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鄉村教育創新范文

        鄉村教育創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鄉村教育創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鄉村教育創新

        第1篇:鄉村教育創新范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職業學校;教師

        面向農村發展職業教育、辦好職業學校,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但如何面向農村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職業學校辦學吸引力呢?

        一、擁有現代化的教學資源是發展職業教育的必備條件

        職業教育的發展在于職業學校的基礎建設規模,建筑面積滿足辦學要求、硬件功能齊全、育人環境優雅,底蘊豐厚。擁有先進的教學和實訓設備及仿真的企業環境實訓條件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備條件。懷化職院占地面積591629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43101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5億元;教學設備總值1639.9萬元。懷化職院面向全國19個省市招生,現有全日制高職在校學生4609人。桃源縣職業中專校園風景秀麗,占地150畝,建筑面積34159平方米,分南北兩個校區,學校教學、生活及文體設施齊全,儀器設備先進,學校現有固定資產總價值達3000余萬元。長沙縣職業中專校園占地17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4800平方米,擁有價值近3000萬元的各類教學儀器設備和實習實訓設備,有100多畝生產實習基地,有智能化溫室等實習工場40個,建立了校園網絡系統、閉路電視系統和校園電視臺。這些學校都通過各種途徑改善辦學環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以滿足日益發展的職業教育需要,職業教育才能更加高速健康地發展。

        二、建設專業師資隊伍是職業學校發展的原動力

        職業教育發展的原動力在于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基于此教育部相繼出臺了各類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培養與培訓提高計劃,使師資隊伍的質量與水平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比如,針對中等職業教育,教育部提出了三方面工作要求,即加快中職教師補充步伐,從數量上保證中職教育師資隊伍力量;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實施國家級和省級教師培訓計劃;重點加強教師培訓體系建設。從多方面助力職業教育發展,為職業學校提供師資保障。懷化職院現有在職教職工348人,專職教師140人,兼任教師74人;具備副高以上職稱的90人,具有碩士學位的5人,在讀博士研究生8人,在讀碩士研究生17人,雙師型教師28人。桃源縣職業中專師資、科研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276人,專職教師203人,其中中高級教師占教師總數的78%。長沙縣職業中專有教職工198名,其中中高級教師占專任教師的80%。三所學校都有一支在本地區知名的師資隊伍,從而加大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使職業教育健康發展。

        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決定職業學校發展的活力

        職業教育以經濟發展為風向標,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面服務于企業和行業要求,使職業教育充滿活力和動力,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很多快速發展的契機。懷化職院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重視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和知名高校聯合辦學,進行“訂單式”教育和“對口式”深造,合格畢業生100% 推薦工作,優秀畢業生均可繼續升入名校,歷屆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0%以上。桃源縣職業中專不斷深化改革,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適應崗位要求為標準,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及創新精神的培養,為社會輸送了大批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一技在身,全面發展”的實用型人才,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每年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均在95%以上。長沙縣職業中專確立了“明德修業、自強不息”的校訓,奉行“師生為本,和諧發展,面向市場,對接產業”的辦學理念,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不斷加強基礎能力和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提升育人和服務水平,辦學20多年來,學校先后為社會輸送了各類合格的專業技術人才近30000人,畢業生就業率達95%。

        四、“強者恒強”才能促進職業學校高速健康發展

        面對職業教育的高速發展,職業學校的發展必須做到強者恒強,否則必然逐流淹沒在職業教育發展的大潮中。安江農校是一所中專學校,以新校區建設為契機,一躍發展成為全國較有名氣的高職院校,即懷化職院。桃源縣職業中專在政府的大力投入下,成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改革示范校,進入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快車道。長沙縣職業中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視下,選派政府官員任學校主要領導,指導學校高速發展,協調建設資金,投入5億多元建成星沙新校區。形成“一校兩址、南工北農、一體兩翼、比翼雙飛”的格局,使學校發展成為全國一流職業學校。近年來,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斷增加,投入方式日趨多元化,實現政府、企業、社會及個人的多種投入途徑。

        總之,在安江農校(懷化職院)、桃源縣職業中專、長沙縣職業中專這幾所職業學校的調研和學習,使我們了解了這些學校發展的艱辛歷程和輝煌業績,也從中找到了本地職業學校發展值得借鑒的經驗和創新模式,希望能有助于本地的職業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明星.職業教育基本理論綱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第2篇:鄉村教育創新范文

        【關鍵詞】鄉村兒童;美育;創新課程

        一、新時代振興鄉村兒童美育的戰略意義

        黨的報告指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初心、靈魂和方向,以鄉村文化振興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鑄魂工程。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影響,鄉村文化面臨著資源流失、“空心化”的價值困境,鄉村文化的“失落”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對文化的渴望與需求。在此現實境遇之中,大力發展鄉村兒童美育,促進鄉村美育復興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第一,促進鄉村兒童本真發展。囿于傳統價值理念的思維桎梏,我國中小學教育進程之中普遍將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指標,而對美術、音樂這種所謂的副科則置之不理,這種情況在鄉村學校尤甚。此種價值理念的異化衍生,嚴重阻礙學生素質的全面、本真發展。“愛的啟蒙”兒童美育創新課程,在反思傳統“分數至上”價值理念的基礎之上,在鄉村學校大力推進美育課程的創新實施,其在促進學生美育素養提升的同時,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第二,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城市教育和鄉村教育目前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具體來看,城市的學校美育無論是在師資力量還是在教學資源等方面,均是鄉村美育無法比擬的。由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開發的“愛的啟蒙”兒童美育創新課程,以“愛”之名,以美術教育為載體,運用先進的課程理念建構課程體系,通過培養新鄉村美術教師,提高鄉村學生的美術素養。它的實施與推廣,對于振興鄉村兒童美育,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時代振興鄉村兒童美育的實踐困境

        (一)應試主義理念盛行致使鄉村美育缺失立足點

        在傳統功利主義、應試主義價值理念的影響與制約之下,學校舉全校之力發展與“應試”相關的教學科目,是以將多數教學資源仍集中到語文、數學、英語等所謂的“主科”,而忽視美育、體育、勞動教育等課程的發展。此即造成美術課程被所謂的“主科”大量侵占甚至取消的情況時有發生,而學校也是對此種現象司空見慣、置之不理。此種重應試輕素養、重形式輕內容價值理念的異化衍生,造成鄉村美育缺乏基本的立足之地,學生的全面發展更是無從談起。

        (二)職業地位致使鄉村美育教師隊伍缺乏著力點

        美術教師的稀缺是鄉村學校長期面臨的結構性問題。2016年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頒布的《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美育師資狀況分析報告》指出: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共有美育教師占全部專任教師總數比例達6.5%,但美育課程的課時量應占全部總課時的9%至11%。若要滿足最低標準開課目標的需求,全國尚缺美育教師45566名,美育師資的絕對缺額主要分布在鄉村學校,占了83.4%。之所以缺口如此巨大,究其原因,是因為鄉村美育教師的職業地位相對較低,從而造成鄉村美育教師的職業發展受限。

        (三)辦學條件致使鄉村美育教學資源缺乏突破點

        教育資源匱乏且不平衡是鄉村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大難題。與此同時,應試主義在中國基礎教育領域的盛行,致使多數學校將并不充裕的教學資源投入到所謂的主科課程之中。在此境遇之中,鄉村學校很難再將教育資源投入到美術教育之中。此即造成鄉村學校很難設置專門的美術教室。同時,教學教具和繪畫材料時常面臨短缺的困境。此種境況的長期存在,嚴重阻礙鄉村美育的長足發展。

        三、新時代振興鄉村兒童美育的實踐探索

        “愛的啟蒙”兒童美育創新課程,是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組織專家研發而成的創意公益活動課程方案。“愛的啟蒙”兒童美育創新課程以“愛的啟蒙”兒童美術教學實踐活動為核心內容,面向義務教育階段6-15歲兒童,優先關注教育資源匱乏群體,尤其是鄉村兒童、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美術模塊課程。該課程由“我愛生命”“我愛家園”“我愛生活”“我愛夢想”四大主題共十六個單元構成,并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水平分為初、中、高三個課程階段,對應和涵蓋整個小學階段(見圖1)。該課程方案力求通過美術學科教學手段,以主題式教學為特色,以美育工作為核心,以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側重兒童的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心靈教育。培養具有積極情感、創新能力、審美品位和人文素養的新時代接班人。為充分落實國家政策,促進鄉村兒童美育發展,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積極探索落實國家美育戰略的實施方案,策劃與運營“愛的啟蒙”兒童美育實踐公益項目。具體來看,基金會積極為項目合作學校無償提供創新活動方案,提升鄉村美育課程的豐富性、多樣性與創新性。并在此過程中,通過多種途徑為學生提供了解藝術、接觸藝術與學習藝術的機會。通過美術教育的載體,促進鄉村兒童美育的發展。例如,自2018年起,基金會與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教育和體育局合作,在區內5所鄉村小學引進“愛的啟蒙”兒童美育創新活動,進行試點教學。同時,基金會還為這5所小學建設藝術教室、培訓美術教師。通過雙管齊下,提升鄉村學校藝術教育的軟、硬件條件。另外,基金會還配合鄉村美育以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如基金會為試點學校舉辦“藝術之旅”“藝術家進校園”等主題藝術活動,引領學生接觸最經典的繪畫、舞蹈、音樂、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截止目前,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在河北省保定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進行的鄉村美育公益活動,累計受益學生人數已經達1,600人次,并受到了廣泛好評。

        四、結語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積極探索鄉村兒童美育教育的新模式,新時代的價值理念開發出“愛的啟蒙”兒童美育創新課程方案,并在鄉村學校進行了積極的推廣與運用,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益,為振興鄉村文化、促進鄉村兒童成長、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實踐進路。

        參考文獻

        第3篇:鄉村教育創新范文

        一、湖南鄉村小學音樂教師專業知識的現狀分析

        筆者以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對湖南的湘南、湘中、湘北地區抽選12所鄉村小學在職音樂教師進行現狀的了解與分析,測查結果大略如下。

        (一)音樂教師的專業知識整體水平

        教師專業知識掌握基本情況的調查。首先,關于教學理論知識。(1)教育基本理論知識作答,有63%教師答案選擇正確;(2)教學基本方法知識作答,只有46%教師答案選擇正確;(3)教育新方法知識作答,只有36%教師答案選擇正確。

        其次,關于音樂專業理論知識。(1)關于基礎樂理、基礎和聲等知識作答。其中基礎樂理知識教師作答正確率在53%左右,而基礎和聲知識只有26%的教師基本合格,絕大部分教師基本或者是完全不懂;(2)關于作品欣賞及背景知識考題測試,。涉及作品中的主要樂器、主要風格、作品結構、基本音樂術語等,有59%回答正確,設計作品中的作品結構、旋律特征等只有32%教師回答正確。

        第三,關于音樂專業技能知識作答。(1)合唱指揮知識考題測試,有56%的教師回答正確;(2)歌唱技能練習主要方法作答,有52%教師回答正確;(3)器樂練習主要方法作答,只有23%教師回答正確。

        第四,關于音樂實踐活動的情況調查。(1)兒童合唱排練的調查,有76%的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過合唱排練并進行演出或比賽;(2)兒童樂隊排練的調查,只有36%的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相關排練。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分析可知,第一,鄉村音樂教師的專業基礎知識相對較弱,尤其是和聲等專業理論知識掌握情況不甚理想。第二,鄉村教師的教育理論新方法知識掌握能力較弱。第三,鄉村音樂教師對器樂教學了解甚少。教師的樂隊組織與排練能力、兒童歌曲編配與創作能力等方面亟待提高。

        (二)音樂教師的學歷及工作情況

        通過調查與采訪調查相關學校獲悉,近70%的鄉村音樂教師是通過函授獲得的本科學歷。其中,有近58%的鄉村音樂教師不是專職教師,而是兼職教師。從中可以看到,鄉村音樂教師整體學歷偏低,專業素質與能力不高。另外,年齡在30歲以下的鄉村音樂教師大約為23%,在30歲至45歲之間的鄉村音樂教師大約是36%,在45歲以上的大約是41%。充分反映了鄉村音樂教師年齡老化現象嚴重,專業知識更新速度更慢的實際情況。

        整體來看,湖南鄉村小學音樂教師普遍存在問題有:(1)關于教師的音樂專業技能。許多鄉村教師缺乏基本的彈、唱、視奏的技能技巧。其中范唱、范奏能力較差,音準、節奏等基本音樂表現意識不強;(2)關于教師的音樂專業知識。許多鄉村音樂教師專業知識觀念陳舊、專業知識中有知識信息的錯誤;(3)關于教師的藝術實踐活動開展。鄉村音樂教師缺乏對當地特色音樂資源的觀察能力與運用能力,目前鄉村的音樂課程教學主要以簡單的唱歌課程為主,忽略了音樂教學活動的知識性、教育性與實踐性的結合。這些問題的產生根源與教師的學習背景、鄉村教育環境、學校領導意識、學生家長意識、當地行政職能部門等有直接關聯。對教師的專業知識成長與提高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二、鄉村小學音樂教師專業知識的發展對策研究

        (一)更新音樂教師的職后培訓觀念

        美國成人教育教授達肯沃爾特說過,學習與生存密切相關是成人教育的特征。①更新鄉村小學音樂教師的職后培訓觀念,以敦本務實的學習態度,重新規劃和認知職后培訓的價值與目的。首先,鄉村音樂教師在培訓中,教師要有問題意識、參與精神、互動態度,通過培訓達到學有所思、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目的。如教學活動的觀摩、教學問題的探討、教學方法的學習等,以此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與交流的關系,讓專家與學員之間,學員與學員之間,做到彼此的思想能夠碰撞、彼此的智慧可以交流、彼此的知識相互融合、彼此的資源得到共享。這樣,鄉村音樂教師在培訓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收獲專業知識的發展,還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自信。其次,相關的教育培訓內容要有時效性和針對性,能夠貼近鄉村音樂教師的專業知識成長所需,促進教師的專業知識發展。這樣,教師即可通過培訓,答疑解惑。并能將新的教學方法、理念與知識接地氣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

        (二)建立音樂教師的教育聯盟

        鄉村學校與地方學校之間可以建立多維共生的集體教研系統,實行教育聯盟。首先,大小學校之間可簽訂合作協議,以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組織教師之間面對面的進行專業知識的探討與交流。以此營造工作中進行研究的氛圍,并讓鄉村音樂教師學會反思、自評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加強教學的實踐能力。其次,大學教師應深入合作的鄉村小學進行調研。通過實地調查,去發現、了解鄉村音樂教師的教學問題與困惑,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診斷與分析,為鄉村音樂教師的專業知識發展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和途徑。第三,鄉村音樂教師通過觀摩與參與大學音樂的課堂教學與實踐排練,聆聽大學各種音樂會與講座,更新自己專業觀念、補充自己的知識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和學識水平。第四,教育聯盟的雙方可設計專業知識的研究主題,再進行交流與討論。雙方教師之間還可組織興趣小組、學習互動小組等合作方式,在實踐--探討--實踐中良性循環,以充實鄉村音樂教師的教育教學專業知識,完善鄉村音樂教師的專業教學技能。

        第4篇:鄉村教育創新范文

        地理是一門文理兼備的綜合性學科,涉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多方面的知識,具有較強的廣泛性、區域性、實用性、綜合性以及實踐性。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使地理學研究及學習具有多維、動態等特點,地理學的空間表達方法也是復雜多樣的。也正因如此,地理在義務教育階段更應被廣泛重視,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地理學科背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在目前的中學地理課程發展過程中,教育計劃的推行時暴露出很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教師專業性較差、地理學科不受重視、教學器材不足、學生學習地理課程興趣低下。

        1.1教師專業性較差

        由于農村地區交通不便,工資待遇較低,使大多數教師不愿去農村學校任教,從而農村學校專業地理教師極為匱乏,地理課程由其他專業老師代教。且農村教育資源的落后,老師本身又不進行專研,只是對地理書的內容照讀,就當教學任務完成,地理知識功底十分薄弱,創新意識不足,教學經驗較少,這些都十分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和地理人才的培養。

        1.2地理學科不受重視

        如因前幾年東北地區地理尚未納入中考范圍之中,使地理這一“小科”更加不受重視。大部分的學校以及老師認為只要上課就可以,不對學生的學業水平進行測試。并且大多時間都留給語、數、外等主科,使學校給地理課程安排的課時過少,使教師急于完成教學進程而忽略學生的接受程度。此外,農村地區學生家長的教育觀念也很落后,認為孩子只要把主科學好,小科不重要。從而使學生養成了不重視地理課的觀念。

        1.3地理教學器材不足

        在一些農村學校由于不重視地理學科的教學與學習,有很多課程需要三維立體化的教具,但鄉村地區學校連基本的地圖和地球儀等器材都不足,甚至沒有,在地理教學器材上的投入較少,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地理教學的開展。

        1.4學生學習地理興趣低下

        由于地理課是個相對抽象以及空間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在之前沒有接觸地理的情況下,學習起來較為困難,再綜合以上幾點,師資力量差,地理課不被重視,教具也較為缺乏,課堂氛圍不活躍,自然調動不了學生的興趣點。另外,傳統教學往往采用“教材+板書”模式,較為呆板、單一,難以捕獲學生眼球,教學效果也并不明顯,且只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使地理課堂失去活力。另外,教學案例較少,使學生難以理解教學內容。

        1.5教學方法刻板單一

        很多學校和教師并沒有依據新課標要求進行教學,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的培養,仍采用傳統教學方法以老師為主導和主體的教學方法,無法體現地理學科的特色,無法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交互性,無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容易使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與應用實踐脫節。

        2建設共享案例庫的意義

        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而一些鄉村地區因為觀念落后等原因,以升學作為教育教學的重點,嚴重阻礙了地理學科課程的深化改革。針對以上鄉村地理課程現狀,地理學科案例庫可以充分解決好教與學的問題,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選擇,促進從原來以“教”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向現在以“學”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轉變,極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提升地理學科教學質量極為重要,有助于地理教學方法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符合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理念。共享案例庫依托現代技術手段,創新了教學方式,這種創新,有望成為農村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開發建設鄉村地理案例庫,共享案例資源庫,對于實施地理新課程和深化地理教學改革及促進鄉村教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2.1建設共享案例庫有利于增加鄉村地區對地理學科的重視程度

        利用案例進行教學有利于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更新,提升了地理在鄉村學校的學科價值,使地理學科的影響力提高,社會價值進一步加大,進一步改善了鄉村學校不重視地理學科的觀念,促進鄉村學校對地理學科形成科學認知,減小城鄉教育差距,對于解決地理課堂教學問題具有實際意義。

        2.2案例教學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

        案例庫通過教師引導,使學生自己分析、理解、研究具體案例,或者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和運用地理基礎知識與地理技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全方位綜合發展。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地理綜合思維、創新思維、主觀能動性以及實踐能力。為未來培養綜合性地理人才,服務于家鄉、社會、鄉村振興奠定了思想基礎。

        2.3有利于促進鄉村地區地理教師基本專業素質的提高

        案例庫既可以為教師提供具體的教學情景描述,又充實完整了課堂的教學環節,同時也補充了教師欠缺的地理專業知識。對于一些雖具備專業地理知識但教學經驗不足的教師,拓展了教學模式與方法,提供了理論支撐,大大提高了從教技能和教學效率,在科學開展教學方面,也將會有較大的指導意義,進而促進農村地理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2.4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

        地理案例是新的教學理念在地理課堂中體現的載體,建立在教師對實際問題的了解,進而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探究。案例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對實際案例的分析從而解決地理問題,從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改變學生的舊的學習觀念、舊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

        2.5促進區域間地理案例庫的完善共享

        推進案例庫向全面、綜合、完善發展,就要真正樹立起“全員共建、案例共有、平臺共管、利益共享”的案例庫建設理念,在加強校校合作、城鄉合作起到了特殊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教育的城鄉差距。

        2.6對于新課程改革有較大推動作用

        新課改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地位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教學方向。案例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分析、思考、探討問題,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且尊重學生個階段身心發展特點,制定個性化案例,使案例庫種類豐富,促進科學教學,有助于師生共同發展,符合新課程改革以及課程標準要求。

        3地理共享案例庫建設與應用原則

        3.1遵循科學性原則和地理教學性原則

        共享案例庫建設所選擇的數據和信息必須要確保它的客觀性,絕不能胡編亂造、篡改數據、捏造事實,避免學生對地理知識形成錯誤的認知。為了確保案例及數據來源準確、可靠、客觀,要全面的查閱信息,保證論證充分,分析恰當。實施步驟應清晰有度,方案齊全。最重要的是案例要圍繞實際問題采集,并展開教學,據此可突出課程的實用性特點。案例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發展實際,符合教師教學水平實際,符合教育教學特點實際,有效針對教學特點,制定并遵守教學原則。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知識繁多復雜,要將案例庫建設有一定的規律性和興趣性,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習探究的興趣。中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地理知識,但認知寬度較窄,且對科學方法的理解程度和認知不足,因而教師應秉持教學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聯系案例,在案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學認知。

        3.2符合地理學科特性原則

        地理是一門空間性和地域性較強的學科,與其他學科有很大差別,這就要求在進行地理教學時要依據圖表進行。因此,案例庫的建設要以圖表為主,使學生在學習時養成結合圖表的習慣,從而進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掌握學習地理的技巧,培養和優化學生科學方法、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并從中探索出地理學科的內在規律。

        3.3關注各學科間相互聯系原則

        各個學科從不同方面闡述知識和理論體系,各學科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密不可分。因此,建設案例庫時還要關注其他各學科對地理的影響及作用,利用學科之間的聯系,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分析案例,且地理是一門文理兼備的學科,案例的選擇要兼顧文理思維,使學生建立多方位,更加全面的知識體系。

        3.4依據課程標準建設共享案例庫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反應現代社會要求國民能夠在科學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形成文明的生活與生產方式。課程標準要求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構建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反應地理科學發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課程。整體強調素質教育與核心素養,因此教師要不斷的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從而順應地理課程改革這一富有挑戰性的新課題。而案例庫的建設要依據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培養學生地理科學素養和綜合素質為根本宗旨,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3.5以鄉村振興為根本開發目的

        開發與建設共享案例庫應以滿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培養需求為基本出發點,以面向現代地理學為基本戰略,服務鄉村振興為主要責任。共享案例庫的建設應充分發揮地理學科的優勢和特色,利用案例教學提高地理學科的重視程度,促進學生整體水平提升,使教學和科技發展有力結合,從而促進鄉村教育振興,闡釋新時代鄉村振興科學研究的前沿問題及科技需求,進一步深化中國鄉村科學與鄉村振興地理學研究。

        3.6確保案例時效性與實用性

        吸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保持案例庫不斷更新,案例的選擇最好為近期發生或當下存在,不宜選擇時間過長或歷史時間悠久的案例,并保證案例內容的完整與更新的及時,且最好是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將真實發生的實際案例引入教學環境,并且對特定案例的背景、發生條件、發生過程和結果進行描述,讓學生感受到案例的真實情況,能夠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共鳴,秉持與時俱進原則。同時案例要與生活和學習內容緊密相連,加強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使學生易于理解,確保知識為社會生產、現代化建設服務。

        4地理共享案例庫建設與應用建議

        4.1加強案例庫區域間的共享機制

        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是促進教育公平、實現農村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途徑。案例庫建設需要不斷完善,就要依靠區域間各學校的交流、合作、對案例的補充,依靠團隊的力量,推動建立基于區域共享的教學案例庫,增強共享意識,建立教育資源共享體系。案例間的區域共享不僅可以促進教學模式和方法的轉變,更有利于加強鄉村地區學校與城鎮學校之間的觀念交流,從而對鄉村教育振興產生較大影響。

        4.2靈活運用多種形式呈現地理案例庫

        多媒體教學方法的迅速發展和普及,雖然相比于傳統教學方法先進,但運用形式依然較為單一、呆板,通常只是通過圖片形式呈現。案例教學應打破傳統模式,多方式、多角度、多元化的呈現地理案例。例如,可借助現流行的短視頻平臺,通過將地理案例與視頻、音樂、圖片的結合制成地理案例短視頻,增大地理案例的影響力與共情力,拓寬傳播途徑,從而有利于共享案例庫的進一步推廣和提高,同時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4.3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

        課堂改革是素質教育的必然結果。教師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擔任對整個教育活動的領導組織作用,而學生使學習認知活動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案例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學生是案例分析、探究的主體,不僅要了解案例的問題本身,還要學會掌握和運用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的方法,因此,在案例選擇上要與教材緊密聯系,使學生易于理解,使教師方便講授,提高教師與學生的交互性,有力的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溝通能力、探究意識以及協調、組織、溝通能力,完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的創新。

        4.4優化案例庫實施過程

        建設前,大量收集數據真實案例,豐富案例種類,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需求;建設時,將不同種類案例進行有規律分類,同時進行嚴格篩選,將時效性較差,違背科學原則案例刪除;建設后,積極收取各學校教師及用戶的反饋,及時改正案例庫中的不足,滿足用戶需求。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不僅是鄉村和鄉村產業的振興,也應是鄉村教育的振興。只有辦好鄉村教育,才能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鄉村要全面振興,產業是關鍵,教育當先行。鄉村振興必須依靠人才,人才培養必須依靠教育。農村教育因此要保障各學科均衡發展,促進農村教育振興,是決策者和教育研究者亟待解決的問題。辦好鄉村教育有利于培養鄉村產業人才,有利于留住鄉村產業人才。地理共享案例庫的建設不僅僅是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的案例庫,也是為學生提供素材的平臺,更是老師與學生之間交流溝通的橋梁。它的建設不但有利于促進地理學科的發展,而且也有利于平衡各學科發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培育地理人才,支撐和引領鄉村振興戰略。

        [參考文獻]

        [1]朱學堯.基于區域共享的高中人文地理案例庫建設[J].教學與管理,2020(11).

        [2]張文娟.鄉土地理教學案例開發與應用的實踐研究——以"農業的區位選擇"為例[D].河南大學,2020.

        [3]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劉彥隨.新時代鄉村振興地理學研究[J].地理研究,2019(03).

        [5]陳家焱,洪濤,周娟,等.以案例庫建設為載體的運籌學課程教學改革[J].大學教育,2019(08).

        第5篇:鄉村教育創新范文

        關鍵詞:三農 陶行知 鄉村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1)010-179-02

        20世紀20、30年代,隨著農業生產的衰落、農村經濟的凋敝和農民生活的惡化,中國農村生死攸關的現狀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在建設農村的社會浪潮的推動下,鄉村教育應運而生。中國當代先進的鄉村教育改革者們都在不同程度上認識到鄉村教育的重要性,陶行知作為其中積極地倡導者,對中國的鄉村教育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三農問題是中國有待解決的重大問題,解決三農問題之首就要從鄉村教育改革開始。

        1、鄉村教育的地位――立國之根本大計

        陶行知出身于貧苦的家庭,他深知如果中國農民得不到受教育的機會,不懂科學知識,就會長期處于愚昧的落后狀態,國家也無翻身之日。他強調,在中國這樣一個以農業為主、人口眾多的大國里,農村的教育問題影響著農村的發展和走向,進而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繁榮和富強。他明確指出:“教育是立國的根本”,鄉村教育則是“立國的根本大計”。為了改變中國當時農村的社會現狀,陶行知結合我國的時代特點和改革需求,指出當前的緊迫任務就是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教育沒有農業,便成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農業沒有教育,就失去了促進和發展的媒介”。陶行知幾度提出,中國歷來不重視農村的教育,即使創辦了一些鄉村學校也走錯了道路,指錯了方向。因此,陶行知提出教育下鄉運動,以建設切合農村實際、適應農民生活的活的農村教育。這種活的鄉村教育要使農民從根本上脫離貧困,為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發展農村的經濟狀況和改善農業的生產技術開辟了新道路。

        2、鄉村教育的內容――生活教育

        陶行知在鄉村教育改革運動中,本著鄉村教育是立國之本的根本大計,從1926年開始積極投身于鄉村教育事業之中。他極力批判傳統的鄉村教育,積極提倡“整個的鄉村生活就是鄉村教育的內容”。他指出只有活的鄉村教育才能開辟新的農村發展道路,他極力主張“鄉村學校應當做改造鄉村生活的中心”,鄉村教育不僅要依據農村的需要培養農民,還應該將出發點設置在鄉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上,成為鄉村改造的中心。當時中國農村教育完全脫離了社會現實,讓廣大農民產生了以城市為中心的錯誤的價值取向,使鄉村教育陷入危機。

        陶行知認為鄉村教育必須在鄉村實際生活的基礎上開展,才能把握好鄉村教育改革的方向,取得良好的效果。整個的鄉村生活就是鄉村教育的活教育,鄉村教育的內容要緊密與生活結合。過去開展的鄉村之所以沒有實際的效果,就是教育與農業生產嚴重分離,因此陶行知提出鄉村教育要和農業生產“攜手”,開展一條教育與農業攜手的新道路。教育如果不能為農業生產結合,不能為農業生產服務,那么教育就是無稽之談。而農業生產沒有教育的支持,就不會改變落后的狀態,無法脫離貧困。教育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才是活的鄉村教育,才是鄉村教育發展的正確道路。陶行知的鄉村教育內容都是在他“生活教育”理論的基礎上展開的,他所講的“生活”,是指人民群眾改造社會和農村的生產生活實踐。因此,鄉村教育的實質就應該是以人民群眾和鄉村社會生產生活為中心的教育。而人民群眾的生活是不斷變化的、前進的,所以陶行知也積極主張要對隨著人民群眾不斷變化的生活而賦予鄉村教育新的目標和內涵,在不同的時期按照社會的需要,給予農民不同的教育。

        3、鄉村教育的方法――教學做合一

        針對傳統的教學方法,根本無法適合鄉村教育的發展。為此,陶行知提出了適合鄉村教育的教育方法論,即“教學做合一”。在鄉村教育的過程中,他認為只有從農業生產經驗里產生出來的知識才是適合農村需要的知識,而當時的鄉村教育只注重傳授書本知識,而忽視了學生的實踐,“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教學在學”。陶行知特別強調“做,是“教”和“學”的基礎和中心,教學做要在學生的生活生產實踐的基礎上相互結合,才能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學會本領,才能達到改造鄉村生活的目的。可見,教學做合一是以生活為基礎,以做為中心,以教會學生學的教育方法,在鄉村教育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4、鄉村教育的實踐

        4.1鄉村幼兒園

        陶行知十分重視幼兒教育,人的一生的重要習慣、態度等大多可以在幼兒時期形成,他認為幼兒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兒教育是最重要的的教育。在鄉村教育運動中,他極力主張創辦鄉村幼兒園,并希望有志于幼教事業的人應該投身到鄉村幼教事業的建設中來。早在1926年陶行知發表了《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和《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的文章里,他就明確提出來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開辦幼稚園有利于讓廣大農村婦女走出家門得到解放,能夠讓農村的孩子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樣的教育。

        但是,在當時處于貧困中的鄉村中創辦幼兒園還是極其困難的事情,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阻礙。陶行知在確立創辦幼兒園的目標和方法的同時,也極力建議政府用自身的行政手段去推廣和創辦鄉村幼兒園。在陶行知的努力下,我國教育史上第一所鄉村幼兒園在1927年11月誕生了――南京燕子磯幼兒園。與此同時,陶行知也親自創辦了幾所鄉村幼兒園,以推動鄉村幼兒教育的發展。在陶行知看來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的推進阻力,除了費用較高、所收兒童多屬貴族之外,還存在仿效國外,不適合我國國情的嚴重弊病。為此,陶行知提出,我們現在所要創辦的幼兒園,要把外國的幼兒園換成中國的幼兒園,把費錢的幼兒園轉換成省錢的幼兒園,把貴族的幼兒園轉換成平民的幼兒園。他所提出的中國的、省錢的、平民的,就是創辦鄉村幼兒園的總目標。

        4.2鄉村師范教育

        陶行知堅信:“師范教育可以興邦,也可以促國之亡。”他對師范教育認識的見解,不僅注意到師范教育對未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性,而且從我國實情出發,把師范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救濟落后的民族,改造舊社會,創立新國家的角度上把師范教育同國家命運和民族存亡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陶行知要求鄉村教師成為學校和鄉村的指導者,成為社會改造的領導者,成為真理的傳播者。他在《介紹一件大事》一文中,又從小學教師的角度進一步闡述了教師的作用。而且指出教師要靠師范教育的培養,由此可見,師范教育對于民族振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在教育體制上,陶行知主張要從鄉村師范教育的實際出發,在適合我國國情的前提下,建立我國特有的鄉村師范教育。陶行知為解決“中國學務不發達”的問題,在1922年《新學制與師范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師范教育的三原則,即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該培養什么人才;教育界各種人才要什么,就該教他什么:誰在那里就教誰。在此基礎上,他明確提出了我國師

        范教育的體制,包括了初級一中級一高級―研究院的各級師范學校。其中,對鄉村女師范教育的建立尤為重視,他認為鄉村師范教育是我國師范教育發展的重點。他提倡大辦鄉村師范教育,號召開展“師范教育下鄉運動”。為了實踐他改造鄉村師范教育的主張,1927年3月他在南京北郊的小莊(后改曉莊)創辦了南京實驗鄉村師范學校。曉莊師范無論在招生、課程、考試各方面都打破了傳統的辦學模式。陶行知把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健全的體魄”、“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趣味”、“改造社會的精神”作為全新的培養目標。1932年秋,陶行知先生又在上海寶山創辦山海工學團,在辦學中提出了著名的“小先生制”,其最重要的方法是“即知即傳”,每個小學生既是學生又是先生,小先生不但要教人,還要教會人去教人,充分顯示了中國普及教育的強大力量。鄉村師范教育在迎合農村的生產生活特點之上,深入農村,引導他們不斷向前,創造新生活。

        5、陶行知的鄉村教育思想為三農服務的啟示

        國家建設新農村的政策調整,使農村教育受到極大地關注,甚至人們將重建農村社會、解決“三農”問題的種種希望寄托在農村教育上。在此改革過程中,教育是關鍵的影響因素。“農村教育是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是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無疑,陶行知的鄉村教師社會改造觀的思想無疑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

        由于我國教育體制和政策的影響之下,我國農村和城市學校的教學培養目標仍然是以考試和升學為中心。在現階段的農村發展的過程中,單一的教育培養目標已經不適合我國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發展。在縣、鄉一級領導衡量農村辦學質量的標準還是升學率,農村教育的工作重點也仍是抓升學率。農村教育就是為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技術的創新和農民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質的提高。因此,借鑒陶行知的鄉村教育思想,要在意識到鄉村教育重要性的基礎上,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養目標。端正農村教育的辦學方向,把升學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生存教育、就業教育和創業教育等等,轉移到為農村經濟建設服務的道路上來。農村學校的課程設置也應以以實用性為前提,多開設一些與當地實際情況密切結合的實用技術課程。這樣以農為本。從農村、農業和農民的根本需要出發建設的鄉村教育才是真正的鄉村教育。陶行知為我國鄉村教育提供了堅實的教育理論,在鄉村教育實踐上開拓創新,開創了中國鄉村教育的新道路。他為鄉村教育所提供的理論和實踐的依據,對當今我國教育為三農服務提供了歷史借鑒。

        參考文獻:

        [l]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

        出版社,1981.

        [2]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5卷[M].長

        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61-162.

        [3]程斯輝.把農村學校建成農村禮區的中心[J].教育理論與實

        踐,2006.6.

        第6篇:鄉村教育創新范文

        關鍵詞:城市文化鄉村文化信息取向影響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2117(2014)02-0079-02

        長期以來,由于文化教育等公共資源沒有實現均等化,形成了城鄉二元文化結構。眾所周知,文化與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無論是城市文化,還是鄉村文化,無論是主流文化還是地方文化,它們都在推動著教育的發展,帶動著時代的前進。然而不同的學生卻會對地方文化有不同的取舍,他們的信息取向或是說他們所關注的文化角度不同,獲取的信息不同,教育程度也就相對不同。中國一直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大國。在我國,城鄉“二元化”問題非常突出。中國由于近代化是在外在入侵壓力下開始的,因而從一開始就形成了“現代城市———傳統鄉村”的格局,城鄉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1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

        在我國,文化早已成為歲月的記載,歷史的象征。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的中國也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方文化。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文明的不斷地發展,我們在教育研究方面,逐漸將地方文化分為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兩大類,從這兩個方面來探討文化對于學生和教育上的影響。

        首先,城市文化是在內涵與本質上區別于鄉村的一種文化。因為城市是人類進步的象征,是發展的核心。城市中匯集了許多對人類文明發展有益的工業、商業、科技和人才。城市的文化豐富多元,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層次性、地域性、綜合性,還具有豐富性、輻射性和集聚性。城市文化主要以工業和經濟建設為中心,社會管理為導向,在觀念上以創新和利益為中心。城市化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商業化的過程,而這種商業化也具有濃厚的城市文化氣息。其次,城市文化還表現在居民日常的各個細節上,例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再次,城市中的人們普遍是思想較為開放,對于外界快速更新的知識和信息具有較高的接受率,但受外界信息的影響也較大。城市作為信息的集散中心,信息的更新速度較快,這有助于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最重要的是,城市文化在當代具有三種功能:其一,約束功能,城市文化能夠對城市中的人們有一種思想上的約束力,這在于城市文化在他們之間形成的統一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其二,城市文化能加深城市中每個人之間的凝聚力,并且能夠激勵人們蓬勃向上,積極進取。其三,輻射功能,城市文化因為其本身的特性,能夠很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通過各種媒體途徑對社會各界產生影響,使社會各界的人們都能夠接受這種文化帶來的影響,從而為城市各方面的發展帶來契機。

        鄉村文化,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雖然是相輔相成共同為我國的文化錦上添花,但鄉村文化還是因其獨特的魅力區別于城市文化而獨立存在。鄉村文化大多是文化沉積的結果,它們用一種能夠構成穩定的社會結構和適合自我發展的模式生存著,這其中就蘊含著無窮的文化。鄉村中社會結構最大的特點就是其本身能夠掌握一種相對的平衡的自洽性。其實,鄉村文化就是一個村落發展和演變的過程,相對于處于主流位置的城市文化而言,鄉村文化就屬于一種邊緣文化。鄉村文化因其傳統和分散的特性而獨立存在,它以傳統的農業生產為知識形態,以繼承、血緣等觀念為主流思想。總而言之,鄉村文化的主要特點是封閉,因為其自古以來都秉承著自然經濟中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交通閉塞,與外界交流甚少,文化之所以能夠形成也主要是依賴于其獨特的地理風貌和村民間自然而淳樸的生活方式,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一些淳樸而善良的感情,這也是鄉村文化核心的價值觀。雖然我們不能否認鄉村文化確實是存在一些相對落后的東西,一些思想可能會制約著當地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如果要改變這一相對落后的局面,就要從教育方面著手,從思想上真正改變,提升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帶動他們的學習動力,從而改變這種相對落后的思想給他們帶來的束縛。

        2城鄉二元文化對學生信息取向的影響

        由于城市與鄉村文化具有截然不同的特質,因此對學生的信息取向影響也是不同的,首先我們可以來分析兩種文化對學生的信息取向的影響中較為積極的一方面,城市文化在物質上表現為交通健全,高樓林立,基礎設施完備,商業發達,各種文化也趨于多元化發展,并且具有較為完備的社會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和教育制度。在精神文化方面,也因城市人口較多且流動頻繁,藝術氛圍濃厚,人民的自主意識較強。根據以上幾點綜合來看,城市學生的信息取向趨于外向化,也就是說,城市學生的信息取向較為多元化,他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知識與信息,并且獲取的信息種類也較多。城市學生獲取的信息是與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聯系較為密切的,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時代特征,并且這些信息通常是多民族,中西方文化的交匯而成,城市文化可以使學生的情感更細膩、更豐富,通過與他人的接觸的方式來獲取信息能夠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使他們更加自信。

        相對于城市文化,鄉村文化則在物質上具有房屋低矮,交通不便,與外界聯系的通達度也較差。基礎設施不完善,市場及經濟不發達。從制度角度來看,鄉村文化具有部分制度缺失的特征,并且隨著人地矛盾的日益增大,資金匱乏,基礎設施不完善。但另一方面,鄉村文化的歷史悠久,雖然與外界的通達度較差,與人交往的機會也較少,但其內部的種族或是血緣關系帶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極強的。因此鄉村中的學生,信息獲取通常是通過一些歷史上保存下來的書籍或是當地人民的口口相傳,鄉村學生在獲取信息時,即使途徑較少,但他們還是注重獲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歷史氣息的信息,這有助于將地方特色的文化進一步地傳承并與時代交融。此外,鄉村的孩子們能夠有機會去親近大自然,親近生活,能夠獲取更多自然傳遞給他們的真理,他們雖然沒有博物館或是圖書館,但那里面的信息,全都是來源于自然之中。

        根據戴爾的經驗之塔,人們獲取的經驗來自三大類10個層次,很顯然,受城市文化影響的學生,其信息來源更多地來自于抽象的經驗,而鄉村學生的信息來源則多地來源于位于塔的底部的經驗,即做的經驗和觀察的經驗。

        另一方面,城市人口流動性強,商業和經濟較為發達,這也促使了文化的不斷地繁榮,而城市中的文化,多是中西方文化的交匯,多民族文化的交匯。學生們在獲取信息的時候,途徑相對于鄉村學生來說也較多,他們可以通過互聯網或是手機、電視機等方式來獲取信息,而他們對信息的取向則側重于新鮮和刺激,忽略了這些信息可能對他們的行為、心理和價值觀產生的影響,一味地追求走在時代的潮流尖端,而忘卻了自己本身的文化,丟失了最基本的價值觀。因此城市文化帶給學生信息取向的影響有些是不利的,學生在獲取信息時應注意文化的辨析,信息的篩選。

        鄉村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較窄,這主要是因為其閉塞和相對落后的特征造成的,隨著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加快,國際化的理念終會影響到社會的各個方面,處于信息時代的我們,對于信息的更新要有極強的敏感性,積極地融入時代的變革之中去,而不是固步自封地沉浸在鄉村文化的氛圍中,因此,鄉村學生的信息取向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創新和創業的能力,小農思想和應試教育的形式終會影響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使他們無法融入當今社會之中。

        3如何統籌城鄉教育的發展

        文化是教育的起點,無論是城市文化還是鄉村文化,都對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為了統籌城鄉發展,將地方文化對學生教育方面產生的影響平衡化,我們首先要做到以人為本的發展教育。社會的發展不僅依靠文化軟實力的推進,也要以人民的利益為本,以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為長遠目標來發展教育。雖然城鄉地區的學生所接受的文化影響不同,但在教育發展的大局勢下,滿足人的需要,在尊重個性發展的同時也要協調全面的發展的目標是不變的。

        深入貫徹文化關懷理念,對于城鄉文化截然不同的表現形式,我們要以文化為切入點,注重物質發展和文化發展的雙豐收。對于城市而言,注重文化與生態的統籌發展,注重中西文化精華的汲取,重視文化對教育的推動力。對于鄉村教育而言,在保留其原有的文化以外,也要注重文化與時代結合的重要性,建立健全文化的全面發展機制,與城市文化統籌發展,形成一個城鄉均衡發展的生態圈,使城市文化的輻射性帶動鄉村的發展,將鄉村的教育向高品質,全面化發展。

        城鄉文化的不同源于復雜的歷史原因。我們在統籌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城市和鄉村不同的文化稟賦特征,既然城市與鄉村的文化早已有了鮮明的差距,那么我們在統籌發展城鄉教育的時候就不應堅持一條標準化的道路。我們要根據地方文化的不同,來提倡走一條既符合城市學生又能滿足鄉村學生要求的優勢互補之路,尊重文化,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實現同一目標的前提下,促進地方文化之間的交流,使兩種文化在交融的瞬間得到文化的創新,從而推動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

        地方文化承載著地方的思想和精神,然而文化又具有隱蔽性,也可以說,文化的劣質性在影響著不同文化之間的交融,文化的劣質性在影響著各地方的教育,這也是我們在統籌城鄉教育發展過程中需要克服的。充分利用文化中的積極因素,進行城市與鄉村文化的整合,最終使城鄉學生的教育能夠均衡發展。

        4總結

        城鄉二元文化對于學生的信息取向的影響主要取決于各地文化形成過程中的歷史原因,面對差異性的城鄉二元文化,我們要用辯證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由于文化的不同,學生們的信息獲取方式和學習條件都是不同的,這也充分影響了他們對未來的看法,以及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設立。因此,統籌城鄉的教育發展,才能全面的推動社會的進步。

        (嘉應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廣東嘉應514015)

        參考文獻:

        第7篇:鄉村教育創新范文

        今年,省委省政府首次明確提出“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并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甘肅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根據前一階段的調研和思考,我們認為在以后進一步推進張家川縣美麗鄉村的建設中,必須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因地制宜,科學定位美麗鄉村發展方向。美麗鄉村發展的定位,關系建設的主攻方向。在實施中,一是美麗鄉村建設必須順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歷史趨勢;二是美麗鄉村建設必須注重鄉村良好的自然生態品質;三是美麗鄉村建設必須突出地域特色,體現差異性和多元化的鄉村之美。此外,一些地方還可從產業發展、景觀改造等方面入手,實現“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顯鄉村的特色和韻味。

        二、注重市場運作,著力增強美麗鄉村發展活力。要注重發揮市場在美麗鄉村建設發展上的基礎作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充分依靠市場這個主體,堅持市場這個導向,在政府這只“有形的手”推動下,建立多方籌資、共建共享的投入機制,通過企業化運作、村企共建等形式,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美麗鄉村發展建設,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三、注重群眾受益,放大美麗鄉村建設實際效應。美麗鄉村建設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就是群眾受益。要注重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尊重農民群眾意志,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引導他們自覺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中。同時,可通過美麗鄉村的開發建設,積極發展商品流通、交通運輸、餐飲等第三產業,為群眾就業、創業搭建平臺、創造機會,讓群眾享受更好的居住環境和發展條件,最終實現農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鎮域經濟發展。鄉村的外在美主要體現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創造與維護卻要靠農民素質的提升和鄉風文明的進步。為此,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一定要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培養農民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不斷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良好的生態是美麗鄉村的靈魂,要積極倡導低碳生活,轉變農民落后的生產、消費方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涉及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注意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聰明才智。

        四、注重政府引導,凝聚美麗鄉村建設合力。政府引導是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保證。注重政府引導,避免政府包辦,一是要增強對建設風情小鎮的認識,大力宣傳提高城鎮化水平、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性;二是要創新體制機制,出臺具體的扶持政策,制定具體的工作措施,引導好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美麗鄉村的開發建設;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精心包裝、策劃一批特色鮮明、市場前景好、吸引力強的建設項目;四是要整合要素資源,形成全縣一盤棋關心、支持、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良好氛圍;五是要完善工作落實機制,把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成效作為考核各級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依據和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干部“一線工作體系”,實施干部深入一線、干部服務一線行動,選調干部深入一線直接參與建設,注重在新農村建設一線選拔提拔干部;六是要向省、市爭取將風情小鎮建設項目列項等方式,明晰思路,落實責任,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品牌建設。

        第8篇:鄉村教育創新范文

        關鍵詞農林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創新創業課程

        1江西農業大學旅游管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特色課程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1.1江西旅游產業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全省大力實施旅游強省戰略,旅游業成為江西重要支柱產業。江西旅游人才的培養是旅游強省戰略的重要支撐。江西各高校為順應“旅游強省”的發展戰略需求紛紛強化了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探索,并積極探討各自特色的培養體系。江西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資源豐富,農村文化多樣,生態優勢明顯,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礎和優勢,也最有條件開展生態旅游的業態和研究。行業領域發展對高水平人才的專業要求逐步提高,加強旅游管理本科創新創業教學已成為專業發展的首要任務。江西農業大學作為江西重點高校和唯一的農林本科院校,既有鮮明的農林特色,又有雄厚的農林學科基礎,為江西乃至全國培養獨具農林特色的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復合型人才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和優勢。

        1.2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旅游管理專業屬于文科類專業,專業課程考試題型以名詞解釋、簡答、論述居多,學生上課就是記筆記、記重點,理論教學對學生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實踐教學技術水平又不行,很多學生在學習中缺乏興趣。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可以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培養其創新精神,使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高專業課程學習的興趣。

        1.3緩解學生就業壓力的重要舉措

        目前,旅游專業大學生就業非常嚴峻,去基層旅游企業當服務員,大部分學生又不愿意,在就業中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自主創業(如自己經營民宿、旅游購物商店、旅游俱樂部、旅游網絡營銷等)成為許多學生畢業后的重要選擇。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旅游專業就業指導方向,為其提供462019年/第15期/5月(下)新的道路,讓學生在當今社會形式下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社會實踐模式,讓學生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職場和社會。因此,創業課程體系的設立,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創業意識,緩解了就業壓力。

        2江西農業大學旅游管理專業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教改的路徑

        2.1合理設置創新創業和以農林為特色的旅游專業課程

        江西農業大學旅游管理本科專業于2002年開辦,2012年獲得旅游管理碩士點,2013年通過與婺源茶校合作辦學的機制開設了旅游管理(茶文化與休閑旅游方向)。為提升旅游管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效率,學校不僅開設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創新創業基礎、畢業實習等課程,其中,就業指導課程2019年起從原有的“7+1”教學模式調整成“6+2”教學模式,6次課堂教學,2次實踐課(包括校友企業進課堂和參加大型校園招聘會)。與其他農林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有較大不同,江西農業大學旅游專業很多課程設置上體現了“農林、創新創業”的特色。

        2.2優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江西省旅游產業發展成效明顯,在旅游業迅速發展及“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大背景下,我省旅游產業發展對應用型旅游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急迫。按傳統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方案培養,存在的課程體系與其他學校雷同、實踐實驗平臺欠缺等問題,因此,我校在充分發揮農林院校學科優勢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條件情況,利用自身的區域特色,以校內外基地為依托,社會服務和科研項目為載體,構建了旅游管理專業富有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新體系,具體如下:(1)增設實踐課程。江西農業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經過多年的探索,形成了較為成熟的“3+1”人才培養模式,即基礎與公共教育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在校內3年時間完成;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累計1年時間,在旅游企業和實踐基地完成。從大一第二學期開始,每個學期開設了2周的綜合教學實習,形成了五大模塊(包括休閑模塊、旅游業模塊、旅游文化模塊、規劃管理模塊、康樂養生模塊)教學實習,大四有為期6個月的旅游專業綜合實習和創新創業與第二課堂實踐,其中分布景區、茶文化相關企業以及酒店、旅行社等。(2)加強校內實踐基地建設。從2010年至今,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旅游管理專業一直致力于校內教學基地的建設,把江西農業大學校友樓、校史館、標本館作為專業的實習場所,并建有近60平方米的茶藝室,近40平方米的餐飲客房實驗室,近70平方米的旅游綜合實驗室。近5年學科逐步建立了江西農業大學鄉村旅游研究中心和南昌市鄉村旅游研究中心,為旅游管理專業創新性實驗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定期邀請旅游企業家舉辦學術報告,與學生交流,使學生及時了解旅游行業最新的發展動態,開闊眼界,豐富知識。(3)組織學生參加專業社團和各類技能大賽。鼓勵學生參加學校旅游協會、校禮儀隊、大學生茶藝社、大學生花卉協會、大學生創業協會等學生專業社團的建設,比如面向對導游工作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群體,安排他們去車站接待新生并在車上沿途介紹南昌概況和校園概況等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學院舉辦的導游之星大賽及省內外各類旅游大賽,進一步提升了學生服務技能和綜合素質。通過以賽促教的教學形式,將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落到實處,使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得到加強。在課程實訓中,還組織學生到南昌市星級酒店、國際旅行社、旅游景點參觀,在此過程中掌握旅游企業的運行與管理、旅游企業營銷策略以及新產品開發等內容。

        2.3加強創新創業互聯網技術應用

        “旅游+互聯網”是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讓更好的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還開設旅游信息管理、旅游電子商務、旅游CAD制圖、智慧旅游、旅游市場營銷、會展旅游等課程。通過以上三方面的教育,將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培養創新創業能力,是順應新時展的需要,為學生創業提供扎實基礎件。

        3旅游管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特色課程教學的實施要點

        高等農林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依托學校自身優勢,結合旅游課程特點,從創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內容、增加案例教學、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等多方面來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3.1三點一線開展教學

        “三點”是指課程要在課堂、課下(校內實踐基地)、景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三個空間完成,在課堂上進行必要的理論學習;課下學生按結成的小組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各項教學任務;“一線”是指學生在景區學習后回到課堂,在課堂上通過回顧學生們對教學內容的接收程度進行針對化教學,老師針對學生不足之處進行點評,從而實現“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循環,培養學生旅游專業職業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3.2教學方法多樣化

        (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可運用到旅游生態學、導游業務、旅游規劃與開發、酒店管理、旅游市場營銷等課程中,并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一般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結合江西旅游相關案例講授理論知識;二是讓學生對案例分析和討論,模擬旅游企業工作人員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課程將鄉村旅游這章教學目標設計成:“認識鄉村旅游”、“介紹自己家鄉鄉村旅游資源概況”、“體驗一次鄉村旅游活動”,課堂講授時以真實案例導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在旅游市場營銷中講到生態旅游產品的市場定位時,可以以鄉村旅游古村落景區、現代觀光農業園、民宿等為例,來分析它們各自的市場定位,便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2)形象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要有真實的教學環境,增強教學的形象性。例如,對中國最美麗的鄉村——婺源進行導游講解,可在實驗室內墻上可事先掛好關于導游帶團全過程和要求,實驗室課桌上擺放擴音器、旅游帽、導游旗、導游證、各種票據、旅游合同等,利用多媒體錄像播放婺源景區概況。教師可隨手指點以物示意,直觀易懂,形象生動。(3)模擬教學法。教師和學生模擬教學內容中的不同角色,如講解《模擬導游》中“導游帶團”一節時,教師和學生可分別模擬導游、游客、酒店工作人員、景區工作人員等,模擬一個完整帶團過程,在輕松的氣氛中讓學生掌握知識。在《餐飲與客房管理》的“農家樂擺臺”教學中,將學生帶到餐廳,通過示范擺臺的步驟和標準來教學生如何擺臺,如何接待客人,為客人服務,融入鄉村生態氛圍;從而增加學生的直觀認識和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4)分組討論法。在“環境保護”課程教學中,可以選擇旅游領域熱點話題,如:“黃金周旅游生態利弊”、“鄉村旅游開發與保護”等,將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教師主持,學生討論,討論時授課教師旁聽之后作點評。教師在講授其他基礎課程時,也要有所側重,加大論述農林生態旅游及創新創業的內容比例,如在講述酒店管理時,著重對“農家樂”餐廳、民宿經營特點進行介紹;在講述“旅游規劃與開發”時,側重研究“現代觀光農業園的構建”、“鄉村旅游項目策劃”等內容。

        3.3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展現農林院校的“生態創業美”

        運用攝影、錄像、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采用雨課堂、慕課及翻轉課堂教學等方式,使旅游專業課堂教學內容生動直觀,提高教學效果。在利用課件教學的過程中,增加實例教學,便于學生接受所學的知識,達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目的。例如“地理學”、“康樂養生管理”、“園林概論”等課程的教學,用多媒體教學形象更逼真,由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活學活用,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同時,積極鼓勵和要求每一位本專業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考試(如導游證、飯店服務技能、茶藝師等證書)和相關技能大賽,提高全面素質,培養多方面的能力。

        3.4改革課程考核體系

        旅游管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考核,不能用傳統的閉卷答題形式,應針對創新創業課程的特點,采用多樣化的考核手段。比如,鼓勵學生通過調查報告、項目策劃、演講賽等形式,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有針對性的考核。“導游業務”課程考試的主要內容可以筆試和口試相結合,從導游講解能力、導游規范服務能力、旅游接待殊問題處理及應變能力及學生自身的儀表、儀容、行為舉止規范進行考核。在實踐考核方面,還可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設計多樣化的考核,比如旅游企業招聘、旅游市場營銷調研、導游帶團、計調業務、旅游景區影響策劃、景區產品開發等,有效提高旅游管理專業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針對每位學生的情況做出一個全面客觀的分析,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優劣勢,增強他們創新創業的信心。

        第9篇:鄉村教育創新范文

        一、建立機制,落實制度

        健全的制度、規范的管理,為鄉村學校少年宮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完善管理體制。在各級領導的指引下,學校高度重視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工作,多次聽取工作情況匯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指示精神,把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擺上工作日程,文明辦、教體局還多次到學校督促指導工作,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建好用好鄉村學校少年宮。

        2.強化工作考核。學校關工委、少先隊、教導處負責對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和運行情況進行督查,少年宮領導小組和全體輔導老師集體商討制定了《甘霖鎮中心小學鄉村學校少年宮規章制度匯編》,并把少年宮活動納入學校績效工作考核條例范疇內,每天的輔導活動必須做到課前有準備、有計劃,課中有記錄,課后有小結,考核小組定期或不定期對其進行督查,以確保鄉村學校少年宮有序規范、正常運轉。

        3.提供投入保障。在工作實踐中,鄉村學校少年宮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捐助為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市鎮兩級已將我校的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運行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給予一定數額的資金補貼。二是建立市場化運作機制,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以冠名、掛牌等形式支持鄉村學校少年宮。三是動員各職能部門、文明單位結對幫扶,在設施、技術、信息等方面提供支持。對鄉村少年宮建設與管理成績突出的先進單位與個人,在全鎮有關會議上進行表彰,并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

        4.堅持資源整合。鄉村學校少年宮在基礎設施、活動安排、輔導員隊伍等方面實現了互動互補、資源共享的良好局,學校堅持把校內德育與鄉村學校少年宮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推動素質教育在空間上由學校向村莊、社區延伸,在時間上由課內向課外、節假日延伸,在內容上由文體活動向綜合實踐延伸,動員社會各界關心支持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形成了全社會共同為農村未成年人健康快樂成長出力獻計的生動局面。

        二、整合資源,共同推進

        學校把鄉村學校少年宮定位為思想道德教育陣地、素質技能培訓基地、實踐能力提高場所、鄉鎮學校教育交流平臺,根據農村未成年人的思想實際和興趣愛好,精心設計活動內容和教育方式,廣泛開展道德教育、養成教育、體驗教育和實踐教育,努力實現農村未成年人快樂學習和健康成長的結合。

        1.堅持全覆蓋。首先,共性活動全覆蓋。鄉村學校少年宮在開展活動時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內涵,圍繞“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集中抓好“我們的節日”、“誦讀經典、愛我中華”、“讀好書、唱好歌、做好人”、“感恩的心”體驗親情等道德實踐,引導農村廣大未成年人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學校尊敬師長,在社會奉獻他人。其次是活動對象的全覆蓋。鄉村學校少年宮面向所有學生開放,器樂、舞蹈等活動小組基本有固定對象;籃球、快樂閱讀等活動小組的活動對象基本是家長來不及按時接送的學生;科技制作、美術等活動小組則根據階段內容臨時調整對象。縱觀整個鄉村學校少年宮,每個參與學員都能根據興趣愛好選擇要參加的活動。據統計,平均每天有200個左右的同學參加少年宮的各種活動和培訓。

        2.強調公益性。堅持面向所有農村孩子提供服務,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在活動內容上,以普及型、參與型項目為主,廣泛開展文藝體育和實用技能等方面的培訓,力求使絕大多數學生受益。在管理模式上,強調嚴禁開展以贏利為目的的經營創收,著眼農村未成年人實際需要,組織各種道德實踐、教育實踐和才藝技能培養,免費為農村未成年人(包括附近社區和臨近學校的未成年人)提供必要活動條件,使鄉村學校少年宮真正成為全體孩子的樂園。

        3.突出特色性。鄉村學校少年宮深入挖掘和充分發揮地方文化資源優勢,在開設活動項目上注重把握共性、突出個性,打造特色、形成亮點,受到孩子們歡迎。“快樂貼畫”既讓孩子們學習傳統技藝和實用技術,又促進了農村孩子提高藝術修養的積極性,使中國藝術特色在青少年群體中得到傳承。

        三、搭建平臺,豐富活動

        建設鄉村少年宮的目的是使之成為學生拓展素質的載體、課外活動的樂園,把農村孩子培養成為有道德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因此,在工作中,我們堅持從未成年人的特點和愛好出發,精心設計活動內容,積極創新教育方式,寓教于樂,寓教于活動中,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1.“實效德育”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水平。以鄉村少年宮為依托,學校德育工作緊扣的“四節鏈條”,積極推行“實效德育”,進一步增強育人實效,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水平。在內容上,在道德、政治、思想、法制、心理等五大模塊下,設置了“文明禮儀教育、生命安全教育、道德(尊重、誠信、責任)教育、環境教育、行為規范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等德育專題。一月一個主題,開展德育主題月活動,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入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地狠抓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對象上,在突出全員性德育的基礎上,針對當前單親家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學生顯著增多的實際,抓實對他們的生活、學習和思想、心理方面的幫扶指導,以點促面,提高德育工作成效。在途徑上,堅持拓寬德育渠道,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工作格局。在措施上,注重文化引領,加大校園綠化、美化及文化建設力度,提升環境育人效能;以創建書香、和諧校園為載體,廣泛開展讀書、文體、科普活動,讓少年兒童在書香浸染中提高品性,在文化潤澤中優化素養。

        2.“藝體教育”培養和諧完美人格。藝術和體育活動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力量,對于師生的精神生活具有催人奮進的影響,對于師生的思想道德行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因地制宜地成立了球類、器樂、舞蹈、美術、貼畫等多種形式的藝術活動,在普及的基礎上滿足了學生提高的愿望。每年一度的“校園藝術節”和各種體育活動比賽已經成為孕育藝術氛圍和展示師生風采的廣闊平臺,結合國慶節、六一國際兒童節等重大節日、紀念日開展靈活多樣的書畫展覽、合唱、器樂表演等單項藝術展評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既展示了學生的才華,也提升了他們的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意識。

        3.經典誦讀提升人文素養。堅持把讀書作為育人的重要措施,以“書香校園”創建為抓手,在全體學生中實施“經典誦讀工程”,引導青少年勤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在讀書中提高素質、豐厚內涵,促進全面發展。學校每學期都開展“讀書節”活動,通過開展每日一詩誦讀、好書換著看、讀書演講比賽、讀書作文競賽、閱讀之星推介、讀書大王評選、讀書現場展示等活動,展示讀書成果,總結推廣閱讀經驗。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天使久久综合给合久久 | 中字幕无砖欧美日韩一区中 | 视频电影免费久久 | 日本一本精品中文字幕视频 | 午夜福利免费区在线观看手机 | 日本视频一区97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