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課題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課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課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課題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課題范文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用;原則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6-0213-02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以計算機作為主要媒體,把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素材進行綜合處理,輔助教師進行教學的現代化手段。多媒體教學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多媒體課件教學;另一類是多媒體網絡教學。本文所涉及的多媒體教學特指前者。

        多媒體教學一經引入教學過程就以其豐富的信息量、直觀的畫面、高質的效率等優勢極大地改變了課程信息的呈現方式及教學模式,對教育教學的改革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樣,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上,它的使用給學生帶來多種感觀、多種類型的刺激,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教育效率,改善了課堂教學效果,增強了教學的感染力和說服力,豐富了思想政治課的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它在給學校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極大方便的同時,也引發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觀念等的諸多變革,成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下面將筆者從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機整合的角度所進行的思考求教于專家與同行。

        一、多媒體輔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作用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教學引導

        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中的很多知識是比較抽象、理論化的,這些知識對學生,特別是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僅借助粉筆、黑板是很難解釋清楚的。而如果使用多媒體手段則可充分利用計算機的交互性,界面友好性及反饋及時性,并在教學過程中集聲音、圖像、視頻和文字等媒體于一體,將教學過程轉變為具有智能化的雙向教學過程。運用多媒體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彌補教學方式在直觀感、整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教師可以將大量的知識信息通過文字、圖形、聲音和動畫等形式進行分解制作成課件,這樣就減少了信息在學生大腦中從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轉換過程,有利于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全面把握,并能激發他們的興趣。教學中所運用的多媒體技術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加工、篩選,突出教學難點與重點內容,增強教學內容之間的邏輯聯系,最終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在實踐中筆者體會到由多媒體來導入新課這種方法比較新穎,而且生動形象,令人耳目一新,有利于組織教學。如在講授《走向世界的中國》一節時,筆者在課程開始時就用大量的圖片與影像資料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引導他們體會了解經濟全球化的含義;認識“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離不開中國”的道理,引導形成國際眼光;明確我國在國內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的同時,國際地位也更加有效地得到提高,在國際社會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引導優化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使學生迅速地進入了學校狀態。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開場不僅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而且又能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氣氛,使學生自覺學習知識,使課堂教學達到目的。其實多媒體的運用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確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

        筆者所任教的初中《思想道德》課程面廣量大,涉及政治、法律以及道德修養等諸多學科,教學內容中有許多純理論的知識。這些知識如果只憑教師講解或板書,學生較難掌握。也正因如此形成了政治知識抽象性與實際問題具體性的矛盾,這也是造成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學習熱情的原因之一。實驗心理學通過大量的實驗證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兩者加起來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從這一結果看,簡單地講授而不輔之以視覺效果是無法達到教學目的的。基于此,多媒體技術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讓學生所獲取的信息量顯然要比教師單純地講授要多得多。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把某些在普通條件下無法觀察和體驗到的內容,通過圖形和文字的移動、定格、閃爍等優美的畫面,動聽的音樂,配上教師簡練的講解,生動、形象、直觀、科學地表現出來,會給人一種親臨其境的感受,能喚醒學生的注意和興趣,誘發好奇心,給學生以多重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引起有意注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大大增強學生對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感受,分散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提高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熱情,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深奧的問題通俗化、靜態的思維動態化、枯燥的學習趣味化,使得枯燥乏味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獲得極好的教學效果。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課題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思想政治教育客體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7-0013-01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基本范疇之一。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及其關系的研究有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和規律,深化學科基礎理論研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等理論和實踐意義。

        1.思想政治教育主體

        1.1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內涵。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使用的主體是從哲學意義上來講的,是指依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響的個體或群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發動者、組織者和實施者。

        1.2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特點。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作為教育過程中能動的因素,它具有鮮明的特點。第一,階級性。馬克思曾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 第二,主導型。主要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第三,客體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受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和環境的制約,被客體所審視。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體客體化的典型表現。

        2.思想政治教育客體

        2.1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內涵。客體也是借用哲學的概念,是指在活動中采取被動、消極態勢,居于受動、受控地位,具有非主導性、受動性、依附性的特點和功能的一方。這一概念不同于其他哲學中的客體概念。其他哲學中客體是指物,即馬克思所說的:"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 ,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育客體是人,是具有能動性的對象。

        2.2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是一個復雜的集合體,其不同的部分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需要具體分析" 。例如,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區、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育對象都具有不同的思想特點,這些都是我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具有廣泛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我國有廣泛的群眾性,涉及社會的各個部門、各個單位、各個領域。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具有層次性。即層次眾多、思想因素多而雜的特性。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是千差萬別,他們成長所處的社會環境、生活環境不同,因而表現出不同的思想特點。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具有可塑性。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能夠在教育者的影響下、在教育活動中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向著社會要求的目標靠近。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具有主體性。它是一種"自覺能動性",是"接受教育的主動性,而不是教育的主動性,它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客體性的特殊表現形式。" 是教育對象客體主體化的表現。

        3.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既相互排斥、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二者是一對矛盾,要辯證地認識。

        3.1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相互對立。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在角色上的對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對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響,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發動者、組織者,對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進行調控和駕馭,居于主導地位,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在教育活動中處于"支配者"的地位。而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教育主體施加可控性教育影響的對象,在這一過程中,是"被支配者"的角色,他們要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養成特定的思想品德。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在素質上的對立。在一般情況下,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在文化知識水平上存在落差。教育主體必先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在未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或教育過程中和教育之后,其思想政治素質狀況與特定社會或階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質之間總是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差異甚至是對立的。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在任務、活動方式上的對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任務是促使教育對象形成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是"教"的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在教育者的指導下,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水平,被塑造成統治階級所需要的人才,是"學"的活動。第四,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在作用上的對立。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在教育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參與、制約、反饋和檢驗等作用,不具有主導性。

        3.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相互統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是統一的,統一的基礎是社會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二者是不斷的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在內容上的統一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統治階級意志的代表者,他們掌握了一定社會發展的思想素質要求。社會要求與教育客體本身的思想道德素質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度;教育主體必須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了解學生的思想特點、觀念和想法,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使主客體達到統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在行為上的統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統治階級所需要的人才。這一任務的完成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結合社會要求、教育對象的實際設定教學目標、設計和實施教學計劃,也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積極參與和反饋。

        在社會發展要求和個人發展要求上是統一的。需要作為社會要求傳遞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盡可能地創造條件,滿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發展的需求,使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一致,最終達到師生共進、教學相長的目的。

        注釋: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2007,第159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685頁。

        [4]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2007,第159頁。

        [5]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2007,第161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寧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羅洪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必要性及二者的關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2).

        [5]駱郁廷.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及其相互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2,(4).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課題范文

        一、情感投資,以愛結情。

        教師應當成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興趣中去,與他同歡樂,共憂傷,忘記自己是老師,這樣孩子才會向老師敞開他的心靈。利用課余時間經常深入到班級,噓寒問暖,與學生們一起搞衛生、作游戲、侃大山、說故事。有一次,一個校外歹人氣勢洶洶地從課堂上把一名學生叫了出去。我見勢頭不對,安排學生們看書,自己便跟了去。見那人正在打這個學生,我不顧一切地沖上去,冒著挨打的危險,緊緊護住我的學生,并據理訓斥那人,直到學校保衛人員來把他拉走。此舉贏得了學生的敬意,他們把我當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話也愿對我說,發生了爭論請我評判。我的話,他們愛聽,且堅信不疑。這大概就是“親其師,信其道”吧。

        二、真情實話,以情誘學。

        我給新學生上第一節課,首先在黑板上寫出“四有”兩個大字,微笑著問其含義。當學生們說出它的內容時,我親切地說:“同學們都應當把自己培養成‘四有’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但你們知道嗎?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必須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思想才能逐漸確立,而這恰恰 是我們將要學習的思想政治課的內容。”接著,我介紹了一些革命老前輩,努力學習馬列主義,赴湯蹈火投身革命的事跡。我又舉了個反面的例子:有個大學生,由于不關心政治,最后墮落成了一個偷書賊并殺了新華書店的營業員,而被判處死刑。我提高聲音說:“主席曾說,‘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你們看,學習思想政治課重要不重要哇?”同學們異口同聲:“重――要――”這堂課,激發了學生們對思想政治課的興趣。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不斷“升溫 ”,使同學們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學習熱情。

        三、語言含情,講活知識。

        我以飽滿的情緒,旺盛的精力講授每節課,同時注意語言的抑揚頓挫。或高昂熱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絲般的描述,娓娓道來,使學生們的情緒隨我的語調而變化。如講祖國的治亂興衰,關系個人的安危榮辱時,我以悲憤的語調歷數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瘋狂掠奪,憤怒控訴日本帝國主義屠殺南京30萬同胞的暴行。“侵略者展開殺人比賽,尸橫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嬰兒哭聲伴 著劊子手的狂笑……”隨著我聲音的顫抖和拳頭的揮動,同學們個個繃緊小嘴,有的眼中閃動淚花。我點明了“落后會挨打,貧窮就受辱”的道理。話鋒一轉,“沉睡的雄獅蘇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屹立在東方!”我興奮地講了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和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學們臉上綻出了欣喜的笑容。最后,在黑板上寫了“國恥我辱、國興我榮”八個字,讓同學們高聲朗誦。

        四、故事滲情,吸引學生。

        書上的例子大多比較簡單,有的例子時間較遠,我就進行增補或系統形象化。如時傳祥,用口頭和體態語言,生動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糞桶,不怕臟臭和譏諷,感動得學生嘖嘖稱贊。講為人民服務的內容時,我適時地補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風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脫下給九十多歲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幾次賣血撫養兩個藏族孤兒。講徐洪剛為了保護受辱婦女,赤手空拳同四個持刀歹徒博斗,身中14刀,用背心托著流出的腸子追歹徒達五十多米,最后倒在血泊里。悲壯的語調,贊嘆的表情,形象的手勢象磁鐵般地吸引住學生,他們深深地被英雄事跡所感動。我還從本地找典型,增強學生們的親切感。

        五、以情啟思,明理踐行。

        如講孝敬父母的內容時,我列舉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對子女的慈愛之情。又掛出《游子吟》的詩句,引導學生們討論一下:“父母是怎樣關心自己的?”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述說父母在飲 食、起居、學習等各方面對自己的關心。又問:“你們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嗎?”教室立即靜下來。一會兒,有個別同學說出了父母生日,但語氣還不大肯定。我嘆息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啊!”我啟發大家:“想一想,怎樣報答父母生養之恩?不要口頭,而是要行動,一星期后向我匯報。”結果沒過三天,就有不少同學對我講了他們如何幫助媽媽刷鍋碗、洗衣服,給媽媽做生日卡,還有的述說怎樣跟爸爸到煤廠買煤,累得滿頭大汗把煤拉回家的事。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課題范文

        關鍵詞:榮辱觀;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新課題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06)11―0077―02

        改革開放以來,在物質文明建設不斷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思想道德領域也出現了許多積極健康和可喜的變化,但也產生一些值得關注和憂慮的問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價值觀在一些人心目中淡漠了。與此同時,在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與消費文化的沖擊下,社會上出現了金錢至上的不良傾向,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流行開來,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的各類事件屢屢出現甚至屢禁不止。這不能不引起我們黨的高度重視。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各項改革的今天,總書記鮮明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榮辱觀問題,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大學生正處在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對大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使大學生知榮棄恥、褒榮貶恥、揚榮抑恥,知曉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對于他們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讓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高校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

        一、從“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戰略高度出發,充分認識在大學生中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重要性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不知榮辱乃不能成人”。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給予大學生正確的榮辱觀教育,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是非、善惡、美丑觀念,對于引導他們健康成長、成人成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社會主義榮辱觀內含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科學、熱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八榮八恥”的榮辱觀涵蓋了個人、集體、國家三者的關系,涉及人生態度、公共行為、社會風尚,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標桿。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要把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采取更加積極、更加主動的態度,制定更加切實可行的措施,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觀念,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貫穿于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格局,努力營造大學校園尊榮棄恥、見賢思齊的氛圍,不斷提高在大學生中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重要意義的認識,切實完成好學校“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這一戰略任務。

        二、針對大學生的特點,科學設計教學內容,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入課堂。引入學生頭腦

        加強新的課程體系建設,不斷深化教學研究、教學改革,認真實施新的課程方案,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艱苦奮斗等教育,使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融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之中,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課堂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學校要全面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入課堂,努力使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在大學中做到“三入”:入耳、入腦、入心。要針對大學生的特點,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重點突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容,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同時,高等院校人文社會學科的有關專業課和基礎課中也要有機地融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內容。在新一輪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培訓中也要增加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相關內容。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只有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學校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與各門課程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做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我們要把“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崇尚科學、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作為大學生的人生準則,激發大學生的崇高精神追求,使社會主義榮辱觀成為大學生的道德實踐,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把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引入大學課堂,就是要使高校在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方面走在前列,切實發揮好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引入課堂,就要認真研究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分量和實現形式,要在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中積極引入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的教學方式,更多地應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要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滲透到相關的專業課、基礎課教學之中,加強教學研究,強化教學督導,切實使社會主義榮辱教育貫穿于教學之中。

        三、注重實踐育人環節,引導大學生在知行合一過程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知榮明恥,重在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要緊密聯系大學生社會實踐和學習生活的實際,把榮辱觀教育與學牛的自覺行動結合起來。如果僅僅停留在道德認知方面而不付諸行動,只知道何為榮辱而不在行動上真正的為榮拒辱,那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就很難有實際的效果。因此,要在大學生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環節中強化和突出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要求,把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客觀要求內化為自覺行動,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組織大學生參加“三下鄉”、志愿服務、專業實習、社會調查、生產勞動等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可使學生在實踐中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得到熏陶、認識得到升華、覺悟得到提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牢固樹立起祖國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學生受教育、長才干的重要途徑,還是學生服務社會的重要渠道。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重在實踐,貴在行動。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形成是一個知、行相結合的過程,只有不斷加強實踐環節的教育作用,才能真正引導大學生牢固地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各高等院校要積極創造條件,搭建“社會需要、學科優勢、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社會實踐平臺,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幫助大學生在參與實踐和服務社會的活動中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精神實質,培養符合社會主義“八榮八恥”要求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當前,志愿服務是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實踐的重要途徑。要積極引導和動員大學生參加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教育大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把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客觀要求與大學生的行動結合起來,從而使社會主義榮辱觀扎根于學生的心靈。

        四、提高師德建設水平,以教師示范作用引領大學生樹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的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要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加強師德建設,把幫助教師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師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引導教師自覺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學習和示范。要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教師隊伍建設相結合,把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教師考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指標,把提高師德水平作為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前提。在師德建設中突出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以熱愛學生和教書育人為核心,以“學為人師、行為示范”為準則,以提高教師思想素質、職業思想和職業道德水平為重點,弘揚高尚師德、力行師德規范、強化師德教育、優化制度環境,不斷提高師德水平,造就一支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滿意的教師隊伍,使教師成為學校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表率和模范。

        作為教師,在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過程中,要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以自身的一言一行來影響青年學生,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帶領青年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教師要有強烈的職業榮譽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以培育優秀人才、發展先進文化和推進社會進步為己任,站在時代的前列,努力成為為人民服務的踐履篤行的典范。教師要愛崗敬業、樂于奉獻、自覺履行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以高尚的情操引導青年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教師要自覺加強師德修養,模范遵守職業道德規范,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風范去影響和教育學生。要堅持科學精神,模范遵守學術道德規范,大力弘揚優良的學術風氣。只有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師德建沒有機結合,才能不斷提高為人師表的道德修養和思想政治素質。這就要求我們:(1)要把總書記闡述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納入到師德建設中,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2)要牢記使命,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從身邊事做起,把“八榮八恥”內化為自覺行動,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為習慣。(3)充分發揮教師對學生的示范作用和表率作用。教師在落實社會主義榮辱觀上,要真正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只有自己率先垂范、言行一致,才能有說服力和感召力。因此,在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中,教師要在自覺學習、提高認識上帶好頭;要在堅持標準、嚴于律己上帶好頭;要在點滴做起、躬身實踐上帶好頭;要在堅持經常、一以貫之上帶好頭。只有這樣,才能教育好學生,在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真正落實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五、抓好環境育人,為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營造良好氛圍

        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具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獨特優勢。在大學生中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要注意營造良好的氛圍,做到環境育人。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指出:“要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導向.讓每一個校園文化活動都發揮道德教育的作用,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每一面墻壁都體現道德教育的意義。通過校園文化的熏陶,引導青年學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惡丑,不斷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抵制低級趣味。廣泛開展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一個鮮明、自然、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導向,不斷培育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努力建設體現社會主義文化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健康向上、多姿多采的校園文化,使學校成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區和輻射源。要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為內涵,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弘揚主旋律,不斷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為動力,不斷優化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形成厚重的校園文化積淀和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自然環境中陶冶情操,全面發展。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要求,讓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成為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陣地,營造有利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環境,引導學生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對大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是一項不僅重要而且緊迫的任務,同時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我們既要迅速行動起來,掀起熱潮,又要從育人的全局出發,切實將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過程中發揮基礎作用和引領作用。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課題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不是一個新問題,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人論述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1992年9月,由鄒學榮主編,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專門設了一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主體及其交互作用的規律”。該書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內涵、各類教育主客體的特點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交互作用的規律等問題,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此后,不少學者繼續探討,使該理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認識發生了爭論。有的學者不贊同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概念,其主要依據是:主客體是哲學的概念。哲學所指的主客體,主體是人,客體是人的活動所指向的物,即馬克思所說的:“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不贊同者就此提出:既然哲學及馬克思本人講的主體是人,客體是物,思想政治教育學使用客體這一概念,就會把教育對象當成被動的物,從而否定了教育對象的能動性及他與教育者的平等性。于是,一些文章和著作就認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教育資料是他們共同的客體。一些書就只寫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寫他的對應面——教育客體。歸納起來看爭論的焦點是:能否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概。

        二、思想政治教育學主客體與哲學主客體概念的比較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理論的爭議主要來源于哲學的主客體理論,有必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學主客體概念和哲學的主客體概念進行比較,從而科學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學主客體范疇的內涵。哲學上的主客體概念是和人類的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哲學認為:“在實踐活動中,人是活動的主動者,是實踐活動的主體。實踐主體是實踐活動中自主性和能動性的因素,擔負著設定實踐目的、操作實踐中介、改造實踐客體的任務。……在實踐活動中,客體是指一切作為主體活動對象的事物。”因此,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體,而教育過程中的內容、方法、環境等是客體。如何看待這一觀點?我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提高人的思想素質、培養人才的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內涵與哲學主客體的內涵有聯系,但更有區別。其區別為:第一,實踐活動改造的對象不同。哲學講的實踐活動是人對自然的改造,這也是哲學對實踐的基本立足點;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其改造的對象是有思想、有行為能力的人。要特別說明的是,這里講的“改造”,其含義是:“從根本上改變舊的、建立新的,使適應新的形勢和需要。”即這里講的改造不是指過去極“左”的政治運動中那種在極“左”思想指導下,用強制性甚至是粗暴的手段改造教育對象,而是指教育主體通過理論教育與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用引導、激勵等方法改變教育客體的錯誤思想,提升其理論水平和思想素質,使他們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揮自己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與哲學的改造對象不同,實踐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對象性也就不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不能直接照搬哲學主客體概念的含義。哲學主客體概念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學,就具有了該學科的特殊含義。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與哲學客體的含義有重大區別:哲學講的客體指的是主體改造的事物;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則是指教育主體改造的對象,這個對象不是物,而是接受教育的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受教育者、教育對象。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受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這三個概念沒有本質的區別,指的都是接受教育的人。只不過,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從哲學角度講的,受教育者和教育對象是從教育學的角度講的。三個概念完全可以同時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與哲學客體的區別,駱郁廷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一書講得很準確:“哲學意義上的客體是從人和物的關系上劃分的,是指人類活動的對象。即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不是從人與物的關系上來劃分的。而是從人與人的關系上來劃分的。準確地說,是從人與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與被作用、教育與被教育。塑造與被塑造的相互關系上來劃分的。”第二,不能將教育資料作為客體。這里的客體,應該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教育對象,即教育客體。教育客體與哲學客體的不同點在于:哲學客體指的是事物,教育客體指的是作為教育主體作用對象的人。如果照搬哲學主客體的含義,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教育資料作為客體的話,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改造的對象就是教育資料,而不是作為教育對象的人。這樣,就發生了一個問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主體,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去改造教育資料。顯然,這與事實不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人、塑造人,為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第三,照搬哲學上主客體的概念,無法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以自己的屬性和功能滿足個人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效益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滿足教育對象需要的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的。離開了教育對象的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就無從談起。第四,只講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片面的。有的書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體,這是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存在是以對方的存在為條件的。有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存在,才有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存在。沒有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何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即沒有教育對象,何來教育者。反之亦然。教育主客體相互依存,誰也離不開誰。離開了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和哲學主客體是特殊與一般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特殊的活動就在于它特殊的改造對象,特殊的方法、環境,特殊的價值追求等。當哲學的主客體概念被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學后,主客體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學所賦予的特殊含義,即教育的主客體都是人,其區別點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通過理論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等途徑影響人,改變人的人。教育客體則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被影響、被改變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學主客體不能直接照搬哲學主客體概念的內涵。

        三、對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說”的思考

        1.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說”的積極意義

        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有的學者提出了“雙主體說”。如有的學者認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動行為者,都具有主動教育功能,因此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主體”。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應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為他們都具有“主動教育功能”。“雙主體”說對深入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論具有積極意義。其意義在于: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主觀能動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為人,不僅都具有主觀能動性,他們二者還有參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積極性。教育者希望參加思想政治教育,在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還能在教育過程中鍛煉和提高自身素質。受教育者希望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理論,提升思想素質,把自己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這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發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向互動的活動。只有雙向互動,充分調動二者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缺少任何一方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二者之間的互動,教育效果都會受影響。

        2.如何評價“雙主體說”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職責是不同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處于主導的地位,主導著教育活動的全過程,他的職責是指導受教育者轉變舊思想,提高理論水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處于被主導的地位,他的職責是在教育者的指導和幫助下,接受教育者傳授的理論和自學理論,參加各種教育活動,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地位和職責來看,前者自然是教育主體,后者是教育客體,如果看不到這一點,他們的地位和職責就會被顛倒和混亂,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就不能有序進行。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職責這個角度講,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只有一個主體和客體,他們作為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一對矛盾而存在。如果不認可這一點,就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的主要對象是誰?是教育客體即受教育者,還是教育主體即教育者?我們認為:教育主客體盡管能夠相互教育,也需要相互教育。另外,當教育主客體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發生轉化時,教育客體會轉化為教育主體。但是,在一般情況和教育活動的絕大多數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只能是教育客體即受教育者,而不是教育主體。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是否存在“雙主體”?我們認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存在“雙主體”,但這種存在是有條件的。第一,教育主客體的關系會相互轉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是一對矛盾,教育主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導作用。教育客體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被主導的方面。在《矛盾論》中指出:“然而這種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轉化著,事物的性質也就隨著起變化。在矛盾發展的一定過程或一定階段上,主要方面屬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屬于乙方;到了另一發展階段或另一發展過程時,就互易其位置,這是依靠事物發展中矛盾雙方斗爭的力量的增減程度來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這對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進行過程中,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也會互相轉化。互相轉化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素質高的教育客體指導教育主體。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在文化教育活動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存在較大的知識落差,前者的知識水平一定高于后者,否則文化教育活動就無法進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情況就不一樣了。在一般情況下,教育主體的理論水平高于教育客體。但在一些單位和部門,情況就不同了,有的教育客體的理論水平卻高于教育主體。教育主體要開展好工作,就必須先向教育客體學習,在這種情況下,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就互易其位,向教育客體學習的教育主體就轉化成了教育客體,而教育客體則成了教育主體。二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一些教育主體不思進取,理論知識日益陳舊,思想觀念不斷僵化,他們的思想落后于時代的發展,而一些教育客體則勤奮學習,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他們的理論知識和思想觀念都與時俱進。由于后者超越了前者,前者應該向后者學習,這時,教育主客體的位置就發生了轉化。第二,教育主客體優勢互補,長短相濟。教育主客體之間,他們各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也各有長處和短處。教育客體用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去影響教育主體,也會使教育主客體的位置發生轉化。“先生”向“學生”學習,“學生”教“先生”這種現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是經常發生的。第三,教育客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教育活動中,教育客體主觀能動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主動配合教育主體完成教育任務。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客體通過自己能動性的發揮,主動將自己掌握的先進理念,新的理論傳遞給教育主體,使其能夠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務。當教育主體接受教育客體傳遞的先進理念和新的理論時,他就轉化為了向對方學習的教育客體。二是教育客體進行自我教育。教育客體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理論和思想水平,自覺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自我學習、自我反省。這時,他既是教育主體,也是教育客體。自我教育,使他集教育主客體于一身。當上述情況出現時,就出現了兩個主體。一個是工作崗位、承擔教育職能的教育主體;一個是位置發生轉化后的主體。作為工作崗位、承擔教育職能的教育主體在向他人學習的過程中,盡管他轉化成了教育客體,但他的工作崗位、承擔的教育職能沒有變,他還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決策者和實施者。從這個意義上講,他還是主體。所謂位置發生轉化后的主體,是指他的原有身份是教育客體,當他去教育原有的教育主體時,他的位置就轉化成了教育主體。綜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雙主體”是存在的,但其存在是有條件的。如果無條件地講“雙主體”,既會造成教育活動管理的無序,也會使教育主客體地位、職責不明確,最后直接影響教育效果。

        四、對思想政治教育學主客體理論爭論的評析

        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不應該使用主客體概念的人認為,使用了主客體概念會忽視了教育客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得教育主客體地位不平等,從而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教育主客體概念的使用沒有否定教育客體的主觀能動性

        教育客體的主觀能動性能否發揮出來,不在于該用還是不該用教育客體概念,關鍵在于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教育客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認可。這是最根本的因素。教育客體在教育主體的引導下,認可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他就會自覺主動地去追求它,實現它。因為教育目標包含著教育客體的利益和價值追求,關系到他的素質提高和發展前途。教育客體一旦認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他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實現教育目標的精神動力就隨之產生,其主觀能動性自然會被調動起來。二是在教育主體的教育和幫助下樹立了科學的價值觀。教育客體要想在事業上有大的作為,就必須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有了科學價值觀的指導,他會自覺學習科學理論,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專業能力,在業務活動中不斷創造新的業績。由于受環境和自身閱歷等因素的限制,教育客體單靠個人的力量很難樹立科學的價值觀。這就需要教育主體對他進行價值觀教育和發展方向的引導,幫助他在實踐活動中確立自己科學的價值觀。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價值觀的引導下,教育客體的主觀能動性就能發揮出來。

        2.教育主客體概念的使用沒有否定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地位的平等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主客體的地位既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

        (1)教育主客體二者地位的平等性。

        關于教育主客體二者地位的平等性可從法律角度和人格角度去分析。從法律角度講,教育主客體都是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因此,教育主客體二者是平等的。他們的差異只是在教育活動中分工的不同。教育主體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決策者和實施者;教育客體則是接受教育的對象。分工的不同,并不影響他們政治地位的平等性。從人格角度講,二者是平等的。人格是法律賦予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或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們都享有法律規定的人格權利和人格尊嚴。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都應該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關懷。從實現社會目標的角度講,教育主客體都是中國夢的追夢者和圓夢者。二者都承擔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正因為教育主客體具有以上的平等性,才能充分地調動他們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

        (2)教育主客體二者的不平等性。

        從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素質和承擔任務的角度講,二者又是不平等的。他們之間的不平等主要表現為:一是教育主客體在理論修養和思想素質方面存在差異。由于教育主體是經過組織按照嚴格的標準挑選出來并進行了專業培訓,有的還獲有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有的還出國留過學;有的經過長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鍛煉,具有從事教育活動的豐富經驗。一般來講,教育主體的理論素養和思想素質高于教育客體。從素質差異的角度講,二者是不平等的。二是教育主客體在教育活動中的任務不同。教育主體的任務是通過理論教育和實踐鍛煉,引導、激勵教育客體掌握科學理論和提高思想素質。教育客體的任務則是在教育主體的指導下,學習理論,轉變觀念,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簡單地講,教育主體的任務是“教”,教育客體的任務是“學”。他們的素質、任務不同,決定了二者的不平等。三是教育主客體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起的作用不同,是主導和被主導的關系。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是一對矛盾。講:“矛盾著的兩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謂矛盾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教育主體處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起主導作用。教育客體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處于被主導的地位,要受教育主體的約束。這里所講的約束是指教育主體為了完成教育任務,要用教育目標和組織紀律去約束教育客體,而不是講教育主體要約束教育客體的主觀能動性,更不是限制教育客體的言論和行動的自由。

        五、結語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課題范文

        [關鍵詞]提高思想政治課 德育 實效性

        思想政治課與思想品德課是學校一門承擔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紀教育、感恩教育、禮儀教育的綜合性教育的社會系統工程,是擔負學生智育、德育教育的綜合體。

        所謂“實效”,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進步或發展。實效性是政治課的生命線。政治課德育的實效性指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良好人格品德,有較高思想覺悟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政治課德育教育的實效性,發揮其在素質教育中的獨特功能,一直是政治課教學的重要課題,也是社會發展的強烈要求。要在政治課教學中提高德育實效性,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提高覺悟有機結合,正確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優良的性格和健康的審美觀。政治課教育教學活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其教學模式及效果是影響德育實際效果的一個主要性因素。

        一、加強時政教育,充實課堂教學,是增強思想政治課德育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手段

        中學生思想活躍,他們對某些問題非常關注,正是教師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契機。所以思想道德教育不僅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還應把握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從而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學生心坎上,真正起到激勵、導向、強化的作用。搞好時政教育,有利于彌補教材中某些基本觀點和基本事實的滯后性;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政治視野,引導他們關心時事政治,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列舉近期典型的國內外大事作為分析對象,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說明,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消化理解,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辨別是非,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經常組織學生撰寫時政評論的小論文;舉辦時事報告會,時政評論演說賽,時事知識競賽等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開展實踐活動,執行學生道德教育

        政治課教學的一個任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思想政治課堂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幫助學生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是本課程的追求”。

        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不是割裂開的,而是交互實現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只有根植生動、豐富的現實生活世界里,把政治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延伸至課外,才有與時俱進的生命力。在思想品德課中開展好課外實踐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更有利于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提高。那么,政治課如何開展實踐活動呢?

        1.走進社會,投身實踐。如,組織學生到周邊工廠車間、田頭地尾等生產勞動第一線,親手參與創造社會財富的過程,體驗創造社會財富的艱辛,從而加深對九年級《思想品德》“艱苦創業”、“勞動光榮”、“勞動成果來之不易”、“要珍惜勞動成果”等理論知識的認識,進而把愛勞動、愛人民、珍惜勞動成果等觀念變成自覺的行動。

        2.利用本土教育資源,點面結合,引導學生自我實踐,感受生活。

        政治課作為德育主渠道,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存在著知與信、信與行的特殊矛盾。知”就是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行”就是形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達到在實踐活動中內化思想品德的目的,并逐步形成自覺行動。學生自我實踐德育模式就是讓學生到社會上或家庭中去完成,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對某種道德觀念有一個實踐的機會。如組織學生自愿者利用周末等時間打掃公共衛生、掃墓、參加公益活動、進行公益宣傳、做社會調查等。去社區敬老院開展志愿者活動,讓學生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訓。還可以通過對社區、企業、農村、商店、部隊、革命紀念館等地參觀,了解社會、了解歷史、走進生活,以加深對書本道德知識的補充和理解。進行熱愛父母的教育,布置學生在家里每天幫助爸媽做一件家務事,學會感恩父母。又如,教授七年級《思想品德》違法犯罪方面的法律基本知識,可以組織學生走訪附近的派出所法院等執法部門,了解犯人違法犯罪的原因、過程及受懲處情況。定期邀請司法機關人員給學生做法制報告,從而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遵紀守法意識。

        3.心理輔導。由于生活條件改善、學業壓力與就業競爭、處于成長發育時期以及獨生子女在家庭地位的特殊等,許多青少年學生不思上進,不關心社會與他人,唯我獨尊,道德滑坡。政治課教師必須通過心理咨詢,要引導青少年學生認清方向,避免迷失自我。

        4.用德育積分,育美麗學生。以《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學校管理學生各項條例規定為標準,以學生個體的行為表現為依據,實行量化考核,促進學生品德的健康發展。

        三、政治課與學校德育工作緊密結合

        政治課屬于德育范疇,政治課教學活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必須緊密結合學校德育工作,但是“應試教育”卻把二者割裂開來。評價一個學校政治課德育的實效性,不同于語、數、外、物理、化學等“應試教育”的評價方法,不能片面的只看分數,還要看全班、全校學生是否都遵守校紀校規、是否做到愛國、守法、誠信、感恩。也不能只看一堂課學生的效果,要通過一學期、一學年、三年初中階段或三年高中階段學生的德育積分評價,更要通過看學生畢業走出校門后長時期內犯罪率低來評價。政治課和學校德育工作的緊密結合,是提高其德育實效的必要措施。否則,就沒有實效可言。教學中還要做到以下幾點:1政治課教學積極配合學校德育工作,落實學校德育工作的各項要求;2結合學校各項活動,強化對學生的品德行為訓練;3把政治政治課納入學校德育工作規劃,積極發揮其德育主渠道作用。4禮儀教育:以八年級《思想品德》(下)社會禮儀知識為教育內容,使學生做到講禮貌、懂禮節,在與人交往的各種環境中言行符合禮儀,規范要求。5感恩教育:學會做人,知恩圖報是政治課教學的任務之一。傳承中華美德,就要教育學生從感恩做起,做到經濟上感恩父母,學業上感恩老師,事業上感恩社會和政府。爭取在家做一個好兒女,在校當一位學生,在社會上成為一名好公民。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課題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 教學效果 思考

        學生之所以對高中政治課缺乏興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長期形成的教學模式缺乏吸引力。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新課改的推進,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心。作為一名任職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多年的教師,我在教學別注重進行教育教學方式轉變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一、注重轉變教育思想

        實施素質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調動教和學的積極性,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實現教育教學質量高、學生素質高。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壓抑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之失去了學習興趣。而素質教育要求在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擺正自己的位置,注重引導學生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注重做好教學設計

        好的教學設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保證。課堂教學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要求教師在課下認真備課,按照新課改的要求進行詳細的教學設計。要改變學生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教師指導,學生主導”的教學理念,通過設置師生共同參與具體活動,最大限度地讓每個學生參加課堂教學的組織和評價等活動,形成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較為完整的教學過程。在教學設計中,還可以通過圖、文、聲、像和動畫等多種形式,使傳統教學中無法且難以表達的內容,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三、注重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怎樣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是搞好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要一環。在課堂上,只要抓住“活”字、“新”字就能事半功倍。

        所謂“活”,就是說課堂氣氛要生動活潑,避免枯燥乏味,教師要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喜歡思想政治課,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始終處于良好的吸收知識狀態,從而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謂“新”字,就是說在當今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科學瞬息萬變的新時期,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保證教學內容要新、知識要新、觀點要新、教學手段要新。 轉貼于

        四、注重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往往取決于是否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思考習慣。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自我實踐和創新能力,不僅是教學的一項任務,更是教學中應達到的重要目標。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學習方法在提高學習效率中的功能。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措施,我認為主要有五點:一是興趣引導,激發自學愿望;二是布置作業,培養自學習慣;三是課前測試,強化自學意識;四是學法指導,培養自學能力;五是轉變觀念,提高自學能力。

        五、注重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思維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思維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因此,對學生思維能力、創造意識的訓練和培養是貫穿素質教育思想不可少的重要一環。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縱向思維、橫向思維、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特別要注重原則與策略同行,主要概括為五項原則和四種策略,即: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自覺實踐的原則,循序漸進的原則,全面發展的原則,舉一反三的原則;“學習理論,觀念先行”,“調查研究,摸清學情”,“依據教材,分步實施”,“自學質疑,主體發展”。

        六、注重對學習困難生的情感教育

        相當多的學生學習困難并不單純是智力低下造成的,而是由于教師長期忽略了學生心理全面發展和優良個性品質的培養,從而導致情感信息中斷的結果。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創造條件讓他們有獲得成功的機會,使其不斷強化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教學中,可對學習困難學生實行優先政策,如優先提問答問、優先批改作業、優先上臺演講、優先個別輔導等,讓他們從心理上消除自卑感、樹立自信心。同時,要及時肯定他們每一次成功的表現,讓他們產生成功感,從而為他們學習新的內容準備下良好的心境。

        參考文獻

        1.劉飛 關于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法探析[J].《西部科教論壇》,2010年。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課題范文

        [關鍵詞]學科交叉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創新

        [作者簡介]韓卓麗(1981-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莊 050091)張辰琛(1980- ),女,河北石家莊人,石家莊學院馬列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化。(河北 石家莊 050035)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08-0048-02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科交叉研究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發展當中,人們開始利用交叉學科的原理和思想觀點來審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過程當中出現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利用學科系統集成的方式來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在交叉學科研究的過程中應從多學科、跨學科及超學科研究這三個不同層面來把握和分析。多學科研究是指:合理借鑒運用其他學科成熟的理論方法來解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共同性問題。跨學科研究是指:我們要通過分析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學科的理論體系,總結出學科之間在認識觀和方法論上的共同點與不同點,跨越學科之間的界限進行綜合研究。超學科研究是指: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層面的哲學研究,超越狹隘學科的界限,采用全景式的分析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學科納入一個沒有學科界限的統一的理論體系當中。這三種不同層面的研究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使學科之間能跨越界限,促使高校中的所有學科形成一個相輔相成、有機結合的統一整體。

        一、學科交叉研究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義

        (一)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內在需要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校理論教育學科下的二級學科,這標志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真正地獨立。通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借鑒其他學科的思想,從原來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不斷向學科教育的方向轉變,又從學科教育向科學的形態進行轉變。隨著科學日益成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向著專業化、學科化方向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與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是密不可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關于“人”的學科,所以凡是關于“人”的學科都應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密切的關系,這些學科的研究成果都應該能夠被思想政治教育所借鑒,從而推動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前發展。

        (二)滿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現實需要

        通過改革開放,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了迅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傳統的社會秩序、社會心理以及道德理念都發生著重大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高校應當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也產生了一些思想和心理問題,這些問題也包括了多個方面,例如學業壓力、家庭生活環境、大學生情感問題、就業壓力等方面。如果只是靠傳統的單一學科視角去分析這些問題,很難找到良好的解決途徑,并且也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與發展。所以,在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要與其他學科交流,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來解決現如今高校大學生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夠跟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運用多學科的知識體系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中所不能有效解決的復雜問題。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學科交叉并不是單純學科之間的疊加、拼湊與合并,它的目的在于學科之間的知識能夠相互地交叉滲透,從而使知識進行有效融合,通過學科交叉的形式來彌補單一學科的不足,最終真正實現學科的發展。

        (三)有效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完善

        在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理論性課程占據很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與應用性表現得不明顯。通過學科交叉研究能夠使其他專業學科的知識、方法以及理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觀點和新內容,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體系,使其他學科好的教育經驗和方法能夠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來,從而有利于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能夠使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并且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更為深入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課程。

        二、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科交叉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尚未發展成熟

        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只是在一些領域和專門的人員中進行,并沒有真正地形成研究者群體。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出現的問題,我們也只能從少數學者的理論文章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研究范圍過于單一,并沒有向其他學科真正地展開,這使高校的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并不十分密切。在一些高校中還出現了許多急功近利的現象,為了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發展而把所有知識都試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當中,這反而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發展。特別是近些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明顯跟不上課程的發展,這就造成了許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找不到合理的解決途徑與方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易造成阻礙

        我國現階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包括以下的四個方面:第一,在學科性質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運用了許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希望能夠利用其他學科的優秀方法來促進自身的發展;第二,在內容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心理、道德等多種方面內容,包含范圍非常廣泛;第三,在對象上,主要是在校大學生,他們具有多樣性的生活環境和精神生活,所以對于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具有多樣性;第四,在教育過程中,應當考慮到人的認知、信仰、意志、行為等方面的內容。這些都造成了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也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出了更多的挑戰,需要我們合理利用學科交叉的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

        (三)學科研究隊伍建設存在問題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想要發展,就必須有許多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人員來不斷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但是,現如今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人員主要研究的是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及其他學科。他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積累的不足,造成他們不能夠很好地利用學科交叉來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很多都利用其他學科固化的教育方式、方法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很難構架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體系,大學生也很難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來解決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大學生容易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學科知識混淆,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發展。

        三、學科交叉背景下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注重主動創新與兼容并蓄之間的統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想要創新發展,必須進行自主創新。首先,應當立足于的基本理論,把充分結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當中,通過對理論地探討,使實現中國化,從而符合中國發展的實際情況,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從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繼承優秀的教育形式和方法,采用創新的思路和知識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達到兼容并蓄;其次,通過與其他相關學科進行交流和互動,合理借鑒它們的教育經驗、知識體系以及學習方法,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進行改進,以適應我國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需要;最后,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進行整合和創新,運用多學科的資源不斷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需要經過量的積累才能最終達到質的飛躍。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構建過程中,要從低到高、由淺及深、從虛到實、從舊到新地分層次、分步驟、分階段地來進行發展。高校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為基礎,不斷地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疇之中推進多學科之間的研究。在學科發展過程中,要保持開放和包容的思想,正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理論的碰撞來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要鼓勵其他學科的力量進入到思想政治學科中來,使學科之間形成合力。高校也可以通過研究會以及學術論壇等形式,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流,通過聯合攻關的形式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的創新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時代的特性。

        (二)注重學術分化與系統整合之間的統籌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應當在多學科研究的基礎上,不斷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學科研究,把學科研究的中心從低級逐步向高級滲透和融合,使學科之間的理論得到互補,促進學科之間的共同發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具有創新精神,不能只改良學科的局部或某一個因素,必須從整體著眼進行統籌協調,在跨學科研究的基礎上,尋找到不同學科對于某一種問題的共同理解,在不同學科之上達到知識體系的統合。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僅僅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還要充分發揮學科之間的相互協同和整合效應,最終實現學科之間的整合。高校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跨學科研究的過程中應當在制度上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機制,使各學科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沒有阻礙,學科之間能夠分工合作相輔相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應當加強交叉學科研究的管理和指導,促進各個學科之間的學術交流能夠合理有序地進行。

        (三)注重政治紀律與學術自由之間的統籌

        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能促進學科的發展,使學科跨越邊界,更有利于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應當利用理論體系,構建出學科之間的知識體系網絡。一方面,促進各個學科之間建立起對問題的統一共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利用具有統一共識的科學語言表達思想政治理論觀點,從而有效避免因學術語言的交錯轉譯而使學科交叉研究陷入分化的局面。另一方面,按照一定的路線、方向構建出更為規范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運用我們日益完善的研究成果,把各個學科之間的知識體系進行不斷整合,尋找出一條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新理論方法。

        [參考文獻]

        [1]馮剛.交叉學科視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

        [2]顧海良.人文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的路徑及其實現條件[J].高校理論戰線,2011(1).

        [3]楊素云.穩定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2(10).

        [4]劉華政.紅色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外實踐中的教育形式芻議[J].教育與職業,2012(29).

        [5]簡福平.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辦法和評分標準改革初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2).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課題范文

        一、講究教學藝術,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與學是師生雙邊的關系,教要得法,學要主動。主動來自興趣,興趣需要培養。同樣的教材,講得生動、妙趣橫生,學生百昕不厭、回味無窮;講得教條、枯燥無味,學生呆若木頭、事倍功半。為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講課藝術、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工夫。

        1、態度和藹、語言幽默

        態度和藹可以感染學生并使之對您的授課感興趣。因為態度和藹可親能夠清除學生的畏懼感,可以拉近師生距離。往往學生在親近您本人的同時會不自覺地也親近、熱愛你所講授的課程。反之,古板的面孔、嚴厲的訓斥會使師生間豎起一道難以逾越的高墻。有一位學生這樣給他的老師寫了這樣一句評語:“老師,您應該笑,笑才漂亮,心情也才好,可以帶動我們的好心情……,”這句評語代表了我們的學生的一個共同的心聲:希望每天能夠看見老師一張和藹可親的臉。試想學生沒有好的心情會能對你的政治課感興趣嗎?

        語言幽默風趣、繪聲繪色可以調動學生的聽課興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一堂課45分鐘內,學生的大腦興奮中心會呈現出一個小小的疲勞波谷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大腦興奮中心是隨著時間的一維演進程曲線變化的,而且是隨著刺激物的變化不斷轉移的。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緊緊扣住學生的大腦興奮中心,想方設法創設教學,幫助學生度過疲勞期。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要恰倒好處地使用風趣幽默、生動形象的語言。一個生動的比喻往往會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一個針砭時弊的順口溜往往會發人深省。

        2、巧設提問,啟迪思維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實施啟發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個好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迪思維、開發智力。就如在講授“一國兩制”時,如果很直接地問:什么是“一國兩制”?他的提出有哪些重大意義?這些問題盡管重要但過于直接、平淡、無味,往往不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若能變換角度投石問路巧問效果會更好。比如,大家是否知道現在我們中國大陸實行的社會制度和香港、澳門及臺灣實行的社會制度是否一樣?怎么個不一樣?這種制度的差異會影響我國的統一大業嗎?為什么?你認為臺灣的出路是什么?實現海峽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在教師層層設問之下,學生就會被一個個感興趣的問題吸引住,并且會積極地查閱教材或聯系實際作分析說明。 這時只要教師稍微加以引導,需要解決或弄懂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3、深入淺出、化難為易

        政治科教材知識理論性很強,也比較抽象難懂,學生不易理解接受。教學中,教師如能引用一些學生熟悉、比較直觀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簡明。例如在講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這一課題中關于“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之間的關系時,如果單從理論上去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的話學生會感覺一頭霧水,似懂非懂。但如果做這樣一個比喻,效果就會不一樣:經濟建設好比一部大車,四項基本原則就是它的方向盤,改革開放就是它的發動機,大車有安全快速行使就少不了方向盤和發動機。如此深入淺出的描述,學生更容易接受知識。

        二、轉變教學模式,善用觀察發現法教學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習慣將自己當成錄音機的放音鍵,不管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如何,一味地很起勁地講授下去,錯把學生當成錄音機,把學生放在被動的地位,將知識硬加給學生。這種“填鴨式”的教學,課堂效果暫時還好,但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知識遺忘率很高,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教學是時應不失時,機地采用發現法教學。

        發現法教學實際上是一種“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模式,其實質是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通過師生合作的方式去探索問題的解決方式。這種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務必注意引導學生參與。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師要把傳統教學中單純的教師“主演”變成師生共同“表演”。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將書本的知識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后變成自己的知識,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及記憶。既培養了學生觀察發現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強了教學效果。

        三、面向全體學生,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蜜芽在线精品一区 | 亚洲综合成人AV一区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 日本乱码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综合 | 亚洲综合另类欧在线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