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西文化交流差異范文

        中西文化交流差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文化交流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文化交流差異

        第1篇:中西文化交流差異范文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中西文化對比式教學 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目前中國高校基本上采用中國教師進行大學英語教學的授課,相對于英文專業有外教授課的實際狀況,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文化對比教學還遠未落到實處。作為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樹立兩種文化對比式教學的意識。在英文閱讀過程中,許多學生對由文化差異引起的詞匯、情境、觀念上等眾多不同于中國文化的知識點感到茫然困惑。作為大學英語教師,應該以中西文化對比式講解為突破口,幫助學生提升英語閱讀能力和水平。

        1中西文化對比式教學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如何將文化教學納入語言教學已不是個新鮮話題,英語教育人員日益關注到文化教學的重要意義。本人作為一名大學英語教師在實際英語教學中遇到過很多由于文化差異造成學生閱讀障礙的情況,那么大學英語教師就一定要將中西文化對比式教學應用到實處,我們應該看到差異無處不在。

        (1)采用對比式教學可有效提升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首先大學英語教師自身要建立中西文化對比式教學模式的意識。不能拘泥于書本,要博覽群書,多方搜集資料,盡可能提高自身對英語本土文化的了解與理解。只有自身專業技能水平提升了才能更好的教書育人。如果教師本身忽略中西文化對比的導入,就可能造成學生對文章中出現的疑點不理解而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最終放英語學習。因此,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從點滴積累文化差異的素材,在課堂中將文化差異對比知識以文化小版塊的形式介紹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2)采用對比式教學可有效幫助學生提升理解英文篇章的能力。采用中西文化對比式教學可大幅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學生在實際學習中會發現文化對比式教學比單純詞匯語法教學更有效用。文化對比式教學還會加深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記憶程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隨著不斷的積累,最終能在閱讀水平方面達到突飛猛進的提高,這將大幅增強學生的學習英語閱讀的自信心,實現良性循環。

        (3)采用對比式教學可增強師生間互動式教學。不論是采用課上組織學生對閱讀中的疑難點進行中西文化差異的對比討論還是課后通過布置作業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搜集材料進行中西文化差異的對比,都增強了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密切了師生的關系。中西文化差異的課堂教學導入只是一個開端,通過這種互動式的介紹,使學生真正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在英語閱讀中的重要作用,激勵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密切關注中西文化差異點的研究與學習。在日常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師一定要將中西文化差異對比式教學落到實處。

        2如何通過中西文化對比式教學有效提升學生英語閱讀能力

        (1)可根據課文實際知識要點,每課建立文化閱讀與講解小板塊。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著重把課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差異點進行挑選,對應找到實際例子,在課前以閱讀及講解形式進行授課。如在講到節日話題時,教師可挑一個節日對比的例子,如可將中國情人節與西方情人節進行對比。首先介紹兩個節日的由來,然后向學生提問進行比較分析。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加深學生印象和對兩種文化差異的理解。可總結為西方情人節宗教色彩濃厚,而中國情人節則是一則神話傳說。但不論哪一個節日都充滿了愛人之間表達愛意的浪漫主義色彩。這既突出差異,又體現共通性。

        (2)可將學生分小組設立中西文化對比競賽模式。還可將學生分小組對課文中某個文化差異點進行討論,最后由教師評出優勝組,并進行日常成績的加分激勵機制。每節課可提前將下節課需要對比的知識點進行布置,比如在課文中講到dragon(龍)這個動物詞時,可以讓學生搜集資料對龍這個詞進行中西文化內涵的對比。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兩種文化內涵對比下dragon和龍的差異。可看到龍(dragon)都是兩種文化中神話傳說中的動物。而兩種文化下內涵差別很大,中文里龍是皇族高貴的象征,龍鳳呈祥等褒義內涵與英文中邪惡兇殘的dragon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通過這種比賽競爭機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了學生查找資料,盡可能的多閱讀英文材料的主觀能動性。

        (3)可通過課外閱讀形式進行中西文化差異對比專項講解。課后教師可給學生安排課后閱讀進行中西文化差異的滲入。教師可指導學生在閱讀文章中盡可能找出更多的文化差異點,然后利用課后時間讓學生多閱讀多學習。教師將文章中出現的文化差異知識點總結好已電子文檔的形式發送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也加深了文化差異的認知。

        3中西文化對比式教學對培養學生建立跨(下轉第100頁)(上接第98頁)文化交流意識的意義

        中西文化對比式教學意義重大,要想使學生真正學好英語,讀懂英語,中西文化對比式教學勢在必行。作為大學英語教師要幫助學生培養跨文化交流意識。

        (1)從詞匯出發,做到遇到差異對比差異,即堂消化。每課從學生閱讀全文出發,讓學生在文章中發現詞匯。遇到有中西文化差異的詞匯時,教師要重點講解,多鼓勵學生進行詞匯內涵的猜測與對比,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其建立自信心。每課的文化差異點做到當堂學習,當堂消化。

        (2)以閱讀為抓手,通過大量閱讀,找到差異提升閱讀水平。除按教學進度安排的課文講解,教師可挑選學生感興趣的課后閱讀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找出閱讀難點與疑點,有的放矢的進行指導,對閱讀中的文化差異性問題應該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解,務必要求學生記住該文化差異點。只要堅持不懈,相信學生閱讀水平一定會在一段時期內有所提高。

        (3)定期復習,幫助學生建立跨文化交流意識。通過定期復習,加深學生對課文中中西文化差異的認知程度。另外,教師也可以采取與學生一起閱讀,提問回答的交互式閱讀模式。學生在英語材料閱讀過程中,遇到問題,教師可首先讓其他同學作以解答,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概括。這種問答式交互學習模式可增強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提高其認知能力,加深印象,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和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比英文素材與中國文章的語篇特點,鼓勵學生進行比較總結,培養其英文思維能力。

        4結語

        總之,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中國學生普遍反映的無法突破的閱讀障礙往往就是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輕視與不理解。作為當代合格的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利用多種可行性強的方法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水平,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將中西文化差異對比納入課堂閱讀講解過程中。我們相信,只要堅持采用文化差異對比的方法進行授課,學生一定可以在一段時期內有效提升英語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 胡春洞.英語學習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3] 唐力行.英語教學方法及技巧[M].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93.

        [4] 汪禮瑞.英語閱讀理解指南[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第2篇:中西文化交流差異范文

        目前,英語教學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學習效果不佳、教學效果不明顯等問題[1],其中突出的原因就是忽視了語言與文化的內在聯系。課堂教學單從符號系統入手,孤立講授語言自身的規律,缺少目的語與母語間的文化對比教學。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沒有真正明確外語教學的目標,對外語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把握不深,作為對比工具的母語文化也未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最終導致目前英語教學的困境。在此,筆者結合教學實例,闡述文化對比教學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及其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一、實施文化對比教學法的意義

        依據英語課程教學的要求和目標,英語教學應側重于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從文化交流的層面,著力培養學生英語與母語符號系統的對接及文化交流能力。英語教學在培養一種外語運用能力,文化對接與交流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我們知道,文化的差異并非僅是單詞和習語內涵的差異,更重要的是目的語和母語國家間“由于社會制度和歷史發展的不同在社會生活、教育制度等方面思想的差異和由此導致的行為的差異”[2]。綜合的文化對比教學法,可以充分體現語言和文化的內在聯系,并從本質上實現兩種語言更廣泛的交流。

        從跨文化交流意識和文化對比角度來看,我們所從事的英語教學不僅僅是對外來文化的傳授,而是要實現外來文化與母語文化的成功對接和融合。但從現行的多數英語教材看,無論是國內編寫的權威教材,還是國外引進的原版教材都以傳輸英美文化為主要內容,只滿足了學生了解西方社會文化的需求,卻未能滿足我國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的全部需求[3]。多數教材僅側重于西方英美文化的傳遞,而缺少有關中國文化的有效信息,也沒有設計相應板塊讓學生進行中西文化的專項比較。

        課堂講授沒有對比和文化接近度,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很難實現對西方文化的深入把握,也很難對所學的語言產生較強的關注度;從人才培養目標看,也無法實現英語與母語文化的對接和融合,更不能實現英語教學對跨文化交流意識和素質的培養。應該說,文化講解融入語言教學,可以將抽象的語言學習形象化,進而激發語言學習者的積極性和熱情。所以,為科學體現英語教學的目標,把課堂教學講活、講出效果,我們可使用文化對比教學法。既要發掘英語教材所蘊含的西方英美文化,又要想辦法增加中國文化的信息,在課堂上進行文化現象的比較。如此,既可借助英語所承載文化的相近度實現英語學習的高效率,也可以在英語學習中傳授漢語文化,實現語言本身的融合與交流,進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學習意識和熱情。

        二、文化對比教學法的運用

        文化對比教學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就是要依托語言工具的傳授,改變目前偏重英美文化、忽視中國文化的課堂教學困境,抓住文化的對接和融合點,實施英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交流與對接。

        1.依托教材文本找準文化對比點,形成語言背后的文化相近度

        文化對比教學法的運用,首先要科學依托教學文本材料,善于發掘語言所蘊含的中西文化的對接點,形成兩種語言背后的文化接近度。語言所蘊含文化的接近度,是激發學生外語學習興趣的關鍵,也是提升語言教學效果的關鍵。比如文本My Daughter,My Friend[4]所講述的一對母女在有關交友、愛好、穿著打扮等方面的代溝問題,就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文化對接點之一,也是中西方都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為將語言學習的過程形象化,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及深入思考的熱情,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引導他們利用互聯網、報紙、雜志等途徑,廣泛收集有關對比點的中西文化背景下父母與子女關系的信息。

        為體現學習的重點,我們要求學生的信息收集要全面,并將兩種文化背景下的代溝問題進行初步對比和思考,進而用英語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結論和看法。父母與子女的代溝是他們較為感興趣的話題,而且也愿意主動進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對比與思考,無形中誘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從英語學習的角度看,由于我們要求學生必須用英語表述思考的結果,所以,學生會優先收集英文方面的資料,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他們會主動學到很多文本以外的鮮活、地道、富含時代特征的英語詞匯,并能及時完成一些英語詞匯與中文詞匯第一時間的對接。比如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extended family(延伸家庭),to cut the(umbilical)cord(砍斷臍帶,喻“開始獨立”),not to be tied to one’s mother’s apron string(不要系在母親的圍裙帶上,喻“開始獨立”),to leave the nest(離巢,喻“走上獨立生活之路”),to stand on one’s own two feet(自主自立)等。

        新鮮英語詞匯自然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再加上兩種語言在文化對比中的接近度,很容易實現學生對所涉兩種語言詞匯的興趣。由于文化接近度的存在,學生從漢語文化的角度更容易把握英語的學習,自然有助于他們的英語口語和寫作能力的提升。

        2.依據語言對比點及文化相近度,深入討論語言文化差異點

        語言學習效果的鞏固,文化對比引導不可忽視,接下來,就要圍繞英語詞匯與漢語詞匯的文化相近度,進行深入比較和討論。在課堂上,教師基于第一階段的初步比較,進一步鼓勵學生以各種方式(如討論、問答、角色扮演等)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對比分析中西文化背景下父母與子女關系處理的差異性。教師可以選擇兩個學習小組作為問題回答者,分別回答其余小組同學有關中西父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如果小組成員無法回答,則由提問小組的同學給出答案。

        回答問題的小組通常情況下,需要充分準備相關的材料;而提問問題的小組也要有備而來,不能隨意提問自己都不知道的問題。在提問環節中,有關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的問題就會被學生提出來,如:

        Have you ever had difficulty talking to your parents?About what kind of things?

        If your mother forbids you to do something, how do you win her permission?

        If there is a“generation gap”between you and your parents,how do you try to bridge it?

        In China,it’s common for parents to hit the child if it’s for the child’s goodness.So how do you think“I hit you because I love you”in China?

        Is corporal punishment an effective way in teaching younger generation?

        American adults respect the children’s opinion as well as privacy,does it mean there is no generation gap between them?

        American parents let their children stand on their own two feet,does it mean they do not love their children?

        在問題的回答和討論中,學生會逐步明確,中西方父母在對待子女成長問題上的差異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就會更容易關注到下面兩位異國女性的對話:

        A:I think it’s terrible that in your country children leave their parents when they're so young.Something that shocks me even more is that many parents want their children to leave home.I can’t understand why children and parents don't like each other in your country.(在你們國家,子女年紀輕輕就離開父母。在我看來,這真是糟透了。更使我吃驚的是,許多父母竟要子女離開家庭。我不明白為何在你們國家,子女與父母互不相愛。)

        B:In your country parents don’t allow their children to become independent.Parents keep their children protected until the children get married.How are young people in your country supposed to learn about life that way?(在你們國家,父母不讓子女獨立,在子女結婚之前,父母一直守護著他們,這樣子女怎能學會生活呢?)

        通過對話討論和文化比較,學生大致就能從文化的層面上理解這兩句話所代表的文化背景。通過此環節,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度會被“逼出來”,知識和信息量也會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文化對比的討論和交流,可將收集到的知識逐漸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3.挖掘產生文化差異的原因,引導學生形成跨文化思維意識

        在學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后,緊接著應啟發學生深入思考產生文化差異的深層次原因。其實這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是密不可分的,有時候是交織在一起的。在第二階段中問題的提問和回答中,我們發現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個問題會給出不同的答案,而這種差異會啟發所有的同學對問題進行更加深入、多元的思考,從而使答案更加客觀。就父母與子女的問題,學生通過討論逐漸認識到:中西方父母都是疼愛子女的,都希望子女能茁壯成長,不同的是處理方式。

        當然,在對比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辯證地看待西方文化,有選擇地加以吸取利用,減少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對母語文化的妄自菲薄。另外,教師要教育學生通過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中西文化對比,認識中西文化各自的優勢,主動充當好中西文化交流者的角色。這一階段不僅給學生創設了能使思維發散的課堂氛圍和張揚個性的空間,而且,可促使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得以升華,更深層次地正確了解西方文化的內涵,同時客觀深入地掌握中國傳統文化,進而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感受能力。

        文化對比教學法可促使學生圍繞文化對比點積極查找整理相關資料,并能在課堂上以各種形式將找到的信息重新呈現給大家,以此來對比目的語與母語文化的差異。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查詞典、上網等方式展開文化背景知識的搜索,有助于其學到更多地道、鮮活的英語詞匯,以文化的蘊含提升語言學習的形象化和動態性。而且,圍繞文化相近度展開的討論和分析,既可以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聽力、英語表達能力,又能在教師的帶動下客觀、深刻地掌握和了解中西文化及其產生差異的根源。同時,文化對比教學法還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了英語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文化性、貼近生活等特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更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

        綜上,我們應該明白,文化對比教學法就是要擺脫以往教學中只傳授英美語言知識、忽視中國文化對接與輸出的困境,而轉向以文化對比為教學特色,側重培養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對中西文化的比較、鑒賞意識和能力。因此,在文化對比教學法的運用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對課程的參與性作為課程評估的重要參數,同時,補上缺失的中國文化因素,進而培養學生的文化對比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當然,文化對比教學法的正確運用和推廣,更需要教師樹立全面的中西文化觀,注意目的語和母語文化的平衡,特別要注重引導學生正確得體地借助英語表達輸出母語文化,立足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光.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管理存在問題分析.教學與管理,2009(24).

        [2] 孫菲菲.大學英語教學中對于中西文化對比的引進.海外英語,2010(3).

        第3篇:中西文化交流差異范文

        關鍵詞: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差異

        引言:在精神文明如此發達的今天,對外交流也愈來愈密切。不管是在商業洽談,或是朋友的聚會中,我們都意識到,了解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異,對我們日常交流有著至關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禮儀則是一個門檻,它是我們交流與合作的前提和試金石。

        從餐具擺放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異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禮儀最基本差異。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還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如中餐進餐時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通常就餐之前,在中國筷子的擺放應該放在飯碗的右側,并且一定要兩端對齊的整齊地擺放。如果是就餐期間使用筷子夾完菜之后,但是并沒有連續進食,筷子則應整齊地豎向飯碗的正中間。在餐具擺放中,各個西方國家擺放西餐餐具遵循的共同規則是:“墊盤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內”。[1]具體的規則有:“盤前橫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擺放;[2]酒杯的數量與酒的種類相等,擺法是從左到右,依次擺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檳酒杯,啤酒杯。發言或交談時,應將刀叉放在盤上才合乎禮儀,餐具掉落不要彎腰拾撿。

        從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異中西都講究正式的宴請活動的座次安排。中國人請客傳統上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座。請客時,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順序坐偏座。因為在中國,上菜時多以順時針為上菜方向,居右者因此比居左者優先受到照顧。“中座為尊,面門為上,觀景為佳。”[3]在西方, 通常,桌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遠近而定。以主人的桌為基準,右高、左低,近高,遠低。西方人請客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為準,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賓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在中國,左為尊,右為次;上為尊,下為次;中為尊,偏為次。而在西方,右為尊,左為次。

        從中西方上菜順序方面差異看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就餐程序不同。中餐的出菜順序:首先是開胃菜,通常是四種冷盤組成的大拼盤。主菜緊接在開胃菜之后,又稱為大件、大菜,“主菜的道數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數,因為,中國人認為偶數是吉數。”[4]點心指主菜結束后所供應的甜點,如餡餅、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則是水果。“西餐菜單上有四或五大分類,其分別是開胃菜、湯、沙拉、海鮮、肉類、點心等。”[5]正式的全套餐點上菜順序是:頭盤,西餐的第一道菜是頭盤,也稱為開胃品,因為是要開胃,所以開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風味,味道以咸和酸為主,而且數量少,質量較高。湯,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湯。西餐的湯大致可分為清湯、奶油湯、蔬菜湯和冷湯等4類。副菜,魚類菜肴一般作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稱為副菜。品種包括各種淡、海水魚類、貝類及軟體動物類。主菜,肉、禽類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稱為主菜。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如布丁、煎餅、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咖啡、茶,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飲料,咖啡或茶。

        從就餐氛圍上看中西文化差異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是中西餐桌禮儀最根本差異。中國人以食為人生之至樂,排場之大,氣氛之熱鬧常常令人嘆為觀止[6]。中國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盡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這樣的宴客方式才能體現主人的熱情和誠懇,餐桌上的熱鬧反映了食客發自內心的歡快。這種“鬧”能從某種程度上折射中國人家庭溫馨、鄰里和睦、國人團結的“一團和氣”。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的去靜靜的切割自家的盤中餐。喝湯時不能發出響聲,如湯菜過熱,可待稍涼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東西時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發出聲音,咀嚼食物不要說話,即使有人同你講話,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進餐時可以與左右客人交談,但不要只同幾個熟人交談。左右客人如不認識,可先自我介紹,別人講話不可搭嘴插話,音量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

        結語:探究中西餐桌禮儀文化差異,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中西方餐桌文化禮儀差異的了解,避免不必要的信息誤解,同時這必將在我們日常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將更好地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民以食為天”,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國度,飲食是人生活第一要素,也是一個國家文化的映射,能在不同餐桌禮儀文化中游刃有余,是做好跨文化交流的前提,也必將是現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催化劑。

        參考文獻:

        [1]李明英.社會習俗與飲食文化[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1997,

        [2]卞浩宇.論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

        [3]多曉萍.從飲食角度淺談中西文化[J].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

        [4]林麗端.中西方飲食文化之比較[J].2009(18)

        第4篇:中西文化交流差異范文

        1.1從風俗文化看中西文化差異

        風俗文化是通過各民族在長時間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全世界民族繁多,每個民族都具有其獨特的風俗文化,而不同的風俗文化使文學作品的翻譯之間造成了較大的差異。例如,“紅”在漢語中有著吉祥慶祝、幸福美好的意義,而在西方文學中,“紅”只是一種顏色,沒有其他特別的意義;而“老”這個詞在漢語中不僅表示“陳舊”“落后”,還可以表示對人的敬意,在英文中老僅僅是落后的代名詞。因此,由于中西之間這種中西文化的差異,同樣的文字代表的意義卻不盡相同,使中西作品在翻譯時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翻譯人員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對文字詞語進行單純的翻譯,容易使文章出現歧義,影響作品的翻譯水平。

        1.2從思維方式中看中西文化差異

        思維方式主要體現在行為、精神、物質等方面,是文學作品的重要表現依據。中西方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思維差異,從而導致了中西文化間的差異。在文化領域中,思維方式所引起的差異是極為重要的,細微的思維差異很可能造成很大程度的文化差異,因此,思維方式的差異造成的文化影響不容忽視。西方文化大多注重邏輯思維,著重于對事物的分析和研究,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并對其進行反復驗證強調。然后中國文化卻注重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體現出中庸之道,提倡萬物皆有可取之處,屬于一種中性的共性優化決策的方法論。無論是西方文化還是中國文化,都已經深入到民族的骨子里,影響著該民族人們的思維方式,使其創作的文學作品帶著濃濃的民族色彩。因此,中西文化差異對文學作品翻譯有著重要的影響,是造成中西文學作品差異的重要影響因素。

        1.3從價值觀看中西文化差異

        價值觀即代表個人對某種事物及其特點的整體認知,并作出心理評價。中國與西方國家不但在文化風俗和思維方式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對事物的價值觀方面也有著不同的認識。文化風俗和思維方式對價值觀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它們的巨大差異都會引起價值觀的不同。除此之外,中西方不同的歷史文化也是造成價值觀出現差異的重要因素。西方文化中十分推崇個個人英雄主義精神,認為個人主義是實現個人價值,體現個人奮斗的重要依據。然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個人主義代表的是自私自利,不顧大局,個人逞英雄的唯我主義,是受到人們摒棄和排斥的。這是由于中國的傳統文化造成的,中國人普遍認為,應該具有大局意識,個體必須服從集體,只有團結才可以取得成功,推崇集體主義精神。由于這種文化傳統,中國人極其抵制個人主義思想,提倡集體創造價值。因此,個人主義在中西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含義,褒貶寓意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來,在價值觀存在差異的不同國家中,同一個詞語的含義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使中西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障礙,從而造成文學作品在翻譯的過程中出現部分歧義。為此,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之前,應該深入了解文學作品中的內涵和背景,在翻譯時還原作品的真實意境,增進中西文化的交流與溝通,促進文化的融合,進而提高中西文化發展。

        2西方文化影響下的英美文學作品賞析

        除了基督教思想的影響,作為西方歷史的發源地,古希臘和古羅馬同樣對西方文化有著很大的影響。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文化歷史悠久,并且在不斷的發展之中,對西方文化的影響較為深遠。在西方國家多數人都信仰基督教,基督思想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所以基督教思想作為一種、哲學同樣影響著西方的文化。

        2.1古希臘羅馬神話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影響

        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就要了解西方的文學作品,在文學作品中可以反映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由于西方文化受到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影響,所以翻譯人員需要對西方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感受到文學作品中要表達的情感。許多古羅馬古希臘的傳說中或是表達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或是說明了善惡終有報的道理,有很深的內涵。受這些文化的影響,在英美文學中應用了這些美麗的神話故事,充分體現了西方的傳統文化,同時使文學作品中包含了深厚的情感,增加了作品的內涵,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充分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還能引發一系列的聯想,增加讀者的審美興趣。在許多我們熟知的英美文學作品不乏古希臘羅馬的神話故事,例如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就是以古希臘羅馬題材進行創作的,還有《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等,雪萊的《潘之歌》以及《阿波羅頌》表達了對希臘神話中的人物的贊美之情,此外慈濟、尤金奧尼爾等作家、詩人、戲劇家都通過借助神話作為題材或從中尋找自身的創作靈感。可見古希臘羅馬文化滲透在了英美文學作品當中,如果對這些神話沒有了解,就很難理解那些與之相關的作品,在翻譯的過程中就不能準確地表達出其內涵和思想,翻譯也就難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只有深刻了解西方的文化,才能實現從作者的角度去品味書中的情感,充分感受原文中的美,在翻譯的過程中展現其文化價值。例如在翻譯西方的俚語“ShynessisherAchilles’heel”,如果不知道它所包含的希臘神話很難將它正確地翻譯出來。在一個希臘神話中,Achilles是一個受人尊敬的大英雄,在他出生之后,他母親抓著他的腳踝讓他在冥河中浸洗以使他變得強大,果然他被浸洗過的地方可以禁得住任何兵器的防御,唯獨被母親抓著的腳踝沒有被浸洗到,自然也就不能防御兵器,在被對手知道他的腳踝就是他的弱點之后,敵人將箭射在了他的腳踝處,使他丟掉了性命。所以在俚語中Achilles’heel指的是一個人的弱點,如果不知道這個神話故事是很難正確地理解他的意思的,所以原句的意思是:害羞是她的一個致命弱點。所以要想了解西方文化中的內涵,就要對其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2.2《圣經》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影響

        《圣經》是基督教的巨著,對西方人的道德準則有深遠的影響,同樣也影響著西方文化的發展。它包含了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內容,題材來自多個方面,內容中蘊含的豐富的情感,有戲曲、詩歌等多種題材,抒發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內心的虔誠,是西方人的一筆精神財富。許多文學著作都從《圣經》中取材,來表達作者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在許多文學作品當中,作者借鑒了《圣經》中的情節,再加上自己的構思,使作品在語言上較為豐富,結構清晰,提高讀者的審美興趣。在應用《圣經》的同時展現了古老文化的美,更有利于實現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展現經久不衰的文化之美。英籍詩人彌爾頓以及浪漫詩人拜倫在他們優秀的作品中都引用了《圣經》中的內容,彌爾頓的作品《失樂園》、拜倫的作品《該隱》都取自《圣經》中《創世紀》。《圣經》中的猶大之吻、撒旦、所羅門等在英語中廣泛使用,如果沒有一定的了解是很難把握這些具有宗教色彩的詞語的。所以《圣經》對西方文化有重要的影響,在英美文學作品中應用廣泛,翻譯者應對其有一定的了解,確保能夠翻譯出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

        3中西文化差異下的英美文學作品翻譯

        作為世界語言,英語在語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英美文學也隨之成為世界文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英美文學的作品具有個性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是西方文化領域的代表。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翻譯,實質上是表現出一種文化的傳遞,對文學作品翻譯的重要目的是反映出作品中要表達的內涵,使讀者可以理解到作者想要傳達出來的意境,使讀者產生置身其中的感覺。在翻譯英美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由于許多因素的影響,翻譯人員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內在含義不能充分的理解,對西方文化的特點沒有重視,造成翻譯時不能選擇合適的語言來表現出文學的內在含義。大部分翻譯人員只是對單個字或詞語進行簡單翻譯,沒有對詞語進行詳細的意境描述,使讀者不能體會到作者寫作時的意境,導致文章沒有生氣,文字枯燥,沒有將文章中帶有的感彩表現出來,從而使翻譯的質量大幅下降,使文章缺失了文學氣息,嚴重影響了作品的文學價值,也使讀者降低了對文章的認識。英美文學作品主要包括異化和歸化兩種翻譯方式。分別代表了翻譯中的意譯和直譯,它們之間具有一定的關系,在一定條件下共同發展和進步。隨著中西文化的融合程度越來越高,意譯和直譯之間的聯系也愈加緊密,翻譯人員應該充分了解中西文化之間的異同,合理運用意譯和直譯的方式,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翻譯水平,力求將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內在含義真實地呈現出來,使讀者可以通過譯文了解到文學作品本身的意境,將文學作品中的西方文化真切地展現出來,從而提高作品的文學價值。因此,只有深刻地了解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才能翻譯出高質量的英美文學作品,避免作品在經過翻譯后降低其本身的價值和意義。

        4結語

        第5篇:中西文化交流差異范文

        【關鍵詞】新課標 高中英語 文化教學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英語作為一門國際通用語言,在促進經濟發展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國長期深受考試制度和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在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過分注重語法和詞匯教學、忽視語言文化背景知識的現象,導致我國許多學生在英語考試中可能得高分,但在實際交流中卻常常語言不得體、不地道,漏洞百出。2003年,我國新頒布了《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在新課標中,首次將“文化意識”納入高中階段英語課程的標準,并提出

        以學生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強調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能提高學生理解和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從而真正深入理解掌握英語。

        1.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高中英語文化教學強調以“文化意識”作為英語課程目標,以期提高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文化意識具體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三個方面。其中,文化知識是指有關英語的基礎文化知識,如歷史、等;文化理解是指對英語文化及中西文化差異的理解和能力;跨文化交際意識是指在文化理解和實際運用時能敏感察覺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并根據不同語境理解和運用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在中西文化交流時,保證在不同文化環境及背景下尊重對方文化,并運用恰當得體的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另外,在新課標中,高中英語教學開始設置分級目標,方便對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進行指導,并保證課程設置的靈活開放,以此逐步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理解,提高學生英語運用能力。

        2.教學內容

        在英語文化教學中主要包括中西方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差異、中西方價值觀和思維模式的差異、常用俗語、成語的內涵及運用及中西方肢體語言表達差異等四方面。

        2.1中西方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差異

        一個國家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常常影響到語言的表達。風俗主要表現在飲食、服飾、婚姻、禮儀等方面。在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外國文化,并對中西文化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進行對比,找出兩者存在的差異,從而引導學生更深入理解英語的表達方式。例如,在英語中,“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很窮,但是在中文中,由于寺廟中的老鼠偷吃供品很肥,所以常常用來比喻很富有的人,兩者的表達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如果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則會明白西方教堂不存在貢品,因此用教堂中的老鼠比喻窮人則不足為奇了。

        2.2中西方價值觀和思維模式的差異

        由于中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形成的價值體系和思維模式也會有所不同,導致中外交流時常常出現理解混亂和交際障礙。不同的思維模式直接影響英語語法和語言表達。例如,在英文中,常常習慣把第一人稱放在其他人稱的后面,而在中文表達中一般將第一人稱放在其他人稱前面,這也是由于思維模式的不同導致的語言表達上的差異。另外,中國文化講究迂回委婉,西方則比較直接,這也體現在英語表達中英語比較直接明了,而中文則比較含蓄。

        2.3常用俗語、成語的內涵及運用

        在不同的文化中,詞匯、成語的含義都存在很大差別。例如,在英語中,“blue”常常用來表示憂郁、低落等情緒,但在中文中,藍色是個中性詞并帶有褒義色彩,常與浪漫、舒適等聯系。了解不同文化中詞匯的不同意義則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同樣,英語中的俗語、成語通常與希臘神話故事或者歷史事件等有聯系,因此,在英語文化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了解文化背景來增強英語理解與應用能力。

        3.教學方法

        高中階段的英語文化教學的教學方法主要有教材法、情景法和實踐法三種。教材法是指結合教材內容,并相應的補充文化背景知識以加深學生理解。學生的學習主要是來自課堂講授,因此,如何利用教材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實現跨文化教學是英語文化教學的關鍵;情景法是指采用情景式教學,在課堂上還原西方文化氛圍。如舉辦英語戲劇表演、模擬西式婚禮、介紹訂餐文化等,讓學生在準備及表演的過程中掌握中外文化差異;實踐法是指讓學生直接參與文化活動進行直觀的文化體驗,如與外國人交流、參加外語節等,只有真正接觸才能直觀感受中西方文化差異,并且掌握在實際生活中和書面形式中英語表達的不同。

        參考文獻

        [1]張曉敏、劉煒.新課程標準下英語文化教學探究[J].校園之聲,2010.

        [2]丁麗珍. 新課程標準下的英語文化教學探究[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7(9).

        第6篇:中西文化交流差異范文

        中西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自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具有鮮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對中西文化的基本概況進行了闡釋和說明,并且從幾個方面進行了對比找出兩者差異所在。我們應該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優勢,找到互補之處,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動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一、中西方傳統文化概況

        (一)中國傳統文化概況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中華民族為創造主體,在中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影響了整個社會歷史的,較為穩固而又具有動態特征的物質文化和精神觀念文化的總和。[1]中國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中華民族在區域位置上比較獨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具備內聚性,與此同時,中國遼闊的地域又使得各種文化的構成因素有較大的回旋余地。從地理環境來看,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使得中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和互補性;從物質生產方式來看,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固有的特征,即相對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具有相對封閉性特點的文化;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無論戰亂紛爭,政權更迭,其主流仍是中華民族的統一性和整體性,使得中華文化具有了穩定性和延續性。但是我們也必須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基本上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進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會的烙印,既厚重、質樸、進取,也包含著因循守舊、安于現狀的弱點。

        (二)西方文化概況

        西方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為世界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頭主要有兩個:古希臘羅馬文化和古希伯來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是一種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思想、科學、藝術、歷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側目的成就。中世紀以來,以希伯來宗教理想為核心的基督教文化占據了主導地位,標志著西方社會開始從古典奴隸制向中古封建社會邁進,影響了整個西方文明的發展進程。當時宗教神學占據主導地位,控制著思想文化領域,后來,世俗精神和宗教精神相互沖突和融合,文藝復興階段形成。文藝復興后的兩百年間,世俗文化與宗教文化始終處于矛盾的沖撞之中,彼此相互撞擊和融合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結果就是形成了西方近代文化。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

        (一)儒道兩家的思想傳統與基督教的宗教情結

        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道家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與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歷史狀況和文化特點相適應,對國民的思想滲透非常深刻,給予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的發展以重大的影響。儒家思想經過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其核心仍是一脈相承的。先秦儒學提出了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規范的理論架構,其核心是“仁”,包含極為豐富的政治和倫理內涵。在政治上,主張實行“王道”和“仁政”,要以德治國;在自我修養方面,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在傳統教育中,德教為先,育人重德。另外,儒家的其他思想諸如重義輕利的義利觀,民本思想和君權至上的思想也對我國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老莊思想為核心的道家思想也對于中國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儒道互補,對我國文化的發展增加了豐富的內容。

        多個世紀以來,作為西方文化主流的基督教一直左右著西方人的道德理念,使其成為一種人道主義精神,起到了一定的道德作用。宗教精神則是以信仰為基礎,以神人合一的人格精神為指導和召喚的道德使命。西方文化有著深厚的宗教傳統,宗教精神滲透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與西方的倫理道德觀念有著密切聯系。基督教文化首先是一種信仰體系,代表著一種道德價值觀念,其核心是拯救意識與博愛精神。[2]這種精神境界作為宗教精神的真諦和精華滲透于西方文化的血脈中,使得宗教作為一種信念去培養和啟發人的感情,協調了人際關系,穩定了社會秩序,營造了良好的道德風尚,在歷史上起到了積極進步的作用。但是在中世紀時期,教會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宗教禁錮了科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到處充斥著愚昧和野蠻,文化成為宗教的附屬品。文化的發展緩慢又反過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世紀社會歷史的發展進步。

        (二)天人合一與駕馭自然

        中國文化相對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內容十分豐富,總體上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包括人的道德觀念與自然理性的一致,人的行為和自然運行的統一兩個方面,體現人與自然界萬物的息息相通、和諧交融,強調天、地、人、物各安其位, 融洽相處。[3]盡管不同的思想家和哲學流派對天人關系的理解和追求不甚相同, 但它們在相對互補、融合與發展中所呈現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導傾向是清楚的, 其終極觀點都是一致的,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

        作為海洋文化的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種謀求駕馭自然、征服社會的精神。西方文化也認為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但認為自人類出現以后, 人不僅應當獨立于神,而且獨立于自然,人與自然分為兩極并且被嚴格地區分開來,主要從人與自然對立的立場來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人看成是主體,把自然世界看成是客體,認為提倡認識自然世界,并改造、征服自然,從而發展出科學理性精神。即使是宗教與神學統治下的歐洲中世紀黑暗時代,也遏制不住伽里略、布魯諾等科學家對大自然、對知識和真理的探索。

        (三)家族本位與個人本位

        與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相適應,產生了家族本位意識,強調個人的存在與發展必須同整個社會、整個家庭的存在與發展統一起來。從家族本位出發,中國文化強調群體和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該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個體的欲望和價值以群體的欲望和價值為轉移,個體的利益和需求通過整體的發展來滿足。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倫理本位和道德至上具有兩重性。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制度,對于我國的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產生了很大影響,使人們認識到家庭是社會關系的紐帶,由家而國、家國一體,進而重視個人對家庭的職責和對社會的義務,這對于家庭和睦和社會穩定有積極的作用。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泯滅了人性,束縛了人們民主思想的發展,壓抑了個人的自我意識,忽視了個人的權益,萎縮

        了民族的進取精神。

        西方文化則奉行個人本位,以個體的人作為社會的核心,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注重人的人格和尊嚴。這種個性開始于古希臘時代,經過文藝復興時期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成為西方國家一種典型的文化形式。其個人本位思想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個人本位的價值觀,在西方文化中有著具體表現,正如美國的《獨立宣言》所講的,人生而平等,上帝賦予他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以及對幸福的追求。[4]

        三、中西文化的交融

        (一) 中國文化的西傳及影響

        中國文化基本上是一種開放型的文化,不是保守的、封閉的,其發展過程本身就證明了它的開放性。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不僅僅是中華民族各族文化融合的過程,也是與異質文化交流的過程。它對域外文化具有強大的兼容力,以漢族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境內各少數民族文化,又兼容了外來的文化。中國文化自它產生之日起,就不斷向四周擴散。中國文化向西方傳播最早的是物質文化。從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辟通往西方的道路,經過東漢時期班超班固父子的苦心經營,絲綢之路成為連接中西方的陸路通道。大量的物品沿著絲綢之道,經過安息、埃及等地,源源不斷流向西方,直至羅馬。隨著中國絲貨等物品長期大量的流入,中國的養蠶、絲織技術也開始向西方傳播。唐宋時期和元代,由于中西方海路的開辟和蒙古軍對西方的軍事征服,中西人員往來頻繁,中西關系更加緊密,形成中西文化的交匯。[5]這個時期西傳的中國文化,除了物質文化外,主要是中國的科學技術,特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傳入了西方。馬克思就曾經說過:“在歐洲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開辟的歷史性的航行對中西海路交通產生了突破性作用,使中西文化交流又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個時期傳入西方的中國文化主要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理論觀念。中國文化的西傳,使許多歐洲人認識到西方文化并非世界上唯一最早的文化,特別是中國哲學思想傳入西方,成為西方某些啟蒙思想者同基督教文化進行斗爭的思想武器。

        (二) 西方文化的東漸及其影響

        與中國文化西傳和對西方的巨大影響不同,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完全取決于中國文化魅力和西方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西方文化傳入中國除了加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也不可避免的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和挑戰。

        第7篇:中西文化交流差異范文

        關鍵詞: 文化差異 影響因素 文化背景 詞語翻譯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語言中最豐富多彩的形式便是“詞語”,其在使用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成為語言文化的結晶,它一般富于生動形象、喻義明顯的語言特征和哲理并概括了人類文化的精髓。一個民族的語言和該民族的文化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強,交流并不能消除差異,文化差異因素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由于中西文化形形,語言多種多樣,在進行詞語翻譯時,我們有必要了解語言文化差異、正視差異對詞語翻譯的影響,從而更好地掌握詞語翻譯的方法,力求溝通并跨越具體詞語翻譯中的障礙,準確把握詞的確切含義。只有這樣,才能使譯文更接近原作,真正達到交流和溝通的目的。因此,探究文化差異對詞語翻譯的影響顯得尤其重要。

        一、文化差異及影響文化差異的因素

        所謂文化差異,是指人們在不同的生態和自然環境下形成的語言、知識、信仰、道德、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文化上的差異,導致了人們對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釋,有時甚至引起誤解。例如“西風”一詞在中西文化中的意義迥然不同。來自北大西洋的暖流給西方人們帶來了對春天的企盼,便有雪萊的名詩Ode to the West Wind相頌,但中國民諺“喝西北風”卻源于那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預示嚴冬的來臨,預示冷酷和蕭條。又如,中國文化是群體取向的,講求的是集體主義,而西方文化則是個體取向的,講求的是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是一種典型的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和社會哲學。在漢語中,根據《現代漢語詞典》(1996)對個人主義這個詞的解釋是:“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把個人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上,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錯誤思想。”對很多詞來說,其褒貶意義并不是這些詞自身固有的,而是人們在使用中根據自己置身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氛圍所賦予他們的。因此,對此的某種含義的理解反映了人們對不同社會階級的不同理解和態度。它與人們所生活的社會的歷史與文化有著直接的關系。

        二、文化差異對詞語翻譯的影響

        1.文化背景對詞義的影響

        在漢語中,“東風”常常象征著政治上的進步勢力,象征著春天、溫暖美好事物或時機等,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反之,由于不同的政治、社會、地理、環境等因素對文化的影響,英美民族卻覺得“東風刺骨”,“東風”凜冽,如:That December day in 1943 was a cold one with a biting east wind gusting in from the North Sea――“Time Detective” October.1981。因此,簡單地把漢語的“東風”譯為“east wind”,所喚起的形象和喻義可能完全不同,這就要根據其上下具體處理。

        各民族的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連。文化的差異,與各國語言詞匯的差異交織在一起。美國的愛斯基摩人居住在北極圈內,那里絕大部分時間天寒地凍,白雪皚皚,因此民族有多達七種詞來辨別白雪的類型,而地處赤道森林的扎伊爾,一些語言中根本沒有“雪”這個詞。北太平洋的Ponapean人有多種關于sweet potato(白薯)的詞,蘇丹的Near人與牛cattle(牛)有聯系的詞匯極多,阿拉伯人的生活與駱駝密不可分,因此詞匯中駱駝占了重要位置。

        2.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了詞語的不可譯性

        例如,漢語中的“叔叔、伯伯、舅舅”在英語中都沒有確切的對應詞,通通以uncle一詞涵蓋。之所以會有這種現象,是因為各民族在地域、習俗、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條件諸方面的差別和其語言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所以語言有的是不完全可譯的,甚至是不可譯的。一般說來,各語言之間都存在相關的對等成分(equivalents),但由于文化的語言差異,有時很難找到與之完全對等的詞,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詞匯空缺(lexical gap)。例如:漢語中的“餃子”在英語中就找不到與之完全對應的詞。我們通常把“餃子”譯為“dumpling”,但“dumpling”是“湯圓”,“團子”,這就完全失去了中國“餃子”的韻味。

        對詞語空缺現象,尤其是對具有我國傳統文化特點的詞匯的英譯,我們可以采取音譯、直譯或意譯。音譯,如“陰陽”“沙發”“阿司匹林”。對于一些哲學思想中的概念、中醫理論、部分年號如“乾隆”、“康熙”、“同治”等,以及古代文人名稱如“秀才”、“舉人”、“進士”等。所謂直譯,是指逐字翻譯(word-for-word translation)和按字面意思翻譯(literal translation)。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詞語都是用這種方法翻譯的,“四書”:“Four Books”;“剪紙”:“paper-cut”;“八股文”:“eight-part essay”。還有一種是意譯,即free translation。嚴復說:“譯事三難:信、達、雅。”如果說直譯追求的是“信”的話,那么意譯追求的則是“達”或者通順、意似。直譯和意譯各有優勢,我們應具體分析,各取所長。

        詞匯空缺現象是不可譯現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對這一部分給予足夠的重視,就無法搞好翻譯工作。

        3.“不可譯”現象的另外幾種情況

        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對聯,是我們所特有的一種文化形式。對聯字數多少無規定,但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是詩詞形式的演變。中國人自古講究對稱美,注重和諧、追求吉祥、如意。這是一種頗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是無法用外語表達的,若強行翻譯,就早已失去了韻味。

        另外,雙關、回文、歇后語等是漢語特有的文化形式,譯成外文絕對無法表現出其深刻韻味和絕妙之處。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若將后者譯為:He who goes to Tien Janchu is really a heavenly guest.原句意思雖可表達,但韻味全無。對于以上這些“不可譯”現象有些是可以設法解決的,因為“不可譯”性大都是相對的,但我們不可忽視文化差異對詞語翻譯準確性的重大影響。在翻譯中,人們越來越重視詞語的準確性。要做到用詞準確,我們不僅要掌握詞的字面意義,而且要知道詞的準確內涵。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決定詞的內涵的文化,掌握其褒貶色彩,以免導致理解錯誤或語用失誤。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進行詞語翻譯的過程中,要注重英漢文化差異的影響因素,充分考慮民族文化和語言個性,充分理解獨特的文化意味,保證原文隱含意義的準確表達,才能夠在沒有文化沖突的情況下兼顧形象意義和字面意義。盡可能結合原文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語言形式和藝術特色。只有這樣,譯文才會達到較高的境界,從而使譯文既準確、生動、形象,又不失本國文化色彩和寓意。

        參考文獻:

        [1]梁冬梅.淺談中西語言文化差異對習語翻譯的影響[J].人文與科學,2010(10).

        第8篇:中西文化交流差異范文

        【論文摘要】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可避免地映射了中西文化差異。因此,在商務英語的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要潛移默化地滲透中西文化差異教育,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和文化傳統,這樣才能使他們掌握語言的背景、內涵,從而恰當地運用商務英語進行商務活動。

        中西文化各自的形成背景和發展過程不同,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文化傳統,因而存在很大的差異。語言作為文化的基本傳媒形式之一,不可避免地映射了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商務英語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如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中西文化差異教育。讓學生感知了解并熟悉掌握兩者之間的差異,從而為正確使用地道的英語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一般來說,中西文化差異有以下幾個因素:

        1對事物認識的文化差異

        例如, dragon(龍)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吉祥、權力、威望的象征。而在西方神話傳說中,卻表示邪惡的怪物。在中世紀,dragon是罪惡的象征,圣經故事中惡魔撒旦(satan)就被認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還有“潑婦”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語國家人中所引起的聯想與中國人的“龍”完全不同,所以,翻譯時就要特別小心。東亞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四個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被西方人稱為“亞洲四小龍”,將其翻譯成英語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當。有人建議翻譯成four asian tigers,這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文化信息的對等,因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種強悍的動物,至少不會讓人聯想到某種可怕的動物。再者,tiger一詞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英語詞典增補本第二卷》(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ⅱ)中的釋義: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eastasia, esp. those of hong kong,singapore,taiwan,and south korea.(任何一個在經濟上較為成功的東亞小國或地區,尤其指香港、新加坡、臺灣和韓國。)所以說,將“亞洲四小龍”翻譯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達到了對等。

        再如,我國著名的“白象”牌電池,翻譯成英語white elephant,語義信息對等雖然不錯,但從文化信息對等來看卻是糟糕的翻譯,因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國家中意思是“沒有用反而累贅的東西”。這個含義源自一個傳說。相傳有個國王討厭手下的一個大臣,為了懲罰他,國王送給該大臣一頭白色的大象。該大臣發覺這頭象非常棘手,因為是國王送給他的,他既不敢轉送給他人,更不敢宰殺,只好小心地侍侯著它。可是白象的胃口極大,把大臣給吃窮了。由此可知,英語國家的人恐怕不會買牌子為white elephant的電池,因為消費者不愿買“沒有用反而累贅的東西”。那么。“白象”牌電池應該怎樣翻譯呢?我們可以考慮用一種西方人心中象征著強大、有力量的動物lion來代替,將“白象”譯成brown lion。如果買來的電池威力無比,顧客何樂而不為呢?

        2顏色的文化差異

        不同文化的人對顏色的認識盡管有相似之處,但他們對各種顏色的感覺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不同。例如,藍色在英語國家有憂郁的含義,美國有“藍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語中意思是“沒有價值”,所以,把“藍天”牌臺燈翻譯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沒有用的臺燈”,這樣的臺燈怎能銷得出去呢?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時人視藍色為倒霉的顏色。藍色在中國人心中一般不會引起“憂郁”或“倒霉”的聯想。盡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藍鳥”汽車并不是“傷心的鳥”的汽車,否則怎么會用blue bird作為汽車商標呢? blue bird是產于北美的藍色鳴鳥,其文化含義是“幸福”,所以,英語國家人駕駛blue bird牌的汽車,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駕駛blue bird牌汽車的中國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駕駛世界名牌汽車是一種身價的體現和財富的象征。英語國家視“紅色”為殘暴、不吉利,紅色意味著流血。在中國紅色預示著喜慶,中國人結婚習慣穿紅色衣服。經商時,商人希望“開門紅”。經營賺錢了,大家都來分“紅利”。某員工工作出色,老板發給他“紅包”。美國人一般不喜歡紫色;法國入不喜歡墨綠色卻偏愛藍色。在馬來西亞,綠色被認為與疾病有關。巴西人忌諱棕黃色。西方人視白色為純潔、美好的象征,在中國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義。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可能將綠色和“缺少經驗”聯系起來,而在中國綠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3數字的文化差異

        眾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數字,其原因就是與圣經故事中耶穌被他的第十三個門徒猶大出賣有關。所以,在西方國家,人們通常避免使用“十三”這個數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數字“十三”沒有這種文化含義,但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近來這種蘊涵也被國人所接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九”因為與“久”同音,所以“九”經常用來表示“長久”的意思。例如,我國歷史中,皇帝都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長治久安。因此,我國便有“999”藥品。英語中的nine沒有這種含義。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標的商品出口到英國,因為“666”在《圣經》里象征魔鬼。“七”在歐美國家有積極的意義。所以,商標為“7-up”的飲料翻譯或漢語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語國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當于中國人的“八”。“七”對英語國家人是個大吉大利的數字,投擲中以“七”為勝利。商標還有mild seven、7-eleven(連鎖店)。但在我國,“七”是個普通的數字。上海生產的“三槍”牌內衣,是名牌產品,翻譯成英語three guns。如果將three guns牌內衣出口到日本、哥倫比亞及北非地區,會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因為“三”在這些國家表示“積極”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貝寧等地,則不能將“三槍”翻譯成three guns,因為在乍得像“三” ,這樣的奇數表示“消極”的意思,在貝寧“三”含有“巫術”的意思。

        教師在商務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使他們了解以上列舉的中西文化差異因素,提高聽說能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師按學生需要定期組織視聽說活動。在視聽說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對聽力口語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開拓其國際視野。定期舉辦英文短劇表演、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語言交際能力,而且還能提供給學生接觸英美文化信息的機會,增強學生對英美文化的興趣。開展一些有關漢語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對比講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漢語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間的差異,克服文化障礙,排除母語對理解英語信息的干擾。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利用圖片、視頻、電影電視節目等手段,在課堂上創造英美文化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英語語言知識。電影作為一種生動的教學媒體和學習資源,可以再現真實、豐富的語言學習情景,加深對英美國家文化的了解,以便更透徹地理解中西文化差異。 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促進了對英語語言的透徹理解,對語言智能的開發有輔助作用,對語言的理解有激活作用。在商務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竭盡全力為學生創造英語氛圍,采取寓教于樂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其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英語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找出中西差異,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營造文化背景知識氛圍包括外部氛圍和活動內的語言氛圍兩方面。外部氛圍包括在教室內外張貼英美名人的照片、反映英美大學生校園生活的照片、外國風景畫,課間播放一些英文歌曲,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組織邀請、交流活動。活動內的語言氛圍,包括請外教或留學生與本校學生進行交流,給每個學生起一個英文名,可以讓他們在英語活動中體驗到自己在“扮演”外國人,考慮到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自信、流利地使用英語進行交流, 從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總之,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傳承文化的載體,而語言的學習旨在運用,在商務英語的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應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中西文化差異,采用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多角度地了解英語語言的背景和內涵,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才能有效提高學生英語商務英語的綜合能力,從而提高其在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第9篇:中西文化交流差異范文

        You Hongyan

        【論文摘要】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常把英漢文化等同,忽略了文化的差異,在理解方面造成了許多誤區,阻礙了外語水平的提高,影響了教學效果。語言、文化和社會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而語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傳播工具,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豐富文化背景知識,對于英語語言的學習是十分有必要的。

        文化是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稱,是在一個社會漫長的形成演變中產生和發展的產物;而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傳播工具。因此要真正學會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所體現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此語言的精髓。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逐步滲透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理解與把握。英語教學大綱指出,外國語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獲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學習一門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對方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過程。

        下面先來看一個對白:一個外國人稱贊一個中國人Your wife is beautiful , 中國人用where ? where ? ( 哪里? 哪里?) 來回答,于是外國人說:From head to toe (從頭到腳都美) ,中國人又謙虛地說:Not to be seen ,not to be seen (不見得,不見得) 。這樣的對話顯然是由于說話方對中西方社會習俗差異的不了解而引起的。在美國,稱贊對方或對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種社交習慣,被人們稱贊時,要表示樂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謝,不要急于否認或自貶,也不應表現得扭捏不安。而在中國,聽到別人的贊美總要謙虛一下,因為這是中國的傳統美德! 因此如果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就會產生誤解和歧義,不能得體地運用語言,以致鬧出了笑話。

        就文化差異的內容來說,涉及面非常廣,從中西方的文學、音樂、美術、雕塑、建筑風格和人們的衣、食、住、交友、娛樂、節日等風土人情到日常見面問候、稱贊、致謝、道歉等生活習慣,還有中西方各自獨特的委婉語、禁忌語乃至體態語言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有時對待同一個詞匯、同一個手勢、同一句話,英美人與中國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樣。所以,我們的英語教學幾乎是從第一天起就開始接觸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差異。通常有詞匯的文化內涵差異:如ambition(野心)一詞,本身具有褒貶兩種含義。我們常用其貶義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國人卻常取褒義表示“有雄心壯志”;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中國人在待人接物,舉止言行總考慮溫文爾雅,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對隱私的界定差異: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稱謂上的差異;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同樣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張醫生”、“王護士”稱為Doctor Zhang,Nurse Wang。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如 :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在美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以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于別人所送的禮物,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欣然道謝。 ( Thank you , I really appreciate it) 。在講英語的國家,談天氣是很保險的搭話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 又如:中國人也喜歡用“去哪啊?”打招呼,如果和你的外國朋友說“Where are you going?”大部分人會不太高興,有甚者會說“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還有禁忌話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明顯的禁忌話題要數“How old are you?”。對于中國人來講可能覺得很正常,可是對于說英語的國家人來講他們更注重“個人隱私”,因此多半情況下,他們會告訴你“It’s a secret.”

        由此可見,文化差異的確是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更進一步說,在我們進行英語教學時,學生好比是整個建筑,文化是建筑風格,語言是建筑實體,而老師就是建筑設計師。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了解程度,直接決定著學生能否自如得體地運用英語的能力。而且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因素,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賦予語言以情感色彩,使學生帶著趣味情感學習,這樣學生對所學語言材料的印象就會深刻而牢固,理解也會透徹而容易,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筆者認為:可以在課堂上結合課本介紹詞匯的文化內涵,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總結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詞匯和習慣用語。例如red 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紅色象征著激情。但在英語中的紅色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 (引人生氣的事) 。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 、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深夜福利亚洲网站 | 在线香蕉y亚洲视频 | 中文字幕少妇偷人激情在线看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 | 亚洲欧美丝袜中文综合 | 在线视频亚洲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