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村發展的意見建議范文

        農村發展的意見建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發展的意見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村發展的意見建議

        第1篇:農村發展的意見建議范文

        一、推進高效農業擴張裂變

        1、激勵發展高效設施農業。(1)對各鎮新發展一個連片千畝以上設施栽培(含設施園藝)基地,且每畝設施大棚面積在600平方米以上,當年建成使用,在本地使用期6年以上,土地流轉價格每年每畝不低于500元,并建立以土地流轉農戶為主體、運作規范、實行保底分紅合作組織的,對投資者每畝設施鋼架大棚補助2500元,竹木大棚補助850元。每畝獎勵鎮村50元。(2)對村(居)新發展規模設施栽培基地、每畝設施大棚面積600平方米以上,當年建成使用,由當地農民投資經營,使用期6年以上的給予補助,其中100畝以上連片規模基地,鋼架大棚補助1500元/畝,竹木大棚補助700元/畝;200畝以上連片規模基地,鋼架大棚補助2000元/畝,竹木大棚補助750元/畝;300畝以上連片規模基地,鋼架大棚補助2500元/畝,竹木大棚補助850元/畝。符合上述要求的規模基地,每畝獎勵鎮村50元。(3)對新建一個1萬平方米以上的智能溫室,每平方米補助120元;新建1個1萬平方米以上連棟大棚,每平方米補助40元。每萬平方米獎勵鎮村10萬元。(4)對新發展1個100座以上標準食用菌大棚(占地面積110平方米、五層菇床以上),每座補助2000元。每座獎勵鎮村500元。(5)新建一個300畝以上連片有機稻米等高效基地(畝純收益3000元以上)的,每畝補助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00元。每畝獎勵鎮村5元。

        2、激勵發展規模生態養殖。(1)對新建1個1萬平方米以上、當年飼養生豬萬頭以上(出欄8000頭以上)的發酵床生態養豬場,補助投資者50萬元,獎勵鎮村1萬元;新建1個1000平方米以上,當年飼養生豬千頭以上(出欄800頭以上)的發酵床生態豬場,補助投資者5萬元,獎勵鎮村1000元;對現有千頭以上豬場實行發酵床技術改造的,每平方米補助投資者30元。(2)對新建1個標準化10萬只禽場(6000平方米以上),肉禽出欄或蛋禽存欄8萬只以上,補助投資者15萬元,獎勵鎮村5000元。(3)對新發展一個連片100畝以上、萬只以上的林間養禽基地或新發展一個面積100畝以上的“水稻+龍蝦”等特種種養項目,每畝補助投資者400元,每畝獎勵鎮村5元。(4)新建一個連片100畝以上的鋼架大棚基地進行水產等特種養殖(繁育)的,每畝補助2500元,每畝獎勵鎮村50元。

        二、推進高效農業示范帶動

        3、激勵農業產業招商和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1)新招引固定資產投入5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或流通項目,對招引單位內資按1︰3、外資按1︰4抵算工業招商引資任務。(2)對新投入固定資產500萬元以上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或現有農業龍頭企業新上5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按阜發[2009]6號、28號文件規定的企業技改補助標準獎勵。(3)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年開票銷售首次突破1000萬元、3000萬元、5000萬元、1億元、3億元,且銷售年增幅在20%以上的,一次性分別獎勵2萬元、5萬元、10萬元、15萬元、20萬元。(4)對被新確認為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的,一次性分別獎勵20萬元、5萬元、1萬元。

        4、激勵農產品市場建設和品牌創建。(1)對新辦農產品專業特色市場或原有專業市場擴大規模,新投入固定資產(不含市場中的住房建設)在100萬元以上的,補助10萬元。(2)對新辦農產品專業特色市場,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建設規劃,除永久性大型建筑外的用地視為農業用地,并優先安排建設用地計劃。(3)專業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免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費等縣內行政性收費。(4)凡新獲得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品牌的,每個分別獎勵5萬元、2萬元、0.3萬元;凡獲得國家名牌(馳名商標)、省級名牌(著名商標)、市級名牌(知名商標)的,每個分別獎勵100萬元、10萬元、2萬元。

        5、支持各類人才和“鳳還巢”人員自主創業。縣鎮機關部門、農科人員發展農業項目,縣內外出務工經商人員返鄉投資帶頭創業,在使用土地、稅費減免、信貸、辦證服務等方面享受與縣外客商同等優惠。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和縣直、鎮區機關干部、返鄉創業人員投資符合本意見規定的設施栽培、高效種植、生態養殖和農產品加工項目,除享受縣鼓勵機關干部到工商等企業投資、任職的政策外,本意見的相關激勵政策同樣享受。加快農村經紀人隊伍建設,對組織本縣農產品營銷達到一定規模的人員和帶動能力強的合作組織免費辦理相關證照,優先安排“綠色通道通行證”,并給予適當獎勵。

        6、支持發展高效農業項目與實施低收入人口脫貧致富相結合。積極探索扶持“一有三缺”農戶脫貧致富的有效形式。凡享受補助資金的高效設施農業基地和生態養豬場必須完成鎮區下達的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的任務,按照入股或入社形式與貧困戶簽訂有效帶動協議,確保按期實現脫貧目標,否則不享受補助資金。入股農戶的股金按每個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1000元標準由縣財政支付,入社的貧困人口在基地務工連續3年以上,年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由縣財政每人一次性補助種養基地投資者1000元。

        三、推進高效農業創新突破

        7、支持農村土地規模流轉和合作組織建設。(1)對連片流轉土地300畝以上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用于發展高效農業的,給予流出土地農戶每畝一次性補助50元。(2)對新注冊登記農民新型合作組織(入社社員100人以上、或入股土地300畝以上、或注冊資本50萬元以上)的,每個補助2000元。(3)對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300畝以上、開展合作經營、社員分配年純收益900元/畝以上(含土地入股保底分紅)或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實體、當年盈余5萬元以上的,一次性分別獎勵5萬元。(4)對新培植1個國家級示范、省“四有”、市重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分別獎勵10萬元、3萬元、1萬元。

        8、支持鎮區制定發展高效規模農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激勵政策。各鎮區在執行本意見的基礎上,可結合鎮區實際創造性地制定推進高效設施農業規模化、本土化、特色化的工作措施和激勵辦法,加快本地高效設施農業迅速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經濟繁榮。

        第2篇:農村發展的意見建議范文

        關鍵詞:小額貸款;支持“三農”;加強管理;大力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11-0079-03

        農村小額貸款是農村信用社等農村金融機構向農戶、農村工商戶以及農村小企業提供的額度較小的貸款。實踐證明,農村小額貸款業務是農村信用社等農村金融機構滿足農村金融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方式。根據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有關支農惠農精神,為更好地發揮農村小額貸款在支持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農村信用社應結合當前農村經濟金融形勢,大力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

        一、充分認識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農村信用社圍繞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改進“三農”金融服務做了大量工作,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的廣度不斷拓展,在緩解“三農”貸款難,支持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應該看到,目前農村小額貸款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制約了其持續健康發展。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部分機構作風不夠扎實,工作不深入,等客上門思想仍比較嚴重;二是業務發展不平衡,部分機構信貸管理能力較低,信貸電子化建設滯后,貸款手續繁瑣,貸款操作不夠規范,辦理效率低,業務發展緩慢;三是對政策的領會不到位、執行比較僵化,一些機構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授信額度“一刀切”、貸款利率“一浮到頂”等現象;四是農村信用建設滯后,征信體系尚未建立,擔保機制不健全,農村金融消費者金融意識薄弱,部分農村地區信用環境較差;五是原有農村小額貸款制度滯后,利率定價機制不靈活,風險管理缺乏持續性,貸款用途、額度、期限等與農村需求不適應。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村小額融資需求已逐步由簡單的生產生活需求向擴大再生產、高層次消費需求轉變,由零散、小額的需求向集中、大額的需求轉變,由傳統耕作的季節性需求向現代農業的長期性需求轉變,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特征,原有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融資需求。可見,主動適應農村小額融資需求變化,大力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是有效解決農民貸款難,支持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促進農村市場繁榮和城鄉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是農村信用社履行社會責任,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提高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有效選擇;是加強農村誠信建設,優化農村信用環境,抑制非法金融活動,建立良好金融秩序的重要依托。

        當前,農村信用社應進一步統一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對發展農村小額貸款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增強做好農村小額貸款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要進一步轉換經營理念,改進工作作風,結合當地農村經濟金融發展實際,切實加強農村小額貸款的營銷和管理,為“三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信貸資金支持。

        二、調整完善農村小額貸款的相關政策

        發展農村小額貸款,關鍵靠創新。農村信用社要在認真總結農村小額貸款工作,借鑒成功運作經驗的基礎上,堅持因地制宜、因時而變,大力推進農村小額貸款創新,以適應新農村建設對金融服務提出的新要求。

        1.放寬小額貸款對象。進一步拓寬小額貸款投放的廣度,在支持家庭傳統耕作農戶和養殖戶的基礎上,將服務對象擴大到農村多種經營戶、個體工商戶以及農村各類微小企業,具體包括種養大戶、訂單農業戶、進城務工經商戶、小型加工戶、運輸戶、農產品流通戶和其他與“三農”有關的城鄉個體經營戶。

        2.拓展小額貸款用途。根據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情況,拓寬農村小額貸款用途,既要支持傳統農業,也要支持現代農業;既要支持單一農業,也要支持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的各產業;既要滿足農業生產費用融資需求,也要滿足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流通等各個環節融資需求;既要滿足農民簡單日常消費需求,也要滿足農民購置高檔耐用消費品、建房或購房、治病、子女上學等各種合理消費需求;既要滿足農民在本土的生產貸款需求,也要滿足農民外出務工、自主創業、職業技術培訓等創業貸款需求。

        3.提高小額貸款額度。根據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借款人生產經營狀況、償債能力、收入水平和信用狀況,因地制宜地確定農村小額貸款額度。比如說,對農村小額信用貸款額度,發達地區可提高到10萬-30萬元,欠發達地區可提高到1萬-5萬元,其他地區在此范圍內視情況而定;農戶聯保貸款額度視借款人實際風險狀況,可在信用貸款額度基礎上適度提高。對個別生產規模大、經營效益佳、信用記錄好、資金需求量大的農戶和農村小企業,在報經上級管理部門備案后可再適當調高貸款額度。

        4.合理確定小額貸款期限。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的季節特點、貸款項目生產周期和綜合還款能力等,靈活確定小額貸款期限。禁止人為縮短貸款期限,堅決打破“春放秋收冬不貸”和不科學的“貸款不跨年”的傳統做法。應允許傳統農業生產的小額貸款跨年度使用,要充分考慮借款人的實際需要和災害等帶來的客觀影響,個別貸款期限可視情況延長。對用于溫室種養、林果種植、茶園改造、特種水產(畜)養殖等生產經營周期較長或災害修復期較長的貸款,期限可延長至3年。消費貸款的期限可根據消費種類、借款人綜合還款能力、貸款風險等因素由借貸雙方協商確定。對確因自然災害和疫病等不可抗力導致貸款到期無法償還的,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予以合理展期。[1]

        5.科學確定小額貸款利率。實行貸款利率定價分級授權制度,法人機構應對分支機構貸款權限和利率浮動范圍一并授權。分支機構應在法規和政策允許范圍內,根據貸款利率授權,綜合考慮借款人信用等級、貸款金額、貸款期限、資金及管理成本、風險水平、資本回報要求以及當地市場利率水平等因素,在浮動區間內進行轉授權或自主確定貸款利率。

        6.簡化小額貸款手續。在確保法律要素齊全的前提下,堅持“便民、利民”原則,盡量簡化貸款手續,縮短貸款審查時間。全面推廣使用《貸款證》,對已獲得《貸款證》的農戶和農村小企業,憑《貸款證》和有效身份證件即可辦理貸款手續。增加貸款申請受理的渠道,在營業網點設立農村小額貸款辦理專柜或兼柜,開辟農村小額貸款綠色通道,方便農戶和農村小企業申請貸款。協調有關部門,把農戶貸款與銀行卡功能有機結合起來,根據條件逐步把借記卡升級為貸記卡,在授信額度內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環放貸”的方式,進一步提高貸款便利程度。

        7.強化動態授信管理。根據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的特點,按照“先評級―后授信―再用信”的程序,建立農村小額貸款授信管理制度以及操作流程。綜合考察影響農戶和農村小企業還款能力、還款意愿、信用記錄等各種因素,及時評定申請人的信用等級,核發《貸款證》,實行公開授信。對農村小企業及其關聯企業、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等,以法人機構或授權的分支機構為單位,推行內部統一授信,同時注重信息工作,注意發揮外部評級機構的作用,防范客戶交叉違約風險。對小額貸款客戶資信狀況和信用額度實行按年考核、動態管理,適時調整客戶的信用等級和授信額度,徹底糾正授信管理機制僵化、客戶信用等級管理滯后的問題。[2]

        8.改進小額貸款服務方式。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加強貸款營銷,及時了解和滿足農民資金需求,堅決改變等客上門的做法。要細分客戶群體,對重點客戶和優質客戶,推行“一站式”服務,并在信貸審批、利率標準、信用額度、信貸種類等方面提供方便和優惠。盡量縮短貸款辦理時間,原則上農戶老客戶小額貸款應在一天內辦結,新客戶小額貸款應在一周內辦結,農村小企業貸款應在一周內辦結,個別新企業也應在二周內告具結果。靈活還款方式,根據客戶還款能力可采取按周、按月、按季等額或不等額分期還本付息等方式。對個別地域面積大、居住人口少的村鎮,可通過流動服務等方式由客戶經理上門服務。提高農村小額貸款透明度,公開授信標準、貸款條件和貸款發放程序,定期公布農村小額貸款授信和履約還款等情況。

        9.完善小額貸款激勵約束機制。按照權、責、利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和完善農村小額貸款績效評估機制,逐步建立起“定期檢查,按季通報,年終總評,獎罰兌現”的考核體系。實行農村小額貸款與客戶經理“三包一掛”制度,即包發放、包管理、包收回,績效工資與相關信貸資產的質量、數量掛鉤。建立科學、合理、規范的貸款管理責任考核制度,進一步明確客戶經理和有關人員的責任。加強對農村小額貸款發放和管理各環節的盡職評價,對違反規定辦理貸款的,嚴格追究責任;對盡職無錯或非人為過錯的,應減輕或免除相關責任;對所貸款項經常出現風險的,要適時調整工作人員崗位,或視情況加強有針對性培訓。

        10.培育農村信用文化。加快農村征信體系建設,依托全國集中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盡快規范和完善農戶和農村小企業信用檔案。要積極主動加入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實現與其他金融機構的信息共享。進一步推廣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制度,發揮好農村信用社的主導作用,通過建立“農戶自愿參加、政府監督指導、農村信用社提供貸款支持”的信貸管理模式,激發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把信用村鎮創建活動引向深入。要堅持實事求是、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到成熟一個發展一個,避免流于形式。對信用戶的貸款需求,應在同等條件下實行“貸款優先、利率優惠、額度放寬、手續簡化”的正向激勵機制。結合信用村鎮創建工作,加大宣傳力度,為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

        三、切實加強對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的監督和指導

        在推進農村小額貸款工作的過程中,各級農村信用社要精心組織,分工負責,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形成合力。

        1.加強組織領導。農村信用社要把大力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作為長期重要工作,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負責具體推動農村小額貸款工作。要根據自身特點和管理要求,制定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發展規劃,指導分支機構制定具體工作方案,明確階段性任務目標。應把農村小額貸款的增量和質量作為年度經營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強績效考核。要加強對農村小額貸款客戶經理的針對性培訓,提高其開拓市場和發展業務的能力。要加強宣傳引導,強化督促檢查,認真總結推廣好的做法和先進經驗,及時解決具體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在業務開展過程中,要注重爭取地方黨政部門的支持,特別要充分發揮村委會和支委會的作用,對參與貸款清收工作的地方黨政人員、村委會和支委會干部,可根據放貸金額、貸款利息和不良貸款清收等,結合自身經營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獎勵措施。[3]

        2.加強農村小額貸款的風險控制。要繼續完善農村小額貸款制度和流程,保證程序到位、管理到位、風險控制到位。全面推行農村小額貸款客戶經理制,根據客戶經理的營銷能力、業務素質、前期業績和業務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等,強化對一線人員的專業化培訓,建立充分覆蓋風險、成本和收益的小額貸款利率自主浮動機制,合理確定客戶經理的貸款權限。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和自身管理能力,科學確定客戶的小額貸款授信額度,對超過小額授信額度的大額貸款需求,必須按照有關規定采取保證、抵(質)押等貸款方式發放。切實加強貸款“三查”,貸前要認真考察借款人還款能力,深入分析評價貸款風險;貸中要嚴格執行農村小額貸款雙簽審批制,全面實行貸款上柜臺,實現貸款管理與款項發放的分離;貸后要定期深入管轄村鎮,及時了解和掌握借款人生產經營情況,嚴格監督貸款實際用途。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小額貸款風險的轉移、分擔和補償機制,把發展農村小額貸款與農村小額保險業務結合起來,與當地擔保體系建設情況結合起來。要把農村小額貸款主體真實性作為內部審計的重要內容,對挪用貸款、頂冒名貸款或不符合貸款條件的,要及時采取取消授信、停止放貸、限期收回和資產保全等措施,并嚴肅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小額信貸專題組.小額貸款公司指導手冊[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第3篇:農村發展的意見建議范文

        一、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目前,在近1萬多農村勞動力中,文盲率為0.6%,小學文化程度占17.4%,初中文化程度占6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7.4%。農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農民人力資本的“逆向選擇”現象: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無疑,農民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其素質偏低,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農業生產受水資源短缺、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進程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收、機電灌溉率不高。農民出售農產品多以原糧、活畜為主,農產品深加工少,附價值很低。

        3、農業生產規模化、組織化水平相對較低。改革開放初期的耕地極大的促進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但是隨著形勢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生產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需要進一步出臺推進土地流轉的優惠政策,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力度,提升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4、綜合服務體系不夠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為農業生產提供的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綜合配套服務的專業組織,服務內容涉及銷售、信息、科技、物資、加工、勞務、金融、經營決策、政策和法律服務等諸多方面。全市各類行業協會與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不平衡,整體規模小、服務形式單一,特別是信息、金融、經營決策和法律服務等方面更為缺乏。如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布局規劃、項目可研、決策咨詢及相關的農業擔保、保險等系列服務,以及提供法律咨詢、契約公證、合同仲裁等服務還較欠缺。

        二、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建議措施

        1、加強農民培訓,引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多種形式大力宣傳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對職業技能培訓的認識。二是積極爭取政府部門支持特別是資金支持,解決經費短缺問題,爭取做到各級財政及有關部門能把農民工轉移培訓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進一步擴大培訓規模。三是積極探索創新培訓方式方法,提高培訓整體效果。

        2、完善基層自治機制,切實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基層治理要由“為民作主”向“讓民作主”轉變。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政府、金融、政策的支持,使之迅速壯大成長,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進一步推廣和探索龍頭企業聯系農民的機制,種養殖戶和企業要形成利益聯合體,逐步實現農工貿、產加銷一體化。讓農民分享到產后各環節的利潤,使龍頭企業壯大與農民增收實現互動。

        3、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農業競爭優勢

        3.1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立足區位優勢和資源特色,按照高產、優質、高效和生態的發展要求,加快主導產業基地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建設步伐,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果蔬、藥材、食用菌和林下經濟等優質特色農業,發展水產養殖業及貂、鹿、林蛙等特色高效養殖業;加大政策與資金的扶持,增強龍頭企業加工創稅和對基地輻射帶動能力,推進農產品和主要畜產品由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的增值;利用全市良好資源和基礎,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打造綠色、有機農業,通過標準化、規范化農業生產流程,產、加、銷一體化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知名度。

        第4篇:農村發展的意見建議范文

        論文摘要 農村技術市場是科技與經濟的橋梁。文章介紹了山西省農村技術市場的發展形勢及存在的問題,并對如何發展山西省農村技術市場提出了5點具體意見。

        1 山西農村技術市場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自主的基礎,而我省發展農業面臨著土地減少、水資源貧乏、人口增加等諸多制約因素。要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使我省5年實現糧食自求平衡、農村達小康目標,關鍵在于依靠科技進步。

        農村技術市場是科技與經濟的橋梁。發展和開拓農村技術市場,加速溝通科技部門與農業和鄉鎮企業的聯系,加速農業和鄉鎮企業科技成果由知識形態向商品形態、由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縮短農業科技與農村經濟一體化進程,才能實現科技興農。

        山西省農村技術市場發展形勢一直較好,特別是國家科委于1992年確定洪洞縣、襄汾縣為全國農村技術市場試點縣后,我省農村技術市場得到長足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技術市場先進縣和鄉,如朔州城區、夏縣、侯馬市、壽陽縣、大同市小南頭鄉等。但也存在許多問題:一是農村技術市場管理薄弱,大多數技術市場管理機構無編制、無人員、無經費,難以開展經常性的管理和服務工作;二是缺乏發展和開拓農村技術市場的優惠政策,難以調動科技人員、鄉鎮企業和農民的積極性;三是普遍沒有實行技術合同,現有的技術市場優惠政策難以落實;四是技術信息少、資金少,難以轉化技術成果;……。

        目前,要發展和開拓農村技術市場,就必須逐步解決農村技術市場存在的上述主要問題,同時要加強和開發農村技術市場的服務功能,扎扎實實為農業和鄉鎮企業辦一件或幾件實事,轉化一項或幾項技術,推銷一個或幾個新產品,逐步把農民及鄉鎮企業吸引到技術市場上來,靠技術市場求生存、找出路、謀發展。

        2 關于發展山西農村技術市場的幾點意見

        (1)緊緊圍繞山西省科教興農的5大重點工程吸收、應用、推廣新技術。

        種子工程、節約灌水工程、旱作農業工程、農畜產品加工工程、人才開發工程等5大重點工程的完成,要靠科技,要靠科技成果的轉化。為此,要充分發揮農村技術市場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凡有利于完成5大重點工程的科技成果,應及時匯報、積極吸引、認真推廣。其中:種子工程:應抓選育,引進優質高產新品種,有條件的縣,應逐步形成新品種選育、引進、試驗、生產一條龍服務。節約灌水工程:應研究當地的實際情況,引進、推廣先進節水技術,有條件的,可引進高效節水技術設備。旱作農業工程:應抓改土和保墑新技術和設備。農畜產品加工工程:應抓農畜產品保鮮、加工、儲運、包裝技術和設備。

        人才開發工程:應抓緊對農民的科技培訓,特別是宣傳普及實用技術,培育農民科技人才。

        (2)積極為省科委確定的龍頭企業服務。

        山西省科委為了打好科技扶貧攻堅戰,搞好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1997年培育和完善了大約100個以科技為先導的“公司加農戶”龍頭企業。農村技術市場應把壯大龍頭企業作為今后的一項重要任務。一要加強與龍頭企業的聯系,深入了解龍頭企業的產品結構、技術現狀、農戶要求及存在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二是盡快研究掌握龍頭企業對科技成果的需求,有的放矢地開展服務工作,引進科技成果,幫助技術改造等,提高龍頭企業的經濟效益;三是協助龍頭企業引進人才和資金,促進龍頭企業攀登新高峰;四是發現和培育各行各業的新的“公司加農戶”龍頭企業;五是不斷總結農村技術市場為“公司加農戶”龍頭企業服務的經驗,并在適當的時候,召開專門會議交流、研究。

        (3)建立農村技術市場網絡,交流情報,開展聯銷。

        農村技術市場受縣域和地(市)域的影響,各方面的交流都比較困難,因此建立省、地(市)、縣(區)、鄉(鎮)四級技術市場網絡交流情報、開展聯銷十分必要。

        交流情報。即要求省、地(市)、縣(區)、鄉(鎮)四級科技部門各指定一名技術市場管理人員負責搜集農村技術市場買賣雙方的供求信息,然后由下而上逐級傳遞,每傳遞一次,接受部門應整理、過濾一次,對本地區能夠消化的供求信息,不再向上傳遞。反之,仍應向上傳遞,一直傳遞到省技術市場管理辦公室。省市場辦對下邊傳遞的供求信息應認真對待,整理后輸入計算機,并盡快將供求信息傳遞到有關部門,然后將供求銜接情況逐級或直接反饋回去。

        開展聯銷。聯銷是技術市場服務的一種形式,負責農村技術市場技術信息供求的人員可兼任聯銷員。聯銷員的主要責任是負責技術成果和新產品的銷售。聯銷方法同情報交流。聯銷側重推銷縣“龍頭”企業產品、各種優良品種、各種新肥料、新的農作方法以及適合農業和鄉鎮企業的科技成果。

        (4)開展技術市場“結對”活動。

        技術市場“結對”是指省、地(市)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科協、高新技術企業等具有新技術開發能力或擁有大量技術信息以及能夠開展技術咨詢或服務的單位與縣結成一對,通過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促進農業和鄉鎮企業經濟的發展。1996年,太原市科技咨詢中心與平遙縣結對,該中心到平遙縣技術信息,平遙縣到太原市考察技術,彼此建立了感情,取得了信任。“結對”有利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有利于促進城市、農村技術市場并肩發展。今后應把技術市場“結對”活動列入各級科委技術市場管理部門的工作重點。1997年年底,各地市均應建立一個技術市場“結對”試點。“結對”的對象可以自已找,各級技術市場管理部門亦可牽線搭橋。根據情況,1998年將召開一次技術市場“結對”經驗交流會。

        第5篇:農村發展的意見建議范文

        關鍵詞:農村金融;發展障礙;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1-0197-02

        21世紀的經濟是金融化的經濟,現代金融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而尤以農村經濟受到其影響之深、范圍之廣而引人矚目)農村金融對于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推動農民收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所扮演的信貸融通角色越來越重要。但當前,我國農村金融在其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一些問題,使得金融的推動作用沒有有效的發揮出來,而這也與我國新農村建設中關于建立現代農業金融體系的要求相不符。基于此,我們通過審視并剖析農村金融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新農村金融體系。

        1 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

        當前,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構成主要包括以合作金融為基礎,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為重要組成部分的正規金融(即通常所稱的農村金融“三架馬車 ”:農村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 ),以及以農村合作基金、合會、民間借貸、私人錢莊、民間集資為主要形式的非正規金融組織形式。

        我國農村金融目前有以下特征:從農戶對金融需求看,中國農戶信貸需求總量巨大,2.5億農戶中一半以上有信貸需求;單個農戶以小額短期信貸為主,但需求量不斷增大;由于地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造成農戶對資金表現出多層次,多元化之間的差異;信貸資金用途日漸多樣性,生活性信貸占較大比重。從農村對金融供給看,資金缺口大,信貸供給滿足不了需求;貸款成本較高,風險較大;貸款期限不夠靈活;單個農戶經常出現難以滿足抵押和擔保的要求。從農村非正規金融發展的特點看,規模大;發生率高;主體多元化;利率彈性大,高利率占比大;由隱蔽走向公開,逐步呈現專業化趨勢。

        2 農村金融體系面臨的主要障礙

        2.1 金融外部環境障礙

        回顧歷史的發展,從農村金融體系的建立到金融制度的改革,政府運用強大的行政手段來解決金融領域中出現的多數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在當今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帶有強制性的計劃痕跡。

        目前來看,政府對于農村金融機構及市場嚴重管制的現象還相對突出。政策性金融機構是由政府投資建立的,根據政府的決策和意向專門從事政策性金融業務的機構。其主要特征是組織方式上的政府控制性。從組織形態方面看,我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基本上處于政府的控制下。商業銀行本來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追求最大化資本收益率為目標的,但農村商業金融機構的融資行為也會受到政府相關審核機構及政策意圖的影響,使其偏離以利潤為最終目標的軌跡,形成資金配置效率低下的局面。在農村信用社中,由于各級政府的介入過多,民主管理制度形同虛設,農村信用社承擔的行政性和政策性義務過多。這幾種類型的金融機構都直接或間接受到政府的管制,打上政府主導的烙印。。

        2.2 農村金融體系自身障礙

        (1)信貸供給能力不足。

        截止2007年末,在金融機構約30萬億的總貸款中,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額約占不到20%。其中,涉農貸款2.36萬億,僅占總貸款的9%。

        從金融信貸的供給渠道看供給不足的原因有。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主要職能是支持農村長期生產性投資,但從農民短期的資金流動性偏好來說所發揮的作用很小,這主要是政策性金融機構服務對象不是單個農戶的緣故。商業銀行是以追求利潤為目標,同時兼顧考慮債務人信用額度及資金回收風險,因而愿意面向大的企業而非小規模的農戶服務。面對農村中規模較小,并且如此分散的農戶,國家商業性銀行對其資信程度及其資金回籠無不有所顧慮,而這也就不難理解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大批從農村地區撤出的現象。農村合作金融的商業化傾向逐漸加強,其投向農業的生產性融資呈下降趨勢,而更樂意向高收益率的企業融資。

        (2)信貸產品還比較單一。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民對金融產品的多樣化需求也不斷增長。這不僅體現在農村再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對于傳統借貸資金的需求上,同時,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多,金融商品的投資需求也開始受到廣泛關注。但是目前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品種單一,主要仍是限于存款,取款,貸款和一般匯兌,這顯然無法滿足農民對于多元化金融產品的需求。

        (3)信貸擔保機制還不完善,金融風險還比較高

        由于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規范化程度不高,金融機構的放款風險分散及風險轉移機制還比較缺乏。我國農村金融放款風險主要表現在:不良貸款占信貸款額的比例較大,信貸資產質量不高。作為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不僅面臨著嚴重的業務萎縮問題,而且其部分資金無法回籠,造成嚴重虧損。國有商業銀行中的主要代表中國農業銀行在四大國有銀行中資本充足率最低,信貸資產質量較差,截至2007年末,不良貸款合共為8,179.73億人民幣,較2006年末增加826.86億元,不良貸款率從23.43%略升至23.5%。國銀監會副主席蔣定之在 “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研究”2008年度研討會上透露,經測算,目前我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還有高于6000億元歷史存量包袱,其中,貸款損失約4000億元,歷年虧損掛賬880億元左右,非信貸資產損失約950億元。農村正式金融機構對抵押品的選擇過于單一,各地擔保機構數量少缺,形式單一,資金實力不足,缺乏法律規范,存在監管漏洞。當前抵押資產一般只限土地和房產和部分設備。各地的擔保公司大多由地方政府出資建立,其運作理念是為了分散信貸的金融風險,從而擴大信貸機構的信貸供給,但是沒有監管的擔保公司的實際運作本身可能導致金融風險:一旦被擔保農戶或企業無法如期還貸,擔保公司很難說有足夠儲備資金向銀行支付。

        3 完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議

        2007年中央1號文件進提出,要努力形成商業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額貸款組織互為補充、功能齊全的農村金融體系。按照這一要求,現提出以下建議:

        3.1轉變政府職能

        政府對金融機構的組織活動及市場管制必須控制在一個度內,即應以市場為主導,適度合理的進行干預,而不對其進行過分管制或完全放開聽之任之。政府的干預是對市場的有益補充,而不是替代市場作用的發揮。政府要明確其職能范圍,盡量減少行政干預,避免損害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地位,通過不斷完善農村金融市場環境,建立農村資金良性循環機制。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發揮政府的能動作用,支持農村金融的發展,各國農村金融的建設離不開政府的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我國政府在以下幾個方面還要積極發揮能動作用:第一,繼續為政策性金融機構進行財政支持,堅持專款專用的原則,為農業發展提供廣泛的資金支持。第二,為許多偏遠地區農村金融機構的建立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適當剝離一部分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減輕農村金融機構的財務負擔。第三,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如稅收優惠、利息補貼等,來鼓勵金融機構為農村提供貸款。第四,政府主導建立農業保險制度,避免農業發展大幅波動,維護廣大農民利益。

        3.2 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金融機構,建立市場化的金融體系

        在可實施金融監管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鼓勵社會各種經濟體興辦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多種金融實體。要不斷加強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形成眾多具有地域特點的區域性地方性商業銀行,并建立村級商業銀行。重視農村非正規金融機構的信貸作用,使之成為正規金融的輔助工具。雖然非正規金融存在諸多問題,但目前非正規金融對農村發展提供了最大部分的信貸支持,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當地農村金融市場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對于非正規金融來說,政府不能一味打壓或放任,而要通過對其管理引導來解決正式金融供給不足的問題。農村非正規金融能夠有效彌補了農村融資缺口,解決農村地區資金供求矛盾。對于農村金融市場,要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引入競爭機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各種金融機構機制健全、職能明確、分工合理競爭有序的農村金融運行機制。

        3.3 豐富金融產品,滿足農村多元化資金需求

        農村金融機構既要支持農戶的生產經營加工,又要適當支持農戶的投資和消費,做到為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提供系列化金融服務。改變傳統金融產品統治金融市場的局面,開發符合農民自身需求及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型金融衍生品。國家政策性銀行在做好融集資金封閉管理的同時,積極拓展業務。其業務內容應從傳統的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生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擴展到:強化貸款擔保制度,完善金融結算體系,建立金融服務信息系統等方面。對于商業銀行要加強引導,給予優惠政策或財政補助,促使其加大對農村地區的資金投入。農村信用合作社要繼續面向社區服務,積極吸收社會空閑資本,改變其農村金融輸出機的尷尬處境,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使之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加油站”。

        3.4 創新信貸方式,化解金融風險

        建立健全農村信用擔保機制,發展多種產權形式的擔保機構,在農業產業化水平較高的地區鼓勵發展政策性擔保機構;鼓勵現有商業性擔保機構深入農村,開展面向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擔保業務;繼續深化信用合作社擔保業務,不斷增強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的競爭力。大力推廣面向低收入群體的小額信貸,盡快解決遇到的諸如法律規范不完善、后續資金不足貸款擔保風險等問題,實施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積極推進多種抵押品形式并存,逐步摸索從傳統的不動產抵押到動產抵押權益抵押的擔保品延伸道路,擴大從實物抵押向非實物抵押領域邁進的速度。擔保機制的完善和擔保品的豐富加速了資金的變現能力及資金的回籠,進一步最大化的消除金融機構的呆賬壞賬,降低了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1]古明加.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7,4,(2).

        [2]王新華.中國農村發展概況及政策建議[J].上海金融,2008,(4).

        第6篇:農村發展的意見建議范文

        龍灣區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8.04℃,平均日照時數1793h,平均降水量1746mm,降水量空間分布差異較大,山區大于平原,最大值2030mm,最小值930mm,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6月(梅雨期)和7~10月(臺汛期),占全年總量的78%左右。該區防洪排澇安全基本得到保障,但排澇標準有待提高。農田灌溉灌排設施老化,農田水利設施數量多、維修養護不能全面貫徹到位,此外,由于市政建設和土地開發打亂了本地區的水利體系,導致一些地區灌溉灌不上水,大部分農田的灌排設施需要重新進行改造。

        2龍灣農村水利未來的發展趨勢

        1)加快水利信息自動化化建設。加快龍灣區水利建設,以節水型社會信息化建設項目作為支撐,提升水利管理水平。

        2)合理配置龍灣灌區水資源。以水調整產業結構、決定產業結構。用工業化的思維計劃農業發展,根據水資源條件和水資源所承受的能力確定不同地區各自的發展方向以及功能定位,構建節約型產業結構。從而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加快促進發展節水型農業。

        3)多管齊下,加大節水管理力度。各職能部門要做到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加大農業節水綜合技術的推廣應用,最大限度提高節水抗旱能力。大力推廣田間節水技術,堅持常規節水與高新節水兩者的相互結合,沿山灌區在抓好骨干工程更新改造的同時,改革原有的灌溉技術,加強井灌區的滴灌、噴灌等高新技術;合理利用生態資源,改善自然條件,保護生態環境。

        4)強化領導,落實各級責任。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水利必須為現代化建設做好基礎工作和提供基礎保障,各級水管部門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多下功夫,認真貫徹水利管理工作的方針、政策,努力提高水利工程經營管理水平,把水利管理的重點真正轉移到管理上來,向管理要發展,向管理要效益。要進一步落實工作責任感,建立責任到人,分工明確的運行機制,為水利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開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

        5)依法治水,確保水利事業健康發展。認真落實《水法》,加強重點水利工程設施的保護,要充分發揮各級水政監察等執法隊伍的作用,及時查處破壞水利工程設施的違法犯罪行為,積極配合公安機關對侵害水利工程安全、盜竊和強搶水利工程設備器材的違法犯罪案件,特別對一些重點典型案件,全力偵破,并進行公開審理,堅決剎住破壞水利工程設施的行為。要嚴肅依法查處和整治侵占河道、破壞水資源環境、造成水土流失等不法行為,維護良好水利運行秩序。

        3對龍灣農村水利未來發展的建議

        1)在體制機制上大膽創新。面對當前的形勢和任務,龍灣地區必須勇于改革、大膽創新,努力在機制和體制上實現新的突破。例如,在資金補助上實行差別化政策,在河道整治中實行“先做后補、多做多補、擇優獎勵”。

        第7篇:農村發展的意見建議范文

        【關鍵詞】數字電視;意義;建議

        1.在農村發展數字電視的意義

        由于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廣電模式的缺陷逐漸顯現出來:收益增長緩慢、發展空間變小、競爭壓力日益增大和缺乏新的增長點。三網融合已是大勢所趨,為了減輕壓力,廣電已步入數字電視時代,以更積極的狀態完善自己,領先搶占傳媒業數字化先機,滿足現代化技術的發展需求。數字化為廣播電視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發展數字電視既是廣電的發展方向,更是廣電的必經之路。但是廣電要想更好的發展數字電視,務必首先考慮農村市場。第一,農村聚集了我國大部分的人口,因此農村是數字電視和有線電視最大的潛在用戶。盡管在發展數字電視初級階段,全國各地廣泛采用的發展模式只為爭取高端用戶,首先在經濟收入狀況良好的城市加以開展,以便得到更高的ARPU回報,達到減輕發展資金壓力的目的。但從長遠看來,發展數字電視要想實現以人為本,就必須在龐大的農村市場大做文章。數字化是廣電的前進方向,農村網絡作為縣級廣電網絡的關鍵組成單元,廣電要想實現有線電視模式完全轉換,那么農村必不可少。第二,廣電除經營之外,還要肩負起將政府和黨的聲音傳到每家每戶的使命。用數字化來建立新型而全面、被群眾喜聞樂見、關乎農民冷暖的交換和宣傳平臺,使農村群眾能及時掌握實時信息,享受到與時代同步的科技成果,因此發展農村數字電視的意義非常重大。第三,各個縣級城區以寬帶互聯網為主的信息業務的發展已相對的完善,廣電要想在這些區域的相同內容上得到突破,非常困難。可是廣大農村由于信息化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因此能在農村的數字電視平臺上,大力開展各種信息化增值業務。

        2.發展農村數字電視所存在的問題

        廣電的有線廣播電視的HFC網遍布整個農村,比電信等運營商要更有優勢。雖然縣級光電在發展農村數字電視上有了有線電視網的支持,但并不代表發展農村數字電視就毫無障礙,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1)農村人口比較分散,甚至有些住戶非常偏遠,改造和建設數字電視的網絡技術的工作量和難度都相當大。在實現“村村通”的過程中,廣電始終堅持用戶至上、以人為本以及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原則,以投入高成本來建設農村網絡。但相比傳統有線電視網絡,數字電視網絡的要求要高、試工難度要大。因此,要想實現數字電視網覆蓋整個農村,在經濟上大部分縣級廣電難以承受。(2)農村經濟相對落后,城鄉差距仍然存在,安裝與維修有線電視的費用對于不少農村用戶來說是一筆很大的費用,如果再加上數字電視點播、機頂盒等費用更加承擔不起,而以縣級廣電的實力又無法解決大多數困難農民的費用問題。因此農村數字電視如何保持投入與產出平衡?存在多大的消費能力和市場呢?這些都是廣電發展農村數字電視所面對的現實問題。(3)農村群眾大多文化程度低,難以接受新鮮事物。在數字電視的發展中發現,有些農村群眾尤其是老年群眾尚且掌握不好有線電視遙控器的操作,又何來去操作數字電視甚至交互點播呢?不會使用這些,那么數字電視的強大功能只能是一種擺設。因此要想發展農村數字電視,不僅要滿足“可以用”,而且要處理“如何用”。(4)數字電視網絡建設完成后,運維成本較大。農村地域廣闊、群眾居住分散,運維數字電視不僅需要新的技術,而且還需要運維專員反應敏捷、分析和處理故障及時,僅靠現有的縣級城區的技術和人員無法滿足大范圍數字電視網絡的需求,因為要建立一支有力、快速的運維隊伍,對于縣級廣電,將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5)數字電視內容限制。如果無法提供農民群眾感興趣的內容,跟傳統電視的服務沒什么區別,那么就無法吸引大多數的農民用戶。

        3.發展農村數字電視方案和建議

        3.1發展農村數字電視方案

        在數字付費電視上,需要使用雙模入戶的方式,利用相對簡單和統一的網絡技術,把農村原有的有線電視網絡最好擴容550M以上,然后增添QAM調制器,將網絡數據通過廣播的形式在有線網上傳送,最后授權用戶使用機頂盒收看這些節目。在交互電視上,需要先建或是改造雙向網絡。針對農村市場,我們可以采用EPON技術。EPON傳輸距離有限,傳輸距離普遍為10km,對于農村地區來說,這個覆蓋范圍實在太小。而HFC雙向網能實現遠距離傳輸,能同軸電纜一線入戶,幾乎不用改變HFC原有的網絡結構,比較適合松散模型網絡,而且成本相對較低,但施工難度大。實現在同軸電纜上進行以太網數據傳輸的技術統稱為EOC。有源EOC產品穩定性高、架設簡便、覆蓋成本低,施工簡單,能進行多種業務的開展,能在現有農村大規模采用,不過最好采用EOC與光纖收發器來實現農村的交互網絡。

        3.2發展農村數字電視的建議

        (1)大力宣傳數字電視,普及數字電視的知識。將數字電視的機頂盒的內容和使用方法在有線電視里輪番連播,讓廣大農民群眾認識到數字電視不單單是用來享受文化娛樂,更是用來最快了解致富信息和增長知識的平臺,是幫助農村奔向小康的得力助手。(2)農村數字付費電視優先發展。由于數字付費電視接入簡單、實施快捷、對網絡改造小,農村用戶能夠“用得起”“買得起”。在農村首先發展數字付費電視,有助于爭取到農村市場,營造農村數字電視消費氛圍。(3)內容要貼近生活。廣電要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原則,設計農村群眾喜歡收看的內容,大力宣傳農村衛生、科普、娛樂和致富等信息,增強對農村用戶的新引力。(4)培養高質量的農村數字電視的運維人員。數字電視采用了新的技術、新的內容與新的服務方式,這就需要有更高要求的從業人員。(5)政府財政和政策的支持。農村數字電視發展初期投入極高、工作量大,投入和產出懸殊太大,長此以往,廣電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無法很好的完成村村通和有線電視發展的工作。諸如目前這些問題,希望政府能在財政和政策上給于相應的支持,以促進農村數字電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董勇.縣級廣播電視發展的瓶頸與對策分析[J].科技資訊,2011(14).

        第8篇:農村發展的意見建議范文

        教育是立國之根本,幼兒教育是孩子終身教育的開端,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和整個國家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個人發展角度來看,幼兒教育培養交流溝通和團隊生活的能力、培養禮節禮貌、塑造個人氣質等等,為孩子的一生奠定基礎。從國家和社會角度來看,幼兒教育事業具有公益性,關系到一個國家未來人口素質的高低,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從世界各國的發展實踐來看,教育事業發達的國家無不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幼兒教育當中。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已成為共識,人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

        2.我國幼兒教育的發展現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現代化建設等多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文化教育改革也不斷深化,給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2010年,中央政府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規劃綱要》(2010~2020),把發展農村幼兒教育納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規劃當中;2011年、又制定了。《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1~2013),把幼兒教育發展的目標、任務等以文件的形式確定了下來;2015年,我國又啟動新一輪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多個地方開展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從數量上來講,我國幼兒園數和在園幼兒數不斷增加。2013年,我國共有幼兒園數量19.86萬所,比起2010年的15.05萬所增加了32%;在園幼兒數量達到3895萬人,比起2010年增加了31%。從幼兒入園率來講,全國學前三年入園率為67.5%,比2010年增加了10.9個百分點;2010~2014年,我國學玲兒童凈入學率均在97%以上。此外,近些年來國家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幼兒園,民辦幼兒教育機構快速成長,民辦幼兒園在數量上已經超過公辦幼兒園,所占比重持續上升,成為我國幼兒教育的主導力量。

        可以看出,在政府、社會、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幼兒教育事業在短時期內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幼兒教育尚未納入到義務教育的范疇,在整個教育體系發展中是比較薄弱的一個環節,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發展不盡人意,存在很多突出的問題。

        3.我國農村幼兒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農村幼兒園辦園條件較差

        在城鄉二元體制結構下,農村幼兒教育由于經費投入不足、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很多幼兒園無法增設新的課桌椅,連最基本的教具和玩具都非常缺乏,遠遠達不到國家規定的幼兒園辦園標準。其次,在幼兒保育方面,食品安全和校車安全方面仍存在較大隱患。在飲食上,農村幼兒園一般也會安排幼兒的午餐,但是很少有專職的營養師對幼兒食譜進行合理安排,特別是一些民辦幼兒園為了使利益最大化,往往會購買一些廉價低劣食品,而一些公辦幼兒園克扣幼兒生活費也是常有的事。在校車安全方面,由于農村地區人口較分散,很多幼兒園會派校車接送幼兒入園和離園,但是,由于資金缺乏、安全意識不強、對農村地區車輛檢査不嚴等多方面的原因,車輛超載、超速、質量無保障等問題依然存在,造成較大的安全隱患。

        3.2 農村幼兒教師師資力量薄弱,隊伍不穩定

        幼兒教師師資力量薄弱、隊伍缺乏穩定性,是我國農村幼兒教育發展的瓶頸。在目前情況下,我國農村幼兒教師待遇普遍較低,公辦幼兒園教師沒有納入正式教師編制,而民辦幼兒園如果經營不善、自身運營艱難,就很難保障幼兒教師穩定和滿意的經濟來源,這就導致很多幼教人員寧愿選擇外出打工也不愿留在農村任教。由于缺乏專業的、高學歷的幼兒教師人才,很多農村幼教是鄉村招聘的教師,有的甚至是臨時聘請的沒有學歷的農村婦女,她們基本上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職前專業訓練,加上缺乏在職培訓機會,所以合格率極低。有的只是替家長看管好幼兒,使其不發生意外,根本談不上什么教學。即使有些能上課的農村幼兒教師也存在幼兒教學經驗不足、教學觀念陳舊等諸多問題,難以保證教學質量。

        此外,農村幼兒教師隊伍流動性強、缺乏穩定性也是我國農村幼兒教育發展的一大困境,很多幼兒師范畢業生往往把在農村執教當成踏板,只要機會成熟便會千方百計地往城市發展,這嚴重影響了農村幼兒教師隊伍整體質量的提升。

        3.3 幼兒教育培養目標不明確,“小學化”傾向嚴重

        幼兒教育是啟蒙性的教育,其主要任務是要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認知、技能等多方面的發展。2001年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我國幼兒教育的基本目標是要實現兩方面的內容:①實行保、教結合的原則,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全面的發展;②為幼兒家長參加工作、學習提供便利條件。目前,我國很大一部分農村幼兒教師對幼兒教育的定位不清楚,對如何促進幼兒上述五方面的發展知之甚少。這就導致了農村幼兒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脫離了幼兒的心智發展規律,農村幼兒“小學化”傾向嚴重。

        在教學內容方面,由于長期受影視教育的影響,再加上農村家長思想相對比較保守,簡單認為幼兒教育就是讓孩子提前讀小學,為迎合家長的要求,農村幼兒教育教學內容偏重于書本知識,讀、寫、算的訓練是農村幼兒教學的主要內容。大多數農村幼兒教師課后會給幼兒留有算數、拚音、漢子書寫方面的作業,有的老師還會給幼兒舉行期中和期末考試,很容易造成幼兒學習上的逆反情緒,最終抑制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方法上,幼兒教育的教學理應具有趣味性和多樣性,寓教于樂。但在現實中,農村幼兒教育的教學方法與對低年級小學生的教學方法如出一轍,延續著“教師講、幼兒聽,教師念、幼兒讀,教師做、幼兒看的‘注入式’”方式。

        3.4 農村幼兒家庭教育不足

        父母是幼兒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對人的一生影響重大。我國農村幼兒家庭教育的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我國農村父母文化程度相對比較低,對幼兒的教育問題關心較少,缺少幼兒學前教育意識,沒能掌握正確教育幼兒的方式方法。第二、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多,父母教育嚴重缺失。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査資料》樣本數據推算,我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人,比起2005年估算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約增加了242萬人,占全國兒童總數的21.88%,占農村兒童數量的37.7%。此外,農村留守兒童年齡結構發生變化,學齡前兒童規模快速膨脹。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0~5歲)達2342萬人,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占38.37%,比2005年的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增加了757萬人,增幅達47.73%。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是當前農村幼兒教育的難點,也是學校教育應該關注的重點。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類型主要以隔代監護為主,由幼兒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而隔代監護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幼兒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很難從監護人那里得到幫助,很容易在學習上產生無助感,影響學習興趣的提髙。在心理方面,有調査報告顯示,大部分(65.9%)的留守兒童會非常想念其父母,有64%的兒童會經常感到孤獨,有30%的兒童會偶爾感到孤獨,只有6%的兒童不會感到孤獨,54.61%的留守兒童在遇到困難時會選擇向好朋友求助,28.21%的幼兒會悶在心里不知向誰求助。留守兒童更容易產生脆弱、偏執、敏感等心理問題,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對農村幼兒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經常關注留守幼兒的心理情緒變化,盡量彌補家庭關愛的不足。

        4.發展農村幼兒教育的對策建議

        4.1 樹立正確的農村幼兒教育觀

        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樹立正確的幼兒教育觀,是改變我國農村幼兒教育現狀的基礎。首先,要在農村加大對幼兒教育的宣傳力度。讓人們普遍意識到幼兒教育事業對個體和整個社會的重要性,形成關心幼兒、支持幼教事業的新風尚,鼓勵社會各界,為農村幼兒提供更多就讀的機會,創設有利于農村幼兒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特別是在偏遠貧困地區,要使家長們關注幼兒教育,增加對幼兒教育的精力投入。其次,在農村基層地區打下良好的幼兒群眾教育基礎之后,政府部門要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向家長介紹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提高幼兒家庭教育的質量。

        4.2 增加幼兒教育經費投入

        必要的資金支持是發展農村幼兒教育的關鍵。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丹麥的幼兒教育經費占GDP比例在世界各國中最髙,達到1.1%,其次是西班牙、法國、瑞典、印度、美國,分別占GDP的0.71%、0.67、0.56%、0.42%、0.4%,而我國幼兒教育經費僅占GDP的0.05%,幼兒教育的投資與實際需要相差甚遠。加大對農村幼兒教育的財政投入力度,首先要在國家頂層制度設計的層面上,加大幼兒教育資金的投入總量,努力增加農村幼兒教育經費在幼兒教育經費總額中的比例,在經費分配上應重點傾向偏遠農村地區。其次,要發揮地方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各級政府農村幼兒教育財政投入的分擔制。特別是鄉鎮一級政府,是建設和管理區域內農村幼兒園的主體,因此要加強與上級政府的聯系,積極籌措經費,通過興辦鄉鎮中心幼兒園,以點帶面,努力改善辦園條件。在資金籌措方式上,堅持農村公辦幼兒園為主導,政府承擔主要責任,同時努力汲取社會資金辦園,進一步貫徹“多渠道辦園”方針。在資金分配方面,合理分配,確定優先秩序,選擇合適的投入方式、途徑和投資重點,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用。

        4.3 加強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

        農村幼兒教師素質的髙低及其隊伍的穩定與否,直接關系到農村幼兒教育質量的好壞,因而要大力加強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和師資力量的建設。第一,加大幼兒師范專業發展力度。現代化的教育對幼兒教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為提高教學質量,幼兒教育也需要向專業化和高層次的方向發展。筆者認為,高等院校可以定向、定額招收一定的幼兒師范生,首先在教師數量上滿足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其次,大力發展大專及以上層次的幼兒教育專業,提高農村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第二,提高農村幼兒教師的待遇。一方面,在工資待遇上,要積極落實《教育法》等法律法規,嚴格履行各級政府職責,保障農村幼兒教師的基本工資收入,并逐步提高農村幼兒教師工資標準,做到及時發放,經濟困難的鄉鎮也不例外。另一方面,為免除農村幼兒教師的后顧之憂,穩定農村幼兒師資隊伍,要著力解決農村幼兒教師普遍關心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問題。各地方政府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依托社會保障局,借鑒企業為職工辦理社會保險的經驗,根據農村幼兒教師自愿的原則,辦理養老、生育等社會保險。

        4.4 規范農村幼兒園課程設置

        要嚴禁幼兒園開展小學課程,不得擅自開設蒙氏、英語、識字等非幼兒園規定的課程,確因實驗需要開設的要上報教育局審核批準,執教幼兒教師必須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并持證上崗。在保教時間內開設的各種特色、特長、興趣小組等活動,不得擠占或代替國家規定的幼教課程,更不得另外收取費用。此外,對于幼兒園教材的的選取,要嚴把入口關。不得征訂小學教材及教輔資料,統一使用國家有關機構審定通過的教材,防止教材亂用。在教材采購環節,應該通過新華書店統一采購,堅決禁止一些幼兒園通過非法經營單位、非法渠道、非法方式訂購使用劣質盜版教材。教育局應當定期對各個幼兒園教材的征訂和使用進行監督檢査,其結果與幼兒園年度辦園水平評估、幼兒園等級評定、評優等相結合。

        4.5 建立科學合理的幼兒園準入與退出機制

        保障農村幼兒教育的有序發展,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幼兒園準入與退出機制。在審批新辦幼兒園之前,各級政府部門和教育部門要對幼兒園的基本情況進行充分的調査研究,了解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幼兒園能夠覆蓋適齡幼兒的數量、群眾普遍對幼兒園收費標準的可承受程度、舉辦幼兒園的運營方式等等,以此為基礎研究是否要開辦幼兒園以及具體的辦園模式,并根據不同的辦園模式來明確政府應承擔的責任,政府積極落實對公辦幼兒園及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投入責任;審批過程中要嚴把保教質量關,要按國家規定的標準為農村幼兒配齊配足硬件設施和合格的教師,嚴格審核幼兒園的保育與教育方案,新建的農村幼兒園必須是標準園,確保能為農村學生提供優質的幼兒教育服務。對于已建成的農村幼兒園,政府部門和教育部門要督促舉辦者切實改善辦園條件,提髙保教質量。

        5.總結

        第9篇:農村發展的意見建議范文

        一、基本原則

        推進城鎮化發展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一是將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與進一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通盤考慮,堅持工業化、城鎮化與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雙向互動、協調發展。既要維護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又要為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二是堅持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市場化方向。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土地市場采取的是一種漸進式的市場化道路,對農村土地市場則采取了約束和抑制政策。農村土地市場化程度大大低于城市土地市場化程度,是當前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在土地制度上的主要表現,也是城鄉土地矛盾突出的主導根源。因此應加大農村土地市場化進程。三是堅持集體土地所有權與具體實現形式相分離。中國農村的集體土地制度是城鎮化的最大障礙。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也應堅持集體土地所有權與其具體實現形式相分離的原則,按照穩定鞏固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改革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思路,推進農村土地制度市場化改革。

        二、具體舉措

        1、統一城鄉土地使用權權能,實現城鄉土地二元產權微觀對接

        產權是一種權利,全部歸同一人所有,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把同一物品(尤其是公共物品)的產權分解開,歸不同人所有,往往效率更高,從而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可以同時擁有同一資產的不同屬性。按各種用途分開的土地的產權歸不同的人所有,每一種權利都是可以交換和讓渡的。這種權利可以在一個臨時的,甚至是一個永久的基礎上進行分配、分割和重新分配。

        產權的可分解性只有在社會化、市場化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才能轉化為現實的可分割性。外在市場環境的變化要求對產權內部的權利進行重新分割、組合調整,以適應現實市場條件。產權的模糊度與市場的完善度具有相關性和一致性。清晰的產權、完善的市場交易及最優經濟效率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而模糊產權、不完善市場交易及次優經濟效率具有其內在的邏輯一致性。

        在我國社會經濟的轉型時期,堅持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是我國農村制度改革的必然趨勢。我國現行農村土地制度的產權是模糊的,使用權歸農民,所有權歸集體,導致侵害弱勢農民權益行為的事時有發生。建立和完善農地市場不僅能優化資源配置,最重要的是能實現最優的產權結構,因為在法律制度保證人們有自由選擇合約的權利下,最優的土地產權結構是通過自由產權買賣自發形成的。

        因此,當前中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改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第一,參照城市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權能,完善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權能。在此基礎上,按照城鄉土地使用權能一致原則,明確集體和農戶在土地產權上的關系及各自擁有的權益。第二,按產權和用地性質分類,完善農村土地使用權權能。目前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的種類主要有: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對農村集體用地使用權應賦予其與城市國有土地使用權一樣的出讓、轉讓、出租、抵押和投資的權能;對農地承包經營權則賦予其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的權能;對宅基地則賦予其與城市劃撥國有土地相應的權能。第三,完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產權實現形式的法律規范,確立農民對土地的直接利益主體的法律地位。

        2、統一城鄉土地市場,加強市場對城鄉土地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新古典產權理論認為,清晰的產權是有效率市場的前提和基礎。我國國有企業和城市土地使用權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成功經驗表明,產權的清晰是在市場化過程中逐步進行的。從農地產權與土地市場制度的關系看,農地產權特定的配置狀態是我國土地市場制度失衡與均衡的根本原因。農村土地承包權與城市出讓土地使用權不一致,其核心是農民不擁有農地轉非的處置權,意味著其土地開發權(發展權)被剝奪,代之的必然是國家獨家壟斷的行政土地征用和農村灰色土地市場大行其道,導致城鄉土地市場的割裂和無序并產生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城鄉土地使用權權能的一致性,從根本上講,就是通過進一步完善土地承包權的有關制度和土地承包權的物權化,使其成為與城市出讓土地使用權一致的較完整的農村土地使用者的產權,其中最核心的是擁有對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的處置權。農民擁有農地轉非的處置權,意味著農地可以直接合法入市,國家壟斷土地一級市場的制度被打破,土地征用被規制到合理的范圍,城鄉土地市場有機接軌,形成新的城鄉統一土地市場。因此應該通過建立統一的城鄉土地市場來深化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改革。

        第一,以分類完善的農村土地使用權為基礎,有序推進與城市土地市場相對接的農村土地市場建設。首先,以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作為起點。確立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依法交易的制度,允許集體非農建設用地進入土地一級市場。其次,在堅持農業用地的集體所有制性質和用途性質不變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允許農地承包經營權在土地二級市場上流轉。再次,進一步完善農村宅基地劃撥、轉讓制度,促進農村宅基地的集約利用。在經濟發達、條件成熟地區進行試驗,取得經驗后進行推廣。在經濟欠發達、條件不成熟地區,嚴格限制宅基地入市,以維護農村的穩定。第三,嚴格限制征地范圍,界定“公共利益”的內涵。制定嚴格的公開化、法制化的征地程序,對征地行為進行監督,以確保公共利益征地的公平性。推進農地征用補償市場化。除了公共利益用地外,土地產權交易均應采用市場競爭機制。

        3 、統一城鄉土地規劃,建立城鄉一體化的規劃體系

        我國已頒布的《城鄉規劃法》奠定了城鄉規劃統一的法律基礎。但現實中城鄉規劃不統一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宏觀上國土規劃、區域規劃和城市規劃等缺乏有機地結合,微觀上農村土地規劃缺失。建立城鄉一體的規劃體系是當務之急。第一,構建完善的城鄉土地規劃體系。改變目前城鄉用地分類各成體系,城鄉用地標準不一致的狀況,建立城鄉統一的規劃用地分類和建設用地標準,形成規劃內容上各自有所側重的國土——區域——城市、上下有機銜接的規劃關系。第二,構建城鄉統一的規劃法律體系。從法律源頭上將土地規劃對象從城鄉一體視角出發進行明確的界定和約束,根據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土地利用行為分類制定相關的配套法或細化的實施條例。第三,構建城鄉統一的規劃管理和監督體系。打破城鄉在土地規劃與管理方面自成體系的狀況,促使區域、土地、規劃等部門的土地規劃管理工作統一在一個系統之下。規劃的編制由一個部門負責,其他各部門依據各自職能和專業要求配合作好規劃,并以所制定規劃為依據進行專項管理。

        4、統一城鄉土地管理,用途管制與產權產籍管理相結合

        目前城市通過土地征用的形式將大量的農村土地轉變為城市建設用地,再按照城市國有土地的經營和管理標準進行經營和管理。現行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土地制度設計給予城市足夠的法律支持進行這種城市土地經營模式。因此要真正有效的保護農地,首先要明確的就是地方政府的權責。具體而言,就是要求地方政府把經營土地和管理土地二者進行分離。地方政府不應該將自己作為土地的所有者,按照自己的發展要求和利益訴求進行管理。但是改變地方政府經營城市、經營土地的模式,不可避免地需要考慮到地方政府的績效考核問題。如果不改變這種政績考核制度,地方政府必然需要獲取大量的預算外財政收入來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也就肯定會繼續采用經營土地的這種模式。

        統一城鄉土地管理,由地方政府對城鄉土地進行統一的行政管理。地方政府在城市內對所有者進行管理,在農村則對明確后的微觀主體進行管理。在城市土地中,地方政府還充當經營的角色,但在農村中,地方政府僅僅充當行政管理的角色,經營管理則是農民這一微觀主體的事情,地方政府給予相應的支持。

        統一城鄉土地市場需要改變當前我國土地宏觀層面上多頭管理、城鄉分割的二元土地管理結構。第一,進一步整合土地資源管理權,形成一個統一的土地管理部門,統籌管理城鄉土地。第二,加強農村土地的基層管理,將對農村土地的用途管制與農村土地產權產籍管理緊密結合起來。把農村用地的性質、甚至范圍等詳細地落到每個具體地塊,在其土地產權證中明確規定,且不隨土地權屬的改變而改變。第三,構建完善的農地管理績效評價體系及獎懲機制。

        5、統一城鄉社會保障,維護農民的利益

        在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土地制度下,農地不僅是農民的生產資料,更是一種社會生活保障。改革開放后,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征用了大量的土地。被征地農民,雖然獲得了補償,但在城市中立足很難,成為城市中的“新貧困”人口。離開土地,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變成了尷尬的“農民工”。留在農村的“純農民”則因為土地收益低,生活水平普遍偏低。農民的權益都沒有得到保障。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文字幕人成乱码 |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综合亚洲日本日日摸夜夜添 |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综合一区 | 在线亚洲欧美专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