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項目申報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申報資質
申報單位(包括學校或校際聯合體)目前暫時限定在**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范圍之內,區縣牽頭的校際聯合體必須有2所及以上的**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組成。參與的學校必須具有強烈的實驗愿望和教育改革創新意識,相關的實施經驗,較為成熟的培養方案,志愿積極參與實驗的管理和師資隊伍。
二、培養方案
申報單位要制訂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普通高中學生創新素養培育實驗項目”(以下簡稱“實驗項目”)方案,包括培養目標、學生遴選辦法、課程計劃、學習經歷、學程安排、學業管理、成效評價等內容。
1.培養目標。對準備實施的“實驗項目”需有明確的培養目標表述,包括學生創新素養的發展領域,有否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培養的約定,后續發展的方向、空間等。
2.遴選辦法。根據實驗培養目標,制定參與“實驗項目”學生的準入條件標準,有明確的可操作的遴選辦法,并形成面向社會公開的規范制度和程序。
3.課程計劃。圍繞“實驗項目”,制定詳細的課程計劃。課程計劃除國家規定課程外,要有與“實驗項目”目標相匹配的課目設置及相應的說明(如目標、模塊、課時、學習經歷、結果評價等)。國家課程與學校自創課程比例應達到1:1。自創課程可引進高校、科研機構的學者專家開設,也可由學校教師自行開設。
4.學習經歷。參加“實驗項目”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需有多種學習經歷,除根據一般要求所實施的高中學科教學外,應包括參與課題研究或創意項目開發的經歷,相關的社會實踐體驗經歷,到相關高校、科研機構或國內外有關學校訪學的經歷等。
5.學程安排。對參加“實驗項目”的學生三年在校期間的學程應有詳細安排,既要保證上述課程的教學與學習經歷完成,又不能給學生增加過重的課業負擔。學程內容是學生有興趣、愿意投入且能夠完成的。
6.學業管理。對參加“實驗項目”的學生學業管理應作出明確安排。除《**市學生成長記錄冊》記錄學生成長和發展情況外,還要有學生在創新素養方面成長的專門跟蹤性記錄,并保持經常與任課教師、家長、學生本人的反饋和溝通。
7.成效評價。項目單位需形成結合學業管理跟蹤記錄,開發學生創新素養成長性評價方案,并認真實施,作為總結學校實驗成效和學生后續學習、發展的基礎資料。
三、保障措施
申報單位需具備優秀的帶教導師團隊、充足的教學資源、相應的條件設備和面向社會的專題網頁,以保證計劃順利實施。
1.導師團隊。有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教授與學校教師共同構成的導師團隊。其中,課題研究或創意項目開發的領銜人要由高校、科研機構知名教授與高中學校特級教師共同組成,在“實驗項目”中起實質性領銜作用。與高校或科研機構合作的課題研究或開發項目中涉及的指導教師,來自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比例不低于50%。參與該計劃的高中學校教師中應具備相應的能力。
2.教學資源。具備開設自創課程和學生參與課題研究或創意項目開發所需要的各種教學資源,包括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國家重點一級學科或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博士后流動站等機構三年以上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項目與協議。有來自高中學校與高校、科研機構可供學生使用的圖書館、研究文獻和文獻檢索手段。有較為豐富的相關領域教學資源。
一、關于組織好項目申報工作
2006年以來,全省相繼在108個鎮、3331個行政村開展了新農村建設,全省還深入實施了泥草房改造、綠化村屯、安全飲水、清潔能源、人畜分離、道路建設、美化亮化、村內小流域治理等重點項目建設,農村各項事業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為了有效推動新農村建設,省里每年都拿出一定規模的專項資金,用于重點項目建設補助,前4年省投入專項資金7億元,帶動各方面投入達到240.04億元,完成各類項目建設12140個,省專項資金放大效應達到了1:16.5。應該說,幾年來,在省市縣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項目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并做到了使用管理科學、規范和高效。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從2010年起,全省新農村建設將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提升”工程,省里繼續安排2億元專項資金,主要用于1000個示范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項目建設補助。
前段時間,經過與省發改委、省財政廳溝通協調,省農委黨組研究,報請王守臣副省長批準,省新農村辦公室和省財政廳共同制定了今年吉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補助項目申報管理指南,這次會議后下發各地組織實施。今年項目申報工作與歷年相比,基本上是大同小異,但也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新的情況:一是時間緊。往年我們在3月20日左右就下發了項目申報指南,緊接著就開始培訓,今年由于工作目標和要求發生很大變化,前期省里研究協調占用很多時間,項目申報和培訓時間較往年晚半個月,而且按省里統一要求在6月底前專項資金要下撥到各地,從現在算起,我們有效工作時間不到2個月;二是任務重。今年有1000個示范村,數量上比往年200多個試點(推進)村相比增加了近5倍,有的縣(市)示范村達30多個。無論是項目立項研究、填表審核、手續審批,還是實際踏查、項目匯總、綜合審定等,工作量遠遠超過往年;三是責任大。項目建設不僅僅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直接關系到示范村建設水平,而且也關系到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關系到項目資金的后續管理和使用是否科學和規范。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項目申報工作,確保項目申報質量,工作上要更加認真細致,做到申報無紕漏、無遺落,一次申報、一次成功。
按照省農委、省財政廳聯合下發的《吉林省2010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補助項目申報指南》(吉農綜字[2010]166號)文件精神要求,今年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補助項目申報工作要在以下八個方面進行明確和落實。
(一)申報范圍項目申報范圍主要是被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確定的1000個示范村。
(二)補助原則主要有4條:一是上限控制。對示范村上報的項目補助資金實行上限控制,各村最高申報金額不得超過20萬元(秸稈氣化站除外),并根據示范村規模大小、建設實際和原有條件基礎等情況,適當確定補助額度;二是重點支持。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和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建設;三是相對集中。今年省專項資金審核委員會下發了《關于做好2010年納入省統一管理專項資金各項準備工作的通知》,其中對專項資金管理提出“納入審委會管理的專項資金,單個項目在40萬元以下的原則上不再安排。預算執行中,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項目,審委會不予通過,省財政不予撥款。”鑒于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情況,各地在申報項目時,還是盡量要有一定的規模,避免出現項目過小過多、投資分散的情況。每個村申報項目1個,最多不超過2個,排好順序;四是尊重民意。各地在上報項目時一定要從實際需要出發,尊重基層和農民群眾的意愿和要求,不能大包大攬,更不能強制要求村里申報一些不切合實際的項目。
(三)項目目錄專項資金補助項目共10類,分別是:一是農村道路建設,包括村道、屯道、巷道的水泥路、油路、鋪磚建設;二是橋涵建設;三是自來水工程建設,包括水源、泵房、管線鋪設的基礎設施建設;四是排水排污工程建設,包括路邊排水溝、屯內小河流兩岸整治工程;五是清潔能源建設,主要是支持興建大型秸稈氣化站,省支持最高額度不超過70萬元,不足部分由縣(市、區)財政和村集體、農民自行籌措,對于建設戶用沼氣池、大沼氣池、秸稈汽化爐不予支持;六是村部建設,包括村委會辦公室、文化活動室、信息服務站、村多功能室(農民夜校)等,要一室多用;七是休閑文化廣場,包括場地整治、設施配備、宣傳欄建設等;八是垃圾處理場點建設,包括垃圾堆放場所、垃圾處理場、垃圾轉動車等;九是有線電視建設,接入有線電視網絡或建設衛星接收裝置;十是村屯廣播設施,選擇少部分村試點,在文化活動室配備村屯廣播設施。這10類項目是省里綜合考慮全省情況而確定的,主要是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項目,既照顧了建設好的地區,又考慮了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項目申報不得超出這個范圍。
對于省里沒有支持的項目,各地可通過本級專項資金、鄉村集體和農民自籌資金、社會幫扶資金予以扶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堅決杜絕和防止利用申報項目爭取資金,償還歷史積累的債務。即使是前幾年新農村建設欠下的債,也不允許利用今年和今后的專項資金償還債務。發現這類問題,不僅要追繳今年的專項資金,以后也不再支持安排。
(四)專項資金分配辦法 省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按每個縣(市、區)示范村數量、新農村建設工作情況和地方財政狀況等因素,確定支持規模。省專項資金審核委員會提出“專項資金的使用要相對集中,不撒‘芝麻鹽’,單個項目在40萬元以下的原則上不再安排”,這是省里對專項資金使用的硬性要求。省里的總體想法是對示范村項目以縣(市、區)為單位進行捆綁立項,以申報指南的10類項目進行捆綁整合,如道路建設項目就各示范村申報的項目進行捆綁為一個項目,各示范村申報項目補助資金相加超過40萬元。各(縣、市)在申報時一定注意同類項目申報補助總額度是否超過了40萬元,沒有達到就協調各村進行調整安排。
(五)申報程序 申報程序基本是與往年一致。各示范村要按照縣、鄉(鎮)、村總體規劃、建設規劃、經濟發展規劃的要求,提出本年度具體建設項目計劃,編制《吉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補助項目申報書》,經市(州)、縣兩級農業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財政局簽屬意見后,報省農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省財政廳。
(六)時限要求 按照早申報、早批復、早實施的要求,省里已于4月9日將《項目申報管理指南》下發,并通過網絡進行了轉發。要求各地在4月20日前將申報項目上報到省里,逾期將視為自動放棄。省里還要對項目進行實地考查、集中審核、專家論證,上報省專項資金審核委員會審批。這樣,今年的項目申報審批和資金撥付工作最晚不遲于6月底前完成。因為,省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規定,今年同去年一樣,凡是6月底前沒有下撥專項資金的,每逾期1個月削減10%,并在第二年預算安排時扣減。11月份的不再下達專項補助資金,結轉下年使用。
(七)項目核查 今年4月20日以后,省新農村建設辦公室將會同財政部門組成9個組,對各地申報的項目進行逐村逐項踏查核實,4月底前根據核實情況進行集中審核和確定補助項目和資金安排計劃。考慮到今年示范村數量較多,要求各地要提前進行實際踏查,充分考察項目的可實施性和建設成本,要確保項目能夠按時保質保量順利完成。在指導各地工作中,一方面,要求各示范村要盡量擴大單個項目的投資規模;另一方面,對那些投資規模過大、建設周期過長的項目,要盡量進行調整,省專項資金補助額度有限,最好還是用在刀刃上。
(八)需注意的五個問題
1.堅持以規劃為指導進行項目申報 做好規劃是搞好新農村建設的首要前提。特別是這1000個示范村,要進行連續三年的投入建設,必須要制定長期規劃,尤其是將來三年要分年度進行項目規劃,具體到實施哪些項目,項目建設時間等一些細節,各地、各示范村要高度重視規劃編制工作,提高規劃科學性、降低規劃成本。去年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編制基本上已經完成,部分村屯規劃也已完成,要求已經完成村屯規劃的要進一步完善,沒有做過規劃的村屯要抓緊進行規劃,避免盲目建設和無效建設。在項目申報中要按照規劃進行申報,不能做無用規劃,隨意規劃。
2.堅持以項目建設帶動環境綜合整治 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是新農村“千村示范、萬村提升”工程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項工作將直接影響到我省新農村建設的成果。農戶的院墻和大門建設是示范村建設的重點項目,示范村的面貌能不能改變,示范村能否做到村容整潔,關鍵在于這類項目建設,但是由于院墻和大門建設不屬于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項目,所以今年沒有納入到支持目錄中。但是各地在考慮示范村建設項目時,一定要把院墻和大門建設作為重點,抓緊建設,早見成效。市縣兩級在安排資金投入時要把環境整治作為主要投入方向,要加強組織領導,切實把這項工作落實好,建立起一個解決農村“臟、亂、差”問題的長效機制,在年終檢查評比考核中,環境整治工作將是省里檢查的一項重要指標,希望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塑造村屯生態環境良好的健康形象。
3.堅持以專項投入為引導,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 示范村建設光靠省里專項資金投入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既不現實,也不是長遠之計。要解決投入問題,就要改變由政府、村集體大包大攬的做法,要創新機制,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作用,建立引導、鼓勵各種社會力量投入的有效機制。把省里專項資金支持和積極爭取其它政策支持與廣大農民群眾投工投勞有機結合起來,通過以獎代補、項目補助、以物抵資等方式,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今年國家財政部擴大了在我省農村“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范圍,初步選定200個鄉鎮,與示范村建設相結合。各地在項目建設中,一定要組織農民多投資投勞,以爭取國家財政部的農村“一事一議”獎補支持。總之,要以省專項資金投入以及村里投入為引導,利用全社會的幫扶機制,吸引各部門、企事業單位、個人等多方面投入,通過軍民共建、村企共建、能人援建、干部還返鄉幫建等多種有效形式推進建設。省級專項資金補助項目立項和批復會充分考慮對其它方面投入帶動情況,凡是有其它投入的就優先立項,凡是其它投入較大的就給予多一些的支持。
4.堅持實事求是申報好秸稈氣化項目 按照省里的要求,從2010年起以試點性質安排一部分秸稈氣化項目,總體考慮數量在20個左右,力求做到當年投入、當年建設、當年運營。由于秸稈氣化項目投入較大,一般的村,省里只解決項目投入的一半多一些,所以對于申報興建大型秸稈氣化站的示范村要有較強的資金籌措能力,同時考慮項目長久運營,對村班子組織能力、集體經濟實力、農民自籌能力也進行一個全面考核。各縣(市、區)對于條件不具備、投入無法解決、村班子組織能力不強的村要堅決調整不得申報。
5.堅持尊重民意 解決最迫切的問題 項目申報要堅持和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抓住影響農民生產生活的關鍵問題,從群眾要求最迫切的建設項目入手,重點做好農民群眾最為關心的路、水、氣、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項目建設。要堅持民主程序,項目申報要進行民主決策,申報項目要在村里公開10天。
二、關于抓好專項資金管理工作
近幾年,各縣(市、區)都能夠按照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規定統籌安排,科學使用,專項資金管理工作日趨規范和完善。但個別縣(市、區)仍然存在著緩撥、滯撥、串項使用等傾向性問題,如果不引起重視、切實加強管理,就可能出現更加嚴重的違規、違紀問題。所以我們要從切實保障專項資金安全使用出發,加強對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重點抓好以下四項工作:
(一)嚴格按照批復項目使用專項資金 按照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規定,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專項補助資金,主要用于歷年來省級試點村鎮、推進村和整體推進縣重點推進村及今年新確定的1000個省級示范村的新農村建設項目補助。補助范圍嚴格按照當年省里批復的建設項目使用,不得截留、挪用、串項使用。特別是年度獎補資金、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補助資金、農村泥草房改造補助資金,一定要嚴格按照規定的用途及補助的額度使用,嚴禁用于補充工作經費、發放獎金等,杜絕套取國家補助資金等違規、違紀、違法行為的發生。
(二)及時撥付和使用省級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 按照省財政廳和省農委聯合印發的《吉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吉財鄉指[2008]797號)文件的規定,各縣(市、區)財政部門在接到省財政廳指標文件后,應在15個工作日內將項目資金撥付到建設單位,并通知當地鄉鎮財政所(分局)。各地要嚴格按照這一要求,及時拔付專項資金,不準緩撥和滯撥,務必將專項補助資金在規定時限兌現到村,用到項目建設上。若有現在仍未下撥2009年專項資金的,務于近期將資金撥付到位。各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辦公室要協調當地財政部門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跟蹤檢查。特別是市所轄的區,資金必須及時由市撥付到區,由區撥付到鄉鎮財政所。發現緩撥和滯撥的,省里要給予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建議省財政部門收回資金,另行安排。
(三)建立嚴格的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和項目建設制度 一是堅持實行報賬制度。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實行專款專用,按工程進度撥付資金,在鄉鎮財政所(分局)實行報賬制,嚴格防止白條入賬;二是嚴格履行項目建設相關程序和手續。主要是建立健全工程招投標、項目合同、工程監理、法人負責、竣工驗收等相關制度,嚴格程序,完備手續;三是及時公開。項目建設要充分尊重群眾意見,專項資金和項目建設每一個環節都要及時向群眾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增強透明度;四是建檔立卷。對于過去開展的農村泥草房改造、畜禽養殖小區建設和其它基礎設施、公益事業項目建設情況,都要及時備存相關的文件、資料和圖片。縣(市、區)和各村都要建立相關檔案,以備查詢和檢查。
(四)加強對專項資金管理工作中存在問題的整改 從前段時間省里對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調度的情況看,絕大多數縣(市、區)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工作是嚴肅規范的,專項資金也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效能,有力地推動了當地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但由于受環境評估未通過、配套資金不到位、先建后補、人為調整項目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一些地方出現了項目串項、串村使用專項資金問題,還有的地方存在著資金掛帳、項目無法實施問題,這些問題也要認真對待、妥善解決。必須指出的是,出現上述問題,既有客觀原因,又有主觀因素,既有村鎮問題,又有各級新農村建設辦公室工作不到位的問題。今后,哪個地方再出現這樣問題,就取消哪個示范村資格,同時對縣(市、區)級新農村建設辦公室提出批評,并取消年終省級先進的資格。
三、關于做好專項資金檢查工作
隨著中央和我省不斷加大對“三農”工作的投入,匯集到各地的“三農”政策性資金越來越多,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以及基層干部群眾的廣泛關注。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能不能使用好,使用得不到位,已經引起了省紀檢監察部門、省審計廳的高度重視。近幾年,省審計廳每年都安排專項審計,省紀檢委也多次組織力量對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進行執法檢查,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是涉農專項資金中檢查的重點。各市(州)、縣(市、區)新農村建設辦公室要高度重視,積極做好專項資金檢查工作。
(一)開展專項資金自查工作 各市(州)、縣(市、區)新農村建設辦公室要組織一次全面深入的自查,對四年來特別是2009年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專項補助資金使用管理情況進行全面檢查。檢查工作可采取與當地財政、審計、紀檢部門聯檢,以及跨縣(市、區)互檢互學等方式進行。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深刻分析原因,認真制定整改措施,并認真研究加強專項資金管理的長效機制。對違法違紀問題,要依法依紀嚴肅處理。同時,對檢查中發現的好典型、好經驗、好做法,將采取適當形式予以表彰獎勵和總結、推廣。
(二)明確檢查工作內容 一是檢查2006年以來,特別是2009年省級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有無滯撥和擠占挪用情況。二是檢查省級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具體包括:是否實行專款專用,專戶管理,獨立核算;專項資金到位后,是否及時組織項目實施;在組織實施新農村建設項目過程中,是否按照上報省里的項目計劃使用資金;項目資金的使用情況是否公開、公示;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設備采購方面是否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公開招標,實行政府采購;資金使用票據憑證是否真實、資料是否完備;建設項目是否建立和落實工程質量領導責任制,健全質量保證體系;是否嚴格執行建設程序,嚴格遵守工程管理制度,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三是檢查項目效益情況。主要檢查專項資金投入使用是否達到可研報告或立項報告的預期指標;是否按計劃開工和完工,是否及時辦理各項竣工驗收手續,是否及時交付使用,項目是否兼顧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關鍵詞】 文化中心 概算 造價 審核
1 項目概況
本項目由文化閱覽中心(包括1棟5層的書城和影城、1棟2層的會議中心和1棟9層的圖書館)、公共展覽中心(包括1棟4層的文化館、1棟6層的美術館和展覽館)、演藝中心(5層)和1層地下室組成,總建筑面積108183.99平方米,申報總造價136416.29萬元。申報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基坑土方、基坑支護工程,樁基礎、人防、土建、室內精裝修、外墻裝修、電氣、給排水、防排煙、通風空調、高低壓變配電、電梯、智能化、外立面泛光、舞臺設備及燈光音響、室外園建及綠化等工程。
2 建筑標準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填充墻采用加氣混凝土砌塊;樓地面中地下室為水泥砂漿地面、防滑地磚,文化閱覽中心為PVC地面、軟木地板、防腐木地板、面磚地面、地毯樓地面,公共展覽中心為現澆水磨石地面、實木地板、防腐木地板、面磚樓面、橡膠地板,演藝中心為PVC地面、福鼎黑花崗巖地面、面磚地面、實木地板、地毯樓地面、舞臺專用木板、舞蹈教室專用木地板、竹地板、防滑夾膠玻璃、石材地面、芝麻灰花崗巖地面;內墻面中地下室為吸聲墻面、防霉乳膠漆墻面,文化閱覽中心為清水砼墻面、乳膠漆墻面、鋁條吸聲墻面、面磚墻面、木質吸音墻面、涂料墻面、石材墻面,公共展覽中心為清水砼墻面、乳膠漆墻面、鋁條吸聲墻面、涂料墻面、面磚墻面、白色乳膠漆隔音石膏板隔墻,演藝中心為乳膠漆墻面、防火板貼竹皮墻面、鋁條吸聲墻面、木質吸音墻面、黑色吸音石膏板墻面、面磚墻面、馬賽克墻面、電梯玻璃幕墻;外墻面中文化閱覽中心為涂料墻面、玻璃幕墻、金屬幕墻、石材幕墻、帶骨架幕墻(穿孔鋁板),公共展覽中心為金屬幕墻、玻璃幕墻,演藝中心為屋面垂直綠化不銹鋼掛網、隱框玻璃幕墻、石材幕墻、金屬幕墻、帕萊斯天然木紋飾面外掛板、帶骨架幕墻(穿孔鋁板);天棚中地下室為吸聲頂棚、埃特板天棚,文化閱覽中心為乳膠漆天棚、鋁合金格柵吊頂、竹木格柵吊頂、輕鋼龍骨石膏板吊頂、鋁條吸聲吊頂、白色乳膠漆雙層石膏板吊頂,公共展覽中心為輕鋼龍骨防水石膏板吊頂、鋁條吸聲吊頂,演藝中心為白色乳膠漆天棚、復合鋁板貼竹皮吊頂、鋁條吸聲吊頂、穿孔吸音石膏板吊頂、木質吸音天棚;屋面分為上人和不上人保溫隔熱屋面;室外園建工程地面為彩色馬賽克紋理、白色機制石、喬治亞灰麻荔枝面、喬治亞灰麻燒面、灰色透水磚、喬治亞灰麻自然面、灰色盲道磚、瀝青、山西黑花崗石荔枝面、栗色竹木。
3 審核依據
3.1 計價標準
《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GB50500-2013)、《深圳市建設工程計價規程》(2013)、《深圳市建筑工程消耗量標準》(2003)、《深圳市建筑裝飾工程消耗量標準》(2003)、《深圳市安裝工程消耗量標準》(2003)、《深圳市市政工程綜合定額》(2003)、《深圳市園林綠化工程綜合價格》(2000)、《深圳市建設工程計價費率標準》(2013)及深圳市現行有關的計價辦法。
3.2 計價時點
2014年第10期《深圳建設工程價格信息》及市場價。
4 工程造價審核情況
本項目申報總概算為136416.29萬元,審核為117520.19萬元,核減18896.10萬元,核減率為13.85%。審核總概算構成為建安工程費101413.02萬元,工程建設其他費10268.11萬元,預備費5584.06萬元,文化閱覽中心智能化工程專用系統255萬元。審核后建安造價指標為9374元/平方米,綜合經濟指標為10863元/平方米。
4.1 建安工程費
4.1.1 優化方案方面
(1)地下室:申報地下室面積25860.31平方米,設539個停車位,占總建筑面積的23.90%,與深圳市同類項目比較(一般地下室約占總建筑面積的45%-60%),本項目地下室占比偏低,且布局不合理,空間浪費較大(約48平方米/車位,遠超《深圳市城市規劃標準與準則》的30~35平方米/車位)。鑒于項目所在地是片區未來商業、文化活動的集中區域,為充分利用地下空間,預留足夠的地下停車位,建議進一步優化方案,適當增加地下室面積約10000平方米(增加約350個地下停車位),參照現有審核標準,建安工程費增加約3300萬元。
(2)提高室內精裝修部分石材選材標準:為保證項目品質,調整石材選材方案,將石材綜合單價由370元/平方米調增至560元/平方米。
(3)提高外墻石材及金屬鋁單板選材標準:申報墻面石材標準過低,為保證項目品質及外部觀感,建議優化石材方案,調增墻面石材主材單價,由380元/平方米調增至600元/平方米;申報帶骨架金屬幕墻部分主材為氟碳噴涂鋁單板(450元/平方米),該材料為單面噴涂,單側觀感效果較差,為保證金屬色澤均勻,提高檔次效果,建議該類主材采用進口陽極氧化鋁板,單價調整至800元/平方米。
(4)綠化工程:本項目綠化方案中大量采用名貴樹種和大樹,單價1萬元以上的喬木有348株,3萬元以上喬木170株,最高單株喬木達到14萬元,綠化綜合造價標準為1012.32元/平方米。與深圳市同類項目比較,本項目申報標準過高。參考深圳市關于重要節點綠化的最高標準及專家意見,建議進一步提高綠化設計水平,優化方案,本次審核暫按450元/平方米考慮。
4.1.2 校核工程量方面
(1)地下室土建:申報鋼筋含量標準166千克/平方米,參考經驗數據及同類項目指標應為140千克/平方米以內,本次審核暫按152千克/平方米考慮。本項目尚未進行結構安全驗算,未能提供合理配筋率等參考指標,建議在下階段結構安全驗算基礎上,采用合理經濟配筋率,避免投資浪費;申報混凝土指標為1.23立方米/平方米,參考經驗數據及同類項目指標,建議調整為1.2立方米/平方米以內。
(2)主體建筑土建:申報鋼筋含量標準93千克/平方米,參考經驗數據及同類項目指標應為60千克/平方米左右,本項目暫按80千克/平方米考慮。本項目尚未進行結構安全驗算,未能提供合理配筋率等參考指標,建議在下階段結構安全驗算基礎上,采用合理經濟配筋率,避免投資浪費;申報混凝土指標為0.55立方米/平方米,參考經驗數據及同類項目指標,建議調整為0.46立方米/平方米。
4.1.3 調整不合理單價方面
(1)室內精裝修:申報文化閱覽中心及公共展覽中心裝修標準為1700元/平方米,演藝中心為3160元/平方米。參考同類項目室內精裝修標準及專家意見,根據申報單位提供的參考品牌進行市場詢價,調整部分材料單價,如埃特板、防滑地磚、釉面磚等,審核后文化閱覽中心及公共展覽中心裝修標準為1400元/平方米,演藝中心為2600元/平方米。
(2)外墻裝修:幕墻工程申報綜合單價約為2700元/平方米,結合專家意見和同類項目指標情況,對申報單位提供的參考品牌進行市場詢價,在遵循原設計方案、保證原設計效果的前提下,本項目按1800-2000元/平方米考慮。
(3)清水混凝土模板:本項目清水混凝土模板約4萬平方米,申報綜合單價過高,約735元/平方米。為確保清水墻品質及外觀效果,綜合單價由原審核的250元/平方米調增至450元/平方米,在原審核基礎上增加建安工程費約968萬元,按清水混凝土模板專項經費單列,考慮作為預留費用。
(4)舞臺設備及燈光音響:為保證演藝中心舞臺燈光、音響等達到預期效果,本部分的審核嚴格按照設計文件提供的高檔參考品牌執行,經市場詢價僅對部分單項偏高的價格進行了調整。
4.2 工程建設其他費
根據現行相關取費標準,工程建設其他費審核為10268.11萬元。其中原建安工程費中的綠色建筑增加費審核后為285.14萬元,根據專家意見及現行取費標準,納入工程建設其他費中。
4.3 預備費
根據現行相關取費標準,考慮到本項目部分建設內容缺漏方案設計,存在較多不確定性,為確保項目后期順利實施,本次審核按5%計取,審核為5584.06萬元。
4.4 文化閱覽中心智能化工程專用系統
文化閱覽中心的書城POS及EAS系統、影城售票及檢票系統、圖書館管理系統申報造價共計255萬元,該部分建設內容一般應在運營方案確定后由運營商根據實際需求建設,本次審核在建安工程費中予以扣除,在總造價中單列。
5 下階段工作建議
5.1 設計方面
精裝修采用的部分建筑材料,如60毫米厚花崗巖地板、室外實木地板等,建議進行設計優化;智能化系統應統籌考慮,整體一并設計;標識系統和泛光照明工程無具體設計方案,為保證效果,建議由專業公司進行補充設計,預留建設資金。
5.2 保證項目品質方面
本項目大量采用清水混凝土墻,為保證最終實施效果,建議先期制作清水墻樣板,由相關部門組成聯合驗收小組對其效果進行評估驗收,最終確認后方可大規模實施。
5.3 運營方面
盡快明確運營方案,相應的運營主體盡早介入;為減輕政府后期場館運營的管理成本,建議適當增加創意文化產業相關聯的商業經營面積;充分借鑒現有公共建筑能耗高的經驗教訓,認真研究綠色低碳節能方案,以降低建筑能耗,減少后期運營成本。
5.4 項目監管方面
本項目是重大民生工程,為提高項目建設質量和效益,建議加強項目建設全過程管理,在后續工作中開展項目稽查和后評價工作。
6 結論
社會保障性住房是我國城鎮住宅建設中較具特殊性的一種類型住宅,它通常是指根據國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規的規定,由政府統一規劃、統籌,提供給特定的人群使用,并且對該類住房的建造標準和銷售價格或租金標準給予限定,起社會保障作用的住房。
一、近年來我縣住房保障建設的基本情況
我縣住房保障工作啟動于2008年,項目實施以廉租房建設為主,公租房、棚戶區改造、安置房、租賃補貼發放多種方式并舉的住房保障模式。從2008年至今,共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6016套,發放租賃補貼15480戶次,極大改善了我縣低收入困難家庭的居住條件。
在廉租房建設上,我縣采取新建、回購、改造等方式,共投入建設資金14270多萬元,新建廉租房2007套。建設過程中,嚴格依法依規依程序,按基本建設程序進行項目的選址、環評、立項、規劃、設計等工作,嚴格執行建設工程招投標制度,嚴格履行工程監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貫徹工程建設強制性管理標準,確保廉租房建設質量。同時嚴格項目資金審批管理,做到項目資金專戶管理、專帳核算、專款專用,確保國投專項資金規范有效使用。
在公租房建設上我縣及早準備,提前規劃,抓住工業園建設發展的有利契機,主動與工業園管委會聯系,采取項目資金補助與規費包干等 優惠政策,積極動員各工礦企業,新建了工業園孵化中心、海濟藥業、喜多多、科力嘉紡織、家益食品、賽隆藥業等2500多套公租房。
在城市棚戶區改造建設中,我縣借助舊城改造和平垸行洪的大好機會,先后完成了沿河北路城市棚戶區改造與橋東沿河路城市棚戶區改造。沿河北路城市棚戶區改造共投入資金2.4億元,異地安置383戶;橋東沿河路城市棚戶區改造共投入資金1.6億元,完成棚戶區拆遷496戶,其中進行貨幣補償102戶,異地安置394戶。
在安置房建設上,我縣結合棚戶區改造拆遷安置需要,先后新建了人和花園安置房276套,新建了天福花園安置房60套,新建了城關鎮新華苑安置房72套。
在租賃補貼發放工作上,自2008年以來,對縣城關地區低收入家庭共發放住房租賃補貼15580戶次,累計發放補貼金額1877萬元。在發放過程中,我們會同城關鎮及街道嚴格準入、堅持公開公示、實行打卡發放,較好地做好了這一工作,真正讓我縣低收入家庭在住房租賃補貼上做到應保盡保,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
在實物配租上,為確保我縣廉租房分配做到公開、公正、透明、合理,我縣先后制定《華容縣城關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物配租相關規定》、《華容縣城關地區廉租住房退出和監督管理細則》等文件,明確了廉租房申請條件,準入機制等。
在廉租房分配上,我們堅持四個基本原則,即堅持條件優先原則,堅持自下而上原則,堅持公開公示原則,堅持集體審批原則。優先特困家庭,優先申報較早的家庭,優先城關地區多年長住無房戶,優先一家一室的家庭;嚴格按照自下而上的程序,先在街道居委會進行申請,并由街道居委會進行資格審查,城關鎮住房保障辦公室進行復核,再由縣住房保障領導小組集體審批后進行公開公示,最后由縣公證處現場公證進行抽簽分配。
二、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通過這幾年住房保障工作的實施,尤其是廉租房的建設分配與租賃補貼發放,確實從根本上解決了城關地區部分住房困難群眾的實際困難,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也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但客觀辯證地分析,也還存在一些問題與困難。這主要表現在:
一是工作機制還不夠健全。個別單位總認為保障房是房產部門的事,與自己無關,所以在執行縣委政府要求、報批相關手續上不能做到特事特辦,導致項目建設時間拖得很長,而上級部門的目標考核又相當嚴格,所以,房產部門總感覺工作壓力很大。二是廉租房的分配及后續管理工作難度較大。作為符合廉租房入住條件的對象,如何申請、審批、分配入住,本來有嚴格的程序規定,但這些人要么找領導打招呼、要么找提訴求,可以說申報的人數是相當多,接訪處訪的任務也是相當之重,再加上部分涉軍、涉殘、涉拆人員的介入,情況更是復雜。而全且每年新建廉租房的數量卻雙相當有限,遠遠滿足不了上述對象的需求,所以工作開展的難度較大。三是宣傳的工作力度還要進一步加大。雖然房地產部門這幾年通過召開新聞會、開辟專題宣傳電視臺、在各街道張貼政策宣傳知識圖片等方式進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宣傳,但市民對此了解還是不夠,有的也根本不按程序進行申請。四是主管部門工作的壓力很大。由于省市每年下達的住房保障性目標任務較大、考核較嚴,并且涵蓋的范圍較廣,而房產部門的人手又有限,再加上很多需要縣本級配套的資金又無法到位,導致了項目建設偏慢、供需矛盾突出,工作壓力較大。
關鍵詞:項目建設;項目問題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7-000-01
實現以項目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積極推進項目建設,深入一線調研,全面盤點今年以來我區重點項目建設情況,梳理問題原因,研究解決項目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各相關部門和項目方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及時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全面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確保早日動工、早日建成、早日運營。
一、項目建設情況分析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項目責任單位都比較重視項目的組織實施,做到了組織領導落實、任務指標落實,總體實施進展情況良好。列入本次調研的重點建設項目和億元以上項目共79宗,通過對問題梳理,項目建設過程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有四類:前期手續辦理工作相對滯后、征地拆遷工作難度大、建設資金缺口、受政策規劃調整影響。
(一)前期手續辦理工作相對滯后。個別項目由于用地規劃報建、建設用地指標申請、容積率調整等問題,審批時間長、涉及部門多、程序繁雜,嚴重影響了項目前期工作的推進。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8月,新增立項項目絕大部分仍處于前期準備階段,開工條件尚不成熟。存在這類問題的項目共有20宗,占項目總數的25%。
(二)征地拆遷工作難度較大。征地拆遷難度大依然是影響當前項目建設的突出問題,由于建設用地供給緊張,不同地區、不同項目征地拆遷補償標準存在差異,群眾對補償期望值過高,難以協調一致,導致部分項目開工延后。部分項目因土地影響進展較慢、處于停工狀態或無法開工建設。存在這類問題的項目共有15宗,占項目總數的19%。
(三)建設資金缺口較大。由于商品住宅市場環境不明朗,加上融資環境趨緊、信貸程序繁雜,貸款難度較大,資金緊缺等問題,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投資意愿和力度都有所下降,導致工程建設進度緩慢,有的項目由于資金短缺,連續十幾個月沒有進展,處于停工狀態或流產。存在這類問題的項目共有5宗,占項目總數的6%。分別是:凱越電子、通大旭日花園、東信新天華府商住項目、光耀荷蘭水鄉九期一組團、恒基匯景灣商住項目。
(四)受政策、規劃調整影響。城市建設用地批供環節脫節。受城市規劃調整影響,土地性質發生改變,原來已批準的項目用地不符合規劃而擱置,造成項目無法按時推進;土地取得辦理手續復雜,建設用地征收、供應各個環節過多、程序繁雜、周期較長,少則半年,多則一年以上。存在這類問題的項目共有5宗,占項目總數的6%。分別是:永靜速凍食品、光輝現代家居物流園、惠州市第二十九小學、大艾農莊、惠州南方國際大酒店。
二、建議及對策
(一)針對項目前期工作相對滯后問題,一是各項目責任單位和項目業主單位要制定項目詳細推進計劃,明確時間節點、明確任務進度、明確具體責任人,落實具體人員跟蹤,隨時掌握項目動態,對推進中遇到困難問題,要進一步深入細致調研,弄清問題的癥結所在,及時召開區聯席會議解決。二是區直各有關部門須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效率,在審批環節上加強引導,不斷完善項目審批“一站式”服務,排出報批流程,列出需報批事項的申報材料明細和報批時限,以服務規程的形式一次性告知項目業主單位,縮短項目審批時限。三是開通審批“綠色通道”,在第一時間組織相關人員對重大項目申報材料進行優先受理、審核、審批。
(二)針對項目征地拆遷問題,各鎮(街道)要對重點建設項目的征地拆遷情況進行調查摸底,理順和解決土地歷史遺留問題,充分考慮和保護失地農民的切身利益,做好做細有關群眾的思想工作,堅持以人為本,依法行政,全力破解項目征地拆遷難題。進一步梳理工作任務,制訂細致可行的工作時間表,嚴格按照時間節點,加大力度推進。要健全市、區征地拆遷聯席會議制度,完善日常工作機制,優化征拆審批程序,定期召開市、區兩級職能部門聯席會議,集中研究理順征拆工作重難點問題。同時,要整合報刊、電視、電臺、網絡等各類媒體力量,加強征拆工作宣傳及社會輿論引導,推動形成社會支持、配合征拆的良好工作氛圍。
(三)針對項目建設資金問題。一是各鎮(街道)、區直責任單位要及時掌握項目進展情況和項目業主投資意愿,在項目引進、落戶、上馬等工作中提供優質服務,特別是在上項目中碰到的融資難和用工難問題,要及時召開與項目業主的座談會、見面會,商討制定切實可行解決問題的措施,全力協助項目解決問題。二是要不定期對項目業主單位進行慰問溝通,大力宣傳我區的政策法規和優惠政策,穩定企業投資信心。三是各鎮(街道)要繼續做好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牽線搭橋工作,主動與金融單位銜接、推介項目,為解決項目資金問題做好協調服務工作,建立良好的銀企關系,保證建設資金到位,實現銀企雙贏。
(四)針對項目受政策規劃調整影響問題。各鎮(街道)、項目單位對需報市有關部門的審批或協調解決的問題,要列出問題清單,落實專人負責跟蹤,區直責任單位要主動與市直有關部門反映,加強市、區部門和項目業主之間的溝通協作,不定時召開市區項目聯席會議,形成合力,逐項跟蹤解決,提高項目開工率。
關鍵詞:數字化 教學資源 商科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078-02
在高等職業教育的教、科研活動及教育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隨著各院校對教學設施的持續投入,教學條件不斷改善,教師越來越習慣于使用數字化教學工具與教學手段,如利用計算機、投影儀、電子課件、在線課堂等方式展開教學活動;對于一些無法在課堂上再現的工作場景,使用仿真實訓室、實訓軟件等來模擬工作現場、工作流程。此外,大量的圖片、視頻資料也成為教師教學的幫手。這些數字化教學資源的使用,提高了教學效果,讓教學形式與內容豐富多彩,所涉及的知識點也易于被學生理解和接受。
在商科類專業教學中,對數字化教學資源也存在強烈的需求,因為這些專業的課程涉及到教學內容不像理工科專業,能夠把知識點用模型、設備、零部件、流程圖等形式直觀展示在學生面前。商科類課程知識點的“可視化”程度比較低,教師教學中又偏愛使用任務驅動教學與案例教學,為便于講解與闡釋,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會使用物理沙盤、課堂案例討論、情景模擬等傳統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無論是仿真程度、背景資料的豐富性還是與師生互動程度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出現,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能。
1 數字化教學資源簡述
數字化教學資源是指用數字技術處理過的,可以在多媒體計算機與網絡環境下運行的軟件教學資源,它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主要有:
(1)多媒體素材,如數字化的文字、圖片、動畫、聲音、視頻等。
(2)多媒體課件,指與呈現相對完整知識內容的多媒體軟件,通常由多種素材集成而成,有特定的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
(3)網絡課程:主要指在網絡技術支持下,完成課程教與學的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
(4)電子百科全書:指利用數字化技術存儲、檢索、閱讀的百科全書。
(5)電子期刊、書籍:指利用各種數字化技術進行存儲、閱讀的期刊與書籍。
(6)教育網站:指由教育機構、部門建議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網站。
僅有了數字化教學資源還不夠,還需要把這些教學資源按照一定的規則組織起來,構建成數字化教學資源庫與教學平臺,設計師生數字資源輸入輸出接口,組織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才能方便地供師生使用。
2 數字化教學資源對高職人才培養的作用
(1)是教師展示、傳播教學內容的重要平臺與手段。通過數字化教學平臺,教師可以形象、高效地展示、傳播教學內容;教學課件、軟件的可復制性與可適時修改性,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率。
(2)是職業教育提出的要求。網絡自助學習平臺與網絡課程的引入,使用教學活動不再局限于課堂與校園,這一點特別適合高職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以及學生未來終身學習的需求。
(3)是師生溝通的需要。數字化溝通平臺的建立,使師生的溝通機制更加靈活,學生與授課教師、與實踐指導教師、企業兼職教師的溝通不再受時空的限制。這一點對商科類專業尤其重要。
(4)是校企結合的平臺。是對于商科院校學生來說,大量的案例是學生了解未來工作環境、工作場景的重要信息來源;仿真的工作流程、任務驅動的教學設計是教師向學生呈現工作崗位對人才素質要求的手段。數字化案例資源庫、實訓軟件等可以部分實現這個目標。
3 商科類高職院校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1 現狀
3.1.1 建設主體多元化
(1)國家、省級財政支持的項目,如教育部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項目。該項目2010年、2011年度分別立項11個和17個專業的教學資源庫建設,不過其中商科類專業分別僅有2個和3個。
(2)以學校圖書信息中以為主體的校級資源,其中主要是各類數字出版物,如電子期刊、電子圖書、專業數據庫、音、視頻資料等。學校建設的各級精品課程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3)系部、專業層面的數字化資源,如專業實訓室、優質核心課程網站等。
(4)授課老師自建資源,如個人網站、教學博客等。
(5)第三方機構建設的公益項目,如網易的“愛淘課”,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項目等。
(6)商品化資源庫。如企業開發的資源數據庫。
3.1.2 數字化資源的內容形式多樣化
(1)精品課程。
(2)網上課堂。
(3)在線實訓與培訓。
(4)數字化閱讀。
(5)模擬實訓軟件。
(6)在線考試系統。
3.1.3 從使用者操作平臺來看
以個人計算機機為主,有些還必須是位于實訓室、機房的計算機,校外、學生宿舍中的計算機有時還不能訪問這些資源。
3.2 存在的問題
(1)多元化的建設主體各自為政,資源建設缺乏系統性,有時會出現重復建設或結構性失衡,不利于學生或教師使用。例如不同的資源沒有統一的平臺接口,使用者需要記憶許多不同的域名或IP地址才能進入。還有的教學資源是基于不同的基金項目申報建設的,各自之間相互獨立,人為割裂了彼此之間本應有的聯系,造成了重復建設和浪費。
(2)重建設、輕利用。近年各級教育管理機構為提升教學水平,加大對教育的投入,高職院校為爭取項目、爭取資金,在項目申報時往往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旦項目獲批,對其重視程度就有所下降,忽視了對項目建設成果的推廣和利用。
(3)教師重視、學生忽視。調查顯示不少高職院校學校的學生不知道本校可以提供哪些數字化教學資源,如電子期刊、精品課程、網上課堂等,導致項目團隊辛苦建設的數字化資源使用率很低。
(4)時效性差,更新周期長。一些數字資源自從建成之日起,就沒有更新過,或只是進行了少量模塊的更新。這和使用率低也有一定的關系。
(5)使用者接入工具單一,許多資源必須使用學校局域網內的計算機才能接入,存在較大局限性,對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新興互聯網接入工具的兼容性不好,而這些又恰恰是學生常用的互聯網平臺。
(6)互動性差,學生缺乏興趣。許多資源平臺是單向信息流動,學生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不能向系統反饋信息,導致系統缺少互動,學生不愿意使用。
(7)忽視免費公共資源的推廣使用:如網易公開課等公共資源、大量的商戰影視作品、百家講壇等。
4 對策思考
由于數字化資源建設需求進行軟、硬件投資,且金額較大,為使投資發揮最大效果,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4.1 調研先行
調研師生需求,系統構建數字化資源體系與構架,由需求來促進資源建設,這樣建設的資源才會發揮最大效率。在實施方面,可以采取分階段進行的方法。
4.2 改變思路
學校應當成為資源的整合者,而非創造者。一些院校感覺資源缺乏,更新困難,是因為把自己當作資源的生產者,這無形中給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實際上這些資源更多掌握在企業手中(如實訓基地企業),甚至學生自身手中(如頂崗實習的學生、已就業學生)。
4.3 整合現有資源
以專業為平臺,整合教育資源,完成現有教學資源的數字化轉換。這可能是一種見效比較快的方法。
4.4 構建多元化平臺
構建系統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策略,實現在統一平臺下的多元化教學資源平臺。例如用戶視角的多元化,一個學生可以從專業的角度來檢索資源,可也以按某行業來檢索資源,也可以按工作崗位檢索資源等。
4.5 加強師生與資源平臺互動
增加與用戶的互動性,如可以借鑒百度百科運作經驗。提供這一方面可以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決資源內容滯后的問題,同時也可以調動用戶使用資源的積極性。
4.6 多平臺接入
兼容多元化的接入平臺(如支持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接入),這些符合在校學生現狀。
4.7 培養數字資源管理人才
數字化資源管理者既需要一定的專業、行業知識,也需要一定的系統管理知識,即復合型人才。
5 結語
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是當前許多高職院校正在思考和建設的項目,這些項目投資涉及軟件、硬件、師資、人才培訓模式、教學方法等多個方面,所需要資金較多,一旦項目結構定型,一定時期內再進行調整和更改的難度很大。因此,前期做好調研與預測,使寶貴的項目資金使用率達到最大,是這些院校在項目建設前應當反復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周勇.淺析數字化教學資源與高校課程整合研究[J].考試周刊,2010(24).
[2] 胡維治,楊智慧.基于教學資源庫的數字資源分類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09(5):49-51.
關鍵詞: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
作為改革開放的肇始地和前沿地,廣東中小民營企業發展早,群體和規模大,經濟和科研實力強,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高層次人才需求旺盛,博士后工作平臺需求大;盡管廣東企業博士后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工作站設站規模位列全國第三,但受工作站設站條件高、設站數量的限制,工作站設站數量遠不能滿足廣東企事業單位博士后工作實際需要。因此,廣東較早開始了流動站設站單位與非工作站設站單位共建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聯合開展博士后工作的探索。
目前,廣東省已批準設立了165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加上深圳、廣州批設的市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各流動站設站單位與企業自發合作設立的68家基地,累計設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243家(其中多家已成為工作站或者分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成就顯著。但廣東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和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深入研究廣東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的歷史、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科學、合理、可行對策,對貫徹落實博士后事業“十二五”規劃,改革、完善和創新博士后制度,推動廣東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和企業博士后工作的創新,促進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博士后工作發展,增強其技術研發水平、科技創新和市場競爭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的起源
廣東作為最早開展博士后基地建設的省份之一,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最初是流動站設站單位與非工作站設站企業自發合作設立的,命名為“博士后科研基地”。例如:早在1994年12月華南理工大學和北京牡丹電視機廠共建了“華南理工大學牡丹電視機廠博士后科研基地”,這是廣東第一個博士后科研基地,1995年11月該基地招收第一個博士后并于1997年12月出站。此后,廣東的博士后基地建設數量越來越多,表現出旺盛的活力,引起了人社部、全國博管會、廣東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門的重視。2011年2月,人社部、全國博管會下發了《關于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印發博士后事業“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廣東省下發了《轉發〈關于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文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正式納入國家和廣東省博士后管理制度,統一命名為“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在以下行文中,如無特殊指明,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簡稱博士后基地或者基地。
二、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的政策與設置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廣東省在博士后創新基地的政策支持和基地建設方面已經初步形成較為完整和有效的運行體制。
1.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的政策支持
根據人社部博士后事業“十二五”規劃、博士后基地建設等相關文件精神,廣東也相繼下發了《關于印發〈廣東省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關于印發〈廣東省博士后培養工程實施意見〉的通知》、《轉發關于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文件,制訂了系統的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政策,統一了博士后基地名稱,并對在廣東省內較早自發建設的博士后基地進行了核實和清理。2011年6月、7月,2012年8月公布了廣東省三批165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2012年3月,為了進一步規范廣東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和管理工作,廣東省人社廳就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問題確立科研課題,研究制定統一的博士后創新和實踐基地管理辦法,課題成果《廣東省博士后工作研究專項課題項目結題報告》和基于該成果起草的《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管理辦法(草案)》已經提交廣東省人社廳,《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管理辦法(草案)》可望近期實施。廣東地方政府中,深圳是最早自主開展市級博士后科研基地的地市,早在2006年深圳就將博士后科研基地納入了深圳博士后管理和支持政策。隨后,東莞、廣州、中山、江門等市也制定了對博士后基地的管理和扶持政策。至此,廣東基本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支持力度強的博士后基地管理和扶持政策體系。
2.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的設置程序
根據調研資料,2011年6月之前廣東并沒有統一的基地申報和管理辦法,基地是各流動站設站單位或者各地市自行審批設立基地,也有少數上報廣東省人社廳備案,但絕大多數是自行設立基地開展工作。即使在2011年底廣東省第二批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名單后,廣東也還沒有形成統一、協調的博士后基地申報審批流程,基地申報審批流程還不十分暢順。這大概是因為基地一開始就是民間自發產生的事物的緣故。
根據人社部、全國博管會、廣東省人社廳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管理文件,結合即將的《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管理辦法》,廣東構建了有自身特色的博士后基地建設程序。①人社廳本省博士后基地年度申報通知;②各地市組織企業申報,填寫申報表;③申報單位與流動站設站單位簽訂共建博士后基地合作協議;④對申報單位進行相關業務培訓,指導申報單位建立管理機構、制定管理辦法和工作計劃、確定科研項目;⑤本地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門推薦;⑥人社廳組織專家評審批設基地。廣東博士后基地建設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發展軌道。
三、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的基本特征
1.形成了省級政策主導、地方政策支持的有廣東特色、立體化的博士后基地政策扶持體系
廣東把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放在改革和創新博士后制度思路中大力推進,構建了省級政策引導、各地市政策配套支持,有廣東特色、立體化的博士后基地政策扶持體系。其一,《廣東省博士后培養工程實施意見》等一系列博士后政策的出臺,從省級政策高度將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納入制度,從基地建設、博士后招收、基地科研和產學研項目申報傾斜、博士后相關費用免計征稅、博士后創業、設立基地企業融資和上市等多方面給予多角度、大強度的扶持和支持。其二,各地市齊頭并舉,出臺了各具區域特色、力度強的扶持政策,將博士后基地建設納入其中,形成了有廣東特色的、立體化的博士后基地政策扶持體系。
2.創造性地提出并發展了以市場為導向的“雙協議”合作基地建設模式
參照企業博士后制度,廣東探索出市場導向的“雙協議”合作建設的基地建設模式,要求基地申報建設時必須與流動站設站單位簽訂共建博士后基地協議,招收博士后進站時要簽訂聯合培養博士后協議,基地緊緊依托流動站設站單位建設。這一模式包括兩個關鍵點:一是共建博士后科研基地合作協議,即流動站設站單位和非工作站設站單位以博士后工作合作為目的簽訂的共建基地合作協議;二是博士后科研基地聯合培養博士后協議,即科研基地根據企業科研需要委托流動站招收或流動站設站單位派遣流動站博士后參與或主持企業自主項目或產學研項目,基地、設站單位、導師、博士后就合作內容達成的聯合培養博士后協議。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既有利于充分發揮流動站設站單位的積極性,有利于博士后基地在設站單位指導下順利開展工作,有利于保證博士后基地建設質量和效果;又不至于牽涉政府太多時間和精力,有利于節約政府行政資源;還可以最大限度克服博士后基地設立后因缺乏流動站工作人員指導和協助而難以開展工作,最終流于形式,難求實效的弊端。
3.形成了規模較大、行業和學科分布合理的基地建設主體架構
通過科學謀劃布局,逐步形成了建設規模較大、行業分布合理、求真務實、適應廣東發展的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主體架構。截至目前,廣東省累計設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243家,在全國位居前列。從產業分布看,廣東博士后基地多屬于高新技術產業企業或者廣東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本形成了以產業分布和技術創新為導向的發展格局。廣東批建的165家基地中121家屬于戰略新興性產業,占73.3%;有66家屬于高新技術產業,占40%。從學科和行業分布看,廣東博士后基地所屬學科分布較廣,但基本形成了以工科、生物醫學、生物化工、制藥、醫療器械、高端裝備制造、精密電子等學科為主,物流、檢測、環保、家具制造等服務業行業也有一定發展的學科發展格局;這種格局基本反映了廣東的產業特色,也顯示出廣東產業戰略轉移工作已初見成效。
四、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運行現狀
我們對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基地進行了實地調研,并比較分析了十幾年來基地建設發展情況,對基地運行現狀有如下認識。
1.廣東省博士后基地建設區域分布不均衡
從地域分布看,廣東博士后基地地區分布差異較大,粵西、東、北地區基地建設薄弱。廣東165家基地中有150家分布在珠三角地區,占90.1%,其中廣州、東莞、深圳、江門、中山、省直單位、佛山就有138家,占83.6%;經濟欠發達的粵北、東、西僅有10家,較為薄弱;但基本形成了以珠三角為龍頭、向東西兩翼輻射的區域發展格局。
2.廣東省博士后基地的經濟、科研實力還不十分強
從經濟實力看,約60%的基地產值規模不超過15億元人民幣,21家企業是上市企業,只有一家基地年產值超過15億美元;從人員學歷、職稱構成看,約21.9%的基地有1-5名博士,43.8%的基地擁有大學學歷人數超過10人,約47%的基地沒有教授級高工。從基地所擁有的技術研發平臺,主持、參與的科研項目水平、與高校合作的科研合作情況看,30%的基地有市級以上的技術中心,約56%的基地是高新技術企業;13%的基地單位參與過國家“863”、“973”項目,63%的基地參與省部級重點項目;91%的基地與高校保持了長期科研合作。
3.基地對流動站設站單位、廣東省和地方政府期望值較高
從基地對流動站設站單位的期望看,53%的基地希望設站單位主動加強與企業的聯系;38%的基地希望設站單位能為基地提供博士后招收協助;9.4%的基地認為高校不應該收費,13%的基地認為應該收費,但希望能降低費用。從基地對政府服務期望看,60%的基地希望政府給予基地更多的支持,希望政府對基地博士后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47%的基地希望能夠建立省財政、地方政府和基地共同投入的博士后培養體制;75%的基地希望由企業、省、市政府共同出資設立博士后創新基金;40%的基地不了解政府對基地和博士后支持政策的具體內容。
4.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博士后招收、留人難問題,考核制度也還不十分健全
截止目前,廣東博士后基地累計招收博士后243人,出站114人,在站119人,一批基地博士后主持的科研項目已經在生產中應用,獲得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165家基地中73家基地招收了博士后,占基地總數的44.24%;32.74%的基地物色到了合適的博士后;但也有33.3%的基地目前為止還未物色到合適的博士后人員。調研資料顯示,58%的基地存在博士后招收難的問題。其中18.8%的基地因區域較偏遠,待遇不高而出現招收難現象;12%的基地因所屬行業學科過窄,專業對口博士難找而招收困難;19.8%的基地因缺乏長遠發展目光,急功近利,確立課題不當而難以招收到合適的博士后。基地培養的博士后出站后難留在本基地繼續工作,博士后出站后留在本基地工作僅有9.4%。基地培養博士后難留的原因主要有:博士后找到新工作單位,基地提供待遇低;基地規模太小,博士后對留在基地未來工作和生活缺乏安全感。關于基地考核,53.1%的基地是流動站設站單位與基地共同考核,15.6%的基地接受的是流動站設站單位和當地政府考核;18.8%的基地對基地與博士后考核和考核內容不甚熟悉。
5.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合作伙伴選擇合理,管理制度建設相對健全
從企事業單位基地建設合作對象選擇看,廣東165家基地中,90.3%的企業選擇與本省設站單位合作,顯示本地高校在當地有較高的認同度,表明流動站設站單位的地域優勢、科研實力、地域知名度和認同度、合作傳統、流動站設站單位工作人員的服務質量是基地選擇合作流動站設站單位的重要因素,廣東省基地在合作對象選擇上比較合理。此外,博士后基地管理制度是基地建設成功的制度保障,科學合理設置基地博士后管理機構,制定符合基地實際需要的博士后管理制度是博士后基地良好運轉的基礎。調研資料顯示,97%的基地制訂了基地博士后管理辦法,顯示廣東博士后基地博士后管理制度建設比較健全。
五、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和相關對策建議
綜上所述,廣東在博士后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多有效的探索,出臺了一些有效的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管理政策,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歸納如下。
(一)從政府管理角度,對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分析和相關對策建議
1.主要問題
(1)廣東省盡管已經了系列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文件,草擬了《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管理辦法》,但該辦法至今未公布實施;一些地市自行出臺的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設立辦法,與廣東省和流動站設站單位博士后基地建設、管理理念還不完全一致。基地建設中各方權利和義務關系、工作職責和工作內容不清晰,還不能形成暢順、有效的政策合力。
(2)廣東地方政府主導型博士后基地設立辦法和相關政策的出臺沒有進行充分調研,忽視流動站設站單位和省級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門的地位和作用;既沒有流動站設站單位參與,也沒經過省級主管部門批準;這種基地建設模式容易導致基地設立后,既難得到流動站設站單位的認可和支持,也得不到廣東省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門的認可和支持,基地在博士后招收、管理和基地建設運轉方面效果較差,基地空殼現象嚴重,還牽制了政府有限的精力和行政資源。
(3)粵東、西、北地區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門工作政策學習積極性不高,政策、業務不熟,工作缺乏熱情和主動性。尤其是陽江、河源、韶關等幾個博士后工作本就薄弱的地市,竟然不知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為何物;本地設立基地的企業找到當地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門請求指導和支持時,地方主管部門也一無所知,也不主動研究對策。這種狀況令人十分意外和擔憂。
2.對策建議
(1)首先要盡快實施《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管理辦法》,明確基地管理主體,明確建設各方職責權限、權利義務關系。其次,地市政府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門要根據廣東省基地管理辦法完善本地基地管理辦法,已經批準設立的廣東省基地必須納入本地管理和支持政策。地市要重視流動站設站單位的作用,加強與流動站設站單位的交流,積極引導基地選擇專業學科契合的設站單位建立博士后基地建設合作關系,以取得流動站設站單位的認可、支持和配合。
(2)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實行“寬審批、嚴建設、考核重實效”的原則,或者實行“基地設立備案制”,減少行政審批手續;建立基地退出機制,對于設立后連續兩年空殼的基地予以撤銷,并規定三年內不得申報新設基地。
(3)由省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門牽頭,成立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金。資金來源可以采取:省財政提供部分種子資金,各基地單位、博士后工作站設站單位、各地政府財政出資、社會捐款等形式共同出資創立,基金會根據基地科研需要設立科研項目,博士后研究人員申請,基金會組織專家評審確定資助的科研和創業項目;該基金資助項目成果轉化創業可通過股份制形式組成創業公司,共享成果。該基金可由未來設立的廣東省博士后科研成果應用研究院管理。
(4)地市政府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門要將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的管理和工作人員的培訓納入本地博士后工作管理和培訓工作,建立常規化、制度化的基地博士后工作人員培訓交流機制。
(二)從基地開展博士后工作的角度,對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分析和相關對策建議
1.主要問題
(1)基地單位多屬于中小民營企業,經濟實力較弱;擁有的技術研發平臺水平較低,條件較差,科研力量比較薄弱。
(2)基地設立單位高層人才匱乏,研發人員學歷普遍較低,基地普遍不重視博士后研究人員的檔案管理問題,難以為博士后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3)基地單位對博士后工作的認識和理解還不十分到位,有些單位設立基地準備不足,企業設立基地的動機還存在誤區,存在一定盲目性和一定程度的傍名牌、圖虛名現象,已經設立的基地存在博士后招不來、留不住的困境。
(4)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博士后管理制度建設流于形式;工作人員流動性大,沒有形成規范的博士后工作檔案歸檔和人員變動交接制度。
2.相關對策建議
(1)企業要根據自身實力和實際需要做好申請、設立基地的前期調研準備工作,不可盲目跟風。基地所在地市應該加大對基地的財政扶持力度。因為設立基地的企業多是中小企業,多數基地本身經濟和科研實力較弱,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相比規模較大、經濟和科研實力較強的工作站設站單位,基地更需要政策和財政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粵東、西、北等經濟欠發達地區,最好能夠建立省、地方財政和企業按一定比例(如1∶ 2∶ 3)投入博士后人員經費的投入機制。
(2)基地要選擇服務周到、耐心、細致、主動積極、學科技術方向契合的流動站設站單位為合作伙伴。基地要積極請求設站單位給予支持,如委托設站單位在博士后人員招收、基地管理機構和管理制度建設、博士后檔案和戶籍管理、博士后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協助,充分利用設站單位資源和條件開展工作。
(3)基地要積極主動與當地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門溝通,積極參加主管部門培訓,建立定期向設站單位和當地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門匯報工作制度,便于當地政府對基地進行跟蹤管理和服務。
(三)從流動站設站單位服務基地和當地政府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門角度,對流動站設站單位在服務基地博士后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分析和相關對策建議
1.主要問題
(1)設站單位對申報基地單位基地設立前的指導和培訓工作不到位,工作人員不能經常深入到基地了解基地的工作情況,不能很好指導基地做好基地管理、博士后招收和管理工作,管理收費問題也給基地造成了一定壓力。
(2)基地設立后,設站單位對合作基地督促管理不到位,不能充當好企業和當地政府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門之間的紐帶和橋梁,協助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3)設站單位不能詳細指導和協助企業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規范,對企業的技術和人員需求了解不深,難以給基地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4)設站單位對基地博士后的考核按照流動站招收博士后考核辦法進行,定位有偏差,給基地和基地博士后造成不應有的壓力和障礙。
2.相關對策建議
(1)流動站設站單位要真正樹立服務理念,主動深入到地方政府和基地,了解地方政府和基地的工作現狀、需要和要求,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特點指導企業制定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博士后基地管理機構和管理辦法。基地多是中小民營企業,經濟實力和規模較小,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設站單位應降低基地博士后培養費用,盡量給基地更多支持。
(2)流動站設站單位要促進基地與本地政府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門的溝通,做好基地和當地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門之間的橋梁和紐帶,要把與本單位合作的基地的運轉情況定期向省、市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門匯報,以便省、市主管部門做好基地建設、管理工作。
(3)流動站設站單位要根據基地博士后是企業博士后的本質,按照“誰出資、誰做主”的考核理念和工作站博士后的考核方式考核基地博士后。
關鍵詞:城區農貿市場;建設管理;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0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2-068-03
為構建一個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管理科學、文明度高的城區農貿市場傳導網絡,更好發揮農貿市場在城市發展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徹底解決市城區農貿市場布局規劃不合理、市場容量小、基礎設施老化嚴重、經營方式落后等突出問題,筆者對河南省濮陽市城區農貿市場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現將調研情況及建議報告如下:
一、濮陽市農貿市場基本情況
濮陽市城區上規模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有兩個,即王助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金三角蔬菜批發市場。總營業面積大約10萬平方米,從業人員1000多人,共有固定攤位400多個,年交易額10多億元。這兩個批發比較上規模,是市城區農產品、蔬菜的主要流通場地,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市城區一般規模的農貿市場共有27個,其中華龍區轄區14個,高新區轄區3個,油田主管10個。年交易額近8億元。主要分布在經濟相對活躍,人口相對集中的建成區。市場總營業面積16萬平方米,共有固定攤位6000個,從業人員約4萬多人,年交易總額12億元。另有馬路市場37處,年交易額7000萬元。二、濮陽市農貿市場的現狀與特點
(一)運營模式商業化濮陽市城區現有的27個農貿市場大都是集體或民營的市場,均采取商業化的營運模式。民營投資和集體開辦的市場都有較強的逐利性,把效益最大化作為第一要務,勢必導致重收費輕管理等現象泛濫。在這種商業化的模式下,市場經營主體缺乏管理,職責不到位,沒有盡到一個市場管理者的責任。很多農貿市場的商品交易沒有明確的管理辦法、交易規則和質量安全要求,市場經營主體對市場物業、車輛和衛生及治安、消防等方面管理手段缺乏、力度不夠、措施落實不到位。經營理念不夠明確,管理方法簡單,沒有超前意識,沒有形成市場特色和品牌,市場管理不夠到位,特別是市場中熟肉制品、豆制品和鮮肉等質量堪憂,在質量和衛生上沒有任何保障,給人民的健康帶來危害。
(二)開辦主體多元化由于市場機制的內在作用,濮陽市農貿市場投資主體已呈多元化格局,分別由政府投資開辦、油田各社區開辦、民營開辦、小區物業開辦、自然形成等形式組成。城區27個農貿市場中:油田各社區開辦6個,占22.2%。民營開辦8個,占29.6%。村集體開辦8個,占29.6%。小區物業開辦1個,占3.7%。政府投資開辦僅4個,占14.9%,且大多是與個人或村集體聯辦。開辦主體的多元,各自為政,讓全市農貿市場管理工作很難有統一的管理標準,農貿市場登記、農產品質量追溯、食品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很難落到實處。
(三)市場設施陳舊化濮陽市城區27個城區農貿市場,大多建設于建市初期,普遍存在市場規模小、檔次低、消防設施不完善、基礎建設水平不高等問題:大部分農貿市場為鋼架棚式結構,沒有經過設計部門設計,市場業主根據以往經驗搭建大棚,建設極不規范,使用的鋼材也沒有經過相關部門的檢測,有的材質達不到要求,有的銹跡斑斑,腐蝕嚴重,開始滲漏,極易發生安全事故;市場內部分區不合理,生肉熟食沒有區分,蔬菜干菜沒有區分,生擒屠殺沒有區分,通風、采光沒有達到國家標準,排污通道不通暢;市場電線有私拉亂扯現象,電線未穿管,使用不規范,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部分的農貿市場沒有配齊配足消防安全設施,極易發生火災;還有的垃圾處理容器不足,導致市場衛生難以維持;經過近30年的運營,市場硬件設施進一步老化并且臟亂差現象嚴重,有部分市場已經無法正常運營。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近年來,濮陽市著力打造豫北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冀魯豫三省交匯商貿物流中心,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一體步伐加快,作為城市文明窗口的公益性農貿市場建設,卻明顯落后于城市其他基礎設施建設。濮陽市農貿市場建設與管理工作存在許多問題與不足,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極不協調。具體問題與原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規劃布局不合理,與城市發展不相適應隨著城市逐漸發展,新建的高樓林立,寬敞的馬路干凈整潔,但是農貿市場還是建市初期建成的那幾個市場,與城市的發展格格不入,農貿市場整體分布上的不合理現狀日益突出,與城市發展不相適應。我市城區農貿市場建設規劃沒有做到與城市建設同步推進,與周邊居民生活不配套。農貿市場主要分布在原來的老城區,一些區域農貿市場布點甚至出現真空地帶,如市城區中原路一線,綠城小區、泰和花園、綠洲風景等等住宅小區迅速建成,居住人口急劇增長,但這一區域農貿市場攤販僅幾家,攤位有限,所以就滋生了城區馬路市場,在人口比較密集的小區門口,三五成群,或是沿街擺放、或是放在簡易車棚之上,不僅商品不能保證質量,還嚴重地影響交通,一到上下班時間,交通擁堵,極易發生交通事故,帶來安全隱患,極大地影響市容市貌。在有限的攤位內,蔬菜販賣處于半壟斷狀態,蔬菜價格居高不下。一方面是菜賤傷農,賣菜難;另一方面是菜貴傷民,買菜難。
(二)缺乏統一管理,農貿市場發展滯后一是缺乏統一管理主體。由于開辦主體多元化,各自為政,有政府投資、社區投資、企業投資、民營自辦、自然形成等等形式,導致經營管理多元化,缺乏統一的管理主體。二是缺乏先進管理理念。大部分市場責任主體還停留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上,缺乏服務創新理念,只關心市場房屋、攤位的租賃情況及租金的收入情況,對各經營戶的商品質量、服務態度、經營情況等并不太關注。假冒偽劣、有毒有害商品、,欺行霸市、短斤少兩等現象時有發生,使市場信譽降低。三是缺乏統一專業化培訓。當前濮陽市從事農貿市場管理的人員管理水平和經營者的素質良莠不齊,缺少對這些人員的統一專業培訓,應該就農貿市場的性質、社會責任、存在的問題、市場管理的重點難點、市場的食品衛生安全管理、環境衛生、市場規范和秩序等方面問題進行統一專門培訓,確保市場管理者、經營者素質同步提升,全面提高全市農貿市場的管理水平。
(三)市場設施陳舊落后,建設水平不高目前濮陽市城區農貿市場大多興建于建市初期,普遍存在建設標準低、設施老化嚴重等問題:一是大部分農貿市場為棚式結構,攤棚搭建不規范,攤位簡陋,因年久未修、材質達不合格,支架銹蝕嚴重,大棚滲漏,極易發生安全事故。二是在布局、通風、采光、排污等方面普遍先天不足,生熟混雜、干濕不分、污凈不分。三是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管線安裝混亂,部分農貿市場沒有配備消防設備、消防安全通道和垃圾處理設施。四是食品安全檢測設備及冷凍設施缺乏,消費者購物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四)政府資金投入不足,公益性不明顯市場經營應由市場機制的內在作用調節,而農貿市場建設是民生工程,是公益性事業,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純市場化運作難以推動其良性發展,應由政府主導,突出公益性。農貿市場建設發展嚴重滯后于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其公益性沒有更好的體現。自建市以來,濮陽市財政政策對農貿市場投入較少,只有建市初期政府投資興建的幾個農貿市場外,其他的投資幾乎為零,致使全市農貿市場建設、升級改造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導致馬路市場泛濫,安全隱患突出。如果不加大政府的公益性投入,濮陽市農貿市場安全隱患將更加突出,馬路市場將更加猖獗,市場網絡將逐步萎縮,無法滿足城鄉發展要求,阻礙城鎮化發展的步伐。
(五)缺乏激勵政策,市場主辦單位積極性不高目前,濮陽市對農貿市場的建設與管理缺乏相應的激勵政策,至今尚未出臺相適應的農貿市場建設與管理辦法,導致社會資本對這項公益事業投入的積極性不高。各級政府對農貿市場特別是社會投資市場,除了城市創建、救災補損、排除安全隱患等特殊情況外,極少關注,創建時撥付的少量資金投入到部分市場,其中部分又被用來保持市場的基本運轉。同時,由于農貿市場建設投入大、回報慢、效益低,如果再缺乏相應的激勵性政策,根本不能吸引到社會投資。
(六)部門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協調,市場監管機制不健全一是管理不專業。除市場發展中心作為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在管理少量市場外,其余大部分市場均由主辦單位自行管理。市場管理專業性不強,受利益驅使,大多市場主辦方重利益輕管理,市場基本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食品安全問題、市場衛生保潔問題等層出不窮。二是責權不統一。2000年,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工商行政部門進行體制改革,省以下實行垂直管理。改革的目的是:實行管辦分離,減少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確保工商管理部門公正執法,以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將原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自辦和聯辦的市場整體移交給地方政府管理,包括資產、債務、人員等。2001年地方成立了市場發展服務中心,中心為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但是自從分離后,地方政府沒有賦予其相應的行政管理職能,市場發展服務中心無權無職依法履行對全市農貿市場進行統一管理。具備行政職能的相關單位又不能做到全天候巡查,這就導致了農貿市場治理工作陷入了“迎檢期間都來管,迎檢過后就反彈”的怪圈。
四、對策與建議
農貿市場在滿足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需要、活躍經濟、促進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其他商業設施的功能相比,農貿市場不僅具有一定的社會性,而且還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因此,要充分考慮農貿市場公益性,堅持與城市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改造提升農貿市場檔次,推進文明城市建設。我們通過借鑒周邊地區把農貿市場建設作為具有公益性的民生工程來抓的成功經驗,結合濮陽市實際,農貿市場的建設與管理應按照“立足實際、方便群眾、便于管理、提升品位”的總體設想,通過提升改造一批現有的農貿市場市場,建設一批有一定規模的農貿市場和便民菜店,取締馬路市場,初步建立起與經濟發展和消費水平相適應、布局合理、結構協調、功能齊全、競爭有序的農貿市場體系。建議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盡快編制高起點、高標準的農貿市場專項規劃市場建設,規劃引領,規劃編制是抓好農貿市場體系建設的第一步。建立以批發市場為龍頭,中心市場為骨干,社區市場為補充的三級農貿市場體系。要以現有市場為基礎,按中心城區發展的要求,分三個級次重新調整城區菜市場布局。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布局要以王助農產品批發市場、金三角蔬菜批發市場作為依托,體現大規模和專業化的特色。城區中心農貿市場的設置布局要充分考慮地理位置、人口密度、覆蓋范圍和服務對象。新建城區應適應小區發展快速,人口增加急劇對農貿市場的需求,建議在新建城區范圍內統籌編制農貿市場規劃。通過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使城區農貿市場市場與城鎮化進程同步發展,根據商務部關于農貿市場規劃標準:每萬戶居民擁有菜市場建筑面積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要求。建議安排專項編制經費,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編制全市農貿市場專項規劃,確保規劃編制高起點、高標準,使之與濮陽市城鄉發展要求相適應。
(二)盡快出臺農貿市場建設和市場管理辦法農貿市場管理法規是農貿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保證。濮陽市城區農貿市場根本沒有統一的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及各種規章辦法,導致在市場管理中沒法可依,存在一系列問題。建議盡快出臺《濮陽市農貿市場管理辦法》,使農貿市場管理有法有規可依。實行領導小組備案制的管理措施,成立濮陽市城區農貿市場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負責全市農貿市場規劃建設的前置審批,對城市建設和以拆促建、大型住宅小區建設和重大房地產開發項目進行手續審批的同時,把農貿市場建設納入審批項目,確保農貿市場專項規劃的落實和全市農貿市場體系建設網絡的建設。
(三)分期分批建設和升級改造農貿市場,建立健全我市農貿市場體系農貿市場建設和升級改造是健全農貿市場體系的重要內容。一是盡快出臺符合濮陽市市情的《農貿市場建設和升級改造實施方案》。結合濮陽市實際,按照先專業市場,后城區中心市場,再便民市場的層級分批扶持,利用3年時間升級改造完畢,并新建一批農貿市場。目前,要重點啟動建成區農貿市場的升級改造,建議采取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模式,政府每年撥付一定的專項資金并出臺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使市場建設和管理者有法可依。二是積極爭取上級項目扶持資金。要抓住國家加大對農貿市場建設和升級改造項目扶持力度的契機,配足力量,安排經費,盡快建立健全濮陽市農貿市場建設升級改造項目庫,抓好項目申報和資金扶持工作。三是出臺激勵政策。對現有不達標農貿市場率先按標準化升級改造到位的,經驗收合格后對市場責任主體進行獎勵和補助,民營資本參與農貿市場投資建設的,要給予政策扶持和幫助。建議參照周邊地市對驗收合格的農貿市場市場,市財政給予一定的資金予以補貼,在報建、辦證等辦理各種手續方面開辟綠色通道,免收或少收規費,服務性收費按最低標準收取。
(四)切實加大對農貿市場建設改造資金投入,凸顯公益性農貿市場經營是微利行業,甚至是虧損,單靠市場經營收入對市場進行建設和升級改造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政府資金投入是關鍵。建議參照洛陽、開封、安陽等先進地市寶貴經驗把農貿市場建設和升級改造作為具有公益性的民生工程來抓,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列為城市具有公益性質的基礎設施投資范疇的做法,每年從城市建設配套費中提取10%作為農貿市場建設改造基金的標準,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嚴格落實農貿市場土地預留政策,確保農貿市場與城市開發、新城區建設、舊城區改造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凸顯公益性。
(五)立足扶持,為我市農貿市場謀求更好發展在借鑒外地優惠扶持政策的同時,嚴格貫徹落實好濮陽市現有服務業發展的有關政策,進一步研究制定促進全市市場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包括財政、土地、稅費、金融信貸、交通管理、水、電以及市場規范等方面的有關扶持政策和辦法,用政策和環境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扶持項目發展,為我市市場產業建設發展的軟環境掃清環境阻滯和政策障礙。
(六)加強政府監管,為濮陽市農貿市場有序運行做后盾加強政府監管是農貿市場有序經營的強力保障。要充分發揮相關部門的監督管理職能,保護合法經營,打擊非法經營,維護好農貿市場正常的經營秩序。建議由政府牽頭,組織商務、工商、城管、質監、衛生、公安、消防等部門組成綜合執法隊,劃定責任區域,采取經常性巡查和突出檢查相結合,進一步理順市、區、街道辦的農貿市場管理體制,加強屬地對農貿市場周邊環境和秩序的日常管理。建立農貿市場考核機制,把農貿市場年度考核作為目標考核項目之一,納入各級政府年度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內容。
參考文獻:
[1]涂義美.城區農貿市場政府監管研究[D]?湘潭大學,?2012
[2]張平.農貿市場管理架構與機制[[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10(5):33-36
[3]陳劍.城市農貿市場,向何處去?[J].中國商貿,2002(2):78-79
[4]農貿市場建設與管理調研報告.?豆丁網.互聯網文檔資源,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