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育技術學的理論范文

        教育技術學的理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技術學的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技術學的理論

        第1篇:教育技術學的理論范文

        【關鍵詞】 三元論;教育技術;工程能力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9) 02―0033―03

        由于教育技術學的定位及與其他教育學科的分界面模糊不清,使教育技術研究走向兩個極端,一端是泛化研究對象,如“新型教育”說,又如擠占課程與教學論的地盤,由于根深蒂固的“碼頭意識”,導致了教育技術學(電化教育)和其他教育學科之間關系的緊張;另一端則僅僅定位于媒體技術,不僅自己于心不甘,而且還常常忍受“技不如人”的詬病。這些讓教育技術學領域的學術界憂心忡忡,也讓本專業的從業者感到迷茫,他們都迫切希望找準教育技術的學科與專業定位,并為此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與探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2,3,4,5,6,7,8,9,10,11]本文嘗試運用我國著名工程哲學家李伯聰先生創導的“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探討教育技術學在教育學科的定位,分析本專業的工程特性及其工程能力培養的措施與方法。

        一 工程及其與科學、技術的關系提要

        工程,作為一種早已存在的社會活動,經歷了從軍事的藝術到造福人類的藝術的歷史演變,目前公認為比較權威的是美國工程教育協會(ASEE)的定義:一種把科學和數學原理、經驗、判斷、和常識運用到造福人類的產品制造中的藝術,是生產某種技術產品或系統以滿足特定需要的過程。然而,在科學技術的傳統語境中,科學、技術構成二元關系,并沒有工程的位置。長期以來,工程要么被看成技術的一個分支,要么被混為一談。直到最近工程逐漸成為社會主流的活動形態與實踐方式,加上國內外尤其是西方技術哲學的經驗轉向,才導致工程與工程哲學的凸顯,并最終從技術與技術哲學中分離出來,從而“將工程概念研究置于規范理論框架內”。[12]2002年,李伯聰先生創導“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并提出了“我造物故我在”的工程哲學命題[13];這一提法得到了包括中科院路甬祥院長及眾多院士在內的權威肯定,何祚庥院士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科學-技術-工程-產業”四元論;沈珠江院士雖然認為三者并非三元并立,但也同意它們是三種不同的社會活動[14]。

        從活動的內容與本質來看,科學是對未知世界的發現、理解和認識,它以發現為核心,追求真理;技術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各種可能的方法、技巧和工具,它以發明創新為核心,追求構思與訣竅;工程是按照社會需要設計造物、運行管理,它以綜合集成為核心,講求價值,追求一定邊界條件下的集成優化和綜合優化,它不只是應用科學與技術的活動,也是經濟、文化、環境等綜合作用的社會性活動。工程活動的典型特征是創造一個世界上原本不曾存在的物,所以它的本質特征是超越存在和創造存在的。相對于這一點,科學活動的本質特征是反映存在的,技術活動的本質特征是探尋變革存在的具體方法。[15]簡單地說,科學關心的是“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而技術關心的是“可以怎樣做”、“能怎樣做”的問題,而工程關心的是“可以做什么”、“應不應該做”和“應怎么做”的問題。

        從思維方法來看,傳統的科學思維與技術思維都是“理論理性”,強調思維的邏輯性、客觀性與真理性,與此相反的是,工程思維是“實踐理性”,更強調思維的整體性、人文性和實踐性,思考的方法可能是邏輯的,也可能是非邏輯的,即頓悟的、形象的,甚至是經驗性的。值得指出的是,當前的技術思維也已開始了經驗與實踐的轉向,也正是這一轉向,催生了工程哲學這一新的哲學分支。從“沒有無技術的工程”這一判斷可以看出工程與技術的密切聯系,但絕不可以因此就把技術與工程混為一談。首先,工程關心的是“制定出有效的,如何達到更好目標的規則,它把這些規則連接到有爭議的結構中去;它并不制造技術,但它卻要求開發新技術,并指導人們如何開發新技術。[16]其次,在工程活動中不但有技術要素,而且有管理、經濟、制度、社會、倫理等要素。技術要素和成分毫無疑問是重要的,可是其他的成分和要素――尤其是經濟要素和管理要素的重要性常常絕不在技術的重要性之“下”。在許多情況下,“非技術性”的內容和成分,如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環境因素等,往往成為該項工程本質的、決定性的內容和成分。

        二 教育技術的定位及其工程特性

        根據“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來考察教育學科領域,那么,其科學活動主要涉及教育的基本現象、原理與規律的理解與發現,其活動主體為教育理論家;而其技術活動主要涉及實現與變革教育的方法、技能與工具的研究與發明,其活動主體如課程論、教學論專家、現代教育技術(即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技術)專家等;而其工程活動主要涉及為實現教育活動的優化而綜合運用科學原理、技術方法并結合具體的經濟、文化背景,規劃設計、構建開發、運行管理各種教育系統(包括資源與過程)的研究與實踐,其活動主體為教育工程師。

        當前的教育技術(電化教育)無疑具有更多的工程活動特征。具體分析如下:

        從教育技術的定義來看,無論是AECT94定義還是AECT2005定義都具有很強的工程特性,特別是AECT2005定義以“研究”(Study)取代“理論”(Theory)和在“實踐”之前加上“符合倫理道德的”修飾語,更是反映了“教育技術”哲學基礎之一的技術哲學的“經驗轉向”和“工程哲學”的出現對美國教育技術界的影響。這不僅不是一種“倒退”,而恰恰是一種進步。西方技術哲學研究的“經驗轉向”主要表現為:一是走向經驗,走向技術認識論研究;二是走向跨學科的開放的技術研究;三是尋求理論與經驗之間、技術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之間的更有效的互動。[17]因此,哲學開始關注工程實踐、介入工程實踐,并在21世紀之初,由中國學者和美國學者在大體相同的時期正式創立“工程哲學”這一新的哲學分支,并開始有了初步的學術和社會影響。[18]

        就國內而言,南國農教授關于電化教育的定義頗具代表性,從85定義、98定義到04定義,都是“做什么”、“應怎么做”等工程層面的問題。以04定義為例,南教授將“電化教育”改名為“信息化教育”,定義認為“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下,主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重要目標的一種新的教育方式”[19]。而何克抗教授給教育技術的最新定義是:“教育技術就是運用技術來優化教育、教學過程,以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效率與效益的理論與實踐。”。[20]可見何教授與南教授對教育技術(電化教育)的理解在活動層面上是一致的,都是對教育、教學活動和過程的關注,應用技術手段是為了優化教育、教學過程,即研究的核心是優化教育、教學活動和過程,而不是技術、手段本身,這顯然屬于工程層面的活動。

        此外,從當前教育技術學(電化教育)從業者的實際工作與社會實踐來看,許多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工作者走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或根據國家與地方的需要,開展各種層次的教育工程特別是教育信息化工程的研究、規劃與開發,或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合理規劃學校教育信息化環境和資源建設,或自己動手或幫助其他教師開發各種課程和教學資源,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多數活動也是工程層面的活動。

        綜上所述,當前的教育技術活動既有技術活動也有工程活動,不僅需要教育哲學、技術哲學的指導,也需要工程哲學的指導,不僅需要科學理論、技術方法,也需要工程思維與工程能力。針對當前各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的課程結構要么偏理論,要么偏技術,獨沒有“工程”的現實,有必要將課程結構向工程學方向拓展與改造,強化工程意識、工程思維、工程能力(核心是工程設計能力)的培養,培養名符其實的各種類型的“教育工程師”,如規劃設計型、技術開發型、實施管理型和教育咨詢型等等。

        三 強化教育技術學專業工程能力培養的意義與方法

        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教育新理論、新技術層出不窮,而教育實踐的變革卻步履維艱,表面原因是教育理論、技術與教育實踐的貌合神離與溝通困難,其實質是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指導缺乏可操作的機制與方法,即缺乏工程這一橋梁與中介。在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進程中,除日常教育活動事務以外,若干重大教育工程的實施引起了全社會的特別關注,更有教育信息化主題下的諸多工程如“校校通”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等等,然而這些教育工程在實踐過程中,卻存在“工程”實施對象混亂和“工程”實施過程盲目等問題。[21]出現這些問題,除了政策方面的原因外,規劃實施者的工程意識、工程思維與工程能力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大至國家級的教育工程,小到學校課程改革,都迫切需要具有較強工程意識、工程思維與工程能力的“教育工程師”參與。

        當然,不是每一個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都能成為勝任工程實踐所有環節的“全能型”教育工程師,也不是每一個學校都能培養“全能型”和所有類型的“教育工程師”。因此,不同學校的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建設首先必須根據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在滿足基本的工程意識、工程思維、工程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重點定位于教育工程活動中某一類型或幾個類型人才的培養,并據此設計課程結構、規劃培養方案,這無疑也是一項教育工程。

        為了強化教育技術學專業工程能力的培養,在課程和教學改革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強調工程知識情境性與整體性,為學生提供綜合的知識背景

        工程知識具有很強的情境性,包括意會知識與言傳知識兩部分。教育工程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社會系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這并不是狹窄的技術知識背景能夠勝任的。教育工程師承擔的是一種構建整體的任務,他必須具有集成的知識結構。因此,教育工程問題的解決實際上要求工程師能夠打破學科壁壘,把被學科割裂開來的工程再還原為一個整體。這就要求在課程設置上要充分考慮到學科的交叉與融合,為學生提供綜合的知識背景,以利于教育工程問題的解決。

        2 重視工程思維的培養和不同工程方法的學習

        工程思維是科學與人文、理論與實踐、理性與非理性、特殊性與一般性的統一,它要求把工程當作一個整體,根據理論,綜合考慮各方面的條件與約束,優化選擇各種技術(包括方法、工具等),規劃、設計、實施與管理相關過程與資源,實現項目的最優化,因此,工程方法的基本特征是“綜合優化、系統集成”。當前教育技術學將工程方法簡單地等同于系統方法,實際上常用的工程方法除了系統方法(硬系統方法、軟系統方法)外,還有許多成功有效的方法,如國內比較有名的就還有“物理-事理-人理方法(WSR)”、“人機結合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CWME)”等等,他們在處理不同問題時具有各自的優勢,如“WSR”特別強調人際溝通與關系協調,而“CWME”則強調以人為主,人機結合。讓學生了解、學習不同的工程方法將更有助于學生工程思維與工程能力的培養。

        3 加強實際項目類的實踐教學環節,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當今時代,學科型的教育己經不能適應工程發展的實際。在課程設置上,一方面要提高實驗與實踐課程的地位,把這作為對每一個學生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通過更為靈活和多樣的項目課程,讓學生參與各種實際的教育工程項目,來培養學生的規劃、設計、實施與管理的實踐能力。實踐最好是在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導師指導下,進行真實項目的研究及開發,讓學生相對獨立地完成項目中的部分工作,主動地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其專業技能得到綜合的訓練與提高,以發展與提高實踐能力。

        4 要結合教育工程實際開展人文、藝術的教育

        工程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也是不同價值觀的綜合體現,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人文藝術素養。但又不能為了學人文、藝術學科而學習,要按照教育技術與教育工程的要求把人文、藝術知識加以選擇、進行有機組合,它需要參與的教師既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又有精湛的教育工程專業知識,而且最好由搞教育技術學的人自己來做。這方面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系的“視覺文化”教學與研究取得很好的效果,非常值得推廣。此外,還可以采用案例教學,以問題為導向將知識和現實關聯起來,將言傳知識和意會知識置于情境之中,訓練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接觸諸如風險、回報、倫理、責任、環境等實際問題,給學生以從別人的成功和失敗中進行學習的機會。

        5 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自主性

        工程師的任務是創造人工系統或人造物,而教育工程師要創造的人工系統本身就是一個有生命力、富于創造性的社會系統,因此創新能力是教育工程師的生命,應該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學生的個性與主觀能力性,促進其創新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小紅.對近年來我國教育技術研究的幾點看法[J].電化教育研究,2006,(9):12-15.

        [2] [20]何克抗.關于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的論證與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5,(11): 3-17.

        [3]南國農.教育技術學科建設:中國道路[J].電化教育研究,2006,(1):6-9.

        [4]張祖忻.教育技術是一項解決教育問題的系統技術[J].現代教育技術,2006,(2):5-10.

        [5]李康.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J].電化教育研究,2004,(1):1-4.

        [6]馮秀琪.對當前教育技術研究中一些問題的芻議[J].中國電化教育,2005,(12),:15-18.

        [7]何克抗.也論教學設計與教學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1,(4):3-10.

        [8]趙宏,楊開城.教育技術學學科體系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3,(4):18-23.

        [9]劉美鳳.教育科學群中的教育技術學[J].中國電化教育,2003,(7):5-9.

        [10]楊開城.對我國教育技術研究領域發展現狀的反思[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4):39-44.

        [11]李龍.教育技術領域•學科•專業[J].中國電化教育,2005,(12):5-10.

        [12]張鈴,陳凡.西方“工程”概念的歷史演變[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6,(5),48-52.

        [13]李伯聰.努力向工程哲學領域開拓[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7):36-39.

        [14]沈珠江.論科學、技術與工程之間的關系[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6,(6) .

        [15]張光斗、王冀生主編:中國高等工程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

        [16]孔明安.工程科學與技術哲學:從工程科學的特征看技術哲學德國哲學家H1波塞爾專訪錄[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7).9-13

        [17]王大洲.在工程與哲學之間[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7):38-41.

        [18]余道游.工程哲學的興起及當前發展[J].哲學動態,2005,(9):71-75.

        第2篇:教育技術學的理論范文

        關鍵詞:離散數學;概念教學;APOS理論

        離散數學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它不僅是許多專業課程如數字邏輯、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操作系統、編譯原理和人工智能等的必備基礎,而且對培養學生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起著重要作用。

        離散數學有眾多抽象的概念,在離散數學的教學中,幾乎每一次課都有新概念的引進。除了直接反映客觀事物的空間形式或數量關系外,許多都是在已有的數學概念的基礎上,經過多層次的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概念是思維的單位,是整個數學知識結構的基礎,是判斷p選擇p推理的重要依據,直接影響到離散數學教學的成敗。從多年的教學實際來看,學生往往出現兩種傾向,其一是有的學生認為基本概念單調乏味,不重視它,不求甚解,導致概念認識和理解模糊;其二是有的學生對基本概念只是死記硬背,而不去弄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將繁多的概念形成一個知識體系。這樣久而久之,嚴重影響對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運用。從一定意義上說,數學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對數學概念掌握的程度。

        基于杜賓斯基的APOS理論,我們提出離散數學概念教學應該采取的策略,并使用大量的實例進行說明。

        1APOS學習理論

        美國的杜賓斯基等人在數學教育研究實踐中,提出了一種APOS理論,即學生學習數學概念,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操作(Action)階段、過程(Process)階段、對象(Object)階段、模型(Scheme)階段[1]。

        操作活動階段,是學生理解概念的一個必要條件,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感知問題的直觀背景以及與生活現實之間的聯系。

        過程階段,是學生對操作、活動進行思考,經歷思維的內化、整合過程,學生在頭腦中,對活動進行描述和反思,抽象出概念所特有的性質。

        對象階段,是通過前面的抽象,認識概念的本質,對其賦予形式化的符號定義及符號,使其達到精致化,成為一個具體的對象,在以后的學習中,以此為對象去進行新的活動。

        模型階段,需要經過長期的學習活動來逐步完善,起初建立的概念模型包含反映概念的特例、抽象過程、定義以及符號,經過學習建立起與其他概念、規則、圖形等的聯系,在頭腦中形成綜合的心理圖式。

        APOS理論揭示了數學概念學習的本質,是具有學科特色的學習理論。

        基金項目: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教改課題“離散數學概念教學研究”(52030780)。

        作者簡介:陳義明(1969-),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李舟軍(1963-),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科學理論。

        2概念教學策略

        對應于APOS理論的四個階段,我們提出了離散數學概念教學應該采取的策略。

        2.1通過直觀教學和情景引入,揭示數學概念的來源與背景

        由于數學概念本身具有嚴謹性、抽象性和符號化等特征,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比較重視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和精確性。如果只注意數學概念的傳授,置學生于被動地位,則不利于其創新能力的發展,這也是很多學生覺得離散數學難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能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讓學生親身體驗一遍概念的產生過程,即從需要出發,讓學生大膽地猜想,體驗到數學概念產生是自然的、合理的,而不是人為強加的,有利于學生形成數學直覺,發展數學思維,獲得數學發現的基本素質。

        新的數學概念的形成,有的來源于現實世界或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有的是對已有數學概念的進一步抽象概括,有的產生于理論發展的需要。無論是何種情形都有鮮活的背景材料為例證。因此,我們必須通過直觀事例,把握數學概念的本質特征。如在講述歐拉路、歐拉回路和歐拉圖的概念時[2],筆者先介紹了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橋問題,學生很感興趣,很想給當時人們提出的問題一個解答。接下來介紹數學家歐拉如何將這樣一個實際問題抽象為一個圖論問題,然后給出那樣的回路不存在的結論。從而非常自然地給出上述的三個概念,當時人們要找的路徑叫做歐拉回路,如果不要求回到出發點,則那樣的路徑叫歐拉路,具有歐拉回路的圖叫做歐拉圖。等價關系、等價類和商集是三個比較難的概念,筆者首先給學生一個等價關系,讓學生畫出它的關系圖,觀察這個關系圖的特點(集合的所有元素被劃分為一些“團”,來自不同團的兩個元素不滿足關系),從而定義這種特殊的關系叫等價關系。接下來引導學生描述每一個“團”,引出等價類的概念。最后讓學生思考如何用等價類描述整個集合,給出商集的概念。整個過程讓學生深深的體會到每一個概念都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出的,是為解決問題服務的。

        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去體現數學概念在形成過程中的運動性、變化性、過程性,讓學生通過活動與操作,獲得對數學概念更深入的認識。如我們可以通過動態顯示刪除圖的頂點及關聯的邊的方式,給出點割集的概念。

        2.2準確掌握數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數學概念的內涵就是被概念揭示的對象的本質屬性,而外延則是概念所反映事物的范圍(或集合)[3-4]。

        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對內涵認識不清,學生往往區分不出概念的本質屬性,把非本質屬性當作內涵。為使學生掌握數學概念的內涵,我們除了從概念外延中挑選正例來說明概念外,還應該選取一些反例來進行對比。反例可以排除與概念無關特征的干擾,作為揭穿錯誤、偽證的強有力的數學方法,反例傳遞了最有利于辨別的信息,對概念認識的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正面例子做不到的。如在學習關系閉包的概念時,我們除了按照自反閉包、對稱閉包和傳遞閉包的概念給出三種閉包的求解方法以及關系圖和關系矩陣的特征外,還有意刪除閉包中的有序對或者添加不必要的有序對使之成為一個反例,突出閉包概念的本質屬性。

        外延與內涵是緊密相連的,外延是隨著數學活動經驗的不斷豐富而逐步深入的,因此,學生理解概念的外延往往比內涵更為困難。在后續內容的教學中,要不失時機的提及一些重要概念的外延,如講圖的連通性的時候,我們分析得到圖頂點集合上的連通關系是一個等價關系,加深對等價關系的理解。

        2.3準確掌握數學概念的定義、名稱、符號及正確表述

        數學概念的名稱、符號、文字和口頭表述在學習與運用數學概念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數學名稱、符號、文字表述和口頭表述是交流與傳播數學思想的媒介物。第二,數學名稱、符號的簡明性、直觀性等特點有助于啟發學生思維[3]。概念定義是從具體―抽象的升華,是概念學習的高級階段。同時也是通過已有概念與關系建立新概念,揭示事物本質屬性的過程。教學中除了原始概念以直觀描述的方式引進外,其他數學概念均須在不失嚴謹性的前提下,要求學生掌握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和這些屬性結合的規則,以及該概念的名稱、符號及正確表述,對該數學概念形成言語的、符號的、圖形的不同形式的準確表述,并做到它們之間的互釋互譯。這是我們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構筑離散數學理論體系的必備基礎。

        第3篇:教育技術學的理論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地理教學;新課改

        初中的地理教學是這一階段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其它的學科一樣,傳授的是基礎的學科性知識。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將使學科教學的整體得到發展,推動整個初中階段的教育。信息技術是基于當今科學飛速發展下的產物,是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的電化教學,它標志著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這一發展推動了教育領域的改革,那就是新的課程改革的出現。新的教材、新的教學、新的輔助教學設備及新的教學觀念的改革,都將圍繞“以人為本”、以達到人的終身學習為目標。

        1、讓愉快教學再次重現于課堂

        使愉快教學再次重現于課堂,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新理念,體現了課改地理在教學中最講究圖文的運用,通過讀圖、析圖來獲取知識、鞏固所學知識;通過理解、推理解決疑難而擴張思維。傳統的教學所使用的地圖是靜止的平面圖,而圖中所擴展的知識都是由教師口頭描述補充,學生去進一步想象。教師言語中描述的過程,這是一個虛擬的過程。教學幻燈片中的抽拉式的動畫,雖然可以使虛擬的教學過程變得現實一點,但仍有不足。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解決了這一虛擬的教學,正所謂的“一切盡在無言中”。如講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借助資料庫中的實況錄像,讓學生觀看,達到了形象直觀的教學效果,使學生一飽眼福。在講四大洲、七大洋及板塊構造學說時,運用教師收信集整理好的網絡輔助教學課件,讓學生在局域網上的相應課件中操作鼠標,填出七大洲、四大洋及六大板塊的位置,并自測相關的練習。對于測試不滿意的同學,通過自測,發現不足,重新更正,再次練習,以達到自己最滿意的效果。在填繪練習中,同學的互助、互動,教師對學生作品的展示,和學生運用網絡獲取新知識的展示以及師生的對話豐富了課堂的教學,讓大家在愉悅的氣氛中獲取了知識、品嘗學習中獲取知識的快樂。

        2、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和分析問題能力

        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突破了教學中的難點,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體現了新的課改,培養了學生學習初中地理的技能傳統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系統性傳授,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少,獲取的知識局限于課本。學生對于教學中的抽象性知識很難直觀的理解,尤其是對于剛進初中的學生,要解決這一難點,過去靠的是板圖、板畫、掛圖和幻燈片來展示,教師講解為主,抽象的思維還得靠學生自己建立,運用現代的信息技術設備,可以使這一難點迎刃而解。如在講授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問題時,自轉的問題比公轉簡單多,公轉顯得抽象,運用教師收集整理好的網絡課件——“九大行星的公轉”,展示地球的公轉,直觀的演示了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自西向東的運動。運用地球公轉——“四季變化”的網絡課件,動態演示地球公轉的結果,并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操作,完成以下的練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得以突破。

        3、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使教師在傳授系統知識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和信息量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將所學的知識掌握好,做到不僅會學還要會用。教師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時候,不應僅僅只是死記硬背的系統性知識,而是掌握知識的技能和學習的方法。在知識的海洋中翱翔,吮吸知識的營養,在開闊眼界的同時,感受到人類智慧的偉大,科技的迅猛發展所負時代人的重任,同時可以品味到人類社會的彼此聯系和合作。這樣的教學,即體現了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所帶給學生的信息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以達到知識的終身運用促進整個人類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對學生學習成績的科學評價

        體現了新課改對學生學習成績的科學評價,體現了“以人為本”知識的傳授要“以人為本”,以達到終身學習。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教師的教學任務就是以講授完本節知識為目標,以讓學生能考出好成績為宗旨,期末考試一次定局,高分者優秀生,低分者為差生。難道我們對教育對象的評價就是這樣的格局和框架嗎?非也。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給予了教育對象接受知識的新的評價,要評價就要給參評的對象提供平等競爭的條件和機會。從地理學科而言,教師通過自制的電子表格,可為所教班級學生進行以下的平時成績的評價記錄,占全學年的6 0%,期末測試的成績占4 0%,并在教師的網頁中讓學生查詢自己的得分,并不斷完善自己學習中的不足,提高成績。

        4.1評價的內容

        (1)系統性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2)讀圖、填圖、繪圖、析圖技能的評價。(3)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評價。(4)擴展性知識的評價。

        4.2具體評價方法

        (1)系統性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可在學期教學中根據每一章節的內容,給出相關的“基礎性知識”的檢測題,學生可通過訪問教師機自選所有章節檢測題中的四個章節中的內容進行自行檢測,教師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以每章節5分制滿分打分,不滿意的同學可以重測。(2)讀圖、填圖、繪圖、析圖技能的評價:教師可讓學生可通過訪問教師機,在教師設計和規定好的“網絡輔助教學課件或地理填充圖”中,選擇所有章節檢測題中的四個章節中的內容進行自行檢測,教師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以每章節5分制滿分打分,不滿意的同學可以重測。3)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評價:教師結合本學期的學習內容,設計好“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檢測題,讓學生在網絡中通過訪問教師機,自選兩個部分的題進行檢測,教師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以每個部分5分制滿分打分,不滿意的同學可以重測。

        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學科的整合,豐富了課堂教學、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氣氛,在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望、擴展學生獲取知識的信息量、增加學生學習知識的趣味性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技能、增強了實踐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學科知識的全方位能力。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學科的整合,為地理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更為直觀的教具,為教師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定創造了條件,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推動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科學保障。

        參考文獻:

        [1]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

        [2]徐光澤.現代教育技術基礎[M].

        第4篇:教育技術學的理論范文

        【關鍵詞】教育技術學課程;課程群建設;課程模塊;協同進化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2-0064-05

        引言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人才的培養從“專才”培養轉向“通才”教育,課程教學也朝著“厚基礎、寬口徑”的方向發展。在此背景下,高校不同課程之間的聯系愈加緊密:單個課程與其他課程交叉融合并形成課程群,已經成為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課程群是以一門以上的單門課程為基礎,由三門以上的性質相關或相近的單門課程組成的一個結構合理、層次清晰、課程間相互連接、相互配合、相互照應的連環式的課程群體。”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如果僅僅注重單門課程的設計,而忽視了不同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就容易造成課程之間顧此失彼、銜接不合理或內容重復等問題。

        具體到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而言,自1983年華南師范大學創辦電化教育本科專業開始,教育技術學科專業迅猛發展,教育技術課程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研究教育技術專業課程之間的相關性,探討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對于促進教育技術課程的整體優化具有重要作用,對于推動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的科學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一 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的問題提出

        課程群建設不應該盲目的成為未來的一種趨勢,而應從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長遠效益等諸多方面展開分析。因此,可以從學科特征、人才培養和課程現狀等方面,分析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問題是否合理。

        1 學科的交叉特征:課程群建設的理論可行性

        “教育技術學是教育學、心理學、信息科學與傳播學等學科相互交叉的產物,屬于綜合性的交叉學科。”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學科的發展,教育技術學的理論體系不斷完善,應用實踐不斷深入,教育技術學的課程改革也一直在進行。教育技術學的交叉學科特征一方面體現在教育學、技術學、藝術學、心理學和傳播學等其他學科的滲透,另一方面體現在自身內部不同課程之間的關聯關系。因此,從課程群的角度分析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的關系、開展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是可行的,也是應該的。

        作為交叉學科,教育技術學的知識結構比較龐雜,導致高校對教育技術學的認識有一定差異。盡管不同高校同樣開設教育技術專業,但具體開設的課程卻有較大不同。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不僅取決于專業自身的定位,而且取決于獲得多方面知識與能力的課程體系。面對教育信息化領域的發展,教育技術學專業在課程建設上需要構建課程群以強化課程關系,建立體現專業核心競爭力的課程體系。

        2 學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群建設的目標針對性

        目前教育技術學已形成了從專科、本科到碩士、博士以及從師范類到非師范類的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教育技術是一門交叉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型的綜合性學科。教育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學科的特點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如何培養應用型人才以滿足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是擺在教育技術學專業面前的突出問題。

        教育技術專業學生的就業面越來越廣,已經由過去的設備維修工作到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以及企事業單位人員培訓等。“課程設置合理化對于教育技術人才的培養,乃至整個教育技術專業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課程群建設正好順應了教育技術課程深層次變革的需要。“課程群的建設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科學的世界觀,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判斷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決策能力。”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要求以及學科自身的特點,優化相關課程的關系,構建更加科學、高效的課程體系,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

        3 課程建設問題的反思:課程群建設的現實必要性

        在教育技術學生的就業中,“技術不如計算機系,理論不如教育系”的評價雖然聽起來有些刺耳和偏激,但卻反映出了當前教育技術學生就業的尷尬局面。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能否認的是與教育技術專業培養人才目標不明確,課程體系設置不夠科學合理有一定關系。不少高校開始針對這類問題進行課程改革,但主要還只是對單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及其結構做些調整和改造。

        根據最優化理論,局部優化的總和不等于整體優化,甚至局部優化可能損害整體優化。面對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課程的問題,不能只從單一課程入手來進行局部的課程改革,而應該從整體出發建設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可以使教師整體把握課程體系,在教學中剔除課程間重復的內容,實現不同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方面相互借鑒,在更高層面提高教學效果;可以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整合不同課程的知識,在知行合一中融會貫通所學知識,提高課程學習效率。

        二 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的現狀反思

        近些年來,有不少教育技術專家學者根據教育不斷發展和信息技術更新,在教育技術課程建設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明顯成就,但也存在著某些問題。因此,需要在反思繼承中尋找更好的課程建設方法,以提高教育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促進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的科學發展。

        1 指導理論:提出知行合一理論,關注課程體系建設

        教育技術作為交叉學科,需要借鑒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需要融合相關學科的課程。對于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盡管相關文獻并沒有非常明確的提法,但不約程度地滲透著課程群的思想。例如,華南師范大學的王俊暉教授提出:“我國的教育技術學專業應該改變其原有的‘學科中心’的課程模式,增設綜合化程度不同的跨學科課程,建立綜合化多學科立體交叉的課程體系。”

        從指導理論上看,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提出了知行合一理論,關注課程體系建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南京師范大學的徐朝君等認為目前教育技術課程體系在內容上過于追求學科體系的嚴謹性、過于求同,與社會應用需求相去甚遠,缺少實踐性;提出與社會需求相動態協調的“知行合一”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以期實現學生學科知識學習與實踐技能培養的和。

        2 開展形式:注重課程模塊的組合,課程關系有待強化

        由于綜合性比較強,教育技術學課程的內容豐富,注重課程模塊的劃分。2002年,北京師范大學黃榮懷提出:“教育技術專業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教育技術基本理論(含教學設計)、信息技術教育應用、遠程教育、教育信息技術、教育信息管理、教育電視等方面。”2005年,華中科技大學曹玉娜建議采用:“‘基礎理論課程+方向模塊課程’來構建課程體系。基礎理論課程主要包括本專業的核心程,專業基礎課程,公共課程,藝術類課程等組成。方向模塊課程用以培養人才的多去向,體現靈活性。”2005年,內蒙古師范大學李龍將教育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結構和教育技術學科的理論框架相對照,得出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層次)的課程體系結構包括核心(主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和實驗實踐課程。2009年,南京師范大學的徐朝君等提出:“從畢業生就業去向、工作性質、課程組三個維度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把專業分為五個方向,每個方向都有相對應的核心課程組,而每個課程組劃分為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應用課程兩個層次。2010年,在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性文件中,教育技術課程群大體劃分成五個主要的課程模塊:教育技術學理論基礎課程模塊、教學媒體課程模塊、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模塊、教育軟件課程模塊以及教育技術實踐課程模塊。

        教育技術學課程劃分為不同課程模塊后,形成了縱橫有序的結構,既有以理論知識為主線的知識體系,又有以專業技能為主線的實踐架構,更大程度上適用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過,此時的教育技術課程建設過于注重課程模塊的組合,具體課程之間的關系尚待重視,課程之間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協同作用有待強化。

        3 實際效果:提供了更多課程選擇,學習應用有待提高

        目前的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課程選擇:既引導學生除了學習專業課程之外,還可以選修其他專業課程;又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個性的發展,為其提供更多自主選擇課程的機會,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然而,教育技術學課程模塊看似自成體系,但與其他模塊也有聯系;某些課程雖然歸為某個課程模塊,但也是其他模塊不可或缺的內容。如果課程模塊之間內容重復,結構不合理,也會造成涇渭分明、互不關聯的格局,不利于學生系統學習知識。因此,課程模塊學習中,不僅要注意模塊內的聯系,同時也要注意模塊間的互補作用:不僅需要學習單個課程,還應該通過課程之間的關系,展開更有效的學習。

        三 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的理論探討

        在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建設中,“通過課程群建設,使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學設備、師資隊伍、教學思想、教學方式方法等在教學系統中更好地得到優化。”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需要以課程群理論為指導,重新整合有關課程,增強課程之間的聯系性和整合性,強化課程之間的協同進化。

        不同課程的相互關系不僅影響單個課程的教學效果,而且還決定著課程群的整體效用。“想透過繁復的具象、表象看出不同事物的共同本質,思維的抽象性增強了,研究的難度也會加大。這就需要強有力的理論工具來加以支持。”課程群的協同關系與生物物種的相互作用類似。作為分析的視角,教育技術課程群的關系研究可以借鑒生物物種的相互關系。

        1 協同進化: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的內在目的

        進化是事物的發展規律。正如生態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所認為的:進化是物質從無序到有序、從同質到異質、從簡單到復雜的有向過程。“進化的概念既包括生物進化也包括非生物的進化,既可以指自然界的進化,也可以代表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的發展和變遷。”進化規律已經是自然與社會的普遍規律,進化概念也成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重要內容。物種之間相互影響,就會產生協同進化,形成相互作用的協同適應系統。

        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的協同進化指某一課程通過自身進化來影響其他課程,而其他課程的進化又改變著此課程的進化,最終導致整個課程群系統的進化。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的協同進化有兩層含義:一是課程群內部要素之間的協同,促進單個課程群的提升;二是課程群之間通過相互作用,實現多個課程群的發展。在協同進化的過程中,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課程之間通過相互調節來共同適應彼此的變化,以提高課程的整體水平。此時,多個課程的自身進化常常相互影響,形成協同進化的課程群系統。

        根據生物理論,物種之間存在有利、有害或無利無害三種形式,包括六個方面的相互關系:(1)對雙方都有利(即共生、互惠的關系);(2)對一方有利,對另一方無利也無害(即共棲的關系);(3)對一方有利,對另一方有害(即寄生、捕食等關系);(4)對一方有害,對另一方無利也無害(即競爭的關系);(5)對雙方都有害(即互抗的關系);(6)對雙方既無利也無害(即中性的關系)。因此,結合生態學中物種的種間關系原理,可以進一步分析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協同進化的關系,并分別用“+”、“0”和“-”表示其關系。其中“+”代表正面影響,“0”代表無影響,而“-”則代表負面影響。

        2 優勢互補: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的重要方式

        互補原理原本被丹麥學者玻爾用以解釋量子力學,后來被擴大到認識領域,用來解釋不同知識的關系。互補型協同進化指課程甲和課程乙之間不存在競爭關系,各自的進化對彼此都有利處,即存在類似于物種的互利共生關系。通過優勢互補,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打破了不同課程的界限,溝通了不同的課程領域,強化了課程群系統的內在聯系。一方面,通過方法的互補,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實現了科學方法的跨課程運用。例如,目前普遍實用的實驗和模擬等方法最初只應用在教育實驗學、虛擬現實等課程中,經過借鑒移植后,才逐漸拓展到教學系統設計、學習科學等課程中。另一方面,通過理論的互補,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實現某個課程的理論向另一課程的滲透移植。在此過程中,即便某些課程原本相對獨立,但如果發現了它們之間的新聯系或者找到了綜合它們的新理論,也可以形成外延上更廣泛或在內涵上更深刻的新課程。

        例如,通過優勢互補,“視覺文化與媒介素養”與相關課程聯合起來,構建從知識課程(藝術基礎、心理學等)、能力課程(圖像處理、攝錄編技術、攝影技藝等)到素養課程(視覺文化、媒介素養、視覺素養等),形成相關課程的協同進化關系。在具體實施中,從圖像技能側重視覺素養,實現教學目標互補;緊密聯系現實生活,實現教學策略互補;充分體現文化因素,實現學習環境互補;關注綜合素質,實現教學評價互補;綜合相關課程內容,實現課程群內容的協同。

        3 競爭升華: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的路徑選擇

        根據課程之間的關系,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的競爭類型可分為獨立共存、競爭共存和競爭替代三類。首先,獨立共存型指課程甲和課程乙之間存在競爭,但對彼此都沒有任何關系,即存在類似于物種的中性關系。其次,競爭共存型指課程甲和課程乙之間存在競爭關系,主要分為三種情況。(1)課程乙在進化過程中從課程甲處獲取利益,但并不影響課程甲的發展,即存在類似于物種之間的共棲關系。(2)課程乙在進化過程中從課程甲處受到損害,適應度降低,但課程甲不受任何影響,即存在類似于物種之間的偏害關系。(3)課程甲和課程乙在競爭中彼此制約,但均能得到發展,即存在類似物種之間的競爭關系。最后,競爭替代型指課程甲與課程乙之間存在競爭關系,課程甲不因課程乙的消亡而制約其自身發展,課程乙的水平提高時會反過來提高課程甲的水平,但最終結果仍為課程乙消亡、課程甲提高,即存在類似于物種之間的寄生關系。

        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過程中,競爭升華成為重要的路徑選擇。不同課程的競爭可以促進教育技術學課程群不斷更新換代,從而讓課程群建設更加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求,更加符合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需要。例如,在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互相結合、互相滲透的背景下,媒體類課程的新內容層出不窮,不斷地涌現新的課程方向。在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指導性專業規范中,媒體與藝術基礎知識的課程模塊包括《藝術基礎》、《攝影技藝》、《二維動畫》、《三維動畫》、《圖像處理》、《音頻處理》、《攝錄編技術》和《多媒體交互界面設計》等課程。從課程群競爭升華的角度看,《二維動畫》、《三維動畫》兩門課程是原有動畫課程競爭升華的結果,《攝錄編技術》也是傳統教育電視課程的改革發展。

        四 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的實踐開展

        “課程群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依據社會發展特別是基礎教育發展需要以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和課程群建設的基本原則,又要考慮學校和專業的自身實際。”目前我國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整體水平與教育信息化的需要還有差距。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不僅需要理論層面深入分析,而且需經過實踐活動加以完善。

        1 面向教育信息化人才培養,引領課程群建設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新任務和更高要求,亟需建設高素質的教育信息化人才來貫徹、執行。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應以教育信息化發展為導向,為高素質教育信息化人才培養提供支持。在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過程中,“各門課程在設置中要關注課程群中各課程的內容體系,注重各課程的互補性,避免重復性,即時融入新的知識,設置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課程,課程功能更完善,有利于學校培養目標的實現和課程的有效實施。”

        為此,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應該以解決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問題為出發點,來培養經濟社會需求的教育信息化人才;應該優化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布局,加大與教育信息化緊密相關的課程群比重,提高實踐應用課程群的比重:應該“整合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確保內容的層次性、邏輯性、遞進性和連通性,充分利用實驗室、實習現場等資源,確保技能訓練的連續、延伸、拓展和加深。”

        2 應用協同理論,指導課程群建設

        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課程群建設需要正確的理論加以指導。“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各種類型的協同教育的數量越來越多,協同教育在提高教育質量、擴大教育范圍、實施終身教育中將起到重大作用。”協同理論重在揭示普遍存在的有序、無序及其相互轉化的基本規律,強調系統要素之間、不同系統之間或系統與環境之間都存在著“協同作用”。“課程群建設不僅僅是考慮自身課程體系的結構與內容,還需要很好地協調好不同課程的內容,明確相互之間的區別以及邏輯關系。”

        以協同理論指導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課程群建設,有助于實現“各課程教學內容具有不可重復性,同時知識點之間存在相對獨立和離散性,知識點之間關系親和,內容可集群;實踐環節或技能培養環節是連貫、遞進的。”為此,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建設應通過不同課程群的協同融合,構建結構優化、效果良好的課程群系統。在此過程中,要注意課程群之間的關聯,使課程群緊密銜接、相互支持;要與經濟社會的重大變革和教育信息化的需求調整相適應,發展教育技術的新興課程群、交叉課程群和邊緣課程群。

        3 構建互補體系,開展課程群建設

        教育技術學“課程建設的體制與機制必須是動態、開放的,而且必須與不同特色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社會對畢業生專業素質的要求相適應”。教育技術學的課程體系不僅形成互補關系,體現對教育技術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先進性和實用性。因此,需要根據專業特征和學生的興趣,既提供豐富的專業課程群,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又涵蓋其他選修課程群,不斷開闊學生視野。

        鑒于課程群的相關性和整合性,“課程群的建設必須立足于整個課程群體,應對課程群的所有內容進行整合。”因此,有必要建設教育技術學的跨課程群組織,以加強課程群之間的橫向聯系。例如,以人才培養為目標導向,建立跨系科的教育技術學課程群;以重大教育改革為結合點,建立教育技術學課程群的教學團隊;舉辦跨課程的教育技術學的教學實踐,優化教育技術學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形成縱橫交織、優勢互補和靈活開放的教育技術學本科課程群。

        4 實施科學評價,優化課程群建設

        第5篇:教育技術學的理論范文

        數學教學的價值有兩個:數學的實用性;思維訓練功能.數學教學必須同時兼顧教育價值的兩個方面,目前的教學過于偏重于后者,導致在數學課程與生活脫離,課堂充滿了密不透風的演繹與推理,數學讓學生感受到的只有“冷冰冰”的一面,感受到的只有數學對考分的貢獻,學生對數學的認識自然就有偏差,誤以為學數學就是學解數學題.當然,過于強調應用而忽視思維也是不行的,這是另一個極端.數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同等重要,而且思維訓練是推進數學學科發展不可或缺的.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教師就要理清楚高中數學教育的出發點.高中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在于培養高中學生基本的數學素養,這是與其價值取向高度相關的.(1)給學生提供最基本的思維訓練平臺,通過高中數學教學,引導學生學會以數學的眼光去認識世界、思考問題.(2)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將數學與現實世界有機地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處理實際問題時,感受到數學學習的社會價值,從中學會處理數學問題的方法,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案例分析:雙曲線及其標準方程

        1.導入新課在抗美援朝戰爭的早期,我志愿軍某炮兵團偵察出美軍陣地后當機立斷炮擊美軍陣地.可是在此不久,美軍也較為準確地將炮彈打到了我軍的陣地,大家想一想為什么美軍會如此準確呢?提出這一歷史性的問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什么原因呢?大家都想一探究竟,這個AB時候教師初步進行解釋,而解釋的最佳方式就是配上圖形來理解:如圖,美軍在其陣地旁建筑了三個固定觀測點A、B、C,假設我方陣地的位置在D點(任意位置),美軍從我方的打炮聲到達這幾個點的時間差,再借助于聲速就能較為準確地判斷我方陣地的位置,這是數學在軍事上的應用.這樣的解釋,學生能夠理解,但是玄機究竟在哪里呢?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如此導入,學生的精氣神都調動起來了.

        第6篇:教育技術學的理論范文

        幻燈色彩的運用也可參考色彩心理學相關內容,選用視覺上舒適、心理上親切的顏色,比如藍色系,以象征希望、理想、獨立的天空藍作主色,以暗示誠實、依賴、權威的深藍色突出重點,同時,如果學校沒有統一著裝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藍色系服飾以加強親和性,暗示學生更專注傾聽你的授課內容。

        2.充滿引導性的文字語言暗示

        教學幻燈中文字內容的設計可以參照文字對心理的暗示選擇,同時授課時生動的語言、起伏的語調可以緩解因授課內容過于學術而引起學生乏味、心理疲勞及注意力分散,具體操作可以參考保加利亞心理醫生喬治•洛扎諾夫建立的暗示教學法相關內容,教學過程中利用環境和學生之間經常不息卻不知不覺的交流,建立學生無意識的心理傾向,激發學生強烈的自主學習動機,從而提高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接受程度、記憶深度。例如:授課時以穩重但愉快的語調為主,強調重點時與原有語速相比稍微放緩,等等。語調的調整要自然而不能過于夸張、輕佻,避免過于戲劇化而減少學生對授課者的信任度、降低授課者在學生印象中的權威感。

        3.適時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肢體語言暗示

        授課時盡量保持微笑也可以引導學生的心理愉悅感覺,從而增強自主學習性;以短時間的目光交流增加學生的被關注度也是提升學生學習動力的有效手段。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肢體語言表現也是授課者獲得學生對授課內容認知度、注意力集中程度等信息反饋的有利途徑。

        4.結合記憶規律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德國心理學家H.Ebbinghaus發現的遺忘曲線直觀描述了人體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循序漸進過程,而且提出理解了的知識較無意義音節來說能夠記得迅速、全面而牢固的理論。這就要求授課者在設計授課內容時盡量聯系實際、聯系學生的興趣所在,加強學生在授課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尤其是本科生的教學。大多數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溫故知新的習慣基本摒除,知識來源大多只依靠上課時間,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記住、理解更多的知識點一直是授課者的難題。依據遺忘曲線,合理安排復習、小結、總結的時間點應該可以改善上述難題,提高學生學習質量以及對授課內容真正掌握程度。

        5.以適當的競爭刺激學生學習積極性

        “鯰魚效應”常用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是企業用來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具體包括競爭機制的建立、能人的啟用、領導風格的變革等等。這一有效的激勵手段是否能運用到本科生教育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消除因大學學習生活相對穩定狀態引起的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當然,鯰魚效應會帶來負面效應,比如影響學生間的團結,所以這一效應在教學中的應用還需慎重考慮。

        第7篇:教育技術學的理論范文

        關鍵詞:職業技術學校;德育;禮儀

        【中圖分類號】G711

        教育部對我國中等職業技術院校的培養工作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新觀念,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禮儀作為個人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體現,是技校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古語:"德成于中,禮形于外",即禮儀是道德素質等精神內涵的外化、是德育教育的最終體現,通過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對禮儀運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養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準。對當代的職業學校學生進行深入的禮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道德信念和禮儀修養準則,逐步把社會的道德規范轉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是職業技術教育所要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禮儀教育在德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1、彌補家庭教育中的禮儀教育的欠缺

        目前,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長在教育過程中過渡的溺愛,導致很多學生都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不去為他人考慮的性格,他們獨立性差,生活能力低下,意志品質、集體觀念薄弱,合作意識和服務他人的意識都十分欠缺,對父母的索取多于付出,這些狀況的后果都不堪設想。

        2、提高職業學校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

        社會上一些學生因為在寢室生活中的一些瑣事,導致的暴力傷害事件的發生,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使社會、學校以及家庭開始重視起在校學生德育禮儀方面的教育問題。從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究發現,很多學生之所以產生消極、躲避、卑微的心理問題,其原因是和外界接觸過少,封閉自己、沉湎于網絡中。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有助于職業學校學生提高自信,降低挫敗感、緩解心理壓力,也能讓學生走出不良情緒的氛圍。在德育教育中滲透禮儀教育,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禮儀知識和規范,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3、提高職業學校學生社會適應的能力

        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而禮儀教育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因為,禮儀是整個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課。任何一個生活在某一禮儀習俗和規范環境中的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該禮儀的約束。職業學校學生堪稱"準社會人",還不是真正的社會人。他們有一種強烈地走向社會的心理愿望,同時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因此,對職業學校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可以讓他們掌握符合社會要求的各種行為規范,讓他們懂得如何稱呼、介紹和問候;懂得如何著裝、怎樣待客、得體地對待贊美與批評;還懂得如何同各種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在不斷變化的場所游刃有余,充滿自信地與人交往。這樣不僅滿足學生走向社會的需要,更好地促進學生社會化;并且還可以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4、提高職業學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一個知書不達禮、知識水準和道德水準嚴重不協調的學生,不可能成為優秀人才。一個優秀人才,不僅應當有高水平的專業知識,還必須有良好的品德修養和禮儀修養。禮儀是良好品德修養的表現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質養成的重要途徑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質需用彬彬有禮的方式去體現。而目前許多職業學校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學生接受的是高層次教育,而實際行為卻連基本道德水準也達不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與缺乏必要的禮儀教育有關。禮儀體現著一種價值導向,引導著人們選擇正確的價值方向和目標,去做符合禮儀規范的事情;禮儀還能通過對人們行為的評價以及評價信息的反饋,來指導、糾正人們的行為和活動,使之符合禮儀的規范。所以,對職業學校學生進行系統的禮儀教育,能正確引導他們的思想意識,指導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按照禮儀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真正做到"誠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內在的道德品質和外在的禮儀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提高職業學校禮儀教育的有效途徑

        1、禮儀教育需從學生自身做起

        禮儀本身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現形式,禮儀也存在于心中,表現在言行上。因此,在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時,就必須以尊重為前提。尊重包含的不僅是言行的外露,而是一種基于內心道德修養的感情交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在教育過程中,尊重要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同時要引導學生學會自尊。目前,很多學生價值觀念的缺失就是因為缺乏自我尊重,在面對復雜的外界因素的時候容易深陷其中。在教育過程中,通過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來引導學生養成自尊,自愛,自律的良好品德,這不僅有助于構建和諧的交際環境,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也能促進學生個體的身心和諧的發展。而利益的核心重在實踐,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尤其是在院校內開展辯論,助人為樂等實踐活動具有較好的作用。

        2、禮儀教育引入課堂

        首先應把禮儀教育納入到職業學校的德育課程中,對職業學校學生進行系統的禮儀基本理論和具體規范的教育。課堂教學是系統學習訓練的良好途徑,禮儀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既可以豐富學生的思想道德內涵,又能教會他們如何規范自身行為、塑造良好的儀表形象。事實上,受過良好禮儀教育的人,無論是內在素質還是外在行為方式,都與缺少教育的人截然不同。目前,我國職業學校的禮儀教育仍是一片空白,禮儀教育處于德育的邊緣地帶:一方面,多數德育工作者對禮儀教育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禮儀教育還處于德育的盲區;另一方面,在職業學校開設的課程中,重視專業理論和技術,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禮儀問題,不進行相應的禮儀教育,結果,禮儀教育普遍空缺,部分學生甚至認為,上職業學校與禮儀問題不沾邊,學好專業知識就行。所以,加強禮儀教育首先必須把禮儀教育引入課堂。

        3、轉換教育理念,強化師資培訓

        加強禮儀教育不僅應將禮儀教育引入課堂,納入教學計劃,切實完善職業學校德育體系,而且應從轉換教育理念入手,加強師資培訓。重點是建設一支能夠適應現代禮儀教學和研究的師資隊伍。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他們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到:在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注重并不斷提高自己的禮儀素養,不斷進行禮儀教育的滲透,以利于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禮儀教學和研究的水平。學校還應舉辦多種形式的禮儀講座,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生禮儀活動,對于跨世紀的這一代青年學生來說,注重修身教育意義特別重大,這不僅是學生的發展需要,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第8篇:教育技術學的理論范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激發一個人學習的最主要的動力[1]。奇特、新穎的學習情境,不僅能短時間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數學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是否濃厚。學生一旦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么數學就不為成為他們的負擔。

        1.1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由于初中生比較感性化,因而愉快青輕松的數學課堂不僅能增加他們的學習弄厚度,而且還能激發學生主動性的學習。在課堂上還可以不時的穿插有關該堂知識的實驗教學用材、小游戲、小課件等,以便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1.2設置懸念,層層遞進

        欲望是一種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事物的心理特征[2]。數學的學習過程中,設計巧妙的懸念,讓學生內心產生一種急于想了解某道題的心理。例如:講園和直線的位置關系;首先提出問題:若是將地平線看著是一條直線,將太陽看著是一個園,那么它們之間的位置會出現幾種關系?又如教學三角函數:太陽的照射每天都在不斷的變化,請問你們能算出某個時刻你們身影的身高嗎?同時,請問光線與地面的夾角又會是多少呢?帶著這些一連串的問題,層層遞進,不斷的激發學生的探索思維,使學生盡快的進入該課堂的教學中去。

        2在探索中思考問題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懂得給學生思考、探索的機會,使學生學會在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能更好的激勵學生主動去發現、探索,開發自己的智力。例如合并同類項:老師在黑板上出了一道多項式“3x2y-4xy2-3+5x2y+2xy2+5”,并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在這道多項式中一共有幾項?第二,請問給項的系數是什么?第三,請問有哪些項可以合并在一起呢?學生觀察之后,經過一定的時間的思考和討論得出的結果是:-3和5、-4xy2和2xy2、3x2y和5x2y這三項可以進行合并。然后教師再做出總結:我們將這些能夠合并的項叫做同類項。然后愛問學生:這些同類項有什么特征呢?學生們回答:字母一樣,一樣的字母的指數也是一樣的。

        3教學的過程中立足于開放,注重教學過程

        新課標的要求下,注重調動學生的主觀性和積極性,以往傳統的“填鴨式”和“灌輸式”機械性的教學方法,極度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因而在面對“死”的數學課程,教師要立足于開放,呈現靈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思維呈“輻射狀”一樣不斷的向外散發,創新其結果。

        4加強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

        新課標的要求下要特別突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性。平等對話、相互思考討論;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引導者而不是命令者,學生要學會自主創新學習,不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加強同學之間的合作,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進行探討和交流,從他們的爭論中找出其中的相似點,以便得出確切的結論。在必要的時候老師還可以在同學之間或者是班級之間舉辦一些活動,例如數學的專題討論會、數學競賽、數學知識的宣傳等多種多樣的辯論賽,以便學生通過小組之間之間的合作,更好的展現個性的張揚,較強生生之間的思想貫通。

        第9篇:教育技術學的理論范文

        論文摘要:我國數理經濟分析開展相對較晚,目前以學習和模仿國外為主。由于國內外的經濟體制和環境存在差異,前沿數理模型能否直接應用于國內值得探究。在進行數理經濟學課程教學時,須讓學生樹立起框架分析的意識,以問題為導向分析解決問題。

        一、 引言

        日前,世界范圍內對經濟學的數理分析之風漸盛。對于經濟學研究及教學呈現的數理化趨勢,國內外都展開了爭辯。贊同者甚至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們認為,數學已成為現代經濟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在分析經濟問題時采用數理方法可以得到在純語言的定性分析中難以直觀得出的結果,它使得分析的邏輯更加嚴謹,表述更加準確精煉,且能將已有的經典經濟理論拓展延伸。而批評者們則認為,經濟學最重要的是注重理論思想的研究和傳播。數理模型過度建設和使用無益于理論的創新,也無法準確反映現實復雜且不穩定的經濟活動。數理經濟學的本質是探討如何用數學語言準確、精練描述經濟學問題,并推敲通過數理分析而導出的數學關系式所表達的經濟學含義及揭示的經濟規律。在不脫離經濟思想本質的情形下,科學地應用數理工具,進行經濟理論的理解、應用和延伸,將有助于經濟學科的長足發展。

        數理經濟學是一門方法論,它不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就分析對象而言,它可以是微觀或宏觀經濟理論,也可以是勞動經濟、產業經濟、公共財政等經濟學分支學科。因此,數理經濟學囊括了經濟學各個方面內容,也涉及到了非常多的相關數學理論和模型,內容極其龐雜。這給教學工作帶來了難度。國內關于數理經濟學這門課程也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通用教材,除了國內學者們編寫的少數教材之外,比較有影響力的是華裔經濟學者蔣中一編寫的《數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動態最優化基礎》。有些高校直接采用了北美經濟學研究生的相關通用教材進行授課。教學內容上以學習和參照國外的教學內容為主。

        針對數理經濟學覆蓋內容眾多、理論過于抽象、模型研究方法復雜等特點,筆者認為在進行數理經濟學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了解相關經濟學理論的精髓和核心思想,秉承從基本分析框架出發的思路,使學生掌握解決經濟學優化問題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培養學生利用基本方法分析具體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把握數理經濟學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數理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

        經濟學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資源以實現某個個體或群體最優的學科。因此,數理經濟學的教學主要以如何實現最優化為主線,從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一直沿伸到動態分析。在教學內容上應注重解決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運用經濟學基本框架進行分析

        經濟社會中,微觀個體與宏觀總體都面臨著在有限資源及環境機制下實現自身最優的問題。盡管由于參與方的行為表現、經濟環境及制度安排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流派,但是對經濟學現象進行研究分析的框架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一個規范經濟理論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了界定經濟環境、設定行為假設、給出制度安排、選擇均衡結果及進行評估比較等五個方面。(田國強,2005)任何數理經濟模型的分析都是建立在這個基本分析框架的基礎之上。在學習時,首先明確模型的這五個方面特征,將有助于人們迅速理解這些看似復雜的數理模型所描述的經濟學涵義。

        (二)學會設定切合實際經濟環境的數學語言

        通常經濟學理論分析都包括三個部分:提出問題,確定研究目標;進行論證分析;得出論斷,給出政策建議。因此,在進行數理經濟分析時研究語言就需要經歷“經濟學語言——數學語言——經濟學語言”階段的轉換。分析問題是在明確了研究目標之后,要學會把現實中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參與方的行為特征及制度安排用恰當的數學語言準確、精煉地表述出來。不同的經濟環境、游戲規則以及參與人的是否理性都是影響經濟結果的重要方面。學會用數學語言準確描述經濟背景及環境,是做好整個模型分析的基礎。

        (三)掌握基本的分析工具

        在進行數理經濟分析學習時,結合聽課學生的專業背景,在理解本專業學科基本的經濟思想脈絡情況下,有側重地介紹一些基本的數理分析工具。比如說博弈論、動態優化理論、一般均衡理論等。數理分析工具介紹是本門課程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應首先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模型(basic model)的解決思路和研究方法;然后聯系現實環境,向學生明確指出基礎模型依賴的假設條件及在實際中的適用情況。如果基礎模型的某些假設與實際環境相違背時,模型又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延伸和改進。教師在重點講授基本的分析工具之后,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尋找感興趣的點,查閱相關文獻,對問題繼續深入研究。

        三、數理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法

        數理經濟學的內容非常豐富,且數理模型的證明與推導,看起來抽象難懂,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因此,為了更好地講授數理經濟學,針對學生的具體經濟學科專業以及相應的知識準備,應使學生在掌握本專業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時,增強自身的應用能力。具體來說,應該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問題為導向,而非以分析工具為導向

        經濟學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科,最終反映的是現實的經濟運行。做經濟分析時,一切應先從問題出發,將數理方法與經濟學的“問題意識”結合起來,才能推動實際經濟問題的解決甚至是經濟理論的縱深發展。脫離經濟問題本身,過度沉迷于數理模型的推導無益于對經濟問題的深入理解。無論是對于以后走向社會工作的應用型學生,還是對于日后投身于經濟學研究的研究性學生,他們都將面臨著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在目前我國經濟轉軌的特殊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我們研究和解決經濟學問題時必須首先以問題為導向,從現實的經濟問題出發,尋找或創新數理分析工具去解決實際的經濟問題。

        (二)實施啟發式教學

        教學時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說,微觀經濟學標準的消費者或生產者理論模型中,經濟人都假定處于完全競爭市場中,因此,每個人都把價格視為參數給定,個人的選擇不受他人的影響,且每個人效用或收益只依賴于自身的選擇,而不依賴于他人的選擇。初學者往往會對此不解,認為無論是假設條件還是得出的分析結果都不切合實際,無法理解學習經濟學的用處。這時須啟發學生,研究一個問題,應該先從最簡單的情形出發,然后再逐步深入,考慮更復雜更一般的情形。在上面的模型中放寬假設,假如市場環境不再是完全競爭,而參雜了壟斷成份,甚至是完全壟斷,那么我們通過模型推導能得出怎樣的結論?假如個人的選擇會受到他人的影響,模型的結論又如何?同樣,對其他諸如博弈論,委托——,一般均衡理論等數理模型的學習時,也應秉承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先打好基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根據現實經濟環境在基礎模型上做修正分析。

        (三)科研課題、實際案例與課堂互動相結合

        即時的科研課題或者實際案例都是對當下經濟熱點問題的反映。教師在上課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地穿插,形成補充。這樣能使學生對所學數理模型在現實經濟中發揮的作用有直觀的感觸。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資料或文獻,讓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形成互動式的討論。因而能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模型的理解。

        (四)注重課后的練習

        僅僅依靠課堂時間就想掌握一門課程的全部知識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對于有復雜數學公式推導的數理經濟學課程來說。因此,為了使學生懂得運用所學的知識,課后練習是必要的。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后練習主要以兩種方式進行:代表性基礎模型的推導證明訓練;結合專業基礎模型的課程論文寫作訓練。兩種練習均要注意度的把握,以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分析能力為主。

        四、結語

        與國際主流經濟學的發展水平相比,目前我國數理經濟學的發展還處于相對落后地位,研究分析方法也多以學習和模仿為主。由于國外的經濟環境、機制設計以及參與者的行為心理均與國內存在差異,國外前沿經濟理論模型對中國經濟的直接適用性也值得商榷。因此,對于國內數理經濟學的課程教學來說,這是挑戰,也是機遇。

        由于數理經濟學課程存在內容多、難度大,抽象復雜等特點,本文在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提出了幾點體會。我們相信通過堅持不懈的實踐和探索,不斷總結和反思,數理經濟教學在理論研究和實踐中,會取得更大的進展和突破。

        參考文獻

        [1] 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2):113-125.

        [2] 王 黎.應用型本科經濟學課堂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1):64-6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久久婷婷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产 | 亚洲色一色l噜一噜噜噜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网站 |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 在线观看每日更新亚洲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