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資源整合和資源共享的區別范文

        資源整合和資源共享的區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資源整合和資源共享的區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資源整合和資源共享的區別

        第1篇:資源整合和資源共享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混序組織;信息管理模型;過程方法;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

        中圖分類號: N945.12;N941.7 文獻標志碼: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the chaordic organization

        SU Li.wen1,2*, DU Gang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2. Information Centr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

        Th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is one of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present E-government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pplies Dee Hock’s Chaordic Organization idea and method to make up a kind of resource shar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l for the sake of providing a practice way to th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of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principle of Chaordic Organization and the cooperated relation among the Chaordic Organization members we have constructed the management model for its information connect and resource share. This common model is applied for the system design in the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and further we create a common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formity and sharing’s management model with which we have also constructed the system frame and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for example as the administration examine and approve system at government department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for social trustworthiness. So by link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a kind of soft system frame model and technology method for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management with the feature of Chaordic Organization.

        Th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is one of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present E.government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pplied Dee Hocks chaordic organization idea and method to make up a kind of resource shar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l for the sake of providing a practice way to th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of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principle of chaordic organization and the cooperated relation among the chaordic organization members, the authors constructed the management model for information connection and resource shareing. This common model was applied to the system design in the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and further a common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management model was created with which we have also constructed the system frame and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such as the administration examine and approve system at government department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for social trustworthiness. So by link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a kind of soft system frame model and technology method for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formity and sharing management with the feature of chaordic organization.

        Key words:

        chaordic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l; process method;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formity and sharing

        0 引言

        目前中國電子政務的建設正面臨著職能轉變、公共服務、資源整合以及協調機制等四大命題,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與這四大命題均相關。職能轉變和公共服務都需要整合政府部門的管理規章和規定的信息資源,以統一的行政行為規范,面向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而資源整合與協調機制也是為了整合與協調不同政府部門的行政管理資源和業務管理資源,形成一個資源共享的機制對社會公眾服務。因此,有必要對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的管理方法和實現途徑進行探討和研究,建立具有示范作用和通用價值的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的管理模型。

        本文作者在多年從事綜合性的電子政務系統的規劃與設計中,感到最關鍵的問題是解決在多線條、多系統、多資源、多規章的政府部門管理的系統分析中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邏輯的梳理與設計,一直試圖構建一種通用模型。在參閱與研究了大量有關資料和文獻[1-20]之后,迪伊?霍克(Dee Hock)的《混序:VISA與組織的未來形態》提出了另外一種組織形式――混序組織,可以用于構建這類復雜型的電子政務應用系統的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的管理模型。本文對混序組織的原理、特征和案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找出了混序組織的本質特征,構建了混序組織的信息管理模型[23],為復雜型電子政務系統的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管理創建了一種過程方法和系統模型。

        1 混序組織的管理理念和基本特征

        1.1 混序組織的管理理念

        “混序組織”是VISA國際的創始人迪伊?霍克(Dee Hock)根據其組織和運作VISA國際的經驗提出的,他的主要理念是:依據主從關系構建的大金字塔式的組織架構將由半獨立而平等的個體聯合組成的組織架構所替代。正如現在VISA、萬事達等從事信用卡業務的公司都能在VISA國際的框架內既不受約束地自由競爭,又可以彼此關聯,了解其他成員的需求,并在需要時作為整體不可分割地部分彼此合作。VISA國際的成功充分體現了現代混序組織自我組織、自我管理的特點。

        混序組織是一個復雜的自適應系統,它可以自我組織、自我管理,有自適應調節功能;具有混沌和有序兩種看似相反的特性;它可以是一個個體,也可以是一個混沌有序的復合體;其整體不是部分之和,整體中包括了以演化為基本原則的個體成長[23]。混序組織的這種管理理念打破了傳統組織管理的局限。混序組織可以沒有人,但卻可以包含一系列的具有自我組織、自我管理和自適應功能的調節規則和自動控制的軟件模塊[23]。具體說,它可以是一個網絡系統,一個軟件系統,一個管理體系,還可以是一個混序聯盟的組織,比如歐盟、北約、聯合國、金磚國家組織等都是具有混序組織管理理念的聯盟組織。

        混序組織管理與傳統管理最大的區別在于,傳統管理主要關注的是以勞動分工為基礎的工作體系所產生的物質資源的變化,而混序組織的管理主要關注的是一體化工作體系中信息、知識、智力資源的變化。而在日益信息化、知識化的今天,對信息、知識、智力資源變化的關注與獲取正是提升競爭力的核心與本質。

        1.2 混序組織的基本特征

        迪伊?霍克給出了混序組織以下六個基本特征[11]。

        1)權力與功能必須最大限度地下放。任何功能, 如果能被多個部門所分擔, 就不可集中于一個部門;任何權力, 如果能由更基層的部門所行使, 就不可控制在高層。

        2)自我組織。無論出于何種原因, 任何成員都有權在任何時候, 以任何規模進行自我組織管理, 并且擁有不可侵犯的權利來參與更高層次乃至整個組織的管理。

        3)管理必須分散。任何個人或機構, 或彼此間的聯盟, 尤其是管理者, 不得控制或支配任何層次的任何決定或結論。

        4)將競爭與合作完美結合。組織的每個部分都能夠以其獨特的方式不受約束地自由競爭, 但又要彼此聯系, 充分了解其他成員的需求, 并在需要時作為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彼此合作。

        5)具有延伸性和持久性。在保持根本目標、組織性質以及具體準則不變的前提下, 能夠從形式到功能都不斷進行自我調整, 使人類的才智與精神得到充分發揮。

        6)全部成員和諧而公平地分享組織的所有權力。任何關聯方都有權參與經營與管理,并享有所有權力。

        2 混序組織的信息管理模型[23]

        2.1 混序組織信息管理模型

        依據混序組織的管理理念和基本特征,定義混序組織CR,混序組織的成員集合M,混序組織的通用規則集合T,混序組織的共享資源集合R,以及混序組織的用戶集合U。

        混序組織CR=〈IDCR,SCR, ACR〉,其中IDCR是混序組織CR的唯一性標識;SCR是CR的自身類別屬性,ACR是CR的自適應調整集。

        混序組織CR的成員集合M= {Mi|〈IDMi, SMi, AMi〉, i=1, 2,…, f},其中IDMi是成員Mi的唯一性身份標識; SMi是成員Mi自身類別屬性集,標示著成員Mi的類別屬性; AMi是成員Mi自適應調整集,包含了成員Mi的自我調整機能和策略。

        第2篇:資源整合和資源共享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MOOC模型 大學英語 知識整合與共享

        一、引言

        知識傳承的目的在于推陳出新。創新即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質變。是對舊有零散、雜亂的知識加以整合、共享和交互之后的新的發展思路和創造發明,是事物前進的根本途徑。MOOC來襲,使處于教育金字塔中下圈層的地方院校的教學事業岌岌可危,其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非得來一次劃時代的大變革不可。高校是知識資源密集的組織機構,但地方院校所以在這場個性中處于極端不利的境地的原因,在于其所占有的知識資源零散單一,體系陳舊,質素較差,創新能力薄弱。MOOC發根并興起于西方,MOOC在中國的推廣普及也大都與英語語言學習和對英語世界國家文化傳播相關。因此對于地方院校而言,以大學英語系列課程作為MOOC資源整合和共享模式的耦合對象,在整合和共享自身英語知識資源的基礎上對該模式進行自適應研究,對促進高校自身發展和帶動區域教育革新具有重要意義。

        二、MOOC主要特征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開放在線課程。它由加拿大人提出,在美國乃至整個應語言世界得到巨大發展。2012年開始大規模席卷全球,其接地氣的教學理念給統學校教育和舊式網絡遠程教育以顛覆式的進攻,并給當前高校的教學改革指明了前沿方向。2013年1月開始,清華、北大、復旦、浙大、南大等國內頂尖大學紛紛投身其中,以求獲得了解,并生發出應對之策。MOOC風暴,一時無兩。

        1.免費性和共享性。MOOC模式對傳統大學最直接的打擊源自經濟因素。資源共享和免費教育是MOOC的核心理念。經濟上的打擊往往最直接也最為有效。針對傳統大學動輒上萬且還在不斷上漲的學費收取標準,MOOC提出免費教育。這極大地降低了受教育成本,而教學所必須的資源通過共享獲得。教學資源共享的驅動力在于人們對自身知識傳播的崇高熱情和巨大沖動。當然除了個人之外,當前MOOC資源的貢獻主體源自名校、名師。對于個人,知識資源的共享出來可以帶來身心的愉悅感和滿足存在感而言,這一行為還可能帶來某種程度的名或利;而對于高校而言,增強高校文化輻射半徑,提高自身學術影響能力是其主要動機。但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在他們實現資源共享的時候,他們其實最終都將受益其中,并且也都在客觀上促進先進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2.開放性和互聯互通。MOOC模式的開放程度是只要你擁有一臺可以連接互聯網終端設備就能夠平等地接受世界頂級知識教育的開放。它的開放還表現在價值層面的兼容并包,是一個去權威的平臺,所有人不分信仰、立場和知識差異都可以平等地發表自己對于某個知識點的認知和評價。可以就知識點本身進行比較,也可以“肆無忌憚”地評價別人的認知和評價。歸結起來,MOOC開放表現為:對學習對象的全面開放;教學與學習形式的開放性;教學內容與課程資源的開放性;陽光下的高質量;教育理念的開放等。MOOC可以隨時隨地將課程、教學內容與資源上傳到網絡平臺,只要具備上線條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并且能夠及時得到學習反饋。這意味著經濟實惠,可以適時記錄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過程。大學英語的MOOC教學模式是多對多的教育,與傳統的一對多存在天壤之別。在MOOC課堂里,所有人一起準備同一語法知識的資料,所有人一起互動,然后相互評價。大數據時代,教師乃至于整個教師團隊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教學資源,這除了現有資源的巨量性之外,還因為知識資源是動態產生的。因此成千上萬的學生利用微博、wiki、QQ、微信等即時通信工具就某一語法結構和英語文化共同作業,一起備課,一起討論和相互評價,這本身就是一個海量知識大量匯流和交互的過程,其產生的知識福利是傳統課堂的成千上萬倍。而這一切都愿意MOOC平臺的開放性和互聯互通。這里互聯互通,既包含學生與教師(助教)之間,也涵蓋了學生兩兩之間。

        3.大規模。小打小鬧不足以對強大如斯的傳統教育構成挑戰和威脅,更不可能規劃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MOOC的大規模,集中表現為參與主體(學生規模、參與高校及其教師團隊)即知識資源的分享和習得主體數量之大,和人財物投入巨大以及知識自身數量(可選擇的網絡課程)的海量巨大。這三者的結合體足以讓一個事物形成氣候,變成潮流甚而主流。截止2013年,慕課國際國內各主要在線平臺經常性在線學習人數超過1000萬,可以選學的課程總數超過2000門,聚集資金占全球GDP1%左右。

        三、MOOC兩大運行模式及大學英語知識資源定位

        1.基于關聯主義的xMOOC和基于行為主義的cMOOC。史蒂芬?唐斯基于不同的學習理論提出了xMOOC和cMOOC兩種不同的MOOC模式(2014年發展為xMOOC、cMOOC和tMOOC三大模式)。基于關聯注意的xMOOC模式,人們主要借助移動客戶以及建構其上的微博、微信、社區等進行半組織學習,而cMOOC則是基于行為主義的遠程網絡教學的變種。簡單來說:cMOOC是一種強調自學、互助的模式,xMOOC則是接近于傳統教師授課的在線教學模式。cMOOC從2008年開始得到發表,代表性的大型項目主要有CCK08、DS106、eduMOOC、MobiMOOC;而xMOOC的發展則要滯后cMOOC數年時間,典型項目主要有Uadcity、Coursera、edX、u2等。二者主要區別表1。

        表1 xMOOC與cMOOC

        cMOOC xMOOC

        理論 關聯主義 行為主義

        模式特征 基于主題;側重只是建構和創造;強調創造、自治和社會網絡學習 基于內容;側重于只是傳播和復制;強調視頻、作業和測試

        課程結構 學習內容-共享、交互、擴展 課程結構與流程

        學習目標 共享、共創 掌握結構化內容

        課外討論 分布式,多社交媒體 集中式,線下

        評價方式 教師綜合評估 軟件、自評、互評

        2.大學英語知識資源。知識資源是指可重復利用能創造社會財富或是促進社會財富增長的所有資源的總稱。大學英語知識資源主要附在在課程、專著、論文、課題、講座等知識載體上,目前,其整合、運作和推廣也主要由承載這些資源的大學教師個體進行,從學校層面對知識資源的整合和共享的高校目前相對較少。并存在方法單一,力度薄弱和體系淡薄等問題。MOOC模式的到來恰逢其機。

        3.基于xMOOC和cMOOC的大學英語混合模型。大學必須承擔知識傳播和學術創新的功能,故此,在促進大學英語知識資源整合和共享模型構建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一個英語知識向下遷移和大學英語學術圈層交互、共享的問題。遵照這一理論,我們提出了混合模型策略。即把擅長于知識傳播的xMOOC和專業于學術共享和交互的cMOOC耦合進一個一體化的模型系統中去,實現知識資源的整合和學術平臺的同臺建構(如圖1所示)。

        圖1 xMOOC和cMOOC一體化的大學英語知識整合與共享模型

        在圖1所示模型中,xMOOC主要進行地方院校知識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即通過大學英語課程;大學教師學術專著、論文、課題以及講座等優質但是零散的知識資源多媒體化,使之傳播方便。以推動英語知識傳播,推動學校文化擴散,促進學校影響力提升。同時,利用cMOOC平有的知識收集和匯聚功能,集中全球特別是英語世界知識專家、學者對同一主題或是同一知識點進行交流協作,建構和創造新的英語知識體系。必須清除的指出,xMOOC和cMOOC 都是大學英語傳播和學術平臺結構需要借助的先進的授課模式,而不是目的。并且,在推動該模型的運行模式構建和平臺結構構造的時候,應該把兩者融為一體而不是孤立起來。并且牢記,知識傳播和學術提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拔高地方院校自身地位,但最終乃是為了推動知識福利社會的建構,是為了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這個前瞻理念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和平臺搭建者都應該十分清楚的。

        四、結論

        毫無疑問,文章所建構模型相較于傳統知識整合和共享模式具有很大的進步性。它推動了知識傳播的信息化,交互化,可以更好地實現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教學。然而,只是不斷增長,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我們應該期待有更好的替代模式來進行知識的傳播和傳承。畢竟,知識共享是知識力量的源泉所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英語知識的習得和教授具有封閉性,英語教學資源在不同的圈層結構內分布不均,實際存在知識壟斷和知識圍墻的可能,建構在科技進步和觀念轉變的MOOC教學模式,無論是教學資源的提供和共享,還是教學方式的靈活機動性,都體現了較好的發散性和開放性,是多對多的協同教學,能夠促進全人類知識福利的提升,這一點值得肯定。

        參考文獻:

        [1]王萍.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新發展與應用.從cMOOC到xMOOC[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03:13-19.

        [2]陳肖庚.王頂明.MOOC的發展歷程與主要特征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3.11:5-10.

        第3篇:資源整合和資源共享的區別范文

        論文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變革,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的載體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電子資源與紙質資源并存,成為了圖書館館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正確把握紙質資源與電子資源的相互關系,使兩者之間相互補充、相互作用,是圖書館界需要不斷創新和解決的新問題。本文在介紹了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的特征的基礎上,并對在館藏資源建設發展方面兩者并存發展進行了探討。

        0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變革,館藏結構也由紙質信息資源一統天下的格局,轉變成了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并存的新局面。現在的數字圖書館不僅有以紙質資源為主的實體形態的館藏,也有以電子資源為主的虛擬館藏,二者相互補充、相互作用,最大程度地滿足不同用戶對信息資源的需求。因此,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成為了現代高校數字圖書館的主要館藏。本文介紹了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的特征,并分析探討了高校圖書館館藏信息資源體系建設中二者的協調發展及應注意的問題。

        1 紙質資源的特征

        紙質資源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圖書、報紙、期刊、特種文獻等印刷型文獻,其主要特征有:

        (1)實體性。這是紙質資源的最基本的特征,看起來比較直觀。(2)存儲性。具有一定的物理介質形態的信息資源,需要相當的空間來收藏、存放才能得以使用,如圖書館的閱覽室、書庫等。(3)集中性。便于保管和讀者使用,圖書館將紙質資源按照一定的方法把同一學科的圖書放在館內的某些地方。(4)共用性。紙質資源是供廣大讀者公共使用的資源,讀者可以通過閱覽、外借、復印、館際互借等方式來利用。(5)有限性。由于存儲空間和經費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圖書館在購買資源的時候只能是有數量有質量的選擇符合本校辦學特色和學科特點的圖書,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圖書館能收藏全部的紙質資源。(6)具有所有權和永久使用權。紙質資源主要是通過訂購、交換、接受捐贈等途徑獲得,圖書館一旦擁有了該文獻,就擁有了該文獻的永久使用權和所有權。(7)收藏性。由于紙質資源不易保存和廣泛流傳,年代久遠的書就會成為古書或者經典本,故其具有投資和收藏價值。

        2 電子資源的特征

        電子資源是指圖書館通過簽約付費,儲存到本地服務器或者數據庫提供商,可供本地網絡內的讀者免費在線利用的網絡信息資源,主要有電子圖書、期刊、報紙及全文數據庫、網絡視頻資源等。電子資源主要有如下特征:(1)虛擬性。電子資源并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它以數字化的方式將信息資源放在網絡上供讀者使用,讀者不必到查詢。(2)豐富性。豐富性是虛擬館藏的一個重要特征。由于互聯網具有覆蓋面廣、信息容量大等優點,因而以此為條件的電子資源也同樣具有豐富性。我們可以通過網絡自由地查詢、搜索到自己所需的文獻資料,甚至還可以找到與之相關的資料。(3)方便性。由于電子資源并不是實際存在的物理載體,只要讀者擁有訪問權限,便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檢索訪問自己所需的文獻資料。(4)分散性。電子資源的貯存是分布式的,存儲于各個圖書館的服務器和磁盤陣列上。(5)共享性。電子資源通過網絡,使全球各圖書館的物理實體館藏并為一館,為全人類共同享用提供了可能并正在逐步實現。(6)動態性。電子資源具有動態隨機性,它隨時都在更新和變化。(7)非擁有性。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只有網絡使用權,而沒有該信息資源的實體和所有權。電子資源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購買經費過高,存儲電子信息資源使用的服務器和磁盤陣列的購買費用都比較昂貴,對于中小型圖書館來說,確實是難以完全承受。

        3 高校圖書館館藏信息資源體系建設中二者的協調發展

        3.1合理分配購買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的所需的經費比例,優化館藏結構

        隨著信息信息技術的發展,國內外高校圖書館都出現了傳統的紙質資源利用率在降低的情況,同時,紙質資源的存放需要占用大量的存儲空間;但是單純的發展電子資源,費用又比較高昂,讓普通的高校圖書館難以承受。筆者建議高校圖書館可以結合本校的特色,學科特點,根據讀者需求,利用兩種資源各自不同的特點,在不增加太多經費的同時,合理分配購買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所需的經費比例,優化館藏結構,緩解高校圖書館在發展壯大的同時,館藏結構帶來的矛盾。 轉貼于

        3.2館藏信息資源的整合

        現在多數高校圖書館不僅擁有豐富的印刷文獻資料,而且還有大量的數字資源,我們應該充分發揮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各自的特點,對館藏信息資源進行重組和優化,以利于讀者或用戶的使用。館藏信息資源整合可以是基于本館內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的信息資源整合,也可以是基于某個地域范圍內的館際之間的資源整合的資源共享。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以館藏書目系統(OPAC)為主體的整合、以館藏數字資源為主體的整合、按照學科專業進行的整合,具體的整合方式根據各個圖書館的實際情況而定。通過整合,高校圖書館可以有效促進電子信息資源的有序化、大大提高圖書館工作和讀者檢索的效率、真正體現圖書館工作由收藏為主向服務為主的轉變、還有助于本館各部門以及館際間的統籌協調。

        4 高校圖書館館藏信息資源體系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1)正確認識資源共享,重視本館館藏信息資源的建設。共建與共享是信息時代資源建設的主要特征,但是通過復制或館際互借獲取所需文獻的方式,只能部分解決館藏信息資源的不足,讀者的絕大數需求,尤其是專業需求,還應依靠高校圖書館自己本身的館藏信息資源(特別是特色館藏資源)來滿足。因此,我們不能因為資源共享而放松了對本館信息資源的建設。

        (2)在抓數字資源建設的同時,更應重視紙質資源的建設。在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清楚認識到網絡信息資源的局限性。圖書館對那些只購買“租用權”而不具有“存檔權”的網上電子信息資源,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因此,對網絡資源如何存貯和管理,是圖書館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總之,圖書館應充分考慮和利用現代化信息網絡化環境,重視建設數字資源,但同時也不能放松對紙質資源的建設。

        (3)數字資源建設中的版權問題。版權問題是目前資源建設中比較重視的問題,圖書館在數字資源建設的過程中要重視資源的版權,以免帶來不必要的糾紛。

        5 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時代,圖書館的館藏資源被一分為二,即紙質資源和數字資源(電子資源)。對讀者而言,他們無須顧及信息存放的位置,兩種資源皆可為其所用;對圖書館而言,這兩種資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們即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它們的關系不是相互代替、相互矛盾,而是互相依賴、互相轉化、互相補充的。紙質資源是數字資源的基礎和主要的信息來源,數字資源是紙質資源的補充。沒有數字資源使文獻信息資源實現網上的資源共享,紙質資源也不可能沖破自己的局限,有限的館藏和服務不可能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文獻信息需求。因此,高校圖書館在信息資源建設的過程中,應注重二者的協調發展,使各種信息資源能夠充分發揮其效用,盡最大努力滿足讀者需求。

        參考文獻

        第4篇:資源整合和資源共享的區別范文

        (一)內部審計的定位、職責劃定

        內部審計是由各單位、部門、企業事業單位內部專設的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依據國家有關法規和本單位的規章制度,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相對獨立地對本單位的資產資金的使用效率、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監督的行為。內部審計是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加強自我約束和監督,依法檢查會計賬目及相關資產,監督財政、財務收支真實、合法、效益的內設機構。內部審計就其性質來看,它是一種管理權的延伸,是一種組織內部的管理活動,是代表管理權的審計,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內部審計的職責定位是在本單位、本部門主要負責人領導下的內部審計監督,其履行的職能主要有:

        1.經濟監督職能

        內部審計源于“兩權分離”的管理需求,即資產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而產生的受托責任關系,其目的是對財務活動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做出判斷。經濟監督是指以財經法規和制度規定為評價依據,對被審計對象的財務收支和其他經濟活動進行檢查和評價,以衡量和確定其會計資料和其它資料是否正確、真實,其所反映的財務收支和其它經濟活動是否合規、合法、合理、有效,檢查被審計對象是否履行其經濟責任,有無違法違紀、損失浪費等行為,通過追究或解除其所負經濟責任,從而督促被審單位糾錯防弊,遵守財經紀律,改進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以財務收支審計涉及的內容有:檢查會計資料及其有關經濟信息的真實、正確、合規;檢查財產和資金的安全與完整:檢查內部控制和會計控制的適用、有效與健全:檢查經濟業務、經濟合同、財務收支的合法與合理。審計人員審查的重點是管理層和執行層在處理經濟業務方面的真實性、完整性。

        2.經濟評價職能

        經濟評價是由經濟監督派生出來的一種職能,在現代內部審計中,評價職能已顯得越來越重要。內部審計要在履行監督職能的基礎上以履行評價職能為主。經濟評價就是通過審核檢查,評定被審單位的計劃、預算、決策、方案是否先進可行,經濟活動是否按照既定的決策和目標進行,經濟效益的高低優劣,以及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意見和建議,以促進單位改善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3.考核職能

        隨著管理層次增多,內部管理和利益主體多元化的格局下,單位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已成為單位人事主管部門選拔和任用的主要依據,以測評各層次的負責人履行責任情況的經濟責任審計成為內審工作的重要職責。經濟責任審計涉及的主要內容有:評價被審計人員崗位職責的履行情況,管理目標的完成、財務收支、對外投資和擔保情況等。審計人員審查的重點是管理目標的實現情況以及為實現目標付出的代價。

        4.風險評估職能

        內部審計作為單位的內設機構,根據單位及自身發展需要,目標逐步從傳統的“查錯糾弊”提升為“風險控制”,關注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和健全的單位治理結構。

        (二)國家審計的定位、職責劃定

        國家審計又稱為政府審計,是指由專門設立的政府審計機關依法對公共資金的運用狀況進行的審計。國家審計具有法定性、強制性,其目的是對依法應當接受審計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審計監督,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國家審計是政府的一種行政職能,國家審計主要關注國家機關及國有單位的財務情況,防止非法占用挪用資金及逃脫稅務等行為,國家審計的一般執行機構為審計署,財政部及相關財政機構,也會對相關企事業單位進行一定的審計監督工作。在法治與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審計的職責確定必須從“自我為中心”走出來,理清與政府、各級審計機關、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社會審計之間的多元關系,經由責任的重構、重釋、重建、重塑和重理,才能形成既順應現代市場經濟要求、又符合法治精神的國家審計職責體系.。國家審計不僅是“照妖鏡”,更要做“顯微鏡”、“望遠鏡”,不僅是“財經衛士”,還要做“財經醫生”;不僅要做“看門狗”,更要做“牧羊犬”,從上可以看出國家審計的職能不僅包括監督、評價、鑒證三大基本職能,還包括控制、監測、測評、甄別等職能。國家審計的內容包括:本級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下級政府預算的執行情況和決算以及預算外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與本級政府財政部門直接發生預算繳款、撥款關系的國家機關、軍隊、政黨、社會團體、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國有企業、國有建設項目、預算的執行情況和決算、政府部門管理的和社會團體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會保障基金、社會捐贈資金、環境保護資金及其他有關基金、資金的財務收支等;受干部管理部門的委托,對黨政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干部進行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指導、監督內部審計;監督社會審計的審計業務質量。

        二、內部審計和國家審計的關系

        (一)內部審計和國家審計的區別

        內部審計與政府審計有密切的關系,內部審計要接受政府審計機關的業務指導,政府審計內容也可以委托內部審計進行監督。內部審計與政府審計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工作方法和程序也基本相同,但兩者在審計目的、代表的利益、審計結果的法律效力等都存在著差別,國家審計與內部審計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其主要區別在于:

        1.服務對象不同

        內部審計是根據國家的要求和部門、單位內部的需要而設立的,在單位負責人領導下開展工作;國家審計則是應國家和經濟發展的要求而建立的,在行政上受政府主要負責人領導,在業務上受上級審計機關領導。

        2.獨立性程度不同

        內部審計機構作為單位、組織的內設機構,其獨立性易受所處的地位和環境影響;國家審計由于不存在直接利益關系其獨立性較強。

        3.審計范圍不同

        內部審計可以對本單位、系統內各項經濟活動進行經常性、詳細的審計;而政府審計可以對不同行業、不同部門的單位進行審計,但審計深入度及細致程度較遜色于內部審計。

        4.審計的深度不同

        內部審計人員較國家審計人員更熟悉本單位、本部門的情況,在審計中更容易深入發現問題和開展工作。

        (二)內部審計與國家審計的資源整合

        資源整合就是優化資源配置,對現有的資源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使各項資源得到發展和完善,各要素之間相互調整并加以重新組合,達到協調統一,形成合力,獲得整體效能達到“1+1>2”的結果。內部審計和國家審計的資源整合是現代審計的必要形式,為了能夠促進內部審計和國家審計資源有效整合,應需準確把握兩者的結合點,做到審計資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1.建立協同審計機制,是節約審計資源的重要措施

        內部審計機構應避免內部審計工作與國家審計工作重復,在制定審計計劃時,充分考慮到國家審計因素,盡量避免工作重復,最大限度地節約審計資源。

        2.審計人員資源整合

        內部審計側重于本單位全監管,國家審計側重于審計的全覆蓋,由此存在內部審計與國家審計人員知識結構的差異性,審計過程中影響審計的效率。審計人員全面掌握專業知識和審計技能,明確審計目標和各項要求;統一內部審計和國家審計人員的審計理念,樹立審計組成員整體觀念,促使審計資源效能的最大化。

        3.信息資源的整合

        充分運用現代化手段,發揮“金審工程”建設成果的作用,迅速推廣新的審計方法、采用新的審計手段,開闊審計人員的視野,提高審計人員的素質;統一審計對同一問題進行處理的口徑,節約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強審計力量較弱的審計機構的力量,便于在較大的地域范圍內對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

        4.溝通和合作

        內部和國家審計人員,相互交流審計經驗、學習相關知識,收集政策法規及管理信息,明確審計工作措施;加強在審計范圍溝通、審計工作底稿、審計結論和管理建議、具體審計程序和審計方法的溝通;及時發現的審計缺陷,以降低審計風險。內部審計與國家審計應在內部控制、揭示和防止舞弊、改進審計建議、審計評價結果等方面的溝通。

        (三)內部審計與國家審計的資源共享

        建立內部審計和國家審計成果信息共享機制,改善審計成果信息在掌握上的對稱性,提升審計成果透明度和信用度;國家審計作為一種外部審計,在工作中要利用內部審計的工作成果,內部審計根據國家審計成果,更有效實施內部審計和監管。國家審計關于單位內部控制的評審結果,特別是薄弱環節,內部審計要跟蹤調查核實;利用國家審計提供的問題,確定審計方向。內部審計要與國家審計及時溝通,做到資源共享,擴大審計影響。國家審計可以利用內部審計工作成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內部審計關于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審結果

        由于對內控制度的評審是內部審計的一項重要工作,加之內部審計人員熟悉本單位的業務經營活動和控制程序,其關于內控的評審結論具有較高的可信賴程度,國家審計可以在進行評價和審查之后加以利用。

        2.內部審計機構對下屬單位進行審計的結果

        如果內部審計機構對有關下屬單位進行全面審計,審計人員應對其工作進行評價,評價后利用其工作成果,減少對下屬單位的審計工作量。

        3.利用內部審計發現問題的線索,確定審計的重點領域

        在閱讀內部審計報告或其他工作資料時,可以發現內部審計已發現的問題,或是其他線索,審計人員可以利用這些線索進行深入的檢查。

        三、內部審計與國家審計關系的發展

        第5篇:資源整合和資源共享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整合;高校;信息管理平臺;創新;構建

        高校的發展隨著國家政治、經濟體制的變革而產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這種轉變為高校管理提供了走向網絡化管理的契機,為高校信息管理走向網絡化管理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促進了高校管理的全面轉型,“整合”視角下的高校信息管理平臺迎來挑戰,同時使高校各職能部門與學生之間建立了密切的聯系,為高校對學生的管理帶來了便利.

        1“整合”的涵義

        “整合”的概念來自于公共管理領域所產生的一種新型理念,其涵義是為了應對公共服務內容的復雜性而存在的,并且能夠跨越各部門之間的間隙,從而提供整合性的公共服務,整合性公共服務就是將各部門之間的關系作為基本工具,從而發揮整合性公共服務的功能.許多西方國家所推行的政府改革就是利用了公共管理的概念來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從而進行公共服務模式的創新.就高校的信息管理而言,“整合”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建立在知識管理標準下的協同服務.只有高校的各職能部門跨越邊界,將知識管理的標準和程序作為依據,將這些元素以伙伴的關系整合起來提供服務才能建立起高校整合體系.這和以往學校的管理模式有著一定的區別,以往學校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少,不能做到信息資源共享,只是各自管理,缺乏協作.第二,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體系.高校的管理和服務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學生,因此,整合的目標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從而為學生提供全面、實用、優質的服務,這改變了原有的傳統模式以自我為中心的分散式管理,實現了統籌全局的全校型整合型服務,把中心位置交給了學生.第三,建立信息技術平臺來對學生進行服務管理.隨著網絡技術的普通,高校管理引入信息技術來對學生進行服務管理是勢在必行的.信息技術能夠快捷高效地為學生提供在線服務,使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夠獲取學校的資訊和通知,并且能夠相互分享學校的公共資源,也能夠進行在線處理和申報.

        2“整合”理念下高校信息管理平臺建設

        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管理模式中信息傳遞慢、信息丟失嚴重、傳遞過程長等問題,并且能夠發揮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中傳播速度快,存儲量大,信息資源涵蓋面廣的特點,通過對原平臺的管理創新,促進知識和信息管理之間的聯系,使高校校園服務走向信息化和網絡化,做到各職能部門間相互共享協同合作.“整合”是高校管理創新與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相互融合的產物,是一種能夠為高校提供高效、快捷的一種系統.“整合”在高校實踐中主要表現在:一是以學生為服務中心,深入對學生的需求進行調查分析,從而圍繞學生的需求來對其進行管理服務,以整合為導向,并且制定戰略規劃可以讓學生得到哪些校園服務;二是實現學生與高校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利益融合,形成多主體、多層次的合作關系,從而改善校園服務的質量;三是為學生提供在線服務,讓學生能夠在線處理相關事誼.

        3“整合”創新信息管理平臺的構建

        “整合”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學生對學校內部信息的需求的復雜多樣化,并且解決高校信息管理平臺所存在的問題.

        3.1構建高校“整合”信息管理平臺的原則

        “整合”是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服務,并且這項舉措是為了建設和完善服務型高校,并且為高校的各職能部門和學生之間搭建橋梁,以建立起一個和諧的校園.因此,“整合”的建設不僅僅是對學校進行信息化管理,本質上是對高校職能、高校體制改革和效能的重要措施.從這樣的意義上,“整合”不能僅僅視作是信息化管理部門的工作,“整合”創新信息管理平臺的建設在高校管理建設中具有“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應當引起高校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并且制定周密計劃,舉全校師生之力來推動“整合”的建設和實施.“整合”創新信息管理平臺的建設要求高校各職能部門承擔自己的責任,明確自己的任務,管理好自己的崗位.并且制定以信息資源共享作為核心計劃,與其他部門形成友好協作的一個整體,共同承擔為學生服務的責任,促進高校走向服務性.在“整合”創新信息管理平臺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協調基礎設施投入和先進技術投入之間的關系,在保持先進性的同時要因地制宜.另外“整合”的根本內容在于其所承載的服務內容,因此,引起先進技術要與服務內容相匹配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

        3.2“整合”創新信息管理平臺實施的戰略計劃第一,“整合”平臺建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戰略管理和布局,以業務智能重組、職能之間相互整合、各部門進行資源共享作為三大基本原則.另外,還要對高校的各職能部門進行職能服務的評估,內容涉及到“整合”中的規劃設計,實施和維護,并且對其進行投入和產出的評估.這樣才能評判出“整合”在建設初期再到成熟期的整個過程.第二,將傳統的高校管理方式與“整合”管理進行有機結合,進行相互補充.傳統的高校管理能夠在短時間內對學生進行管理和滿足學生的需求,如果把“整合”看作是傳統的管理模式的升級,那么高校就不能意識到各職能部門中所存在的現實問題和全局問題,將會出現盲目跟從效仿的情況,因此,“整合”平臺構建之初要以整體發展為目標,避免理論與實際相脫節的情況出現,導致資源浪費、重復建設的情形出現.第三,“整合”平臺的建設要建立在為學生服務的基礎上來進行發展和規劃的,要兼顧各方面與利益存在相關聯者,否則就會導致建立起來的機制欠缺執行力.在傳統上,高校的最主要服務對象是學生,而這個服務對象往往被高校忽視了,而偏離了主體地位.在“整合”平臺建設規劃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各類學生的需求,并且擴大服務的力度和深度.

        3.3“整合”平臺建設及其提供服務的策略采取市場化的策略主要是通過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中的生產模式來進行高校管理人員的職權轉變,實現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角色互換,樹立為學生服務的信念的高校新形象.詳細來說,就是要對高校中的各部門進行職能轉換,將生產者、供應者和監督者融為一體來達成相互監督相互工作的模式.由原來的高校是作為一個提供者轉變成制定者、購買者和監督者,將權力轉換.并且將過去單一的行政管理模式進行了創新,將高校、市場和社會組織三者進行有機組合.在服務的提供方面,“整合”平臺的創建是應對學生利益需求而存在的,通過這個平臺的推廣,學生能夠從多個渠道取得自己想要的相關信息,然后快速的處理自己與學校之間的事務.高校應該建立跨部門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充分滿足學生多種多樣的需求.傳統的行政處理辦法都是單對單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來為學生進行服務的,這樣難免出現效率低下,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整合”平臺的出現則是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服務,并且幫助學生所要處理的各項事件,例如學籍辦理,學分查詢,考試查詢等,并且能夠加強學校各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資源的聯系與共享.

        3.4“整合”平臺的運行條件在“整合”下,需要滿足以下條件:①以滿足學生需求為最終目的.學生是信息平臺最主要的使用者,高校各職能部門在對學生進行服務時要從全方位出發,從不同方面進行管理平臺的動作,從而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②運作過程調控.整個運作過程要做到宏觀調控,以圍繞學生需求為目標,并且采取相對應的控制措施.③資源共享.建立一個能容納大量資源的信息平臺,需要高校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進行資源的配備.④采用合理的機制.如果各個部門進行協同工作,可能會出現復雜難以控制的場面,因此合理的機制是制約各職能部門職權的重要保障.⑤構建和諧的合作氛圍.各職能部門在工作時做到,“異”在于工作內容的不同,“同”在于能夠共享分享相互之間的資源,并且做到相互信任與支持,從而達到管理的目的.

        4“整合”對高校管理的影響

        “整合”的出現將高校從管理者的角色轉換為服務者,高校能夠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并且能夠使高校的校園服務擺脫空間和地域的限制,傳統模式下,學生在獲得校園服務時是固定的,還會受到信息缺乏的限制.而在信息化的管理平臺下,學生在接受校園服務時幾乎是不存在地域的限制的,學生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受到一種良好的服務體驗.“整合”能夠為學生提供全面而廣泛的信息資源,能夠在參與高校活動中獲得重要的資源,能夠在接受高校管理的過程中參與監督.讓學生擁有了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學習資料、考試信息、保研手續等事務的查尋與辦理都能夠通過信息化的管理平臺進行快速的解決,不用花費過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處理這些事務.“整合”覆蓋面廣的特點能夠為學生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

        5總結

        “整合”能夠為高校提供行政效能,提高行政效率,可以優化高校的服務供給.高校的各職能部門可以通過無處不在的移動設備了解學校各處的信息,并且迅速做出決策.并且可以充分征集校園內的信息,以保證決策的實用性與合理性.職能部門能夠學生做到直接溝通,使高校的服務管理更加直接,并且及時有效,能夠針對學生的個人問題迅速提出解決方案,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服務.當然“整合”平臺的出現,等于是一種新事物的出現,其的建設成果離不開高校領導的支持以及師生的共同努力.同時,高校各職能部門能夠做到資源整合,給予學生充實的服務,也是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肖艷.大數據時代地方高校實現協同創新信息管理平臺構建及路徑[J].情報科學,2015(11).

        [2]曾維和.整合性公共服務———當代西方國家公共服務提供的新模式[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2(01).

        [3]孫智慧,周湘林.余雅整合視角下高校信息管理平臺創新及其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4).

        [4]李帥軍,主編.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論與實踐[M].科學出版社,2007.

        [5]沈大強.高校教育教學管理信息流的集成研究—以廣西大學為例.廣西大學,2008.

        [6]陳建華.馬玉芳.淺談如何構建高校數字化校園信息綜合管理平臺.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10).

        第6篇:資源整合和資源共享的區別范文

        摘要:文章認為在數字化環境下,圖書館應在信息服務的環境下重構服務模式,并創新數字化服務狀態,以適應信息服務的激烈競爭,從而約束人們的信息閱讀行為。

        中圖分類號:G250.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6)07-0105-03

        數字化環境下,圖書館要從資源載體、信息獲取路徑、結構體系等方面,進行重構和創新,在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改變傳統的單一、封閉式閱讀服務狀態,替之以開放的、多元的數字化信息交流方式和服務模式,從而使圖書館的服務和管理功能更加趨于寬泛和豐富。

        1 數字化環境下為圖書館轉變信息服務模式帶來的契機

        以網絡化、數字化為代表的現代新型信息技術,為圖書館的數字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圖書館的服務模式進行了創新和變革,數字化、網絡化技術驅動的“全面信息服務”機制使圖書館的信息交流結構得以重組,服務功能得以完善,并走在了數字時代的前沿,成為社會知識的“儲存器”“交換機”和“加油站”。

        1.1 技術環境帶來的契機

        普及而寬泛的網絡是計算機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的產物,為圖書館的數字服務模式轉變提供了有效的數字信息資源。在互聯網通信網絡中,支撐技術環境有:中國計算機公用互聯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中國網通高速寬帶互聯網、中國科技網、中國遠程教育衛星寬帶網、中國有線電視網等。同時,新的數字出版技術也為圖書館數字化服務模式帶來了契機,由于數字信息資源的時效性要求較高,從出版到上架的周期較短,圖書館可以借助于預印本和開放存取數字化交流模式,為社會提供有效的服務。

        1.2 人文環境帶來的契機

        圖書館崇尚和推行“讀者至上,服務第一”,堅持“用戶中心論”的服務理念,尤其是在當前網絡技術普及的時代下,用戶的信息行為習慣和需求發生了較大的改變,這些信息閱讀需求在數字化環境下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1.2.1 信息需求的多元化特征。網絡信息化環境下,人們對于信息的需求顯現出多元化、綜合化的態勢,由圖書、期刊、科技報告、產品樣本到專利文獻等,用戶需求呈現出動態化、回溯性和歷史性的信息特點。

        1.2.2 信息需求的即時性特征。用戶對于信息的需求有多樣性,但在網絡化傳遞的數字化狀態下,圖書館應向用戶提供最為快捷、新穎的知識信息,避免了無謂的重復研究,確保知識信息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即時性。

        1.3 市場環境帶來的契機與挑戰

        一些出版發行商、文獻索引服務商參與到信息服務中,改變了圖書館原有的信息服務壟斷地位。同時,商業性的信息服務商已成為信息服務領域的新生代,它們以高端的技術、高效的信息服務手段,進入到信息服務領域,圖書館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挑戰。

        1.4 體制環境帶來的契機

        在社會環境變化的形勢下,圖書館要廢除那些不合理的舊體制,建構全新的信息服務新體制,要注重信息服務形式與內涵并重的管理體制,用優化的信息服務管理思想進行變革性的管理,如:現代企業管理的“業務流程重組”體制,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同時,圖書館要在社會價值的多元取向面前,尋求社會公益效能和市場經濟信息樞紐的平衡點,要擯棄“公益”與“市場”對立的二分對立思維模式,在個人的價值觀發生轉變的知識信息經濟時代下,圖書館也要進行重新定位,要實現具有主導性、活化性和增值性的信息服務。

        2 數字化環境下圖書館服務模式的轉變

        2.1 信息服務對象的轉變

        在數字化環境下,圖書館要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服務能力和水平,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關注服務對象的改變,要從區域性的服務對象向社會化的信息服務對象轉變;要采用區別于讀者的思維角度,進行信息服務對象的關注和定位。圖書館要從自我封閉、有限開放的模式中解脫出來,要關注服務對象的社會化趨勢,將服務擴展到任何一個使用網絡終端的用戶,不再限定“法定”的讀者,將服務拓展到物理用戶和虛擬用戶等不同層面。

        2.2 服務途徑的轉變

        圖書館的資源獲取要從實體化的信息服務獲取途徑轉變為數字化的信息服務途徑。可以通過傳統的獲取模式,如:采購、交換、捐贈等;也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渠道獲取信息資源,數字化的信息資源可以是外購的數據庫資源,如:中國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等。

        2.3 服務內容的轉變

        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內容由單一的淺層次服務轉變為多樣的深層次信息服務,這些數字化的信息服務更具有針對性,在信息服務的過程中體現出增值性的服務特點。其服務內容主要有:公共目錄查詢、輔用戶服務、數字資源檢索、數字參考咨詢服務、網上資源導航、用戶教育與培訓服務等。

        3 數字化環境下圖書館服務模式的信息化轉變路徑

        3.1 構建全新的圖書館數字信息資源體系

        在數字化環境下,圖書館要構建全新的數字信息資源服務體系,加強自身的數字信息資源共享體制建設,借助先進的數字圖書館技術,以系統化、數字化為標準,進行全新的圖書館數字信息資源服務體系建設,建立館際數字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利益平衡機制,在積極參與、共建共享的機制驅動下,尋求參與共享各成員館之間的利益均衡,推動數字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可持續性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3.2 加強圖書館數字信息資源的整合

        圖書館數字信息資源的整合主要是對數字信息內容、功能、結構等進行融合、重組。如:采集、分類、編排、分流等工作,可以在數字化的數據存取自動化模式下,完成用戶對不同信息資源的檢索和利用。具體整合方式主要有:基于OPAC的信息資源整合、基于跨庫檢索的信息資源整合、基于資源導航的信息資源整合、基于超鏈接的信息資源整合等;可以通過對資源缺陷的彌補,對信息資源進行過濾,以滿足用戶個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實施對信息資源的有效評價,提升圖書館自身的競爭優勢。

        3.3 構建面向用戶的網絡服務模式

        3.3.1 數字化參考咨詢的協同服務模式。數字化環境中用戶對于圖書館的信息資源要求日益提高,隨之催生出圖書館新的數字化參考的協同服務,它又稱虛擬參考服務、在線參考服務。用戶可通過網絡面向用戶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實現數字化信息資源的共享、專家共享、服務共享,虛擬的數字參考服務模式可以解決單個圖書館受限的問題,在專家服務合作團隊中實現優勢互補,更加有效地開展數字參考咨詢服務。

        3.3.2 學科信息門戶服務模式。數字化環境中的信息資源服務模式是針對特定的學科或主題,進行學術網絡資源的采集、描述和組織,在網絡平臺上實施瀏覽、檢索、導航等增值性的服務。它是一種集成化的、全方位和一體化的信息服務模式,它可以通過組建信息專家團隊,吸納具有不同專業知識和信息咨詢能力的人才,實施放射性的服務。

        3.3.3 主動輸送信息的個性化服務模式。個性化服務模式是基于網絡的推送技術而增加的一種新型信息服務模式,它是利用一定的標準和協議,根據用戶的信息需求,在特殊軟件系統的支持下,傳送給用戶所需要的信息。其個性化信息輸送渠道可以通過郵件推送,也可以通過“頻道”推送及預留網頁等方式,實施個性化的信息服務。該模式是引導和培養用戶需求的一種新型服務模式,它具有針對性、可定制性、主動性、智能性等特點,建立與個性化用戶需求相適應的信息服務模式,體現了“信息找人”的主動服務模式,極大地提升圖書館的信息服務質量和效率。

        3.4 變革和創新圖書館的服務管理機制

        圖書館為了有效地傳播信息資源,需要創新服務管理機制,引入信息營銷理念,打破圖書館與生產、科研、市場相對立和分割的封閉狀態,創建新型的、以人為本的效益價值觀,構建先進的圖書館管理理念。圖書館的這種信息營銷管理理念,實現了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和服務,以及圖書館和用戶之間的價值對等交換。以信息服務作為營銷對象,以網絡為依托,實施內外營銷和互動營銷相結合的模式,通過不同的信息營銷策略,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和質量,推動圖書館服務效益的最大化,推進用戶與圖書館信息資源的無縫銜接。

        3.5 樹立先進的服務理念

        圖書館在向現代化縱深發展的形勢下,要樹立先進的服務理念,以知識管理、忠誠管理、關系管理、全面質量管理為理念,創新和變革圖書館的管理思想。在先進的服務理念下,創建學習型圖書館,注重知識的引導作用,對用戶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分析和研究,吸引和挖掘潛在的用戶需求。

        3.6 關注數字化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的長期維護與留存

        圖書館信息資源要有永久可存取性,需要對大量的模擬文獻的數字化資源進行管理,數字化資源需要涉及多項技術,包括:錄入、存儲、數據管理與分發、元數據管理、唯一標識管理、安全機制管理與控制等。它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它不僅保持實時的、完整的、動態的數字化信息,而且起到傳承人類文化和歷史經驗的作用。在知識化、網絡化、可視化的狀態下,實現數字化信息資源的共享,避免了資源無謂的浪費和重復,從而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4 結語

        數字化環境下的圖書館信息資源要以用戶為中心,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服務理念,在用戶需求多樣化、個性化、時效化的趨勢下,進行其基于網絡的數字信息資源服務模式的轉型,要立足于圖書館的實際情況,對館藏資源進行整合和重組,從圖書館的結構、形式和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扭轉原有的封閉式的單一服務狀態,要向用戶展示出開放式的、大規模的、可擴展、可交互、分布式的數字化信息資源,使用戶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數字化信息,在圖書館服務體系創新的模式下,進行開放性、增值性、個性化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王曉明.拓展網絡化時代圖書館服務模式的探討[J].蘭臺世界,2011(27).

        [2] 張軻,陳能華.三網融合環境下數字圖書館的發展和服務模式探討[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1(2).

        [3] 張雪梅.數字化環境下圖書館閱讀推廣模式的實踐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4(2).

        [4] 關健宏.數字化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員職業道德建設之我見[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3).

        [5] 孫剛.數字化環境下圖書館服務競爭力的體現[J].科學中國人,2014(7).

        [6] 譚曉燕.信息化社會圖書館服務模式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4(17).

        第7篇:資源整合和資源共享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高技術虛擬產業集群;資源計劃;資源配置;企業資源計劃

        中圖分類號:F06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7133(2012)03-0001-05

        近些年來,產業集群的發展和創新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課題,尤其在高技術產業發展應用中,產業集群戰略的創新效應十分明顯。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為了能夠在更大范圍內獲取和利用資源,高技術產業集群呈現出“虛擬化”發展的趨勢,一種新的產業集群形式——高技術虛擬產業集群(high tech virtual industrycluster,HTVIC)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HTVIC是指高技術領域內的企業、相關機構以合作創新和共同發展為目標,借助網絡、信息和通信技術在虛擬空間上集聚,通過最大程度的整合集群內的資源和能力,使成員分享機遇、共享資源,在密集的合作競爭活動中實現資源協同的一種組織形式。

        區別于傳統企業和組織“垂直一體化”的資源配置模式,HTVIC的資源配置具有整體性、層次性和分布性的特點。HTVIC本身動態、松散的復雜網絡結構決定了集群要想獲得整體競爭優勢必須構建一套滿足HTVIC特殊性需求的資源集成和優化配置機制。將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與高技術相關的資源進行集成配置,使各類資源要素在HTVIC成員的合作競爭活動中不斷挖掘自身優勢,與其他資源整合,實現HTVIC資源“1+1>2”的協同效應,進而獲得集群整體競爭優勢。

        HTVIC擁有的資源并不是越多越好,這些資源在未經過優化配置之前大多都是零散的、非系統化的,要充分挖掘這些資源的最大使用價值,就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對這些資源進行集成、激活、實施、匹配、再構建,使之更具條理性、柔性、系統性和價值性,并將資源合理配置到最能發揮其價值的地方,這一系列活動就是資源配置過程。目前對組織資源配置問題的研究大多以資源觀理論(RBV)為基礎,分為計劃和市場兩種配置模式,但這些方式更適合資源產權明了、邊界清晰的組織形式。HTVIC作為一個邊界模糊、由多成員構成的一種自組織系統,對其資源的配置應從整體考慮,把握資源和任務相匹配的原則,充分利用HTVIC的虛擬化優勢,實現高技術資源的分布式優化配置。在集群資源配置的過程中,HTVIC各種能力逐漸形成,如孵化能力、創新能力、成果轉化能力等,這些能力在市場中表現為HTVIC獨特的競爭優勢,進而推動高技術產業的整體發展,因此,HTVIC資源配置機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作為一種先進的資源管理思想和方法已被理論界和企業界所接受,其核心思想在于強調通過協調企業業務流、信息流,對企業資源進行有效的調配和平衡,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從而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是ERP思想主要面向企業個體,顯然不適合由多個跨地域的企業集聚的HTVIC的資源管理,因此,以ERP思想作為指導,提出一種基于資源計劃思想的HTVIC資源優化配置機制。

        1 HTVIC資源內涵及運行基礎

        1.1 HTVIC資源的內涵

        對HTVIC資源內涵的界定是:能夠為HTVIC成員所利用并為集群成員創造價值的各類資源要素及要素之間關系的總稱。它們由集群成員各自擁有的各類資源、自愿貢獻的共享性資源及集群獨特的品牌和聲譽資源等構成。根據HTVIC的結構,HTVIC資源具有以下特征:

        (1)HTVIC資源從分布的地理位置來說,是分布的、地域分散的。

        (2)成員企業對自身的資源擁有最終控制權,成員在集群的公共平臺可公開或共享資源信息,在遵守集群規章制度的前提下,參與集群的資源運作。

        (3)HTVIC資源的內容和數量是動態變化的。

        (4)HTVIC成員間合作、競爭關系并存,因此資源具有競爭性,同時還表現為協同性。

        綜上,HTVIC資源的特點可歸納為分布性、自治性、動態性、競爭性、協同性。

        1.2 HTVIC資源運行基礎

        HTVIC資源配置活動是在一定的運行基礎上進行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HTVIC成員圍繞高技術價值鏈進行價值創造活動,核心高技術企業之間具有相似的資源稟賦、市場和相似的生產、銷售流程,成員間的合作競爭活動因資源和流程的相似性更加頻繁。

        (2)HTVIC成員彼此資源共享。成員自愿貢獻的資源以及集群的公共資源都能為HTVIC成員所共享,共享性資源具有排他性,集群外部企業沒有權限使用,這種共享行為促進了成員間更深入的合作,使HTVIC網絡結構更緊密、穩固和持久。

        (3)HTVIC成員間的協調性比較強。在HTVIC內部,成員間有著相似的價值觀、文化氛圍和較好的信任關系,這些都為成員間的溝通和合作提供了比較好的基礎,降低了資源交換過程的交易成本。HTVIC是在成員間不斷地合作、競爭、再合作、再競爭的反復磨合過程中所沉淀下來的相對穩定的網絡結構,成員間對彼此的資源及合作狀態更加熟悉,因此,HTVIC成員間具有較強的協調性。

        HTVIC的運行基礎為HTVIC資源計劃的設計和資源優化配置提供了有利條件和依據。

        2 HTVIC資源計劃與ERP的區別

        HTVIC資源計劃(HTVIC resource planning.HTVIC-RP)是對ERP思想應用于集群環境的一個延伸,是一種對HTVIC資源配置過程進行規劃的機制,目的是通過規劃,使HTVIC內的資源和任務在數量上趨衡,在應用上實現最優匹配,進而實現資源協同。

        HTVIC-RP與傳統ERP在以下幾方面有所不同。

        (1)應用環境。傳統ERP主要面向企業自身及其業務往來相關資源。HTVIC環境下,成員企業之間的資源協同是為應對動態的市場環境而形成的,HTVIC運作中對資源的管理,具有網絡化、虛擬化、多主體管理和控制的特點,在考慮HTVIC整體發展戰略的同時,照顧成員企業的利益。

        第8篇:資源整合和資源共享的區別范文

        2011年3月,吉博公司銀行顧問團,總結全國實戰經驗,走進招商銀行浙江省分行,針對網點、財富中心、理財經理等多個層級,采用教練式一對一、一對多、小型理財沙龍等多種形式進行“示范銷售教學協助銷售獨立成交”等具有吉博特色的培訓方式, 全面的提升了行員營銷戰斗力并完善了團隊建設。下面,與大家分享此次培訓過程的三大亮點。

        資產配置的推廣

        資產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是展示理財經理專業度的最好方式。姚老師糾正理財經理的觀念,理財不僅僅是有錢人才能做的,任何人都需要將自己的資產進行配置,讓自己的資產處于安全、保值、增值的狀態。資產配置的推廣勢必會成為銀行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的基礎,針對不同客群、不同的年齡、不同投資類型的客戶,進行短、中、長期的資產投資配置。投資組合要依據投資者的風險承受意愿來評價:低、中、高,根據收入、平衡和增長策略的不同而定。

        客戶經營

        客戶永遠都是銀行賴以生存的資源,老客戶深耕與新客戶開發是銀行業永恒的話題。老客戶深耕要保持怎樣的聯系頻率?用什么來維系與銀行更深的關系?需要提供怎樣的服務?

        以上表格,輕松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對于如何對客戶進行分群、維護和開發,請參考《首席銀行家》創刊號封面主題的文章。

        我們都希望任何資源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銀行的客戶資源同樣也是如此,那么開發客戶也就成為了重中之重。要不斷的開發新客戶,客戶資源才能細水長流并永續經營。在客戶開發中可運用客戶之間的轉介、公私聯動、批量營銷等多種方式,重點在于開發新客戶的策劃與活動的后續跟進。

        私人銀行個人風格塑造

        私人銀行服務于高端客戶,高端客戶在銀行端的服務不只是專業周到,了解客戶的需求和達成盈利的目標才是私人銀行為客戶做好服務的根源。客戶的資產投放在銀行并非完全只為增值,而是最安全、可保值、有效的資金資源整合,并能與銀行在生活上、事業上等多方面達成資源共享。理財經理應配合客戶的興趣愛好,增加自己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最重要的是為客戶提供尊貴細致,并區別于一般客戶的高端理財服務。

        姚老師認為建立領先的財富管理業務,網點應從以下五個關鍵方面著手:

        1. 深刻理解客戶群的特征和需求。

        2. 對各客戶群進行高度差別化的價值定位。

        3. 為實現價值定位量身定制客戶服務模式。

        4. 內部驅動力:組織、人力資源、政策、流程、工具和系統。

        5. 管理業務模式的經濟效益。

        銀行業的業務發展日新月異,從理財產品的興起到理財產品的叫停這個階段中,必然也會有新的替代產品產生。在銀行產品日益趨向同質化的情況下,除了加強產品的創新和研發速度,同時更要注重銀行從業人員專業度的提高,時間管理、業績管理和目標管理方面的能力也需與時俱進,才能在同業競爭中取勝!

        本案執行老師 姚璁穎

        吉博金融管理十大名師之一

        銀行網點管理專家

        第9篇:資源整合和資源共享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慕課高校教學信息素養實驗探討

        新時期人才培養在關注智力培養的同時也關注信息素養的訓練提升。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人才培育的基本技能要求。我國高校不斷加大對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投入,多渠道做好高校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推廣實施。但無論是課程形式還是課程內容,在信息素養培養方面并不理想。無法滿足大學生對信息資源獲取及利用的需求。慕課作為創新的教學模式,為高校的信息素養教育注入活力,高校應抓住機遇,積極創新,借助慕課的熱潮實現信息素養教育的深入實施,輸出高素質的信息化人才。

        一、慕課的含義及特征

        慕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思路和模式,又被稱為開放性的網絡課程體。慕課受眾對象更廣,在提供開放互動的視頻教學資源基礎上,實現在線答題和師生互動交流。慕課理念最早由加拿大學者戴夫科米爾提出,20世紀90年代傳入我國,21世紀信息時代的到來使慕課備受關注。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授課模式,慕課具有三方面特征:其一,具有大規模特征。慕課受眾對象廣,所有學生都可以互動參與甚至不局限于高校學生,遠遠超出傳統課堂教學所容納的學生數量。只要網絡注冊成功就可以自由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其二,具有開放的特征。慕課是面向全球開放的網絡課程體系,沒有選課人數及學生身份的限制,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慕課學習與互動中,而整個學習過程幾乎是全部免費的。其三,具有靈活性的特征。與傳統的靜態授課模式不同,慕課具有教學實施的靈活性。授課教師圍繞課程知識點進行短小視頻的提煉整合與,時間多控制在十幾分鐘內,學生注冊后即可以自由觀看,帶有碎片化教學傾向,契合學生碎片化學習的實際。與互聯網的遠程教學、網絡公開課教學模式不同,慕課除上傳課程資料之外,還設置課間提問、課后作業、在線測試等環節,讓師生互動,這種豐富多彩的授課形式更吸引學生關注。正是因為慕課的既定特點決定其在高校信息素養教學中有現實便利性。

        二、慕課對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的影響

        1.帶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融合

        隨著教育的信息化建設,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趨向越來越明顯,慕課無疑為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機和支持。信息技術應用于高等教育,技術進步帶動教學模式的革新,知識傳授轉變為素質培養,帶動教學質量的優化提升。信息時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設的需求更為迫切,教育教學也不例外。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必不可少。具備信息篩選與整合的能力,能瀏覽網頁、下載文件、加強信息檢索、準確快捷地獲取信息知識,經綜合整合與科學分析后轉化為自身的綜合素養。由慕課引發的教學改革熱潮其開放性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不受時間與年齡、地域的限制,每個人都可以參與慕課學習互動中,通過網絡免費接受高水平的教育,顛覆傳統的教育模式,帶動高等教育信息建設深化。每個人的學習自主性更強,學習更為自主便捷,在學習中真正做到個性化的關懷與關注。慕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高等教育的前沿發展趨勢。

        2.創新高校信息素養學習方式

        對于高校教育教學來說,學習方式的創新優化對教學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當前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多通過課堂教學、課外輔導及實踐實訓等渠道,而這些渠道信息素養教育的局限性十分明顯。慕課背景下,信息素養教育獲得新的載體支持。不同于以往的面授課程,慕課形式更為多樣,內容更為豐富,具有很強的課堂互動性,在實際的課程講解中能融合各種趣味性的實操練習,讓學生理解并鞏固學到的知識,“學中做”“做中學”,激發學生探討學習的欲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實效。慕課開放性及大規模化的特征使信息素養的教育從校內延伸到校外,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減緩信息素養教育的現實壓力,讓高校學生多渠道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慕課授課的靈活性為自由的模塊教學奠定基礎。高校不同專業的學生對信息素養教育的需求略有差異,慕課關注學習需求的差異性,基于學科內容劃分模塊,滿足各個學科門類的需要。慕課可以靈活調整模塊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嵌入式組織教學,師生互動更為高效靈活。

        3.帶動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實效發揮

        隨著慕課熱潮的掀起,慕課時代到來,慕課背景下實現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的深化必須發揮圖書館的積極作用。而其積極作用的發揮建立在圖書館角色轉化的基礎之上。高校圖書館應加大對慕課實施的關注,無論是行動還是實踐都與慕課熱潮相匹配,加大宣傳,讓更多的學生了解熟悉慕課,學會注冊與使用慕課,為高校圖書館服務空間的拓展提供便利。基于慕課的教學大背景,高校圖書館必須與時俱進,做好角色的創新轉變,帶動傳統信息素養教育模式的革新。把握慕課發展的趨勢,加快搜索引擎,信息檢索技術的更新,在慕課課程中加大對信息應用及技術方面的指導。引導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更好地應對信息基層的現代社會,高校圖書館發揮慕課的教學優勢,為讀者提供終身教育學習的平臺,幫助讀者不斷提升信息素養。

        三、慕課背景下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的創新舉措

        1.關注校本特色,創建信息素養慕課

        高校基于慕課實施的大背景,要做好高校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貫徹實施,必須有信息素養慕課課程支持。在專業課程教學之外,引入具有校本特色的信息素養慕課課程,圖書管理員在慕課課程創設中積極發力,熟悉慕課教學流程,為其他教學環節的服務奠定有效基礎。信息素養慕課課程創建是長期持久的過程,慕課全球開放的屬性意味著只有最優質的課程資源才具備強勁的競爭實力,課程制作必須走共建共享、資源整合之路。建立信息素養慕課教學制作團隊,與其他部門溝通協作,尋求專業視頻制作公司的技術支持,積極挖掘信息素養典型案例,加大知識管理理念的慕課融合,實現知識模塊化的處理與并聯,讓更多的人更加自由主動地參與到信息素養課程學習中。

        2.整合信息資源,加強信息素養指導

        對于高校信息素養教學來說,信息資源的整合優化教學指導。高校圖書館作為信息資源的集散地,必須在資源整合教學指導方面持續發力。慕課實施以來信息量激增,信息來源渠道廣,信息資源形式多樣,圖書館員多渠道整合,綜合性分析,圍繞信息素養培養的大主題進行課程資源的重組與分類標引,為高校學生提供正確的信息指導。在信息指導下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分析知識,評價利用信息,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慕課帶有出版模式和信息資源的標簽屬性,圖書館必須將成熟的慕課資源整合到學科教學中。

        3.借助社交媒體,提升信息素養教育實效

        對于高校的信息素養教育來說,社交媒體的優勢作用發揮必不可少。新時期做好社交媒體的創新應用是高校信息素養教育創新的思路和策略。微信、微博、論壇、視頻會議等社交媒介讓慕課資源共享落到實處,帶來慕課學習分享體驗的優化。基于社交媒體的慕課信息素養教育實現了交流模式的全方位拓展,基于社交媒體,圖書館員可以多渠道了解讀者需求,獲取信息,根據教學內容和課程開展進度做好學生資源利用的幫扶指導。社交媒體的寬泛性意味著很多虛假信息摻雜其中,這需要圖書館員加強不良信息的篩選排查,引導學生堅持用辯證思維和批判思維看待信息,篩選有價值的信息,為我所用。

        4.加大數據關注,深入挖掘慕課平臺數據

        基于慕課的大背景,做好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的實施,必須發揮慕課平臺的數據分析作用,做好用戶行為需求的分把握。數據的信息反饋功效十分明顯,客觀的數據統計分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用戶信息素養教育的現實需求,在信息服務中更具針對性。高校圖書館依托慕課的數據平臺,加強用戶資源使用方面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加強對學習者整體學習情況的分析,做好不同學習者個性化需求的關注,借助更系統、成熟的數據分析報告,及時反饋給授課教師,指導教師做好教學計劃的調整。基于學生的信息需求,提供與需求相匹配的信息資源,有針對性地訓練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提升其相關信息技能,研究規律,做好教學方案的優化部署。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一区精品动态图 |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一区在线 |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中文字幕 |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不卡 | 五月丁香久久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