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美育與音樂教育范文

        美育與音樂教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育與音樂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美育與音樂教育

        第1篇:美育與音樂教育范文

        關鍵詞:音樂教學;審美;興趣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6-0225-01

        音樂,神奇而美妙,如詩如畫,它將大自然天地之精華,萬物之靈氣都融在了變化無窮的音律中,有人依據審美教育學的觀點,施教者的勞動形態應當具有審美性。音樂教師是美的傳播者,一個美好的音樂教師形象,不僅會使學生產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增強音樂學習的動力,而且還會使其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響和熏陶。音樂美主要表現在旋律美,節奏美,和聲美,復調美,還表現為以情為主,情景交融,以描繪性為襯托著力抒發人在客觀世界具體情境中的心理感受。音樂的美無處不在,作為音樂教師,要善于挖掘美育素材,通過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形式,將美傳遞給每個學生。

        現在,國家教育部制定的相關教學課程標準已經很明確地把審美教育列入教育方針,明確了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價值,而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音樂教學應以美感的發生為基本目標和內容,“它以一定的音樂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觀,通過這種音響的聆聽,實現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鑒賞。”音樂教學過程是一個審美感知、發現的過程,音樂教師最重要的工作是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幫助學生發現美感。

        那么,音樂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呢?

        首先,培養學生審美興趣。

        興趣是人們學習的最好的老師。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說:"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是把音樂美的魅力傳送給他們的。”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審美興趣,而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途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樂欣賞教學。

        愛美是人之天性。音樂作品,不管是聲樂曲也好、器樂曲也好,里面存在很多美的因素。只要充分利用這些因素,就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審美興趣。當個人的情感與音樂共聲息、同憂樂,從中領悟人生、完善人格時,音樂欣賞就達到了最高境地。當你靜靜欣賞音樂的時候,你會忘記生活中的種種得失,盡情沉靜在美妙的音符之中,會感覺心靈受到洗禮,煥發出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古今中外許多著名的音樂家,他們在兒童和少年時期的音樂學習興趣及動機出發點,大多是從音樂的興趣、樂趣到志趣這種音樂心理過程中得以鞏固發展、脫穎而出的。比如,冼星海的音樂興趣是從聽洞簫而姍姍起步的;巴赫是從父親的管風琴演奏中萌發出對音樂的神往;貝多芬是從教會合唱團的歌聲中而登上世界音樂藝術的壯麗巔峰……當然,他們的成功還有許多復雜的其他因素,但源于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興趣,所以說,興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個臺階。

        其次,充分利用音樂獨特的學科特點,將美育充分貫穿其中,將審美體驗和發展學生的音樂創造性思維有機結合,從而為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奠定基礎

        音樂審美意識是以音樂感知、情感體驗與審美評價為基本環節的意識活動。“音樂的審美意識,首先是以對象的存在為前提,只是在有了音樂藝術美的存在,才可能有音樂的審美意識。同時,又只有當審美主體作為一個社會的實踐著的人,在對音樂藝術的審美觀念中產生了音樂審美感受時,音樂的美對他來說才能成為一種真實的客觀存在,他才能真正具有音樂的審美意識。”在課堂中,學生通過聆聽,參與演唱、演奏或表演等實踐活動,去感受音樂,同時在教師對樂曲的作者,樂曲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樂曲的曲式結構等有關知識的介紹了解下。去體驗流淌在音樂美妙旋律下更深層次的美感,教師要給學生感受音樂的空間,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解讀音樂的魅力,因為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自己的見解。音樂是無形的,只能去感知,同時音樂賦予人的想象空間是豐富多彩的和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解讀音樂密碼的同時,師生共同感受和理解美妙音樂的帶來的無窮樂趣。相信只要教師堅持對學生長期培養和陶冶,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和理解,會不斷提升,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在早期的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性思維,為將來走上音樂專業之路奠定初步基礎。

        第2篇:美育與音樂教育范文

        關鍵詞: 音樂教育學校教育審美教育

        1.音樂———有選擇、有組織、有規律的聲音運動過程,可以再美的氛圍中,不知不覺誘發人體運動機制,與之協調一致地活動;而任何生理、心理的活動都有情緒的產生和伴隨;因此,自古以來就有音樂是“心靈的體操”的說法。由此形成欣賞音樂所持有的“不可拒絕”和“自然參與”的情形。音樂的節奏、音高、音色、力度、和聲、織體等各方面的變化,靈敏、細致而微妙,在它的作用下人的感覺器官及與之聯系的神經系統得到鍛煉,機敏的反應能力與感受能力同步提高。如果參加音樂的創造實踐,還可以使感受、鑒別、控制、支配、協調等的一整套的運動系統和機制變得有效而精當。音樂可以分別獲同時表現單一的、多樣的,簡單的、復雜的,清淡的、濃重的感情內容,許多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感,在音樂欣賞過程中能得到直接的交流;而且音樂藝術為聽著領會、體驗、填充、再創造留有充分的境地,所以,音樂是建造豐富的內心世界、斑斕的精神殿堂的最佳材料。好的音樂是美與刪的同意、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在長期的審美過程中,會在心底積淀起對崇高、美好事物、目標的追求。音樂是一種尤其需要控制才能得以創造、表現的藝術,在長期的音樂美的創造過程中,可以培養成用美的方式表達美好感情的習慣。音樂創造實踐,還可使人在無意之中,深深地懂得要創造美的事物,必須很好地與別人合作。通過音樂藝術、音樂藝術教育或活動的實施而實現的美育,叫做音樂美育。音樂自身的藝術特點,決定了它對人的影響,較之其他藝術更為深入、廣泛,更具綜合性和潛移默化、水到渠成、自然實現的效應。因此,無論中外,古往今來的許多思想家、政治家、理論家、藝術家,對音樂的社會功能、教育作用,都予以特殊的關注。音樂于人的身心的作用,從接受它的愉悅、啟發、陶冶,到變為一種屬于自己的心境、情懷、品格、修養,直至行為支配的價值取向、分寸節制等等,既明顯又無形。而由于認識手段的局限,這種“變為”—轉化的若干機制和具體實現過程,人們至今還未能作出科學、明細的揭示。以致關于音樂美育的特點、功能的闡發,目前大部分仍處于觀察—描述—思辨—論證的狀態,并在此過程的反復進行、循序探求中不斷得到認識的深化。對“音樂美育”功能的最高概括,可以表述為:多側面、多層次、多契機的誘發、展現、鍛造、完善和強化人的本質力量。

        2.學校音樂教育是指除音樂(藝術)專業院校、師范院校音樂(藝術)系科以外,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這種教育,特別是對中小學來說,屬于基礎性的素質教育。在國民的合理素質結構中,審美感知、審美判斷和美的創造的知識、能力,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他對于人的全面協調發展,對國家、社會的健康協調發展,具有不容低估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3.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其核心是審美教育。筆者近幾年以來一直擔任職業中專學前專業的班主任及音樂專業課教學工作,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有如下感悟:教師要抓住音樂的特點,善于從教育學和心理學提供的規律重中之重發現、尋找和研究音樂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規律,通過體驗感受、直觀感知、興趣誘發、自然滲透、啟發討論聽唱比較等方法,形成藝術審美施教的方法。信息,因此,只有教師動之以情,才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此外,學校中一切帶有教學性質的活動,都應是以一定教育目標為依據的自覺行為。學校音樂教育,不是一般的群眾性的文化生活,更不是普通意義的消遣、娛樂。他培育學生高尚的審美趣味,豐富的情感世界;提高有審美意識到整個思想意識的質量和水平;進而轉化為符合社會主義價值準則、行為規范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的品格修養。絕不是任何一般音樂作品、音樂活動、音樂現象,都可以納入、引入或介紹到(哪怕是出現于)音樂課堂或校園中來的。學校音樂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從來具有特定的、而且是嚴格的選擇性。

        4.音樂教學對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身心都具有獨特的陶冶作用。所以,選擇合適的音樂教材顯得尤為重要。因而,要使學生掌握有關構成音樂地的材料、要素,音樂反映生活、表達內容的形式、方式、手法規律等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接觸熟悉相當數量、各種品類、高質量的音樂作品,包括中外古今的優秀作品;學會一定的音樂藝術表現技能,總之,腰圍學生將來可以正確地獲得美好的音樂文化享受,廣泛汲取珍貴的音樂藝術滋養,進行或參與一定意義的音樂藝術創作實踐,準備好起碼的知識、技能和修養。所以,學校教育必須體現豐富堅實的知識性和知識的由淺入深、由簡漸繁、循序遞進的層級性、系統性。

        第3篇:美育與音樂教育范文

        一、理解歌曲的情感美

        我國著名音樂家賀綠汀指出:音樂是培養人民高尚道德品質、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樂)曲,常使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尤其是對青少年更能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作用于他一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首《義勇軍進行曲》曾鼓舞了多少愛國志士不怕拋頭顱、灑熱血,走上抗日最前線;今天,一曲《愛的奉獻》,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災區,資助素不相識的失學兒童……。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采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強化功能充分發揮作用,引起他們感情的變化,產生心靈的震顫,從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淺出地介紹偉大音樂家的生平故事和講解音樂家的優秀作品時,會激發學生各種美好的感情,提高他們對生活中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的識別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師聲情并茂的范唱,則可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歌詞,還可促使他們品味歌曲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這樣,寓思想教育于音樂教學之中,通過音樂藝術形象、音樂的內在感情感染學生,心靈美的花朵,就會在他們心中悄然開放。

        二、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中國傳統音樂追求幽婉、深邃、淡泊的含蓄美,視虛實結合、陰陽相輔、意象共存為最高藝術境界。意境理論的提出與發展,使中國傳統音樂創作在審美意識上具備了二重結構:一是客觀事物的藝術再現,一是主觀精神的表現,而二者的有機聯系則構成了中國傳統傳統的意境美。意境的結構特征是虛實相生,較實的因素稱為“實境”,“見于言外”的較虛的部分,稱為“虛境”,中國傳統音樂虛實相生,既追求恬淡閑適、華美壯麗、清新自然、安謐閑靜、雄偉壯闊、明快高曠,又趨向于表現“虛無”的意境。中國傳統音樂的意境無意精確鮮明,它借助于悟性、直覺,它是主題之外的一種審美特質。道家創始人老子主張“淡兮其無味”,他強調:“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之下,莊子主張:“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這種思想觀念影響了中國傳統音樂美學,促進了中國傳統音樂的“虛境”,給欣賞者留下了想象空間,虛境體現著實境創造的意向和目的,體現著整個意境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是實境的升華,這種意境美至今仍有巨大的美學價值。

        三、欣賞歌曲的旋律美

        有人說:音樂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力量,是因為那些音符使人們思路開闊,喚醒回憶,引起共鳴,觸動人內心最柔軟的角落,于是讓人感動。我想:這,就是音樂之美吧。

        不管是歌曲或是單純的旋律,只要閉上眼,就能感受到音樂所帶來的視聽盛宴,耳邊的樂調構成一幅幅畫面,在腦海中演繹著妙不可言。它帶我們領略大自然的清新;它帶我們感受情意的深厚;它使我們擁有戰勝困難的力量……

        當我聽著充滿了鳥聲,水聲,風聲的輕音樂,就仿佛置身于那一片山林中,感覺著最原始的風景,最真實的大自然。我可以清楚地觸碰到腳下的石板路,看河水漫過石塊,聽微風吹過耳畔……我們的大自然是何等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那清澈的旋律流過我們身體的,是天人合一的心境。

        一首《同桌的你》,讓多少人憶起無憂無慮的學生時代里單純細碎的情感!那樣貼近每個人生活的詞,那樣簡單上口的曲調,是最能喚起回憶的呵。不管是親情、愛情、友情,總能在切合的音樂中找到共鳴,有時只需哼上兩句,便會潸然淚下。這樣的音樂賦予我們的,是恒久的感動。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面對各種各樣的挫折與壓力,我們總難免有意志消沉,甚至頹靡不振的時候。這時,激昂士氣的勵志歌曲,總有著一種振奮的力量,讓凍結凝固的血液再次升溫、沸騰。只需一句“最初的夢想,緊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剎時就能溫暖了全身,再次燃起斗志。那鼓舞人心的旋律以及堅定的歌詞傳遞給我們的,是無窮的力量。

        四、讓音樂與舞蹈結合創造美

        《天鵝湖》、《胡桃夾子》等世界經典芭蕾舞劇的旋律是何等的優美,其藝術的魅力百年經久不衰。試想,沒有音樂的旋律作襯托,只注意技能、技巧的完成,最終帶給觀眾的感官效果只能是蒼白無力,也就談不上什么真正的舞蹈美。因此,音樂與舞蹈密不可分。音樂是舞蹈的靈魂,旋律是音樂的最佳體現。音樂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與舞蹈的相互融合使其內容更加完美和具體。伴隨著時代向前邁進的節拍,在即將步入2l世紀的今天,應當進一步重視研究音樂與舞蹈的辯證關系,努力探索建立一種具有中國民族特點又富有時代精神的新型音樂舞蹈訓練體系,以求舞蹈事業的發展與時代同步。

        第4篇:美育與音樂教育范文

        音樂教育,其實就是音樂審美教育。在音樂課程教學中,學生是審美主體,音樂是審美客體,音樂教學要以審美為核心,促進主體與客體的溝通,讓學生自覺投入到音樂審美體驗中,以心靈感應音樂,從而充分發揮音樂的美育作用和人文感化作用。作者結合幾年來的教學體會,就影響音樂審美體驗的因素以及教學方法的運用作初步探討。

        一、音樂審美體驗

        (一)音樂審美體驗概念

        音樂審美體驗在概念內涵的表達上,并不具有本土性的優勢,它是在西方文藝思潮,特別是后現代文化理論的影響下進入我們的研究視野的。基于這樣的理論空間,音樂審美體驗可以看作是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產物。音樂藝術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在聽眾心中留下的只是一些情緒、情感的反映,其中沒有直接的視覺具體性和造型性,不能表達確切的意涵。因此,開啟音樂審美體驗的視角,對于確立其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大有裨益。審美體驗也是當代美學和教育學相關學科集中凝視和關注的核心問題。

        (二)音樂審美的原則

        一切音樂歸根結底在于審美教育。離開了音樂審美的準則和原則,音樂教學就有可能淪為機械、僵化的境地。哪怕是最簡單的拍手拍擊節奏或歌唱一句短小的旋律,都必須遵守審美的原則,要求發音的音質、音高、音色悅耳、準確并富有變化。一切形體操練和動作、舞蹈,也必須符合審美的要求。朗誦或歌唱中的語言聲調塑造和詞曲結合等,也必須瑯瑯上口、流暢自如、妥貼結合。任何一個環節和具體細節,如果違背了審美原則,都是對音樂藝術的侮辱,對音樂教育的背離。審美要求的高度和深度是永無止境的。不講究精益求精,力求盡善盡美,就達不到音樂藝術學習和創造的最終目的。

        (三)音樂審美教育對開發大學生創新能力,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

        根據本人的教學經驗,我認為音樂審美教育,不僅是講音樂學院或音樂專業,以培養音樂專業人才為目標的狹義音樂教育。而是廣義地指,在普通高校開設音樂選修課,舉辦文藝會演、主題性音樂會或經典音樂作品和名家演唱、演奏的音像資料欣賞,不同民族、時代、地域的音樂比較、音樂作品或音樂流派評價等音樂專題講座,組織大學生參加校園音樂社團和音樂文化下鄉、下廠、下杜區的多種音樂活動。對大學生施以音樂審美教育的目的,不是強制性地要求所有大學生都成為音樂愛好者,而是希望盡量多的大學生從中逐步樹立科學的審美觀念、培養健康文明的審美情感,提高審美能力,進而完善人格。并在此基礎上,把通過音樂審美教育所獲得的創新意識與能力觸類旁通,拓展為終身學習和從事各種職業的創新能力,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例如16世紀的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在研究行星運行規律之初,囿于著名前輩哥白尼的“日心說”,一直認為行星是按正圓的軌跡圍繞太陽轉的,但運算結果一直不通。有一天,他在苦思而不得其解時,不經意間欣賞了一段故鄉巴伐利亞民歌《和諧曲》,隨著和諧流暢、強弱快慢多變的旋律,他不知不覺地兩個手臂劃出了相應圓弧的指揮動作。當他發現自己劃出的圓弧并不總是規矩的正圓,而是橢圓時,他突發奇想:行星運行軌道會不會是橢圓的?他立即按照正圓和橢圓的兩種軌道,反復計算對照,結果證明:按照正圓軌道計算總是不通,而按照橢圓軌道計算就吻合。進而他又探索出,原因在于行星在接近太陽時的運行速度,比遠離太陽時的速度快。從而發現了行星運行軌道并不是正圓,而是按照橢圓軌道圍繞太陽運行的新規律。由于這一重大發現,他被世界天文界譽為“天空立法者”。

        二、音樂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教學方式、途徑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了學生“學”的方法。音樂教學法離不開具體的、特定的人作為對象,教誰學習音樂,是現在或將來的專業音樂工作者還是業余愛好者;是幼兒、青少年還是成年人;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是一般的、健康的智者還是弱智者;是有一些音樂基礎的,還是音樂白丁等等。音樂教學的對象有兩方面:一是接受教學的學生,二是所要學習的音樂。前者是人、特定的人,后者是物、廣義的物。從教學的角度來說,這二者都是客體,從學的角度來說,學生應當是學習的主體。如果教師不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題,不把音樂作為學習的本體,那就談不上因材施教了,也無法達到使學生真正領悟和掌握音樂的目的。

        普通教育的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音樂教學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教學的內容(領域)包括歌唱、器樂、律動、欣賞、創作和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音樂教學的目的和內容,決定了音樂教學方法的特殊性。我國學者徐碧輝在《美育:一種生命和情感教育》一文中認為“審美教育既是一種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其方法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識教育”,“審美教育的方法從根本上說應是既非純感性的,也非純理性的,而是二者的融合”。“現代美育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學’,“課堂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單一傳授某種知識,而是有機地把知識性、趣味性、審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來,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識,開啟智慧,陶冶心靈,培養高尚人格,得到美與善的滋養”。當今,我國音樂教育界在教學方法上有“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音樂教學方法”的提法,實際上是突出了教學方法的方向性。

        三、音樂審美體驗與教學方法的關系

        (一)引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教學策略

        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對學生節奏感、音色感、和聲感以及調式、調性感等感官刺激來完成。而要實施這些因素憑單一的講授形式肯定是達不到的。因此,要求有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

        1.選擇模仿的教學方法。授課時有目的的選擇一些音樂作品先由教師進行示范模仿,然后引導學生從曲調、歌曲、風格、音樂情感表現等方面進行模仿學習;通過這樣的模仿活動,不僅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讓學生主觀地進入音樂情景,直接接觸音樂要素。

        2.設計感知音樂的輔助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借助樂譜以外的視覺符號可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如:演示型的多媒體課件能將文字、圖像等直觀地呈現出來,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色彩繽紛、聲像同步的教學情境,這不但可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器官的功能,而且可讓學生直觀地去感知音樂,強化音樂表象與記憶。

        3.采用基礎理論相互滲透,基本技能交叉運用的教學方法。掌握專業知識的相互貫通和交叉融匯是培養學生綜合智能的有效途徑。把學生所學過的音樂知識與技能交叉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思維和綜合理解能力。比如上“合唱課”時融人“和聲”的知識,上“音樂欣賞課”時增加“視唱”的練習.練習“視唱”時增加鋼琴曲的“旋律”等。這樣使學生在學習中,增加了多元的思考和多維的視角,進而提高了音樂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二)提高學生審美情趣離不開好的教學方法

        音樂審美情趣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它可從培養學生興趣、選擇教材和營造教學環境等這幾個方面來綜合實施。針對學生的興趣,向學生傳授音樂語言 音樂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聽覺藝術,是用音高、節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諸方面的信息來表現音樂語言,使人從音響感知中產生審美體驗。據調查,當代大學生大都喜愛通俗歌曲和現代流行音樂,這是因為它們的淺顯性和易接受性,欣賞它們不需要太多的音樂知識和音樂理論。其實不管是嚴肅的古典音樂還是通俗的流行音樂,每個音樂作品都由表現內容、曲式結構、曲詞關系、旋律表現特征等音樂要素構成。因此,教師在授課時,一定要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作品,并將作品的音樂要素講清,從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讓學生逐漸找到學習音樂的基點,逐漸熟悉并掌握音樂語言,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轉貼于

        選擇好授課教材,選用具有情感高尚、立意美、情景美、形式美的音樂作品為教材,不要拘泥于某一范圍或形式。因為學生審美趣味培養是通過這些音樂作品來實施的。其實在中外音樂史上,有許多古今傳唱的優秀作品。選擇具有欣賞價值,能夠喚起美感的歌曲和樂曲為音樂教材是極其重要的,它是實現音樂教學以審美為核心的基礎和前提。營造教學環境,審美情趣的培養需要一個良好的審美環境。審美環境的營造需要教師的精心組織和誘導,《音體美報》曾報道,“100%的學生喜歡音樂,80%的學生并不喜歡音樂課”。究其原因,可以說跟音樂教學有很大關系。在學生和音樂溝通之間,教師起到主要的中介作用。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除了創造一個雍容典雅、清靜優美的校園和互動、有趣的課堂氛圍來誘導學生之外,教師還應適時開展如播放音樂,舉辦音樂欣賞或演奏會、音樂畫廊和音樂講座等活動,使學生處在一個音樂美的環境中。

        (三)強化學生審美情感需要恰當的教學方法

        審美情感的培養是通過創設情景來營造感悟音樂的氣氛和創造性體驗活動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來期待并努力促使學生以心靈與音樂溝通,激發他們的情緒,從而領悟音樂的情感內涵,讓他們逐漸由生理的向理性的美感深化。具體方法如:情景導入。在分析音樂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選擇直接通過自身的表演或播放音樂來創設情景,或通過相關的媒體資源(如多媒體等)創設與音樂表現內容相關的情景,或將音樂與背景資源通過文學表述創設情景等手段來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強化學生的審美情感。

        設計創造性體驗活動創造性體驗活動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學生自己的創造活動來感受并理解音樂,為進一步感悟音樂意境做準備。其活動類型可有:(1)讓學生分組進行創作表演并相互進行評價,通過自身的創作和對他人的評價來強化和提高自身的審美情感;(2)選擇一些符合學生審美觀點的音樂作品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根據他們對音樂的理解用散文、詩歌、繪畫、舞蹈等創作形式表達出來;(3)教師還可以通過演示一些作品和提出啟發性問題來誘導學生進行深人的音樂賞析,甚至參與到學生的表演和會話中。這樣可以加深學生自身對音樂創造性的理解以及對表演和處理音樂的體會。

        第5篇:美育與音樂教育范文

        關鍵詞:音樂教育;美育;青少年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1-0101-01

        在教育的發展過程中,音樂教學已經由單純的技能教育成為實施美育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音樂藝術的抽象性使音樂教學成為不可取代的教學科目之一,音樂發源于人們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創造與對美的向往,所謂聲源于行、行表現為聲正是基于此。音樂表現者在運用聲樂的過程中,通常將抽象的事物通過聲樂的轉換,使聽眾或感受者體會到在抽象的聲樂中表現出來的形象事物,這正是音樂的魅力,也是音樂教育對于青少年美育的不可取代之處[1]。無論是表現者還是受眾,音樂修養都能帶給他們更好的表現和更強的感染力,只有具備一定情操和修養的人,才能在音樂教學和音樂欣賞中獲得美的感受,得到心靈的凈化、情操的陶冶。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音樂修養和審美能力的培養也需要長期的堅持與訓練,并接受美感的熏陶,在這個提高的過程中,音樂教育是一個有效的途徑。筆者多年來從事青少年音樂教育的經驗,使自身意識到青少年音樂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存在,并提出了一些增強青少年音樂教育中的美育功能的策略,供大家參考。

        一、青少年音樂教育中的美育功能的體現

        眾所周知,好的音樂作品通過優秀的音樂演奏者的演繹,能夠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和愉悅的感受,能給聽眾帶來無限的遐想,能將作曲者想表達的情緒淋漓盡致地呈現在聽眾面前,能夠使音樂作品到達聽眾的內心,引起強烈的共鳴。音樂以優美的音色和節奏以及動人的旋律構成改變人們的情緒,勾起回憶和思緒,能夠起到振奮人心、提高審美情趣的作用。所謂美育是指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提高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審美創造能力、審美表現能力,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及身心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美育是傳統而又創新的命題,在傳統的教育教學中,美育伴隨著教育存在,我國古代的文化教學對于琴棋書畫的欣賞就是美育的一部分。總之,美育作為人類探索自然和社會進步的必經過程,是提高社會文化水平,提高民眾素質,使社會的科學水平與美學水平不斷進步的必經過程[2]。音樂美學的理論系統、龐大的音樂基礎和多元化的審美形式使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教學能夠獲得顯著的效果。音樂教育活動作為實踐性較強的教學科目,在美育過程中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這種特點對于美育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通過歌曲的選擇增強青少年音樂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學家先生認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擁有再好的智力和身體,如果沒有良好的品德以及審美能力,那就不能算得上是有用的人才。美育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是讓學生學會分辨善惡美丑、弘揚正氣的有效措施。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世界范圍內的各種思潮不斷涌入我國,這些思潮中不乏先進、進步的思想,也不乏落后、墮落、腐朽的思想。在青少年的音樂教學中,筆者發現許多學生對流行歌曲十分感興趣,然而流行歌曲中雖然不乏勵志、向上的歌曲,如《五星紅旗》、《愛拼才會贏》、《大中國》、《蝸牛》、《龍的傳人》等歌曲曲風積極向上、表達的觀念符合美德要求,對青少年有很好的勵志作用,但也不乏《你是我的情人》、《纖夫的愛》、《白狐》、《老鼠愛大米》、《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等庸俗或不適合青少年歌唱的歌曲。這些歌曲且不論其中的旋律如何,單看歌詞中的“用你那火熱的嘴唇,溫暖我那冰冷的心情”、“等到那日頭落西山溝,讓你親個夠”、“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等低級庸俗的句子已經不適合青少年審美情趣的培養要求和審美情操的提高,反而有可能導致青少年心靈發展的歪曲和身心的不健康發展。

        三、通過青少年的音樂教育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在中小學的音樂教材中,大多數教材選用的作品都是教育家們精心挑選的優秀作品,這些音樂作品或讓人眼前呈現出美麗的畫面,或令人勾起無限的回憶,或讓人的思緒進入作品中的美麗場景,總之能夠引起審美者的強烈共鳴[3]。教師通過對這些作品的解讀與講解,能使學生們在音樂作品的意境中產生強烈的審美欲望,從而逐漸提高審美能力。教學作品中的《我們的祖國》是上世紀末我國眾多愛國歌曲中的經典之作,它的曲調歡快而不失莊重,熱情而不失甜美,通過演唱者幸福甜美的演繹,整首歌給人們呈現出了風景秀麗、大好河山的美麗畫卷,使欣賞歌曲的人們心中涌起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與對祖國母親的敬仰之情。在學習中,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感受到愛國、為國、振興祖國是美好的事情,是美的象征,這樣,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對美的向往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通過在青少年音樂教育中灌輸鑒賞美的能力,就是很好的美育,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結語

        總之,通過音樂教育中的聆聽、表現與音樂創造,學生在音樂形式中豐富了情感,產生情感共鳴,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審美情趣和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打下了良好的文化藝術基礎,提高了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吳瓊.漫談美育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J].讀與寫雜志,2011,(12):195-196.

        第6篇:美育與音樂教育范文

        關鍵詞 音樂教育 審美教育

        文章編號 1008-5807(2011)03-141-02

        音樂是世界通用的語言,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如李斯特所說:“音樂能夠同時既表達了感情的內容,又表達了感情的強度,它是具體化的、可以感覺得到的我們心靈的實質。”那么音樂教育就是對心靈實質的影響,應該是審美的。但當我們今天在論述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這個問題時,發現在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仍然存在著一些誤區,變成了知識教育、技能教育、能力教育抑或是什么其它的教育,使音樂教育丟失了其最本質的東西,即貝內特•雷默提出“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

        一、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現狀

        (一)“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教育理念沒有得到較好的貫徹

        從我國目前的音樂教育情況來看,學生們喜歡音樂,但是一到課堂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就全無,甚至更嚴重者變成逆反及厭倦。這樣音樂課程的價值完全喪失了,審美教育更是無從談起,這也證明了審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沒有被確立。我國新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以“把音樂審美為核心”作為音樂課的最基本的理念。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但在目前的音樂教育中,“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主要表現在沒有把音樂這門課程真正作為一門培養學生情感和審美能力的課程。音樂教育的理念上的缺乏,導致沒有審美教育的特點,也沒有完成音樂教育的目的和任務。

        (二)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教學模式單調

        由于受傳統學科教育體系的影響,音樂教育很容易產生與音樂審美相餑的現象。諸如從樂譜和音符入手的識譜訓練,著眼于音程、和弦的聽覺訓練等。這種理性的、枯燥的、貌似科學性強的機械操練,不可能使學生產生審美體驗,相反,它只能給學生帶來厭煩的體驗。例如在上音樂課過程中,不論學生有沒有興趣,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都會打開錄音機讓學生聽音樂,使學生常常處于不情愿的被動階段即感覺階段。學習中教師過多地強調學習技術,為認識樂譜。上課練枯燥的視譜,又因絕大部分學生對識譜不感興趣。導致唱歌教學純粹變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師一句句地教唱,學生一句句地跟唱,整堂課就是這種機械動作的反復。這種教學不僅抹殺了學生原來對音樂的興趣,而且更談不上培養對音樂的感受及綜合審美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從主觀上忽略了學生主動,有感情投入的一面,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停留在感覺階段,使學生產生畏懼感,產生對學習音樂的厭煩,最終導致整個音樂教學不可能讓學生有情感體驗及審美愉悅,與“審美核心”背道而馳。

        (三)音樂教學課程中缺乏積極有效的互動

        在我們的學校音樂教育中,一些教師只注重單方面的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授和訓練,而忽視學生在音樂方面興趣愛好的培養;注重教師的傳授,輕視學生的參與體驗;注重教學的結果,輕視教學的愉悅過程;注重知識技能的教學,輕視音樂實踐活動的開展,教學方法上單一,這些勢必會影響學生作為音樂欣賞表現和創作的主體地位。如果以教師講授為主,那么就不能夠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參與音樂活動的機會,就不可能使學生真正獲得審美愉悅體驗成功的滿足。這樣就造成了教學課程缺乏積極有效的互動,導致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缺失。

        總之,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理念沒有得到較好的貫徹,教學模式的單調等導致了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情感體驗等沒有得到提高與發展,審美教育的目標及任務沒有完成。

        二、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目標任務

        中國古代的《樂記》說:“致樂以冶心”。意思是說音樂情感陶冶性格、塑造心靈。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節奏與樂調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音樂它通過感情的滲透、情緒的激動、情感的共鳴,使學生產生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情感,從而進一步建立正確的審美觀、世界觀,才能去追求人類的崇高思想。對真、善、美有更深的感悟,在不知不覺中把理智的滿足與精神的愉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得學生自覺自愿,樂于受教;而無須強迫命令,說服動員。美育可以激發人們堅定信念,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情感常常使每一件在它的影響之下產生的事物具有特別的、濃厚的趣味,它甚至使事物具有特別的魅力,特別的美。”例如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學習和欣賞,則在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的同時,使人得到了人生搏擊的勇氣和信念,給人以無限的力量去戰勝不幸,從而去創造新生活。

        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審美判斷,使他們在精神上、心理上、行為上處于和諧的健康狀態、平衡的心境和開闊的胸懷,從而樹立起培養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高尚的道德品質,這是音樂教育的重要任務。貝多芬說,音樂能使人類爆發出思想的火花。冼星海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在20世紀20年代任教育部部長和北大校長的先生,曾極力提倡“美育”,他主張“以美育代替宗教”。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加強審美教育至關重要。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修養,使人全面、和諧地發展,以達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質的目的,希望能積極地影響人的心理、情感,以形成健全的人生觀。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積淀著人類“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歷史文明,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功能―通過音樂的教育實踐,揭示美的規律,探索美的本質,并以審美感受的特殊方式,實現人類的自身塑造,音樂教育從而實現人與自然、與社會的和諧,最終達到所指出的關于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目標。

        三、音樂教育的審美教育的實現

        音樂教育的審美教育,就是要開發每個人對音樂的藝術力量與有生俱來的反應能力,豐富他們的生活質量,因此,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的實現是非常重要的!

        (一)審美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創設良好的音樂教育情境和氛圍

        只有一個適合的教育情境內,才能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音樂實踐活動之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獲得音樂審美體驗。音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說就是那種“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僅憑教師口頭傳授,而沒有學生的親身參與與體驗,哪怕是音樂知識、音樂技能技巧,學生也是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說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與審美了。只有當學生完全參與到良好的音樂教育情境和氛圍,參與音樂活動之中,與音樂本身融為一體,自己主動地去探尋、領悟、體驗時,才能達到對音樂知識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音樂審美的目的。

        (二)積極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與興趣

        音樂與情感有著密切的關系,“情動于中,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嘆之,磋嘆之不足故永(長聲)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而音樂的特點在于情緒感染,音樂給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學科教學有力的多,它能更直接更有力地影響人的內心世界。因此,音樂教育就不能是詮釋性的科學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審美教育就是一種情感教育,教師要在音樂教學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點燃學生的情感之弦,從而有效地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使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感受美、表現美、享受美并創造美。

        實現加德納所描述的“音樂智能”、音樂教育中的審美體驗,這里的首要工作是引起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能受到關注,進而喚起感覺反應,達到“移情作用”的教育。如果我們的音樂教育不能使學生喜愛,不能成為學生內心的發展需求,那么任何復雜高明的音樂教育對學生來說都沒有什么實際意義,更不要說是實現審美價值了。在音樂教育中,把學生的音樂興趣培養作為音樂教育審美教育實現的重要環節,這不僅是基于學生音樂知識和技能掌握的需要,同時也是實現音樂教育審美價值的必然。有興趣才會體會到其中的美,美和興趣天生就結合在一起。因此,實現音樂教育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便是努力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三)審美教育實踐環節的多樣化

        第一,素材的選用要“真正有表現力”顯得尤為突出,應成為用來學習和體驗的教材的核心。在新一輪音樂課程改革中,大量的優秀中外音樂作品被引入各級教材,并且明確提出鼓勵廣大音樂教師挖掘當地優秀的民間音樂、鄉土音樂來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為我們音樂教師選擇作品,充實課堂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學生良好的審美體驗打下了物質基礎。

        第二,音樂教育工作者所用的語言和技巧,只能是引導而不是解釋,必須忠實于音樂作為一種表現形式的本質。音樂畢竟須通過音響為中介來給人們予以分享、體驗和探索的機會,讓人們更接近音樂的創造性本質。而音樂音響畢竟僅僅是一個音樂情緒情感文本,從音樂音響轉變成實際的情緒情感活動,同樣必須經過人的語言“積極的、指導性的、參與性的”作用,這一言語實踐,即是體驗。與對于相同樂譜不同人的演唱、演奏必然導致音響的千差萬別一樣,對于相同音響不同人的聆聽也是千差萬別的,這種體驗應該是富有創造意義的。這就要求音樂教師應有開闊的視野,豐富的語言技巧,可以教授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音樂,具有全面的音樂知識。另外,音樂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教授音樂,還要讓人們意識到音樂對于人生的重要性。

        第三,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進行良好的互動。要求教師盡可能把音樂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過程,具體包括如音樂鑒賞活動、音樂表現活動、音樂創作活動等,同時將有關的音樂基本文化知識內容融進這些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過程中學會相關的知識各技能。在音樂教學的活動中,要確保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活動的主角而不只是觀眾,教師是策劃人、顧問和欣賞者而不是經理人或評委。

        音樂具有美的屬性,音樂的這種美客觀地存在那里,但存在并不意味著就能被自然地感知,因此人們需要用一定的方式把音樂的美顯示出來,從而讓他人能感知到,這意味著音樂教育從方法論角度也應具有審美的要求。音樂教育的審美要求一方面體現在教師的語言表達、儀態舉止、服裝修飾、范唱、伴奏等方面,另一方面也體現在學生的演唱、表演、參與等方面,這兩個方面都要順乎于“美”的要求與規律。從某種程度上說,音樂教育就在于教人學會美,并從這種“學會美”的過程中領悟生命的意義。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它更是實踐意義上的一種操作,而這種實踐操作的最具體表現就在于其方法上。淡化音樂教學活動中那種空洞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并視這種活動本身為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這是音樂教育審美教育的核心所在。

        音樂教育本質上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它通過對審美能力發掘和培養,通過構建人的審美心靈結構達到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從這個意義上說,審美素質的提高也是綜合國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所以筆者認為,打破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單調的模式,音樂教育才能在真善美,知情意統一的思想人格中發揮其獨有的作用,才會體現其真正價值,使我們才有可能從更高層次上研究和探究音樂教育的奧秘。

        參考文獻:

        [1] 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第7篇:美育與音樂教育范文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的手段,讓學生擁有美的情操,從而形成健康獨立的人格。小學階段是學生審美教育的啟蒙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對學生的教育至關重要,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用音樂澆灌學生的美好心靈,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

        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美好心靈

        審美教育也稱為美感教育,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受到了人們的重視,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可忽視的環節,尤其是對小學階段的學生,是一門可以陶冶學生性情、增加學生藝術涵養的學科,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小學音樂教育中,通過音樂可以灌溉學生的美好心靈,將學生帶入到一個充滿美的藝術殿堂。

        一、小學音樂與審美教育的緊密聯系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通過音樂中美的音色、美的節奏、美的和聲以及美的旋律可以構建充滿美的音樂藝術形象,再通過學生對音樂的演唱和欣賞等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是人類的基本活動,也是人們的高級精神需求。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審美無處不在,我們對事物價值的判斷和傾向、對美的追求和審視都是通過審美來實現的。小學音樂教學本身就是一門具備美育功能的課程,小學階段是學生的啟蒙教育階段,通過小學音樂的教學,可以將音樂作品的情緒、人文內涵和思想傾向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具備鑒賞和評價音樂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積極的審美情緒,讓學生在美好的音樂藝術殿堂中陶冶情操,所以小學音樂和審美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二、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策略

        1.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了新時代教學的重要技術支撐。小學教師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資源,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一個個美好的音樂情境,通過多媒體展現語言故事等,通過故事穿插的形式幫助學生聆聽音樂和感知音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在音樂的引入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幻燈片等形式來引導音樂,引導學生進行音樂體會和音樂感知。例如,在學習歌曲《金孔雀輕輕跳》的時候,在課堂導入的環節,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采用多媒體播放《金孔雀輕輕跳》這首歌曲,同時用多媒體播放金孔雀跳舞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從視頻中感受音樂中描繪的動物形象,讓學生可以理解歌曲中的主題———美麗的動物。《金孔雀輕輕跳》是一首具有濃郁傣族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曲調非常清新優美,同時擁有著流暢自然的旋律。通過多媒體教學,學生具有歌唱歌曲的興趣,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跟著視頻中的小孔雀一起翩翩起舞,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2.通過情境表演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

        學生情感的培養可以通過情景來引起,小學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把一些可以改編成故事的歌曲以故事的形式來講述給學生聽,很多歌曲的創作的背后都蘊含著故事,教師可以將這些故事講解給學生們聽,增添學生對該歌曲的興趣,同時可以感受該歌曲的情感,并自覺地融入到歌曲的學習中去。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表現意識。例如,在學習《七個小兄弟》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可以感受音樂中的美,可以創建一個音樂環境,選取班上的七個學生表演音樂中的dolremifasollaxi七個音符,七個學生每個人代表一個音符,學生通過自由組合讓班級上剩下的學生讀出臺上學生表演的旋律,通過游戲的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走進音樂的世界,不斷地豐富學生的音樂體驗,讓學生可以感受到音樂中的美,享受音樂帶給我們的快樂,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3.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美感表現力。

        音樂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所以音樂的表現形式也是多元化的,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發掘有效的音樂資源,用優秀的音樂作品,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激發學生的音樂情感。音樂的表現形式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合唱、獨唱和獨舞等,學生集體參與合作是共同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合作學習的形式來促進學生的互相學習和共同進步,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美感表現力。例如在學習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時候,因為這是一個比較枯燥的過程,小學生又比較好動,所以在這一課時的學習過程中容易走神,沒有表現出學習音樂的興趣,學習效果非常不理想。教師可以通過合作學習來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自由地組成活動小組,通過搭節奏的游戲讓學生在搭搭拆拆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在搭節奏的過程中,讓學生思考如何搭得更好更美,從而不斷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美感表現力。小學階段的學生感受美和表達美的能力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在小學階段中,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小學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音樂教育,用美好的音樂旋律和節奏澆灌學生的美好心靈,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作者:顧喬紅 單位:江蘇省儀征市陳集鎮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周惠玲.小學音樂軍美教育若干問題解析[J].音樂時空.2014.21(03):55-56

        第8篇:美育與音樂教育范文

        為什么會這樣呢?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沒有正確認識、處理和理順“音樂表現活動”、“音樂表現活動教學”與“審美教育”的關系,而在實際音樂教學過程中又不知道如何在音樂表現活動的教學中體現“審美育人”這一理念。我認為,一方面,審美教育是音樂表現活動和表現活動教學的目的;另一方面,音樂表現活動和表現活動教學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審美教育是音樂表現活動和表現活動教學的目的

        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音樂表演才能和音樂創造性潛能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直接目的,但這些并不違反和背離“審美育人”的宗旨與目標的。不單如此,音樂表現活動和音樂表現活動教學的這些較為直接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最終所追求的或者最終所要求達到的也都是“審美育人”這一終極目標與宗旨。正如《標準》中所要求的:“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因此,中小學音樂表現活動和表現活動教學人為地缺乏或缺失審美因素、審美性、審美功能,放棄其對“審美育人”目標與宗旨的追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中小學音樂表現活動和教學需要既確保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音樂表演才能和音樂創造性潛能,又不負“審美育人”的使命。

        二、音樂表現活動和表現活動教學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

        音樂課程改革以來,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音樂欣賞和音樂欣賞教學被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音樂欣賞和教學實際上成為了“審美育人”的主要領域和主要途徑,這反映了藝術的審美規律。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體驗(欣賞)是學習音樂的基礎。傳統音樂課程“重知識技能輕欣賞”,所以音樂欣賞教學受壓抑已久,也正是目前中小學生迫切需要的。但需要提出來的是,強調音樂欣賞和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實施審美教育的主要領域、主要途徑,并不意味著音樂教學的其他領域和途徑諸如音樂表現活動和表現活動教學、音樂創作和音樂創作教學等就不再屬于審美教育的領域或不再是審美教育的途徑了。音樂表現活動和教學仍然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領域和重要途徑,必須肩負起“審美育人”的責任,不能缺少審美因素。

        音樂表現活動和教學之所以必須滲透審美因素,是由音樂本身所具有的審美本質和藝術教育具有“審美育人”的內在需要決定的。斯托洛維奇說:“藝術的本質畢竟是審美的!”美國音樂教育家雷默在藝術教育的審美性問題上曾告誡人們:“如果教育中的人文藝術學科作為藝術要有意義,它們就必須從審美角度來教授。”因此,如果我們在音樂的創造、表演(表現)、欣賞中體現不出審美因素,而音樂教學又不肩負起“審美育人”責任的話,那么我們的音樂教學就達不到音樂與音樂教育內在的本質與要求。由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我們漠視音樂和音樂教育的審美本質與內在要求,人為地把音樂和音樂教育“德育化”、“智育化”的做法實際上是違背藝術和藝術教育本質規律的。如果說得嚴重一點,它實際上已經是“非音樂”和“反音樂教育”的。如果我們的中小學音樂課堂里仍然時不時充斥著“大聲喊唱”和“胡亂彈奏”,那么,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去懷疑:那還是在上音樂課嗎?或許有人會說,盡管這樣的課不具備多少審美性,難以“審美育人”,但卻也是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音樂表演才能和音樂創造性潛能呀。但我認為,如果音樂表現活動和教學喪失了審美因素,不具備審美性,放棄了對“審美育人”的追求,把音樂表現活動和教學降低到這樣一個庸俗的層次的話,那么,“它即便不至于‘半年的時間就會使一個人變成傻瓜’”,1“但卻有可能不出半年的時間就會使一個對藝術充滿渴望并有權享受藝術的學生變成藝術。”2

        深刻認識和理解音樂表現活動和教學與“審美育人”的關系,有助于改善我們的音樂表現活動和教學,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審美育人”的目標與宗旨。當然,至于在具體的音樂教學實踐中,如何在音樂表現活動和教學中體現和實施“審美育人”目標和宗旨,則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探討。

        注釋:

        第9篇:美育與音樂教育范文

        狹義上的美育指的是審美教育,主要指通過藝術手段對人們進行教育。廣義的美育指以自然、社會生活和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形式,在各種形式的美、人、潛移默化的教育中,美化人們的心靈、行為、語言、身體,提高人們道德與智慧為主要目的。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即音樂美育,也叫“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的教育功能、價值功能、政治功能,都是在每一個瞬間中進行的,對人類的情感、情緒、氣質和個性的變化都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并鼓舞著人們創造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健全人格。

        一、審美教育在高師音樂教育領域順利開展的原因

        21世紀以來,在社會主義素質教育要求全面發展的人才的背景下,審美教育已成為我國高師音樂教育領域中的主要研究領域,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審美教育之所以成為高師音樂教育主要研究領域,有其內在的原因。當代音樂審美教育與傳統的美育觀念相比,具備了許多嶄新的內涵。與傳統美育相比,當代音樂審美教育具有許多新的特征,這與許多學科有關。由此,審美教育能否順利開展離不開相關學科的發展情況。在當代美國教育家加德納的主持下,關于教育學、心理學發展的觀點針對傳統的“項目為零”的弊端,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的第二十個世紀,美國斯佩里發現了大腦的功能,提出了大腦的科學性,從而導致了正確的大腦革命,對大腦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示范。

        第二,審美教育之所以高師音樂教育中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與它受到中國音樂教育的歷史經驗的影響分不開。在近代中國音樂教育的歷史上,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使得音樂教育有了一定的發展。可以說,傳統的音樂教育除了強調自己的審美功能外,也強調了其他的教育功能,如教育功能、教化功能、宣傳功能等。音樂審美教育的實踐需要加強,理論研究的迫切性不言而喻。

        二、高師音樂教學中如何開展審美教育

        高等教育包括美育、德育、智育、體育。高師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大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在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高師音樂教育顯更為重要的價值。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呢?筆者認為以下兩個方面尤為重要。

        1.在音樂教材中挖掘美的素材

        音樂教材中有豐富的美學素材。美的形態可以分為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三大類。無論是什么樣的美,音樂教材都可提供相關的內容。在描繪自然的作品中,既有描繪祖國的名山大川的作品,如《長江之歌》、《中華美》等,又有描繪家鄉自然的美,如《雨中三峽》、《沂蒙山小調》、《瀏陽河》等。這些作品不僅僅可以激發大學生對自然的愛,培養其欣賞自然美的能力,而且能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熱情,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如贊頌人世間美好情感的《茉莉花》、《友誼地久天長》。。關于藝術美的歌曲也隨處可見,既有表現大自然秀麗俊美、動靜結合的《春江花月夜》、《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也有表現作曲家創造美好生活的內容和理想的《小河淌水》、《再相聚,大草原》。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就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在智力上受到啟發,將靈魂得到凈化,推動他們爭取真理與正義,這就實現了高師美育的目的。很多音樂作品也能同時反映出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融合。正如羅丹所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善于總結和挖掘音樂教材作品中的美,那么這將成為高師美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2.在音樂教學中感受美的存在

        音樂教材中雖然有豐富的審美素材,但如果沒有體現在教學中,那么它就不是審美教育的作用。鑒于目前高師音樂教學的現狀,筆者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改變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音樂是一門表情藝術,音樂教育是通過音樂的特有聽覺形象去激發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用表達的歌聲和欣賞的美麗與高貴的音樂,能使學生受到音樂的影響和感染的影響,使學生在感情、性格、思想上都是有益的影響。如歌曲《祖國頌》。這是一首贊美我們偉大祖國的作品,展現了作曲家對祖國的熱愛和無限的贊美。在欣賞此首樂曲的同時,可以讓學生發揮想像和聯想的心理機制,讓他們在心目中描繪一個充滿敬仰、愛慕、高尚的形象。最后,學生都沉浸在對祖國無限敬仰的遐想中,覺得自己的祖國太偉大了。那么這節課不僅僅是欣賞了《祖國頌》這首曲子,還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2)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高師音樂教學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為主線的教學原則。教師要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音樂,最終使得其感情上受到陶冶,理智上得到升華。美育的實施過程中,音樂教育是重要途徑之一。我國的古人早就提出“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這里的“移風易俗”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精神上的升華”。音樂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國民素質。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其素質應當包含健康的體質,高度的理性,豐富的情感,欣賞、創造自然美、藝術美、生活美和社會美等諸方面的能力。而素質教育是對人的身心發展的基本條件的培育。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培養學生感受與創造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的能力。因而,音樂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无遮挡吸乳叫声视频 | 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影院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 | 亚洲一本中文日韩 | 亚洲精品网国产 | 亚洲国产无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