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學前教育規律范文

        學前教育規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前教育規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前教育規律

        第1篇:學前教育規律范文

        一、精心設計引人入勝的導言。好的導言,可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上好一節課的重要環節。我查閱大量資料,盡可 能采用激發興趣的方式引入。每章、每節乃至每節課,也盡量通過實驗、模型、講故事、討論、設疑等方式引 入。 如在學《生物與環境》前,補充了人口增長與糧食資源危機、人口普查、水法、土地法、礦產資源法等內 容,介紹人類面臨的十大環境問題并列出驚人的數字:全世界每年增加6000萬人,須增加糧食12×10 [6]t,目前尚有8億人處于饑餓之中,我國也有少部分地區仍未解決溫飽問題。我國1992年與1952 年相比,人口增加一倍多,土地減少1/5,盡管奮斗了40年,人均占有糧食僅增加38kg。全球每分鐘有 10公頃土地變為沙漠、20公頃森林消失;每小時有2個物種滅絕,有3×10[6]t土壤流失,每天生產 垃圾27×10[6]t,向大氣排放co[,2] 15×10[6]t;有10萬人死于污染造成的傳染病和癌癥; 中國每年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860億元,相當于8個唐山大地震造成的損失。通過這 些數字提高了趣味性。

        二、加強生動多樣的直觀教學。直觀教學可使知識具體化,便于學生更好地感知、記憶、理解知識。對于動植物的形態、結構來說,語言 敘述不如實物、標本直接作用于感官所產生的感知那樣鮮明、具體、完整。

        多年來,本人堅持貫徹直觀性的教學原則,充分利用實物、標本、模型、實驗、錄像、圖表等形式輔助教 學。如在講鯽魚時,就將魚放在玻璃缸中,先讓學生觀察其顏色、形狀,再剪掉一條魚的尾鰭和腹鰭,放回水 中,觀察其運動情況,并與其它魚對比,了解鰭的功能。再破壞另一條魚的側線,用木棍攪水,讓學生觀察思 考:魚游的方向與水流方向如何,以掌握側線的功能。講昆蟲的呼吸系統時,把兩只蝗蟲同時浸入水中,其中 一只身體浸入水中,頭部露出水面;另一只頭部浸入水中,身體露出水面,觀察哪只先死,了解氣門的功能。 在講《松杉柏》時,把學生帶到校園,分別觀察松杉柏的樹干、樹枝、樹葉,找出異同點。在講較難掌握的《 細胞的分裂》時,設計制作了有絲分裂演示儀,配合掛圖,演示出各期變化的特點,歸納總結并填寫“有絲分 裂簡明表”,編寫順口溜,使教學更加直觀、生動,加深了印象,增強了記憶。

        三、建立興趣小組,做好實驗。中師新生來自不同的地區,各校條件差異較大,有的農村學生基本上沒動手做過實驗,因此教師要對中師 新生的實驗水平摸底,檢查每個學生的基本操作,了解存在問題,有計劃地糾正與補足。要努力創造條件,增 加學生動手的機會。教師要指導學生對各種實驗現象廣泛觀察,使之開闊眼界、活躍思想,培養敏銳的觀察能 力;還要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概括、推理,發展思維能力;也應通過自制簡易教具、標本,開展科技活動, 培養動手能力;通過提問、討論、講故事等培養訓練表達能力;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和有關書籍,培養 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自學能力。

        第2篇:學前教育規律范文

        摘 要 體育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發生的認知、身體練習、情感、交往活動。探討體育教學過程的本質特征、規律與特點,其研究目的是為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實現體育教學過程的全面教育和全面發展的現代教學思想。

        關鍵詞 體育教學 本質 規律 特點

        一、體育教學的本質特征

        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學校體育目標的基本組織形式,體育教學是體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活動;體育教學是教學的下位概念,是整個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我國學者對于體育教學的本質特征界定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體育教學的教育性

        體育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參與下,按照教育方針和體育教學大綱的要求,為了使學生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學習和掌握一定的體育保健知識與技術、技能,培養思想道德品質的有目的有組織的教育過程,其教育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在體育教學中組織每一項活動,均有一定的目的任務、組織原則、規則要求、需要學習和掌握相應的動作技術,以及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等,這些是構成體育環境的基本因素。學生在這一環境中進行學習、鍛煉或參加比賽,就會受到直接的影響。同時,體育環境還包括教師使用的教材、采用的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條件、學校傳統和班級風氣等,這些都會有力地吸引、熏陶、感染和教育學生;提供了許多學生樂于自愿接受,更多情況下是不知不覺接受、有利于個性品質形成的機會和情景,并可促進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個性品質遷移到學習、生活和工作等各個方面去,以收體育之效[1]。

        2.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很容易自然地表現出來。這有利于教師把握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特點,從而對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體育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主要包括:培養熱愛集體的情感和意識,培養團結友愛、關心他人、互助合作的思想和意識,培養競爭意識、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培養堅忍不拔、勇敢頑強、機智果斷等優良意志品質,以及心情開朗和愉快活潑的良好性格。

        (二)體育教學的雙邊性

        體育教學是指實現體育教學目的和任務的基本途徑,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起引導作用,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對課堂氣氛的調控直接影響學生練習的積極性,而直接影響課堂氣氛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師的引導。在教學中,教師如何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手段、措施教學,需要教師及時了解課堂中出現的問題,了解問題的本質,才能很好地隨機對教學進行針對性的調節和控制[2]。因此,教師根據課的內容,遵循課堂教學的規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營造積極、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所以,體育教學是以體育教學內容為中介,以學生身體參與,師生雙方在教與學兩個方面的雙邊活動。

        (三)體育教學的復雜性

        1.體育教學系統的整體性:構成體育教學系統的各要素,雖然具有不同作用,但它們都是根據邏輯統一性的要求而構成的整體,缺一不可,系統的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

        2.體育教學系統的開放性:在外部,體育教學與嚴密的教學大綱或計劃相聯結,以保證教學的科學性;在內部由特定的教材,方法與人構成,以保證教學的適應性。體育教學主要在體育場館和戶外進行,教學環境開放,教學空間大,時控因素多[3]。同時,課堂內外的各種因素還保持著各種互動關系。各種因素都在彼此的互動中必須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勢。

        3.體育教學系統的生成性:體育教學是圍繞人展開的一個動態生成過程,處于不斷的演化和創作中。教學中的師生都是生成中人,即雙方的生理、心理都處于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之中,尤其學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是體育教學所獨有的特點。

        二、體育教學的規律

        (一)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體育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在體育教學中制定體育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采用相應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措施等,都必須從不同的年齡,不同性別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在學生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承受著不同強度和程度的負荷,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指標的變化,同時,學生有著各種不同的學習活動方式,對學生身心有著不同的影響,因此,符合他們的接受能力和體質狀況,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不斷提高。

        (二)要遵循感知、思維和實踐結合規律

        體育課中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從事身體練習,耳、眼和機體等感官直接感知動作,大腦積極思考如何行動,機體協調做動作,其中,直接感知是基礎,思維是核心,實踐是歸宿。這三個環節是緊密結合的,缺少哪一個環節都會影響體育課教學的效果。因此,這也是體育課必須遵循的。

        (三)要遵循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辯證統一的規律

        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矛盾運動過程。為了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正確認識教與學的關系,既要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用十分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觀念上只有樹立科學的學生觀,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真正承認學生是學習、認知和發展的主體,讓他們通過獨立思考生成問題,在相互交流中解決問題,在自我反思中拓展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教師則在教學過程更不能單純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應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從學科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自主發現的引導者,教學就其本質意義而言,是由教師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學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到用的轉化過程,這就是教師主導作用的實質所在[4]。教師是否發揮了主導作用,及其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否被調動起來,只有教師的努力和學生的努力積極配合,協調一致,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體育課教學還應遵循其它學科所揭示的有關規律

        例如:運動生理學所闡明的人體工作能力變化的規律是逐漸上升,達到一定的高度水平后,保持一段時間,再逐漸下降,達到或接近開始時的水平。所以體育課開始時要做準備活動,然后再進行強度更大的練習,下課前做放松活動。這種安排與人體工作能力變化規律是一致的,也是不應當違反的;運動心理學所揭示的動作技能形成為泛化、分化和自動化三個階段的規律,是體育課應遵循的又一條規律。

        三、體育教學的特點

        潘紹偉、于可紅主編的第二版《學校體育學》中指出,體育實踐課堂教學在以下諸方面表現出鮮明的特點:在體育教學中學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體育教學組織的多變與復雜;體育教學中的人際交往頻繁;體育教學有利于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品德教育[4]。以上觀點各有側重,我們從中歸納出體育教學的幾個特點:

        (一)身體練習為主

        身體練習是體育課教學的最主要的特點,體育實踐課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根本區別在于:其他學科的教學主要通過思想活動來學習和掌握教師所傳授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而體育實踐課教學則是以師生思想活動為基礎,以身體活動為主要手段來傳授和掌握知識、技術、技能。

        (二)學生承受事宜的生理負荷

        體育實踐課教學,由于學生從事各種身體練習,人體器官系統積極參與其中,學生身體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因此而產生身體疲勞,加速機體的新陳代謝,這一點也是體育實踐課教學促進學生身體發展,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生物學依據,也是體育實踐課教學所獨有的特點。

        (三)教學組織多變與復雜

        體育實踐課教學主要在體育場館進行,教學環境開放,教學空間大,施控的因素多。體育教學依據季節、氣候、學生性別、體育基礎、身體素質、教學內容、器材設備等因素的不同情況來組織教學,選擇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師生身體始終處于運動狀態。

        (四)社會交往性

        體育實踐課教學多采用分組進行,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多是以集體的方式完成。如球類的技戰術、田徑接力跑、武術的攻防技術等,即使是個人技術的學習,也離不開相互間的觀察、糾正、保護與幫助。至于各種教學比賽,學生間,師生間的交往則更多。在各種體育活動中,學生所處的角色和地位隨時都發生變化,這使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聯系頻繁而復雜,有利于培養學生善處人際關系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亞芹.淺談體育教學的本質特征[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

        [2] 楊華.論體育教學的雙邊活動[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0(1).

        第3篇:學前教育規律范文

        1遷移規律在指定學年或學期計劃時的運用

        在制定學年或學期計劃時,除了貫徹教學大綱的統一要求外,還要注意教材分布的縱橫關系。在教材的縱橫關系中就要考慮到遷移的問題。縱的教材關系如:進行標槍教學時,先教原地投擲,再教上步投擲,然后教助跑投擲。因為上步和助跑投擲的握槍、引槍有最后的用力到出手這些動作的基本環節和原地投擲相同,所教后兩種投擲時只需把上步或助跑的技術與原地投擲技術連貫起來就行;在學習與原有動作結構相似的新動作時,大腦皮質由原已形成的基本環節或附屬環節的運動條件反射即可作為新的動力定型的基礎,只需補充一些基本環節或附屬環節的運動條件反射,新的動力定型即可形成。因此,指定學年或學期計劃時,應盡量在回憶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出新的知識技能,將具有共同因素的教材內容合理地安排在一起并貫串聯系起來,這不僅可以復習舊的技能,同時還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識技能,達到前面的學習是后面學習的準備,后面的學習是前面學習的發展。

        另外,在指定學年或學期計劃時,要避免運動技能之間的相互干擾。兩種不同運動技能之間,動作技術主要環節不同,而細節部分相同,在學習時它們之間往往產生干擾。如:掌握了單杠掛膝上,對學習單杠的騎上有干擾,這是因為前者要求屈膝,后者要求直腿,動作的基本環節不同,前者干擾后者;如果同時學習某兩種技能,而且都沒有達到熟練和鞏固的程度,這兩種技能就容易相互干擾,或者兩種技能中有一種掌握的比另一種熟練,那么前者就容易對后者發生干擾,如:學習了跳高起跳(單腳起跳)的技術動作后,對學習支撐跳躍的起跳(單腳上板,雙腳起跳)就可能產生不良影響;兩種運動技能,結構相似,速度相反,其中某一技能已經相當熟練,要想形成相反的技能動作時,就感到很困難,甚至出現錯覺,如:短跑和長跑,兩者動作結構雖然相同,但在動作反應速度上對神經系統的要求呈現完全兩樣的,故產生干擾。

        2遷移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

        2.1講解、示范中的比喻與啟發

        在教學中,教師采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不僅能夠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和想象,而且還能使學生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例如:學習前、后滾翻技巧動作時,教師用球作比喻,啟發學生要低頭、團身、屈膝使身體接近圓球形,才能像球那樣進行前、后滾動。從而使學生心領神會,加深對動作要領的切身體驗,加速對新技術的掌握。

        2.2組織誘導性練習

        2.2.1模仿練習的運用

        根據相似的刺激物可以引起雷同反應的原理,組織適當的模擬練習促其產生正遷移,誘導學生逐步的學習并掌握教材。例如:在鉛球教學中,從徒手原地正面推鉛球動作―徒手原地準備姿勢(蹬、轉、挺、推、拔)的最后用力―滑步推球的模仿練習,對誘導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推鉛球技術有幫助。其生理機制就是,通過模仿產生遷移,誘導學生學會并掌握教材。

        2.2.2分解練習的運用

        為簡化動作的掌握過程,教學中常常把完整的動作合理地分成幾個部分,然后按部分逐次的練習,最后完整地掌握。例如:在進行排球正面上手傳球教學時,可先進行傳球手型的練習;其次進行正確擊球點的練習;再次進行蹬伸迎拔協調用力動作的練習;最后將以上三種練習串聯起來,就會使學生完整地掌握正面上手傳球的動作要領。每一個分解練習都給大腦皮層建立暫時性神經練習過程產生了痕跡效應。如果學生個體能正確、熟練地掌握每一個分解練習,則分解練習過程中產生的遷移就能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2.2.3輔練習的運用

        輔練習是指為發展某種動作所需的身體素質的練習。體育教學中,為使學生更快、更好地學會某項技術,而選用一些輔助練習來發展該項技術所需要的身體素質,確實有利于素質和技能遷移。例如:在推鉛球教學中,為提高鉛球出手的初速度,必須發展學生推球的力量,因此,常常選用一些發展臂力、腕力、指力的練習,諸如俯臥撐、俯臥撐推手、俯臥撐擊掌等等,以發展掌握技術所需的力量素質。

        3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促進學習的遷移

        選擇提倡生活中較為熟悉的動作概念,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的誘導。由于學生對這些動作、姿勢印象比較深刻,因而容易接受和體驗,如學習前滾翻時,教師可以用“籃球滾動”來啟發學生;要求跳遠踏跳的起跳的起跳腿快速蹬離地面時,可用“赤腳踩在滾燙的鐵板上”的比喻來提示。語言簡練、準確,便于同學回憶,指導自己聯系。可見,遷移總是以先前的知識、經驗為前提的。有關的知識技能掌握越多,越容易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4建立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促進技能的遷移

        第4篇:學前教育規律范文

        【關鍵詞】利用;正遷移規律;促進;體育教學

        心理學上的遷移也稱學習的遷移,它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根據遷移的效能,把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兩種類型。正遷移也稱積極性遷移,它可以使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負遷移即抑制性的遷移,表現為干擾另一種知識、動作技能的掌握。根據條件反射原理,如果新舊刺激相似,對學生的能力和心理特點有共同的要求時,則遷移的效果是正的;如果新舊刺激物十分相似,而對人的能力和心理特點有不同要求時,則遷移的效果是負的。由此可見,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能正確運用遷移規律的正遷移效應,對提高教學效果和促進學生掌握新動作技術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筆者就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在體育教學中如何利用正遷移規律促進體育教學。

        一、科學地選擇教學內容和編排教學程序,促進正遷移

        為了促進正遷移,教學內容必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強有力解釋效應的基礎性的內容為中心教材。如基本身體素質、基本活動能力和基本運動能力教材。這樣的教材結構,不但可簡化,更重要的是可以產生新知識或新技能,較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

        根據不斷分化的原理,體育教師在安排教材時,應體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則。在動作技能形成過程中,每個動作技能的形成可分若干步驟,這就要求在技能形成的整個過程中和教材的安排上要能體現讓后一步的學習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礎上,前一步的學習為后一步提供“定點”的原則。例如:在教學籃球基本技術中的“三步低手上籃”時,根據遷移規律,我們開始不要進行完整技術的教學,而應把這一技術動作分為若干部分。第一大步:1.原地徒手“三步”跑的學習。2.慢跑徒手“三步”跑的學習。第二大步:1.原地右(左)手前上舉球屈腕指撥球的學習。2.持球慢跑徒手“三步”跑一右(左)手前上舉球屈腕指撥球的學習。3.慢運球“三步”跑―右(左)手前上舉球屈腕指撥球上籃的學習。第三大步:快速運球三步跑上籃練習。這樣利用正遷移規律的教學,便于學生盡快掌握有一定難度的技術動作,教學效果明顯。

        二、處理好學習內容之間的橫向聯系,促進正遷移

        學生在學習、理解一種新的動作技能時,必然要同已學習過的、熟悉的知識、技能進行比較、辨別。只有在已學到的知識得到強化,并理解它們的內在聯系之后,才對新舊知識、技術、技能的辨別清晰、有效。否則,這種辨別就容易含糊不清,產生混淆和干擾。在進行新舊教材的教學時,要加強對概念、原理及動作之間在技術、技能方面關系的理解,同時還要注意避免它們之間的干擾,即在每一節課的教材搭配時,盡量避免出現負遷移因素的教材。例如,當學生掌握了屈腿騰躍(跳箱)的技術動作后,再學習分腿騰躍(跳箱)就可能產生不良的影響。為了排除這種干擾,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分腿騰躍動作前反復做支撐分腿的練習,這樣就可以盡快消除前面所學技能的干擾。

        三、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學習指導,促進正遷移

        (一)加強重復練習。重復練習是體育教學最基本的方法,只有不斷的刺激、強化,才能使技術、技能得到鞏固和自動化。只要達到這個階段,即使中斷練習,也能保持下來,并運用到不同的環境中去。

        (二)運用比較對照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明確每個動作練習的目的、要領,并對相關教材進行比較、辨別,引導學生理解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系,說明它們的異同。如在短跑教學中的加速跑與跳遠的助跑教學中,教師應指出二者之間動作的結構、加速度、節奏、呼吸等方面的相似性,根據這些技術的各自特點,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運動技能進行分析、對比、概括,從而促進技能正遷移。

        (三)科學地運用語言教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有目的地進行語言訓練,使學生建立一個語言―動作的條件反射。

        (四)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準確指導。如學生對所練習的動作產生心理緊張時,教師應及時地運用遷移性練習來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例如在進行跳箱教學時,有的學生因為精神緊張而助跑不協調,節奏性不強,這時教師一方面應熱情鼓勵,另一方面可采用分解教學和誘導性練習,使學生克服緊張心理,更好更快地掌握動作技術。

        四、利用遷移規律教學實驗班與普通班的教學效果對比如下

        從以上可以看出,只要我們體育教師能夠正確地認識和運用動作技術的正遷移規律,在實際教學中正確處理好學習內容之間的橫向聯系,并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就一定能提高教學質量。

        第5篇:學前教育規律范文

        (一)教師應向學生介紹相關的感性材料,使學生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規律的基礎。

        在物理學習中,使學生對所學習的物理問題獲得生動而具體的感性認識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學中,如果學生對所學習的物理問題還沒有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還沒有認清必要的物理現象,教師就急于向學生講解概念和規律,采用“填鴨式”的教學,學生靠灌輸得來的“概念”和“規律”就將是空中樓閣。其實,當學生對教師介紹有關的物理現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較充分的感性認識,而學生自己用已學的知識又無法合理地說明和解釋這些現象與事例時,便會有強烈的求知欲。例如,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一個身高體壯的大人從你身旁走過,不當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個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個瘦小的小孩,盡管他走得跟那個大人一樣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卻是他。學生便會產生“這究竟為什么?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這種探究心理,這種對學習內容的濃厚興趣,正是學生學習概念掌握規律的內部動機。可見,當我們考慮一個物體的運動效果時,只考慮運動速度是不夠的,還必須把物體的質量考慮進去。物理學上把物體的質量和速度的乘積叫物體的動量。

        每一個物理概念和規律都包含著大量的具體事例。在物理教學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體事例越多越好,為了幫助學生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我們教師必須精選典型事例,這樣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二)在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進行科學抽象,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這是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關鍵。觀察同一個物理現象,不同的學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因為在每一個物理現象中,存在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維的正確方向,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例如,在“馬拉車”的問題上,盡管學生把牛頓第三定律背得滾瓜爛熟,思想上總還認為“馬對車有拉力,車對馬沒拉力”或者“馬對車的拉力大于車對馬的拉力”。學生“最有力的證據”是:反正是馬拉著車向前走,而不是車拉著馬向后退。學生主要是固執地盯住了馬拉車向前走這一直觀的表面現象,而沒有對車,馬的啟動過程以及車,馬與路面之間的作用力做深入細致的分析。

        (三)學生對相關物理問題的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得出結論后,為了強化概念和規律,還得使學生理解所學概念和規律,那么學生怎樣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為什么要引入這個概念,能說出這個概念是如何定義的,對于物理量要記住它的單位,對于有定義式的物理量要記住它的定義式,明確概念的適用范圍,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第6篇:學前教育規律范文

        從遷移的內涵上不難理解,遷移包含四個方面的寓意。第一,運用遷移規律者其目的是為了解決新問題;第二,運用遷移規律者必須在新舊問題當中找出其相關相似相聯之處,并且已有解決舊問題的經驗;第三,遷移規律的運用不是永遠的生搬硬套,它是一種活學活用,要用出新意,用出創新;第四,每一次遷移規律的運用都是一次經驗再積累,再升華的過程,只有注意總結才能更好更快地解決將來再次出現的問題。

        遷移是體育教學中的一種廣泛現象,而體育教學又有著其自身的特殊規律性,因此遷移規律如被科學靈活的加以運用,將在諸多方面促進體育教學工作的展開與提高。

        第一、運用遷移規律,首先要培養學生對已有經驗的概括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去分析、理解、體會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并能將其理論、動作熟練地說出、做出。“一個優美嫻熟的動作往往就是一個高質量的概括”。

        而且已有經驗的概括水平越高,實現遷移的可能性就越大。“霎那的遷移便是厚積而勃發的霎那飛躍。”例如:學習體操的踺子后空翻動作之后,就十分有助于撐竿跳高的起跳騰空動作特點的形成。“對已有經驗的概括越凝煉,實現遷移所需的時間就越短暫”。

        第7篇:學前教育規律范文

        關鍵詞:教育理想學前教育科學主義教育公平課程

        教育活動是一種規律性的活動,有其外在和內在的主觀追求,因而教育活動又是一種價值性的活動。因而,教育活動的展開,不僅要受制于客觀現實,更是預設了人們觀念性的“需要”或者是價值趨向。這種觀念性的“需要”或是價值趨向充分表征為教育理想,它是推動教育發展的必要動力。

        一、什么是教育理想

        (一)教育理想概念的界定

        教育理想是“一定的主體,依據其價值現,在對教育現實否定性評價的基礎上,以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趨向為依據,對教育活動的希望、追求和向往”。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生存和發展并體現教育發展規律及趨勢的觀念系統,包含著人們對教育的本質、教育的價值、教育的功能等等問題的基本看法和態度。首先,教育理想是教育對教育中的人與社會“未來現實”的美好設計與想象,它側重于教育對社會或人的存在與發展呈現出什么樣的意義、價值及作用,它制約著教育目標的確定、教育內容的選擇、教育教學方式的運用及教育組織管理的取向,它指明教育前進的方向。其次,教育理想是人們根據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自身的需要,通過想象而確立的教育的價值目標。它要以教育的客觀規律為依據,以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依據。第,教育理想是人們根據自己所贊同的教育價值而選擇教育的結果,它體現的是教育的價值取向。所以,教育理想包含著教育的價值,它是在一定教育價值觀基礎上的教育的價值取向。

        (二)教百理想的特征

        第一,教育理想的超前性。作為對客觀現實可能性的反映,理想當然是一種認識,但理想這種反映具有超前性,從而構成主體在實踐努力的方向。教育理想亦是如此。教育理想是與教育現實相對應的概念,是對教育現實的反映,但是教育理想又不是對教育現實的簡單摹寫和反映,而是對教育現實的超前反映。作為人們的超前性認識,教育理想的對象不是教育的歷史或現實,而是教育的未來,而人們對未來的建構總是要立足于現實。理想對現實的超越并不意味著與現實的隔絕,相反,其目的恰恰是立足于現實,并在此基礎上去提升現實。從這一點來說,我們對教育理想的建構應注意擯棄不切實際的幻想的成分。

        第二,教育理想的批判性。作為與教育現實相對應的概念,教育理想不僅是對教育現實的超前反映,而是對教育現實的批判性、反思性的反映,教育理想的構建本質上是一種對于教育現實的批判性的認識活動。其之所以如此,在于既有的教育現實不能滿足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教育理想對教育現實的批判,不是形而上學式的全盤拋棄或否定,不是不負責任的,而是立足于發展著的社會需要而對于教育現實的一種積極性的批判和揚棄。它一方面對教育現實中假丑惡的東西加以貶抑和排斥,另一方面,對教育現實中真善美的東西加以確認和發揚。

        第三,教育理想的導向性。教育理想包含著人們對教育未來的預測和預見,其預測和預見的目的是要以“未來”來規范和導向現實中教育活動的目的、內容、方式和途徑。教育理想是人們對應然狀態的價值追求,這種“應然”超越于人、社會及教育自身的現實狀況的制約,比“現有”形態更規范、更合理、更完善,因而往往會成為人們進一步活動的取向,具有鮮明的指向性。

        教育理想作為支配教育生存和發展并體現教育規律的觀念系統,體現了每一時代人們對教育應然的價值追求,它可以引導教育實踐向合目的合規律的方向發展,有利于改變不合理的教育現實,使教育不斷地趨向于真、善、美。

        二、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科學主義取向的學前教育研究

        科學主義取向的學前教育研究是以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為其主要基礎的。在教育史上,從赫爾巴特、第斯多惠、烏申斯基到實驗教育學創始人拉伊和梅伊曼等等,都把心理學看成是建立科學教育學的重要基礎。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的教育研究界風行教育實驗和心理測驗,教育學日漸成為心理學的應用或應用的科學,而學前教育學則成為了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的應用或應用的科學。

        “科學主義”取向的研究者強調在研究方法上強調定量研究,極力把人的主觀價值觀排除在研究之外,也不太考慮歷史因素。在人的主觀性、歷史文化背景等因素都被排除在研究之外后,從事學前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者也開始了對科學規律和標準的追尋,他們相信:全世界兒童的發展是有共同規律的,可以運用定量研究方法找這種科學的兒童發展規律,并把這種規律制定成可以操作的標準,推廣到全世界,讓所有的學前教育機構都按照這種科學的標準去實施學前教育。于是,豐富的學前教育實踐被公式化的教育教學原理、通則和規律控制,教學過程似乎可以由這些固定的信條和不變的法則來決定,而真正的學前教育實踐本身的情況到底是什么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教育實踐必須按照科學的規律和標準去實行。

        (二)學前教育的民營化改革加劇了教育的不公平

        在學前教育領域引入社會民間資本,推進學前教育的“民營化”,這在我國許多地方已形成一種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私立幼兒園紛紛出現,一些公立幼兒園也在一夜之間轉制為私立幼兒園、貴族幼兒園。有些地方也出臺專門文件,要求大力發展民辦學前教育,要求當地的民辦學前教育到2010年占90%以上。民營資本進入學前教育,一個比較重要的目的就在于營利,實現利潤最大化,這必然侵蝕學前教育的公益性。所以,廣泛推行民營化之后,學前教育領域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格局:資本實力雄厚、教學條件好的幼兒園不用擔心生源,各項收費會進一步水漲船高,而那些缺乏強勁資本做后盾的小型幼兒園為了獲得生存空間,必定要進一步降低辦學的軟硬件條件,以期通過低收費吸引到生源。這樣一來,當前已經一定程度存在的富人家的孩子上好幼兒園、窮人家的孩子上差幼兒園的分化現象必然會進一步加劇教育的不公平。

        (三)不正確的幼兒園課程評價

        評價是對課程成效的宣判,但是幼兒同課程評價對幼兒園老師來講很難操作和實施。例如,在幼兒園課程改革中強調幼兒發展,將幼兒發展水平作為評價幼兒同工作的重要指標,要求通過幼兒園教育達成幼兒認知、情緒、人格等方面的發展指標。而幼兒的發展并不全然歸因于教育,更不全然歸因于幼兒園教育。又如,將幼兒園有沒有編制園本課程作為評定幼兒園是否達標或能否上等級的指標,要求所有幼兒閌都必須編制自己的課程。殊不知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他們同然可以對專家編制的課程作出調整和取舍,甚至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但是他們無需人人去編制課程。幼兒園也無需園園去創造與別的幼兒園不一樣的課程。因此不難發現,這種幼兒園課程評價制度實際上是以客觀“證明”幼兒園課程在多大程度上合乎所謂的標準為價值取向的。評價的目的在于獲得“證明”結果,評價者和被評價者最為關注的也是證明結果。在這種“證明”過程中,教師是完全被動的,不管評價者的評價是否合理,他們只能迎合和接受,這實際上給園長和教師帶來了額外的負擔。

        三、教育理想在學前教育階段的實現

        首先,科學主義把自然科學的一般有限原則加以不適當地推廣和轉換,將自然科學的觀念、方法不加限制地外推搬用并用以規范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是不合適的。學前教育中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新矛盾并非科學主義的研究能夠解決的,學前教育迫切需要的是從學前教育現場問題出發的生態研究。學前教育的變革者也不應始終堅持以“理想化”的狀態為標準,強行規范和改造“不理想”的狀態的幼兒園及課程。

        其次,學前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對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進一步突出學前教育的公共性和公益性,逐漸加大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幼兒人園率,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我國學前教育領域的公平性要得到實現與強化,最關鍵的還在于政府加大資金投入,擴建、多建公辦幼兒園,平衡各幼兒園間的師資與設施配置。同時,幼兒園收費標準的制訂應與公眾普遍收入相適應的程度,能讓大多數孩子進入條件相差不大而又能保證教育質量且收費相對低廉的公辦幼兒園,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學前教育領域的教育公平。

        第8篇:學前教育規律范文

        教育立法是用法律手段和國家意志來保障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動力和機制。依法興教和依法治教是發達國家發展教育事業的基本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對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提升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證明了法律在發展教育事業中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快學前教育立法,是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保證學前教育事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必要途徑,也是建立和完善我國教育法律體系的必然需要。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是否存在學前教育法,不只是衡量教育法律體系完備程度的標尺,也是一個社會是否有明確的兒童意識的標尺,是衡量一個社會兒童觀的科學性程度的標尺,還是一個社會總體文明程度的標尺。因此,學前教育立法是我國教育立法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必須把學前教育放在我國當前教育立法工作的首要地位。

        2010年《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頒布以來,各級政府和廣大公眾對學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逐步認識到學前教育關乎兒童一生的成長和發展,是影響兒童一生的教育;學前教育關乎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學前教育是我國人力資源強國戰略的起始工程,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各地高度重視學前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加強了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我國的學前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各地通過三年行動計劃的規劃和實施,學前教育的規模和質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中央對中西部的直接投入對中西部學前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從全國范圍看,入園率得到了提升,“人園難”和“入園貴”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但總體上看,學前教育還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由于長期以來對學前教育重視不夠,投入少,欠賬多,學前教育發展的很多核心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學前教育發展過程中的矛盾還比較尖銳和突出。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進一步擴大合格和優質資源,進一步實現教育公平,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是學前教育事業發展中長期的任務。解決學前教育發展問題的關鍵在政府,政府對學前教育的責任還有待進一步認識和落實。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僅僅依靠一般的政策是難以實現的,必須通過法律手段,形成對各級政府及廣大公民的監督和制約機制,創造一個真正有利于學前教育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20世紀90年代,我國頒布了《幼兒園管理條例》和《幼兒園工作規程》,但這屬于政府條例和部門規章,還沒有真正的法律效應,還不能得到國家立法機構的監督,顯然不能滿足我國當前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甚至正是因為這兩個法規還缺乏約束力,才在一定程度上沒能有效制止上世紀90年代后學前教育的滑坡現象。因此,研究制定和頒布實施《學前教育法》是學前教育領域非常重要的事項,也是學前教育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保障。

        二、學前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則

        加強學前教育的立法,建立科學有效的學前教育法,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一些基本原則:

        第一,優先性原則

        兒童利益優先原則是文明社會基本的價值準則,也是國際社會倡導的基本倫理。在社會生活中,應密切關注兒童的利益;在決策和選擇中,應盡可能將兒童利益最大化,保障兒童基本的身心需要,保障兒童成長的基本環境和條件。發展學前教育是體現兒童利益優先性原則的主要途徑,社會應最大限度地保障兒童接受有質量的學前教育的機會,切實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上優先滿足兒童的需要。這也是我們政府承諾實施的《兒童權利公約》的基本要求。因此,學前教育立法必須站在優先性這個價值立場上,與國際社會的基本價值接軌,只有這樣,《學前教育法》才能真正起到引領學前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作用。

        第二,公平性原則

        追求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社會的公平正義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學前教育是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領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造成的學前教育在東中西部的地區差異,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城鄉差異,等等,是影響學前教育公平性的重要因素。此外,優質教育資源的緊缺、幼兒園規劃布局的不合理、合格師資的缺乏以及經費投入的不足等因素,還帶來了很多更加具體的學前教育的不公平現象。因此,學前教育立法,必須堅守公平性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原則。

        第三,專業性原則

        學前教育立法的終極目標是為學前兒童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廣義的學前兒童是指0-6周歲的兒童,在涉及幼兒教育時,學前兒童特指3~6周歲的兒童。學前兒童有著特有的身心發展規律,他們的需要具有特殊性。學前兒童的身體結構和機能正處在發育和完善的過程之中,他們的心智水平決定了主要的學習方式不是符號尤其不是文字,而是動作和經驗。因此,學前教育的任務、內容以及空間、時間、材料和方法等都有別于中小學,學前教育的立法應從學前兒童的特點和學前教育的特點出發,體現學前教育的專業性。確保保教并重,確保足夠的游戲和活動空間,確保具有學前教育專業合格證的師資,確保兒童活動的材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科學有效地滿足學前兒童發展的需要。《學前教育法》要真正體現是為學前兒童的教育而立的法。

        第四,協調性原則

        學前教育是一項社會事業,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應該明確家長對學前教育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責任。家長把兒童送進幼兒園或其他教育機構,不是交出了全部的教育權和教育責任,而是增加專業的教育合作者。家長應該同政府、幼兒園、社區等保持良好的協作,同樣,作為承擔學前教育專業工作的幼兒園更應該國家長及其他部門保持密切的聯系和協調,共同為學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充實科學有效的資源,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保障學前兒童幸福美好的童年。《學前教育法》在規范家長、教師的教育行為的同時,必須規范公共媒體的公共信息,對于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現象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

        第五,未來性原則

        未來性是法律的基本特性。沒有一個法律文件不關注未來的發展趨勢。任何國家的任何法律不只是解決當前的問題,還應解決未來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學前教育的立法,在立足當前現實和問題的同時,必須有一定的預見性,要考慮未來的發展。尤其是要關注新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關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的貫徹和落實。要聯系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關注我國人口發展和流動的總體趨勢,要關注國家城鎮化的基本政策和思路,關注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目標,把學前教育放置到整個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中去。只有這樣,《學前教育法》才能真正起到引領學前教育實踐不斷發展的作用,才能真正規范和協調學前教育發展進程中的各種利益與關系。

        三、學前教育立法應處理好的基本關系

        學前教育立法就是確定學前教育的地位、性質以及舉辦、師資及課程等方面的準入原則,并理順學前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基本關系的過程。涉及學前教育的基本關系錯綜復雜,可從不同的角度討論學前教育中的基本關系。在此,從關系主體的維度提出學前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幾個主要關系。

        第一,政府與家庭的關系

        學前教育是對學前兒童終身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教育,家庭與政府都有義務和責任為學前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家庭教育必須以政府倡導的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為指導,必須貫徹國家的相關法律和法規。《教育規劃綱要》指出,非義務教育實行教育經費分擔制,家庭和政府共同負責學前教育的經費。一些地方法規和政策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實行免費學前教育。學前教育立法就是要確定家庭與政府在發展學前教育中的責任。

        第二,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意見》中指出:“必須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落實各級政府責任,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學前教育法》應將政府主導通過法律途徑確定下來,將政府在發展學前教育中的核心作用確定下來。應堅持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的目標,堅持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堅持學前教育的非盈利性特點,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引導市場補充公共資源的不足,滿足不同群體對學前教育的需求。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整體發展要起到方向把控作用、力量組織作用以及主要投入者的作用,應力求讓更多的學前兒童享受到政府財政的支持。

        第三,各級政府的關系

        要從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現實出發,研究和確定各級政府在學前教育發展中的作用。切實加強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學前教育的共同投入,尤其是要加強中央財政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投入,要加強對東部輸入人口過多地區的鼓勵性投入,支持和鼓勵縣(區)政府積極提供有質量的學前教育資源。要更科學地設計各級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形式和投入比例。通過法律手段,明確各級政府在學前教育發展中的責任和義務。

        第四,政府各部門的關系

        《意見》提出,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學前教育的統籌協調,健全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形成推動學前教育發展的合力。教育、編制、發展改革、城鄉建設、國土資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價格、財政、綜治、衛生、民政、工商、質檢、安全生產監管等部門對學前教育的責任要從法律上加以確認,避免任何事都找教育部門又都難以徹底解決的現象。各部門分工負責要落到實處,要變成確定的義務和責任。

        第9篇:學前教育規律范文

        目前我國培養學前教育專業的院校已由早期的中職幼兒師范轉為中職幼兒師范、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師范大學組成的梯級培養;專業結構也形成了由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博士組成的立體式培養,近年來,各地又在探討培養初中起點的“五年一貫制”學前教育;在各層次院校培養過程中,又按照學生的興趣與特長形成了按專業方向的培養模式,如:學前教育英語方向、學前教育體育方向、學前教育藝術方向等。此外,隨著對幼兒園教師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的呼吁下,各省又展開了針對現有幼兒園教師的“國培計劃”,此項計劃的展開為提高現有各級學前教育教師專業素質提供了很好的平臺。近幾年是我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快速發展的階段,各地幼兒園師資缺口很大,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和走訪部分幼兒園對剛剛畢業從事學前教育的學生工作能力作以了解,主要問題還是集中在對工作的適應性慢、在某些突發事件的處理與教育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差等。

        2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

        當前,我國開展學前教育培養工作的院校層次完善,各個層次的院校在其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過程中側重點也略有不同,同時也形成了各自的辦學特色。學者王劍蘭曾經對我國培養學前教育的中專、專科和本科三種培養層次的教育培養模式作了比較,得出的結論是“:中師側重藝體技能訓練,本專科側重專業理論的學習;本科比專科更重專業理論的學習研究,專科比本科較重視藝體技能的學習訓練”。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對教育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其中各類層次幼兒園對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的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發達地區的幼兒園和一些雙語幼兒園不僅僅看中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學歷,更加重視其綜合職業能力。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頒布出臺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提出“幼兒園教師是履行幼兒園教育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需要經過嚴格的培養與培訓,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其中對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各項專業知識與能力作了相關規定。筆者依據相關文獻研究、問卷調查及走訪部分幼兒園,在分析相關材料的基礎上綜合概括出當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具備以下職業能力。

        2.1基本素質與能力

        基本素質與能力是每一位學前教育專業工作人員必備的最基本的素質與能力要求,它是能夠完成學前教育工作的最低保障。具體要求如下。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應當認真貫徹和執行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身體素質,對幼兒教育事業具有認真負責的態度和飽滿的熱情,具有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具有良好的溝通與語言表達能力,掌握一門及以上外語并能進行雙語教學;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具有一定的藝術素養。

        2.2專業素質與能力

        專業素質與能力是學前教育專業工作人員區別于其他行業工作人員的專業要求,它是順利完成學前教育工作和國家學前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具體要求如下。

        (1)具有從事幼兒教育的專業素質與能力

        ①熱愛學前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從事學前教育工作主要的對象是幼兒,每個幼兒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學前教育教師應當關心熱愛幼兒,尊重個體的差異性和個性化發展,積極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②了解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兒童在其成長過程中首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大多數情況下在積極主動地自我探索世界、認識世界,在努力發現和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發展著自身的認知能力、社會參與能力、完善個性等心理活動。但就個體的發展而言,有共同的規律也存有個體的差異,因此,學前教育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兒童的發展規律,并應努力在教學活動中積極探索和研究兒童發展,以促進兒童全面發展。③能夠開展正常教學活動的能力。應該熟知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大領域的教育內容和培養目標,并能夠將各領域的學習目標與兒童發展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其有機整合成促進兒童科學發展的連貫課程體系。④能夠創設和利用適合兒童發展環境的能力。環境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兒童在其生長過程中應有適宜其身心發展的環境。因此,學前教育教師應能為兒童創設一種安全和諧,能夠促進兒童成長、學習和游戲的教育環境,以利于兒童的情感、態度、身體等全面發展。⑤應急事件處理與教育的能力。在幼兒園的日常工作中,兒童的活動教育活動不僅僅局限于常規的教學活動,偶爾會有一些突發事件的發生,在遇到突發事件的情況下,學前教育教師應冷靜處理相關問題并應利用事件的規律對兒童展開教育活動,此類教育形式通常是兒童樂意接受并記憶深刻的活動。⑥具有教育創新能力。兒童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性,長期以來學前教育工作者總結出不少優秀教學經驗,為推動我國學前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做出了良好的貢獻。然而,當今社會需要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學前教育領域亦是如此,學前教師應當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因為教師的創新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兒童的創新意識,激發他們創新能力。因此,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當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努力培養和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⑦組織和管理能力。雖然學前教育的工作大多在幼兒園開展,但是兒童教育工作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整合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完成這一活動,在完成相關活動過程中組織與管理能力的高低決定著此次活動開展的順利與否。因此,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當努力學習鍛煉自身組織和管理能力,只有具備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才能在日后兒童教育工作中組織協調各方資源,為兒童教育工作拓展更為廣闊的空間。

        (2)具有一定的文藝素養與能力

        從事學前教育工作人員應當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和藝術素養,并具備一定的藝術能力。人的文藝愛好源自遺傳和從小的耳濡目染,學前教育工作者的文藝素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幼兒在相關方面的興趣和發展,因此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當加強各方面的文藝素養與能力。

        (3)開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學前教育工作主要從事兒童教育與管理,為了能夠積極有效的開展相關工作,在教育過程中積極探索兒童教育的發展規律,研究促進兒童健康發展的科學方法,并用以指導兒童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當注意培養自身科學研究的能力,為成為未來一名研究型幼兒教師而努力。

        (4)具備一定信息技術能力

        當前,教育界的信息化程度非常高,利用各種信息媒體和技術開展有效的教育活動在學前教育領域也顯得非常重要,在兒童教育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等,不僅有利于促進兒童的學習效果,而且會逐漸培養兒童的信息意識。因此,具備信息意識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已成為學前教育專業必備的能力。

        (5)具有與國外學前教育合作交流的能力

        當前,我國學前教育與國際接軌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瑪麗亞•蒙臺梭利(MariaMontessori)、瑞吉歐•艾蜜莉亞(ReggioEmiliaApproach)等學前教育體系對我國各大幼兒園辦學理念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應當掌握一門及以上的外語,并加強口語交流能力,為將來在從事學前教育工作中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做準備。

        3結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va播放同性 | 日本欧美精品动漫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 | 亚洲午夜福利AV不卡在线 | 亚洲国产五月综合网 | 小辣椒福利视频精品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