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美育在素質教育中作用范文

        美育在素質教育中作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育在素質教育中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美育在素質教育中作用

        第1篇:美育在素質教育中作用范文

        關鍵詞:音樂教育;美育素質教育

        一、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

        一般來說,大家會將美育和美感教育、審美教育、審美觀等聯系起來,但無論如何,美育終歸是一種以培養學生認識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對美育的研究需要通過實踐脫離形式的束縛,從而產生系統的理論方法。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音樂教育自身的美育特征開始得到我們大家廣泛的認可。著名教育家先生就特別注重美育的發展,他在《自寫年譜》中寫道:“我于講堂上既常聽美學、藝術史、文學史的講演,于環境上又常受音樂、美術的熏習,不知不覺漸集中心力于美學方面。”將畢生心血都傾注在中國的教育事業中,他在德國期間自己學彈鋼琴、拉小提琴,不斷地豐富著自己的藝術審美能力,后來他發現德國和法國都非常看重美育。

        事實上,音樂教育與德育的關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德育的本質在于對人的思想、社會認識、理性思考進行引導和改變,但這其中難免存在思想不統一等問題,更多時候會遇到學生的抵抗情緒,從而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音樂教育則可以通過愛國歌曲、音樂劇、歌舞劇等藝術形式,經過聽覺和視覺的雙重吸引,使得學生對其產生濃厚興趣,在生活的點滴之間形成良好的愛國主義情操。對受教育者進行審美教育,應當使他們在自我的感受和熏陶中,激發內心潛在的情感,按照美的標準和規律讓他們進行自我完善,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育的重要意義在于讓受教育者感到精神愉悅,同時對受教育者進行審美熏陶。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施教者須通過音樂教育不斷強化美育的美感功能,調動自身強烈的情感體驗,深化和創新教育手段和內容,逐漸構成完整的美感動力體系,以美特有的磁場和無盡魅力,對受教者進行長效激勵,使他們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得到豐富。

        而智育與音樂教育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智育無疑是為了對受教育者進行智力的開發,盡可能地激發他們的潛能,使其能夠接受更多的文化和技能。新時期的智育已經發生了較大改變,它被重新定位,其職責變成在傳授技能和文化的基礎上,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習慣和態度,以及創新思維、拓展視野,努力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音樂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改變學生的思維模式,人們往往都有一套慣有的思維方式,有的傾向于感性,有的則傾向于理性,而音樂教育往往能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建立一種更具邏輯性的思維能力。音樂有很多表現形式,拿鋼琴藝術來說,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都傾注了自己的感情,學生在學習曲目演奏的時候,必須先在自己的意識當中還原前者所要表現的內容,對這些信息進行充分的理解與吸收,達到刺激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目的,在一這過程中完成對審美的認知,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更高水平地將前者的作品演繹出來。

        同時,音樂教育不會以純文字的形式進行授課,需要其他音像資料一同進行,如歌唱需要有歌譜、伴奏、音響等條件作為前提,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加上感覺和想象的多重吸收,從而能夠直接地提升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在人類歷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科學家或藝術家都曾受到過音樂藝術的良好熏陶:科學家愛因斯坦和量子論奠基人普朗克可以演奏鋼琴和小提琴,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寫出了中國第一首小提琴曲……這顯示出音樂藝術能夠充分發揮和創造人內心的原始沖動,很好地培養了人們的創造力。

        可見,美育不僅能憑借優美感人的審美形象,引起受教育者情感的激蕩,使其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還能夠促進他們想象力、觀察力、思維力、創造力的提升,啟發其心智,促進其全面發展。

        二、音樂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素質教育是一項以提高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基礎的高等教育活動,目前看來,大力開展高校素質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所在,這也是我國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得以實現的重要基本內容。高校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道德修養、文化與技術技能、探索精神等為內容,是一種科學、全面、綜合提升學生全面發展的系統的教育模式。用的一句話來講就是“藝術能養成人有一種美的精神,純潔的人格” 。這也體現了藝術教育和科學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是等同的,因為人人都有一顆追求美、喜歡美的心靈和無限追求美的權利,如果將這種美的標準加以合理的引導,將會對培養受教育者人格的養成有重要作用。音樂藝術在所有的藝術門類中是最為獨特也是最為容易讓人接受的一種,它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能使學生在交流和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出內心的愉悅,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必定會對我國高校素質教育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正面推動作用。

        高校音樂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培養學生專業的技巧和理論,而且在于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們鍛煉自己的創造和實踐能力,同時讓他們具有良好的團隊意識。以合唱教學為例,學生在學的過程中能夠產生共鳴,聽到周圍的聲音變化,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維當中,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主動去尋找美的聲音。不僅如此,在自己親自參與指揮和排練的過程當中,學生通過與其他人之間的默契配合,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對合唱曲目進行改編和創作的過程中,學生按照自身的喜好對原有曲目進行改編和二度創作,能夠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創造能力。以上種種能力的體現還表現在器樂合奏、音樂劇、舞劇等音樂藝術形式上,這都與高校音樂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高校音樂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育的本質在于育人,《孟子》中說:“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故教育本身應該是愉快地進行,素質教育本身所需要的也正是這種樂教的精神,音樂教育可以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它可以表現為學生走在林蔭小道上戴著耳機邊聽歌邊體驗周圍的美麗環境,其身體自發的愉悅起來,也可以表現為某間教室幾個學生坐在一起排演節目,歡樂的氣氛感染著每一個人,這都是高校內隨處可見的。有了愉悅的審美情趣和輕松的學習氛圍,對學生潛能的激發就會更加徹底,所以音樂教育能給學生提供非常好的審美享受。

        高校音樂教育可以在增強學生自信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通過舞臺的磨煉,自信心可以得到不斷增強,會慢慢形成一種強大的心理暗示,對面前的任何未知事情都不會產生恐懼心理。這種較強的心理素質使他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會退縮,配合德育和智育對學生的教化,能夠培養出學生更強的歷史使命感,勇于面對社會上種種不和諧問題,對確立正確的社會道德觀念有莫大的幫助。

        音樂教育是實現美育的一種教育途徑,更是實現素質教育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實施還需要長期進行,應當視之為一種終身的教育模式。隨著時展,學生的審美能力會不斷的提高,可見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實施還需長期熏陶,通過這樣長期持久的對受教育者進行感官刺激,一定能為其綜合能力的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不僅如此,音樂教育的美育教化也應當注重方式方法。對于美的追求和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個體對事物的審美感受能力也有強弱之分,所以我們應當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化教學,對能力較弱的學生加以適當引導,循序漸進地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另外,教師應當系統地引發學生的內心共鳴,能夠讓學生通過感受音樂的美不斷提升和調整自己的狀態,從而確立起良好的學習基礎。因此,在高校教育模式中,音樂教育美育功能的良好實施能夠增強學生的內心情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高校素質教育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耿家林.論音樂教育功能[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3,(24).

        第2篇:美育在素質教育中作用范文

        一、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素質教育下,現在的小學美術課不再僅僅是小學生娛樂的課程,還是具有人文性質的學科。在素質教育的發展變革中它發揮著極其獨特的作用,因此,認識小學美術學科的本質,正確而辯證的看待小學美術的課程性質,是很好的進行小學美術教育的基礎。傳統的小學美術教育始終是在學科內發展,美術的教育教學始終停留在了技術的層面,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美術專業技能的培養,而不是注重學生的美育素質。隨著教育發展的需要和幾次的教育改革,美術課程的性質與價值發生了質的改變。

        全面素質教育下的美術教育的整體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提高全民族的藝術文化素質從而使每位受教育者都能感受到整個現代文化氛圍下的社會文化。而當代學校美術教育即是在遵照教育總體要求的基礎上,根據大部分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通過運用必要的美術手段與方法,使受教育者感受藝術,提高藝術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從而讓受教育者完善人格,達到全面和諧發展。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它表現的的范疇很廣,而且還在不斷地向邊界擴展。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都體現了時代性、基礎性,展示了視覺的藝術,讓人感受到一種醉人的藝術魅力。

        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把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美滲透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學生具有一個豐富而充實的靈魂,從而讓他們有一種理性的力量,使他們的心靈得以升華。美術教育可以促使學生身心健康在美術學習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美術實踐能力,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讓學生健康成長。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慢慢消除學生對應試教育的消極抵抗心理,同時還讓學生們對校園生活不再感到枯燥乏味,為他們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美術學科的特點是以讓學生掌握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出發點,養成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與愛好、審美能力為目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與創造力,開發和發展學生的美術素質。

        二、改革美術教育促進素質教育發展

        1.要從注重技法訓練向培養學生健全良好的藝術素質轉變。目前的小學美術課堂中,不論是學生還是家長,包括一部分從事美術教育的專業的工作者都忽視了兒童美術作為一種藝術培養形式,兒童純真養成的的主要環節,有其獨立存在的意義。健全而良好的藝術素質的養成不但對學生良好的美術習慣及健全的藝術素質的培養起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及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美術教育的方法上從注重模仿能力訓練向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及創造性思維轉變。從大多數調查中我們不難發現,想像力和創造思維的培養和開發,是現代美術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讓學生大膽嘗試,不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去客觀地表現對象,而且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的思維創造了條件。

        3.實現由教師獨霸評價權轉向學生參與課堂評價轉變。在傳統的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獨霸評價權,無論是課堂組織還是教學方式都是教師一人說了算。無論教師的觀點對與錯不允許學生反駁,更不允許學生參與評價。但凡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進行質疑,教師總會以老師的身份進行指導和強制的的糾正,直到學生低頭接受方罷。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評價過程中,教師才能更多地了解兒童在繪畫中的語言和思維。教師沒有必要對學生的理解進行矯正只要學生用心去畫,用心去感受,用心表達自己的思想就應該得到支持和理解,鼓勵學生堅持自己的美術思維。我們的小學美術教學并非美術專業教育,也不是為了培養畫家、藝術家,而是讓學生的創新在美術教學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第3篇:美育在素質教育中作用范文

        一、審美教育的本質與特征

        (一)我們在說到高校審美教育時,就要說到什么是審美教育,在《美學與美育詞典》中就對其進行了解釋:“審美教育也稱美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時代、特定階級的審美觀念為標準,以形象為手段,以情感為核心,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通過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具有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等。”在當今這個時代,如何在客觀的世界中去發現自然美,尋找到社會生活美,欣賞藝術作品美以及感受學習美,這都是在高校中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內容,這種審美教育不僅能使學生了解到美、認識到美,還要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通過高校的審美教育讓學生提高道德標準,凈化心靈,尋找美的純真,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影響,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建立起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二)審美教育是美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它是運用哲學的認知方式來認識世界,審美教育它是按照美的自身發展規律來改造自身的一種手段,它是一種基礎教育,說它特殊在于它的教學內容包含的信息龐大,而且是以非具象的美感教育為主要教育內容,但它又與其它的教育相同,就在于它與其它教育一樣都是建立在社會發展實踐基礎之上形成的,這種教育對社會有著促進的作用。美育主要以美術、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作為它進行普通高校審美教育的一種手段,而在這些藝術形式中,尤其以音樂審美教育最符合審美教育普及性要求,并且音樂藝術伴隨著人一生,高校學生也最容易接受這種藝術形式。

        (三)關于審美教育的特征,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就總結了兩大特征:其一,美感教育是審美教育的一大特征。美育是對人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一種培養,它是按照美的一般規律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其二,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是美育的又一特征。因為藝術教育是美育進行實施的主要途徑。審美教育以藝術作品為媒介,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進行審美的教育活動,它的功用不是培養少數的藝術家,是要運用這種方式針對整個社會進行大眾化的藝術教育,它具有普遍性和廣泛性的特征。

        二、音樂審美教育的作用

        (一)音樂教育正是基于審美教育的各種特征,結合自身的優勢,成為了審美教育戰線上非常重要的一員,也是最能讓人接受的藝術形式。音樂藝術是通過有規律的音響組織進行的一種情感傳達藝術,音樂藝術來源于生活勞動之中,它也是最直接、最客觀的反映現實生活的一門藝術,是人類文明結晶。音樂藝術在社會中的影響是普遍的,它是人類社會意識形態形成的一種反映。同時,由于音樂具有抽象性,它能通過音響材料作用于人的思想,讓人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通過聯想和想象對音樂形象進行一種創造性的活動。音樂藝術可以通過自己旋律的起伏、節奏的變化來表達其思想感情,通過聆聽這些奇妙的音響結構影響人的情緒,或溫柔或悲痛,讓人們在欣賞中身不由己地接受音樂最直接的影響,在音樂的審美教育進程中,高水平的藝術性與思想性也同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高尚情操的建立,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音樂審美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大學生步入大學之時,學生的自我意識開始漸漸發展、成熟。由于他們缺乏社會的生活經驗,對挫折和打擊的承受能力還不足,心身發展還不夠健全,如一旦遇到困難,可能就會出現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原因,也是我們在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必須建立起樂觀的情緒,培養學生們廣泛的愛好,培養學生們堅強的毅力,同時也不能忽視培養學生自信心的建立,種種這些都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前提。音樂審美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的部分,它是對學生情感教育的一種有效手段,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普通高校中可以通過社團活動來實現音樂審美教育活動,讓他們在每次的排練和演出中認識美;也可以建立具有音樂審美教育功能的課程,讓學生在課堂中欣賞美,享受美,給學生們帶來的美感,通過不同形式的音樂審美教育,其目的都是共同的,都是讓學生在音樂中尋找到美帶給自己的啟迪,讓學生們在音樂藝術活動中鍛煉心理素質,提高大學生的精神境界。在這里,我們還要值得關注的一點,音樂還可以起到緩解心理壓力的作用,為消除學生在壓力面前產生的急躁情緒有一定的平復功能。

        (三)音樂審美教育還可以提高學生們的自主創新意識。在鼓勵學生們進行音樂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們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藝術實踐中更為主動的學習,在參與校內外的藝術展演活動中,培養他們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種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們充分展現自我,同時提升音樂素養的自我展現水平,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交往能力,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到音樂活動帶來的快樂和愉悅。

        第4篇:美育在素質教育中作用范文

        【關鍵詞】美術教育;素質教育;創造性思維;審美素質;能力;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955

        從素質教育的觀點來審視當前國內的美術教育,就會發現“應試教育”下的美術課經常被忽視,許多學校沒有必要的教學設備、師資隊伍建設沒受到重視,教師教育觀念陳舊,忽視美術課的綜合教育功能的現象十分普通。據教師了解,很多學生對于美術課的了解很少,這樣對于像建筑學、城市規劃等專業的學生要掌握基本的美術技法與審美技能還遠遠達不到教學的要求。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美術教育提出要求,進一步促進美術教育沿著素質教育的方向良性發展。

        一、在美術教育的目標上注意強化審美意識的培養

        在以往傳統美術教育的教學任務中,過分強調了繪畫技法的介紹與訓練,相對地說忽視了對學生的審美意識的培養。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只是畫匠,他們缺少欣賞美的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美術教育應該盡可能使學生更多地感受美的事物,把審美的意識、審美情趣放在重要位置。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文化素質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美術教育的目標上要讓學生從豐富的藝術作品中感受到人文美,通過引導學生接觸大自然,欣賞山川河流的壯麗奇觀,充分感受自然美,,在這種豐富的審美體驗中,才能形成強烈的追求美的動機與愿望,這種審美意識與興趣是非常可貴的。這對他們在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自覺追求真、善、美,自覺發展審美能力具有長遠的意義。

        二、在美術教育中注重學生的能力和興趣的培養與發展

        受應試教育所影響的當代學生,他們的素質發展是不全面的,知識面不夠寬,特別是社會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審美能力等方面相對薄弱。在美術課中要重視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它不僅是美術欣賞課的任務,也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任務。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讓學生學會感受各種各樣的自然風光,讓學生從不同風格的美術作品中體會畫家的思維與情感過程,以此達到共鳴。藝術家為人類創造了一個絢麗多彩的藝術世界,而欣賞者能否進入到“物我兩忘”的審美境界,通過教師的淳淳善誘,教會學生通過美術欣賞獲得情感上的滿足與精神上的平衡。但這種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教師平時要教會學生多觀察、閱讀、欣賞,更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積累感性知識,了解美術的基礎知識,熟悉各類美術作品的不同特點與表現技巧。進而學會把握作品的意義和內容的方法,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高尚的審美情趣。

        如何培養學生的這種觀察力、記憶力與想象力?這就要求教師在美術教學中,首先要引導學生在欣賞作品時運用正確的方法觀察分析,進而把握作品的形式與內容、主題思想與藝術成就。并借以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能力與想象力。在教學中要安排一些速寫、記憶畫、想像畫、創作畫練習,這都是培養學生形象記憶力與創造能力的好方式。形象記憶力的提高還可以促進思維能力及創造能力的發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美術教育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充滿熱情,自覺主動地投入到美術學習之中。

        青年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強,思維有一定的獨立性和批判性,表現為能獨立思考,不盲從,喜歡發表個人見解。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有組織地開展一些討論性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如在教學中結合文學藝術特色進行欣賞教學,教師利用形象的圖片和直觀的語言引導學生進入一定的欣賞情境后,再抓住知識內在聯系、重點、難點進行講解,啟發學生自己去找出矛盾,解決矛盾及問題,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寓教于樂,興趣是一種非智力因素,對智力發展有重要影響,良好的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只要有了興趣,就會有求知欲。這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三、強化創造意識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提高審美素質的獨特性

        創造力是美術發展的核心,也是美術教育的最后目的。美術教育在訓練發展人的創造力的大腦的右半球中,其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相比的。經過創造性的學習與訓練,不但對通過感受力、形象思維能力培養提高的審美素質進行認識上的定型和鞏固,同時還可使學生的審美個性在新的層次上向更新的層次發展。所以要求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要強化創造力的培養。

        第5篇:美育在素質教育中作用范文

        【關鍵詞】音樂審美 素質教育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具有知識面廣、綜合性強等特點。音樂審美作為審美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既是諸素質的構成部分,又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中,發揮著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開闊視野、愉悅身心等重要作用。

        音樂審美,能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音樂是情感藝術,“借聲傳情”是音樂藝術的特殊手段。19世紀俄國著名文學家托爾斯泰,聽了柴科夫斯基的第一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后,感動得淚流滿面,他說他似乎從音樂中感受得到俄羅斯人民的苦難。音樂就是作曲家和詞作家用不同的曲式、調式及豐富多彩的歌詞,來表達人們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人們美好的希望和祝愿,表現美麗多姿的自然景觀和社會美德。人們在演唱和聽賞歌頌黨和人民、歌頌美好的理想、緬懷先烈與英雄、歌唱真摯的友誼與愛情、贊美祖國的大好山河、風土人情、父老鄉親的歌曲中,通過一定的類比、聯想和想象,感受、領會作曲家意圖,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使人們的情感在這種愉悅中得到升華,精神在歡樂和享受中得到陶冶,最終在道德上有一個凈化的作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著名教育家、音樂家孔子,將“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作為育人修養的格言。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侵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方式適合,它就會拿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這都充分肯定了:音樂審美能夠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養人的道德情感,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音樂審美,能啟迪智慧,培養創造能力。創造力的培養是時展的要求,是國際競爭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靈魂。音樂審美在發展人的創造能力方面有特殊作用。

        首先,音樂的產生過程就是全面的創造過程,即三度創作:作曲、表演和聽賞。其次,音樂具有“不確定性”、“非語性”和“無標準答案”的特點,它所表達的內容,尤其情感內容,只能在意會中才能領悟到。如欣賞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時,可能產生多種多樣的想象。音樂的這一特征,為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充分發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其三,音樂的情感特征可以極大地激發人們的表現欲望和創造熱情,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每個人的表演,都是個性化的體現,每個人的聽賞都是獨特的理解。

        音樂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最為復雜的創造結果之一。音樂對人的意識和思維的催發作用,在古今中外眾多名人身上得到了神奇的體現。如我國古代的孔子、諸葛亮等不但博學多才,而且還精通音律;愛因斯坦六歲就開始學習小提琴,他曾說過:“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由此可見,在素質教育中,將目光投向音樂,作為培養創新精神的最佳途徑,對于創新素質提升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音樂審美,能開闊視野,提高文化素養。音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從音樂的起源來看,早期的音樂是與詩歌、舞蹈結合在一起的;從音樂的發展歷史來看,音樂與政治、經濟、宗教、歷史、文化都有聯系,特別是與文化的聯系更為密切;音樂與其他藝術門類之間具有相通的共性,即“藝術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人們在感受和體驗各種藝術形態表現形象和情感中,便豐富了審美體驗。

        音樂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是不分國界的。人們經常聽唱古今中外的音樂珍品,便能從絢麗多彩的音樂作品中學習歷史、了解社會、認識生活;還有助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進對世界音樂文化的了解,進而開闊視野,提高文化素養。

        第6篇:美育在素質教育中作用范文

        【關鍵詞】素質教育;舞蹈教學;重要性

        一、小學素質教育舞蹈教學的概述

        (一)何為素質教育舞蹈教學

        我國所提倡的素質教育舞蹈教學是面向國民的教育,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舞蹈教學的受益對象是全體學生,在素質教育提出之前,舞蹈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專業人才,舞蹈這門藝術教育依舊面臨普及性的問題,素質教育中舞蹈教學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是有教無類的藝術教育,是所有學生享有的權利;素質教育舞蹈教學是以培養學生完整人格為主要教學目標的教育,在專業舞蹈院校,為的是培養舞蹈演員,而普通學校的舞蹈作為一種教育的藝術手段,使學生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身體和思維,能夠在活動中豐富人際交往能力,提升藝術欣賞水平,力求在過程中培育學生素質修養的藝術教育;素質教育舞蹈教學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教師從學生角度出發對其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模仿的次數減少了,創造的機會增加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創作的樂趣,力求在教學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小學素質教育中舞蹈教學的現狀

        伴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我們的舞蹈教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人們傳統舞蹈觀念有所轉變,開始看到舞蹈的素質教育影響,在小學學段中,過半的學生對開設舞蹈教學有所期待,還有少數學校出現了在編的舞蹈教師,但舞蹈教學在普通學校的發展還有上升的空間,例如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符合小學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教師為了管理學生,課堂氣氛緊張;其次,是師資力量不足,許多學校的舞蹈教學由體育或音樂老師來完成,有失舞蹈的專業性,在學校的監管方面,管理者對素質教育舞蹈教學普及性認識有限,在教師教學的獎懲和管理方面有待提高。針對以上現狀,要優化小學舞蹈教學,從真正意義上發揮舞蹈教學的作用,營造課堂的藝術氛圍,教育者要明確自己的課堂角色,給予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手段以保持學生課堂積極性,更需要管理者增加對舞蹈教學物質和精神方面支持,組織互動式的舞蹈活動,引進現代先進的教學設備,使學生更直觀,更真切地感受舞蹈教學的魅力。

        二、小學素質教育舞蹈教學的重要性

        (一)小學學段在教育階段的基礎性地位

        我國的教育體系,一般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階段,每個階段都具備自己獨立的性質和任務,其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是一個人形成一定的品德素養和文化知識的基礎階段,對公民個人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質起著決定性作用。良好的小學教育是進行中等教育的基礎。從國家來講,中高等教育的發展得益于小學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家實施義務教育是現代社會對每個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這表明,小學學段的教育必須是基礎教育且區分于專業教育,其教育內容應該是每一個社會成員必須具有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包括相應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地位決定了其在完成素質教育任務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小學素質教育舞蹈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小學素質教育舞蹈教學的德育作用

        舞蹈教學并不是簡單的肢體活動,而是一種力求在過程中使學生達到身心合一的教育,是能夠潛移默化地推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舞蹈教學在德育方面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及培育良好品德,學生通過教育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小學階段的孩子活潑可愛,大膽好動,舞蹈教學正是通過身體進行形象表現的藝術教育,符合該學段學生的身心特征,生動有趣的舞蹈教學相比傳統課堂,更容易被學生接納;其次,舞蹈教學內容往往帶有故事性和深刻內涵,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學生通過了解傳統和國外的舞蹈種類,學會尊重文化差異性和多元性,這無疑是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基礎;舞蹈教學過程中往往還涉及集體表演的環節,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為集體、他人著想,通過一次次的排練,又能夠鍛煉學生團隊合作意識,所以,舞蹈教學在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和綜合素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小學素質教育舞蹈教學的智育作用

        舞蹈教學要求學生能夠有律動地充分展示肢體,協調身體各部分,積極進行視聽覺的結合,更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也就是智育中對學生技能的塑造過程。首先是對學生觀察模仿力的培養,例如教授音樂課程《春天在哪里》,要求學生進行舞蹈動作創編,基本的動作語匯就需要學生在自然中進行提取,學會觀察是模仿的前提條件,久而久之就會提高學生觀察模仿的能力;第二,舞蹈教學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創造表現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直接示范動作,鼓勵學生進行自由創編,展示自己的舞蹈作品,老師和同學的鼓勵能夠增加學生的表現自信心,在這樣的環節中,學生的創造求新思維就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培養;第三是舞蹈教學對學生交流合作能力的提升作用,一個舞蹈作品的完成有時需要小組合作,當大家的思維火花碰撞時,會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會有自己所擅長的部分,這樣的一次次合作中,便能夠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團隊協作能力。

        3.小學素質教育舞蹈教學的體育作用

        這里所提到的“體育”,不是在討論課程中的體育課,而是指對學生身體包括意志力的培育作用,素質教育舞蹈教學不是所謂的“四肢發達”的運動,是人們表情達意的產物。兒童時期是學生身體發育十分迅速的時期,小學舞蹈教學通過豐富的內容,有趣的形式為學生身體鍛煉提供了機會,在舞蹈教學中教師會對學生的四肢包括肌肉進行合理規范的訓練,不僅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充分放松,更能讓學生在儀表儀態方面獲得優勢,除了對學生身體的外在作用,最重要的是能夠增強學生的意志力,舞蹈教學中有一些代表性的動作需要反復練習,他們必須付出艱辛和努力,一遍遍地排練,久而久之就能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不怕苦的精神。

        (三)素質教育舞蹈教學的美育作用

        1.舞蹈美育理論的發展

        早在我國西周時期就出現了“樂論”。這其實算得上是“美育”的早期形態了,在孔子的“六藝”中,認為德育教育離不開禮樂,并倡導“有教無類”的教學原則。宋代之后,人們對曲解了舞蹈的美育功能,直到明代朱載堉開始呼吁恢復舞學,樂舞美育開始重新回到正軌,王國維先生在1903年提出“美育”概念,這是我國第一次將西方美育理論引入中國,強調完整的人不可缺少真善美,同樣看到美育作用的是我國第一代教育家先生,他在《藝術的起源》一書中,直接闡釋了舞蹈的美育意義,舞蹈是有內部沖動,不被約束的運動,要在合乎節奏的運動中體驗舞蹈。他們的美育觀都受到了西方浪漫主義劇作家席勒的影響,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席勒看到人們被工作束縛,沒有自由,人的本性被印壓在職業中,基于這樣的現象,席勒提出了“游戲沖動”的理念,認為人的本能是追求快樂的,當人們需要快樂的時候,游戲沖動就產生了,具有“游戲沖動”的人,必然是愿意親近藝術的,席勒利用藝術的游戲沖動因素,使人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原本嚴肅的知識,席勒說:“快樂的無規則的跳躍變成了舞蹈。”舞蹈為人們帶來快樂。舞蹈美育在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而審美是成為理性的自由的人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四肢自由而一致的舞蹈美育是造就人們幸福和完美的重要藝術途徑。

        2.從美育角度分析素質教育舞蹈教學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離不開一個“美”字,美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能力的教育,更是精神世界的升華過程,目的是追求完滿人格,讓人們體驗生活的樂趣。美育是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教學的美育影響更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教育因素:首先,舞蹈教學引導學生感悟生命之“美”,舞蹈美育在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展示肢體,認識自己的身體,學生編創的動作必定是基于他的本性的,這是自由的四肢和本能的意識的統一。舞蹈教學通過多樣的身體展現形式,多重的情感空間,在與自我,他人的交流中,使學生達到身心合一的思想境界,舞蹈因為具有這樣的藝術特殊性,在最初只是改變人的外在,后來不知不覺地完善人的內在,在學習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美感,提升審美水平;其次,舞蹈教學能夠帶領學生愛好“美”,要成為真正具有審美的人,必定是在繼承共有文化的基礎上完善和發展自我,即人的審美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影響和熏陶。舞蹈教學具有生動獨特的美感體驗,學生在創編和欣賞他人的舞蹈作品時,實際上實在進行審美活動,通過不斷提升審美水平,使學生能夠看到“有趣”的世界,舞蹈教學在引導學生用另一種視角去觀察世界,通過舞蹈教學升華人的內在世界,成為真正熱愛“美”的人;最后,舞蹈教學的重要特性在于能夠創造“美”,舞蹈教學首先是開放性的課堂,學習交流的氛圍是“自由”的,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學生展示的作品都是原創的而非是老師教的,在探索和求新中,不斷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此時老師對學生加以鼓勵和引導,就能產生“美”的作品,這也是素質教育舞蹈教學的創造性是區分于傳統教學的最大特征。

        第7篇:美育在素質教育中作用范文

        [關鍵詞] 價值;小學數學;要求;美育

        一、深入認識美育的價值

        美育能夠培養人的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引導人們平衡物質和精神生活,追求人性的完滿,同時達到促進其他教育的良好效果,如有助于德育塑造人的內在品質和外部言行,有助于激發和強化人的創造的沖動,培養和發展創新人才等。古今中外有關美學價值的理念大概如此。雖然美育的價值深入人心,但是美育的實施卻并沒有真正到位。

        學校是人類文化搖籃,肩負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更是美育的重要基地,然而美育在教育中的缺失現象非常普遍。學生普遍存在審美能力不足、審美趣味低下等問題,原因多為學校美育實踐中存在領導體制缺失、課程建設落后、師資匱乏等。這首先反映出人們對于學校美育觀的認識偏差,長期以來很多人都能夠認識到美育的價值,但是往往對美育的理解和認識存在很多不足和誤區,要么將美育視作德育或情感教育,要么把美育等同于美學理論的教育或藝術教育。美育與道德教育、藝術教育、情感教育、美學教育等范疇之間的關系一直糾纏不清。1987年,教育理論家滕純先生正式提出“大美育”這一術語,他認為在所有的課程中,在一切的教育教學生活中,都有美育的因素,可以說美育是無時、無處不在。所謂“大美育”,是指著眼于教育整體的美育化,這種大美育觀將美育視為整個教育的一種境界,把美育當成一種自覺的行為,最終使教育達到一種自由創造的境界。

        “大美育觀”是在美育概念經歷了“藝術教育”、“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和“全面育人的教育”等發展演變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新的美育觀念,具有新的特征。以前一提到美育,就以為是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的事情,“大美育觀”主張把美育滲透在各學科教學和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從而達到美育普及的效果。樹立“大美育觀”,以新的理念指導美育實踐,必將推動學校美育的創新和發展。

        二、將美育與小學數學結合

        小學數學學習的內容還很基礎,在打好基礎的過程中將美育滲透到數學學習過程,對學生的學習思想和學習方法都用很大的幫助。

        在教學中,重視知識形成過程,及發掘在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蘊藏的重要思想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最有用的不僅是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數學的思想和數學的意識。因此,我們應當在數學教學中地進行思想方法的滲透。

        但是作為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展示它的簡單過程和所運用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和為追求真理而勇于探索的精神。掌握數學知識與思想方法的有效結合點,明確每個數學知識應滲透那些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時,應以學生現有的思維發展水平為依據,讓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展開主動探索活動,切實落實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習能力,更好的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同時教師自身要不斷提高數學修養,掌握數學方法論、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知識,不斷更新觀念,加強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研究,才能從整體上把握數學教學,也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程標準,完成數學美育教育。

        相信在新課標的前提下,小學數學美育教育的提出會使其教學有所改善,是教學質量從根本我所改變。

        三、 加強美育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要求

        20世紀最后的20、30年出現了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和趨勢,要求國家的經濟、政府人員不僅要有經濟政治的眼光,還要具有美學的眼光和文化的頭腦。

        (1) 60年代以來,商品的文化、審美價值逐漸超過其使用、交換價值。

        (2) 21世紀最大的產業有兩個:信息產業(高科技)和藝術產業。

        美育列入教育方針是一個極好的契機。21世紀中國的復興,要使人民發揮原創性和智慧;而哲學、史學、藝術的教育,正是可以激發人的原創性的教育。美育可以使我們民族在新的世紀為世界貢獻一批大師。為在高科技、數字化社會中保持精神的平衡和社會安定,為使經濟持續增長,將美育列入教育方針是完全必要的。這是先生,提倡美育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對時代呼喚的積極回應。

        四、學校教育應加強美育

        社會的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育對于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水平和整體素質有著重要意義。尤其是學校師范教育,對美育更有著特殊的要求,因為它是“教師的搖籃”。

        (一)有利于提升基礎教育水平。

        基礎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基石,在影響人發展的諸因素中,教育起著主導作用,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教育者對于受教育者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而提高基礎教育質量,首先要提高基礎教育者的素質。目前在基礎教育中,“應試教育”等功利化現象仍然普遍存在,給廣大未成年受教育者帶來了嚴重負面影響,其中有體制缺陷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基層教育者自身素質低下的原因。

        學校教育的美育研究和實踐能夠提高師范生的審美能力、水平和整體素質,他們將大多從事中、低等教育或其他教育工作,從而直接影響更多的收中、低等教育者的審美能力、水平和整體素質,有利于提升基礎教育水平。

        (二)間接影響高等教育的質量。

        很多學校教育者有著這樣的感慨:如今的學生不好教了,因為他們在踏進大學校門之前,就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氣,突出表現在審美趣味低下和審美功利化不能給人一種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這與其在基礎教育階段沒有受到很好的美育有很大關系。基礎教育階段是人發展的重要時期,這是人的一生發展中長知識、長身體的關鍵時期,模仿能力強,極易習久成性,如果教育不當,則會荒廢一生。

        總之,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的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培養完美人格。美育的任務就是塑造審美的人生境界,培養和諧完美的人格,這與教育、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在學校教育中,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使德、智、體。美等教育并列發展,這樣才能培養出身心和諧發展、人格完美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第8篇:美育在素質教育中作用范文

        關鍵詞:素質教育;大學美育;美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2-0205-02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資料文獻里明確表態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人的素質是一個概括的概念,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與審美素質等。素質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和發展。在素質教育中,美育的作用是無法替補的,它貫穿于整個素質教育,它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對于培塑全面發展的人才有著切實的意義。

        美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審美素質。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就像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取長補短的。美育與德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美與善的關系。善是美的前提和基礎,而沒事善的傳播媒介和載體。在德育中運用美育的方式,使枯燥的理論表現方式表現的生動有趣,使道德說教轉化為情感傳遞,使人的思想品德在美的感召下得到凈化和升華。當然,德育對美育同樣具有相同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說,善是美的靈魂,美是善的光輝。美育與智育實質上追溯到底就是美與真的淵源。美以真為依附,真以美為表述。二者同樣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美育以美啟真,使人們在追求美的過程中探尋自然真奧妙。美育與體育的關系,同樣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自古以來,健壯之美、力量之美是人之為美的最直接認知,體育中包含了許多美育的因素,美育也為體育融入了美感和柔情。當代教育中,身心健康也包含著心理健康;美育可以以美怡情,使人心曠神怡,從而全面提高人的綜合健康發展。總之,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使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智力能力、生理心理、情感心靈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在心理素質教育活動中美育改變了我們的對心靈、對人格和對性情的認知。美育以審美活動為核心來培養和拓展人對美的鑒賞和認知。藝術教育作為美育活動的靈魂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對“藝術教育”有著不同的概念和表述。狹義講,藝術教育顧名思義是專門培育藝術家和藝術人才的教育行為。從廣義上說,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美育培養全方位發展的人才,由于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和重要策略。因此,廣義上的的藝術教育是面向和普及大眾的,它主張在現實生活中使藝術的基本知識得到大力推廣和普及,使廣大群眾通過對好的藝術作品的賞析和再現,來提升和豐富人們對藝術品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同時,藝術教育能可以提升人對藝術的敏感度,開闊人的想象空間,加強人對藝術教育的認知力度和創新能力。對人們素質的拓展和能力的開發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

        在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這種廣義上的藝術教育是當下我們迫在眉睫的關鍵問題。一方面,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生產力快速發展,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更加富有和舒適。另一方面,如今隨著經濟的高速持續發展,競爭變的更加激烈,各方面的壓力接踵而來,使人們精神焦慮,感情冷漠。消費社會中的物欲誘惑使人們經常處在現實與欲望的割裂之中,思想頹廢、精神空虛在當代社會中變得更加尖銳突出。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藝術展現了它特有的文藝情懷。人們需要在藝術中依附心靈歸宿,尋找精神的棲“安樂窩”。源于對藝術和美的不懈追求,從而達到了創新性的演變和對人性的查漏補缺。

        美育作為素質教育中補課或缺的一部分,在大學教育中有著無可取代的作用。由于廣大莘莘學子在知識儲備、心理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基本上都處于大學階段,因此,此時也是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成熟和定位的關鍵時期。大學時期的德、智、體、美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正是因為它們的整體性使我們的大學生活變的更加豐富多彩、絢麗多姿,從而使大學生活在和諧、平衡的氛圍中健康發展。大學美育在大學教學大綱的要求下,根據學校的總體狀況、教學特色和學生對美育的理解能力展開的培養學生對美的認識、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的教學實踐活動。美育課程作為大學美育的靈魂,詮釋了學校美育的實施方案。形式多樣、內容翔實的藝術教學為學生打造了一個絢麗多姿、多彩繽紛的藝術世界,使學生對美的認識在鑒賞中得到提高,在感悟中得到凈化。

        大學美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巧得到普及和推廣,從而使藝術修養更上一層樓。當代社會,隨著人們對高水平和高質量生活的追求,社會發展和時代需要在悄無聲息中慢慢的改變著,為與之適應并共同發展,人必須要有較強的文化內涵和藝術修養。為了集文化內涵與藝術修養于一身,我們必須完全掌握并熟悉藝術的基本框架結構和脈絡,了解與把握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在對優秀藝術作品的鑒賞和感悟中不斷提高認知能力和感知能力。藝術教育之所以在整個教育中起到了拋磚引玉的特殊效果,是源于它把人們對美的認知提到了一個新起點,培養了人們敏感的創造力、大膽的創新力和源源不斷的想象力。因此,大學美育課程對健全學生的思維結構,促使學生的感知力和創造力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當我們翻閱人類藝術發展史的時候,無論是畫家、音樂家還是雕塑家、建筑家,我們無不為他們豐富的想象和奇幻的創造所折服;可以說,藝術的整個發展歷程就是一部創造史。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人們把知識與技術的革新放在首位,強調社會更需要創新型人才。所以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和靈魂,而創新的基礎是認知能力、革新能力和創造能力。一代又一代的大學生擔負著繼往開來、不斷創新的亙古不變的歷史主題。通過藝術課程使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感性思維,拓展自己的創造意識。著名物理學家陳望道先生把畢生的心血傾注于藝術教育,指出音樂藝術在激發人們無限的創造性思維時起了重要作用,他晚年也不忘把大量的黃金時間投入到對藝術美學和科學的研究上。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尼爾、陸登庭在談到21世紀全世界高等教育面臨亟待解決問題和嚴峻的挑戰時,首先強調“人文藝術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人文藝術”既有助于科學家對藝術的認識,又有助于藝術家了解科學。“還能夠幫助我們發現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關聯。”而數學家陳省身先生在枯燥的數字運算中發現了美,他說:數學是美的科學。

        藝術的表達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藝術的現實意義同樣是對人的情感的造塑。藝術教育把美育的核心通過對文字的演繹達到了人們對美育的認知和感悟,通過情景交融的再現形式,開闊了人的視野,凈化了人的靈魂。歷朝歷代的藝術名流和思想家們都希望能通過藝術教育這個方式來培養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謳歌,對藝術的追求和熏陶。大學美育課程的作用還在于通過課程內容的具體實施,陶冶人的情感,培養學生完美的人格。

        當代,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化、多元化和共存化的前進。科技創新、文化昌明使大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渠道變得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不良信息的干擾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們對高精尖科技的充分利用。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狀態下,各種方式、觀點和理念的不斷抨擊影響了我們對于藝術常規發展的認識。對于年輕活躍、身體力壯、精力充沛和愛好廣泛的大學生來說,他們處在思想意識不成熟但容易感知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最佳階段。大學生能在短時間內認知并接受新事物是值得慶幸的事,但我們要強調的是,他們對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新事物”的種種思潮在毫無戒備的狀況下全盤吸收,沒有顧忌,沒有過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觀念的流失使的他們在自己的價值觀方面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近幾年來,隨著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不斷涌入,我國傳統的美術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形形的怪誕藝術形式陸陸續續的走出幕后,進入大眾的視野,頻繁的上演在現代藝術的舞臺上。不論是藝術的表現形式還是人們對美的審美態勢似乎都超越了美的范疇,它與藝術的發展規律分道揚鑣的同時也暗示著它與人們的審美已經產生了難以逾越的鴻溝。那些所謂的裝置和行為藝術家只不過是利用自身和外界進行超出人們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的接受范圍的帶有血腥和邪惡的表演,他們殊不知這種極端的方式在讓我們過目不忘的同時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有了難以抹去的殘暴烙印,但是他們一如既往的推崇著自己的藝術行為近乎癡迷的叫囂著,卻被一些初出茅廬的大學生信奉為“潮流”、“前衛”等等。由此可見,大學美育課程就是要在大學校園中傳播優秀的民族文化,鞭撻邪惡的前衛殘暴藝術和冠名為“現代”“另類”的極端藝術行為。努力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優秀的接班人。

        作為中國民族未來的主力軍和頂梁柱的當代大學生是中國優秀人才的聚集地,他們是勞動者、創造者的后備力量。他們接受怎樣的美育方式,培養和造就怎樣的藝術品格和審美理想,不但對其世界觀的形成與完善具有巨大的影響,同時也是一個關系到社會健康、文明進步的現實問題。大學教育不但要使學生具備理論知識和專業能力同時要使學生具有高尚的審美品格和人文情懷。因而,在大學教育中,選用適當的方式有選擇、有目的的開設美育課程,不但具有承傳與傳播人類藝術文明的歷史意義同時具有廣泛而必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扈中平主編.現代教育理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李勇,李滔編著.美術教育學.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版.

        [3]彭吉象著.藝術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版.

        第9篇:美育在素質教育中作用范文

        論文摘要:文章分析了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和音樂教育中美育滲透的重要意義,并且提出相應的措施。

        音樂教育的本質是一種審美教育,音樂教學活動通過欣賞、表現、創造音樂等審美活動,來使學生體驗、理解和熱愛音樂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羅丹說:“藝術即情感”,音樂最擅長的就是抒發和激發人的情感。它能對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完善起到其他學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而要想達到這些目的,我們就要通過音樂本身來實現,所以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將音樂的教育理念與實際的教育實踐相聯系。

        1音樂教育中美育滲透的重要意義

        音樂的美育作用早已被人們所重視。孔子認為:一個人的修養“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即樂是人的最高修養,接受音樂教育才能最終完善高尚的人格。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進行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和諧的人。”他認為“感情的純潔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礎,而這種感情正是音樂和歌曲培養出來的”。在我國音樂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前言中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既然美育在素質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們在音樂教育中也應該重視美育,使學生掌握審美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對美的感覺能力,從而指導自己的行動。

        2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審美教育,又稱美育或美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美育不同于別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種自由的形態,通過“寓教于樂”使人的心靈得以凈化;②有利于促進心理結構的“內化”。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就是要將道德、知識等教育轉化為人的一種精神素質,使之成為真善美相統一的人格;③有利于培養新型人才。智慧是知識、修養、經驗與情感的有機結合,已成為人的一種素質。如果不懂得美學和審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為優秀人才。從上面論述中可以看到,美育的社會功能在于全面培養人,它是從塑造美的心靈著手,使個體成為一種立體。因此,美育著眼的是整個的人,是人身心的健全發展。

        3音樂教育中美育滲透實施的主要措施

        3.1開設有目的的音樂欣賞課,陶冶學生情操

        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對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樣。在新的世紀里面,在人才的概念上的兩種聲音值得我們留意:①人才已由專門型向復合型轉變;②對人才的人文要求更加強烈,新時代的人才必須有創新精神、有兼容并蓄的思想,還要有對人文的關懷,對社會價值歷史遺產的尊重。音樂欣賞作為美育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拓展思維,啟發靈感,陶冶情操,提高人的思想水平作用已得出定論。因此在新的世紀把音樂教育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列人教學內容,其重要意義一定會得到凸現。

        3.2在專業知識的教學中體現美

        聲樂是用人的嗓音來演唱的音樂。一副好嗓子唱出來的音樂,給人的自然是一種美的享受。但是,想要唱好歌,光有好嗓子是遠遠不夠的,還需經過系統的、科學的發聲技巧訓練,樹立正確的聲樂學習觀念,同時還須具有扎實的音樂基本功和良好的音樂感,才能感受并表現音樂作品具有的各種情感,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 轉貼于

        3.3音樂教師必備的審美規范

        依據審美教育學的觀點,施教者的勞動形態應具有審美性。音樂教師是美的傳播者,一個美好的音樂教師形象,不僅能夠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感,而且還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響和熏陶。①教學儀態。音樂教師在課堂上的動作舉止既要瀟灑、活潑,又應穩重、端莊,表情、姿態應親切、自然,手勢準確、自如,充分展示教師的審美修養,給學生以優美感、高雅感;②教學語言。音樂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語言著眼點更在于音樂本身。所以,音樂教學語言要特別注意簡潔并具有啟發性,盡力使用美的語言。板書方面,文字應端正秀美,樂譜整齊規范,設計精巧,布局合理;③教學氣質。教學氣質是教師人格和個性特點的外化,音樂教師的優秀教學氣質來源于其心理品質及學識基礎;熱愛生活——有著真誠美好的情感,有著良好的審美修養,對生活的美和教育的藝術有著獨到見解與體驗,總是能在生活中發現美;充滿愛心——愛學生,愛音樂,愛教學工作;具有童心——純潔、真摯、心靈年輕;興趣廣泛——視野寬闊,知識豐富。

        3.4借助教材,讓學生感受美

        布魯納曾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實際中不是每一位學生都有音樂方面的愛好,學生往往是在不斷地感染和培養中受到啟發,產生興趣的。那么平日教學時,應時時刻刻注意從美的音樂、美的旋律、美的節奏等方面提高學習情趣,從而去感受美;①感受美的旋律。旋律是音樂的靈魂,它將所有的音樂基本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成為完整的不可分的統一體,從而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人們如不能很好地感知旋律,便失去了對音樂美的享受;②感受美的節奏。節奏是音樂的骨骼。旋律如果沒有了節奏的依托,便失去了原有的光彩。節奏的內容是豐富的,形式是多樣的。③感受美的音樂。一位美國教育家曾經說過,一個干練的教師應當是一個藝術家,他們教育學生,如同琴師一樣,觸動著人類靈魂的心弦,刺激之、興奮之、鼓勵之、安慰之;④聯系實際,讓學生鑒賞美。音樂能以其獨特的表現方式,激發人的情感,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和審美情趣方面,具有其它學科所無法替代的作用。鑒賞美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是“啟發”和“對比”的教學方法,充分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評審美,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如《讓世界充滿愛》,學生不僅被優美的旋律深深陶醉,更被深沉的命題、博大的情懷和時代的朝氣所感染,激發對世界和平使其的憧憬。通過鑒別《長城組歌》、《黃河大合唱》的內在美麗,并且互相討論和陳述,讓學生了解中國革命史,使其更加熱愛祖國,激發了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讀書”的激情。我們的每周升國旗、唱國歌,使學生振奮了民族精神,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對學生進行“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美育滲透。美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它能夠使學生在娛樂中接受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其教學過程在于充分調動學生審美愉悅。康德曾說:“非功利而生愉快。”音樂教學就是讓學生在享受美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知識,認識真理,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振奮精神。

        參考文獻

        1 許玉蘭.音樂美育與南京體院附校部學生的素質教育.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 朱 波.音樂教學在美育過程中的表現特征及其作用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依依Av在线 | 亚洲永久中文字幕在线 | 在线看亚洲十八禁网站 | 日本免费人成网视频免费看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网站高清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