地.加強日常的管理.尤其要充分發揮街道對轄區內服務業的綜合協調管理作用。在此基礎上.努力創新社區服務產業化的運行機制。

        1市場化經營機制

        要把企業化管理和市場機制引入社區服務業,針對居民消費需求.及時調整服務內容.擴大服務領域.提高服務質量和檔次.開拓社區服務新的市場空間,在經營方向上.針對社區居民的職業層次.生活條件、消費水平服務需求等,確定社區服務產業化的整體布.類目!妻營苧項旦主莖包兩:一是便民利民服務類.即提供與社區居民吃穿住、行、娛樂、健身等方面有關的服務。二是后勤保障服務類即為駐在社區內的各類單位(除社區居民外)提供所需要的有償服務。從對嘉興市社區的調查情況看.目前應重點培育和發展老人服務、家政服務、醫療服務、中介就業服務·教育培訓服務等社區服務產業。

        2.多元化投入機制

        首先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目前社區服務資金來源的四個渠道中政府投入是解決社區服務資金不足的主要途徑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政府要把社區建設費用納入財政預算,提高投入比例.要充分發揮政府財政投入的導向功能.通過政府啟動資金的引導,帶動和促進有關企業、個人和社會力量投資社區服務業。其次要建立多元籌資模式建立社區服務發展基金接受企事業單位、居民捐贈制定捐助辦法,對于企事業單位、個人捐助的資金給予稅收減負等優惠政策,積極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到社區服務中來同時要研究出臺有關扶持性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個人、團體等社會資金和外資以獨資.合資、股份合作、合伙經營,以及承包、租賃等方式投資社區服務業,以拓寬社區服務資金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主體和籌資機制。

        3.服務資源共享機制

        第6篇:社區治理問題范文

        論文摘要:城市社區治理是實現和諧社區的基本途徑。如何搞好社區治理,是當前學術研究的熱點問題。隨著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深入發展,社區治理主體也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社區業主是構成社區的基本元素,在社區治理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當今的業主與以往的居民并不相同,對他們的管理、組織等遇到了新問題。所以應根據新情況,給社區業主一個合理的角色定位并使業主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社區治理。

        近年來,我國的城市社區建設已初具規模。城市社區建設這一概念是在我國體制轉軌的大背景下被提出來的,“努力促進新的社會結構和管理體制的形成,配合人們在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進步,重塑‘以人為本’的現代社會”。[1](p2)在新形勢下,對社區的管理不能沿襲以往的方法,由此產生了社區治理這一理念。社區治理強調的是治理主體多元化,這就把社區業主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一、社區治理主體多元化是發展趨勢

        “治理”這一提法有其獨立的豐富內涵:“作為社會——控制論系統的治理,政策結果不是中央政府行為的產物,中央可以通過一種法律,但是在隨后執行的過程中,它要與地方政府、保健機構、自愿部門、私人部門等發生互動關系,相應,后面這些制度間相互間也要發生互動。中央政府的凌駕地位不存在了,政治體系日益分化,我們生活在‘沒有中心的社會’,即以多個中心為特征的多中心國家中。政府的任務是使社會——政治活動具有能動性,鼓勵出現多種多樣的解決問題和分配服務的安排。這種新的互動模式種類眾多,例如自我管制和相互管制,公私合作伙伴關系,合作管理以及有企業家精神的合資企業。社會——控制論研究方法強調了處于中心的行動者進行管理時所受的限制,聲稱不再有單一的主權權威,替代它的是:每個政策領域特有的多種行動者;這些社會——政治——行政行動者之間的相互依存;共同的目標;界限模糊的公共部門、私人部門以及自愿行動部門;行動、干預以及控制方式的多樣化和新出現的方式。治理成了互動式的社會——政治管理方式的結果。[2](p92-94)近年來席卷全球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對政府職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要求管理主體的多元化,不再是單一的政府管理。“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著一種新治理。傳統意義上的公共行政強調的是政府行政或政府管理(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or government management)。而公共管理中的管理者,不一定完全是政府,私人部門、非營利部門、非政府組織等都是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強調的是治理(governance),即由眾多行動者組成的一個關系網絡,和眾多行動者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3](p12)治理理論與新公共管理理念相結合,形成了公共治理理論。公共治理的主要特征有:“1.政府理念從統治到治理的轉變;2.公共治理主體從一元到多元的轉變;3.公共治理的研究對象有了巨大的擴展;4.公共治理機制和手段的巨大變革。”[4](p91-92)社區治理的理念來源于公共治理理念,以往是政府作為單一的社區管理主體,而現在由于政府理念的轉變,使得治理主體呈多元化發展趨勢,使除政府以外的非政府組織、企業、社區部門和社區居民都可以成為社區治理的主體。不同主體在對社區事務的管理中發揮各自的特點和優勢,相互合作,共同為社區建設出力。如果這一套治理體系能夠良好運作,必然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這一新治理模式起步晚,在實際操作中還要一邊摸索一邊前進,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各治理主體之間職責界限模糊,甚至對自身的角色定位認識不清。在這里要重點討論的,是社區業主在社區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問題。

        二、社區業主的角色定位

        (一)社區業主與以往的社區居民的比較。

        我們現在所說的社區業主,主要是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住房商品化之后購買房屋全部產權的購房者。舊城改造是城市建設整體規劃的重要部分,拆除舊房屋建造新房屋則是舊城改造的主要內容。新建的住房大都是商品住宅小區,城市里的社區基本上就是以這些商品住宅小區為主。小區業主與以往的社區居民相比,不同點主要表現在:

        1.以往的社區居民所居住的房屋大都是單位福利分房性質,居住在一起的居民一般是在同一單位工作,彼此非常熟悉;現在的小區是商品化住房,業主購房都是個體行為,業主之間互相不認識。

        2.以往由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等機構對社區進行管理,而現在這些機構已經淡化,應運而生的業主委員會擔負起了管理社區業主的責任。

        3.以往社區的公共服務由單位統一提供,現在住宅小區的公共服務由物業公司提供,物業公司根據其工作內容和性質向業主收取物業管理費。

        可見,從傳統社區向住宅小區的轉變,不僅是人們的居住條件、居住環境發生了變化,更是我國城市基層社會管理方式的轉變。以前實行的以“單位制”為主的管理模式隨著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新的社區形式作為新的城市基層社會管理模式,是符合經濟與社會發展要求的。

        (二)存在的問題。

        社區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對社區業主提出了要求。社區業主作為跟社區部門、物業公司具有平等地位的治理主體,理應很好地發揮自己在社區中的作用。但在實際生活中,社區業主與物業公司及其他社區治理主體的矛盾很大,此類新聞也是屢見不鮮。

        從上面總結的社區業主與以往社區居民的不同點中可以看出,現在的社區業主之間沒有工作上的聯系,加之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壓力大、生活節奏快,人們總是很忙,人情淡漠,對于自己所居住的社區的其他成員更是不會主動去結識交往,這就造成了社區業主之間聯系不緊密,缺乏把自己當成社區治理主體的覺悟。業主委員會是指由物業管理區域內業主代表組成,代表業主的利益,向社會各方反映業主意愿和要求,并監督物業管理公司管理運作的一個民間性組織。業主委員會的建立是社區自治發展的標志,但由于起步較晚,發展時間短,很多方面還不成熟,而且業主委員會是民間性組織,號召力似乎不強,許多業主對于委員會的職能性質都不了解,支持委員會的工作就更無從談起了。物業公司為社區提供公共服務,也是社區治理主體之一。目前社區里的矛盾問題,最集中的就是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的矛盾,往往是業主認為物業公司在收取了較高的物業管理費之后并沒有提供相應的服務,于是拒絕繳納以后的物業管理費;物業公司則認為他們收取的管理費都不足以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了,這樣一來,后果一般是物業公司不再為社區提供公共服務,社區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業主深受其害。

        (三)社區業主的角色定位。

        矛盾問題已經不容忽視了,那么業主在社區治理中究竟扮演著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呢?既然前面已經提出社區治理主體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毫無疑問,業主是社區治理主體之一,與物業公司及其他社區部門有著平等的地位。但在實際操作中不能發揮出業主應有的作用,這促使我們對社區業主的角色定位進行反思。

        社區治理主體多元化是社區治理理論的組成部分,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必然要經歷一段磨合期,在此期間可能會產生很多以往沒有遇到過的新問題。“綜觀我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的發展與演變,可以將其概括為三種模式或三個階段:1.行政型社區——政府主導型的治理模式。2.合作型社區——政府推動與社區自治結合型的治理模式。3.自治型社區——社區主導與政府支持型的治理模式。我國城市社區建設由第二個階段向第三個階段的發展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5](p136-137)在這個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社區業主對自身的主體地位缺乏足夠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傳統管理模式的影響。在以往的社區管理模式中,社區居民是被管理者,是接受政府管理的一群人,人們在思想上已經形成了對管理者的依賴。現在的社區沒有了所謂的上級管理者,更多的是靠自己進行管理。而靠自己進行管理,又沒有明確的管理方法和標準,于是更多的人選擇不管理,對公共事務不聞不問,至于私人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別人也無權過問。這樣一來就導致了社區業主對社區事務的普遍不關心,即使出現了會影響到自身利益的問題,只要他人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就不會主動去尋求解決方法,從眾心理在這里起到了很大作用。還有就是單位制解體,盡管凸顯了人們的自主性和個性,但也會造成人與人之間聯系的不緊密,住在同一個社區的人們缺乏內聚力,對社區公共事務漠不關心也就不足為奇了。業主委員會無法發揮更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得不到業主們的理解和支持,當然其根源還是前面提到的社區業主之間缺乏內聚力。同時,其他社區治理主體的職責界限模糊,對自己應負的責任認識不清,責任意識不強,也是導致很多問題無法妥善解決的原因。

        問題的產生也許是在磨合期間無法避免的,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就成為了過渡的關鍵。既然現在社區業主不能很好地發揮其作為社區治理主體的作用,那就應該在實踐中將其定位在一個還不能夠達到治理主體水平,但正在向著治理主體前進的位置。在實踐的過程中努力將業主群體往治理主體的方向引導,并讓其認識到社區事務與自身利益有著密切關聯性。

        三、努力引導社區業主發揮其治理水平

        將社區業主放在一個還不能夠達到治理主體水平,但正在向著治理主體前進的位置,這就需要我們在實際操作中采取相應的措施,將業主向治理主體引導。

        (一)強化業主委員會在社區中的作用。

        我國傳統的管理模式是由上級機構管理社區居民,而且人們的思想方式受其影響很深。既然這樣,完全可以順應這一思維方式,提高業主委員會的地位,強化其作用。業主委員會雖然是民間性組織,也不是對社區的業主進行上對下的管理,但它是代表業主利益的組織,所做的工作都是在維護業主的合法權益。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強調業主委員會的組織功能,委員會是通過民主程序推選出來的業主代表組成的,跟大家是同樣平等的身份,這就不會出現以前管理模式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隔閡。業主們有什么困難,遇到了什么問題,都可以向委員會反映,委員會幫助業主解決問題。在這一點上,業主委員會可以填補在沒有了傳統管理者之后人們心理上的缺失,業主們通過委員會解決了困難與問題,自然會感激業主委員會,在心理上對其產生認同后,要擁護委員會就是順理成章的了。所以,業主委員會必須強化自身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當業主們還對自己的治理主體地位認識不清時,業主委員會就應該站出來,代表廣大業主發揮治理主體的作用。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社區中要選出大家都信賴的、人際關系較好的、熱心為大家服務的業主代表來組成業主委員會,組成之后要建立一套業主委員會運作的規章制度,切忌三分鐘熱情,要切實把每項工作都落到實處,并一直堅持下去。其次要加強業主委員會與廣大業主的聯系,獲得業主的支持。這一點在實際操作上有很大困難,由于前面已經說過的一些原因,很多人都對所居住社區的公共事務漠不關心。還是必須依靠業主委員會自身勤做工作,不能只是在產生問題和發生矛盾時,委員會才能證明其是存在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體現出業主委員會的存在。

        (二)加強社區業主間的內聚力。

        社區業主的內聚力不強,是業主不團結,對社區公共事務不關心的根源。如果在這方面有所強化,許多問題解決起來會更容易。由于工作、生活上的差異,社區業主也許很難在同一時間聚集到一起,這也給他們的溝通造成了一定困難。加強業主之間的聯系,可以先從老人和孩子著手。退休在家,平時無事可做的老人們完全可以加強聯系和溝通,業主委員會可以組織老人們參加一些有益身體健康的活動,加深對其他人的了解和熟悉,老人之間互相來往多了,會影響整個家庭與其他家庭的來往,慢慢地就可以把業主們聯系起來。孩子們也是,平時經常在一起玩,家庭之間的聯系自然就會越來越緊密。社區業主之間的聯系緊密了,內聚力自然就會加強。業主們對社區公共事務就不會再抱著漠不關心的態度,而是真正感覺到自己是這個社區的一分子,社區的大小事務都與自己息息相關,也樂意參與到社區的管理中來,負起自己那份責任,這樣,社區業主達到社區治理主體的水平就指日可待了。要加強社區業主的內聚力,要做的還有很多,而且這肯定是一個需要花費較長時間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

        (二)業主應加強與物業公司的互動。

        物業公司為社區提供公共服務,是當前的主流。盡管物業公司是企業,但由于其主要業務是為社區提供公共服務,如垃圾清理、安全保衛、綠化維護、車輛管理等,收取的物業管理費也在業主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所以物業公司是為社區業主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是社區治理主體之一。當前普遍存在的業主與物業公司的矛盾,很大部分還是由于物業公司自身不完善,提供的實際服務與承諾時的標準不相符,收取費用與提供的服務不相符等。由于物業管理的質量與業主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特別是經濟上的聯系,使得業主與公司之間的問題十分復雜且敏感,一旦出了問題,雙方都不愿意承擔責任,致使本來也許并不嚴重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原本可以協商解決的矛盾也變得不可能解決了。當前我國的物業公司發展較快,但良莠不齊的現象也很突出。社區要找到一家負責任講信用的物業公司并不容易。撇開客觀因素,業主自己應該做到的,是重視最初與物業公司簽訂的合同,嚴格按照合同擬訂的標準執行,如果物業公司日后提供的服務沒有達到合同上規定的標準,業主應堅決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在物業公司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業主應時常監督物業公司的運作,及時溝通,出了問題立刻解決,盡量不要拖延,以保證問題能盡早得到解決。業主與物業公司的互動加強了,一些潛在的發生矛盾的可能性就能夠被消除,雙方都深入了解對方,就可以更好地合作。物業公司與業主都是社區治理的主體,所以就應該相互尊重,相互監督,做好自己應該做的,出現矛盾問題盡快通過協商解決。當然,企業性質的物業公司是以盈利為目的,在經濟利益與提供的服務之間找到平衡點也非易事,所以業主們在監督物業公司工作上必須付出更多,而一個有威信和號召力的業主委員會就可以替業主們擔負起監督物業公司工作的責任,這也證明了社區里建立一個有威信有號召力、負責任,能真正代表業主的業主委員會的重要性。

        (四)政府為社區建設提供外部支持。

        政府是傳統的社區管理主體,在當今治理主體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下,政府的作用仍然很大,特別是在我國。政府應該為社區建設提供一些外部支持,“社區的人力、物力、財力有限,政府必須協助社區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難題,特別是要解決區內居民的就業問題。為了將社區內黨政組織、企事業單位組織、社會團體這三類組織統一調動起來,使之為整個社區的利益和目標而共同努力,需要政府擔當起協調者的角色,理順城市社區各行各業之間的關系”。[6](p135)社區其他治理主體都是通過政府授權才可能成為治理主體的,所以政府在社區工作上起到的總領性作用是無可取代的。政府為社區建設提供外部支持,相當于減輕了業主的負擔,使得他們能夠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定位,明確自己的責任。政府還應在政策和法律制定上為社區建設提供良好的大環境。對物業公司的監督管理應該有法可依,一些社區部門目前還沒有法律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這些部門的發展,政府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有利于社區健康發展的政策和法律,這同樣也有助于社區業主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

        綜上所述,社區業主作為社區治理主體之一,在當前還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為治理主體的作用。因此,應該在實踐中逐步采取措施,引導社區業主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確自己擔負的責任,強化其責任意識,使其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促進社區建設快速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嚴浩.我國城市社區發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2.

        [2]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3]張成福,黨秀云.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4]滕世華.公共治理視野中的公共物品供給[J].中國行政管理,2004,(7).

        第7篇:社區治理問題范文

        一、切實履行牽頭單位作用,推進“進社區”活動的開展

        按照省、和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七進”活動的安排部署,我局作為全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七進”活動的牽頭單位,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建設和諧繁榮的經濟強市的總體目標,按照“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的評價體系標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周密部署安排,認真負責“進社區”活動的組織、宣傳、動員、實施、督查等工作。相繼制定并下發了《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工作方案》(廣民發〔2009〕83號),《關于報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進社區”活動有關材料的通知》(廣民發〔2009〕85號),關于印發《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活動考核細則的通知》(廣民發〔2009〕105),《關于在全市社區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整潔迎“五一”攻關月的通知》(廣民發〔2010〕14號)等文件,對全市“進社區”活動進行了詳細安排部署。使該項工作層層有組織、有領導、有機構、有措施、有考核、有落實。通過完善制度、狠抓落實,廣泛宣傳、營造氛圍,搞好調查、突出重點,加強督查、確保實效等措施落實,實現了全民參與、強力推進,全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活動蓬勃開展,社區環境衛生質量明顯改變,社區形象明顯提升。

        二、環境綜合治理“進機關”活動常抓不懈,建設優美整潔機關

        按照市環境整治辦的安排部署,我局成立了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進機關”活動領導小組,制定和完善相關制度,落實專人負責此項工作的開展,通過懸掛宣傳標語,設立宣傳櫥窗等,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堅持門前包“環境衛生、園林綠化、市容秩序”的三包到位,做到門前無垃圾、無亂堆、亂貼、亂畫、隨地吐痰、亂擺攤點、車輛亂停亂放、植物死缺等現象;辦公室內做到和保持了地板、天花板、墻壁、門窗內無破損、無污跡、蜘蛛網,桌面、窗臺無灰塵、辦公用品擺放整齊,無亂吐、亂貼、亂畫現象。全局干部職工堅持每周清掃責任區,積極參加全市安排的集中治理活動,對此項活動的常抓不懈,提高了全局干部職工的認識和參與自覺性,機關環境衛生狀況明顯改善。

        三、存在的問題

        經過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開展以來,各社區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一)群眾參與性不強。雖然群眾對環境治理工作有一定的認知,但對“自家”環境搞得好,參與大環境治理的主動性差。

        (二)老小區的問題。老小區環衛設施缺乏、地下管網老化、路面破損,需投入資金多。但老小區居民物管費用繳納低,與小區環境改造資金需用量矛盾突出,是影響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重要因素。如桂花小區、順德小區。

        (三)人力、物力、財力有限。如轄區內存在的建筑垃圾,社區無法清運;“牛皮癬”等反復出現,保潔工作難。

        五、下一步打算

        ﹙一﹚繼續廣泛宣傳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活動的重要意義及作用,深入開展衛生和文明常識普及活動;

        ﹙二﹚隨時監督檢查。對各社區內環境衛生狀況和環境綜合治理活動的開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整改,做到衛生不留死角;

        ﹙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安排部署,民政局把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活動同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相結合,以創先爭優為契機,認真落實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活動的具體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突出重點,狠抓薄弱環節,著力推進城鄉社區環境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建設。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現將2010年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切實履行牽頭單位作用,推進“進社區”活動的開展

        按照省、和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七進”活動的安排部署,我局作為全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七進”活動的牽頭單位,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建設和諧繁榮的經濟強市的總體目標,按照“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的評價體系標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周密部署安排,認真負責“進社區”活動的組織、宣傳、動員、實施、督查等工作。相繼制定并下發了《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工作方案》(廣民發〔2009〕83號),《關于報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進社區”活動有關材料的通知》(廣民發〔2009〕85號),關于印發《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活動考核細則的通知》(廣民發〔2009〕105),《關于在全市社區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整潔迎“五一”攻關月的通知》(廣民發〔2010〕14號)等文件,對全市“進社區”活動進行了詳細安排部署。使該項工作層層有組織、有領導、有機構、有措施、有考核、有落實。通過完善制度、狠抓落實,廣泛宣傳、營造氛圍,搞好調查、突出重點,加強督查、確保實效等措施落實,實現了全民參與、強力推進,全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活動蓬勃開展,社區環境衛生質量明顯改變,社區形象明顯提升。

        二、環境綜合治理“進機關”活動常抓不懈,建設優美整潔機關

        按照市環境整治辦的安排部署,我局成立了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進機關”活動領導小組,制定和完善相關制度,落實專人負責此項工作的開展,通過懸掛宣傳標語,設立宣傳櫥窗等,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堅持門前包“環境衛生、園林綠化、市容秩序”的三包到位,做到門前無垃圾、無亂堆、亂貼、亂畫、隨地吐痰、亂擺攤點、車輛亂停亂放、植物死缺等現象;辦公室內做到和保持了地板、天花板、墻壁、門窗內無破損、無污跡、蜘蛛網,桌面、窗臺無灰塵、辦公用品擺放整齊,無亂吐、亂貼、亂畫現象。全局干部職工堅持每周清掃責任區,積極參加全市安排的集中治理活動,對此項活動的常抓不懈,提高了全局干部職工的認識和參與自覺性,機關環境衛生狀況明顯改善。

        三、存在的問題

        經過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開展以來,各社區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一)群眾參與性不強。雖然群眾對環境治理工作有一定的認知,但對“自家”環境搞得好,參與大環境治理的主動性差。

        (二)老小區的問題。老小區環衛設施缺乏、地下管網老化、路面破損,需投入資金多。但老小區居民物管費用繳納低,與小區環境改造資金需用量矛盾突出,是影響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重要因素。如桂花小區、順德小區。

        (三)人力、物力、財力有限。如轄區內存在的建筑垃圾,社區無法清運;“牛皮癬”等反復出現,保潔工作難。

        五、下一步打算

        ﹙一﹚繼續廣泛宣傳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活動的重要意義及作用,深入開展衛生和文明常識普及活動;

        ﹙二﹚隨時監督檢查。對各社區內環境衛生狀況和環境綜合治理活動的開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整改,做到衛生不留死角;

        第8篇:社區治理問題范文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村改居”后的社區已成為一種新的社區模式。與城市社區相比,其在要素構成、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如何科學有效治理這類社區,是新形勢下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課題。河南省新鄭市以全國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為契機,以黨建先行為切入點,圍繞加強“村改居”后社區治理,進行了三個方面探索實踐。

        第一,健全架構,探索過渡型組織體系。“村改居”各項工作有序推進,首先要建立一個堅強有力的組織架構。河南省新鄭市按照地域相近、規模適度、便于整合的原則,將全市293個行政村規劃為52個新型社區。根據社區建設和發展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組織架構。一是建立社區黨總支;二是建立社區發展協調委員會,接受社區黨總支領導和指導,分設社區建管、社區事務、產業發展、綜合治理、文體工作、調解6個部門,分別負責職責范圍內具體事務;三是建立居民監督理事會,接受社區黨總支領導,負責監督社區發展協調委員會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級黨委政府決議和社區工程監理、財務監管、政務公開等工作。在工作人員配備上,Y合新型社區人口規模、經濟發展等,配強工作力量。一是配強社區黨總支力量;二是配強社區發展協調委員會力量;三是配強居民監督理事會力量。

        第二,搭建平臺,探索網格化治理模式。一方面,搭建網格平臺。以網格化管理為抓手,將社區劃分為若干片區,在鄉鎮為一級網格基礎上,社區設為二級網格,片區設為三級網格,由社區黨總支書記兼任二級網格長,由包村干部擔任三級網格長。根據居民以樓棟為單位居住的情況,建立樓棟長制度,每棟樓選出一名樓棟長,把網格管理鏈條延伸到樓棟,形成了以二級網格為主體,三級網格、樓棟網格為支撐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建立網格化管理推動工作落實機制。建立樓棟長活動記錄臺賬,對社區居民反映的各類問題,第一時間給予響應,并采取合理解決措施;三級網格長每日匯總各樓棟矛盾問題,并建立問題臺賬、民情分析和問題上報機制;社區二級網格作為社區治理總樞紐,將收集問題按類別分解到各個部門,限期辦結并跟蹤督查,定期組織職能部門下沉人員銷號處理,疑難問題上報鄉鎮一級網格協調解決。

        第三,完善機制,探索大黨建運行格局。河南省新鄭市把黨建工作作為提升社區治理水平的基礎工程、先導工程,牢固樹立大黨建工作理念,著力構建齊抓共管、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聯動工作格局,把黨建工作與社區治理融為一體,通過健全完善黨建制度推動社區治理任務落實和治理水平提升。一是建立完善民主科學決策制度,根據各級網格權責范圍,明確不同事項的決策權和審核權;二是建立完善矛盾調解化解制度,社區積極整合各級網格長、民調、司法等職能部門下派力量,實行“1+3+1”(1個社區配備1個“法律明白人”、3名人民調解員、1名法律工作者)矛盾化解模式,實現矛盾排查調處上報常態化、規范化;三是建立完善便民服務工作制度,圍繞便民利民,完善服務制度,豐富服務內容,創新服務舉措;四是建立完善黨風政風監督檢查制度。

        責編/肖晗題 美編/于珊

        第9篇:社區治理問題范文

        關鍵詞:網格化管理;碎片化社會;社區自治

        中圖分類號:C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018-02

        伴隨市場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量人口集聚在城市,人口的流動性大,城市社會群體高度分化,城市社會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碎片化”成為基層社會的新形態。單位制的解體,導致應對計劃體制下社會結構的傳統管理模式也趨于瓦解。在社會關系復雜化、利益結構多元化,社會矛盾尖銳化的碎片化社會中,各大城市掀起了“網格化”管理的浪潮,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但由于在設計理念以及內在機制方面的缺陷,網格化治理方略在自主性社區的應用過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本文將回溯網格化管理的內涵及特點,并在深入分析其運行效果的基礎上,力圖提出創新城市管理模式的新思路,從而實現協同治理格局的建構。

        一、網格化管理之勃興與特征

        在單位制逐漸解體、社區成為社會基本單元的背景下,社會事務向社區累積,但其尚未達到獨立承擔管理職能的程度,造成了政府治理壓力的空前加大。政府必須尋求新型管理模式,以應對日趨復雜的城市管理難題。一種新的治理思路“技術治理”,即國家通過引入新技術,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更好地提升自己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中的效能。并且國家在實現自身管理目標時,其管理技術、治理手段正在變得越來越“技術化”[1]。網格化管理正是作為一種新的城市治理技術應運而生的。

        學界對于網格化管理的內涵的理解大致相同,認為網格化管理就是在保持原有街道――社區管理體制不變的基礎上,按一定標準將城市社區劃分為若干個單元網格(一般一個網格內常住人口為4000-5000人),并搭建與統一的城市管理數字化平臺相連接的社區信息化平臺,通過加強對單元網格的部件和事件的巡查,建立起一種監督與處置相分離的新型基層管理體制[2]。

        自2004年北京市東城區開始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以來,這種新型管理體制逐漸在全國各大城市普及,形成了諸如寧夏石嘴山大武口區“4+6”模式、山西長治”三位一體”等典型模式。在實踐探索中,網格化管理模式呈現出明顯特色和優勢。

        1.統一進行網格規劃與實施

        城市網格化管理首先需要得到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預先規劃和有序實施。在實踐過程中,大多數城市提出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市區聯動的工作思路,將網格化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網格化管理的運行需要以全市統一的戰略規劃和管理信息數據庫為支撐,然后按照同一標準劃分單元網格,統一進行城市部件普查等,從而形成全市統一標準、統一監管的有組織的管理模式,并制定實施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法規和工作指導手冊,從而保證網格化管理模式的穩定運行。

        2.明確劃定各層級管理職責

        網格化管理是將城區行政性地劃分為一個個“網格”,從而在“區―街道一社區”三級管理結構之下,增加了“網格”這一新的層級,變為四級責任體系,并且實行市、區兩級分工、監管分離的體制。其目的在于打破以往行政體系條塊分割、各自為政、推諉扯皮、權責不清的種種弊端,理順市、區、街道各級之間的關系,將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使各管理主體的權責界限更加清晰明確。

        3.管理效率的高效化

        網格化管理借助網絡平臺的信息傳遞作用,加之權責的清晰化所帶來的人為因素干擾的減少,有利于職能部門及時發現問題、迅速處理問題,突破了傳統管理模式反映問題的環節過多的弊端,減少了中間環節和管理層級,整個問題處理流程的時間明顯縮短,結案率大幅提高,從而提升了管理和服務的效率。

        二、城市網格化管理實踐之局限

        網格化管理在創新社會管理體制的話語背景下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提倡,并且廣泛應用于城市基層社會管理領域。值得肯定的是,網格化管理借助全新的管理架構和治理技術,在打造“數字城市”、整合社會資源、提高行政效率、化解社會矛盾等方面體現出明顯優勢。但應該注意到,這種管理模式在碎片化的基層社會中往往出現“管理失靈”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持久性不強,運行成本過高

        網格化管理是在社會矛盾日益凸顯的社會轉型期而創設,依托于信息技術和科層管理結構,將行政性管理延伸至基層社區,進而應對和社會糾紛,帶有一定的應急性。盡管網格化管理在基層社會與政府公共服務部門之間開通了較為便利的信息反饋和處理渠道,減少了各職能部門之間的推諉扯皮的現象,對于政府行政績效水平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但是,網格化管理的建立及其運行也潛藏著行政成本膨脹的風險。如在一些網格內設置多名網格員,增設各級網格管理指導中心辦公室,這就使人力、設備和資金投入勢必增加。此外,網格化管理在某些城市只是作為一種非常態的應急措施而被運用到相關活動和事件中。雖然使社會治理水平在短時間內有所提升,但其性質仍是一種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缺乏政策法規的有力保障和相關機構的高度重視,從而其效能的持久性受到廣泛質疑。

        2.抑制社區自治力量的成長

        網格化管理通過“行政力”下沉的方式對基層社會進行科層式管理,體現出社區建設的行政化傾向,這是中國傳統的城市管理“一竿子插到底”的全方位管理思想和方式的延伸,影響了社區自治功能的發揮[3]。政權力量對以網格形式存在的社區進行全覆蓋式管控,不僅使公共服務輻射到基層社會,而且將各利益群體直接納入進行政性管理,體現出“總體性支配”所不具備的精準性和強制性的管控特征,嚴重削弱社區的自治能力。因此,網格化管理的推進和加強將引致行政力量的強化、社區自我管理的弱化,進而對社區自治的進程產生不利影響。

        3.全能網格的風險問題

        社會治理的目標是協同治理格局的形成。面對社會治理壓力的增大和社區在承接社會事務管理方面能力不足的困境,以及打破條塊分割式管理和加強部門聯動的重要目標,網格化管理已成為政府創新管理體制的主導方向。然而,在網格化管理模式的實踐探索中,“網格化的功能與實施范圍都被大大地泛化了。就網格化的功能而言,已經被泛化到可以解決任何問題的地步,似乎與黨的系統和政府系統相關的所有問題都可以通過網格化來解決,網格化的范圍被大大泛化”[4]。“全能網格論”造成“管理依賴癥”,即確信一切問題和糾紛都可以通過網格加以解決、一切資源和服務都能夠通過網格來提供。這勢必造成社區自我管理能力的削弱,抑制社會組織和自主性社區等社會治理主體的成長,影響社會協同治理目標的實現。

        三、行政力與自治力之契合:網格化管理之創新思路

        網格化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基層社區日趨分散化和碎片化、利益群體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的現代社會對于多元治理的迫切需求,根本原因在于其制度設計上的缺陷―“行政下沉”式的四級管理體系利用科層式的組織隸屬關系對社會個體進行組織管理,導致行政力與基層社區的自治力的對接處出現“管理缺口”。因此,建構協同治理格局,關鍵是要實現政權力量與自治力量的高度契合。可以從以下兩項策略著手進行:

        1.推動一元化管理向多元化治理轉變,實現協同治理局面

        網格化管理在本質上仍是基于政府對社會資源和權力進行全面壟斷的一種管控型治理模式,這與當前“社會協同治理”強調政府、民間組織和社區等多元主體良性互動、深入合作來管理社會事務的話語體系存在著根本性對立和沖突。良好的經濟社會秩序的建構,需要政府管理與群眾自治的緊密銜接,民間組織則充當橋梁作用,通過三者的協同配合來提高社會治理水平。首先,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應是政府今后工作的重點。必須通過創新治理理念和簡政放權來明確自身定位,正確履行管理職能,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向“服務型”政府轉型;其次,自主性社區建設需要政策法規和資金的強力支持,鼓勵社區利益和志趣團體有序發展,積極培育社區自治力量,提升居民在社區事務管理上的參與意識和能力,將碎片化的個體重新整合,增強基層社會的凝聚力;此外,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務性社會組織,合理承接政府的部分服務職能,向社區內部穩步發展,發揮民間組織在公共服務、調控矛盾、化解糾紛、扶貧幫困等方面的服務功能。

        2.以社區服務聯動多元治理主體

        社區服務著眼于社區需求,主要面向社區成員提供各種服務,是社區自治的主要內容;另外,社區服務也是公共服務在社區層面的延伸和補充,既包含聯結政府公共服務的諸多服務事項,也涵蓋了許多社會組織的服務內容。因此,社區服務可以作為彌合政府管理與社區自治“斷裂”的整合因子。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專業組織的發展,并予以政策支持和法規引導,進而以民間組織為中介,向社區居民提供系統性、福利性、多元性的服務資源來滿足其從物質到精神的各種需求,使社區重新成為以認同感和歸屬感為核心要素的自治共同體,最終實現基層社會矛盾的化解與和諧社區的建設。

        綜上所述,社會管理的創新方向應是從以政府為中心的一元化管理,邁向與民間組織和群眾的參與管理相結合的多元化治理。實現協同治理的關鍵在于以社區服務來銜接行政力量與社區自治力量,消解政府管控與社區自主發展的緊張和沖突。以服務為導向,淡化科層管理的行政化色彩,促進多元治理主體的深度合作,必然能夠賦予網格化管理以全新意義,使之在碎片化社會形態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渠敬東,等.從總體支配到技術治理:基于中國30年改革經驗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9(6).

        [2]田毅鵬,薛文龍.城市管理“網格化”模式與社區自治關系芻議[J].學海,2012(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永久免费精品视频网站 |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 日韩欧美国产传媒第一区二区 | 欧美日本亚欧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福利一级无吗 | 亚洲不卡一区综合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