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范文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

        第1篇: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范文

        關鍵詞: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理論 工程管理 應用

        1 循環經濟理論的概念

        “循環經濟”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生態經濟時談到的。循環經濟是與線性經濟相對的,是以物質資源循環使用為特征的。其發展要求企業在進行管理控制的過程中,既涉及人與人之間的利益調整,又涉及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等關系的協調,更加強調人的發展與生態效益的協調。它在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吳季松認為,循環經濟是指遵循生態學規律,將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實現廢物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循環經濟是一種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目的在于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馬凱認為,循環經濟的核心特征側重于資源的利用和再生,就是以“減量、再用、循環”為原則,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實現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2 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工程管理實踐

        2.1綠色采購

        目前施工所用材料一般采用甲供的方式,在材料設備部進行采購時,要優先采購經過生態設計、通過環境標志認證的產品或用環保材料設計制作的產品。優先采購經過清潔生產審計或通過ISO14001認證的企業的聲品。綠色采購可以刺激綠色生產,可以推動企業生產、管理、控制系統的全面綠色化。在材料采購前,材料采購人員應利用自己的經驗對建筑材料市場進行預測,以適應迅速變化的市場形勢。要有計劃地安排材料的采購和儲備。注意,在編制建筑材料采購計劃時,盡量讓項目的技術人員根據圖示量和施工方案編制,由于他們對工程比較熟悉,容易確定出合理的采購量。

        2.2過程管理

        工程項目本身就是一個系統,所以要用系統的思維和方法進行工程項目的管理。包括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要合理預算,做好造價管理。實行綠色預算體系,這一體系應當包括綠色采購預算、綠色生產預算、綠色成本預算、綠色銷售預算以及資源回收利用預算。將自然資源增值、環境增值、生態增值等預算收入和支出計算在內,確定預算資產負債表、預算損益表和預算現金流量表等,從而為綠色戰略計劃作進一步的安排,協調企業各部門的工作,明確管理者的責任,告知所期望達到的業績,確立評估管理者實際業績的基本標準。工程項目部管理者要根據工程項目的實際情況確定和調整預算指標,嚴格控制工程款的支付,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力求節約。確立項目的生態總體目標,使企業的行為與項目周邊環境的保護、資源的節約相協調和聯系。引入全壽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對項目進行科學評價。

        工程項目的成本、控制、質量和安全控制是一種行為過程,會牽涉到企業和項目的管理者,也涉及到員工的參與,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并形成節約、和諧、友好型的企業文化。因此,從循環經濟的角度來看,企業領導者在進行決策時,首先考慮到節約,在進行日常管理時,要強調和諧、友好的公司文化氛圍。強調溝通和協調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成本管理是目前我國企業實行循環經濟的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它秉承全員管理的理念,全員包括各個部門的各個人員,通過相互協調和合作,達成經濟目標和管理目標。通過宣傳和培訓,提高員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意識,豐富他們成本管理的知識,制定合理的制度,做到獎罰并舉,實行承包責任制,將每項工作落實到專人,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在分工的基礎上協調、合作。

        建筑企業和房地產企業在制定和實施戰略時,應充分考慮自然、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情況,從保護自然,與自然協調發展,不破壞自然為出發點,強調資源的再利用和綜合利用,推行生態開發策略,使企業的生產、管理和控制綠色化。將綠色管理觀念貫穿于企業管理控制的全過程,實行綠色管理。

        在工程的建造和實施過程中,要綜合運用生態學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系統理論等理論,把整個工程當做一個系統統籌考慮,形成循環的閉環運作模式。實行建筑垃圾減量化、產品節能化、環境生態化。建筑產品的生產要充分遵循“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再組織、再思考”的“5R”原則,結合工程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具體的措施,從建筑產品的生產即降低材料的消耗,減少建筑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做到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循環處理的全過程治理方式,使建筑產品生產與環境保護共生共融,達到清潔生產、環境保護與企業長期發展的有機結合。建設建筑產業生態文明,努力追求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統一,成為循環經濟和生態企業的典范。

        樹立科學的管理理念、管理目標,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先進的管理手段,減少對周邊環境的破壞程度和污染程度,實現綠色生產、綠色開發。

        2.3合同管理

        通過合同的法律約束力來約束建筑或房地產企業是否按照循環經濟理論操作。建筑企業和房地產開發要改變傳統的生產開發模式,改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實行低碳、環保、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從而實現企業行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工程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動態的管理過程。在工程管理中,要創新地利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將其與工程實際相結合,使企業的生產行為與自然相協調,要想達到這一點,不僅需要企業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和公眾的共同參與。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研究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基金編號:CDJXS11031123。

        參考文獻:

        [1]柴金艷,基于循環經濟的企業管理控制系統創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1

        第2篇: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范文

        充分認識到資源再生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從而對本專業課程展開積極、主動的學習。本校專業核心是“資源再生”,因此“再生”這一導向始終貫穿于專業培養目標中。本專業培養目標為:具備再生資源科學方面知識,能在鋼鐵、有色金屬和無機非金屬材料等部門從事再生資源利用的生產、科研開發、應用研究、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應用技術人才。掌握再生金屬資源回收、再生和利用、冶金固廢資源化基本理論,具備良好實驗操作技能。專業口徑寬,適應能力強,能在鋼鐵、有色金屬和無機非金屬材料等領域從事生產、科研開發、應用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該專業的特色是密切結合經濟發展需要,著重于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相關的學科包括:無機非金屬材料、鋼鐵冶金、有色金屬冶金、金屬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選礦工程等專業。本專業與上述專業的根本區別在于:上述所有的相關專業全部是研究一次資源(即原生資源),而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專業則是研究二次資源(再生資源)。此外,研究一次資源的領域已按材料的分類設置了許多專業,而再生資源與技術專業卻是二次資源領域里的唯一專業,這就使得該專業具有多門基礎理論學科、多種工程技術學科復雜交叉的特點。

        二、基于循環經濟發展需要的專業建設思路

        在專業培養目標的指導下,該專業的建設思路緊緊圍繞“面向循環經濟需要”這一時代主題,以課堂教學為基礎,積極拓展實踐與創新教育空間,實現理論、實踐與創新的無縫對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資源再生”的認識,努力將其培養成高素質的、符合循環經濟發展需要的復合人才。基于這一思路,我們在專業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及學生創新教育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三、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模式探索

        (一)課程設置

        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必須為專業發展目標服務,充分反映課程教學的目的。在參考本校冶金專業、材料專業及無機非金屬專業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同時參考其他院校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我們提出了本專業的課程設置。根據教學目標,我們將課程設置分為通識教育類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具體如下:通識教育類課程:包括德育教育類、外語、數學、物理、基礎化學、制圖、計算機、體育以及其他適合本學科的特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包括物理化學、冶金原理、傳輸過程基本原理、材料科學(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力學、工業生態學、機械設計基礎等。專業課程:包括再生金屬冶金、冶金固廢資源化、冶金工藝學、資源加工學以及其他與本專業相關的特色核心課程。選修課程:包括循環經濟學、環境材料、冶金過程物流管理、冶金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利用新技術等。具體如圖1所示。圖1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課程設置體系

        (二)實踐教學探索

        實踐教學密切聯系課堂、社團和合作基地廣泛開展。進入專業課的學習后所需要進行的實習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三類。認識實習的目的主要在于通過教師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授課,以及工人師傅的現身說法全面了解相關的工藝過程。在實習的過程中,學會從技術人員和工人們那里獲得直接的和間接的生產實踐經驗,積累相關的生產知識。通過認識實習,學習本專業方面的生產實踐知識,為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為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積累有用的經驗。本專業學生2014年將進行認識實習,為了使學生能夠真正認識資源的再生過程,我們選取了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廠家作為我們的合作伙伴。比如我們選擇電弧爐廠,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對冶金過程有所了解,又可以對廢鋼的回收利用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比如選擇轉底爐廠,可以使學生知道鋼鐵粉塵回收以后在經過轉底爐的處理,就可以生成金屬率非常高的球團,可以直接進入轉爐或電爐。這是鋼鐵廠資源回收的一個重要途徑,這必將加深學生對本專業的認識。比如生產實習,是學生在生產現場以工人、技術員、管理員等身份,直接參與生產過的程。但是目前由于各種原因,學生沒有辦法真正參與到生產過程中。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我們考慮將學生分成小組的形式,將集中實習期變為分散實習。比如將學生分為若干組,每組4~6人,每周有固定的1~2天以企業員工的身份直接參與到企業的生產中。學生除了在生產現場實踐以外,還要幫助企業整理相關資料,如有必要可利用自己的理論知識對相關工人開展講座,這樣應該會受到部分企業的歡迎。這對于企業和學生來說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幫助企業解決了部分問題,部分學生畢業后還可能到相關企業工作。

        (三)創新教育

        本專業作為一個新興專業,擔負著為循環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使命。因此在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必須抓住“創新”這一重要命題開展相關教學。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

        1.本專業所有學生須參加“創造力與創新能力開發”

        這門課程的教學。這門課程由本校從事多年素質教育的教師擔任主講,這對于加深學生對創新的認識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相關的科研課題。

        從大學二年級開始,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并為學生指定相應的導師;同時也鼓勵學生到當地的再生資源企業中開展相關的社會實踐,了解目前資源循環產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專利的撰寫、申報,強化學生的知識產權意識。

        第3篇: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范文

        [ 關鍵詞 ] 柴達木 循環經濟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近年來,隨著柴達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平衡失調、資源短缺以及快速工業化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當前,要實現柴達木科學發展必須協調發展和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傳統經濟發展方式顯然已經不適合當前經濟發展的要求,必須尋找一種新的發展方式。而加快發展柴達木循環經濟就成為實現地區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柴達木地區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1.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的重大戰略舉措。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總結柴達木地區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發展的實踐,雖然經濟保持持續增長,但經濟發展方式還未從根本上轉變,仍然沒有擺脫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方式及資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的困擾。我們必須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把發展循環經濟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資源環境約束矛盾的客觀要求。隨著柴達木資源開發序幕的拉開,資源開發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極大的推動了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但過度的開發利用所帶來的資源供需矛盾和環境壓力將越來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柴達木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循環經濟能夠以最小的資源代價和環境成本,換取最大的經濟產出,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從而緩解資源環境約束的壓力,是柴達木地區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選擇。

        3.發展循環經濟是提升柴達木地區經濟競爭力的現實需要。當前,柴達木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機遇和挑戰并存。尤其是在工業結構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行業比重較大,經濟發展的粗放型特征仍很突出。粗放型發展模式不僅加劇了煤、電、油、水、交通等方面的供需矛盾,也形成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提升柴達木地區經濟競爭力必須走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延長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自2005年柴達木被國家批準成為全國13個首批循環經濟試驗區以來,著眼于提高資源的綜合開發、有效配置、循環利用水平,立足柴達木盆地資源優勢和良好工業基礎,明確了“依托交通干線,圍繞優勢資源,培育特色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一區四園”工作思路,扎實做好各項工作,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1.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以改善發展環境為重點,實施了215國道察爾汗至大柴旦高速公路工程、格爾木至老茫崖二級公路、青藏鐵路西格段電氣化工程,烏蘭焦化工業園鐵路專用線、330KV錫鐵山至西臺、110KV西臺至肯德柯克輸變電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電力等基礎設施項目,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顯著提升。

        2.科技支撐能力有所增強。針對制約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技術瓶頸,以科技研發為突破口,圍繞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了多項科技攻關。在油氣勘探開發和加工,鹽湖提鉀、鋰、鎂、硼、有色金屬采選以及廢礦利用等方面共取得了35項科研成果,其中20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和國外先進水平;各類企業共實施技術改造項目63項,總計投資13.89億元,其中實施節能降耗技術改造項目13個,總投資6.5億元。

        3.項目建設有序推進。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工業產業項目建設,鹽湖鉀、鈉、鎂、鋰、硼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深度進一步提升,芒硝資源開發、煤化工產業發展、尾礦利用、補鏈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省州兩級先后編制完成了《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實施方案》、《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水資源配置規劃》以及四大園區產業發展規劃等重大規劃,共簽約項目153個,簽訂協議資金634.6億元。

        當前,柴達木循環經濟的實踐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還僅僅處于起步階段,普及面較小、深度不夠、質量不高,仍舊存在一些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柴達木資源開發模式仍處于低層次和粗放型階段,資源綜合開發水平依然比較低,資源浪費、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能耗高的現象依然存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技術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技術支撐體系尚未建立起來等等。這就要求柴達木必須立足實際,不斷破解影響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的各種難題,探索出一條高原地區循環經濟發展的成功之路。

        三、加快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深化對發展循環經濟的認識

        循環經濟的發展是一項集經濟、技術、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積極參與,自覺實踐,共同努力,才能全面推進。因此,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進一步增強發展循環經濟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切實把資源保護和節約放在首位, 辯證地認識資源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即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充分考慮資源承載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人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要使政府、企業和公眾形成合力,共同參與到循環經濟的發展實踐中,從而推進柴達木循環經濟的加快發展。

        2.加強技術創新,不斷強化循環經濟發展的科技支撐

        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定的先進技術、關鍵技術作為支撐點。目前,柴達木尚未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 資源節約綜合利用技術裝備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我們需要建立以企業為主、政府支持的循環經濟技術創新體系,提高循環經濟技術支撐和創新能力,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政府部門要大力支持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加大力度研究推廣適合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循環經濟發展中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零排放技術、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處理技術,特別是降低再利用成本技術,突破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瓶頸。同時要積極支持建立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及時向社會有關循環經濟的技術、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開展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

        3.積極探索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運作模式

        發展循環經濟既要符合客觀經濟規律,也要順應基本的市場經濟規則。如果出現了不經濟的情況,政府部門應進行引導和協調,必要時應推出優惠政策或進行適當補貼。盡管柴達木在推動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推行清潔生產以及探索總結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循環經濟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應及時總結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點區的經驗和問題,總結出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工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為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探索高原地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提供示范和借鑒,爭取盡快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行動、公眾驅動的循環經濟有效運作模式。

        4. 依托優勢資源,加速培育柴達木循環經濟產業集群

        從目前產業集群的發展狀況來看,產業集群依然處于起步階段,整體規模偏小,支撐體系不健全,企業競爭力不強,客觀上受到資源和環境的制約。通過產業集群系統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有助于解決集群產生的資源、環境問題,促進產業集群生態系統的建立,而且對加強集群自組織能力、構筑成本優勢、提高產業集群的網絡組織化程度以及集群創新能力等具有促進作用,推動產業集群轉入科學發展軌道。因此要在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共同作用下,以《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和《柴達木地區循環經濟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規劃》為基礎,依托優勢資源,從循環經濟角度探索產業集群的發展戰略,加速培育柴達木循環經濟產業集群。

        5.運用制度創新推進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進行以市場機制為核心的制度創新,促進降耗、降污以及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同效益的緊密結合。因此,要在國家有關循環經濟法規的基礎上,結合柴達木的實際情況,推出柴達木發展循環經濟的地方性法規政策,以利于促進柴達木循環經濟的發展。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適合柴達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產業政策、投資政策、財稅政策等,通過價格干預和資源稅的調整,綜合運用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等調節手段,完善水、能源、礦產等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建立柴達木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與科學考核機制等,積極探索建立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提高資源利用率,構建循環經濟體系。

        參考文獻:

        [1]科學發展觀理論與實踐[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第4篇: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范文

        (一)傳統經濟

        傳統經濟的指導思想起源于西方亞當斯密和李嘉圖。主要由三個觀點,又稱為三最大原則:最大限度地開發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創造會財富、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從18世紀以來,人們基于傳統經濟學理論的指導,不斷的向自然索取,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物質文明,也極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和生活水平,然而,發展的背后,也埋藏了巨大的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工業生產依賴的石油、煤炭、天然氣、鋼鐵等資源資源日益枯竭,生態系統日趨惡化,周圍環境污染嚴重。現今,人類生活和生產已經飽受傳統經濟發展帶來環境和資源的問題的傷害,三個最大原則已經難以為繼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類未來發展令人堪憂,為了解決人類未來發展的困境,創造出新的經濟理論來指導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已經迫在眉睫。

        (二)可持續發展的提出

        可持續發展是指:“以新的生產方式不斷提高人群生活質量和生態系統承載能力,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滿足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損害別的地區或別的國家的人群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上世紀八十年代,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成員包括科學、教育、經濟、社會和政治方面的代表,之后該委員會起草了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研究報告,第一次將可持續發展設想一文字形式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提出,解決了傳統經濟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以破壞生態求經濟發展的難題,為人類未來經濟發展,如何與生態、自然相處指明了道路,這是科學的發展觀或可持續發展觀。

        (三)循環經濟的形成

        鑒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觀點,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提出“循環經濟”一詞,他的“宇宙飛船經濟”的基本觀點是:宇宙飛船是一個孤立無援、與世隔絕的獨立系統,靠不斷消耗自身資源存在,最終將耗盡而毀滅。地球經濟系統,有如一艘宇宙飛船如不借助太空幫助,盡管地球資源系統大得多,地球壽命也長得多,人類生產和生活所排放的廢物最終會污染“飛船”艙內的一切,到那時,整個人類社會就會崩潰,所以,人類必須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將傳統經濟逐步過渡為循環經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循環經濟形式基本“3R”原則:第一、減量化原則(Reduce):減量化原則是把握生產環節的入口,主張利用原料和能源的低投入,尤其是環境友好型的原料和能源,達到預期的生產和銷售的目標。追求較高的資源生產率(其中有水資源、土地資源、能源等的生產率),不能將地球既當作取料場,又當作垃圾場,把人的理性需求和減量化原則相結合,創造出人的理性需求和自然生態承受力以內的良性循環。第二、再使用原則(Reuse):再使用原則是把握生產運行的過程,盡可能的使用能再次使用的原材料來生產既定的產品,延長產品的服務期限或使用壽命。追求較高的資源重復使用率,必須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將其它企業生產殘留的廢棄物,作為最初產品的生產原料,真正的做到無廢物,資源永續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再資源化原則(Reresource):再循環利用觀念主要是企業生產的廢物利用,要在在企業內部建立循環;再資源化原則是把握生產過程的結尾,要求沒有不合格的產品,即使不合格的產品能作為原材料再次投入生產資料領域,追求較高的廢物利用率,可以減輕資源壓力和環境壓力;將不同的產業部門和不同的產業體系形成互補的統一體,轉變傳統經濟粗放開鏈的發展模式,形成集約閉環的新經濟發展體系。

        (四)循環經濟的演化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中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中國經濟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并且得到了世界的承認,中國人也完全有能力創立自己的新經濟學派。學習西方先進的經濟思想和對循環經濟理論的深入思考,清華大學大學出版社印發的吳季松老師寫的《新循環經濟學》,得到了國內外經濟學專家的肯定。吳季松老師的新循環經濟學理論在早先的循環經濟理論的原則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又創新的提出新循環經濟的的“5R”理念,創新性的提出了再思考(Rethink)與再修復(Repair)兩個新的理念,將傳統的清潔生產“3R”的理念進行了延伸與拓展,總結出了現今新循環經濟理論。

        1.再思考(Rethink):新循環經濟學理論創造性的在關注資本循環、勞動力循環的基礎之上,還要關注自然資源循環;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社會新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第二財富:修復與維系被破壞的最重要的社會財富生態系統。不能以自然財富的減少為代價來片面地增加社會財富,實現兩種財富之間的循環,互相促進,共同發展。例如:一座豪華大廈建在將荒漠化的地區,其價值將可能為零;所有的五環、六環公路如果沒有水的支持也會變成一片荒漠。

        2.再修復(Repair):為了更好的創造出所需要的社會財富,必須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大力發展生態建設工程,修復社會財富生產和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傷害,維持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是創造社會財富的基礎。在自然生態系統承載能力提高以后再增加社會財富生產,形成良性循環,與自然和諧。例如:大力發展生態工程。

        (五)新循環經濟理論創新方面

        相比傳統經濟學,新循環經濟學中吳季松老師創新性的提出了五種轉變。

        1.由一變二(提出第二財富:自然財富)在傳統的西方經濟學思想中,社會財富是人類社會擁有的唯一財富,他主要是能夠滿足人類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同時提供人類其他活動所需要的物質產品以及一些基本的設施。然而,新循環經濟提出一種新的財富:自然財富。認為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對生態系統的維持和修復也是在創造財富,換句話說創造社會財富和修復自然財富是進行社會生產的目標。

        2.由一變三(包含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和自然生態)傳統的西方經濟學將自然生態系統看作外在部分,不關注自然生態系統發展變化,同時把科學技術作為假設條件,著重研究的是社會經濟;新循環經濟學是將科學技術、社會經濟、自然生態視為一個復雜的大系統,自然生態系統也成為其組成的一部分,通過研究它們整體的發展變化,描繪出它們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協調關系。

        3.由二變三(增加資源循環)勞動、資本、資源這三者在傳統的西方經濟學被視為生產的三要素,其中針對資本循環和勞動循環都有充分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理論和實際研究成果,例如:“退休制”、“八小時工作制”、“最低工資制”等,但是對于面臨較多困境的自然資源循環使用的研究卻為數不多,而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新循環經濟學認為在當今世界的發展狀況下經濟學的研究重點應該轉變到對資源的循環使用方向上。現在急需解決的是資源的匱乏、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生態危機的問題。

        4.由三變四(大力倡導科學技術)雖然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發展的同時,可能帶來相應的負面影響,但是在當今信息瞬息萬變的科學社會,科學技術應經成為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且已經超越傳統生產三要素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要素。所以新循環經濟理論認為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函數的要素之一,它是循環經濟實施的主要保證。

        5.由舊“3R”到新“3R”(理性的要求,循環經濟與能再生的資源)新循環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循環經濟學,通過實踐對其進行了延伸和拓展,傳統的清潔生產三原則的內容也有新的拓展。減量化原則:減量化原則針對的是經濟活動的源頭,做到節約資源,降低污染,教導人們更加理性的認識自己的需求,不能是為了欲望,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即可,將經濟哲學的“理性人”的觀念擴展為“知識人”的觀念。再使用原則:再使用原則針對生產的中間過程,將傳統的關注產品使用周期和使用壽命,做到一物多用,轉變為多個行業共享生產資料和產品信息資源,建立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產品或者廢物的循環使用,建立“再制造”產業,最大可能的使用可再生的資源代替稀缺的生產資源。再循環原則:傳統的經濟形式是開鏈的,從原料的投入到產品的制造成功和廢物的排放,沒有形成產業之間的原料循環體系,包括原材料投入,產品制造,廢物排出,其他產業的生產原料。總結:由上述論述不難發現,新循環經濟學識一種新的經濟學,他不同于傳統西方經濟學,也與循環經濟有一定的差異,他與這兩者在“生產什么”、“怎么生產”和“為誰生產”這三個比較重要的經濟學問題研究上都存在差異和發展。

        二、發展循環經濟的遵循的準則

        對于循環經濟來說,其主體很明顯的是企業,也只有企業才能展現出循環經濟的理念。企業在實施循環經濟時要遵守的準則如下:

        (一)整體系統分析準則

        應用一系列的新理論、新學科,如應用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生態學以及資源系統工程管理學等等,全面地分析投入與產出,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科學技術方面的大系統上具體研究其中滿足經濟原則的客觀規律,企業在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的效益上要做到量力而行,完全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就標志著企業和工程的現代化,也是它們今后發展的方向。

        (二)循環經濟生產的準則

        在傳統的經濟理念中,大自然既是采集地,又是垃圾場,這種屬于線性經濟模式,列如很多企業和工程把河流既當成“飲水源”,又當成“排水渠”。然而循環經濟屬于閉環經濟中的生態環保型模式,根據生態學中食物鏈的鏈接方式,使經濟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模式。

        (三)生態成本總量控制的準則

        成本也理所當然的要包括生態成本,因為在經濟生產的過程中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后進行修復是需要代價,所以成本理應包括生態成本。據報道,我國因為防治污染的環境投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已占有很大比重,這還不包括對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如果再修復投入必將更大。

        (四)生產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資源準則

        利用一些再生能源(如水能、太陽能、核能等),全方面的運用現有的生態環保技術,例如無土栽培技術、基因從組技術以及廢棄礦山復墾技術等等。企業離不開水、土地、能源這些必備物資,這些物資作為企業的命脈,應該受到企業家們認真的對待,把該科技運用到企業發展的技術中去,合理的利用企業資源,給企業帶來劃時代的進展。

        (五)盡量將高科技應用于生產和工程過程中準則

        所謂在生產和工程過程中運用高科技,實際就是表明要加大知識投入的比例,在一些傳統的企業中推行高科技,創造高新技術,例如在傳統的污水處理技術中應用新的生物知識,創造出高質量的污水處理技術。

        (六)生態工業鏈的建構準則

        生態產業鏈的建構是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以國家政策為導向,將不同的產業聯合起來,形成功能強大的產業鏈,在原材料和最終排出物之間建立循環利用的關系,從而促使不同的生態產業之間發生聯動效應。

        (七)以生態建設作為各項建設的基礎的準則

        在循環經濟的理念中,生態建設是其他各項建設的基礎,若要提高整個生態環境在經濟前進中的容納能力,就必須加強生態建設。目前國家比較提倡的建設生態系統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四種: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蓄還流、退田還湖。

        (八)消費體制的綠色化準則

        不可再生資源是人類的寶貴資源,一旦消失將永遠不再出現,因此應該利用行政或是技術上的方法來減少對以這些資源為原料的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另外對于一些華麗的包裝的生產也要運用稅收等的方法加以限制。目前國家就提出在塑料袋的消費中增加稅收,這一發展趨勢應對企業有所啟示。上文所論述的準則雖然是新循環經濟所必須擁有的主要準則,但是在實際應用中,還要求企業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靈活運用這原則。

        三、結語

        第5篇: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范文

        關鍵詞:水文科學 機遇 挑戰

        水文科學的發展要結合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來發展,要基于我國社會經濟的發現現狀來發展,要借助于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來發展。水文科學的研究是為了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由于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的自然資源,是國家經理建設與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資源,由此水資源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水文科學是研究地球上一切與水有關的所有科學領域的學科,關系到社會經濟發展與人類的生存發展問題,是一門涉及面廣博且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性學科。然而水文現象復雜繁多且其在時間尺度與方向上都具有不重復性,有時還會有空間方面的變異性,這些問題使得我國相關部門對水文科學的研究要更加細致與全面。

        1.水文科學的概況

        1.1水文科學的基本內容

        水文科學作為一門研究水的學科,對水的形成、循環、時空分布、化學性質、物理性質進行相關研究。不僅如此,水文科學還要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水資源的保護、水旱災害的形成等方面予以探索。水文學科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它不但涉及水量的研究,還還涉及水質的研究。不但涉及當前水情變化規律的研究,還涉及地球上水的生命史及其未來發展的研究。不但涉及生態環境方面的研究,還涉及水利工程方面的研究。

        水文學科中最基本的兩大基本規律是水文循環與水量平衡。在我們所生存的地球上,各種水體通過水文循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而水文循環是水文研究的重要內容。

        1.2水文科學的形成過程

        水文科學是一門又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其研究可以說從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就有跡可尋,當時古埃及就在尼羅河畔勘測水位。在我國公元前一千四百年前后, 殷墟甲骨文中早已出現了有關降雨和洪水的相關記載,后來我國古代人民開始采用測雨器來觀測雨量,繪制降水量的等值線圖。法國文學家在一七七五年發表明渠均勻流公式。德國的水文學家沃爾特曼在一七九零年發明了流速儀。以上取得的成果都表現為水文科學的萌芽階段。

        水文科學的迅速發展時期是十九世紀牛頓力學的古典科學得到快速發展階段,該科學的發展帶動了水文科學的迅猛發展。作為一門涉及面廣博的學科,水文科學逐漸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系統。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由于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越發希望能夠對洪旱的基本變化規律予以掌握,以此來建造水利工程造福百姓。直到一九五七年愛爾蘭的水文學家納西對瞬時單位線的物理機制進行了深入分析,并且用數學語言描述了流域的匯流過程,這些相關理論的提出使得許多水利工程的管理更加地科學化與合理化,同時也奠定了工程水文學的基本內容。當前很多工程水文學的許多內容就是因為該階段優秀理論的提出而產生的,正因為這些優秀理論的影響使得許多的措施在工程水利中被普及開來。二十世紀后半葉,各國的經濟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數國家對水文科學的重視度大幅度提升。因為計算機領域進行了信息技術的革命,對的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水文科學領域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引人注目的是在1965年啟動了國際水文十年,并在十年之后全面實行國際水文計劃。目前該計劃已經進入了第七階段,世界各國的水文學家進一步加強了合作,許多新的理論方法不斷涌現。然而從學科的發展方向來看,近幾十年來,正是因為各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水資源有關的各類水問題不斷出現并有加劇趨勢,我們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很大的威脅。針對這些現象的發生,產生了以研究水資源短缺問題為核心的水資源水文學、以研究水環境為核心的環境水文學、以研究生態問題為核心的生態水文學等等相關水文學。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又產生了以研究氣候變化對水循環的影響為核心的全球變化水文學,該文學而今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水文學界研究的熱點。我國相關部門在政府的倡導下也積極參加各種關于水文學的國際項目與活動,在一些突出領域加大了工作量,并對其展開大量的深入研究,因此取得了比較不錯的成果。

        綜合以上的闡述不難看出水文科學研究的領域正在不斷擴大,與人類的關系越加親密,在社會研究領域的地位也越發重要。這些正是印證了水是生命的起源,萬物皆由水衍生而來。

        1.3水文科學的發展情況

        隨著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和某些新理論及邊緣學科的作用,水文科學的研究也在快步前進。尤其是人口問題、水資源短缺問題、水環境惡化問題和氣候變化問題的催化作用,使得水文科學的研究問題更加被廣泛關注。不但是我國開始重視這一方面內容,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也在該方面大花心血,國際活動頻繁起來,我國的水文學家及相關工作人員或專業人員也積極參與到國際活動的交流與合作中,展開了許多具有深遠意義的研究工作,極大地促進了水文科學的變革與發展,進而推動水文科學的現代化進程。關于水文科學當前的發展狀況,大致分為以下幾點:

        (1)國際交流合作越加頻繁。

        自國際水文計劃實施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世界氣象組織就為此召開了許多水文國際會議。因此國際水文計劃是圍繞水文科學研究與教育的國際性的全球性計劃,對水文學進行國際培訓與知識傳播,提高各個國家政府及相關人員抑或是人民群眾對水文科學的認識。國際水文計劃的重心在于應用水文學和水資源的調查評價、開發利用、管路保護及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影響,為的是幫助解決水資源問題和與水有關的社會經濟問題。

        水文科學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認識水文循環的物理過程,還需要研究對水文循環的生物控制及氣候、水文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深化對陸面生態系統的影響,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等,最終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目前生態水文學已經成為了近代水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內容涉及了土壤、大氣、植被、河流等許多因素。二十一世紀初,關于水文科學的發展,國際水文科學協會組織并發起了全球范圍內針對水文科學發展的大討論,而后許多國家相繼成立了相關研究機構來推進水文科學的研究工作。

        (2)水文科學研究的相關領域。

        首先,水文循環與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以前的水文研究側重于考慮水量的自然化,而今的水穩研究要側重考慮生物圈與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注重陸地生態水文環境與空間格局的變化規律的問題。

        其次,氣候變化與水環境的相互作用。以前的水文科學認為在陸地上整個體系中水文循環的平均值是不會改變的,對于年徑流量的漲退現象則視為階段性的波動。而今的水文科學的研究意識到一個系統中的水文過程并不總是處于平穩狀態,是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的,陸地上的生態系統對大范圍的水文循環具有很大的反饋協調作用。

        最后,人類活動與水環境的相互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利用、植被覆蓋和碳循環的問題十分突出,水文循環與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系與作用因為人為因素的干擾而受到了很大影響。因為土地利用變化十分劇烈,城市化進程加快,許多地方的河道遭到了圍墾,湖泊也因為經濟因素而受到填埋。河道、水域等許多自然生態屋被現代化改造,水文環境一下子就被迫改變。水文循環的過程是復雜交錯的,不但與陸地表層的各種自然要素的分布密切聯系,還與土地利用等關聯密切。自然變化與人為因素雙重影響下的水文循環開始變得紊亂無常,許多難以預料的災害也因此而出現。

        2.水文科學研究的趨勢與特點

        2.1研究領域趨向廣泛

        結合當前現狀,當代水文科學的研究領域將會不斷擴大,研究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復雜,還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確定與不確定因素干擾。研究規避水文循環過程中的基本規律與不可測的突發問題是一項艱巨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因而在研究的過程中要學會利用其他相關領域的理論知識或規律輔助,來幫助解決水文科學領域的相關疑難。

        2.2注重研究的整體性與系統性

        由于地球上的不同圈層之間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因而改變其一就會影響到其他所有圈層的動態規律,所以在預測未來的發展情況時,要從水文循環和轉化的物理關系上來分析氣候變化與生物作用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針對水文科學的研究也不能局限于某一技術的應用,而要結合地理信息系統、衛星遙感等技聯合起來術對其進行全方位的研究。

        2.3與人類活動關系更為緊密

        實際上說來,對水文科學進行深入研究的根本就是為人類服務的,是為了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用水問題,是為了解決生存環境中的水循環問題,是為了更好地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

        3.水文科學研究的問題與相應措施

        水文科學的研究是由于社會需求的存在而產生的,人類的需求決定了其研究方向與進程。社會發展對水文科學的需求主要表現為防洪減災、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目前我國水文科學的研究領域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其中比較突出的有水旱災害的監測與預報技術比較落后,可提供依據的水文研究資料比較稀少,區域性水文研究和關于不同水體的研究不平衡,水文基礎研究薄弱,水文基礎信息匱乏等等。

        3.1水文科學研究中出現的相關問題

        3.1.1防洪減災中的問題

        氣候變化會造成水旱災害更為頻繁,防洪減災已經成為了我國政府必須解決的社會環境問題。我國處于東亞季風區,大多數的地形自西向東傾斜,對洪水的形成與匯集具有促進作用。加之植被覆蓋率小、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使得我國的洪澇災害嚴重而復雜。因為人類盲目追求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環境的反作用,致使流域的水體分布不均、循環受礙。

        3.1.2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問題

        水文科學的研究是為了促進水資源合理安排與利用,為了有效保障水資源的安全,進而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為了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須要保證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的總量不得超過水資源的再生能力,相關部門必須要展開水資源形成與演化的研究。我國因為干旱而造成的農業方面的損失不容小覷,這些問題對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嚴重的威脅影響。雖然我國在干旱發生發展機理研究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是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我國將旱澇規律研究大多著眼于水文氣象變化規律的研究方向上,難以解釋干旱形成的物理機制,因而在針對干旱問題上還保留了大量的疑難殘余。

        3.1.3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

        水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平衡導致區域性水資源短缺,在水文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水資源合理配置與科學調度中的許多關鍵性問題至今仍未解決,我國當前還沒有形成跨流域調水的規范技術體系。

        3.1.4生態系統問題

        我國的生態系統因為城市化進程的影響而遭受了很大的打擊,各種生態問題因為難以得到良好而及時的解決而變得越發嚴重。人類活動促使水的分布及運動更加不合理與不規律,甚至導致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3.1.5江河治理問題

        針對江河治理的過程中,我國相關部門只是采取非常片面的手段,將目光局限于經濟與工程上,專注于局部河段的治理,因此未能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江河治理的地學基礎是江河治理過程中人與江河互相作用的地學,包含了地質面貌、水文氣候和流域自然地理等因素。人類根據自身意愿通過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作用給河流,這種影響漸漸將河流的相關特性改變。

        3.1.6工程規劃問題

        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因為人類活動的不顧后果,使得水文系統嚴重受損,給水利工程方面數據采集帶來極大難度。

        3.2針對水文科學研究問題的解決方法

        3.2.1為防洪減災提供支撐

        防洪減災問題需要水文信息與知識的支撐。從理論的角度上講,理應加深對洪水形成規律的研究。從技術的角度上講,理應強化水文信息的采集、傳輸、預報、調度與決策。從實踐的角度上講,理應加大非工程措施的水文依據的研究。

        3.2.2為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基礎

        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推進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人民正常穩定生活的保障。從理論的角度上講,理應加強水資源形成與演化機理的研究,加強全球變暖條件下對水資源的影響的研究。從實踐的角度上講,理應加強水資源評價與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

        3.2.3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服務

        生態安全與環境的保護需要提供相關水文知識的服務。從理論的角度上講,理應揭示水對生態安全與環境保護的影響。從實踐的角度上講,理應根據自然條件下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3.2.4為江河治理提供依據

        江河的治理過程需要提供具體的水文依據。從理論的角度上講,理應揭示河流發育演變的地學基礎。從實踐的角度上講,理應充分考慮江河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可行的改進措施。

        3.2.5為人類活動提供警告

        根據人類活動給水文系統造成的劇烈影響,應當加強人類活動對水文條件的影響,加強水文分析計算途徑與方法研究。

        4.水文科學研究的機遇與挑戰

        水文科學對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人民安居樂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相關部門重視水文科學的研究與發展,在其中投入許多人力物力財力,并且引進先進的理論方法來支持水文研究。

        從開始到現在,我國的水文科研已經與國際接軌,而且還適當地融入到教育事業中去,使得兩相領域相輔相成共同發展。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國的水文科學發展將要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面臨許多不可預測的事情。這些不可預測對于我國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因此我國應該及時抓住機遇,勇于面對挑戰。

        4.1充分利用國家相關資源

        根據我國當前的水文科學研究現狀,要充分發揮與利用我國先進的相關資源。我國已經設立了部級水文資源重點實驗室,而且還實行了“211”工程建設。我國政府應當充分抓住該機遇,啟用相關高技術人才,聯合國際相關機構并結合我國發展的實際需要來開展水文科學規劃的科學研究。重點對水文基礎研究、水文應用基礎研究和水文科學人才等教育與培養方面進行大規模的操作與規劃,實行具有我國特色的水文科學研究。

        4.2結合國家發展需求

        我國制定了水文科學研究的發展規劃,在該規劃的引領下,結合我國“十五”的發展需要,利用全國水文研究機構共同協作,開展國家級重點基礎項目研究。通過這些方式來促進我國水文研究人才的溝通交流,進而推動水文科研的進步。

        4.3鼓勵成果共享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國應當積極鼓勵水文人才與水文成果的國際化交流,將我國研究出來的先進理念同世界上的其他國家進行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各國的合作性水文項目,促進我國水文學科基礎與應用研究的發展。

        4.4培養高技術人才

        為了我國水文科研的進步與發展,要從相關研究人員的綜合素質抓起,重視水文科研高層次人才的培養。

        5.總結

        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生產實踐的日益深化,水文科研涉及的領域已向多元化發展。在接下來的研究發展中,水文科研將在應用層面加大研究力度。健康可持續的水文循環是支撐社會不斷前進的保障,是人類幸福生活的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徐宗學. 水文科學在北京師范大學:回顧、機會與挑戰[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Z1:463-468.

        第6篇: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范文

        要圍繞“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深化經濟結構調整”,支持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工業領域節能、節水和降耗的目標。“十一五”期間,應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通過自主創新或引進技術努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建設吉林省高新技術產業體系,著力培植光電子產品、軟件、新藥等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高新技術產業群,大力實施制造業信息化工程,加快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步伐,使我省傳統的資源型產業達到國家所確定的節水、節能、降耗的目標,不斷推進我省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要以推動與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提高資源節約科技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水平。一是努力研究與開發我省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關鍵技術,如玉米深加工上、下游產品鏈的延伸與廢物的再利用技術;肉類加工產業的副產品如骨膠、皮革再加工的清潔生產技術開發;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產品的綠色設計技術及生命周期評價技術研究與開發;可與上述主導產業相鏈接的相關產業的開發研究與設計。二是循環經濟發展技術體系的研究與開發:主要包括吉林省主導產業循環經濟結構設計、產業鏈條延伸及相關產業鏈接技術的開發;不同類型與規模的循環經濟示范區(或生態工業園區)的設計及規劃的研究與建設;以四平循環經濟示范區和吉林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為平臺,建設好國家級和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區。

        要搞好節約資源領域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和產業示范。近期應對我省資源領域的主要關鍵性技術進行攻關,加大投入,爭取“十一五”期間取得突破性進展,在此基礎上進行產業化示范。重點應對我省主要行業的節能、節水、原材料節約等方面進行技術開發,重點突破一批資源節約領域的重大關鍵技術問題,建立若干示范性工程。

        要搞好資源綜合利用、特別是可再生資源的再利用的關鍵技術的開發及示范工程建設。本領域的主要任務和重點包括:一是工業及城市生活污水資源化和再利用技術:二是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畜禽糞便資源化技術與設備,切實可行的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生活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技術(如發電、菌肥以及綠色建材生產技術等)與設備的研究與開發。三是包括再生金屬、廢舊輪胎、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重點對各類廢舊物資的回收和再利用進行研究,開發出一系列廢舊物資的再利用技術,并逐步促進其產業化。四是研究與開發農作物秸稈(重點是玉米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等。

        第7篇: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范文

        循環經濟學論文范文一:茶葉產業發展循環經濟論文

        1廣西茶葉產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

        1.1促進規模生產,深化經營體制

        要確保廣西茶葉產業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解決當前茶葉產業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問題,促使廣西市場有效對接,實現茶農增收。將茶葉產業化和循環經濟相互結合,不僅有利于增強茶葉產業自我積累與發展的能力,還能充分發揮、深化茶葉生產經營體制,促進茶葉產業健康發展。

        1.2提高茶葉品質,開拓綠色市場

        現代農業生產是以綠色食品為主目標,但目前市場上的廣西茶葉產品仍存在農藥殘留超標現象,其出口受到限制。而倡導并發展循環經濟能為國內外市場提供安全優質的廣西茶葉,對開拓綠色茶葉市場具有重要作用。

        1.3減少生態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

        茶葉生產與自然生態環境密不可分,在茶葉產業發展循環經濟中,通過循環將茶葉生產加工過程中的廢棄物重新投入生產或消費環節,是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模式,是減少污染的根本手段,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1.4延長產業經濟鏈,促進農民增收

        茶葉是廣西傳統農業產業之一,具有涉及面廣、帶動性強及平臺性好等特點,利用循環經濟相關理論發展茶葉產業,既可以通過延長經濟鏈條而增加就業機會,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帶動鄉村、養殖業、農產品和交通運輸等發展,又能提高農民收益,促進農村安定繁榮、和諧發展,最終帶動廣西經濟發展。

        2廣西茶葉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廣西茶葉發展現狀

        廣西茶葉生產具有優越的地理區位、氣候環境與種質資源條件,是我國茶葉生產的適宜區之一。廣西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在唐代就已種茶和制茶[5],且具有茶樹生長期長、開采早、產量高等特點。近年來,廣西茶葉發展迅速,2013年全區茶園面積7.22萬hm2,排在全國第11位,茶葉產量4.83萬t,毛茶產值24.41億元,加上花茶、六堡茶、茉莉花的再加工產值,茶葉產業總產值約68億元[6]。此外,在廣西80%的產茶縣為貧困縣,種茶是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就地就業和發展農村經濟的主要途徑之一。

        2.2存在的問題

        (1)產業化規模化程度低。廣西茶葉大多是農戶經營管理,小規模家庭作坊,生產設備落后,衛生條件較差,技術含量低,產品質量不穩定。

        (2)品牌效益低。廣西有名茶,但名牌少,獲得區級品牌稱號的只有少數幾個品種,市場占有量低,與福建、浙江、云南等省的差異明顯,茶葉大多依靠專賣店銷售,缺乏品牌營銷意識。

        (3)綠色壁壘。從2000年7月1日起,發達國家提高了進口茶的農藥殘留標準,檢測農藥從7種擴大到134種,因此廣西茶葉需要從根本上解決農藥殘留的問題。

        3廣西茶葉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3.1企業層面

        在企業中實行清潔生產,減少產品與服務中物質能量的使用與消耗。大力培育廣西茶葉生產、加工和銷售龍頭企業,推行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生產,從源頭降低廢棄物產生;改進種植技術,科學合理使用肥料和農藥,規范茶葉加工工藝,促進茶葉向綠色無公害產品發展,不僅能使污染排放最小化,還能提高廣西茶葉的市場競爭力。

        3.2區域層面

        生態園區是多個企業實施循環經濟法則的實踐模式,可同時獲得企業經營規模與生態效益。茶葉產業發展應以龍頭企業為依托,與其他小規模茶園相結合,形成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促進地方品牌的形成與發展,進而提高廣西茶葉的品牌競爭力和影響力。同時,在生態園區引進其他產業,如食用菌栽培、養殖、生態觀光等[1],使茶葉生產廢棄物轉化成另一種生產的投入品,提高物質能量使用率,實現環境效益最大化,構建循環型農業示范園區,形成農、工、商有機結合產業鏈及利益共同體。

        3.3社會層面

        首先,加強茶葉循環經濟的科技創新力度,充分利用企業、科研單位和高校的科研力量,進一步深入研究循環經濟。通過科技創新,不斷完善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能力,拓寬茶葉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方向,減少污染,提高廢棄物的再使用率。其次,政府應因地制宜,盡快制定發展循環經濟的地方性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如循環經濟規劃制度、循環經濟科技支撐和示范制度、綠色消費鼓勵制度、生產責任制度等。同時加強執法力度,促進循環經濟依法有效開展。最后,加大循環經濟的宣傳力度,倡導使用和食用綠色環保產品,在消費后注重對垃圾的分類處理,提高民眾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促進循環經濟社會化發展。

        循環經濟學論文范文二:高速公路建設中循環經濟理念運用

        1高速公路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公路建設主要是以提高通行能力為目標,90年代以后,指導思想還停留在傳統的經濟思維中,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以高消耗、高污染為代價,材料開采方式粗放、自然環境破壞嚴重;設計觀念老舊、土地和自然資源耗費量大,水體和空氣污染情況突出。

        1.1對土地的影響

        公路建設用地分為永久占地和臨時占地,永久占地是公路主體工程本身和沿線設施用地,會長期占用大量寶貴土地資源;臨時占地主要包括施工便道、取棄土場、拌和站、存料場等,這類土地應該在工程結束后盡快進行生態恢復和水土保持,否則將造成土質下降甚至荒廢。《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概算預算編制辦法》中明確了土地:征用及拆遷補償費用標準,但是實際施工過程對土地的損害并不是僅此就能夠彌補的,而即使是臨時占地中的拌和站等場地硬化,對土質和生態的破壞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恢復的。除了占地,施工中對土體擾動會破壞植被、降低土地抗蝕能力,施工垃圾的隨意丟棄,棄土棄渣分散堆放都會造成土質的下降,松散的孔隙率在雨水的沖刷過程中會造成附近土地的污染,這些都直接造成土質的下降和耕地農作物的減產,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1.2對空氣、水體的影響

        公路施工中的揚塵、施工機械尾氣、瀝青混凝土的污濁氣體排放在空氣中,不但污染環境、降低施工人員和附近居民的生活質量,也會影響沿線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水中橋墩施工時筑島圍堰對水底的攪動、施工船舶油漬污染水體、施工污水和駐地生活污水的隨意排放,都對當地水資源造成一定的影響。

        1.3噪音污染和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施工過程中土石方爆破、樁基開挖、施工機械及運輸車輛等產生的噪音較強,尤其一些不間斷施工的工程,晝夜不停的噪音污染對施工區附近的居民生活影響很大。為了滿足人民出行,公路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要改變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破壞自然景觀,而大量土地的占用也會破壞地面植被覆蓋,造成地表裸露,影響動植物的生存環境。

        2在高速公路建設中增強循環經濟理念

        2.1循環經濟理念的意義

        循環經濟是針對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經濟提出的,目的是將經濟活動調整為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和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利用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將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到盡可能小的范圍。循環經濟理念核心內涵是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確保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的良性轉化。循環經濟的建立能夠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緩解浪費,遏制環境污染,保護人類生存條件,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高速公路建設過程會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如果能加強循環經濟理念,則會降低造價、保護環境、節約國家資源。

        2.2在設計階段增強循環經濟理念

        路線的整體規劃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對環境的影響,在線路的選擇上,盡量少占用農田、良田,避開礦區、學校、文物古跡等地區,要合理保護水資源,做好排水設計。山區公路應盡可能和原地形地貌相適應,盡量避免對沿線居民的生活帶來影響。線路設計時還要加強景觀設計,通過栽種植物補充路線周圍的景觀。公路綠化后的環境可以調節路面濕度和溫度,吸收公路上的噪音、廢氣和塵土,延長路面使用壽命。路基設計時可以利用工業垃圾、建筑垃圾等廢料作為路基填料,合理土方調配減少大挖大填,適當布置通道、合并整治河道節約工程占地。路面施工的原材料以水泥、瀝青、砂石料為主,設計中要選用優化的材料配合比和路面結構層,推廣廢舊材料的再利用以及各種改性瀝青等新材料的使用從而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橋梁結構設計中要準確分析結構受力,進行合理的結構尺寸、配筋及節點等設計,不要為了安全盲目增大混凝土等級、提高配筋率,造成資金和材料的浪費。排水系統設計應對水進行合理疏導,將污水引人地面排水溝、污水池等適當位置。照明系統可以考慮采用風能、太陽能等高科技燈具,節能環保。隧道選線要注意隧道位置是否存在礦脈、瓦斯地層和含地下水的地層,避免破壞地下水資源和礦產資源。棄渣應盡量用于路基填方和橋頭路堤填土;寧可利用較遠距離的荒地棄渣也不就近占用良田;當必須占用農田時,應先將種植土運走,待工程結束后再把原種植土覆蓋于棄渣場以恢復耕種。

        2.3基于循環經濟的施工階段環保理念

        施工中要盡量保護土地,例如,施工便道等臨時工程及拌和站預制場等施工場地應盡量修建在荒地和劣質地上,嚴禁在沿線基本農田集中分布的區域和地質災害路段設置取棄土場,施工營地盡量設置在居民生活區附近不要占用林地或耕地。對于已占用耕地待施工結束后要及時進行復耕、綠化以盡快恢復農田的使用,防止水土流失。施工中要增強保護水資源意識,建筑材料如瀝青、油料、化學物品等要遠離水源堆放,防止散漏污染,倉庫周圍設置排水系統防止雨水侵燭;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需進行收集處理,禁止隨意排放;施工機械進行定期檢査,減少或避免漏油對水體的污染。公路施工過程中也會產生空氣污染,水泥、石灰、礦粉等材料應密封存放,瀝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灰土等盡量采用集中拌和,拌和場、預制場應進行場地硬化并遠離居民區,運輸車輛在物料表面進行覆蓋,施工便道定時灑水除塵,減少揚塵對空氣的污染。

        3公路建設材料的循環利用

        高速公路建設發展循環經濟主要包括將其他行業的工業廢舊物作為施工材料進行利用和將公路自身的廢舊材料重新再生進行利用,這種做法可以節約工程造價、保護國家資源、減少環境污染。

        3.1粉煤灰在公路建設中的應用

        粉煤灰是火力發電廠燃燒煤炭后的工業廢料,它的排放不僅占用大量土地還會造成環境污染,現作為新型材料廣泛應用于髙速公路項目中。在_工程里,粉煤灰可以代替或部分代替水泥等膠結材料進行軟基處理,也可以作為路基填筑的填料;在路面工程中,石灰粉煤灰類半剛性基層已經成為我國高速公路路面基層的主要類型;在瀝青混凝土路面中,高鈣、超高鈣粉煤灰可以替代礦粉降低填充料的成本;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中,摻加粉煤灰的干性水泥混凝土路面能節約25 ̄30%左右的水泥用量。

        3.2廢舊橡膠在公路建設中的應用

        廢舊輪胎是污染環境的固體廢棄物中最難處理的種類之一,在公路建設中,廢舊輪胎粗粒碎屑可作為瀝青混凝土的部分骨料進行施工,細粒碎屑可替代部分瀝青結合料使用。將廢舊橡膠粉用于公路建設,不僅能改善瀝青混凝土的使用品質、延長瀝青混凝土的使用壽命,而且有利于廢舊產品的再生利用。同時廢舊輪胎還可以作為安全設施應用在高速公路急彎、連續下坡路段,保護車輛和人員的安全。

        3.3再生瀝青混凝土在公路建設中的應用

        瀝青路面的再生技術是將舊瀝青路面經過翻挖、回收、破碎、篩分后,與再生劑、新瀝青材料、新集料等按一定比例重新拌和產生的混合料,使之能夠滿足一定的路用性能并用其重新鋪筑路面的一套工藝。我國現在許多高速公路進人大修期,舊路面銑刨后的大量瀝青混合料經過冷再生和熱再生技術處理后重新加以應用,可以節約占地、保護資源。

        第8篇: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范文

        循環農業是把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生產,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生態保護與農業生產發展良性循環的經濟模式,其基本要求是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逐步引入了循環經濟思想。在1990年就有學者提出了“保工促農、興工富縣、聚財建工”的良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自此,我國對循環經濟思想、內涵與實踐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理論上,先后提出了“循環經濟”的“3R”原則、“4R”原則與“5R”原則。實踐中,總結出了“貴糖模式”、“蟹島模式”、“武漢東西湖模式”等。到2004年,“循環經濟”理念得到了決策層的高度重視,并把其上升為國家基本戰略,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逐步構建節約型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循環經濟概念首次被寫進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加快“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從我國農業發展的狀況來看,現代化的農業應該是高效的循環農業,包括農田內的循環,種養業的循環,農業與加工業的循環,農戶家庭循環,城鄉間的循環。其目標是秸稈等廢棄物充分利用,不以焚燒為主要處理方式;推廣緩控釋肥料,化肥深施、面源污染得到控制;水資源高效利用,節水措施到位,灌溉、防洪防澇工程良好;沼氣、太陽能、風能、小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設施農業合理發展,推廣太陽能溫室,地膜全部回收;畜牧業實行集中養殖,畜禽糞便得到無害化處理;森林、草原合理開發利用,具有較高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合理使用農藥及其他投入品;土地規模經營,精簡栽培、農業機械化作業率高;農產品加工業,實現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

        二、甘肅省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狀況

        (一)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狀況

        1.農業循環種養模式

        通過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2009年全省玉米面積超過750萬畝,增加玉米秸稈200萬噸,為旱作區農民養畜致富開辟了新途徑。甘肅省利用玉米秸稈開展養畜示范建設,努力破解制約秸稈循環的“瓶頸”,探索秸稈青貯氨化綜合利用技術,將玉米摘除棒穗后進行黃貯或連帶棒穗進行田間收獲玉米秸稈,粉碎后用作青貯飼料;或將玉米秸稈進行塑料袋青貯和窖式青貯,成為青鮮的飼料;或將玉米秸稈加工壓縮成營養成分高的“畜餅干”。秸稈青貯氨化后成為家畜喜食的基礎食糧,通過“飼料—畜牧業—沼氣”模式“,過腹”還田。目前全省建成青貯氨化池4萬多個,建設秸稈養畜示范縣10個、示范村77個、示范戶1.5萬戶。秸稈養畜加強了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結合,實現了農業生態系統內的物質循環利用,促進了畜牧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2.畜禽糞污循環利用發展模式

        將畜禽糞污處理再利用,集能源、環保、資源為一體的最典型的畜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定西市隴西縣探索建立循環經濟生態園,以肉牛、肉羊良種繁育、中藥材種苗生產、科學種植養殖示范、生態能源循環利用示范為主,通過“向農民收秸稈做牛羊飼料,用牛羊的糞便制沼氣,再用沼氣池產生的沼液沼渣當有機肥料,在陽光聯棟溫室里種植食用菌、反季節蔬菜和花卉”的循環生產,實現“節能、環保、無污染、零排放”的循環生態平衡。生態園一年向周圍農民收購5000多噸秸稈,僅這一項,為周邊農民增收100多萬元。

        3.生態保護型發展模式

        生態保護型發展模式,是把現代化技術與傳統農業通過合理的投入,使農業生態系統維持在理想的狀態并能保持良好的物質能量循環,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例如在甘肅省某些地區推廣示范的清潔工程建設項目,以田園生產清潔工程、農村生活環境凈化工程、農民清潔文明意識提升工程為主要內容,一是采取千畝果園清潔生產生態化模式,重點抓生產無害化和廢棄物資源化兩個關鍵環節,以點面結合防治面源污染。通過推廣生態肥、配方肥、有機肥和病蟲草生態控制、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優選農業投入品,修建農業投入品廢棄物收集池,將農作物秸稈、有機垃圾等混合發酵生產有機肥,從而解決農業投入品和秸稈廢棄物造成的污染問題。二是采取“一池六改”,即:沼氣池、改廁、改圈、改廚、改院、改水、改路為主的家園清潔模式處理人畜糞便;以聯戶污水處理系統和垃圾物業管理為模式,解決垃圾、污水污染問題,實現了家園清潔,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通過鄉村清潔工程的實施,該試點村年均產沼肥568噸,節約原煤405噸,節電5000千瓦時,全村生活用能節支1.83萬元,生產成本下降了30%—40%,果園畝增值200元以上,80%以上農產品達到無害化標準,項目農戶平均每年節支增收2037元,實現了生產無害化、生活富裕化、環境優美化。

        (二)存在的問題

        1.畜禽糞污的有效處理及利用程度還不夠甘肅省畜禽糞便年產量約4400萬噸,由于養殖場沒有綜合利用的污水處理設施,堆放的糞便、污水不僅污染了空氣和水體,而且傳播病菌、危害農田生態。大部分畜禽養殖戶沒有較為標準的糞污處理設施,生產的糞污多用編織袋裝袋后堆放在道路兩旁或其他公共場所,或直接堆放于任意空地;部分養殖戶生產污水隨意排放,并沒有做到有效、合理利用,反倒影響了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周圍群眾對此反響強烈。此現象,在甘肅省中東部人口相對密集地區尤為明顯。

        2.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加重

        有關監測資料顯示,甘肅省遭受各類污染的農田面積已超過1300萬畝,每年因此造成經濟損失2600多萬元,而全國因耕地污染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農業面源污染不僅造成有害物質在農作物中累積,威脅著城鄉群眾的身體健康,而且制約著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隨著近年來農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化肥、農藥、地膜的使用量逐年加大,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進入農業生態系統,造成一些地方農業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日趨加重。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導致部分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量、重金屬和硝酸鹽等有害物質超標;地膜的廣泛應用帶來的“白色污染”給農業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另外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等農業生產殘留物綜合利用水平不高,秸稈的焚燒和糞便隨意排放,不僅浪費了大量寶貴的生物資源,而且造成了空氣、土壤和地下水等的污染。據了解,在甘肅省農村,除一些企業固定排放污染物帶來點源污染之外,農民、農業自身帶來的生活垃圾,種養業、化肥農藥等面源污染,通過地表徑流和農田滲漏,嚴重影響了耕地質量。

        3.農業的規模經營發展不足

        實施規模經營是發展循環農業的重要手段,沒有農業生產的組織化、規模化,就不能充分挖掘農業資源的潛力。甘肅省屬經濟欠發達地區,不僅農戶生產規模超小型化,而且農業龍頭企業規模都相對較小,循環農業的規模經濟效益無從獲得,這不僅直接影響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廢棄物的資源化程度,而且提高了政府的污染監控成本和循環農業技術的研發推廣成本。

        4.科學技術的應用相對落后

        總體上說,循環農業是以發展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為主線的科技密集型農業,是以科技為支撐、高度集約化與適度規模化相結合的多元生態農業。但循環農業在甘肅省是新事物,相關科學技術的儲備比較薄弱,國家層級的技術溢出效應弱小;各級各類循環農業技術研發推廣投入捉襟見肘,污染治理技術、廢棄物利用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遠不適應循環農業發展的需要。

        三、甘肅省積極推廣循環農業經濟發展適用技術

        (一)示范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

        1.推廣農田節水技術

        在灌溉農業區,組織實施“節水工程”,通過三年努力,逐年擴大農田節水技術的示范推廣面積和范圍,力爭達到節水增收的目標。省委省政府已決定2010年在酒泉、張掖、金昌、武威、白銀示范推廣200萬畝,重點示范推廣膜下滴灌、全膜溝播溝灌、半膜壟作溝灌和壟作溝灌等四項技術,使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每畝每年平均節水100方,共節水2億方。并規劃爭取到2012年累計推廣1000萬畝、實現節水10億立方米,從而為河西地區工業和生態用水騰出用水空間。

        2.推廣旱作農業技術

        在甘肅省旱作農業區10個市(州)的51個縣(區)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使年降水利用率由40%—50%提高到70%—80%,由每畝每毫米降水生產0.5—1公斤糧食提高到生產2.2—2.5公斤糧食;發展瓜果蔬菜“日光溫室膜面集雨節灌施肥一體化技術”、穴播小麥全膜覆蓋膜上覆土多茬種植技術。以上三種技術,使降水利用率提高30%以上,每畝每年平均可減少50方的水分無效損失。基于全省獨創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甘肅省確定2010年實施1000萬畝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工程,旱作區各市縣區將高標準組織實施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優化品種結構,主攻單產,增加總產,力爭實現糧食總產達到950萬噸的目標。

        3.推廣節肥技術

        繼續依托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優化配置肥料資源,合理調整施肥結構,提高肥料利用率,預防農業面源污染的發生。

        4.推廣節藥技術

        貫徹“綠色植保”理念,加大生物防控和物理防控技術的推廣力度,推進綠色防控和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提高全省綠色防控面積和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使全省化學農藥使用量較大幅度減少。

        5.推廣節能農業技術

        大力推廣節煤(柴)灶、節柴炕、太陽灶、太陽能暖房等技術,積極穩妥發展秸稈氣化技術和微水電技術;推廣節能型日光溫室、塑料大棚設施栽培技術和暖棚養畜技術。

        (二)示范推廣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

        1.普及農村戶用沼氣

        加強以“一池三改”(沼氣池、改圈、改廁、改廚)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戶用沼氣建設,因地制宜發展“四位一體”(沼氣池、廁所、暖圈、日光溫室)和“五配套”(沼氣池、廁所、暖圈、果園、水窖)生態模式。

        2.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

        在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沼氣發酵池、原料預處理設施、沼氣供氣和沼肥利用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供氣,形成養殖和庭院清潔化、廢物資源利用化、農業生產無害化的生態農業模式。

        3.實施鄉村清潔工程

        以自然村為基本單元,開展秸稈、糞便、生活垃圾等有機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推進人畜糞便、生活垃圾、污水向肥料、飼料、燃料轉化,實現農村庭院整潔、水源清潔和田園清潔化。

        4.推廣秸稈養畜技術

        大力推廣秸稈飼料化利用技術,促進秸稈飼料化加工,其中包括青貯和氨化,提高全省秸稈飼料化利用率。

        5.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

        在中東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和河西綠洲農業區建立高標準保護性耕作示范區,示范推廣以秸稈覆蓋和少免耕播種技術為主要內容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減少徑流量、減少土壤流失。

        (三)實施農業資源保護工程

        1.加強草原生態保護。推行草原家庭承包經營、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推廣舍飼圈養,轉變生產方式;實施草原圍欄、人工種草、草地改良和飼草料基地建設。繼續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治理草原“三化”,加大人工種草留床面積。

        2.加強漁業資源保護。在重要漁業水域,建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增殖漁業資源,修復水域生態環境。提高在4個省級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7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6個省級水產種質保護區建設,加大放流各種經濟魚類數量。

        3.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開展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建立畜禽遺傳資源動態監測體系;對國家級和省級保護品種實施重點保護。

        4.加強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保護。開展農業野生植物物種資源普查,建立一批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和草原自然保護區,對瀕危野生植物物種進行搶救性收集保存。

        四、甘肅省的循環農業體系建設模式

        根據氣候、水分和土壤條件,將全省農業區域分為河西干旱區、隴東隴中黃土高原區、甘南高寒區和隴南山地區四個農業生產分區,各地區結合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和主導產業優勢,構建適合本地區情況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1.河西荒漠綠洲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河西作為甘肅灌溉農業的主要地區,要以發展節水型灌溉農業為重點,鞏固和推廣張掖試點經驗,爭取早日將河西建成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區。河西干旱地區東西跨度較大,區內的祁連山—阿爾金山山地、中部走廊綠洲灌溉區、北部丘陵荒漠區三個自然生態類型,地貌類型、氣候條件及農業生產條件差異較大。祁連山—阿爾金山山地:采取水源涵養生態林牧業模式。根據當地的氣候、水文和土壤條件等選擇適宜種植的生態樹種和宜牧草種,保護山地生態系統的良好生態功能,實行限時輪牧,發展山地牧業,實行“草—牧—沼”的農業循環經濟鏈條,通過沼氣池建設,減少廢棄物排放,優化農戶能源結構,美化周圍環境,維護脆弱的生態功能區。中部走廊綠洲灌溉區:采取“糧—菜—瓜果—牧—沼氣”模式。充分發揮中部走廊綠洲灌溉農業優勢,以沼氣池為紐帶,聯動糧食和蔬菜種植、瓜果栽培及畜牧業養殖,全面普及節水設備,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綜合利用自然資源,延長生物鏈和農業產業鏈,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2.隴東隴中黃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區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本區是雨養農業區,干旱少雨,土質松散、土壤貧瘠。要以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等旱作農業技術為重點,大力發展旱作農業。同時,積極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改良土壤結構,因地制宜發展“退耕—林果—畜牧—沼氣—梯田—水窖”一體化的循環型農業模式。

        3.甘南臨夏高寒陰濕區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甘南冬、春季節飼草缺乏,牲畜越冬困難,夏秋草地資源豐富;臨夏種植業比例高,飼草、飼料豐富。兩地距離相近,牛羊育肥有基礎。整合兩地資源優勢,兩地間建立互惠互利的“高地—低地”、“畜—草”雙向對流模式,打造甘南—臨夏有機食品品牌,突出草畜業的優勢。

        第9篇: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范文

        關鍵詞:工程機械 再制造 綠色經濟 資源

        中圖分類號:TH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03-041-02

        1 概述

        再制造是指以產品全壽命周期設計和管理為指導,以優質、高效、節能、節材、環保為目標,以先進技術和產業化生產為手段,按照新產品制造標準,來修復或改造報廢產品的一系列技術措施或工程活動。工程機械作為中國機械行業發展的一種排頭兵產業,其再制造領域的先鋒作用正愈發重要。大力發展工程機械再制造產業,不僅可以有效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減少廢棄物排放,而且有利于轉變傳統“開采-冶煉-制造-廢棄”的線性增長模式,發展成“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

        綠色經濟自上世紀90年代產生以來,便迅速得到了發達國家以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認可與推崇,成為經濟發展的最新形式。綠色經濟以效率、持續、和諧為發展目標,以其強大的邏輯力量推動全球經濟轉變,發達國家普遍轉向了綠色經濟,在傳統經濟向綠色經濟轉變中實現結構增長以及產業升級改造,而且“綠色經濟”既是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又是指一種產業領域經濟。

        2 工程機械再制造在中國發展的可行性分析

        工程機械再制造在中國雖然起步較晚,基礎并不深厚,但是面對中國市場,工程機械再制造具有普遍優勢與獨特優勢。首先,其普遍優勢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工程機械由于其獨特的工作環境,大多為重型或超重型機械設備,其構件大型化、對其實現再制造可以更顯著地實現資源循環利用。(2)工程機械相對于其余精密的裝備行業機械,其結構相對簡單,再制造所進行的拆解、清洗、檢測、修復翻新等步驟更易實現。(3)工程機械經過再制造后附加值更高。放眼國內,工程機械的再制造具有其獨特優勢。首先是市場的可行性。目前我國設備資產總量已達幾萬億元,14種主要機型工程機械保有量達290萬臺。而且全國80%的在役工程機械超過保質期,這樣就使得工程機械每年額定的報廢數量完全可以滿足工程機械再制造市場的原料供應。再者,技術的可借鑒性。由于再制造技術在國外起步早,技術也相對成熟,像卡特彼勒,在這一方面具有成熟的導向作用。其中主要技術是先進表面技術和復合表面技術,我國相關技術已有一定基礎。

        3 工程機械再制造對綠色經濟實現的促進作用

        “綠色經濟”也被稱為“生態經濟”,它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為基礎,以生態環境建設為基本產業鏈,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適應人類新的需要而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如果說傳統的產業經濟是以破壞生態平衡、大量消耗資源與能源為特征的一種損耗式經濟,那么綠色經濟則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利用資源與能源為特點的一種平衡式經濟(見圖1)。

        圖1 傳統制造模式向外綠色再制造模式的轉化

        我國已針對綠色經濟逐步制定了相關的發展規劃。一方面,通過環境規劃引導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循環經濟,使經濟綠色化;另一反面,以工程機械再制造產業為代表,其適應綠色經濟產生,卻又在實踐結果上推動綠色經濟的深入發展,對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下面將從幾個方面來進一步剖析工程機械再制造對綠色經濟實現的推動作用。

        3.1 節約資源與加工能耗

        據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進口原油2.7億噸,增加6.8%,上漲5%,石油對外依存度達58%左右;進口煤2.9億噸,同比增加29.8%,中國將很可能在未來5至6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凈進口國。持續增長的資源進口逐步偏離了發展綠色經濟的初衷。然而,再制造卻在資源節約方面發揮了巨大的可行性作用。據美國Argonne國家實驗室統計:新制造1臺汽車的能耗是再制造的6倍,新制造1臺汽車發動機的能耗是再制造的11倍,新制造1臺汽車發電機的能耗是再制造的7倍。從這可知,過渡到工程機械領域,對廢舊機械產品進行再制造可減少對原生資源的開采,減輕我國人均資源匱乏的壓力,滿足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例如制造與再制造發動機的能耗比較。

        3.2 保護環境的“友好型”產業

        工程機械的再制造不僅在資源方面可緩解過度需求的壓力,同時,在解決目前中國面臨的環境保護方面的壓力更有顯著的作用。同樣以發動機為例,發動機的再制造可以使原機85%的價值得到循環利用,大大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再制造也催生了采用先進的技術和現代生產管理,實現了技術改造,使得再制造后的產品可以適應更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3.3 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綠色經濟綜合性強、覆蓋范圍廣,帶動效應明顯,有助于推動經濟走出危機“泥淖”和實現經濟“穩增長”。而工程機械的再制造是這一模式之下的重要的一環,其經濟效益將是制勝關鍵。首先在于,再制造的產品將使得成本大大降低,表要表現在能夠降低能源成本、材料成本、制造加工成本。機械的再制造能夠有效地回收在第一次制造過程中注入的各種附加值。機械產品上的的鋼鐵、有色材料零部件90%以上可以回收利用,節省材料約70%。美國2002年再制造產業的年產值為GDP的0.4%。我國2020年GDP預計達到40000億美元,如果以美國2002年再制造的水平作為我國2020年目標,則再制造產業年產值將達到160億美元,這對我國經濟的助推作用不言而喻。

        3.4 可滿足不同市場需求

        我國工程機械市場的產品構成大致可以分為新品、二手機、“翻新”機和再制造產品四種類型。通過開展以再制造為主要形式的工程機械資源化,可以為人們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如再制造發動機,其質量、使用壽命達到或超過新品,并有完善的售后服務,而價格僅為新機的50%左右。再制造的產品可以緩解一部分中小企業的采購壓力,經過合理的調配,不同的市場需求得到良好的滿足,使得資金流向更有價值的方向,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4 結束語

        加快推廣工程機械再制造產業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工程機械再制造作為新興產業,在中國雖然還沒有大規模發展,但是,依據該產業自身的獨特優勢,在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背景之下,在不久的將來必將完全融入中國的經濟發展之中,構成中國循環經濟的重要支撐要素。

        參考文獻:

        [1] 趙斌.關于綠色經濟理論與實踐的思考[J].社會科學研究,2006(2):44-46.

        [2] 胡劍波.一種面向循環經濟的先進制造模式―再制造[J].有色冶金節能,2012(5):10.

        [3] 毛果平,朱有為,吳超.發動機制造與再制造過程的環境污染影響比較研究[J].汽車工程,2009,31(6):566-568.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手机在线观看看片 | 尤物网亚洲综合在线看黄 | 色先锋影音a∨在线资源网 亚洲专区日本专区 |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在线不卡 | 天干夜啦天干天干国产精品 | 日本按摩高潮s级中文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