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范文

        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村區域經濟發展

        第1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范文

        關鍵詞:農村教育 農村經濟關系問題 改善建議

        前言:我國作為世界級農業大國,全國大概有65%的人口源自農村。因此,農業、農民、農村“三農”問題,始終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管理工作的首要突出問題。而同時,農村教育作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百年大計,為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提供者尤為積極的導向作用。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的經濟的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問題更是得到了我國政府和社會廣大群眾的廣泛關注。加強農村教育改革,以此提高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早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首要工作之一。

        1.我國農村教育改革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重要聯系

        農村教育改革與農村區域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相互循環的良性系統。農村教育改革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導向作用,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為農村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經濟支持。農村教育和區域經濟之間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造成系統循環不暢,影響到國家到農村的整體規劃,良好發展。因此,農村教育與農村區域經濟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內部聯系,是我國社會主義特色建設的重要互動機制。

        從農村教育和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來看,一方面,農村的區域經濟發展是決定農村教育改革實行情況好壞的重要條件。農村對教育改革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都要以經濟水平作為最基礎的保障,同時經濟的發展也是推動農村教育發展的客觀動力;另一方面,農村教育改革的大力推廣,也完善了經濟結構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經濟收入,使農村面臨更多的經濟業務范圍。而經濟收入的渠道增多了,自然人們的生活也得以改善。

        2.目前我國農村教育改革面臨的主要難題

        2.1 農村教育結構與農村經濟發展不適應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農村教育結構早已不能適應時下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農村教育落后遏制了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現象普遍發生。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農村教育體系中,缺乏美育教育老師。如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課老師充足,但是音樂、美術、體育等美育老師,師資嚴重不足。造成農村無法全面開設學生應有的教學課堂,不能做到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二,農村教育教師團隊現狀頗令人擔憂。目前,農村教育中許多教師一人兼任數值,例如,語文老師兼任體育老師或者是美術老師等等課堂教學,造成基礎知識教學與藝術教學,缺乏系統專業的教師做指導,形成農村教育分流困難,無法落實素質教育中的全面發展。由于農村教育結構的缺失,嚴重造成農村素質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無法做到想協調。

        2.2對教育的不重視和教育經費的缺乏,造成農村教育的缺失

        據我國教育權威部門統計,一個學生從接受學前教育開始到完成高中素質教育,平局每年的最低投入約為2千左右,而大學階段的教育投資約為1萬元左右。而接近50%的農村家庭擁有兩個孩子,一般家庭對這種規模的教育經費已經難以承受,要支付兩個孩子教育經費的農村家庭,更是難以承擔,對于這種規模的開支,早已超出他們的最大承受能力。就造成農村家庭無力送他們的兒女去接受高等教育,部分學生也存在中途退學的現象。

        同時,由于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隨之為農村的家庭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效益。農村家庭生活好了,但是對教育的觀念仍舊未改變。雖然農村父母可以負擔起教育索花費的費用,但是讓然為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部分農村父母,認為農村經濟的發展,仍然是靠天吃飯,靠地賺錢,經濟收入增多了和教育無關。對于個人經濟的增長屬于更多勞動力的在地工作的結構。正是因為農村父母對教育意識的單薄,不肯為農村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條件,也造成農村教育往往不能符合農村的經濟發展的需求,長久以往勢必遏制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與我國政府對農村教育的發展要求是背道而馳的。

        3.加強農村教育改革,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內在動力的幾點建議

        近些年來我國農村教育改革,在我國領導、政府的大力促進之下,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許多遏制教育發展的成因,給農村經濟的深入發展造成了巨大的瓶頸,解決工作刻不容緩。

        3.1 針對農村經濟發展需求,重新定位農村教育結構改革

        針對目前我國農村經濟飛速發展的現狀,為農村建立良好的經濟結構、良性循環機制,勢必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保障手段之一。因此,針對農村傳統教育模式的改革工作,也勢在必行。在農村教育改革中,應該重新構建農村教育提醒,將農村教育與農業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農民對自己教育的實際需求是上入手。對學校的教育機構開展,靈活式,開放式教學和對學生的跟蹤式服務。

        3.2 加強農村教育經費投入,提高師資力量

        針對目前,我國農村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經費不足,農村家庭無力承當教育支出的情況。我國政府,因該發揮政府教育的宏觀調控,加大對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各級地方政府應該根據地方的實際情況,做好教育保障工作,以政府強制手段,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對有困難的家庭,免受學生的雜費,提供住宿伙食費,幫助其完成學業。同時,加大教育重要性的宣傳,讓農民正確認識到農村教育對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提高農業科教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有所長,以學致富。從而有效的做到農村教育的大力推廣。

        同時,提高農村教師團隊的師資力量,完善農村教育體系的各個專業的教師,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以此吸引更多專業、合格的優秀教師支教到農村中來。在完善各個學科專業教師的同時,也完善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為農村區域經濟的深入發展,提供充分的人才資源。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農村經濟的良好發展與農村教育改革的良好實施,有著至關重要的內在聯系。農村教育是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積極引導力,而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又是農村教育改革賴以生存的基礎支撐力。因此,加強農村教育改革,以此強化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是我國21世紀農村經濟深入發展的必然前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龍井仁. 論農村教育改革與農村經濟的發展[J]. 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 (03) .

        第2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范文

        關鍵詞:農村人口流動;區域經濟增長;灰色關聯度;勞動力流動效應模型

        中圖分類號:F127.61,F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20-5033-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0.071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Flow to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aking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ANG Qing1,JIAO Qing-xia1,2

        (1. School of Economic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36 China;

        2.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bstract: The labor flow effect model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ontribution of rural labor flow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rey theory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rural flow populat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labor flow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very obviou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with the mean of 14.7%. It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nflow popul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internal flow popul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nflow rural labor and the internal flow rural labor flow to economic growth was basically sam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nflow urban labor to economic growt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internal floating urban labor.

        Key words: rural population flow;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labor flow effect model

        1 文獻綜述

        人口流動是社會經濟發展固有的現象,它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同時還會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1]。因此,許多學者對人口流動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潛心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從研究的視覺來看基本可以分成以下三大類。

        1)從區域經濟發展收斂性的視覺研究人口流動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然而,目前學術界對人口流動對地區差距影響的程度和趨勢的結論不一。許召元等[2]、嚴超等[3]認為人口流動可以改善地區資源配置,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距;段平忠等[4]基于對人均產出進行剝離的分析框架考察了在去掉人口遷移影響因素前后,中國的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人均產出及總產出的變化趨勢,以及由此帶來的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內部差距以及三大地帶間增長差距的變化,結果得出省際人口遷移擴大了東部、中部地區的內部差距、三大地帶間差距以及中國整體的地區差距,只有西部地區的內部差距因為受到人口遷移的影響而顯著地縮小了;逯進等[5]運用內生人口遷移經濟增長模型測算了近10多年來西部各省區省際人口遷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得出人口遷移對不同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是有差別的,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省際人口遷移伴隨有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趨同。

        2)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視角來研究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王桂新等[6]考察了1995~2000年間中國省際人口遷移與東部地帶經濟發展的關系,發現省際遷移人口(外來勞動力)已成為推動東部地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外來勞動力彌補了東部地區本地勞動力供給的不足,推動東部地帶GDP增長了10%以上,對東部地帶GDP增長的貢獻度幾乎達15%。而且遷入人口規模越大,推動遷入地經濟發展的作用和貢獻就越大。段平忠等[7]通過建立人口流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計量模型對二者之間進行了定量的研究,得出人口流動對地區經濟發展貢獻顯著,但這種作用在不斷地減弱;趙翠紅[8]研究表明: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對河南經濟增長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1979~1998年間,河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GDP增長的貢獻約22.43%,而在經濟發展的平穩時期(1999~2005)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GDP增長的貢獻還高達20.43%;杜小敏等[9]的研究表明:人口流動對中國經濟整體來說是一種帕累托改進,人口流動對流出地經濟發展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人口流出對流出地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如預料的明顯。

        3)從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區域內和區域間流動視角對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并且研究的地區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如李東[10]利用重慶市40個區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對重慶市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性,且重慶市區縣內人口流動對重慶經濟發展的貢獻高于流入人口但低于流出人口;馬金龍等[11]和劉美蓉等[12]對寧夏固原市和民族自治區的研究也得出流動人口與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高度的關聯性的結論,但前者的研究表明區域間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優于區域內人口流動,而后者的結論則剛好與之相反。

        縱觀已有文獻不難發現,學術界關于人口流動這一問題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家研究的角度、方法、區域、時間的不同所得出的結論也有所不同。而中國幅員遼闊,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特點各不相同,再加上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所以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很難被河南省直接借鑒。為了更好地了解河南省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為有關部門制定流動人口政策提供理論依據,本研究嘗試性地測度了進入新世紀來河南省農村人口流動對其經濟增長的貢獻及其變化,并對不同類型的流動人口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進行定量的計算與比較。

        2 經濟發展中農村勞動力流動效應測算

        2.1 農村勞動力流動效應測算模型

        假定國民經濟中只有農業(第一產業)和非農業兩個部門,則全社會總產出GDP(Y)和全社會從業人員(L)可以表示為:

        Y=YA+YN (1)

        L=LA+LN (2)

        其中,YA、LA分別表示農業部門的產值和從業人員,YN、LN分別表示非農部門的產值和從業人員。

        對(1)式兩邊同時除以L得:

        ■=■■+■(3)

        即(3)式可以改寫為:

        P=PAγA+PNγN (4)

        式中,P、PA、PN代表勞動生產率,γA、γN分別代表農業與非農業部門從業人員所占的比重。

        對(4)式兩邊關于時間求導并同時除以P得:

        ■=■■+■■+■■+■■(5)

        即:mp=■mA+■mN+■mγ■+■mγ■(6)

        式中,m代表增長率。由(6)式可以看出總勞動生產率的大小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個是等式(6)右邊前兩項要素投入效應,一個是等式(6)右邊后兩項勞動力流動效應,即勞動在各部門之間的配置效應。若勞動力流動效應用N(P)來表示,則:

        N(P)=■mγ■+■mγ■ (7)

        又因為γA+γN=1,所以對此時兩邊關于時間求導可得:

        γAmγA+γNmγN=0 (8)

        將(8)式整理代入(7)式得:

        N(P)=■γNmγ■ (9)

        由(9)式可以看出,只要農業與非農業部門間勞動生產率存在差異,勞動力流動效應就會始終存在。

        2.2 河南農村勞動力流動效應的測算與分析

        為了解河南農村勞動流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首先利用(9)式來計算農村勞動力流動效應,然后再來測度勞動力轉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表1列出了經過處理后的不同時間點上不同部門勞動生產率狀況和就業狀況,由表1可以算出,從2000年到2011年,在這10多年中總勞動生產率、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以及非農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分別提高了216.59%、509.01%和130.87%,勞動力流動應為37.11%。勞動力流動對總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貢獻為17.1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14.72%;農村勞動力流動對農業和非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貢獻分別為28.41%和28.35%。由此可見,農業中存在剩余勞動力是農業部門生產率低下的一個主要原因,農村勞動力流動不僅有助于提高各部門的勞動生產率,而且在經濟增長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由表1中的數據還可以計算出各個時點上勞動力的流動效應以及勞動力流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計算結果見表2。由表2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流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基本上經歷了先增大而后又開始減小的過程,這主要是因為在新世紀的初期,一系列的體制改革促進了人口的流動,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不斷的增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勞動力的資源配置越來越合理,勞動力轉移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逐漸變小。

        由此可見,農村人口流動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增長。那么,不同類型的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又如何呢?下面從不同類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視角來分析農村勞動力流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3 省內、省際農村勞動力流動與經濟發展相關性比較分析

        3.1 指標的選取與數據來源

        由于勞動力流出對流出地來說影響較小,所以,關于不同類型農村勞動力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實證分析重點放在流入勞動力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上。選取反映河南省各地市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人均生產總值作為參考序列,記為X0;選取各地市的常住人口數、省內農村流動人口數、省內非農村流動人數、省內總流動人口數、外省流入農村人口數、外省流入非農村人口數、外省流入人口數、總流入人口數作為比較序列,分別記為X1、X2、X3、X4、X5、X6、X7、X8。計算所用的流動人口與常住人口數據來自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經濟發展狀況指標來自2011年《河南統計年鑒》。

        3.2農村人口流動與河南經濟發展的關聯度分析

        運用灰色關聯原理可以計算得到灰色關聯矩陣見表3,然后再利用灰色關聯度計算公式得到各比較序列與參考序列人均GDP的關聯度分別為:(0.6429,0.5625,0.6029,0.5957,0.5730,0.5204,0.5265,0.589 3)。

        由計算結果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流入人口對河南省經濟發展的貢獻較大。流入人口與人均GDP之間的關聯性較大,外來勞動力已經成為河南省各地市經濟發展主要力量之一;但是流入人口與人均GDP的關聯度為0.589,仍低于常住人口與人均GDP的關聯度0.64,這說明河南省地處中國的中部,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人口流入還不太頻繁,常住人口仍然是推動河南省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流入人口對經濟的推動力量與東部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省級流入人口與人均GDP的關聯度0.526 5低于省內流動人口與人均GDP的關聯度0.595 7,說明河南省吸引外省勞動力就業的能力還不夠強。

        2)河南省內農村勞動力流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0.562 5)與省級農村勞動力流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0.573 0)相當。2010年河南省內流動農村勞動力的人數為808 924人,外省流到河南省的農村勞動力人數為110 772人,省內流動農村勞動力是省級流動農村勞動力的7.3倍,但是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卻小于省級農村勞動力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雖然人口流動有助于地區間的資源配置,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有利于提高人均產出水平,但是省內流動人口分布及其不均衡,流動人口多數流向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比較高的地區。如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省內流動的農村勞動力僅占常住人口的0.86%,且省內農村勞動力流入鄭州市的高達總農村勞動力的30%,而流入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人數較少,例如流入商丘市的僅占總人數的1.2%,省內流動人口的規模相對較小且不平衡導致省內農村勞動力流動對促進人均GDP增長的作用有限。

        3)省級城鎮流動人口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低于省內城鎮流動人口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省級城鎮流動人口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小于省內城鎮人口對經濟發展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是外省城鎮人口流入河南省的數量遠小于省內城鎮流動人口數量,其數量僅為省內城鎮流動人口數的1/20,這再次說明河南省在吸納外來人員就業方面的能力較差;二是外來流入城鎮人口的質量低于省內城鎮流動人口的質量,2010年在外來城鎮流動人口中,讀過高中的外來城鎮人口占流入人口的比例為22.4%,比省內城鎮流動人口低近11個百分點,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占流入人數的24.9%。這說明受過高等教育的外省人口更傾向于流向經濟發展更好更快的地區,河南省吸納進來的就業勞動力的質量偏低。

        4 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農村勞動力流動不僅有助于各部門以及總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縮小農業與非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差距,打破二元經濟結構的束縛;而且有助于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流動人口低于常住人口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且不同類型的流動人口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也不同。為了更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1)創新人才引進機制,進一步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提高吸納高素質、高技術水平人口流入的能力。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河南省人口流入還不夠頻繁,流入人口規模較小且文化素質技術水平不高。為此,河南省在消除影響人口流動壁壘的同時還應大力實施人才戰略計劃,建立更加合理、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為外來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引進本地區經濟發展所急需的人才以及高素質人才,改變流入人口文化素質技術水平低下的局面,逐步提升吸納高素質流動人口的能力,充分發揮省際流動人口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2)建立健全區域內人口流動的管理措施,積極組織協調和引導區域內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農村勞動力在區域內部的流動規模較小,僅占常住人口的0.86%,再加上人口流動分布得不均衡,大大影響了農村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因此各地區應不斷加大對人口流動的組織和協調,合理調控人口流動的規模、積極引導人口流動的流向。在促進區內人口流動方面可以借鑒重慶市的做法,即逐步將在城鎮具有相對穩定工作的農民工市民化,不斷完善流動人口的管理和服務體制,大力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問題。關于人口流動分布不均勻的問題可以采取政府部門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相結合的方法來解決。政府部門對于流向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農民工可以給予一定補貼,降低他們的流動成本,對他們的流向給予一定的鼓勵;另外,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政府部門對于流入人口要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從而吸引人口流入。

        參考文獻:

        [1] 趙潤田.欠發達地區人口流動對經濟社會的雙重影響及對策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2(11):169-173.

        [2] 許召元,李善同.區域間勞動力遷移對經濟增長和地區差距的影響[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2):38-51.

        [3] 嚴 超,常志霄.中國省際勞動力遷移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1995-2005年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11(6):19-29.

        [4] 段平忠,劉傳江.中國省際人口遷移對地區差距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11):60-67.

        [5] 逯 進,樸明根.西部地區人口遷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演進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8(3):117-123.

        [6] 王桂新,黃穎鈺.中國省際人口遷移與東部地帶的經濟發展:1995-2000[J].人口研究,2005(1):19-28.

        [7] 段平忠,劉傳江.人口流動對經濟增長地區差距的影響[J].中國軟科學,2005(12):99-111.

        [8] 趙翠紅.關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河南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J].經濟經緯,2007(3):73-76.

        [9] 杜小敏,陳建寶.人口遷移與流動對我國各地區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J].人口研究,2010(5):77-88.

        [10] 李 東.人口流動與重慶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西北人口,2009(3):4-9.

        第3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范文

        關鍵詞:鄉村旅游;農村區域經濟;互動發展;渝西經濟走廊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1-0140-02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長期居住在城市的人們,由于城市的喧囂、交通的擁擠和生活壓力的加大,開始懷舊,追求自然和心緒的寧靜。如今,尋求安靜祥和、純樸自然的田園生活已經成為都市人的一種向往、需求和趨向。正是在這一需求的推動下,鄉村旅游開始發展起來。鄉村旅游既能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追求,又有利于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推動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但不一定能直接推進新農村的建設。同樣,農村區域經濟建設也不一定能直接帶來鄉村旅游的發展,亦即鄉村旅游不等于農村區域經濟建設,兩者的互動發展需要一些條件輔助支持,且需要找到一種較為理想的互動發展模式。本文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研究方法,運用旅游學與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對兩者的互動發展模式展開論述,著重探討鄉村旅游與農村區域經濟和諧發展的最佳模式。

        一、鄉村旅游和農村區域經濟

        鄉村旅游是在鄉村地域內開展的,以鄉村獨特的生產方式、田園風光、人文古跡、民俗風情以及鄉村生活情景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觀光、休閑、度假和學習考察的旅游活動。

        農村區域經濟是按照自然地域、經濟的內在聯系、商品流向及社會發展需要而形成的經濟聯合體,是特定區域農村經濟整體的總稱。每個區域都有其特有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和特點,因而導致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結構和布局的差異性。

        二、鄉村旅游產業和農村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現實意義

        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意義表現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將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與第三產業的旅游業相聯接,對于農業產業升級、調整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穩定農村社會,增加農民收入,農戶離土不離鄉,就地搞接待,對其兼業、轉業的技術要求不高;改變農村破敗的面貌促進農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整體提升農村地區的衛生面貌;溝通城鄉,引進城市資金流、信息流以及先進的思想觀念,縮小城鄉差距。因此,鄉村旅游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最終要實現各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農業產業的區域化、專業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將有限資源實現最佳配置的體現,也是農村從溫飽向小康邁進的必由之路。農村經濟生產的區域化,有益于實現農業生產的統一組織、統一協調、統一標準和指導;有益于“品種、知識、科技”三大更新工程;產品易集中收購和銷售;容易實現效益農業致富農民,推進農產品的深度加工。實現農村經濟區域化,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基礎。

        三、渝西經濟走廊鄉村旅游業的現狀

        (一)宏觀管理力度不夠,相關政策欠缺

        中國“旅游法”尚未出臺,鄉村旅游的發展更沒有相關的法律條文,在這方面也未能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來保護和管理。這種無章可循、無法可依、自由發展的狀況導致許多鄉村旅游地發展處于自發、盲目、無序狀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二)鄉村旅游景點分散,缺乏整體規劃

        目前,鄉村旅游的發展普遍存在投資與經營規模小、地區分布與組織形式散、項目低水平重復設置、市場競爭秩序亂的局面,地域上的分散性也給旅游線路在設計上造成很大困難。而且鄉村旅游景點在很大程度上和其他旅游景點缺乏有機聯系,共生性較差,極大地影響了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三)項目活動形式單一,產品深度不夠

        渝西經濟走廊鄉村旅游的主體方式仍是以觀光旅游為主,豐富的農業旅游資源尚未得到充分的開發與利用。雖然已經注意到產品開發的參與性,但因對其深度挖掘不夠,使旅游活動形式過于單調。

        (四)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環境條件較差

        盡管各鄉村旅游區開發時對基礎設施建設都有較大的投入,但由于鄉村旅游地大都位于城市的郊區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村,許多基礎設施仍然適應不了游客的需要。

        四、鄉村旅游產業與農村區域經濟的互動發展對策

        (一)打造鄉村旅游的品牌文化

        在積極支持和鼓勵農民在辦好家庭旅館和提供特色餐飲服務的基礎上,組織、引導和培訓農民依托當地的特有資源,參與設計、開發和銷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飾、手工藝品、特色食品、旅游紀念品等旅游商品。提升傳統農業和手工業的附加值,使更多的農民成為制作、生產旅游商品的能工巧匠,并從中得到實惠。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藝”;推動接待、農副產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產的分工,加強自主品牌深加工農產品和紀念品、工藝品的開發和生產,提升產業化水平,逐步完善鄉村旅游商品生產和銷售體系。

        (二)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

        科學編制鄉村旅游規劃,并納入各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和旅游總體規劃,強化規劃的銜接和協調。建立規劃實施和監督機制,加強鄉村旅游規劃執行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監督檢查。同時,建立健全鄉村旅游標準化體系,建立和實施鄉村旅游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等主要消費環節的服務規范和安全標準。啟動準入標準、組織管理標準、基礎設施標準、服務標準、市場營銷與信息管理標準和鄉村旅游區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等地方性標準的制定,提升鄉村旅游產品質量和檔次。另外,根據鄉村旅游地域差異大、類型豐富、方式靈活多樣等實際情況,要加強分類指導。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鄉村旅游發展,明確各自工作重點,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三)加大對鄉村地區的資金投入

        探索推動重點地區農村旅游項目的集中招商,吸引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引導大型旅游企業參與開發和經營。鼓勵多渠道和多層次籌措資金,探索建立社會化的旅游就業發展基金。積極鼓勵和引導規范各種扶貧基金和社會捐助。建立“政府主導、業主開發、市場運作、多方參與”的開發建設機制,以財政投入為引導、業主開發為主體、社會資金為補充、項目經費打捆使用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在確保農民利益基礎上,鼓勵社會資金以租賃、承包、聯營、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投資開發鄉村旅游項目,興辦各種旅游開發性企業和實體;鼓勵農民集資入股或以村組集體經濟組織采取公司+農戶方式參與鄉村旅游投資開發;有條件的地區要引導大企業參與投資開發,推動鄉村旅游向集約化、規?;l展。

        (四)繼續加強基礎設施環境建設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領導,把發展鄉村旅游納入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整體布局中部署和推動,促進各級政府有關公共服務向鄉村旅游延伸,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建設。農村沼氣、鄉村道路、人畜飲水、鄉村清潔等支農工程項目要向發展鄉村旅游的村鎮傾斜,推動鄉村旅游開發項目和各種支農資金掛鉤。重點是優先解決交通干道、重點旅游景區到鄉村旅游點的道路交通建設;加強農村環境污染綜合防治,加大旅游區及周邊環境垃圾和污水處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和有機食品建設;推進旅游村鎮街道硬化、綠化和亮化工作,指導鄉村旅游點房屋外表改造和標牌、標識規范設置;改善鄉村教育、醫療衛生和文化條件。

        (五)因勢利導起好帶動特色經濟

        積極探索,用好用活國家和市政府制定的土地流轉、土地整治和土地轉換等土地政策。在“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前提下,探索按照“城鄉掛鉤、指標周轉”的要求,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復墾,保障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用地。各級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采取補助和獎勵等辦法,鼓勵鄉村旅游企業應用小型污水、垃圾處理設施,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在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等扶持中,對鄉村旅游示范點予以支持。在星火計劃、863、服務業支撐計劃、新能源發展計劃等重大科技專項中,加大對鄉村旅游的科技扶持,納入國家和各級政府相關科技計劃,享受相關政策,用于發展鄉村旅游。

        結語

        鄉村旅游是世界各國普遍開展的旅游項目,也是最受人們歡迎的旅游方式。但各個國家的鄉村旅游各有特色,其地點都在農村,內容則大不相同,因各國各地的風俗民情而異。因此,我們應從實際出發,認識到鄉村旅游產業與發展好農村區域經濟的互動關系,以高度的戰略眼光,求真務實,積極奮進,為我國的經濟騰飛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孝勝.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生態經濟,2004,11(12):62-64.

        [2] 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重慶社會科學院.重慶經濟年鑒[Z].重慶:重慶出版社,2003.

        [3] 邵琪偉.發展鄉村旅游,促進新農村建設[J].求實,2007,(1):42-44.

        [4] 白潔.發展鄉村旅游 推進新農村建設[C].重慶青年人才論壇作品選登,2006.

        [5] 國家旅游局.發展鄉村旅游典型案例[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7:1.

        [6] 楊振之,周坤.城鄉統籌與鄉村旅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第4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范文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蘿崗區;經濟發展;切入點

        中圖分類號:F32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7-0034-02

        新農村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黨的以來,中國農村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毙罗r村建設與蘿崗區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如何找準新農村建設與蘿崗區經濟發展的切入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面臨的現實而緊迫的課題。

        一、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涵

        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條件或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

        1.“創新”是新農村建設的時代內涵。根據時展的要求,必須將“創新”貫穿于新農村建設的全過程,力求實現農村現代化、農村市場化、農業工業化。離開了“創新”,新農村建設和經濟發展就會變成一句空話。

        2.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內涵。生產不發展,建設新農村就失去了物質基礎。在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必須使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二、三產業逐步擴大。同時正確處理保持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3.鄉風文明是新農村建設的精神內涵。在農村,文明之風若不能愉悅人們的身心,腐朽的東西就會侵蝕人們的心靈。鄉風文明主要是指農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社會風氣健康向上,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發展逐步適應農民的需求,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4.民主管理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內涵。落實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選舉和民主監督機制,實現農民自己當家做主。使廣大農民真正擁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是政治文明的體現。

        二、新農村建設應堅持的基本原則

        1.政治原則。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的,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突破口,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為根本,加強新農村建設。

        2.點面原則。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系統性工程,需要立足實際,統籌謀劃。既不能均衡用力,更不能盲干蠻干,應不斷探索經驗,實現以點帶面,整體推進。

        3.統籌兼顧原則。把農業發展放到整個國民經濟大格局中來謀劃,破除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和政策限制,著力培育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4.以人為本原則。農民是生產發展的第一要素,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體現以人為本。

        三、新農村建設與蘿崗區經濟發展的關系

        一個國家或地區擺脫貧困落后狀態,走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過程即稱為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與經濟發展缺一不可。經濟學家把新農村建設當做擴大內需的策略;社會學家把新農村建設當做縮小城鄉差別的機遇。經濟發展的含義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經濟增長的實質,是規模不斷擴大的社會再生產過程和社會財富的增殖過程。二是結構變遷。廣義的產業結構變化包括分配結構、職業結構、產品結構以及各個層次上的經濟結構的變化。三是福利的改善。即社會成員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縮小地區、行業間的貧富差距。四是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必須使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四、新農村建設與蘿崗區經濟發展的切入點

        推進新農村建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對此,必須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結合蘿崗區實際,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市委九屆六次全會和區委一屆八次全會部署,堅持以“三促進一保持”為主線,以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為載體,尋求新農村建設與蘿崗區經濟發展的切入點。

        1.明確定位,科學規劃。如果說廣州的西關代表過去,珠江新城代表現在,科學城則代表了廣州的未來。蘿崗區2008年GDP 1 003.9億元,同比增長18.3%,增速居全市第一。蘿崗區是2005年廣州市區劃調整后新成立的一個區,地處廣州市東翼,面積389平方公里,人口約31萬,下轄五街一鎮,人文自然資源豐富。根據《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廣州市蘿崗區區域發展規劃的通告》,蘿崗區的發展定位是:華南現代制造業與高新科技產業基地、創新基地,保稅加工與現代物流中心,發達的現代服務產業與適宜居住的城市居住生活區,現代高新農業研發與種植基地。同時,對蘿崗區進行科學規劃,形成“一城”(蘿崗中心城區)、“三心”(水西南行政體育中心、元貝高尚休閑商業中心、蘿崗文教商業中心)、“五片”(嶺頭居住片區、元貝居住片區、二環西居住片區、蘿崗西居住片區、蘿崗東居住片區)、“七區”(科學城、東區、西區、永和、黃陂、鎮龍鎮、九佛鎮等發展區)的空間結構布局。

        2.以十大重點工程建設為著力點,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聚焦十項重點工程。包括蘿崗新城建設工程、科學城北區建設工程、廣州國際生物島建設工程、交通設施工程、現代服務業工程、高新技術產業工程、先進制造業工程、家居環境工程、社會發展工程、城鄉一體化工程等,也是全面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具體體現。尤其是要大力推進科學城北區規劃和建設,完成總體規劃編制,做好征地拆遷等相關工作,以提升廣州科學城的集聚與輻射擴散功能。

        以十大重點工程建設為著力點,推動國際化生態型新城區、網球中心、國羽中心、中心區路網、NBA體育館項目及其配套設施建設。推進永龍隧道、科學大道大觀路隧道工程、天鹿北路改造工程、廣汕公路改造工程等一批主干路網建設。協調市有關部門推進地鐵6號線二期建設。進一步完善天鹿湖省級森林公園配套設施建設,加快天鹿湖旅游度假區規劃建設。值得一提的是,廣東新加坡合建的“知識城”“選址廣州科學城北區,是一座以知識經濟為核心的“知識城”?!爸R城”項目對于提升經濟整體素質、提高國際競爭力有著積極作用,成為廣東產業升級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典范。

        3.全面推進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模式,加快農業科技試點項目建設,形成一批都市型農業產業化基地。統籌規劃農村住宅建設,妥善解決農民依法建設房問題。同時,統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點,貫徹落實我市《關于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實施意見》。發揮好區農村經濟發展扶持專項資金的作用,鼓勵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整合盤活現有集體經濟發展用地,提高集體經濟收益和土地的利用效益。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集約化程度,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

        第5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范文

        關鍵詞 欠發達地區 農村 學校體育

        農村學校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主體,是落實“科教興國”的主戰場之一。農村學校尤其是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由于地理環境復雜、經費緊張等諸多因素,學校的體育設施和師資隊伍匱乏已成為制約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發展的“瓶頸”。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陜西省南部安康、商洛經濟欠發達的15個縣區268個鄉鎮(125鄉,143鎮)的30所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現狀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

        對陜西省南部安康、商洛經濟欠發達地區30所農村學校的30名學校領導、90名體育教師和600名學生發放問卷720份,回收問卷606份,回收率為84.2%;其中有效問卷569份,有效率93.9%。

        訪談法

        對陜西省南部安康、商洛地區30所中學學校領導、體育教師、學生及部分學生家長進行了廣泛走訪,獲取了最新情況資料。

        數理統計法

        根據統計學原理,運用EXCEL2000和SPSS12.0對調查問卷所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為本文提供數據支持。

        二、結果與分析

        (一)校領導重視程度

        對30所中學的90名體育教師的調查中發現,僅有21.2%的體育教師認為本學校領導重視學校體育教育,反映校領導對體育教育缺乏重視。究其原因還是受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教育質量的高與低、好與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文化課成績。長此以往,學校體育工作被淡化,學生體質下降、肥胖、近視等一系列問題相繼而來。

        (二)體育器材、設施現狀

        調查的30所中學體育器材、設施數量與國家教育部2005年10月1日在全國實施的《中小學體育器材和場地》標準還相差甚遠,體育器材設施條件不僅影響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及課余訓練,而且影響教師教學積極性(表1)。

        (三)體育教學管理現狀

        通過實地調查,發現47.2%的學校根本沒有體育教研組,61.1%的學校任用非專業教師負責學校體育教學的組織與管理,導致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存在不科學問題;88.9%的學校體育課的檢查與督導不重視。由于缺乏必要的組織管理與監督,體育課教學松散“,放羊式”教學現象普遍存在,體育課被調換或擠占現象十分嚴重。

        (四)體育師資隊伍現狀

        由表2可知,陜南農村學校專職體育教師數量不足,與國家規定的中學5~6個班應配備一名專職體育教師標準有一定差距,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農村學校體育教師流失較多,教師隊伍不穩定。

        (五)體育經費投入

        體育經費是學校體育發展的基本保障,經費投入的多與少直接關系學校體育開展快與慢(表3)。

        以上數據表明陜南城鎮中學和農村中學體育經費是嚴重短缺的,并且兩者之間還有一定差距。城鎮中學盡管也處于山區,城鎮的經濟發展水平、交通便利程度相比農村要優越一些,農村學校資金緊張,個別學校也存在挪用學校體育經費的問題,更不用提用于學校體育的經費了。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受傳統觀念影響學校體育地位不被認可,體育教師社會地位偏低,大部分學校領導對體育重視程度不夠。

        體育教學不被重視,缺乏必要的組織管理與監督,缺少正確有效的體育教學評價機制。

        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學校整體體育經費嚴重短缺,體育場地設施條件差,無法保證正常的體育教學。

        受自然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影響,體育教師流失較多,教師隊伍不穩定;體育教師學歷層次低,高職稱體育教師少、職稱結構不合理,教師科研能力不強。

        (二)建議

        經濟欠發達山區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及相關領導應積極轉變思想,認識到學校體育教育的位置及重要性,合理公平對待學校體育教育。

        完善山區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組織管理,加強學校教學法規體系,依法管理學校體育教育。

        通過多種途徑加大對學校體育教育的投資,改善體育場地設施條件,為學校體育教育過程提供物質保障。

        提高教師待遇、加強體育師資隊伍的建設,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學校體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小偉.體育場地器材設施從“小”抓起[J].中國學校體育,2006,3: 30-31.

        [2]李艷茄,汪普健.陜南經濟欠發達地區鄉村中學體育發展制約因素調查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22:35-37.

        [3]段???甘肅省學校體育教師綜合能力的評價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9(x):88-90.

        第6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范文

        關鍵詞: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環境;循環經濟

        在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由于缺少足夠的財力支撐,環境治理難度更大,而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由于人們環境保護意識落后,消費習慣和生產方式的落后,環境問題更加明顯,這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已有的研究成果充分證明了環境和經濟之間的內在關系。張紅鳳(2009)對于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的規制進行了實證研究;劉兆征(2009)專門研究了當前農村存在的環境問題,表明農村環境問題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性已經越來越明顯。所有這些研究表明,解決農村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這一點對于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來說尤為重要。

        一、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環境和經濟的特點

        經濟欠發達地區,是指那些低度開發的落后或邊緣地區,其內部發展緩慢且受到外部的抑制,經濟發展尚未突破“起飛”轉折點。從經濟的內部條件和內部循環來看,“低水平陷阱”仍然存在,從外部環境和外部循環來看,中心-邊緣的不平等關系也起著作用。

        (一)環境污染狀況嚴重

        農村污染主要是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氣污染。污染源主要來自于農藥、化肥、農用薄膜的使用,已經畜禽糞便、生活垃圾、秸稈焚燒產生的污染。

        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圍內,非點源污染是導致地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又以農業非點源污染貢獻率最大。全球有30%-50%的地表水體受到農業非點源污染的影響,西方發達國家農業非點源污染對水體污染的貢獻率達到了70%以上(Dennis,1997)。美國60%以上的地表水污染問題是由農業污染引起的(賀纏生等,1998)。在拉丁美洲地區和非洲,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呈現此消彼長的互補關系,環境惡化和生態危機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貧窮的主要原因之一(Batie,1989;Norton and Alwang,1993;Ellen Wilson,1994)。

        我國是世界上化肥、農藥、地膜使用量最大且利用率極低和嚴重過量的國家,殘留和擴散污染嚴重,來自農業源的CH4和N2O年排放量分別占全國排放總量的80%和90%。每年因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到300億元以上。據統計,我國氮肥平均利用率為30%-35%、磷肥為10%-20%、鉀肥為35%-50%(萬洪富,2005),平均為35%,農業生產中只有10%-20%的農藥附著在農作物上,而80%-90%的則流失到空氣、土壤并進入地表和地下水體中(萬洪富,2005)。散失在自然環境中的大量農藥殘留在土壤和水體中,參與生態環境系統循環,嚴重威脅著生態安全、水體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體健康。在環保總局對省會城市的蔬菜批發市場的檢測表明農藥總檢出率為20%-60%,總超標率20%-45%。1999年國家環??偩謱ξ覈笄蒺B殖業的調查顯示我國畜禽糞便年生產量約19億噸,是工業固體廢棄物的2.4倍,來自畜禽糞便的COD排放量已經達到7118萬噸,遠遠超過我國工業與生活廢水排放量之和。據測算,到2005年,全國畜禽糞便產生量已經達到固體廢棄物的4倍以上。到2009年,這個數據又有了大幅度增長。

        對淮安市而言,生產污染方面,主要污染源有化肥、農藥、農膜、秸稈燃燒、畜禽糞便等方面的污染。根據淮安市第二次農業普查公報的數據,2008年末,全市農藥、化肥、農用薄膜的使用量分別達到6944噸、343191噸、5543噸。據國家環??偩?005年的調查和測算評估,我國鄉村人口人均年人糞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產生系數分別為:0.812噸、0.255噸和22噸?;窗彩修r村人口314.6萬,年人均排放人糞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分別為:2554552噸、802230噸、6921.2萬噸。

        淮安市農村住戶炊事使用的能源主要為柴草。其中,主要使用柴草的有77.73萬戶,占81.7%;主要使用煤的3.27萬戶,占3.4%;主要使用煤氣或天然氣的13.24萬戶,占13.9%;主要使用沼氣的0.42萬戶,占0.5%;主要使用電的0.46萬戶,占0.5%;使用其他能源的0.01萬戶。由于大量秸稈被用于作為燃料,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同時燃燒秸稈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

        (二)環境污染處理設施嚴重不足

        淮安市第二次農業普查公報的結果顯示,2008年末,全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的鎮只有總數的13%,有垃圾處理站的鎮只有26.1%,實行垃圾集中處理的村只有8.8%,有沼氣的村只有28.4%,完成改廁的村只有37.8%。由于環境污染處理設施的嚴重滯后,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體,造成水體嚴重污染,同時大量畜禽糞便也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水體中,從而導致農村水環境的急劇惡化。

        (三)經濟發展水平滯后

        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更為滯后。表現在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純收入較低,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產值所占比重較高。2008年年末淮安市戶籍人口536.9萬人,地區生產總值655.06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710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007元,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5657元。

        二、現有促進欠發達地區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制度分析

        制度創新理論充分肯定了制度對于經濟、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的作用。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現狀是將精力主要集中于經濟發展方面,對于由此造成的資源短缺、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狀況關注度不高。這就造成了這樣一種狀況,一方面,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日益加快;另一方面,經濟欠發達地區現有的專門涉及到農村經濟與資源環境方面的制度非常缺乏,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相關專門制度缺乏

        我國現在關于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制度比較缺乏,現有的制度主要是從全國性的角度設計的。專門針對欠發達地區的制度缺失,針對欠發達地區農村經濟、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制度更加缺乏。由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自身特點,無法完全參照適用于全國的制度執行。結果導致經濟欠發達農村地區環境資源狀況日益惡化。

        (二)現有制度的執行不到位

        許多地區環境保護監督部門明知到有些單位、有些地區環境污染狀況的嚴重性,從促進地方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增加的角度考慮,往往不了了之。這種情況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更是如此。

        (三)現有財政、稅收制度的缺陷

        現有的稅收制度使得絕大多數的稅收集中在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越是基層政府,財力短缺狀況越是嚴重。由于財權上收,而辦事還要實行地方政府自籌資金,使得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基層政府由于資金的缺乏,只能放任本地區資源環境惡化的趨勢,而集中精力抓本地區經濟增長。在這種思路指引下,許多經濟欠發達農村基層政府將招商引資、發展經濟作為本地頭等大事,往往引進一些發達地區淘汰的、環境污染嚴重的項目,結果更加加重本地資源環境惡化的趨勢。

        三、促進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制度創新策略

        (一)制定專門針對欠發達地區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財政投入制度

        目前我國鄉鎮政府欠債運營的狀況非常突出,有資料顯示,我國平均每個鄉鎮政府欠債達到400萬元以上,這種情況雖然經過努力有所改觀,但是并沒有根本解決。各個省市政府應該針對本地區經濟欠發達農村地區經濟、資源與環境現狀,從財政投入上加以保障。如可以規定每年要拿出多少經費,從哪個渠道支出等,用硬性的制度約束來保障經濟欠發達農村地區能夠獲得充足的財政經費,治理當地資源環境問題。

        (二)制定科學的地方政府績效考核制度

        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地區而言,經濟增長目標應該區別于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由于經濟發達地區農村農業已經不是支撐當地經濟發展的主體,而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而言,農業還是當地居民收入的主渠道,所以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基層政府的考核應主要關注當地資源環境指標。這樣說,并不是否認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指標的重要性。只是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地區而言,不能為了促進經濟發展而付出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

        (三)加大經濟欠發達農村地區土地制度創新步伐

        以淮安市為例,農村地區平均每人耕地不足1.5畝?,F有的土地制度使得土地分散經營狀況很普遍。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一個家庭耕作再少的土地,也要購買相應的農機具。很顯然,這不能產生規模經濟的好處。當前,我國許多地區已經開始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鼓勵土地流轉,鼓勵農村居民將土地志愿流轉,由種田大戶承包,實行規?;洜I。但是,一方面,這些制度還沒有得到推廣,另一方面,一些已經實行土地流轉地區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流轉后的收益分配,流轉后種什么,流轉后規模經營的土地環境問題歸誰治理等。這些方面,都需要相應的制度加以保障。

        參考文獻:

        1、張紅鳳,周峰,楊慧,郭慶.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規制績效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9(3).

        2、劉兆征.當前農村環境問題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9(3).

        第7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范文

        [關鍵詞]勞務經濟 民族貧困地區 農村職業教育 發展

        [作者簡介]吳格娥(1968- ),女,貴州天柱人,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職業教育教學和研究。(貴州 凱里 556000)

        [課題項目]本文系貴州省教育廳2010年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貴州民族貧困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0GH53)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09-0014-03

        黔東南州的勞務輸出工作經過了近30年的歷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對促進農民增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其中,三穗縣是黔東南州最早進行勞務輸出的縣份之一,也是黔東南州勞務輸出工作成績最突出的縣份。在較長時期內,勞務輸出將繼續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針對農村勞動力轉移仍停留在低水平、低層次的傳統型狀態及其原因,如何使民族貧困地區的勞務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順利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的長效轉移,加快城鎮化建設。筆者認為,以智力扶貧為重點,以農村職業教育為突破口,使農村職業教育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助推器,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本文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為例,分析民族貧困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舉措。

        一、勞務經濟的貢獻

        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實現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徑。目前,務工收入成為農村家庭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主要用于子女教育、就醫、衣行、人情來往、房屋修建等家庭開支。2011年黔東南州259.79萬人農村勞動力資源中,農村富余勞動力104萬人,外出務工人數72.39萬人,務工人員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7.86%,農民人均收入3949元,其中務工工資性收入1563元,占農民人均收入的39.58%,比來自農業經營收入1183元多380元。三穗縣外出務工人員43773人,占農業人口的22%,每年能為家庭提供5000元以上收入的31954人,占外出務工總人數的73%,10000元以上的19698人,占外出務工總人數的45%。勞務經濟拉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為廣大農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勞務經濟的貢獻,不僅體現在直接增收的經濟效益上,也體現在宏觀的社會效益上:一是增加了農民收入。以三穗縣為例,不到30%的農村勞動力務工創造了40%的農村經濟,有外出務工人員家庭比沒有外出務工人員家庭在生活條件上有更快的改善。二是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合理轉移。在全國范圍內對勞動力進行了重新分配和調劑,解決了輸入地勞動用工緊缺的難題,實現了輸出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截止到2011年,黔東南州農村勞動力累計轉移就業107.29萬人,其中,出省務工人數達58.41萬人。三是有利于縮小農村家庭的貧富差距。外出務工人員為務農勞動力贏得了更多的土地等生產資料,對沒有務工人員家庭增收功不可沒,使兩類家庭(有務工人員家庭和沒有務工人員家庭)的收入在自然條件下得到了一定的調控,對預防農村的“第二次剪刀差”具有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

        二、勞務人員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通過勞務輸出,增加了農民收入,有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但也顯露出了勞務工作持續發展的先天不足,導致農民工在轉移就業過程中遇到很多自己難以解決和突破的問題。由于環境、社會、勞動者本人等多方面的原因,貧困地區的勞務輸出障礙更加突出,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職業選擇空間小。由于務工農民整體素質不高,他們少知識、缺技術,多數人員只能從事一些純體力、技術含量低、報酬低的職業。三穗縣務工人員統計信息顯示:超過2/3的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下,他們流向經濟發達的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地區就業,必將遇到更大的就業壓力,多數只能進入到一些小型企業技術含量低的工作崗位,主要從事建筑、裝修、餐飲、服務、加工、電子等行業,難以向新興產業轉移??唷⒗?、臟、安全隱患大是崗位工作的明顯特征,繁重的工作還體現在不能享受到法定休息日,日工作時間長,單位時間勞動報酬低。

        2.高齡農民工就業機會少。由于多數農民工職業技能的缺乏,當他們年齡偏大、體力下降后,轉移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少,而且多數只能進入到小型企業,工作的穩定性差,收入更低。2011年三穗縣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員43773人中,40周歲以上的12563人,占務工總人數的28.7%。用人企業對勞動力年齡的要求,促成了農村勞動力在農村與城鎮之間有規律的流轉:20歲左右開始外出務工,直到35歲左右是他們務工的黃金年齡;35歲以后,他們的體力開始下降;40歲后,在年齡和體力上的優勢已漸漸失去,父母已經年老,子女處在讀書最關鍵的時期,這時他們又返回農村贍養年老的父母和管理子女。

        3.制度保障缺乏。雖然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越來越人性化,越來越關注和傾斜到農民工這個最大的弱勢群體,但在制度的落實上與預期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目前農民工感到最沒有保障的就是保險和子女教育方面的制度,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在單向利益驅動下對農民工制度保障缺失明顯,農民工還無法享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他們的勞動時間長、強度大、條件差,出現工傷事故的隱患很大,一旦出現工傷事故,多數只能被動協商解決,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4.融入城市生活的難度大。除有一技之長的部分人員可以獲得較穩定和不低的收入外,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收入較低,生活僅處在養家糊口水平,還不能真正融入城鎮過上體面的生活,他們大多數只能將孩子送回農村的老家,由父母來照看。務工周期的形成,證明了大部分農民工難以從農村居民身份轉變為城鎮居民身份。

        三、勞務經濟持續發展難的根本原因

        勞動者是生產力三要素的主導因素,也是最活躍的因素。分析勞務人員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歸根結底,農民工自身素質較低是最根本的原因。由于綜合素質低、非農就業的知識和技能缺乏,使農民工在人才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多數只能進入到城市初級勞動力市場,從事的行業、崗位多局限在技術含量低的體力型職業,衍生出了從業年齡限制問題、低收入問題、需通過延長工作時間來增加收入問題、農民工受歧視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問題、發展空間受限制問題等。

        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低下。在黔東南州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占84%,高中、中專、中技占13%,大專及以上占3%。三穗縣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43773人中,小學文化程度占1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4%,大專以上占7%,外出務工勞動力與留守勞動力比較,總體文化素質略高,然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高達69%。全州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勞動力僅占勞動力人口的10%,未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勞動力占90%。由于文化素質低,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勞動力少,在貧困地區還存在著許多難以從農村轉移出去的青壯年勞動力,在轉移出去的勞動力中常年從事體力勞動或一般性勞動的比例高達90%以上,就業和發展的空間小。不同文化程度的務工人員在收入上有明顯差異。據統計,在兩年務工期內,受過中等層次教育的比初中以下的年收入高17.5%,受過高等教育的高21.5%,而且文化程度低的很難獲得待遇的提升。可見,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制約著轉移結構的提升和務工收入的增加,要增強農村轉移勞動力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優勢,促進貧困農民的非農就業,就必須加強對他們的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通過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提高他們的從業素質,增加他們的人力資本,努力實現勞務輸出由體力型向技術型、智能型轉變。

        四、發展民族貧困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的舉措

        1.改變觀念,把農村職業教育作為扶貧的核心工作來抓。對于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往往是說得多但落實少,想得好但落實難,有些工作還處在低效率的模式上。如何讓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速度更快、更符合民意,關鍵還得改變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認識。

        農村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不僅僅是個人利益行為,而且也是國家利益的社會行為。國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合,國家利益的實現從根本上是通過人民利益的兌現而實現的,民富則國強。農村職業教育反映的雖然只是農村教育的一個側面,但關系重大。它關系到人力資源是否被有效開發利用,關系到農村人力資本能否增值,關系到農村的發展和長期的穩定,關系到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出路,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①。農村職業教育靠誰來發展?單靠農民的自覺覺醒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在科學文化落后的民族貧困地區。抓好農村職業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職責,政府要積極貫徹實施“推動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把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納入當地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規劃,切實解決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②。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應從國家層面上全盤考慮,把職業教育作為義務教育的組成部分,把農村職業教育作為一項特殊的公益事業來做,才能真正實現農村職業教育的大眾化和終身化。從平衡發展的角度來看,城市反哺農村、東部幫扶西部、重點傾斜落后,民族貧困地區的職業教育才有可能得到跨越式發展。民族貧困地區之所以貧困,除了歷史的、地理的、自然的原因以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文化教育的落后,農民智力貧困。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高度重視農村職業教育工作的落實。

        民族貧困地區把農村職業教育作為扶貧的核心工作,切實抓好農民的智力扶貧,樹立“給錢給物不如給教育”“治窮先治愚”的觀念,實現從政府的“輸血”轉化為農民自身的“造血”。通過抓村干的職業教育培訓有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黔東南州麻江縣就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2002~2006年由縣委、縣政府擠出資金把麻江縣90位村干分三批送到黔東南州農校進行為期兩年的階段性培訓,為麻江縣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麻江縣農業產業化與現代農業建設走在了全州前列,這與加大對村干的教育培訓力度、提高村干隊伍素質是分不開的。在培訓的90位村干中,現在繼續擔任村干的有30人,成為各種農業產業協會主要人員的有4人,有35人成長為農業產業帶頭人。近年來,縣委更加重視對村干的培訓,每年舉辦培訓班,組織外出觀摩,鼓勵支持參加大專學歷教育等,使麻江縣的農業產業化與現代農業有了強大的后勁。

        2.民族貧困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經費要以政府投入為主。恩格爾系數是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它是指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該系數大于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屬于相對富裕;20%~30%為富裕;20%以下為極其富裕。黔東南州2011年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3499.7元,其中用于食品支出1761.5元,恩格爾系數為50.33%,說明黔東南州農民生活水平還處于溫飽階段。對于大多數農民生活還處于溫飽階段的民族貧困地區來說,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困難很多。在限制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諸多因素中,資金是“木桶效應”中的短板,如果缺乏上級財政的支持,廣大的農村勞動力很難接受到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在民族貧困地區籌措資金難度大,主要表現在:一是貧困地區的經濟總量小,地方財政收入自給率較低,財政充其量只能算是“吃飯財政”。在對教育的投入上,能用于發展基礎教育的資金也非常有限,因此很難有資金用于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例如,三穗縣22余萬人口,2010年財政總收入才突破億元關,而地方財政收入自給率僅為19③。在如此拮據的財政收入中,難以與發達地區和省份并駕齊驅,能用到農村職業教育的經費少之又少。二是農民家庭很難承擔得起勞動力接受自費的職業培訓。據調查,很多農村家庭的主要勞動力愿意接受農村職業教育的技術培訓,但如果是自付費用,近2/3的人將會選擇放棄,原因是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三是由于教育的投資見效慢,再加上貧困地區多種客觀條件的弱勢,很難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到職業教育上。

        對民族貧困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要以政府投入為主,投資對象的重心應向下移,投資主體的重心應向上移,以省、中央投入為主,以縣投入為輔。中央財政應向貧困地區傾斜,加大對民族貧困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的轉移支付和傾斜力度,以扶持和幫助貧困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的穩步發展。地方政府要保證用于發展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比例,倡導節源開流,千方百計籌措資金,保證用于職業教育的資金有增無減。

        3.當地人民政府要統籌好承擔農村職業教育的主體。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是服務“三農”的職業教育,包括辦在農村的職業教育、農業職業教育和為農村建設培養人才的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根據農村勞動力不同方向的就業需求和轉移就業的職業能力現狀,需提供分門別類的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這就需要有專門的領導和組織機構,制訂培訓計劃并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以此來引導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

        “陽光工程”和“雨露計劃”是當前在農村實施較成功的兩項工程,培訓機構主要是職業學校和農業部門。項目的實施為農民的轉移就業、自主創業和提高農業科技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管理體制的不順沒有實現培訓效果的最大化,培訓還處于各自為政,缺乏統一計劃,內容單一,實用性差,技術含量低的水平,特別是這些培訓機構在法律法規、幫扶政策方面的培訓能力受到明顯的局限。要增強項目實施的實效性,必須加強政府的統籌管理和監督工作。

        從全局性和宏觀性的角度來看,統籌工作應由當地人民政府完成,州縣共管,以縣為主,兩級政府要加強領導,認真履行好統籌職責。州級政府重在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縣級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分清先后、主次,分類編制年度計劃。政府在統籌規劃的前提下,整合培訓資源,由科技、教育、人社、扶貧、農業、財政、司法、金融等部門構成農村職業教育的主體,明確分工、落實責任、齊抓共管,各部門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密切配合。承擔農村職業教育的主體資源,首先要充分利用縣級資源,在出現縣級資源不足或薄弱的狀況下,由州級資源來填補,這就要求縣級年度計劃要具體化、明確化,便于對州級資源的科學分配。通過州縣兩級政府統籌管理,實現農村職業教育的合理布局和資源的優化配置,確保各項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實。

        4.農村職業教育的內容要取決于教育對象的需求。根據調查,農村勞動力流向的規律如圖所示:

        開展農村職業教育,其內容要取決于受教育對象的需求,不能“一刀切”。依據農村勞動力就業期望和流向的不同,農民會逐漸被分化,農村職業教育的內容隨之分化為農業教育、農業工人教育、進城務工教育、創業教育等。對期望轉移就業的要幫助他們走出去,對期望留下來的要幫助他們滿懷希望地留下來。除了對他們進行相應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和培訓外,對于留守勞動力,重點抓好農業實用技術的普及,實現農業實用技術的低重心發展和推廣工作④;對于外出務工勞動力,重點抓好非農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道德、社會知識和社會能力的教育與培訓,使他們有一技之長,能走得出去,能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能幫助他們融入城鎮的工作和生活;對于回鄉創業的,重點抓好創業培訓和創業跟蹤指導,以提高創業的成功率和回報率,使一部分勞動力率先從謀就業轉為謀發展,為本地提供新的就業崗位;對于創業成功者和農村致富帶頭人,重點抓好在經營管理、信息預測、市場開發、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培訓,盡可能提供外出參觀學習機會,使這部分人能走得更快,在當地成為學習的榜樣和典型,增強帶動和示范功能。

        受農民長期形成的觀念、習慣、文化基礎的影響,非農職業教育成為農村職業教育中任務艱巨而基礎較薄弱的一個部分。因此,在確定農村職業教育內容時要把握好非農職業教育既不同于農民的農業職業教育,也不同于城市居民的職業教育。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是針對農民進入第二、三產業就業和創業的需要,是農民學習非農社會文化、知識和技能的非農社會化過程,是農民增加其個人社會資本的過程,其教育的內容既要突破目前勞務人員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又要引導和培養他們進入新興行業的就業能力。

        5.農村職業教育師資短缺問題的應對措施。由于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不夠,導致職業教育是目前教育體系中最落后、最缺乏吸引力的一個部分。與職業教育中的學歷教育相比,非學歷職業教育更是弱中之弱,還處于蜻蜓點水階段,農村職業教育很難落到實處,與農民期盼的、真正能轉化為生產力的教育極不對稱,與總理提出的“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差距還很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職業教育學校師資短口大,沒有更多的老師有時間、精力到農村第一線作技術指導和培訓。民族貧困地區勞動力文化素質低,轉移就業能力差,農村職業教育的任務艱巨。在龐大的需求面前,師資短缺是很突出的問題。以黔東南州為例,2011年全州有鄉村從業人員240.08萬人,2004~2012年全州“陽光工程”累計培訓人數為11.59萬人,連續9年受培訓人數僅占2011年鄉村從業人員人數的4.83%;全州職業學校在校學生數40962人,專任教師1019人,除去頂崗實習學生數,師生比約為1U27。無論是非學歷職業培訓還是學歷職業教育,師資不足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要解決農村職業教育師資短缺問題,首先要形成一個共識,那就是:農村職業教育不僅僅是職業學校的事情,而是全社會各部門共同的事情,每一個部門都應該主動承擔起農村經濟發展的社會職責,向農民提供生存、生活、發展相應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第二,政府統籌好承擔農村職業教育的主體部門,制定好“年度計劃”和“五年規劃”,并做好執行和落實的跟蹤工作。第三,建立教師資源庫。組建以兼職為主、專兼結合、校內外結合的成人教育教師隊伍,教師資源要按專業方向進行分級分類管理。第四,對教師實行動態管理,教學點下移。農民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主體部門做到有需則應,主體教師按需上崗,教師流動,送教下鄉。這樣既可以降低教育成本,又把方便留給了農民。

        6.把服務于經濟發展作為農村職業教育的根基。農村職業教育要為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服務。農村職業教育能否立足于當地農村和市場經濟,關鍵要看它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力。凡是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的,凡是能讓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凡是能幫助老百姓轉移就業的,就是受歡迎的,這樣的教育就有生命力。農村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形式必須符合人們的意愿,必須符合地域特點和需求,必須與農民的期望吻合。這就給承擔農村職業教育的主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僅僅是思考給多少教育還不夠,還應更多地思考給什么質量的教育,使農村職業教育更好地為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穩定就業、體面就業提供幫助,更好地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更好地為城鎮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農村職業教育要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服務。民族貧困地區往往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欠開發的良好生態,是發展生態旅游業的天然優勢和資源。農村職業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放思想,幫助農民在思想上、認識上、觀念上有一個新的突破,改變他們的價值理念、勞動模式、市場觀念、經營意識、服務意識;其次,農村職業教育要緊緊圍繞開發資源、發展主導產業抓好教育和培訓,培養一大批“有技術、會經營、懂管理”的地方人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使大多數人由農業轉入第三產業,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增長源。努力做到發展一項產業,培訓一批農民,振興一方經濟。

        [注釋]

        ①徐長發.新鄉村職業教育發展預期[J].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6.

        ②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的意見(教職成[2011]13號)[Z].2011-10-25.

        ③付樂欣.三穗縣政府工作報告2011[EB/OL].http:///xxgk_list_1.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20172&wbnewsid=221263,2012-

        第8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范文

        關鍵詞:人力資源開發;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對策

        自加入WTO以來,我國市場化進程日益加快,區域間的差距也隨之逐漸拉大,人力資源開發成為影響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我國各區域經濟發展狀況不一,人力資源的特點也不盡相同,如何結合區域特點有效利用人力資源開發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成為各地方政府關心的焦點。各區域應充分認識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的重要性,合理配置人力資本,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人力資源開發的內涵

        1.人力資源開發的定義。

        人力資源開發是指通過多種方式豐富員工工作知識,提升員工工作技巧,提高員工工作能力,以達到滿足企業長期發展需求的目的。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方式有進行員工培訓、實行激勵措施等,通過這些方式來開發員工內在潛力,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人才是企業進步的核心動力,人力資源開發充分體現了企業以人為本的理念,有利于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人力資源開發是企業運營中的核心戰略,是企業長期發展中的必然選擇。

        2.人力資源開發的作用。

        首先,人力資源開發有利于員工提升自身職業能力。隨著企業的發展和變革,管理已成為企業運營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職業能力的提升成為員工最關注的問題。高水平的職業能力意味著強大的競爭力,也就意味著高職位、高薪資、優待遇,是員工追求的目標。因此,人力資源開發能夠為員工職業能力的提升帶來機遇,為員工實現自身價值提供保障。其次,人力資源開發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仡櫰髽I的發展史,人才往往是推動企業進步的動力,尤其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完善的今天,人才成為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人力資源開發是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戰略,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最后,人力資源開發有利于企業融入國際經濟大環境。21世紀以來,我國企業國際化進程日益加快,但與國際上的優秀企業相比我國企業在管理理念等方面還存在巨大差異,而人力資源開發結合以人為本的宗旨,強調人才的管理與開發,恰好為我國企業提供了融入國際環境的契機。

        3.人力資源開發的目的。

        第一,提高員工素質。提高員工素質是企業進行人力資源開發的初衷,是最基本的目標。每一位員工的進步就意味著整個企業的進步,因此企業利用人力資源開發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有利于企業更高效地運營,實現更大的利益。第二,營造組織文化。人力資源開發可以為員工制定較為統一的行動標準,使員工在統一行為的同時形成對組織的歸屬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養成優秀的習慣,從而更自覺地向正確的方向邁進。第三,完善組織職能。通過人力資源開發,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升各部門員工的工作素養、工作技巧和工作能力,完善各部門的職能,從而形成完備的管理系統。

        二、人力資源開發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高素質、高質量的人才不僅能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更能帶動一個區域的經濟進步,因此,人力資源開發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力資源開發有利于提升區域人才素質。

        人力資源開發主要是通過員工培訓、激勵措施等各項活動對人的智力和能力進行開發,其主要原理是向員工灌輸其所在崗位的工作知識和技能,通過培訓要求其熟練掌握工作流程,并輔以激勵措施鼓勵員工定額、超額完成任務,從而滿足企業的運營要求,同時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人力資源開發主要是通過各項活動發掘人的才能,通過增強人的知識儲備和工作技巧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并通過各項激勵措施激發人的積極性,從而培養積極向上的,有學習能力、有專業素養的高素質人才。企業進行人力資源開發主要是為提升員工工作素養,提高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幫助企業實現利益最大化。企業在進行人力資源開發的同時也推動了區域人才素質的整體提升。

        2.人力資源開發有利于優化區域人才結構。

        人力資源開發不僅能夠提升區域人才的素質,提高區域人才競爭力,更能為區域人才結構的調整提供保障。我國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積極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轉變經濟增長的途徑,這就要求人力資源開發要與時俱進,與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結合起來,用完善的人力資源結構帶動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人力資源不僅需要高數量、高素質,更需要科學合理的結構,因此人力資源開發作為區域經濟調整的重要部分必須著重調整人才培養重點,以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配合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提高人力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

        3.人力資源開發有利于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人力資源開發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動力,是區域經濟戰略的重中之重。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規模經濟之中,表現為區域內多種生產要素實現更優的配置,從而為區域經濟帶來更大的收益。人才素質的提升意味著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意味著對其他生產要素的配置會更優,因此人力資源開發正是區域內各種要素增長的源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源動力。人力資源開發不僅能夠豐富區域內的優質人力資本,提高區域內人員利用效率,為社會創造更大的財富,更能夠連接生產與消費中的各種要素,推動新需求的產生,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新鮮活力。因此,人力資源開發能夠在保證區域人才優勢的同時帶動其他方面的進步,能夠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區域經濟發展背景下人力資源開發的有效對策

        人力資源開發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影響重大,為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們必須從人力資源開發工作著手,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生產力,主要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強化人才教育,提高人員素質。

        教育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區域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環節,因此,地方政府必須從教育入手,以人才進步促經濟發展。首先,要加強正規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加強正規教育,要求政府完善教育體系,增加教育投資,促進人才綜合素質的提高,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培養有知識、有技巧、有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系統性地優化區域內的人力資本。其次,要強化職業教育,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資源。與正規教育不同,職業教育主要強調職業導向,為滿足企業運營管理的要求,以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培養適合企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職業教育主要是在人力資源開發中建立區域內的人才開發管理培訓機構,不僅要為企業提供管理建議,更要起到培訓員工、進行職業教育的作用,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優質職業人才。此外,要全面加強人力資源素質培養建設,完善人力資源素質培養機制。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國家制度的保障,需要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促進,因此,各地方政府必須高度重視人力資源開發工作,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逐步開展人員教育培訓工作,全面提升區域人員素質,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2.開發農村人力,優化主體結構。

        在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是最薄弱的環節,但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占比較大,且人力十分豐富,給我國人力資源開發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面對農村人力數量大、素質偏低的現狀,我國應積極開發農村人力資源,使廣大農村勞動力發揮作用,充分提高生產力。首先,可以建立針對農民工的就業教育培訓機構,整合弱勢工作群體,以提升技能為主,集中培養主要工作技巧,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工作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其次,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通過就業信息網等途徑為農民工展示就業信息,提供就業選擇。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求職更多地要通過網上信息來溝通進行,就業信息網能夠為農民工提供更便利的信息平臺。做好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同時,我們還要協調區域經濟的發展,優化人力資源結構。人力資源的主體結構要積極向第三產業轉變,培養更多優質的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增加第三產業的發展活力。同時,國家政策要著重向人力資源傾斜,凸顯人力資源開發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在優化人力資源主體結構的同時帶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3.完善管理體系,促進合理布局。

        首先,區域內必須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法律,為人力資源開發工作提供支撐和保障,完善人力資源開發的政策法規管理體系。地方政府應結合自身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出臺有效的規范政策,整肅和厘清整個人力資源開發市場。同時還要考慮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況,以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為目標,完善整條人力資源支持鏈,為區域經濟市場化發展提供人才服務保障。此外,完善人力資源結構的合理布局也至關重要。區域經濟在發展中不僅需要內部的推動,也需要與周邊地區進行溝通交流,以培養互補性人才市場結構為目標,有計劃地進行人力資源開發方面的協調與合作。在內部對各產業進行合理有效的人員配置,集中對金融、互聯網等服務業提供優秀人才,以人才優勢推動區域產業優勢的形成與發展,同時結合周邊地區農業、教育等產業的人力資源,進行優勢互補,形成完備的人員結構布局,優化人才配置,促進區域經濟的高速發展。

        4.優化經濟框架,聚集優秀人才。

        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框架是指導區域經濟發展的大綱,要求科學規劃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和路徑,確保自身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優化經濟框架就要求地方政府充分考慮人力資源發展結構,制定適合自身區域發展的經濟增長結構,提供合理的發展模式和途徑。在優化經濟框架中要充分認識到人才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著重強調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同時,政策要傾向于積極吸引優質人才,更要有意識地完善人才在各行各業的配置。地方政府應出臺相應政策去吸引優秀人才的加入,讓優質人才感受到自身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積極為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此外,要保障區域內的協調發展也必須從人才抓起,要有計劃地在人力資源開發中培養各產業的優秀人才,將其配置到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發展領域,使區域中的各大行業都能充滿生機與活力。因此,區域必須有意識地聚合高素質人才,將優質的人力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的生產力,促進區域的不斷進步。

        四、結論

        人力資源開發是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有利于員工提升自身職業能力,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企業融入國際經濟大環境。企業為提高員工素質、營造組織文化、完善組織職能積極實施人力資源開發戰略,在提高了企業效益的同時也提升了整個區域人才的素質,完善了區域人才結構,從而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在區域經濟發展的背景下人力資源開發必須做到強化人才教育,提高人員素質;開發農村人力,優化主體結構;完善管理體系,促進合理布局;優化經濟框架,聚集優秀人才。企業應積極完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曉杰.淺析人力資源開發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外資,2014(01):276.

        [2]單良.遼寧省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性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2.

        [3]李冰.人力資源開發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中國商論,2015(15):120-122.

        第9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范文

        關鍵詞:小城鎮城市化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1小城鎮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依賴性

        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是小城鎮發展潛力和持續發展前景的重要支撐,由于馬太效應的存在,使得我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的小城鎮建設也出現較大差異?!皬娬哂鷱姟钡默F象使得一些小城鎮迅速崛起,如江蘇昆山、太倉等縣城。同時西部地區小城鎮則“空心化”十分嚴重,資源匱乏、人口短缺成為常態。可以明確的是,小城鎮建設明顯地依賴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小城鎮建設對農業發展的依賴性。小城鎮建設過程中,農村人口的轉移和集聚是一個重要的過程,由于農業經濟是農村地區主要的經濟形式,因而小城鎮建設的順利程度也與農業人口是否能脫離農業生產并轉移到小城鎮有關,這不僅需要小城鎮需要有相應的產業吸引力,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社會保障能力和經濟吸納能力。農民進城之后失去了以往的經濟來源,而同時由于農村人口的流入,城鎮中對糧食及蔬菜的需求也將不斷增長,這就要求城鎮具有相應的食品加工業和流通產業作為支撐,否則農村城鎮化將失去依托。小城鎮建設對工業發展的依賴性。從世界各國的農村城鎮化發展歷程來看,工業化助推的城鎮化發展大都較為迅速,城鎮化發展略弱于工業化水平。根據發達國家城鎮化水平的數據可以看出,發達國家在工業化發展中后期的城鎮化水平達到0.667,且與工業化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在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產業的集聚導致資本和勞動力資源的富集,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口流入。但是發展中國家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往往更加注重速度,導致城市化超過工業化,產生過度城鎮化和虛假城鎮化的情況。

        2小城鎮建設過程中對工業依賴主要表現在工業發展

        為城鎮人口提供就業機會方面,小城鎮的建設發展過程就是不斷產業升級的過程,隨著第一產業在城鎮建設過程中影響性的下降,工業產業成為連通農業及服務業的橋梁,農民進入城鎮后有事可做才有可能在城鎮中定居,否則便會出現農村勞動力的回流現象。通過數據分析可知,小城鎮建設水平y大致與鄉鎮企業收入占經濟總收入的比重x(一般用來指代小城鎮工業化整體水平)之間存在函數關系。小城鎮建設水平與工業化發展之間的擬合效果較為一般,回歸效果不顯著,說明小城鎮建設水平雖然受到工業發展的影響,但由于工業發展水平較低而普遍未能更好促進城鎮化,從曲線的波動變化趨勢也可發現,在過去的18年間,樣本小城鎮的整體建設水平呈現波動趨勢,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小城鎮建設對服務業發展的依賴性。服務業的發展壯大與整體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密切相關,就其行業特點而言,商貿流通業比制造業在吸納剩余勞動力方面具有更大的靈活性。相比較大城市的帶動作用,小城鎮依托周圍農村,將農民受眾的農產品通過流通渠道轉移到城鎮中參與更高級別的商貿過程,能夠穩定地為農村居民帶來收入,因而其促進小城鎮產業和資源集聚的效應也將愈發明顯。在本研究選擇的50個典型小城鎮中已經大部分發展起了現代服務業,部分小城鎮依托核心城市產業集聚的輻射,建立了較為成熟的服務貿易基地,并具有成熟和穩定的服務業發展經驗。小城鎮建設與區域服務業經濟發展的線性關系。小城鎮建設水平(y)與區域服務業經濟發展(X1)具有對數函數關系。在樣本數據中,服務業的發展與小城鎮建設水平呈現明顯的相關性,擬合度達到96.1%,說明該函數較好地表現了小城鎮建設與服務業發展的關聯,小城鎮建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區域內服務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小城鎮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拉動性小城鎮是區域經濟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小城鎮的建設符合產業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相關理論的分析,是區域經濟水平發展、生產力提高和社會文明發展質量持續提升的外在體現。同時,小城鎮建設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和提升作用,表現為能夠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區域經濟發展質量。其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小城鎮建設帶動區域金融發展。眾所周知,區域金融發展是關乎地區綜合發展和經濟金融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良好的區域金融格局具有很強大的外部經濟效應,包括對金融資源的集聚效應、對金融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對相關產業的輻射帶動效應等。同時,區域金融發展也與諸多相關要素有關聯,比如企業的創新程度、金融的政策支持程度、勞動力良性發展程度等。而小城鎮的建設在規模上雖然無法同大城市的城市化建設媲美,但是在要素集聚和產業發展層面卻儼然是核心城市城市化過程的縮影。城鎮建設依賴于各種資源的聚集,而以資本為核心的金融資源首當其沖。隨著小城鎮建設的推進,不同的金融機構在區域內聚集,使得小城鎮呈現出金融發展速率較快、質量較高的現實特性。小城鎮建設提高了區域內金融結構的合理性。金融結構是金融組織、工具、金融商品價格和金融業務等的組合,不同形態的金融結構體現著金融發展乃至經濟發展的不同程度,反映了金融部門對地區經濟構成的影響,一般而言,金融結構越復雜,即金融工具與金融服務的配合和組織越多樣化就會使得區域金融市場的功能和格局更加高級,金融功能越強,同時金融發展的水平和層次就越高。通過對樣本城鎮的分析,目前以農商銀行、農產品期貨交易所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已經在小城鎮發展,進一步提高了小城鎮經濟的活力。小城鎮建設帶動產業及品牌集聚。區域品牌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新現象,它的出現和發展提升了區域經濟的競爭力,有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品牌是指在某個行政(地理)區域范圍內形成的、具有相當規模和較強生產能力、較高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的“產業產品”,是區域內企業品牌集體行為的綜合體現,消費者能通過該區域的名稱聯想到這類產品(李世杰等,2009)。而這一現象很大程度上是伴隨著產業在空間的集聚而形成的。小城鎮在建設過程中不斷為品牌的市場擴容提供空間,波特認為“產業群”是區域經濟的顯著特征,區域品牌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產物。而品牌的建設具有外溢效應,其與區域經濟發展呈現一定的關聯,能夠提升區域經濟建設水平。小城鎮建設帶來創新人才。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的推進以及市場競爭的白熱化,企業的創新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創新的要素及其對于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卻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創新仍然是經濟增長的關鍵性驅動因素,而深化創新的基礎便是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人才。一直以來,人才隨著產業向經濟發達區域流動的趨勢都十分明顯。通過城鎮化建設的實踐,小城鎮容納了更多產業,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而由于小城鎮在區位和資源富集程度方面還不如核心城市,因而優秀人才在享有便利的產業資源的同時也不必為高房價壓力和環境因素煩憂,因此近年來不斷有人才向中小城市及城鎮回流的情況。人才的集聚為區域經濟提供了新的增長動力,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小城鎮進一步發展的促進性因素。

        3提升小城鎮建設水平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小城鎮人口管理體系建設

        從發達國家城市化建設的經驗中不難看出,在城鎮化過程中,人口是關鍵的資源,但其同時也具有流動性和較大的管理難度。為了進一步提高小城鎮建設水平,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應該在明確小城鎮建設關鍵層面的基礎上提高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水平。應該明確的是,完善流動人口管理制度和機構建設需要正確的建設理念和相關工作人員正確的工作態度作為基本指引。需要相關機構落實完善基礎政務服務模式,增加針對流動人口管理的“一站式”服務體系,建設區域內流動人口綜合服務中心,將居住證辦理、數據分析、服務咨詢、教育培訓、政務宣傳等不同部門整合到一起,提高管理制度運行效率。同時要加強對人口管理制度運行情況的監督檢察機制,提高管理效率。與此同時,相關工作人員要具有相當的綜合能力和業務能力,具備嫻熟的政務管理能力與為流動人口服務的技能,擁有較為豐富的實際經驗。還應熟悉掌握現代勞動力市場理論和發展狀況,具有較強的服務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公關能力,同時還要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良好的個人信譽,以便更好地為流動人口提供綜合服務。

        (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資源集約化發展

        在優化小城鎮的區域優勢、深化經濟發展之時,要明確其發展的劣勢所在,以重工業和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要在今后的發展中與第三產業密切配合,優化產業結構,同時深化與金融業的相互交流,促進地區資源優勢的合理分配與流轉,實現地區資源優勢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推進。同時,小城鎮也要改變以往產業發展相對閉塞的狀態,積極引導地區優勢產業向外發展,如深入學習區域核心城市依據地區區位優勢與外部城市或經濟體進行合作,將產業集聚潛能發揮到最大限度。對弱勢產業進行相應的經濟扶持與金融支持,形成地區產業結構的集約化,進而提升地區產業競爭力,帶動地區經濟與金融發展,為小城鎮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體系的建立做出積極貢獻。

        總結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一本香蕉大道高清视频 | 直接在线看黄AV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2020最新 | 日本精品不在线一区二区色 | 日本永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