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能源實訓報告范文

        新能源實訓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能源實訓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能源實訓報告

        第1篇:新能源實訓報告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 專業建設 新能源 節能照明 高職教育

        課 題:本文為廣東省高職教育機電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課題《“新能源與節能照明”緊缺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課題編號:JD201384)成果。

        “低碳經濟”致力于發展其他清潔能源以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要求能源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特征顯著。中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將比現在降低40%~45%,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是當前的基本國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再次重申了“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低碳經濟直接帶來高技術人才的缺口、專業人才的匱乏。未來幾年內以太陽能、風能、海洋能、電動汽車、LED節能照明燈具等為代表的環保產業、節能產業、減排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等相關專業,將更加受到學生和家長們的青睞。2008年以來,筆者學校開始籌建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2010年正式開始招生,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探索,特別是經歷了光伏產業發展低迷的考驗,我們對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創辦的一般規律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一、創建特色新專業需要解決的若干問題

        創建新專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各項工作需要統一規劃、協調。高等職業教育新專業的設立,要依據國民經濟總體發展的形勢和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謀求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市場和就業機會。既要看好產業背景的發展,又要著眼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既要有共性,又要有個性和特色,把握專業設置和拓展的重點和切入點。

        1.要解決新專業的定位問題

        高職新專業的定位包含以下幾個要素:地區產業背景、師資水平、學生與家長意愿、市場前景、技術難度與技術復雜度等。在低碳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定位,由于地區產業特色、學校的辦學理念、發展戰略不同,學校的辦學優勢、學科基礎不盡相同,培養目標也不一樣。新能源應用技術是一個寬口徑的大類專業,目的是培養新能源與照明領域的工程技術人才。新能源應用技術分為兩個主題,主要研究風電、太陽能、生物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行業以及節能照明領域的工程問題,包括規劃設計、制造施工、工程管理、產業經營、統計運籌、金融財務與售后服務等,其涉及的學科與行業之廣可見一斑。學校的新能源應用技術新專業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辦出專業的優勢和特色,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獨辟蹊徑,確立合適的人才培養方案。

        順德是家電之都,有較強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經過兩年多的市場調研分析,我們認為學校的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應該以節能照明與新能源產品開發為主,著力于新能源下游產業,側重于太陽能路燈、逆變器、LED節能照明產品的開發設計、安裝維護、產業運營與工程管理等。同時要充分發揮學校在家電、機械、制冷、通信與電氣自動化行業的優勢,在太陽能路燈設計、LED照明產品設計方面形成特色,并逐步在照明系統設計、新能源工程應用等方面形成新的增長點。

        2.就業市場分析與畢業生職業崗位定位

        高職教育是經濟、社會、市場發展變化的“函數”。我們進行了三個層次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市場分析:一是宏觀經濟環境分析――國內外新能源產業的態勢與走向,國家新能源與節能照明相關的宏觀政策導向;二是中觀經濟環境分析――華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與提升,行業布局的組合與分解,特別是佛山市與順德區的相關產業政策、地區十二五發展規劃與綱要;三是微觀經濟環境分析――地區企業的主流產品與技術要點、崗位供求及其對人才的知識技能需求、兄弟院校相關的教育市場分析等。

        順德正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傳統產業謀求升級換代,而新興產業也在加緊培育當中。目前,順德的新興產業取得突破:部省共建OLED產業基地、彩虹集團OLED項目落戶順德;富信電子與中科院達成協議共同開發半導體發電;國家光伏系統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化基地落戶順德,與中山大學合建光伏研究院等。經調研,在本校學生就業的珠三角地區有新能源相關企業3000多家,節能照明相關企業近萬家,其每年對高職畢業生的需求量在2000人以上。由此可見,本專業的學生有良好的就業前景,即使在光伏電池制造產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光伏發電控制器、逆變器、節能照明領域也足夠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

        3.課程體系建設

        在明確了新專業的定位和切入點以后,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專業建設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學校采用通專結合的課程模式,包括職業素養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技術課程與專業實踐課程四大模塊。

        (1)職業素養課程模塊。該模塊由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外語、計算機基礎、體育等方面的課程組成。其中大多數課程是全校統一規定好的,一般不可調整和改變。本專業通識選修課程主要是市場營銷與生產管理。

        (2)專業基礎課程模塊。該模塊是讓學生掌握專業相關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方法。包括技術基礎課(課程主要有機械制圖與CAD、電工技術基礎、電子技術基礎等)、專業基礎課(主要有電子產品制造工藝、C語言編程、單片機技術初步、電子線路CAD、PLC編程基礎等主干課程)。

        (3)專業技術課程模塊。該模塊是專業核心,體現專業定位、專業特色與學科發展建設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與風光發電子模塊(課程主要有新能源發電系統安裝與設計、先進能源技術與風力發電原理)、節能照明子模塊(開關電源與LED驅動技術、現代平面顯示技術、LED照明工程與施工)兩大必修子模塊。選修課設置主要體現專業前沿與行業發展方向,課程主要有:前沿知識講座、嵌入式系統設計、電動機與控制原理、ERP軟件應用、創新方法概論等。

        (4)專業實踐教學模塊。專業實踐課程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平臺,是理論學習和創造性研究、開發、設計的結合點。因此,實踐教學成為三年教學進程的主線之一,實施“全過程、遞進式”培養,學生從入學就開始行業企業參觀調研和現場工作實踐,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與專業技能。主要內容包括電子產品制造工藝實訓、電子線路CAD實訓、社會實踐、開關電源與LED驅動課程產品設計、新能源發電系統安裝與維護實訓、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等。

        新能源應用技術作為近幾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專業,是多學科結合的交叉性、邊緣性專業。因此,在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時,要抓住重點核心課程,逐步形成本校的特色優勢,并在實踐中不斷對教學計劃、大綱進行補充、完善和修正。

        4.師資隊伍、實驗室、教材、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新專業創辦的重點,學校在新能源發電系統設計、照明工程與施工等方面的師資缺乏;在施工、統計、營運、維護等方面的師資力量較弱;在電子產品制造工藝、生產運營管理、通信技術、電氣自動化控制、電子信息等方面有較強的基礎。我們用引進和培養相結合的方法,合理調配全校的師資力量,積極從企事業單位聘請兼職教師,將新專業的師資增加了8人,老中青結合,高中初級職稱搭配,改善師資結構,形成師資梯隊,為新專業建設打好了基礎。

        實驗室是人才培養、實驗教學、科技創新、校企合作和對外交流的窗口之一。本專業實驗場所面積較為充足,實驗環境良好,學校為支持新專業建設,投入資金300多萬元,新建開關電源與LED驅動技術實驗室、新能源發電技術實訓室,加上原有的PLC技術實訓室、電子電工技術實驗室、電子產品制造工藝實訓室、電動機控制技術實驗室等,形成了完善的校內實驗教學體系。大部分專業課程都在實驗室上課,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式。這些措施為實驗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是高職建立良性互動校企合作關系的重要舞臺。本專業的校外實訓基地,以企業為主導,建立了有效完善的管理機制。一是聯絡人制度。配備專任教師作為校外實訓基地聯絡人,負責雙方溝通,同時利用學校資源,整合多學科力量幫助解決企業新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問題,攻關各類技術難題等。二是校企合作機構設置。成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聘請企業兼職教師,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共享學校與企業實驗與生產設備資源,選送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確保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的無縫銜接。三是創建教、學、做一體化課堂。實現智力因素與生產要素、教學環境與現場工作環境的有機結合,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培訓,密切學校與企事業單位、就業市場的雙向聯系,發揮企業頂崗實習對改善就業的促進作用。本專業先后與彩虹集團佛山平板顯示有限公司、美的照明、國星光電、高迅電子、海信多媒體、盈科電子等多家大中型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設立了學生校外實訓基地。

        5.科研與校企產學研合作

        新專業的發展壯大,高職專業品牌的確立,培養品質的提升,取決于參與及服務于行業的程度,取決于專業在行業的科研技術實力與地位。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努力貼近行業需求,提供技術支持,營造技術優勢,以此提升行業水平,增強行業競爭力,并為自身資源擴展、實訓基地建設、學生就業和職業規劃,贏得生機與活力。以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為宗旨,逐步實現三個領先――“實驗條件領先,技術水平領先,教學方法領先”,實現教育資源與區域經濟的整合,增強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力和貢獻率,拓寬發展空間。加強新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與行業企業的結合,積極申報產學研合作項目。成立專家指導委員會,參與教學計劃的制訂、運行和質量評估工作,反饋畢業生在企業就業的情況。以邏輯線索和市場性需求線索為依據,建立起實踐教學基地和就業基地。

        新專業建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新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及其相互關系

        二、創建新專業的資源整合

        1.教學資源整合

        新專業的建設離不開其他相關專業的支撐。學校電子與信息工程系通信技術、電氣自動化、智能家電、應用電子技術等專業都有10年以上的發展歷史,這為新學科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部門協調

        新專業的創建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各職能部門的共同任務,離不開學校各職能部門的共同支持。以科研工作為例,可以圍繞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所涉及的領域,組織協調相關學科專業,如機電工程、電氣自動化、計算機、控制、通訊、經濟管理等,以光伏發電系統設計安裝,LED照明系統設計安裝,太陽能路燈系統的生產、管理、通信、設計、監控等為研究重點,發揮特色優勢,在為新專業創建服務的同時,為學校的科技工作培育出新的增長點。低碳經濟的迅速發展,給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建設帶來了良好的機遇,也對科技處的組織、協調等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新專業建設涉及教務處、人事處、科技處、學生工作與就業指導處、高職研究所、圖書館等職能部門的工作,需要在學校的統一部署下,把握新專業建設的總體思路,把新專業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為新專業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新專業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循序漸進的工作,需要銳意進取,腳踏實地。

        三、專業建設的特色形成

        1.課堂教學改革及評價體系的建立

        高職培養的不僅僅是技術專家,而且是能在現代企業中,適應現代組織管理模式和市場運行機制,能夠從事產品研發、制造、管理的各類工程師(如PE產品工程師、FE設備工程師、QE品質工程師等),更進一步,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現代工程人才與社會文明的傳承者和創造者。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對學生的考核要改變傳統的一考定天下的做法,結合現代質量管理體系的思維,設計精細量化的質量標準,用數據說話,用類似ISO的指標體系控制教育質量,同時保持學生的個性化、多樣性、創造性與精神性仍是評價體系追求的目標。

        2.通用技能的培養

        有效溝通、解決問題、自主學習、有效團隊工作、管理時間以及責任感、變化的適應性和職業道德等特質通常被描述為通用技能,這些技能成為工作績效的基礎,成為職業發展的需要和終身學習的根本。目前,通用技能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和社會的廣泛重視。21世紀競爭和變化的工作環境對勞動者有非常顯著的意義。許多對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的勞動力市場的調查表明,用人單位更需要這些通用技能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科技與制造工藝。高職教育不僅僅要停留在工作和職業技能的層面上,在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框架中,要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社會的意識;其次是培養學生在日益激烈的競爭和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中能夠生存和取勝的通用技能(比如,禮儀、溝通、創新、團隊、外語、自學能力

        等等)。

        四、結束語

        本文總結了筆者學校在創辦新能源應用技術新專業過程中的一些經驗體會,分析了新專業建設過程需要解決的一些核心問題,對其他院校的新專業創建有一定的借鑒作用。高職教育專業建設既要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也要辦出水平,辦出特色,集合教育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傳播等等功能;新專業的創辦要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系統化建設,以教育培訓為基礎,以科技開發為支撐,以技術提升為重點,實現產、學、研的深層次緊密合作,從而贏得良好的就業市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廣泛的社會贊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簡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教育部要求高校培養互聯網低碳等新興產業人才[N].中新網,2010-03-10.

        [3]2010-2015年中國太陽能熱水器行業市場調查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R].中商情報網.

        第2篇:新能源實訓報告范文

        關鍵詞:新能源;網絡化;共享;實驗教學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1-2]。《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強化實踐育人環節,提升實驗教學水平”[3]。建設實驗教學的網絡化共享平臺,將信息技術與實驗教學相結合,對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起著重要作用。為適應能源發展的需要,2019年9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成立了新能源學院,同年成立新能源學院實驗中心,中心由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環保設備工程專業6個專業的專業實驗室組成。

        1新能源學院的實驗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實驗教學模式單一,時空固定化

        實驗教學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主,學生按照固定的實驗方案和步驟進行操作,在固定時間進入固定的實驗室,進一步實踐、研究和探索的空間、時間都受到限制,不利于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也導致了實驗室資源的浪費[4]。

        1.2實驗平臺分散,難以實現資源共享

        目前實驗教學資源依托于理論課程平臺,相互獨立,教學資源分散,信息共享不暢,不利于實驗教學效果的提高。同時實驗室地理位置分散,分布在不同教學樓,不利于實驗室的管理和設備資源的有效利用。

        1.3實驗教學資源單一,創新資源匱乏

        目前學院大多數實驗僅有實驗教學大綱、多媒體課件、實驗視頻和專業軟件等基礎性實驗教學資源,而虛擬仿真實驗、實驗數據庫、工程案例資源庫等與科研活動、工程實際緊密結合的優質教學資源匱乏,不利于學生掌握專業前沿技術,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4實驗教學內容陳舊,缺乏創新性

        實驗教學內容多為演示性、驗證性的實驗,并且多年不變,研究性、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的實驗較少,難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5]。為解決上述問題,新能源學院實驗中心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實驗教學體系、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的改革為重點,構建了一個基于互聯網、云技術的自主式、開放式、交互式的共享實驗教學平臺。

        2網絡化共享實驗教學平臺的構建

        2.1建設思路

        平臺以“科學規劃、資源共享、突出特色、注重創新”為指導思想,開發建設新能源學院網絡化共享實驗教學平臺,提升實驗教學效果和質量,提高工程人才培養質量。

        2.2建設內容

        基于互聯網、云技術建立開放共享、資源豐富、多功能、互動式的實驗教學平臺,實現網上教學、網上學習、網上管理。平臺主要由實驗教學資源平臺、實驗教學管理平臺、公共信息平臺3部分構成。2.2.1實驗教學資源平臺建設實驗教學資源平臺主要包含基礎教學資源和拓展教學資源。實驗教學資源平臺框架如圖1所示。2.2.1.1基礎教學資源依據層次化模塊化實驗教學體系,每個模塊不同層次實驗建設有實驗項目列表,每個實驗項目包含實驗大綱、實驗課件、實驗視頻、實驗動畫、實訓軟件等基礎教學資源。學生課前通過觀看這些內容,可以對實驗內容和操作流程有全面的了解,并通過自我測試檢驗預習效果。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為設計實驗方案、課上實驗操作打下良好基礎。課后學生可通過網絡資源進行復習,進一步鞏固實驗相關知識,提高學習效果。2.2.1.2拓展教學資源實驗中心開發建設了虛擬仿真實驗、實驗數據庫、精品實驗案例資源庫和遠程控制實驗等拓展教學資源。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實現新能源相關專業傳統實驗教學無法實現的教學功能。實驗教學中心依托虛擬現實、仿真裝備與多媒體技術,融合多種互動硬件與數據庫,構建了基礎性虛擬仿真實驗和創新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體系,虛實結合、相互補充、以虛助實,提高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并實現廣泛資源共享,擴大輻射范圍。中心研發了基礎性虛擬仿真實驗,重點開發建設了不具備真實實驗項目條件或實際運行困難,涉及高危或極端環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以及大型綜合訓練等實驗項目。如“壓力容器高壓爆破實驗”,在真實實驗中高壓操作具有一定風險,實驗一般采用教師演示,學生無法親手操作。通過建設虛擬仿真實驗,學生不僅可以清楚地觀察高壓爆破的過程和現象,還可以按照實驗流程進行模擬操作,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教學效果[6]。研發了創新性虛擬仿真實驗,重點開發了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校人才培養的需求,緊密結合專業特色、行業產業發展的最新成果以及教師的各類科研轉化的課題。如研發建設了與行業發展結合緊密的“煤粉鍋爐發電機組虛擬仿真系統”“典型石油鉆采設備節能技術虛擬仿真實驗系統”,以及由教師科研成果轉化的實驗“密閉循環式氣浮實驗裝置設計搭建及實驗探究”“多機械臂同步控制實驗平臺”等虛擬仿真實驗,將教學內容與工業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學生利用該平臺可開展具有個性化的創新實驗和設計研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建立了實驗數據庫,實驗數據是開展實驗分析研究的基本素材,中心將現實中的實際實驗數據、現實事件、文獻資料、典型案例和信息資料教學素材等進行整合,建立實驗數據庫,目前中心已經建立包含上百個實驗項目的實驗數據庫,對于提升實驗教學質量和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建立了精品實驗案例資源庫,凝煉精品項目,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熱點問題和教師科研成果提煉,整合設計優秀的實驗案例,建立了案例資源庫。目前中心已建立如“多機械臂同步控制實驗”“振動信號的測試分析”“旋轉機械典型故障模擬實驗”等十幾個精品實驗案例,對于發揮優勢學科特色、培養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中心開發了遠程控制實驗,學生通過遠程終端可實時操作控制遠程的硬件設備實體,能夠得到真實客觀的實驗數據,并且通過視頻反饋能夠觀看實際實驗場景,加強實驗操作的真實性。遠程控制實驗作為一種嶄新的實驗方法和技術,彌補了仿真與虛擬實驗的不足,在實現軟件共享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實驗硬件資源共享。遠程實驗把實驗的“時間、空間、深度、廣度”最大限度地延伸。目前實驗中心已開發的實驗有“單容水箱液位PID控制實驗”“水箱液位流量串級控制實驗”等十幾個遠程控制實驗。2.2.2實驗教學管理平臺建設建立了開放性實驗教學管理系統,包含公告信息、課表查詢、實驗預約、報告提交、在線測試系統、交流互動等內容。不同專業的學生通過平臺可以預約實驗項目、時間、地點,查詢實驗成績,打破了班級的界限,進一步提高實驗室設備利用率,改變了過去按同一模式進行教學的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探索和創新精神,真正實現實驗室的開放式教學,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同時可教學大綱教學課件教學視頻仿真動畫實訓軟件精品實驗案例庫實驗數據實驗教學資源平臺拓展教學資源虛擬仿真實驗基礎教學資源基礎虛擬仿真實驗創新虛擬仿真實驗高壓爆破虛擬仿真實驗離心泵虛擬仿真實驗螺桿泵虛擬仿真實驗煤粉鍋爐發電機組虛擬仿真實驗系統典型石油鉆采設備電氣節能技術虛擬仿真實驗電站設備結構原理虛擬仿真實驗系統使教師從繁雜的學生實驗安排工作中解脫出來。設置交流互動模塊,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疑問難點,可在線提問,實驗指導教師進行定時答疑解惑,低年級學生可以通過查閱高年級學生提出的問題,對提出問題進行探討,使問題的深度、廣度得到進一步拓展,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果。2.2.3公共信息平臺建設該平臺能夠實驗中心的師資隊伍、管理制度及運行機制、實驗儀器、實驗室信息、教學資源信息、取得的教學成果、教學實時動態等。訪問者可通過公共信息平臺,清楚明了地瀏覽實驗中心的基本狀況和基本數據。同時有利于中心的對外交流,加強對中心的宣傳,促進中心的發展。

        3應用效果

        第3篇:新能源實訓報告范文

        【關鍵詞】汽車;新能源產業;工程教育;駐保高校;工程師;培養模式

        美國工程院院長查爾斯?韋斯特指出,“擁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國家占據著經濟競爭和產業優勢的核心地位。”[1]目前,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程教育,但高等工程教育體系大而不強,多而不精,畢業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薄弱,這不僅是高校工程教育的難題,也是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實力的重要問題。教育部于2010年6月23日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該計劃旨在加速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向工程教育強國轉變。

        作為文化古城的保定擁有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多所本科院校,這些高校均設有若干工科專業。那么,如何響應國家的號召,進行工程教育改革是擺在駐保高校面前的重要課題。為此,本文隨機調查了河北農業大學車輛工程專業、河北大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華北電力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本科生培養情況,總結了目前駐保高校本科生工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思考了駐保高校本科生工程教育改革的出路和措施,從而為構建新的工程師培養模式提出了建議。

        一、駐保高校本科生工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定位不合理,特色不鮮明

        培養目標決定著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規格,決定著教育內容的選擇和設置,因此,如果培養目標定位不合理,缺乏特色,就不能彰顯高校自身特有的優勢和地位。本文調查了駐保高校三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如表1。

        從三個專業的培養目標來看,“大而全”是這些培養目標的特點。所培養的人才幾乎是全能型人才,既能從事科學研究和工程設計又能從事技術開發、生產制造及經營管理。然而,這“大而全”的特點恰恰是駐保高校工程教育培養目標的缺點,即培養目標定位不合理,特色不鮮明。結果,駐保高校培養出的人才缺乏自身的特長和優勢。因此,合理定位駐保高校工程教育的培養目標成為工程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

        表1

        專業 培養目標

        河北農業大學車輛工程專業 培養學生具有扎實而全面的車輛工程科學和技術基礎知識與基本應用能力以及運用現代化工具的能力,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本科畢業后能從事與車輛工程有關的科學試驗研究、工程設計與制造、管理工作,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車輛工程高級技術人才。

        河北大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 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等方面知識,掌握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物理及聚合物加工流變學、加工工藝和成型設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和加工成型、新型高分子材料研究和開發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藝和設備設計、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也可到科研、設計部門和高等院校工作或者繼續攻讀碩士學位。

        華北電力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和一定的創新精神,能夠從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領域相關的工程設計、生產制造、運行分析、信息處理、試驗分析、研究開發、經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特色鮮明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課程設置和實施上重理論、輕實踐

        上述三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都是單獨由學校來培養,學制4年,4年由學校獨自管理,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在我國工程教育中有很大的代表性。從課程設置來看,三個專業的課程模塊分類略有差異,但大致都可以歸結為公共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三大模塊,課程教學形式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種,而且都呈現出理論教學明顯多于實踐教學的特

        表中的實踐教學包括實驗、專業實訓、集中實踐等課程。通過表格中的統計發現,河北農業大學車輛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時數是理論教學時數的1/3多一點兒,華北電力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實踐教學時數不到理論教學時數的1/2。而且,實踐教學的不足不僅僅表現在數量上,其實施質量上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陷。實驗課教學,驗證性實驗偏多,研究性實驗較少,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平時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環節,學生疲于應付,常常通過網絡下載,照抄課本等方法,東拼西湊完成實習報告,而實習鑒定缺乏有效的監管和評價方法,只能根據教師的主觀判斷進行評價。

        (三)師資力量薄弱

        高素質的教師是地方院校工科專業為新型工業化培養高素質工業化人才的關鍵。然而,經調查發現,師資力量薄弱是阻礙上述專業培養高素質工業化人才的因素。駐保高校由于區位劣勢等多方面原因,好的人才進不來,進來的人才留不住,導致師資隊伍整體實力薄弱;其次,駐保高校教師往往從校園走向校園,雖然學歷很高,但基本沒有實際工程經驗,加劇了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工程技術知識的傳播,而忽略了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考核方式單一

        考核方式單一是所調查專業共同存在的問題。筆試是唯一的考核方式,而且只考理論知識,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沒有規范的對實踐能力的考核,學生只寫一個實驗報告或者實習報告,由帶實驗、實習的教師根據主觀判斷給個成績即可。所以,單一的考核方式顯然不利于工程專業的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二、校企合作是駐保高校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徑

        所謂工程就是“制器”、“造物”的過程,因此,工程師培養要突出實踐能力以及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而讓工程專業的學生有到企業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及經歷無疑有助于其實踐能力的增長。鑒于此,校企合作是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徑已成為工程教育界的共識。

        近些年,保定市的汽車、新能源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成為保定市的兩大支柱產業。長城、河北長安等汽車企業以及英利、天威、惠騰、國電聯合動力等新能源產業基地都是在國內甚至全球具有競爭優勢的大企業集團。另一方面,保定市坐落著河北農業大學、河北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多所本科院校,這些高校均設有若干工科專業,其中許多專業,如上文提到的三個專業都是與汽車、新能源產業緊密相關的專業。豐厚的高等工程教育資源和迅猛發展的兩大支柱產業為校企合作提供了有力的資源和便利條件。

        校企合作是指創立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雙方立足于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的總目標,實現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尋求就業出路等全方位、深層次、持續性的合作,最終提升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為企業和社會源源不斷的輸送卓越工程人才。過去,學校按照自己的標準培養人才,培養出的人才工程實踐能力不足,企業對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不滿意。而在高校和企業通過校企合作途徑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下,本科學生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在企業學習,學習企業的先進技術和先進企業文化,深入開展工程實踐活動,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和工程開發,因此,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職業精神在真槍實戰的環境中得到了很好的歷練和提高,企業也能得到集知識-能力-經驗于一身的人才。

        三、汽車、新能源產業對卓越工程人才的要求

        本文調查了保定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英利集團有限公司、風帆股份有限公司、保定三伊方長電力電子有限公司、保定世紀星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汽車產業和新能源產由上述要求可見,企業需要的是集知識-能力-經驗于一身的工程師,需要的是具備相當工程素養的可造之才,這些人才既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有很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相關的工作經驗。

        四、駐保高校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程師培養模式的構建

        汽車、新能源產業的良好發展態勢,眾多相關企業的異軍突起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而高校培養的工程專業畢業生進入企業后,存在著崗位適應期偏長,理論知識偏多,工程能力不足的弊端。因此,駐保高校與保定各大企業密切聯合,構建新的工程師培養模式,培養適應保定汽車、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需求的工程技術人才,是駐保高校工程教育的發展方向。

        (一)培養目標的合理定位

        駐保高校工程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應由高校和企業共同制定。保定屬于中小城市,與重點城市相比產業結構屬于較低層次,高新技術產業偏少,所以駐保高校應當立足地方,滿足本地的區位資源優勢,推進區域實業的發展。駐保高校本科層次的工程教育,在培養目標定位上,應突出應用型,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主,培養掌握基本知識,具備一定的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能力、具有初步的設計能力,具備解決生產中實際工程問題能力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二)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工程型師資隊伍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的關鍵所在。針對駐保高校工科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工程實踐能力不足的弊端,本文認為駐保高校應采取以下措施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工程型師資隊伍:

        第一,以優厚的待遇吸引優秀的人才來校任教,招聘人才時向社會公開招聘,無論是學歷還是實際經驗都要嚴格要求,力爭選聘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踐能力的人才。

        第二,提高在職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1)把沒有工程能力或工程能力不強的教師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長城、英利、天威等企業現場參觀、實踐或掛職鍛煉,從而使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2)改革與完善工程教師職務聘任、考核制度。工程類學科專業力求優先聘任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教師晉升時要有一定年限的企業工作經歷;3)搭建教師和企業工程人員組成教學團隊和科研團隊,以項目合作的形式讓教師的工程實際經驗和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第三,從企業大力引進工程能力與創新能力強、理論水平高的優秀工程師,建立一支兼職工程教師隊伍,聘請他們到學校做專題講座,請他們教授一些實踐性課程,還可以請他們作導師指導學生在企業的實習,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三)關于課程體系設置

        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通過調查駐保高校和長城等企業的意見,建議采納“3+1”校企合作模式,即前3年時間在校內從事理論學習和實踐環節訓練,最后1年在企業和工程訓練基地進行工程實踐和畢業設計。要重新設置、整合和優化課程體系,在課程結構上可保持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三個課程模塊。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要注意三點:其一,加強人文與社會科學課程。開設政治、歷史、法律、美學、倫理、心理學或社會學的內容,培養未來工程師的人文情懷,只有關注和了解各種類別“人”的需求,才能更好的理解工程技術的需求。其二,與汽車、新能源企業協商,當學生在校時,預先開設一些與學校有合作關系的汽車、新能源企業相關的選修課程或者講座,如企業文化等,由合作企業派工程師或者公司老板來講授。這樣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又能有意識、有目的的為企業培養儲備人才。其三,落實和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工程教育的核心是實踐能力的訓練,善于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是工科學生的根本能力。[2]所以,駐保高校的工程教育既要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數(使其教學時數與理論教學時數相當,甚至超過理論教學時數),又要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實驗教學。教師要切實組織管理好學生平時的實習和課程設計,可以與合作企業達成協議定期帶領學生到企業去參觀、實習。學生最后一年在企業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可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將企業生產、管理中出現的問題作為畢業設計的題目,從而使其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真正的鍛煉和提高。

        (四)完善考核評價體系

        駐保高校應完善工程教育專業的考核評價體系,這主要表現為對實踐評價體系的改進。首先,完善對實驗課的考核:1)可以減少實驗中每組成員的人數,不復雜的實驗盡量讓每位學生獨立完成;2)在實驗完成后需要實驗指導教師檢查,并當場對實踐成績做出評價和記錄。 其次,對企業實習實行嚴格的考核制度,可由校外工程技術人員與校內專業教師組成考核小組,考核學生在企業實習的具體表現:1)讓學生提交認識實習報告,考察其對企業文化、管理、工作流程的認識程度;2)讓學生根據企業的具體要求進行工廠里真實項目的設計,考察其項目設計能力;3)讓學生提交生產實習報告,考察其對實際生產中的現象和問題的分析能力與解決能力、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再次,完善對畢業設計的考核,充分考慮畢業設計選題的現實意義、應用價值、完成質量、答辯情況等給予評價。

        總之,工程教育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和創新能力,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國際競爭實力,因此,我國政府提倡改革工程教育,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的政策意義深遠。駐保高校只有與當地企業合作,立足當地企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進行工程教育改革,才能培養出集知識-能力-經驗于一身的工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國鐵.“卓越計劃”背景下工程類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120.

        [2]栗惠芳.我國工程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J].中國報業,2011(6):108.

        作者簡介:

        郝艷萍,1973,女,河北大學講師,教育學博士,從事高等教育研究。

        第4篇:新能源實訓報告范文

        關鍵詞: 市場化理念 高校專業建設 多元合作教學模式

        目前國內大多數地方本科高校專業建設模式還是延續以前的老模式,在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上都不適用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具體表現為:培養目標模糊,容易走上“理論型”或“專才型”的老路;教學計劃死板,片面強調理論課教學,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1]進入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應及時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來。因此,我們應當確立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須體現地方性和應用性,努力面向市場,服務地方,積極探索工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規律與途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高等教育布局規劃,要按照“穩定規模,優化結構,提高質量,辦出特色”的要求,著力優化區域布局、學科專業布局和科研布局。依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嚴格控制新增高等學校設置。積極探索高等學校分類管理,進一步明確區域內高等學校的發展定位和服務面向。調整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支持學校在不同層次辦出水平、辦出特色。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制訂重點學科、特色學科的布局規劃,超前部署前沿學科、新興學科。促進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與高等教育學科建設規劃緊密結合,提高學科建設對產業振興、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支撐力。

        當前,應對氣候、環境變化和能源資源安全已是全球共同關注的問題,發達國家紛紛把發展低碳經濟和新能源等新興戰略性產業作為推動經濟增長新的突破口。

        一、國內外高校“新能源”專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美國是能源消耗大國,當前美國經濟改革的重點是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新能源產業成為其重點發展的產業和特色產業,美國試圖通過這一產業的發展恢復其在能源技術方面的國際領先地位,并使可再生能源成為美國經濟復蘇的“發動機”。[2]因此美國許多高校,例如:伊利諾依大學香檳分校(UIUC)、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UCB)和丹佛分校(UCD)及夏威夷大學(UH),為推廣新能源技術的使用,都建立了新能源方向專業及科研平臺。[3]

        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轉型,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施,這一切對大學的職能賦予了更加重要和廣泛的意義。國內從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獲悉,該校今年新增加的風能、生物質能、垃圾發電技術專業,成為國內首個開設此專業的高校。大學是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的結合點,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是地方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的需要,也是大學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4]

        二、江西地方高校“新能源”專業市場化建設的可行性分析

        江西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龍頭,以工業園區為平臺,堅持對外開放,加強自主創新,依托骨干企業,實施重大項目,搶占發展先機,強化競爭優勢,保持光伏產業發展的強勁勢頭,為實現江西崛起新跨越打造新能源產業板塊。

        太陽能光伏產業是江西的特色和優勢,順應當代經濟發展趨勢,符合低碳和生態經濟要求,既是全省需要著力發展的重點產業,又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重要內容。而地方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必然依托高校科研人員的知識和科研成果及優秀人才的培養,而“新能源”方向專業市場化、經濟化建設正是根據目前能源企業的迫切需要而做出的有益探索。

        1.企業具有規模優勢。

        江西光伏產業從2005年起步,省光伏產業從無到有、迅猛發展,成為產業投資的熱點產業、工業經濟的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的重點產業、對外貿易的主導產業,已是我省重點規劃的三大千億元產業之一。2008年,全省光伏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96億元,比上年增長2.3倍;實現利潤39.5億元,增長1.95倍,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0億元。生產的多晶硅片已占全球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在經歷國際金融危機的2009年,江西光伏產業仍然保持了18%的增長率。目前,全省共有光伏企業39家,海外上市公司2家。江西光伏產業在短短的5年時間內,從無到有,搶抓機遇迅速發展,已進入全國光伏產業的第一方陣。

        2.企業具有產業鏈的前端優勢。

        一是起點高。抓住了硅片生產環節,并迅速把硅片做到了全國最大。二是風險小。硅片生產沒有市場風險,目前全國硅片還要大量進口;江西硅片切割引進的是目前世界最先進的美國和意大利設備,硅料提純引進吸收的是目前世界既先進又成熟的改良西門子法生產技術。三是技術含量高。光伏產業鏈前端是技術含量最高的環節,龍頭企業賽維的硅料生產集中了世界500多人的科研團隊進行技術攻關,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實現了技術突破,率先打破了世界硅料商對我國的技術壟斷,使得光伏產業鏈的前端不再受制于人。目前,在硅料生產方面,江西不僅具有世界一流的技術,具有與長期壟斷國際市場的七大西方硅原料公司相抗衡的生產規模,而且具有符合國家產業支持標準并不受其產能限制的條件。無論是規模、節能降耗指標,還是環保標準,均能達到國家要求。國家對多晶硅的產能限制不僅不會動搖江西的前端優勢,而且有利于其前端優勢的進一步發揮。此外,在江西光伏產業鏈的前端,部分配套企業還擁有自主創新技術。如新余的中材高壓陶瓷坩堝的自主創新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這項技術的使用使江西光伏產業鏈前端優勢更加凸顯。

        3.高校具有開發和培養光伏產業知識型工人的優勢。

        江西在光伏產業的領軍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培養上目前尚沒有特別的優勢,然而在知識型產業工人的培養上則具有規模優勢和低成本優勢。江西的民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位居全國前三位,這是我們大規模培養光伏產業知識型工人的優勢平臺。比如,新余的江西太陽能職業技術學院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太陽能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尚未畢業就被全國各大光伏企業提前全部簽約,供不應求。2008年9月,江西在全國率先出臺了《關于加快光伏產業人才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力爭到2015年,全省新設置1所本科太陽能光伏學院、1所太陽能職業技術學院、一批光伏本科和高職專業,建立6個光伏中等職業教育基地,為全省光伏產業培養各層次畢業生10萬人。目前,已經組建了南昌大學太陽能光伏學院,并將在南昌、新余、九江、贛州、上饒、撫州、景德鎮等地建立光伏職業教育基地。

        三、高校、企業多元合作教學模式及保障機制的示范性成果

        以江西省九江學院與江西旭陽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為例。江西旭陽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6月11日,是一家專注于太陽能多晶硅鑄錠及多晶硅片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高新技術光伏企業,公司項目占地面積近千畝,計劃總投資115億,建設年產4GW多晶、單晶、切片生產線,建成后項目年產值預計將達360億元。公司擁有世界最先進的多晶硅太陽能晶片的制造工藝、技術和設備,是目前江西建設規模最大的光伏企業之一。

        2009年九江學院已經積極申報“新能源”相關專業,2010年將新開設光伏專業并實現一定規模的招生。光伏專業的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已達到一定規模,組員為教授5人,博士6人(分別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碩士5人。后期合作的光伏企業將有5名技術工程師作為兼職副教授加入本團隊。企業“實訓基地”后期將共享價值一千多萬的實驗設備供學校使用,該校2010年與光伏企業江西旭陽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校企合作協議。

        1.以理念保障改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解決市場需求與學校教育滯后的矛盾。

        根據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擴大太陽能光伏產業人才培養規模。九江學院光伏專業設置半導體器件物理、材料工程、晶原制造技術等產業相關課程。重點培養大批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產業人才,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立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吸取新技術、新工藝,加快高校教材基礎理論知識更新速度。在加強學生理論知識培養的同時,進一步重視專業能力培訓。密切學生實習和就業的銜接,創造開放式的人才培養環境。使學生滿足企業的崗位要求,減少招聘企業崗前培訓投入的成本,化解市場需求和學歷教育的矛盾。

        2.以制度保障實現知識型產業工人輸出,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

        一方面,高校要努力追蹤產業前沿,主動了解企業的技術需求,積極為企業排憂解難。另一方面,企業要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必要的支持,積極接收畢業生見習實習和教師調研、業務進修等活動。制訂企業與學校聯合培養方案和企業提供“實訓基地”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產業發展優勢和學校資源優勢,高校與企業聯合建立產業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實行“訂單式”人才培養,使學校按企業需求制訂培養計劃,制定人才培養質量標準,促進學校直接為企業發展服務,建立互惠互利的緊密型校企合作關系。[5]

        3.以梯隊保障培養高層次人才,實現產學研結合。

        創建科技創新團隊,九江學院已于2010年與企業的研發中心,研發中心的建立可以把分散在各個企業中的優秀人才分類收集整合、聯合起來,為學校培養一支量足質優的人才隊伍提供良好氛圍。建立校內教師深入行業交流培訓、了解行業發展需求,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的常規機制。教師團隊參與企業管理、技術改造等活動,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實施技術改造,產品研發提供支持。

        4.以服務保障制度打造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目前,大多數學校開展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只是一些員工培訓、實習基地提供、資金設備捐助等低水平的合作,聘請企業專家上課,舉辦企業家報告會,送學生去企業參觀實習等淺層次合作;企業需求與院校教學安排不同步,學校的教學有嚴格的計劃性,而企業的生產則完全由市場決定,往往企業有生產任務時,學生因理論課還未講完而不能到企業去;而學生需要實習時,企業的生產任務可能不足而難以安排。

        因此要積極建立太陽能光伏產業專家委員會,依托高校和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有計劃、有重點地扶持建設一批面向產業發展實際、生產與研發緊密型結合的工程(技術)中心或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基地和公共服務平臺。鼓勵高校對外開放工程(技術)中心或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基地的相關資源,一方面為太陽能光伏產業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推廣,另一方面提高高校教學質量,最終實現學校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5.政府建立對企業的激勵機制。

        至今沒有完善的體制、機制和制度保障,從整體上看,合作的層面還比較低,合作的穩定性、長期性還比較差,合作的效益還沒有充分發揮。到目前為止地方政府沒有根據國家相關法規制定實施細則,使得國家很好的政策得不到落實,稅務、人事、教育等部門分屬不同的系統,沒有進行很好的溝通,部門之間的政策和法規不銜接,阻礙了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

        在看到問題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前存在的許多機遇和有利條件,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資源經濟”正向著“知識經濟”過渡。企業急需大批高素質的生產第一線工人和管理人員,企業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與學校聯合是關鍵因素之一。企業有義務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的場所,提供頂崗實習的機會。國家應為校企合作增加經費投入,支付一定的機會成本,對于支持高職院校學生實習的企業應實行稅收優惠或專項補助政策,對于企業用于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費用應納入企業經營成本進行稅收減免或抵沖稅收。應加強企業員工培訓經費使用的管理,并引導企業將這部分資源轉向高職院校,密切雙方關系,奠定合作基礎。對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承擔實習見習任務、培訓成效顯著的企業,將給予適當獎勵。[6]政府還應進一步強化行業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責任,明確實行校企合作是學校和企業共同的責任。如此,學校加強了自身能力建設,不斷提高了校企合作能力,建設了一支能夠為企業提供技術攻關、員工培訓等服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出了能夠適應企業生產、服務一線要求并具有專業技能發展潛力的人才,使企業因合作而帶來經濟效益的提高。企業在這種合作中,不但履行了一定的“義務”,更獲得了很大的“附加值”。對于“無利不起早”的企業來說,自然能夠激發出他們的參與熱情。只有這樣,校企之間的利益機制才有可能建立,校企合作關系也才有可能更牢固、更長遠。

        四、結語

        隨著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同一行業內的企業數量迅速增加,相應地對技術工人的需求量也迅速擴大,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的升級,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內生產工藝的改進、生產設備的更新速度變得非常快,需要一大批有一定理論基礎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和技能操作型人才,原來僅僅依靠臨時招聘勞動力和崗位成才等模式顯然已無法滿足生產的需要。[7]而通過校企合作使培養的人才適應企業、行業、社會的需要,縮短員工和企業的磨合期,降低企業的培訓成本和勞動成本,能有力地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所以,校企合作于學校、于企業是一種雙贏的策略,更重要的是為促進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儲備了優秀的可用之才。

        參考文獻:

        [1]姜蕙.當代國際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概述[M].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

        [2]李婕瑩.論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特性[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126(15):89,90.

        [3]劉勇.加強校企合作促進高技能人才培養[J].職業技術,2009,105(5):8.

        [4]鄧志軍.我國高職院校與企業互動模式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9(19):82-83.

        [5]李春富.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常見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09(8):470-471.

        [6]葉華,孟敬.工學結合職業教育模式的探討[J].中教育,2008,104(1):48-49.

        第5篇:新能源實訓報告范文

            一、崗位需求導向理念簡介及其在中職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如何使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更有針對性,更能適應社會需求,一直是中職學校以及全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為此,幾年前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就提出了中職教育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標準”的理念,不斷提升中職學校的辦學特色。具體來說,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就是要求教學過程中,要將課堂授課內容,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及學生就業緊密聯系起來。而物理課程又是一門與生活聯系十分緊密的學科,在現代社會中用途非常廣,可謂無處不在。因此,針對中職物理課程教育,各中職學校只有一方面尊重社會需求,尊重企業需求,另一方面緊密聯系物理學科自身的特色,將二者相互融合,用物理學科的培養要求和崗位需求雙重標準來要求學生,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才能符合社會和企業的需求,為企業發展、社會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崗位需求導向下中職物理教學模式創新的主要策略

            1.充分調研企業需求,及時調整課程內容

            時代在發展,企業也必然會隨之在管理理念、技術特點、設備管理等方面發生變化,即使是同一個崗位,對于工作人員的需求也會發生變化。比如過去對新能源的研發和利用,很多單位都不是很重視。而近年來,開發新能源,降低企業污染,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企業十分關注的問題。那么落實到中職物理教學中,我們的教學內容或教學側重點就要有所調整,一方面要求學校練好內功,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不斷讓學生獲得更為扎實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各學校還要緊隨時展需求,深入調查研究,看看社會發展的方向,企業發展的方向,關注企業都需要什么樣的學生,需要學生掌握什么樣的內容,然后再結合企業的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才能提高。

            2.關注實習生反饋情況,認真細致排查教學不足

            在一線的實習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學校課堂教學與實際需求到底有什么差距,他們最有發言權。但是在以往,我們的教學改革,很少會關注這個群體的看法,總是將目光著眼于在校生。要想真正將崗位需求理念融入一線教學之中,就必須重視實習生和畢業生的感受,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為了真正了解實習生和畢業生對學校物理課程教學存在問題的看法,學校可以對這些學生進行調查問卷,電話訪談,同時,學校也可以通過互聯網、qq群等方式搭建一個平臺,讓學生可以隨時將自己對物理課程的看法發表出來。學校對于提出有建設性意見的學生要給予相應的獎勵。只有這樣,中職學校的物理教學才能在短時期內獲得更快的進步,更緊密地與生產接軌,與崗位需求接軌。當然,對于獲得的調查信息、訪談信息,以及網站上反饋的信息,學校要認真分析,整理匯總后,寫出相應的物理教學工作調查報告,對專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實訓室建設等提出相關建議。

            3.強化教學實踐,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實踐能力是中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教學改革應注意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由注重知識的學習轉變為注重能力的培養。在實際教學中應加強課堂教學的實踐性,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既動腦又動手,使他們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在實踐中提高素質,在實踐中培養能力。崗位需求導向下的中職物理教學更是如此,如果沒有足夠扎實的動手實踐能力,那么哪個崗位也不能勝任,就談不上崗位需求不需求了。為此,各學校一方面要做好校內實訓室、實驗室的軟件、硬件建設,提高實驗指導教師的綜合素質,為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各學校還應該充分構建校外實習基地,與相關企業、事業單位緊密聯系,構建校企聯盟,為學生校外實習實訓創建一個新的平臺。校內強調學習實踐基礎,校外強調實踐能力的運用和檢驗,從校內走向校外,再從校外回到校內。其目的是在校外檢驗校內實踐有什么不足,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這樣,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就可以得到有效保障。

            4.轉變觀念,逐步推廣彈性訂單培養模式

            崗位需求驅動下的培養模式,其核心是提高學生就業能力,這就要求學校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訂單培養,是目前崗位需求驅動下應用比

            較成功的培養模式。對此,教育部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也明確提出把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作為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對物理課程來說也不例外,各學校需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及其對物理學科的認識,然后結合企業的需求,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前提下,為企業“量身定做”地培養。這樣的培養模式,既能使學生的學習更為安心,目標性更為明確,也能使企業獲得更多自己需求的人才,一舉兩得。當然,這也對中職學校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時時關注學生的能力變化是不是還能適應這個崗位,另一方面還要關注企業的要求是不是隨著時展產生了什么變化,以便更好地在學校與企業之間進行協調,真正達到“雙贏”。

            三、結語

            總之,以崗位需求為核心,轉變現階段中職課堂教學方法、理念和模式,是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的重點。尤其是近幾年來,國家對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中職學校的價值也顯得越來越重要。而物理又是一門在未來經濟發展中用途非常廣泛的學科。通過將崗位需求導向融入中職物理教學中,不僅是中職物理教學發展的需要,也可以為中職其他學科的教學改革,以及整個中職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指明方向。

        第6篇:新能源實訓報告范文

        關鍵詞: 高職 汽車空調 精品資源

        一、課程性質與作用

        《汽車空調檢測與維護》是新能源汽車運用技術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之一,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掌握空調系統檢修必需的知識和技能,重點培養學生獨立排除空調系統常見故障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善于溝通與合作的品質,樹立良好的環保、節能、安全和為客戶服務的意識,使學生畢業后完全能夠勝任汽車空調系統檢修及相關行業的工作。

        二、課程的目標

        《汽車空調檢測與維護》課程以常見車型為實例,系統闡述了汽車空調系統的組成、結構、工作原理、使用維修和故障診斷技術。要求學生掌握汽車空調系統零部件和總成的基本檢測與維修技能,掌握汽車空調系統常見故障的診斷方法,能熟練使用空調檢修工具及儀器設備,能閱讀英文維修資料,及時了解汽車空調的最前沿技術,做到懂原理、能診斷、會檢修,同時樹立良好的環保、節能、安全和為客戶服務的意識。

        三、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

        按照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以企業工作過程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基于工作過程整合、序化教學內容,基于工學結合組織課程教學。教、學、做相結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學習與工作一體化,通過學習體驗工作,通過工作學會學習,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正確處理培養學生職業崗位的針對性和職業崗位遷移能力的關系,正確處理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關系,體現高職“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

        1.加強與行業企業合作,深入企業生產第一線,對企業相關崗位和工作任務進行調研,構建相應崗位或崗位群,分析企業典型的工作任務和工作項目,確定由淺入深的知識體系和由低到高的多層次職業能力,參照相關職業資格標準,針對不同能力層次進行能力分解,設計具有層次差別的工作任務,規劃課程。

        2.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導向,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為教學載體,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為基礎,針對每個教學點我們設計了若干實際工作任務,各個工作任務的知識點有重疊的部分又有各自的側重點,以此幫助學生更容易地掌握理論與實踐知識。學生從接受任務開始,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完成工作,直到完成任務,逐項掌握工作任務中的理論和實踐技能等知識點。

        3.在教學中采用“工學結合”、“行動導向教學”、“現場教學”、“項目教學”、“團隊工作”等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體現職業教育培養職業技能的特點,為培養學生掌握符合企業崗位需要的技能和職業素質服務。

        4.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資格水平的課程標準和評價體系,采用任務完成考核、技能實操考核、職業資格考核等多種評價方式,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

        5.充分與行業企業合作,利用企業的汽車維修資源優勢,建設高水平網絡課程學習平臺。學生通過網絡教學錄像、網絡教材、網絡課件自主學習,還可以完成在線測試、網上答疑、技術咨詢等,與課堂教學形成立體交叉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創新

        《汽車空調檢測與維護》課程最大的特點是根據最新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理論,圍繞相關企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建立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行動體系學習課程,采用情景式教學設計,全課程分為5個項目。根據行動體系學習課程特點,教學模式不斷發生變化,具體如下:

        1.實訓和理論一體化的課程體系

        本課程引入最新課程設計理論,按照“必須、夠用”為度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圍繞專業相關崗位,以企業典型工作為載體,設計學習情境,在若干個學習情境中將有關汽車空調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融合在一起,嵌入國家有關職業資格的技能,理論由淺入深,技能由簡單到復雜。使得學生在理論課程中有實踐的感性認識,實踐課程中有理論知識的理性分析。

        2.理論實踐高度一體化的課程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的辦學目的是實踐技能的培養,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專門創造了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環境,配備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及實物,配置了學生實訓設備。在工作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在每個學習情境的開始就是接受一項工作任務并完成它。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員也是學徒,教師既是老師又是師傅,教師帶領學生逐步完成工作,并在進行中講解相關知識,學生邊聽邊看、邊看邊做。在這種模式下,學習目的性強,學生學習興趣很濃厚。

        3.建立符合崗位需求和嵌入職業資格標準的課程評價體系

        課程考核分考試、考查和綜合考評等多種形式,如筆試、口試、實踐操作、任務完成、課業總結、調研報告、工作總結等方式,考核內容有理論知識、專業技能水平、勞動規范遵守、安全環保意識、團隊協作能力、思考創新能力等,重在考查學生的能力素質,鼓勵以各種職業資質考證或技能、水平、能力等級考證代替一般考試;學生的課程成績評定要把平時成績作為重要組成,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的比例可根據專業與課程特點確定。

        4.工學結合的教學思路

        (1)聘請企業專家來校任職或授課。聘請國內汽車空調方面的專家來校任職或授課,使課程內容、模式與企業接軌,適應汽車空調市場高速發展的需求。

        (2)在校外實習基地進行情境教學。為了讓學生感受真實的企業工作氛圍,體驗企業文化,部分學習情境的教學安排在企業進行,由相關企業的技術骨干親自授課,2名教師協助,通過實踐,學生普遍反響良好。

        (3)組織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利用業余時間,組織學生去企業頂崗實習,學習企業工位布置、維修站經營程序、汽車空調保養維修程序、行業情況及發展。通過實習,融入企業的工作過程,鞏固汽車空調的基本知識及維修技能,不斷提高對汽車空調的故障診斷及排除故障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琳.基于工學結合的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實踐與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2(01).

        [2]肖玉玲,張用偉.高職院校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不足與對策:魅力中國,2013(22).

        [3]蔣春花.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化”課程改革的實踐與研究[J].職業,2012(6).

        第7篇:新能源實訓報告范文

        捕捉創意——創新的先行者

        創新不是無源之水,一件創新作品的最終完成,暫且不論創新作品有多少價值,僅過程而言,首先是創意,即創新金點子的醞釀與產生。如何尋找一個優秀的創意金點子,是創新過程中最困難的一個環節。為此,創新活動,創意先行,我們需著力培養并固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幫助學生邁出堅實的一步。

        第一,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問題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找出現有生活物品的缺陷,想到辦法來攻克它。如2009年省創新大賽二等獎作品“分體便捷式電飯鍋蒸屜”,即是作者發現用電飯鍋蒸菜后端出燙手的現實,產生創意,思考改善并制成了分體式蒸屜。又如2011年省創新大賽一等獎作品“基于物聯網的新能源魚塘自動增氧裝置”,作者親歷了自家魚塘缺氧、魚兒死亡而造成經濟損失,設想能依據魚塘氧容量大小,有效掌控魚塘水域氧份動態,準確把握增氧時機的增氧裝置,并與指導教師一起論證、設計制作該作品。大賽二等獎作品“可調式旋擰開瓶器”的作者在超市購買了醬菜,擰開瓶蓋時易打滑又力道不夠,為此設計一個旋擰開瓶器,將螺絲設置為可調節的,可打開不同口徑的瓶蓋。可見,創意離不開現實生活,更離不開問題意識的培養。

        第二,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好奇心。學生在課堂實驗、技能綜合實訓、頂崗實踐、專業實習和校內創業等實踐中往往產生好奇心,教師需留意這份好奇心的存在,利用實習實訓環節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誘發學生根據實習實訓的結果“是什么”,積極思考“為什么”到“怎么樣”,通過解惑和引惑,產生創意。如2010年省創新大賽二等獎作品“砂輪機防燒毀多功能電源控制箱”,作者在車工實習時發現因操作不規范、管理不到位,導致砂輪機特別容易燒毀,產生了防燒毀的創意。

        創意紛繁復雜,但一個好的創意還是需要遴選和完善。為此,學校每年12月組織全校師生創新創意征集活動,各專業部針對上交創意進行遴選,然后匯總學校教務處,組織專業技術委員會研究創意的可行性和實用性,形成反思性評價,組建創新活動小組,配備對口的專業教師擔任輔導員,制定活動計劃,幫助學生解決技術難題,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啟發,共同將創意發展、優化并付諸實施。

        培養思維——創新的催化者

        科技創新需要個人具有創新思維能力,因為創新思維是人們在從事創造活動、解決尚無先例的問題中尋找獨特而新穎的、并具備社會價值的思維成果的心理活動,具有廣闊性、深刻性、獨特性、評判性、敏捷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它能把學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況與新問題之中,適應學生帶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職校學生好動,思想行為前衛,具備一定的創造心理,這種創造心理特征雖然能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但這種創新思維對職校學生來說是不穩定的。為此,學生的好奇與興趣是需要教師去呵護的,敢于質疑、勇于探究是需要教師去鼓勵、提倡的,是創新能力的基石,是形成創新作品的催化劑。我們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切實思考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第一,明確項目教學目標,改變教學方法入手。我們說:沒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教育活動,只有當創新成為一種意識潛移默化到每個教育者心中,才能將創新落實到教育行動中去。教師在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變填鴨式教學為激勵型教學,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切實采取啟發式教學方法,注重激發學生發生疑問、提出問題,教學計劃安排與單元活動設計有充分彈性,讓學生有時間去解決實驗和實際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三極管放大特性”的教學中,如果純粹的理論講授只會讓學生昏昏欲睡,不妨采用項目制作方式,要求學生完成一個小產品——音樂門鈴的制作。采用先做后講、邊做邊學的形式,制作時先不接三極管,門鈴只能發出很小的鈴聲,然后,引導學生帶著如何提高音量這個問題去學習三極管的放大特性,講授一些必要理論知識。最后,讓學生接上三極管放大電路,發現門鈴的音量增大了很多。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對三極管特性有了感性認識,更是讓學生動手實驗,激發了思維動力。

        第二,誘發學生創造興趣,啟發創造想象。創造興趣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式和發展有啟動導向功能,豐富的想象是創造的翅膀,尤其是創造想象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進行創造性勞動和掌握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引導學生多走出課堂,對自然界、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給予關注,并在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想象,打破思維定勢,突破創造的瓶頸,通過換個角度、發散思維來順利解困。如“基于物聯網的新能源魚塘自動增氧裝置”的作者看到韓國拉閘限電導致很多養殖戶經濟損失,就想象能否在市電控制的自動增氧裝置上應用太陽能和風能,經過反復思考和實驗,最終形成動力控制部分實現市電與太陽能互補的創新點。

        第三,創設科學氛圍,體驗設問、解問的樂趣。“思中學,學中想,想中創”是創設創新氛圍的關鍵。學校舉行創新思維與能力知識講座,從理論上幫助學生理順脈絡,然后通過生活現象、實習實踐、企業參觀、產品造型設計、專業部為單位的科技作品小制作和作品展示等形式有意識地對學生創新思維進行科學的訓練培養,使其穩定化、科學化。創新思維源于常規的思維過程,又高于常規的思維,表現為激情驅動下產生的靈感,激情與創新是相通的,沒有激情往往就沒有創新。教師要以創造者的身份為學生創設激情的的創造性氛圍,為學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創造性的情境,幫助學生實現“敢問”到“善問”的飛躍。當然,在這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思路,善于發現和捕捉好的答問,引導學生求異思維,鍛煉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發展團隊——創新的推動者

        學校要實現創新教育的培養目標,就必須確立與時俱進的管理理念;要推動創新教育的深入發展,就必須依據客觀教育規律,兼顧學生學習過程的序列性,組建充滿活力的創新團隊,盡最大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創新動力,推動創新活動的開展。

        第一,組建創新工作團隊。學校成立以創新工作室為平臺,涉及電工電子、計算機、機電、數控等專業領域,重點發揮學校機電、數控、電工電子、計算機、財會等五大實訓基地和專門工作室的功能,專業骨干教師為主體,師生共同參與的創新研發團隊,鼓勵教師不斷學習,積極投入到產學研活動,掌握新科技、新工藝的發展動態,捕捉新的科技信息,進行教學創新、科研創新。

        第8篇:新能源實訓報告范文

        【關鍵詞】 德州市;生態功能區建設;綠色發展;對策

        一、讓“綠色發展”成為建設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的鮮明導向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其基本內涵主要包括六個方面: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發展與保護相統一的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自然價值與自然資本的理念;空間均衡的理念以及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1]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山東德州建設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這對德州生態環保工作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推進建設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的過程中,德州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積極倡導和踐行綠色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綠色發展”成為建設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的鮮明導向,努力打造國家級生態功能示范區。

        二、德州市建設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現狀

        2015年10月,德州市以建設“一區四基地”(京津冀產業承接、科技成果轉化、優質農產品供應、勞動力輸送基地和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為載體,作出了建設協同發展示范區的戰略部署,堅持“依法施治,精準施策,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重要環境指標明顯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不斷提升,林木覆蓋率顯著提高,京津南部、山東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2]2016年第一季度,德州市生態環境質量和去年同期相比有了明顯改善。全市“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數同比改善28%,德州市境內5條主要河流水質全部優于地表水V類標準。4項主要污染物SO2、NO2、PM2.5、PM10同比分別改善22.4%、16.1%、7.0%、7.9%,同比改善程度均位居全省前列。[3]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德州市資源制約趨緊、大氣污染治理難度大等問題尚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環境治理工作仍然面臨一系列迫在眉睫的問題。建設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仍然任重道遠。

        三、促進德州市建設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對策建議

        1、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產業支撐體系

        (1)加快發展生態工業。一是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審批制度,實現從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對新進項目要在技術水平、資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等方面進行嚴格約束,絕不能以建設產業承接基地為借口把德州建成京津“產業垃圾場”。二是積極引進、培育、發展一批產業層次高、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環境污染少的項目。重點圍繞智能裝備制造、生物技術、現代醫藥(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領域,策劃和推進一批高新技術項目,力爭逐步使新興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在全省處于領先水平。三是建立“綠色技術”體系。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重點開發和建立廢物資源化技術、節能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環境工程技術等“綠色技術”體系。健全技術轉移機制,加快相關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步伐。

        (2)加快發展生態農業。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以農業科技推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美麗鄉村”創建為主要任務,建設一批新技術試驗示范、新成果轉化推廣、現代生態農業試點和農民實訓基地,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應用。二是持續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和農產品品牌創建。積極爭取“三品一標”資金投入,強化證后監管,全面提升“三品一標”品牌知名度和公信力。將“三品一標”認證與農產品品牌建設相結合,依靠品質打造品牌,讓德州“生態農業”、“品質農業”成為享譽周邊乃至全國的品牌。三是提高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水平。探索完善以土地托管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農業規模化服務,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發揮龍頭企業帶動優勢,培育壯大一批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積極對接中糧集團等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京津大型連鎖超市,發展“互聯網+農業”,推動產業模式創新。

        (3)加快發展生態旅游業。一是合理布局鄉村產業。在不改變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依托農業等核心產業優勢,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實現食宿、健身、文化、觀光、農事體驗、職業教育等產業的多元發展。二是強調“鄉村記憶”元素。借德州市實施“鄉村記憶”工程之機,選擇幾處有代表性的古村落,打造“鄉村記憶館”,作為各種民俗體驗、傳統手工業體驗的載體和場所。動員企業或社會資金通過租賃等方式,將一些閑置的古民居予以修繕,發展體驗性住宿。三是創新運營方式。充分發揮政府、企業、業戶、協會、旅行社的協同作用,建立利益聯動機制和聯動發展模式。如:可與京津冀等周邊地區旅行社、自駕游等戶外團體合作組建利益同盟,共同輸送游客到鄉村旅游景點;可通過引進專業的旅游公司對鄉村旅游進行企業化運營、市場化運作等。

        2、直面民生關切,著力解決焦點環境問題

        (1)深入實施藍天工程。一是積極推進能源結構調整。根據區域環境承載能力和當前的節能減排技術水平,確定一個原煤消費總量上限,以此為紅線促使項目尋找清潔能源替代或通過置換騰出環境容量;在企業中大力推廣使用電、低硫無煙煤等清潔能源;鼓勵、支持使用電動、油電混合、天然氣等新能源車輛,公交、出租等營運車輛清潔能源使用率要逐步提高到50%以上。二是以治理工業廢氣、城市揚塵、機動車污染和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為重點,綜合治理大氣污染。全面完成工業企業脫硫、脫硝和除塵升級改造工作;借鑒他地經驗,對建筑施工企業采取“積分制”管理,出現揚塵污染的建筑企業將被扣分,直至被列入黑名單,甚至最終被退市;加大執法力度,嚴禁環保不達標車輛上路行駛;結合德州市實際,針對不同VOCs排放行業和不同的VOCs種類,出臺具體的最優化治理技術指南或技術路線、治理工程規范;全面開展餐飲油煙治理,在規定區域嚴格取締露天燒烤。

        (2)深入實施碧水工程。一是節約循環利用水資源。加大現有水資源利用設施的配套與節水改造,推廣使用先進、實用、高效的用水設施和技術。完善城市再生水利用設施,建立以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水體修復等為重點的生態循環水系統。二是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結合德州市實際,進一步修訂城鎮污水處理費、排污費征收管理辦法。全面加強配套管網建設,推進污泥集中處置,完成黑臭水體治理。三是全面保護改善水生態環境。扎實做好河流的清淤治理工程,從嚴核定水域納污能力,科學確定生態流量。強化水源涵養林建設與保護,保護濕地等水源涵養空間。

        (3)深入實施城鄉清潔工程。建立再生資源分類回收網絡,提高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和建筑垃圾、餐廚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推進農村居住社區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和畜禽養殖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建立健全生活垃圾處理“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機制。鼓勵有條件的農村社區運用膜生物反應器等先進工藝,集中解決生活污水處理問題。

        (4)深入實施生態綠網工程。構建完善由林地、濕地、綠地和交通廊道組成的生態資源體系,提升城鄉生態載體能力,努力實現“道路林蔭化、城郊森林化、城市園林化、村莊花園化”的綠化目標。當前,要進一步增加城市綠地和城鄉林地面積,重點實施好魯冀邊界防護林、濟樂高速綠化、德商高速綠化等工程。

        3、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構建制度推進體系

        (1)深化生態補償機制。當務之急是要建立健全三項生態補償政策:一是高污染能源與清潔能源之間的生態補償機制;二是基于跨界交接斷面水質考核的流域上下游之間的生態補償機制;三是大氣污染排放區域和消納區域之間的生態補償機制。完善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推進市場化運作(如完善生態產品資格認證制度,實現由消費者付費的生態服務機制等),強化對生態容量占用地區的指標硬約束,充分調動生態容量貢獻地區建設生態、保護環境的動力。

        (2)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將生態功能區建設列入各級黨委、政府科學發展綜合考評體系。建立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定期對環保工作述職制度,就各地生態創建、環保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專題匯報。落實目標責任制,嚴格問責,對未按期完成任務的要通報批評,直至追究責任。

        4、建設生態文化,著力打造全民參與格局

        在全市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將生態文明內容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各級干部教育培訓計劃,引導黨員干部、青少年學生和社會公眾樹立生態價值意識、生態憂患意識、生態責任意識。[4]引導公眾自覺抵制過高能量、高消耗、高浪費的生活方式,促進生產、流通、回收等各個環節綠色化。鼓勵居民廣泛使用節能節水設備,引導公眾自覺優先采購環保標志產品和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產品,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倡導綠色出行方式,大力開展“無車日”和“步行日”活動,推廣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形成人人自覺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活動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 劉湘溶.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N].浙江日報,2016-04-21(15).

        [2] 德州市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2月19日)[N].德州日報,2016-02-23(01).

        [3] 趙晶,李新城.防治措施落地“藍繁”天數增加[N].德州日報,2016-04-22(02).

        [4] 陳春燕,時圣玉.德州市生態城市建設調查報告[J].勞動保障世界,2015(05)45-47.

        【作者簡介】

        第9篇:新能源實訓報告范文

        【關鍵詞】中職教育人才培養實踐教學實訓基地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項目實施的目的和意義

        (一)目的

        通過項目探究,使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更加適應市場的需求,聚集各方力量,共同建設新型的實訓基地,發揮實習基地與企業對接幫助學生就業的功能,嘗試“把需要工作的人培養成工作需要的人”的新型模式,經過專業技能培訓,滿足社會人才需求,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加速就業,將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意義

        以我校正在建設的汽車制造業和汽車后市場專業群兩個千萬元設備值生產性實訓基地為基礎進行研究。2005年以來,我校先后與上汽通用五菱、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等知名汽車企業合作,在校內建成了上汽通用五菱售后服務技術培訓中心,東風柳汽售后服務技術培訓中心。有汽車運用與檢修國家級示范實訓基地1個,區級示范實訓基地2個,該項目為企業搭建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平臺,有良好的項目開發的基礎。得出的結論是可靠的,研究的方案,將通過實踐來檢驗。而開展該項目研究對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預期目標

        (一)圍繞柳州汽車產業的發展及廣西柳州汽車城的建設,依托當地知名汽車企業,校企共建汽車人才培養培訓基地,根據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崗位需求,致力培養服務于當地汽車產業的專業技術人才。

        (二)加強專業內涵建設,以專業崗位能力需求為基礎,深入開展崗位能力分析,開發對接工作過程的能力模塊,實現教育目標與職業標準對接,技能培養與崗位能力對接。

        (三)以企業工作場景為藍本,引入企業資源共同規劃建設校內、校外實訓基地,按實際工作場景規劃實訓基地的布局,確保實訓基地場景與企業工作場景的對接,著力打造生產性實訓基地,實現實訓基地的實訓功能及生產功能,通過產學研結合、以教促產,不斷豐富實訓基地建設的內涵。

        (四)校企合作,共建現代化的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技能教室”,創設功能復合齊全、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緊密結合的教學環境。

        三、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主要內容

        (一)研究中職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以企業生產和服務流程為導向,設計、建設實訓場地和設施

        通過調研,明晰目標,確定畢業生就業崗位,按照技術領域和企業對崗位勝任能力的基本要求,參照職業技能鑒定標準,根據實際工作中典型生產性作業的工作流程或經營性作業的業務流程,開展工作任務分析會,將行動領域能力轉化為學習領域課程內容,以真實的工作任務或產品為載體,開發以項目、案例為主的教、學、做一體化課程。融入職業道德、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及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構建以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為核心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實訓教學與企業工作實現六個對接,即:學校與工廠對接,學習與工作對接,學生與工人對接,作品與產品對接,教師與師傅對接,學分與工時對接。

        (二)以企業工作場景為藍本,引入企業資源共同規劃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實現實訓基地場景與企業工作場景對接

        本項目以汽車運用與維修核心專業建設為重點,帶動農業機械化運用與維修、物流服務與管理、汽車整車與零配件營銷、電子商務與管理和即將開辦的新專業汽車車身修復、汽車美容與裝潢、新能源汽車等專業的專業群建設。建設內容包括實訓基地建設和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等。

        1.實訓基地建設

        (1)校內實訓條件建設

        硬件建設:

        ①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按照汽車運用與維修企業標準建設,提升實訓設備技術含量和服務地方的“生產性”特點,使實訓基地具備教學、培訓、生產、社會服務和技能鑒定五大功能。實訓基地建設以實現工學結合、落實企業工作任務為主線,注重校內生產性實訓與校外頂崗實習的有機銜接。

        ②參照企業標準提升“工學結合”水平。吸引企業在校辦工廠,實現頂崗實習和以產促學,將“工學結合”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③與汽車維修企業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與上汽通用五菱有限公司、柳州景順汽車有限公司共建具有培訓功能的寶駿“4S”店,融入地方產業鏈,提升工學結合深度。

        軟件建設:

        ①管理措施建設。實訓基地設專人負責管理,制定各類工作崗位職責和實習操作安全規程。

        ②運行機制建設。校內實訓基地按照企業化管理模式運行,制訂一系列教學管理文件,使運行機制規范化、制度化和標準化。

        ③構建校企共同參與的科學人才評價體系。引入企業評價標準,從學生的基本素養、通用能力和專業能力進行評價,構建校企共同參與的科學人才評價體系。

        ④建立校企互動的培、聘、引等有效機制,打造以教學名師、行業名師引領的專兼職相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2)校外實訓條件建設

        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是“校企合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是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為保證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的順利開展,在與東風柳汽有限責任公司等15家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的基礎上,再增加20家長期穩定進行頂崗實習校外實訓基地,確保學生畢業前的校外頂崗實習時間。同時,與企業聯合完善校外實訓基地的管理機制,與合作企業制訂有利于工學結合、教學培訓和學生頂崗實習的管理制度,保證校外基地充分發揮傳技育人功能。

        2.社會服務能力建設

        通過專業建設,增強教師隊伍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社會服務意識,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行業崗位培訓;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就業培訓服務;向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完善社會服務制度,為社會服務項目的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校企合作,共建現代化的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技能教室”,創設功能復合齊全、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緊密結合的教學環境

        目前我校已建成“技能教室”24間。全面導入企業“5S” (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現場管理理念,引導學生提前養成現代企業管理要求的職業行為習慣。管理學生日常學習、生活,讓學生無論是在教室、實訓場所、其他教學場所,還是在宿舍以及其他日常生活場所,均能時刻體驗到“5S”理念的存在。結合汽車產業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設,將在廣西汽車城建設中諸多知名企業的概況、知名人士的名言警句等融入櫥窗、展板、校園校舍裝飾中,與此同時,通過進一步加強與企業合作,組織學生參觀未來工作的企業、舉辦企業文化展覽或企業文化論壇、開展校企青年交流、邀請柳州創業導師團進校園等,讓學生廣泛接觸企業的文化,引導學生早感知、早行動、早準備、早提升,又好又快地實現由學生向職業人的轉變。讓學生在校期間便能接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

        (四)通過校企合作,提高學生就業能力

        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學校引入真實性生產設備和真實性生產場景,融入汽車文化、企業文化、職業素養使學校獲得提升,學生通過企業進行勤工獎學、生產性實習、頂崗實習等途徑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實現高就業率。

        四、項目實施的保障條件

        有國家、地方的政策保障;參與課題成員配備高級、中級職稱,具有豐富的教研經驗和較高的管理水平;學校配置一定的經費保障本項目的實施。

        五、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項目成果形式

        (一)項目結束,撰寫一份《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實踐與研究》研究報告。

        (二)與企業共同編寫10-15本系列校本教材和講義。

        (三)制定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教學管理制度。

        (四)制定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五)收集整理專業教學軟件。

        (六)項目結束提交獲獎、不少于25篇。

        六、結論

        中職學校通過建設實訓基地,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續發展機制,主動尋求行業企業的支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通過建設實訓基地,完善管理和合作機制,建立學校和企業之間穩定的組織聯系制度,形成產教結合、校企合作、互惠雙贏的良性循環,在為企業作出貢獻的同時,贏得自身新的更大的發展空間,使中職教育能夠不斷調整辦學方向,跟上時代經濟發展的步伐,為社會培養大批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使中職學校辦學之路越走越寬廣。

        【參考文獻】

        [1]林啟豫. 中職學校校企合作的實踐與思考. 江蘇教育 2010 (0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 小h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 日本在线高清不卡免v中文字幕 | 制服丝袜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色区中文字幕 | 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