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范文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

        第1篇: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范文

        關鍵詞:留守兒童;存在問題;解決方法

        一、留守兒童

        由于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

        二、留守兒童的三大問題

        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里,我覺得留守兒童容易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心理問題

        父母不在身邊,缺乏及時溝通,學生放學回家面對的是花甲之年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然而,祖父輩的隔代教育,要么產生極度溺愛現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見底的代溝。孩子們就感到寂寞,產生強烈的孤獨感,甚至對周圍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緒。遇到失敗挫折,沒有人在第一時間給予及時的引導,孩子們要么繼續享受外婆的溺愛,要么就把心靈之門緊緊閉合,自信心逐漸消磨殆盡。

        2.教育問題

        留守兒童不但無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關愛,而且缺乏正常完整的家庭教育。在學習方面,大部分農村人教育觀念落后,留守兒童的學習長時間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如果是祖父輩撫養,由于他們受教育程度偏低,無法給孩子做學習上的輔導或對孩子的成績進行咨詢和分析。如果孩子是由單親或有叔叔等親戚撫養,監護人除了照看孩子外,還要進行大量的工作,根本抽不出時間和精力輔導孩子的功課,撫養僅僅停留在溫飽層面上。而父母遠在外打工,要么根本不關心孩子的學習,每次打電話回來只是教育他們要好好聽話,注意身體,即使關心孩子的成績,也由于不了解孩子學習具體情況不能及時給予學習指導。

        3.安全問題

        在留守兒童中,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對兒童的安全監管,加之部分監護人和代養人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不夠、意識不強、監護不力,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在雙休、寒暑假期間,脫離了學校管理回到家中,臨時監護人和代養人的管理難以到位,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甚至出現安全事故。

        三、解決方法

        留守兒童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這是對社會,尤其是學校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但是作為教師有責任教育好這些學生,為他們創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如何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我本人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是政府應積極作為,加強主導

        政府的責任主要是在政策層面上采取措施。一是要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大力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保證教育公平。增加教育投入,加強農村中小學基礎設施建設和合格學校的建設。二是要推進政策的完善配套。加強學校周邊環境的治理,特別是要杜絕網吧和游戲廳接納未成年學生的行為。三是要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讓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在學校,是解決留守兒童系列問題的有效途徑。

        2.是學校應盡職盡責,擔當使命

        學校在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應擔當“主角”。首先要確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兒童教育過程中,學校應主動承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雙重責任。其次要注重培育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對老師進行相關心理指導培訓,使他們有能力對學生定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定期聘請有關專家為學生講授青春期健康知識。通過老師與學生對話,幫助學生坦然面對成長的煩惱,對遭遇挫折或困難的孩子及時給予心理撫慰,特別幫助留守兒童克服孤僻、膽怯、冷淡等心理,以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缺失。再則要努力架起暢通的家校橋梁。要組織老師多走訪留守兒童家庭,指導家長或親屬如何教育孩子。建立留守兒童家校聯系卡,利用現達的信息通訊工具,加強與家長的聯系。除此,學校還可以利用春節、假期孩子父母返鄉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充分交流,形成合力。

        3.是家庭應善于作為,履行職責

        家庭教育是啟蒙教育,也是影響人一生的至關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有利于培養出身心健康的一代。留守兒童的父母要增強教育子女的責任意識。家庭的教育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思想教育不好,就是危險品,對家庭和社會的危害極大,父母有責任將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留守兒童的父母要學會心靈的溝通。關心孩子,要從“心”開始。父母要走進孩子的“心”里去,去了解他們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不但要當好父母,還要當好孩子們的知心朋友。長期在外的父母應充分利用電話定期和孩子進行溝通,對其進行教育。留守兒童的父母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愛國愛民、尊老愛幼、勤勞節儉等優良品德,以身示范。

        4.是社會應奮力敢為,形成合力

        第2篇: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范文

        景;原因;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14―0024―01

        一、農村留守兒童產生的背景及原因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和對外開放的不斷加快,農業生產率迅速增高,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同時,由于環境的惡化和自然災害頻發,一些地區出現連年顆粒無收的現狀,為了養家糊口,維持生計,農業勞動力大量涌向城市的現象日益嚴重,這使得子女與外出打工的父母生活在兩個不同的地區,由此便產生了留守兒童。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

        筆者通過對我校“留守兒童”的調查和了解,綜合各方面的材料,發現我校“留守兒童”存在以下心理問題。

        1.感情脆弱,自卑感強。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因此,與父母都在身邊的兒童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自卑感一旦形成,就會以一種負向情緒體驗而存在。由于客觀環境和主觀認知難以改變,隨著父母外出務工時間的延長,這種自卑體驗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和泛化,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與父母關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豐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現出的自卑心理問題越明顯。

        2.性格缺陷。由于農村文化的影響,周圍人群對“留守兒童”的冷嘲熱諷,使得他們性格孤僻,憂郁自閉,不愿與別人交流,不愿與外界溝通,這些壓抑的情緒得不到有效的釋放,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到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嚴重斷層。

        3.價值觀的扭曲。近年來,我縣農業生產率的迅速提高導致大量勞動力剩余。同時,為了能夠更快、更早地擺脫貧困,大多數農民工涌向城市。更有甚者,只為了自己的腰包比別人的鼓,致富心理膨脹,攀比之風盛行。逢年過節回家,不關注孩子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問題,甚至對孩子不聞不問。部分父母由于常年在外,不能關心照顧孩子,從而內心愧疚,采取“物質+金錢+放任教育”的方式進行補償,結果養成了他們奢侈浪費、擺闊攀比的陋習。

        三、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方法

        1.重視社會幫扶的作用。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僅是心理健康問題,還有營養健康問題,人身安全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同時存在,相生相伴。要解決好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就要同時解決好其他問題。為此,社會愛心人士可以多關心一些這類弱勢群體的實際需求,各部門各單位都可以開展一些愛心幫扶活動。另外,社會應加強網絡監督和引導,比如為留守兒童建立綠色網絡,各類場所提供綠色通道,切實關愛留守兒童。

        2.改善家庭教育環境。農村留守兒童處在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這些孩子雖然不能長期和父母在一起,但父母不能推卸教育的責任。因此,改善家庭教育環境尤為重要。父母可以通過電話和網絡的方式多關心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積極傾聽子女的心聲。安排好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選擇合適的監護人。家長還應保持與老師的聯系和交流,及時了解子女的近況,使子女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健康成長。

        第3篇: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范文

        一、獨山縣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教育現狀研究

        (一)社會界對留守兒童的界定

        所謂“留守兒童”,又稱“空巢兒童”“留守子女”“留守孩子”“留守娃娃”等稱呼。最早的界定是父母因工作或學習停留在國外,被留在國內的孩子。如今,多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打工將孩子留在農村或偏遠老家的18周歲以下的孩子。范先佐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單方或者雙方長期進城或者到經濟發達的城市務工,而將子女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葉敬忠在對西部勞動力外出對留守兒童的影響研究中,指出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父母單方或父母雙方在外打工4個月以上,被交由父母單方或長輩、他人來撫養,管理和教育的18周歲以下的兒童;呂紹清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在外務工就業長達半年以上,被留在家接受義務教育的少年兒童等等。總之,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概念界定觀點不一。

        (二)獨山縣農村留守兒童產生的原因

        隸屬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素有“貴州南大門”“西南門戶”之稱的獨山縣,幅員2442.2平方千米,全縣轄8個鎮、7個鄉、3個民族鄉,9個居委會、133個行政村,總人口35萬,據獨山縣2014年關心愛護留守兒童“雨露工程”統計,全縣共有留守兒童8963人。在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基礎服務設施不斷完善的今天,獨山縣也在大力積極推進各方面建設,盡管如此,但自古以來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來源,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微薄的收入早就滿足不了廣大群眾的需求。為了改善貧困落后的生活、解決生活上的各種困難、給孩子和老人創建較好的經濟基礎,近年來大量農民工趕往北京、上海、廣東、福建等發達城市務工,從而出現大量留守兒童,這些“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與祖輩生活在一起,在學習、生活、安全、心理及人格的發展上出現了“家庭管不好,學校教不到”的不良問題,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身體和心理上都出現嚴重問題,這給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由于省外教育費用昂貴,且對農民工權益認同和保護不夠完善;而且農民工大多數都是處于社會的底層、做的工作主要是以出賣勞動力為代價;農民工工作時間過長甚至有超額象;再之兒童身體柔弱,不宜長時間路途的奔波。獨山縣農村家庭大多以三代結構為主,年青勞動力外出還留下了年老的父母在家,為滿足長輩心理對親情的需求將孩子留在長輩身邊,給家庭帶來一片生機。多種原因致使把孩子待在身邊照顧是不可能的。

        (三)獨山縣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教育現狀

        對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與關愛本應是父母的義務和責任,但迫于生活壓力的加大,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雙方或一方只能外出務工、經商,這便打破了原有核心家庭的穩定性。留給子女的卻是只要是留守兒童想要的一切都以金錢來交換,更多的是滿足物質上的需求而忽視精神的培養,但這遠遠不能滿足留守兒童身心發展需要。

        農村基礎教育落后,投資經費較少,師資力量薄弱,體系不完善,在留守兒童社會教育上沒有明細規劃。以及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過程等現象,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各種表現的漠視加劇他們的心理負擔。

        為解決和保障農村留守流動兒童享有基本公共服務,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健康成長,獨山縣一些學校做了以下有影響力的工作:

        獨山縣第二幼兒園自2013年建園以來,每年定期地開展“留守兒童之家”“結對幫扶”等豐富多彩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為每個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添畫上美麗的一筆。

        自2011年3月以來,獨山縣打羊小學把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作為教育重點工作來抓,他們時時處處出實招,重實效,關注“留守兒童”成長。如:2015年9月29日下午,打羊小學給全校13個班的195名九月份出生的“留守兒童”過“留守伙伴”集體生日,相約來到了自己的“家”,感受“家”的溫暖。

        2016年7月,為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保證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順利開展,實現全社會共同關愛幫扶留守兒童工作目標。獨山縣民政局在下司鎮中心小學,依托“留守兒童之家”建立“留守兒童關愛幫扶室”,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二、獨山縣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

        (一)存在的問題

        1.現象分析

        案例一:陳某,女,今年6歲,生長在三代式家庭,出生后一年父母到外地打工,讓其跟爺爺奶奶生活。從小由奶奶照顧她,奶奶在她生活中擔任著雙重身份,跟爺爺雖然不是有血緣親情的聯系,但對孫女卻很疼愛。奶奶每周都給孫女買小面包、糖果、酸奶、蘋果、梨子等各類零食,只要孫女一哭奶奶就用零食來安撫,而且得到零食時總是不情愿分給同齡小朋友,占有欲很強。爺爺奶奶平時忙于干家務就打開電視給她看,不帶她參與社會生活,認識的人少,見到陌生人時膽小害怕,不愿意開口說話,有客人到家也不會問好,等等。

        案例分析:經過多次訪問后得出陳某在生活中表現的不愿意與人分享,膽小怕事,不禮貌等不良行為習慣的原因有:

        1.生活中沒有父母的陪伴,與外界的接觸較少,見識少且隔代教育思想陳舊,得不到新的育兒知識補充。

        2.離鎮上遠,交通閉塞,今年才上幼兒園,接受教育時間較晚,社會認知較弱。

        3.農村重男輕女陳舊思想觀念的存在,家人對她的教育不上心,認為只要養大就好,父母把剛出生的弟弟帶在身邊而陳某繼續由奶奶照顧,在心理上更是對父母的不滿,從而表現得更內向。

        案例二:莫某,男,今年11歲,2歲起父母都外出打工賺錢,由奶奶照顧,每年春節回家團圓十多天,在幼兒園常與小朋友打架,曾多次發生手被摔斷。與長輩講話總是臟話、粗話連篇,愛動手打人。上小學后,學習跟不上,不愿意上學。不但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就連父母的名字也不知道。當有人向他問話時,時常答非所問,答不上來總是搖頭或低頭。

        案例分析:經過深入了解后,莫某產生安全事故,攻擊性較強,沉默,缺乏責任感等不良行為的原因有:

        1.奶奶年邁且經常生病,還繼續辛勤耕種那一畝三分地,實際照顧孫子的時間不多,常常寄托給大伯或鄰居照顧。父母在身邊時,經常因為意見不和常在孩子面前吵架。

        2.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只是給他買各種玩具,或委托別人帶新衣服回家給他,只能從玩中尋找快樂,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

        3.學齡前期與電視為伴,而電視中有很多不符合兒童發展的內容,幼小且沒有判斷和選擇能力的莫某,從電視上學到一些不良行為。

        (二)問題概述

        獨山縣歷來都是以農耕為主要經濟來源,為賺取更多的收入,大部分留守兒童常被家庭納入免費勞動力,生活場所被限制,在學習之余沒有更多的自由空間發展自己的社會見識,社會性知識不足。

        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基本上都是隔代血親,知識文化水平低且觀念陳舊,不重視兒童的學習,父母長年的打工生活潛移默化地助長留守兒童產生讀書無用的思想觀念。監護人、父母只重視日常物質生活,忽視精神培養和基本生活技能的訓練,常導致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斗等安全隱患。

        在經濟發展滯后的農村,基礎教育落后,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很好形成親密感。在教學過程中發生的矛盾沖突,得不到及時處理,在留守兒童心理萌發厭惡感,導致了他們對整個社會沒有信任感、歸屬感和認同感。

        不夠健全的農村教育機制和社會公共服務,以及不穩定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養結構,使得留守兒童在身體發育、學業成績、心理素質、道德品質等方面存在一些較為嚴重的不良問題。

        (二)對策思考

        1.家庭教育方面

        第一,親子之間常溝通。父母對子女的直接教育有遠大影響。

        第二,選好孩子的監護人。與留守兒童相處時間長的是其監護人,監護人的一言一行對留守兒童的影響極大,所以將孩子委托照管時要考慮孩子的生活問題和教育環境,為孩子選擇有精力和能力的監護人。多與老師聯系,知道子女的在校情況。

        第三,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少給子女安排家務勞動,多給子女留些學習時間;給幼兒提供較為安靜、舒適、多元化的學習環境。

        第四,完善家庭結構。創建新型農村家庭,迎合新農村建設潮流,更新觀念,盡力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2.幼兒園教育方面

        第一,幼兒園應從實際出發,以國家教育目的為前提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有用之人。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會如何做人,而不是學習文化知識。教師應真正投入到關心留守兒童社會化形成之中。

        第二,做好家園聯系工作。開展留守兒童監護人會議,了解留守兒童實際生活狀態;利用假日和春節農民工返鄉潮舉辦“留守兒童家長座談會”。

        第三,加大經費投入。改善辦學環境,加強學校教師培訓,提高思想素質,強化師資力量。在給予教師精神感化的同事,適當提高農村教師物質方面的待遇,增強教師敬業精神。

        3.社會教育方面

        第一,政府應多渠道、全方位地發展地方經濟,給農民工提供就近就業的機會。加大力度解決“三農”問題,促使農民增收保收,減少留守兒童數量,讓農村留守兒童擁有完整的家庭教育。

        第二,保障農民工子女的基本權利。在黨的十報告中強調:“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少數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

        第三,當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齊心協力,多方面關心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多給留守兒童創造鍛煉的機會,關注心理的健康發展,從而打敗心理上的自卑、孤僻和偏激行為。

        參考文獻:

        [1]范先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7).

        [2]葉敬忠,[美]詹姆斯.莫瑞主編.關注留守兒童:中國中西部農村地區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呂紹清.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J].中國婦運,2006,(6).

        第4篇: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范文

        一是責任劃分問題。如果一個小孩在一片公開水域中淹死,水域管理人或所有人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不承擔賠償責任,那么小孩溺水身亡的損失由誰承擔?如果需要承擔責任,那么具體責任如何劃分?

        二是訴訟費的預交問題。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意識,當事人在時往往是全額,訴訟標的巨大,相應的訴訟費用也很高。這對于一個本來就不富裕且剛剛遭受喪子之痛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而事實上,如果是以責任劃分后的金額來的話,訴訟費會大大降低。

        三是舉證問題。在這類案件中,原告往往不知道應該如何提供證據,很多證據需要法官親自去調查和勘察,這一方面與我國“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原則相悖,另一方面也大大加大了法官的工作負擔。

        四是庭審過程的當事人情緒控制問題。在這類案件中,由于原告剛剛遭遇喪子之痛,其情緒往往非常激動,在庭審之前幾個月時間情緒會稍微平復。而庭審過程中需要對過去的事實重新進行認定,這對于原告方來說,無疑是揭開“傷口”上才結起的“痂”,因此情緒難免十分激動。一方面,導致庭審秩序不好控制,另一方面難以清楚地敘述事實,不利于案件的查明。

        五是案件的執行問題。在這類案件中,一般是由小孩法定監護人一方承擔主要責任,公開水域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擔次要責任。因此,在判決后,原告往往會認為法院責任劃分不準確,判決存在不公平的問題,進而進行上訪。此外,作為水域所有者或管理者,其也會認為不存在什么過錯,因此,不愿意履行賠償責任。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應對:

        一是,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監護制度是根本。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多的小孩溺水案件,最根本的原因是小孩的法定監護人沒有完全盡到監護職責。如果監護人能充分履行自己的監護職責,這類悲劇必能大大地減少。當前,我國正在研究建立未成年人監護干預制度,正是為了解決對未成年人監護不夠的問題。

        第5篇: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范文

        一、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1.學習成績參差不齊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家庭教育缺失,一些學習自制力比較差的學生,自己不能制定具體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一些定力比較強的學生,自控力比較好,放學后可以獨立完成作業,學習成績比較優異。比如調查中一些學生會說到“上學很沒有意思,我考試考好了,爸爸媽媽也不知道,就是打電話給他們說他們也不關心,要不就是簡單一句很好。”“我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父母打工不容易,我在家里要好好學習。”

        2.心理亞健康,親子情感缺失

        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愉悅的親子互動,可以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注,沒有傾訴的對象,自己的一些真實想法和心理困惑不知道向誰傾訴,長期的壓抑導致自閉心理嚴重,在與人交往中很難打開心扉,有著很強烈的自卑感。

        3.生活上缺乏安全保障

        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交接的“灰色”地帶,農村留守兒童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因素的影響,對孩子們的成長帶來了安全隱患,容易引起安全事故,調查中發現每年都有農村留守兒童夏季溺水或者冬天滑冰落水等危險事件曝光。

        二、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1.親子教育缺失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愛,特別是父愛母愛。父母遠離家鄉,逢年過節才回家一趟。平時通過電話聯系,大多是問一下“身體好嗎?”、“考試考了幾分?”等情況,根本不會同孩子談心,更不必說幫助孩子解決思想、學習上的困難了。孩子得不到父母親的關懷,聽不到父母的心聲,得不到父母詢問他們的日常生活情況,沒有父母積極鼓勵他們進步,他們會產生低落、孤獨、失望等情緒,甚至變得敏感、易怒。慢慢地,他們與父母越來越疏遠,個性和心理也得不到健康的發展。

        2.學校教育不力

        留守兒童居多的農村地區,基礎教育師資薄弱。在多數鄉鎮學校中,基本沒有專門的心理教師、生活指導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更為嚴重的是,留守兒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學校表現不積極,性格孤僻,成績較差,很難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重視和幫助。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和發展得不到有效的監控和及時的解決。

        3.社會教育不完善

        留守兒童的成長,社會也應承擔起相關的責任。但是目前還沒形成以政府為主導,整合社會各種資源,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氛圍。同時有許多不良社會環境,如游戲廳、網吧、迪廳等,對自制力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更容易誤入歧途,發生越軌行為,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1.父母和隔代家長要改變教育觀念,履行自己的教育義務

        家長在努力改變家庭經濟狀況的同時,要盡量縮短外出時間,經常和孩子及學校保持聯系。研究顯示,聯系頻率為每月三次以上的隔代監護兒童成績自我評價為良好的比例高于聯系頻率為每月三次以下的隔代監護兒童。同時,家長要努力提高綜合素質,改善與子女的交流方式,克服物質補償的心理,多留意孩子的心理發展,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作為直接監管者的祖輩要適時改變教育觀念,用緩和開放的態度和兒童進行平等溝通,了解他們的學習及心理狀況。研究表明,隔代監護人良好的個性特征,對提升兒童家庭教育質量有重要作用。

        2.學校要充分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

        對隔代教育的留守兒童而言,學校生活在他們的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學校是最具行動力的場所,因此,學校能做的事情很多。第一,學校要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有學者提出,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利用學校教育系統彌補家庭教育不足的手段,是學校教育功能的延伸。寄宿制學校能有利避免隔代教育兒童回家后的孤獨感,增強他們的集體歸屬感,形成良好個性。同時,配備合格的生活老師,教給他們大量的生活技巧和生活常識,也能改善兒童社會化問題。第二,學校可以利用相對長一些的節假日,對家長進行兒童教育方式的專門培訓,引導家長對兒童進行科學合理的管教。第三,學校要在校本課程中開設心理輔導課程,要求每班每周上一到兩節心理健康教育課,以矯正出現心理偏差的留守兒童的心理。第四,學校要增加校園運動設施的配備,豐富兒童的校園生活,經常組織各種才藝展示,培養兒童熱愛生活和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改變評價方式,對學困兒童做到一視同仁。

        3.政府應提供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幫扶

        第6篇: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范文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地向城市轉移。隨之我國農村許多地區出現了一個特殊弱勢群體留守兒童。學術界一般將“留守兒童”概念界定為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需要他人照顧的16歲以下的孩子。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流動兒童數量急劇增加,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得到各方關注,專門針對其教育問題解決的政策法規也相繼頒布。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仍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學校沒有納入常規管理,社會只停留在呼吁的層面。因此,研究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的問題和對策,改善農村教育環境,提高農村教育水平非常必要。

        一、留守兒童的概念界定

        目前,眾多關于留守兒童的定義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第一,“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務工”。第二,父母外出時間較長,如“長期在外務工”。第三,“留守”狀態,比如“留在戶籍所在地”、“留在家鄉”。第四,年齡。留守兒童的年齡劃分尚未定論。但是由于留守兒童概念中一些基本特征尚不能統一和明確,從而造成了留守兒童概念邊界的縮小或擴大[1]。

        二、我國留守兒童基本現狀

        (一)我國留守兒童基本現狀

        第一, 數量多,涉及面廣,分布不均。根據2000年普查的人口數據推算,全國農村留守兒童14周歲及以下的兒童約為1980萬,流動兒童為農業戶口的約有1000萬[1]。農村留守兒童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 徽等經濟比較落后的農業地區,經濟比較好的地區也存在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

        第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將會持久存在。發展經濟學理論認為農村人口在鄉城遷移時切斷了與土地的聯系,是一種永久性遷移。而我國農民在進行地域遷移和職業轉換后,只是城市的農民工而非長久的城市公民。他們要承受失業、疾病等經濟風險,使得他們如果貿然采取家庭化流動的方式來解決其子女的監護和教育,其子女也要承擔相當大的教育失敗風險[2]。而且農民工在城市永久性定居的愿望并不強烈。政府大力推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因此近年來出現了部分流動兒童“回流”的現象,這將進一步加大農村留守兒童的陣容[3]。

        三、農村留守兒童在教育和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安全和權益問題。郭三玲認為父母疏于照顧,祖父母等監護人因年老體弱等原因無法認真行使對兒童的監護權,安全保護意識不強,導致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醫治和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屢有發生。安全既包括侵犯他人也包括被他人侵犯[4]。

        (二)學習和教育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是隔代撫養,祖輩教育觀念落后和精力有限,對于留守兒童的學習往往疏于管教或管教不當。很多留守兒童因祖輩管教不力,獨立作業能力不強,學習自主性差,大部分留守子女學習成績平平,少數孩子有厭學逃學情況發生。

        (三)心理情感和道德發展問題。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一些成長的煩惱需要有傾訴的渠道,但由于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正處于情感教育的關鍵期卻面臨著情感教育的缺失,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5]。

        四、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相關制度法規不合理。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資源配置,客觀上導致農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里人同樣的受教育權利。

        (二)經濟因素。長期以來城鄉教育發展很不平衡,城市教育擁有大量的資源和財力物力支持而農村義務教育在基礎設施建設、師資力量、教育教學質量方面都遠遠落后于城市。農村的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大部分學校只能達到“保安全、保工資、保運轉”的條件,學校基本上還沒有精力和財力注意到“留守兒童問題”。

        (三)“讀書無用論”。“新讀書無用論”使得部分農村家長對孩子上學前途缺乏信心,在態度上不給于支持,同樣導致學生厭學,輟學等。

        五、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問題對策與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需要社會各個層面的關注和切實可行的措施。要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政府、社區、學校、以及家庭之間的協調合作。政府要加快戶籍制度的改革,消除城鄉差距。政府應制定、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讓流入城市的農民工子女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利益。政府要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宣傳力度,并且從制度上形成對留守兒童的最堅強有力的保護網,保證他們的健康成長。

        建立農村少年兒童監護體系。政府應加大對留守兒童監護體系的建設力度,并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盡量為農村留守我兒童提供住宿便利和安全監護條件。同時,我們應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學校要專設心理教育教師對兒童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幫助兒童健康的發展。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看,父母外出務工時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方式,溝通內容除了學習還有生活。溝通方式除了電話聯系,還可以用網絡。同時父母與留守兒童的的老師應保持經常性聯系,及時了解孩子的成長狀況。

        自2005年來國內目前對留守兒童的研究取得很大進步和成果,同時也存在著諸多不足和缺憾。研究對象概念界定尚有爭議。系統、全面性跨區域的研究很缺少。國內目前主要通過一些大媒體來進行對留守兒童的報道只是給人感性的認識素材,學界研究之后提出的解決對策也欠缺實際操作性。這些都是日后的研究工作者應該共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林艷.淺談“留守兒童”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2006.

        [2] 李真.流動與融合[M].團結出版社,2005:42-57

        [3] 周宗奎, 孫曉軍, 劉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 范大學學報,2005(1):72―80.

        第7篇: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范文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一、 問題提出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不能跟隨在父母身邊接受父母照顧,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代為監護,年齡在6-16歲之間的兒童。是中國現代化與城市化進程中,人口的大量流動與遷移以及我國農村戶籍二元制度限制所形成的現象。我國的留守兒童群體已成為政府、社會和學界十分關注的對象。

        留守兒童現象古往今來并非中國獨有,但是當前的中國留守兒童問題卻變得空前重要。根據第六次人口普耍ㄒ韻錄虺啤傲普”)數據估算,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已達6100萬,占農村兒童的40%,占全國兒童22%。

        二、留守兒童教育面臨巨大挑戰

        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系統性破壞,他們的身心健康、學習和社會化等方面都面臨著諸多問題。[1]各方面的問題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范先佐在湖北等中部四省的實地調研和訪談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安全、行為、學習和心理方面出現的問題危及這些孩子的成長;[2]段成榮和楊舸等人在江西省修水縣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艘卜⑾鄭農村留守兒童家務勞動時間較長, 由于缺少關愛和輔導, 學業和個性發展受到影響。[3]一些極端的農村留守兒童案例更進一步強化了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化”的認識。“農村留守兒童”最初進人人們視野時,在許多人眼中等同于“問題兒童”。因此,發現問題及成因,為現在及將來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將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具體到留守兒童教育方面的研究,學界最初也是將其直接與“問題” 掛鉤。比如,已有文獻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論證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成為“問題”的原因:(1)需要承擔更多的農業生產和家務勞動,占用他們的學習時間;(2)祖輩監護人教育程度低,很難提供實質性的學習輔導;(3)親子分離導致的心理、行為、性格上的不良表現傳遞到學業表現;(4)在“讀書無用論” 和農村青少年的輟影響下學習動力不足;(5)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的約束。[4][5]

        實際上,發展中國家的留守兒童教育研究普遍帶有“問題視角”。例如,麥肯切爾(David Mckenzie)和哈森(GH. Hanson)等人對墨西哥留守兒童的研究表明,父母外出打工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就學率和學習成績都有負面的影響。[6][7]來自國際方面的經驗讓許多中國學者更加相信,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機會處于明顯弱勢的地位。

        三、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再思考

        1. 農村留守兒童能較好完成基礎教育

        然而,更多的地方和全國性的調查結果與最初的設想相反,調查反映出來的結果表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并不如以往學者描述的那樣差, 至少在基礎教育階段基本有保障。朱科蓉等人2002年對江西、湖南和河南三省600多名留守兒童的訪談調查發現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因他們的父母是否出去打工和打工時間長短而有差異。[8]段成榮、楊舸和呂利丹等根據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和年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的分析結果表明: 在小學階段留守兒童教育機會與其他兒童相比不僅沒有明顯的劣勢,甚至稍好一些。[9][10]楊菊華和段成榮的研究表明, 在初中階段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機會也明顯比其他農村兒童更好。[11]聯合國兒基會的研究報告也顯示,在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略好于全部農村兒童、流動兒童落后于城鎮兒童但好于農村兒童。[12]中國的情況與國際上類似, 與在遷移與發展關系上持新勞動經濟學派理論觀點的學者所預料的一樣外出務工父母的匯款能為留守子女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從而有助于提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機會。[13]

        一批經驗研究結果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表現持更為積極的看法, 這與早期比較流行的“問題視角”相矛盾,研究者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江立華和符平認為,從“留守兒童現象”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重視的“留守兒童問題”,經歷了一個社會建構和學術建構的雙重路徑演化。[14]

        2.高中教育機會明顯較差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研究絕大多數集中于小學和初中階段對高中及以上的教育階段關注得不多。但這并不表示農村留守兒童的高中教育沒有問題;相反,通過對為數不多的文獻進行比較,筆者發現,高中教育才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重災區”,值得重點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機會在初中階段巳經初見端倪,進入高中階段以后則急轉直下。陸瑤(Yao Lu)利用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數據的分析結果發現,留守兒童、尤其是初中及以上留守兒童的教育機會并沒有從父母外出中獲益;[15]楊菊華的實證研究表明,與母親一起留守的農村留守青少年的高中教育機會最高,而與父親一起留守的高中教育機會最低。[16]

        四、 文獻總結

        已有文獻為留守兒童教育研究做了良好鋪墊,為筆者提供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基本狀況和現實背景。然而,由于研究者的背景不同、研究地區不同、切人角度不同對留守兒童教育的現狀還存在比較大的爭論,在一些重要的問題上仍然缺乏有力的文獻支持。

        第一,大部分文獻關注的是留守和的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關注較少。

        第二,已有文獻比較集中地關注義務教育階段、尤其是小學階段的留守兒童。但是就教育概念而言,義務教育僅僅是教育過程的一個階段,與義務教育階段相銜接的還有學前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階段;另外,已有文獻大多數關注教育機會,與教育機會對應的還有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因此在留守兒童學校教育研究的內容上,也需要進一步拓展。

        第三,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表現,大部分文獻就留守兒童論留守兒童,缺乏比較視角,或者僅僅和農村非留守兒童相比。在數據和資料充分的情況下,擴大比較范圍,與流動兒童和城鎮兒童的比較也十分必要。

        鑒于以上研究局限,今后的研究應多從學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從現象到原因、從教育機會到教育質量、從單邊比較到多管齊下, 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表現、原因、影響和對策等展開綜合論述。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多的進行大樣本下的中國農村的實際調研,用一手數據得到更為準確科學的結論。

        另外,伴隨城鎮化的進一步加快,與留守兒童相關的流動兒童也是存在的巨大問題。我國的流動人口從2000年突破億人以后,以平均每年7%的速度持續增長,2013年底我國流動人口已達2.5億。城鎮流動兒童則從2000年的5%上升至2010年的10%。可以預料,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所占份額還將繼續上升。[17]我國的兒童群體也在發生分化:在農村地區,根據父母的流動狀況,可以將兒童區分為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村非留守兒童兩大主要群體;在城鎮地區,根據兒童的流動狀態和戶口性質可以將兒童分為流動兒童和城鎮戶籍兒童兩大主要群體。

        因此,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問題同樣重要,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注。留守兒童問題、流動兒童問題與當前的人口流動、城市化等問題相互交織和影響,要幫助留守兒童應對挑戰首先需要從復雜的社會問題中抽絲剝繭,從多方面和多層次的角度入手認清問題的本質,探尋對策。

        [參考文獻]

        [1]吳帆,楊偉偉.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成長環境的缺失與重構――基于抗逆力理論視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1(6):90-99.

        [2] 范先佐.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7):78-84.

        [3] 段成榮,楊舸,王瑩.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J]. 學海,2005(6):25-29.

        [4] 張顯宏.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狀況的實證分析――基于學習成績的視角[J]. 中國青年研究,2009(6):60-64.

        [5] 張俊良,馬曉磊. 城市化背景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探討[J]. 農村經濟,2010(3):102-105.

        [6] McKenzie, D, &Rapoport, H. (2006). Can migration reduc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vidence from Mexico.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4, 1331-1358x.

        [7] Hanson, G.H., & Woodruff, C. (2003). Emigration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Mexico.Unpublished Pap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http://irps.ucsd.edu/assets/022/8772.pdf.

        [8]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 農村“留守子女”學習狀況分析與建議[J]. 教育科學,2002(4):21-24.

        [9]段成榮,楊舸. 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 人口研究, 2008(3):15-25.

        [10]段成榮,呂利丹,郭靜,王宗萍. 我國留守兒童生存和發展基本狀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 人口學刊,2013(3):37-49.

        [11]楊菊華,段成榮. 農村地區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和其他兒童教育機會比較研究[J]. 人口研究,2008(1):11-21.

        [12]合國兒基會,國家統計局,聯合國人口基金. 中國兒童人口狀況――事實與數據[R]. 2013.

        [13]胡楓,李善同. 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J]. 管理世界,2009(2):67-74.

        [14]江立華,符平. 轉型期留守兒童問題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14.

        [15] Yao Lu. (2012). Educ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Vol. 2, 328-341.

        [16]楊菊華. 父母流動、家庭資源與高中教育機會[J]. 學海,2011(2):19-33.

        第8篇: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范文

        一、農村留守兒童自我認同存在的普遍問題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自我認同存在的問題,表現為兒童對于自我存在的復雜性往往難以正確看待,甚至還會因為自我價值觀的不同,從而在自我認同方面存在困惑。

        首先,農村留守兒童在自我認同一致性方面存在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兒童失去了群體存在的標準,進而使得許多兒童對于生活逐步喪失了興趣。如果長時間留守兒童不能正確對待生活,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在生存方面產生憂郁情緒,無法以飽滿的熱情,同其他正常同學一樣,參與到學校的生活與學習過程中。比如說有的留守兒童,因為某一學科成績不滿意,回家后卻遭到了老人的打罵。老人要求其在之后的考試中必須每門課程都達到95分以上,于是這位兒童的內心則對生活喪失了興趣,難過的同時覺得自己沒用,甚至覺得活著沒有意義。這就是留守兒童自我認同一致性缺乏的表現,也是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因素。

        其次,留守兒童的自我認同缺乏穩定性。因為留守兒童沒有父母在身邊,時刻對其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所以留守兒童的自我導向很容易出現迷失的現象,同時也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對其進行引導,進而無法形成正確的角色定位。比如有一些兒童在價值觀的樹立方面容易出現偏差,加之聽到父母的一些言論,片面的認為,讀再多的書,最終還是要到城市打工,相反一些并沒有讀太多書的人,往往會有較好的生活。所以,在其人生定位上,就很容易伴隨著時間段的變化,出現認同穩定性欠缺的現象。

        二、農村留守兒童自我認同感缺失的改進對策

        (一)教師要承擔起兒童父母的角色

        因為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因此需要教師承擔起兒童父母的角色,成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引路人和守護者。教師需要對留守兒童有親人一般的關懷,同時還應該為留守兒童營造出家一般的溫暖。從安全方面,要給予兒童必要的安全常識教育,提醒兒童危險事項,同時讓兒童可以時刻將安全放在心上。在生活方面,教師要經常關心兒童的內心變化,通過談心交流的形式,與兒童形成一種和諧的朋友關系。同時對于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要及時予以幫助和解決,從而為其提供相對溫暖和諧的成長環境,使得留守兒童即便常年不在父母身邊,卻也依然可以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另外教師還需要注重對兒童價值觀的引導,讓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懂得自尊自愛,同時形成自律自強的良好品格。

        (二)學校需要積極引導兒童樹立自我意識和觀念

        作為學校,需要為兒童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與氛圍,積極對兒童的自我意識樹立進行引導。尤其對于這些留守兒童,因為他們長期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故而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方面,都會落后于同齡人。這樣的現象很容易造成留守兒童產生妄自菲薄的心理,逐漸形成自卑現象。所以,學校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更多留守兒童參與其中。比如開辦畫展,讓留守兒童參與到繪畫過程中,并且將繪畫的主題定為“我愛我的爸爸媽媽”,既激發了兒童對父母的思念之情,也使得兒童的課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與此同時,學校還應該注重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與引導。通過引導留守兒童寫日記的形式,對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有更為直觀的認識,進而幫助兒童解決生活中的困惑,從而促進其自我意識的形成。

        (三)社會建立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機制

        作為社會層面,需要從大的環境、制度、背景、政策、機制等方面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與幫助。比如可以建立關愛留守兒童的網絡機制,通過互聯網的形式,獲得來自全國各地更多網民的祝福語幫助。還可以建立社區幫扶中心,通過社會力量對留守兒童進行幫助,從而解決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最后,還可以建立留守兒童俱樂部,在這個俱樂部中,都是由留守兒童組成的,所以留守兒童之間會更加具有共同語言,在平時的學習、生活、娛樂中也可以交流情感,提升認同價值。

        第9篇: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范文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 家庭教育缺失 不良后果 彌補措施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很多農民為改變貧困的生活而進城務工,但是由于我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以及社會對農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他們往往沒有辦法和能力帶著孩子一起走進城市,于是,就產生了一個特殊的、值得大家關注的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而留在戶籍所在地,并需要其他監護人照顧的年齡在十六歲以下的孩子。[1]據最新全國婦聯調查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萬。

        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關心和教育對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國農村,在父母離家的情況下,家庭結構往往處于不穩定狀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不容樂觀。孩子的家長由于長時間與孩子分離,缺乏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造成父母教育的缺位。

        (一)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存在問題。

        留守兒童的父母由于自身文化素質水平的限制,缺乏對孩子的科學指導,在教育的內容上多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少關心孩子的心理發展情況,缺乏與孩子的耐心溝通;由于感覺對孩子虧欠,很多父母用物質的方式來彌補對孩子的虧欠,于是就形成了“重物質,輕精神;重學習,輕德育”的家庭教育局面。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

        孩子在缺乏父母耐心指導和有效監管的情況下容易放縱自己,而由于工作辛苦和忙碌,農村家長采用得更多的是消極、粗暴的教育手段,大部分家長意識到打孩子并非是特別有效的方法,但只有小部分的家長明確意識到打孩子是不好的,并能真正做到不打孩子,大部分的家長對“打”、“罵”等教育方式的采用是隨機的,沒有考慮這些方式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

        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不良后果

        社會是由家庭構成的,在任何社會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留守孩子”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代管人有時監管不力,會出現一系列“留守綜合征”,這對農村留守兒童本身,以及他的家庭和社會產生了很大的不良影響。

        (一)家庭教育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個體產生的不良后果。

        1.家庭教育的缺失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學習。

        父母外出進城打工,孩子由于常常思念父母,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后,沒有父母的管教,自控力差,難以完成課外作業,根本談不上主動預習或復習功課,學習成績顯著下降,厭學情緒嚴重,最終逃學甚至輟學。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兒童中成績優秀的不足3%,成績中等或偏下的占80%以上。[2]學習困難成為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共同問題之一,此外,輟學現象也比較嚴重。

        2.家庭教育的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產生了不良影響。

        留守兒童處在未成年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親情的缺失使不少孩子變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父母缺少和孩子在感情上的交流和溝通,忽視對孩子心理的教育和疏導,使他們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和安全感,內心缺乏親情和信任。留守兒童常表現出情緒紊亂、情感冷漠、行為孤僻、情緒煩躁、有失落感、不愿與人交際、封閉自己,有時還產生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甚至有暴力傾向。留守兒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心理問題。[3]

        3.家庭教育的缺失影響了留守兒童的社會化進程。

        家庭教育是孩子實現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所謂的社會化是指一個人獲得自己的人格和學會參與社會或群體的方法的社會互動過程。[4]在孩子社會化過程的階段中,父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從小就面臨著與父母分離的情況,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化過程不能接收到父母過多的言傳身教式的社會化信息,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社會化進程,外在表現為農村留守兒童的社交能力較差。

        4.家庭教育的缺失影響農村留守兒童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

        調查研究發現,部分留守兒童的性格行為在向兩個極端的方向發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為感到父母保護的缺失而變得膽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兒童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行為失范,變得脾氣暴躁、任性、好勇斗狠等。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范甚至越軌,在不少留守兒童身上存在著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習慣行為不良的問題,例如不講衛生、挑吃挑穿、大手大腳;部分留守兒童習慣行為較差,不聽長輩教導,我行我素,說謊騙人,小偷小摸,等等。

        (二)家庭教育缺失對社會產生的不良后果。

        留守兒童終有一天要成為“社會人”,可是如果他們在成長初期,在家庭這個初級群體中社會化缺失,社會角色培養失敗,將來在融入社會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由于在童年期間家庭教育缺失,不少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相對較弱,內心壓力較大,踏上社會后總是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無形之中給社會帶來許多不安定因素。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在未成年人犯罪率中比例較大。親情關愛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留守兒童犯罪率劇增。這些兒童如果不能得到家庭及社會的有效管教,以后將對社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三、彌補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措施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充分發揮家庭教育職能,不僅關系到子女成長、家庭興衰,而且影響著民族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因此,整個社會必須攜起手來共同關愛農村留守兒童。

        (一)發揮家庭教育功能,增強家長監護職責。

        1.留守兒童父母要提高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應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質,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式。父母外出后應盡量參加諸如“家長學校”等培訓活動,聽聽專家們的教育經驗和指導。要教育好孩子,父母或監護人首先要通過自我教育不斷地完善自己,多學點家庭教育理論知識,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特征,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規律。父母要有高度的家庭教育責任感,關心子女身心的健康發展,培養子女良好的習慣、獨立自強的精神、遵紀守法的觀念。

        2.留守兒童父母應盡量與孩子加強親子互動,做到缺位不缺職。

        留守兒童的父母要用一顆溫暖誠摯的心去和孩子溝通,加強親子情感的交流融合。父母應努力協調好外出務工和照顧孩子兩者之間的關系,如果條件允許,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一起生活。這樣既可以和孩子增進感情,又可以讓孩子見見世面,同時讓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以激勵他們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父母盡量通過各種方式與孩子做心靈保健互動,多鼓勵孩子寫信,多聽聽孩子的傾訴,真正做到缺位不缺職。

        3.留守兒童父母應改進家教方法,調整家教內容。

        父母或監護人應端正教育思想,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深信“沒有教育不了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爭取用較為民主和諧的教子方式教育孩子,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加強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視孩子的全面素質的培養。在家庭教育的內容方面,美國家庭教育專家史蒂文先生對此說得非常透徹:“家教最基本的內容不是教孩子掌握多少知識,而是教會孩子怎樣與他人建立聯系,怎樣面對困難,怎樣處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難題。”[5]父母和監護人應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同時還應與時俱進,對新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及時調整教育內容。

        (二)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發揮主渠道教育管理作用。

        學校應多開設一些培養孩子素質能力的活動,鼓勵孩子們互相幫助,利用同伴友誼、師生情誼彌補家庭缺失的親情,增加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系的機會。建議進一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兒童的寄宿制學校建設,在鄉鎮中心區域或者人口密集區建立寄宿制小學。近年來,重慶已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作為統籌城鄉教育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2010年新建農村寄宿制學校480所,加上此前已建成的1600所,重慶提前兩年高質量解決了101萬農村留守兒童的讀書問題。同時,要改善寄宿學校的設施,切實解決學生宿舍、食堂、廁所等設施不足的問題,改善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環境。學校可以安裝“親情電話”,為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和交流創造條件;有條件的學校還可開辦心理輔導室,注重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及時發現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三)政府加強對留守兒童工作的領導,充分發動社會各方力量,關心幫扶農村留守兒童。

        政府為主導,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一是把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目標管理中,從宏觀政策方面推動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建議將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年度目標考核,確保留守兒童工作落到實處。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設法解決外出務工人員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難題,為外出務工人員解除后顧之憂。另外,政府部門應制定正確的政策措施,改善務工人員待遇和居住條件,加強務工人員的家庭教育指導。二是加大農村中小學教育投入,設立專項資金,加強監管,專款專用,改善辦學條件;同時要大力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三是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引導并加快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在本地就業創業的機會,為他們的子女創造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

        參考文獻:

        [1]黃寶中,閉文彩.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與對策探討[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9).

        [2]徐宏升.河南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思考[J].河南職業技術示范學院學報,2008,(5).

        [3]徐梅.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學研究,2007,(5).

        [4]波普諾著.李強譯.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精品女神AV网站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跳转 | 在线观看免费日本 | 性色AV福利片 | 欧美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男人天堂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