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臨床免疫學綜述范文

        臨床免疫學綜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臨床免疫學綜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臨床免疫學綜述

        第1篇:臨床免疫學綜述范文

        醫學檢驗專業是以面向醫院和相關醫療機構從事實驗室工作為主,培養具有基礎醫學、醫學檢驗和一定的臨床醫學基本理論知識,掌握醫學檢驗基本技能的高級醫學應用型人才。然而,目前對他們的教育過程仍然有重理論輕實踐,而出現“眼高手低”,綜合素質與實際需求不相適應的現象。幾年來,根據用人單位和實習基地的調研表明,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好的學生深受歡迎,而高分低能的學生則備受冷遇。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加強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了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與創新,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就幾年來我們的做法和體會總結如下。

        1 檢驗醫學專業實驗教學現狀

        我國醫學檢驗專業實驗教學多數一直以獨立的按照課程為基礎設計的教學實驗室,通常為臨床生化實驗室、臨床免疫學實驗室、臨床微生物學實驗室、臨檢實驗室和臨床血液學實驗室。在實驗室體制方面,實行的是“以建立實驗室,以教研室管理實驗室”的模式,造成實驗室管理分散,功能單一,儀器重疊購置,資源浪費,效益低下,調配困難。在實驗室教學方面,內容陳舊,實驗手段落后,實驗方式老化,這些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難以培養出高素質創新型的醫學檢驗人才。醫學實驗教學改革是醫學教育改革和培養適應21世紀醫學衛生發展建設的重要內容[1]。圍繞跨世紀醫學生的培養目標,轉變舊的傳統觀念,打破現行課程框架,重新構建新型檢驗醫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2]。為此我校于2004年開始了以“更新實驗教學觀念,探索新的實驗教學模式,建立新的實驗室管理體制”為內容的改革。

        2 緊扣臨床檢驗發展,增開新的實驗內容

        醫學檢驗專業的學生主要從事實驗室工作,實踐性教學是醫學檢驗專業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課時數占到總課時的50%左右,為了更好地開展實踐性教學,全面提高大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不斷深入實踐教學的改革。在實驗教學內容上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將各門主干課程的實驗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淘汰內容陳舊和重復的實驗,特別是以臨床實驗室所開展的項目為依據,使實驗課的內容貼近臨床,如臨床生化和臨床免疫學實驗,實驗以手工方法和自動化分析方法相結合,并開設質量控制方面的內容,再通過實習前的技能強化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明顯提高,老師點撥一下,學生很快進入角色,很受實習基地帶教老師的歡迎,很多實習基地主動要求多放些實習生為他們工作。同時增加了分子生物學等新的實驗技術,如基因芯片技術、PCR技術等。使學生接觸到新的技術和方法。

        3 組建臨床檢驗實訓部、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由于教學實驗室涉及到儀器設備的利用率,一些自動化設備又不可能重復購置多套件,因此教學實驗室與臨床實驗室的發展極不平衡,教學實驗室相對比臨床實驗室的技術落后,如自動化生化分析、微生物檢驗的鑒定和藥敏系統、自動酶免分析儀、血液流變分析技術、質量分析技術、血氣分析、超高倍顯微鏡檢測技術、基因芯片技術、PCR技術等。為此,在開設這些實驗內容時,必須依靠臨床實驗室的人員及設備。臨床檢驗實訓部的建立,將解決實踐教學與臨床檢驗脫節的問題。實訓部可分機能實驗部分和形態學實驗部分,機能實驗部分主要承擔臨床生化、分子生物學檢驗、臨床免疫學檢驗等課程的實驗教學;形態學實驗部分主要承擔臨床血液學檢驗、臨床基礎檢驗學、臨床微生物學檢驗、脫落細胞學等課程的實驗教學。實訓部所承擔的教學由檢驗科教學人員共同協商解決。

        4 探索新的實訓教學體系

        4.1 改革實驗教學內容 這是實驗教學改革的核心。按照檢驗醫學本科學生培養目標的要求,首先調整實驗教學中內容陳舊、技術單一的驗證性實驗項目。根據學科發展趨勢,增加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項目。以檢驗領域項目和技術歸類為依據,如臨床免疫學檢驗開設的綜合性實驗,讓學生從免疫動物開始到抗體鑒定的整個過程,涉及到的實驗材料和相關實驗內容均由學生自己設計和操作,教師只作相應的指導。分子生物學檢驗也從DNA提取到擴增鑒定的整個過程作一次綜合性實驗來完成。此外,實習前的強化訓練也在實訓部進行。

        4.2 改革實驗教學手段和方法 實驗教學手段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又是實驗教學方法改革的基礎。過去,實驗教學多采用版書、掛圖、幻燈和投影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活動,現在我們將多媒體教學系統引入實驗室,如形態學數碼互動多媒體實驗室,學生可以從細胞和細菌和圖像標本中辨認,并和教師互動交流。從采集標本、標本制作、涂片染色、鏡下判斷、圖像采集等系列過程,均通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使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得到充分體現[3]。

        4.3 加大醫學檢驗實訓部的建設 近年來,我們在進行實驗室體制改革的同時,在重新整合原有實驗儀器設備的基礎上,集中資金添置了一批先進的教學儀器設備,如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液分析儀、尿液分析儀、電解質分析儀、免疫分析儀等,并建設臨床基因擴增實驗室、臨床分子免疫學實驗室等專科實驗室。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創造良好的平臺。此外,還對一些常規儀器設備進行了更新換代[4]。

        4.4 開展疑難范例討論 為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實驗診斷思維和應用知識的能力,我們嘗試在實驗教學中引入臨床檢驗實例進行討論分析,如一個谷丙轉氨酶高的血標本,應從哪些方面去分析,哪些疾病會出現增高,應排除哪些影響因素等。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方法緊密聯系臨床,生動有趣,啟發思維。

        5 實踐教學的課外活動

        除了以實驗室的課堂教學作為實踐能力培養之外,我們還通過以下課外活動獲得更多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5.1 開放實驗室 本課程群(5門臨床檢驗專業課程)實行對學生開放實驗室,在開課期間每周1~2次,學生自愿參加,教師在場指導。在形態學方面,學生可以從標本采集、制片到閱片全程自己動手,對血液、免疫和生化檢驗方面,要求學生對常規儀器設備的使用、保養和常見故障的處理進行指導和強化。通過這些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5]。

        5.2 開設第二課堂 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帶學生到市中心血站、市疾病控制中心、市內各級醫院檢驗科等單位參觀、學習,開展“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擴大學生眼界,借助別人的設備、技術優勢培養學生。

        5.3 實施本科導師制 具體做法是:選擇品學兼優的學生,由指導教師帶5~10名學生,進行資料查詢、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及動手能力的培養,并分別就某一個專題寫出綜述,對課題進行初步的設計,參加教師的科研活動等。通過這一做法,大四、大五的學生每年在公開期刊5~10篇,提高了科研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6 實踐教學改革的效果

        通過以上的實踐教學環節,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明顯提高,學生一進入臨床檢驗實習就能很快入門,學習主動性加強,深受實習單位的好評。近三年來,學生就業率為100%,大多數學生成為用人單位的骨干,98%的畢業生到單位試用期滿后都能考取檢驗技師資格。

        參考文獻

        [1] 石鵬建.適應醫學教育標準國際化,積極推進我國醫學教育改革[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5,5(7):505-508.

        [2] 武高輝,楊韜,趙希文,等.本科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74(3):21-23.

        [3] 陳麗華,周馬冀平.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3,22(3):12-13.

        第2篇:臨床免疫學綜述范文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細胞免疫;T淋巴細胞亞群;白介素

        [中圖分類號] R74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2(c)-0012-03

        近年來,精神分裂癥的免疫功能學逐漸成為了精神病學界的研究熱點,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調節關系日益受到重視。大量研究結果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很可能存在病毒感染與自身免疫系統的問題。電針治療是指在刺入人體穴位的毫針上,采用電針機通以微量低頻脈沖電流的一種治療方法,目前在臨床上已得到廣泛的應用,且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1-6]。目前,電針治療應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報道并不多見。所以,為了檢驗電針合并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特進行此次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患者均來自呼和浩特市康復醫院連續性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即經過兩種以上藥物系統或間斷性治療而無效、且排除其他軀體障礙者)。實驗時間從2009年6月~2010年2月。根據DSM-IV有關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隨機選取無嚴重軀體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無煙酒嗜好和藥物濫用、非妊娠和哺乳期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65例,并分為藥物治療組和針藥治療組。藥物治療組患者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齡19~63歲,平均(44.2±10.1)歲;病程5~38年,平均(19.5±9.5)年。針藥治療組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20~58歲,平均(40.4±8.5)歲;病程 5~37年,平均(15.8±8.8)年。兩組患者年齡和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其中藥物治療組患者于實驗第1周及第4周脫落2例,針藥治療組于第2周脫落1例。

        1.2 方法

        1.2.1 藥物治療組 選用氯氮平治療,劑量150 mg/d,1次/d,每晚口服,治療觀察時間為6周。

        1.2.2 針藥治療組 除應用上述藥物治療外,每日針灸1次,并使用電針儀輔助治療,時間為20 min/次,電量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大電量為度;選取百會、印堂、四神聰、膻中等穴位,治療觀察時間為6周。選用長2寸的針具,手法為平補平泄。

        1.3 臨床評估

        在治療開始前及治療第6周后,由2名經過專業培訓的主治醫生采用簡明精神量表(BPRS)、陰性癥狀量表(SANS)、陽性癥狀量表(SAPS)評定所有被試者的精神癥狀[7-8]。

        1.4 實驗室檢測

        所有被試均在治療前1 d及治療第6周后早晨6~7點取空腹靜脈血5 mL,運用流式細胞術測定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采用 Elisa法測定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水平。CD3、CD4和CD8試劑盒以及流式細胞儀均由BD公司提供;IL-2和IL-6試劑盒由 Beckman公司提供。所有樣本均由同一名人員測定,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評定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6周后的BPRS、SAPS和SANS量表得分顯著低于治療前(P < 0.01)。針藥治療組治療6周后BPRS、SAPS和SANS量表得分顯著低于藥物治療組(P < 0.01)。見表1。

        2.2 兩組治療后臨床量表的減分率比較

        經過6周的治療后,針藥治療組的臨床量表評分減分率顯著大于藥物治療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2。

        2.3 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比較

        針藥治療組的CD4的水平在治療后顯著高于藥物治療組(P < 0.05),其他因子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3。

        2.4 兩組治療前后IL-2、IL-6水平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清IL-2、IL-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 > 0.05);治療后針藥治療組血清IL-2、IL-6水平顯著低于藥物治療組(P < 0.05、P < 0.01)。見表4。

        2.5 安全評估

        試驗期間,兩組患者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3 討論

        隨著細胞免疫學的發展.有關精神分裂癥患者細胞因子及其受體的研究已成為精神神經免疫學中較為活躍的領域之一。很多研究證實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的異常,并且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點,主要是CD3、CD4、IL-2和IL-6的改變與中樞神經遞質的異常,尤其是多巴胺能神經元功能亢進,這些變化主要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相互影響。但三者之間的改變何為初始原因,何為繼發因素尚難判斷,故對精神分裂癥進行免疫學研究有助于揭示其病理機制。

        以往的一些研究表明[9-15],額葉-紋狀體-丘腦-顳葉回路的功能紊亂是精神分裂癥的病理性基礎之一,其中尤以海馬、杏仁核的功能紊亂為主;免疫學的研究表明IL-2在上述回路中具有較高的代謝和合成密度。因此,增高的IL-2 水平將對上述這些大腦解剖部位產生特異性的影響,從而引起一系列神經遞質(如DA 、5-HT、Ach和NE等)的改變, 導致了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和認知功能障礙。另外,IL-2能增加多巴胺能神經傳遞并且參與自身免疫和細胞生長。腦脊液中IL-2的濃度比兒茶酚胺代謝物與疾病復發的關系更緊密。本研究發現藥物合并電針治療組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清IL-2水平均顯著低于低于藥物組,且藥物合并電針治療組各臨床量表減分率大于藥物組。說明電針合并藥物治療可以更好的降低IL-2水平,從而緩解精神分裂癥癥狀與既往研究相似[19-20]。

        IL-6是臨床免疫學研究較多的細胞因子之一。既往研究證實DA和5-HT的功能受到IL-6的影響[4-6]。原因是產生IL-6 的淋巴細胞膜上有DA受體和5-HT受體存在,而這可明顯提高額前葉與海馬的DA和5-HT的活性與濃度。因此,可以說由IL-6濃度或活性的增高所引起的免疫功能的調節紊亂及其所促發的免疫損傷很可能是精神分裂癥的主要影響因子之一[21]。而在本實驗結果中,針藥治療組的IL-6的水平顯著低于藥物治療組且藥物合并電針治療組的BPRS、SPAS、SANS臨床量表評分較治療前均下降。這說明通過電針治療可能抑制了IL-6的生成,從而對精神分裂癥的免疫功能紊亂進行了糾正,使精神癥狀有所緩解。

        目前,從對精神分裂癥患者T細胞亞群進行的大量研究中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外周血中確實存在著T細胞比率顯著下降的狀況,而輔T淋巴細胞CD4細胞的降低可能是引發這一改變該的主要原因。所以,可以推測,精神分裂癥患者體內的β-內啡肽是明顯增多的,而β-內啡肽具有降低CD3和CD4細胞的作用,導致精神分裂癥患者免疫功能紊亂或降低。此外,也有研究表明,激活的T細胞分泌的IL-2會反過來作用于T細胞使其擴增,而IL-2與其受體的高親和力結合能使CD4細胞達到完全活化狀態。但若是高濃度的IL-2持續對CD4細胞產生過量的信號刺激則會誘發CD4細胞啟動凋亡程序,進而導致CD4 以及CD3等免疫細胞的數量降低等。在本實驗結果中,針藥治療組治療后血清的CD4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前和高于藥物治療組,與上述研究結果是一致的[3,5]。

        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16-17],針灸能改變機體的特異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對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均有明顯的影響。針灸的免疫效應主要表現在經其穴位刺激后能夠引起局部的神經或感受器將其傳入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刺激神經中樞釋放神經遞質等一系列變化,最終實現調控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針灸引起機體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的興奮,促使其釋放兒茶酚胺及阿片類物質等,進而作用于相應受體產生免疫反應。有研究表明,脾虛泄瀉模型的大鼠外周血中CD3、CD4和CD8細胞減少,而經針灸天樞穴后其CD3和CD4細胞數量均有所回升,且CD4/CD8比值也升高。本實驗結果中針藥組CD4水平治療后高于治療前,也高于藥物組,差異都有統計學意義,與多數研究結果一致[22-25]。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兩種不同方法的治療,針藥組血清CD4水平高于藥物組,血清IL-6、IL-2水平低于藥物組。針藥組BPRS、SAPS、SANS臨床量表評分減分率均高于藥物組,針藥組較藥物組臨床癥狀緩解明顯。電針合并藥物治療對精神分裂癥癥狀的緩解作用優于單純藥物治療組:即電針在改善精神分裂癥癥狀的同時可更好地調節與精神分裂癥癥狀相關的細胞免疫因子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向陽,周東豐,張培琰,等.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的免疫功能的測定[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6,29(4):205-208.

        [2] 張向陽,周東豐.精神分裂癥免疫指標與精神癥狀的關系[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7,30(3):145-148.

        [3] 許明智.細胞因子在精神分裂癥發病過程中的作用[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7,24(9):207.

        [4] 張春運.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漿IL-2,IL-6,IL-8的影響及臨床意義[J].濟寧醫學院學報,2009,3(32):173-174.

        [5] 司天梅,舒良,劉平,等.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細胞免疫改變[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99,25(1):48-49.

        [6] 楊建立,賈福軍.白介素-6及其受體與精神分裂癥[J].國外醫學:精神病冊,2003,30(2):121-124.

        [7] 施永斌,張衛,趙寶龍,等.PANSS、SANS及SAPS量表一致性研究[J].上海精神醫學,1999,11(1):23-25.

        [8] 宋建成,費立鵬,張培琰,等.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中各分量表的評價[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1,11(2):86-88.

        [9] Block W,Bayer TA,Tepest R,et al. Decreased frontal lobe ratio of N-acetylaspartate to choline in familial schizophrenia: a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study [J]. Neurosci Letter,2000,289:147-151.

        [10] Deicken RF,Zhou L,Schuff N,et al. Hippocampus neuronal dysfunction in schizophrenia as measured by proton magneticresonance spectr oscopy [J]. Biol Psychiatry,1998,43(7):483-488.

        [11] Delamillieure P,Constans J,Fernandez J,et al.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of the thalamus in schizophrenia [J]. Eur Psy chiatry,2000,15(8):489-491.

        [12] Deicken RF,Johnson C,Pegues M.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 oscopy of the human brain in schizophrenia[J]. Re Neurosc,2000,11(2-3):147-158.

        [13] Blum BP,Mann JJ. The GABA energy system in schizophrenia [J]. lnt J Neuro Psychopharmaeol,2002,5(2):159.

        [14] 岳英,徐一峰.精神分裂癥與細胞因子相關性研究進展[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4,14(4):248-249.

        [15] 熊鵬,張秀,王繼才.精神分裂癥與自身免疫的研究進展[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8,35(3):149-150.

        [16] 張本,孟素榮,于江,等.智能電針儀治療精神分裂癥臨床療效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1994,14(1):17-18.

        [17] 王衍山,楊萬福.針刺治療精神分裂癥臨床報告[J].針灸臨床雜志,1997,13(9):47-48.

        [18] 丁關元,李風鋼,張建華.針灸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效果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1):53-54.

        [19] 程健君,蔡念光.針灸對免疫細胞及免疫分子的調節作用[J].江蘇中醫,2007,39(11):88-89.

        [20] 陳建設,陳文塏.針灸調節免疫功能的機理[J].遼寧中醫雜志,2006, 33(2):210-212.

        [21] 趙若蓮,王玉明,段勇.白細胞介素6與精神分裂癥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09,1(18):2757-2759.

        [22] Lieinio J,Seibyl JP,Ahemns M. Elevated CSF levels of in-terleukin-2 in euroleptic-free schizophrenic patients [J]. Am J Psy-ehiatry,1993, 150:1408-1410.

        [23] Lacosta S,Merali Z,Anisman H. Central monoamine activity following acute and repeated systemic interleukin-administ ration [J]. Neuroimm unomodulation,2000,8(2):83.

        [24] Sun ZG,Wang F,Cui LW,et al. Abnormal anterior cingulum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study [J]. Neuroreport, 2003,14(14):1833-1836.

        第3篇:臨床免疫學綜述范文

        關鍵詞:當歸;單體成分;復合制劑;綜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12.033

        中圖分類號:R28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6)12-0128-05

        Research Progress in Efficacy of Monomer Composition and Compound Preparation of 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ZHANG Shang-zhi1, ZHU Tian-tian2,3, JIN Ling2,3, LI Ying-dong2 (1. Dingxi Campus of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Dingxi Teachers College, Dingxi 743000, China; 2.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 3.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Tibetan) Medicinal Resources,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review of research status of the efficacy of monomer composition and compound preparation of 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in China shows that domestic research has relatively clearly clarified the efficacy of monomer composition and compound preparation of 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and research on pharmacological efficacy of Angelica Polysaccharide focuses on the level of total carbohydrate. Therefore,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components of 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should be further clarified; the separation,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target and corresponding efficacy of single component need more analysis; mutual relation of multi-components of 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should be further revealed.

        Key words: Angelica Sinensis Radix; monomer composition; compound preparation; review

        當歸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為傘形科植物當歸的干燥根,味甘、辛,性溫,具有補血、活血、調經、鎮痛、潤腸功效。目前已從當歸藥材中提取、分離并鑒定出160多種化學成分[1],其有效成分主要包括揮發性與非揮發性成分兩類,揮發性成分主要有藁本內酯、正丁烯基苯酞、正丁烯酞內酯等,非揮發性成分主要有當歸多糖、阿魏酸、氨基酸等。國內對當歸藥理和藥效的研究,以分離的單一組分、復合組分及復方制劑等多種類型為研究對象,較全面揭示當歸的藥理與功效,促進現代新藥的研發,現對其研究現狀作一綜述。

        1 有效成分

        據統計,目前在當歸藥材中已分離鑒定出的化合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1BAI05B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360615);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1308RJZA127)

        通訊作者:晉玲,E-mail:

        物主要包括揮發油(主要有藁本內酯、苯酞類、萜類、酚類、烷烴類等)[2-5],有機酸(主要有阿魏酸、丁二酸、煙酸、棕櫚酸、香草酸等)[6],多糖(主要有多糖AP-0、AP-KAP-2、AP-3、AS-Ⅰlia、AS-Ⅲb、X-C-3-Ⅱ、X-C-3-Ⅲ和X-C-3-Ⅳ等)[7-9],黃酮類(主要有查爾酮衍生物、木犀草素-7-0-P-D葡萄糖苷及木犀草素-7-0盧丁糖苷)[10-11],氨基酸(主要有精氨酸、蘇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等20種)[1,12],微量元素(主要有銅、鐵、錳、鋅等)[13],生物堿基(如尿嘧啶、腺嘌呤等),維生素(維生素A、B12、E等)[14],核苷類(主要有鳥苷、尿苷、腺苷和胞苷4種)[15],膽堿[12],磷脂、β-谷甾醇[12],香豆素類(傘形花內酯)[14]等成分。

        目前,已被闡明功效的當歸單體類有效成分主要有藁本內酯、正丁烯基苯酞、5-羥甲基呋喃甲醛、正丁烯酞內酯、阿魏酸及阿魏酸鈉等;復合制劑類主要有當歸揮發油、當歸注射液、當歸補血湯以及復方當歸補血湯等。

        2 有效成分及其制劑的藥理藥效研究

        當歸所含的揮發性成分和非揮發性或水溶性成分均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對造血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肌肉運動系統、免疫系統等均發揮明顯的藥理作用。目前,有關當歸臨床藥理藥效的試驗研究,既有混合性成分,又有單一性成分的成果報道。

        2.1 混合性成分

        2.1.1 揮發油 這是當歸中較早被闡明藥效且被臨床廣泛應用的制劑。揮發油具有松弛子宮、主動脈、支氣管、腸胃平滑肌[16-19],抗心律失常[20]、抗血管生成[21]、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淋巴細胞轉化[22],鎮痛[23]、減少血栓素(TX)A2的生成等作用[24]。

        2.1.2 當歸注射液 其主要成分有阿魏酸和多種氨基酸[25],具有抗心律失常、擴張血管等多種藥理作用。詳見表1。

        2.2 揮發性單一成分

        2.2.1 藁本內酯 主要有促進肝細胞、脾淋巴細胞等細胞合成蛋白質、促進DNA、RNA合成、增強白介素-2(IL-2)的產生[42];抑制中樞神經、抑制血管收縮[43]、抑制子宮平滑肌的自主收縮、氣管平滑肌解痙攣、對抗支氣管收縮、平喘等功效[18,44]。

        2.2.2 其他 當歸揮發性成分中,除分離鑒定出藁本內酯外,還有正丁烯酞內酯、正丁烯基苯酞、5-羥甲基呋喃甲醛、丁基苯酞、丁基酞、菸酸、亞葉酸等化合物,其主要功效見表2。

        2.3 非揮發性或水溶性單體成分

        2.3.1 當歸多糖 雖然當歸多糖組分復雜,但目前對其藥理功效的研究仍集中在總糖層面,單一組分的功效少有闡明,其主要功效如下。

        第一,提高免疫抗病力:有促進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增強超敏反應性[51],促進胸腺細胞增殖、提高巨噬細胞的能力、提高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吞噬功能、防止外周血白細胞下降、激活淋巴細胞、提高脾臟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促進脾淋巴細胞增殖、提高淋巴T細胞(E-花環細胞)形成率及ANAE(酸性α-乙酸萘酚酯酶)染色陽性率[52-53]、激活補體系統、刺激機體產生抗體[54]、促進巨噬細胞產生一氧化氮及白細胞介素1等功效[55-56]。

        第二,生血、造血、補血:主要有防護造血組織和造血細胞、促進骨髓和脾臟內源性造血灶形成、增加白細胞數、促進血紅蛋白及紅細胞生成、誘導成纖維細胞分泌某些造血生長因子[57];促進造血細胞增殖分化、刺激與造血相關的細胞增殖、促進紅系造血祖細胞的增殖、促進骨髓造血祖細胞的增殖、刺激造血祖細胞增殖分化、分子等修復造血等功效[58-59]。

        此外,還有增加骨髓有核細胞、增高單系祖細胞產率,提高粒-單系祖細胞的產率,促進多能造血細胞的增殖與分化,促進多功能造血細胞的恢復,刺激早、晚期紅系細胞增殖,刺激巨核細胞系祖細胞增殖與分化,刺激多能造血干細胞增殖與分化[60-61],促進輻照后骨髓和脾臟造血功能恢復、造血組織(骨髓、脾臟)防輻射、損傷恢復、提高輻照射小鼠存活率等功能[61]。

        第三,抗腫瘤:研究表明當歸粗多糖具有抗腫瘤[62],抑制黃曲霉素B1的致肝癌作用,抑制移植性腫瘤Ec、Hep、S-180、Lewis、B16等,延長接癌細胞小鼠的生存時間等功效[63]。

        第四,抗氧化、抗衰老、抗輻射:具有抗氧化作用、增強血清和腦組織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減少丙二醛含量、提高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降低腦細胞凋亡指數;增強機體輻射耐受性、對造血組織有輻射防護作用,縮短輻射損傷卵巢的恢復期;抗衰老、拮抗脾臟的萎縮等功效[64-66]。

        第五,干預化學性肝損傷、防治肺纖維化、增加血液和胸腺中的cGMP含量、降低cAMP含量、增加脾臟中的cGMP和cAMP含量等功效[67-69]。

        2.3.2 阿魏酸及阿魏酸鈉 ①抗血栓作用:具有抗血小板凝集、抑制抗TXA2合成酶活性及TXA2的釋放、抑制血小板5羥色胺釋放、減少血栓的重量及長度、延長凝血酶原時間、抗動脈粥樣硬化、降膽固醇、增加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活性等功效[70-71]。②保護心血管:能保護心肌、增加心肌營養血流量、抗心肌缺血;擴張血管、保護血管內皮、改善外周循環等[72-74]。③抗氧化及免疫:清除自由基,減少脂質過氧化反應;預防急性氧中毒、抑制肺纖維化、抑制炎癥性肺損傷、增強IL-2的產生等[22,75]。

        2.3.3 其他 當歸總酸有抗心律失常、促進特異性抗體的產生、抑制血凝抗體和脾臟抗體形成等功效[53]。

        3 結語

        目前,當歸復合制劑與單體成分的功效已基本闡明,但藥理機制的揭示有待深入和完善。對當歸多糖藥理功效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總糖層面,對其單一組分的分離、鑒定、表征、靶向及相應功效的研究還需進一步明晰。另外,對當歸多組分相互協同或拮抗的關系鮮有闡述,有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MA J P, GUO Z B, JIN L, et al. Phytochemical progress made in investigations of 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J].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2015,13(4):241-249.

        [2] 倪竹南,呂圭源,樓招歡.等.當歸揮發油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14(7):93-95.

        [3] 路新華,張金娟,張雪霞,等.當歸中藁苯二內酯聚體的分離和結構鑒定[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19):2196-2201.

        [4] 丁潔,趙國虎,趙象祿,等.岷縣當歸揮發油成分產地差異及提取工藝研究[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11,46(4):139-144.

        [5] 周圍,雷春妮,張雅珩.Massworks(TM)與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分析當歸揮發油成分[J].食品工業科技,2014,35(22):69-72.

        [6] 盧金清,何冬黎,阮小云,等.當歸總有機酸的質量標準研究[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4):33-35.

        [7] 商澎,楊鐵虹,賈敏,等.當歸多糖的分離、純化及分析鑒定[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1,22(14):1311-1314.

        [8] 孫元琳,顧小紅,湯堅,等.當歸水溶性多糖的分離、純化及結構初步分析[J].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2006,25(1):1-4.

        [9] 陳汝賢,劉葉民,王海燕,等.當歸多糖X-C-3-Ⅱ的分離、純化與組成的研究[J].中國新藥雜志,2001,10(6):431-432.

        [10] 王芙蓉,吳冬青,安紅鋼,等.當歸總黃酮的提取工藝及體外抗氧化性研究[J].中獸醫醫藥雜志,2010,29(5):11-15.

        [11] 李谷才,魏文亭,高堂杰,等.當歸總黃酮提取及其體外抑菌活性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2):310-311.

        [12] 李麗麗,劉向前,高敬銘,等.中、日、韓當歸中揮發油成分研究和總香豆素含量測定[J].中國藥師,2009,12(10):1344-1347.

        [13] 張宇.不同產地當歸中金屬微量元素的比較研究[J].天津藥學, 2010,22(5):16-19.

        [14] 秘效媛,樸香蘭,田燕澤.當歸的氣-質聯用色譜的模式識別[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8(3):78-83.

        [15] 曹琰,嚴輝,段金廒.等.不同產地當歸藥材核苷類成分的分析[J].藥物分析雜志,2010,30(11):2026-2030.

        [16] 肖軍花,周健,丁麗麗,等.當歸揮發油對子宮的雙向作用及其活性部位篩選[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03,32(6):589-593.

        [17] 吳國泰,高云娟,田振華,等.當歸揮發油對兔離體胸主動脈平滑肌的影響[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1,28(5):1-3.

        [18] 王鋒,任遠,吳國泰.正交設計法研究當歸揮發油不同組分對豚鼠氣管平滑肌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雜志,2008,6(12):9-11.

        [19] 王瑞瓊,吳國泰,任遠,等.當歸揮發油對兔離體胃腸平滑肌張力的影響[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0,27(1):12-14.

        [20] 肖軍花,丁麗麗,周健,等.當歸A3部位對心肌生理特性和動作電位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3,19(9):1066-1068.

        [21] YEH J C, CINDROVA-DAVIES T, BELLERI M, et al. The natural compound n-butylidenephthalide derived from the volatile oil of 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inhibits angiogenesis in vitro and in vivo[J]. Angiogenesis,2011,14(2):187-197.

        [22] 劉林杰.當歸活性組分阿魏酸的電化學分析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4.

        [23] 王志旺,魏舒暢,馮祥瑞,等.不同提取工藝所得當歸精油鎮痛抗炎作用的對比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2,28(5):87-90.

        [24] 李自成,宋翠娥,曹茂銀,等.當歸注射液對冠心病患者血漿前列環素、血栓素A2及血小板聚集的影響[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7,17(5):210.

        [25] 孫曼春.當歸注射液的化學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學院,2005.

        [26] 鐘星明,鐘小明,余鴻.當歸對宮內缺氧后幼年大鼠齒狀回膠質纖維酸性蛋白表達的影響[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12):3165-3166.

        [27] 盛陽,張捷,熊玉波,等.當歸注射液對6-羥基多巴胺誘導PC12細胞帕金森病模型SIRT1表達及細胞凋亡的影響[J].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1,32(4):436-439.

        [28] 周遠鵬,黃良月,鄭幼蘭,等.當歸對犬血流動力和心肌氧代謝的影響[J].藥學學報,1979,14(3):156-160.

        [29] 周遠鵬,劉文化,黃能慧,等.紅花和當歸對實驗性心肌缺血的影響[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1981,3(S1):36-40.

        [30] 喻華,李應東,劉凱,等.當歸注射液在血管緊張素Ⅱ誘導心肌細胞肥大時的作用及意義[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6,12(19):1414-1416.

        [31] 程斌,王家.當歸對肝硬化肝細胞保護作用的探討[J].冶金醫藥情報,1993,10(3):5-6.

        [32] 李福龍,李繼紅,劉艷凱,等.川芎嗪、當歸注射液對DIC大鼠血小板功能和器官血流量的影響[J].基礎醫學與臨床,2006,26(8):909-910.

        [33] 王玉升,鄒明輝,付蔓華,等.當歸注射液對急性腦缺血大鼠治療作用機理的實驗研究(簡報)[J].中國中藥雜志,1993,18(1):48-49.

        [34] 呂世靜,何德,黃槐蓮.等.當歸注射液免疫功能的增強效應[J].中國中藥雜志,1989,14(11):45-47,64.

        [35] 李明峰,任軍,梅其炳,等.當歸多糖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1987,8(6):422-423.

        [36] 陳靜英,藍顯明,張雪芳,等.當歸注射液治療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實驗研究[J].北方藥學,2014,11(3):77-78.

        [37] 湯夢婕,石文韜,李明梅,等.當歸對腎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微循環學雜志,2012,22(4):99.

        [38] 張端蓮,張世明,戎誠興.當歸對60Co-γ射線輻射損傷后小鼠卵巢恢復過程中超微結構變化的研究[J].湖北醫學院學報,1990,11(4): 322-326.

        [39] 宋芝娟,梁念慈.當歸對豬血小板膜磷脂酰肌醇磷酸化的抑制作用[J].湛江醫學院學報,1993(Z1):125.

        [40] 岳鶴聲,陳旭東,劉紅敏,等.宮內缺氧對新生大鼠神經元的影響及當歸的保護作用[J].時珍國醫國藥,2009,20(9):2327-2329.

        [41] 廖維靖,田峻,楊萬同.當歸注射液延緩坐骨神經損傷后肌肉萎縮的研究[J].中成藥,1997,19(4):26-27.

        [42] 呂世靜.當歸對實驗動物紅細胞黏附功能及BIL-2免疫調節作用[J].中國實驗臨床免疫學雜志,1997,9(5):66-71.

        [43] 陳笛.藁本內酯對大鼠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神經保護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D].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11.

        [44] 劉琳娜,梅其炳,程建峰,等.當歸精油治療痛經的藥理研究[J].藥學學報,2002,18(2):77-78,127.

        [45] 熊杰,馮亦璞.丁基苯酞對線粒體呼吸鏈復合酶活性的影響[J].藥學學報,1999,34(4):241.

        [46] 魏薇.慢性低灌注大鼠神經血管單元與淀粉樣物質的關系及丁苯酞的神經保護的研究[D].重慶:第三軍醫大學,2012.

        [47] 賈忠山,關天穎,曹國君.當歸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含量分析[J].氨基酸雜志,1992(2):49.

        [48] 馮景奇,柳鐘勛.當歸多糖及當歸內酯對小鼠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免疫學雜志,1998,14(4):279-282.

        [49] 馮景奇,柳鐘勛.當歸內酯拮抗環胞孢菌素A、氫化可的松及抗腫瘤藥物的免疫抑制作用[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0,16(1):22-24.

        [50] 許益民,孫秀麗,吳麗文,等.當歸磷脂對CCl4肝損傷小鼠的影響[J].中醫藥研究,1992(4):49-51.

        [51] 安方玉,劉永琦,駱亞莉,等.當歸不同有效部位對高原低氧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5,22(2):51-54.

        [52] 蘭中芬,張蔭芝,白潤江,等.當歸化學成分(總酸、中性油、多糖)對小鼠免疫功能影響的觀察[J].蘭州醫學院學報,1986(2):56-58.

        [53] 楊鐵虹.當歸多糖的分離純化與免疫調節作用及其機理研究[D]. 西安:第四軍醫大學,2003.

        [54] 孫文平,羅紅,楊光,等.當歸多糖激發免疫反應的特征研究[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31(3):262-264.

        [55] 王瑾,劉君炎,夏豐年,等.當歸多糖體外誘導巨噬細胞的實驗研究[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1999,20(4):34-36,48.

        [56] 王慶奎.當歸多糖對點帶石斑魚非特異性免疫力的影響[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2.

        [57] 王亞平,黃曉芹,祝彼得,等.當歸多糖誘導L-細胞產生造血生長因子的實驗研究[J].解剖學報,1996,27(1):69-74.

        [58] 葛忠良,陳家佩,劉秀珍,等.某些多糖對造血細胞影響的實驗研究[J].軍事醫學科學院院刊,1985(3):275-278.

        [59] 王彥超.當歸不同炮制品多糖含量的比較及其對血虛模型雞造血機能的影響[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2.

        [60] 王亞平,祝彼得.當歸多糖對小鼠巨核細胞-血小板發生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2,8(4):13-15,29.

        [61] 馬蘭芳,李興玉,張吉旺,等.當歸多糖抗輻射作用的探討[J].蘭州醫學院學報,1988(2):44-46.

        [62] 曹蔚,李小強,侯穎,等.當歸多糖APS-2a的結構分析及抗腫瘤作用研究[J].中藥材,2008,31(2):261-265.

        [63] 曹蔚.當歸多糖的結構與抗腫瘤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西安:第四軍醫大學,2006.

        [64] 徐露,董志.當歸多糖抗衰老作用的實驗研究[J].激光雜志,2008, 29(4):89-90.

        [65] 鐘萍,李萍,張昕蕾.當歸多糖對小鼠化學性肝損傷抗氧化酶及一氧化氮含量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22):4725-4727.

        [66] 曹麗萍,賈睿,丁煒東,等.建鯉急性肝損傷模型的建立及當歸提取物的保肝和抗氧化作用研究[J].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12,27(6):551-557.

        [67] 聶蓉.當歸多糖預防小鼠急性四氯化碳性肝損傷的研究[J].武漢工業學院學報,2008,27(4):23-25.

        [68] 王艷琴,王曉琴,張曉明.等.當歸對肺纖維化大鼠肺功能和肺系數的影響[J].甘肅中醫,2010,23(11):28-31.

        [69] 白潤江,于紅娟,王嘉軍.當歸多糖對小鼠血液、胸腺、脾臟中cAMP、cGMP含量的影響[J].中醫雜志,1998,39(7):429.

        [70] 王停,韓玲,荊魯.中藥、天然藥物復方口服制劑臨床前拆方研究中的問題[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15):1299.

        [71] 李福龍,李繼紅,劉艷凱,等.川芎嗪、當歸注射液對DIC大鼠血小板功能和器官血流量的影響[J].基礎醫學與臨床,2006,26(8):909-910.

        [72] 莫姝.當歸多糖對巨核細胞造血的影響[D].重慶:重慶醫科大學, 2006.

        [73] 劉芳.當歸的心腦血管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 2010,24(6):551-552.

        [74] 楊艷秋,楊偉民,曹淑杰,等.當歸活性成分阿魏酸鈉干預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患者血液抗氧化能力和保護血內皮細胞功能[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9):101-103.

        [75] 高向東,吳梧桐.當歸及其成分阿魏酸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1994,15(2):107-110.

        第4篇:臨床免疫學綜述范文

        中圖分類號:R392.2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7.02.028

        1993年,Minty和Mckenzie等克隆出人類白細胞介素13(IL13)的cDNA,并在同年舉行的Keystone細胞因子專題會議上正式命名為IL13。人類的IL13主要是由T細胞活化所產生的一種重要的炎性細胞因子,部分還可由CD8+T細胞、活化的單核細胞及B細胞等分泌。其主要作用是通過影響T、B淋巴細胞的發育,促進B細胞表面CD23、MHCⅡ的表達及IgE的合成,增加嗜酸性粒細胞的生存時間,在Ⅰ型和Ⅱ型免疫反應中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是指在基因組水平上的單個堿基改變引起DNA的序列變化。可發生于基因組序列的各個區域(如啟動子區、外顯子和內含子),SNPs處于啟動子區可能影響基因自身的表達;外顯子的SNPs可影響其編碼的蛋白質發生改變;內含子處的SNPs則可影響基因序列的剪接方式等。這些SNP引起DNA序列變化可影響疾病的發病機理,所以進行基因多態性的研究有利于進一步認識不同個體或種族與某些疾病的相關關系。近年來,IL13基因多態性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已有許多研究發現IL13基因存在SNPs,而且這些多態性在某些疾病的病理和生理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筆者就近年來關于IL13基因多態性與腫瘤、哮喘、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的研究給予簡要綜述。

        1IL13基因的分子生物學特性

        人IL13基因的長度為4.6 kb,位于人類第5號染色體長臂上(5q23.31),包括4個外顯子和3個內含子,編碼132個氨基酸的蛋白質,非糖基化的IL13分子量為12.4 ku,而糖基化后為17 ku,與小鼠IL13約有58%的同源性[2~3]。IL13與IL4、IL5、GMCSF和IL3的基因結構比較相似,盡管它們多肽鏈的一級結構同源性不高,但在三級結構中都含有由4個α螺旋組成的核心[4]。IL13的生物功能主要是與IL4相似,都可通過抑制單核細胞釋放炎性因子、上調單核細胞分泌CD23以及刺激B細胞生成免疫球蛋白等。此外,IL13與IL4有著共同的信號通路,兩者可與受體結合后活化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JAK)信號轉錄方式和轉錄活化蛋白(STAT)信號通路,尤其是通過STAT6信號通路進入細胞核內調節靶基因的表達[5]。IL13還具有活化巨噬細胞的生物學功能等[6]。其基因的多態性位點數目龐大,目前在NCBI上已經公布的IL13基因SNPs位點約340個,分別為在內含子、啟動子、外顯子等位置的突變。

        2IL13基因多態性與哮喘的關系

        哮喘是一種主要以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引起的氣道炎癥性反應和氣道高反應性為特點的疾病,其發病危險因素包括宿主因素(即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兩個方面,其中遺傳因素可表現為反復咳嗽、喘息或過敏性疾病(^敏性鼻炎、特應性皮炎)等。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基因遺傳多態性在哮喘的發病過程中可能有著重要作用[7],特別是IL13基因多態性與哮喘發病的相關關系成為學者關注的焦點問題。IL13及IgE等蛋白水平的升高是哮喘炎癥表現的重要指標,且哮喘患者TSLP水平與IL13及IgE水平呈正相關[8]。Dixit P等人采用病例對照法對500名印度受試者進行研究,發現攜帶IL13基因rs1800925位點顯性模型可增加哮喘風險達到1.49倍,首次發現IL13基因rs1800925位點和IL4R基因rs1805010存在基因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存在這兩個位點的突變雜合型(AG和CT)的個體可使哮喘患病風險增加達2倍,而野生純合型(CC/AA)起保護作用[9]。意大利學者Accordini S等人對IL13基因rs20541C/T和rs848T/G多態性與哮喘嚴重程度的相關性開展了探究,結果發現rs848位點G等位基因的攜帶者可增加哮喘的嚴重程度,同一基因區域的rs20541與哮喘嚴重程度無關;進行連鎖不平衡分析時,這兩位點呈強烈連鎖不平衡關系且處于同一單倍體域,目前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其單倍型與哮喘病情的相關關系[10]。Liu Q等[11]研究了IL13基因rs1800925、C1923T、rs20541及RANTES基因G28C與哮喘的關系,其中rs20541位點的AA基因型在哮喘組和對照組的頻率分別為13.0%和5.5%,兩者存在顯著統計學意義,AA基因型可增加哮喘的危險性。同時,他們首次證實了IL13基因和RANTES基因的多態性可共同影響哮喘發生,但具體的發病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Tsai CH等[12]對中國臺灣3577名兒童進行研究,經Logistic回歸分析后獲得IL13基因rs1800925、rs20541和rs848均與哮喘發病有關,攜帶這三個位點的h1011單倍型的個體接觸地毯會加重哮喘的喘息,且嚴重程度有劑量效應關系,提出種族差異可能影響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Liang W等采用SNaPshot法分析位于IL13基因5’側翼序列的rs2158177位點和內含子區的rs1295687位點的基因型、等位基因與哮喘的關系,結果顯示rs2158177位點的GG基因型降低哮喘的發病風險,可作為哮喘的一個保護性因子[13]。廣州的王紅利用瓊脂糖凝膠電泳和免疫化學發光法分別檢測IL13基因第3內含子中的+1923位點多態性和血漿中的IgE水平,發現+1923位點多態性與哮喘有關,T等位基因攜帶者血漿中的IgE水平顯著增高[14]。新疆的周廣花等[15]用聚合酶鏈法(PCR)和基因測序法對IL13基因的rs20541進行SNP分型,同時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個體血清中IL13水平,結果發現IL13基因rs20541位點的多態性與血清IL13水平不具有相關性,并推測該基因多態性與維吾爾族兒童的哮喘發病無相關性。目前關于IL13基因多態性和哮喘的相關關系還存在很多爭議,還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究。

        3IL13基因多態性與腫瘤發生發展

        腫瘤是一直困擾醫學界的難題,也是學者研究的重點和難點。細胞因子與相關的腫瘤間的關系一直倍受關注,其中IL13基因多態性與腫瘤的發病及預后關系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焦點。

        已有很多研究發現,IL13基因多態性和部分腫瘤的發生、發展有關(神經膠質瘤、肝癌等)。學者Shamran HA 對IL13基因的rs20541位點進行擴增后測序,發現此位點的A等位基因頻率在對照組顯著高于病例組,頻率分別為36.25%、5.73%,兩者有統計學意義,提示IL13基因rs20541位點的A等位基因可以作為神經膠質瘤的保護因子[16]。DengY等人在398例HBV陽性患者(192例肝癌、206例慢性肝炎)與192例正常人的對照研究中發現,IL13基因的rs20541位點的GA基因型也可p少肝癌的患病風險[17]。此外,IL13基因多態性還與腫瘤的預后存在相關性(如乳腺癌、膀胱癌)。Murray JL等人建立Cox生存模型分析IL13基因多態性與乳腺癌的預后之間是否有關。通過調整年齡、病情分期、治療情況等因素后,發現IL13基因rs1800925位點可作為乳腺癌短時間復發的預測因子[18]。Chu H等[19]關于吸煙、基因多態性與膀胱癌的研究發現,與非吸煙者相比,吸煙者攜帶IL13基因rs1800925位點的T等位基因可增加膀胱癌風險2.57倍。進一步采用多因子降維(MDR)的統計學方法分析得到IL13、IL4及IL4R三者基因突變的交互作用能增加膀胱癌患病風險,這提示基因突變可共同交互作用于疾病。但Xiao L等[20]研究了IL13基因啟動子區rs1800925位點與直腸癌的預后及新輔助治療反應的預測關系,其采集了58例患者的直腸活檢組織,進行DNA提取和測序分析,發現IL13基因的rs1800925位點多態性與中國漢族人群局部直腸癌的預后和預測新輔助放化療后反應無相關性。由此可見,今后仍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或控制其他影響因素的研究,尋找IL13基因多態性與腫瘤的發病及預后相關的作用機制。

        4IL13基因多態性與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有些研究者對IL13基因多態性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關系做了相關性的探討,這為研究IL13基因多態性與疾病的關系開辟了新方向。比如巴西學者Léa Campos de Oliveira等[21]采用限制性片段多態性檢驗方法對IL13基因rs20541位點進行基因分型,在117名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和227名健康人對比的結果顯示,IL13基因rs20541位點的A等位基因純合子可通過增加IL13配體與受體的親和力影響I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發病,隨后經調整影響因素后依然得到相同的結論,充分證實了兩者的相關關系;他們進一步研究還發現IL13基因的這種多態性可使IgE的表達水平增加。Seyfizadeh N等[22]對IL13基因的rs1800925、rs1881457和rs20541三個位點的研究發現,rs1800925位點的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rs1881457的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rs20541位點的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與硬化癥密切相關。但是,西班牙學者Broen JC在2488例硬化癥患者和2246例健康人的研究結果顯示,rs20541位點和rs1800925位點的多態性和硬化癥發病無關[23]。關于IL13基因多態性和類風濕的關系研究,Wang MJ等人運用SNPscanTMkit技術對615名類風濕病人和839名健康人進行基因分型,IL13基因的rs1800925位點的 CT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攜帶者增加了紅細胞沉降率小于25 mm/h患者的風險[24]。Pavkova Goldbergova M等人對IL13基因rs1800925多態性與類風濕進行了研究,采取影像學指標TSS/month判斷其多態性與類風濕病情發展關系,結果發現rs180925位點的T等位基因在類風濕的病情發展較快組中分布頻率高,提出此位點與類風濕的病情活動性存在相關性[25]。除了上述疾病外,IL13基因多態性還與過敏性鼻炎[26]、艾滋病人失眠癥[27]等相關。所以,研究IL13基因多態性與疾病的關系有廣闊的前景和重要的意義。

        5小結與展望

        IL13基因多態性與疾病發生、發展及預后的研究有助于人們深入認識疾病發病機制。IL13在炎癥反應方面起到的作用受到了廣大研究者的關注,針對IL13的生物學功能、信號通路及與疾病的病理生理機制的研究逐步增多,但是關于IL13基因多態性和疾病的相關性研究還比較少。現關于IL13基因多態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rs20541、rs1800925和rs848這些位點,其中rs20541位點是編碼IL13基因的第4個外顯子中的2044位堿基G突變為A,致使130位的精氨酸被替換為谷氨酸;rs1800925位點則是位于IL13基因轉錄的啟動子區,其可以調控基因的表達;而rs848位點在IL13第4外顯子,可影響蛋白質表達。因此,這些位點可作為我們在對IL13基因多態性與其他疾病的關系研究時的優先考慮對象。近年來關于IL13基因多態性和疾病的關系的探究中,不同國家乃至同一國家的不同區域研究獲得的結論并不一致。考慮其可能有著多方面的原因:(1)部分疾病是多基因影響的遺傳性疾病;(2)不同的研究者選取的研究個體存在差異;(3)不同的地區人群有其自身的遺傳特點等。這也正體現了腫瘤、哮喘等疾病受遺傳和生活環境等多種因素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應當注意增加研究的樣本量,考慮種族間差異,實施多地區的重復研究,探討多基因之間的交互影響,這些成果將促進臨床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參考文獻

        [1]Rengarajan J,Szabo SJ,Glimcher LH.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Th1/Th2 polarization[J].Immunol Today,2000,21(10):479483.

        [2]Kent WJ,Sugnet CW,Furey TS,et al.The human genome browser at UCSC[J].Genome Res,2002,12(6):9961006.

        [3]McKenzie AN,Li X,Largaespada DA,et al.Structural comparison and chromosomal localization of the human and mouse IL13 genes[J].J Immunol,1993,150(12):54365444.

        [4]McKenzie AN,Culpepper JA,de Waal Malefyt R,et al.Interleukin 13,a Tcellderived cytokine that regulates human monocyte and Bcell function[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3,90(8):37353739.

        [5]Takeda K,Kamanaka M,Tanaka T,et al.Impaired IL13mediated functions of macrophages in STAT6deficient mice[J].J Immunol,1996,157(8):32203222.

        [6]de Vries JE.Molecular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eukin13[J].Chem Immunol,1996,63:204218.

        [7]Moheimani F,Hsu AC,Reid AT,et al.The genetic and epigenetic landscapes of the epithelium in asthma[J].Respir Res,2016,17(1):119.

        [8]李克明, 唐h慶, 竇錫彬,等.哮喘患者痰液TSLP、IL4、IL5、IL13及血清IgE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4,36(1):1214.

        [9]Dixit P,Awasthi S,Agarwal S.Association of interleukin genes polymorphism with asthma susceptibility in Indian children: a casecontrol study[J].Ann Hum Biol,2015,42(6):552559.

        [10]Accordini S,Calciano L,Bombieri C,et al.An Interleukin 13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Symptom Severity in Adult Subjects with Ever Asthma[J].PLoS One,2016,11(3):e0151292.

        [11]Liu Q,Hua L,Fang D,et al.Interleukin13 and RANTES polymorphisms in relation to asthma in children of Chinese Han nationality[J].Asian Pac J Allergy Immunol,2013,31(3):247252.

        [12]Tsai CH,Tung KY,Su MW,et al.Interleukin13 genetic variants,household carpet use and childhood asthma[J].PLoS One,2013,8(1):e51970.

        [13]梁文華,周兆山,吉中強,等.TNFα及IL13基因多態性與哮喘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醫學遺傳學雜志,2015,32(5):707710.

        [14]王紅利.白細胞介素4和白細胞介素13基因多態性對哮喘患兒IgE表達的影響[J].兒科藥學雜志,2016,22(4):79.

        [15]周廣花,張季紅,徐佩茹.新疆維吾爾族哮喘兒童IL13基因Arg130Gln多態性及其與血清IL13水平的關系[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6,39(05):622626.

        [16]Shamran HA,Ghazi HF,AlSalman A,et al.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in IL10,IL12p40,and IL13 Genes and Susceptibility to Glioma[J].Int J Med Sci,2015,12(10):790796.

        [17]Deng Y,Xie M,Xie L,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polymorphism of the interleukin13 gene and susceptibility t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J].PLoS One,2015,10(2):e0116682.

        [18]Murray JL,Thompson P,Yoo SY,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of candidate genes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ion in early stage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3,138(3):917924.

        [19]Chu H,Ma L,Wang M,et al.The polymorphisms of IL4,IL4R and IL13 genes and bladder cancer risk in a Chinese population:a casecontrol study[J].Mol Biol Rep,2012,39(5):53495357.

        [20]Xiao L,Yu X,Zhang R,et al.Can an IL131112 C/T (rs1800925) polymorphism predict responsiveness to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and survival of Chinese Ha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J].Oncotarget,2016,7(23):3414934157.

        [21]de Oliveira LC,Goldberg AC,Marin ML,et al.Autoimmune Hepatitis in Brazilian Children:IgE and Genetic Polymorphisms in Associated Genes[J].J Immunol Res,2015,2015:679813.

        [22]Seyfizadeh N,Kazemi T,Farhoudi M,et al.Association of IL13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in Iranian patients to multiple sclerosis[J].Am J Clin Exp Immunol,2014,3(3):124129.

        [23]Broen JC,Dieude P,Vonk MC,et al.Polymorphisms in the interleukin 4,interleukin 13,and corresponding receptor genes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sclerosis and do not influence gene expression[J].J Rheumatol,2012,39(1):112118.

        [24]Wang MJ,Zhou XD,Zhang H,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IL3 and IL13 gene polymorphisms in Chinese patients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J].Genet Mol Res,2016,15(2).gmr.15027966.

        [25]Pavkova Goldbergova M,Nemec P,Lipkova J,et al.Relation of IL6, IL13 and IL15 gene polymorphisms to the rheumatoid factors,antiCCP and other measur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ctivity[J].Int J Immunogenet,2014,41(1):3440.

        [26]Andiappan AK,Rotzschke O,Wang de Y,et al.Association of interleukin13 SNP rs20541 (Arg>Gln) to allergic rhinitis in an Asian population of ethnic Chinese in Singapore[J].Gene,2013,529(2):357358.

        [27]Gay CL,Zak RS,Lerdal A,et al.Cytokine polymorphisms and plasma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sleep onset insomnia in adults living with HIV/AIDS[J].Brain Behav Immun,2015,47:5865.

        (收稿日期:2016-12-02修回日期:2017-04-07)

        (輯:梁明佩)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260234;8156055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本久久久综合精品视频 |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系列 | 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 香蕉久久精品曰曰躁夜夜躁 | 婷婷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 | 综合色区国产亚洲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