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班級問題解決方案范文

        班級問題解決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班級問題解決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班級問題解決方案

        第1篇:班級問題解決方案范文

        關鍵詞:陶板;原料;擠出成形;工;問題解決方案

        1 引言

        陶板是由天然的硅酸鹽礦物原料組成,然后添加少量的色料及添加劑,通過破碎、混料、加水、練泥后,采用真空濕法擠出成形,在1120~1180℃燒制而成的一種硅酸鹽制品,其吸水率一般控制在6%~10%。由于該工節能、降耗,符合“十二五規劃”政策方針,所以在陶瓷行業中備受追捧。同時,陶板具有良好的性能,如隔熱、隔音、抗震等:還具有渾厚、天然大方、淳樸等特性。本文主要對原料破碎、成品泥制備、擠出成形等方面的工進行了闡述,并分析了陶板原料及成形中的常見問題,提出了相關的解決方案。

        2 陶板原料處理工

        2.1原料分類

        產品是否穩定受影響于原料是否穩定,故對原料的選擇非常重要。針對不同類別的原料,應選擇不同的破碎設備。

        (1)可塑性原料:軟質粘土(如:漳州土、蘇州土、界牌土等);硬質粘土(如葉蠟石、紫砂土、紅頁巖等)。

        (2)瘠性原料:石英、熟料、廢磚粉等。

        (3)助熔性原料:長石、硅灰石、鋰長石、滑石等。

        (4)輔助原料:色料及粘性添加劑等。

        陶板生產因對原料要求不高,配方中可大量加入廢渣。這也正是陶板生產對原料運用的優越體現,所以應加強對廢渣的管理。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去管理廢渣。

        (1)熟悉工廢渣特性。充分了解各類廢渣特性,才能更好地使用于配方中,如:坯體廢料,此類廢料成分跟陶板配方接近,經分類處理,再粉碎,即可利用:水煤漿廢渣、煤氣站廢渣。此類廢渣成分復雜,只有經過小試、中試,使產品性能穩定,才可利用:

        (2)確定廢坯、廢泥來源是否穩定。通過抽樣檢查及化學分析,確定其成分是否穩定:

        (3)按顏色進行堆放。相同或相近的顏色集中堆放與陳腐,并保證坯體的呈色穩定。

        2.2原料破碎

        2.2.1設備選型

        在選擇原料粉碎設備時,需考慮以下因素:

        (1)原料的物性。如:硬度、脆性、含水率、塊度等;

        (2)粉碎比能否達到所需要的粒度和顆粒級配的要求;

        (3)粉碎機械的作用性能。如:能耗大小、生產能力、耐久性、操作維修是否方便;

        (4)粉碎過程中是否帶入雜質;

        (5)粉碎過程中可以通過不同的流程來完成,如:粗碎、中碎、細碎機械的組合,粉磨機械與分級設備組合,以獲得最好的效果。

        通常在陶板生產企業中,所用的破碎設備如下:

        (1)顎式破碎機:對大塊硬質原料進行粗碎,如:石英、長石等:

        (2)錘式破碎機:用于硬度不高的物料進行中碎,如:廢陶板:

        (3)雷蒙機:高效的細碎設備,用于粉碎中等細度的硬質物料,如:干燥粘土。

        2.2.2粉料制備工

        粉料的粉碎工流程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該工工序短、簡單、緊湊,需人力少,適合流水線大生產。但前段粉碎粉塵大,要注意防塵,故在設計工廠時,應把原料破碎車間單獨分開,并安裝除塵裝置,破碎好的粉料再采用氣管輸送到原料倉,這樣會大大減少原料車間的粉塵。雖然在破碎過程中會引入少量鐵屑,但陶板坯體需借助鐵發色,故控制好燒成制度,不會影響產品效果。

        2.3成品泥的制各

        國內生產陶板的企業制備可塑成品泥常用的方法有三種,以下稱為A、B、C法。

        由表1可知,在選擇成品泥制備工時,關鍵應考慮以下幾點:

        (1)制備工能否保證泥料的水分均勻;

        (2)泥料可塑性能否達到工要求;

        (3)工路線是否簡單,且能滿足連續生產。

        同時,在設計成品泥制備工時,要結合各廠所用原料的化學組成、礦物組成、顆粒級配,選擇合適的制備工,再根據燒后產品質量的性能,進一步改進制備工。

        3 成形工

        3.1成形工流程

        產品的成形工流程如圖2所示。

        3.2擠出成形工的幾個關鍵問題

        3.2.1泥料方面

        (1)原料的顆粒級配。如一些硬質原料顆粒較大,燒成后會在產品表面出現爆點,且在擠出過程中,坯體邊棱會產生開裂。

        (2)泥料本身是否適應擠壓成形。有些泥料由于其可塑性太高或太低,或者觸變性能不夠理想,導致在擠壓成形過程中容易出現開裂或變形。

        (3)泥料混合均勻程度和泥料的可塑性。可塑性好可確保在擠出過程中泥料不容易開裂,混合均勻可保證產品在干燥和燒成過程中不變形。

        3.2.2擠出機方面

        擠出機的攪刀角度、長度、出口的退拔度、真空度等對擠壓成形有影響。選擇合理的擠出設備是確保擠壓成形的重要保障。

        (1)真空度

        真空練泥的主要作用是排除泥料中的氣體,改善泥料性能。由于氣體的排除和對泥料的揉練、擠壓,使泥料組織趨向均勻、致密,大大提高了坯體的可塑性。如果真空度達不到,擠出坯體會有裂紋。一般要求真空度不大于4),09MPa,真空度降低的原因有真空室漏氣、堵塞;真空泵中油的稠度不適合,或沒有及時更換;真空泵的活塞磨損等。

        (2)加泥速度

        如果加料過快,真空室易堵,泥料在真空室停留時間短,氣體排除不充分;加泥太慢,會產生脫節現象,導致致密度不均勻。加泥量應根據擠出機的容量大小、長短來控制,通過調節自動喂料皮帶速度控制加泥速度。

        (3)泥料水分

        泥料水分過多,泥料過軟,易堵塞真空室;泥料水分過少,會增大擠出壓力,容易導致擠出機發熱厲害,不利于擠出機設備保養,所以在陶板生產中水分一般控制在16%~18%。

        3.2.3模具方面

        模具結構是否合理。如在模具設計上,模具A出泥周圍是方形(見圖3),而模具B是弧形(見圖4),模具B出泥兩邊采用弧形設計,能起到泥料的緩沖作用,能更好地控制出泥量及速度。

        4 常見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4.1刀彎

        4.1.1刀彎出現的原因

        (1)餅出

        如果擠出中壓力不均,擠出速度控制不當,致使坯體的致密度不一,干燥中自然收縮程度不同,就會產生刀彎。

        (2)干燥

        干燥窯的濕度和溫度沒有控制好,致使坯體干燥收縮不同,將可能產生刀彎。

        4.1.2刀彎問題的解決方案

        (1)時刻檢查兩邊擠出速度是否相同,可以采用硬度儀檢測,通過數值檢查致密度是否相同,或切平泥段,擠出lOOmm左右,看兩邊長度是否相等:

        (2)做好干燥窯爐數據記錄。如記錄生產什么規格、顏色的磚,會產生什么樣的變形,此時濕度和溫度如何調節等。只有通過不斷記錄數據結果,在數據結果中尋找規律,才能快速、準確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2爆點與開裂

        4.2.1爆點與開裂產生的原因

        爆點與開裂的產生主要是由于顆粒級配控制不當,當配料中混有大的顆粒,在高溫燒成時,大顆粒不能完全熔融,故在坯體表面會有顆粒隆起或爆開,使得表面不平,嚴重時直接開裂,如圖5所示。

        4.2.2爆點與開裂問題的解決方案

        在粉碎原料過程中,應嚴格控制硬質原料的顆粒級配,只要達到一定的顆粒級配就能解決此問題。

        4.3色帶

        4.3.1色帶產生的原因

        清機不干凈,在轉產時,特別是生產不同顏色的產品,為了生產需要,清機速度較快,清擠出的泥頭不干凈,其上方會有殘留泥。由于顏色不同,擠出產品表面會有色帶。如圖6所示。

        4.3.2色帶問題的解決方案

        一般的做法是3臺擠出機共用兩條窯爐,在轉產時,使用備用擠出機,這樣可騰出時間來進行徹底清機。

        5 結語

        幕墻陶板是節能、環保新型裝飾材料,近幾年,其在建陶行業中備受追捧。然而,在國內,陶板的生產工還處于初級階段,如原料處理、擠出成形、干燥、燒成等工都存在著許多問題。各陶板生產企業應加強對原料的管理,使其更加規范;加強對員工培訓,培養出高素質員工,解決成形工中的難題。若原料管理更加規范,成形工更加成熟,陶板生產技術難關必將攻破。

        參考文獻

        [1]石棋,李月明.建筑陶瓷生產技術[M].景德鎮: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8.

        第2篇:班級問題解決方案范文

        重啟電腦。在鍵盤失靈時,可以先重啟電腦,關閉某些程序,這樣就能解決問題了

        修改筆記本鍵盤的驅動。若重啟電腦不行的話,要看看是不是鍵盤驅動的問題,若是話,要找到 “我的電腦”,打開系統屬性,然后選擇硬件標簽,再打開設備管理器,就會在Windows XP操作系統下,默認的鍵盤驅動是“標準101/102鍵或Microsoft自然PS/2鍵盤”。然后右鍵點擊選擇更新驅動程序,會出現一個新的頁面,選擇“從列表或指定位置安裝(高級)”,單擊“下一步”,選擇“不要搜索,我要自己選擇安裝驅動程序。”單擊“下一步”,進入“選擇要為此硬件安裝的設備驅動程序”頁去掉“顯示兼容硬件”框前的小勾。在“標準鍵盤型號”欄中選擇“Japanese PS/2 Keyboard (106/109 Key)”,點擊“下一步”,在跳出“更新驅動程序警告”,點“是”。然后再“確認設備安裝”窗口繼續點“是”。等完成之后,重新啟動電腦。

        修改注冊表。要先找到桌面的開始菜單,點擊“運行”,輸入“regedit”,開啟注冊表,進入“HKEY_LOCAL_MACHINE SYSTEMControlSet001ControlKeyboard Layouts”,里面有很多項目,其中以“0804”結尾的都是簡體中文輸入法。然后在打開“E00E0804”,可以看到右側子項里有“Layout File”子項,雙擊打開該項,將“數值數據”中的“kbdus.dll”改為“kbdjpn.dll”,點擊“確定”即可。最后將所有的以“0804”結尾的子項中“Layout File”全部改為“kbdjpn.dll”,好了之后,重新啟動電腦就好了。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班級問題解決方案范文

        一、介紹故事情境

        故事情境是構成情境教學體系的重要內容,故事的選取必須注意其生活化與現實參照性的特點,即將現實生活加以藝術化和邏輯化,抽象成一個具有生活氣息和理論意義的故事。在具體的中職數學教學實踐中,故事情境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故事情境中應包含相應的數學知識,體現一定的數學道理和數學思維。第二,故事情境中所包含的矛盾和沖突應當能夠轉化為相應的數學問題加以解答,且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數學知識儲備。第三,蘊含在故事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必須和實際生活相關聯,這是故事情境設計的重點所在,也是教師應重點思考的問題,同時直接決定了故事情境創建的效果。此外,故事情境設計可以以某一單元的數學知識作為依據,也可以將若干個單元的數學知識加以綜合,該種情況下,故事情境的復雜性加大,也是對教師和學生的一大挑戰。

        二、呈現故事情境中的數學問題

        在對情境進行介紹之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將得到一定程度的調動,因此,教師應該在此時呈現故事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即將故事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告知學生,該數學問題可以是由故事主人公所提出的,也可以是由故事本身所引出的。教師在呈現故事情境中的數學問題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按照故事發生的時間順序或邏輯順序進行問題呈現;其次,數學問題的呈現應充分體現數學教學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從故事情境的不同角度出發來思考,鼓勵用多種方式進行解答;最后,教師應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采取層層遞進式的呈現方式,一般來說,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是較為恰當的處理方式,也是符合學生認知需要的。

        三、開展小組討論和研究

        在教師呈現故事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后,學生可以自由組合成小組,也可以根據教師的要求來組合。小組成員以5~7人為適宜,并選擇一名學生作為組長,負責組織數學問題的談論。首先,小組成員依據教師給出的數學問題進行集體討論。在討論時,小組成員需要廣泛查閱數學教材或有關數學資料獲取相關幫助,盡可能討論出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若得出多種結論,小組成員則需要進行投票表決。其次,小組成員在進行表決后,需要對該解決方案進行二次討論,以此保證方案的民主性和正確性。最后,確定數學問題解決方案。在小組討論和研究的過程中,小組成員通力合作,不僅大大激發了小組成員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也使得小組成員的思維方式得到拓寬,有利于班級關系的和諧。此外,教師要進行一定的指導,使得小組討論能夠順利開展并完成任務。

        四、小組發表討論結果

        各個小組確定數學問題解決方案后,委派組長上臺對本組方案進行解說和演示,演說內容主要包括該數學問題與數學知識的對應、小組討論的過程及方案的取舍過程、最終確定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的思路和辦法等。在組長進行介紹時,臺下其他小組成員可以提出質疑和有關意見,組長負責解答。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質疑人員不得對該小組的思路和方法進行肆意攻擊,要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進行提問,不得混淆視聽,影響小組成員的判斷。此外,對于組長無法解答的質疑,小組其他成員可以進行補充和調整。在該環節中,學生學會了相互尊重,同時,溝通與表達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

        五、小組之間進行結果比較和意見交換

        在小組發表討論結果后,各個小組將進行結果的比較和意見的交換,教師并不參與該環節,學生自主進行溝通和交流。溝通內容主要包括小組成員的思考過程及問題解決方案,同時各個小組將各自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比較,取長補短,發現本組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進。在該環節中,學生拓寬了學習思路,豐富了解決問題的方式,提高了數學解題的效率。

        六、教師講授正確的解題方法和思路

        第4篇:班級問題解決方案范文

        【關鍵詞】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學習 培訓設計

        人類的學習就是為了更加自如地解決現在或將來的生活中面臨的種種問題,學習其實就是一種問題解決的過程。因此,怎樣培養一個成功的問題解決者,幫助學習者有效成功地解決工作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習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索知識的能力是學習的重要目標。[1] 問題解決對學習者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問題解決與問題解決學習的內涵

        1.問題

        問題是指這樣的一種情境:個體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馬上知道完成這件事所需要的一系列行動。事實上,當遇到不可能直接完成的事時,就有了問題。從心理學的角度可以將“問題”界定為:在事物的初始狀態和想要達到的目標狀態之間存在障礙的情境。[2]

        2.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一般是指形成一個新的答案,超越過去所學規則的簡單應用而產生一個解決方案。當常規或自動化的反應不適應當前的情境時,問題解決就發生了。[3] 即情境的目標狀態和初始狀態之間存在障礙構成問題,而問題解決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認知操作清除障礙,將初始狀態轉化為目標狀態的過程。在問題解決活動中需要應用已習得的概念、命題和規則,進行一定的組合,從而達到一定的目的。

        3.問題解決學習

        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驅動力和以培養學習者問題意識、批判性的思維技巧以及問題解決的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學習。基于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或譯為“問題本位學習”,這是近年來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教學思路,它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真實性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4]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能自主地解決各種問題,問題解決學習作為一個過程,有其“偶發性”,但也并不全是“偶發事件”,許多學者提出過問題解決學習過程的步驟的圖示,如杜威在1910年提出的問題解決五步法;沃拉斯在1926年提出的問題解決四階段;羅斯曼在考察了許多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過程后,于1931年提出了問題解決六階段論。[5] 筆者在本文中比較傾向于學者施良方的問題解決五階段論。

        二、基于問題解決學習活動的培訓設計

        1.小組劃分與命名

        基于問題解決學習的組織形式是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結合,其中合作學習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是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學習者面臨著復雜的綜合性問題,因此需要學習伙伴的集體智慧和分工協作。合作既是學習的手段,也是學習的目的。為了使學員能在本次德育研討活動中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將全班分成6個小組,并由小組成員為本小組命名。

        2.活動過程設計及要求

        (1)學習心理準備。在學習活動開始前,為學員準備了一個“撕紙活動”,即由授課教師發給在場學員每人一張A4紙,要求在場所有的學員都閉上眼睛,聽指示進行折紙、撕紙,最后睜開眼睛,打開手中的紙。對于同一個指令,由于每個學員的理解不同,將會出現不同的對折與撕裂的結果。由此引發學員對日常德育活動中的問題歸因的真正思考,為發現問題做好學習的心理準備。

        (2)明確學習任務,進行組內分工。德育是一個需要智慧也呼喚智慧的教育領域。針對目前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難題,授課教師要求學員將自己在學校或班級德育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與困惑羅列出來。為了保證學習效果及效率,對小組進行了明確的組內分工:① 推選小組組長,明確組長職責,組長應想辦法組織成員積極參與討論活動。② 組長指定記錄員,記錄員要及時捕捉本組成員最閃光的想法及問題,并做好及時記錄、歸納總結。③ 明確討論的問題,即自己在學校和班級德育工作中所面臨的困難、問題、困惑以及最想解決的問題是什么。④ 確定討論時間,預計40分鐘時間在小組內進行充分的交流,確定本組的德育問題。

        (3)問題的發掘與提煉。要求各小組用40分鐘的時間就自己所遇到過的德育問題進行討論交流,深入地發掘問題,并將本組發現的問題提煉匯總,記錄在大白紙上。

        (4)問題的呈現與解決。要求各小組派一名代表對本組的討論結果進行匯報,將本組總結的問題呈現給全體學員,并由全體學員一起交流,共同探討問題的解決策略。

        (5)總結與評價。由授課教師對大家交流的問題進行分類匯總,并在理論和問題解決方法上給學員以指導,幫助學員梳理出問題的解決策略。

        三、基于問題解決學習活動的過程與結果——個案展示

        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問題的解決過程階段問題是常常困擾我們的一個難題,盡管問題本身是各式各樣的,但是問題的解決方式可以是相同的、類似的。根據眾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提出的問題解決階段所做的概括,施良方教授把問題解決過程分為五個階段。此次基于問題解決學習活動也是根據這五個階段展開。

        1.發現問題——感覺到問題的存在

        這是問題解決學習過程的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主要通過設計的“撕紙活動”讓學員在思想上產生“思考”與“共鳴”,使某種情境變為問題。“撕紙作品”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形狀,有的像兔子,有的像照相機,有的像花朵……大約有23種之多。

        針對出現的這一結果,授課教師適時地引出思考的主題:即使是同一個指令,卻出現不同的對折與結果,并由此引出學員對日常德育活動的反思。撕紙活動使學員在活動中體驗到困難、張力或挑戰,感覺到解決問題的需要,最主要的是打破了學員的思維定勢,學習利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從學生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

        2.表征問題——明確問題的各個方面

        這是問題解決學習過程的第二階段。表征問題是在心里將問題中的各相關要素整合成連貫一致的結構,又叫問題理解。在本階段,教師讓學員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有目的有分工地進行信息的提煉與總結,將各自在日常德育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在小組討論中提出來,并由記錄員加以整理,直接記錄到大白紙上。在這個階段的活動中,每個小組進展情況不一,有的小組直接開始自由發言,對部分問題還產生爭論,記錄員先將問題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最后準備總結謄寫到大白紙上;有的小組則實行輪流發言制,有秩序有分工地進行記錄工作;有的小組則不是很活躍,表現得比較冷淡,問題討論得不熱烈,授課教師在看到這種情況時,適時加入這個小組,并給予引導和明確分工,進一步明確組長的職責和記錄員的任務,使這個小組也慢慢地進入狀態。總之,在這個環節,授課教師要充分發揮學員的主體作用和合作學習的重要作用,使學員在相互合作中找到德育各個方面的問題與困惑。

        3.探索解決策略——形成各種備擇的問題解決辦法

        這是問題解決學習過程的第三階段。在明確問題及其各個方面以后,學員們要提出各種可以檢驗的備擇的問題、解決辦法或可能站得住腳的假設。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員能自如地解決問題,學員學習知識和技能是為了解決問題。加涅認為“教育課程的重要的最終目標就是教學生解決問題——數學和物理問題、健康問題、社會問題以及個人適應性問題”。[6] 此活動環節由各個小組代表進行討論結果匯報,將本組總結提煉的德育問題一一展現給所有學員,并進行適當的解說,提出可能的解決策略,或者向所有學員提出問題,尋求更好的解決策略,分享其他學員成功的德育教育經驗。各個小組表現各不相同,有的小組提出的問題過于籠統,例如,含笑組提出的問題中有學生普遍存在缺乏責任感、不講誠信、自私、沒有社會榮譽感,家庭教育不能給學校德育工作提供支持。這些問題的提出明顯地帶有以偏概全的意識傾向,對學生的認識和理解較為片面。

        4.根據結果和相對收效來評價已形成的各種備擇的問題解決辦法

        這是問題解決學習過程的第四階段。這一階段涉及選擇最有前途的觀念和解決辦法。在此階段活動中要充分發揮授課教師的引導和評價作用,授課教師要對每個小組做出的小組匯報適時地給予回應與指導,從理論知識層面和實踐應用層面做出相應的解釋,尤其是在第三階段提出的各種解決辦法并存時,幫助學員找到并形成最合適的解決辦法。授課教師將提到的德育問題進行了歸納。

        (1)制度層面。學校管理、班級管理、班主任工作。

        (2)個人成長經歷發展。在班主任的專業發展中會面對許多問題,而這些問題不是單一層面的問題。應該強化班組的概念,進行“跨學科研討”,從而形成教育合力,在教師自身的成長歷程中去解決:一是知識層面問題。教師應多學習有關孩子、班級、德育、教育的書籍資料,如針對學生的叛逆問題,教師應該去擴充自己關于叛逆學生的心理方面的知識,從根源上尋求問題解決的依據。二是規范層面問題。進行規范性的德育,使德育活動系統性,讓行為變成一種習慣,讓習慣變成一種性格。三是價值層面問題。讓學生明白什么最有價值,我對誰有價值,具有公平、公正、民主、善良等基本美德。四是行為層面問題。從一個班級層面上嘗試了解班級管理的相關知識、相關培訓,進而建立班級規則、規范,并倡導建立班級價值觀,通過具體行為去表現班級的價值觀。

        (3)學生層面的管理問題。例如,“5+2=0”的問題,即學生在學校學習5天,周末回家2天,最終的效果卻為0。談到這個問題,授課教師適時談了自己的想法:“‘5+2=0’的問題,我不認為是這樣,教育不是萬能的,作為專業化的教育,這只是行為的橫向層面,為什么知識層面是‘5+2=0’?若如此,請反思我們教師是否努力地在每天的工作當中,為社會層面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學校教育除了每天給學生上課、做題,還應開設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充分利用身邊的社區資源。”

        (4)學生問題。面對學生問題,我們應將眼光放在學校內、班級內、人心內,反思我們曾經用什么方法解決過此類問題?嘗試過哪些藝術?關于德育中的學生問題,一定要用心去研究,而方法的價值在于引導人們思考,引導人們行動。

        5.實施某種行動方針,然后評判它的效用

        這是問題解決學習過程的第五階段。把觀念付諸行動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一些改變,并不斷重新形成觀念,以使這些觀念適合于現實的問題情境。對于在此次德育研討活動中提出的各個層面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同樣需要各個學校在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有所變化地應用,形成自己新的策略與方法解決德育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問題解決學習過程的這五個步驟為我們表明了問題解決活動中所包含的各種成分,提供了描述和分析思維過程的把手。然而,問題解決的各個步驟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不可能觀察到的,而是只能通過推斷得出的,況且,并不是所有的問題解決都要經過這幾個步驟或階段。在有些情況下,這些階段會有一些重疊,人們有時可能會跳過其中的某一或某些階段,有時則還要回復到前面的階段上去。因此,不能把問題解決過程看作是一種按刻板的方式實施預先準備好的程序的過程。[7]

        四、基于問題解決學習活動的反思

        1.問題設計的重要作用

        問題解決學習將問題作為學習的起點,在問題的發現、分析、解決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知識和技能。由此可見,問題設計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問題的設計應該滿足以下幾點:一是問題應該與所學的概念及相關原理緊密相連。二是問題應該具有復雜性、真實性、開放性。三是問題要能激發學員的學習動機,使學員能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四是問題能夠在自然地進行中給學員以評價、反饋,促進有效地解決問題。

        2.教師指導與促進作用

        一堂好課的設計自然離不開一個好教師的指導與促進。教師作為學習活動中的促進者和指導者,在問題解決學習活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問題情境的設定;二是小組活動的引導,教師要引導小組的工作順利開展,協助小組明確分工,順利進入小組合作學習狀態,并支持小組的積極互動,監視小組活動,保證學員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去,但在各小組進入問題解決學習狀態時要漸漸隱退,讓學員去獨立探索;三是深厚的理論功底與實踐運用能力也是教師所必須具備的。教師只有具備了這個條件才能更好地把握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為學員選擇的問題解決策略做出適當的反饋與評價。

        3.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合作學習是指學員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員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在問題解決學習中必然少不了合作學習,通過合作學習可以將思維外顯化,可以將問題帶來的認知負擔分散到各個學員身上,在對問題的深層次理解中,可以共同建構知識,發揮集體的力量,每個成員都能深入問題解決的學習活動中,都在貢獻思想,而不是借用思想。

        4.學員換位思考的重要性

        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作為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轉變,將使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隨之發生新的變化,師生關系也將隨之產生新的特征,當我們一步步走進新課程,審視自己過去的教學時,就會感悟到要與時俱進,教師就要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要從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8] 在此次問題解決的學習活動中,也著重培養學員的換位思考意識,即教師角色的換位思考,使教師在解決日常的德育問題時能夠真正地做到從學生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去思考問題,教師要置身于“民主”之中,建立起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師生關系,真心誠意地與學生平等交往、交流、對話。教師由教育的操縱者、主宰者轉變為引導者、促進者、合作者,學生才能舒展天性,發展個性,生動活潑地成長和發展。

        5.學員參與的重要性

        美國前教育部部長貝爾指出,對于教育,要記住三件事:第一是動機,第二是動機,第三還是動機。動機對于學員的學習和整個培訓設計活動而言,是一個核心和關鍵的因素。學員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對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甘肅 蘭州,730070)

        參考文獻:

        [1]金慧.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支持[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

        [2]王小明.學習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張建偉.基于問題式學習[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3).

        [5][6][美]羅伯特·M.加涅.學習的條件[M].傅統先,陸有銓,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第5篇:班級問題解決方案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問題類型;問題情境;設計

        中圖分類號:G2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6-0127-02

        收稿日期:[HTSS]2006-12-12

        作者簡介:李慧桂(1979-),女,浙江臨海人,助教,碩士,從事信息技術教育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研究;張劍平(1956-),男,浙江衢州人,教授,博士,從事信息技術教育和現代教育技術研究;蔡培陽(1963-),男,浙江臨海人,副教授,從事物理及科學教育教學研究。問題解決式教學是研究性教學的一種形式,它在目前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影響問題解決式教學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問題情境。良好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動學生的思維。問題情境通常是指問題的刺激模式,即問題是以什么樣的形態、方式組織和呈現的[1],它包含兩個方面,即問題和情景,其中問題是實質和主體,情景是形式和載體,通常能為問題的提出與解決提供背景和依據。

        一、信息技術問題的基本類型

        對于信息技術問題這一概念,在目前關于信息技術教育的文獻或討論中,很少有人明確、正式地將其提出并對其加以界定。這里根據數學教育教學領域的一些學者在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相關文獻中對于“什么是數學問題”的論述[2],[3],將信息技術問題界定為:以信息技術為內容,或者雖不以信息技術為內容,但必須運用信息技術概念、理論或方法才能解決的問題。換言之,信息技術問題所包含的疑問因素或未知因素必須與信息技術相關。由于信息工具本身及其操作的復雜性及其應用的廣泛性,信息技術問題的種類很多,各類問題在教學中的作用各不相同,所以在設計問題情境之前,需要對常見的信息技術問題類型做一下了解。

        喬納森(Jonassen)通過收集成百上千個問題實例并對它們進行認知任務分析,把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劃分成從良構到劣構逐漸過渡的11種類型[4],包括邏輯問題、運算問題、情境問題、規則運用問題、決策問題、故障測定問題、診斷―解決方案問題、戰略實施問題、案例分析問題、設計問題、兩難問題。

        喬納森的分類是以日常生活和工作場景中的各種問題為對象的,而卡斯特(Custer)則從技術問題解決的視角出發,將技術問題分為四類,即發明(invention)問題、設計(design)問題、故障檢測(trouble-shooting)問題和程序(procedures)問題[5]。

        從學科背景體系來看,學校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體系是由與信息科學、信息技術和信息社會相關的內容構成的,信息技術課程是課程設計者按照一定的課程觀,將該體系向學生發展、社會需要映射的結果[6]。因此,我們這里以上述兩位學者的問題分類研究成果為基礎,在收集和分析信息技術新課標教材、任務驅動式教學和主題活動式教學中常用的練習、任務、主題等樣本的基礎上,從信息技術課程學科體系構成的角度,把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中常用的問題歸納為三大類,即信息問題、技術問題和社會問題。

        1.信息問題

        信息問題是需要學習者運用信息知識、利用信息資源來解決的問題。從信息素養的內容構成看,信息問題主要將重點放在信息意識和信息獲取能力的培養上。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信息問題通常表現為:為了解決某一課題而進行信息需求分析,選擇信息來源,搜集、評價并組織信息。例如準備某個專題講座所需的信息就是一個信息問題。

        2.技術問題

        技術問題是需要學習者運用技術知識與技能來解決的問題。例如,為什么有時候輸入IP地址能夠正常訪問網絡,但輸入域名卻不能正常訪問網絡就是一個技術問題。從信息素養的內容構成看,技術問題偏向于對信息技術的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從課程內容上看,信息技術教育更多的是一種“技術”層面上的教育,“技術”是構成信息技術課程的基石和實現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載體[7],所以技術問題是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使用較為頻繁的一類問題,常見的有規則運用問題、程序設計問題、故障診斷問題、作品設計問題、案例分析問題等。

        3.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是指涉及學習者對信息、信息技術和信息社會的認識、態度的問題。從信息素養的內容構成看,社會問題主要將重點放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社會問題通常表現為在信息技術條件(環境)下,利益、倫理道德、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兩難選擇上。例如,網絡已經普及到家庭,這種變遷對于家庭的鞏固是利還是弊?

        二、良好的問題情境的特征

        什么樣的問題情境更有利于教學呢?綜觀相關理論與實踐,這里將良好問題情境的特征歸納如下:

        1.問題應該是結構不良的――結構性角度

        問題的結構性主要從問題狀態的清晰程度和解決途徑的明確程度兩個方面來界定,所以結構不良的信息技術問題表現出的特點主要有:問題的構成存在未知或某種程度的不可知部分;不能確定哪些信息技術知識、技能和方法對解決問題來說是必需的,以及如何綜合利用它們;問題的解決方案是發散的從而也是難以預見的。

        2.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復雜度角度

        復雜度通過問題所涉及的要素的數目、各要素之間的作用方式和相關度,以及各要素的隱含程度等來定義[4]。只有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復雜性的信息技術問題情境,才能引起學生的探索意識。信息技術問題情境的復雜度一般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確定:問題所覆蓋的知識點的多少;問題所要求的思維水平的高低。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確保問題能夠使學生充分接觸課本上的學習內容和運用較高水平的思維形式。

        3.問題的真實程度要適當――真實性角度

        從真實性水平的角度看,教學中的問題可以分成三種類型,即學術性問題、情節性問題和真實生活問題[8]。一般來說,源自學生生活實際和親身經歷的問題最能在學生的經驗世界中產生共鳴,并讓學生覺得解決該問題是有意義的。但是教師的目標不是追求問題的絕對真實,而是要通過對一定程度上真實的問題的追求來促進盡量真實的問題的解決過程。

        4.情景要能夠激發學生動機中的情感成份――吸引力角度

        增強情景吸引力的策略通常有兩個:一是使之與學生感興趣的或相關的事情聯系起來;二是讓學生成為情景中的角色。角色的賦予可以使學生產生高度的價值感和解決問題的責任感。例如,賦予學生某公司的經理、某個決策組的成員等角色。

        總之,設計良好的問題情境能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機會,可以用圖1來表示。

        三、信息技術問題情境的設計

        1.創設信息技術問題的方法

        創設信息技術問題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而且各種方法相互聯系,教師需要綜合運用這些方法。這里僅介紹其中3種:

        利用日常使用信息技術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學生在使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是他們信息技術經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些經歷是創設問題情境的良好素材。例如:

        IE打不開鏈接啦!張偉的PC機裝的是WindowsXP系統,他正在利用IE上網,可是點擊了網頁中的鏈接之后,鼠標旁邊出現了一個綠色的小圓圈,中間還有個嘆號,然后就沒反應,這是怎么回事?

        模擬真實情景。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已經成了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常用工具,信息技術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雜志社編輯利用MS-Word排版、教務秘書用MS-Word設計課程表等。很多信息技術問題情境都可以通過模擬這些真實工作情景而產生。例如:

        你剛剛受聘于某兒童讀物出版杜,出版社即將出版一本針對0~3歲的嬰幼兒讀物,書名為“每天聰明一點點”,主要精選一些生動有趣的知識故事。你的工作就是為這本書設計一個封面,并且既要符合本書的特點,又要吸引人。你必須完成上司指派給你的工作,否則很有可能被解雇。祝你好運!

        解釋現實生活問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問題不是用“是與否”、“誰優誰差”等簡單的話語就能回答的,人們必須對問題的各個方面進行調查、分析后才能得出結論。例如,綜合國力到底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文明班集體獎應該發給哪個班級等。以這些問題為雛形,引導學生用信息技術的方法來回答,是創設問題情境的又一種方法。例如:

        今天早上,老師在公交車上聽到乘客在討論一個話題――“高中學生的成績女生不如男生”。此觀點當然有人反對有人支持。那么,你認為高中學生的成績女生真的不如男生嗎?請根據我們提供的兩屆學生的高考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運用Excel知識將你的觀點表達出來[9]。

        2.設計信息技術問題情境的過程

        設計信息技術問題情境的過程可以分為兩步:一是信息技術知識的問題化,二是信息技術問題情境化[10]。信息技術知識的問題化首先要進行知識點分析,即本次問題解決活動要完成哪些學習內容的教學,然后再設計或選擇一個能覆蓋這些知識點的問題。信息技術問題情境化是指將信息技術問題與現實世界聯系起來,為問題的產生提供背景。情境化尤其要結合學生的經歷,包括學生的生活閱歷和信息技術體驗。

        參考文獻:

        [1]付海倫.課題情境與數學問題解決[J].教學通報,1994(10):7~9.

        [2]戴再平.數學習題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3]劉元宗.數學問題解決及其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4(2):54~59.

        [4]David H.jonassen(2000).Toward a Design Theory of Problem Solv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Research and Development,48(4),63~85.

        [5]Custer,Rodeney L.(1999).Design and Problem Solving in Technology Education[J/OL].NASSP Bulletin,Vol.83,Issue 608,P24,10P.

        [6]董玉琦.信息技術課程設計:構成要因與價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5(1):62~67.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技術課程標準研修(信息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68.

        [8]劉儒德.基于問題的學習在中小學的應用[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3):22~30.

        第6篇:班級問題解決方案范文

        【關鍵詞】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表征;性別差異

        1.概念界定

        1.1數學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是從一個待解決的問題情境轉移到解決方案的目標情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克服遇到的所有的障礙。數學問題解決是問題解決的一個重要的分支。數學問題解決一般可分為問題表征、選擇策略、實施操作和評價這四個階段。

        1.2數學問題表征

        問題表征的實質是對問題中所含信息的提取、組織、加工和表達。數學問題的有效解決嘗嘗依賴于對問題的適宜表征,不同的表征產生不同的解題方法。表征包括內部表征和外部表征。準確、恰當的表征是數學問題能否解決的關鍵。

        2.實驗

        2.1被試

        我們從江蘇省豐縣中學高三年級學生中隨機選取100個學生作為被試,其中男生52人,女生48人,被試者年齡為18歲左右。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被試的年齡、智力水平和學習背景的差異過大,盡可能避免外部因素導致的數學問題表征的差異。

        2.2實驗工具

        本次實驗選用江蘇省蘇州市2016屆高三模擬試卷上的一道不等式求最值問題作為測試題,因其靈活度高,可表征的方式比較多,所以比較能有效的測出被試的表征水平。題目如下:已知x,y∈R,4x2+y2+xy=1,則2x+y的最大值為____。(盡可能多的寫出你的解法)

        2.3實驗過程

        選用一節自習課,由班主任輔助下發測試卷,測試,回收,并且事先告知學生這份測試不記名,不公開,僅用于數學研究。這樣能確保學生認真對待這份測試卷,保證測試的有效性。測試卷下發100份,回收100份。

        3.實驗結果與分析

        3.1數學問題表征的性別差異

        中可以看出未能正確進行表征的同學中,男女生的人數基本相差不大,在能夠用1種表征方式進行表征的同學中,女生的人數要高于男生的人數,在用2種方法的同學中,男女生又相差不大,但是用3種表征方式的同學中,男生略有優勢,在使用4種及以上的同學中,男生具有絕對的優勢。總體來看,約有72%的男女生都可以選用1種或者2種方式進行表征。

        如果把每位同學的不同表征方式按次數累加,女生合計表征63種,男生合計表征93種,具體分布情況如下,學生采取的表征主要集中在表征1二次函數表征,表征5基本不等式表征,表征6函數表征和表征8齊次式表征這四種表征方式,占了總體表征數量的71.8%,這幾種表征是本身與題目所呈現的信息較為相近的知識,聯系度比較高,同時也是平時遇到類似問題時教師經常講解的幾種表征方式,相反的,剩下的4種表征方式與題目信息知識關聯度較低,同時也是比較少見的。

        3.2學生問題表征能力水平與學習成績差異的檢驗與分析

        針對以上男女生出現的不同的表征方式和差異,我們跟蹤了他們的高三幾次重要考試的成績,并取平均值,結果如下:

        看出采用不同的表征方式的方法數和數學成績是正相關的。也就是說習慣用多種表征方式分析問題的同學,他們的數學成績就相對表現比較好,而習慣單一進行表征的同學的數學成績就相對差了一些。對于能夠采用表征方式的個數一樣的男女生,成績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

        通過對以上的分析,我們發現題目所給的顯性信息是一個二元二次方程,求一個二元一次代數式的最值問題。在我們列出的8種不同表征方式中,表征5的基本不等式表征是關聯度最高的,也是最容易進行聯想的,其次是通過還原,轉化成二次函數問題,分式函數問題,也就是相應的表征1和表征6關聯度相對低一些,另外聯想三角函數的齊次式,進行構造,需要學生具備齊次式的結構體征的辨別功能,但是由于這個方法在日常學習中經常用,所以學生的表征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上四種方式。剩下的4種表征方式,不僅需要學生認知結構中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還需要對不同的形式進行轉化,進而把題目信息和認知結構中的知識聯系在一起。另外還需要具備豐富的聯想能力,敏捷的辨別能力以及良好的捕捉信息的能力,由于知識關聯度比較小,導致學生在進行表征的時候遇到了障礙,出現的表征結果并不理想。

        4.結論

        通過以上的實驗及其分析,我們可以發現:

        高中生的數學問題表征能力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主要反映在學生本身的認知結構中知識的儲備數量不同,其中包括認知的廣度和深度都有差異;學生對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系的方式方法以及思維方式不同;從而使得學生認知中的層次性、邏輯性不同,導致問題表征的呈現形式也不相同。

        學生的數學問題表征水平和其數學成績之間具有較顯著的相關性。表征方法越是具有多樣性,學生的成績越是表現較好,表征方式單一,成績就相對較低。

        5.教育啟示

        5.1注意培養學生的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弄清之間的來龍去脈,才能夠進行聯想,建立對應的關聯,才能對知識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延伸,拓寬。

        5.2加強不同板塊知識之間的聯系

        可以采用例如思維導圖的方式訓練學生對不同知識間的聯系,有意識的培養他們思維的聯想意識,聯想習慣,訓練邏輯思維。

        5.3班級內充分利用男女生各自優勢進行教學

        例如在分組教學中,每個小組在人員分配中充分考慮一些男生表征能力多樣化和女生的穩定性,解題準確性,進行優勢互補,互幫互助,綜合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建華.波利亞的“問題解決”理論及其發展[J].數學通報,2009.48(12):9-14

        第7篇:班級問題解決方案范文

        的學習環境,也為班主任的工作減輕負擔。將后現代主義思想的焦點解決技術運用在初中班級管理過程中,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

        關鍵詞 焦點解決 班級 管理

        一、問題的提出

        班級是學校構成的基本單元,班主任則是這個基本單元的基層管理者。一個班級的學風、班風反映了不僅顯示了班級成員之間的凝聚力,同時也反映了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與價值取向。因此幾乎所有的班主任都會非常注重班級管理,關注班集體建設,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傾注了幾乎全部的心血與愛。不過由于對學生的了解不是特別深入,加之一直以來傳統思想的影響,導致在班級管理的實際過程中,盡管做了很多事情,但效果不甚理想,相反出現了不少問題,諸如班主任權威絕對化、工作方式方法簡單化、管理形式魔鬼化、評價學生偏面化等,這些直接影響了班集體建設,也導致教育教學難以達到預期目標,事倍功半。既妨礙了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也不利于整個教學環節目標的實現。

        在教育提倡以人為本的今天,如何運用有效途徑,增強學生德育工作的針對性,提高班級管理的有效性,發揮學生本身的主動性,與學生共同成為班級經營的主題,實現教育的雙贏乃至多贏是當前班主任的刻不容緩需要面對的問題。

        二、理論依據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是由Steve de Shazer(de Shazer, 1985, 1988)等人在處理家庭問題經驗中所發展出的短期治療模式,是后現代色彩濃郁的心理治療技術,其最主要的特色是將焦點放在探討問題不發生時當事人的所作所為,認為重復當事人當時的作為就可以使問題不發生,產生良性循環,而達到當事人來談的目標。焦點解決治療模式因其正向思考、省力及省時等優點使得這個模式迅速竄起,廣泛應用在各種心理咨詢情境中。

        焦點解決治療模式是將咨詢的焦點由問題轉為解決過程的建構,重視發展解決的過程。因此在整個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確認自己一直忽視的資源與力量時,引發出學生更多的信心,學生重復他們的成功經驗,而帶出其它的成功,進而達到原先想要的改變。焦點解決模式的咨詢每一次都是尋找例外、積極尋求解決之道的歷程。主要是在與當事人的互動中,共同思索如何在短時間(或許一次或幾次會談之內)協助當事人發展出新的思考解決方式。

        焦點解決治療模式的基本理念有:事出并非定有因;合作與溝通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學生是自身問題的專家;從正向的意義出發;小改變帶動大改變;凡事都有例外;有例外就能解決問題等,這些理念為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視角。

        三、焦點解決技術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

        誠如理論依據中描述的那樣,焦點解決技術的一個理念是問題解決的導向,而不僅僅是關注問題本身,而且注重建構解決問題的方法,問題出現固然有其來由,但是做出合適的處理并不一定需要依賴過去;重要的不是知道問題是什么,而是要知道問題解決之后是什么狀況。焦點解決技術的第二個理念就是重視發揮每個成員自身的資源與能力,正向、積極思考帶來大的改變。這個理念反映了一種積極的人性觀。班主任是面對人做工作,我們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有自知之明,會知道自己要什么,會懂得為自己尋找目標。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著被肯定、被發現、被稱贊的渴望。如果在班級管理中能夠傳遞給學生一種“你值得信任”的眼光,學生就能逐漸去發現自己的資源與能力,就能夠帶出很大的改變力量。這使得班級的每一個成員都樂于參與其中,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展現自我,體現自己的價值。第三個理念是“系統合作”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將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由傳統的“教育關系”轉變為“合作關系”,特別強調激發學生自身解決問題的能量,由內而外地解決問題。這種教育范式認為,學生是解決自身問題方面的專家,班主任則是建構解決問題平臺方面的專家,問題的解決需要班主任與學生兩方面的共同合作,教育中的合作關系比等級關系更有效。

        (一)了解學生,了解問題

        在將焦點解決技術實施于班級時,有必要需要先了解這個階段學生的特性,了解作為學生期待和渴望的解決方案。初中是學生從小學向高中過渡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心理和生理的發育都處于成熟的過程中。了解這個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特點是開展班級管理的首要條件,也是所有班主任需要花時間去做的前期功課。

        處在這個階段的學生,在生理上正處在青春期,是第二性征發育的關鍵時期,女孩子和男孩子之間開始互相產生性觀念上的好奇,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直接的后果,就是性沖動,這個時期的學生很注重身體上的變化,尤其是男學生。

        而在心理上,由于這個階段的生理變化,導致其心理上出現很多新的變化。最明顯的是在這個時期孩子開始關心自己的外表,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生殖器期,孩子開始愛照鏡子,關注外表,但很少又注重內心的,因此這個時期的孩子容易走上歧途,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同心協力幫助孩子度過人生的難關。第二,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出現逆反心理,這個時期的孩子自以為獨立了、長大了,覺得可以不要父母師長的管束了,這種心理導致父母親與孩子之間出現比較大的裂痕和摩擦。另外這個階段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孩子開始出現崇拜者,而且這個時期往往是低級崇拜,例如喜歡外表艷麗的人或者事物,對事物缺乏很好的判斷力和選擇力,因此這個時候的孩子比較容易犯錯。

        反觀之,這是人生的關鍵時期,是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最主要時期,如果不加以嚴加注意和正確引導,很容易使得學生誤入歧途。

        (二)協商構建良好的目標

        1.良好目標的特征

        第8篇:班級問題解決方案范文

        (一)案例教學法的含義。案例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作用。(1)有助于創設輕松和諧的自由討論課堂氛圍,發揮大學生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2)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能力。(3)有助于加強學生溝通交流,提高其合作學習能力。(4)有助于學生對心理知識的理解、內化和運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案例教學法的操作步驟。(1)選擇教學案例。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發展的需要,選擇難度適中的教學案例。(2)組織引導案例討論。教師要設計組織好教學,組建討論小組,創設輕松和諧的自由討論的課堂氛圍,呈現案例,組織討論小組對案例進行討論。(3)總結、評價與反饋。教師對學生的討論情況、案例討論題進行總結、點評,學生也要及時總結在案例討論中的收獲和不足。

        二、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步驟

        (一)課前準備工作。(1)確定案例類型。圍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目標,并根據大學生發展需要,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分為自我意識、情緒與情感、學習心理、人際關系問題、戀愛心理、性心理與性健康教育、擇業心理、挫折的承受與應對、常見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心理危機干預等10個章節,在每個章節中,精選和制作3-4則案例。(2)選擇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通常一個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包涵一個主要心理問題,這個主要心理問題又是在多種因素共同影響下產生的,其解決的方法有心理學原理依據且多種多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既可選擇近年來發生在國內外涵心理學知識的經典事件,也可選擇校內外發生在學生身邊的鮮活典型例子。(3)設計與組織教學。第一,選擇討論式作為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學的基本形式,采用發現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操作、比較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有關學習材料,自己去發現心理知識,獲得原理和問題解決方案。第二,選擇適當的教學傳媒。結合教學目標、案例內容、學生特點以及教學環境等因素,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視頻、圖表、文字材料等形式制作成生動形象的課件,力求吸引學生并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激發學生“我要說”的沖動。(4)組建討論小組。一個班級一般組建5-6個討論小組,小組規模應控制在10人以內,一般以5-7人為宜。在組建小組時,要考慮到學生認知水平、性格特點、語言表達能力等,成員間要合理搭配,避免過于沉悶或過于活躍。還要確保小組的每一位成員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小組領導者可記錄并總結好小組成員的觀點,為小組在班級中討論發言做充分準備。(5)熟悉教學案例。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研究案例,既要了解案例的基本情況,還要精心設計討論問題,這些問題既要難度適中,還要與學生已有的心理知識緊密聯系,同時教師還要給學生參考文獻、為學生可能提出超出案例范圍的問題做好預案。另一方面,學生要做好個人準備,教師至少提前一周將案例及相關問題和參考文獻發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準備討論材料。

        (二)課堂實施步驟。(1)呈現教學案例。按照選擇的教學傳媒方式,將案例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重溫教學案例內容,加深對案例的認識,盡快使學生進入到案例情境中,激發討論的沖動。教師也可根據討論問題的多少、主次程度或難以程度采取呈現案例、討論、再呈現案例再討論的步驟進行,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2)討論疑難問題。采取小組討論,小組領導者發言、小組成員補充發言,或小組領導者主持、小組成員輪流發言等多種方式,討論對案例的看法,如主要心理問題是什么,其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樣解決,其中的心理學知識是什么等。在討論中,每個人和每個小組都會對案例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見,這樣就會形成許多問題,這就是案例中的疑難問題,教師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幫助學生區別出案例中的疑難問題。(3)討論解決方案及其實施。在對疑難問題的討論中,學生會形成不同的解決問題方案,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從中選擇最佳的方案,淘汰一些不合適的方案。確定方案后需要討論什么時候實施計劃,如何付諸行動等。(4)總結、評價與反饋。第一,教師要分析、總結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學知識,使學生明確重點。第二,教師幫助學生總結討論結果,并加以拓展。第三,教師要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教師要對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進行評價,以賞識表揚為主,并指出努力方向。第五,教師要要求學生也要及時總結自己在案例討論中的收獲和不足,為下一次的討論調整好努力方向。

        三、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師、學生角色。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以講授為主,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在案例教學法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案例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激勵者,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成為積極的參與者。

        (二)案例的選擇。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注意:一要應盡量選取5年內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這個事件既要反映大學生將來可能要面臨的心理問題,且具有代表性。第二,案例的答案應具有開放性。第三,案例的難度適中。

        第9篇:班級問題解決方案范文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課程考核方式;全過程考核

        一、引言

        課程的考核是檢驗學生課程學習效果的重要方式,同時它還有另一個作用,那就是它可以決定學生努力的程度和努力的方向。對于大學生來說,成績與各種考評掛鉤,也可能會影響到畢業和未來的就業。所以,他們關心每一門課程的考核方式,并由此決定自己如何表現才能取得好成績。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而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需要通過日常的課程學習和專業實踐活動來培養。這必然要求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因為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抑制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研究性教學就是近年來比較受推崇的一種改革選擇,它的推行需要學生以研究性學習來配合[1]。而研究性學習能否很好地進行則主要取決于研究性教學的課程考核方式的選擇。

        研究性教學方法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其考核方式必然也有別于傳統的考試性質的考核方式。既要能夠達到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又要能夠實現對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研究性教學課程考核方式的選擇值得研究和探討。

        二、研究性教學課程考核的總體原則

        研究性教學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以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教學效果的最高追求,因此,在課程考核方式上一定要體現出對能力的考評,也要體現出對學生努力學習的準確評價,既要做到公平,又要讓所有的學生理解和接受。

        (一)要進行全過程考核

        研究性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這樣的能力一定是在分析和研究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出來的。課程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考核也應該體現出這一特點,即要進行課程全過程的考核。由于研究性教學設定的教學知識點有很多,并且每一個教學的知識點的學習又是依賴于案例或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來進行的,課程學習的過程也就是課程考核的過程,與每個知識點對應的問題的討論和分析都是課程考核的一部分,所以課程考核必然伴隨課程學習的每一個階段。此外,對于每一個問題的分析和學習,它又是一個過程,其中某一個環節出現失誤或疏忽,都會影響最終的學習結果。就此知識點對學生考核時,除了要參考學生能夠提交的最終成果,還要了解學生分析和學習的過程,及時指出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更要對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和正確的部分予以充分肯定,這樣,不但能夠給學生以鼓勵,而且也有利于學生后續的成長和進步。

        (二)要兼顧個人與團隊考核

        研究性教學倡導通過小組討論來完成既定教學內容的學習,無論是案例的分析還是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小組的討論和學習都優于個人獨自的學習,集體的討論可以為問題的解決尋找到更多的思路,對問題進行更全面的分析,因此,小組考核是最常用的考核方式。但是否小組的成績等同于個人的成績,每個小組成員的成績是否相同,這個問題還需要仔細斟酌。凡是涉及到小組討論的作業,每個同學的分工可能是有差別的,而且每個成員的投入可能也不同,一些同學會有“搭便車”的做法,同一組同學成績相同可能對某些成員不夠公平,這也會影響他們的積極性。所以,在課程考核時,既要為整體團隊進行考評,也要為每個成員進行考評,可以采取成員互評的方式為個人進行評價。當然除了小組的學習之外,也可安排一些個人學習的任務并進行單獨考評,這樣在課程考核時就能夠兼顧到團隊的成績和個人的成績了。

        (三)要能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果只是課程考核的一個目的,課程考核的另一個目的是要通過考核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和有效的學習,這個目的對于研究性教學來說格外重要,因為研究性教學能否順利推行一個很大層面的決定因素就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程的考核方式是決定學生如何進行課程學習的一個有力的引導,要實現在課程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個引導的工作就必須做好。這就要求在課程教學的開始就要明確地向學生介紹課程的考核方式和給分的標準,特別像研究性教學中對案例的分析和對問題的解決這類非標準化的問題,考評的標準一定要細化。盡管每一個問題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對于同類型的問題還是可以總結出一定的原則和規則,將這些考評的標準結合具體的問題明確化后,學生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就有了一個清晰的目標,也具有了努力的動力。

        (四)要進行公開考評

        與傳統的考試考核相比,研究性教學的考核無法給出一套試卷和標準答案,對于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有不同的解釋角度和解決的方法,特別是當出現幾種不同的解決方案時,準確地給出優劣判斷并不容易。在這種考核別是涉及到學生得分的環節,非公開的考核很難得到學生的認同,而且學生不清楚自己的問題和提升的空間。所以,課程的考評應該與課程的學習同時完成,在課堂上就相關問題討論和分析的同時,明確地告知學生考評的結果應該是一種最正確的選擇。因為此時,學生對自己和對其他同學的工作有了清楚的認識,結合明確的考核標準,他們能夠接受教師對自己和對他人的成績評價。而且,公開的考評可以讓學生非常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其他同學的優點,這也利于學生能夠為自己今后的努力找到明確的方向。

        三、研究性教學課程考核方式的選擇

        明確了如上一些研究性教學的課程考核原則之后,就可以討論研究性教學的考核方式了。有研究曾經總結出了幾種主要的研究性教學的方法,即案例教學法、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和基于問題的學習[2],每一種研究性教學的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在課程的考核上也應該考慮和體現出這些特點。

        (一)案例教學的考核方式

        案例教學通常要求學生對真實情境下的企業行為進行分析和討論,重點在于通過討論和分析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對于這一類研究性教學,考核的重點可以設定為對案例反映問題的概括和解讀能力、對企業行為決策的逆向推導能力、對真實情境再現的靈活模仿能力、對案例經驗的總結分析能力以及描述和分析案例的邏輯表達能力。比如,營銷課上要分析正在熱播的《爸爸去哪兒》這一節目成功的原因,就需要對目前消費者對綜藝節目的潛在需求、現有綜藝節目的特色進行全面的概括分析,并找出細分市場的空隙,準確描述節目的定位,同時還要考慮到節目的宣傳策略等一系列營銷知識點。結合這樣一個節目來學習市場營銷學的相關理論,實際上可分析和解釋的角度有很多,所以課程的學習和考核可先由教師列出幾個不同的角度,由學生依此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解讀,只要能夠切合案例,從營銷理論的某一個方面進行了準確的概括和分析,都應該得到應有的鼓勵和較好的課程評價。案例的考核應該采用比較寬松的方式,只要是能夠抓住案例折射出的核心內容,就應該獲得好的成績,而如果學生能夠針對案例闡述出獨特的觀點則更應該被鼓勵。與其他研究性教學的方法相比,案例教學的實施難度不大,公開的考評和個人或團隊的考評都相對容易。

        (二)問題解決式學習的考核方式

        問題解決式的學習相當于完成一個研究項目,由學生提出問題,旨在培養學生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不斷提出新問題的能力,它需要學生能夠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這種教學方法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鉆研精神,對學生投入的精力要求較多。作為依托于研究課題或研究項目的課程學習,無論是采用個人完成的方式還是采用團隊完成的方式,都應該重視全過程的考核,特別是在不同的分析研究階段,學生可能會提出比較深入、獨特的見解和問題,此時需要給學生以更多的指導和鼓勵,并讓學生通過公開匯報的形式將整個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過程展現給全班同學,這樣不但可以讓該同學通過項目的研究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且也可以讓其他的同學感受到他人研究的過程和研究的方式,啟發個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靈感。在此過程中,應對獨特觀點進行特殊的表揚和獎勵,激發學生對這類研究的欲望和興趣。如果是團隊完成的方式,那么一定要分別考核團隊的匯報和個人的匯報,團隊考核可以側重于研究的分工合理性以及問題研究的完整性和深入性,而個人考核則側重于個人獨特的思考過程以及來自于組員的評價。

        (三)問題式學習的考核方式

        基于問題的學習是研究性教學最方便采用的教學方式,由于所要教授的課程內容基本上都很容易和一個實際的問題相聯接,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知識學習的過程,而且,有了實際的應用背景,對課程預定教授知識點的靈活應用能力也隨之得到了培養。對于這一類研究性教學,課程考核相對容易,考核的主要指標就是實際設定的問題能否解決。比如,在應用統計學課程上,如果讓學生完成一項大學生對手機消費行為的調查活動并提交調查報告的作業,教師只做一些引導工作,由學生分組完成調查和分析工作。這一任務實際是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統計調查、描述統計的各種指標的運用這些應用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甚至也包括推斷統計的一部分內容。學生能夠進行調查并應用上述理論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實際上也就是完成了相關課程內容的學習。對于問題式學習的考核可以采取結果主導式的考核模式,提交的報告詳實、完備,再加上討論和匯報時的流暢與合乎邏輯,那么考核成績就應該是比較優秀的。而對于調查報告存在問題的,則要從源頭上追蹤問題出現的環節,在課堂討論環節向學生講清楚如何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同時也可適當給學生補救的機會,鼓勵學生努力改進。

        四、研究性教學課程考核的相關準備工作

        研究性教學的實施需要一定的條件,而研究性教學的考核同樣需要做好必要的準備,否則課程的考核就難以進行,或者說課程的考核根本達不到檢驗課程學習效果,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以及培養學生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考核是課程教學的一部分,是引導的部分更是總結的部分,所以與課程考核的相關準備工作格外重要。

        (一)教師務必要充分地備課

        研究性教學方法本身就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別是教學中采用的案例或提出的問題,這些都需要教師付出較多的精力來熟悉和選擇,而且還要做好應對學生各種預想不到的問題和想法的準備。關于課程的考核,對教師的要求就更多了。即使教師在課前就收到了學生的作業,對學生選擇的研究問題或研究中提出的問題做了充分的準備,仍然無法避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的問題以及在作業中沒有體現出的問題,為此,教師務必要做好充分的考核準備。

        研究性教學采用的是一種非標準化的教學方式,任何問題、任何案例,只要適合預定的教學內容,都可以在課程的教學中采用,特別是現實環境的多變會催生出很多新的問題,而這些新的問題才是更值得被關注和被研究的。課程的教學難度大,考核的難度更大,特別是考核的標準無法精確地確定和復制,所以,針對每一次的作業和每一次的學習,教師都要有針對性地制定課程考核的標準,并讓學生信服。在課程學習和考評時,學生有時會有一些特別的想法,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更不能限制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否則很容易抑制學生的創新熱情。

        (二)班級規模必須調整

        研究性教學能夠有效實施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授課班級的規模要適中,班級規模過大不利于討論和交流,班級規模過小則難以調動競爭學習的氣氛,也不利于啟發學生開啟更大的思維空間。對于研究性教學的考核來說,班級規模更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公開的全過程的考評必須要基于各位同學或各組同學匯報和交流的結果,而如果班級規模過大顯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

        (三)預設給學生補救的機會

        對于大學課程來說,考核應該不是最終的目的,通過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能力才是最終的目的,而對考核更準確的理解應該是能力培養中的一種手段。那么如果學生在研究性教學的過程中學習得不夠理想,沒有取得較好的成績,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給學生一次補救的機會。只要是能夠結合相關知識點,能夠應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夠對案例問題進行恰當的分析,就應該給學生以較好的評價。所以,在相關知識點考核前后,教師還要準備一套給學生補救機會的方案。如果是案例教學,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問題選擇有針對性的案例供學生進行分析和研究,如果是問題解決式的學習,由于整個問題比較復雜,基本沒有再做一次類似問題的機會,可以選擇一些比較小的問題作為備選問題,而對于問題式的學習,由于實際問題相對比較容易尋找,教師完全可以事先擬好備選題目供需要的同學選擇。

        為課程考核準備備選題目,這似乎又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對教師的工作帶來更大的壓力,但只要教師注重平時的積累,特別是在備課時對學生討論和考評前提交的作業適當關注,總會找到適合給學生作為補救機會的作業題目。在對學生二次考評時,考評可以比較簡單,可以采用一對一的形式完成,當然,要適當控制二次考評的成績,要介于一次考評的最高成績和最低成績之間,這也是一種公平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李福華.高等學校研究性教學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2004(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专区 | 日韩欧美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亚洲精品影院在线网页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播放国产一区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