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唐代古詩范文

        唐代古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唐代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唐代古詩

        第1篇:唐代古詩范文

        關鍵詞:唐汝諤;《古詩解》;古詩選本

        唐汝諤,字士雅,明末松江府華亭人。華亭又名華亭谷,在今上海松江縣西。其弟唐汝詢著有《唐詩解》五十卷,暢行于世,唐汝諤繼作《古詩解》二十四卷。又有《詩經微言合參》八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著述《古詩解》:“其兄汝詢有《唐詩解》,故此以古詩配之。其注釋體例略同。惟《唐詩解》以五七言分古近體,此則分為五類:曰古歌謠辭、曰古逸雜篇、曰漢歌謠辭、曰樂府、曰詩。其訓詁字義頗為簡略,所發(fā)明作意亦皆敷衍。又樂府之類聲詞合寫者,汝諤不究其源,一一強為之說,尤多牽強。”機山錢龍錫在《古詩解敘》中說:“吾鄉(xiāng)士雅唐君,少為諸生即博雅嗜古,與其弟仲言裒采漢唐諸詩而分解之。仲言《唐詩解》先成梓以行世,士雅方婆娑帖括,未遑竣業(yè)。及以明經振鐸海虞,始出生平所著述詮次之,得若干卷,為歌謠樂府者十之五,為五言古詩者十之四,為四言、雜言、七言者十之一,總名《古詩解》。”

        一、《古詩解》的選詩情況

        《古詩解》二十四卷,共選詩近八百七十首,入選作家從帝王、公卿到方外異人、無名氏、閨秀、宮人計一百八十四人。具體分卷安排如下:卷一、二為古歌謠辭,共錄八十首;卷三為古逸雜篇,錄詩七十七首;卷四、五為漢歌謠辭,錄詩六十四首;卷六至卷十三為古樂府詩,共錄二百四十七首,其中,漢樂府三卷錄詩八十八首,魏樂府二卷錄三十五首,晉樂府一卷錄詩四十六首,宋樂府三十首,齊樂府十首,梁樂府二十六首,陳、北魏、北齊、隋三朝合錄樂府詩十二首;卷十四為四言詩,總錄七十八首;卷十五至卷二十三錄五言詩,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八代共錄三百零六首;錄六言古詩八首,七言古詩九首。

        從所錄樂府詩來看,漢樂府詩最多,共八十八首;其次為晉樂府,共四十六首。顯然唐汝諤認為這兩個朝代樂府詩成就最高,均屬“體裁古雅、辭意悠長”者。就所錄五言古詩而言,晉詩錄八十一首居第一,宋詩五十七首居其次。如果按錄詩數量多少統(tǒng)計詩人,樂府詩類魏武帝和陳思王植各十一首,并列首位;齊鮑照八首,位居第二。四言古詩類共錄詩歌七十八首,其中陶潛二十六首,占全部四言詩數量的33.3%。五言古詩類錄詩數量第一位是陶潛(三十首),占全部晉詩數量的37%。其次為謝靈運(二十三首)。僅就四言詩和五言詩而言,共計384首,陶潛兩類詩歌共錄56首,占整個漢魏六朝古詩的14.6%,可見陶潛(淵明)在唐汝諤心中的地位,同時符合漢魏六朝詩歌在明末詩壇實際接受情況。(詳見附表)

        附表

        《古詩解》錄詩數量統(tǒng)計

        二、《古詩解》的選錄標準

        唐汝諤的《古詩解》的選錄古詩標準是什么呢?“是編所選,大都主體裁古雅、辭意悠長,而原本性情有關風化,但不失古人溫柔敦厚之旨,即亟為收錄。惟樂府自晉宋迄齊梁,半為男女唱和之作,亦其風使然,不得一切刪去,姑去其甚者,存其雅者,庶幾亦十三國風不刪鄭衛(wèi)之意云。”(《古詩解?凡例》)依照唐汝諤劃定的標準,符合以下幾條標準方可入選:一要“體裁古雅”,二要“辭意悠長”,三是“原本性情有關風化,但不失古人溫柔敦厚之旨”,四是樂府中“男女唱和之作”中的“雅者”,根本標準是儒家“溫柔敦厚”之說。 轉貼于

        這里唐汝諤所說“體裁古雅”,應該是指傳統(tǒng)的四言詩、漢魏以來形成的五言詩及與漢樂府之后形成的歷代樂府詩,自然而然那些齊梁之后的宮體詩等作品均在刪汰之列。“辭意悠長”當指詩歌感情抒發(fā)與表達方面,要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余味深長。同時,許多樂府民歌中表現男女真摯愛情的歌謠,在“不失古人溫柔敦厚之旨”的前提下,得以廣為選錄和傳播。相較于唐汝諤之前的眾多古詩選本,《古詩解》顯得難能可貴。

        唐汝諤在《凡例》中自稱其詩選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余述是編,不專步驟昭明,而以近代四家參入之。于楊(慎《五言律祖》)、左(克明《古樂府》)則加精,于李(攀龍《古今詩刪》)、鐘(惺《古詩歸》)則加博,庶幾選古之一變云。”即云不惟昭明《文選》是準,他要選出符合自己所定標準的古詩。他聲明《古詩解》所選古詩,在選目上要比楊慎《五言律祖》(9卷133詩人311首)和左克明《古樂府》(10卷)更加精當,意圖“刪汰繁蕪,使莠稗咸除,菁華畢出”(《四庫總目提要》“總集類”),同時較之李攀龍《古今詩刪》(唐前古詩9卷545首)和鐘惺《古詩歸》(15卷836首)更為博洽。那么,唐汝諤拿來對照的四部的古詩選本究竟如何呢?

        明代楊慎為嘉靖初期文壇鴻儒之一,為反對前七子派“詩必盛唐”之主張,力倡六朝詩歌,并有《五言律祖》六卷、《風雅逸篇》十卷、《古今風謠》一卷等盛行于當時,且以之作為宣傳自己文學主張與反撥前七子的重要武器。楊慎在其《升庵詩話》卷一評王融《上巳詩》:“王融《上巳》詩‘粵上斯巳,惟暮之春’二句古雅。《詩評》:‘四言詩,《三百篇》之后,曹植、王融。’”唐汝諤《古詩解》推崇的古詩第一標準正是“古雅”,不能說他沒有受楊慎詩論的影響。楊慎《五言律祖》純錄六朝五言詩,較之唐汝諤《古詩解》而言,沒有《古詩解》古歌謠到古樂府,從四言詩到五言詩,“體裁古雅,辭意悠長”那么的精純,也許缺乏“古人溫柔敦厚之旨”。

        元代左克明《古樂府》十卷,是繼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之后一部重要的樂府詩選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八:“是書錄古樂府詞,分為八類,曰古歌謠,曰鼓吹曲,曰橫吹曲,曰相和曲,曰淸商曲,曰舞曲,曰琴曲,曰雜曲。自序謂‘冠以“古歌謠”詞者,貴其發(fā)乎自然;終以“雜曲”者,著其漸流于新聲,又謂風化日移,繁音日滋,懼乎此聲之不作也。故不自量度,推本三代而上,下止陳隋,截然獨以為宗。雖獲罪世之君子,無所逃焉’云云。”“此集務溯其源,故所重在于古題古詞,而變體擬作,則去取頗慎,其用意亦迥不同也。就《古詩解》的樂府詩部分選錄而言,唐汝諤受左克明影響很大,盡管郭茂倩《樂府詩集》影響更大,但唐汝諤《古詩解》選錄樂府詩標準與左克明《古樂府》更加接近。如卷一、二大量選錄“古歌謠”詞,合計八十首,也許出于與左克明相同的標準:“貴其發(fā)乎自然”;樂府與古詩均止于陳隋,是否也如左克明在其《古樂府序》中闡明不選唐代的原因一樣:“唐人祖述尚多,非敢棄置,蓋世傳者眾,弗賴于斯。”《子夜歌》晉宋齊辭郭茂倩《樂府詩集》只錄四十二首,《古樂府》僅錄二十首,《古詩解》僅八首,從數量上來說夠精的了。

        與明代李攀龍《古今詩刪》和鐘惺、譚元春的《古詩歸》相比,唐汝諤《古詩解》在當時的影響要小得多。但是,選錄八百六十九首古詩的規(guī)模要遠遠超過前兩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九評李攀龍《古今詩刪》:“是編為所錄歷代之詩,毎代各自分體,始于古逸,次以漢魏南北朝,次以唐。唐以后繼以明,多錄同時諸人之作,而不及宋、元。蓋自李夢陽倡不讀唐以后書之說,前后七子率以此論相尚。攀龍是選,猶是志也。”“熏蕕互異,此直門戸之見。入主出奴,不緣真有限斷。厥后摹擬剽竊流弊萬端,遂與公安、竟陵同受后人之詬厲。豈非高談盛氣有以激之,遂至出爾反爾乎?然明季論詩之黨,判于七子。七子論詩之旨,不外此編錄而存之。亦足以見風會變遷之故。是非蜂起之由,未可廢也。”作為前七子派的領軍人物,李攀龍無理論綱領性宣言,此詩歌選本不錄唐大歷以后及宋元詩歌的做法,成為反復古派攻擊的口實。雖然古詩與樂府詩部分受人詬病較少,唐汝諤的《古詩解》選詩面要比《古今詩刪》廣得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三評鐘惺、譚元春《詩歸》:“是書凡古詩十五卷,唐詩三十六卷。大旨以纖詭幽渺為宗,點逗一二新雋字句,矜為玄妙。又力排選詩惜群之說,于連篇之詩隨意割裂,古來詩法于是盡亡。至于古詩字句,多隨意竄改。”實際上,《詩歸》在當時非常流行,幾乎家置一編,洛陽為之紙貴。就選詩數量與特點而言,二書最為接近。就古詩而言,《古詩歸》錄詩八百三十六首,《古詩解》錄詩八百六十九首,相差僅三十三首;《古詩歸》錄詩最多的詩人是陶潛,共五十二首,其次是謝靈運,二十六首;第三是謝朓,錄二十二首。而《古詩解》錄詩最多的是陶潛,共五十六首;其次是謝靈運,錄二十三首;第三是謝朓,共十一首。二書非常接近,說明《古詩解》受《古詩歸》影響很大。

        與前述四種古詩選本相比較,唐汝諤的《古詩解》有詳細的文字訓詁,配以串講式的評解,對每首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均有精到的分析與鑒賞,是其獨特的價值所在。有的評解參照詩人生平遭際,詩的本事背景對詩篇融會貫通,評解真義;有的評解通俗地串釋詩意,補足空白,使其語意貫通,明白曉暢。當然,限于唐汝諤對詩歌藝術的理解,也有其不足一面,即局限于傳統(tǒng)的“言志”“緣情”說。對于深刻反映現實,有著豐富內涵的現實主義詩篇,僅從儒家“溫柔敦厚”的“發(fā)乎情,止于禮義”的角度去理解,就不能得其全貌。

        參考文獻

        [1]明人傳記資料索引[M].臺灣中央圖書館編,中華書局,1987年版.

        [2]四庫全書存目叢書[M].齊魯書社,1997年版.

        [3]張廷玉等撰.明史[M].中華書局,1974年版.

        第2篇:唐代古詩范文

        關鍵詞:唐代;詩人;商於古道;體驗;書寫

        唐代是中華古典文明的鼎盛時期,也是商於古道交通最繁榮的時期。中唐之后,西北關中及宛洛中原由盛轉衰,中國經濟、文化中心東移南遷;五代之后,國都從長安遷移到開封、杭州;商於古道也由西北通向東南的國家交通干道變成地區(qū)性道路。在這一乾坤大扭轉、盛衰大變遷的歷史進程中,唐代詩人們形象生動地記錄了商於古道在大唐文明變遷中的千姿百態(tài),展示了此道與絲路相連的壯美畫卷。

        一、唐代的商於古道

        商於古道是古代西北關中通往東部宛洛、襄鄧及東南大地的官驛大道。因從陜西商州的藍橋(今藍田縣境內)一直通到河南省認縵仄忪墩蚨得名,全長約600華里,其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漢時稱作“武關道”,唐代稱為“商山道”或“商州道”。商於古道是陜西東南部的重要門戶,被譽為“秦楚咽喉”,是古代長安經藍田、商州通向南陽、鄧州、荊襄以至于江南和嶺南的主要交通要道,是東南到西北長安、再由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和西方的官驛大道,是西北與東南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

        “商於”之名起于春秋戰(zhàn)國。《戰(zhàn)國策》卷四《秦?齊助楚攻秦》記載:齊楚聯合攻秦,秦國憂慮,派張儀出使楚國。張儀對楚懷王說:“大王茍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獻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齊必弱;齊弱,則必為王役矣。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張儀以商於之地為誘餌拆散了齊楚聯盟。酈道元在《水經注?丹水》中說:“丹水逕流兩縣之間,歷于中之北,所謂商於者也。故張儀說楚絕齊,許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謂以此矣。”古商於之地也是楚文化的發(fā)祥地。也是秦國發(fā)展壯大的戰(zhàn)略要地。當商鞅統(tǒng)兵擊敗魏國,迫使魏國由安邑(山西)遷都大梁(河南開封)后,秦封商鞅為列侯,“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索隱》:“於、商,二縣名,在弘農。”《正義》:“於、商在鄧州內鄉(xiāng)縣東七里,古於邑也。商洛縣在商州東八十九里。本商邑,周之商國。”總之,秦國將商鞅封在商於之地,不僅標志著秦國變法成功,由弱變強,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而且標志著秦國完全控制了由關中東進南下的戰(zhàn)略要塞函谷關和武關,奠定了統(tǒng)一天下的軍事地理基礎。

        盛唐時期,商於古道是長安通往東南方向的交通大動脈,是唐代的國家生命線。杜佑在《通典》中指出:上洛縣,“有商山,亦名地肺山,亦名楚山,四皓所隱。其地險阻。王莽命明威侯王級日:‘繞溜之國,南當荊楚。’繞溜者,言四面塞厄,[其道]屈曲,水回繞而溜,即今七盤十二[繞]。”說明漢唐時期的商於古道是曲折而艱險的山問通道。這條古道的樞紐是商州,關隘是武關。《通典》又說:商洛,“古商邑,離所封也。《檢地志》云(其)[商]、于中,蓋今南陽郡界。所謂商于[地],亦漢商縣地。有武關”。宋代學者亦認為商於古道以險峻名聞天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說:“商州,古商於之地。”“此郡地帶楚山,丹水出焉,甚為險隘。王莽謂明威王級曰:‘繞溜之固,南當荊楚。’繞溜者,言四面厄塞屈曲,水回繞如屋溜也。今地有七盤十二凈。”唐代也極為重視商於古道的修建,《舊唐書》卷七十四《崔浞傳》載:“初浞景龍中獻開南山新路以通商州水陸之運。役徒數萬,死者十三四,仍嚴錮舊道,禁行旅。所開新路以通,競為夏潦沖突,崩壓不通。至是追論浞開山之功,加銀青光祿大夫。”崔浞在唐中宗景龍年問(707~710)開鑿新路,便利了交通,但為夏季暴雨所毀。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八月,“商州刺史李西華,請廣商山道,又別開偏道,以避水潦,從商州西至藍田,東至內鄉(xiāng),七百余里,皆山阻,行人苦之,西華役功十余萬,修橋道,起官舍,舊時每至夏秋,水盛阻山澗,行旅不得濟者,或數日,糧絕,無所求糴,西華通山問道,謂之偏路,人不留滯,行者為便”。“此道在唐史上之重要性,不在軍事之形勢,而在政治經濟文化之溝通。”唐代京師長安與江淮之溝通,皆利此道之近捷,尤其是文人墨客多趨此道奔赴長安獲取功名,競有了“名利路”之稱。中唐之后,隨著經濟文化重心的東移南遷和藩鎮(zhèn)軍閥對汴河運道的破壞干擾,商於古道成為全國最繁榮、最繁忙的交通大動脈,成為詩人經行最多、詩作最美的唐詩之路。唐末五代關中衰落,宋代國都東移南遷,關中徹底失丟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的地位,溝通西北與東南的商於古道逐漸衰落。

        二、唐代詩人的古道之旅

        唐代的商於古道是國都長安通往東南的交通要道,“對于物資之運輸,政治之控制,與公私之行旅,人文之溝通,皆具極大之作用,中葉以后影響尤巨,不僅軍事為重也”。而文人墨客南來北往,成為西北與東南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商山與丹江兩岸留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詩篇,使這條千年古道成為名副其實的詩歌大道。

        第一,唐代文人詩話商於古道,用詩歌記錄了道路的開鑿及走向、沿途的關隘與險峻,講述著古道發(fā)人深省的歷史典故。羅隱《杜陵秋思》:“南望商於北,兩堪棲托兩無圖。”商於連,正是商於古道的戰(zhàn)略地位之所在。李涉《寄趙準乞湘川山居》:“閑說班超有舊居,山橫水曲古商於。”詩中的“山橫水曲”則形象而凝練的概括了商於古道的地形地貌特點。唐宣宗大中元年(847)三月,李商隱從長安出發(fā)前往遙遠的桂林,經行古道。他的《商於新開路》云:“六百商於路,崎嶇古共聞。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路向泉問辨,人從樹杪分。更誰開捷徑,速擬上青云。”此詩自序說:“商州上洛郡,貞元七年,刺史李西華開新道七百余里,行旅便之。”這首詩描寫了李西華主持開鑿的“六百商於路”春天的景象,道路崎嶇艱險,攀登在白云樹杪之巔,跋涉在溪流泉水之間。他的《送豐都李尉》:“萬古商於地,憑君泣路岐。固難尋綺季,可得信張儀。雨氣燕先覺,葉陰蟬遽知。望鄉(xiāng)尤忌晚,山晚更參差。”此詩記錄了商於古道夏天的景象和張儀、“四皓”的故事。他的《商於》詩云:“商於朝雨霽,歸路有秋光。背塢猿收果,投巖麝退香。建瓴真得勢,橫戟豈能當。割地張儀詐,謀身綺季長。清渠州外月,黃葉廟前霜。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鄉(xiāng)。”這首詩則描寫了由南方返回“帝鄉(xiāng)”長安時商於古道秋天的景象,動物出沒在山林之間,黃葉飄落在古廟之前,高屋建瓴的商於要地,流傳著張儀與“四皓”的人間傳奇。貫休《送劉相公朝覲兩首》:“程穿峴首春光老,馬速商於曙色紅。”是從襄陽經漢水、過商於到長安的春天景象。由李商隱等人的詩可知,唐代詩人對古道人張儀與“四皓”的故事頗感興趣。周曇《春秋戰(zhàn)國門再吟》:“不得商於又失齊,楚懷方寸一何迷。明知秦是虎狼國,更忍車輪獨向西。”秦楚商於之爭,以秦勝楚敗、楚懷王被虜死在秦國而結束,周曇《春秋戰(zhàn)國門楚懷王》:“不聽陳軫信張儀,六里商於果見欺。既舍黔中西換得,又令生去益堪悲。”懷王的悲慘結局與張儀拆散齊楚聯盟有直接關系。徐夤《張儀》:“荊楚南來又北歸,分明舌在不應違。懷王本是無心者,籠得蒼蠅卻放飛。”徐夤《楚國史》:“六國商於恨最多,良弓休綰劍休磨。君王不剪如簧舌,再得張儀欲奈何。”徐夤的兩首詩充分說明了張儀在戰(zhàn)國外交舞臺上合縱連橫的作用,對楚懷王給予同情。秦楚雙雄在商於的爭奪與金戈鐵馬,是唐代詩人對商於古道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商於古道上的商山四皓文化是古道聞名天下的文化靈魂。溫庭筠《四皓》:“商於角里便成功,一寸沉機萬古同。但得戚姬甘定分,不應真有紫芝翁。”“四皓”隱居商山而安定劉氏天下,使古道與漢初政治相聯系,給商於投下了濃郁的道家文化氣象。方干《贈中巖王處士》:“垂楊裊裊草芊芊,氣象清深似洞天。援筆便成鸚鵡賦,洗花須用桔槔泉。商於避世堪同日,渭曲逢時必有年。直恐剛腸閑未得,醉吟爭奈被才牽。”皇甫曾《送商州杜中丞赴任》:“安康地理接商於,帝命專城總賦輿。夕拜忽辭青瑣闥,晨裝獨捧紫泥書。深山古驛分騶騎,芳草閑云逐隼豸里。綺皓清風千古在,因君一為謝巖居。”以上兩道詩雖未直接寫商於,但前者“商於避世堪同日”,后者的“綺皓清風千古在”,都將商於“四皓文化”納入其中。商於古道上厚重的歷史與迷人的風光,也增添了古道的魅力與影響。羅隱《商於驛與于蘊玉話別》:“南朝徐庾流,洛下憶同游。酒采閑坊菊,山登遠寺樓。相思勞寄夢,偶別已經秋。還被青青桂,催君不自由。”將吉《次商於感舊寄盧中丞》:“昔年簪組隘丘門,今日旌幢一院存。何事商於淚如雨,小儒偏受陸家恩。”羅隱與將吉的詩,讓讀者領略到了古道的自然與人文之美。

        第二,唐人更多的是將商於古道稱為“商山路”或者“武關道”。因此,以“商山”題名的詩遠多于“商於”。“商山路”是唐代著名的詩歌之路,也是唐代文人魂牽夢繞的功名之路。白居易《商山路驛桐樹昔與微之前后題名處》:“與君前后多遷謫,五度經過此路隅。笑問中庭老桐樹,這回歸去免來無?”白居易《商山路有感》:“萬里路長在,六年身始歸。所經多舊館,大半主人非。”這兩首詩記錄了大詩人白居易“遷謫”出京到返回長安時多次經過“商山路”的心路歷程。白居易《紅鸚鵡,商山路逢》:“安南遠進紅鸚鵡,色似桃花語似人。文章辯慧皆如此,籠檻何年出得身?”這首詩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詩中的“安南”就是今天的越南,證明安南給唐朝贈送的紅鸚鵡,是通過“商山路”輸送到國都長安的,充分體現了此路在大唐文明體系中的地位。司空曙《望商山路》:“南見青山道,依然去國時。已甘長避地,誰料有還期。雨霽殘陽薄,人愁獨望遲。空殘華發(fā)在,前事不堪思。”唐代的商山路既是功名之路,也是貶謫之路,因此詩人才有“前事不堪思”的感嘆。張謂《送杜侍御赴上都》:“避馬臺中貴,登車嶺外遙。還因貢賦禮,來謁大明朝。地入商山路,鄉(xiāng)連渭水橋。承恩返南越,尊酒重相邀。”王維《輞川集?斤竹嶺》:“檀欒映空曲,青翠漾漣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許渾《旌儒廟》:“寒陌陰風萬古悲,儒冠相枕死秦時。廟前亦有商山路,不學老翁歌紫芝。”黃滔《入關旅次言懷》:“寸心唯自切,上國與誰期。月晦時風雨,秋深日別離。便休終未肯,已苦不能疑。獨愧商山路,千年四皓祠。”以上三首詩中都提及“商山路”,證明唐人習慣于稱商於古道為“商山路”。唐人也常將商山路稱為“商山道”。趙嘏《商山道中》:“和如春色凈如秋,五月商山是勝游。當晝火云生不得,一溪縈作萬重愁。”春季的商山道應是一年中風景最美的“勝游”季節(jié)。張喬《商山道中》:“春去計秋期,長安在夢思。多逢山好處,少值客行時。云起爭峰勢,花交隱澗枝。停驂一惆悵,應只嶺猿知。”商山道上風景美。韓《商山道中》:“云橫峭壁水平鋪,渡口人家日欲晡。卻憶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畫有工夫。”這兩首商山道中詩,皆描繪了美麗如畫的古道風光。李山甫《春日商山道中作》:“一徑春光里,揚鞭入翠微。風來花落帽,云過雨沾衣。谷鳥銜枝去,巴人負笈歸。殘陽更惆悵,前路客亭稀。”這首詩是描寫商山道春光的代表作,作者似乎是離開長安南行,因而才有“殘陽更惆悵,前路客亭稀”的孤獨。

        第三,唐代的商山路是政治中心國都長安通向經濟文化重心東南的文化大道,也是唐代文人仕宦榮辱的金光大道,因此被唐人稱為“名利路”。從張儀、四皓到李白、元稹等,都與此路結下了不解之緣。自居易《登商山最高頂》:“高高此山頂,四望唯煙云。下有一條路,通達楚與秦。或名誘其心,或利牽其身。乘者及負者,來去何云云。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囂塵。七年三往復,何得笑他人。”白居易第一次提出連接秦楚的這條古道是名利之路。自居易《仙娥峰下作》:“我為東南行,始登商山道。商山無數峰,最愛仙娥好。參差樹若插,匾匝云如抱。渴望寒玉泉,香聞紫芝草。青崖屏削碧,白石床鋪縞。向無如此物,安足留四皓?感彼私自問,歸山何不早?可能塵土中,遠隨眾人老?”商山四皓的大智慧,讓白氏悟出了人生的真諦。王貞白《商山》:“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四皓臥云處,千秋疊蘚生。晝燒籠澗黑,殘雪隔林明。我待酬恩了,來聽水石聲。”晚唐詩人王貞白第一個明確將“商山路”稱為“名利路”,象“四皓臥云”的瀟灑已很難尋覓了。黃滔《過商山》:“燕雁一來后,人人盡到關。如何沖臘雪,獨自過商山。贏馬高坡下,哀猿絕壁問。此心無處說,鬢向少年斑。”黃滔的未老先衰都是名利惹的禍。孟郊《送盧虔端公守復州》:“商山無平路,楚水有驚深。”元稹《感夢》:“行吟坐嘆知何極,影絕魂銷動隔年。今夜商山館中夢,分明同在后堂前。”司空曙《登秦嶺》:“南登秦嶺頭,回首始堪憂。漢闕青門遠,商山藍水流。三湘遷客去,九陌故人游。從此思鄉(xiāng)淚,雙垂不復收。”這3首詩都描寫了商山道上的人情、友情與鄉(xiāng)情,離開長安就意味著功名之夢的破滅,令人“回首始堪憂”。韋莊《辛丑年》:“九衢漂杵已成川,塞上黃云戰(zhàn)馬閑。但有贏兵填渭水,更無奇士出商山。田園已沒紅塵里,弟妹相逢白刃問。西望翠華殊未返,淚痕空濕劍文斑。”韋莊身處晚唐時代,希望能出現象商山四皓那樣的濟世安民之人。祖詠《長樂驛留別盧象裴總》:“朝來已握手,宿別更傷心。灞水行人渡,商山驛路深。故情君且足,謫宦我難任。直道皆如此,誰能淚滿襟。”孟郊《商州客舍》:“商山風雪壯,游子衣裳單。四望失道路,百憂攢肺肝。日短覺易老,夜長知至寒。淚流瀟湘弦,調苦屈宋彈。識聲今所易,識意古所難。聲意今詎辨,高明鑒其端。”裴夷直《上下七盤兩首》:“斗回山路掩皇州,二載歡娛一望休。從此萬重青嶂合,無因更得重回頭。商山半月雨漫漫,偶值新晴下七盤。山似換來天似洗,可憐風日到長安。”這3首詩充分反映了商山名利路上絕大多數文人的孤獨、悲苦和期待、喜悅之情。

        三、唐代商州與商於古道

        唐代商於古道驛站由京師都亭驛東行,出通化門,經長樂驛、灞橋驛折東南行,即進入武關道。其中的商州城是商於古道的樞紐、中繼站和保障中心。

        第一,唐代“商州為藍田、武關驛道之中心點。其交通路線除此驛道外,其他小道尚多。”“商州山區(qū),地瘠民貧,而當長安東南孔道中樞,故官其地者以交通為第一要務。”因此,唐代詩人南來北往多經過商州,留下了一批描寫商州的詩。大詩人李白至少兩次過商州,天寶四年(744)在商州小住了幾月,并寫詩記行,其中《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云:“裴公有仙標,拔俗數千丈。澹蕩滄洲云,飄飄紫霞想。剖竹商洛間,政成心已閑。蕭條出世表,冥寂閉玄關。”詩中贊揚了時任商州刺史的裴延慶,接著描述了商州城東石娥溪(今商州仙娥湖)一帶的風光。“暫出東城邊,遂游西巖前。橫天聳翠壁,噴壑鳴紅泉。び氖馕蔥,愛此春光發(fā)。溪傍饒名花,石上有好月。”大詩人王維也曾經行商於古道,他的《送李太守赴上洛》詩云:“商山包楚鄧,積翠藹沉沉。驛路飛泉灑,關門落照深。野花開古戍,行客響空林。板屋春多雨,山城晝欲陰。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荊岑。若見西山爽,應知黃綺心。”詩題雖寫“上洛”,但詩的內容高屋建瓴般地描寫了商州大交通格局的戰(zhàn)略地位,“商山包楚鄧”,“驛路飛泉灑,關門落照深”,“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荊岑”。這實際上就是對以商州為中心的商於古道的生動描寫。大詩人白居易多次行走在商於古道之上,“七年三往復,何得笑他人”。因此,他多次小住商州,《發(fā)商州》云:“商州館里停三日,待得妻孥相逐行。若比李三猶自勝,兒啼婦哭不聞聲。”離開名利場京師長安,經過商州去東南,是那么凄涼孤單。詩人孟郊也曾跋涉在古道之上,他的《商州客舍》云:“商山風雪壯,游子衣裳單。四望失道路,百憂攢肺肝。日短覺易老,夜長知至寒。淚流瀟湘弦,調苦屈宋彈。”他也是離開長安去荊楚大地,在風雪交加時,長夜的苦寒與前途的迷茫揮之不去。詩人張籍也在古道上獨行,受到商州“王使君”接待,他的《贈商州王使君》云:“銜命南來會郡堂,卻思朝里接班行。才雄猶是山城守,道薄初為水部郎。選勝相留開客館,尋幽更引到僧房。明朝從此辭君去,獨出商關路漸長。”朱慶馀路經商州,《商州王中丞留吃枳殼》云:“方物就中名最遠,只應愈疾味偏佳。若交盡乞人人與,采盡商山枳殼花。”枳殼是一種蕓香科植物酸橙干燥未成熟的果實,具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的功效,主產于南方,由此證明唐代商州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唐代詩人對商州印象深刻,裴夷直的《八月十五日夜》說:“去年今夜在商州,還為清光上驛樓。宛是依依舊顏色,自憐人換幾般愁。”上述詩人們的佳作,從多方面說明了商州在商於古道上的地位。

        第二,唐代商於古道上有霸水、藍關、商山、武關等地理標志,給詩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李白離開長安經商於古道南歸,他的《別韋少府》:“西出蒼龍門,南登白鹿原。欲尋商山皓,猶戀漢皇恩。水國遠行邁,仙經深討論。”這里“白鹿原”,就是古道進入關中盆地的戰(zhàn)略要地。儲光羲《蘇十三瞻登玉泉寺峰入寺中見贈作》:“朝沿霸水窮,暮矚藍田遍。”則說明了霸水與藍關的關系。古道入山后的第一關就是著名的“{關”。藍關也HL{藍田關。在長安附近藍田縣境。描寫藍關較著名的詩莫過于韓愈的《左遷至藍關侄孫湘》:“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趙嘏《入藍關》:“微煙已辨秦中樹,遠夢更依江上臺。看落晚花還悵望,鯉魚時節(jié)入關來。”看樣子,趙嘏由東南入關,對進入長安滿懷希望。韓的《早發(fā)藍關》:“關門愁立候雞鳴,搜景馳魂入杳冥。云外日隨千里雁,山根霜共一潭星。路盤暫見樵人火,棧轉時聞驛使鈴。自問辛勤緣底事,半年驅馬傍長亭。”這首詩非常難得地描繪了清晨入關的情景和長亭外古道邊的交通景觀。陸暢《出藍田關寄董使君》:“萬里煙蘿錦帳問,云迎水送度藍關。七盤九折難行處,盡是龔黃界外山。”“云迎水送”,描寫了藍關之美;“七盤九折”,描寫了藍關之險。曹鄴《送曾德邁歸寧宜春》:“筵開灞岸臨清淺,路去藍關入翠微。”再次說明了灞水與藍關的關系。進入藍關后,就是連綿不絕的商山。柳宗元《商山臨路有孤松往來斫以以為明,好事者憐之》:“孤松停翠蓋,托根臨廣路。不以險自防,遂為明所誤。幸逢仁惠意,重此藩籬護。猶有半心存,時將承雨露。”趙嘏《旅次商山》:“役役依山水,何曾似問津。斷崖如避馬,芳樹欲留人。日夕猿鳥伴,古今京洛塵。一枝甘已失,辜負故園春。”戎昱《過商山》:“雨暗商山過客稀,路傍孤店閉柴扉。卸鞍良久茅檐下,待得巴人樵采歸。”韓琮《題商山店》:“商山驛路幾經過,未到仙娥見謝娥。紅錦機頭拋皓腕,綠云鬟下送橫波。佯嗔阿母留賓客,暗為王孫換綺羅。碧澗門前一條水,豈知平地有天河。”劉復《送劉秀才南歸》:“鳥啼楊柳垂,此別千萬里。古路入商山,春風生灞水。停車落日在,罷酒離人起。蓬戶寄龍沙,送歸情詎已。”以上5位詩人的商山詩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山與商於古道的點、線、面關系。商於古道上最重要的關隘就是武關,不僅是關中東南的門戶,更是古道上的咽喉。李涉《再宿武關》:“遠別秦城萬里游,亂山高下出商州。關門不鎖寒溪水,一夜潺送客愁。”吳融《武關》:“時來時去若循環(huán),雙闔平云謾鎖山。只道地教秦設險,不知天與漢為關。貪生莫作千年計,到了都成一夢閑。爭得便如巖下水,從他興廢自潺潺。”這兩首詩描寫了武關山水相依的自然天險形勢和秦漢更替時的人文歷史情景。杜牧《題武關》:“碧溪留我武關東,一笑懷王跡自窮。鄭袖嬌嬈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胡曾《詠史詩?武關》:“戰(zhàn)國相持竟不休,武關才掩楚王憂。出門若取靈均語,豈作咸陽一死囚。”這兩首詩均描寫了戰(zhàn)國時期秦、楚武關之爭及其影響,發(fā)人深省。唐代著名詩人元稹與白居易均就武關有著心靈相通的感受與書寫。自居易《武關南見元九題山石榴花見寄》:“往來同路不同時,前后相思兩不知。行過關門三四里,榴花不見見君詩。”元稹有《酬樂天武關南見微之題山石榴花詩》:“比因酬贈為花時,不為君行不復知。又更幾年還共到,滿墻塵土兩篇詩。”元白二人就武關的唱和之作,不僅是唐代詩壇的佳話,也是武關歷史上的勝事。宋人王禹傅《登郡南樓望山感而有作》:“西接藍田東武關,有唐名郡數商顏。”既概括了唐代商於古道的特點,又準確地說明了商州在唐代商於古道上的地位。

        四、唐代詩人與商於古道驛站

        唐代商於古道上有二十多個驛站,像一條項鏈串起了關中與東南的文化聯系。唐初商於古道就置有驛站,到了盛唐時期,商於道館驛密布,車水馬龍,官民商旅絡繹不絕,交通極為繁盛。其時,商州的“郵傳之盛,甲于它州”。《唐會要》卷六十一《館驛》云:“從上都至汴京為大驛路,從上都至荊襄為次驛路。”證明唐代商於古道的地位僅次于東西兩京之間的“大驛路”。唐代從長安經商州、南陽、鄧州至湖廣襄陽共設有驛站23處,其中陜西境內共有驛站19個。驛站的主要路線是由京師都亭驛東行,出通化門,經長樂驛、灞橋驛,折向東南進入商於古道。其驛站依次是:藍田驛、青泥驛、七盤嶺、韓公驛、藍橋驛、藍溪驛、藍田關、仙娥驛、商州城、四皓驛、洛源驛、棣花驛、層峰驛、武關驛、青云驛、陽城驛(唐末改名富水驛)商於驛、臨湍驛、官軍驛、曲河驛、南陽驛等驛站。茲將部分重要驛站分析如下。

        灞橋驛,距長安25里處。這是唐代詩人出京的第一站,離愁別緒煞然襲來。劉禹錫《請告東歸發(fā)灞橋卻寄諸僚友》:“征徒出灞誒,回首傷如何。故人云雨散,滿目山川多。行車無停軌,流景同迅波。前歡漸成昔,感嘆益勞歌。”東南折入藍田山區(qū),至藍田縣,上韓公坂,越橫嶺至藍田驛。

        藍田驛,在縣西北25里。白居易《初出藍田路作》:“停驂問前路,路在秋云里。蒼蒼縣南道,去途從此始。絕頂忽盤上,眾山皆下視。下視千萬峰,峰頭如浪起。朝經韓公坂,夕次藍橋水。潯陽僅四千,始行七十里。人煩馬蹄距,勞苦已如此。”白居易的詩描寫了藍田路上經過“韓公坂”“藍橋水”的情形。藍田驛常常是朝廷對貶謫之人的賜死之地。《舊唐書》載,荊州刺史裴茂長流費州,宰相王搏貶崖州司馬,均賜死于藍田驛。

        青泥驛,《長安志》日在藍田縣郭下。藍田縣亦名“蟯柳城”,《水經經注》曰:“泥水歷蟯柳城南,魏置青泥軍于城內,俗謂之青泥城。”此驛為出京后第一宿處。武元衡《同洛陽諸公餞盧起居》云:“蕭條寒日晏,凄慘別魂驚。寶瑟無聲怨,金囊故贈輕。赤墀方載筆,油幕尚言兵。暮宿青泥驛,煩君淚滿纓。”詩中有濃郁的凄慘蕭條氣氛,但“暮宿青泥驛”,則反映了此驛出京后第一宿處的地位。

        韓公驛,在藍田縣南35里。《太平廣記》記:戶部侍郎楊炎貶道州司戶,自朝受責,馳驛出城,不得歸第,其夕次藍田。縣尉崔清為經營行李家務甚周,后又送至韓公驛而別。

        出藍田縣南20里,有七盤嶺,七盤嶺位于藍田縣南,是商於古道第一險阻,路經此盤山而過,是“絕頂忽盤上,眾山皆下視”的七盤嶺。唐代詩人多有題詠。吳融《南遷途中作七首?登七盤嶺二首》:“才非賈傅亦遷官,五月驅贏上七盤。從此自知身計定,不能回首望長安。七盤嶺上一長號,將謂青天鑒郁陶。近日青天都不鑒,七盤應是未高高。”錢起《七盤嶺阻寇聞李端公先到南楚》:“日暮窮途淚滿襟,云天南望羨飛禽。阮腸暗與孤鴻斷,江水遙連別恨深。明月既能通憶夢,青山何用隔同心。秦楚眼看成絕國,相思一寄白頭吟。”吳融與錢起的詩,不僅描述了自然環(huán)境中七盤嶺的高峻,更重要的是道出了七盤嶺在詩人內心深處的高大,它隔斷了秦楚,使得詩人們“不能回首望長安”,“日暮窮途淚滿襟”。

        藍橋驛在藍田縣東南40里。白居易《藍橋驛見元九詩》、裴航《贈樊夫人》詩,均有藍橋驛的記載。《藍橋驛見元九詩》:“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我去時。每到驛亭先下馬,循墻繞柱覓君詩。”由白居易的詩可以想見此驛的建筑是比較宏大的。

        藍溪驛在藍橋驛與藍田關之間。張藉《使至藍溪驛寄太常王丞》詩,白居易《出守杭州路次藍溪作》,即次藍溪驛而作。《使至藍豁驛,寄太常王丞》:“獨上七盤去,峰巒轉轉稠。云中迷象鼻,雨里下箏頭。水沒荒橋路,鴉啼古驛樓。君今在城闕,肯見此中愁。”張藉的詩也營造出了七盤、云霧、鴉啼、荒橋、古驛、鄉(xiāng)愁的孤獨與苦悶。

        藍田關,距長安170里處,是商於古道上的第一關。此關在今陜西商州區(qū)西境牧護關附近。藍田關作為古道上距長安最近的關隘,唐人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詩章。黃滔《下第東歸留辭刑部鄭郎中誡》:“鶯聲歷歷秦城曉,柳色依依灞水春。明日藍田關外路,連天風雨一行人。”杜荀鶴《辭鄭員外入關》:“帆飛楚國風濤潤,馬度藍關雨雪多。”風雨兼程中的藍關路,心靈上的艱難比自然的艱難更可怕。

        北川驛距長安215里處。安山驛距長安245里處。仙娥驛距長安285里處,此驛附近風景秀麗,屢為詩人稱道。白居易《仙娥峰下作》云:“我為東南行,始登商山道;商山無數峰,最愛仙娥好。”李日新也有《題仙娥驛》詩。

        商州,距長安300里。商州是商於古道上最大的城市,位于三岔路口,為交通樞紐,軍事要地,當有驛站。白居易《發(fā)商州詩》為證:“商州館里停三日,待得妻孥相逐行。”

        四皓驛,驛名與四皓墓有關。《太平寰宇記?商州上洛縣》條記:“四皓墓在縣西南四里廟后。”即墓、驛均在州城附近。竇癢有《四皓驛聽琴送王師簡歸湖南使幕》詩。

        洛源驛,在商州會峪溝與丹江交匯處的洛源。雍陶有《洛源驛戲題》:“柳陰春嶺鳥新啼,暖色濃煙深處迷。如恨往來人不見,水聲呦咽出花溪。”詩人的心情似乎更燦爛一點。

        棣花驛即今丹鳳縣的棣花鎮(zhèn)。白居易有《棣花驛見楊八題夢兄弟》,雍裕之有《宿棣華館聞雁》等。《元一統(tǒng)志?商州?山川》有棣花山,“在州東七十里,以山多棣花得名”。

        桃花驛距長安430里。元稹《西歸絕句十二首》:“雙堠頻頻減去程,漸知身得近京城。春來愛有歸鄉(xiāng)夢,一半猶疑夢里行。五年江上損容顏,今日春風到武關。兩紙京書臨水讀,小桃花樹滿商山”。證明桃花驛一帶多桃樹,是名副其實的“小桃花樹滿商山”。

        桐樹館驛,距長安455里因桐樹桐花而得名。白居易有《桐樹館重題》:“階前下馬時,梁上題詩處。慘澹病使君,蕭疏老松樹。自嗟還自哂,又向杭州去。”此詩證明白居易不止一次過桐樹館驛。元稹也有《桐孫詩》:“去日桐花半桐葉,別來桐樹老桐孫。城中過盡無窮事,白發(fā)滿頭歸故園。”并序說:“元和五年,予貶掾江陵。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館。山月曉時,見桐花滿地,因有八韻寄白翰林詩。當時草蹙,未暇紀題。及今六年詔許西歸,去時桐樹上孫枝已拱矣!予亦白須兩莖,而蒼然斑鬢。感念前事,因題舊詩,仍賦《桐孫詩》一絕,又不知幾何年復來商山道中。元和十年正月題。”

        武關驛,在今丹鳳縣東南90里處的武關河畔,今321國道旁。

        青云驛,是武關外第一驛,距長安510里。雍陶《路中問程知欲達青云驛》詩云:“蒼黃負譴走商顏,保得微躬出武關。今夜青云驛前月,伴吟應到落西山。”蔣吉也有《次青云驛》詩。

        層峰驛,在今商南縣皂角鋪。韓愈《題層峰驛梁》詩序云:“去歲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蒙恩還朝,過其墓,留題驛梁。”

        陽城驛,唐末改名富水驛,在今商南縣富水鎮(zhèn)。白居易《陽城驛》:“商山陽城驛,中有嘆者誰。”元稹也有《陽城驛》:“商有陽城驛,名同陽道州。陽公沒已久,感我淚交流。”元白二人的詩,讓此驛聲名在外。杜牧《商山富水驛》:“驛本名與陽諫議同姓名,因此改為富水驛。”他說:“驛名不合輕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吳融《富水驛東楹有人題詩(筆跡柔媚,出自纖指)》:“何事遽驚云雨別,秦山楚水兩乖張。”

        富水驛位于陜、豫結合部。出富水驛即進入鄧州內鄉(xiāng)縣(今河南內鄉(xiāng)縣),距商州約650里。《荊州圖則》云:“今縣東七里於村,蓋昔所言商於也。”縣城不遠就是商於驛,羅隱《商於驛樓東望有感》:“山川去接漢江東,曾伴隋侯醉此中。”

        內鄉(xiāng)東南沿湍水行約50里左古至臨湍縣,置臨湍驛,又南40里至官軍驛。劉禹錫《順陽歌》:“朝辭官軍驛,前望陽路。野水嚙荒墳,秋蟲鏤宮樹。曾聞天寶末,胡馬西南騖。城守魯將軍,拔城從此去。”又由內鄉(xiāng)東行約一百五六十里至曲河驛。韓愈有《食曲河驛》:“晨及曲河驛,凄然自傷情。群鳥巢庭樹,乳燕飛檐楹。而我抱重罪,孑孑萬里程。親戚頓乖角,圖史棄縱橫。下負明義重,上孤朝命榮。殺身諒無補,何用答生成。”詩人凄苦孤獨、自責自怨的心情難以言表。

        又30里至南陽縣,置南陽驛。孟浩然有《人日登南陽驛門亭子懷漢川諸友》云:“朝來登陟處,不似艷陽時。異縣殊風物,羈懷多所思。剪花驚歲早,看柳訝春遲。未有南飛雁,裁書欲寄誰。”由詩題可知,南陽驛的建筑還是宏敞的。

        “7~8世紀的中國把佛學和律詩研究發(fā)展到了頂峰”。“中國歡迎從外國傳給它的一切,它對于亞洲的大部分地區(qū)也施加了某種深刻影響。中國的光芒無疑從未如此光輝燦爛過”。“唐朝的中國人眼界格外開闊,對其他文化廣采博收。”“長安和洛陽的文化極富國際色彩。”“2 200位唐代詩人遺留下48 900首詩,其常見的主題是友人的離情別意,這或許是因為官吏常被調至外省,而帝國疆域遼闊,旅途艱險,一旦分手便再難相見,所以每次離別都顯得難解難分。”從詩人們對古道驛站的這些詩篇中可見商於古道是唐代離情別意詩歌主題的淵藪。

        第3篇:唐代古詩范文

        本單元主要是以天氣為話題展開描述。學生在學完該單元后要能簡單的詢問天氣情況,并能向別人簡單的介紹天氣,并表達自己的看法。此課時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是新單詞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能夠聽、說、認、讀“weather”、“cold”、“wet”、“hot”、“dry”、“umbrella”、“man”、“woman”等本課時主要的單詞,并能在情境中理解其意義;通過學習活動,能初步表演教師編寫的故事。

        2.能力目標

        能夠向別人簡單的介紹天氣情況,并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生通過合作能表演故事。

        3.情感目標:通過故事表演,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表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和競爭意識;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自信,體驗成功帶來的樂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三會”單詞

        即“weather”、“cold”、“wet”、“hot”、“dry”、“umbrella”、“uncle”、“man”、“woman”。

        2.根據教師編寫的故事,學生能形象、生動的表演。

        四、教具預備

        CAI課件、頭飾、傘、獎品。

        教學過程

        Step 1 Warm up

        1.Greetings

        T: Hello, boys and girls. Look! It is fine today. It’s sunny. Do you like sunny day?

        Ss: Yes, I do.

        T: Me, too. I am very happy. Let’s sing a song together, OK?

        Ss: OK!

        2.Sing a song:Are you sleeping?

        (設計意圖)在和學生的閑聊中,伴隨著歌曲把學生帶入課堂,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又為接下來的呈現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T:Look! This is John. He is sleeping. He had a dream.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his dream is?

        Ss:Yes.

        T: OK! Please look!

        Watch the story about John’s dream.

        (設計意圖)從歌曲中睡覺的小男孩John自然引入到他的夢境中,帶著學生去解密,觀看魔法師帶John在夢中游玩的情況,接下來的內容在故事中展開。

        T:Does John like Beijing?

        S1: No.

        T:Why?

        S1:Because it is cold in Beijing.

        T:Yes, in winter, Beijing is very cold.

        Teach:cold,與old相對比,故事中John說“It’s too cold”、“I want to go”,讓學生進行“one by one”的操練,為后面的故事表演做好鋪墊。

        再次觀看John不喜歡北京冷的片段,教師帶著學生進行示范表演,然后再分角色讓學生練習、表演。

        小片段內容如下:

        A:魔法師――Uncle Smith B:John C:Cold

        A: Hello! I’m Uncle Smith.

        B: Hello! I’m John.

        A:Can I help you?

        B:Yes, I want to play.

        A:OK! Let’s go!

        A:Hello, Cold.

        C:Hello, Uncle.

        B:It’s too cold. I want to go!

        A:Bye-bye! Cold.

        C:Bye-bye! Uncle.

        (設計意圖)通過舊知“old”來學習“cold”,學生很容易對知識進行嫁接,還可以體驗到自學帶來的收獲。再通過一個小故事創(chuàng)設的情景,在教師的引導和示范下進行表演,讓學生來進行表演和交流,新知在故事場景中運用并鞏固。

        T:John doesn’t like the cold place, does he like hot and dry weather?(PPT上展現一幅又熱又干的圖畫。)

        Ss: No.

        運用chant(hot and dry,hot and dry,it’s too hot and dry. I want to go)的形式來教這兩個單詞。然后播放John不喜歡干燥天氣的片段,分角色讓學生進行操練、表演。第二小段表演的內容與第一片段的內容相似,只是把“It’s too cold”改成“It’s too hot and dry”,另外人物進行相應的替換,PPT上會顯示具體內容。

        “Use the same way to teach wet”,在這其中插入歌曲“rain”、“rain”、“go away”更貼切地表達John不喜歡的感受。(另外“umbrella”、“uncle”、“man”、“woman”在故事中都有出現,會進行相應的練習,如教“umbrella”時,讓學生運用不同的句型來造句,如“I have an umbrella. Whose umbrella is this? How many umbrellas do you have…”學生通過思考,生成了很多很有意思的句子,有利于知識的積累和提取。而Uncle Smith是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魔法師是男的“man”,媽媽是女的“woman”貫穿在整個故事中。)

        T:What weather does John like?

        S:Sunny day.

        T:Yes, let’s look!

        播放John喜歡的情形,同時伴隨著優(yōu)美的歌曲You are my sunshine,讓學生陶醉其中。故事進入尾聲,而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

        (設計意圖)通過魔法師帶John去了“cold”、“hot and dry”、“wet”、“sunny”四個地方,John表現出來的不同感受,讓學生在每個小故事片段中去練習、去表演。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自主的表達自己的感受,通過合作,從而更加自信地面對英語的學習。同時在故事中加入歌曲,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表達故事的內容,渲染了情緒。

        Step3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Let the Ss act out the whole story.(PPT上顯示整個故事的內容)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引導和示范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來表演故事。

        Step 4 Homework

        Act out the story with their friends.

        (設計意圖)作業(yè)的布置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鞏固本次所學的知識,為形成語篇的能力奠定基礎。

        第4篇:唐代古詩范文

        古代漢語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的專業(yè)基礎課,對于傳承古代文化以及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它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并不十分密切,所以學生普遍感到枯燥,提不起興趣。因此,在當今的古漢語課堂上常會出現教師在臺上滔滔不絕、神采飛揚,而學生卻在臺下無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場面。這種現象的出現固然與古代漢語課課程的性質及當今的社會背景有關,更與目前大多數教師所采用的傳統(tǒng)而單一的授課方式有關。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而課堂教學則是教師和學生這兩個角色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的過程。要讓學生從消極被動地接受變?yōu)榉e極主動地學習,要打破沉悶枯燥的課堂教學,除了盡量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與拉近古漢語與學生們之間的距離之外,還需要建立一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互動教學模式,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交流。筆者在執(zhí)教《古代漢語》課的過程中,努力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教學模式引入課堂,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互動環(huán)節(jié),縮短了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了學生們學習古漢語的興趣和參與熱情,進而達到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目的。我們在平時的《古代漢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互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種:

        一、以生生互動為主要特點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所謂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分工合作,共同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法。它強調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將社會心理學的合作原理應用于教學之中,以教學中的人際合作為基本特征,以互動合作為教學活動取向。在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中,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增加學生參與的機會,可以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學會交流、學會合作。根據高校古漢語課的課程內容及學生特點,我們通常在每單元的文選中選取部分篇目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內容。下面,我們以《古代漢語》第一冊《齊晉鞌之戰(zhàn)》為例,詳細說明小組合作學習的具體實施步驟。

        1.分組。以宿舍為單位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推選一位學生為小組長,小組長負責本小組的討論并代表本小組表達觀點,或就具體問題與老師和其他小組組長展開討論。為了調動大家參與的積極性,并盡可能為更多的同學提供鍛煉機會,小組長在自愿的原則下由同學們輪流擔任。

        2. 老師布置預習任務。為了保證課堂討論的進程與效率,老師一般會提前布置課前預習的任務,預習的內容主要包括消除字詞障礙,了解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化常識,以及背景知識收集、作者信息收集、角色復述、劇情再現等。比如《齊晉鞌之戰(zhàn)》預習任務除要求課前掃除字詞障礙之外,還包括“收集古代有關干支計時的知識”、“收集春秋時期的戰(zhàn)車圖片并了解與之相關的禮儀和文化常識”、“收集相關古文字圖片并借此了解字形與本義之間的關系”以及“模擬情景對話”等。這些預習活動不僅可以擴大學生們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漢語的興趣,而且活動的靈活性強,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力。

        3.老師的導論。在小組討論之前,老師先對《齊晉鞌之戰(zhàn)》的文章結構和大意進行概括介紹,并提醒學生需要注意分析“鞌”、“辟”、“無”、“絓”等特殊用字現象,結合甲骨金文字形掌握“及”、“再”、“斃”等詞的古義,找出文中出現的被動句及詞類活用的句子,匯總交流與古代車馬有關的文化常識,等等。

        4.小組討論。依據課文長短和難易程度的不同,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我們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在預習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先讓小組內部討論解決,如果解決不了或者小組成員之間分歧較大,則由記錄員下來詢問其他小組的同學或者在課堂答疑環(huán)節(jié)直接向老師提問。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則在教室內不停巡視,了解學生們關注的問題,并在適當時刻給予必要的引導。通過參與學生討論我們發(fā)現,學生們的討論內容幾乎涉及了《齊晉鞌之戰(zhàn)》所有需要掌握的內容。

        5.小組提問并回答問題,教師答疑。小組討論期間,每個小組選取一兩個有代表性的問題并派人寫到黑板上。在答疑環(huán)節(jié),每個小組均有義務選擇性地回答黑板上列出的問題。通過小組之間的討論,大多問題能夠找到滿意的答案。在這一討論過程中,“故不能推車而及”、“人不難以死免其君”等不易理解的句子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最后通過小組的討論得出圓滿的解析。然而對于課文中“自始合”何以被課本注釋為“從一開始交戰(zhàn)”,大多學生表示不能理解。在這種情況下,便需要老師適時答疑:甲骨文“合”字“象器、蓋相合之形”,因此“合”本義是“合、閉攏”的意思。古代的交戰(zhàn)雙方在戰(zhàn)爭開始之前,雙方均擺開陣勢,對陣雙方之間相隔一段距離,由于古時作戰(zhàn)大多是短兵相接,而戰(zhàn)爭一開始對陳的雙方就會交匯在一起,此乃由器蓋相合之義引申而來,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回合”中的“合”字便是這一用法的遺留。至此,《齊晉鞌之戰(zhàn)》一文的主要分歧及難點皆已處理完畢,討論交流過程結束。

        6.老師總結。小組提問并回答問題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教師就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重點、難點進行概括總結。要求學生們課下反復閱讀課文,并認真體會古代漢語豐富的表現力,了解作者通過細節(jié)描寫戰(zhàn)爭場面和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們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初步嘗試。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小組合作學習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們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引導他們學會交流、溝通和合作;不足之處在于課堂的節(jié)奏不容易把握,部分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不高。

        二、以自我展示為主要特點的學生講讀模式

        當今的大學生多為上世紀90年代以后所生,作為新時期的“90后”,他們有豐富的個性,有強烈展示自我并得到他人認可的欲望。為了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還嘗試采用以學生自我展示 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由于《古代漢語》文選中的不少篇目是學生們在中學時期就已經學過的,不少通論知識在中學課堂上亦曾被系統(tǒng)介紹過,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模式不免有“冷飯熱炒”的嫌疑,這樣的教學方式難以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甚至有可能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設計一些新穎的教學活動,對此我們決定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嘗試采用以學生為授課主體的教學模式,每節(jié)課前拿出一段時間由學生主講這部分內容。事實證明,展示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能夠準確把握課文的重點和難點,能較好地完成基本的教學目標。不僅如此,不少學生還能很好地根據大學課堂的特點,結合自身實際,對課本內容進行帶有明顯個人特色的引申和發(fā)揮,如有學生借助嫻熟的多媒體技術,借助圖片或視頻介紹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古代文化常識,有的在音樂的伴奏下聲情并茂地朗誦選文,有的則把部分片段改編成話劇搬進課堂,這樣的展示在完成基本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豐富了古漢語的教學形式,增加了古漢語的趣味性。

        當然,如果學生們對某一部分內容有特別的興趣,也可以自選題目,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們展示的內容包括自己在課外閱讀過程中發(fā)現的精彩段落、古代文化常識、字形演變、詞義引申的過程,等等。比如曾有學生以《中國古代車馬》為題向大家成功介紹古車馬常識。由于車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車馬和與之相關的內容在課本中經常出現,但由于歷史太過久遠,加之一般學生很難見到古代車馬的遺物,所以這部分內容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基于這些原因,展示的學生將古代的車馬制成可控制播放進度的SWF格式動畫,結合有關文獻記載、典型例句以及有名的歷史故事,詳細再現古代車輛制作的過程借以介紹古代車輛各個部件的名稱,以及驂馬、服馬和乘車位置的相關知識,利用多媒體技術把古代的文獻記載中的相關知識直觀、形象地展現給大家,取得了不錯的授課效果。

        通過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授課的方式,彌補教師個人在日常授課過程中的不足,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而且還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發(fā)現基礎良好并且對古漢語學習表現出濃厚興趣的學生,根據其個人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引導他們在古漢語學習和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以師生互動為主要特點的課堂問答模式

        由于教學課時有限,教學任務繁重,因此每節(jié)課都采用問題討論式或學生主講式并不太現實,在這種情況下,采用問答式教學,不失為引導學生參加課堂互動的有效途徑。譬如,對于難度不大、字詞障礙不多的段落,我們通常是讓學生先讀一遍課文,然后找出其中若干知識點向學生提問。通常設計的問題包括字的用法、詞的意義、解釋虛詞的詞性和找出特殊式等,提問的重點則是那些古今漢語中有明顯差異的地方。由于這類問題屬于難度不高的題,而且是學生應該掌握的語言點,所以這樣的提問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互動,培養(yǎng)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便于教師掌握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改進課堂教學。不足之處在于,這種課堂提問的方式僅僅涉及問題點,而且多數問題皆有明解的答案,時間久了,學生往往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式,那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是唯一的。在高等教育階段,傳授專業(yè)知識固然重要,而培養(yǎng)大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應該是更重要的目標。因此,善于發(fā)現問題,能夠獨立思考,用批判的眼光審視已有的觀點和結論,自己動手查找資料,在前人的基礎上加深對問題的認識,這些也應該是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在日常授課過程中,我們并非囿于對基礎知識的提問,而是注意通過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尋找問題的合理答案。如《莊子·逍遙游》有“其翼若垂天之云”這句話,王力《古代漢語》第二冊對這句話的解釋是“好像天邊的云彩”,這種說法雖然能夠說通,但并不是從語言的角度所給出的合理解釋,如何做到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呢?我們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設計來實現。筆者在講授這一問題時,首先告訴學生課本上的解釋是可以采納的,但并不完整,要想真正弄通,還需要從語言學的角度對其進行解釋,于是引導學生,辨識通假字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我們設計的問題是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原文和注釋找出“其翼若垂天之云”這一句話中的通假字,許多學生不僅能夠很快辨別出“垂”是這句話中的通假字,而且能夠聯想到現代漢語合成詞“邊陲”中的“陲”字便是該意義的遺留,這樣的提問不僅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起到了古今聯系、以點帶面的作用。

        第5篇:唐代古詩范文

        一、唐代山水詩歌的文化土壤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是一個特殊的朝代,200 多年的發(fā)展歷程為唐代山水詩歌沉淀了豐富的文化土壤。唐代的政治清明、經濟發(fā)達這些良好的社會因素,為山水詩歌的大量出現創(chuàng)造了條件,文人無須為生計而苦惱勞累,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游山玩水,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比如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就展示了大唐盛世的昂揚向上、勃勃生機。社會的大環(huán)境為當時的文人們縱情山水創(chuàng)造了經濟基礎,唐代的詩人們因而有了大把的休閑時間,有了恬然淡定的心境,從而能夠寄情于山水風景,寫出無關功利的審美文字。

        孟浩然有詩云垂釣做磐石,水清心亦閑(《萬山潭作》),此時,詩人雖然仕途失意,但依然能夠在山水的寧靜淡泊中抒發(fā)自己的志向與情懷,山水風景處于俗世之外,遠離了喧囂的人生和世俗的爾虞我詐,詩人仕途不得志的心靈創(chuàng)傷能夠得到修復,能夠獲得來自山水的精神慰藉。因此,有人這樣評說,唐代的文人無須為個人生計所憂愁,無須為政治前途的黑暗而苦惱,他們無須通過隱居山野來排遣心中難以表述的隱痛,也無須用歌頌山水來抒發(fā)內心深處的憂傷與決絕,他們生于千載難逢的大唐盛世,他們的山水詩歌相比前輩,顯得明快而溫和。

        唐代文人之所以能有大量的山水詩歌作品,經濟的發(fā)達、社會的穩(wěn)定以及文化的繁榮等多重因素缺一不可。在崇尚詩歌文化的環(huán)境中,文人們都寄希望于作品展示來達成個人的政治理想,許多文人在科舉考試之前,都會去靈山大川、山林古廟采風,捕捉山水自然中蘊含的靈氣,從山水風光中求得詩歌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很多山水詩歌就是在這種情境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

        到了科舉放榜之時,考取功名的文人們又會呼朋攜友,到郊外的山水之間喝酒談心、吟詩作詞;落榜的文人心情低落,往往也會到山水之間尋求心靈的安慰,他們筆下的山水通常已經不是較低層次的排遣抑郁,而是上升到悠然自賞、與山水融為一體的精神境界。無論是哪一種,文人們都與山水風景有了更加親密的互動,互為可以傾訴理想和情懷的好友,大量優(yōu)秀的山水詩歌因此而萌生。

        二、唐代山水詩歌的特征

        1.風格多變

        唐代詩歌,意境是十分深遠且豐富多彩的,創(chuàng)作意境處于變化完善之中,而在盛唐、中唐及晚唐的不同時期,山水詩歌又呈現出意境各異的多種藝術風格。王維生于盛唐時期,他的山水詩歌追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一體的清凈明秀的境界,在山水風景中寄托個人的情感,比如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山居秋暝》),就是王維山水詩歌中的優(yōu)秀作品代表,在描寫山水自然清凈美好的同時,詩人也寄托了對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高雅圣潔的個人情懷。李白的山水又呈現出另外一種藝術風格,比如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境中,鳥度屏風里。向晚猩猩啼,空悲遠游子(《清溪行》),表現的就是詩人借山水慨嘆人生,用眼前的山水美景引出心中的昂揚情操。

        唐代是一個杰出文人輩出的朝代,唐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秀山水詩歌,不同的藝術風格對應著深遠而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意境。劉長卿生于中唐,他的山水詩歌,簡約精練,含蓄而沖斷,他筆下的山水,大都是夕陽秋山、冷雨奇峰、高山哀獸以及荒野中的路人,帶給人憂傷和肅殺的感覺,完全不同于盛唐時期山水詩歌作品的恬淡愜意及勃勃生機。白居易生于中唐,長于晚唐,其山水詩歌中更多地摻雜了詩人對日漸黑暗的社會現實的鞭笞,對人生的無奈,對大自然的浮想聯翩等,這和盛唐時期王維等詩人不談政治、寄情山水的山水詩歌的風格和意境有著明顯區(qū)別,而和宋朝的詩歌更加接近。

        2.情景交融

        唐代山水詩歌,較為典型的特征是情中帶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正如王國維對唐代山水詩歌的評價文學中有二元,一曰情,二曰景。具體來說,唐代山水詩歌的情景交融又呈現出三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類是寫景為主,抒情為輔,寓情于景。文人們把內心深厚的感情藏在山水風景的后面,詩歌描寫的是寫實的山水風景,雖不言情卻彰顯情誼深厚,比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詩中山是用絕來形容的,舟則是用孤來描述的,江雪是寒的。詩中完全沒有涉及文人的個人情懷,只是描繪了一幅寒冷孤寂的景象,而文人自己的孤苦與寂寞卻已躍然紙上,景就是情,每一處描繪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景色給人昏沉暗淡的感覺,折射的情感自然也是暗淡無華的,也因此,這首作品被譽為唐代山水詩歌中的精品,以清俊悠長、韻味深刻而著稱,在簡約的文字中表達出豐富的情感。

        第二類是抒情為主,寫景為輔。盡管山水景色描繪得不多,但是讀者看來卻如身臨其境。比如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天涯》),這首詩歌中,春日與天涯搭配,鶯啼與有淚配合,美好的景象化為凄婉的情話,營造了一種春天即將逝去、黃昏悄然來臨,花落鶯啼的情景,把文人的情感融入景色當中,用景象來激發(fā)和容納與之相襯的情感,凸顯出強烈的情感張力,這種情感遠遠超出景色的本來面目,呈現出來的意境其實是詩人的心境。

        第三類則景中有情,情寓于景。在這類山水詩歌中,抒情和寫景完全融為一體。比如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就是這類山水詩歌的典型作品,作者李白把政治上的失意與低落,借助寫景暢快地抒發(fā)出來,詩歌寫山水良景,表達的是詩人心中的抑郁,情景相襯,相得益彰。

        三、唐代山水詩歌中的山水情懷

        1.用山水來抒發(fā)志向

        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就有借助山水來抒發(fā)個人胸懷、崇高志向的習慣。無論是巍峨險峻的山脈,還是奔騰不息的江河,都會帶給人雄壯開闊的心理感受,在這樣的壯美山水面前,個體的失意落寞都會顯得微不足道,剩下的只有積極向上的力量和對人生的深刻反思。這種壯美,最容易激發(fā)文人們立志報國的慷慨情懷,面對如此壯麗的錦繡山河,誰又能自我放逐,不為黎民和社稷盡一份力呢?于是有了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望薊門》)的佳句。面對祖國山水美景,李白留下了諸多美文佳句來直抒胸臆,比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雜歌謠辭襄陽歌》)等,大氣磅礴的詩句中,詩人驚世駭俗的才情躍然紙上。事實上,缺少了山水的培育和啟發(fā),文人的情懷就失去了源泉和基礎。在詩仙李白筆下,詠嘆山水與抒懷完美融合,彼此輝映,山水詩歌化,自然唯美化,這樣的山水詩歌才能成為最為華美動人的藝術篇章。

        2.用山水來表達心情

        在唐代,很多文人為了逃離現實、隱匿遁世而游離于塵世之外,他們有著超脫世俗的淡然心境,因而表現出一種不畏權貴的高貴氣節(jié),這種情懷在山水詩歌中多有體現。為了實現浪漫的人生理想,詩人們在山水之間滌蕩靈魂、陶冶生命,與大自然形成了深刻的默契,也從山水間獲得了大量的靈感和創(chuàng)作的素材。比如王維、孟浩然等唐代詩人的詩歌作品,都是通過描繪優(yōu)雅安靜的山水風景來抒發(fā)寧靜平淡的心境。以王維為例,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這樣的詩句可以信手拈來,這樣的文字讓詩人能逃離于世俗之外,也表達出了詩人對趨炎附勢、熱衷權勢之人的鄙夷,是一劑享受山水自然之美、清涼心脾的良藥。王維等山水田園派的代表詩人,繼承了陶淵明、謝靈運等前輩的龐然氣象,而且青出于藍更勝于藍。

        3.借山水寄托憂思

        唐代的文人喜歡將山水進行擬人處理,與之交流感情,借山水來寄托細膩的情感。較為典型的詩句有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浪淘沙》)。詩人們在山水中寄托的情思,有歡喜,有淡然,也有悲憤和哀傷。在詩人們眼中,山水是通人性、有靈性的,更能撫平自己心中的哀傷,寄托心中的愁思,承擔心靈的壓力。山水有一種包容萬物的力量,能夠坦然接受文人們的喜怒哀愁。

        4.借山水以悟道

        在山水中,詩人們可以領悟深刻的人生道理。在文人們眼中,玄機、禪機都是奧妙高深、無法言表的,其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倫理經驗,而山水自然更是由于變化多端,可以讓詩人們從中體會最深刻、最奧妙的禪機,儒家所云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禮記》),正是闡明山水與悟道之間直接而微妙的聯系。山水詩歌往往能夠通過具象的闡述來映射作者的主觀看法,正如當代文學領域所說的哲學觀望。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之道講究以小望大或大中見小,這種觀點在唐代山水詩歌中也有所體現,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入山寄城中故人》),由此可見,唐代文人一直注重對山水自然中蘊含的哲理的探索和追求,并將之體現在詩歌創(chuàng)作之中。

        唐代文人借山水以悟道,還體現在山水詩歌中借鑒的道家思想理論,比如有些文人選景時更愿意選擇丑的山水景象,如韓愈傾心崢嶸的奇山,孟郊中意枯黃的草木,他們更傾向于奇在詩歌的遣詞造句方面,很多唐代山水詩人熱衷怪語和奇境,用怪奇來渲染語境、感染讀者。這和道家的思想有不謀而合之處。

        第6篇:唐代古詩范文

        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背古詩(一)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一起背古詩。

        七步詩

        曹植

        煮豆燃豆箕,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易水送別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爸爸一字一句地讀著,我也跟著爸爸一字一句地讀著。讀完之后,爸爸又詳細地給我講解了詩的意思。

        曹植真有才華,能在七步之內寫出一首詩;壯士真厲害,竟然用頭發(fā)把帽子都頂了起來。

        接著,我又和爸爸對起了古詩,爸爸說一句,我接一句,有時他說前半句,我說后半句,我們對得開心極了。

        不一會兒,兩首古詩就會背了。

        2010年7月20日星期三

        背古詩(二)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又背起了古詩。

        你聽——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我們讀得是那么津津有味,聲音抑揚頓挫地,好聽極了。

        從放假到現在,已經有11天了,我和爸爸背古詩也有7天了。在7天中,我們已經背了14首古詩了,有《回鄉(xiāng)偶書》,有《望月懷遠》有《夜宿山寺》,有《送友人》,還有《登高》,《望月》等等。

        背著背著,我發(fā)現這些古詩作者除了曹植是三國時期的魏國詩人外,其他的都是唐代的著名詩人。如初唐四杰之二駱賓王和王勃,如賀知章和陳子昂,最有名的算的上是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了。聽爸爸說,唐代是詩歌發(fā)展最鼎盛的時期,難怪有這么多的唐代著名詩人。

        第7篇:唐代古詩范文

        打個比方,五言古詩就像是古詩圍坐在五言的餐桌邊,有時候是六七個人,有時候是十二三個人。大家聚在一起,說文解字,喝酒吃肉。李白在《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這首五言古詩中寫道:“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講了幾句話,人家肯留宿了,還拿出美酒款待。看來沒什么吃的,除了酒。所以不一會兒斗酒之最的李白就醉了。酒仙趕了一天的路,風塵仆仆,不能餐風飲露,肚子怎么不餓!

        而在李白的另一首《月下獨酌》里,就只能光給李白喝酒,別說是肉,就是蘿卜干也不能給他吃。朋友也不要去看他,讓他孤身一人在花下,只有一壺酒,如此方與朋友親近。這個時候還以菜佐酒,則太俗了。月光素盤,李白用月光下酒,情不自禁吃得太飽,為了幫助消化,就載歌載舞了。《月下獨酌》是一個詩人的吃,吃得有聲有色個性鮮明,盡管無肉,也不會大醉。所以說,李白的詩瀟灑飄逸,只見酒不見下酒菜。

        而在杜甫那里,菜比酒重要,所以說杜甫是位現實主義大師。浪漫主義的酒,現實主義的肉。李酒杜肉,但杜甫常常沒有肉吃,一如孔子。肉是大葷,在古代,韭菜叫小葷,杜甫吃不到大葷吃小葷,就在他的五言古詩《贈衛(wèi)八處士》中我們可以看到杜甫吃小葷時的“驚呼熱中腸”:漠漠的夜雨里,從院里剪一把韭菜來炒著吃,盡管寒酸,但意境多美。“夜雨剪春韭”,這是美食的千古名句,杜甫是唐代頭一名美食家。“一舉累十觴,十觴亦不醉”,杜甫的酒量比李白小多了,因有了“夜雨剪春韭”這一份美食的心境,也就得到超常的發(fā)揮。

        王維呢,這位詩人好像一喝酒,就會跑到露天,熱愛山水的本性暴露無遺。王維不是“置酒長安道”,就是“下馬飲君酒”,有點“吃里扒外”。也正靠著這點“吃里扒外”,安史之亂后才逃出了懲罰。最窮的詩人是孟浩然,又饞酒,所以只得常常登高,“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就是為了看有沒有人送酒來。最靜的詩人是韋應物,“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這靜得有人情味,有酒同喝,有福同享,悄聲細語,溫暖人心。與“安得廣廈千萬間”不分上下,只是度數不同。一個是燒刀子,一個是陳年花雕。

        七言古詩像張長條餐桌,來喝酒吃肉的人多了一些。最知足的是韓愈,“床鋪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退之無力擒虎,就退之賞景,山紅澗碧,不改其樂。“山紅澗碧紛爛漫”,爛漫的青春呵,韓愈像吃青春飯的。白居易不但租到了便宜的房子,還能出入皇宮禁院,《長恨歌》就是他見到的流動的華宴。唐代詩人中,白居易的筆寫得出富貴氣,“玉樓宴罷醉和春”,這類句子,李賀、賈島是寫不出的。因為他們沒有這方面的飲食經驗。

        第8篇:唐代古詩范文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13—0063—01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古詩文作為古代文化的瑰寶,對學生學習語言、促進身心健康和智力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筆者曾在校本課的教學中,采用古詩和民族音樂相結合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將古詩和民族音樂相結合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領悟古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擴展想象的空間,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一、詩樂相配,自由想象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音樂的作用往往是最直接、最動人心扉的。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優(yōu)美的音樂能使學生展開想象,將詩的意境和音樂融為一體,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意境的理解。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與詩文內容或情緒一致的音樂,能縮短學生與詩歌間的距離,實現學生與詩人的親密接觸。如,用《春江花月夜》的古箏樂配唐代詩人李白的《春日》,音樂的起伏和古詩本身的韻律、節(jié)奏交織在一起,能使學生想象到春分和煦,明日當空,山水相連的動人畫面。

        二、意境入眼,以樂傳情

        古詩詞的精髓在于其創(chuàng)設的意境含蓄而雋永,學習古詩最重要的是入情如境。王國維認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而成的意境,正是中國詩詞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所在。” 小學生由于認知的限制,對事物的理解大都是感性的。因此,教師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可以借助音樂的可聽性、可感性,繪畫的可視性、具體性,把詩、音樂以及圖畫完美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耳聞目睹,直面感受古詩詞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師通過音樂、圖畫的展示,可以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畫中的意境有一個具體的感知,從而引領學生走進詩人的意境。抒情的音樂、如詩的畫面,一下子會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會讓學生眼睛為之一亮。筆者在教《敕勒歌》一文時,讓學生邊聽著東蒙民歌《牧歌》,邊欣賞草原風光的視頻。民歌和視頻將學生帶入了一望無垠的北國草原風光,學生被草原的景色所陶醉,邊聽、邊看、邊想象,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人在畫中游的感覺,從而進入詩境。

        三、民樂伴唱,吟唱如心

        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審美特征表明,小學生通常是活潑好動的,也是具有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和模仿力的。音樂和表演往往是學生的最愛,這種形式使學生樂于接受和參與。在課堂上,教師如果一味地讓學生朗讀,不但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而且會使學生感到枯燥和呆板。筆者在教學古詩時,常常將一些民樂配上古詩,讓學生有感情地演唱,這種教學形式不但能鍛煉學生的歌唱能力,使學生熟悉民樂的音調,而且能幫助學生很快地記住詞句,增添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課堂上,學生可以邊唱邊擊掌,可以踏地,可以輕叩課桌。學生邊拍邊唱,既滿足了學生好動的特點,又提高了學生的詩文修養(yǎng),培養(yǎng)了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例如,用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旋律配上唐代詩人杜牧的 《江南春》; 用陜北民歌《走西口》的旋律配上唐代詩人王之煥的《涼州詞》。

        第9篇:唐代古詩范文

        一輪明月,對酒當歌,倍思家親。以下是帶給大家的表達思鄉(xiāng)思親情感的古詩詞,歡迎閱讀!

        1、回鄉(xiāng)偶書(一)

        唐代: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譯文:

        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xiāng),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xiāng)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發(fā)卻已經疏落。

        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著詢問:這客人是從哪里來的呀?

        2、回鄉(xiāng)偶書(二)

        唐代:賀知章

        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譯文:

        我離別家鄉(xiāng)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回家后才感覺到家鄉(xiāng)的人遷實在是太大了。

        只有門前那鏡湖的碧水,在春風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漣漪,還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樣。

        3、靜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xiāng)。

        4、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流落他鄉(xiāng),長做異地之客,每逢佳節(jié)良辰,越發(fā)思念眷親。

        遙想今日重陽,兄弟又在登高,他們佩帶茱萸,發(fā)覺少我一人。

        5、人日思歸

        隋代: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

        譯文:

        入春已經七天了,離開家已經有兩年了。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亚洲日韩理论AⅤ片 | 天天看片影院国产 | 亚洲综合在线女女 | 亚洲激情网五月婷婷久久 | 亚洲制服丝袜自拍中文字幕 | 亚洲欧洲美洲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