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航天技術概論范文

        航天技術概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航天技術概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航天技術概論

        第1篇:航天技術概論范文

        【關鍵詞】航天工業;人制策略;人制管理

        21世紀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社會,這些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的步伐不斷的加快,各行各業的發展道路也有了根本上的改變。在我國經濟建設之中,航天工業是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航天企業的地位在不斷的上升,并且,隨著我國加大對于太空的探索,航天企業所發揮的價值越來越高,做好航天企業職工的管理工作,是航天企業極其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各級航天企業要充分認識職工思想管理工作內容開展中所存在的各項問題,找到問題的關鍵,對癥下藥,尋找科學有效的方式,積極的增強航天企業職工的人制管理策略。

        1.航天工業人制管理策略思想體系

        筆者參考中外當代管理理論知識,結合當下航天工業的管理經驗,認為人制管理策略,可以顯著提高我國當代航天企業的管理水平,不僅可以提高航天企業的自身發展,還可以增強航天軍品的各項科研工作。

        1.1人制管理中“人”的含義

        當下的人制管理思想體系研究中,其中的“人”,指的就是具備生產能力和科學技術的勞動人員,也就是人才,人力資源。人才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和最主要的能動因素,同時,也是一個企業生存的中流砥柱,是最復雜的因素。

        1.2人制管理中“制”的含義

        人制管理中的“制”,指的就是企業的管理制度、運行制度、規章制度等等,“制”是生產關系各個要素的本質內容。

        1.3人制管理策略的核心內容

        以人為本是人制管理策略的核心內容,企業的所有經營管理活動都是以人為中心點,以人創造“制”,以“制”管理和規范人的各項行為。“人”和“制”是相鋪相成的,更是互相約束的,更多更好的“人”才可以創造更加科學的“制”,科學的“制”才可以造就更多更好的“人”。

        2.航天企業員工的思想管理

        一個企業自身的文化和員工的聯系,從表面來看,明顯是淺顯易懂的方式,在當下的航天企業管理之中卻沒有得到正確的執行貫徹,還有可能是因為其他的原因造成了航天企業員工的思想管理上出現錯誤的傾向,有以下幾點。

        2.1航天企業將員工當作是被動接受者

        傳統的航天企業都簡單的將員工理解為是需要被改造的,更有甚者,將員工當作是被洗腦的目標。過去的企業將某人的思想制作一本書冊,企業的員工每人一份,要求員工銘記于心。這種企業文化的宣傳方式,是非常極端不可取的,可以反映出大部分的企業管理者內心深處具有舊社會的封建專制思想,這種帶有封建思想的企業文化是非常可怕的。

        2.2企業扼殺天性,不考慮價值觀并存的現實規律

        目前的社會處于一個創新轉型期,劃時代的觀念和思想應運而生,社會階層的每個人員和社會本身具有的共同作用,將會造成每個個體之間所具有的多元文化價值。物極必反,盛極必衰。企業文化絕對不可以強求企業內部的所有人員都具有統一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航天企業的人制管理要遵循“以人管理”策略,應該尊重企業文化中的每個個體,認識和接受企業文化個體認識上的差異,只要企業的整體文化思想和企業員工的思想整體不違背,就要保持尊重,如果企業員工和企業文化存在相互違背的事情,企業必須要加強引導,只有依據企業文化的號召力和凝聚力以及相應的制度建設才可以保證企業文化正確的建設目標,從而,在整體上,達到增強企業文化的歸屬感。

        3.航天企業人制策略管理的實施辦法

        3.1航天企業管理層要以身作則

        航天企業要提升管理層的素質,要將傳統的工作模式進行打破。航天企業的管理層要為企業職工樹立楷模榜樣,要具備優良的品質和形象。因為只有企業內部的管理層自身的素質足夠的強大,才能夠給企業的職工作為學習和提升自己的目標。所以,航天企業的管理層要做好帶頭工作,日常工作要嚴格的要求自己,只有如此,職工才會自覺接受管理。

        3.2構建“人制管理”完整體系

        “人制管理”將企業當作一個由人、物、財、信息等諸多要素結合的復雜體系。運用體系工程管理的核心思想,進而調節“人”和“制”之間的關系,相互協調是其本質內容。航天企業的發展思路是“用能人,多拓展,創新科技,多元化經營”。

        4.結語

        當今的時代是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個時代,當今社會各項機能逐漸的趨于完善,傳統的思維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企業發展。科學有效的實施“人制管理”,構建完整的管理系統,管理層做好帶頭工作,發揚創新和實踐精神,才能提高當下航天企業的自身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席文啟,劉陽.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概論[J].水木時代北京圖書中心.2012,(03)1819

        [4]馬博濤,李江南.堅持以人為本做好企業思想政治工作[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0,(08):2830

        第2篇:航天技術概論范文

        專題設計的基本原則

        專題式教學要求授課教師既要完成該課程的授課任務和教學目標,又要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授課教師在進行專題設計時,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

        第一,以教學大綱為依據。在進行專題設計的時候,首先必須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教育部對碩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制定了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基本要求,對教學內容也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自然辯證法概論”課教學大綱對教學活動具有規范和指導作用。大綱明確指出,本課程主要對學生進行自然觀、科學技術觀、科學技術方法論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主要內容包括自然觀、科學技術觀、科學技術方法論、科學技術社會論和中國科學技術觀與創新型國家建設。教學大綱中的主要內容為專題的設計提供了范圍依據。因此,所設計的專題必須在大綱所要求的范圍之內,反映大綱的主旨,遵循大綱的基本要求,實現教學目標。

        第二,以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前沿問題為切入點。專題的選擇既要緊密結合當前國際經濟、政治和社會熱點問題,以及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問題,更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關涉他們所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以這些問題為切入點,既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引導他們運用理論去分析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和研究意識。每個專題都有一個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這些問題通過這樣的邏輯思路展開,即問題“是什么”、“有哪些表現”、“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應如何解決”、“對你有何啟示”等,通過層層深入的問題剖析,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他們運用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他們的邏輯分析能力。筆者在一個學期的授課過程中,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碩士研究生關注、關心的問題主要有三類:一是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前沿問題,如區域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提出的“海洋經濟快速發展”問題;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提出的“未來人與計算機的交互方式”問題、“仿生機器人的開發利用”問題等。二是社會熱點問題,如“如何應對老齡化問題”、“房價何時能降”、“節假日出門難的問題如何解決”、“社會風氣如何改善”、“大學的教育體制如何完善”等。三是與自身相關的問題,如“研究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常常迷茫的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最優的學習方法是什么”、“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態”、“找工作時的注意事項有哪些”等。

        第三,以科技與人文的融合為主要內容。自然辯證法從學科性質上來說,屬于一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思維科學相交叉的哲學性質的理論學科,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點。因此,在設計專題時,必須符合自然辯證法學科性質的要求,內容上要充分體現自然、科技與人文的融合。自然辯證法屬于哲學學科,但研究對象主要是自然、科學技術,它是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來研究和考察自然界以及科技運行的基本規律。現代科技突飛猛進地發展,既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諸多困惑與問題。設計教學專題,應該教育學生學會用的立場和觀點分析、回答當代科技革命中提出的重大社會問題,幫助碩士研究生樹立正確的科技觀、價值觀、人生觀,從而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功能。

        專題設計舉例

        “自然辯證法概論”課共有18課時,最多只能設計9個專題。這9個專題不可能覆蓋《教學大綱》中所有講授內容,只能打破章節的限制,篩選、融匯其中的重要內容。下面僅以6個專題為例,闡釋專題設計的基本原則。

        專題一:瑪雅文明失落的啟示。主要是作為緒論部分來講授。目的是想通過對瑪雅文明失落的原因和啟示的探討,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人與自然、社會和科學技術之間的密切聯系,了解自然辯證法所具有的綜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特點,以及該課程所涉及的主要內容和領域,包括自然觀、科學技術觀以及科技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專題通過對瑪雅文明的介紹,著重讓學生們分析、討論兩個問題:其一,瑪雅文明失落的原因是什么?瑪雅文明的失落給我們今天帶來了哪些啟示?學生們分別從生態環境惡化、人口增加、糧食短缺、戰爭、精神信仰體系瓦解等方面探討了瑪雅文明失落的根源。其二,瑪雅文明的失落給我們今天帶來了哪些啟示?答案方方面面,包括要保護生態環境,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等。如此層層遞進,啟發學生思考,最后引導學生自覺認識到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

        專題二: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反思。主要依據《教學大綱》第一章的內容,即自然觀。該專題回顧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原始的低層次的和諧到近代人與自然的對抗到現代生態自然觀所提倡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一歷史演變過程,剖析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和諧到對抗再到新的階段上更高層次的和諧,這樣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充分體現了人們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的不斷深入。專題通過一部有關地球的紀錄片《家園》,又名《地球很美有賴你》導入,然后著重讓學生分析造成今天人與自然關系惡化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重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在這兩個問題的解答中,尤其突出分析了“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問題,這個問題也是與碩士研究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學生非常有興趣討論這個話題,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消費觀有著深刻的啟示。總之,通過該專題的講解和討論,一方面使學生了解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重要意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養成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情懷;另一方面,也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專題三:科學精神的缺失與重建。主要依據《教學大綱》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內容,即科學技術觀和科學技術方法論。專題通過科學的本質特征來透視科學精神,探討科學精神的內涵及現實表現,著重討論和分析當前科學精神缺失的原因及重建的路徑,如何掌握科學技術研究和科學技術活動的方法等。專題從“太極高手‘隔空打人’的神功”的相關新聞報道導入,通過對該現象的討論和分析,揭示各種偽科學產生的根源,揭示科學精神缺失的危害,從而得出培育和重建科學精神以及掌握科學方法的重要性。

        專題四:李約瑟難題及其啟示。主要依據《教學大綱》第四章的內容,即科學技術社會論。專題主要探討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即李約瑟難題的提出、李約瑟難題的解答方案、李約瑟難題的當代啟示。專題以“近代科學為什么未在中國產生?”這一問題導入,讓學生開動腦筋,分析其原因。學生分別從經濟發展方式、封建專制制度、科舉制度、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思維方式等方面探究了近代科學未在中國產生的根源,通過分析,揭示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哲學等因素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從而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的科學技術社會運行觀。

        專題五:科學技術中的倫理問題。主要依據《教學大綱》第四章的內容,即科學技術社會論。通過對科學技術中倫理問題的分析,讓學生了解和把握的科學技術倫理觀,掌握科技工作者的倫理規范,培養學生的責任倫理意識。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覺遵循職業倫理和社會倫理準則,規范自己的行為,為人類的和平發展貢獻力量。專題以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為案例導入,分析科學技術對自然、社會和人類發展的影響。揭示科學技術本身所具有的倫理維度,以及技術的發展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倫理道德問題,包括航天技術的倫理問題、基因工程技術的倫理問題、信息技術的倫理問題等。通過對當前科技倫理問題的分析,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只有把握的科學技術倫理觀,才能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正確的方向性引導,使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好地為人類的福祉服務。

        專題六:學習十報告精神。涉及《教學大綱》第一、二、三、四、五章的內容。專題主要是把十報告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融入到“自然辯證法概論”課教學內容之中,通過對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指導意義和實踐要求的深入講解,通過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以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內容的詳細介紹,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我們黨的科學技術思想,理解科學技術創新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明確建立國家創新體系,推進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意義。

        專題以作十報告的視頻導入,簡要介紹十召開的歷史背景、基本內容、理論創新和重大意義。重點分析和討論三個內容:第一,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第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第三,如何構建國家創新體系。通過課堂講解和討論,學生充分認識到了只有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只有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才能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只有加快構建國家創新體系,提高創新能力,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才能實現建設中國特色創新型國家的目標。總之,通過該專題,將十報告的精神實質與《教學大綱》中的內容有機結合,讓學生充分領悟世界觀方法論的指導作用,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決心。

        專題教學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專題式教學既具有一定的規范性,也具有相當的靈活性。在教學中應注意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的關系。

        第一,處理好“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在進行專題設計的時候,要緊密聯系教學大綱中的教學要點,每個專題要關注和講解不同的問題,要各有分工。看起來好像與其他專題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但在分工的基礎上,又要注意專題與專題之間的內在聯系,注意把每個專題之間的內在聯系給學生分析、揭示出來。比如,講自然觀,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歷史演變過程,充分體現人的實踐活動或科技活動的影響,人與自然關系惡化的重要因素,離不開科技,同樣涉及科技倫理問題等,這樣看似是一個個孤立的問題,實際上是渾然一體的有機整體,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人、自然、科技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第3篇:航天技術概論范文

        【關鍵詞】信息 信息化 信息產業 信息技術 經濟發展

        【Abstract】In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sign of modernization. The nature of the third wave is the information on the socio-economic penetration and promotio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information on the impac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ole of a brief analysis.

        【Key words】Information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indust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nomic Development

        1.信息化對推動中國社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意義

        現代社會是信息技術滲透到各個領域的新型社會,信息化在諸多層面對人類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信息時代已經來臨,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經成為衡量各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各國都把國民經濟信息化作為自己發展的重要戰略。發達國家希望通過信息化戰略,保持其經濟、科技等優勢,繼續在世界事務特別是經濟領域內占據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則希望通過信息化戰略,加快經濟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加重在國際事務中對話的份量。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著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200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9.1%,達到11.67萬億元。按現行匯率計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了1000美元,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六位。這是在全球信息經濟大背景下取得的,信息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社會生活與國民經濟信息化戰略已經成為我國推進社會轉型和搶占二十一世紀制高點的重大戰略。

        2.信息化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基礎

        2.1 結構主義的非均衡經濟增長理論。

        在新古典經濟學中有一個競爭均衡假設:要素市場是均衡的,經濟制度有足夠的靈活性來維持均衡價格,無論從生產者還是從消費者角度看,資源都達到了長期的有效配置,也就是帕累托最優。基于這種假設,所有投入的生產要素的加權平均增長與總產出增長的差額,即是整個經濟運行中經濟增長的數量。但事實證明,不存在完全實現這種均衡的市場和行政機制,不同部門中勞動收益有差別。那么,事實上的經濟增長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結構主義經濟學家認為,資源配置過程中,資源由低生產率部門向較高生產率部門轉移等原因形成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非均衡條件下(要素市場分割和調整滯后等等)的結構轉變,能夠加速經濟增長。”[1]也就是說,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現代經濟的迅速增長伴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演進,表現為國民收入的增長和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使產業得到均衡發展,提高了產業發展效率。信息化浪潮促成了信息產業的形成壯大,同時使傳統產業也得到了改造和優化。“信息化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重要標志,是帶動度極高的現代經濟增長源。”[2]

        可見,依據結構主義的非均衡經濟增長理論,“推進信息化,將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經濟的增長。”[3]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對中國來說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因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長期不合理,產業結構調整可以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巨大的源動力。

        2.2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強調了經濟增長由經濟體系的內部力量推動,但并不一個已達成的共識,其中羅默于1986年建立了一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這個模型在資本和勞動之外加入了第三個生產要素──知識。羅默于1990年提出了第二個模型,在要素中加入了人力資本。羅默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這一強大的內部力量就是知識。投資促進知識積累,知識又刺激投資,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投資的持續增長能永久地提高增長率。后工業經濟即信息經濟有時也稱為知識經濟,便是考慮了知識在經濟運行中的投入與產出。

        信息化與決定內生經濟增長的因素(要素)有著緊密的關系。信息化社會里,信息才是知識的本原,知識是由信息提煉而來的。信息化加速了信息向知識的轉變,并加速了信息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信息化正使“好”的技術、方案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從內生增長的角度促進了經濟發展。

        以上簡單介紹了信息化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基礎,但信息化具體是怎樣促進經濟增長的呢?下面就信息化過程中信息技術、信息產業、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進行簡要的實證分析。

        3.信息化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

        信息技術具有高度的滲透性、擴散性、增值性、倍增效應、集群效應,作為高新技術的龍頭,對經濟增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3.1 信息技術及其產業化提高了勞動生產力。信息搜集、分析等技術部分地取代了人的腦力功能,自動化、工業控制技術部分地取代了人的體力勞動。許多人力技能根本無法實現的目的,借助信息技術便可以達到。改革開放以來,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等高新技術對中國社會經濟的推動作用十分巨大和明顯。中國經濟的增長越來越依賴于新興技術推動的新興產業。

        3.2 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改造了傳統產業,使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爆發出新的能量。

        從發達國家生產力發展的順序看,先有工業化,后有信息化。工業化培育了信息化,信息化是對工業化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歷程與歐美發達國家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傳統工業整體比較落后,經濟結構不甚合理,信息化程度還不高,不可能立即以信息化取代工業化。我們要加快發展高新技術企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快工業化進程,不斷提高工業技術水平,同時大力發展壯大信息產業,快速向信息化過渡。

        信息化對工業化有三種作用:

        (1)意識補充作用,信息經濟的發展能彌補工業經濟的不足,如高能耗、低效益、嚴重污染等。

        (2)替代作用,能用信息資源來替代更大一部分的物質資源。

        (3)協同作用,信息經濟為工業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新機會和新途徑。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在觀念上可以使工業化不以工業經濟和工業社會為終點,而是在此基礎上繼續往信息經濟和信息社會前進;在運用工業制造技術的同時,要求在全社會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在管理上要求改革和創新,實現辦公自動化、貿易無紙化、信息網絡化,以及管理信息化與業務信息化的整合;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中發揮信息的作用、擴展知識的功能,使工業化擴大了可用資源的范圍,并增加了知識化、智能化的特色。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信息化必須成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

        4.新興產業──信息產業

        信息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活動中,從事信息產品及其裝備、設備和信息服務的生產和流通的各部門的集合。廣義的信息產業還包括信息咨詢業、信息服務業等。隨著電子計算機、晶體管的發明和系統論、控制論與信息論的建立,信息產業迅速成長和壯大起來。十多年來,中國信息產業一直保持著二至三倍于GDP的速度發展,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由1998年的1.4%提高到2002年的4.2%,這一比值將繼續呈倍增式增長。信息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性產業、支柱性產業和戰略性產業。

        信息產業對社會經濟有如下一些影響和作用:

        4.1 知識(信息)作為一種生產要素的效用得到有效的體現和充分的發揮。信息產業是知識、技術和智力密集型產業。信息產業本身如軟件業、情報業、教育業都是以知識、文化、智力的開發、研究和傳播為職能的產業。信息產業的核心技術如微電子、計算機、人工智能等技術,更是充分體現了知識的密集性。從信息升華而來的知識已越來越成為占主導地位的資源或生產要素,經濟效益將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依賴技術創新創造出來。

        4.2 信息產業的核心是信息技術產業,信息技術以其特有的滲透性、創新性及增值性等特點,成倍地快速提高了勞動生產力。我國信息技術應用的典型調查表明,信息技術在改造傳統產業方面的投入產出一般都有1∶4以上的倍增。

        4.3 信息產業的發展對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推動具有重要的作用。經濟結構的合理化不僅決定著經濟持續增長的能力,而且決定著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從產業結構來看,我國各次產業不合理,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雖然現在已經在結構調整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由于一些歷史的因素,以及我國經濟轉型的難度,到21世紀,中國產業結構仍將是第二產業比重居最高地位。

        要盡快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因為信息產業是高滲透產業,不僅能滲透到各個高技術領域,還一定會滲透到傳統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中。通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的更新升級,提高傳統產業的勞動生產力,加快產品換代,增強產品競爭力,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使傳統產業向知識密集和高品質轉變。

        4.4 信息產業的產業關聯度非常強,它的發展對其它產業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能帶動一大批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

        (1)在信息產業內部,以電子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為龍頭,帶動了微電子、半導體、激光、超導、藍牙等高新技術的發展。

        (2)在信息產業外部,帶動了一批其它產業如新材料、新能源、機械制造、儀表儀器、生物技術、海洋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成長。信息產業與其它產業還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動作用。

        4.5 世界范圍內信息產業的發展使各國更加緊密地聯為一體,大力推動了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和全球化的發展。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是當今世界經濟不可逆轉的潮流,中國理所當然要匯入這一潮流,要推動這一潮流的發展。信息產業對這一潮流的作用使中國經濟發展得到直接和間接的好處。比如,中日韓三國2004年初在北京商計聯合開發Linux操作系統的事宜,使這一計劃提升到具體實施的階段。這一計劃對打破微軟壟斷,開發自有知識產權,保障國家信息安全,打開開放競爭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5.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

        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是信息化的產物。雖然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不象信息產業那樣能夠直接以量化的形式反映出信息化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份量,但是它們大大加快了中國信息化進程,大大提高了中國信息化水平。這里以定性的方式簡述一下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間接推動作用。

        5.1 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是一種新的商務活動形式,它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通訊網絡和計算機裝置替代傳統交易過程中紙介質信息載體的存儲、傳遞、統計、等環節,從而實現商品和服務交易管理等活動全過程的無紙化和在線交易。”[4]2003年的一場抗“非典”大戰,促使電子商務快速走進人們的經濟生活。電子商務已成為越來越熱門的一個話題。

        電子商務對信息技術和法律法規的依賴性比較強,雖然在我國的發展還有一定困難和限制,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電子商務對國民經濟信息化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突出,越來越成為現實。

        從宏觀角度來看,電子商務作為一種全新的商務形式,對人類的社會生活有重要的影響。企業可以利用電子商務獲得無限的商務空間,借助電子商務這種全新的手段獲得全球性的競爭優勢。為了適應這種新型的商務模式,企業生產組織與經營方式必須發生改變。電子商務可以成為促進企業信息化的一個契機。電子商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動力源。

        從微觀角度來看,電子商務對企業的影響比較直接,它所帶來的好處是“降低采購成本、減少存貨、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用戶服務效率、降低營銷費用、創造銷售機會、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提高企業知名度、提高經營效益等。”[5]

        關于電子商務,我們還要破除“郵購”的狹隘理解。電子商務之所以對經濟生活有巨大的影響,是因為它是一種體系,一種創造財富的體系,它代表了一個新的文明。我們已經向網絡社會邁進,網絡社會里最核心的東西就是電子商務。2003年度中國最富有的人是丁磊,丁磊和相當一部分新貴都是在網絡大潮中搏擊中流的人。只有把握住創造財富的體系,才能夠把握住時代的方向。電子商務的發展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5.2 電子政務。

        究竟什么是電子政務?通俗地說,就是利用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進行行政。據筆者調查,云南省的公務員電子政務培訓工作已經全面展開。

        電子政務既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個機遇,也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個工具。電子政務是政府解決其所面臨的、緊迫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的一種手段,是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臺發動機。

        (1)電子政務可以提升政府競爭力。

        中國政府之所以發展電子政務,首先是旨在提高政府競爭力。目前人們談及競爭,大多是指企業之間的競爭,但事實上,目前經濟競爭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層面,就是政府之間的競爭。因為國家的競爭主要表現在各國的中央政府之間,而各個地區之間的競爭也表現在各個地方政府之間。如果政府是一個沒有競爭力的政府,那么它如何領導建設有競爭力的經濟?

        (2)電子政務是推動中國信息化的切入點。

        建設電子政務的一個基本方向,就是以電子政務做龍頭,通過電子政務帶動國民經濟與社會生活信息化。

        (3)中國電子政務預期的投資規模據說超過了三峽工程,這必然會促進信息技術業、通訊業、軟件業、硬件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在信息革命的推動下,全球信息化如火如荼,使全球經濟、市場的一體化進程空前加快。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加強的條件下,經濟大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尤其重大。信息化經濟的發展,將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從而為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美)H?錢納里等:《工業化和經濟增長分析比較研究》(中譯本)三聯書店 1995年 第5頁

        [2] 鄭友敬:《跨世紀:技術進步與產業發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5年 第3頁

        [3] 李曉東:《信息化與經濟發展》中國發展出版社 2000年4月 第27頁

        第4篇:航天技術概論范文

        論文摘要:語言與文化緊密相聯,外語教學中文化內容的導入和文化意識的培養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從文化的內涵,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探討了外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并以新課程下高中英語教學為例,提出了解決以往教學中文化意識欠缺的策略。

        語言源于文化,并且和文化緊密相聯。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語言和文化這種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外語教學中文化內容的導人和文化意識的培養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就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作一探索。

        1.文化的內涵

        文化在廣義上可以指人類精神和物質生產的總和,在狹義上指人類精神產品的總和;就不同國家和社會文化的差異性而言,文化乃指某一特定人群中人們行為和認知方式的模式以及與此相關的精神和物質生活,體現在人們的社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相互關系等。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外語教學所研究的文化,相對來說是一種狹義文化。

        2.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語言是文化的符號。人類文化世界的建構和運作正是通過語言的命名活動和語言的制約作用得以實現的。語言又是文化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語言對于表達人類復雜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必不可少的。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這種內在聯系,是我們理解外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的基礎和前提。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語言學家拉多在他的《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一書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

        3.教學的誤區

        中國文化和英語文化屬于不同的文化傳統,語言又屬于不同的語系,因此我們缺乏歐美國家所擁有的語言環境。況且,中國和英語國家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差異。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經常會遇到很多因文化差異引起的障礙。因此,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僅取決于語言水平的高低,還取決于他們對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情況。在英語教學中融人文化意識,有利于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英語,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并培養世界意識。

        由于我們對文化的認識不夠,跨文化意識薄弱,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處理不當,英語教學中出現了嚴重的文化意識欠缺的現象。英語文化意識在我國英語教學中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大多數學校還是薄弱環節。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原本就很容易引起文化障礙,制約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進行。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往往只重視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輕視語言能力的培養,外語教學的目的被認為是讓學生背熟語法規則,然后按照背熟了的語法規則做題,得高分,很少思考為什么要學這門語言,怎樣才算學好了這門語言。英語教學一直忽視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教師把重點只放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沒有對文化知識給予同樣的重視,用這種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因對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不能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師應努力使學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掃除因這種差異而引起的文化障礙,進而達到成功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境界。

        4.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策略

        4.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

        新課程普通高中英語課本,采用結構功能的編寫體系,圍繞中外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名人傳記、傳統節日、衛生與體育等16個話題選編語言材料,語言真實自然、形式多樣,活潑新穎,所涉及的話題貼近生活實際,緊跟時代的步伐,如旅游、體育、航天技術、環境保護、交友、集郵愛好、影視等;閱讀課文涉及題材廣泛,反映了英語國家歷史和地理、風土人情、名人傳記、新聞出版、戲劇、文學、音樂等。這些題材和話題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關注未來、關注社會,增進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從而提高學生對目的語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有意識地結合語言教學向學生傳授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學、藝術、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等社會文化知識,不斷增進學生對東西方國家國情的對比和了解,增強學生對兩種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和世界意識,準確而得體地運用英語交際,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語言能力。如在教Good Manners時,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西方餐桌禮儀,并引導學生進行辯論,論題是’’Western tablemanners is better than Chinese table manners"。雙方辯手各舉一方餐桌禮儀之優處,或宣揚,或反駁,氣氛熱烈。其實禮儀本無優劣,只是通過這一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東西方餐飲文化的異同,教育學生要人鄉隨俗,樹立文化平等觀,注重禮儀,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又如”Disneyland""A Freedom Fighter""Charlie Chaplin""Abraham Lincoln”等人物傳記反映了美國自主、獨立、崇尚個人奮斗的主流文化;"A Taleof Two Cities""The Necklace""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反映了西方國家的價值取向,以及西方人瞻矚金錢的價值觀念。

        4.2詞匯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成分,也是文化負載量最大的部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意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并正確運用詞語。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是經過長期積淀而成的。一些很有文化內涵的成語、慣用語、諺語、理語和格言等都來自于成語典故、神話傳說、文學名著,教師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介紹其背景知識,讓學生理解其深刻內涵。如Shylock(夏洛克)是莎士比亞戲劇《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個人物,作為典故比喻那些貪得無厭的高利貸者,而Solomon所羅門)比喻非凡的智慧,出自《圣經》的傳說。又如,to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鐵盧之戰),指十九世紀初,拿破侖稱雄歐洲一時,最后戰敗于比利時的滑鐵盧。這一詞語被人們用來比喻“慘遭失敗”。再如peasant(農民)一詞,在漢語中是中性詞,但對西方國家來說卻有某種反面的、消極的意味,指“沒有多少文化的人”,在西方稱農民為farmer。又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在漢語中,狗含有貶義,而在英語中狗是寵物。因此,在詞匯教學中必須結合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 4.3開發校本課程,系統介紹西方文化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而校本課程正是實施這一理念和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學生渴望更多、更系統地了解西方文化,因此,英語教師可摸準學生的興趣所在,結合教材內容,編寫《學點英文諺語了解西方文化》、《中學生英美概論》、《知多少》、《你喜歡的英文歌曲》、《西方節日文化》等學生感興趣的校本教材。使學生更全面、深人地了解目的語文化。

        4.4利用多種媒體資源培養學生英語文化綜合素養

        語言習得理論告訴我們,語言自然習得的過程是無意識的,是潛移默化的。英語的學習也一樣。由于電視、多媒體等能創設仿真的英語交際情景,在課堂中適當地引人這些媒體所提供的地道活潑的英語素材,能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悟地道的英語文化,從而提高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引導學生課外自主地借助電視、網絡等學習英語,擴大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拓寬視野,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展跨地域文化的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應指導學生利用現有的英語教學資源,如:(1)英語影視節目(2)英語教學網站(3)各類多媒體英語教學光盤(4)英語教學的報刊雜志等拓寬英語知識面,提高語音素質、豐富英語文化,有效提高英語綜合文化素養和實際應用能力。

        4.5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結合教材設置情景,進行跨文化知識的介紹,也要在課外最大限度地創設英語文化氛圍,使學生更好地體會中西方文化差異。通過課堂內外的各項活動,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敏感和意識,提高他們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4.5.1開辦英語角,由外語老師與學生交流。有條件的話也可請外教或外國朋友與學生進行直接對話。

        4.5.2開設研究性課程,以跨文化研究為主題,系統地傳授英美文化知識。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小課題,如:“美國的飲食文化”、“英國的婚俗”等。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觀看電影和錄像、請教專家等方式進行研究、調查和分析,并最終寫出報告。這樣的課程學習在拓展學生的英語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和協作能力。

        4.5.3利用西方的一些重要節日,如圣誕節、萬圣節等舉行英語晚會,舉辦英語知識競賽,使學生了解西方的節日文化,了解西方習俗。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5.正確理解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關系

        怎樣看待自己的文化和人家的文化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文化平等觀和語言平等觀。“決不能認為哪一方的文化更好,語言更美。”(王宗炎)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要正確地理解外語并恰當、得體地使用外語,不僅取決于對外國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程度,而且取決于對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差異的了解程度。因此,了解、熟悉本國文化有利于外語學習。并通過跨文化教育培養學生傳播中外文化的使命感和文化融合意識。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偷拍日韩一区中文久久 | 中文字幕亚洲日韩欧美一区 |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成aⅴ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AV岛国动作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