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村特色文化范文

        農村特色文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特色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村特色文化

        第1篇:農村特色文化范文

        一、院壩文化是新形勢下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趨勢之一

        院壩文化也被稱為壩壩文化,“壩”原指用于在河道的險要位置攔截水的建筑物。在重慶地區,“壩”通常被用來形容平地或平原,在實際生活中,當地人們經常把公園、社區、農家庭院、村鎮廣場等稱為院壩,人們在此進行休閑娛樂、健身活動等,當地群眾稱為院壩文化或壩壩文化。隨著農村建設的深入以及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院壩文化已深入到當地農村的每一個角落和農民群眾的心田,院壩文化已成為重慶鄉土特色文化的代名詞。院壩與休閑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重慶地區獨具特色的院壩文化,探其本質就是一種休閑文化,它從不同側面深刻反映了當地群眾淳樸厚重的民風,開朗豁達的性格,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生目標,是普通大眾健康休閑生活的真實寫照。這些發端于民間、由農民群眾自創自編自演的文化休閑娛樂活動,在豐富當地群眾的業余生活,增強體質鍛煉,傳播弘揚民俗文化,促進鄉土民俗文化的延續和發展,促進鄰里和諧,加強鄰里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農村基層院壩特色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

        (一)立足鄉土文化資源開發,打造多種形式的院壩文化活動模式

        重慶的院壩文化深深根植于當地特有的鄉土文化之中,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并日益成為人們大眾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顯著特色就是發端于民間,涵蓋城鄉,是一種被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地域文化、鄉土文化。因此,要使院壩文化永遠保持蓬勃發展的生命力,應該立足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立足于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項目眾多、形式各樣的院壩文化活動,豐富院壩文化的內涵。比如,積極推動壩壩舞、壩壩宴、壩壩球、抖空竹、跳滑板、轉陀螺、太極拳等活動的開展普及工作,推動各種形式的院壩文化活動大發展、大繁榮。

        (二)積極應對文化傳承危機,加強對壩壩舞等活動的品牌建設

        近年來,隨著農村眾多的青壯年勞力紛紛進城務工,當地農村的空心化、空殼化現象嚴重,對院壩文化的傳承弘揚產生了不利影響。一些獨具特色的民間絕活手藝,如壩壩舞、抖空竹、竹編、版畫,民間吹打等都出現了后繼乏人,無人繼承的現象。為應對這種文化傳承危機,我們應該加大對當地院壩特色文化的發掘、整理和繼承。像起源于重慶地區的壩壩舞,現已發展成為參與群眾最多,最受群眾青睞的休閑健身活動,為此,應該在現有壩壩舞的基礎上,創新內容編排形式,豐富表演內涵,將當地的一些民族舞蹈與壩壩舞相融合,打造集健身、休閑、觀賞、表演于一體的特色品牌。

        (三)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增加對院壩特色文化的經費扶持

        當前,困擾當地院壩文化大繁榮、快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就是缺乏必要的經費來源和保障。為此,當地政府部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拓寬對院壩文化活動開展的籌資渠道。比如,對起源于本土并深受群眾喜愛的壩壩舞活動,當地政府可以明確相應的組織機構來管理,對壩壩舞的群眾鍛煉點、設施設備、場地維護等提供必要的資金扶持,借助新聞媒介,為壩壩舞等特色文化項目尋求社會力量的資助。此外,還可以按照市場經濟運作方式,鼓勵群眾自籌資金自己管理,相關組織管理機構以有償服務、合法經營等手段增強造血功能,解決活動開展經費不足的問題。

        (四)提高基層文化工作者的綜合能力,為院壩文化開展提供堅強保障

        加強對當地文化工作者的指導培訓,不斷提高綜合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對促進院壩文化活動的深入開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一是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定期培訓和考核指導,不斷提高他們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二是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適當提高各鄉鎮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點工作人員的報酬待遇,制定明確的獎懲措施,將個人工資待遇與個人實際工作貢獻掛鉤,激發鎮村文化站所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同時不斷吸引更多的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加入到對壩壩舞、壩壩球等特色院壩文化的發展推廣中來。三是由當地文化管理部門牽頭,加強與高校、文化協會的合作,邀請專業人員進鎮入村開展指導,提高文化管理服務的專業化水平。

        第2篇:農村特色文化范文

        農村文化是公共文化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農村經濟發展腳步的加快和城鄉發展差距的縮小,農村群眾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大力發展具有農村特色的群眾文化,對提高農村群眾的道德素質和文化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紹了農村群眾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就如何發展具有農村特色的群眾文化提出了幾點建議,以期對相關部門的建設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

        農村特色;群眾文化;發展;社會進步

        發展先進、積極的農村文化是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條件,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也是農村群眾應該享受的基本權利。近年來,社會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并著手組織了各種各樣的農村文化活動,使得農民的業余生活得到豐富。但是,有些地區的文化建設工作仍存在較大的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及文化建設工作者采取有效措施,推動農村文化建設,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

        一、農村群眾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上層建筑影響經濟基礎,農村文化作為農村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需要基層管理部門引起高度重視。相較于其他文化形式,農村文化是與農村群眾的生活最為接近的,也是農民最容易參與其中的,其對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作用。具體來說,農村群眾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農村群眾文化可以促進農村群眾全面發展;第二,農村群眾文化可以維護社會穩定;第三,農村群眾文化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

        二、農村群眾文化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困難

        首先,缺少文化資源。政府作為主導機構,對于人才的扶持切實影響著文化建設。現今,大力發展經濟,將經濟建設作為一切發展的核心仍然是很多基層管理部門最重要的目標。在“重經濟,輕文化”的政策影響下,農村群眾的文化訴求得不到滿足,文化建設進程緩慢。文化資源包括很多方面,在對農村群眾的文化培養中,人才資源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農村群眾的文化基礎本身比較薄弱,在日常文化活動中形式單一乏味。資金支持和與外界藝術組織、團體的文化合作,以及引進大量、多種類的文化、藝術骨干,都是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措施。其次,忽略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人們往往忽略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忽略了對傳統文化的鞏固發展。在農村群眾中,至今還保留著許多珍貴的傳統文化,它們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包含了文明與技藝雙重精華的珍貴藝術品。對于民間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大力投入,讓民間文化最大程度地保留和發展。

        三、如何發展有農村特色的群眾文化

        (一)加強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

        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要增加這方面的經濟投入,要求各級政府將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資金納入本年度的財政支出預算中去,并確保該項投入額度能夠隨著財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其次,要拓寬用于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融資渠道,制定相關政策,以鼓勵當地的大中型企業尤其是民間資本企業主動參與到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中來。最后,政府可以引導并鼓勵公眾人物以及明星參與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募捐活動,將相關設施以捐款者的姓名命名。總之,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積極性,利用各界資源。

        (二)加強鄉土人才隊伍建設

        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關鍵是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建設過程。因此,加強鄉土人才隊伍建設,首先要提起基層領導對該項工作的重視,將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任務盡快提上日程,將其作為與促進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工作來完成。這就要求村委會、村組確定專門的文化管理職位來落實文化建設工作。其次,市縣級文化局要幫助農村解決文藝后備力量不足的問題,成立專門的培訓班來幫助農村培養文藝人才。最后,在每年召開的新農村建設指導大會中,可以增加文藝隊指導這一環節,組織并開展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文藝活動,加強對廣大村民的藝術熏陶。

        (三)挖掘農村特色文化資源

        我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文化古國,各地都埋藏著巨大的文化寶藏。尤其是鄉村地區,更是保留著多年來流傳下來的傳統技藝、民間習俗,有著不可比擬的文化魅力。但是伴隨社會的不斷發展,很多民間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在建設農村群眾文化時,要將發掘農村特色文化資源作為文化建設宗旨,打造具有中國農村特色的農村群眾文化品牌,弘揚我國各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間傳統文化,促進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產業

        發展農村特色文化產業要充分結合當地的文化特點。農村特色文化市場的發展主要有三個方向:第一,開發鄉村旅游業。發展鄉村旅游產業要依靠當地的地理位置、環境、氣候等各方面條件,同時也可以將當地的鄉村文化以文藝表現的形式融入旅游建設中去,吸引各地游客前來參觀。第二,發展觀光農業和家庭式農家樂。村民可以根據當地種植環境,適當擴大作物種植規模,讓游客親自到種植基地參觀、采摘并品嘗,還可以將收獲的農作物帶回農家,自主加工成食物。第三,組織民族文化產品展示活動。相關組織者可以將村民自家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藝品或生活用具收集起來,組織一個稍具規模的產品展銷會,在宣傳當地文化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四、結語

        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但很多鄉村在建設群眾文化時,因為盲目效仿其他鄉村建設,而導致文化活動單調甚至低俗。如果相關建設者能夠把握住文化建設的中心方向,堅持本地區特色,農村群眾文化必將百花齊放、魅力十足。因此,我們要堅持建設先進的農村群眾文化,促使基層文化建設道路越走越好。

        作者:陳富平 單位:武定縣環州鄉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王玉霞.努力構建服務群眾文化新模式[J].文藝生活(中),2016(1):205.

        第3篇:農村特色文化范文

        鹿鄉文化是東豐縣文化建設的特色和重點。東豐縣是我國較早的人工馴鹿基地,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獨具特色與魅力的鹿鄉文明歷史和鹿鄉文化傳統。縣委、縣政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鹿鄉文化為依托,以農村文化建設為已任,積極探索如何使農村文化融入市場經濟中的途徑,尋找文化與經濟的結合點,使文化更好地服務于經濟建設,促進經濟建設。為此,今年縣委先后兩次召開常委會議,圍繞我縣經濟跨越式發展目標,就如何做好“鹿鄉文化”這篇文章進行專題研究,從大局和長遠著眼,制定了《東豐縣“鹿鄉文化綜合開發”總體規劃》,明確了以創建具有東豐特色的大文化為目標,以開發文化產品為目的,著力實施開發鹿鄉文化系列工程,進一步包裝東豐、宣傳東豐、推銷東豐、發展東豐,塑造東豐新形象,增強東豐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動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主要任務就是實施6大工程:文化建設工程重點是出版紀實文學《神州鹿苑》、《中國東豐農民畫》畫冊,《知我鹿鄉愛我家鄉》中小學生課外讀物,制作《春滿鹿鄉》電視專題片,舉辦鹿鄉文化節等;鹿鄉新風工作重點是結婚新人植紀念樹、嬰兒落戶植希望樹,建立集體婚禮服務中心,開發公墓等;設施建設工程重點是設置縣標和城鎮雕塑,開發鹿鄉文化天橋燈一條街和鹿產品一條街、建立展館等;旅游開發工程重點是開發南照山、橫道河水庫、三合渡假村、扎蘭芬圍民俗文化園等5處旅游景點;廣告開發工程重點是在東豐鎮內外設置具有現代化意識和高科技手段的廣告牌;鹿產品開發工程重點是依托“神州鹿苑”和“馬記鹿茸”的知名度,開發鹿產品品牌,發揮名牌效應。這些工程預計總投資約2億元,完成30個文化經濟項目建設。

        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群眾性文化活動蓬勃開展。今年,為了進一步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我縣由政府“埋單”,為農民演戲75場,放映電影2249場。還舉辦了春節晚會、鹿鄉大舞臺歌手大賽、大秧歌比賽、元宵花燈展、五一“勞動者之歌”、“知榮恥,樹新風”廣場文藝演出、宣傳《治安管理法》小品專場、“廉政之聲”文藝專場、科普大集、書畫攝影展覽等10余次大型文化活動,中老年秧歌隊、京劇票友協會等各類民間文藝社團日趨活躍,民間藝人在全國和我省紛紛獲獎。

        二、完善機制,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新格局

        地方特色文化是地域文化表現形式之一,也是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標志。農民畫是我縣重要的特色文化品牌,在全國享有盛名。東豐農民畫歷經百年,以關東民俗為養分,以現實生活為源泉創作了大量的形象質樸、色彩明快、構圖飽滿、凝重和諧的農民作品。當前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東豐農民畫事業蓬勃發展。1988年東豐縣首批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2008年東豐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09年東豐農民畫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東豐縣被中國美協評為“中國十大農民畫鄉”。縣政府也始終把農民畫創作隊伍和骨干作者的培養作為推動東豐農民畫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舉措,堅持給地位、給榮譽、給待遇、給條件。自2000年起,先后制定出臺了《東豐縣鹿鄉文化綜合系列開發工程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快農民畫發展的實施意見》、《東豐縣農民人才獎勵辦法》和《東豐縣農民畫專業人員職稱評騁辦法》等配套完善的政策措施。陸續聘用、錄用了21名農民畫骨干作者為國家事業單位干部。為加快東豐農民畫產業化步伐,縣政府于2010年建設了東豐農民畫發展基地――“東豐?中國農民畫館”。畫館占地10000平方米,總投資3580萬元,2011年10月投入使用。畫館建設以來,免費接待前來考察、學習、參觀20余萬人次,舉辦各種展會10余次,培訓骨干農民畫作者100余人。2012年9月8日,“2012年遼源東豐?中國農民畫藝術節暨全國農民畫展覽”在東豐?中國農民畫館成功舉辦,本屆藝術節,共有31個省、134個市縣1000余名農民畫作者參與,開創了東北地區舉辦全國農民畫藝術節的先河。同時,組織1988名中小學生共畫農民畫,挑戰世界最大規模藝術課,成功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東豐農民畫已成為吉林省的文化品牌,東豐縣也因此被第三屆呂國巧取節慶創新論壇評為“2012最具投資發展潛力文化旅游縣”、被中華文化促進會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評為“2012文化生態旅游縣”。目前,東豐縣農民畫創作隊伍已經達到52000人,其中學生作者40000余人,在農民畫方面有收入的5000余人,能獨立作畫的2000余人,骨干作者400人,知名作者40人,東豐農民畫已有580件作品獲國家級獎勵,185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600多件作品被聯合國和世界知名美術館收藏。東豐農民畫多次在瑞士、日本、德國、、阿根廷、印度、斯里蘭卡、新加坡等國家和聯合國展出。

        三、打造品牌,創造民間藝術繁榮新機遇

        民間藝術是農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展示平臺。民間藝術根植于農民,農民需要民間藝術,農民也能夠傳承和創新民間藝術。縣政府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工作的實施意見》的文件中肯定了民間藝人的作用和民間藝術的功能,確定了大力發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項目的任務和目標,激發了民間藝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近年來,75歲的民間微雕藝人王秉正先后參加了“吉林關東熱鬧節”、“河南鄭州絕技藝博會”、“山西太原藝博會”、廣交會等全國性才藝展示,2005年8月,被省文化廳授予“吉林省民間(微雕)藝術家”稱號。65歲的馬國臣以其踩刀提重(赤腳踩刀刃,雙手各提一桶水,口中叼起一桶水)、鋼筋刺喉、傳統魔術滿臺獻彩等參加省“關東熱鬧節”并獲“民間絕技高手”稱號。81歲的徐仁智的書法作品勒石存世于河南鄭州的“黃河碑林 ”、遼寧鐵嶺的“中國觀音閣碑林”、山東濰坊的“國際藝術碑林大觀圓”和湖北鄂州的“元極碑林”。70歲的楊樹有自1963年以來,在吉林、遼寧、黑龍江美術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和杭州西泠印社出版年畫80余件110余幅(含四條屏)。65歲的吳強稼以鹿鄉人物和歷史為素材,創作出版了《解方將軍傳奇》、《皇家鹿苑傳奇》等5部長篇小說。三合鄉的“劉家嗩吶班”、南屯基鎮的“關家嗩吶班”還上中央和吉林、浙江電視臺。目前,以記述民間藝人坎坷經歷、保護民族文化記憶的《中國鹿鄉民間藝術人物?關東風情關東情》和《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吉林東豐卷》兩部書已經編輯完成出版。農民畫、漫畫和民間文學被省文化廳譽為東豐文化“三絕”。

        民間藝術活動的蓬勃發展,帶動了農民參與文化活動,自辦文化項目的人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全縣有農民電影放映隊13個,小劇團8個150余人,文化大院229處,村村都有秧歌隊、廣場健身舞隊伍,并有剪紙、繪畫、微刻、根雕、舞蹈、紡織、泥塑、兒童畫等多個藝術活動組織。我們相信,這種文化活動不會是曇花一現、稍縱即逝的文化現象,而是與農民生存活力和生活質量相生相伴與時俱進的文化潮流。

        四、創新商機,促進文化產業新發展

        第4篇:農村特色文化范文

        2020年積極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心得體會理論文章課題論文

        鄉風文明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x特色文明鄉風是我省農村精神風貌的總體體現,是x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要通過加大鄉村文化保護力度、加強優秀文化宣傳、增加鄉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等,積極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沒有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就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x特色文明鄉風是我省農村精神風貌的總體體現,凝聚著x大地的鄉土之美、人文之美,是x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我省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的重要價值

        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可以為農村“生態宜居”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文明鄉風與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是互促共進的孿生體。農村的生態宜居既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也離不開良好的人文生態環境。鄉風文明蘊含著尊老愛幼、守望相助、勤勞樸實、誠實守信、鄰里和睦等優秀傳統,是鄉村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生態宜居”的重要保障,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強大動力。

        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可以為農村“治理有效”創造有利條件。鄉風文明在農村治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且積極的引領作用,鄉村治理的全過程是鄉風文明建設的全景式呈現。如村民通過村規民約、家風家訓等,實現鄰里互助、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不僅彰顯了鄉風文明,還為農村“治理有效”提供有力支撐。

        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可以為農民“生活富裕”提供更加豐富的內涵。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能夠賦予農產品更多的文化價值,從而有效提升農產品文化品牌效應,提高農業和農產品品質及附加值,實現文化稟賦和生態資源的深度有機融合,有效促進農民增收。x特色文明鄉風的培育還會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思想素質,轉變農民的生活方式,豐富農民的精神世界,達到“既富口袋,又富腦袋”的效果。

        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的路徑選擇

        加大鄉村文化保護力度。一是開展x鄉村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明確牽頭單位,并會同專家學者、民間藝人等對全省鄉村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分布情況和現狀進行登記造冊。二是立足全省,制定保護和傳承規劃,研究制定分類保護、分級管理方案和相關政策,同時對各職能部門的權責進行相應劃定,構建高效的聯動機制。三是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參與鄉村文化保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宣傳教育、資金支持、榮譽獎勵、建立鄉村博物館等形式,讓村民認識到文化保護與傳承是一項“惠及當代,造福子孫”的工作,增強人們對鄉村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保護意識。

        加強x優秀文化宣傳。一是在農村地區大力弘揚主旋律,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深入挖掘x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二是創新宣傳方式,豐富宣傳載體。利用各種新媒體工具,把鄉風文明宣傳融入農民生活。積極組織開展體現x特色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形成鮮明的輿論導向。三是發揮先進典型示范激勵作用。引導農民群眾對標先進,反思錯誤或落后的思想觀念,形成學先進、趕先進、做先進的濃厚氛圍。

        用優良黨風政風引領鄉風文明。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培育文明鄉風,優良的黨風政風是關鍵所在。要以基層微權力腐敗治理為抓手,通過制定微權力清單、規范村務運行流程、健全村務公開制度、培育多元監督體系等舉措,實現正黨風贏民心樹新風的效果。充分發揮黨員的率先垂范作用,鼓勵和監督黨員干部帶頭踐行村規民約,以良好作風帶動鄉風文明建設。

        第5篇:農村特色文化范文

        關鍵詞:鄉鎮圖書館;公益性文化設施;地域特色文化

        鄉鎮圖書館作為鄉鎮的公益性文化設施,它是黨所代表的先進文化在農村文化陣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文化建設的應有之義。然而,目前我市的鄉鎮圖書館功能弱化,讀者人數日益下降,圖書借閱量不斷減少,文獻資料利用率逐漸走低,成了一個被遺忘的角落。

        改革開放三十年了,農村變化翻天覆地,而鄉鎮圖書館卻依然“三老”把門:館舍老面孔,藏書老掉牙,服務老一套。這種局面即便是前些年浙江“東海明珠”工程鄉鎮的“萬冊圖書館”也未能幸免。當地領導不夠重視、經費不足、讀者的圖書館意識不夠強、圖書管理人員素質不高。這些種看法都不無道理,但我們認為鄉鎮圖書館最核心、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地域特色文化的缺失,也就是在與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地方文獻資料藏書結構和體系缺乏,導致功能的弱化,服務的到位。

        首先,從鄉鎮圖書館自身功能看。

        第一,地域特色文化是當今鄉鎮圖書館的價值所在。

        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地域特色文化主要是指該地域比如某一鄉鎮區域內所獨有的文化。我們說,特色文化是最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當代人把它稱為一個地方的名片,譽為走向世界的通行證。地域特色文化貴在一個特,一個鄉鎮圖書館這種特越是豐富多彩,就越能彰顯它的獨特地位和存在價值。

        第二,地域特色文化是現代鄉鎮圖書館的應有之義。

        一方面,傳統的圖書館書刊的藏與借是個長久不變的主旋律,藏書的多少被欽定為評價圖書館優劣的唯一標準。傳統的圖書館,藏書結構不合理,組織目標不明確,系統運行不順暢,尤其是與現實經濟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信息不夠豐富,因此,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形勢,與時俱進。變節圖書館的館藏結構,逐步建立起以地域特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藏書結構和體系,使館藏由單一的印刷載體轉向多載體,是鄉鎮圖書館的應有之義。

        另一方面,鄉鎮圖書館的館藏建設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偏面追求“小而全”。搞的千館一面,特色全無。顧名思義,鄉鎮圖書館是某一鄉鎮的文化設施,它服務的對象主要是本鄉鎮。而一個鄉鎮的人口有限,財力有限,它的取勝法寶就在與“人無我有,人有我異”。使它所具備的新、特、異的館藏特點,成為本館中的一種壟斷性特色文獻,在當地的文化建設中獨樹一幟。

        其次,從鄉鎮圖書館的服務對象看。

        一方面,地域特色文化是鄉鎮圖書館從于經濟建設中心的必然選擇。

        常聽到一些鄉鎮圖書館的同志抱怨,鄉鎮一些領導對圖書館的觀念陳舊,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投入太少。俗話說,牢騷太盛防腸斷。我們能不能在抱怨之余,來點逆向思維,問自己幾個為什么呢?眾所周知,經濟建設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服從服務這個中心,是鄉鎮圖書館責無旁貸的職責和義務。那么,我們鄉鎮圖書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了嗎?我們鄉鎮圖書館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多少貢獻?

        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中最首要,最基本的原則是實用性原則。這就要求鄉鎮圖書館資源必須從本地實際出發,把館藏資源建設的重點和基本點放在本鄉鎮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上,特別是重點工程項目、特色支柱產業等的信息需求上。而這種信息資源,最大量的來自于富有地域特色文化內涵的館藏地方文獻資源。有了這一特色資源,就能最大限度的為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信息保障,造福于區域內的人民群眾,實現圖書館文獻資源投入效益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地域特色文化是鄉鎮圖書館為讀者服務的實際需求。

        第6篇:農村特色文化范文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27-0011-04

        教育的作用在于通過培養人傳承和發揚優秀的文化,而培養人的過程又離不開文化的熏陶作用。推進小學特色文化建設有利于創設良好的學校文化,對于推動教育改革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大力推進小學特色文化建設。

        一、全面總結小學特色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

        2013年10月,江蘇省教育廳、省財政廳聯合發出《關于推進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工程的意見》,提出了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工程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管理措施等。這個工程實施兩年多來,各地結合實際,認真落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各地堅持行政推動與專業指導相結合,出臺相關政策,對已經通過省、市小學特色文化建設項目答辯的學校和共建學校給予政策傾斜,加強領導,專項撥款,過程監測,成果輻射。各學校在這種輿論和學術研討過程中,真切感受到小學特色文化建設項目推進對學校文化重建、課程改革、質量提升的強大力量,主動融入這場小學教育界的“靜悄悄的革命”中。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進行頂層設計,確立學校文化的靈魂。許多學校借小學特色文化建設這一東風,對辦學歷史和傳統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反思,把它作為學校文化尋根和核心價值確立的過程。通過梳理和反思,進一步明晰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有哪些是必須堅持不變的,有哪些是需要發揚光大的,又有哪些是亟須改進甚至拋棄的。許多學校結合地域的地理特征、人文氣象、文化遺產、風土人情等,尋找學校教育的生長點,讓學校文化更接地氣,更具活力,更有影響。有些學校在理性分析教育改革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進行教育哲學、文化主張、發展愿景、人才培養標準、校本課程、特色項目等一系列的頂層設計,找到學校特色文化的靈魂。這既是一種核心價值的確立與建設項目的確定,也是學校作為文化集聚地的向心力的凝聚。學校找到生長點的同時,全校師生也找到個性發展的方向。

        二是變革教與學的方式,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我省小學特色文化建設,是以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和抓手的,旨在通過改變學習環境,來改變教與學的方式。許多學校在頂層設計的基礎上,進行項目細化,在統一領導下,分組塊、分條線,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小學特色文化建設的最大魅力在于課程生活化、活動課程化、學習趣味化。在各種物型文化和專用教室里,課程得以充分展開。而活化的課程,自然讓學習變得觸手可及,并形成主題化、序列化、探究性,這就使得學習能夠真正發生,并時時發生、處處發生。在教學方式變革中,許多學校因地制宜,充分調動資源,發揮智慧。有的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把學習放在博物館、古河邊、鄉野上,依托專業技術人員或民間藝人,給孩子耳目一新的教育;有的利用“互聯網+教育”的思維,開拓線上課堂的空間,翻轉課堂,微課教學;有的利用物聯網思維,構建校園云數據平臺,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實現“微平臺,大教育”;有的利用辦學聯合體、名校聯盟等資源,借力借智,高位走強。這種“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做法,有效地解放了孩子的手腳,促進了自主成長,較好地讓教育適應孩子已經變化的接受信息、學習新知、生長智慧的方式。

        三是改變評價方式,引導學生幸福成長。評價不是為了排隊,而是為了促進發展。小學特色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而協同的過程,如果我們還是延續傳統的、單一的評價方式,那我們只能做做表面文章,建幾個場館,修幾條長廊,掛幾幅字畫而已。許多學校能夠站在文化立校、立德樹人的高度,重新調整教育評價方式。有的利用電子檔案的形式,全面地、實時地、多維度地記錄孩子成長的足跡;有的以差異化發展的眼光,讓學生揚長避短,發展特長,走向自信;有的以志愿者、研究會會員、活動小組成員等形式,讓學生在團隊生活中,在主題研究中,在戶外活動中,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文化的生長方式與教育的發展方式在內涵上是相同的,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走向大同”。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就是要讓學生體驗生活之美、學習之美、學科之美、成長之美,過幸福而完整的學校生活。

        我們在看到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有些地區還存在地方經費配套不到位,省里經費挪作他用的現象;有些學校還存在申報時轟轟烈烈,通過后冷冷清清,簡單敷衍,做表面文章,甚至做不實材料的現象;有的校長還存在文化建設就是物態建設的狹隘理解。這些現象,不僅違背了我們的初衷,也極大地阻礙了學校特色文化的發展,希望引起各地各校的重視。

        二、深刻把握小學特色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小學特色文化建設涉及的內容非常多,關鍵要抓住“特色”和“文化”這兩個關鍵詞。有特色就是要與眾不同,具有獨到之處。有文化就是既有物質又有精神,既有顯性又有隱性,既能傳承又能創新的育人因素總和。從各地實踐經驗看,小學特色文化建設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堅持因地制宜。全省有4000多所小學,有的有百年以上歷史,有的是新建學校;有的在城市,有的在鄉村。它們的辦學歷史、人文環境、辦學特色、現實基礎各不相同,因此,推進小學特色文化建設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切勿生搬硬套,埋沒個性。要結合本地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環境等資源進行特色文化建設;結合本校的歷史傳統、辦學特色、學科特長、現實基礎條件等進行特色文化建設。在建設過程中,不求外表豪華,而求內涵豐富;不求標新立異,而求文脈相傳;不求假大空,而求真善美。城市和農村有不同的文化特色,立足實際,能起育人作用的學校文化就是好的特色文化。

        二是體現以人為本。我國最早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是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他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意思是霸王的事業之所以有良好的開端,是以人民為根本的;這個本理順了國家才能鞏固,這個本搞亂了國家勢必危亡。我國歷史上的人本思想是人貴于物,“天地萬物,唯人為本”。我們經常講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學生為本。這既是一種文化傳統,也是一種教育思想。小學特色文化建設一定要眼中有人,建設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脫離孩子實際需要的文化,最多只能是沒有小學特色的文化。

        三是努力貼近生活。文化源于生活,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深厚的生活基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告訴我們:“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念至今仍有現實意義。推進小學特色文化建設要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營造生活場景,介紹生活習俗,體驗實際生活,使特色文化更接地氣。

        四是注重人文素養。前不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份新的研究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70年來,繼1972年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簡稱富爾報告)和1996年的《學習:內在的財富》(簡稱德洛爾報告)之后第三份重要的報告。《反思教育》報告說:教育應該以人文主義為基礎,以尊重生命和人類尊嚴、權利平等、社會正義、文化多樣性、國際團結和可持續的未來承擔共同責任。在教育和學習方面,要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和經濟主義,將人類生存的多方面融合起來,采取開放的靈活的全方位的學習方法,為所有人提供發揮自身潛能的機會,以實現可持續的未來,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所謂“人文素養”,是指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世界各國普遍的價值追求,人文素養關系到人的一生的發展和幸福,人文素養的培養需要教育傳承、環境熏陶,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才能養成。推進小學特色文化建設,要摒棄教育功利主義傾向,重新認識教育的本質屬性,重視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設計人文素養的內容,創造培養人文素養的環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成長。

        三、全面理解小學特色文化建設的重點內容

        文化內涵的豐富性決定了小學特色文化建設的多樣性。每所學校的特色文化建設不可能也不需要涵蓋所有的文化領域,必須體現特色、突出重點、形成亮點。根據省里的指導意見,要突出四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有特色的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學校的有形文化,是育人的重要環境。物質文化不同于物質,只有當物質具有一定標識、內涵、一定故事并且具有教育意義和審美價值、傳承作用時,才能發揮文化作用。有特色的物質文化應當賦予校舍、場地、景觀、教室、場館、走廊、過道等有特色的文化內容,使得一棟房子一面墻、一片綠地一盆花、一個景觀一棵樹、一個教室一條道都有藝術美感、人格寓意和人文故事,都能起到審美作用和教育意義。有特色的物質文化應當體現本地特點和反映本校特色,城市有城市文化,農村有農村文化;歷史長的學校有文化,歷史短的學校同樣可以建設文化,關鍵要設計、挖掘和創造。總之,校園要有校園的樣子,校園既不是公園,也不是田園,應當對物質賦予更多的人文內容。

        其二,有特色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隱性文化,具有非物質屬性,影響著師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物質文化可以轉化為精神文化,博物館、科技館、校史館等都是物質文化轉化為精神文化的載體。一所學校的校風、校訓、教風、學風是精神文化的典型表現形式。學校的優良傳統,教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以及儀表言行等都是有特色的精神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們要堅持立德樹人,堅持以人為本,凝練和創造有特色的學校精神文化,對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努力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三,有特色的課程文化。課程文化是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重點內容。有特色的課程文化建設要在提高課程文化品位、豐富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提高課程實施水平等方面下功夫。要結合地方和學校特色開發課程資源,探索有特色的課程文化,改革教學方法,倡導學生自學、合作、探究式學習,提升課程實施水平。要改變傳統的課程教學文化,加強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的形象觀察、體驗感悟,在實際動手中注重發現、努力探究,提高學生勤于動手、善于思考、敢于創新的能力。

        其四,有特色的制度文化。制度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學校制度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具有根本性的部分。建設有特色的學校制度文化要全面實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建立健全現代學校制度,推進學校治理現代化。要根據不同學校特點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堅持以人為本推進民主管理。要提高學校管理團隊整體素質,將辦學特色寓于管理之中。校長是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的設計者、創造者和踐行者。一位好校長能夠帶出一所好學校。校長對特色文化理解的深度決定著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高度。要重視校長隊伍建設,提高校長管理能力,培養校長文化情懷,創造更多有特色的學校制度文化。

        四、大力推進小學特色文化建設的方法步驟

        推進小學特色文化建設是貫徹落實我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行動計劃的重要內容,是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各地各校要充分認識其重要意義,結合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建設工程,采取有效措施,把建設工作落到實處。

        以統籌規劃為先導。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必須統籌規劃,富有文化內涵,追求教育價值。要把特色文化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注重與當地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的有機結合,使文化建設更有根基。要以縣為主統籌布局,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在統籌學校布局的基礎上,統籌小學特色文化建設項目,使不同項目合理布點,防止重大項目重復雷同,同時也可資源共享,提高利用率。要加強校園文化整體規劃,使校園環境有特色、有美感、有品位,突出主題文化,營造文化氛圍。要發揮社會參與建設的作用。民間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有特色的文化資源往往根植于民間,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為教育服務,調動社會參與小學特色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提高建設水平。

        以特色建設為追求。小學特色文化建設有沒有成效,關鍵要看有沒有特色。而特色文化建設又有賴于學校辦學特色,沒有辦學特色就很難有特色文化。已經形成鮮明辦學特色的學校要重點建設與辦學特色相適應的特色文化;沒有形成辦學特色的學校要總結凝練辦學特色,通過特色文化建設,促進辦學特色的形成。我省有一批有特色的學校,走進校園就有一種濃厚的文化氣息。這幾年,我省也新建了一批學校,有的文化氣息還不濃。尤其是一些農村學校的文化建設仍然比較薄弱。希望各地各校以特色建設為追求,逐步建設和積累,創造有特色的學校文化。

        以項目實施為抓手。小學特色文化建設,重點圍繞小學課程基地的建設展開,圍繞一門課程或一個項目,通過創設文化的課程環境,建設動態性學習載體,呈現趣味化教學資源,實施合作式做中學習,以邊動手、邊認知、邊體驗、邊探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潛能特長,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小學課程基地建設項目,可以是單科的,也可以是綜合性的;可以是課程專用教室的建設,也可以是特色場館的建設;可以是課程資源等軟件建設,也可以是設備設施等硬件建設;可以是教室的課程環境建設,也可以是校園課程物態文化建設等等,提倡圍繞國標課程和校本課程來實施。課程基地建設要創設鮮明的教學環境,開發有趣的課程資源,搭建互動的學習平臺,運用新的理念、技術、方法和手段,讓學生在課程活動中實際體驗、動手操作、研究探索,促進學生自主、快樂地學習。

        以社團活動為形式。現代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班級授課制。班級授課制有助于擴大教育規模、提高教育效率,為實現教育普及找到了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和組織架構。但是,班級授課制的嚴重缺陷是忽視了人的差異性,影響了人的個性發展。學生社團是在班級授課制基礎上的新的教學組織形式,是在培養合格學生基礎上培養有特長學生的有效載體,是發揮教師特長、調動社會資源為培養學生服務的新穎平臺。學生社團要以興趣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以活動內容課程化為方向,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在推進小學特色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建設豐富的學生社團,開展經常性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不同潛質、不同個性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和幫助。

        以培養學生為根本。小學特色文化建設要緊緊圍繞培養學生這個根本任務,任何脫離學生實際的文化建設都是不可取的。培養學生要執行教育方針,執行課程標準。在特色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十分重視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重視思辨能力和科學方法的訓練。據有關資料介紹,美國教育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就會花一年時間講科學方法是什么,具體到科學的思辨、證明或證偽過程。學生可以學到科學方法的具體步驟:第一步是提出問題和假設;第二步是根據提出的問題去找數據;第三步是做分析,檢驗假設的真偽;第四步是根據分析檢驗的結果做出解釋;第五步是寫報告或者文章。我以為,這樣的學習方法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是一種科學精神的培養,是一種真正體現以培養學生為根本的教育,也是我們需要著力創造的學習文化。

        第7篇:農村特色文化范文

        一、鄉村旅游發展對鄉村文化建設的積極影響

        鄉村旅游的開展能夠進一步激發村民對其文化和歷史保護的積極性。通過對鄉村旅游開發成功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鄉村旅游項目的開發和建設能夠增強鄉村居民對其文化和歷史的自豪感,進而激發其對所處環境的保護。相關資料研究表明,在沒有進行旅游開發時,鄉村中比較典型和特色的文化很少有人知道,并且逐漸消失。通過鄉村旅 游項目的開展,不論是鄉村居民,還是當地政府都認識到了其文化需要不斷進行傳承和保護,逐漸提高其知名度。

        鄉村旅游的開發還能夠進一步激發人們的環保意識,實現對當地環境的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鄉村旅游的開發還能夠幫助農民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受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情況的影響,其生活過程中存在很多不良生活習慣,給其健康帶來了嚴重威脅。通過鄉村旅游的開發,農村居民的衛生和安全意識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從而為游客提供良好的住宿和餐飲環境。地方政府部門也會加大對鄉村地區的投入,加快道路整治、住房改造、廁所改建、垃圾處理以及給排水建設等。

        鄉村旅游的開發能夠實現農民素質水平的提升。去鄉村旅游的游客大部分為城市地區居民,他們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不論是科學文化水平,還是素養文化水平都較高。在和當地農民進行溝通和交流過程中,農民會受到其思想的熏陶,進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旅游業的開發也能夠激發人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如很多農民為了更好的發展旅游,實現其經營效益的提升,自覺的學習了普通話、計算機知識以及一些簡單的導游知識等。另外,旅游業的發展也進一步提升了農村地區居民的法律意識,使其能夠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權益。

        二、鄉村旅游發展對鄉村文化建設的消極影響

        (一)加速文化趨同化

        在鄉村旅游發展的同時,會出現鄉村村民跟隨城市文明建設發展的步伐,使得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建設趨同化,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對鄉村文化發展的一種損失。城市文化不同與鄉村文化,兩者之間發展的本質各部相同,城市文化是工業文化發表的代表,而鄉村文化則的傳統文化的體現。因此兩種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也各不相同。城市文化中表現在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這對于鄉村落后封閉的群眾具有一定的誘惑。城市市民在鄉村發展中趨同化后也沒有權利限制或封閉村民享受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長此以往下去,鄉村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將被村民丟失忘記,這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無法估量的損害。

        (二)不利于特色文化的保存和傳承

        鄉村特色文化的傳承需要村民和當地正付的大力支持,但是在鄉村旅游發展建設中,政府和村民可能會把重點發展方向偏離特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這樣導致特色文化將逐漸消失,對特色文化的傳承非常不利。鄉村旅游開發要能保證不同與城市旅游特點,為城市旅游文化的互補和鮮明的差異,這也被稱為是反向性,使鄉村旅游文化能夠不斷發展的動力。

        (三)標準化削弱特色旅游

        當前,國家對鄉村旅游提出了明確的標準,這種標準的實施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農村文化的特色,使其跟城市或者其它農村地區呈現出較強的一致性,不能夠激發人們的旅游興趣。對于鄉村旅游來說,要想實現其管理質量的提升就必須要采取標準化建設方法,并且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其配套設施和服務質量的建設,最終降低鄉村文化的特色,影響旅游業的開發。所以,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必須要協調好標準化和本土化之間關系和矛盾。

        (四)過度開發造成文化流失

        鄉村旅游的開發不可避免的會產生較強的利益性,農民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或者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完全脫離農業生產,專門從事旅游服務。特別是農村中的年輕人,他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是鄉村旅游開展的主要力量。但是從長遠來看,不利于鄉村旅游特色的保持,影響當地文化的傳承,導致其鄉村特色受到較大的削弱。另外,鄉村旅游的開發會導致各種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如村民為了擴大經營亂搭亂建,導致鄉村住宅結構以及環境受到了較大的破壞,最終影響其人文特色。

        (五)利益紛爭破壞社區和諧

        鄉村旅游業的開發還會增加村民之間的競爭,他們為了自身利益可能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利益紛爭。如一些通過旅游業富裕起來的村民,在公共資源使用或者其它方面會跟其它農戶之間產生矛盾;旅游經營者內部之間的相互競爭以及旅游經營者和游客之間的矛盾等都會增加鄉村居民之間的沖突,影響村民鄰里關系的健康發展和旅游業的可持續性。

        第8篇:農村特色文化范文

        【關鍵詞】少數民族貧困地區 文化需求 特色文化產業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F327.8 【文獻標識碼】A

        新時期廣大農村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舞臺,而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因民族文化絢麗多彩更應成為農村文化發展的主力軍。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間,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業獲得長足發展,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由于地處偏遠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業產業結構單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使得這些地區的村民不僅忍受物質上的貧困,還因文化需求缺乏相應供給,從而面臨民族文化流失及農村文化貧乏的問題。

        因而,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必須正視這些問題,在充分了解村民文化需求的基礎上,構建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復合供給模式,同時利用自身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的特點,引導發展民族特色文化產業,以實現文化產品供需的良性循環,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村民文化需求的特點

        渴望文化產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與城市相比,農村落后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落后,更是文化上的落后。當前,農民文化的供給渠道主要有三種: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市場提供的商業性文化產品及服務、社會力量包括農民自己組織的傳統文化活動。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由于經濟落后,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投入和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動明顯不足。經濟落后導致消費水平尤其是文化消費水平低下,進一步抑制了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文化消費市場的培育。而農民自辦文化的能力又相對缺乏,“私性文化活動”(吳理財等,2007)中上網成為除了看電視之外的主要文化活動(孫政,2013)。其他自辦文化生活形式,如扭秧歌、集體健身舞等,為農民群眾喜聞樂見,但是活動的次數和范圍十分有限,偏遠農村地區因為條件受限更是難以開展。因此,不管是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當前我國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村民的文化生活都相對貧乏和單調,無法滿足農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廣大村民迫切期望改變目前這種農村文化生活的現狀。

        存在被迫性文化需求。文化需求實質是指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各種精神需要而形成的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如同其他商品一樣,需求量大小受到價格、收入水平、相關商品價格、消費者偏好、預期價格等因素的影響。對于健全的人和健康的社會生活來說,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不可分割的需求整體,物質產品和文化產品相互補充共同滿足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需要。因而只有在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提高,物質需求逐步得到滿足,生活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文化方面的需求才會被激發出來,從而變得緊迫而突出。文化產品滿足精神需要的這種特殊屬性,使得文化需求除了受上述因素影響之外,還取決于公眾文化素質、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閑暇時間等其他因素。

        對于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來說,經濟的落后導致文化基礎設施薄弱,村民的文化素質不高、就業機會不足、勞動的邊際效益低下,從而增加了村民的閑暇時間。某種程度上說,農民文化需求主要源于閑暇,農民閑暇時間的增多也即文化需求的增加。但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村民的這種閑暇屬于缺乏充足就業機會條件下的被迫性的閑暇,由此產生的文化需求是一種被動需求,掩蓋了農民對于文化活動的真實需求。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必然會致使許多不良文化信息乘虛而入,從而導致封建迷信盛行,賭博斗毆、偷盜搶劫以及家庭暴力、等社會問題的產生,對農村文化陣地構成嚴重威脅。正如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所強調的,“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隨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需求中的被迫性部分必將被逐漸擠出,村民對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也會隨之相應地提升。

        文化致富需求強烈。文化需求與經濟增長互為影響,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經濟的落后抑制了村民文化需求的提升,而文化的落后對于經濟發展無疑又是一種掣肘,文化與經濟的雙重落后阻礙了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因而,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同樣也是一個文化建設問題。由于歷史的原因,相對其他地區來說,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普遍經濟落后、產業結構單一,交通不便,教育程度偏低。但也正是這些地區,自然生態保持良好,民族文化資源最為富集。眾多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與優良的自然環境相結合,形成了具有較大挖掘潛力的文化資源富礦。

        當前,越來越多的村民逐步認識到相對于城市文化、現代文化而言,類型豐富多樣、表現形式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是農村和民族群眾極具差異性競爭力的資源稟賦,更是農民富裕、民族文化繁榮的重要基礎。尤其是當部分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憑借其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和生態文化資源,逐步開展民俗游、農家樂等文化旅游,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和增收,成為創業致富的新亮點,更進一步刺激了村民文化致富的需求。

        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愿望強烈。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積累形成的,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也是本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文化根基所在。各民族通過各自的民族文化來實現身份認同、行為規范以及價值導向等功能,同時,民族文化的這些價值和意義又常常是被符號化、系統化,以民族語言、民族文化活動等各種象征方式表達出來。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民族文化底蘊深厚,通過長期的浸染,已經內化于廣大村民的日常活動中,而且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得以延續。對于民族文化相關活動,村民普遍信得過、學得來、接受快。原汁原味、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的民間文化遺產使文化魅力四射,成為村民所樂于享用的寶貴精神財富。因此,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發展與傳承,既是國家豐富及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村民的強烈愿望。

        制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村民文化需求滿足的因素

        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提供公共產品是政府的重要職能,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由于經濟落后,地方政府始終把經濟作為衡量農村干部工作成績的重要標準,忽視了文化發展需要經濟保障、經濟發展需要文化促進的辯證關系。許多鄉村地區只抓經濟,對文化建設重視不夠,經費投入明顯不足。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全國文化事業費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只有0.4%,其中,投入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比重不足30%,農村人均文化事業費只有城市的20%左右。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滯后,政府基本運轉都非常困難,能夠投入文化建設的經費更是微乎其微,導致一方面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而且由于資金匱乏,下鄉演出難,群眾性文化活動組織難,許多貧困鄉村常年不開展文化活動,村民文化需求難以滿足。另一方面對既有的文化基礎設施利用率偏低,只重“建設”,忽視“運轉”和“維護”,致使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室形同虛設,無法正常開展工作。

        公共文化產品的供需錯位。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訴求及其參與程度,決定著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內容和發展方向,是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繁榮發展的關鍵因素。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力度,新建了大批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實施了大量的文化惠民工程,對于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和滿足其文化需求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文化需求表達機制和民主參與機制,一方面無法準確獲知村民的文化需求,導致政府公共文化供給針對性不強,采取統一標準“送”文化,提供給農民群眾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必然是點少面窄、內容單調、形式單一,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遠不能滿足農民群眾的需要。

        另一方面,即使村民能夠通過正式渠道表達自己的文化訴求,但是由于在制定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相關決策中缺乏相應的話語權,同樣導致公共文化產品供需無法實現對接,從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農民需求錯位或脫節,極大地打擊了農民參與文化的熱情,使農民文化參與的主體意識不強,滿足文化需求的內生動力不足。

        文化的產業化發展程度不夠。所謂市場化是指在開放的市場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競爭的優勝劣汰為手段,實現資源充分合理配置和效率最大化的機制。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由于其歷史、社會、經濟發展的差異,一開始就處于與其他地區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從而在文化產品的市場化經營方面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首先,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滯后,村民的收入水平不高,文化消費水平更低,難以形成一個比較大的文化消費市場,從而需求對產業發展的拉動作用較弱。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突破1000美金是一個重要的拐點,此時不僅文化消費支出的總量會穩步增長,而且文化消費占整個消費的比重會明顯提高,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構成有利條件。

        其次是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大多地處偏遠、交通閉塞,生產方式傳統、農業結構單一。現代農業所要求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尚未建立起來,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產業人才更是缺乏。盡管一些農戶具有文化藝術專業特長,偶爾會利用農閑時節、茶余飯后、傳統節日、村戶大事的時機,發揮自己的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給自己和鄉親們帶來了快樂,但卻因為不懂經營而無法轉變為具有市場行為的文化經營活動。

        再次是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地方政府普遍比較窮,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相當有限,無法滿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因而需要具有經營自的企業積極參與,由企業來推動文化產品的產業化發展。但正是在這些貧困地區,有經濟實力的企業不多,對于新產業的支撐和培育能力十分有限,這成為貧困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先天弱項,制約著村民文化需求的滿足。

        滿足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村民文化需求的幾點建議

        以需求為導向,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實現和維護公民基本文化權利、保障文化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滿足公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應該以需求為導向,以需求表達機制、民主參與機制為保障,以城鄉聯動機制為補充。

        第一,在公共文化服務中,不能把民眾簡單視為消極被動的服務對象,而是要強化其文化參與的主體意識。通過建立相應的渠道,方便村民表達文化訴求。第二,在認真傾聽村民的文化訴求的同時,賦予村民更多的知情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切實讓村民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和公共文化建設中來。第三,圍繞村民的合理需求,設計或者購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第四,農村公共文化體系構建應有城鄉統籌的整體思路,建立以城帶鄉聯動機制。

        總之,只有建立健全村民的文化需求表達和民主參與機制,才能從體制機制上保證公共文化服務不偏離村民的要求和期待,確保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的無縫對接。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多種方式,鼓勵城市對農村進行文化幫扶,實現城鄉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使農民分享文化發展成果。

        引導文化需求,大力發展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由于經濟落后,村民就業機會缺乏,導致存在大量的被迫性閑暇以及被迫性文化需求。當文化的欠缺來自經濟的不發達時,經濟上的解決之道才是文化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為了消除被迫性文化需求所帶來的腐朽文化入侵、不良文化消費等消極文化現象,不斷凈化農村文化消費環境,有必要結合村民文化需求特點和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引導村民大力挖掘民族特色資源、發展民族特色文化產業,促進經濟、增加就業,從而減少村民的被迫性閑暇,還原村民對于文化活動的真實需求。

        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應該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由于文化消費水平低,文化消費市場規模小,民族貧困地區迫切需要強勁的外來文化消費市場拉動當地的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在對自身特色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和系統整理之后,“請進來”的主要途徑是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業,即通過將特色文化資源整合進文化旅游的具體服務和產品之中,展示給觀光者或者讓觀光者進行體驗。在堅持“請進來”原則的同時,必須加強民族文化資源、民族文化產品和服務、地區文化形象的營銷,才能實現吸引更多的外來消費者進來,拓展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也才能進一步提升民族地區的影響力,助推民族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因此,加強民族文化營銷與“走出去”戰略是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種必然。同時,民族文化產業的低門檻使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廣大村民有了參與的途徑和新的創造財富的機會,從而帶動了村民共同發展。

        建立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復合供給模式。滿足村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離不開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的協調合作。第一,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主要由政府提供,但在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供給和公共文化具體服務中可以適當引入市場機制,以優化公共文化資源的配置。第二,商業性文化產品的供給則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利用少數民族地區民族資源豐富以及村民文化致富需求強烈的特點,鼓勵企業投資文化產品和服務,讓企業來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運作,走產業化發展之路。第三,拓寬支持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的途徑。通過建立靈活高效、多元的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大力支持農民自己組織的傳統文化活動,促進社會文化團體、非營利公益性文化組織發展和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總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應積極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現代多元治理要求,改變過去那種以政府供給為主的單一供給模式,建立政府主導、政府、市場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復合供給模式。

        結語

        文化與經濟互為影響,經濟滯后抑制了文化的發展,文化落后對于經濟發展無疑也是一種掣肘。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村民面臨經濟滯后與文化落后的雙重困擾,唯有將文化與經濟結合起來,實現“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一體化”,在充分了解村民文化需求的基礎上,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以及發展民族特色文化產業,才能不斷滿足村民文化需求,實現文化產品供需的良性循環,助推當地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第9篇:農村特色文化范文

        關鍵詞:特色文化;幼兒園;辦園特色

        俗話說:“環境造就人。”幼兒園的環境文化對幼兒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對幼兒的成長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現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農村幼兒園如何打造辦園特色。

        一、凝練特色文化,提升幼兒園辦園理念

        文化如水,滋潤萬物,悄然無聲,潛移默化,滴水石穿。凝練特色文化,從幼兒園的自身實際特點出發,充分發揮農村地域優勢,實現低成本、高質量的幼兒教育。以科研促發展,不斷凝練文化核心內涵,提升辦園理念。例如,從特色課題“幼兒園日記畫”著手,讓幼兒親近自然,走進實際生活去體驗,創設一幅幅富有情趣、立體多樣的畫面,開闊幼兒視野,啟發幼兒想象,讓幼兒在優美的環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從而凸顯“環境熏陶,快樂生活,習慣養成,個性健全”的辦園特色,多舉措開展特色教育“幼兒日記畫”活動。首先,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發展特點和地方特色,設立目標明確,取材源于生活的課程,設置園本教材――試用讀本;其次,專項活動分層分類開展,家園共育;第三,文化環境打造彰顯特色。在教室、走廊、辦公室張貼科學探究方法、名人名言等;開展主題活動,利用紙板、紙、布頭、布頭巾、箱包邊角料、草繩等身邊常見的材料,展示幼兒活動精彩瞬間及家長參與活動圖片;最后園外開展實地畫展,產生社會效應。

        通過活動,幼兒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審美能力、繪畫技能技巧、語言表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有了較大提高;教師組織活動能力、業務水平有了較大提升;家長積極參與活動,并在社會上進行有效宣傳。

        二、充分利用身邊已有豐富的鄉土自然資源,創建讓幼兒喜歡的、有創意的鄉土化環境

        (一)以民俗為載體,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形成農村幼兒園的辦園特色

        俗話說“十里不同俗”,幼兒園可以結合各地風俗民情,充分運用民間藝術,物以自用,就地取材,因材施藝。如雕塑、剪紙、編制、踩高蹺、舞獅子、打連槍、扭秧歌等。

        (二)依托鄉土特色資源,利用身邊常見的材料,創建“整 體和諧,彰顯大自然特色”的幼兒園環境

        1.教學樓道可以“四季”為主題創設會說話的樓道墻飾。春天可以“春姑娘來了”為主線,春姑娘吹出五彩斑斕的花朵;夏天可以“夏”為主題,結合“夏日氣候特點”簡介天氣;秋天可以“秋日豐收”為主線,以民間手工剪紙為特色,把秋天農民辛勤耕耘、豐收的畫面呈現出來;冬天可以“冬”為主題,用代表冬日特征的雪花和梅花做吊飾,墻面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冬日幼兒的吃、穿、住、行生活畫面來裝飾。

        2.班級設置獨具特色。各班用農村的自然材料布置獨具個性的幼兒活動室、保教室,如,小班的區角“生活益智區”“數學小天地”,創設可供幼兒操作的玩具和游戲;中班的“創藝工作室”,利用墻面呈現幼兒的作品;大班幼兒可利用家長提供的資源制作環保表演的服裝。

        3.小區域角呈現大社會。發動家長和幼兒到生活中尋找與課程相關的物品,創設公共區域角,如:“開心超市”“郵政銀行”“醫院”“農家樂餐館”等。教師帶著幼兒親自實踐,引導幼兒學會如何與他人交往、合作等。

        三、以人為本,豐富幼兒活動

        充分開辟種植園,老師和幼兒根據季節變化,一起翻土,一起種植玉米、大豆、花生、大白菜、冬瓜、絲瓜等植物,一起管理,讓幼兒體驗勞動的樂趣,并在這里觀察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過程;充分利用動物飼養角,讓幼兒參與飼養小動物,觀賞小動物,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等,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四、家園共育,搭建互動橋梁

        家長的支持對我們幼兒園的工作至關重要,我們應當充分挖掘家長的資源,搭建家園互動橋梁。首先,每周認真填寫家園聯系冊,定期向家長公布幼兒學習的內容,讓家長及時了解教學安排;介紹一些育兒的經驗和一些先進的信息,也請家長談談自己的經驗,摘取幼兒生活中的點滴,對沒時間到園的家長利用電話家訪的形式與家長溝通。其次,親子活動是家長與孩子共同參加完成的活動。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情況,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我園利用各種節日開展一系列親子活動,如,“三八”婦女節為媽媽洗腳,端午節“包粽子”,春節和小朋友一起“包湯圓”等,這既讓幼兒了解了傳統的節日習俗,又讓幼兒體會到了節日氣氛帶來的生活快樂。

        總之,只要我們建立樸素的資源觀和價值觀,充分挖掘辦學潛力,開發鄉土資源,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進行引導和教育,就能讓大家認識到過去視為“老土”的東西其實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和文化價值,讓農村的幼兒和城里的幼兒一樣獲得最大的發展。讓我們親近自然,擁抱社會,走出一條適合農村實際的辦園之路,打造出農村幼兒園的特色。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影院 | 在线看日本免费a∨按摩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性 | 日本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午夜AV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 在线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