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校園欺凌的趨勢范文

        校園欺凌的趨勢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校園欺凌的趨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校園欺凌的趨勢

        第1篇:校園欺凌的趨勢范文

        關鍵詞:中小學 校園欺凌 青少年 對策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不斷增多,過程觸目驚心,性質十分惡劣,一些女生間的校園欺凌,施暴者采取的手段殘忍惡劣,侮辱性極強,多次引起了人們對青少年校園欺凌現象的廣泛關注。其實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小學欺凌現象在我國就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青少年校園欺凌現象頻發,一次又一次刺痛了公眾的神經。原本應該充滿歡聲笑語的菁菁校園,為何會欺凌事件頻發,是什么讓青少年變得如此暴戾?

        一、校園欺凌的相關概念

        欺凌是指一種反復發生的、以大欺小或以多欺少的惡意侵害行為,通過孤立、侮辱、威脅、打罵、勒索等方式侵害他人身心。欺凌可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直接欺凌是對被欺者采取拳打腳踢等肢體暴力或勒索錢財等行為;間接欺凌指對被欺者進行排擠孤立或語言謾罵攻擊等。[1]校園欺凌概括來說是指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由一個或多個學生集中持續地故意傷害或破壞某個或某些學生的財物、身體和心理等,造成受欺凌學生肉體上和精神上痛苦的行為。該問題最早被挪威學者奧維斯所關注,早在20世紀70年代他就對瑞典、挪威等北歐國家的校園欺凌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近年來,校園欺凌在我國頻繁發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青少年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一種,欺凌者個人或伙同他人一起對受害人實施排斥孤立、言語侮辱、肢體暴力、威脅勒索等行為,青少年欺凌的危害不容小覷。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有的欺凌者還將欺凌過程、欺凌照片到網上,對被欺凌者造成身心上難以平復的傷害,甚至促使自殺行為的發生。[2]有些被欺凌者會采取“以牙還牙”的方式來反抗欺壓行為或成為新的欺凌者,最終導致一種惡性循環。而對于欺凌者來說,他們處事霸道、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正義感和責任感,把欺負人當成家常便飯。如果欺凌者始終無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其行為也沒有得到懲罰和矯正,其以后犯罪的可能性會增大,對家庭和社會的健康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二、青少年校園欺凌的特點

        1.手段多種多樣

        常見的手段不僅包括對被欺凌者直接的身體暴力攻擊,如推搡、掌摑、拳打腳踢等,還包括對被欺凌者精神上造成的傷害,如嘲笑、侮辱、恐嚇、勒索等,除此之外,社交上的排斥、孤立、敵視以及心理上的折磨也是欺凌行為的表現。

        2.持續反復發生

        由于欺凌者抓住了被欺凌者不敢將受欺凌情況告訴家長或老師的心理,欺凌行為通常在一段時間內反復發生,他們會肆無忌憚地多次反復欺凌受害者,并以此為樂。

        3.當前普遍存在

        校園欺凌目前普遍存在于中小學校園。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心智與心理都還不成熟穩定,對自己行為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再加上人們對此沒有足夠的重視,常常把欺凌理解為同伴之間的小打小鬧,造成中學校園成為欺凌的高發地帶。

        4.力量的不平衡

        欺凌者相比被欺凌者,一般年齡更大、身體更強壯,或者實施欺凌的學生由多人組成,形成實力或者勢力上的優勢,使被欺凌的學生在心理上懼怕而不敢反抗,形成一種恃強凌弱、仗勢欺人的不對等局面。

        5.行為隱蔽較難察覺

        欺凌行為通常會發生在一些隱蔽的、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家長和學校往往很難發現。而且間接欺凌往往不明顯,家長和老師短時間內無法察覺到孩子的異常。當前網絡欺凌逐漸興起,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傳播速度更廣更快,隱蔽性強,危害性大。一些青少年利用QQ、微博、貼吧等發送惡意詆毀、侮辱、威脅他人的文字與圖片,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與精神傷害。[3]

        三、青少年校園欺凌的原因

        1.青春期獨特的心理特征

        青春期的中學生身體處于快速發育階段,精力和體力都比較旺盛,有時需要對外發泄自己多余的能量,但心理上還不成熟,有時為了“面子”將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不滿發泄到他人身上。此外,有些學生本來就較為懦弱膽小,受欺負了也不敢吭聲;還有些學生性格孤僻、不合群,這些人很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跟男生頑皮好動、處理問題的方式簡單直接相比,女生往往會不自覺地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習慣用自己的方式發泄情緒或達到某種目的。青春期的女生敏感多疑,嫉妒心理強,情緒變化大,可能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或一個眼神而心煩意亂乃至情緒失控,通過欺凌等方式將不滿發泄到他人身上。

        2.家庭的教育方式

        家庭是個人社會化的最早場所,家庭環境和家長的教育方式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有些家長本身素質有限又忙于生計,無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正確指導,更有甚者,通過打罵孩子的方式宣泄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致使青少年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沒有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對青少年而言,父母過分嚴厲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攻擊性強、野蠻粗暴。而對于父母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來說,他們往往得不到該有的關愛和教育,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當自身無法調節時,可能會通過欺凌的方式將這種情緒轉移到他人身上。[4]

        3.同伴團體的影響

        人都有合群性,對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在團體里的歸屬感非常重要,在團體里他們能建立自信、加強身份認同,也能對抗來自其他群體的排斥和欺凌。但這種歸屬感并不穩定,當意識到自己在小團體中的地位受到威脅或明顯感到自己地位較低時,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不安感。為了改善自己的境地,青少年可能會通過欺凌他人的方式來向團體宣示自己的存在。

        4.大眾傳媒的不良示范

        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影視、圖書、網絡等大眾傳媒對暴力行為的大肆渲染,會增強他們的攻擊性。再加上他們本身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危害性,還會對欺凌行為進行炫耀,再次引起他人的效仿。

        5.學校道德教育缺失

        當前我國的學校教育仍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樊籬,把分數、排名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老師很少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學生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不能及時發現和處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異常行為。

        四、國外解決校園欺凌的做法

        為了解決青少年校園欺凌問題,從2007年3月開始,韓國教育部就向中小學提供免費“警衛服務”,只要學生提出求助申請,政府就會安排警衛在校園周邊或特定地點暗中保護他們。[5]今年年初,韓國政府還頒布了《人性教育振興法》,規定把人性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將相關課程設為必修學科,全國中小學校必須提交人性教育計劃,并加強教師的學習培訓。日本為了應對頻繁發生的校園欺凌行為,特別加強了學校教育和咨詢服務,不僅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增加了學校輔導員和護理員的數量,還擴充校園社會工作者隊伍和學校咨詢機構的規模,設置24小時不間斷服務咨詢電話,以幫助學生處理各種問題。澳大利亞的一些學校采用“同伴調解”的方法,挑選若干性格開朗、責任心強的學生擔任調解員,一旦發現有同學被孤立,就會特意多和該同學接近,盡量消除他們的寂寞與孤獨;還會找不團結的同學談話,努力使他們消除偏見和分歧,重歸于好。

        前不久在美國發生的中國留學生欺負同伴事件,涉事學生面臨著美國司法部門的綁架、虐待等指控,可能會被處以終身監禁或驅逐出境,相比之下,我國對未成年校園欺凌行為的懲戒力度還有待商榷。有關專家分析指出青少年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不強,極易受外界影響,身心發展還不健全,如果懲罰過重可能會讓其自暴自棄毀其一生,太輕的話又可能達不到教育效果,如何合理有效量刑需要進一步研究。

        五、遏制校園欺凌的對策建議

        1.政府

        20世紀60年代美國就制定實施了《校園安全法》,時至今日,共有48個州實施了反欺凌法,大部分州更是明文禁止網絡欺凌或電子騷擾。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也有專門針對校園欺凌的法律,而我國的《校園安全法》至今尚未正式出臺。我國應該盡快加強校園安全立法工作,從法律的高度保護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還要健全懲戒機制,讓欺凌者為自己的過錯付出代價,對欺凌者實施應有的懲罰和處置,才能鼓勵那些受到欺凌的孩子起來反抗。

        2.學校

        目前學校教育一味追求學生成績的提高,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導致學生倫理道德的缺失。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健康人格的培養、良好道德教育的熏陶與分數的提高、升學一樣不可或缺。學校教育應兩手齊抓,從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開始,增強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注重團結友愛、社會公德、愛護弱小等教育。學校應積極創設良好的教育氛圍,培養融洽的師生同學關系,改善校園環境,使學生能夠在和諧、健康、文明的校園環境中快樂成長。

        為保證學生安全,學校應當在校園內一些偏僻、不易察覺的地帶建全監控網絡,當發現校園欺凌行為時,應當立即采取制止措施,避免傷害的發生。[6]聘請專門的心理老師,及時給予青少年科學有效的幫助。同時,學校還應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通過法律常識宣傳欄、法制教育欄目、案例探討等形式讓學生懂法、知法、守法,教給他們基本的防范知識,學會找老師幫忙,而不是以武力解決問題。

        教師在處理學生的欺凌行為時,不要武斷批評或者當眾訓斥,應采取合理的方法,了解學生這么做的原因,引導他們正確處理矛盾,讓他們認識到欺凌的后果和嚴重性。教師還應該培養積極的師生關系,增進學生對班級和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減少暴力行為的發生。教師可以針對校園欺凌問題開展主題班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從而提高學生對欺凌問題的認識,也可以學到應對欺凌的技巧。

        3.家庭

        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應尊重孩子,加強與孩子的交流溝通,既不過分溺愛孩子,也不過分專制。平時處理事情時,家長要以身作則,用文明的方式解決問題,向孩子展示良好的修養。作為家長,要及時發現子女的異常,捕捉子女可能欺凌他人或被欺凌的跡象。當得知孩子欺凌別人時,不要一味過分指責孩子,要耐心開導孩子,讓孩子明白欺凌別人的行為要承擔責任。若孩子被欺凌時,多給孩子愛、包容與理解,讓孩子不要恐懼,切忌不要“以暴制暴”。家長與學校要保持聯絡,加強合作,一起出謀劃策,制止和預防校園欺凌的發生。

        4.青少年學生

        面對校園欺凌,青少年學生要加強防范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打破沉默,及時與父母或老師溝通,取得幫助和支持。青少年學生要學會與人為善,接受他人的缺點,不孤立他人,學會寬容、體諒、理解他人。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多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學會控制情緒。同時,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面對考試的不如意、老師的批評、遭同學欺凌等,不應自卑退縮、自暴自棄,應當多給自己積極的暗示,自信地去面對解決問題。

        總之,校園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學校、社會、家長和學生必須協調行動,形成合力,一起關注欺凌現象,共同探討避免和解決的方法,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有效減少校園欺凌的發生,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劉天娥,龔倫軍.當前校園欺凌行為的特征、成因、與對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7).

        [2] 賀嵐.看不見的角落―關于我國中學校園里的女孩欺凌現象的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4.

        [3] 張杰.淺談日本的校園欺凌問題[J].中國電力教育,2008(12).

        [4] 郭一建.社會工作介入流動青少年同伴欺凌行為的實踐研究[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5(1).

        [5] 李茂.遏制“校園欺凌”外國如何出招[J].黑龍江教育:中學,2014(5).

        第2篇:校園欺凌的趨勢范文

        校園,本該是一方凈土,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年來,校園欺凌和暴力時有發生,給寧靜的校園蒙上了一層陰影。辱罵毆打、拍攝、捆綁燙傷、械斗傷人……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的報告顯示,從2013年至今,有關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公開報道呈上升趨勢,其中包括斗毆、、敲詐財物等。

        是什么讓天真的孩子變成了“暴徒”?第一,法律意識的淡薄。據調查,多數孩子認為自己未成年,無論做了什么事,都不用負法律責任。第二,社會“道德滑坡”。學生受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風氣的影響,不能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據調查,孩子的畢業留言冊上,同學們的近期心愿中超過四分之一是與金錢和物質滿足相關的。第三,不健康信息的傳播。書籍、影視作品中的暴力場面,以暴制暴、拉幫結派的江湖規矩,潛移默化地危害廣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形成用暴力解決沖突、矛盾的習慣和行為模式。據調查,目前校園欺凌事件中的一些施害青少年的行為就是對暴力場面的效仿。第四,不健全的人格心理。一些青少年心理狹隘、自私、唯我獨尊,看誰不順眼就教訓誰。一些孩子不思學習,把獲取金錢當作一種自我證明的手段,甚至用暴力手段敲詐勒索同學,模仿成人吃喝玩樂、打架斗毆。第五,家庭教育的欠缺。家庭暴力在學生的心靈中播下暴力的種子,他們往往通過欺凌弱小來釋放壓抑,獲取一種心理上的平衡。一些家長“寧做狼,不做羊”、“不能吃虧”、“不受欺負”的觀念,不僅使孩子遇到問題時傾向于用暴力方式解決,同時也讓校園里一些原本稀松平常的“磕磕碰碰”,被上升到不可調和的程度。

        筆者認為,預防校園欺凌和暴力,首先應建立“三個機制”:第一,建立校園周邊環境控制機制。目前我國校園周邊環境普遍較差,有網吧、游戲廳、出租屋、流動小商販等。學校要主動聯合當地政府、公安(派出所)、城管、文化、衛生、村委會(居委會)等進行檢查整改,清理校園周邊環境,對校園周邊的危險人員進行管控,消除治安隱患,營造良好安全的校園周邊環境,并將這種管理常態化。第二,建立情報搜集和通報機制。在日常防范工作中,學校要建立和健全“安全信息W”,廣泛地收集情報信息資料,對h校矛盾、學生糾紛、周邊治安狀況、社情民意輿情等了如指掌,發現不穩定因素和可能形成極端事件的苗頭傾向,及時通報預警,將苗頭扼殺在萌芽之中。第三,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學校要對可能發生的各類突發事件做出不同的預案,建立建全校園突發事件應急機制。

        其次,還應落實“五項制度”:第一,“一崗雙責”制度。學校的每個教職員工,既要對自身業務工作負責,也要對本職范圍內的各項安全工作負責。“一崗雙責”不能停留在紙上,要一級抓一級,層層落實,貫徹在安全管理的每個細節中。崗位責任人因失職或違規、疏于管理、未恪盡職守等情況,導致安全事故發生的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第二,安全教育制度。學校要把安全教育作為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做到有主管、有計劃、有內容、有總結、有考核。主管部門要利用校會、集會、板報、櫥窗、廣播、LED顯示屏等宣傳安全知識,開展安全教育專題辯論賽、知識競賽、安全教育演講賽、安全演練等活動,使師生的安全意識得到加強、自救能力得到提高。班主任應把安全教育課作為對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陣地,做到有計劃、有教案、有心得。第三,值班巡邏制度。學校要實行校領導帶班、中層領導領班、教職工值班三級分工、老師值班與班主任值班相配合的工作制度。值班人員定時或不定時對校園內部各“部位”,尤其是重點要害“部位”進行巡查,及時發現、排查安全隱患,制止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不安全行為。第四,懲處教育制度。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不會被追究刑事責任,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也只有8種嚴重犯罪才會被追究刑事責任。由于年齡原因,很多孩子實施校園欺凌卻不會受到懲罰,這容易使他們形成“藐視法律”的心態。教育部日前聯合多個部委印發了《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強調,要依法依規處置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強化教育懲戒威懾作用。對實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學生必須依法依規采取適當的矯治措施予以教育懲戒,對屢教不改、多次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應登記在案并將其表現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必要時轉入專門學校就讀。對構成違法犯罪的學生,根據《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予以處置,區別不同情況,責令家長或者監護人嚴加管教,必要時可由政府收容教養,或者給予相應的行政、刑事處罰,特別是對犯罪性質和情節惡劣、手段殘忍、后果嚴重的,必須堅決依法懲處。對校外成年人教唆、脅迫、誘騙、利用在校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必須依法從重懲處。第五,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制度。學校要召開家長座談會,建立家長委員會,開辦家長學校,反映學生在校情況,協調學校和家庭之間的關系,提高家長教育子女的水平,強化家庭教育基礎地位,全面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依法落實家長監護責任,避免家長對孩子放任不管、缺教少護、教而不當。學校加強與社會宣傳部門的聯系,開展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政府要加強德育基地建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防治校園欺凌和暴力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只有全社會共同行動起來,切實貫徹教育部印發的《意見》,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治和減少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的發生。

        第3篇:校園欺凌的趨勢范文

        〔關鍵詞〕網絡欺凌;青少年;述評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03-0004-04

        第36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調查表明,截至2015年12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50.3%,網民規模達到6.88億。毫無疑問,互聯網革新了我們的生活模式。盡管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便利,但也需要為一系列新生的負面行為買單。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人們開始用網絡接受教育、工作、社交,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網上實施攻擊行為。

        近年來,一種新興的網絡攻擊行為得到學者和公眾的廣泛關注,即網絡欺凌(Cyberbullying)。網絡欺凌是指個人或群體通過電腦、手機等互聯網設備,故意、反復地傷害那些無力保護自己的個體的一種攻擊行為[1]。本文旨在較為系統、全面地介紹和分析目前有關網絡欺凌研究的概念、特征、影響因素及其理論解釋,評述目前有關網絡欺凌研究中的不足,并在此基礎上展望未來的研究方向,為制定有效的網絡欺凌行為預防與干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一、網絡欺凌與傳統欺凌的異同

        研究者認為,網絡欺凌是欺凌行為在網絡環境下的延伸,甚至可以用“新瓶裝舊酒”來形容[2]。網絡欺凌與傳統欺凌確實有相似之處:首先,二者都是有意而為之的攻擊行為;其次,二者都發生在力量不平衡的個人或團體之間。就傳統欺凌而言,雙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主要體現在身體上的力量懸殊,而雙方力量的不平衡性在網絡欺凌中主要表現在網絡技術的使用技巧上。此外,網絡行為的匿名性也為網絡受欺凌者帶來了無能為力感,也可看作力量不平衡的表現之一[3-5];再者,二者都有重復發生的特點[5]。

        網絡欺凌作為傳統欺凌在網絡環境下的延伸,二者除了有相似之處以外,也有不同。為了把網絡欺凌與傳統欺凌區分開來,研究者描述了網絡欺凌的七個特征:

        (1)網絡欺凌行為某種程度上取決于網絡技術知識。

        (2)網絡欺凌行為主要是一種間接的欺凌行為,而不是面對面的欺凌,是匿名的,因而很多人在感知到匿名性的情況下會做出許多去個性化行為,即在匿名的環境下說出和做出在傳統人際交往過程中不敢說的話和不敢做的事[6-7]。

        (3)在網絡欺凌中,由于時空距離較遠,實施網絡欺凌者不能以直接的方式馬上知曉自己的行為給網絡受欺凌者帶來的傷害,因而減少了對網絡受欺凌者的歉意及移情[8];而在傳統欺凌行為發生的過程中,欺凌者往往能夠直接觀察到自己的行為給受欺凌者帶來的傷害,并可能會因此停止后續的欺凌行為[5]。

        (4)網絡欺凌中旁觀者的角色比傳統欺凌中旁觀者的角色更加復雜。

        (5)傳統欺凌者的欺凌動機是通過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力量來獲得在同伴中的地位,而網絡欺凌則不具有這樣的特征。

        (6)由于互聯網的普及,網絡欺凌的潛在觀眾比傳統欺凌要多得多,任何網民上網都有可能會看到網絡欺凌事件,而在傳統欺凌中,可能只有十來個人旁觀欺凌行為[5]。

        (7)網絡受欺凌者很難擺脫網絡欺凌,因為網絡行為不受時空和地域的限制,不管他們在哪里,欺凌者都可以給他們的手機或電腦發送消息或者在網上對其進行負面評論。而對傳統欺凌而言,Smith等人稱“哪里有學校哪里就有欺凌”[9],傳統欺凌一般發生在上學日的學校或者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10],而對網絡欺凌而言,由于網絡行為不受時空限制,網絡欺凌行為在一周7天,一天24小時內的任何時間都有可能發生[11]。

        綜上,網絡欺凌和傳統欺凌間存在著差異,教育工作者需要有針對性的制定網絡欺凌的干預措施,不可與傳統欺凌混為一談。

        二、網絡欺凌的發生率

        網絡欺凌的發生率一直是研究者討論的熱點問題,盡管網絡欺凌行為的發生率不及傳統欺凌行為的發生率高,但還是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參與過網絡欺凌,并且近年來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網絡欺凌行為也出現不斷上漲的趨勢[12]。

        有研究表明,有大約19%的10~17歲的青少年參與過網絡欺凌[13]。以過去兩個月為時間段的研究發現,有4%的青少年實施過網絡欺凌,11%的青少年遭受過來自他人的網絡欺凌,7%的青少年既是網絡欺凌者也是受欺凌者[14] ;在過去6個月內,有24.2%的學生每周至少有一次網絡受欺凌經歷[15] ;在以中國學生為被試的研究中,有34.84%曾是網絡欺凌者,56.88%曾遭受過網絡欺凌,26.84%既是網絡欺凌者也是網絡受欺凌者[16] ;對網絡欺凌的相關研究的元分析表明,網絡欺凌大約有10%~40%的發生率[5]。

        值得說明的是,由于研究者們對網絡欺凌的定義不同,被試群體不同,測量問卷的差異及考察時間段不一致,因而網絡欺凌行為在已有的各個研究中的流行率變化幅度較大,但所有研究均表明網絡欺凌確實是現如今青少年群體面臨的一種嚴重的現象,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5]。

        三、網絡欺凌的影響因素

        1.個體因素

        與傳統欺凌一樣,個體的年齡與性別也是網絡欺凌行為的重要預測因素,但關于年齡、性別與網絡欺凌的關系的研究結果不盡一致。以五、八和十一年級的學生為被試的研究發現,年齡與網絡欺凌行為之間呈倒U曲線的關系,五年級學生的網絡欺凌行為發生率最低,八年級學生的網絡欺凌行為發生率達到12.9%,到十一年級,網絡欺凌行為發生率又下降為9.9%[17]。

        一些研究者發現,男孩和女孩在網絡欺凌和網絡受欺凌角色中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13-17]。還有一些研究者認為網絡欺凌是間接欺凌的一種形式,因此女孩比男孩更多地參與網絡欺凌[14]。而更多研究者認為與現實欺凌一樣,參與網絡欺凌行為的大多數為男生[18-19],而女生在網絡欺凌中的角色更多的是網絡受欺凌者[20]。

        除了性別和年齡等人口學因素外,人格特征也是影響網絡欺凌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青少年的移情能力會負向預測其網絡欺凌行為,隨著移情的降低,相應的網絡欺凌行為就會增加[21]。不論是情感移情還是認知移情,對網絡欺凌行為都有顯著的預測作用[22-23]。自戀也是研究者在網絡欺凌的相關研究中廣泛關注的人格特征之一,自戀與網絡欺凌行為顯著正相關[24]。網絡為自戀提供了一個自我呈現的平臺,自戀水平越高的青少年有更多的線上活動,因而也就越容易導致網絡成癮及網絡欺凌行為的產生[25]。此外,道德推脫也是網絡欺凌行為的一個重要預測因素,網絡欺凌者與網絡欺凌/受欺凌者的道德推脫水平顯著高于網絡受欺凌者和未參與網絡欺凌者[26]。另外,個體的自尊、歸因方式等特征也是網絡欺凌的重要預測因素[27-28]。

        2.家庭因素

        家庭作為人成長發展的重要子系統,對人的身心及行為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父母情感聯結較強的青少年,即便父母不在身邊,沒有父母的監督,他們也很少會做出與父母的價值觀不一致的行為,因而其參與不良行為的可能性相對較低。反之,與父母情感聯結較弱的青少年,其不良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則相對較高[29]。研究者們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與青少年的上網行為直接相關,是青少年風險性上網行為的重要預測因素,權威型父母教養方式下的青少年的風險性上網行為越少[13,30]。還有研究者表示,父母對青少年上網活動的規定越嚴格,對青少年網絡欺凌行為的監督越頻繁,懲罰越嚴厲,則青少年實施網絡欺凌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小[13,31]。此外,在家中接觸電腦的機會也是網絡欺凌行為的一個預測因素,研究發現,在家中的私人區域上網的機會越大,參與網絡欺凌的可能性越大[31]。

        3.社會環境因素

        除了個體自身的因素和家庭因素外,影響青少年網絡欺凌行為的因素還有社會環境。例如,校園氛圍可能會預測學生之間的網絡欺凌行為,消極冷漠的校園氛圍可能使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冷漠,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很可能會采取網絡欺凌行為來攻擊他人[5],那些與學校情感聯結緊密,感知到公平、公正、和平、愉快的校園氛圍的青少年參與傳統欺凌與網絡欺凌的可能性都比較低[32]。另外,研究者還認為同伴支持也是影響網絡欺凌的重要社會環境因素,來自同伴的社會支持與青少年的網絡欺凌行為顯著負相關,同伴支持越少的青少年,參與網絡欺凌行為的幾率也越大[32-34]。

        因此,在網絡欺凌行為的干預活動中,不僅需要注意個體差異,還不能忽視父母在其中的關鍵作用,還應該探討環境因素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影響。

        四、研究展望

        國內外關于網絡欺凌的研究已取得大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在未來的研究中,仍可朝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就被試而言,目前大多數關于網絡欺凌的研究都是以青少年為被試群體進行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結論的推廣性。根據CNNIC的調查報告,青少年群體只占網民群體的21.4%,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加大對其他群體的研究以擴大網絡欺凌的研究范圍。

        第二,就研究方法而言,大多數研究都是采用被試自我報告的方法來進行收集,可能存在社會期許效應,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例如教師評定、家長問卷等更客觀的調查方式來對研究結論進行檢驗。另外,在有關網絡欺凌的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大多采用的是橫斷研究的方法,很難確立各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采用追蹤研究對研究結果進行進一步檢驗。

        第三,在數據處理過程中,很多研究未對傳統欺凌進行統計控制,而傳統欺凌和網絡欺凌可能具有協同發生的現象[5]。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在測量網絡欺凌的同時,對被試的傳統欺凌行為進行調查,并在統計分析時對被試的傳統欺凌行為進行統計控制,以考察各因素對網絡欺凌的純凈效應。

        第四,就研究內容而言,大多數關于網絡欺凌的研究目前還處于對這一現象的描述階段,較少考慮背后的行為機制。只有深刻地了解了網絡欺凌的影響因素及其中的作用機制,才能更好地“對癥下藥”,有效制定相關網絡欺凌行為的預防和干預計劃,從而減少網絡欺凌帶來的傷害。

        參考文獻

        [1]何丹.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網絡欺凌:移情與自戀的作用[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2] Li, Q. (2007). New bottle but old wine: A Research of Cyberbullying in 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4): 1777-1791.

        [3] Vandebosch H, Cleemput K V. Cyberbullying among youngsters: Profiles of bullies and victims[J]. New Media & Society, 2009, 11(8): 1349-1371.

        [4]Dooley J J, Pyalski J, Cross D. Cyberbullying Versus Face-to-Face Bullying A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Review[J]. Zeitschrift Für Psychologie, 2009, 217(4): 182-188.

        [5]Kowalski R M, Giumetti G W. Bullying in the digital age: a critical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yberbullying research among youth[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4, 140(4): 1073-1137.

        [6]Smith P K (2012). Cyberbullying and cyber aggression. In S R Jimerson, A B Nickerson, M J Mayer, & M J Furlong (Eds.), Handbook of School Violence and School Safet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pp. 93-103). New York, NY: Routledge.

        [7]Postmes T, Spears R. Deindividuation and antinormative behavior: A meta-analy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8, 123(3): 238-259.

        [8]Sourander A, Brunstein K A M, Lindroos J, et al.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yber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10, 67(7): 720-728.

        [9] Smith P K, Morita Y E, Junger J E. The Nature of School Bullying: A 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J]. Tas, 1999.

        [10] Nansel T R, Overpeck M, Pilla R S, et al. 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US youth: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psychosocial adjustment[J].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1, 285(16): 2094-2100.

        [11]許路. 暴力視頻游戲使用、道德推脫對初中生網絡欺凌行為的影響[D]. 華中師范大學, 2015.

        [12]Hinduja S, Patchin J W. Bullying, cyberbullying, and suicide[J]. Archives of Suicide Research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Suicide Research, 2010, 14(3): 206-221.

        [13]Ybarra M L, Mitchell K J. Online aggressor/targets, aggressors, and targets: a comparison of associated youth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 2004, 45(7): 1308-1316.

        [14]Kowalski R M, Limber S P. Electronic bullying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08, 41(6 Suppl 1): S22-30.

        [15]Navarro R, Yubero S, Larraaga E, et al. Children’s Cyberbullying Victimization: Associations with Social Anxiety and Social Competence in a Spanish Sample[J].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2012, 5(2): 281-295.

        [16]Zhou Z, Tang H, Tian Y, et al. Cyberbullying and Its Risk Factors among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013, 34(6): 630-647.

        [17]Williams K R, Guerra N G.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Internet Bullying[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Adolescent Medicine, 2007, 41(1): 14-21.

        [18] Festl R, Quandt T. Social Relations and Cyberbullying: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and Structural Attributes on Victimization and Perpetration via the Internet[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13, 39(1): 101-236.

        [19] Calvete E, Orue I, Estévez A, et al. Cyberbullying in adolescents: Modalities and aggressors’ profil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0, 26(5): 1128-1135.

        [20] Sourander A, Brunstein K A M, Lindroos J, et al.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yber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10, 67(7): 720-728.

        [21] Brewer G, Kerslake J. Cyberbullying, self-esteem, empathy and lonelines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5, 48(C): 255-260.

        [22] Topcu C, Erdur-Baker O.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empathy as mediator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cyber and traditional bullying[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012, 33(5): 550-561.

        [23] Casas J A, Rey R D, Ortega-Ruiz R.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predictor variabl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3, 29(3): 580-587.

        [24] Pabian S, Backer C J S D, Vandebosch H. Dark Triad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dolescent cyber-aggression[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4, 75: 41-46.

        [25] Eksi F. Examination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raits\' Predicting Level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yber Bullying through Path Analysis[J].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 Practice, 2012, 12(3): 1694-1706.

        [26] Renati R, Berrone C, Zanetti M A. Morally disengaged and unempathic: do cyberbullies fit these definitions? An exploratory study.[J].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 2012, 15(8): 391-8.

        [27]Kowalski R M, Limber S P. Psychological, Physical, and Academic Correlates of Cyberbullying and Traditional Bullying[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13, 53(1 Suppl): S13-20.

        [28]Pornari C D, Wood J. Peer and cyber aggression i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e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outcome expectancies[J]. Aggressive Behavior, 2010, 36(2): 81C94.

        [29]Hinduja S, Patchin J W. Social Influences on Cyber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Middl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J].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2013, 42(5): 711-722.

        [30]Leung L, Lee P S N. The influenc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arenting styles on internet risks[J]. New Media & Society, 2012, 14(1): 117-136.

        [31]Zhou Z, Tang H, Tian Y, et al. Cyberbullying and Its Risk Factors among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013, 34(6): 630-647.

        [32]Williams K R, Guerra N G.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Internet Bullying[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Adolescent Medicine, 2007, 41(1): 14-21.

        [33]Calvete E, Orue I, Estévez A, et al. Cyberbullying in adolescents: Modalities and aggressors’ profil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0, 26(5): 1128-1135.

        第4篇:校園欺凌的趨勢范文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健康成長,抵制校園暴力》。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一份沃土,撐起一片藍天,是社會的責任,也是我們共同的職責。但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暴力文化侵入了我們的校園,嚴重影響同學們的正常學習生活,危害同學們的身心健康。

        校園暴力主要表現為:

        欺負弱小的同學,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例如:叫受害者侮辱性的綽號;對受害者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拉扯頭發;毀壞受害者的個人財產、教科書、衣裳;對受害者進行敲詐,強索金錢或物品;恐嚇、威迫受害者聽從命令等等。

        一則“女生宿舍內遭同學狂扇耳光被逼下跪”的視頻在網上熱播,引起網友廣泛關注。視頻中,一名身著校服的女學生被一名同學狂扇耳光,并被逼下跪。針對此事,江西省XX縣教體局回應稱,事情起因是該中學八年級和九年級兩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小矛盾而引發。因日常生活中的小矛盾,就招呼上幾名同學,狂扇對方的耳光,并逼著對方下跪,這樣的情節發生在同一學校的兩位初中女生之間,的確有點超乎人的想象。但現實中,這樣的案例絕非孤例,類似的校園暴力事件不時見諸報端,近年來還有持續高發的趨勢。在公共衛生學的視野里,校園暴力是被納入流行病學的范疇中調查的,這也說明校園暴力是不容回避的客觀存在。既然校園暴力是一個客觀存在,就得正視之,并積極謀求化解之道。

        抵制校園暴力,做為青少年的大家應該做到:

        一、要勇于拒絕校園暴力。在受到暴力侵害時要向學校、老師和家長報告。

        二、要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三、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沾染黃、賭、毒等惡習,不進酒吧、網吧、電子游戲機室等娛樂場所。

        第5篇:校園欺凌的趨勢范文

        關鍵詞:青少年 校園暴力 危害成因

        近年來,校園暴力是全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既是一個新聞名詞,也是一個社會名詞。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校園暴力案件不斷發生,在校學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趨勢,“校園暴力”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十分普遍。在世界各地,每天都會發生校園暴力的事件,其中還有一些性質相當嚴重的惡性案件。校園,應是傳播文明的神圣殿堂。然而,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時有發生,給寧靜的校園蒙上了一層陰影。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讓人難以相信的校園暴力呢?一、校園暴力的成因。校園暴力是學生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外顯。校園暴力是“先天不良”與“后天失調”的混合產物,因而它的產生必然涉及到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校園暴力事件的成因

        根據目前校園暴力事件的情況,它的成因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家庭

        家庭是學生社會化過程的開始,所以家庭是學生人格完善和成熟的重要環境之一。首先,家庭暴力是校園暴力產生的根源,一個孩童在記事之初每天目睹家長的打打罵罵,勢必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形成陰影,并對他們的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以至于在處理同學之間的關系時付諸于實施。其次,家庭的缺陷也是形成學生暴力行為的重要因素,一個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也會充滿愛心,現在單親家庭的比率在逐年上升,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跟爺爺奶奶生活,完整的父母之愛體會少,內心存在一定的缺憾,如果再遇到學生的挖苦、欺凌,勢必會產生暴力。

        (二)社會

        社會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暴力文化的泛濫對學生深受其害,對學生良好行為的形成造成極大的腐蝕和影響,特別是一些影視作品,對于小學生而言影響更大的是一些動畫片,過分渲染暴力致使學生充滿幻想,并進行盲目的模仿,運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其次,校園周邊環境的惡化也會對校園暴力的產生提供土壤,一些過早走上社會的不良青年,好吃懶做,三五一群專門欺侮處于弱勢的學生,通過恐嚇等手段要錢要物,深受其害的學生自然會產生用以報抗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三)學校

        1.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漏洞是引發校園暴力的重要因素。在對教師的培訓中注重專業知識的完善,忽略了技巧的培訓,尤其是如何處理師生關系的學習,由于處理不好與學生的關系,學生會對教師產生厭惡的心理,學業成績會隨之下降,教師對學生出現冷漠、輕視、放任等冷暴力,如果遇到情緒失控,有可能會使沖突升級形成暴力事件,老師不論出于什么目的體罰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都是嚴重的。

        2.教育模式的功利性傾向是形成校園暴力的關鍵。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育模式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學生在壓力太大的情況下,釋放壓力的方式很可能就是暴力。其次,成績差的學生由于得不到老師的肯定,很容易產生自卑感和挫折感,更容易厭學、自暴自棄,從心理學覺度分析,這類學生很容易產生攻擊行為。

        3.重智育、輕德育的理念依舊存在,法制教育滯后。教育大綱中雖然已德育為首,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仍然重視智育,平均分、合格率和優秀率是衡量學生的重要標準,致使教育內容有所偏頗,造成學生道德觀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法制教育也不能很好地開展,少數學生用武力解決問題,甚至違法尚且不知,而挨打的學生要么武力對抗,要么乖乖忍受,不知應如何正確保護自己。

        二、遠離校園暴力,構建和諧校園

        (一)學校、家庭和社會是一個整體網絡,只有這三者有機聯結起來,才能共同防止校園暴力的發生,還校園寧靜、和諧

        我認為學校方面應有以下幾點預防措施: 第一、學校在思想管理上要做到旗幟鮮明。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立場是否正確,直接關系著學生的行動走向,尤其是在今天這樣一個思想多元化的社會,學校要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弘揚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使學生確立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要幫助學生擺正自己的人生坐標,做一個“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的人,一個具有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和世界觀的人。

        (二)建設文明校風,重視德育教育,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和紀律教育

        要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必須有良好的育人環境。環境和氣氛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中國傳統教育歷來十分重視環境對人的熏陶作用,“孟母教子三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校要注重學生的全面教育,依據教學大綱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提出的要求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不再讓學生的全面發展只是停留在口號上。同時,還要結合學生周邊的事例對其加強法制教育,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三)建設健康、活潑的校園文化

        學校要在學生中間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文體娛樂活動,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社交能力、組織能力,讓積極向上、健康有益的活動占據學生的業余時間,吸引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和有益的活動上,從而減少“閑則生非”。

        (四)教師應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關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教師關愛學生是社會的、高級的、政治的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說:“盡可能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的首條金科玉律。”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用一句話概括了他的教育經驗:嚴格地要求和最大地尊重學生。因此要堅持正面教育,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損害學生的自尊心,對后進的學生更應如此,后進生的轉化是個長期的工程,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閃光點積極引導,循序漸進,要有耐心和愛心。

        (五)學校協同家長共同保護

        學校、家長應多和學生就防范問題做指導,要求學生能及時將情況告訴父母,取得父母的幫助;另外,家長也要多和學校聯系,反饋子女情況,對那些經常上課遲到或者是遲遲回家的學生,尤其要做好和家長的聯系工作,掌握學生行蹤,及時處理,防患于未然。同時學校也要做好學生的心理指導,消除學生的懼怕心理,對有輕微暴力傾向的學生做好心理疏導,化解矛盾,融洽其人際關系。針對學校出現的暴力問題,學校還要和執法部門增強聯系,嚴懲社會不良分子對在校學生的騷擾,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第6篇:校園欺凌的趨勢范文

        一、未成年人校內暴力的現象

        在當前的校內管理過程中,發現一個明顯存在的問題,那就是未成年人校內暴力事件頻頻發生,并且這一事件發生的幾率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尤其是在高中階段,學生都具有了一定的思想與自主能力,他們完全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與言語負責,高中校園中出現校內暴力的事件甚至要高于大學,可見這一現象正呈現出年齡降低的趨勢。

        在校內暴力的主要類型中,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即語言暴力、力量暴力以及心理暴力,無論是哪一種校內暴力都會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語言暴力主要是指在同學之間起外號,嘲笑對方,對學生的精神造成嚴重的侵害。力量暴力重點是對學生的肉體造成十分嚴重的損害,同時這一類型也是最為普遍的現象之一,在很多高中院校中,每隔幾日就會發生這類暴力事件,輕則對受害人造成身體上的殘廢,重則甚至會造成死亡,但是由于高中階段很多學生都是未成年,只能在少管所進行改造,但是無論是從哪一方來講,因為校內暴力造成的損失都是無法挽回的。之所以會發生校內暴力事件,追根究底應該是在思想觀念上的一種扭曲,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施暴者極有可能產生反社會人格的傾向,這在今后步入社會中,將會是十分嚴重的潛在威脅,所以只有進行有效的預防,才能避免他們在成人以后發展犯罪。除了上述兩種暴力類型以外,心理暴力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也是比較普遍的一種現象,主要是在班級或者社團活動的過程中,故意孤立某個人,對他的精神造成十分嚴重的傷害,這一類型的校內暴力事件是經常容易被忽略的,但是一旦發現后果卻是相當嚴重的,并且不僅僅是學生能夠成為心理暴力的施暴者,教師也極有可能在這一過程中成為施暴者。

        二、未成年人校內暴力的主要原因

        從個人方面來講,施暴者經常會對一些弱勢群體展開校內暴力,因為施暴者在社會認知方面會存在一定的缺陷性,所以會產生一定的攻擊性行為。但是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學生在高中這一階段,自認為能夠領導別人,潛意識中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自認為需要做一些特別的事情才能引起大家的關注與羨慕,所以就采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欺辱他人,還有些學生是為了義氣,認為朋友有難,應該兩肋插刀,所以采用暴力的手段解決人際之間的摩擦,但是熟不知這種方式最終受到傷害的是雙方。在很多高中院校中,一部分學生的家庭情況并不是十分理想,有些是單親家庭出身,從小就缺少親情的關愛,對于社會會產生一種排斥感,因此經常在學校作出一些有違學生行為的事件,以此博得關注。除此之外,類似的原因還有很多,都是學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校園暴力事件。

        從家庭方面進行分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很多學生的習慣都是從父母處潛移默化的形成的,如果父母進行了錯誤的示范,那么就會對學生產生負面的教育意義。有些父母的潛意識中,認為只有棍棒之下才能出孝子,所以一旦學生犯了什么錯誤,經常以棍棒伺候,長此以往,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尤其是在高中階段,他們具有很強的逆反心理,如果不能順著他們的心意,那么就會走上一條十分極端的道路。在相關調查研究中發現,校園暴力中的施暴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他們學習水平不高,所以在學校期間會整天無所事事,以欺負同學為樂趣,有一部分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會產生冷暴力的情況,對周圍的事情保持著漠不關心的態度,對于前者來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長的不管不問,而后者的家長則主要將重心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對于其他方面的事情也保持著漠視的態度。

        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學校領導對未成年校內暴力事件的忽視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很多學生學習成績不好,所以不受到同學與老師的重視,他們為了引起關注,才會作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引起其他人的矚目,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宣泄心中的不滿。所以在高中校園中,經常能夠發現損害學校公共物品現象的發生,但是在這種情況出現后,學校領導并沒有做出過多的懲處,進而才會發生更加嚴重的校內暴力。學校制度的不健全會對教師的計劃輔導工作帶來一定的阻礙,很多教師為了能夠多掙錢,對其他事情一概漠視,將學習成績當作一切,因此才會造成現在校內暴力事件的頻頻發生。除了文中提到的一些原因以外,還有很多問題是由于被害學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不能單一的從加害者的角度分析未成年校內暴力的問題,這樣是片面的,只有深刻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才能更加有效的解決矛盾,為校園營造一個健康的環境。

        三、未成年校內暴力的法律討論

        在法律的角度上來講,未成年的校內暴力現象已經上升到互相傷害的層面上,輕則是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重則是對心靈與肉體上雙重暴力,嚴重損害到了一個學生的正常發展。在當前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主要是對未成年群體進行保護,保證他們的利益不受到侵犯,但是在未成年校內暴力事件中,絕大部分的施暴者都是未成年人,而被害者同樣也是未成年,這就在無形之中產生了一種矛盾,究竟如何對他們的利益加以維護,這是需要相關法律條文應該進一步優化的地方。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還會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學生出現早熟的情況愈發明顯,那么相關法律是否應該對未成年的年齡進行重新界定,這樣才能保證從法律上對被害者有一個合理的交代。除此之外,很多情況的校內暴力事件發生以后,并不能從根本上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效果。

        上述的這些法律亟待進一步的完善,對于約束校內暴力事件,還被害者一個公道具有重要的幫助。

        四、降低未成年校內暴力事件的有效途徑

        在當前的許多新聞中,能夠發現未成年校內暴力事件的程度愈演愈烈,其手段十分殘忍,很多學生因為一點小事就對周圍的同學進行人身傷害,為了能夠有效的控制這類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相關專家建議在未成年刑事責任能力年齡方面應該進一步提前,因為在當前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并沒有具體對校內暴力事件加以明確的制約,甚至可以說是相對落后以及偏輕的,所以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概率才會逐年提升,他們并沒有對自身的錯誤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在全國兩會中,明確提出了要想關注未成年人的安全問題,就應該各方承擔起應付的責任。

        為了應對校內暴力事件,世界各國都采取了不同的手段,這值得我們的借鑒。日本文部科學省加強了對教師進行預防校園暴力的培訓,增加了合格學校輔導員和護理員的數量,以幫助學生處理各種問題; 同時,允許學校對那些給同學帶來身體或心理傷害的學生停課,并為此制定了更加明晰的指導原則和程序。澳大利亞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組織和網站,如反暴力網絡組織和澳大利亞無暴力計劃,以幫助學校了解暴力現象,為學校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教師培訓的指導大綱。在美國,校園暴力被稱為欺凌。學校對暴力十分重視,每年開學時,會培訓教師如何處理暴力事件,發給指導材料。對學生也會有預防性的教育,告知他們學校的有關規章。以上的措施都值得我們進一步的學習,但是還應該從具體的國情出發,制定出切合實際的措施來抑制校內暴力的發生。

        對于學生如何自護自救,有論者給出了幾個建議:首先,應該告訴孩子遇到校園暴力,一定要沉著冷靜。采取迂回戰術,盡可能拖延時間。必要時,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異常動作引起周圍人注意。其次,人身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對方。順從對方的話去說,從其言語中找出可插入話題,緩解氣氛,分散對方注意力,同時獲取信任,為自己爭取時間。最后,教育孩子上下學盡可能結伴而行。給孩子的穿戴用品盡量低調,不要過于招搖。在學校不主動與同學發生沖突,一旦發生及時找老師解決。上下學、獨自出去找同學玩時,不要走僻靜、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學不要在路上貪玩,按時回家。學校應定期開展心理、思想道德課程教育,適當組織同學間的協作活動,加強團隊互助意識。

        第7篇:校園欺凌的趨勢范文

        關鍵詞:青少年;攻擊行為;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5-0073-02

        隨著國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有時無法滿足的精神需求使得青少年對于唾手可得的優質生活產生了厭倦。由于受不到家長和學校的重視,青少年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這就使得他們的生活方向產生了偏差。有些青少年覺得“拳頭才是硬道理”,“所有人都以傷害我為目的”,“有些人就是不值得像人一樣對待”,“這種人就應該孤立他、罵他”,這些都是典型的攻擊行為的表現。有研究者在2006年使用兒童行為量表(CBCL)和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對湖北省4010名6-15歲的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攻擊行為的檢出率為3.27%[1]。所以攻擊行為應尤其受到教育者的重視。

        一、攻擊行為的概念界定和現狀

        (一)攻擊行為的概念界定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每天都遇到不同形式的攻擊行為,但是人們并不能十分明確地界定他們。《心理學大辭典》中對攻擊的解釋為:“攻擊可能表現為一種細膩情緒狀態或人格特質,如憤怒、激動、敵意等;也可以表現為攻擊行為”[2]。蓋倫(Galen)和安德伍德(Underwood)認為攻擊行為有兩個特征:給受害者以消極的感覺和攻擊行為應該是有意為之的[3]。綜合多年來國內外的研究,筆者認為攻擊行為首先,要具有傷害他人的意圖并付諸行動;其次,實施攻擊的個體要有外在的行為表現,且要指向有生命體征的個體;第三,被實施攻擊的受害者要具有避免傷害的動機。如果要確定個體是否產生了攻擊行為,就要看是否具備以上三個熱點。

        (二)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危害

        國內青少年的攻擊行為形式之嚴峻超乎想象,已經開始有低齡化、成人化、團伙化和手段殘忍化的趨勢。國內外研究表明,具有攻擊行為的學生,尤其是具有身體攻擊行為或暴力傾向的青少年,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差、憤怒感強、發泄水平高[4];高攻擊組在憤怒狀態、憤怒特質和憤怒表達上極顯著地高于低攻擊組,而在憤怒控制上極顯著地低于低攻擊組[5]。可以說,攻擊行為影響青少年成長發育,尤其是社會性等多個方面。

        (三)青少年攻擊行為的發展特點

        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和心理都飛速發展的敏感期,心智發育與生理發育的不協調造成他們易激惹、不冷靜、做事注重情感而非后果、急于向他人展現自己的獨特個性等,于是攻擊行為發生的概率又進一步提高。

        二、青少年攻擊行為發生的原因探析

        (一)個體認知方式的改變導致個體傾向于用攻擊行為解決問題

        近年來校園內攻擊行為發生的頻率居高不下,部分原因在于學生認知方式的改變。每個個體都有不同的生活環境、生理特征因素和個性特點,這也就造成他們在社會性發展的各個方面都有差異。如果青少年社會認知能力低下,如交往不良、同伴友誼或人際關系緊張等,會使得他們同理心能力降低。有研究表示,有些個體即使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因為自己移情能力差、同理心能力低,便不能理解他的行為給受害者帶來的傷害、對方體驗到的消極情緒和自己行為的不道德性[6],進而繼續施行攻擊行為。

        (二)生活氣氛不和諧與教養方式不得當造成青少年攻擊行為的萌芽

        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家庭暴力、親子關系緊張都會造成個體從兒童到青少年甚至是成年后的性別角色混亂、性格偏執或神經質、處事方式偏激甚至暴力、人際關系緊張和攻擊行為增多等負性影響。如,放任型的父母不關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忽視對青少年責任心的教導,易造成青少年用武力解決問題;父母的越軌行為造成其與家庭成員交往時受到壓抑、同伴關系不好、學習成績差、對父母不順從、產生更多的攻擊行為;父母文化水平低,就更少采用說理和講道理的方式和孩子溝通,較少采用引導性的約束方式,不易促進青少年價值觀和社會規則的內化。

        (三)學校教育和管理的缺失是攻擊行為滋長的“溫床”

        校園攻擊行為問題雖然嚴重,但地域和學校差異還是很大。地區差異,尤其是文化上相對落后的城鎮和農村,由于教育資源匱乏、教師教學水平低、學校的管理或監管方式不當、只注重文化課的學習而忽視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培養等,使得攻擊行為有了滋長的“溫床”。教育資源的缺乏造成學校進行教育時不能夠設置充足的教育情境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如每個學生都會在道德問題上有過掙扎或者真正實行了攻擊行為,但由于學校資源有限,教師照顧不到每個學生,這樣就不能監控他們道德思維的發展,不能對攻擊行為及時加以制止,學生對攻擊行為的發生不以為然,進而引發更多的攻擊行為。

        (四)社會風氣的負面作用擴大了攻擊行為對青少年的影響

        社會是個體生活的宏觀環境,社會的各個層面都會影響到個體的攻擊行為。社會硬件的不完善可以導致社會對青少年不道德行為的約束不到位甚至縱容。社會上媒體暴力的廣泛傳播、商家基于商業利潤對負面榜樣的細化和渲染、不道德競爭手段被不斷模仿、社會對特殊群體的歧視與偏見等不良的社會風氣造成了一定的文化暴力。隨著世界資源、經濟、文化等的全球化、了解世界各地的新聞信息更加容易,這就使青少年成為文化暴力真正的受害者。處于青春期的他們生理和心智都還在飛速地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辨別好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力都很弱,很容易受到誤導而導致攻擊行為。

        三、減少青少年攻擊行為的有效對策

        (一)培養個體正確、積極的認知方式

        現如今,有些家長和教育者提出減少青少年攻擊行為的方法往往治標不治本。我們的方法要想真正得到青少年的認可與實踐,必須要從提高青少年認知水平的角度出發,訓練學生提高移情能力,加強應對能力,還要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例如,學校可以利用心理輔導課時間,提供問題界定訓練的條件,即針對那些有攻擊傾向的青少年,讓他們充分注意和利用環境中有利的社會線索,選擇性地忽略攻擊和消極線索[7];創設后果認知訓練課程,即向學生進行示范和講解如果有人破壞了同伴關系之后造成的后果或受到的懲罰等;教授思維出聲法,即讓學生在思考他們的每個道德決定時都要把決定和思考的過程出聲說出來,這樣以便于教師或心理輔導員及時掌握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心理動向;多提供團體之間交流的空間,多組織課余活動或興趣班,即讓青少年多余的精力都投入到自己喜歡的課余興趣小組中去。

        (二)創設和諧的家庭氣氛使青少年擁有更高的移情能力

        青少年在實施攻擊行為之前,往往會遇到思想沖突、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確的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斷的情況。國外一項實驗研究歷經15年證實,對有道德沖突的學生進行培養責任心的訓練后,可以明顯減少他們的攻擊和行為[8]。所以關注孩子的日常情緒反應、使用溫暖的關懷方式、增加溝通和交流的頻率和盡量避免使用權威的教育方式壓制青少年等,會更好促進青少年道德品質的內化和發展[9-11],從而增加他們的移情能力而減少攻擊行為。還有研究表明,增加父親與孩子交流的頻率和程度可以有效減少青少年的攻擊行為。

        (三)加強學校對青少年的德育示范教育和情緒控制輔導

        如果學校在提升其硬件設施方面還需時日,那么學校等管理層應將注意力放在道德的教育和引導上。如學校可以設置道德辯論課堂或道德辯論賽,讓孩子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心理輔導員要增加對青少年進行“積極情緒體驗”的干預,讓他們放大積極情緒體驗、縮小消極情緒體驗;教師應該在課堂或班會上開展青少年的品格教育,向青少年展示各類道德失范事件的原委,解答他們遇到的道德兩難的問題;教育部門及學校定期開展習得親社會行為的教育課堂或講座,即讓青少年習得各種親社會技能,如專心聆聽、禮貌待人等基本的親社會技能,實施幫助、安慰他人等高級社會技能,理解他人的情感、管理自己的憤怒情緒、適當排解壓力和自己做規劃等技能。這些技能除了用教師講解和學生報告的方式來進行呈現,還可以采用榜樣示范法、逐漸漸隱和消退法、角色扮演法、教師反饋和應用遷移等方法。

        (四)從多種途徑減少不良社會風氣對青少年的負面作用

        如果校園攻擊行為可以在學校的管理和教育下得以減少,那么青少年的課后生活就會被社會的各種負性因素所影響。如父母忙于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孩子課后的學習生活,青少年就很可能將課余時間消磨在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造成社會不良因素深深根植于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比較適宜的解決辦法就是由社區組建各類適合于青少年生活、學習和課余娛樂的社團或俱樂部等組織,由社區監督和輔導,由青少年自己組織和管理。這樣不僅鍛煉了他們的組織和工作能力,又能讓他們早日踏入社會,進行必要的社會實踐。在社區的監管過程中,還應該對青少年進行“良心教育”,即在他們違規后感到情感不適時及時向他們提供思想輔導等幫助,幫助他們進行違規行為的控制,以減少今后發生的不道德行為甚至是攻擊行為。

        參考文獻:

        [1]王俊, 余毅震. 攻擊行為學生的人格特征及影響因素配對研究[J]. 中國學校衛生, 2006, 27(3): 222-223.

        [2]林崇德, 楊志良, 黃希庭. 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427.

        [3]Galen,B. R.,Underwood, M. K. A developmental investiga-

        tion of social aggression among children[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7, 33(4): 589-600.

        [4]王振宏. 青少年情感風格與攻擊行為[D].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 2005.

        [5]張蔚. 青少年的攻擊行為與氣質、情緒的關系[D].曲阜:山東師范大學, 2007.

        [6]Miller, P. A. , Eisenberg, N. 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aggressive and externalizing antisocial behavior[J]. Psycholo-

        gical Bulletin, 1988(3): 324-344.

        [7]Dodge, K. A. , Frame, C. L. Social cognitive biases and deficits in aggressive boys[J]. Child Development, 1982(3): 1386-1399.

        [8]Lantieri, L. Hooked on Altruism: Develop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At-Risk Youth Reclaiming Children and youth[J]. Proquest Psychology Journal, 1999, 8(2): 83-87.

        [9]Kochanska G, Aksan N, Knaack A, Rhines H M. Maternal parenting and children' s conscience: early security as moderator[J]. Child Development, 2004, 75(4): 1229-1242.

        第8篇:校園欺凌的趨勢范文

        深入貫徹落實、總理關于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國家、省、州、縣安全生產工作要求,進一步加強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切實做好學校安全和周邊環境治理工作,防止學校安全事故發生,確保師生生命財產安全,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二、工作目標

        嚴格落實主體責任與監管責任,進一步提升學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優化校園及周邊環境,做到學校飲食、飲水、食物中毒事故為零;交通安全事故為零;溺水死亡事故為零;學校重大消防安全責任事故為零;因校舍坍塌而造成師生傷亡事故為零;校園暴力死亡案件為零;因傳染疾病導致校園混亂、傷殘死亡事故為零;學校因教育管理不當造成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為零;師生涉黃涉賭涉毒行為為零;學校因集體活動組織不力、公共場所管理不當、化學危險品保管不當造成人身傷害事故為零;其他安全責任事故為零。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強安全工作領導

        成立由局長任組長,分管負責人任常務副組長,其他局班子成員任副組長,各股室負責人任成員的學校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局應急管理股,應急管理股股長兼任辦公室主任。各學校、幼兒園相應成立安全工作組織機構和工作機構,明確分管負責人和專抓人員。

        (二)落實安全工作責任

        局長是全縣中小學安全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對中小學安全工作負總責,分管負責人是全縣中小學安全工作的主要責任人,各股室站所及分管負責人對股室站所相關的安全工作負直接責任。校長是學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分管負責人是學校安全工作的主要責任人,班主任、科任老師和各崗位工作人員是學校安全工作的直接責任人。學校安全工作根據教育部發《中小學校崗位安全工作指南》要求,做到崗位明確、職責明確、責任明確,并層層簽訂安全工作責任書,一級抓一級,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建立健全校園安全工作責任體系。

        (三)召開安全工作會議

        學校成立安全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每季度至少召開1次安全工作會議,討論分析并解決安全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確定階段安全工作重點,督促落實安全隱患整改。學校每月至少組織召開1次全體教職工安全工作會議,學習討論布置安全工作。學校每周工作要安排體現安全工作。班級每天利用晨夕會、課堂等至少對學生進行一次安全教育。

        (四)強化管理,健全制度,狠抓落實。

        1.學校安全工作常規管理制度。學校應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提出安全要求,并對校內安全防范重點環節和重點區域加強管理,預防和消除教育教學環境中存在的隱患。

        2.學校安全巡查和安全隱患排查整改制度。對重點部位要建立每日巡查制度,巡查內容要建檔登記,發現隱患立即采取措施。安全檢查工作要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安全隱患排查要認真填寫檢查記錄,檢查人員和被檢查單位負責人要在記錄上簽名,并建立檔案。隱患排查每月不少于1次,對排查中發現的安全隱患,能及時改正的及時改正,一時難以改正的,應書面報告有關部門,在安全隱患未消除之前,隱患單位應當落實防范措施,加大防范力度,確保不出事故。對不能保證安全的,應立即停止使用。鼓勵師生對身邊的安全隱患進行舉報,一經查實,要對舉報人進行表揚或獎勵。主管部門定期對重大安全隱患進行公示,同時實行掛賬督辦。

        安全檢查的內容應包括:⑴各種安全防范措施、制度的落實情況,安全隱患的整改情況。⑵安全設施、器材是否完好、有效,安全疏散通道、出口是否暢通。⑶值班室、消防控制室設施運行、記錄情況。⑷體育教學設施、試驗設施、學校建筑、運動場地、供水用電設備、食品衛生、重大危險源等安全情況。⑸安全責任人、主管人、安全員的工作情況。⑹其他需要檢查的內容。

        3.學校安全應急預案制度。學校必須制定安全應急預案,包括教學樓緊急事故疏散預案、消防應急預案、學生大型集體活動安全預案、宿舍安全應急預案、教學和試驗活動安全應急預案、食物中毒應急預案、禮堂及圖書館等建筑物倒塌應急預案、地震和汛期等自然災害應急預案等,一旦發生事故能夠有效應對、及時處置,把損失降到最低。

        應急預案內容包括:⑴組織機構:包括指揮長、副指揮長,行動組、通訊聯系組、疏散引導組、安全防護救護組;⑵報警和接警處理程序;⑶應急疏散的組織程序和措施;⑷通訊聯絡、安全防護救護的程序和措施;⑸學校建筑結構應急疏散圖、重點部位分布圖、各指揮長及小組長和成員通訊聯系表等附件。

        學校根據自身條件和實際情況,定期對應急預案進行必要的實戰演練,并結合單位實際,不斷完善預案。

        4.學校安全信息反饋制度。每月23日前,各學校將當月開展的安全警示視頻教育情況、安全隱患排查及整治情況(包括:抽查時間、人員、部位、排查出的問題,整治期限、責任人、措施、效果及意見建議等)認真總結、填寫月報表,歸檔并逐級上報。

        5.堅持事故事件及時上報制度。凡因各種原因造成人員重傷或者死亡的,學校必須立即上報縣教育和體育局,并同時向當地黨委政府、安監、公安、衛生部門等報告。凡因各種原因造成學生或教職工需要住院觀察及以上嚴重程度的,凡發生涉校涉生參與人數在100人以上的非法集會、游行、靜坐、罷課、絕食等事件,或參與人數在50人以上并有打、砸、搶、燒行為的事件,必須立即上報縣教育和體育局,并同時向當地黨委政府、公安部門報告。

        信息報送采用書面形式,內容包括時間、地點、事件性質、影響范圍、危害程度、事件發展趨勢和已采取的應急處置措施等,緊急情況可先口頭報告,再書面報告。

        6.學校安全檔案管理制度。安全檔案的建立、完善和管理,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全基本情況應包括以下內容:⑴年度安全工作計劃、部署,各種安全文件資料。⑵單位基本概況,重點部位情況。⑶安全責任人、管理人、安全員崗位職責。⑷各種安全制度。⑸各種安全設施、器材情況。⑹其他與安全有關的情況。

        安全管理情況應包括以下內容:⑴安全設施、器材定期檢查記錄,維修保養的記錄。⑵安全隱患及其整改情況的記錄。⑶安全檢查、巡查記錄。⑷安全會議宣傳教育培訓記錄。⑸安全情況、事件、事故及處理記錄。⑹獎懲情況記錄。⑺其他有關安全管理的情況。

        7.學校安全工作考核與獎懲制度。學校應將安全工作納入年終考核、評比內容,對安全工作中成績突出的部門和個人予以表揚。對未依法履行安全職責或違反單位安全制度,造成責任事故的,依照上級有關規定執行。

        8.門衛值班管理制度。中小學校要逐步實行專業保安負責制,暫時無力聘用專業保安的要選用60歲以下身強力壯的男同志擔任門衛。學校保安人員應堅持晝夜值班巡邏。學校要加強門衛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業務能力培訓,配備必要防范器材,使其能防偷、防盜,并具備一定的防暴、抗暴能力。學校要嚴格執行領導帶班教師值班制度,做到晝夜巡邏、聯系暢通。特別是在節假日、重大活動時期學校領導要輪流值班,對重大滋擾校園治安的事件,學校應立即向當地公安部門報告,并積極配合予以制止和處理。

        門衛對出入人員要嚴格詢問和登記,上課期間學生無正當理由不準出校,攜帶學校物品出校的必須經有關部門批準。非本校學生和工作人員必須有完備的登記手續和正當的理由,且經學校主管負責人同意后方可進入,對不能說明情況的、行跡可疑的人員要嚴禁入校。

        門衛對進入學校的車輛要嚴格審查登記,一般情況下禁止機動車輛進入校園。經同意進入校園的車輛必須要求其限速限道行駛,在指定的地點停放。

        門衛要禁止任何人將非教學所需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品、動物、管制刀具和其他可能危及學校安全的物品帶入校園。如有發現,安全主管部門必須予以收繳。

        學校下課或放學時應安排教師在樓梯口、校門口進行安全疏導,避免因過于擁擠引發事故。有條件的學校應與公安交通部門協作,在臨近街道與公路的學校門口,設置明顯的警示標志,建立“綠色通道”。

        9.學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學生宿舍是人員密集場所,屬于重點要害部位,各寄宿制中小學校要建立嚴格的宿舍管理制度。學校不準將危房用作學生宿舍,不準隨意改造宿舍建筑功能,堵塞、鎖死門窗。學生宿舍必須要由專人負責,必須設值班室,24小時有人值班,值班人員要嚴格執行出入登記制度。各宿舍要設立安全員負責監督宿舍的安全情況。學生宿舍要符合消防要求,配齊消防器材,保持通道暢通。

        宿舍內不準私接電線及使用電器、燃油爐、煤氣罐、蠟燭等明火,不準帶入、存放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管制刀具等危險物品。對于違規使用、存放的上述物品,由宿舍管理部門會同保衛部門,予以代管、沒收或上繳公安部門。學生宿舍一律不得留宿他人、不得飼養動物,不準將學生與社會閑雜人員混居,尤其對女生宿舍要嚴格管理。男、女宿舍不準留宿異性。教師不得將異性學生單獨留在宿舍進行談話、輔導或幫助料理其他事務。

        寄宿制學校堅決取締煤爐取暖,防止發生煤氣中毒事故;非寄宿制學校,嚴禁招收住校生。

        嚴禁學校租用或變相租用當地民房作為學生宿舍。如有租用當地民房住宿的學生,學校要加強管理和監督,保證不出現安全事故。

        學生宿舍每間要嚴格控制人數。因條件限制,對宿舍超員不能及時整改的學校,要嚴防死守,加強管理,制定并落實各種預防措施和應急預案,確保不發生安全事故。

        學校應加強對住校教職工宿舍特別是女教職工宿舍的安全管理。

        10.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學校必須嚴格執行消防相關規定,建立健全各種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制度,規范學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學校應按規定在教室、實驗室、圖書館、食堂、鍋爐房、學生宿舍等人員密集的防火重點場所配齊配足消防器材,保證滅火器械規格正確、功能有效,并確定專人負責,定期檢修,保證正常運轉。有關管理人員必須熟悉使用滅火器等消防設施。學校應在師生密集場所設置人員疏散指示標志,保持安全疏散通道暢通。集中在樓房教學或開展夜間活動(包括上晚自習等)的中小學校,要有完好的照明設施和停電應急措施,要合理安排學生疏散順序和時間并教育學生有秩序疏散,學生下課疏散時要有老師值守,確保緊急情況下師生能安全撤離和疏散,防止發生擁擠踩踏傷害事故。

        學校應加強電源、電器、電網等用電設備的檢查,防止因漏電或線路老化等隱患引發事故。

        11.食品衛生安全管理和疾病防控制度。學校要根據《食品衛生法》、《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學校食堂與學生集體用餐衛生管理規定》、《餐飲業和集體用餐配送單位衛生規范》等法律法規,制定食品衛生安全管理制度。

        學校要制定學校食堂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培訓計劃并定期組織培訓,從業人員必須持有效的健康證,并經有關衛生部門培訓合格。對從業人員實行全方位管理,對有不良行為及思想傾向、精神異常現象的,要立即調離工作崗位。

        學生食堂要嚴格食品物資采購、運輸儲藏、烹飪配餐、餐具衛生、保鮮留樣、人員隔離等制度的落實。

        學校要積極配合食品衛生監督部門和教體局定期、不定期對學校炊事人員身體狀況和食品衛生狀況進行檢查,對檢查發現的問題應及時處理。

        學校的食品、飲用水及提供給學生的教學用具必須符合安全衛生標準。

        學校應嚴格按衛生部門要求做好疾病防控工作,按國家統一要求,組織學生使用預防藥品。

        發生食物中毒事故,學校要及時上報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組織搶救工作竭力遏制食物中毒事態擴大;同時要積極配合衛生行政部門進行食物中毒調查并保留現場。

        學校應逐步實施對新生體檢、定期體檢制度,并建立學生健康檔案,掌握學生身體情況。

        12.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加強師生用車、校車管理,司機、車輛必須證照規范、齊全。接送師生的校車必須由專人負責,并經常進行安全檢查;任何學校和幼兒園不得使用超期報廢和有安全隱患的車輛接送學生。組織學生外出考試、比賽、匯演、勤工儉學、實驗、實習、參觀、旅游等乘坐的車輛必須經交通管理部門檢查、許可,并按規定運行。駕駛人員必須證照齊全,經驗豐富。學校要在外出前采取多種有效形式對師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組織紀律教育、勞動安全教育等,并配備學校負責人和足夠的教師帶隊,必要時應辦理相關保險手續,保證外出活動安全順利。嚴禁學校租用農用車、拖拉機等不符合規定的交通工具組織師生外出活動。嚴禁組織師生前往不安全或安全措施不落實的地方。

        13.大型活動安全管理制度。學校組織郊游、社會實踐、藝體節、考試等大型校內外集體活動,必須事先將活動方案、安全預案報上級審批。學校在教育計劃內安排的年級、班級外出活動須報校長批準。未經審批的集體外出活動一律不得組織。主辦單位應確定專人負責安全工作,事前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對活動的場地、設施進行全面的安全檢查并制定應急疏散預案,活動期間要有足夠的安全保衛人員維護秩序,防止事故發生。舉辦較大型的群眾性活動,要得到公安部門的支持。

        學校不得組織學生參加商業性慶典、演出等其他活動,嚴禁組織學生參加超越其年齡、行為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范圍以外的各類活動,如撲救各類火災、防汛、防洪等。

        14.重點部位安全管理制度。校內各安全重點部位(門衛、教室、食堂、宿舍、實驗室、儀器室、財務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配電室、鍋爐房、圖書館、閱覽室、體育館、禮堂、小賣部等),應結合本單位情況,單獨制定巡查、檢查、消防等安全管理制度,明確安全責任人、安全管理人、崗位安全員,并報安全保衛部門備案。重點部位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在落實常規化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同時必須要做到:每日巡查、每月檢查、安全設施和器材必須在位完好、檔案詳細、有細致可操作的應急預案。對要害部門和重點部位,學校要落實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有條件的學校應配備技術先進、質量可靠的監控設備,防止因管理不善發生失火、失竊、中毒等事故。

        15.易燃易爆劇毒等危險物品管理制度。除教學、生活、工作所需外,校區不準生產、儲存、使用、經營和運輸易燃易爆危險物品。

        教學用危險品要有專用倉庫或櫥柜儲存,實行雙人雙鎖管理,并配備相應的消防等安全器材,制定防范措施落實專人負責,完備出入庫手續。

        學校不準將房屋、場地出租給他人從事影響教學秩序及師生安全的經營活動,尤其不準出租給他人從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險品的生產儲存及經營。

        16.教學場地、設施、器材及體育運動安全管理制度。學校要對教室、運動場地、體育教學設施器材、教學實驗用器材及教學場地和公共場地的桌椅、門窗、護欄、宣傳櫥窗、照明設施等進行經常性的檢查,尤其是汛期要對教室、宿舍及其他建筑進行日巡視、周檢查,及時發現隱患或隱情,果斷采取應急措施,立即報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或當地政府,嚴防發生事故。凡未經質檢部門驗收合格的新校園舍一律不得使用。

        體育器械、設備要牢固安全,危險的運動場地和器械要有警示標志、要有防護設施。體育運動教學、比賽必須向學生進行運動安全常識教育并加強安全保護,嚴防發生校園意外傷害事故。學校要根據學生健康檔案,掌握有特異體質、心理疾患或其他異常情況的學生,對不適宜參加體育競賽、軍訓以及其他劇烈運動的學生,應告知并予以勸阻;有特異體質或疾病的學生,視其身體狀況可拒絕參加體育運動。對這些學生的情況要及時與其監護人溝通,并注意特別關照以防發生意外,需要休學的應予以休學。對于殘疾、體弱學生,學校應予以關照,根據女學生生理特點,在體力活動、室外活動時,視具體情況應予以關照,以防發生意外。

        17.校園周邊治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制度。學校要積極主動配合各有關綜合治理部門搞好學校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維護學校周邊治安秩序。

        教體局和學校要充分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凝聚各職能部門的力量,共同搞好學校及周邊治安秩序的維護和整治工作:⑴清理校園周邊非法商業網點。取締中小學周邊200米以內所有網吧和經營性娛樂場所;取締校園門前50米內的流動商販;對出售非法出版物的音像、書刊店進行限期整改或查封;搬遷影響學生上下學通行的周邊占道市場。⑵搬遷校園周邊危險站點。協調城管、消防等部門,搬遷學校周邊不符合防火、防爆間距的加油站、液化氣站及其它存儲、銷售易燃易爆化學物品的站點。⑶嚴厲打擊校園及周邊違法犯罪行為。配合公安部門落實好“八條措施”,加大校園及周邊刑事、治安案件偵破和查處力度,堅決鏟除校園周邊的黑惡勢力。

        (五)開展安全宣傳教育

        1.學校安全教育以學生為主,同時對教職員工開展教育。學校安全教育包括以下內容: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飲食衛生安全教育;涉水安全教育;用電用氣安全教育;實驗、實習及社會實踐安全教育;校內及戶外運動安全教育;網絡安全教育;勞動及日常生活安全教育;其他方面的安全教育。

        2.學校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和法律行為能力,確定各年齡段安全教育目標,形成層次遞進教育。

        ⑴小學安全教育應使學生初步樹立安全觀念,了解學校和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安全知識,熟記常用的報警、援助電話,具備初步的分辨安全與危險的能力,掌握緊急狀態下避險和自救的簡便方法。加強交通法規教育,提倡步行上學,禁止未滿12周歲的學生騎車上學。

        ⑵初中安全教育應使學生樹立安全觀念,自覺遵守安全法規,保護公共安全設施;熟悉學校、家庭、社會中須知的安全知識,掌握事故發生后請求救助的基本途徑,具備一定的危險判斷能力和防范事故的能力。

        ⑶高中及以上安全教育應使學生樹立法制觀念和社會公德意識,自覺維護公共安全,懂得運用法律法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掌握緊急狀態下自救自護的基本方法,具備一定的抵御暴力侵害能力。

        3.學校應按照教育部要求,根據安全工作實際全面推進安全知識進課堂,落實計劃、教材、課時、師資。

        4.學校應根據地域、環境、季節特點,利用活動類課程時間,每月定期對學生進行集中安全教育,并將安全教育滲透到教學、社會實踐、日常生活及各類大型活動中。

        5.學校必須根據有關法規和布局狀況,制定各種安全應急預案,并在當地政府、公安、消防、防震救災等部門的指導下,每月至少組織師生進行至少1次應急逃生、自救、互救演習,提高師生安全防范能力。事故發生時,根據應急預案迅速采取措施,保護師生的人身安全,防止盲目處理而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擴大,認真做好善后處理工作,確保學校穩定。

        6.學校應抓住放假前、開學初、夏季來臨、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安全生產月、消防日、消防安全月等安全教育重要時段,充分利用校報、板報、櫥窗、校園網、主題校會班會、講座等各種宣傳陣地,有針對性地開展防盜、防搶、防騙、防火、防病、防溺水、防洪、防欺凌、防害等安全教育,并傳授發生意外事故的自救、自護知識和基本技能。

        7.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起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完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評定體系,幫助師生解決心理問題;學校應充分利用家長會、家長學校和家訪等形式,加強家校聯系,取得家長對學生安全教育和監督的密切配合,并共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障礙疏導工作,幫助學生克服心理壓力,防止和減少學生因心理疾病而發生的他傷、自傷、自殘事故。

        8.學校應加強師生法制與道德教育,開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學校應與派出所、交警隊等職能部門密切配合,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并以團隊和少先隊活動、班會、課堂等多種形式,教育學生遵紀守法,珍惜生命,尊重他人,培養愛心,互諒互讓,互敬互愛,遇事不沖動,爭做遵紀守法的好學生;學校應充分發揮法制副校長的作用,保證每學期到校至少作兩次有針對性的法制報告。

        9.學校應加強校園網絡安全管理教育,開展“綠色通道”建設,糾正師生不良的上網習慣,強化教育和嚴密監控有“網癮”的學生,培養健全人格。

        10.學校應在每學期開學初組織教職工認真學習安全知識,觀看安全教育片,對典型事例進行具體分析,從實際工作總結經驗教訓,強化安全意識,提高師德水平和道德修養,做到“警鐘長鳴”,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11.實行安全工作預警。在暑假、寒假、國慶節、勞動節等重大節假日放假前,汛期、常見病多發季節或傳染病暴發期間安排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安全預警,增強師生安全防范意識。

        (六)實行安全工作考核

        1.學校安全工作列入學校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內容,由局組織相關人員對學校安全工作進行考核。

        2.學校安全工作按《縣中小學安全工作管理評分細則》進行單獨考核。

        (七)實行安全工作獎罰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观看领导玩丰满美女 | 天天久久久精品精品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 亚洲就去吻婷婷网 | 日本精品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