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航天文化精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航天文化精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航天文化精神

        第1篇: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科技期刊的文化歷史淵源

        生產文化與精神文化相伴而生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可以發現生產與精神文化是相伴而生的。遠古的人們在求生存的捕獵活動中,發明了各種簡單工具。在生產分工、相互合作及交流中,逐步形成了語言,提煉和總結出了種種知識和經驗并傳播、傳承。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銅器。商代中期以后青銅工具的使用和社會分工進一步實現,促使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甲骨文、金文隨之出現并逐步發展。使中國進入了有文獻可考的歷史時代,文明程度得以大大提高。人類在經歷了漫長的農耕農作和小手工作坊式的生產階段之后,終于迎來了工業革命。蒸汽機、電力、電子和信息時代的先后到來,使人類的想象力像插上翅膀一樣,在大自然中矯健地翱翔。理論的系統化、學科的多樣化,知識的普及化、組織的社會化為期刊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學術思想的爭鳴、交流和對文獻與記載的需求也促進了期刊的應運而生。期刊的出現是學科文化發展的標志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尤其是進入17世紀后,以書籍和通信為媒介的科學交流方式逐漸不能適應科學的發展和要求[3]。圖書的不便之處在于它不能及時地發表實驗和觀察的結果,因為出版一本著作往往是在實驗者積累了若干研究成果之后才能考慮的。科學著作的出版除了費時長以外,耗資巨大、效果有限。而當時通行的學術通信方式雖然比較及時,但它畢竟是一種非正式的交流方式。這樣,就使得許多科學發現、有價值的學說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發表而湮沒。因此,需要有一種新型出版物媒介來完成科學交流的使命。在這樣的情況下,學術期刊應運而生。1665年1月法國人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本期刊《學者周刊》;緊隨其后,1665年3月英國出版了《哲學匯刊》[4]。不久,在意大利、德國、荷蘭、丹麥等國也相繼出現了一批科學期刊。到17世紀末,大約有30多種各學科期刊在歐洲各地出版發行。在中國,18世紀末,乾隆年間,隨著蘇州地區手工業逐漸興盛起來,使得那里人流密集,各種講學活躍。當時許多名醫,以醫會友,聚于一堂,各抒己見,析疑賞奇。我國最早的期刊——《吳醫匯講》也隨之而生,對當時江南一帶中醫學術經驗交流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5]。1900年,一本以化學學科為主的期刊——《亞泉雜志》在上海出版[6]。同樣,這反映出當時上海地區化學工業的發展情況。它緊跟世界化學界的動態,致力于國人化學基本知識的“掃盲”,積極介紹化學前沿發現,為近代化學在我國的傳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航天文化對航天期刊發展的影響

        給與航天期刊深厚的底蘊目前,僅由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集團主管的公開發行的航天科技期刊就達50種左右。其中,絕大部分是20世紀70、80年代創刊的,這也客觀地反映出航天事業在那個時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70年代初最早創刊的《飛航導彈》、《宇航工藝材料》、《空間電子技術》、《導彈與運載技術》、《紅外與激光工程》、《微電子學與計算機》、《強度與環境》、《現代防御技術》等一批專業期刊隨著航天科技的崛起,就像雨后春筍一般紛紛問世[7,8]。應該看到,他們的誕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從1956年航天事業創建到第一種航天期刊的誕生走過了10幾年的漫長道路。創業初期,伴隨著科研活動的開展、科學試驗的進行,科技人員需要從成功中總結經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在科研院所中逐漸形成了一些定期的交流材料和內部出版物,即正式期刊的雛形。它們的出現本身就散發著航天文化的特殊氣質,那就是后來被人們總結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9]。在排除了的干擾之后,航天期刊終于正式登臺。創刊初期,從整體上看,辦刊條件艱苦;專業編輯人員匱乏;編輯排版手段落后。但是,航天事業的迅猛發展賦予了航天期刊強大的生命力。伴隨著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上天,中國航天開始為世人矚目。緊接著返回式衛星的成功回收,地球同步衛星的定點成功,各種戰略和戰術防御型導彈試驗成功等航天成果的不斷涌現。在航天成就的鼓舞下,編輯人員不畏艱苦,以航天精神為動力,努力創造條件辦好航天期刊,不僅使其發揮出發表文獻與交流的功能,同時也形成了航天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術文化。許多老專家親自為期刊撰稿,他們實事求是的嚴謹學風為后人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一線科技人員也踴躍在期刊上發表實驗成果,學術交流蔚然成風。實踐說明,正是這樣的總結和交流,使得航天科技與管理日臻成熟起來,為航天事業的發展打下了牢固的理論基礎。縱覽航天期刊,可以將它的文化本質概括為以下幾點。(1)科學實踐的結晶,理論歷練的熔爐,知識與經驗的記載。(2)航天精神的體現與見證。(3)企業文化傳播與倡導的園地。(4)與外界交流合作的平臺。給與航天期刊鮮明的特色深厚的航天文化底蘊使航天期刊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以鮮明的特色呈現在世人面前。外表樸實無華,內容主題鮮明;航天人艱苦奮斗的作風在航天期刊的編輯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20世紀70、80年代,在物質條件不足的情況下,辦刊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科研經費十分緊張,仍然拿出一些經費來辦期刊,就顯得十分珍貴。編輯們懂得,絕不是為了辦刊而辦刊,而是要讓期刊為科研攻關、系統管理服務,要用有限的經費來辦出高質量的期刊。為此,編輯們想盡辦法。例如:有的期刊封面常常是全年一次印刷,然后每期套印刊期號。這樣,既保持了封面統一莊重,又節省了每期分次印刷的費用。還有,為了在有限的篇幅內發表更多的文章,編輯要求作者語言簡潔,直述主題。來稿后,編輯認真審讀,精心編排,盡量杜絕那些繁贅的文字表述。長此以往,航天期刊逐漸形成了一種樸素而簡明的學術風格。內容充實豐富,專業分工明確航天事業是綜合的大系統,涉及的領域之多,學科之眾,造就了航天期刊的多樣性。在50多種期刊中很少有專業學科重疊的現象,即使是相同的領域,而側重面又有所不同。它們分布有序,覆蓋面寬泛。從科學技術到工程材料,從綜合管理到質量標準,從軍民兩用到科普宣傳,從國際交流到未來決策,應有盡有。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航天界面臨的共同課題和新興領域不斷涌現。例如:在空間碎片研究、深空探測等方面都是國際航天界越來越關注的領域。目前,我國尚沒有這些方面公開出版的專業期刊問世。航天期刊的豐富得益于航天事業的發展,隨著航天領域的不斷拓展,航天期刊方陣還會不斷發展壯大。學術水平較高,撰稿與編輯嚴謹航天事業是充滿高科技和高風險的事業。航天人在科研實踐中培養起的嚴謹認真、一絲不茍、質量問題歸零的工作作風和方法也體現在期刊工作中。撰稿人以科學的態度,認真做學問,以《宇航學報》為代表的一批學術、技術類期刊,載文水平較高,交流價值較大,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編輯工作者嚴格把關,在編輯過程中嚴格執行編輯規范,對于拿不準的技術問題,反復與作者溝通,保證不留差錯,不留遺憾。

        航天期刊對于航天文化的貢獻

        航天期刊是體現航天文化的園地文化本身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概念,她需要通過各種具體的形式來表現。人們的傳統習俗,需要以某種儀式或節日來傳承,像清明節、黃帝陵祭拜儀式等等;文學藝術,需要適當的表現形式來體現,如戲劇、音樂、詩歌。作為航天文化的組成部分——航天科技思想,在科研生產實踐中,以圖紙、方案、標準等形式得以體現;航天系統的管理理念則通過一系列的規章、制度、條例等形式來實現。航天期刊在固化科研與管理成果上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是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例如《:航天標準化》作為專業期刊,定期刊登有關標準的制定、與實行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及時規范和指導這方面的工作,而有關研究、探討的文章又不斷發展和豐富標準化的思想;《航天工業管理》作為管理層闡述管理理念,探討管理機制的論壇,發表了大量領導講話、各種規章以及相關的探討文章,對于系統管理思想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化,特別是在新的形勢下如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上水平發揮出積極的作用。航天期刊成為傳播航天文化的重要渠道隨著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祖國的航天事業也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不僅工業界的朋友關注,普通百姓也十分關心,都想多知道一些航天方面的情況與知識。一旦有新的型號發射,航天常常成為人們炙熱的話題。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出于合作愿望也想多了解中國航天。為了向外界宣傳中國航天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原名為《世界導彈與航天》的期刊于九十年代初更名為《中國航天》并增加了英文版。這體現出航天期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更加開放的姿態。此后,航天人不斷推出新刊或調整出版專業方向,填補航天學科在期刊上的空白。為了更好地普及航天知識,培養青少年對于探索宇宙的興趣,接受航天文化的熏陶《,航天》雜志更名為《太空探索》。隨著神舟飛船將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航天員》雜志應運而生,使航天期刊方陣中增添了以人物為中心的雜志。航天文化的傳播通過期刊的渠道深入到千家萬戶。航天期刊是記載航天文化的檔案航天期刊作為連續出版物,不僅能夠及時報道最新的動態和當前的進展,為讀者提供信息和決策參考;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它可以把歷年的文獻資料像檔案一樣保存下來。每年一個合訂本,久而久之,一卷卷合訂本成為后人查閱歷史資料的重要線索。特別是在網絡不發達的時期,搞課題研究的人們都有著這樣的經歷:常常在資料室、圖書館一呆就是數天,從這些文獻檔案中尋找有用的信息。即時在網絡發達的今天,隨著期刊電子化,它仍然是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有力助手。而且變得更加便捷、高效了。科研工作如此,管理工作也如此。航天期刊承載了諸多的文化因子,是航天文化的寶藏。

        深化航天期刊改革,書寫航天文化新篇章

        第2篇: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關鍵詞:CDIO理念 航天特色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 實踐教學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原隸屬航天部,為航天企事業單位培養了大批生產、管理人才。因學校的背景和辦學特點,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既要在文化上與航天精神匹配,又要在專業能力上滿足航天企業的高科技、高標準要求,對人才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如何構建有效的應用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CDIO教育模式注重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從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運作(Operate)四個方面構建教學體系,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本文嘗試引入CDIO教學理念,探討如何借助學校航天背景,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培養有航天特色的人力資源管理人才。

        一、構思(Conceive):融合航天精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航天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于攀登”,是中國航天文化的靈魂。弘揚航天精神,加強與航天企業合作,走特色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發展道路,才能創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而優化航天特色人力資源管理教育結構,保障航天特色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健康持續發展。

        1.利用航天資源,打造航天特色

        依托航天企業,利用現有航天資源,探索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教學與航天企業結合的新途徑,是航天品牌的重要體現。航天特色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競爭優勢在于對航天企業業務的深入分析與反映,與航天企業建立牢固互利的產學研聯盟,全方位開展產學研結合。

        2.結合航天文化,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吸納航天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突出航天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業務流程反映,在總的教育理念不變的前提下也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特殊性,遵循教學規律因材施教,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機制。

        3.融入航天企業管理,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將航天精神引入高校教育工作,基于航天企業對人才及產品提出的高質量、高標準要求,在專業實踐中參照航天企業的管理制度,使學生能夠真實感受到航天企業的管理,不僅增強學生對航天事業的感情認同,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能讓他們提前認識和適應未來工作的企業文化,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技能。

        二、設計(Design):航天特色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

        通過“認識企業,走進企業,模擬企業”的方式,踐行航天特色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新模式,在教學管理中汲取“嚴慎細實”的航天文化,使學生被打上深深的“航天烙印”,塑造出兼具航天文化與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1.認識企業

        (1)認識實習。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在校階段認識企業,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適應能力,內容包括到航天企業參觀、學習,到勞動力市場進行市場調查等,對航天企業基本情況、企業文化、運作程序和模式特點有一個初步的、直觀的認識,對當前航天企業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用人需求及要求進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數。

        (2)金工實習。學生走進航天企業生產車間,通過生產實踐,了解產品的生產工藝、流程,為日后的《勞動定額》、《工作分析》等核心課程打下基礎。

        2.走進企業

        (1)模擬招聘。即通過引入真實的航天企業,面向全校開展招聘。前期組織工作階段讓學生了解員工招聘的原則、程序以及企業和崗位在人員選拔過程中的具體要求,確定招聘程序與招聘方法,并制訂相應的評價標準以及觀察量表。繼而通過小組協作方式組織應聘,根據已有的評價標準和觀察量表對參與招聘人員的現場表現進行量化評價。最終小組對應聘人員做出綜合評價。實踐中學生能充分體驗招聘的全部過程,熟悉招聘的工作內容、常用工具及技巧。

        (2)頂崗實習。因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不可能由學校統一安排,則采取學校組織企業到校招聘,學生分散實習的方式。通過完善與航天企業的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企業現實環境中的真實項目,由企業導師進行指導,運用在校學習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3)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畢業實習安排在學生大四的第二個學期,要求學生到航天相關企業實習,通過實習熟悉航天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運作情況,為畢業論文的寫作打下基礎。畢業論文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習成果的綜合性總結,能較好地培養學生初步的專業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應在老師的指導下確定選題,并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角度要求學生論文必須要與具體企業結合,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探討航天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中的相關問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與技能。

        3.模擬企業

        (1)人才素質測評。主要是模擬企業人才素質測評的常用方法,包括心理測驗、面試、無領導小組討論。要求學生根據所模擬的崗位職責和任職要求,設計對應的人才素質測評方案,并模擬實施。

        (2)ERP實驗。包括ERP沙盤模擬實驗和ERP 軟件模擬實驗。因航天生產企業已全面使用ERP系統,實驗將航天企業生產、管理的案例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使學生熟悉航天企業運用ERP系統處理生產和人力資源管理業務的程序和特征,熟練掌握ERP人力資源管理模塊的功能、操作流程與方法。

        (3)管理技能開發。主要是通過素質拓展的形式,用航天精神熔煉團隊,用“嚴慎細實、誠勇勤和”的航天員工準則來要求學生。主要采用的素質拓展游戲有:團隊徒步,智穿電網,絕地取水,眾志成城,集體跳大繩等。

        (4)課內實踐。在專業理論課中設置課內實踐環節,根據所學理論內容,結合航天企業完成實踐任務。例如《工作分析》課程要求學生為模擬航天企業某一崗位,通過訪談、調查,明確崗位職責及任職要求,并撰寫崗位工作說明書。

        三、實施(Implement):用航天高標準控制實踐教學過程

        1.用航天標準嚴格管理實踐教學環節

        嚴格的實踐教學管理是教學質量的保障。通過院、系兩級管理制定實踐教學制度和規范,參考航天企業專家意見,將“嚴慎細實、誠勇勤和”的航天員工行為準則作為學生的行為要求和職業行為培育規范,嚴格執行。實踐過程中要分級把關,層層監控。校內外指導老師主要考核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學習態度是否端正,創造力等方面;院、系則主要檢查實踐過程環節是否按照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履行,并通過抽查實踐成果、隨堂聽課等形式監控管理。

        2.利用航天資源,采用“親驗式”教學法

        “親驗式”教學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擬等。

        (l)案例教學。優先選擇航天企業或教師參與的課題為基礎,設計實驗案例,通過教學講授、組織學習討論,引導學生討論、思考和參與,旨在激發學生提出有創造性和操作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校期間就具備了實際工作的必要素質。例如《薪酬管理》課程中介紹航天企業生產工人、科研人員和銷售人員的薪酬構成,引導學生討論其優點和缺點,并提出相應改進措施。

        (2)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根據航天企業特點設計接近實際工作的場景或任務,由學員在這種場景中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教師進行相應的進行指導。例如《勞動關系管理》課程中讓學生分別扮演仲裁機構、航天企業與員工三個角色,針對保密協議進行勞動仲裁和模擬法庭審判,在《勞動定額》課程中模擬航天生產企業,針對某一生產工藝進行工時測算及定額設置。

        3.課程考核評價方式導入航天管理模式

        模仿航天技術小組的管理模式,將學生分為5-7人的小組(建議小組人數為奇數,避免出現意見相持的局面),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以小組總體表現作為評價依據。小組自發選出組長,實踐過程中相互討論、協作,不斷完善實踐方案或成果。實踐訓練后由小組代表完成本組項目答辯,檢驗實踐成果,拓展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與溝通技巧,適應未來工作的環境與形式。

        四、運作(Operate):依托航天企業資源保障實踐教學目標的實現

        1.加快實踐師資隊伍建設

        (1)加快教育觀念轉變和知識更新。專業教師觀點的轉變與知識的更新是保障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先決條件。與國內外實施CDIO教育的學校合作,為專業教師提供與這些高校深入交流的機會,使教師逐步轉變觀念,并在教學工作中改革實踐。同時依托學校航天背景,教師深入航天及其他企業鍛煉形成制度鼓勵,支持教師在企業掛職,加快自身知識和技能更新,促進自身業務水平的提高。

        (2)深化產學研合作,培養“三師型”教師。原有的“雙師型”教師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應用型本科的教學和科研要求,需要培養“三師型”教師來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所謂“三師型”教師就是在原有“雙師型”教師的基礎上,專業教師還要具備“職業指導師”的能力。“三師型”教師既要長期關注和了解專業發展趨勢及人才需求,并將它反應在教學內容和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同時教師通過與航天企業合作完成各種橫向課題,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在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時,鍛煉了教師的職業能力;另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建立職業發展方向,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進一步提高人才應用水平,縮小所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

        (3)引進航天企業專家,打造兼職教師隊伍。聘請航天企業專家擔任客座教授和專業建設委員會委員,對在校教師進行指導,使教師能夠及時了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動態,掌握新思想、理念和技術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運用,提升教師的職業能力。同時通過講座、指導學生的實踐課程(如模擬招聘、人才測評等)的形式,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拓寬專業視野。

        2.編制融合航天特色的實踐教材

        傳統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教材要么缺失,要么是以簡單的實驗指導書的形式存在的,不能深入體現人力資源管理運作流程及各環節的特點。可將傳統的案例分析進行優化,特別是案例的選擇上,優先選取有航天特色的,還可以在教師與企業合作的項目中選擇,或是把學生在企業中的實踐資料進行展示。組織有經驗的專業教師將這些實踐案例及資料進行理論總結和提煉,對各個環節中人力資源管理從業人員的勝任力進行總結和歸納,設計有針對性的實驗環節,徹底改變實踐教材脫離航天企業的情況。

        本文基于CDIO的思想,從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四個層面探討了如何從實際出發、依托航天企業設計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對人力資源管理實踐課程的改革進行探索。未來研究方向是在此基礎上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最終努力構建突出航天特色,產學研合作,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張汝根.借鑒CDIO理念構建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5)

        [2]黎超.應用型本科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培養模式研究――基于CDIO理念[J].科技信息,2011(9)

        [3]周灝.構建行業特色鮮明的國際貿易專業立體式實踐教學體系[J].紡織服裝教育,2013(4)

        [4]李悶管,葛莉,宋海寧.“三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究[J].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9)

        [5]沈奇,張燕,田祥宏.借鑒CDIO理念構建實踐教學體系[J].計算機教育,2010(9)

        [6]景吉.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3(5)

        [7]關斐.基于CDIO教育理念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創新實踐教學路徑[J].科技創業月刊,2013(4)

        第3篇: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企業和個人的辯證關系。企業是個人的集合,是由全體人員共同組成和經營的。企業的發展源于每個員工的勞動和創造,員工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就是企業蓬勃發展的過程,二者相輔相成、相互推動,共同發展。在一個企業里,如果企業經營者把員工看作是同舟共濟的“伙伴”,讓員工與企業同甘苦、共命運,使員工能夠分享企業的經營成果,為員工個人成長成才創造必要條件; 如果企業員工富于激情,忠誠敬業,將個人生命價值與企業價值融為一體;如果企業和員工個人之間能夠達到最佳的和諧與統一,真正形成命運共同體,那么這個企業必定是一個成功的企業,是一個能給員工們創造繁榮和幸福的企業,個人也能在企業的發展中實現健康發展,全面成長。

        那么,如何讓企業和員工個人之間能夠達到最佳的和諧與統一,讓個人成長與企業發展相一致,則成為企業生存發展壯大的關鍵所在。要處理好這一關系,我認為企業應做到:

        構建良好的企業文化,正確引導員工的思想,提升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個民族有燦爛豐厚的文化根基,這個民族一定能走向繁榮富強,一個重視文化積淀的企業,也一定會受益于文化的滋養而強大起來。企業文化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和精神支柱,也是一個企業綜合素質的外在表現。企業文化是企業全體員工在企業共同的信念下所形成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組織管理的總和,歸根到底服務于企業發展,使企業核心價值觀在不斷改造、創新、統一的同時,不斷激發、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全體員工的思想和行為真正與企業發展相結合,企業的發展就有了真正的動力和不竭的源泉。可以說,企業文化是企業賴以生存和不斷成長的生命沃土。中國航天在50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以“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為代表的航天文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自覺獻身航天事業,不斷攻堅克難,在挫折中奮起,在挑戰中發展,中國航天才取得了今天的輝煌成就。四院人憑著“國家至上,爭創一流”的精神,幾代人輾轉祖國大江南北,在荒蕪人煙的大漠和貧瘠偏遠的大山深處,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勇于攀登,開創了我國固體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光輝歷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企業識別系統已相繼發行,我們要用航天文化教育凝聚青年職工繼承和發揚航天精神,為實現“國際一流大型企業集團”和“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高科技研究院而努力奮斗。

        要建立能充分體現論功行賞的、有利于個人健康成長的、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據科學研究,人體有無限的潛能,但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這種潛能只發揮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能量還潛伏在體內。從某種角度講,工作的過程,就是不斷地發掘自己身體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這種潛能,從而最大化地創造價值的過程。那么怎樣才能激發潛能呢?激勵是調動人身潛能的一種有效的方式。美國哈佛大學進行的一項心理研究證明:員工在沒有受到激勵的情況下,其個人潛能只發揮了20%;而在開發和激勵以后,潛能會發揮到80%。

        如何使用激勵機制,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是企業管理者們正積極探索的問題。在現代知識經濟背景下,企業需要建立并運用激勵機制來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激勵因素包括成就、挑戰性的工作、工作責任,以及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如果這些因素具備了,就能對人們產生更大的激勵。 在知識和信息爆炸的今天,任何一個人如果不能進行必要的知識更新,無法吸取可靠的新信息,那么他們的知識結構就會老化,創造力就會逐漸衰退。因此,提供有效的知識激勵,不失為現代化企業用人的一個好方法。比如,定期安排員工進大學進修深造、參加各種類講座、培訓班、安排一定時間讓員工自修學習,建立與外界暢通的信息交流等等。

        要創建學習型組織,多方面培育高素質人才,從而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 最低的一層是溫飽,第二層是安全感,第三層是歸屬感,也就是人人都想歸屬于一個好的企業。第四層是尊嚴,尊嚴對任何人來說都很重要。無法給員工足夠尊重的企業,必然不能獲得成功。因為今天的每一個成功企業,都是既能獲得員工的手,又能獲得員工的腦的企業。而使員工愿意積極貢獻自己腦力的條件之一,就是要給他們足夠的尊重。

        人的最高層次的需求就是實現自我價值,也就是要獲得生命的意義。學習型組織正是能讓其成員體驗到生命意義的組織。所以,學習型組織可以有效地滿足人的最高層需求。

        對一個企業來說,只有當組織中的成員能通過工作體驗到自己的生命意義的時候,他們才愿意、才能夠把自己所有的潛能都發揮出來。而一個企業只有在充分獲得了自己員工潛能的時候,才能具有更強的、更實際的競爭力,才能真正地擁有輝煌。

        那么,作為個人應該怎么做呢?共和國四大演講家之一彭清一教授說過:“一個人如果沒有激情和熱情,他就不會取得成功,那么,什么是激情和熱情呢?激情和熱情就是對工作、對事業高度責任感的體現。”我很欣賞和贊同彭老的話,他道出了個人成長成才的真諦:那就是永遠保持激情,對事業具有高度責任感。 那么,怎樣才能保持激情呢?我認為首先一個人應該有遠大的理想,一個人的理想,莫過于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價值,為企業、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有了理想,才會激發激情,催人奮進。前蘇聯著名作家艾特瑪托夫曾經說過:“正因為有了理想,生活才變得這樣甜蜜,正因為有了理想,生活才變得如此寶貴.”唯有對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中,自身才得以完美,生活才會變得充實,人生才會變得有意義。其次,忠誠敬業是激情之本。要想做好一份工作,敬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職業素養,只有敬業,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充滿激情地對待工作,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事業才能取得成就。我們要向熱愛生命那樣熱愛工作,我們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生命,都希望自己的生命發出燦爛的光輝。工作是讓我們的生命實現其價值的載體,是我們實現人生輝煌的途徑。所以我們應像熱愛生命那樣熱愛自己的工作。一個人應該把事業融入自己的生命當中去,這樣,工作起來才能充滿激情,你的工作才能給你帶來成就,帶來榮耀。最后,要不斷學習,才能保持激情。激情會促使我們學會很多東西,反過來,學習也是保持激情的有效方法。我們不光要從書本中學,還要從工作實踐中學習,從他人中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為工作注入新的知識和活力。

        第4篇: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一、航天動力公司經營管理現狀

        1.公司治理結構科學合理,矩陣式管理如虎添翼。作為上市公司,公司嚴格按照《公司法》、現代企業制度以及中國證監會的有關要求設置治理機構,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管理層各司其職,為公司快速發展和高效運營提供了科學、合理的組織保障。

        通過矩陣式管理模式的建立,公司構建了以項目推廣、戰略營銷為先導和以營銷網絡、產品銷售、售后服務為支撐的兩級市場營銷管理體系,創新建立起“市場-研發-銷售”三位一體的高效運營模式,為公司成功進軍國內外戰略市場領域奠定了可靠的管理基礎。公司成功開展了與國際知名企業美國卡特彼勒公司的合作,成功實現了大功率液力變矩器在二炮等軍方市場的應用,實現了中石油、中石化、森林武警等戰略市場的開發。

        2.多種管控模式相結合,子公司管理得到不斷加強。公司本部從產業鏈延伸擴展與協調發展的戰略高度,采用戰略管控、投資管控和財務管控等多種模式相結合的管控方式,實施對子公司的管理。發展戰略規劃、重大項目投資、財務預決算等重大事項,由公司本部依據“三重一大”程序統一決策,交由子公司董事會組織實施。對子公司經營層,實行經濟責任目標激勵考核管理機制,制定銷售收入、回款、利潤等經營指標,以及銷售增長、成本節約、技術開發、質量、安全、資產占用等專項管理指標,并與經營者年薪掛鉤,交由子公司董事會實施考核。

        在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依法管控的同時,公司不斷強化本部職能部門對子公司的管理,在市場開發、產品研制、經濟運行、基建等多方面提供技術支持與管理服務,并通過信息管理、財務審計、紀檢監察等途徑,進一步確立公司本部戰略中心、投資中心和績效管控中心的管理地位。

        3.精細化管理全面推行,事業部制管理體系日臻完善。公司按照“統一政策,分部經營”和“集權有度,授權適中”的原則設立事業部,將公司本部、事業部和制造分廠分別定位為管理中心、利潤中心和成本控制中心。事業部單獨經營,自負盈虧。實行員工收入與事業部內部利潤掛鉤考核,事業部總經理年薪與銷售收入、回款、內部利潤、專項任務等關鍵績效職責指標(KPI與GS)按一定權重比例掛鉤考核的激勵機制。同時,推行一系列涉及財務、質量、人事、合同、信息、安全、后勤等多方面、全方位的精細化管理舉措,保證了事業部的健康運行,有效促動了公司高速發展的內動力。

        二、航天動力公司管理中的突出矛盾與問題

        1.企業核心價值觀尚未成熟,精細化管理仍需不斷深入。“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載人航天”精神以及“嚴、慎、細、實”的航天文化,長期作為公司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依托和支撐,在公司品牌建設、戰略擴張、凝聚員工隊伍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其僅僅是一種以“內部導向、管理導向、職能導向”為重心的企業文化,面對日益激烈、變化莫測的市場競爭,如果能補充建立并完善以“客戶導向、支持導向、整體導向”為核心內容的企業文化,并向子公司進行滲透和融合,就更能滿足公司生存和發展的戰略之需。

        2.分支機構管理能力相對薄弱,存在管理脫節現象。隨著事業部制管理體系及矩陣式管理模式的建立,公司在組織設計、制度完善、流程管控等方面不斷改進、創新和完善,出臺了諸多政策、制度和文件。但是,事業部及子公司等分支機構迫于經營指標的壓力,大部分精力放置于市場開發、產品銷售等經營工作之中,很少進行甚至無暇顧及內部管理的提升和與公司本部管理體系的對接,特別是績效管理、財務管理、供應商管理、生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研發項目管理、質量管理、營銷管理等關鍵管理環節,分支機構內部管理經常處于習慣思維,習慣行動,維持原有管理現狀而與本部管理脫節,甚至內部管理無序的狀態,自主管理能力不足,使公司職能部門額外管理負擔非常繁重,戰略實施及管理執行大打折扣,效率不高,加深了企業目標與員工個人價值觀不一致的矛盾,全員銷售、全員計劃、全員管理的潛力發揮不夠。

        3.經營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管理風險不斷增加。隨著公司經營規模、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子公司數量逐漸增多,管控難度逐漸加大,企業風險因素也隨之不斷增加。如國家產業政策、經濟壞境變化帶來的戰略調險;成本控制不力,應收賬款及存貨增加,帶來利潤、現金流等一系列的財務風險;重大項目、合同管理上存在更多的法律風險;產品技術更新換代及銷售渠道變化帶來一定的市場風險;專業型、復合型人才流失帶來一定的組織團隊風險等。需要公司在經營、投資、管理過程中,切實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加以規避。

        4.經營信息傳遞不暢,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公司信息化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各類系統軟件大多局限于部門內部單機使用,缺乏統一的信息化平臺和管理系統軟件平臺,導致公司經營信息不能快速、高效傳遞,影響工作效率。如生產制造環節,由于計劃不精細,物流不順暢,信息不暢通,反應不敏捷,難免造成停工待料、過量生產、過量庫存、延遲交貨、結算不及時、現場無序等不良現象。

        第5篇: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關鍵詞:高科技產業園;科技、生態、人文;可持續發展

        1 項目背景

        上海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是我國首個獲批的國家級航天產業基地。基地由航天科技研發中心、航天科技產業基地、航天科普基地三大功能區組成。其發展目標是建成研發、產業、科普相結合的國家級航天產業基地,形成以衛星應用、航天技術及應用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以閔行區為核心、輻射長三角的航天產業空間布局和軍民互動、產學研結合的航天產業創新體系。項目位于浦江鎮中部的航天科技產業基地內,東至萬方路,西至召樓路,南至沈莊塘,北至江月路。總用地面積為46,469.4平方米,總建筑面積是80,610.95平方米,容積率為1.35,綠地率為25.4%。

        2 建筑解讀

        園區建筑風格為現代設計風格,外立面以挺拔直線造型為主,現代、簡潔、大氣。景觀設計將其延續建筑特色,并對其進行提煉、吸取其精華元素符號,融入到景觀設計構圖及小品造型之中,與建筑相互融合,相互呼應。

        3 場地分析

        園區地塊規則方正,骨架清晰。主辦公樓位于東北方位,是園區最高建筑,其他廠房建筑呈對稱組團式布局。主入口位于東邊主干道(萬方路)上,次入口位于北面街坊路上(共兩個),其中一個貨車進出口,另一個作為備用出口;園區四周被市政綠地所包圍,西邊和南邊緊臨河道。整個園區劃分為幾大功能區:(1)入口形象展示區(2)中心花園(3)組團花園(4)廠房周邊綠地。

        4 設計構思

        4.1 總體構思

        結合園區建筑布局特點,通過對航天衛星應用產業的理解,景觀設計將延續建筑設計風格,使景觀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輔相成。實現人與自然的對話、建筑與景觀的對話、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的對話。真正打造出一個具有綠色低碳的生態環境、品味高雅的文化環境、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開放合作的交流環境、舒適宜人的休閑環境的高科技產業園區。

        4.2 建設原則

        4.2.1“三提高”原則

        (1)提高園區綠地景觀的檔次和品質。(2)提高園區綠地使用功能(3)提高園區綠地的綜合效益。

        4.2.2“三滿意”原則

        (1)政府 :打造上海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的形象示范點。(2)企業:發揮企業作用和展現企業形象的交流合作平臺。(3)員工:創造一個可以釋放工作壓力,滿足休閑交流活動的開放共享、綠意盎然、優美舒適的辦公環境。

        5 景觀營造

        5.1 主入口形象展示區

        位于園區東邊,主入口西側,綠地呈長方形布局。占地約2300平方米,南北長44.5米,東西寬51.7米。這里不僅是職工上下班的密集地,也是外來客人進入園區的第一印象場所,是形象展示的窗口。企業希望打造一個現代、簡約、時尚的形象展示空間,以滿足職工休憩及進行企業文化交流的需求并能展示企業形象。因此以開闊通透的大草坪結合現代水景為主調,通過園路組織劃分為三個主要景點:入口服務區、東面開闊的大草坪休閑活動區,西面的迎賓水景區。

        入口服務區在滿通管理功能基礎上,通過現代簡約的設計手法,利用兩側的高大的入口銘牌墻和中間的特色崗亭,形成現代大氣的園區入口。銘牌墻設計采用與建筑同樣材料和色彩,以呼應建筑設計風格。同時在銘牌墻后設置升旗臺和自動伸縮門。

        其中大草坪休閑活動區又劃分為北面的樹陣廣場和南部多功能大草坪。進園后,開闊的大草坪上設計一個大型主題雕塑(智慧之樹),以體現企業在上海智慧城市建設背景下高科技產業的高度融合,成為園區獨特的文化地標。雕塑采用不銹鋼材料,里面通過LED燈設計,夜幕下將顯得格外璀璨奪目。同時在雕塑右側設計一個造型簡潔的休閑廊架,以供職工或外來客人漫步之余稍作停頓,作為觀景休息的好地方。此外,大草坪還可以作為園區重大節日活動開展的場地,滿足多種功能活動的需要。北面的樹陣廣場,為等候或來訪者提供了一個休息的平臺,同時也可為職工提供露天午餐的好場所,有利于員工之間交往、休閑。廣場上高大挺拔的美國紅楓,在秋天里變成滿樹紅葉,成為園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辦公樓入口前迎賓水景區,主要利用特色鏡面水臺,結合燈光和噴泉設計,營造出現代時尚的迎賓大道效果。夜幕下的噴泉燈光交相輝映,炫麗多彩;入口大門前的水簾采用數字水簾技術,用水作為基本元素,在電腦精確操控下,流動的水墻可顯示出多種圖案和文字信息,以藝術形式完美的展現科技魅力。數字水幕主要有以下功能:(1)跑動功能:水幕隨音樂跳動,跑動有幾十種變化。(2)圖文功能:能打出logo標準圖案、文字。 (3)音控功能:在彩色燈光的照射下,根據音樂節奏表演豐富的效果。(4)互動功能:可人機互動。氣勢磅礴的水簾設計,大大提升園區的景觀品質和檔次,體現高科技產業園區的特色。

        5.2 中心花園

        位于2#、3#、4#廠房西側,長約113米,寬約18.7米,面積約為2113平方米,是整個園區中心帶狀綠地。設計上延續整體設計特色,通過簡潔構圖布局,打造一條可供休閑交流的林蔭軸線。在綠化配置上進行精心配置:中央大草坪上種植兩行高大挺拔的銀杏樹界定了空間的效果,搭配兩旁的春花植物和香花植物的運用,既豐富植物季相變化的同時又能體現園區蒸蒸日上的發展動力。每到春季,兩旁櫻花盛開,浪漫迷人,形成一道春天的美景;到了秋季,金黃色的銀杏、飄香的桂花,走到此處會深深被此刻美景所吸引,忘s工作辛勞。銀杏樹旁設計林蔭休閑木平臺及坐凳,為職工工作之余提供休息平臺以緩解工作疲勞,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中心花園的中部廣場,設計一個抽象航天文化雕塑,使員工在休息的同時,可以感受到科技文化的力量,激勵自己,陶冶情操。

        5.3 組團花園

        整個園區的組團花園一共有5個,分別位于各個生產廠房之間。組團花園的良好的綠化設計對凈化空氣、消聲減噪、調節神經和清潔工作環境,均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廠房建筑間綠地狹長,設計上采用規則色塊結合小型花灌木的植物造景方式,景觀步道蜿蜒穿插其中,開開合合、有收有放。5個小花園通過五種特色植物形成各自特色,有觀花、觀葉、聞香等功能,滿足多種人體感官需求。其中包括2#、3#、4#廠房之間的玉蘭園(寓意奮發向上的精神)和桂花園(寓意默默奉獻的精神);5#、6#之間的紅楓園(寓意不畏艱難的精神)和梅花園(寓意奮勇開拓的精神);7#、8#之間的海棠園(寓意內斂低調)。各個花園隨著季節變換,呈現出不一樣的效果,大大的豐富園區的特色。使園區景觀不會過于單調乏味并具有良好的識別性。各個花園內部園路均采用環保透水磚,顏色以深灰色為主調。透水磚有利于地面排水,體現新型海綿城市建設的生態要求

        5.4 廠房周邊綠化

        由于園區圍墻內綠地普遍比較窄小,針對不同位置分別采用不同種植方式。北面靠街坊路的圍墻內綠地采用堆坡造景方式,喬灌草相結合,營造“五重”綠化效果;西南角綠地里有兩個變電站,變電站北面開闊綠地根據園區功能需要,設置一個籃球場。可供園區職工開展體育活動,豐富職工業余生活,增近彼此間了解與合作。西邊及南邊圍墻內綠地呈狹長帶狀,種植上均采用規則色塊點綴小灌木方式。園區車行干道兩邊以常綠喬木為行道樹,周邊搭配帶狀規則色塊,間植花灌木,形成規整而富有韻律的植物效果。東邊以地面停車場為主,綠化與圍墻間綠地非常窄小,因此采取見縫插綠方式。

        6 專項設計

        6.1 照明設計

        成功的夜景照明設計是體現園區特色和品質的關鍵所在。園區照明設計主要遵循以下設計原則:(1)功能優先:滿通照明、指引方向、保證夜間安全。(2)以人為本:強調照明的綜合效果,促進人與園區溝通,營造出獨特的意境和效果(3)綠色節能:減少光干擾與光污染;確定合理照明強度;主次分明,分時分段控制。

        6.2 鋪裝設計

        根據園區的景觀設計風格,分^選用鋪裝材料,體現生態、環保、節材的設計理念。主干道考慮到日常貨車進出以及日后維護管理,采用瀝青路面;入口形象展示區為了體現園區的檔次和品質,地面主要運用花崗巖石材。以芝麻黑、芝麻灰兩種深色系為主,黃銹石為輔;各組團花園的園路鋪裝采用環保型透水磚。中心花園的休閑平臺以防腐木作為鋪裝材料,體現自然、質樸的效果。東邊的停車場,為了減少硬質鋪裝,停車地面采用了植草磚,既生態又環保。

        6.3 植物設計

        植物配置考慮到園區的道路綠化、中心綠化及組團綠化的相互關系,采取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以規則式種植為主,自然式坡地造景為輔。落葉與常綠、觀葉與觀花相結合。同時還選用抗污染的植物品種如香樟、桂花、銀杏、黃楊、女貞等,起到了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在植物營造上,力求體現出植物景觀的四季變化和步移景異的效果。使園區綠化效果達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造景目標。

        第6篇: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關鍵詞]科學史;探究能力;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068(2016)12-079

        當今,科學史知識對科學課程的重要性已普遍受到重視,但在一般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將科學史以閱讀資料的形式呈現,作為記憶性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僅僅讓學生去記憶科學家的姓名而已,這種單一的學習方式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筆者就如何挖掘科學史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將科學史知識融入課堂教學

        科學史的涵蓋面很廣泛,在小學階段的科學史教育中,我們要有計劃、有條理地將科學史融入課堂中。在學期初,對本學期的教學內容進行統籌規劃,看看科學史的涵蓋面如何,能否全面地囊括科學史的多項作用。在每節課前,教師要作精心的準備,考慮史實材料對學生來說是掌握其科學方法,還是去了解科學發現的繼承關系。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科學史典型案例和探究式教學法,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1.課始導入故事

        每一項偉大發現的背后總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在課始的導入部分引用科學家的故事能將學生的思想聚焦起來。如,在教學“電和磁”一課中,可這樣導入:在100多年前,電與人類的生活是完全無關的,只在科學實驗中偶爾會用到它。直到1820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做了一個有名的實驗,才為人類大規模利用電能打開了大門。那奧斯特到底做了什么實驗?這一懸念的設置,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促使學生迫切想知道實驗的名稱,迫切想像科學家那樣去研究。

        2.課中融入故事

        (1)實驗過程“重演”科學史教育重在讓學生通過了解科學的發展過程進而了解科學知識、理解科學本質。在科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親歷或“重演”人類科學發展史過程中關鍵性、突破性的科學探究活動,是學習科學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在研究“電和磁”一課中,在導入后教師給學生提供指南針、小燈泡、電池、電池盒、導線、開關這些材料,讓學生先猜測可能會發生什么現象,再進行動手實驗。通過實驗,部分學生會發現:把電路中的導線拉直靠在指南針上方且與磁針方向一致,接通電流,磁針發生偏轉,斷開電流,磁針復原。接著從多角度來分析思考觀察到的現象:電流越大,偏轉角度越大。最后告訴學生“:電流產生磁性就是當年奧斯特的重大發現,今天的實驗我們重演了當年的那一幕。緊接著向學生介紹關于奧斯特研究電和磁的經歷:早期他經歷了十幾年的研究,一直沒有獲得科學證據。有一次在給學生做演示實驗時,無意中發現了磁針的轉動,這次偶然的發現在無數次的驗證中得到了證實。學生的猜測與當時科學家的心路歷程相符合,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重演”發現科學的過程。通過“重演”,學生體會到科學的發現需要有心人,需要潛心鉆研、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2)穿越對話,角色扮演在科學課堂教學中,當我們遇到某些理論性很強、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很遙遠的知識點,或當學生的注意力開始下降時,可設計穿越活動讓學生扮演相應的角色,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展開討論學習,通過對不同觀念的比較鑒別,化抽象為具體、化疏遠為貼近,從而掀起學習的熱情。如,教學“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一課時,本節包括四塊內容:一是“托勒密的地心說”;二是“哥白尼的日心說”;三是“討論地心說和日心說的異同點”;四是“修正對晝夜交替現象的解釋”。對于兩種學說書本中一條一條地羅列得很清楚,如果老師按照常規的教學方法,在講臺上就書本上的觀點照本宣科地講給學生聽,對于如此抽象的概念學生往往聽得含糊,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在講到這塊知識時,可為學生創設一個場景:請大家穿越時空去古希臘、波蘭走走,請一位同學扮演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請另一位同學扮演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先請兩位“天文學家”現身說法,分別闡述自己的主要觀點,再由他們引領其他同學討論兩種觀點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最后修正對晝夜交替現象的解釋。這樣一堂課,學生完全自主地展開學習,學生學得快樂,教師教得輕松。科學史的內容貫穿整節課,學生仿佛親臨科學歷史的長河。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僅能喚起學生的興趣,提高聽課效率,而且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通過科學史教育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批判質疑的科學精神,有利于形成崇尚理性、獨立思考的意識。

        3.課尾引入故事

        以科學史收尾,既能激發學生對科學新知的關注,更能開拓學生的課外探索活動。如,在學習了“磁鐵”單元后,教師布置作業:隨著科技的發展,磁鐵更多地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其中有一種交通工具就是應用了磁鐵的特性設計建成的———磁懸浮列車。磁懸浮列車究竟應用了怎樣的原理呢?課后同學們可到閱讀資料庫或網絡上搜索答案,尋找自古以來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進一步引導學生課外繼續探究,使其初步體驗到科學、技術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開拓新渠道,拓寬科學史領域

        1.在專項研究中學習科學史

        學生在科學課堂中掌握的科學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報刊雜志等途徑來搜集整理專題性的科學史展開學習。如,在學習“微小世界”單元后去搜集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史;在學習“宇宙”單元后去搜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在學習“時間的測量”單元后去搜集計時工具的發展史;等等。這些材料搜集后可以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展示,如:在班隊課中作交流介紹、開展科學史知識競賽、編寫科學史小報、撰寫科普小論文等。這些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直接面向科學史,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主動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展現了科學史教育的價值,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在專項閱讀時間中學習科學史

        俗話說“:讀史明理,以史為鑒。”科普讀物廣泛普及科學史,它往往由淺入深,通俗易懂,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樂趣,提高人們各方面的知識素養。首先,教師可在一學期中給學生設定幾本必讀書目,如法布爾的《昆蟲記》《科學的發現》等。讓他們每天中午抽半小時來閱讀科普讀物,以加深對多方面科學史的了解。

        3.在“第二課堂”中學習科學史

        體驗是親歷,是分享;感悟是收獲,是成長。校外科普場所(所謂第二課堂)架起了課內外溝通的橋梁,幫助學生開辟了獲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為他們提供了動手、動腦、顯露才華的舞臺,如參觀博物館、科技館,名人故居等。通過聆聽專業人員的介紹,通過閱讀館內大量的文字介紹,通過體驗石油勘探、污水處理等活動,能較好地了解科學史,有些活動還能與課內教學無縫鏈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4.整合教材學習科學史

        第7篇: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關鍵詞:河西走廊 文化旅游 開發

        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為實現特殊文化感受,對旅游資源文化底蘊進行深入體驗,從而得到全方位精神享受的一種特殊旅游方式 。隨著旅游業發展,文化在旅游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文化成為整個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決定著旅游業的發展方向。河西走廊具有豐富的石窟文化、長城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對甘肅到2020年建成文化旅游大省有著重要意義。

        1.河西走廊文化旅游開發的優勢

        1.1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

        一是豐厚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河西走廊現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1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1 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兩處(敦煌莫高窟、嘉峪關長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三座(武威、張掖、敦煌)[1]。燦爛的古代文明遺留下了石窟、雄關、烽隧、古長城和古墓等眾多珍貴的文化勝跡。二是獨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河西走廊26個民族在漫長生活交融中,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如裕固族的“祭鄂博”、 哈薩克族的“叼羊”、“姑娘追”。

        1.2難得的發展機遇

        一是對西部旅游業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近些年來,國務院先后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意見》等政策,對西部旅游業發展做出了宏觀規劃,形成了河西走廊文化旅游發展的宏觀政策平臺。二是國內外文化旅游持續升溫。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 到2020 年中國接待入境旅游的數量將達到13710萬人次, 成為世界上入境旅游接待量最大的旅游目的地 [2]。據統計,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市,2011年接待游客511.65萬人次,增長39%;實現旅游收入43.4億元,增長41%[3]。

        1.3良好的開發條件

        一是旅游經濟初具規模,旅游市場已形成。改革開放以來,河西走廊旅游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游客人數年均增長18%,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11年旅游業總收入占GDP的7.6%,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二是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形成。河西五市地處312國道沿線,高速公路和隴海——蘭新鐵路全線貫穿,航空、公路等交通設施水平不斷提高。三是旅游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旅游綜合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接待檔次有所提升。

        1.4日趨成熟的旅游消費模式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費模式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旅游消費心理日漸成熟,旅游消費層次從低級向高級轉化,由大眾化旅游階段向個性化旅游階段發展[4] 。在個性化的旅游階段,旅游消費者越來越看重旅游消費的內涵,求得自身的文化素養在旅游中獲得提升。

        2.河西走廊文化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2.1產品結構性矛盾突出

        一是產品的類型結構不協調。河西走廊旅游產品以文物觀光型為主,而非文物型文化旅游產品過少,產品比例失調,旅游內容單一。二是產品的空間結構不平衡。河西走廊地域遼闊,優勢旅游品牌主要集中在酒泉、嘉峪關,文化旅游區域開發不平衡,旅游產品難以產生整合力,優勢旅游品牌輻射效應受到局限。

        2.2投入不足,基礎設施相對落后

        河西走廊文化旅游開發規模不斷擴大,但由于投入不足,自我發展能力弱,旅游基礎設施在數量和質量上還不能滿足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存在交通、供排水、通信等設施方面的供求脫節及接待條件簡陋等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文化旅游的有效開發。

        2.3開發程度較低,文化內涵挖掘不夠

        目前河西走廊文化旅游開發仍處于模仿階段,旅游產品形式大同小異,旅游產品單一、老化,除了敦煌莫高窟知名度較高外,其他景點游客知之甚少。另外文化旅游缺乏廣度和深度開發,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忽視了最大限度展示自己特有的文化內涵。

        2.4專業人才短缺,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文化旅游從業人員要具備包括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在內的綜合知識體系,具有高新技術知識及管理才能,有能力依靠高新技術、著眼新的思維視點來研制開發新型高質文化旅游產品,并通過切實可行的途徑將文化旅游產品的實質內涵、潛在價值及無窮樂趣傳達給旅游者。而河西走廊旅游業從業人員絕大多數是中專、高中文化程度,大專以上的所占比重很小,經過專門培訓的專業旅游人才匾乏,從業人員素質不高,不能滿足當地文化旅游開發的需求。

        3.河西走廊文化旅游開發策略

        河西走廊文化旅游開發的重點應落在“文化”二字上,將河西走廊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等與旅游相結合,使傳統旅游升華到全方位高層次多效益的文化旅游。

        3.1更新觀念 樹立區域文化旅游發展觀

        旅游業作為經濟發展支柱產業,有其豐富的內涵和自身發展規律。一個地方旅游業能夠興旺發達,最終還要依靠旅游資源的內在品質。河西走廊要實現做強旅游經濟的目標,就必須更新觀念,樹立文化旅游發展觀,走文化旅游之路。只有發展文化旅游,才能延長游客逗留時間,增加游客消費,從而促進河西走廊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

        3.2打造精品 開發專題文化旅游產品

        首先不斷開發、挖掘和拓展已有文化旅游產品的內涵,使莫高窟、嘉峪關長城、魏晉壁畫墓、銅奔馬等河西走廊代表性的旅游文化符號永葆時代的活力和內涵,成為河西文化旅游形象的集中體現。其次開發新的文化旅游產品。在原有的基礎上,開發出生態旅游和特色旅游等旅游產品,滿足國內外旅游者的不同層次需求。第三以航天文化為依托,開發以航天體驗、航天模型等為基礎的現代航天文化旅游產品。

        3.3加大投入 改善文化旅游基礎設施

        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對旅游的投入;加大商業性融資途徑;鼓勵引導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和外商資本,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資,構建河西走廊便捷的旅游交通網絡;完善重點旅游城市服務功能,在張掖、酒泉、嘉峪關分別建立旅游散客服務中心和旅游咨詢服務中心;進一步完善旅游導覽標識系統,提高景區通達能力,改善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基礎設施。

        3.4加強宣傳 打造文化旅游新形象

        旅游市場競爭激烈,形象塑造已成為旅游競爭中占領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河西走廊地區旅游形象定位,要依據國內外旅游者心理需求的角度,根據旅游市場需求變化來樹立區域整體旅游形象,推出如“石窟走廊”、“絲綢之路探尋”等一系列旅游形象新理念,開發“尋夢飛天”、“多彩河西”等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品牌[5]。利用互聯網,建立河西旅游地電子商務網或目的地營銷系統,將河西的整體形象宣傳出去。

        3.5加快從業人員素質培訓,提高服務質量

        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旅游從業人員良好的個人修養,是文化旅游開發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切實重視旅游從業人員隊伍的素質、文化旅游管理水平、旅游服務質量等軟件建設,樹立優良的服務意識,建立一支高標準、高素質、高效益的職工隊伍;逐步制定可操作的有關“吃、住、行、游、娛、購”等方面的綜合服務標準,建立定點服務、管理、監督和投訴制度,確保旅游者的合法利益。

        參考文獻:

        [1]王世金、何元慶、焦世泰等.河西走廊地帶旅游營銷策劃戰略[J].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9.2 (1):74-77

        [2]魏小安.旅游區(點)的發展[N].中國旅游報,2001-01- 08 (B1)

        [3]2012酒泉市政府工作報告

        [4]魏小安.關于旅游發展的幾個階段性問題[J].旅游學刊,2000,(5):9-14.

        [5]賈芳.甘肅河西走廊地區旅游合作研究[J].甘肅理論學刊 .2011.7(4):123—126

        作者簡介:

        第8篇: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關鍵詞:科普資源;科普內容;科普工作

        中圖分類號:N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0-0136-02

        一、科普與科普資源的含義

        科普,簡單的說就是科學技術普及,即科學知識和技術通過某種途徑由客體(科普資源、場館和基地)達到主體(社會公眾)的整個過程及圍繞這個過程所涉及到的所有條件和因素。科普活動的核心要素包括三個方面:科普資源、科普媒介和手段、科普對象。科普資源,通俗地講,就是對于社會公眾而言,具有教育、培訓、文化和休閑功能的科學知識、現象和技術本身及其經人類應用變化后的其他表現形式。

        二、科普資源的類型及分布

        (一)科普資源的分類

        1.按科普資源所包含的科學知識和技術領域分類。包括天文知識與地理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航空航天技術、生命科學與技術、海洋科學與技術、農業科學與技術、工業生產工藝流程、工程技術、軍事科學與技術、計算科學及自動化、信息科學與技術、建筑科學與技術、醫學等十余類。

        2.按照科普資源所依托的物質載體或現象分類。包括科普宣傳與教育材料(書籍、影像制品、宣傳畫冊、多媒體、實物模型)、古代科技遺址、各種自然現象與過程、工業設備裝置、工業生產工藝流程及制成品、農業生產過程、家庭與日用品、城鎮建筑與景觀、科研設備與裝置、生物體與生命現象、醫學原理與過程,等等。

        3.按社會對科普資源管理的行業屬性分類。包括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生產企業、農業、文物考古、社會公益事業、教育設施、交通運輸、醫療衛生行業、旅游業,等等。

        (二)典型案例――廣州市地理科普資源分布

        1.地球地質地貌類。如:廣州市北回歸線科學公園、華南師范大學天文觀測站、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天河航天奇觀(國家級科普基地)、廣州大學抗震實驗室、各個青少年宮等對外進行的科普內容;廣州市社區每年開展的“世界地球日”、“防震減災”等系列活動所宣傳的內容,等等。

        2.氣象氣候類。如: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園、各級各類學校內建立的天文氣象觀測站等所開展的南方氣候知識介紹;廣州市民收看電視臺每天播放的天氣預報與氣象專題節目;廣州市社區每年開展的“世界氣象日”系列活動所宣傳的內容,等等。

        3.水文、海洋類。如:廣州海洋館、廣州南沙科學展覽館、各個青少年宮、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自然博物園等科普場館所開展的有關水文、海洋知識宣傳普及;廣州市各區、市社區平時經常開展的包括“世界水環境日”在內的一系列水文、水環境和海洋知識的宣傳普及活動;電視與多媒體、報刊雜志、廣告等大眾傳媒宣傳的大量關于水文和海洋知識,等等。

        4.森林、植物類。如: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南方自然博物園、白云山風景區、瀛洲生態公園等一大批森林公園、植物園、自然風景區對廣大市民和游客進行的森林和植物知識普及;市內社區和有關組織經常開展的關于森林和植物知識講座;各種報刊雜志及新聞媒體所宣傳介紹的森林和植物知識,等等。

        5.生物與環境類。如:電視、報刊雜志、新聞媒體介紹的大量的生物與環境方面的知識;青少年宮、動物園、公園、博物園(如廣州動物園、番禺香江野生動物園、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省級科普基地)、廣東樹木公園、廣州南沙科學展覽館(國家級科普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園及各級各類學校內設的科普園地開展的生物與環境知識科普活動;城市社區平常開展的有關“世界環境日”、“人與生物”等宣傳活動,等等

        6.生態與環境類。如:各級各類學校和青少年活動中心經常開展的課外生態與環境保護教育宣傳活動;社區組織平日開展的類似“世界環境日”、“愛我廣州環保大行動”等宣傳紀念活動的各種關于生態與環境保護知識;大眾傳播媒介日常介紹的大量關于環境保護與生態方面的知識;包括省、市博物館、白云山風景區、廣州綠田野生態教育中心、南方自然博物園、瀛洲生態公園等在內的一大批科普、旅游場所包含的生態與環境保護知識,等等。

        7.農業生產與農作物類。如:電視媒體與城市社區開展的關于農業生產與農作物知識宣傳普及活動(如宣傳“世界糧食日”);市域內各級各類農業生產基地(如廣東省現代農業科普基地(國家級科普基地)、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廣州立幟實業有限公司粵旺農莊、廣州綠田野生態教育中心、廣州水果世界、廣州花卉博覽園、廣州市中學生勞動技術學校)開展的農業生產與農作物知識普及教育活動;市域范圍內有關機構舉辦的關于農業生產方面的講座、專家指導,等等。

        8.其他方面的地理類。如:城市交通規劃與管理、城市規劃、建筑與景觀、工業生產工藝流程與裝備、人口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疾病分布與預防控制、城市文化與旅游開發、生產事故分布與安全管理、犯罪分布與社會治安,等等。

        三、科普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

        科普內容的普及性:“科學技術普及”是指用公眾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廣泛傳播科學技術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的活動。科普內容要著眼于“普”字,向廣大干部群眾宣傳和普及自然知識、社會人文知識的基本常識,宣傳和普及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科技知識,推廣普及先進的科技成果,幫助群眾了解科學精神的內涵,學會用科學的方法認識、改造世界。

        受眾對象的廣泛性:科普受眾對象包括社會各個年齡、職業、文化層次和各個地區的人,包括城鄉居民、政府公務員、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等,可以說是面向全體國民。

        科普形式的開放性與靈活性:科普的形式靈活多樣、不拘一格。靜態展示(圖書、報刊、宣傳畫冊、墻報、實物)、動態演播(廣播、影視、信息網絡、宣傳演講)、室內室外、家庭和科普場館等都是開展科普的有效形式,具有覆蓋面廣、時效性強、信息量大、形象直觀的特點;講座、演出、討論、競賽、參觀、考察、會議、展覽、制作、旅游、夏(冬)令營等都是進行科普的靈活方式。

        科普目標的適應性和實效性:科普的目標是要針對不同人群,因地制宜、區別對待,從內容到形式都要有所側重,有所不同。不斷增強針對性,力求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有機結合。最終目的是收到實際效果,即提高被普及對象的科學知識儲備量、幫助公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發展觀,培養科學理性的思維習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方法,全面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

        科普工作支持系統的復雜性:科普由于其內容包羅萬象,因而涉及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各行各業。沒有這些部門行業的通力合作,沒有龐大的社會支持系統,科普工作就難以順利開展。科普活動對全社會的各種資源起著整合、組織、協調作用,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

        四、科普工作的形式

        科普是一項針對全體國民的系統社會工程,實際中,針對不同的人群開展的科普形式和實施手段有較大差異。科普工作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形式。青少年的科普應采取基地、社區、學校、野外和家庭一體化的模式,通過豐富多彩的宣傳、講座、參觀、考察、制作、競賽、閱讀、討論等形式向青少年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和創造能力,幫助青少年樹立科學的世界觀、自然觀、資源觀、環境觀、經濟觀、發展觀、人口觀。重點應放在參觀考察、閱讀學習和動手制作方面,應重視科普園地(基地)的建設。

        2.面向國家公職人員的科普形式。國家公職人員的科普形式以繼續教育和科技講座為主,充分發揮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的主渠道作用。通過學習、參觀、考察、講座、多媒體等方式,圍繞可持續發展、工農業生產、經濟布局、科技創新、城鄉建設等內容開展。使各級各類公務員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和科學原理,能運用現代科學思維和決策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和科學管理水平。

        3.面向城市居民的科普形式。城市居民(指實際生活在城市中的所有居民)的科普要納入城市社區工作的統一規劃,結合城市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充分利用街道和社區的科技、教育、宣傳、文化、旅游等資源,把科普工作廣泛滲透到社區及街道的各種社會化服務網絡中。

        4.面向農村及農民的科普形式。農村科普必須緊緊圍繞現代農業及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要結合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實踐,大力向廣大農村干部群眾傳播和推廣農業生產技術、農業氣象與災害防治、農業結構調整與產業化布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農村環境整治與保護、村鎮布局規劃與管理等知識。

        5.企事業單位員工的科普。企事業單位員工(包括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科普要與職工崗位培訓、生產技術創新、產品宣傳促銷、企業文化建設結合起來。

        五、結語

        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部分領導和群眾在年輕的時候缺乏系統的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提高,他們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素養并不高。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這些干部和群眾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新世紀,中國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與建設“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這些都包涵著深邃的科學原理和知識。在建設創新性國家的實踐中,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是根本之舉,全社會一定要形成尊重知識、崇尚科學、學習技術的風氣,當務之急是要用科學的觀念和知識來武裝人們的頭腦,在全社會大力進行科普活動。我們要把科普工作當做一項社會系統工程來抓,使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曾媚.廣東省科普事業發展研究[J].廣東科技,2006,(3):46-47.

        第9篇:航天文化精神范文

        現在,“旅行者”1號已經運行到了距離太陽180億公里的地方(“旅行者”2號的距離目前是150億公里),它們現在仍然在向地球發回關于太陽系外層空間磁場的信息。目前,“旅行者”2號發出的以光速傳播的無線電信號要17小時后才能到達地球,而在未來許多年內,我們仍然能夠收到它們的信息,直到它們的能量耗盡。現在,這兩艘“旅行者”號仍在繼續遠離太陽和地球,向著宇宙深空飛去。由于宇宙空間是這樣空曠,所以“旅行者”號能夠直接抵達一顆恒星或者行星的概率很小,幾乎可以肯定它們會成為空間中永遠的“行者”,并與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行的億萬顆恒星、行星和衛星遙相邂逅。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正在宇宙中旅行的某個生命會發現它們,但我們地球文明目前能做的只是派出像“旅行者”這樣的“機器人大使”。在發現和捕獲這種不同尋常的來自地球的航天器后,這些地外智慧生命將會意識到,這是一艘來自“遠古” 的航天器,而他們對上面搭載的無線電信號裝置、照相機和核動力發電機也能輕易地破解。換位思考,假如我們發現了一艘這樣的“外星飛船”,我們會想,它是哪里來的,主人是誰?地外智慧生命當然也會如此,于是,“旅行者”就能告訴他們很多。

        在“旅行者”號的外壁上,裝有一個圓盒,盒內放著一張12英寸(30厘米左右)的銅質唱盤,它就像那種在數字化時代以前用于錄音的塑料唱盤一樣,只不過是銅質的。為了避免在漫長的年代中被腐蝕,銅唱盤和鋁盒的表面都進行了陽極化鍍金處理,因此被稱作是“旅行者金盤”。圓形盒子的外部雕刻著圖案,用于說明唱盤的來源和怎樣播放(在盒子里還有一枚鉆石質的唱針和唱盤托架),還說明了怎樣將唱盤里的視頻信號還原為圖像。

        唱盤里包含了地球上的從聲音到圖像的各種信息。聲音信號包括自然的和人造的,有來自人類55種語言的問候語,甚至有座頭鯨相互問候時的鯨歌。這個方案是由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學家卡爾 · 薩根和弗蘭克 · 德雷克提出的,他們很早就有這種在飛船上做標記的設想。NASA的“先鋒”號飛船就攜帶了一片金屬刻版(不是唱盤),上面嵌刻了地球上男人和女人的形象,還有太陽系的結構圖。這是卡爾 ·薩根的妻子琳達 · 薩根的作品,這兩幅圖現在已經成為了世界級的視覺文化,為億萬人所賞識。

        卡爾 · 薩根和弗蘭克 · 德雷克決定讓“旅行者”攜帶更多的信息,他們知道一張唱盤無疑比刻版存儲的信息更多,而且能夠存儲地球上的任何一種聲音,包括語言和音樂。如果說飛船自身就代表了我們的技術水平, 那么音樂就可以代表我們人類的精神與情感。這兩位天文學家也認為,這種信息的遴選可能會受到很多人的關注,所以,這些內容應該是來自全球范圍內的各種人類文化,而不僅僅是來自美國或者西方的文化。于是他們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小組來設計和編輯這件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而且必須在6個星期內完成!回顧36年前的這個時刻,我不禁感嘆那時我們的工作效率可真是高得令人難以置信。

        唱盤上攜帶的音樂長達90分鐘,包括各種古典的和現代的音樂素材。除了歐洲藝術音樂、爵士樂、藍調和搖滾樂之外,其中還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太平洋島嶼、澳大利亞原住民、安第斯印第安、墨西哥、西部非洲、南部非洲(卡拉哈里)和巴爾干的音樂,可謂洋洋大觀。

        中國元素在唱盤上出現了很多次。我們選擇的最古老的樂曲是2500年前的中國古琴曲“高山流水”,據說作曲家是生活在公元前數百年的俞伯牙。這首曲子由管平湖以川派風格演奏。哥倫比亞大學的周文中教授向我們推薦了這首曲子。

        在選擇的55種地球語言中,有4種來自中國。紐約州伊薩卡市康奈爾大學的社團選擇和記錄了這些問候語。發音者里有教師、學生或者他們的親屬、學校職員,還有市民。

        幾種中國話是這樣說的:

        廣東話——你們好嗎?我們很希望與你們會面。如果有空就來訪問我們吧。發音者是Stella Fessler。

        普通話——你們好嗎?我們很希望與你們會面。如果有空就來訪問我們吧。發音者Liang Ku。

        閩南話——空間里的朋友,你們好!吃過了嗎?有空時來地球做客。發音者Margaret Sook Ching See Gebauer。

        吳方言——向你們送去最良好的祝愿!發音者Yvonne Meinwald。

        弗蘭克 · 德雷克和我選擇了120張照片和圖表用來描繪行星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人類,這些照片是從已發表的書籍和雜志中選出來的,原始圖片出自弗蘭克 · 德雷克和Hermann Eckelmann,原始圖表則由弗蘭克 · 德雷克和我來繪制。選擇照片時,我建議不要隨機地羅列照片,最好用講故事的形式來排序,這個故事能夠告訴地外的智慧生命怎樣按照金唱盤盒上面的圖解來播放唱盤,以顯示出上面用視頻信號存儲的照片。我們首先介紹了數字的定義和代表數字的字符,還有重量和長度的單位,以及化學元素,以便展開后續的內容。

        所選圖片的主題有地球的地貌、風光、動物和植物。有的圖片以解剖學的圖示和攝影照片描述了人類;有的表現了人們的各種活動,例如制作某一種東西、教育兒童,進行體育運動、藝術創作和自然探險等等,其中有在平衡木上的體操運動、研究動物、攀爬山峰和演奏四重奏。我們的素材來自不同的國度,以使這些信息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為了幫助地外智慧生命理解這些圖片,我還為一部分圖片制作了剪影,為的是突出地顯示照片里最重要的內容,甚至提供更多信息。

        音樂占據了唱盤的大部分。可是,地外智慧文明能夠理解我們的音樂嗎?所以我選了一張意大利四重奏樂團的照片,還有一張樂譜加一把小提琴的照片,這段音樂已經附在唱盤里(由布達佩斯四重奏樂團演奏)。因為在物理學中產生音樂的弦振動原理在宇宙中應該到處都是一樣有效的,所以地外智慧文明應該會理解是這種弦振動產生了音樂。也許他們還能夠讀懂樂譜!

        在唱片上的5張照片中還可以看到中國人的面孔。在紐約的一所聯合國的學校,孩子們圍坐了一圈。我設計了這個場景,一位聯合國攝影師負責拍照。照片顯示了人類是多種族的,通過照片還能從360°的不同側面看到孩子們的身體。我想這樣就能讓地外智慧文明了解人體的輪廓,而且讓他們知道我們人類喜歡面對面地交往。坐在中央位置的是一位中國小姑娘——這恰巧應了“中央王國”的說法,當然這并非是在這里要表達的意思。攝影師拍攝了許多張孩子們不同姿態、不同順序的照片,這一張是最好的。另一組孩子的照片是聯合國在若干年前拍攝的,那時還沒有“旅行者”計劃。畫面中的一個中國小姑娘和她的朋友們在滿懷興趣地檢視一臺地球儀。仔細的觀察者就會知道地球儀是照片中地球的模型,因為兩幅照片中非洲北部和西奈半島的海岸線都是很清晰的。還有一幅中國萬里長城的照片,和一張說明城墻是怎樣用磚塊堆砌而成的照片。有一張人們圍坐的照片是在享用美食的,這張照片還要表現人類是一種非常社會化的動物,人們相互依存,有福同享。在另一張照片中,三位來自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學家在演示人類怎樣吃與喝。

        還有一張照片顯示的是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來自俄羅斯、中國臺灣和非洲的短跑運動員,或許運動員胸前的號碼能夠讓地外智慧文明理解他們是在參與一場比賽,如果這個地外智慧文明自己也有競技運動的話。奧林匹克精神是一種人類具有的和平競爭意識。所選照片還表現了其它的體育項目,如在阿爾卑斯山的登山運動等。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网 | 亚洲一级精品在线免费看 |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最大的欧美日韩在线 | 日韩一区二区四区高清免费 | 久久综合五月丁香久久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