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防災減災專項規劃范文

        防災減災專項規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防災減災專項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防災減災專項規劃

        第1篇:防災減災專項規劃范文

        關鍵詞:公園綠地;應急避難公園;防災公園;應急避難場所;城市綠地系統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3)05-0000-00

        汶川地震發生以后,全國各地開始思考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問題。如何有效預防災難,將損失降到最低?在地震等災害發生時,大面積開闊平坦地區是最理想的公共避難地,城市人口密集區的室外公園正好可以擔當起這個重擔。而未雨綢繆地規劃建設城市應急避難公園,是每個城市必不可少的舉措。然而,中國目前的城市公園應急避難專項規劃體系建設卻不免讓人擔憂:現在還沒有一個完善的規范來指導城市公園應急避難功能的規劃設計,國內應急避難公園的建設主要是參考日本防災公園的規劃設計經驗,還處于摸索階段。雖然廣州市規定居住區公園、綜合公園和有條件的專類公園應根據有關法規、規范的要求,編制應急避難專項規劃[1],但實施情況并不理想。因此,在修建和改建城市公園時應如何增強公園防災避險功能已經成為刻不容緩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嘗試以東風公園為例,對城市公園應急避難專項規劃的內容及要求作初步的探討。

        1 應急避難場所的定義

        應急避難場所是為應對地震等突發事件,經規劃、建設,具有應急避難生活服務設施,可供居民緊急疏散、臨時生活的安全場所[2]。應急避難場所具有應急避難指揮中心、獨立供電系統、應急直升機停機坪、應急消防措施、應急避難疏散區、應急供水等多種應急避險功能。

        城市應急避難公園又稱城市防災公園,是指“由于地震災害引發市區發生火災等次生災害時,為了保護國民的生命財產、強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災構造而建設的起廣域防災據點、避難場地和避難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園和緩沖綠地”[3]。

        2 應急避難公園規劃原則

        應急避難公園規劃原則主要有綜合防災、統籌規劃原則;均衡布局原則;“平災結合”適用性原則;安全性原則;步行到達原則[4]。

        2.1 綜合防災、統籌規劃原則

        除了城市公園以外,廣場、體育場、操場、停車場、學校、人防工程、寺廟、空地等都可以選作避難場所。配置應急避難公園時應當考慮對城市多種災害的綜合防控,配合其他各類避難場所作統籌規劃。

        2.2 均衡布局原則

        即就近避難原則,為了使市民在發生災害時能夠迅速到達應急避難公園,公園應在城區比較均勻地分布。過去規劃中是以居民的活動半徑(250 m或1 km)布置公園,但從阪神大地震震災調查中得知,只要公園在可通行范圍之內,距離與避難行為幾乎沒有相關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設置公園還必須考慮與人口密度相對應的合理分布。

        2.3 “平災結合”適用性原則

        應急避難公園應首先滿足平時休閑、娛樂、活動等功能,其次在災害發生時還能為市民提供避難場所。公園場地和設施都可以結合防災避難設施共同設計。

        2.4 安全性原則

        應急避難公園的選址必須避開地震活躍帶、礦山塌陷區、泥石流或山體滑坡地區;同時應該遠離易燃易爆物品生產區、倉庫以及高壓線區域,以免發生次生災害。而作為搭建臨時帳篷或進行救災活動的避難廣場,應該優先選擇平敞開闊、排水良好的安全區域,防止因積水而帶來不便或影響物資存放。

        2.5 步行到達原則

        居民到應急避難公園一般步行到達。因為嚴重災害發生后,應急避難公園用地比較緊張,內部一般不設停車場,較多的私人汽車進入其中將給公園管理帶來困難。而且,地震災害發生后,城市道路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壞,且道路上人多、車多,避難路線甚至城市道路一般都很擁堵,乘坐私人汽車避難有可能消耗更多的時間,冒更大的風險。

        3 東風公園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現狀

        按照“公園必須結合總體布局設置專用防災、救災設施和避難場地。新公園的建設必須設立避難場所,且不準建占地面積大的籃球場等體育設施”[1]的要求,廣州先后建成了6個應急避難場所,其中東風公園于2007年12月建成市級應急避難場所。以下以東風公園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經驗為例,對城市公園應急避難專項規劃內容及要求進行探討。

        3.1 規劃理念

        以人為本,一場多用,平災結合,分步建設,逐漸完善。即該應急避難場所不僅是地震應急避難場所,也是城市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避難場所,還是市民日常休閑、鍛煉和娛樂的場所,體現綠色環保理念和豐富城市景觀、塑造特色主題的原則。

        3.2 規劃范圍

        東風公園占地面積4.5 hm2,應急避難場所實際可利用面積為3.0 hm2,可疏散人數約2萬人。可供應急使用的場地有:休閑草坪區、兒童游樂區、老人休息區、地擲球場、東門停車場等。疏散路徑:附近各小區居民可分別從廣州大道中的正門、水蔭路的西門和水蔭橫路的北門進入公園的各個功能區(圖1)。

        3.3 功能設施

        東風公園應急避難場所應已具備11種應急避險基本功能,包括應急標志、應急指揮管理中心、應急蓬宿區、應急供水系統、應急供電系統、應急廁所、應急物資儲備用房、應急衛生防疫用房、應急消防設施、應急廣播系統和應急停機坪等配套設施。

        3.3.1 應急標志

        1)園外道路指引標志。在廣州大道中、水蔭路(水蔭小學門口)和水蔭橫路交通道口設置“應急避險場所”指引標志,標明方向和大致距離,以明示應急避難場所的方位(圖2)。

        2)園內指示標志。在公園內部各功能區與內部道路的分界處設置指示標志,如在道路邊、草坪上以及建筑物附近設置“應急廁所”“應急醫療救護”“應急蓬宿區”“應急物質存放處”以及“應急避險指揮中心”等標志,以明確該功能區的用途(圖3)。

        3)出入口設置功能分布示意圖。在公園東、西二個大門設置應急避難場所各功能區分布示意圖(如圖4),附文字說明,簡要介紹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意義。

        3.3.2 應急指揮管理中心 利用公園管理處現有辦公用房和會議室作為應急指揮中心辦公室和會議室,平時負責公園的日常管理工作,如發生地震或其它突發性城市災害,即成為應急指揮管理中心。利用現有辦公電話和電源設備;購置4個手提高音喇叭和10套對講機,配合現有的20多個園內廣播喇叭組成應急指揮和廣播系統。

        3.3.3 應急蓬宿區 利用公園內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的開闊地(中央大草坪、西片草地、游樂場)設置4個主要疏散區,必要時便于搭建應急避難帳篷。應急蓬宿區面積約3 hm2,可設置4個大帳篷(8m×3m)和6個小帳篷(6m×3m)(圖5),平時貯于公園南部地擲球場旁的應急物資儲備用房內。

        3.3.4 應急供水、供電系統 公園園路邊目前有4個自來水取水點;同時購置6臺飲水機以備應急時使用,平時用于公園主要位置和辦公室;另在公園西片畫廊鉆了1口井取水(圖6),平時可用于公園澆灌花草、打掃衛生等,緊急情況下可彌補飲用水、生活用水的不足。

        在公園西北角的泳區內,配置了功率50 kw小型應急發電機(圖7),以備緊急情況時的照明和通訊設備用電所需,園內照明系統剛剛改造完畢,照明設備完好。

        3.3.5 應急廁所 公園現有4處廁所,分別位于南面的游樂場、北門的休息廊、西北的游泳區和西面的管理處,經過公園近幾年逐步改造,均增加了男女廁位數量、化糞池容量和殘疾人廁位,通風采光良好,排污管道通暢;在公園內各應急避難蓬宿區預留了一定面積,用于放置緊急情況時從公園調運的移動式應急廁所,目前移動廁所有2個(圖8)。

        3.3.6應急物資儲備與醫療防疫用房 充分利用公園南部地擲球場旁的板房,作為食品、飲用水和其他救災物品等應急物質儲備用房(圖9)。旁邊的地擲球場地作為食品、救災品發放場地。儲備物資主要有:大帳篷2個、小帳篷4個、飲水機6臺、高音喇叭2個、ABC滅火器9個、對講機10部、50 kw發電機1臺等。

        利用公園西北角泳區現有的救生室,作為緊急情況下的應急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疫站(圖10),主要是發放常用藥品,進行簡易醫療救護處理和衛生防疫工作,必要時再轉入附近的醫院或社區醫療機構進行治療。

        3.3.7 應急消防與廣播系統 利用公園邊現有的兩個消防栓(位于西北角)和原有的分布在公園各處的滅火器作為應急消防系統,要求堅持按照消防部門的要求對以上消防設備加強定期保養檢查,確保在發生災情時能立即投入使用。

        完善公園現有的廣播系統,更換了20個廣播喇叭,平時可播放背景音樂等,讓市民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地休閑、娛樂;發生災害后,能及時向災民災情等有關信息,對災民開展減災、應急、自救互助的宣傳教育,制止謠言的傳播,穩定避難場所內的社會秩序。

        3.3.8 應急停機坪 公園東門廣場外設置了直徑為15 m的應急停機坪(圖11),主要是作為起降直升機的臨時場所。當災害發生時,可以將那些不宜在災區內接受治療的傷員,用直升機運往災區外的其它醫療機構,以便傷員等能夠獲得更妥善的治療。

        3.4 防災植物配置

        基本是原有的植物種類和配置,建設防災公園沒有對樹種進行改良,原來種植的樹種主要有:紅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垂榕Ficus benjamina、芒果Mangifera indica、大葉榕Ficus virens、細葉榕Ficus microcarp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盆架子Alstonia scholaris、大葉紫薇Lagetstroemia speciosa P.、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金山葵Syagrus romanzoffianum、魚尾葵Caryota ochlandra、大葉棕竹Rhapis excelsa、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等。

        3.5 防災知識宣傳和防災應急演練

        東風公園沒有設置獨立的防災宣傳欄,在公園東門廣場唯一的一處宣傳欄內張貼的是廣州創建文明城市的宣傳知識,且沒有定期更新宣傳知識。據公園員工反映,公園建成避難場所驗收時,曾進行過一次簡單的防災應急演練,并沒有相關部門配合,之后一直沒有再組織過應急演練。

        3.6 防災設施日常管護

        避難場所建成時有各類指示標志50多塊,而幾年后只能見到10多塊,物資倉庫的物資也沒有更新補充。日常管理經費沒有落實,建成之后沒有任何管理維護經費,造成大部分設備銹蝕,影響美觀而被公園清除。

        4 討論

        很明顯,城市公園應急避難規劃內容包括了:防災公園類型的確定、場地的合理選擇、公園防災容量的合理計算、服務半徑與人均有效避難面積的設計、避險疏散區的設計、防災植物的選擇與配置以及有關配套應急設施的配置,同時還要求防災公園應該加強防災知識宣傳、應急演練和日常設施的管理。東風公園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建設相對較完善,設備設施相對較齊備,對城市公園規劃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通過現場調查和使用,發現存在防災避難功能區有缺陷,無應對臺風、洪澇等災害的防災措施,應急配套設施不完善,無制定防災應急演練制度,日常維護經費不落實與管護不到位等問題,建議從以下方面完善公園應急避難的內容。

        4.1 完善防災避險功能區

        一是應急蓬宿區設計要合理。東風公園應急蓬宿區位于公園中央大草坪中心地帶,該處地勢較低,廣州臺風暴雨災害比較嚴重,暴雨后容易產生積水,影響災民留宿和物資存放。

        二是公園出入口要保持通暢。公園的三個主要出入口中的正(東)門、西門均設為公園停車場,且均設置了電動欄桿,阻礙了市民的通行;有時車位不夠,車輛還隨處亂停放,經常堵塞安全通道,嚴重影響了災害發生時緊急疏散大量人群的需要。建議入口護欄應改造為易于拆除的裝置,以便災時擴寬入口通道,便于避難人流或車輛通行;最好使用手動欄桿,不要使用自動欄桿,災時斷電易阻塞通道。

        4.2 合理選擇和配置防災植物

        公園的植物選擇需要重點考慮其防災功能,同時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以鄉土植物為主。植物選擇根系發達、冠大蔭濃、枝干柔韌性強的樹種,不至于輕易倒塌,樹冠和樹枝還可以防止建筑倒塌傷人,形成安全的冠下避難通道。廣州常用的樹種有:防風固沙包括Syzygium jambos、水翁Cleistocalyx operculatus、水黃皮Pongamia pinnata、柳樹Salix babylonica、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烏桕Sapium sebiferum、臺灣相思Acacia confusa、木麻黃Casuarina equisetfolia等[5];防火樹種包括荷木Schima superba、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等;防污染樹種包括紫薇Lagetstroemia indica、木棉Bombax ceiba、廣玉蘭Magnolia grandiflora、夾竹桃Nerium oleander、女貞Ligustrum lucidum、龍柏Sabina chinensis ‘Kaizuca’等;滯塵力強的樹種:龍柏、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廣玉蘭、紫薇等[6]。

        在公園的或避難通道外側,通常組合設置緩沖綠地和防火林帶,最好結合地形設計,可以阻擋火勢借助風力蔓延至公園或避難通道內部。

        4.3 加強應急設施的日常維護

        公園原有的指示牌和防災指示牌所使用的材質差異較大,防災指示牌為KT泡沫板,且只是用鐵線固定在燈桿上,使用一段時間后鐵線容易生銹而造成指示牌掉落。建議政府部門重視該項工作建設,加強政府資金投入,應將應急設施日常維護經費納入年度部門預算計劃,每年至少安排3~5萬元用于設施日常維護和更新。

        4.4 應急照明和供水有待檢驗

        經過公園有關部門實驗,配備50 kw的發電設備(發電機)只能供應0.45 hm2的范圍使用,對具有4.5 hm2面積的東風公園至少配備500 kw的發電設備(發電機),最好是1000 kw以上。

        同時,在公園西片畫廊鉆了1口井取水,用作應急供水水源,但該水源的水質并沒有經過檢驗,是否合格還是未知數,因此還不能直接供人飲用。

        4.5 定期補充物資

        公園醫療室有一些簡單的急救藥品,但多數已經過期,應及時清除和補充新的藥品。

        應急倉庫除了放置了一些簡單的物資外,并沒有任何食品和衣物,如干糧、棉被等。建議增加配備手電筒、探照燈、繩子、輪椅等設備,以及嬰兒需要的奶粉、奶瓶、紙尿布等。同時做好物資定期檢查,清理過期物品和補充物品。同時由于廣州天氣潮濕,物資倉庫容易滋生白蟻,因此要注意做好園內和物資倉庫的白蟻防治工作,最好是簽定白蟻防治協議。

        4.6 提高防災宣傳力度,定期開展防災應急演練

        利用宣傳欄舉辦與災害相關的知識展覽,制作防災知識手冊幫助市民提高防災技巧;制作區域或全市范圍內的防災避難圖,方便市民熟悉周邊環境,災害發生時能夠迅速選擇安全線路避險。同時每年必須進行至少一次應急演練。

        5 結語

        目前,規劃應急避難公園已經是城市總體規劃、城市綜合防災規劃以及園林規劃的重要內容,隨著城市化和城市綜合防災事業的蓬勃發展,規劃設計應急避難公園的城市和各個城市的應急避難公園數量將與日俱增。日本早在1986年就提出把城市公園綠地建成具有避難功能的場所,1993年進一步修訂《城市公園法》,明確提出了“防災公園”的概念;1998年制定了《防災公園規劃和設計指導方針》,將防災列為城市公園的首要功能。我國增加應急避難場所的數量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一個類似日本《防災公園規劃》這樣與城市總體規劃相協調的防災避難綠地系統規劃,是很難將城市綠地系統納入城市安全保障體系的,因此,盡快制定城市防災公園的相關法規是重要的戰略任務。目前,廣州市的首要任務是:要求新建的居住區公園、綜合公園和有條件的專類公園根據有關法規和規范的要求,編制應急避難專項規劃;要求建成的居住區公園、綜合公園和有條件的專類公園通過修建性詳細規劃修編,補充編制應急避難專項規劃。

        參考文獻:

        [1]廣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DBJ 440100/T23―2009城市公園規劃與設計規范[S].

        [2]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 21734-2008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場址及配套設施[S].

        [3]柏原士郎,上野淳,森田孝夫.阪神?淡路大震災にぉける避難所の研究[M].大阪:大阪大學出版社,1998:102-103.

        [4]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災公園規劃研究[J].中國園林,2007,23(7):16-22.

        第2篇:防災減災專項規劃范文

        【關鍵詞】排水規劃 防澇規劃 雨水規劃 低影響開發

        國務院辦公廳于2013年3月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2013〕23號),旨在加強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和防災減災能力。如何科學、合理地編制排水防澇專項規劃,使規劃具有前瞻性、可實施性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1、城市內澇成因分析

        1.1高強度暴雨多發

        羅山縣隸屬于信陽市,位于河南南部,淮河南岸。羅山縣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近幾年,羅山縣城區高強度暴雨多發,城區出現多處積水點,內澇發生的頻率增多。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導致了城市雨島的形成[1],城市降雨量相比郊區多。

        1.2城市高強度開發

        ①水循環系統紊亂

        城區的高強度開發,地形地貌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造成了水循環系統紊亂。梅灣泄洪渠、寶城廣場明渠是羅山縣城區的泄洪通道。當出現暴雨時,上游來水通過該兩條明渠排入小潢河,最終排入淮河。明渠的占壓導致河道的行洪能力明顯降低。

        ②地表徑流改變

        原有農田、綠地等透水面大都開發為建設用地,改變了城市下墊面,不透水面積大大增加,雨水調蓄面積大大減少。徑流系數的增大,直接增大了整個城區的徑流量,加重了排水系統的負擔。

        1.3城市規劃及建設體制不合理

        ①對排水規劃認識不足

        羅山縣城區缺乏排水專項規劃,因而無法很好的指導新建城區排水系統的建設和舊城區排水管道的改造。老城區部分區域存在積水點,降雨時形成積水。

        ②規劃設計標準不完善

        當前排水規劃設計規范和相關設計標準,大多是針對雨水管網以及雨水泵站等設施。防洪規劃主要側重河流;河道和管道這兩套系統缺少系統的專項規劃。尤其是超管網設計重現期的雨水,沒有相關的技術規劃及標準,且缺少對應的工程解決措施。

        ③建設體制不暢通

        道路建設和排水管網建設分屬不同部門,道路建設時序和排水管網建設時序不統一,建設無序,導致已修建道路,排水無出路,形成斷頭路、斷頭管。規劃、建設、交通、水利等部門缺乏溝通、協調,暴雨時出現河水倒灌排水管涵的現象。

        2、解決城市內澇的規劃措施

        2.1強化城市按自然地理格局規劃

        城市發展應嚴格按照本地的自然格局規劃城市的發展。縣城周邊分布一些水庫、河流、濕地等調蓄雨洪的天然設施。由于城市建設的侵占,喪失調蓄功能,對城市防洪排澇造成威脅。編制排水防澇專項規劃應當遵循自然地理格局,盡量減弱城市開發建設等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和沖擊。

        2.2貫徹低影響開發理念

        低影響開發系統在利用雨水資源的同時,還全面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澇安全,減輕城市下游防洪排澇壓力[2]。排水防澇規劃在編制過程中應遵循低影響開發理念,貫徹落實蓄、滯、滲、排等相互結合的原則。羅山縣排澇專項規劃結合城市總體規劃,通過綠地、廣場等地塊對雨水進行滯蓄。

        2.3構建起“排水、排澇、防洪”三級大排水系統

        城市排水體系和排澇體系、防洪體系是整體的。雨水通過排水系統進入城市內河系統,再通過內河排澇系統流入下游河道中。任何一個環節的脫節,都會造成城市內澇。因此,需要構建起“排水、排澇、防洪”三級防護體系,構建完整的大排水系統。

        ①排水體系

        本次規劃,雨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暴雨重現期不應小于2年,重要地區不小于3年一遇,廣場和立交采用10年一遇標準。

        ②排澇體系

        本次規劃內澇防治重現期標準為20年。當發生大于設計標準的暴雨時,雨水管網內水位從滿流狀態升高,直到接近地面積水時,下凹式綠地和雨水調蓄池等開始容納積水,當綠地和調蓄池積滿之后,城市路面會發生積水,形成沿道路縱向的地面徑流,地面積水深度不能超過0.15米,城市不能出現內澇災害。

        ③防洪體系

        防洪體系主要是防止外部洪水侵入城市,同時也滿足城市內澇水的排除。本次規劃防治內澇重現期標準為20年,小潢河現狀20年一遇防洪標準偏低,本專項規劃小潢河防洪標準按50年一遇。本專項規劃做好排水、排澇和防洪體系之間的銜接。

        2.4適當提高排水系統的建設標準

        城市排水管網系統的建設應以高標準建設,包括以下方面:

        ①提高雨水重現期。羅山縣現狀雨水排水設施,雨水重現期標準基本為一年一遇,本專項規劃雨水重現期標準進行提高。

        ②徑流系數按照最不利條件計算。規劃羅山縣城市綜合徑流系數不得大于0.5;但在排水管網設計中,雨水流量的設計應該按照最不利條件來計算,提高排水系統安全性。

        ③取消折減系數。《室外排水設計規范》(2006年版),管渠設計時采用了折減系數m取1.2-2,2014年版《室外排水設計規范》中取消了折減系數,提高排水管網建設標準[3]。

        ④修編暴雨強度公式。羅山縣暴雨強度公式采用25年降雨資料,通過數理統計法建立暴雨模型。由于降雨資料年代較遠且樣本量較少,加之近年來極端氣候增多,暴雨強度公式預測結果偏低,應對暴雨強度公式進行修編。

        ⑤做好排水防澇專項規劃與其他專項規劃的銜接。排水防澇規劃應與城市用地規劃銜接,對河道藍線及雨水泵站等設施的用地予以確定;與道路豎向規劃銜接,從規劃層面上杜絕積水點,考慮好雨水出路的問題;與城市綠地規劃銜接,考慮好雨水資源化利用的問題。

        2.5積水區域治理

        城市老城區沒有進行道路豎向規劃且排水管網的建設標準偏低,尤其是低洼地段,是城市內澇災害頻發的重點區域。在不能抬高低洼地段的情況下,一是截流外部雨水;二是加強低洼地區雨水管網建設,并提高標準,保證城市安全。

        結語

        城市排水防澇是許多城市面對的嚴峻問題,雨洪控制及雨水資源化利用和初期雨水污染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國家和地方已相繼出臺了相關規范和技術標準,對城市排水與防澇規劃的要求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1]彭少麟,周凱,葉有華,粟娟。城市熱島效應研究進展。生態環境,2005,14(4):574~579

        第3篇:防災減災專項規劃范文

        關鍵詞 城鄉規劃 生態文明 策略 重慶

        中圖分類號:TU984.115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報告首次提出“美麗中國”概念,要求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是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抓手和平臺。重慶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有著大山大水的自然生態格局,在快速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時代背景下,城鄉規劃對于城市如何維護山水格局,實現經濟與生態共生共榮,歷史與現代相得益彰,促進城市生態化發展進行了積極而有意義的探索和實踐。

        1 重慶是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和民族地區于一體的、特大山地城鎮的典型代表

        1.1 全市概況

        全市現狀戶籍人口3329萬人,常住人口2919萬人,城鎮人口1606萬人,城鎮化率55%。其中,主城區已建建設用地619平方公里,城鎮人口700萬人,占全市城鎮人口43%。

        1.2 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

        重慶地處四川盆地東南丘陵山地區,北有大巴山,東有巫山,東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婁山。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山地面積占76%,丘陵面積占18%,水域面積占1.29%。從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來看,渝西地區地形以丘陵、低山為主,地形相對平坦,適宜城鎮發展。渝東南和渝東北地區分別靠近大巴山和武陵山兩座大山脈,多高山狹谷,地質地貌復雜。城鎮密度呈西密東疏態勢,西部城鎮密度是東南部和東北部的3至4倍。

        1.3 三峽工程關乎國家生態安全大局

        三峽庫區是全國乃至世界最為特殊的生態功能區,蓄水至175米時,淹沒陸地面積達632平方公里。重慶處在三峽工程生態屏障的核心地帶,庫區重慶段東西長約600公里,南北寬約80公里,面積約占整個三峽庫區面積的85.6%,庫區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354人,是全國平均數的2.1倍和同類型山地丘陵的4倍以上。2009年,三峽工程竣工后,重慶段淹沒陸地面積467平方公里,涉及主城區和13個遠郊區縣。目前,三峽庫區進入可持續發展階段的后三峽時期,但庫區仍然存在人口增長、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安全等多重壓力。

        1.4 重慶主城城市發展歷程與山水格局特征

        重慶是著名的山城、江城,主城區范圍內“一島、兩江、三谷、四脈”的自然山水環境形成了壩、坡、嘴、沱、場等山地典型特征。上世紀四十年代重慶成為戰時首都以來,大量人口的涌入使城市發展迫切需要規劃控制和引導,此后,先后制定了6次城市總體規劃,主城區人口規模從抗戰前的47萬人,發展到抗戰勝利時125萬人,1997年直轄時的500萬人,到目前的700多萬人。在此過程中,規劃始終尊重、順應自然山水環境特征,有機分散、分片集中的規劃理念一脈相承,多中心組團式發展的城市格局在實踐中逐漸發展和完善。

        2 強化山地城鎮生態規劃理念,有機疏散的多中心組團式城市空間結構

        2.1 生態優先的低沖擊城市發展策略

        利用主城區良好的生態格局,在規劃中積極貫徹生態優先的低沖擊城市發展策略,保護好等山體、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和水體等生態廊道,保障主城區生態環境安全。對四山中高程350米以上、覆被條件好、坡度大、具有較高地表起伏度的山體進行核心保育。在城市建成區與自然山體間的大型片狀林地,規劃近1000平方公里由郊野公園、風景名勝區和上百個城市休閑公園組成的山地城市特有的城市綠地系統,形成足夠的生態緩沖地帶。加強組團隔離帶規劃控制,利用兩江沿岸、城區高速公路沿線的綠島、綠帶和綠楔建設,構建生態廊道,形成對本底和斑塊之間的串聯、對異質斑塊間隔離。

        2.2 優化與轉型結合的城市產業布局

        抓住兩江新區戰略和“二環時代”發展契機,促進主城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推動中心城區由傳統產業向第三產業和生產業轉型,積極發展金融、科技、創新、會展、商貿等功能。兩山之外的城市新區則重點發展高新技術、先進制造產業,形成“內優外擴”、“內外聯動”的規劃發展態勢。深入研究主城特大城市人口、產業、交通布局發展特點,以主城為核心在更大區域的大都市區統籌規劃布局,使工業區、市場體系等功能有更多的布局選擇,增強區域協調發展活力。

        2.3 有機疏散的組團城市空間格局

        在主城5473平方公里中,規劃1188平方公里建設用地,占總用地的20%,其余的80%為兩江、自然山地、森林公園、大型綠地、郊野公園及農田用地構成的非建設用地,形成容納1200萬人的特大城市框架。城市空間形成“五大片區二十一個組團”結構體系,生態空間形成“一島兩江三谷四脈百廊千園”結構體系,走向人工建設與自然生態有機融合、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將特大城市分解為10個左右相對較為獨立,人口規模在100萬左右,有相對配套完善的綜合功能的組團,既保持特大城市的規模優勢,又盡量減少因城市規模過大帶來的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等問題。

        2.4 因地制宜、分區輻射的城市中心體系

        與城市空間和組團布局相適應,形成城市中心—副中心—組團中心的三級新中心體系。疏解舊城,發展新區,提升中央商務區以及5個傳統城市副中心的商務集聚功能,培育10個左右新的城市副中心,分擔部分市級公共服務功能。按照人口分布與公共設施布局相匹配的原則,配套發展一批組團中心。

        3 引導和塑造大疏大密,山、水、城交融的城市空間形態

        3.1 大疏大密的特色城市環境

        規劃主城九區1188平方公里建設用地,實際分布在3000平方公里的空間內。傳統上重慶城市密集的區域建筑密集,富有緊湊城市的特點。規劃形成分組團宜高則高的“高而疏”、“低而適中”與部分新區地區“低而疏”,加之組團之間的大片山林綠化,形成獨有的疏密有致的空間分布格局。3000平方公里的城市地區,平均容積率遠低于同等規模的城市,顯現特有的環境品質。

        3.2 山、水、城交融的城市風貌特色

        重慶主城長江和嘉陵江江灣曲折、變化豐富,構成了兩江四岸豐富的江灣景觀。兩江江面寬度適宜,長江平均寬度約600~1000米,嘉陵江平均寬度約300~500米,這個寬度既不同于100~200江面那樣缺少氣勢,也不像長江下游城市兩三千米以上的江面使得兩岸之間難以聯系。以兩江四岸濱江地區為重點,突出山水城市特征,開展主城“兩江四岸”濱江地帶城市設計,高品質塑造濱江地帶城市空間,展現富有重慶特色的城市意象。

        3.3 四山管制規劃和規定

        為切實保護主城四山生態屏障,編制了《縉云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管制分區規劃》,并頒布《重慶市“四山”地區開發建設管制規定》。近年來劃定了主城區的綠線、藍線,設立了7個自然保護區、6個風景名勝區、28個郊野公園和生態農業區,加強了對山體開發建設行為的管控,為山體生態系統的維育,生態服務功能發揮,生態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撐。

        3.4 規劃混合聚居、功能復合的大型聚居區

        以“公交引導、職住平衡、配套完善、融合聚居”為原則布局21個大型聚居區。以居住空間為主體,結合產業分布、環境品質、城市功能和設施支撐等條件因素,將達到一定居住用地和居住建筑規模的功能空間,為未來居住空間發展的重點區域進行規劃統籌和發展謀劃。各個聚居區用地范圍約10~30平方公里、人口規模約20~30萬,總用地約400平方公里、居住總量約500萬人,并帶動就業、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相配套,形成“四位一體”的聚居區完整規劃體系。每個大型聚居區圍繞自身中心都有軌道交通、城市快速干道系統、公交換乘樞紐等,并使之與中心城區及各組團串聯,形成交通便捷、出行順暢的多元化交通網絡。測算周邊產業園區的就業崗位,實現產業和居住的職住平衡。均衡配套服務設施,形成不同層次,服務周到、覆蓋全民的均等化公共服務體系,滿足民生發展需求。同時,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約束”的原則,規劃布局了不同類型的住房體系。

        4 構建以公共交通為主體,各種交通方式有機銜接的多層次、多類型山地低碳綠色交通系統

        4.1 強化交通規劃引導城市發展

        沿各組團、中心布局快速路網,規劃“六橫七縱一環七聯絡”總長882公里的干道骨架,以及39座跨江大橋和37座大型穿山隧道。其中,已建成跨江大橋22座,在建6座;已建成大型穿山隧道17座,在建3座。優化城市次干道和支道路網,形成自由式山地網格化交通系統,提高山地大城市城市道路交通科學性。

        4.2 確立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策略,規劃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達75%以上

        重慶現狀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63.6,高于國內多數大城市。規劃沿主要交通集散點布局大運量城市軌道,布局9條線路、480公里的軌道線網,運送能力達850萬人次/日。目前,已通車里程達142.5公里,位于全國第五位,西部第一位。圍繞軌道站點實施TOD開發,優化布設各層次地面公共交通網絡。

        4.3 探索實踐山地低碳交通,構建步行、扶梯、纜車、自行車等多種方式有機融合的特色慢行系統

        創新將包括自行車、步行在內的低碳慢行系統納入到各級規劃編制及管理中。在兩江四岸等相對平坦區域開展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兼顧交通、健身、休閑等特色功能。優化城市步行環境,系統開展山城步道規劃,在各商業中心區、大型集散場、交通樞紐中普及無障礙通行,利用地形高差規劃電梯、扶梯、纜車、索道等輔助交通方式,形成連續、完善的立體慢行系統,也方便各種交通方式無縫銜接和高效轉換。

        5 高度重視人居環境安全,構建現代化的城市綜合防災減災體系

        5.1 加強山地綜合防災減災規劃的基礎研究

        結合地形地貌、巖土體工程地質類型、地質構造、水文地質及人類經濟活動等因素,對地質災害易發程度進行了不易發區、低易發區、中易發區、高易發區的四級劃分。以此為依據,把市域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區分為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重點防治區包括各個沿江城市的環庫區、重要交通干線和國家級自然人文景觀人口密集區等,地質災害防治主要采取以工程治理和監測預警為主、搬遷避讓為輔等措施進行防治。重點防治區外的廣大地區,均為一般防治區,主要采取監測預警、搬遷避讓為主的非工程治理措施進行防治。同時,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和手段,建立了災害信息采集、快速處理水平,建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和信息共享機制。

        5.2 制定專項規劃,全面提升城市綜合防災減災水平

        規劃編制完成了應急避難場所規劃、泄洪通道專項規劃、城市消防規劃、人防工程建設總體規劃等大量專項規劃,并出臺了相應的管制措施并予以充分實施。其中,《主城區應急避難場所專項規劃》分城市級——市級——區級——社區級四個梯級,與21個組團相對應,分別規劃了21處市級應急避難場所、130余處區級應急避難場所,以及全面覆蓋主城區的大量社區級應急避難場所。市域40個區縣也全部編制完成了分區防災避難場所專項規劃,并制定了具體的實施計劃。《主城區泄洪通道專項規劃》共規劃了233條泄洪通道系統,規劃要求除滿足泄洪功能外,還應為泄洪通道建設及城市安全、景觀必須預留的空間距離。

        5.3 積極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

        為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生態文明,提升城市品質,市政府提出了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目標。具體措施上,通過優化產業布局,環境污染防治、基礎設施建設、環境綜合整治、制度創新、宣傳教育等多種方式,實施環境保護優化、空氣質量達標、水環境質量達標、基礎設施建設、企業環保達標、環境能力建設、城鄉環境整治、公眾滿意度提升等系列工程,將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5大類26項指標進行分解落,力爭2013年通過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考核驗收。

        6 注重技術創新,開展生態城市規劃試點示范

        6.1 生態城市課題研究

        針對生態城市規劃,配套開展系列專題研究,包括生態城市規劃指標體系研究、適用于山地條件的生態技術研究、山地生態城規劃標準體系研究等十多項課題。其中,生態城規劃指標體系將一般城市規劃標準的基本內容與生態城市建設指標進行有機關聯,結合重慶具體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特點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充分體現重慶山水城市地理特征的指標體系。通過開展山地生態城規劃標準體系研究,有利于對我國城鄉規劃標準的具體內容完善,彌補現有體系對于山地區域考慮的不足。

        6.2 開展宜人尺度的悅來生態城規劃,加強山地生態城市規劃創新

        啟動悅來生態城規劃試點,探索山地城市的生態城規劃理念和方法。悅來生態城于2012年10月15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復同意規劃為綠色生態示范城區,納入了中央財政對綠色生態城區給予資金定額補助范圍。在規劃中,以低碳生態的小尺度城市空間布局為目標,形成緊湊型的低碳鄰里社區。

        7 重慶推進生態文明對策建議

        生態文明只有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建立起新的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的協作關系時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因此其建設必然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下一步,城鄉規劃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在城市規劃編制、規劃實施、規劃監督等方面,對生態規劃理念、技術方法、指標設定、操作路徑、組織保障、應用推廣等做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

        7.1 優化城鎮體系布局

        將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及重要林地、重要濕地、重要水源地、重要生態功能區等生態區域納入城鎮體系空間保護系統中,從產業布局、交通設施布局、城鎮布局方面,協調與城鄉建設的關系。

        7.2 對城鄉總體規劃進行深化,并出臺相關配套政策保障規劃實施

        要以保護城市山體山形和水系水質為前提進行城市規劃布局,構建生態網絡,整合山系、水系、濕地、自然林地、人工綠地以及道路空間、游憩空間的建設與保護,協調生態保育的技術與政策,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路徑、技術路徑與社會經濟保障措施。

        7.3 服務低碳經濟發展,做好低碳技術的規劃引導,將國際先進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規劃管理法定依據

        即將生態環境、能源利用、水資源利用、固廢處理、綠色交通和建筑設計的先進技術轉化為具體的生態指標及控制引導要求,落實至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法定圖則中。

        7.4 在規劃實施過程中進一步加強生態空間管控和人文服務

        加大規劃執法監督力度,保護生態資源,保障開敞空間和公共空間。加強均等合理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布局,搭建生態文化空間。推進工業區生態化、生態社區建設、可持續的建筑等方面工作。

        第4篇:防災減災專項規劃范文

        第二條市政公用設施的抗災設防,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市政公用設施,是指規劃區內的城市道路(含橋梁)、城市軌道交通、供水、排水、燃氣、熱力、園林綠化、環境衛生、道路照明等設施及附屬設施。

        本規定所稱抗災設防是指針對地震、臺風、雨雪冰凍、暴雨、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所采取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第三條市政公用設施抗災設防實行預防為主、平災結合的方針。

        第四條國務院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依法負責全國市政公用設施抗災設防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依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市政公用設施抗災設防的具體管理工作。

        第五條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實際防災要求,制定、修訂有關工程建設標準,將市政公用設施的抗災設防要求和先進、適用、成熟的技術措施納入工程建設標準。

        第六條國家鼓勵采用符合工程建設標準的先進技術方法和材料設備,進行市政公用設施的抗災設計與施工。在工程設計和施工中采用可能影響市政公用設施抗災能力,且無相應工程建設標準的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申請核準。

        第七條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單位、勘察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市政公用設施的運營、養護單位以及從事市政公用設施抗災抗震鑒定、工程檢測活動的單位,應當遵守有關建設工程抗災設防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依法承擔相應責任。

        第八條城鄉規劃中的防災專項規劃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在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基礎上,對重大市政公用設施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市政公用設施,進行災害及次生災害風險、抗災性能、功能失效影響和災時保障能力評估,并制定相應的對策;

        (二)根據各類災害的發生概率、城鎮規模以及市政公用設施的重要性、使用功能、修復難易程度、發生次生災害的可能性等,提出市政公用設施布局、建設和改造的抗災設防要求和主要措施;

        (三)避開可能產生滑坡、塌陷、水淹危險或者周邊有危險源的地帶,充分考慮人們及時、就近避難的要求,利用廣場、停車場、公園綠地等設立避難場所,配備應急供水、排水、供電、消防、通訊、交通等設施。

        第九條城鄉規劃中的市政公用設施專項規劃應當滿足下列要求:

        (一)快速路、主干道以及對抗災救災有重要影響的道路應當與周邊建筑和設施設置足夠的間距,廣場、停車場、公園綠地、城市軌道交通應當符合發生災害時能盡快疏散人群和救災的要求;

        (二)水源、氣源和熱源設置,供水、燃氣、熱力干線的設計以及相應廠站的布置,應當滿足抗災和災后迅速恢復供應的要求,符合防止和控制爆炸、火災等次生災害的要求,重要廠站應當配有自備電源和必要的應急儲備;

        (三)排水設施應當充分考慮下沉式立交橋下、地下工程和其他低洼地段的排水要求,防止次生洪澇災害;

        (四)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和污水處理設施應當符合災后恢復運營和預防二次污染的要求,環境衛生設施配置應當滿足災后垃圾清運的要求;

        (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條市政公用設施的選址和建設應當符合城鄉規劃以及防災專項規劃、市政公用設施各項專業規劃和有關工程建設標準的要求。

        位于抗震設防區、洪澇易發區或者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市政公用設施的選址和建設還應當分別符合城市抗震防災、洪澇防治和地質災害防治等專項規劃的要求。

        第十一條新建、改建和擴建市政公用設施應當按照有關工程建設標準進行抗災設防。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降低抗災設防標準。

        第十二條新建、改建和擴建市政公用設施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標準設置安全監測、健康監測、應急自動處置和防災設施,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安全監測、健康監測、應急自動處置和防災設施投資應當納入建設項目預算。

        第十三條對重大市政公用設施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市政公用設施進行可行性研究時,建設單位應當組織專家對工程選址和設計方案進行抗災設防專項論證。

        第十四條對抗震設防區的下列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單位應當在初步設計階段組織專家進行抗震專項論證:

        (一)屬于《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殊設防類、重點設防類的市政公用設施;

        (二)結構復雜或者采用隔震減震措施的大型城鎮橋梁和城市軌道交通橋梁,直接作為地面建筑或者橋梁基礎以及處于可能液化或者軟粘土層的隧道;

        (三)超過一萬平方米的地下停車場等地下工程設施;

        (四)震后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共同溝工程、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和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設施;

        (五)超出現行工程建設標準適用范圍的市政公用設施。

        國家或者地方對抗震設防區的市政公用設施還有其他規定的,還應當符合其規定。

        第十五條市政公用設施抗震專項論證的內容包括:市政公用設施的抗震設防類別、抗震設防烈度及設計地震動參數的采用、場地類型和場地抗震性能、抗震概念設計、抗震計算、抗震及防止次生災害措施、基礎抗震性能等。對有特殊要求的工程,還應當論證其地震應急處置方案和健康監測方案設計。

        第十六條建設單位組織抗震專項論證時,應當有三名以上國家或者工程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政公用設施抗震專項論證專家庫成員參加。

        國家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市政公用設施抗震專項論證專家庫成員分別由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公布。

        第十七條對風荷載起控制作用的城鎮橋梁和城市軌道交通橋梁等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單位應當在初步設計階段組織專家進行抗風專項論證。

        第十八條施工圖審查機構在進行施工圖審查時,應當審查市政公用設施抗災設防內容。

        對應當進行抗災設防專項論證、抗震專項論證、抗風專項論證的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單位應當在提交施工圖的同時將專項論證意見送施工圖審查機構。

        對應當進行而未進行抗災設防專項論證、抗震專項論證、抗風專項論證的市政公用設施,或者進行了抗災設防專項論證、抗震專項論證、抗風專項論證的市政公用設施,其設計圖紙未執行專項論證意見的,施工圖審查結論為不合格。

        第十九條建設單位應當針對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期間的防災薄弱環節,組織制定技術措施和應急預案,并組織實施。

        第二十條市政公用設施的運營、養護單位應當定期對市政公用設施進行維護、檢查和更新,確保市政公用設施的抗災能力。

        市政公用設施的運營、養護單位應當加強對重大市政公用設施、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市政公用設施的關鍵部位和關鍵設備的安全監測、健康監測工作,定期對土建工程和運營設施的抗災性能進行評價,并制定相應的技術措施。

        市政公用設施的運營、養護單位應當保存有關市政公用設施抗災設防資料和維護、檢查、監測、評價、鑒定、修復、加固、更新、拆除等記錄,建立信息系統,實行動態管理,并及時將有關資料報城建檔案管理機構備案。

        第二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變動或者破壞市政公用設施的防災設施、抗震抗風構件、隔震或者振動控制裝置、安全監測系統、健康監測系統、應急自動處置系統以及地震反應觀測系統等設施。

        第二十二條市政公用設施的運營、養護單位應當按照工程建設標準和應急措施,設置安全報警、監控電視、漏電報警、燃氣等易燃易爆氣體和有毒有害氣體報警、防汛、消防、逃生、緊急疏散照明、應急發電、應急通訊、救援等器材和設備,定期維護、檢查、更新,并保持正常運行。

        第二十三條市政公用設施超出合理使用年限,或者在合理使用年限內,但因環境、人為等各種因素抗災能力受損的,市政公用設施的運營、養護單位應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檢測評估,需要進行修復或者加固的,應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修復或者加固。

        第二十四條抗震設防區內已建成的下列市政公用設施,原設計未采取抗震設防措施且未列入近期改造、改建、拆除計劃的,市政公用設施的產權單位應當委托具有相應設計資質的單位按照抗震鑒定標準進行抗震鑒定:

        (一)屬于《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殊設防類、重點設防類的城鎮橋梁,城市軌道交通,燃氣、供水、排水、熱力設施;

        (二)第(一)項之外的其他重大市政公用設施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市政公用設施;

        (三)有重大文物價值和紀念意義的市政公用設施;

        (四)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市政公用設施。

        經鑒定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市政公用設施應當進行改造、改建,或者由具有相應資質的設計、施工單位按照有關工程建設標準依法進行抗震加固設計與施工;未進行改造、改建或者加固前,應當限制使用。

        第二十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并組織實施。

        市政公用設施的運營、養護單位應當根據市政公用設施的具體情況,制定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建立應急搶險和救援隊伍,配備搶險、救援器材設備,并定期組織演練。定期演練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第二十六條災害發生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以及市政公用設施的運營、養護單位應當按照相應的應急預案及時組織應對響應。

        第二十七條災害發生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對受災的市政公用設施進行應急評估,并及時將市政公用設施因災直接經濟損失情況報上級建設主管部門以及同級人民政府民政主管部門。

        經應急評估需進行抗災鑒定的市政公用設施,其運營、養護單位應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按照國家有關工程建設標準進行鑒定。經鑒定需修復、加固或者重建的,應當按照工程建設標準進行修復、加固或者重建。

        經應急評估可繼續使用的市政公用設施,其運營、養護單位應當進行安全性檢查,經檢查合格后,方可恢復運營、使用。

        第二十八條自然災害發生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專家,對破壞程度超出工程建設標準允許范圍的市政公用設施進行調查分析,對因違反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造成破壞的,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第二十九條災區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進行恢復重建時,應當堅持基礎設施先行的原則。

        需易地重建的市政公用設施,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規劃和建設。

        地震后修復或者建設市政公用設施,應當以國家地震部門審定、的地震動參數復核結果,作為抗震設防的依據。

        當發生超過當地設防標準的其他自然災害時,災后修復或者建設的市政公用設施,應當以國家相關災害預測、預報部門公布的災害發生概率,作為抗災設防的依據。

        第三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市政公用設施抗災設防質量的監督管理,并對本行政區域內市政公用設施執行抗災設防的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情況,定期進行監督檢查,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檢查的單位提供有關市政公用設施抗災設防的文件和資料;

        (二)發現有影響市政公用設施抗災設防質量的問題時,責令相關責任人委托具有資質的專業機構進行必要的檢測、鑒定,并提出整改措施。

        第三十一條違反本規定,擅自采用沒有工程建設標準又未經核準的新技術、新材料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處以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二條違反本規定,擅自變動或者破壞市政公用設施的防災設施、抗震抗風構件、隔震或者振動控制裝置、安全監測系統、健康監測系統、應急自動處置系統以及地震反應觀測系統等設施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對個人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對單位處以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三條違反本規定,未對經鑒定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市政公用設施進行改造、改建或者抗震加固,又未限制使用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處以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四條本規定所稱重大市政公用設施,包括快速路、主干道、對抗災救災有重要影響的城鎮道路上的大型橋梁(含大型高架橋、立交橋)、隧道工程、城市廣場、防災公園綠地,公共地下停車場工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城鎮水源工程、水廠、供水排水主干管、高壓和次高壓城鎮燃氣熱力樞紐工程、城鎮燃氣熱力管道主干管、城鎮排水工程、大型污水處理中心、大型垃圾處理設施等。

        第5篇:防災減災專項規劃范文

        為保障城市安全度汛,現就加強我省城市排水設施建設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加強城市排水規劃編制與實施工作

        (一)科學編制規劃,合理確定排水標準。

        城市排水專項規劃是城市排水工程建設和管理的重要依據,各地首先要依據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防洪規劃,編制和完善城市排水專項規劃。規劃要遠近結合,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則合理劃分排水區域,按雨、污分流的要求,分別制定城市雨、污水收集系統。要根據當地社會發展和經濟實力,科學確定城市排水標準。

        技術指導意見:

        1、在編制排水規劃時,排水系統可根據當地總體規劃實施情況和經濟發展狀況一次規劃、分期建設。

        2、排水規劃應按照雨污分流原則規劃排水系統。我省屬于降雨量偏多地區,制定排水系統時應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由污水收集系統收集并送到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雨水由雨水系統收集,就近排入水體,或通過提水泵站排到外河。

        3、適度超前確定城市排水標準。《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2006)規定,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一般采用0.5年~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區或短期積水能引起較嚴重后果的地區,一般采用3年~5年。過去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地方經濟實力的影響,我省均采用規范的下限,城市干道和高架橋下穿道經常出現長時間積水,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不便。考慮近40年來我國排水設計標準一直沒有提高,而城市建設水平已大幅度提高,短期積水所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嚴重。因此,要求按照規范的上限或適度超上限確定城市排水標準,以防止或減少城市發生大面積積水的機率。

        4、準確校核城市排澇設施的能力。水利部門提出按二十年一遇的排澇標準確定城市排澇泵站的裝機能力。我省可參照上海市道路積水標準校核城市排澇泵站的排水能力(即城市道路積水深度不超過15cm,積水時間不超過1小時,積水范圍不超過道路路線長50m),采用雨水重現期對排水設施的能力進行分析,根據道路高程確定內河排澇水位,按該雨水系統內城市道路積水深度不超過15cm進行復核。復核結果不符合上述要求時,則應調整排水系統設計,包括放大雨水管徑、增設透水磚路面、建設雨水調蓄池、增加泵站排澇能力等措施。

        5、充分考慮蓄、滲、排、用并舉,重點突出“兩個確保、兩個利用、一個推廣”。兩個確保:一是確保按照設計標準保證城市排水暢通。全省縣城及縣城以上城市要基本消除社會反響大、影響面廣的積水區:即發生降雨強度在每小時35毫米以下時,城市道路不出現積水;發生降雨強度在每小時35--45毫米能在雨后2小時內排除積水,城市重要地段及交通樞紐不發生積水;二是確保在超過設計標準時,退水快,積水時間短。即發生降雨強度每小時45--55毫米能在雨后6小時內排除積水;發生降雨強度在每小時55毫米以上時,不發生人員傷亡及重大財產損失。

        兩個利用:一是充分利用城市的公共綠地及自然或人工修建的河、湖等排水溝渠,作為超標準降雨時的臨時調蓄水體;二是科學、合理利用雨水資源,作為對水質要求不高的景觀和道路用水水源。要引導和鼓勵雨水利用、屋頂綠化等設施建設。

        一推廣:積極推廣透水磚路面作為人行道、廣場、庭院、停車場等地面硬化設施,以利于雨水下滲。

        (二)合理開發利用,提高調蓄能力。

        在城市開發建設中,要體現低影響開發的重要理念,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水系,綜合治理水環境。要合理利用景觀空間對暴雨徑流進行控制,采用雨水蓄滲、透水磚路面等調蓄、滲透手段減少雨水徑流量。要擴大城市綠化面積,推廣“下凹式”綠地建設,充分發揮綠地的滲水功能。要盡可能保留原有的自然水系、濕地,嚴禁隨意填埋河道水系。有條件的城市要恢復已填埋的溝、河、湖、塘,并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將其改造成濕地,恢復蓄洪分流功能。要推廣雨水調蓄池建設,提高水體的調蓄能力。

        技術指導意見:

        1、低影響開發(LTD)強調城鎮開發應減少對環境的沖擊,其核心是建立源頭控制理念,構建城市的自然排水系統,合理利用景觀空間,對面源污染進行處理和對暴雨徑流進行削減。隨著我省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道路在建設中易造成道路墊面不透水層的增加,導致徑流量增加。城市規劃時,通過低影響開發理念實現雨水控制和利用,采用滲透、調蓄等手段減少雨水徑流量。具體措施包括屋頂綠化、下凹式綠地、透水磚路面和雨水調蓄池等。

        2、下凹式綠地是將綠地低于周圍地面適當深度,可削減綠地本身的徑流,同時周圍地面的徑流能流入綠地下滲。下凹式綠地結構設計的關鍵是調整好綠地與周邊道路和雨水口的高程關系,即路面標高高于綠地標高,雨水口設在綠地中或綠地和道路交界處,雨水口標高高于綠地標高而低于路面標高。如果道路坡度適合,可以直接利用路面作為溢流坎,使非綠地鋪裝表面產生的徑流雨水匯入下凹式綠地入滲,待綠地蓄滿水后再流入雨水口。

        3、注重建設并發揮城市雨水調蓄池作用。在城市建設中,應推廣建設雨水調蓄池。設置雨水調蓄池,將部分雨水暫時儲存在調蓄池中,可降低下游雨水干管的管徑,提高區域的排水標準。對于城市內河的主要污染源來源于合流制排水系統的溢流污染物或分流制排水系統排放的初期雨水,在排水系統雨水排放口附近設置雨水調蓄池,可將濃度較高的污染物或初期雨水暫時儲存在調蓄池中,待降雨結束后,再將儲存的污水通過污水管道輸送至污水處理廠,以減少面源污染。在缺水地區,通過建設雨水調蓄池,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資源。

        雨水調蓄池可以充分利用現有河道、池塘、人工湖等水體景觀設施建設。雨水調蓄池的布置視其作用而定:當主要用于削減城鎮面源污染時,可將調蓄池布置在排水系統的末端;當主要用于削減洪峰流量時,一般將調蓄池布置在排水系統的起端或中間位置;當主要用于雨水利用時,調蓄池應靠近用水量較大的地方,以減少雨水利用管渠的工程量。

        (三)加強規劃管理,完善排水體系。

        排水專項規劃一經批準,必須嚴格組織實施。各地要以規劃為依據,統籌推進城市排水設施建設和管理工作。要根據城市的發展和需求,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使排水設施建設與城市發展同步。要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對排水專項規劃進行制定或修編,以保證城市發展的需要。

        二、全力推進城市排水設施建設

        (四)加快排水設施建設,實施雨污分流。

        各地在城市建設中,要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設時序進行,科學利用地面、地下空間,保證泵站、雨水管網等排水設施建設用地和管位需求。要按照規劃要求,及時完成新建成區排水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排水系統,突出保障人口密集區和城市主干道的運行安全。要按照城市的排澇標準,加快城市排澇泵站的建設。

        在舊城改造中,要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則對原有的排水系統進行改造,加快老城區雨水管網的改造進度。全面開展城市低洼易澇片區調查,制訂老舊街巷的排水工程年度實施計劃,并按照輕重緩急有序推進。

        (五)綜合治理水環境,改善人居環境。

        各地要以城市水系及濱水綠地為重點,對城市水環境進行綜合整治。要以創建人居環境(范例)獎和園林城市為抓手,建設和改造城市河道、池塘、人工湖等水體景觀設施,加快城市園林綠化和濕地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城市調蓄和排水能力。

        (六)加強建設管理,確保工程質量。

        城市排水主管部門要全面負責城市排水工程質量監督工作。建設單位要建立和落實質量責任制,保證工程施工質量;應將城市排水工程發包給具有相應資質等級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和工程質量檢測等單位承擔相應的建設任務。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和工程質量檢測單位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技術標準從事執業活動,并依法對工程質量承擔相應責任。

        建設單位要合理安排工期,加快施工進度,確保排澇工程在汛前完工并發揮效益。汛前不能投入使用的項目,要做好內澇防范措施,修建臨時排澇工程并注意做好與周邊排澇設施的銜接和溝通。

        道路雨水管網、排澇泵站等基礎設施建設要積極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提升城市排水系統科學化、自動化和先進性水平。

        三、切實加強排水設施的管理

        (七)落實維護經費,做好日常養護工作。

        各地要按照國家確定的技術標準及操作規程,做好城市排水設施的維修養護工作。要落實道路雨水管網和排澇泵站維修養護專項經費,按照管養分離原則,積極推廣市場化運作方式,由專業隊伍負責城市雨水系統和排澇泵站的日常維修養護。

        各泵站管理單位可參照水利部、財政部制定的《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定崗標準》實行定崗定員。要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按照“因事設崗、以崗定責、以工作量定員”的原則,落實專業管理人員,確保排澇設施及時發揮效益。

        (八)依法加強管理,充分發揮工程效益。

        城市排水主管部門要加大城市排水設施的管理和執法力度,及時發現制止損壞排水設施的行為,杜絕人為擠占和填埋河道、排水渠道、雨水調蓄池等水體的現象發生。

        各地要強化監督檢查。對日常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督促責任單位立即整改,并做好整改情況的跟蹤督查,確保排水工程發揮應有的效益。要加強雨水系統和排澇設施的檢查,強化建設工程工地的管理。嚴禁將施工泥漿、砂漿、廢水等排入城市排澇管網,保障城市排澇設施安全運行。

        (九)加強汛前檢查,消除內澇隱患。

        在每年汛期來臨前,城市排水工程管理單位要組織人員對排水設施的建設、運行等方面進行全面檢查,針對城市排水存在的排澇能力不足、雨水管網阻塞、小區設施不配套等問題,及時制定方案,消除存在的各類隱患。要加強對雨水管網、排水溝渠的清淤、維護工作,確保雨水井蓖正常收水、排水通暢。要對排澇泵站機電設備和供電線路進行全面檢查,確保汛期泵站正常運行。

        加強對積水易澇區域的防范,發現有堵水或內澇情況,及時采取措施。要協同有關單位清除市區河道、排水渠道等水體的阻水障礙物,拆除占壓排水設施的違章建筑。

        要認真排查在建項目施工現場可能存在的各類隱患,重點檢查深基坑、施工圍堰等臨時設施的導流方案和度汛措施落實情況。

        四、落實各項保障措施

        (十)加大資金投入,保障隊伍建設。

        城市排澇設施建設投資需求大,各地要把這項工作作為關系民生、關系城市安全的大事來抓。要加大對城市排澇設施建設的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并足額落實日常養護經費。切實加強排水設施管理制度建設,不斷強化城市排水隊伍建設,健全分工協作、齊抓共管、協調聯動的長效工作機制。

        (十一)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應急能力

        各級城市排水主管部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城市防洪排澇應急預案。已完成預案的城市,要根據城市發展實際,及時修訂完善,增強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據城市排水的需要,組建應急搶排隊伍,配備臨時機泵、移動變壓器、柴油發電機等應急設備和器材,落實各項應急措施,并適時開展應急演練,確保在關鍵時刻能夠發揮作用。要加強組織領導與部門協作,提高應急搶險處置能力。

        (十二)做好預測預報,提高預警水平。

        加雨預測預報是減少城市澇災損失的關鍵。各級城市排水主管部門要與水務、氣象部門保持密切聯系,及時掌握雨、水情,科學調度排水工程,及時騰空底水,增加河、湖調洪能力。要建立和完善暴雨和災害性天氣預警體系,及時預警信息,適時啟動應急響應,提前落實防災、減災措施。各地要利用手機短信、廣播、電視等渠道,及時主動向公眾雨情、水情、道路積水等有關情況,指導群眾做好防范工作。

        (十三)強化防汛值班,保證信息傳遞。

        各級城市排水主管部門和工程管理單位要嚴格執行防汛值班制度,落實帶班領導和值班人員,嚴肅值班紀律,保證24小時通訊暢通,確保各類汛情、險情信息及時傳遞。要對城市立交橋、泵站出水口、低洼地區、主要道路積水情況進行實時監控,為城市排水工作提供及時、準確、全面的信息支持,掌握防汛排澇工作主動權。

        (十四)注重宣傳教育,增強防災意識。

        要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途徑和方式,面向廣大群眾宣傳普及城市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公眾防災意識、自救互助能力和防災避險主動性。發生災害性天氣時,按照防汛機構的汛情公告,及時疏導道路交通,搶排道路積水,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城市防洪排澇,努力將因突發災害性天氣所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第6篇:防災減災專項規劃范文

        不同的地方對避難人口有不同的定義[3]。如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避難人口是指躲避災害或迫害的人口。根據下中邦彥的《世界大百科事典》,避難人口是指因地震、暴雨、火山活動等異常自然現象或過失、事故、戰爭等人為原因引發災害,需要從原來功能遭受破壞的場所或預想危險的場所,向人身和財產安全場所轉移的人口。從這兩個定義可以看出,就避難的動機來看,原因有兩種:①由于災害導致的,如地震、洪水,還有生態災難等;②由于迫害導致的。盡管這兩者都叫避難,但差別非常大。本文集中于闡述由于災害導致的避難人口估算。按照需避難時間的長短,避難人口可分為兩部分:緊急避難人口和固定避難人口。其中,緊急避難人口是指由于災害影響需臨時安置的人口。

        這部分人口的避難安置時間最長不超過3d。緊急避難人口涵蓋兩部分,一部分是當災害影響在短期內(3d之內)消除后能重新回到自己住處的人口,另一部分是災害影響無法在短期內(3d之內)消除,需要從緊急防災避難場所轉入固定防災避難場所的人口。固定避難人口是指由于災害影響較重,民眾無法在短期內(3d之內)回到自己住處,需要較長時間的避難安置的人口,其避難時間最長不超過100d。緊急避難人口數量大、涵蓋范圍廣,基本涉及可能影響范圍內的全部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但他們對避難條件(如人均有效避難面積、配套設施等)要求相對較低。固定避難人口一般只涉及城市中受災害影響人口的一部分,其規模與災害類型和城市建設有關。為更清晰表達本文觀點,本文將集中于闡述固定避難人口估算。

        2常見錯誤分析

        在筆者調查中發現,在城市規劃中,對固定防災避難人口規模估算的錯誤主要有以下三種情形。

        2.1將全部規劃人口作為防災避難人口這種情況可能是規劃人員錯誤地以為防災避難場所規劃只有為所有規劃人口提供固定防災避難場所才是安全的。很顯然,這種固定防災避難人口規模估算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過大。因為除了極為極端的災害情況,一般極少有需要城市全部人口進行固定防災避難。如在汶川地震中,也只有處于極震區的映秀鎮、北川縣城需要全部避難[7]。但我們城市的防災目標是建立在一定超越概率水準下的防災能力建設。因此,這種極端災害情況一般不會作為我們城市建設的災害防御目標,否則將給城市建設造成嚴重負擔,并造成巨大浪費。

        2.2通過統計其它城市的防災避難人口比例來推算規劃城市的防災避難人口比例類比是城市規劃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具有簡單實用的優點。但使用該方法是有條件的:類比方之間相似度越高,結論越準確。不同城市之間固定防災避難需求進行類比,應考察以下因素。(1)同類災害的危險性水平。明確城市災害的危險性是進行城市防災避難場所規劃的前提。一般來說,對一座城市,某種災害的危險性越高,其防災避難需求也就越大。而不同城市,各種災害的危險性并不一定相同。如在防洪規劃中,縱使是位于同一條河流的兩個城市(圖1),其洪水災害的危險性也并不一定相同。一般情況下,B城市的洪災危險性要比A城市高。同樣,對于地震災害來說,城市的地震危險性就跟區域地震構造環境、城市工程地質條件等很多因素有關。所以,災害危險性相差較大的城市,其防災避難場所需求不宜簡單類比。(2)城市抗災和救災能力。抗災和救災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一座城市對固定防災避難場所的需求。在同等災害條件下,一座城市如果抗災和救災能力強,其防災避難需求就很低。反之則高。如從對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地震災害影響統計我們會發現(表1),對于防震減災工作做得比較好的國家(如日本),當城市遭受7.0級地震的時候,其影響相對會小很多。因此,在做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規劃時,如果不加考慮地簡單類比,很可能就會產生很大偏差。所以,城市抗災和救災能力有很大差別的城市,其防災避難需求不宜簡單類比。(3)城市建設現狀。城市現狀對確定防災避難場所規模有著重要影響。這種建設現狀包含兩方面內容:①已有建設工程的抗災防災能力建設現狀,②規劃期內城市建成區和拓展區的關系現狀。

        對第一種情形很好理解,在此不再贅述。第二種情形的意思是,按照一般規律,相對于城市建成區來說,城市拓展區由于建設時間短,防災水準高,其防災抗災能力相對較強。一般情況下,城市拓展區占全部規劃面積的比重越大,城市整體防災避難人口規模應該越小。因此,一個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的城市和一個發展基本成型的城市,其防災避難需求的確定方法也應是不同的(圖2)。所以,城市建設現狀有較大差別的城市,其防災避難需求不宜簡單類比。(4)城市發展速度。城市的發展速度對防災避難需求也會有一定影響。城市的發展速度可大致分為勻速、先快后慢和先慢后快三種基本情形(本文假定城市繼續發展,不考慮不發展和萎縮情形)。而這三種基本發展速度情形下的城市,其最終防災避難需求也會出現差異(圖3)。可以確定,在初始和最終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三種情況中避難需求是b最大,c最小,a居中。所以,城市的發展速度有較大差異的城市,其防災避難需求不宜簡單類比。(5)其它因素。另外,在進行不同城市防災避難需求類比前,以下因素也應酌情考慮:人口狀況,包括年齡結構、性別結構、文化水平等;區域內可用防災資源情況等。

        2.3不分災害類別,統一按一個規模計算城市防災避難人口這種錯誤又分為兩種情形:①將全部人口劃為固定避難人口,因此也無所謂劃分災害類別;②根據一種或幾種災害確定一個固定避難人口規模,然后將這個規模作為所有災害避難場所的計算口徑。對于前面一種情形,在前面分析第一種情況時已經介紹過。這部分將主要針對后面一種情形進行分析。對同一個城市來說,不同災害的影響范圍可能不同,影響程度可能不同,甚至設防的概率可能都不同,因此,將所有災害的固定防災避難人口簡單按照一個口徑算是不太恰當的。如對于北方城市哈爾濱來說,防寒應急避難場所可能相對來說比較重要,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應建設同等規模的防暑應急避難場所。

        3避難人口估算

        針對不同災害,防災避難人口的計算方法是不同的。但其核心只有一個:計算因災害而影響居住安全的人口規模和分布。因此,計算防災避難人口,一般按照以下5個步驟進行。

        3.1確定災害的防御水準由于城市的災害危險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其在區域中的重要性程度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城市一般都會有不同的災害防御水準。而災害防御水準的設定,對防災避難人口規模的估算有著直接而重大的影響。如筆者曾對昆明市中心城區地震固定應急避難人口規模進行過測算。當按Ⅷ度(0.20g)進行測算時,規劃區地震應急避難人口規模約占總人口規模的25%;但當按照Ⅸ度進行測算時,規劃區地震應急避難人口規模則達到總人口規模的58%。當然,災害的防御水準一般國家都有相關標準、規范進行了界定,防災避難場所規劃只要按照國家相關標準規范要求做就行。如《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對全國城市抗震設防標準進行了規定,《防洪標準》對城市的防洪標準進行了界定。強調這一點是想說明,同其他防災規劃一樣,防災避難場所規劃也是在一定風險水平下的專項規劃,不宜盲目追求防災避難人口規模和覆蓋率。

        3.2確定受災害影響人口對一座城市來說,不同的災害,其影響范圍可能也不同。因此,不同災害下受影響的人口可能也不同。如洪水災害,一般優先考慮城市中地勢相對較低處人口的防災避難需求(圖4);臺風災害,因為一個地區的臺風一般都有相對固定的路徑,所以優先考慮臺風路徑一定范圍內人口的防災避難需求;而雨雪冰凍災害,則應重點考慮沒有取暖設施建筑中人口的防災避難需求。所以,應根據災害類型,確定受影響人口的范圍。這是合理估算防災避難人口的基礎。

        3.3確定受災害影響程度在災害危險性一定的情況下,城市的抗災能力和救災能力不同,城市最后的受災程度也會有很大差異。所以,結合城市自身的抗災能力和救災能力,分析城市的受災程度是必需的。如對洪水災害,城市抗災能力方面可以考慮城市行洪和滯洪能力建設情況,受洪水災害威脅建筑的材質、結構類型、高度等因素。城市的救災能力可以考慮砂袋、抽水泵、沖鋒舟等城市防洪物資儲備情況,以及城市防洪隊伍人員配備和訓練等情況。對于地震災害,城市抗災能力應考慮建筑的抗震設防烈度、結構類型、建設年代等因素(圖5)。城市救災能力則應考慮應急人員和應急裝備等建設情況。總之,應根據災害類型,結合城市建設自身的特點,對城市抗災和救災能力進行分析,然后估算城市的受災程度。

        3.4判斷需要避難人口在這里需要明確,并不是所有受影響范圍內的人員都要避難,也不是所有受損建筑中的人員都需要避難。而是根據建筑受損程度的不同,有相應不同比例的人口需要避難。避難人口的確定是根據建筑受影響程度確定的。如在地震災害中,計算需要固定避難人口一般采用如下方法:式中:M為地震災害中需固定避難人口;A1為地震時毀壞的住宅建筑面積;A2為地震時嚴重破壞的住宅建筑面積;A3為地震時中等破壞的住宅建筑面積;a為人均居住面積。可以看出,在地震災害中,房屋處于基本完好和輕微破壞建筑中的人是不需要固定避難的;房屋處于中等破壞建筑中人70%需要固定避難;房屋處于嚴重破壞和毀壞建筑中的人才需要全部固定避難(毀壞建筑中的人數乘以23是考慮了人員傷亡的影響)。

        3.5統計需要避難人口和分布根據避難人口的計算進行統計,計算出城市固定避難人口規模以及分布情況。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考慮到就近避難的原則,避難人口的地域分布對避難場所規劃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計算提供的避難人口估算應包含地域分布這個指標。

        4結語

        第7篇:防災減災專項規劃范文

        上海要遭遇什么大災難了嗎?和電影《2012》描繪的末日災難有關系嗎?民間議論沸沸揚揚。網絡調查:“2012”和“避難所”兩個關鍵詞之間是否存在曖昧關聯,有超過70%的網友選擇“寧可信其有”。

        針對種種傳聞和疑問,上海市民防辦秘書處副處長楊慶華向本刊記者解釋:“大型避難所的建成時間選擇2012年為節點,只是上海市在制定相關規劃時提出的一個近期目標。”

        楊慶華說,上海地震的發生概率相當小,但是災害性事件仍有可能發生,比如強對流天氣、水電氣系統的損壞帶來的突發事件、廠礦化工企業有害氣體的泄漏,甚至火災等,需要有應急避難場所來保證公眾安全。

        上海防災減災研究所副所長羅奇峰告訴本刊記者,雖然近年來全球自然災害頻發,但是科學分析數據表明,災害發生頻率沒有超過一年兩次的標準值,仍維持在正常范圍內。“不過,公眾的災害危機意識提高是一件好事。”

        不僅是為了應對地震

        在大城市建避難所,到底有多大必要和作用?坊間猜測的重點,就是應對地震。汶川、海地、智利以及玉樹,地震在中國百姓心中已成敏感詞。

        地震的殺傷力不僅與強度有關。與智利地震相比,海地的地震強度其實并不大,按照俄羅斯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專家季霍茨基的說法,海地地震之所以造成災難性后果,是因為發生在大城市,且建筑不抗震。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秦建業告訴本刊記者:“地震發生沒有變得更活躍,但因為人口比過去密集,尤其是在中心城市,殺傷力遠遠超過以前。”

        僅就應對地震而言,上海的建筑基本設防烈度7度,已符合國家標準。

        “基本設防烈度,對應的就是抗震設計準則,‘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中震。”羅奇峰解釋說,“對上海來說,小震是6度,大震是8度。一個地區,50年內出現大于等于基本設防烈度中震的概率是10%,出現大于等于小震的概率是63.2%,出現大于等于大震的概率是3~2%。用重現期表示的話,小震50年一遇,中震475年一遇,大震1200到1603年一遇。”

        一張汶川地震照片顯示,當地一所學校的食堂內立柱已損壞,但樓房本身并沒有倒塌。“這張照片很好地顯示了基本設防烈度的標準。如果當時學校師生聚集在食堂里,那逃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秦建業說,只要合理使用新建筑,同時剝‘老建筑進行抗震加固,上海這樣的城市可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地震。

        但是,建設避難所并不取決于城市本身可能發生多少災害。“一旦災害發生,是否有足夠的躲避場所來容納城市人口,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復旦大學社會管理與公共政策系教授滕五曉說。

        滕五曉長期致力于城市公共安全研究,并正在參與制定上海“十二五”規劃中城市防災建設項目部分。他指出,“城市建設本身具有三大目標:舒適、便捷、安全。目前,上海等國內中心城市的發展已進入建設安全城市的階段。安全場所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考超城市建設完善程度的重要標準。”

        哪怕樹一塊避難指示牌也有用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近日表示,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由于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是2000億~3000億元人民幣,占GDP的1~3%。2008年全球發生15起損失等于或高于10億美元的自然災害,其中3起發生在中國。

        近年來,國內中心城市紛紛建設避難場所。以北京為例,元大都遺址公園作為避難場所已經建成,目前還有20多個正在規劃建設中的應急避難場所;深圳市已擬定了城市避難場所專項規劃方案。

        今年3月底,西北地區面積最大、檔次最高的單建式人防工程在西安市高新區開工。該工程將于2012年9月建成。可避難6萬人,發揮防空防災一體化作用。

        上海于去年新建了大連路綠地,作為全市第一個試驗性大型地震避難場所。該場所總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里面將通水、通電,并包含基本生活設施,可容納8000多名市民避難。

        但是,和中心城市的人口數量相比,這些避難所的容量遠遠不夠。羅奇峰認為,比起新建“大型一級避難場所”,更應利用好原有的可供避難場所。

        城市中開闊的公園、草地、中小學操場等,只要配以供水、供電、衛生等基礎設施,就可迅速成為良好的應急避難場所,不但需要投入的資金少,且由于位置靠近居民生活區,達到的效果會更好。

        羅奇峰建議:“小型避難場所建設可以因陋就簡,不一定要達到大型一級避難場所的指標。有的場所,哪怕就是只樹立一塊避難場所的指示牌,附近居民看了也會覺得安心,因為指示牌既是對他們的防災警示,也是政府對居民在遭受災害時的安置預案的一個體現。”

        負責大連路綠地設計規劃的上海園林設計院院長朱祥明告訴本刊記者,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園林綠地的功能定位基本停留在美觀、游憩、生態、文化等方面,一直沒有把減災避難作為城市公園綠地必要和主要的功能。在園林綠地的規劃沒計、建沒施工、行業管理等領域,都缺少相關防災避難的標準。

        同時,城市居民對公園綠地防災避難的作用也不太了解,僅有的一些指示引導標識也是汶川地震后才開始有的。讓懂得自救、互救的志愿者遍布城市

        在我國,防災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門和減災委共同負責。

        上海的城市防災工作由上海市民防辦總牽頭。2009年,民防辦對該市應急避險、疏散安置場所進行了普查。結果顯示,上海共有5000多處場所可以用作臨時避難和短時間安置,總共可容納約1700萬人。

        上述場所加上一些必要的基礎設施,就可成為很好的避難所。到今年年底,上海市民防辦將為那些基本達到避難所要求的場地樹牌。到2020年,上海的中心城區將建成一批完善的大型避難所,其中改造場所占主要部分。而在下一步的工作計劃中,民防辦把加強民防、應急志愿者隊伍建設列在了首位。

        上海市民防辦公室副主任王滬鷹對本刊記者說:“災害發生的頭30分鐘,被稱為‘黃金30分’,這段時間內群眾性的自救和互救比來自外界的任何救援都要更及時、更有效。”

        據他介紹,在汶川地震中。統計數據表明,從倒塌的建筑中生還的共有84000多人,他們中的80%以上是依靠自救和互救生還的。“未來,希望世得自救、互救的志愿者能夠遍布城市的每個角落。”

        羅奇峰對日本的災害應對體系深有感觸。在日本,地震災害發生時會有一批經過專門培訓、取得資質的土木工程師志愿者拿著標識紙條,對每座災區房屋進行安全鑒定,根據房屋破壞程度、是否可居住,貼上不同顏色的紙條,使居民對居住房屋有大致了解。這一做法,可以大大緩解避難場所的壓力。

        除志愿者隊伍以外,上海市民防辦還將進一步完善防災預警系統。“許多災害事故是難以準確預測的,但災害的預警信息對于防災逃生卻至關重要。”王滬鷹介紹,上海已經設計了一款國內首創的災害報警裝置,將安裝在家庭數字電視的機頂盒上。有關部門可以通過電視信號發出事故警報,并指導市民進行避難疏散。

        第8篇:防災減災專項規劃范文

        縣委、政府決定召開全縣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現場工作培訓會議,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全國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會議、國務院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和省、市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會議精神,總結我縣*年農村民居防震保安試點工程建設工作經驗,全面啟動和部署*年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以史為鑒,深刻認識農村民居地震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縣地處小江斷裂、則木河斷裂、蓮峰斷裂交匯部位,又屬滇東地震活動帶地段,歷史上地震活動十分頻繁,1900年以來在我縣境內就發生5級以上地震13次,平均每8年就有一次5級以上地震。1930年5月15日蒙姑新塘村一帶發生的6.0級地震,造成了當地除一人生還外,其余全部喪生的慘痛悲劇。2005年8月5日發生的5.3級地震,造成了大量民房、學校受損、基礎設施嚴重破壞、直接經濟損失上億元的慘重損失。慘痛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地震災害已成為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大殺手。目前,我縣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管理薄弱,大多數房屋未經正規設計和施工,設防能力弱,抗震防災能力普遍低下,一旦發生破壞性地震等自然災害,將給廣大人民群眾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全面建設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勢在必行。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科學防震、主動減災的有效途徑,是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為民謀利的惠民工程。各鄉鎮各有關部門必須清醒地看到我縣農村民居存在的安全隱患,充分認識建設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把思想統一到市委和市政府的戰略部署上來,統一到縣委、政府的具體安排上來,牢牢抓住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歷史機遇,乘勢而上,全面建設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二、*年我縣防震保安示點工程的基本經驗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要求,我縣于*年10月正式啟動了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試點建設工作。試點工程選在白鶴灘鎮的野鴨村實施,工程覆蓋113戶440人,其中21戶磚混、磚木結構房屋列入維修加固處理;92戶土木結構房屋列入拆除重建處理。工程總投資198萬元,其中國家投資90萬元,群眾自籌108萬元。試點工程建設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圓滿完成了各項建設任務,取得了明顯成效。總結我縣*年農村民居防震保安試點工程建設,我們主要有以下做法和基本經驗:

        一是健全機構抓領導。我們充分認識到開展農村民居防震保安試點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試點工程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各項工作的重點,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確保人力、物力、財力和措施四到位,保證各項工作順利推進。縣里成立了農村民居防震保安試點工作領導組,由我任組長,常務副縣長和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成員由縣政府辦、財政局、建設局、地震局、發改局、民政局、審計局、國土局、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扶貧辦、廣電局、農村信用聯社主要領導和白鶴灘鎮主要領導組成。領導組下設辦公室,分設了工程技術組、工程組織實施組、資金管理組、資金使用監督組、宣傳報道組六個工作組開展工作,明確了各組具體職責,做到職責明確,分工負責,團結協作、齊抓共管,確保了組織領導到位,有力地推動了試點工作的有序開展。

        二是強化宣傳抓動員。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建設的主體是群眾,受益者也是群眾。全面實施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單單靠各級組織機構和黨員干部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不能只是干部“一頭熱”,必須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獲得群眾的支持尤為重要。我縣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建設初期之所以工作進展不明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些群眾的思想認識不到位,有的持消極態度,特別是列為加固改造的甚至有錯誤認識和抵觸情緒。可以肯定的說,如果沒有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僅靠各級干部“一頭熱”是絕對不可能把這項任務完成好的。我縣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建設進展日益順利的過程,就是廣大群眾從最初的抵觸到逐步理解認同到現在廣泛參與的過程。正是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突出群眾的主體地位,通過深入細致的宣傳鼓動和合情合理的政策推動,采取了召開動員大會、現場啟動會議、張貼標語、廣播宣傳、座談等方式,做了大量的宣傳發動工作,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把干部群眾的思想基本統一到農村民居防震保安試點建設工作上來,充分調動了廣大干部群眾參與農村民居防震保安試點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切實轉變了傳統的建房意識和思想認識,樹立了自己的村莊自已建,自己的房子自己蓋的主觀意愿,克服了等待觀望的現象,從而使工作開展有了扎實的群眾基礎。

        三是加強指導抓質量。工程質量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關系到黨委、政府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形象。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建設既要結合當地實際,又要始終確保工程質量。在進行農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規劃、房屋設計時,既著眼于全縣小康目標的建設,又考慮到項目實施鄉鎮的實際,區別對待,突出經濟實用,美觀新穎。縣鎮工作人員在具體的指導工作中高標準、嚴要求,認真把好質量關,同時明確了村組質量義務監督員,充分調動群眾參與質量監督的積極性,借助社會和群眾監督,確保了各項目建設質量。城管局制定了工程建設控制要點,明確了工程建設各環節特別是隱蔽工程的質量監管要求,有效杜絕了隱蔽工程的質量隱患,確保群眾所建住房符合防震安全要求。強化了監督檢查,由城管局派駐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村組質量義務監督員共同把關,定期不定期地進行了逐戶監督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對達不到質量要求的一律反工,及時有效地排查了安全隱患,確保了工程質量。

        四是克服資金困難抓整合。建設“抗震性能好、實用價值高”的安全工程,資金不足是最大的制約因素。我縣*年農村民居防震保安試點工程按照“財政補助一點、項目整合一點、農民自籌一點、貸款添補一點”的籌資原則,廣開籌資渠道,多元化籌集資金,有效破解了資金投入不足這個最大的瓶勁制約因素,基本保證了試點工程建設必須的資金投入,形成了“政府主導,農民主體、企業支持”的籌資新格局。

        五是強化措施抓落實。在工作中,注重推行分片包干負責制。抽調的縣指導組和鎮駐村工作組成員實行分片包干掛鉤到戶的辦法,每人負責幫扶20戶農戶,幫助協調解決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督促農戶按照進度推進工程建設。注重抓好財物管理。以領導組辦公室文件的形式印發了資金管理辦法,把民主管理貫穿試點建設的始終,做到公正、公平和公開。注重抓好督促檢查。在工作中,加大督促檢查力度,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實地督促檢查工程建設質量和進度,有力地促進了試點工程的順利完工。

        我縣農村民居防震保安試點建設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上級的要求和群眾的期望還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一是主體意識不夠強。絕大多數群眾對農村民居防震保安試點建設工作是支持的,但也有個別群眾認為農村民居防震保安試點建設是上面的事,主動參與意識較弱,當涉及自己切身利益時又斤斤計較,提出一些過高或無理的要求。二是工作進展不均衡。總體上看,經濟條件較好的、群眾積極性較高的進展較快,經濟條件較差、投入能力較弱的進展較慢。三是配套工作到位難。客觀上由于群眾自籌能力弱,自籌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加之前段時間水泥供需矛盾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工程的進度。主觀上駐村工作組在協調物資到位、到戶指導方面的思路不夠寬、辦法不夠多、措施不夠硬,務實敬業的精神還不夠,協調和指導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四是勞力投入保障難。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較多,一部分家庭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建設所需的勞動力難以保障,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工程建設的總體進度。

        三、圍繞目標,突出重點,全力抓好今年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

        多年來,我縣農村民居建設從規劃選址、設計施工、質量安全、抗震設防等環節都缺乏有效管理,致使農村民居建設質量低、抗震性能差、存在普遍的安全隱患。從我縣的地震史可以看出,造成損失最嚴重的是農村民居。面對復雜和嚴峻的地震,全面提高農村民居防災減災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是我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我們要按照省、市要求,完成好省政府下達的1600戶的計劃任務,其中加固1000戶,重建600戶。要通過一批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示范戶的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民居建設管理機制,增強農民群眾防震減災意識,影響和帶動廣大農民群眾改善居住環境,逐步消除農村不具備防震減災能力的危舊民居,確保地震發生時,農村民居主要用房不倒塌,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使農村民居的抗震防災能力得到普遍提高。要全面完成今年的目標任務,各鄉鎮和各相關部門務必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在工作中要做到抓好三項工作,做到四個結合,落實五項要求:

        抓好三項工作:

        一是要抓好選址規劃工作。規劃是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的成敗。各鄉鎮和各相關部門要認真開展農村民居基礎資料調查,組織專門力量,對現有農村民居逐戶進行抗震性能普查,全面清查農村住房安全隱患,對不符合防震、抗震要求的農村民居,要提出科學合理的加固、改造方案。建立農村民居基礎數據庫,切實做到“戶有帳、村有簿、鄉有冊、縣級進行系統聯網管理”,為科學制定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規劃打好基礎。要結合全縣的“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各鄉鎮的新農村建設規劃及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編制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規劃,明確總體思路,分階段有重點地穩步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要按照鄉(鎮)村建設“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科學選址、配套建設”的原則,做好鄉(鎮)村建設規劃的編制、修訂工作,把防震減災作為鄉(鎮)村建設規劃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鄉(鎮)村規劃的調控工作,使農民建房避開地震斷裂帶、抗震不利地段和滑坡、泥石流、塌陷、洪水等自然災害易發地段。

        二是抓好資金的籌集和管理。實施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建設工程,建設資金是難點,也是關鍵,我們必須拓寬資金渠道,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要按照“群眾自籌為主,政府和社會支持為輔”的原則,調動廣大農民群眾自籌資金建設抗震民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社會各界捐贈和對口幫扶,對口資助貧困地區農民實施抗震民居建設。金融部門要加大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建設貸款支持力度,農村信用社要把支持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作為信貸支農的重點,放寬貸款的期限,簡化信貸手續,方便和滿足農戶改造建設住戶的貸款需求。在實際操作中,要堅持民主決策與民主管理相結合、辦事過程公開與公布辦事結果相結合、村民監督與部門監督相結合的原則,根據農村民居的安全狀況,加固工程量的大小,農戶收入情況分別確定補助對象和標準,不搞平均主義。要特別關注農村貧困戶和特困戶的實際困難,給予幫助和適當政策傾斜。所有補助對象、補助標準、補助金額都要張榜公示,民主評議確定。財政、監察、審計部門要加強對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專項補助資金的監督和管理,切忌挪用、擠占、貪污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資金,對違反資金管理規定的要嚴肅處理,絕不姑息遷就,確保資金安全。

        三是抓好工程質量管理。城管等部門要對原制定的工程建設質量控制要點和加固改造方案進一步的細化完善,為技術指導提供書面依據。工程建設期間繼續堅持強化工程建設各環節特別是隱蔽工程的質量監管,杜絕隱蔽工程的質量隱患,確保群眾所建住房符合抗震設防要求。一要編制好實用的施工圖集和施工技術要點指南。要根據國家、省建筑設計、施工驗收規范標準及抗震技術指導意見要求,按照“抗震、節約、環保”的原則,結合實際,編制農村民居抗震加固和拆除重建實用施工圖集及施工技術要點指南,免費提供給村民使用,指導農村民居實施加固改造和拆除重建工程建設。二要加強農村工匠技術培訓。采取集中學習、現場講解、觀摩、操作等方式對鄉村建筑工匠進行義務技能培訓,培養一批掌握農村民居抗震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建筑工匠,充實施工隊伍,為確保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質量打好基礎。三要加強施工管理。各級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工作領導組辦公室要切實履行職責,加強施工管理。縣、鄉(鎮)、村要逐級建立工程質量督促檢查組,對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實行動態跟蹤管理,各鄉鎮要配備專職或兼職安全質檢員,對工程的安全質量進行日常監督管理。整體工程按要求完工后,各鄉鎮要組織自查自驗,自驗合格后向縣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工作領導組提出申請,再由縣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工作領導組組織初驗,并將相關資料整理歸檔,迎接市級組織的驗收和省級組織的抽查。

        做到四個結合:

        一是把地震安全工程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要把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使之與村莊規劃、村容村貌整治結合起來,凡是新農村建設中的新村建設、民居改造都要提出抗震要求,因地制宜開展抗震工作,為建設小康、文明、生態、和諧的新農村打好基礎。

        二是把地震安全工程建設與扶貧開發、移民搬遷工作相結合。要整合扶貧開發、移民搬遷工作中的各方面的資金,在整村推進、易地開發扶貧、水電工程移民搬遷安置中,新建的住房都要做好地震安全工作,以提高貧困群眾住房的抗震防震能力。

        三是把地震安全工程建設與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在農村地震安全工程建設中,要研究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動員鼓勵企業、單位及各方力量共同參與農村建設,通過各種扶持,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農民群眾自力更生建設安全家園的積極性。

        四是把地震安全工程建設與全面提高農村綜合減災能力相結合。要堅持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既要提高農村民居抗震防震能力,也要提高抵御其它自然災害的能力,全面提高農村綜合抗災防災能力。

        落實五項要求:

        一是落實組織領導。加強組織領導是抓好各項工作的關鍵。各實施鄉鎮既要充分認識到農村地震安全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又要看到工程的長期性、艱巨性,做好長期作戰和打硬仗的思想準備,把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列入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各鄉鎮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負總責,分管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要具體抓,要成立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統籌全鄉鎮的協調配合,確保認識到位,組織到位,領導到位。

        二是落實工作責任。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部門多、工作繁重、責任重大。各實施鄉鎮和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強化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認真履行職責,搞好協調配合,共同把各項工作任務逐項落到實處。各鄉鎮要按照《*縣*年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實施方案》的要求,進一步細化責任,把工作任務落實到村、到組、到戶。縣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工作領導組辦公室要切實擔負起工程建設工作的統籌協調職責,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做好項目建設中的資金安排、技術指導、項目實施、監督管理和檢查驗收等工作。城管局、規劃局、地震局要負責做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中的業務指導和技術服務工作;國土局要負責配套利農利民的宅基地政策;金融部門要在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的貸款上給予積極支持。其它部門也要積極配合,努力做好相關工作,確保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

        三是落實宣傳動員。宣傳工作是開展各項工作的前沿陣地。各實施鄉鎮要充分發揮輿論宣傳的導向作用,通過各種大眾傳媒,采取板報標語,櫥窗專欄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宣傳農村民居抗震防災知識,倡導科學減災理念,提高農民群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大力宣傳做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的重要意義和政策措施,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對實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重要性的認識,積極宣傳好經驗、好做法,堅定農民群眾的信心和決心。使這項工程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營造社會各界共同關心和支持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的良好氛圍和環境。

        四是落實工作原則。一要堅持量力而行的原則。在實施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中,要結合各鄉鎮的經濟發展水平、自然地貌和民風民俗的實際,根據具體情況,堅持經濟實用,抗震安全,充分考慮到農民的物質承受能力,量力而行,以加固改造為主,拆出重建為輔,幫助和引導農民建造抗震性能好、造價合理的房屋,改善農民居住條件。二要堅持尊重群眾意見的原則。必須堅持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尊重農民意見,講求工作實效,要通過典型宣傳、科學指導、政策扶持等多種途徑,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自覺參與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工作,堅決防止脫離實際情況,貪大求洋、亂鋪攤子,堅決防止違背農民意愿、盲目建設、硬性推進的行為。

        第9篇:防災減災專項規劃范文

        一般規律表明,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城市即進入大規模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階段。當前,中國人均GDP已經接近6000美元,完全應該大規模開發“隱形城市”

        “隱形城市”是在人們視野之外的“地下城市”,主要是指人防(有稱為“民防”)建設修建的地下防空設施、地下管道空間等。“隱形城市”不僅是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利國利民的社會公益事業,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具有獨特作用。

        城鎮地下空間可供開發的資源量通常為城鎮地面總面積乘以開發深度的40%。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單純以擴大占地規模和構建高層建筑、高架道路來拓展空間,已不能滿足城鎮發展對土地的需求,向地下要土地、要空間,集約節約用地,實現城市空間立體化拓展,是新型城鎮建設的必然選擇。

        因受傳統觀念影響,社會上不少人對地下人防設施作用的認識僅停留在戰備方面,對于人防參與經濟建設、城市建設、應急管理和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等方面的功能作用知之甚少。相關部門在規劃新型城鎮化建設、信息化建設等工作時,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城市地下空間。如何用好“隱形空間”,成為一個亟待重視與研究的重大課題。

        “隱形城市”是否開發得當,從某種程度上說決定了一個城市的未來

        “隱形城市”開發得當有利于提質城市建設,緩解“城市病”。隨著城鎮規模的日益擴張,現代大中城市普遍存在交通擁堵、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城市病”現象。結合人防工程建設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對于完善城市功能、緩解交通擁堵、改善生態環境、方便生產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近年來,通過建設人防工程,湖南省已建有近千個地下停車場,面積超過500萬平方米,停車位超過10萬個;建設了一批地下行人、行車過街通道,有效促進了人車分流,緩解了交通難、行路難、停車難等問題。特別是在城市廣場、街道、公園等人流密集區建設的單建式平戰結合人防工程,均承擔了道路改造、綠地建設、市政設施修建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任務,提升了城市品質。

        “隱形城市”開發得當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推進民生改善。開發利用人防工程作為公益便民場所,已成為緩解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不足的有效途徑。比如,重慶、南京、濟南、鄭州、石家莊、東莞等地每年定期啟動人防工程兼作避暑納涼場所,免費向市民開放;北京市用于公益類的人防工程1374處、849萬平方米,成為服務基層群眾的惠民工程。目前,湖南省70%的人防工程作為公益便民設施,主要用于居民停車、社區活動、宣傳教育、物質儲備等。

        “隱形城市”開發得當有利于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集約節約用地。如前所述,城鎮地下空間可供開發的資源量通常為城鎮地面總面積乘以開發深度的40%。目前,人防工程仍是城鎮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主體形式。如北京市62.5平方公里的舊城區僅淺層地下空間資源容量達0.55億平方米,比現有地面建筑面積多0.13億平方米。湖南省2011年報建人防工程面積200多萬平方米,相當于節省了3000畝的建設用地。湖南省人防部門自建和引資建設的長沙市楓林三路、郴州市五嶺廣場、婁底市長青路等14個平戰結合項目,面積達62.6萬平方米。在不增加建設用地的情況下增加了城市容量,實現了土地的高效利用。

        “隱形城市”開發得當有利于增強城鎮綜合防災能力,服務應急管理。地下“隱形城市”開發得當,能夠在滿足戰時需要的同時,增強抗震抗毀和應急救援能力,減輕各種災害事故的破壞程度,是建設安全型城市的需要。1976年唐山地震過后,有關部門專門組織考察組到唐山考察,震后凡是沒有倒塌的高層建筑,大都建有防空地下室。經過長期建設所形成的人防資源,是應急管理的寶貴資源。如,省、市、縣三級人防地面、地下、機動指揮平臺,可作為應急管理指揮平臺或備份平臺;結合民用建筑修建的人員掩蔽工程和物資儲備庫可作為人員應急避難、應急物質儲備場所;人防警報設施可用于發放應急預警信號,等等。

        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進入大規模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階段

        一般規律表明,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城市即進入大規模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階段。當前,中國人均GDP已經接近6000美元,完全應該大規模開發“隱形城市”。

        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等國家,強調民防工程建設與家庭住宅、地下交通、地下空間開發、生命線工程建設相結合,建設了大量平戰兩用的地下工程。平時的一些民用設施,如地鐵、過江隧道、地下停車場等,又可用于戰時民防掩蔽疏散。同時,注重建設各類通用防護設施,把戰時防護工程建成平時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的適用工程,使民防工程由消耗型轉變為增值型。

        我國不少地方積極轉變人防發展方式,強調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相結合,與應急管理相銜接,著力提高人防的戰備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如,結合民用建筑修建的防空地下室,作為主要的地下停車場所,是典型的平戰結合設施;北京、上海、深圳、長沙等城市,通過在地鐵建設中兼顧人防要求,增加了大量防護空間,提高了城市綜合防護能力,實現一項建設、多種功能,一筆投資、多重效益。如,北京、深圳、南京、杭州等100多個城市編制了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和管理辦法;上海市建立了地下空間管理聯席會議制度,由市民防辦負責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綜合協調管理工作,建設了一批大型城市地下綜合體,全市地下空間開發面積達5700萬平方米,其中虹橋地區地面與地下建筑面積比例接近1:1;山東省確立了“地下山東”發展戰略,年報建人防工程面積達600萬平方米,實現了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同步發展;按國家規定的城鎮常住人口防護工程面積每人1平方米標準計算,湖南省還需要建設人員掩蔽工程2000萬平方米以上,僅“十二五”期間,湖南省規劃人防工程建設投資達350億元,人防工程過千萬平方米。

        加強“隱形城市”建設的建議

        加強規劃引導。將“隱形城市”建設的主體——人防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綜合防災減災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作為專項規劃同步編制實施。已批準的相關規劃中人防建設內容不完善的,應補充編制。做好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相結合規劃編制,明確相結合的主要項目及實施措施。建議由規劃部門牽頭,人防部門具體承擔,抓好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編制工作,克服城市建設中重地上建設、輕地下建設的問題。加強人防工程規劃與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銜接工作,促進人防工程建設科學有序發展。

        完善法規政策。健全地下空間建設管理規章制度,明晰地下空間土地使用權及地下工程所有權、使用權,建立人防工程維護基金,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制定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相關技術規范和普通地下工程兼顧人防要求的具體規定。完善并落實人防工程及地下空間開發項目優惠政策,人防工程建設項目享受國防工程和社會公益性項目優惠政策,免收城市基礎配套建設費和土地使用稅,并享受所得稅、營業稅、房產稅、土地增值稅及用水用電方面的優惠政策。加大公共財政對人防建設的投入,從城市建設維護稅(費)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人防工程建設和維護,將人防重要項目納入城鎮公共基礎設施重點項目統籌實施。統籌人防建設與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促進資源共享。

        搭建投融資平臺。鼓勵符合條件的地方組建人防建設和地下空間開發投融資公司,拓寬人防融資渠道。大力推進人防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積極培育專業化地下空間開發商,吸引社會資金參與人防建設和地下空間開發。加強人防國有資產管理和開發利用,增強發展能力。

        抓好示范建設。根據人防建設特點,以城市群為重點,以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和防空防災相結合為主要內容,明確一批示范城鎮、示范項目和示范單位,開展試點建設,摸索總結經驗后逐步推廣。按照國家部署,積極開展人防建設融合發展試點工作,大力推行“人防工程+地下商業街+地下停車場”的開發模式,促進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上規模、上層次;積極開展重要經濟目標防護、生命線工程防護試點和綜合防災示范社區建設、家庭防空防災避難室建設試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伊人久久 | 中文字幕久热精品免费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夜夜精品 | 中文亚洲AV片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 |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