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范文

        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1篇: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范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農村環境問題;治理策略;環境保護

        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經濟和農村發展的桎梏,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不僅影響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還關系到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由于長期以來,過于追求經濟的發展和GDP的總量,我國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損害,在農村經濟發展中亦是如此。農村環境在長期的濫砍濫伐,和家庭作坊式的微小企業過量排放的影響下,已經給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如果不立即糾正長期以來對環境的錯誤作法,未來農村的環境或將無法挽回。在可持續發展的視域下,農村環境面臨的諸多問題必須根據我國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況,堅持生態環境建設的路基,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可持續發展定定義有兩層涵義:第一,是需要,生存的需要和發展的需要,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目標;第二,是限制,對當前需要和后代需要的限制,限制人類對環境和資源的不合理使用甚至破壞,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和人類持續發展的能力。

        1 我國農村環境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生產逐漸向農村轉移,農村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給農村經濟帶來了活力,增加了農民收入。但農村鄉鎮企業或企業在農村建立工廠的特點是,規模小、能耗大、污染高、技術含量低,因此給農村環境帶來較大影響。近年來,在農村越來越多地開辦各種水泥廠、建材廠、鑄造廠等,固體廢棄物和廢水、廢氣大量排放,給農村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一些企業甚至將有毒的重金屬廢水采用深挖地下井的方式直接向地下排放,造成了許多地區地下水體污染,給當地的老百姓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近年來我國河北、江浙一帶頻頻出現癌癥村,許多都是因為當地的企業向地下排放重金屬污水所致。

        當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主要包括農藥污染、塑料污染和家禽家畜污染以及農村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的污染等。此外農作物污染、產品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歸根于我國的農村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自然資源的枯竭以及化學物品在現在農業中的過度使用。農村固體廢棄物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隨處可見,這些固體廢棄物主要包括了:塑料、廢舊電池、快餐盒、啤酒瓶、農藥瓶等等[1]。農村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是由于化肥、農藥等化學品的過度使用引起的。化學、化學品的過度使用同時也引起了農村土壤環境銫污染。廢水、廢渣、廢氣“工業三廢”導致了我國土地沙漠化與荒漠化的加劇,使農村生態環境污染進一步惡化。空氣質量下降、水污染嚴重、耕地面積減少、水土流失是農村伴隨著經濟發展普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耕地水土流失、農藥化肥的濫用導致的污染、農業生產用塑料、農村垃圾燃燒、生活垃圾及農村工廠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排放造成的污染等問題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呈現了多樣化的發展趨勢。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歸納為生態環境和環境污染兩大問題,水土流失、外來物種入侵及濕地減少歸結為生態環境問題,而農藥化肥的濫用導致的污染、農業生產用塑料、農村垃圾燃燒、生活垃圾及農村工廠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排放造成的污染歸結為環境污染[2]。

        2 可持續發展視域下農村環境治理的對策

        2.1 提高我國農民的環保意識

        意識決定行動,在當前我國農村面臨諸多環境問題的背景下,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路徑,持續改善農村環境,首先應當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環境意識。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村和城市一體化的進程也不斷推進,許多農村地區的生活已經接近或達到了小康水平。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的農民由于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環境保護意識較差。許多農民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濫砍濫伐,將山上的樹木砍伐去賣,從而可能導致山體滑坡或水土流失;一些農民見河里的沙子能夠賣錢,于是使用大型挖掘機等設備在河中大量采砂,從而導致了河流改道、農田損毀、村莊被淹。此外由于濫砍濫伐導致的土地荒漠化,以及在農業生產中過量使用農藥化肥,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水體污染等環境污染和土壤土質下降的情況十分嚴重。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通過講解、宣傳讓農民意識到環境一旦被破壞、生態一旦失衡對農村造成的災難性影響,從而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是農村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2.2 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與管理

        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路徑,做好農村環境治理工作,重點是搞好水污染的治理。農村的飲水大多依賴地下水或水井,因此必須防止農村的鄉鎮企業隨意排放污水、嚴禁向地下水中排放污水。同時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應當合理使用農藥化肥,防止過量使用農資對水體造成污染,人畜糞便等廢棄物不隨意往水體中排放。對于隨意排放污水的企業或個人,鄉鎮或村委會應當加大環保執法力度,一經查處必嚴肅處理,對排污治污不達標的企業要堅決關停,不能因為當前的蠅頭小利,禍害子孫賴以生存的環境。

        2.3 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

        在農村的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優化農村的經濟產業結構。對于農村工業化中的耗能企業的污染環境的企業應當及時關停或調整,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對于污染小、生態效益高的農村新興企業應當加大扶持力度和引進力度。合理開發農村資源,因地制宜地發展旅游觀光、風能、太陽能等新興產業和綠色產業,從源頭上對農村的環境進行保護。此外政府應當引導農村合理規劃農業生產結構,發展綠色種植和有機種植,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保持環境的友好發展[3]。

        3 結語

        總之,我國農村經濟和農村產業結構應當及時調整,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應當提高環保意識,大力治理環境污染,使我國農村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李廷友,林振山,謝標.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治理對策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06):05-07.

        第2篇: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范文

        關鍵詞: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必要性

         

        一、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199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在荷蘭召開的國際農業與環境會議,通過了著名的《登博斯宣言》,闡明了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在不損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保證當代人對農產品的需求,維持資源的供需平衡和環境的良性循環,其核心是科學化,方式是產業化,過程是生態化,結果是效益最大化。。與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相聯系,本文對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作出如下界定:所謂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是指農村商業銀行在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產業利益的最大化及不斷發展過程。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農業及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基礎,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確處理和把握好管理與發展、質量與速度、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的關系問題,使農村商業銀行資金、財務、信貸、人力、機構等資源的配置作用得以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

        二、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要素

        農村商業銀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按市場規律把農村商業銀行作為一個產業加以規劃和發展,發展目標應該是產業主體目標利潤化、金融業務多元化、產業運行市場化、產業管理法制化、產業技術現代化。總之,農村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基本要素:

        (一)發展。發展始終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失去了發展,一切將無從談起。

        (二)總量。發展必然要求總量有所增長,沒有量的積累和擴大,發展是不可能的事情。這里的總量包括資產總量、負債總量、中間業務總量等商業銀行主要業務指標。

        (三)結構。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結構優化。全行主營業務都存在一個結構優化問題。具體到信貸結構來說,結構優化包括客戶結構、行業結構、地區結構、產品結構等幾個方面。

        (四)質量。質量是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涵。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就必須遵循“有質量”和“可持續”的理念和原則。這里的質量包括資產質量、管理質量、服務質量等涉及業務發展的多個方面。

        (五)效益。效益是銀行經營的目的和生存發展的保證。以效益為目標,是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理性選擇。

        (六)規范。農村商業銀行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必須規避各種風險,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這要求農村商業銀行必須遵章守法、規范經營。。

        (七)創新。加快提高金融創新能力,更快更好地滿足市場客戶需求是農村商業銀行加快發展、保持市場競爭力的關鍵。要加強業務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制度創新,保證銀行發展的可持續性。

        三、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

        至2009年9月,中國已成立的農村商業銀行有27家。農村商業銀行的總資產由2003年的384.8億元提高到2008年的9290.50億元,增長了22.4倍;稅后利潤由2003年0.9億元提高到2008年的73.2億元。總體上看,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多位于經濟較發達的北京、上海和江蘇,這三個地區共有14家農村商業銀行,其他13家則位于安徽、內蒙古、天津、還有東北和西部地區。。多數農村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較小,只有上海農村商業銀行、北京農村商業銀行,還有2008年成立的重慶農村商業銀行規模較大,資產總額分別達到1550億元、1827億元和1500億元,共占27家農村商業銀行總資產的62%,深圳農村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達到500億元,其余農村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均在300億元以下。

        雖然這些農村商業銀行大部分是處于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但是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在資本金規模、業務競爭能力、市場份額、信息技術、產品創新能力、人員素質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的差距。為了獲得足夠的生存空間,農村商業銀行急需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競爭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村商業銀行要不顧現實情況,一味地通過加大投入取得自身經營實力的快速增長,而是應該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走一條更加科學的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是不以犧牲后期發展資源為代價的一種良性發展方式,實質就是穩定健康發展。農村商業銀行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社會意義!

        首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對我國全面建設和實現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農村、農業、農民經濟發展是全面建設和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今后我國整體經濟的良性發展。農村商業銀行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肩負信貸支農重任,農村商業銀行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直接影響“三農”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特別是近年來,農村商業銀行充分利用支農再貸款,加大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投放,有效解決了農民的資金需求;扶持以“公司+農戶”的形式的特色農業,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同時,大力組織存款,發放貸款,有力地支持了當地經濟發展。

        其次,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對促進金融穩定發展有積極意義。農村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是遵循健康有序發展原則,是建立在一定的風險防范長效機制基礎之上的發展,這將有助于逐步控制降低農村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促進我國金融業穩定發展。

        最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對農村商業銀行自身發展有實質意義。農村商業銀行堅持可持續發展,就是改變以往粗放經營粗放管理的方法,堅持樹立風險控制、成本約束、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等先進管理理念,逐步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有利于實現農村商業銀行自身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明康. 年內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將達100家[J].21世紀經濟報道,2008,7.

        [2] 吳愛民. 地方性農村商業銀行改革發展的實踐探索與思考[J].武漢金融,2007,8.

        [3] 王吉,成邵敏. 關于深化農村商業銀行改革與強化管理的思考[J].經濟與金融,2007,7.

        第3篇: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范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指出,要調動并保護好農民的積極性,農民積極性的源泉在于農民的經濟利益。利益是“剛性”的,它主宰著人們的經濟和政治行為利益推動是一般規律,對于農民群體而言尤其如此。現階段要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現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推進生態農業的建設工作,必須把保護和照顧農民的利益作為第一要務,把它當做解決農村、農民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當前,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農民的各種行為是為了滿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并不是以集體和社會的發展需要為前提,以獲得更多社會價值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仍處于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各取所需的簡單交換之中。只有把農民個體生產行為歸入到社會化大生產的范疇,把他們放入市場經濟,這樣個人生存和發展才能實現根本性變化。所以,建設生態農業,堅持執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堅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條道路,才能從根本上現實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建設生態農業重要任務之一,便是要把廣大農民從原始的、落后的自然經濟生產生活方式中改變過來。

        2深刻認識農業的內容、范圍、地位和作用

        農業跟自然生態是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農業是一種生態產業,它具有較強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風險性。農業曾經是人類社會的唯一生產內容。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生產的農產品在滿足勞動者需要后出現了剩余,手工業便逐步從農業生產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隨著社會分工的日漸增大,越來越多的生產部門不斷形成并且獨立出來。隨著社會生產的飛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的需求發生著根本性變化,物質消費的比重在漸漸下降,精神方面的社會追求在逐漸增長。只有農業得到發展,社會生產率得到提高,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能夠提供更多的剩余農產品,社會就可以騰出一部分勞動者從事其他方面的生產活動。3建設農業生態文明是建設我國全社會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礎和核心內容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文明建設體系的基礎性內容,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們不可能奢望物質激勵、政治權益和精神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當中。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建立適應生態需要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范圍,使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狀況得到同步發展,拋棄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社會生產模式,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建設,既是中國的當務之急,也是中國發展的必然選擇。

        3結束語

        第4篇: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范文

        關鍵詞:高中地理 可持續發展 能力

        可持續發展事業是全民的事業。全民參與可持續發展事業的必要前提是足夠的思想認識以及必備的相關知識和能力,而這顯然都不能離開地理教育,因為地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增強人們的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并授以人們正確處理人地關系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從認識的角度指出了破壞環境的兩個主觀因素:一是不認識或違背了自然規律,遭到了自然界的報復;二是現有的生產方式都只限于取得最近最直接的利益,忽視了較長遠積累起來的自然和社會的作用。不幸的是上述主觀因素至今仍在肆虐,且愈演愈烈:毀林毀草、破壞農田、濫采礦山等現象屢禁不止;跨流域污染,多種環境災難迭置的惡性事件頻繁發生;“污染越大,經濟越發達”的謬論振振有詞……這些無一不表明對全民加強地理教育的緊迫性。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國際教育界近年來不斷作出強有力的號召及果斷決策。“在21世紀,人們應該把他們的第一忠誠奉獻給地球的生態環境”。“保護世界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向全人類和各個階段推行環境和發展教育”。“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又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需”。普及地理教育即環境和發展意識教育的意義顯而易見。作為各級首腦機關的決策者,在制定各項社會經濟發展政策時,會充分注意到相應的環境政策,而服務于各個產業的普通勞動者,也不會以殺雞取卵的方式去犧牲長遠的利益。具有良好地理素質的人越多,減少環境破壞及防止環境災難重演的機會就越大。因此,地理教育對此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主題與地理科學自身特點的必然聯系,確立了地理科學在可持續發展事業中支柱科學的地位。

        1.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主旨與地理科學研究目的高度一致。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即協調與優化、控制人地關系,而協調人地關系正是地理科學研究的傳統主題。早在近代地理學創建之初,偉大的奠基人之-G.李特爾就明確指出:地理學研究對象是“布滿了人的地表空間”,其中心原理是“自然一切現象和形態對人類的關系”。時至今日,協調人地關系,仍是現代地理學的主要目的,所不同的只是此問題研究在當今更具緊迫性。正如M-J.懷斯教授指出的:“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環境變化加劇、資源匱乏和自然災害頻繁的處境中,如何去協調自然環境和人類文化生活的關系,已成為國際地理學界所面臨的主要任務。”上述二者的本質聯系,無疑奠定了地理科學的重要地位。

        2.可持續發展戰略旨在解決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中存在的嚴重問題,而這些問題高度集中于地理科學研究的基本場所――地球表層,從而都具有很強的地理成分并涉及地理科學的各個領域。例如:生態可持續發展中的自然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荒漠化防治、防災減災等項目,就與自然地理學的各分支內容密切相關。而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農業、工業、交通、通訊、能源生產與消費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中所涉及的人口、居民消費與社會服務、消除貧困、人類住區可持續發展等項目,又與人文地理學的各分支內容緊密聯系。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地理科學的全面參與,就不能成就可持續發展事業。

        3.區域可持續發展是地理科學發揮特長的優勢領域。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最終落實到不同尺度的地理區域,而區域開發正是地理科學的獨到領域。且不論近代地理學誕生百余年來區域地理理論已奠定的堅實基礎,僅瀏覽一下中國地理工作者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區域開發整治中的不凡建樹,就足以振奮人心。50年代的地區綜合考察,60年代開始的農業區劃及隨后的自然區劃、經濟區劃,80年代開始的國土整治,90年代如火如荼的國土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地理工作者的足跡遍布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亙古荒原,熱帶密林。從南水北調到西電東送;從京廣、焦柳到大京九;從劉家峽、葛洲壩到大三峽;從農村生態村、城市集群的建設到沿海對外經濟帶……地理工作者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創造了輝煌業績。未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種種藍圖,期待著地理工作者以更辛勤的勞動去建立功勛。

        地球是我們人類唯一的家園,可是我們的地球正在受到環境污染、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沙漠化和毀林等等破壞,從而導致生態系統的失衡。所有這些危機的產生都跟人類過渡開發和利用能源和資源有關。可持續發展可以使人地關系向著和諧、統一的方向發展;可以使區域經濟、環保、資源利用方式在生態上合理化;可以使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加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對人類社會來說意義十分重大。而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加強其對社會的責任感。

        第5篇: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范文

        [關鍵詞] 水利工程 農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TV-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2-0229-01

        2013年10月24日全國冬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電視電話會議上,發改委杜鷹同志提出:“推動完善各類農田水利項目建設管理辦法,強化項目實施技術指導和事中事后監管。明晰農田水利設施產權,進一步調動農民和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健全管護機制,保障農田水利設施持續發揮效益。”因此,推動和發展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上新臺階,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做好農業、農村各項工作,提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水平,為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任重而道遠。沒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不可能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這也是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特別重視的基本原因。

        一、水利工程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指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在推動經濟發展時,要同時考慮對社會的發展和環境保護是否有利。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當前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和社會現實。堅持“節約優先”“合理開發”“優化配置”的原則,不斷豐富和完善治水思路。全面協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水利工程建設工作的核心理念,協調好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統籌城鄉水利發展,統籌考慮水資源問題,統籌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不斷探索,不斷實踐,走現代水利之路。有了水利,才能擴大灌溉面積,同時配合增產措施,農業才可能大幅增產。這就要求我們要重新認識水利的意義和作用所在。

        二、水利工程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和中央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戰略部署,總結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新經驗,深入分析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面臨的新形勢,今后一個時期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特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態勢,以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中心,維護區域生態環境安全為目標,以改變粗放生產經營為關鍵,統一規劃,分類指導,鞏固生態建設成果。

        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與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依靠科技進步,科學合理的保護和利用水資源, 突出重點,抓住本地區的重點問題,實現重點突破。同時,應統籌兼顧,點面結合,分步實施。規劃要根據區域自然條件狀況,掌握生態環境變化的規律,在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實事求是的確定相應的目標和采取的措施,應在經濟、技術上具有可行性。

        三、水利工程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水利工程建設的現狀

        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工程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農田水利投入不足,水利管護機制不健全等一些問題依然存在。

        近年來,水利工程建設呈現出快速發展、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持續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農業水利建設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的形勢對農業水利建設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概括來說就是要實現水利現代化,就是要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來指導農業水利,用現代設備、材料裝備農業水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水利,用現代經營管理方法來管理農業水利。

        2.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發展策略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農業水利工程建設必須大力加強,積極發展。農業水利工程要想取得更好地發展,不只要解決思想認識、科學管理、資金投入等一系列問題,還必須解決很多技術問題。為此,農業水利工程建設應重點研究節水、節能、節約投資的技術措施。在促進農業生產中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將農業水利工程科學技術提到新的高度。

        2.1加大對水利規劃和前期工作的投入力度,按照“開工---推進----儲備---論證”的思路,多規劃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條件、優化配置節約保護水資源、改善生態和水環境的項目,重點做好流域綜合規劃,包括生態建設、灌區節水改造、河道綜合治理、水源地和地下水保護等項目建設。

        2.2水利工程建設,一是要抓好農田水利建設。制定完善縣鄉級農田水利建設規劃,健全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制定“集中連片、整村推進”分年實施計劃方案。二是加快防洪除澇工程建設。推進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完善農村小微型水利設施,全面實施江湖堤達標工程。三是要解決人員工資及維修養護經費,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2.3統籌安排工程建設,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與農業最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須順應農業的發展趨勢作出相應的改革和調整,提高農業生產和減災能力。按照水源、渠系、田間工程統籌規劃、配套實施的方式,進一步促進農田水利建設。結合已建和在建的水源工程,加快建設一批灌區工程。繼續積極推進重大骨干水源工程前期工作,著力增強區域水資源調控和防洪抗旱排澇能力,保障農業用水需求。

        2.4大力推廣節水灌溉,保護水土資源。因地制宜大力推廣普及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和設備,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減少灌溉用水量和污染排放量,緩解資源環境約束。嚴格限制水資源過度開發及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擴大灌溉面積和新上高耗水項目。繼續加強重點區域生態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促進休養修復部分耕地。

        參考文獻

        [1]杜鷹.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2013.10.24

        第6篇: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范文

        關鍵詞:農村商業銀行;問題;對策;三農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3-000-01

        農村商業銀行是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產物,前身是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其現已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中的一員,對“三農”經濟的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目前,隨著農村金融體制的不斷改革,多元化農村金融市場已經逐漸形成。農村商業銀行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情況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其必由之路。

        一、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業務范圍過于集中,風險突出

        目前,農村商業銀行金融資產主要針對該縣(市)的產業和行業進行配置,這種單一的地域經營模式,一方面導致貸款的行業集中度、客戶集中度偏高,面臨的產業風險要遠遠高于其他銀行。另一方面不利于農村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和產品創新,其突出表現為:農村商業銀行結算渠道不暢通,當資金跨地區流動時,就超出了其業務能力范圍,從而造成客戶流失。

        2.創新能力尚顯不足,業務品種較少

        目前,我國農村商業銀行主要盈利來源還是依靠存貸款的利息差,缺乏業務創業和開發能力,在知識技術含量高、盈利能力高的中間業務上沒有形成有競爭優勢的品牌產品,發展相對滯后,中間業務投入大,收入低的狀況較突出,使農村商業銀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3.內控管理尚待加強,風險管理工具缺乏

        近年來,我國農村商業銀行發展較為迅速,但相應的內部控制管理存在諸多問題,不能適應新時期農村商業銀行發展的需要,具體體現在:不能充分認識到內控管理的重要性;內控機制滯后,制度條文不嚴謹,可操作性不強;內控執行不力;“三會”制度未嚴格執行,存在越權行事情況,權力制約失衡;沒有明確稽核部門的獨立職能和權力,造成稽核職能弱化,難以發揮其監督作用。另外,長期以來,農村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機制不健全,普遍缺乏風險管理的金融工具,存在潛在的經營風險。

        4.人才儲備不夠充分,企業文化建設有待加強

        農村商業銀行人才儲備不充分、隊伍老化、弱化等突出問題,嚴重影響其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益。目前,銀行隊伍普遍缺乏整體的現代商業銀行經營意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亟待提升。同時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才隊伍建設、人才開發機制和人員激勵機制,應對內外部的經濟變數的信息反應遲緩,行動力不佳,不能適應新時期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另外,企業文化是農村商業銀行的“企業靈魂”,目前農村商業銀行的企業文化尚在起步階段,還需進一步建設和探索。

        二、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對策

        1.明確市場定位,實施差異化戰略

        目前,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相比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為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并基于現階段的中國國情,決定了農村商業銀行必須服務縣域經濟、中小企業,扎根于“三農”,為三農服務,走差異化戰略。為減少產業風險的影響,農村商業銀行應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以風險防范為基礎,以資本回報為目標,以發展速度為途徑”的市場化經營管理模式和機制,以廣大中小企業和城鄉居民為業務發展主體,做實做優小額農貸,優化農村金融資源配置、信貸投入規模和結構,滿足該地區中小企業及城鄉居民的服務需求[2]。同時結合自身特點,適當參與到本地主流經濟規模型工業經濟中去。應允許農村商業銀行跨縣(市)域經營,通過購并、充足等方式,優勢互補,實現規模和資本的擴張。

        2.積極開發業務品種,拓寬業務空間

        就農村商業銀行長期發展來看,單純以公司業務為主的運營模式不利于銀行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因此,農村商業銀行有必要創新金融業務和品種,研發更多的金融產品,積極開展個人金融業務,重點加強電子金融產品的推出。在三農集中的地區,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加大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力度,加強對鄉鎮社保體系、醫療保險、農村富裕資金多元化投向、中間業務、業務等的參與,針對農戶進城經商開展農村工商戶小額信用貸款。另外,農村商業銀行可與其他銀行、券商、保險公司合作,開展組合業務,適當開辦投資、證券、保險、典當、房地產信貸、資產評估等業務,逐步增加非資產類業務的盈利途徑,創新農村商業銀行的服務范圍和項目,從而為農村商業銀行多創效益提供基礎。

        3.完善內控制度,加強風險管理

        隨著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商業銀行面臨重要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一定的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因此銀行應著力構建制度、流程、系統“三位一體”的內部控制管理體系: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全流程管理機制,夯實制度建設;著力推進制度內控措施實現流程化,強化內控管理核心抓手;通過信息系統建設強化創新業務內控管理,形成內控管理有力支撐,將內部控制貫穿于銀行活動的全過程。另外,農村商業銀行應強化風險管理理念,以風險度量為基礎,運用以定價覆蓋風險成本和風險資本的配置兩大管理手段,加強風險管理工作。

        4.重視人才培養,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人才是核心競爭力,農村商業銀行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采取多種模式選拔聘用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和培訓機制,對現有人力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同時完善激勵機制,制定全員技能目標要求的總體方案,技能與工資掛鉤,促使銀行員工積極學習,從而提高提高人員的整體素質。另外,企業應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即建立“誠信、團隊、犧牲、創新、奉獻”的企業精神文化,建立企業行為文化約束企業員工行為,建立企業形象文化宣傳農村商業銀行,密切與農民群眾的交流聯系。

        新時期,農村商業銀行為求得發展,必須把可持續發展的普遍性引入到農村商業銀行發展的特殊性之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改變落后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合理開發和利用所有的經濟資源,積極探索創新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競爭力,促進農村商業銀行健康、穩定、良性、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第7篇: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范文

         關鍵詞  可持續   發展   經濟

         

        引言:所謂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合理經濟發展形態通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使社會經濟得以形成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本質上是現代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它正確地在經濟圈、社會圈、生物圈的不同層次中力求達到經濟、社會、生態三個子系統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使生產、消費、流通都符合可持續經濟發展要求,在產業發展上建立生態農業和社生態工業,在區域發展上建立農村與城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總之,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經濟方面的具體化。 

         

        一、 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和研究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決定了以可持續研究對象的發展經濟學與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關系。從經濟方面來講,傳統經濟也就是傳統社會生產方式、人類自身關系及其與自然關系認識的反映。 

        如在傳統經濟中,受人與自然對抗認識的支配,那些非市場化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不被作為經濟資源和財富看待的,并日認為它們的供給是無限的,不考慮經濟活動與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不斷增長的經濟財富作為經濟學追求的目標,由于傳統發展思想和理論指導,產生了嚴重的資源、環境、經濟與社會的不良惡果,如它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短缺,導致了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產生了產品分配中嚴重的兩極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國際間和國內各種政治關系緊張等一系列問題,不僅傳統經濟發展方式難以持續,而且人類的生存面臨著嚴峻的姚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類必然要對傳統的發展思想和發展方式進行反思,以尋求能滿足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持續生存(這是人類社會的最大福利目標)和發展的道路,因此也就產生了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比如:中國加入wto以后,這使得中國利用外資的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2005年中國得到1000億美元以上的外國投資,而20世紀最后10年中國吸引的外資大約是2500億美元。如果中國實行經濟可持續發展政策給外商投資帶來新的機遇,中國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資作為實施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還有對中國內部經濟調整作了很大影響,促進了各種大型工程的實施。  

         

        二、 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義 

        經濟發展主要是以價值來表現,并以價值的變化來反映其規模變化的,但僅考慮價值的變化而不考慮其他的變化,那么經濟發展很可能是沒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經濟發展,在注重價值分析的同時,一定要考慮其他方方面面,將它們與價值分析結合起來。 

        人們知道,在傳統再生產分析中只考慮價值的生產與平衡,只要價值的生產是以擴大的方式進行、內部各部分之間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該生產、經濟就能正常進行,但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則不僅要求價值生產的擴大和各部分之間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價值的生產與其他各種流量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這種比例的要求更嚴格,如果達不到這種要求,經濟可持續發展是難以進行下去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就是因為其他各種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變化不能滿足其要求的產物,所以要求經濟發展必須與其他環境相適應。 

        保持經濟系統穩定和發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資源輸入經濟系統的量,超過了自然系統再生產這些能量和自然資源的速度,就會出現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結果。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為傳統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與能量消耗的速度,超過自然界再生產它們速度,使經濟發展難以長久持續的結果。 

        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的一項共同事業,實現這項事業對我國來講更顯重要和迫切。因為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更惡劣,資源短缺狀況更嚴重,所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更為強烈。研究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條件、因難、思路和途徑等、以此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    經濟可持續發展刻不容緩 

        1、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但其發展模式是什么,卻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因為如果僅僅圍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社會公平公正、公眾參與等這些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沒有特定的戰略模式,是難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體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而特定的模式與經濟發展過程在不同的國情中是不同的,如對公平與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對它們的理解也就不同,對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保護方式與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還必須制定出符合本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特定模式。 

        2、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態環境和資源滿足不了傳統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要實現生態環境省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這方面的工作,在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等方面的原因,與世界各國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國生態環境的嚴酷程度和資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資源需要,成為我國最緊迫的任務。

        參考文獻 

        第8篇: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范文

        重慶庫區的淹沒特點

        根據1997年5月《三峽工程原四川庫區不同水位段移民遷建安置進度及分期投資安排規劃意見》,重慶庫區淹沒及損失主要有三個特點:

        淹沒損失數量大

        三峽工程水庫淹沒涉及重慶市的萬縣區、涪陵區、巫山、巫溪、奉節、云陽、開縣、忠縣、石柱、豐都、武隆、長壽、渝北、巴南、重慶市區、江津共16個區縣。

        全市庫區淹沒線下居住人口72.85萬人,占全庫的85%;其中農村29.29萬人,占全庫的86%;城鎮人口37.09萬人,占全庫的82%。

        全市庫區淹沒涉及城市兩座,縣城7座,集鎮107個。其中有5座縣城和52個集鎮需要全遷。到2009年直接淹沒人口達到103萬人。

        淹沒房屋總面積2927.53萬平方米,占全庫的85%;其中農村872.53萬平方米,占全庫的84%;城鎮1409.1萬平方米,占全庫的83%;工礦企業643.64萬平方米,占全庫的91%。

        淹沒耕園地(耕地、園地、河灘地)360954畝,占全庫的86%。

        受淹公路總長891公里,占全庫的82%;高壓輸電線1223公里,占全庫的68%;通信線2957桿公里;占全庫的84%;廣播線4175桿公里,占全庫的88%;港口、碼頭653處;水電站裝機80984千瓦,占全庫的86%;抽水站裝機18432千瓦,占全庫的98%。

        淹沒損失分布不均衡

        首先,就不同水位看,主要實物指標在2003后比重太大。如135米線下,農村淹沒人口只占14%,房屋只占13%,耕園地只占25%;城鎮主要是巫山、奉節、云陽、豐都,萬縣、涪陵、忠縣只是部份淹沒;在1387家企業中,只有522家,占總數的37.6%;而135米水位線以上淹沒量就很大,如果按分期蓄水位安排移民任務,則最后幾年移民的高強度很難完成。

        其次,區縣之間的不平衡性也十分突出。長江干流臨江城鎮、農村、企業、專業設施項目往往以縱向淹沒涉及為主;開縣等地到175米水位(特別是后期)橫向淹沒涉及突出。部分區縣城鎮淹沒相對集中。

        淹沒影響不確定因素很多

        如滑坡問題,有的區縣地質條件成熟,可以對滑坡對象體作進一步研究,但淹沒區的滑坡處理方案還不完全清楚,淹沒涉及的孤島、塌岸等問題還沒有處理方案。半淹沒城鎮的功能恢復等問題尚待解決。

        重慶庫區移民與生態經濟型發展戰略

        三峽工程的興建將形成600公里長的水庫,因此需要完成百萬大移民的艱巨使命,世界上絕無僅有。歷史重擔落到了重慶市的肩上,壓力重大,但也機遇難得。根據本文前面(編者注:參本刊1999第二期)的有關論述和基本觀點,為了從根本上完成重慶庫區的移民任務,應當采用可持續發展移民方針,選擇生態經濟型發展戰略。

        生態經濟型發展戰略的基本要點是:用生態經濟的思想,遵循自然和社會的客觀規律,依靠科技進步,指導城鄉經濟發展和移民扶貧,有效地協調好發展、移民、脫貧、資源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過程中,重視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環境。

        必須保證上百萬的移民“移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移民工作是暫時的,20年內必將完成;移民后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是長遠的,是關系子孫后代的生存與發展,關系整個地區繁榮富強的根本。只著眼移民工程,則完成了搬遷就完成了任務;若著眼于歷史使命,則必須立足于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然而發展必將增大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一旦超過庫區原本脆弱環境的承受力,必將反過來制約和威脅庫區人民的生存與發展,以致造成社會與政治上的不安定。所以,庫區移民必須兼顧暫時的和長遠的利益,實施可持續發展。

        重慶市的區位比較特殊,自東至西位于三峽工程庫區的庫腹和庫尾,全都在庫區之內。尤其是重慶市區,一個數百萬人口的特大城市恰好在庫尾的回水末端。水庫正常蓄水位成庫以后,泥沙淤積和水體污染對市區的威脅極大,因而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特高。

        在移民過程中求發展,用發展促移民;在移民與發展中重環保,用良好的環保確保移民與發展的成功。移民、發展、環保三者之間互相促進,互相制約,出路只有選擇生態經濟型發展戰略。移民是硬任務,發展是必要條件,環保是約束條件。

        生態經濟型發展戰略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在重慶市的具體化,或者說是具有重慶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它的具體化與特色主要是側重了重慶市的特殊區位,重慶市的經濟現實和重慶市的特殊使命。

        重慶庫區生態經濟區構想

        在重慶市實施生態經濟型發展戰略的具體目標,是把重慶庫區建成生態經濟區。

        生態經濟區是指在特定地域空間的資源,環境和人類的各種經濟活動所構成的物質、能量、信息流動與轉換的系統整體。就重慶庫區及其關聯區縣而言,重慶庫區生態經濟區是生態環境保護區與經濟開發區的整體融合,以可持續發展為總目標,在有計劃推進庫區移民的同時,加快區內經濟發展并分步驟積極保護生態環境。

        首先,移民是硬任務,時限性很強,不允許有任何遲延,必須執行開發性移民方針,妥善安置好移民,使移民的生活達到或超過原有水平。重點解決好耕者有其地,居者有其屋,致富有門路三個關鍵問題。

        其次,移民與發展不可分,堅持在移民安置中帶動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移民安置。只有立足于發展,才能拓寬移民安置的空間,才能確保移民安置后的“穩得住”。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途徑。

        第三,發展與保護同步。在移民遷建與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堅持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三峽庫區的393億立方米水體一旦重度污染是根本無法治理的!

        第四,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的特殊重要性。要吸取三門峽實際移民人口總量為最初設計估算人口三倍的教訓,從嚴控制人口數量。要高度重視人才培養,特別是實用人才的培養,強化科技意識,實施科技移民戰略;否則,持久的發展與致富是沒有保證的。

        構建生態經濟區必須制定一個科學的發展戰略規劃,從三峽庫區的實際出發,至少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戰略指導思想、方針、目標與任務

        生態經濟區劃

        生產力布局

        農業建設

        工業建設

        交通建設

        城鎮建設

        旅游業

        人口與教育

        第9篇: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3(2013)03-0002-02

        在全球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由于資源的巨大消耗和環境的嚴重污染,低碳經濟是隨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理念,低碳經濟其實是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其經濟發展的核心是低碳排放,這一核心對于當今人類社會的工業生產和社會文明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關鍵的指導意義。通過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能夠緩解資源和能源面臨的巨大壓力,使得生態環境的污染減少,使得生態環境能夠得到美化,這樣人和生態環境才能夠和諧發展,并且進行生產技術創新和新能源結構的推行,使得人類社會工業生產和社會文明的發展都能夠有煥然一新的進步。

        一、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與低碳經濟的關系

        在當前的市場經濟下,低碳經濟是一種十分超前的發展理念,并且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此外,低碳經濟也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由于當前全球都存在著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巨大矛盾,所以低碳經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從某個層面上來說,低碳經濟要求國家從資源和產業的結構上進行很大的調整,進行脫胎換骨,還要進行技術和生產制度的創新,但是中國的工業發展一直是采取高碳經濟模式的,這對于中國的發展來說必然還要傾注很大的心血,但是這么長時間的高碳經濟發展模式使得中國在環境、資源和能源方面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陷入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巨大矛盾之中,所以,低碳經濟模式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來說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也能夠順應全球經濟發展的大潮流,也能夠進行環境的保護,還能夠使得綠色經濟發展和中國的轉變經濟模式相適應,使得我國的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出現的困難

        實行低碳經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場新的工業革命。未來全球的經濟發展模式必然以低碳經濟模式為核心,隨之而來的就是市場競爭核心的轉移,低碳產業和低碳技術必定成為炙手可熱的市場競爭重點。在國際貿易的發展過程當中低碳壁壘逐漸會發展成型,對于現在的中國社會來說,實行低碳經濟已經是一項迫在眉睫的要求了,但從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分析,我國的能源消耗和經濟發展都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使得中國經濟發展形式變得十分嚴峻。首先,我國的能源結構多年來都是以煤炭為主要的能源結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要求的是使得這種能源結構得到徹底的改變,這樣就使得我國的煤炭企業、研究煤炭生產技術的相關企業和以煤炭為主要生產能源的相關企業面臨著一次徹底的技術改造,使得以煤炭為中心的能源結構變成低碳能源為主的結構;改革的過程當中需要很大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這對于發展了多年的企業來說是一次十分艱難的轉變,低碳經濟的發展就會陷入艱難的境地。其次,我國當前正處于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化發展的飛速進步時期,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高碳氣體的產生是不能避免的,大規模的城市化建設和工業發展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低碳經濟模式的推行和我國的經濟發展存在著根本上的利益沖突,但是低碳經濟模式的推行是世界趨勢,低碳經濟的實行無可避免,這樣自然就會影響到我國的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化發展,低碳能源結構的發展也會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礙,這樣就會使得我國經濟的發展陷入兩難之中。

        三、倡導低碳經濟,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現在,我國的低碳經濟模式的發展還尚在雛形之中,我們要實現的,就是在能夠保障經濟發展不會受到影響的前提下,進行節能減排,對我國的生態環境負起應負的責任,這是中國政府當前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從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來看,我國不管是為了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還是為了對生態環境負起責任,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和低碳經濟都有很大的關系,所以,一定要在現在就對于環境、經濟、能源幾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研究出行之有效的科學策略,探索出低碳經濟改革的新技術,使得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能夠進一步加快。

        (一)以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為中心進行低碳社會的建設

        資源型社會的建設是我國目前低碳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我國一定要結合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和不同時期的不同計劃進行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我國對于低碳經濟模式要進行大力宣傳,能夠使得人們從多個層面全方位進行低碳生活模式的認識和了解,將節能減排工作提上日程,使得公眾能夠傾向于低碳生活方式。對于企業來說,就要進行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要推出相關政策和制度,在生產技術創新方面要以低碳經濟為主,制約企業的碳排放,引導消費者盡量消費低碳產品,進而能夠加快低碳經濟模式的發展速度。

        (二)加快能源和產業的結構改變和調整

        現在,全球的氣候變暖是一個大的趨勢,因此低碳經濟已經是全球關注的一個大事,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的就是對于能源和資源的節省,與低碳經濟的概念不謀而合,因此中國經濟要順應時代的潮流,推行低碳經濟,使得產業結構不斷得到調整,使得工業、服務業和農業等產業當中都能夠形成新的資源和能源結構,使得煤炭不再是能源結構的主體,能夠更多地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比較環保的能源,使得節能減排的政策能夠落到實處,進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促進低碳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快速發展。

        (三)提高低碳技術和產品的創新水平

        要使得低碳經濟的發展行之有效,就要進行低碳高新技術的創新,所以,對于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就要進行大力投入研究,這其中還包括對于煤炭資源的高效利用,對于可再生資源以及清潔能源的研發,研究清潔能源和替換燃料的生產技術的創新,使得能源的利用率能夠得到不斷地提高。

        (四)提高低碳經濟的法律和制度完善水平

        對于當前的中國社會來說,對于資源和能源保護方面的法律保護還遠遠不夠,我國哦應該加強相關立法工作,加強能源法律體系的建設,使得能源發展戰略得以實施,能夠使得能源計劃具有很高的法律地位。其中的主要措施有:對于相關于溫室氣體排放的減緩的相關能源法規進行完善和修訂,對于低碳能源和清潔能源的開發與利用進行政策上的鼓勵,制定與可再生能源法相關配套法規和政策,通過經濟、法律等多種途徑引導和激勵國內外的各類經濟主體進行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活動的參與,促進能源的清潔發展;加快推進中國能源體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價格體系。

        (五)促進國際間合作

        首先就是促進與國際上的低碳城市和低碳企業的合作。歐美地區的很多發達國家都是以服務行業為主的,他們在節能減排方面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經驗,我們要和這些組織進行合作,學習對方的技術和經驗,其次就是和周邊的國家構成低碳產業供應鏈,當前人民幣不斷升值,中國的成本不斷提高,中國的原材料價格也在不斷上漲,中國的制造業應該將上下游產業鏈做

        好,產業鏈的那些中間環節要轉移到成本比較低的周邊

        國家。

        (六)進行人工造林補償基金的建立,使得人工造林能夠充分發揮其功能

        森林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碳匯,進行人工造林補償基金的建立,使得人們將造林面積和消費行為進行捆綁,將植樹造林和工業節能減排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將植樹造林工作進行不斷地發展。

        (七)降低火力發電的比重,提高核電和水電的比重

        和傳統的火力發電相比較,核電比較清潔和環保,而和核電相比較,水電是一種十分安全的清潔能源,水力發電不用擔心核輻射的危險,還能夠有效地節省能源,減小碳排放量。

        (八)構筑“以鐵路為骨干”的現代化環境保護型的交通體系

        和其他的交通工具來比較,火車的碳排放量相對較少,環境污染也比較嚴重,在以后的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當中,對于鐵路運輸應該大力發展,應該構建以鐵路為骨干的環境保護型的現代化交通體系。

        (九)對于大型超市以及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進行重點控制

        要減少大型超市的建設,盡量鼓勵群眾進行就近購物;盡量降低公差和國際間飛行。要盡快建立碳排放的標示制度,還要引導對于碳排放敏感的消費方式。在超市商品上要明確進行碳排放含量標簽的標示,是在發達國家當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標示制度。中國應該盡快建立碳排放含量的標示制度,并將此作為科普知識進行群眾里的推廣,以此在全社會倡導合理地物質消費,反對進行攀比的生活方式。

        四、結語

        當前,低碳經濟是世界上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中國如果想在競爭十分激烈的國際市場下能夠獲得一定的位置,就一定要向著低碳經濟的方向進行發展,在中國過去的很長一段歷史里面,中國的工業生產當中高碳能源一直是行業消耗能源和資源的主導,如果要實行低碳經濟一定需要一個十分徹底的過程,很多方面的生產制度和結構都要進行轉變,向著低碳模式進行發展,在制度和技術上都要實現低碳模式,才能在低碳產業結構上進行不斷地發展,進而能夠使得我國的可持續經濟戰略能夠有效實行,使得我國社會經濟和自然能夠和諧發展。本文對于低碳經濟和中國可持續性戰略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為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何靜.中國的環保政策:探討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

        [2] 畢鳳翔.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因素——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A].中國未來研究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

        [3] 孫繼玲.低碳經濟時代的綠色環保會計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1).

        [4] 趙芬.探討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經濟視野,2013,(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综合久久综合香蕉色老大 | 亚洲欧美日韩午夜福利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级在线 | 亚洲人成电影网久久影视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电影欧美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