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鄉村振興存在的主要問題范文

        鄉村振興存在的主要問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鄉村振興存在的主要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鄉村振興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1篇:鄉村振興存在的主要問題范文

        關鍵詞:金壇區;現代農業;鄉村振興

        1農業園區概況

        金壇區現有農業類產業園區23個。按產業分,有漁業類9個,茶葉類2個,水稻類1個,畜牧類3個,花木園藝類8個。按級別分,有省級3個,市級14個,區級6個。

        2產業概況

        2.1水稻產業

        金壇區是常州市糧食主要產區,播種面積、產量和單產在常州各區(市)均處于第二位。近5年來,全區糧食種植面積逐年縮小,總產量趨于穩定。2018年水稻種植總面積1.32萬hm2,總產量12.47萬t,占糧食總產量的66.5%。近年來,優質糯稻種植面積較大,軟玉等優質品種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水稻品牌已形成無公害、綠色、有機的金字塔式結構?!包S金村”牌有機軟米獲評全國百家農產品品牌,與“蘇”牌大米等農產品暢銷省內外。2017年度“金壇大米”續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2.2茶產業

        金壇區茶葉種植面積約為0.14萬hm2,總產值1億元,產量2133t。茶園集中在薛埠鎮、茅管會,占全區茶園總面積的96.5%。全區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達0.06萬hm2,占茶園總面積45.4%。2018年,金壇區成功創建了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園區分為科技展示區、茶企加工帶、名優茶葉基地、林果種植四大功能基地。全區目前有經營茶葉的公司、茶場上百家,龍頭企業13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2017年,江蘇鑫品茶業有限公司和江蘇茅山青峰茶葉有限公司成功入選江蘇省級標準園創建單位。

        2.3花木產業

        目前金壇區花木生產面積0.86萬hm2,花木總銷售額達3億元。該區花木種植集中分布在堯塘和薛埠,東部以容器苗及花卉育苗為主,西部以鄉土樹種繁育為主。金壇花木產業經營模式為“公司+經紀人+農戶”,全區共有7000多名花木經紀人,常年活躍在全國的花木市場,70%農戶種植的花木由經紀人向外銷售。目前有省級和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各一家。

        2.4特色園藝

        2018年,金壇區蔬菜播種面積0.63萬hm2,總產量達19萬t,與往年基本持平。食用菌生產規模約為57.2萬m2,銷售額0.8億元。目前,金壇擁有蔬菜產業市級及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其中省級1家,市級4家,一號農場入選江蘇省蔬菜全產業鏈示范園區和省級蔬菜品種展示中心建設單位。當地的建昌紅香芋、朱林無節水芹,具有地方特色且較為有名。紅香芋已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認證,2017年榮膺“江蘇十大人氣地理標志品牌”,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生態原產地保護評定并續評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熬G壇”牌無節水芹生產基地創建為全國首個水芹出口一類示范基地。2013年,金壇無節水芹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水果種植面積0.11萬hm2,年產量2萬t,主要品種有葡萄、桃、梨、薄殼山核桃等,其中葡萄多次在江蘇省優質水果評比中獲得金獎、銀獎。

        2.5畜牧產業

        2018年,金壇區畜牧業總產值10.67億元,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14.15%,呈下降態勢。2018年,生豬存欄9.79萬頭,家禽存欄636.22萬羽,生豬出欄16.32萬頭,家禽出欄1680.39萬羽。金壇畜牧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帶兩主”的發展格局,即以指前鎮為主的畜牧產業帶,以家禽和生豬為主的養殖品種。除牛奶、牛肉和禽蛋產量外,其他畜禽產品在滿足自給需求外還有一定的對外輸出能力。

        2.6水產業

        河蟹和青蝦是金壇的主要水產養殖品種,在業內有“全國河蟹看江蘇,江蘇河蟹看金壇”的美譽?!靶烦匚⒖坠艿涝鲅跎鷳B高效養殖技術”獲2009年江蘇省政府科技成果轉化二等獎,2012年被中國漁業協會授予“全國河蟹產業科技創新獎”。近年來,金壇先后榮膺“中國中華絨螯蟹之鄉”“中國河蟹產業先進縣”“全國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

        2.7三產融合

        近年來,金壇區大力實施休閑觀光農業提升工程,打造了“山邊、城邊、水邊”休閑觀光農業帶和“春賞花、夏采果、秋品蟹、冬養生”的四季名片,開始了最美田園、早春賞花、長蕩湖美食等精品線路,舉辦了長蕩湖湖鮮美食節、金壇雀舌茶道會、水果采摘節、鄉村旅游節、鄉村年俗體驗節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通過各種活動活躍農村經濟。2016年,金壇獲得“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認定,久紅農業生態觀光園、長蕩湖水街、花谷奇緣、一號農場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四星級示范企業”,上阮村、仙姑村、謝橋村獲得“江蘇省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

        3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品牌競爭力較弱

        在一些特色產品上,金壇區擁有了如“長蕩湖大閘蟹”“金壇雀舌”“建昌紅香芋”等公共品牌,但和其他地區的品牌相比,公共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場影響力與競爭力不強。

        3.2組織化程度不強

        金壇區缺乏在全國或全省有影響力、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水產、花木、蔬菜等主要產品仍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規模較小,產業集中度低,產品質量標準化管理存在一定的難度,同時不利于品牌化經營。

        3.3生產成本上升快

        在種植業中,除糧食種植機械化程度較高外,茶葉、花木、蔬菜的機械化水平仍較低。近年來勞動力成本普遍上升,導致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利潤空間降低,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

        3.4設施化水平不高

        近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金壇區設施農業面積穩步提升。截至2018年底,設施農業面積達0.74萬hm2,但設施較落后,以簡單的大棚、中小棚、防蟲網等為主,工廠化種植、溫室較少,造成園藝產業抗風險能力不足,產品市場競爭力不足。

        3.5產品附加值偏低

        金壇區的農業產品多以銷售初級產品為主,在產品的包裝、分級及凈菜加工方面還存在不足,農業深加工企業數量較少,農產品附加值整體偏低,影響農業生產效益。

        3.6三產融合度不足

        近年來,雖然金壇區休閑農業得到快速發展,但是起步較晚,對于資源挖掘、產品創新還不夠。資源優勢未能較好地轉化成產品優勢和經濟優勢,尚未形成特色鮮明、具有較強吸引力的休閑產品和休閑目的地,與周邊的溧陽、句容、宜興等地相比較,發展水平明顯偏低。

        4發展建議

        4.1堅持品牌創建,驅動產業發展

        全面實施金壇農業品牌化建設戰略,聚集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和農戶力量,全力打造“金壇”和“長蕩湖”地理品牌,構建金壇在區域或全國范圍內的綜合競爭優勢和產品競爭優勢,為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培育新動能。

        4.2堅持培育主體,提高組織程度

        充分發揮好土地流轉平臺,培育一批經營規模達6.6~20hm2的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加強對家庭農場主的培訓,培育一批以家庭農場主為骨干的新型職業農民,提升規模經營水平。以合作組織和農業企業為主體,通過政策引導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同時要加強專業服務組織建設,強化集中育秧、機械服務、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的專業化服務。

        4.3加強科技引領,支撐農業發展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農業技術指導部門要加強對農戶的生產技術指導,把用于農業示范田、高效豐產田的技術擴大、推廣到普通農戶,用科技支撐農業發展。同時要幫助農機專業合作社提升農機專業化服務水平,助推糧油高產優質關鍵技術普及和高效設施農業輕簡機具推廣,加快提高全區農業現代化水平。

        4.4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轉型升級

        推進農業規模集聚,優化產業結構,打造特色農產品區和精品農業區,生產優質、高檔、精致的農產品。樹立農業全產業鏈的理念,鼓勵和引導企業進行農副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加強農業技術的升級換代,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步伐。扶持龍頭企業的發展,做大做強現有企業,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生產水平。

        4.5堅持環境保護,發展生態農業

        堅持綠色導向、生態導向,通過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措施,加強對農村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同時,要將科技融入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的過程中,發展生態農產品,將農村生態優勢轉化為農村生態經濟優勢,為金壇城鄉居民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

        第2篇:鄉村振興存在的主要問題范文

        【關鍵詞】文化體制;文化產業;改革

        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文化產業被譽為“朝陽產業”和“黃金產業”,世界許多國家都把文化產業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來發展。近幾年,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遼寧文化產業略成規模,呈良好發展態勢。2012年,北京、上海、廣東、云南等六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6%,多者達到12%。2013年,遼寧省文化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3.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0.3個百分點,但遠低于北京、上海等文化產業相對發達地區。

        根據遼寧省政府2010年出臺的《遼寧省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綱要》,到2015年底,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不低于5%,產業增加值年度平均增幅不低于20%,并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遼寧的支柱產業之一。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有一定距離,還有大量需要解決的迫切性問題。

        一、遼寧省文化產業的基本情況

        遼寧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孕育出了獨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工業文化、宗教文化和旅游文化,具有強勁的發展潛力。擁有源遠流長的史前以及漢、唐、遼、清等不同時期的文化遺產,擁有6處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處。具有一批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擁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各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分別為8處、11處。近幾年,遼寧省先后出臺了《關于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業改制若干政策的通知》、《遼寧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若干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整體上看,遼寧的文化資源頗為豐富,文化企業眾多,文化產業政策體系日趨完善,話劇、歌劇、評劇、京劇、雜技、曲藝、新聞出版等發展較好。但由于文化產業起步晚,在體制機制、思想認識等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文化產業在整體發展水平上呈現滯后于經濟發展的趨勢。

        二、遼寧省文化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遼寧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先進省(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總體上看,仍處于產業發展的初中級階段,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體制現狀制約產業發展。行政管理體制把各類文化資源和市場分割成為條塊明顯的狀態,各類資本、人才、信息上的資源不能進行有效的配置。同時,文化行業管理單位與部分文化經營單位管辦不分,在新的市場環境下,符合需求的科學規范管理體系還未形成。

        (二)缺乏規?;氖袌鲋黧w。遼寧的文化產業經營機構規模偏小,而且在分布上缺乏規劃,集約化程度低導致經濟效益差、競爭力不強,缺少在全國具有影響的大型文化企業和知名文化品牌。

        (三)產業發展政策還不完善。多元化投入發展文化產業的機制還沒有形成,引進資金、合資合作、股份制經營等渠道還不夠通暢,文化產業的社會化程度較低。

        (四)文化消費水平較低。由于消費習慣使然,文化消費在居民消費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尚未成為居民普遍的消費傾向,在文化消費方面支付能力趨于保守,文化產業的經營水平也有待提高。

        (五)資源開發力度不夠。遼寧的文化資源很豐富,但對其開發明顯不足,商品轉化率低。無論從管理,還是經營的角度,都缺乏市場的眼光,產業意識差,對文化資源的整體開發較差,還有很大的挖掘潛力。

        (六)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在產業結構方面,遼寧省文化產品實物產品所占比重很大,以文娛為主題的抽象文化產品發展較為落后。從區域分布上看,遼寧省的文化產業主要集中在沈陽、大連,廣大農村文化市場發展水平較低,這種重城區輕農村、重大城市輕小城市的布局嚴重不平衡,難以發揮整體優勢,難以統籌協調產業發展。

        三、遼寧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遼寧的文化產業發展已經步入新的階段,針對存在問題,還要進一步確定改革的重要領域和發展的重點項目。

        (一)深化體制和機制改革。深化改革,是遼寧文化產業實現新突破的唯一出路。要降低進入文化市場的門檻,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嚴格施行管辦分離,使政府與中介組織、經營主體分離。加快推進文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信用擔保體系,加大對文化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深化文化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改革,營造良好的文化企業發展環境。

        (二)調整產業結構。進一步發揮以印刷出版、影視音像、演出娛樂、文化旅游為代表的優勢產業,形成特色明顯、主題突出、結構合理的發展態勢。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利用魯迅美術學院、大連工業大學在藝術設計方面的優勢,結合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發展,實現創意創作要素的聚集。大力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結合遼寧豐富的民俗文化、獨特的民族文化,把鄉村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

        (三)培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積極推進文化內容創新,開發具有遼寧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高質量文化產品,特別是在工藝美術、演藝娛樂、藝術培訓方面,以名牌產品和優質服務開拓國內外文化市場。大力發展文化會展服務,定期舉辦文化會展,促進遼寧與文化企業和文化產品的對外交流合作。

        (四)培育示范基地和骨干企業。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推動遼寧的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培育骨干文化企業集團,推進文化產業集群建設。重點發展出版傳媒集團、七星影業公司、民間藝術團、古玩商城、遼寧大劇院、沈陽雜技演藝集團,重點建設好沈陽棋盤山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建設。

        除了以上重要領域、重點項目以及體制機制的突破,還必須通過優化宏觀規劃、加強政策扶持、加快文化資源整合、創新發展模式等措施,在學習借鑒國內外文化產業發達地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緊密結合遼寧實際,兼顧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因地制宜地解決遼寧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做大做強遼寧文化產業。

        參考文獻

        [1] 實現從遼寧文化到“文化遼寧”的嬗變.遼寧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2013年10月.

        第3篇:鄉村振興存在的主要問題范文

        為踐行國家普惠金融和鄉村振興理念,牢固樹立“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理念,建立城鄉全覆蓋的金融服務體系,全面提升我行服務社區居民、農村農民、小微實體經濟的能力,實現自身業務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特制定**銀行提升金融服務,助力鄉村振興暨金融服務網格化實施方案。

        一、組織領導

        為提升金融服務,助力鄉村振興(下簡稱本活動)是一項長期戰略性工作,為保證此次活動的全面開展,總行特成立專項領導小組,總行董事長任組長,其他班子成員為副組長,成員由各部(室)、各支行負責人組成?;顒宇I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業務拓展部,辦公室主任由部門負責人兼任,負責此項工作的組織、策劃、協調、檢查和考評。各支行要成立本單位的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本支行活動的組織開展、統籌協調及考核管理。

        二、活動時間

        第一階段:2021年5月1日-2021年5月31日

        總行專項領導小組牽頭,以各支行區域的物理網點為基礎,虛擬網格為依托,全面開展此項工作,支行結合自身情況制定支行的具體工作方案,明確自身網格范圍,內部劃定二級網格,每個網格落實到人。同時,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培訓員工營銷技能。

        第二階段:2021年6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總結精準營銷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難點、痛點,找到業務開展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對癥下藥,采取針對性的工作措施,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攻堅克難,推動提升網格化精準營銷工作措施再完善、任務再落實、業績再提升。

        三、主要目標

        一是轉變經營理念,引導各網點人員樹立主動營銷意識,精耕細作當地金融市場,打造本行的核心競爭力。

        二是打造本行金融服務品牌,構建基礎金融不出社社區(村)、綜合金融不出街道的服務體系,全行實現信用貸款、農戶貸款、小微貸款分別達到億元;個人授信覆蓋率達 %,授信戶數達 戶(2019-2022年)。

        三是采集完善客戶信息,通過引導各網點建設金融服務網格,持續開展客戶走訪與回訪,登記完善客戶信息,不斷積累本行的數據資產,及時掌握客戶的金融需求,切實解決金融產品與客戶需求之間的不對稱問題。

        四是實現業績可持續增長。通過對采集信息的持續追蹤,充分滿足客戶的各方面金融需求,帶動本行業務的全面發展,以更好地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

        五是量化目標。整合客戶資源,對細分的實體網格和虛擬網格進行網格調研、信息建檔和產品營銷,實現本行發展戰略目標落地和存款、貸款、金燕e貸、電子銀行等渠道產品等關鍵性經營指標提升。

        三、工作安排和步驟

        按網格化營銷理念,立戶建檔,籌備區虛擬網格、城鄉結合部整村授信,專業批發市場和生產經營商戶行業授信,區域內通過消費品協會、餐飲協會、裝修協會等合作為客戶授信,以三條主線推進網格化營銷服務,通過一段時間的運行,總結沉淀,歸納細化,進一步做實做精做細,不留盲區。

        (一)外環區域

        老城、增福支行,城鄉給合部,該區域以農戶為主,住戶較為集中,采取整村授信形式進行集中授信。此部分客戶以增加授信戶數和市場占有率為重點,額度控制在5-20萬元以內,產品對接以金燕E貸為載體,具體工作方法可參照成熟農商行整村授信方案進行。

        支行需要依托周邊社區,以轄內城鄉居民為服務對象,對沿街商戶、小區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切實提升區域內客戶與我行業務的合作度和粘合度。同時,結合在周邊市場、商場,將初步對網格營銷和整村授信方面進行逐步推進,通過廣泛宣傳,建檔立案,重點對社區有影響力,典型的創業商戶開展授信,以點帶面,逐步全社區覆蓋計劃在5月底前做一個行業手心,6月中旬做社區或整存授信。

        (二)中環區域

        解放路、營業部,距市中心有一定距離區域,以專業批發市場和生產經營商戶為主要群體的區域。對該區域內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加工廠、批發商和商品商進行授信服務。此區域內客戶以集中宣講,重點授信為方式進行授信。一是與專業市場對接,如家具市場、水果市場等,力爭通過集中宣講的形式,讓入駐商戶了解我們的產品,然后再對有資金需求的商戶進行重點授信和用信,授信以金燕E貸為載體,“商易貸”,金額最高20萬元。二是對于部分職工收入較高的公司可對其員工進行集中宣講授信,為職工提供消費貸產品。授信以金燕E貸為載體,可取名為“精英貸”,金額最高20萬元。三是對于區域內的小微企業進行授信,授信以“稅信通”為載體。根據近兩年納稅額度進行測算授信。此區域客戶群體的有效用信戶數會較高,預計可增加授信客戶1300戶以上。

        (三)市區支行

        西關、和尚橋、建設路支行

        1.緊圍繞“深耕社區、服務小微”的市場定位開展精準營銷,打造特色化精品服務網點。舉辦各類引客手段,進行存款精準營銷;培養員工營銷主動性,按區域、按行業、按商圈等多層面展開外拓服務,開展針對性的掃街式營銷;以支行為基點,展開定點輻射式聯動營銷;電話營銷、老客戶帶動新客戶等一系列營銷方式作為補充渠道;與各類平臺,包括各類專業市場、工業園區、行業協會、商會以及政府發展基金等開展合作,推動小微企業批量營銷,提高批量授信水平,為各類組織成員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和綜合金融服務。與轄內商超合作,為其推薦的下游經銷商提供金融服務;與記賬公司合作,為其推薦的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利用異業客戶,外出集中宣講。推進對各類批發市場、建材城及周邊沿街商戶等商圈客戶進行資料進行收集及預授信,進行結算賬戶開立、結算渠道等綜合營銷。與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尋找合作方式,營銷社區居民客戶。

        (四)農區支行,持續推進整村授信工作

        各支行的試點網格化營銷探索,逐步確立我行提升金融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網格化金融服務思路,探索切實可行的符行我行實際的網格化營銷實施細則。

        四、配套措施

        (一)設計產品組合

        金融網格化實行客戶綜合化營銷,存貸聯動營銷,爭取做客戶的主辦銀行。針對不同客戶群體特點,通過以下產品進行一攬子營銷。社區網格:通過許昌都通卡、社保卡等業務切入,主推金燕e貸和存款類、手機銀行產品,主打存款類產品和家庭消費貸款;商區網格:通過金燕e付作為切入點,主推貸款產品和電子銀行產品;園區企業網格:通過貸款產品作為切入點,順勢推薦工資、高管理財、員工消費貸款產品。公共服務機構網格:以金燕e貸作為切入點,主推存款、手機銀行等產品。

        (二)打造特色服務

        為全方位場景化服務客戶,搭建本行和客戶之間的互動機制,根據各支行組織活動需求,制作相關業務產品、金融知識宣講課件,培訓內訓師,為社區居民和機關企業職工向廣大客戶介紹金融知識、防詐騙、珍惜信用、安全用卡等方面的知識。進一步深入社區,提高我行知名度。

        為社區居民,開展一系列增值服務,包括上門走訪、健康體檢、上門開卡、便民服務、關注親子教育,提高我行惠民度。

        (二)加強宣傳造勢。

        1、設計宣傳用語,在本行網點所在的主要交通要道、社區和村組張貼或懸掛宣傳標語、宣傳牌,銀行網點電子顯示屏上要滾動播放宣傳標語。

        2、豐富宣傳方式, 總行以及各支行要充分利用多種宣傳渠道對本行金融服務整村授信戰略進行宣傳,提高本行品牌知名度以及市場的認可度。宣傳形式包括不限于:1、大平臺宣傳,比如當地電視臺、電臺、報紙宣傳;2、發揮網點優勢,利用網點的LED屏、電視機、海報進行宣傳;3、戶外媒體宣傳,比如汽車車身廣告、墻體廣告、路牌廣告、三輪車車貼、員工汽車貼等;4、充分利用線上宣傳渠道,比如短信、微信平臺、微信群、朋友圈等。

        五、工作需求

        (一)強有力的推動督導部門。成立相關部門組成的專門辦公室,督導關注進程,確立定期總結分析會議,逐步建成思路清晰、執行力強,接地氣的實現方案。

        (二)狠抓工作落實。相關部門要正確處理好本工作與其他各項工作的關系,統籌兼顧、有機銜接,確保本項工作與其他工作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

        (三)強化協同配合。落實總行領導、部室、支行三級管理體系,合力推進本項營銷工作。對支行提出的諸如禮品設計、訂購,活動開展,總行給予大力支持。

        (四)及時進行總結。相關支行要深入查找本項工作的問題和不足,及時向總行專項辦公室反饋,包括但不限于好經驗、好做法、發現的主要問題與情況、下步工作計劃及建議等??傂袑⒍ㄆ诰幇l簡報予以推廣普及,以推動各項工作扎實有效開展。

        第4篇:鄉村振興存在的主要問題范文

        關鍵詞:基層教育;教師隊伍;教育現狀

        一、引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振興民族的希望,教師是振興教育的希望。據相關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農村居民為6.74億人,居住在鄉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50.32%,農村人口依舊占據我國總人口的大部分。農村基層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依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本次研究以河南省汝南縣農村中小學教師為對象,分別制作了教師問卷和校長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79份,采訪學校中層領導92位,在分析問卷時綜合多個維度,以期能對基層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有個全面了解,并提出切實有效可操作性強的解決辦法。

        二、關于基層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農村基層教師隊伍建設無論是在質還是量上都有了很大進步,但是問題也日益凸顯,甚至開始尖銳化。

        1.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

        由表1可以看出,汝南縣基層教師隊伍中,46歲以上的教師占總樣本數量的將近一半,31~45歲之間中堅力量薄弱。

        本次調查包括小學教師752人,占抽樣總樣本的58.8%。初中教師共計527人,占抽樣樣本的41.2%。調查結果顯示,在基層教師隊伍中還存在相當比例的教師學歷不合格,即使同為中學教師,教師學歷之間也存在較大差距。

        本次調查中,男教師406人,占總數的31.74%,女教師873人,占總數的68.26%。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女教師的數量要遠遠超過男教師。

        2.基層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第一,基層教師構成結構失衡。筆者在采訪農村中小學學校領導時,幾乎所有領導都表示師資緊缺,工作很難安排。某些鄉鎮中心小學的代課教師甚至比在編教師的人數還要多。究其原因,我國的教育人事權一般由當地的教育局和財政局把控。然而,這些部門又很難真正全面客觀地掌握各所學校的實際情況,這嚴重地影響了人才的良性引進。

        第二,基層教師隊伍性別比例失衡?!吨腥A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31條指出: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但本次調研發現,汝南縣某省級示范性高中許多教師的年收入仍不足2萬,其他中小學教師的收入情況由此可見一斑。年薪2萬,對于肩負著“養家糊口”重擔的男性來講,實在有些窘迫。因此,越來越少的男性不愿意從事教師行業。這就造成小學教師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從而阻礙了學生良好性格與行為習慣的養成。

        第三,基層教師年齡結構與學歷水平失衡。由汝南縣農村中小學教師年齡結構表可以看出,46歲以上的教師占總人數的42.3%,這些教師由于年齡和身體原因即將退休。而且這些教師大多學歷較低,思想固化,很難適應新課改提出的要求。高學歷年輕教師更愿意留在大城市及教學資源較為豐富、機會更多的市區工作。根據調研和訪談發現,占樣本總數33.78%的年輕教師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只是把教師看成一種臨時性的工作,心不穩,隨時準備離開農村,以謀求更好的工作環境,教師隊伍出現斷檔趨勢。

        第四,基層教師隊伍學科結構失衡?;鶎咏處熽犖橛绕涫寝r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大部分由語、數、英等幾大主科教師構成。而從事素質教育專業的教師,例如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教師非常缺乏。其實,在農村中小學主科教師數量已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缺的是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專業教師。這些副科常常由主科老師兼任,課堂形同虛設,隨時為主科“讓道”??缈颇靠缒昙壗虒W,不僅會影響教學質量,長此以往,還會影響教育水平,降低學校的整體辦學質量。

        (2)基層教師繼續教育工作滯后。基層教師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知識仍處于相對較低水平,需要接受系統的專業學習培訓及與時俱進的繼續教育。特別是靈活運用信息化手段的教學技能有待進一步提高。據調查了解,部分學校盡管已經具備完善的現代化教學設備,但使用率卻不高,多數教師只掌握一些簡單的使用功能,平時教學也不善于利用,僅在參加競賽性公開課時才臨時“抱佛腳”。

        由于培訓時間、培訓經費及培訓機會保障機制的缺失,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相對滯后且流于形式。相較于城市教育資源,農村教育資源十分匱乏,一些專業培訓及學習多在城市開展,再加上一些地理交通和資金問題,被派去參加培訓學習的一般是行業的佼佼者,而那些真正需要學習機會的教師則是行業的弱勢群體。

        隨著現代教育手段的不斷更新,網絡教研與學習的開展變得更為豐富。但由于一些資源和技能的限制,這種繼續教育形式對于農村中小學教師而言多流于形式,沒有真正起到培訓作用。

        (3)基層教師職業幸福感較弱。首先,農村中小學教師教學任務重,心理落差大。工作時間較長,強度較大,容易消磨教師工作熱情。特別是一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這種教育環境中容易產生較大心理落差,從而不能真正地扎根農村教育。

        第5篇:鄉村振興存在的主要問題范文

        一是成立了領導機構。全縣動員大會召開后,我局切實加強對集中整治活動的組織領導,迅速成立了以局長任組長,副局長及支部書記任副組長,局各股(室)、中心負責人為成員的集中整治活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支部書記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同時,指定了一名干部專門負責活動各項工作,為開展集中整治活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二是制定了活動方案。根據《縣創建作風建設模范縣暨集中整治影響發展環境的干部作風突出問題活動實施方案》,結合我局工作實際,及時制定了操作性強的《縣科學技術局創建作風建設模范單位暨集中整治干部作風突出問題活動實施方案》,發放到了每一名干部手中。同時,對活動各項工作任務分解到各股(室)、中心,做到人人肩上有擔子。三是召開活動動員會。3月27日,我局組織全體干部職工召開了集中整治活動動員會,對集中活動進行了具體部署,統一了全體干部職工思想,提高了全體干部職工認識,增強了開展集中整治活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營造了濃厚氛圍。

        二、組織理論學習,提升了干部理論水平

        我局始終把學習放在活動首位,力爭集中整治活動學習教育做到五個結合:一是堅持集中整治活動與“四化”建設和區振興相結合。圍繞抓作風促發展這一主題,制定了理論學習計劃,按計劃組織全體干部職工認真學習了省、市、縣《集中整治活動實施方案》和動員大會精神;學習了黨的十七大及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加強了黨性修養、樹立和弘揚優良作風,增強了服務“四化”建設和推動區振興發展的意識;學習了《廉潔準則》、《公務員法》、《關于實行黨政領導干部問責的暫行規定》及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工作紀律等,增強了廉潔從政、依法行政意識。二是堅持與“弘揚蘇區精神、樹立模范作風、推動蘇區振興”學習教育活動相結合。開展了“蘇區歷史和蘇區精神”專題集中學習,購置了《蘇區干部好作風》等學習讀本,組織全體干部職工集中學習了“中央蘇區歷史簡介”。組織黨員干部赴興國、瑞金等地瞻仰革命遺址、革命紀念場館,重溫革命歷史,重溫入黨誓詞,真心感受蘇區精神的偉大力量。在全局開展了廉政文化月活動,組織干部職工參與了全縣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活動,開設了廉政黨課,集中觀看了廉政警示教育片,開展了廉政讀書活動,組織《廉政準則》知識考試,增強了全局干部職工的廉潔從政意識。三是堅持組織集中學習和個人自學相結合。我局編印了理論學習讀本,局領導干部發揮表率和帶頭作用,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學習教育活動,使學習教育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同時,每名干部職工撰寫了學習筆記和心得體會文章并采取閉卷形式進行理論考試,考試分數都達到九十分以上。四是堅持開展活動與推進工作相結合。各股室、中心根據各自工作的特點,結合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科技入園入企工程和科技進鄉入村工程,著重在科技項目申報、科技企業認定、專利申請等科技服務上下功夫,切實轉變作風,提高科技服務能力。五是堅持集中整治活動與風險廉能機制建設相結合。在提升機關工作效率的同時,加強了風險崗位的管理,認真查找了重點崗位的風險點,及時開展了群眾評議和接受了社會監督。通過堅持“五個結合”,增強了理論學習的實效性。

        三、創新宣傳載體,營造了活動濃厚氛圍

        我局通過創新宣傳載體,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營造了濃厚的活動氛圍。一是在單位醒目位置設立了一個集中整治活動宣傳專欄,及時宣傳本單位集中整治活動的開展情況;二是在縣科技網上設立了集中整治活動專題,大力宣傳活動目標、內容,宣傳活動的先進典型;三是在醒目位置制作了有關作風整治的橫幅標語。四是積極向新聞媒體報送有關信息。積極向《縣之聲》、《縣手機報》、《效能簡報》等新聞媒體報送活動信息8條(篇),其中縣紀檢監察網刊登4條,《科技》采用1條,為集中整治活動營造了濃厚氛圍。

        四、廣泛征求意見,整改了作風突出問題

        我局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廣泛征求社會各屆意見,認真查擺作風突出問題。一是設立了意見箱。在我局辦公室醒目處設立了征求意見箱,積極收集社會各界對我局在開展集中整治活動方面的建議和意見。二是發放了征求意見函。利用利用加密網和上門的方式向全縣各單位及企業征求意見,收集意見建議12條。三是開展了個人自查自糾。全體干部職工通過召開會議、集體討論等形式,對照“局集中整治干部作風突出問題活動自查自糾的主要問題一覽表”從存在問題、產生問題的原因和整改措施三個方面查擺問題,形成了自查自糾書面材料。領導班子及成員采取“自己找、相互提、大家評”等方法,通過開展專題會、談心交心活動、組織民主測評、發放征求意見表等形式,圍繞“五查”內容,認真組織開展了領導作風“假浮蠻”方面突出問題自查整改工作。四是開展了大討論。圍繞“如何轉變作風、提高工作效能”主題,結合各自工作實際,在全局開展了大討論活動,為找準和改正突出問題提出了意見建議。五是進行梳理匯總。我局對查擺出來的意見建議進行了認真梳理、分析、匯總,主要存在理論學習不夠、創新意識不強、制度執行不嚴、深入基層不夠等四個方面的問題。六是制定了整改方案。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逐個明確整改責任領導、責任股室和整改時限,建立了問題整改臺帳,做到逐個整改,逐個銷號,全體干部作風有了明顯改進。

        五、建立完善制度,形成了作風長效機制

        通過推行“三簿”制度,長期征求群眾意見、接受群眾投訴、不定期對全局干部作風情況進行巡查,及時發現問題,記錄在案,作為干部績效考核重要內容之一。

        第6篇:鄉村振興存在的主要問題范文

        2.縣級劇團本身就是一個縣的窗口,代表著一地文化的形象,更是城市與農村文化傳統的紐帶和橋梁,由其是對廣大農村來說,縣劇團是擔負著為農民朋友提供文化娛樂功能的重要載體??h級劇團的主要市場在廣大農村,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群眾在追求高質量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對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h級劇團生存的基礎在農村,服務的對象也在農村,因此,農民是不可忽視的對象。它即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解決農村看戲的問題,又可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質量,加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前景,同時對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占領農村文化陣地,實施小康文化工程,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唱大戲是農村的傳統習慣,每逢廟會、節日、喜慶豐收、物資交流等重大活動必唱戲以助興。現在人們的生活質量的日益提高,農民對唱戲的興趣和熱情日益增漲,以由過去的鄉鎮、村集體組織演戲發展到廟會或個別人承包??墒怯捎趯I文藝團體的停、轉、散造成了演戲難,唱好戲更難的局面,現在的農村更多地出演戲成了草臺班子的天下,質量差、水平低、可是要請外地的專業文藝團體價格高又難以承受,這就給農村看戲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本縣如有專業文藝團體,這些將迎忍而解。

        大部分農村特別是老少連窮地區受各種條件的限制,經濟落后、發展受到制約,急需有人為他們牽線搭橋引進資金,開發資源,早日脫貧致富。而一場大戲的演出,恰恰能起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作用,使農民群眾達到交流感情、傳遞信息、物流通、資源宣傳、科技推廣、推動經濟杠桿的作用,而這些恰恰需要縣級劇團來完成。

        3.現在縣級劇團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可歸納到以下幾點:

        (1)人員老化、設備陳舊、資金短缺。面對諸多藝求門類的沖擊,戲曲市場越來越小,觀眾的欣賞品味確越來越高,如果不采用新的形式、新的水平、新的設備、起用新的演員,排練出新的劇目,就難以適應新的形勢,要完成以上目標,就需要多方面的工作。培養新人、聘請名師、加強創作、更新設備等方面的工作,這都需要資金的支持,而這些靠縣級劇團自身是難以解決的。

        (2)師資匱乏、編導奇缺??h級劇團要想生存,就要提高劇團質量,而提高質量的基礎是要有一批高水平的演奏員和編導人員,這些恰恰是縣級劇團所缺乏的。專業學校畢業的人員不愿到縣級劇團來(更何況是民營劇團),聘請名師又付不起高額的費用,自培養沒有高水平的老師,所以造成水平越來越低,觀眾越來越少,編導人員更是鳳毛麟角,沒有好的劇本,沒有好的演員和編導,提高藝術水平,保證演出質量就無從談起。

        第7篇:鄉村振興存在的主要問題范文

        [關鍵詞] 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發展路徑;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 F30 [文獻標識碼] B

        現代化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保障農產品的提供、保證農民不斷增收、最終促進可持續發展。要想增強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的水平,還有資源的使用效率以及農業的收益和競爭力,需要利用現代的物質條件、科學技術、經營形式以及發展理念。黑龍江省應以農民發展農業為支撐,利用家庭承包經營的模式,通過政府的調控和市場機制的雙重作用,保證生產、加工和銷售融為一體,最終形成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

        黑龍江省是一個糧食大省,作為我國糧食的主產區和商品糧基地,發展現代農業的“三農”問題有待于解決,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保證國家糧食戰略安全、實現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目標,同時也可以擺脫黑龍江省發展落后的局面,實現加速振興、加速崛起的客觀要求。

        一、黑龍江省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制約因素

        (一)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大部分地方政府財政吃緊,鄉村兩級債務沉重,不健全的農業農村服務體系,弱化的服務功能,不靈活的管理體制機制,這些問題都阻礙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農業的投入不夠

        農村的基礎性設施建設發展落后,生產能力綜合水平低,面對自然災害的發生,沒有足夠的處理能力,糧食穩定增產難度大;落后的社會事業發展,相對較差的農村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想要實現農村協調發展是很困難的。

        (三)資源、環境壓力難以緩解

        不足的耕地資源,而且質量退化,要想保持平衡很難;資源的時間和空間分布不均,旱澇格局也很難改變,洪災越來越嚴重;脆弱的生態環境,農業污染、動物疫病對農業發展來說也是一個新的威脅,農產品安全面臨新的挑戰。

        (四)增長方式亟待轉變

        規模很小的農業產業化、鏈條不長、發展水平也很低,從一定程度上來講,資源優勢很難充分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水平低,農村的勞動力素質也偏低,對于農村的新變化和新挑戰來說,農村干部還沒有相應的處理問題的能力,所以需要從根本上培養農村干部的做事能力,傳統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也很難轉化為現代集約型的增長方式。

        (五)體制仍然突出

        較小的農業生產規模,較低程度的農民組織化,較大壓力的產品市場競爭,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顯現的越來越明顯;農業投入沒有持續穩定增長的機制,還沒有形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固化,深層次的體制障礙也在阻礙著統籌城鄉的發展。

        (六)農業機械化進程緩慢

        根據市場調查,近幾年來,雖然農業機械化發展取得了一些進步,但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是農業機械化水平依舊發展不平衡;二是農機社會化服務還不夠活躍;三是農機研制、推廣工作不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二、黑龍江省發展現代農業的路徑

        為實現農業現代化,黑龍江省重點工程需要重點建設。通過對這些工程的建設,加強基礎建設,培育主導產業,強化科技支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黑龍江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民增收,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

        (一)土地保護與土壤改良

        黑龍江省被譽為“北大倉”,不但有大面積的耕地面積,而且還有肥沃的黑土資源,這些都為我國的糧食產量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不光要使用單項技術創新,還要結合于技術組裝集成的方式,充分實施“藏糧于土”戰略,恢復黑龍江省黑土的土壤質量,努力做到不再出現土壤退化的現象,最后實現改造中低產田400萬公頃,中低產田面積每年以5%向上一級質量耕地轉化的目標。

        (二)完善水利工程

        黑龍江省的水資源非常豐富,水的質量也很好,有很大的開發潛力。要堅持開發與保護并舉的原則,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目的,重點建設一批防洪、灌溉、除澇水利工程。

        (三)培育優良農產品

        黑龍江省具有農業發展科技優勢,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建設農畜良種生產大省,提供出優良品種的農畜,不斷地提高農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1.種植業。要選育、引進、繁殖和推廣優良品種的種子,要勇于創新,利用黑龍江省的現代高新技術,建立現代種子產業體系。

        2.畜牧業。開發出新的畜禽品種,并對品種資源進行保護,同時對胚胎切割和性別控制的技術進行完善,實現胚胎移植工廠化、產業化。

        (四)實現農業機械化

        農業現代化的標志之一則是農業機械化。要加強農業機械化建設,對農機規模化經營和標準化作業進行完善,實現農業增產、穩產,提高農業先進生產力發展水平。

        (五)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研究

        依托一些農業大學和農業科學研究院等單位,解決農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加強一些基礎性研究,將應用技術研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發展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高新技術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依托技術提高農業發展水平和質量,加大科技成果產業化轉化的力度。

        (六)促進農業產業化

        在市場的指引下,充分發揮黑龍江農業資源優勢,依托糧食、畜牧等優勢主產區,重點培育大型農產品骨干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的自主品牌,促進農產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實現農業發展效益最大化,將黑龍江省農業從傳統生產模式轉化為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實現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發展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的實施策略

        (一)轉換增長方式,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過去黑龍江省主要追求糧食產量的塊速增長,以外延發展為主導方式,不注重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因此,要轉變增長方式,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發展的需要,實現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依托經濟增長方式,努力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和生態環境的優化。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好了,才能進一步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樣才會達到目標。

        (二)加強保護耕地數量和質量

        黑龍江省的耕地數量越來越少,質量也在不斷惡化。因此,黑龍江省一定要采取措施保護好草場、濕地、森林、生物物種等重要的資源。黑龍江省作為農業發展大省,需要國家給予特殊政策,有了國家的扶持和幫助,有利于黑龍江省管好耕地。耕地地表環境也需要進一步改善,要減少風災沙化和水土流失的現象,盡量恢復原植被、促進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要少耕并合理耕作,保持土壤的肥力,以便恢復耕層土壤環境。為了增加土壤耕層的蓄水能力,黑龍江省應該建立土壤水庫,保證有足夠的水量以供使用。多種樹和一些植被,增加覆蓋率,能夠減少土壤水分的流失,慢慢的恢復土壤的生產質量。

        (三)創新融資方式和渠道

        現代農業的發展是離不開資金的。不管對于政府來說還是農戶來說,面對現代農業建設的資金需求來講,還不具備完全滿足投入需要的能力。特別是黑龍江省在過去發展農業時欠了太多賬,只有堅持用城市帶動鄉村、用工業反哺農業的思路,進一步創新融資方式和渠道,更好的吸引社會資金進入農業、投向農村,在全面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時,更多地依靠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商資本,更多依靠多元化的投資主體,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資金,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

        (四)對農業自然災害進行重新認識

        在農業生產安全中,自然災害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自然災害是自然存在的,只要社會存在,就會有自然災害發生,對于它我們不要恐懼,但不能說放任自流,我們還是要重視潛在的、深層次的災難威脅?,F代意義上的自然災害都是與人類息息相關的災害。還有很多對資源環境造成的災害實際上也算是對人類構成的災害。人們普遍認為殺滅雜草、害蟲就是在減少災害情況的發生,殊不知,這種行為對生態環境和生物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會打破原來保持的生態平衡,會導致新的災難發生。非自然的因素在自然災害發生之中也是有重要影響的,這些因素都與人類活動有關。很多自然災害看上去像是偶然發生的,但其實隱藏著必然發生的因素,這正是由于人類不正規的活動長期積累造成的。災害具有雙面性,它也有其有利的一面,當自然因素之間不和諧時,就會導致災害發生,但是發生之后又會趨于平衡,使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當自然災害沒有發生的時候,我們意識不到,但是環境問題是一點一點積累的,當自然界承受不了的時候就會爆發,近幾年農業災害發生的事件越來越多,威脅到整個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作為農業大省,黑龍江省必須重視農業災害,對農業災害重新認識,保證農業發展符合自然的發展規律。

        (五)遵循自然規律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用理論去指導實踐,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要掌握一些環境原理和一些生態理論,遵循生態的發展規律,不要違背大自然,想要減少農業中自然災害的發生,想要穩產和高產,就需要保持生態平衡。不光要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還需要建立環境友好型的農業,良好的農業環境至關重要,所以要盡量減少污染,盡量使農業發展達到零排放、零廢物。對于農業發展環境來講,保護是不可少的,但同時還要進行改善,而且還要順天時,農業還要“靠天吃飯”。現代化的發展科技不能沒有,但是不能過分依賴,它是一把雙刃劍,有好處也有壞處,科學技術在帶給人類巨大成功的同時也使人類失去了很多,就像是玉米離開人的管理將不能再與其他植物的競爭中生存和留存一樣。

        (六)穩定、完善、強化惠農政策

        黑龍江省針對農業發展提出穩定、完善和強化支農惠農政策,將土地制度的改革提上日程,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將這種利益達到最大化。不僅要保證土地要素重新配置發揮巨大的、潛在的經濟效益,又要避免無地農民失去可能得到的效益,還要避免低價出租土地的農民喪失本應獲得的土地利益。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廣大農民通過土地入股來進行土地流轉,可以先建立一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范試點,不斷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流轉機制,能夠讓農民得到穩定的、長期的土地收益。

        (七)引導和鼓勵農民加大投入

        我國積極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新農村的建設,目的就是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農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僅僅依靠政府的推動是不夠的,應該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在政府幫扶外,采取以獎等有效政策措施,引導和鼓勵農民進行適當投入。

        (八)吸引“三資”投入農業生產

        從實際出發,利用工業經濟和城市發展的溢出效應,出臺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外來資本投入到農業農村,解決政府和農民投入不足的問題,這樣才能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為農村經濟注入新鮮的血液。因為“三資”進入到農業投資領域,不僅能帶來充裕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帶來更加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提高農業發展的層級。

        (九)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

        發展現代農業是離不開服務業,要有效地將服務業和農業結合在一起,建立一種覆蓋全程、便捷高效、綜合配套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對于農業發展來說,技術是必不可少的,應該增加公益型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將這種機構推廣到全省乃至是全國,建立專業技術協會,建立農民技術服務組織以及積極改善農民技術人員制度。對動植物疫病要有效進行防控,對農產品的質量也要進行監管,公共服務機構建設和完善的重要部分就是要逐步建立村級服務站點,將這種服務作用到農業發展中。在生產經營服務方面,支持農業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建立專業技術協會和服務公司,尋求農民經紀人和龍頭企業等等。

        在生產環節,標準化的農業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可以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進一步推進農業大生產的標準化;建立農產品監測和標識制度,保證農產品質量達標;在產權保護方面,農產品的注冊商標是非常重要的,這一方面一定要保護好;在質量監管方面,對農產品的生產、收儲運、加工和銷售等各個環節都要進行監管,保證每個環節不能出錯,杜絕劣質產品進入農業市場,建立質量監管責任制。

        (十)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

        在農業發展中,市場流通主體的多元化和多層次的結構扮演重要的角色,要加強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讓市場體系達到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狀態。在農村市場建設和農產品發展、農資經營的方式中,不斷鼓勵商貿、醫藥、文化等企業通過收購、兼并、參股和特許經營等方式加入到其中,培育一批大型涉農商貿企業集團,積極開拓農村市場,不斷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步伐的進度,穩定市場,促進現代農業的高效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張常榮.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發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3)

        [2]李炳坤.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J].農業經濟問題,2009(12)

        [3]程懷儒.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問題探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1)

        [4]陳年安.發展現代農業的若干思考[J].長江論壇,2011(5)

        第8篇:鄉村振興存在的主要問題范文

        針對目前禹州市開展農村居住環境改造提升工作。近期,禹州市規劃局組織了對禹州轄區內部分村莊的實地調研,現把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禹州市村莊的基本情況

        (一)我市村莊現狀

        禹州市全市域面積1461平方公里,轄城區4個街道辦事處(潁川辦、夏都辦、韓城辦、鈞臺辦),18個鎮(神垕鎮、方山鎮、順店鎮、無梁鎮、鴻暢鎮、梁北鎮、古城鎮、火龍鎮、文殊鎮、鳩山鎮、褚河鎮、郭連鎮、范坡鎮、朱閣鎮、淺井鎮、張得鎮、花石鎮、方崗鎮),4個鄉(萇莊鄉、小呂鄉、磨街鄉、山貨鄉)。共657個行政村,2056個自然村,5100多個村民組,每平方公里約1.4個村莊。全市現有總人口約130萬,常住人口113萬人,流動人口約17萬人,城鎮化率42.8%。

        禹州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厚重,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其夏禹文化、鈞瓷文化、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素有“夏都、鈞都、藥都”之稱。禹州現存地面歷史文化遺存2400余處,**年被命名為河南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目前,禹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工作中,針對全市657個行政村的規劃編制工作,規劃局已統籌考慮,充分結合規劃管理工作實際,已制定實施方案,對于每個村莊的規劃編制,將采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實地調研和深入座談的基礎上,以村規民約為指導,正在科學規劃編制各村莊規劃。目前正分批次進行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全市已完成村莊規劃編制267個(含傳統村落,其中傳統村落共52個:16個已完成評審,25個完成規劃待評審,11個正在編制)。

        (二)村莊改造提升的特征

        禹州市現階段特色農業發展優勢明顯(紅薯煙葉種植、三粉加工、中藥材種植),文化旅游資源優勢突出,生態類型多樣,水資源較為貧乏。

        農業地區村莊現狀按照特征分類,主要有以下五種類型:①村莊數量眾多,空間分布不均,西部山區村莊建設分散,自然村較多。如:鳩山鎮李村就包含14個自然村;②部分現狀“空心村”現象明顯,土地浪費嚴重,有的村莊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如:張得鎮、小呂鄉、范坡鎮,以及西部山區;③煤炭開采區村莊房屋存在安全隱患,有些已經實施了村莊的整體搬遷。建設的比較好的有磨街鄉的大澗村、孫莊村、玉泉村,方山鎮的莊溝村,鴻暢鎮的李金寨村等。④沿路建設時有發生,受長期以來馬路經濟的影響,部分村莊沿路建設情況比較嚴重。如:張得鎮、小呂鄉、花石鎮;⑤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相對滯后,居住環境較差。如:一些山區村莊,一些相對偏遠自然環境較為惡劣的村莊。

        (三)村莊環境改造提升規劃建設

        近年來,禹州市以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統攬“美麗禹州”和“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啟動了一批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高標準規劃建設了文殊鎮陳南社區、神垕鎮鳳陽山社區、褚河鎮小劉社區、磨街鄉玉泉社區等12個新型農村社區,這些社區大部分已經建成投用。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創建工作,對農村村莊以整治提升為主,著重進行村容環境治理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其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提升,逐步縮小了城鄉差距,共打造人居環境先進村290個,美麗鄉村117個,美麗鄉村群10個,創建省級生態鎮6個,省級生態村29個。我市被評為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先進縣。我市城鄉總體規劃修編完成了《總規綱要》省級評審,《市域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基本完成,規劃形成“中心城區-中心鎮-一般鎮-中心村-基層村”五級城鄉居民點體系。對產業基礎相對較好的村莊優先編制村莊規劃,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優秀民風民俗,正在編制歷史文化民村保護規劃和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的村莊有4個。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資金問題是當前農村改造提升建設的主要瓶頸。由于村莊的改造提升規劃建設,一般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農村經濟發展不均衡,也使得大量的村莊沒有經濟能力去進行規劃編制和基礎設施建設。

        (二)農村人口的規劃意識較為薄弱。相對于城鎮人口而言,農村村民的規劃意識較差,規劃宣傳少,亂蓋亂建、不服從規劃管理現象較為普遍。

        (三)鄉鎮規劃管理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一些鄉鎮的規劃管理人員,專業技術較為欠缺,難以形成高效的指導,且鄉鎮分管領導更換較為頻繁,總體業務素質相對較低。

        (四)有些村莊受自然條件限制發展困難。部分村莊地處偏遠,村莊所處位置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其規劃建設難度大,基礎設施修建困難。

        (五)整治空心村辦法不多復耕率低。雖然也有一些村莊在空心村整治中創新了一些辦法,給予了有效解決,但大部分空心村改造進展慢,政策的引導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復耕率低也導致了建設用地指標的匱乏。

        三、對策與建議

        針對當前村莊環境改造提升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村鎮規劃編制力度。1、督促萇莊鎮、鴻暢鎮、方崗鎮、朱閣鎮、郭連鎮、順店鎮等鄉鎮進行總規修編工作。 2、鴻暢鎮、花石鎮和淺井鎮三個歷史文化名鎮初步規劃已編制完成,2019年需督促進行評審及其他后續工作;3、對財政局審定的18個傳統村落規劃進行費用請示、招投標、并督促規劃編制進展工作。(18個傳統村落包括神垕鎮東大村、鴻暢鎮冀村、山底吳村、無梁鎮王家村、龍門村、高垌村、張得鎮張西村、方山鎮方山村、鳩山鎮天垌村、魏井村、朱閣鎮大廟村、磨街鄉黃溝村、關廟村、青山嶺村、萇莊鎮萊溝村、五坪村、古城鎮獅子口村、淺井鎮麻地川村)4、申請財政資金對未進行傳統村落規劃編制的村莊進行傳統村落規劃編制。5、督促需做村莊規劃的鄉鎮積極進行村莊規劃編制工作。

        (二)區別對待,分類推進。結合國家和省關于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按我市新農村建設規劃要求,堅持“發展中心村、保護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原則,根據村莊所處的處置及產業等,結合禹州市村莊發展實際,將村莊劃分為城鎮化改造型、重點提升型、整治完善型、建議搬遷型和特色保護型五種發展類型,制定異質化發展路徑,以“配套提升為主、改造重建為輔”,分類指引建設,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村落。對城鎮化改造型村莊,按照城鎮社區或城市居住區建設要求,生產和生活方式轉型,以改造重建為主,為城鎮和產業發展騰讓更多建設用地指標;對重點提升型村莊,在原有規?;A上有序推進改造提升,提高產業發展質量,搞好環境整治和設施配套,整合現有資源,調整完善功能布局;對整治完善型村莊按照傳統村落建設要求,整治空心村,改善村容村貌,以配套提升為主;對建議搬遷型村莊,遷入附近的城區或鄉鎮、就近并入中心村建設,或合并部分遷并村進行異地新建;特色保護型村莊,在保持村莊現有基礎格局、布局形態、建筑風貌的前提下,對現有建筑進行保護、修繕和改造,對村莊環境進行美化。

        (三)廣開渠道,加大投入。一是充分爭取上級資金。國家每年都會投入巨資支持民生項目建設,要緊跟國家投資政策方向,加大力度,及早做好項目前期各項工作,對符合上級投資政策的項目進行整合,爭取更多的農業項目納入國家項目建設的盤子,爭取到更多的資金,為我市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對已經爭取到的上級資金項目,盡快開工,加快推進;二是建立和完善財政投入機制,財政新增投入向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對上級資金項目的配套資金列入年度財政一般預算,按時足額撥付;三是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形成公共財政框架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農民積極籌資投勞,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籌資體系。加大農村社會事業投入。

        (四)重視宣傳,加強引導。新農村規劃建設涉及面廣,必須加強宣傳,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一是加強新農村政策宣傳。向群眾大力宣傳國家、省、市關于新農村建設規劃的方針政策,增強農民的主體意識;二是加強規劃法規的宣傳。增強農村干部群眾的法制觀念,認識到規劃管理的嚴肅性和強制性,正確處理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三是加強規劃編制工作的宣傳。使農村干部群眾充分認識規劃在提高農村居住環境和質量、加快農村發展等諸多方面的積極作用,引導群眾轉變觀念,積極營造全社會共同支持、共同參的良好社會氛圍。

        (五)注重培訓,強化管理。積極組織對鄉(鎮)領導干部及從事村鎮工作的人員的培訓,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邀請專家介紹好的思路和理念,學習借鑒外省、外市的好做法、好經驗、好理念、好思路,重點培訓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規劃建設知識,不斷拓寬視野、增長見識,提高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新農村規劃建設。每個村都要確定相對固定分管村規劃規劃建設的村干部,經培訓后,負責管理本村莊內的規劃建設工作。

        第9篇:鄉村振興存在的主要問題范文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反思;適度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F291;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5)05-0060-05

        一、對中國鄉村城鎮化進程的反思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城鎮化之路取得了巨大的實踐成效,2013年全國城鎮化率為53.73%,已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從生活方式、社會文化和城鄉協調標準看,目前中國離城市型社會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按現行統計辦法計算,城市化率雖逐步提高,但統計城鎮常住的農民工人數中有1/4的人尚未取得市民待遇,有相當一部分人雖然住在城鎮,卻享受不到城鎮公共資源和社會福利。中國鄉村城鎮化開拓進程中的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尤其突出,城鎮體系建設、運行機制及其整體功能仍然不能適應從“化”字上求實效的這一要求。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既要珍視和發揚成功經驗,又要正視和分析客觀存在的差距,在充分肯定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取得的成就的同時,也必須高度重視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并有必要對中國鄉村城鎮化發展歷程進行反思。

        1. 過去較長時期里,中國鄉村城鎮化往往是注重城鎮建設總量、注重城鎮發展進度,注重城鎮建設中各項指標落實

        把城鎮增長的速度,新增城鎮的數量與發展相等同,片面將城鎮建設指標作為衡量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的政績主要考核內容。城鎮建設沿襲我國大城市人為擴容的粗放模式。城鎮規劃區大幅度地擴展,忽略成本、忽略質量、忽略效果,以行政手段“越位”推動城鎮的擴張。不注重人民生活水平、不注重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注重老百姓的滿意度,不注重人民群眾的認可,不注重城鎮化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實惠。雖然這幾年中國的城鎮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聯系我們是個大農業國而現今還處于市場化改革進程中的國情來看,現在全國貧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仍然在鄉村。按照脫貧新標準,目前全國貧困人口數量仍然達到了1.28億人。被統計為城鎮人口的2.34億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未能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鎮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城鎮內部出現新的二元矛盾,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問題日益凸顯,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風險隱患。城鎮的整體功“短板”效應突出,即“減少農民”與“致富農民”不相呼應。

        早在2 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說過,人們聚集到城市是為了過上比農村更美好的生活。正因如此,以農村人口不斷地向城鎮轉移為標志,人類走上了城鎮化的道路。如若大量的進城農民工并沒有轉變為市民,而且在農村,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鎮,老“三農”問題尚未解決,又出現了老人農業、空心村、失地農民的新“三農”問題,試想這樣的“城鎮化”有意義嗎?我們不能為城鎮化而城鎮化,城鎮化不是終極目標。我們的目標是使人民生活更美好。如果把城鎮化作為終極目標就會在實踐中走偏。歷史的正反經驗都表明,城鎮化的核心和本質應是人的城鎮化,“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以人能過上“美好”生活的城鎮化。因此,粗放式發展模式可能帶來只增長不發展的情況,老百姓未必能夠從這種城鎮化模式中得到實惠。

        一般而言,城鎮化是工業化發展結果而非源動力,讓農民由窮變富才是城鎮化根本動力。健康的城鎮化需要健康的工業化發展來支撐。工業化的過程一般會迅速帶來GDP的增長,帶來政府稅收和財政收入的增長。然而,工業化是不是一定能夠帶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和社會進步,是不是能夠一定實現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則取決于以什么樣的發展觀為指導、走一條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問題。

        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往往可以帶來GDP高速增長,也可以為地方政府帶來高額的財稅,但未必一定能夠帶來人民收入水平的相應增長和生活水平的相應提高。近年來一個普遍現象是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明顯低于GDP的增長速度。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為追求經濟總量和GDP,進行“血拼式競爭”這種傳統發展方式的極端體現。如土地問題,土地是農民的“財富之母”、是農民命根子。自然村大批消失,土地快速城市化,集體土地變成國有,政府可以從中獲得大量土地出讓金,這種現象的產生與現行征地制度有直接關系。城鎮發展依賴于低價征用土地,政府利用土地出讓金收益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開發商則獲取土地增值收益,實現暴利,而擁有土地所有權的農民卻不能平等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一方面城市建設用地寸土寸金,住房價格持續升高;另一方面卻有大量長期閑置的土地資源沒有辦法利用。農村土地市場開放問題一直沒有突破。依照我國現有法律,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必須經過政府征用,才有可能轉為建設用地。在此過程中,土地一級市場的政府壟斷行為和土地征用價格與實際出讓價格的嚴重背離造成了對社會公平的損害,助長了地方政府大規模征用農村土地的風氣。這些現象的重要原因,是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還沒有以“以人為本”為指導,這些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對于城鎮化發展并沒有正面的作用。

        2. 中國鄉村城鎮化沒有擺脫走資源消耗型的發展老路

        不少地區更多依賴土地、水、煤等相對比較豐富的自然資源推動城鎮化發展,而很少顧及資源的承受能力,以不惜消耗大量資源換取城鎮建設速度,同時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對資源和環境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一方面,城鎮化建設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城鎮化建設從土地平整到道路、給排水、供氣、亮化、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到學校、醫院、文化體育場所等配套建設,再到房地產開發、工業商業用房、辦公樓建設,是一個較為長期和有規模的投資過程,由此可拉動多個行業共同發展,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強大且持久的潛在推動力。另一方面,城鎮化無法離開工業化的生產和產出。當一個農民轉換為“市民”時,他所依賴的生態足跡將成倍激增。將村落聯成片、建立鄉鎮,首要問題不是蓋樓、造房子、造馬路,而是就業,農民離開土地變成城里人,就要靠工業化來解決就業問題。無論是從生產還是消費的方式來講,城鎮都遠比鄉村來得更加“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即便在城鎮化過程中實行農村土地確權,也不會改變城鎮化有賴于工業化的基本邏輯,改變的只不過是城鎮化的機會成本。而工業化生產一個最大的特點便是對生態環境資源的消耗與依賴。

        從原始狀態、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人類走過了漫長的道路。由于農耕文明的落后,大家更多的是看到工業文明的積極因素,而對工業文明造成環境的破壞認識不足。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展之后,工業文明的這種價值觀所造成的生態危機,已經把人類文明送上了山窮水盡的不歸之路。

        作為后發國家的中國面臨著要在更高的生態環境約束條件下進行城鎮化,環境資源形勢已成為中國下一輪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但目前,我國一些地區經濟發展方式相對粗放,資源利用不夠集約,生態環境和水環境污染問題較為嚴重。特別是一些農村地區,由于工業基礎薄弱、產業結構及分布不合理,以及自然環境條件的限制、環境容量彈性小、上游污染物下泄等主客觀制約因素的存在,廢水、廢氣、廢渣等污染物造成的環境問題時有發生。甚至一些地方的“新型城鎮化”重點是放在表面,盲目擴大城鎮化的數量和提升所謂的城鎮檔次。過度依賴土地出讓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資推進城鎮建設,加劇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費了大量耕地資源,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債務等財政金融風險。城鎮空間分布和規模結構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相匹配,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中小城市具體產業人口功能不足,潛力沒有得到發揮,小城鎮數量多規模小,服務功能弱,農村城鎮化建設規模普遍偏小,使得優質資源并不愿流入到鄉鎮,而周邊農村地區的人力、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又不足以被吸引到城鎮,導致城鎮發展后勁嚴重不足,還弱化了城鎮的聚集效應,對城鎮經濟無法起到帶動作用,反過來又影響了城鎮的發展。此外,城鎮規模偏小,也造成了城鎮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的建設形成不了規模,造成很大的浪費,并阻礙了人口和其它資源的進一步集聚。一些農村地區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區模式建設新農村,簡單用城市元素與風格取代傳統民居和田園風光,導致鄉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或有城無產,或有產無城,導致空間布局失序增加了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成本,“建設性”破壞不斷蔓延。

        推進鄉村城鎮化不能造成水體污染、霧霾頻發,而是要節能減排、綠色低碳,堅持生態文明,就是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鄉村城鎮化進程,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管理模式。

        3. 中國鄉村城鎮化進程尚未有效地帶動農業產業化

        轉移出來的農民,如何留得住,有保障,生活好,即農民就地“轉型”的問題怎么解決?其中的關鍵,要注重產業帶動和支撐,要有新的產業承接兜底,使慣于務農的農民,在“就地城鎮化”過程中轉型為新產業的自食其力者,從而打下新的安身立命的根基。采取多項措施,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千方百計發展新型農業,振興農村經濟,這是許多地方推進城鎮化成功之道。反觀中國城鎮化突出問題之一就是,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轉移形勢大多是以半工半農形勢出現。農業人口無法真正脫離農村,聚集效應較弱,沒有能夠滿足就近就業的條件,再加上種種保障的缺失,農業人口轉移后的生活和就業無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實踐證明,城鎮化水平與農業產業化之間具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二、三產業比較發達,城鎮化水平也較高;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能夠促使農村地區資源集中和有效利用,促進農業規模經營,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業產業化發展,能夠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滿足城鎮化發展帶來的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和數量的更高要求;農業產業化發展也會使更多的農民從農業轉移出來,享受城鎮化發展成果。可見,農業發展是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沒有農業產業化的支撐,農村就無法擺脫貧窮落后面貌,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就難以真正實現。城鎮化發展越來越需要高效集約的農業產業化提供支持;越來越需要農業產業化提供城鎮大量充足的原料供應及食物產品,對新型城鎮化作出的“市場貢獻”、“人力資源貢獻”、“資金貢獻”和“土地貢獻”。應該說,新型城鎮化是針對傳統城鎮化而言的。傳統城鎮化強調只有在城市才能實現“人的城鎮化”,即“人口轉移型”的城鎮化;而農村人口不向城市轉移而城鎮化,亦即農村就地城鎮化更適宜中國國情。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產業化不僅應當成為鄉村城鎮化推進的起點,甚至應當成為中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要對農村的一、二、三產業實行多層次、多元化的優化組合,以龍頭企業為重要載體,專業市場為導向,中介服務為紐帶,用工業化的方法在產前、產中、產后之間形成支撐、聯系,提高綜合生產力。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按“人的城鎮化”要求,認真總結快速推進的人口轉移型城鎮化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吸取過去的教訓。必須看到,無論是傳統城鎮化還是新型城鎮化,歸根到底都是人的城鎮化,中國快速城市化,并沒有使大量進城農村轉移人口真正實現人的城鎮化,說明這樣的人口轉移型城鎮化是片面的、不徹底的。

        二、中國鄉村新型城鎮化要走“適度城鎮化”建設之路

        當前城鎮化正面臨著擴張速度高于質量、有城鎮無產業支撐、農民“被城鎮化”、掠奪式開發、社會矛盾加劇、生態成本透支等種種挑戰。從目前中國有些情形來看,城鎮化依然是以投資驅動和“房產化”為主,是一種功利性的城鎮化,而不是我們所期待的人本化的城鎮化。因此,鄭重提出中國鄉村新型城鎮化要走“適度城鎮化”(或低工業化的城鎮化)發展之路。

        實現城鎮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城鎮化推進的速度,必須與其工業化的進程相適應,與其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匹配,超出了這個能力很可能會出現就業不足、貧困人口增多、兩極分化嚴重等問題,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生活都會帶來嚴重影響。推進城鎮化,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總結經驗教訓,量力而行,不能超前。

        1.“適度城鎮化”的發展理念

        追求人的城鎮化,這是“適度城鎮化”發展理念。城鎮化對一個國家而言,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城鎮的結構和功能布局一旦確定較難改變。因此城鎮化的發展是否適度,事關城鎮化的成敗得失。從各國發展情況看,城鎮化具有明顯的階段性與差異性。城鎮化發展過程大體可分為3個不同階段:第一是初期階段,城鎮發展比較緩慢,城鎮化水平在30%以下。在初期階段,以城鎮對農業經濟社會的延伸、補充和提升為主,城鄉互動協調、互利共贏成為其基本特征。第二是中期階段,城鎮化水平在30%至70%之間,城鎮相對獨立于農村社會經濟之外急速發展,經濟社會資源大規模地向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過度集聚,在城市對區域的輻射帶動功能不斷增強的同時,城鎮化的集中極化發展帶來城鄉分割。第三是后期階段,城鎮化水平超過70%,城鎮進入穩定發展期。后期城鎮化階段,城市通過高度的集聚發展,資源要素發生溢出需要,與之相伴出現城市向農村的空間擴張和資源要素擴散,城鄉融合趨向將更加明顯,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

        城鎮化這種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城鎮化和城鎮從根本上改變并不斷創造著新的人類生產生活,不斷集聚集成、提升創新著優質的經濟社會要素,促進了生產力發展進步、經濟規模迅速擴大和社會財富急劇積累,充分體現和代表了人類文明進步。實現美好新生活是城鎮化不斷追求的目標和不竭的動力源泉。與此同時,也要看到,城鎮化在創造現代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現代“城市病”:人口膨脹、交通擁擠、環境污染、醫療等公共設施不足、建筑強度大、城市空間被壓縮、生活緊張焦慮、鄰里親情交流缺乏等。這也使得人們對城鎮化的價值產生動搖?!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成為人們一種新的生活向往。

        因此,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推進新型城鎮化,要著眼“人的無差別發展”,矯正目前的二元化機制,實現城市財政支出和公共產品提供對所有居民無差別、全覆蓋,要解決人的城鎮化問題,要讓人在城鎮中更好地生產生活。中國大體處在中期城鎮化階段,低成本推進城鎮化的很多因素正在消失和改變。況且在中國已經實現的所謂城鎮化率還有很多不真實的因素,需要讓其逐步真實起來,讓符合條件落戶的農民工享受到城鎮的公共服務。解決好農民工在城鎮落戶以及就業、子女教育、住房、社保等問題,這可能比單純追求提高城鎮化率更重要、更有意義。

        2.“適度城鎮化”的必由途徑

        走“美麗鄉村”建設之路,這是“適度城鎮化”的必由途徑。鄉村新型城鎮化必須走“美麗”建設之路。什么是“美麗”建設?簡言之,就是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同時,實現天藍、水清、空氣清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發展的圖景。就是走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相協調,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發展之路,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中國鄉村新型城鎮化是生態文明的城鎮化,這是中國城鎮化的必然選擇,更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內在要求。成功的城鎮化必須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鎮化,推進城鎮化不能造成水體污染、霧霾頻發,而是要節能減排、綠色低碳,使城市成為天藍、地綠、水凈、空氣清新、道路通暢的美好家園。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美好家園,就是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進程,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管理模式。改善自身所處環境的迫切需要已使得“美麗建設”內生為中國鄉村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訴求。中國鄉村新型城鎮化過程回應和滿足內生于當下社會的“美麗鄉村”建設訴求已屬當務之急。然而進一步的問題在于,中國鄉村城鎮化如何與“美麗中國”建設相協調和兼容。筆者在此強調:中國鄉村新型城鎮化必須把握大基準,即低工業化的城鎮化或適度的城鎮化。

        中國一些處于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的城鎮,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空氣和水體遭到污染,噪音超標,設施基本功能缺失,資源消耗系數較大,可循環系數偏低,宜居水平較差。一些中小城鎮近年來發展很快,但同時空氣質量等環境指標明顯下滑,生態優勢在下降。環境質量已經成為社會幸福感和滿意度以及凝聚力的重要來源,這是新型城鎮化過程無法回避的一個基本事實和民意基礎。中國鄉村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符合中國鄉村的現實區情。就是統籌考慮城市建設與人口、環境、資源、產業等關系,堅持從實際出發,以城市總體生態環境的優化為出發點和歸宿,以方便、和諧、宜居、低碳為目標,始終緊扣生態友好、資源節約的主題,謀求城鎮的可持續發展。

        創新城鎮化的發展模式,實施美好城鄉建設行動。將新型城鎮的產業做成集約、智能、綠色和低碳的生態模式;緊扣城鎮地方特色,形成以綠色經濟為核心的生態經濟體系,可持續利用的自然資源保障體系,山川秀美的自然環境體系,人與自然和諧的人文生態體系,建設生態文明、生活富裕、環境優美、和諧美好的新型城鎮;這樣的新型城鎮對于就地轉移農村勞動力,緩解城市就業壓力,消化過剩產能、培育新的增長空間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實施美好城鄉建設行動是從當前城鎮化面臨的困局而提出的一種戰略構想,也必將成為中國鄉村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3.“適度城鎮化”的現實抓手

        “就地城鎮化”,這是“適度城鎮化”的現實抓手。城鎮化轉型的一個新特征,是使更多的農民及其后代實現 “人的城鎮化”,不僅在城市可以實現,在農區也同樣可以實現,也就是說,不能只走“人口轉移”的城鎮化道路,也要同時走“結構轉型”的城鎮化道路,引導和組織一部分農民就地就近實現“人的城鎮化”。

        由于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比重大,農村地域遼闊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財政底子薄,因此城鎮化發展應進行“三步走”多元化的安排,即第一步讓需要轉移的農民小部分向大中城市“農轉非”;第二步讓相當多的人向小城鎮集中;第三步讓余下的人離地不進城鎮,仍散居在廣闊的鄉村。這樣既可避免“城市病”的出現,又能達到實現城鎮化的目的。

        筆者始終認為不恰當的城鎮化將繼續加大耕地、生態壓力,且農民上樓后無法從事農業生產,必將后患無窮。中國糧食生產的主產區,應因地制宜實行就地城鎮化,或者說新型城鎮化的重點應是大力推進“美麗鄉村”、“美麗小鎮”建設。將村落發展成微型城市,建設美麗小鎮,意味著必然要發展新型農業,通過一、二、三產業的全面帶動,增強鄉村自我“造血功能”,注重產業帶動和支撐,以多種產業支撐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幫助傳統農民轉型。比如,發展新型農業。以創建中國鄉村現代農業示范區為基礎,重點培植特色農業、旅游農業、外向型農業。政府可幫助農民統一解決自來水、污水、垃圾處理、燃氣、網絡、電力、電話、銀行、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農民不必上樓,既節約了土地,又方便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穩定種糧大軍,從源頭上保障糧食安全。農戶散落在農田中,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因為食物生產者沒有離土,人勤地產,就可以少用化學辦法乃至轉基因控制病、蟲、草害,杜絕食物生產的多種危害,同時帶動糧食生產、食品加工、花卉、寵物生產、休閑、物流、農業觀光、生態旅游、養老、保險、教育、金融、電信等產業的深入發展,帶動就業。

        再比如,要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必須發展適度的合作化,將農業補貼資金直接與糧食產量掛鉤,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并完善監管機制。除保留少量的化肥外,拋棄或限制農藥、農膜、除草劑、添加劑、轉基因技術的應用。應用生態農作技術提高糧食產量,減小勞動強度,讓耕者有其利,享受國民待遇。更多的人口分布在食物生產的第一線,避免了過度大城市化帶來的弊端。發展生態農業,在食品生產、運輸、加工、消費等各個環節減少有害物質使用,從而使已有的城市化人口得到較為滿意的食品。

        [參考文獻]

        [1] . 協調推進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2] 馬凱. 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2(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乱码字幕国产中文乱设 | 图片色色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制服丝袜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 亚洲伊人成大香线蕉99综合 | 亚洲一区在线观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