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西文化比較論文范文

        中西文化比較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文化比較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文化比較論文

        第1篇:中西文化比較論文范文

        中西方的同性戀文化,在法律與民眾接受度兩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研究發現,西方國家的法律接受度較中國為強,而在民眾態度上則為弱。在西方世界,同性戀婚姻合法化雖歷經波折,但其成果卻不容小覷。至2013,美國已有8個州承認同性戀婚姻。在英國,“從2014年起,同性婚姻在英格蘭與威爾士得到法律認可”。在西方其他國家,結果也同樣樂觀。“目前,加拿大、瑞士、挪威等國都已容許同性結婚。挪威最近通過的同性戀婚姻法,允許同性戀在教堂舉行婚禮,可以收養兒童或者進行人工受孕”[6]。而在中國,“法律對同性戀婚姻可以說是一種規避,或者說我國法律在同性戀婚姻方面處于一種特殊的真空狀態。1997年我國新《刑法》頒布將流氓罪取消后,法律對同性戀問題就再無跡可尋”。因此,同性戀合法化在中西方法律保護方面存在差異。而從民眾接受度來說,即便西方法律已為同性戀者提供了更多保護,但民眾以各種形式反對同性戀的新聞也屢見不鮮,如2013年法國十幾萬人反同性戀街頭大游行。中國的反同性戀態度就相對比較和緩,除個例外,幾乎很少有類似的有組織的反對活動。

        之所以產生以上這種差別,主要是受中西方法律文化與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在西方的法律文化中,“權利是西方法律文化的內容,保護權利是西方法律的一貫追求,實現正義是西方法律文化的最終目標”。在這種文化孕育下,人權與自由被充分提倡,因此西方民眾在保障自身合法權益方面就具有更強的法律意識,也成立更多的社會福利機構或服務機構,為同性戀者維權。相較于西方,中國的法律更多是“用‘義務’來強調法律的威懾作用”,并且“人治”文化已深入人心。因此,中國同性戀者為同性戀婚姻立法、保障同性戀自身合法權利的呼聲就相對較弱。此外,在宗教文化方面,深受基督教文化影響的西方民眾從意識形態與價值觀上難以接受同性戀現象,因此接受過程緩慢且充滿波折。在中國,儒家文化影響深遠,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中庸之道”更是深入到老百姓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因此,民眾更傾向于不強出頭,不隨便驚動他人、政府或法律。更何況古語里還有“槍打出頭鳥”的說法。所以人們對待同性戀的態度是相對溫和,即便有些人秉持著反同性戀的態度,但也不會公然反對或形成大范圍抗議。

        二、中西方同性戀觀的差異體現的文化意義

        通過以上探討可知,同性戀文化在中西方社會都同樣存在并且在文化繁榮的時期和地區蓬勃發展,這樣的共同性源于文化演變規律中的“情(性)欲原動力律”以及中西文化互根性的特點。因此,同性戀現象與文化并非是一個部落、地區、國家或種族內的文化異類,而是人類共有的性選擇現象。它無關乎一個國家或種族是否先進,也無關乎一種文化是否優秀,它只是一種情感的正常表達。因此對待同性戀文化以及對待同性戀者,一味地反對是不可取的,與看待其他任何文化一樣,需辯證地看待同性戀。這樣的處世待人之道不僅是尊重了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了同性戀文化和同性戀者,更是體現了自身文化的優越性。

        盡管同性戀文化在中西文化中有其共同性,但其遭遇卻有著較大不同。這樣的不同源于中西法律與宗教文化的差異。西方人偏“理性”且講求權利捍衛,而中國人偏“感性”且講究履行義務。對于中國人來說,“感性”的思維方式使得人們更加注重人際交往中情感的表達,常以感情的深淺來行事,因此漢語里也常有“重義氣”、“講感情”等詞來夸獎一個人的品德。講求義務的履行則是體現了中國人的奉獻心、責任心以及善良品性,而“中庸之道”更是進一步鼓勵了中國人中庸謙和、不走極端的待人處世之行為。以上皆是我國華夏文明的優秀之所在。但是這種處世之道同時也使人們容易忽視對自身權利的捍衛,導致委曲求全,遇事不敢聲張,更可能造成對社會不公的冷漠,導致了中國同性戀者過多默默承受著社會的異樣眼光與壓力,從而將情感焦點更多轉向與私人的小愛,而無視了對整個同性戀大家族的維權與大愛。因此,在權衡權利與義務、捍衛自身正當權益方面,中國同性戀者應學習西方“理性”“維權”的意識,更加主動地發出自己的聲音,讓更多人真正了解與理解同性戀文化,讓整個同性戀大家族能盡早在法律的保護下健康發展。

        三、結語

        第2篇:中西文化比較論文范文

        藝術設計 研究生 文化史課程

        一、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文化史課程教學的目標與意義

        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層次的學生在本科階段較為系統地學習了設計基礎理論和設計專業技能課程,研究生學習階段的重點是開闊藝術視野、增強文化底蘊、深化設計思想。學生只有全面提高人文素質和文化修養,設計和學術研究潛力才能厚積薄發,成為有可持續發展力的設計工作者和研究者。

        針對上述人才培養要求,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培養方案將“中西文化史”課程列為設計藝術學學科中的主干學位課程,自2005年開始已經連續開設7年。選修本課程的學生主體為藝術設計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包括環境藝術設計、裝飾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設計、動畫藝術設計、園林景觀藝術設計等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本課程以歷史發展為基礎,以中外傳統文化藝術為載體,以時間和空間為脈絡線索,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和其他世界文明發源地的國家、民族所創造的優秀文化藝術成果,著重分析社會、文化、思想、宗教的因素在藝術作品上的反映和對藝術創作的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比較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和現代文明的關系。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系統地了解中外文明發展歷史、中外思想文化、宗教文化、文學藝術、社會生活等方面內容,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學的意義在于提高研究生的人文藝術修養和設計創作水平,在學習中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成為既立足本民族文化又面向世界的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二、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文化史課程教學的內容與側重點

        中西文化史課程是高等院校文史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文史專業學生一般有中外歷史、思想史、社會生活史等選修課程作為本課程學習的基礎,還具有一定的考古學、歷史地理學、人類學、民族學、古代文獻等方面知識作為支撐。因此這些專業中,中西文化史課程內容涵蓋面廣,章節分列細致,課時量大,教材有相當深度。而面對藝術設計專業則要結合專業特點、要求,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層面、接受程度等因素,在教學內容講授、教學側重、教材選用與編寫等方面進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本科一般系統學習過中外美術史、工藝美術史、設計史課程,有些學生還具備一些中外建筑史、園林史、裝飾藝術史等藝術史論知識。在研究生學習階段開設的中西文化史課程要與學生此前的知識結構既相聯系又有區別,不能重復已熟知的內容,要在原有基礎上加深理論分析與闡述,并進行內容上的拓展,補充學生在本科階段所欠缺的知識。由于課時較之文史專業要少很多(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開設此課只有32課時),在內容設置上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點,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筆者結合上述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將教學大綱確定為中國文化史部分以歷史年代為線,介紹從史前至明清歷代文化。以講授思想史為核心,重點分析歷代思想文化對藝術發展的影響。西方文化史部分其一是講授西方文明的源泉――古希臘文化的特點與成就及對后世西方文化的影響;其二是通過中西文化比較介紹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重點比較中西藝術精神與藝術風格的不同。內容設置有一定的系統性和全面性,避免了泛泛的知識羅列,從思想文化的高度去認識歷史,最終回到分析藝術風格成因和藝術文化內涵的落腳點上。

        三、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文化史課程教學形式與考查形式的探索

        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層次的教育中存在部分學生輕視藝術史和藝術理論學習,大多欠缺文、史、哲知識的問題。授課、考查方式的單一化很難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沒有直觀感受和主動學習的欲望。考查評價方法上以課程論文或考試試卷作為考查形式,易使學生為輕松取得學分而敷衍,寫作課程論文過程中抄襲現象嚴重,或死記硬背教科書和筆記上的考試題目重點進行答題,無法體現學生獨立分析和深入研究與理解的能力。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在中西文化史課程教學方式和考查方式上進行了探索和改革。其一是課內指導教學與課外自主研究教學相結合。在第一節課上提供給學生課外研習的文獻目錄,要求學生跟隨課程進度研讀文獻與參考書,教師在課上進行綱要式的講解與重點問題的分析。考查方式中增加寫書評和文獻綜述的環節。這樣解決了課時少和內容多之間的矛盾,也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其二是聯系歷史分析現實,將歷史上的重要文化思想或文化現象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由學生思考并確定要陳述的話題并準備好相關資料和演示課件,在課堂上進行陳述、演示和提問,大家就此話題發表各自的觀點并展開熱議。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形式,學生在這樣的討論課上找到了研究的切入點,為今后寫作專業研究論文積累了具有新意并言之有物的選題,同時鍛煉了分析、表達、辯論能力。學生的演示課件作為考查成績的一部分。其三是充分運用現代的教學手段,課件制作有文字、圖片、視頻、音樂、動畫、整體界面設計,引入大量藝術作品、考古文物圖像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陌生和抽象的知識。其四是走出課堂進行直觀體驗式教學,通過參觀博物館、名勝古跡等實踐活動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深化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要求學生將參觀考察報告、感想、資料收集作為一份課程作業來完成。

        結語

        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文化史課程教學的探索與研究這一課題的提出和開展,是為了改變目前高等藝術教育中重視現實功利,輕視學術理論學習研究的不良趨勢,通過改革使學生認識到了解歷史、了解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在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將每個學生的思想、獨立個性和思考研究能力全面地發揮和展現。通過教學探索,樹立嚴謹的學術風氣,使學術熱情不斷高漲,這是我們所期待的,也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

        (注:本研究受北京林業大學“211工程”三期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建設計劃子項目資助)

        第3篇:中西文化比較論文范文

            中國現代美學已有百年,先賢們對美學學科建設和美學理論建構做了多方面的嘗試和探討,留下了豐富遺產。但是,由于對和中國兩者的特征、價值取向、生命活力及長處、短處缺乏真正的認識,因此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常常陷于盲目狀態。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走在我們前頭,因而其藝術也先進于我們。正是出于這種認識,五四“文學革命”諸君用西方文學藝術的悲劇精神和寫實主義方法為標準,批判、否定中國文學、戲劇、小說、繪畫及其大團圓精神。這種認識在20世紀3;0年代之后才逐漸有所改變,但50年代以后又出現照搬前蘇聯美學和文藝理論的狀況。進入90年代,人們一方面反省由于搬用前蘇聯的弊端,另一方面卻又搬用西方后現代主義的東西,以代替自己的思考與創造,并且仍以否定傳統為代價。這是值得深思的。中西文學藝術分屬于兩種很不相同的文化體系,各有自己的特點,不能從西方科學技術先進的事實中推斷出西方文學藝術也同樣先進的結論。;

            模仿、照搬外來的文化模式、觀念、方法,而不與自己的傳統文化結合、融化而創新,是沒有生命力的。中國從20世紀初開始西方美學,至20年代開始在高等學校開設美學課,并陸續出版了各種美學原理或美學概論,發表了各種各樣的美學文章,但在質上卻又是照搬西方(包括前蘇聯)模式,范疇、命題、體系都是西方的或模仿西方的,我們祖先所創造的范疇、命題和重要思想觀點卻長期擱置、無人問津。這是“歐洲文化中心主義”影響的必然結果。當然,西方的美學理論我們必須借鑒,它會給我們很多啟示,會給我們提供豐富的思想營養。但西方的美學理論不能代替我們自己的美學理論建構,因為西方的美學理論是西方文化的結晶,并不是全世界普遍適用的。我們也不要企圖建構全世界公用的美學理論,那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文化是多元存在的,各有自己的民族特征,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規律。同時,美學不是揭示自然的客觀規律,而是揭示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屬于人文之學。文化不同,人文精神如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審美心理、審美風尚、終極關懷等是很不一樣的。正因為如此,建構中國特色的美學理論必須扎根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并從西方美學乃至其他民族美學中汲取異質因素,與們固有的優良傳統融合、碰撞、消化,從而才能創新。;

            完全按照西方模式來衡量中國美學史的實際,用西方的審美標準取舍中國的思想資料,有削足適履之嫌。例如,有人撰寫孔孟老莊的美學思想時,大談他們對美的本質的認識。其實,孔孟老莊乃至整個中國美學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對十分抽象的美的本質并不感興趣,很少直接談論這種問題。他們所感興趣的是美的境界、美的形上精神。他們追求這種精神境界,不像柏拉圖那樣進行抽象的思辨和推導,而是進行鑒賞、體驗、感悟、洞觀,因此在形式上也不見邏輯體系。所以,大談孔孟老莊如何論述美的本質,無疑是無的放矢。當然,中西美學和中西文學藝術有許多相同之處,求同、相互印證、相得益彰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有不同甚至相互反對之處,這尤其不能忽視。由于中西文化不同,才使中西美學各有自己的論說形式,中西藝術才各有自己的民族風格。西方藝術以自然科學為其理論基礎,側重于寫實和客觀描寫,結果落實到認識論;中國藝術以為其理論基礎,側重于寫意和主觀表現,結果落實到育人的實踐;二者的思維方式、表現方法、價值取向很不相同,各有長短。可以說,中西藝術沒有完全相同的范疇、命題和論說形式。正因如此,中西對話交流、取長補短、融合出新才是必要的,才能有發展、創造。因此,進行深入、系統的跨,乃是未來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認識前提,也為美學創新展開了廣闊的文化背景,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中西美學比較,才能做到深刻、符合歷史實際;才能通過比較,認識優劣,擇善相從,吸收消化,吐故納新。中西美學融化出新,這是我國未來美學理論建構的主要途徑,也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鑒于以往的經驗,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應當做到:一是中西美學融化出新,對于我們來說必須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能割斷歷史,否則未來美學的發展便會失去根基,沒有了生長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中國未來美學的發展既要吸收西方美學的異質因素并加以消化,同時又必須扎根傳統文化土壤之中,才能具有自己的獨創性與民族特點。這樣的中西比較既反對“全盤西化”,又反對“抱殘守缺”。二是中西美學比較研究要求研究者采取平等對話的方式。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對中西文化各自的優越性、局限性和生命活力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才能清除“歐洲文化中心主義”的影響,才能正確掌握比較的標準。三是中西美學比較要求研究者對中西文化有基本的了解、體驗,對自己所比較的范圍要有系統深入地研究,才能達到一定的深度,做出獨到的建樹。;

            中國美學研究的深化途徑;

            薛富興

            現代意義的中國美學研究從王國維開始,他用西方近代學術方法和觀念審視中國古典審美傳統,發現了在傳統學術視野下很難發現的東西。此后,以宗白華、朱光潛為代表的新一代學人在深入認識中華審美精神個性方面,得出許多精到的認識。但整體而言,20世紀前期是一個集中輸入西方美學理論、嘗試基礎理論建構的時期,中國美學研究處于零星討論、尚不系統的階段。;

            20世紀80年代始,中國美學研究進入全面系統研究的新階段,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中國美學史著作,斷代史和專題性研究著作也層出不窮,發表的單篇論文則更多。從此,中國美學與美學理論、西方美學鼎足而三,被視為美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分支,初步建立起中國美學這一美學分支學科,系統梳理了中華民族審美觀念發展的大致輪廓。這打破了20世紀前期以西方美學為美學的局面,充分注意到人類審美意識中的民族文化個性,使美學學科內部的生態結構更趨豐富、合理,對美學在中國的深化與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現在,中國美學研究已成為成果豐碩的一個領域。

            當然,20世紀后期的中國美學研究也有其局限。最主要者有二:一曰基礎薄弱。依理,一門學科的建立當從具體、微觀的專題實證研究開始,只有專題研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通史式的宏觀成果。但20世紀后期中國美學研究正好相反,一開始便是通史式研究占主導的宏觀研究階段。著者積數年之功來言說數千年審美傳統,其粗疏程度可想而知。即使是單篇學術論文,也以大話題居多,缺乏扎實的專題實證研究,有先天不足之癥。二曰觀念研究。現行中國美學研究大多停留在審美觀念梳理階段,觀念只是人類審美活動的最后階段、最抽象形態,審美研究若只停留于審美觀念,沒有更質樸、豐富的審美實踐來支撐,將始終是無根之苗。這一點,現在已開始為美學界所認識。;

            中國美學研究正處于自我深化的新階段,其具體途徑有四:;

            化宏觀

            :應屆畢業生畢業論文

            為微觀,走出通史情結,重新回到具體、實證的專題研究,重新做斷代史、專題史的研究工作,補先賢之未足,為中國的健康發展奠定一個較為扎實的基礎。現在,我們對中華意識發展的具體情形尚知之甚少,諸如中國自然審美史、工藝審美史、生活審美史這些極具意義的專題,尚待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也只有這些較為具體而又有普遍啟示意義的專題研究成果出來之后,我們對中華審美意識發展才會有更符合實際、更新、更高的認識。;

            化觀念為活動,走出理論文本,回到生動、豐富的大眾審美實踐,回到更質樸、具體的審美活動的器物、文字中,重新做系統的分類整理工作。美學史首先當是現實的審美活動史,觀念的梳理當是終結而非起始環節。美學是人類感性精神現象學,從豐富復雜的現實生命活動中分析審美要素,從浩如煙海的器物與文獻中爬梳審美的蛛絲馬跡,確是一樁苦役,但不下如此功夫,中國美學研究便無以深化,永遠只能處于前科學階段。這實際上是以實證專題研究補課的方式來超越20世紀后期的觀念研究。;

            以中華審美的特殊性材料來解決人類美學的普遍性問題。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將充分展示中華獨特審美精神視為中國美學研究的唯一目標,其實這只是中國美學研究的初步。若僅以審美民族個性呈現為職責,中西美學將永遠各自言說而無法形成人類共享性美學知識體系,中國美學研究也就失去了普遍性學術價值。中國美學研究若沒有超越民族文化本位的普遍性學術視野,沒有美學基礎理論,實證研究也將很難深化、提升。因此,以中華審美獨特性材料為基礎,提出一些對研究人類審美意識發展史有普遍意義的問題,解決一些西方美學尚未提出,或雖已提出卻還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將中華傳統審美智慧融入人類美學共享性知識體系,如此才能提升中國美學研究的學術價值,所謂美學的“失語”、無平等對話權、中西美學各自為政等問題,也才會逐步得到切實解決。;

            堅持審美世俗本性,發揚中華審美傳統。審美是人類精神生活的起點,當下感性立場決定了它永遠是最世俗的精神生活。中國有深厚的以審美樂生的文化傳統,自然審美、工藝審美、生活審美和審美在中華古典文化中全面展開,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這些正需要在當揚光大。較之西方那種以審美為真理、信仰的傳統,中華以審美為樂生之情的傳統更符合人類審美活動本性。中國美學在審美觀念和審美實踐兩方面都有精彩的思想文化資源,因此,在促進當代美學基礎理論建設和現實人文關懷方面,中國美學研究應該有極好的前景。;

            現代性視野中的美育學科建設;

        第4篇:中西文化比較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原則;策略

        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其中包括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注意到各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培養跨文化的意識。小學英語教學只有完成這一任務,才能真正實現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的宗旨,從而為更好地學習英語奠定扎實的基礎。那么,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的意識,應遵循哪些原則和策略呢?

        一、培養跨文化意識應遵循的原則

        在英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意識,我們應該遵循實踐與互動、比較與融合等原則。

        1.實踐與互動原則。

        實踐與互動原則就是讓學生在外語教學中直接參與跨文化交往,以教師與學生作為不同文化表現者的互動展開教學,在親身參與的跨文化實踐中感知外來文化,獲得跨文化的知識、形成跨文化的態度與能力。通過開放的、平等的、交流的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自覺地形成開放、平等、尊重(不歧視)、寬容、客觀(無偏見)、謹慎的跨文化態度。因此,在實踐互動討論中,教師也應特別注意以開放、平等、尊重(不歧視)、寬容、客觀(無偏見)、謹慎的態度組織討論,只有將這些跨文化態度滲透到整個教學活動中,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形成相應的跨文化態度。

        2.比較與融合原則。

        比較與融合原則就是全面地呈現不同民族的文化,通過與本族文化作全面對比,用融合的方式把跨文化教育的知識目標、態度目標、能力目標等全部系統地融人外語之中進行教學,將跨文化能力與運用外語的能力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中不知不覺地接受跨文化教育。同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異國文化,要求學生理解、尊重和包容西方文化,并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不全盤否定,也不盲目祟拜,在對比學習中更加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而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了解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

        二、培養跨文化意識的教學策略

        1.激活教材內容,進行文化比較。

        不了解中西文化差異是學生語用失誤的重要原因。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廣,如日常見面時的問候、稱贊、致謝、道歉以及委婉語、禁忌語乃至體態語言等,教師應該努力激活教材內容,進行文化比較,及時點撥學生領會文化異同現象。

        西方人認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聽別人的經濟收人、年齡、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狀況等是一種侵犯,因那是屬于與提問者無關的內容。而以談論天氣的辦法來打開與西方人談話的話題是非常明智的。所以當教學有關天氣的內容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指出這一文化背景,并告訴學生談論天氣的方法多種多樣,如“Lovely day, isn’t it?”"Miserable weather, isn’t it?”“It’s so cold today, isn’t it?”等等。

        另外,中國人和西方人面對“贊賞”表達的方式也不同,中國人受到別人的贊賞時習慣“謙虛”地說“過獎,過獎。”或者“哪里,哪里”以示禮貌,而西方人會高興地道上一句:“Thankyouverymuch."或者“I’mgladtohearthat.”所以,在教學“ThankvOUverymuch."這一句型時,教師應該盡量多介紹它的使用場合。西方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截然相反,西方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會當面打開禮物并加以稱贊。所以,當教學Dresent這一單詞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告訴學生這一跨文化差異。通過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可以使學生學到生動的文化知識。另外,凡是遇到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匯,教師就適當提醒學生。中西方人給動物和顏色的文化附加意義也不是一樣的,如在中國有人聽見“Y0uarealuckvdog.”必然生氣,但在英語中luckyd是“幸運兒”;“愛屋及烏”的英語表達是Loveme,lovemydog."風水輪流轉”的英語表達是“Everydoghashisday.”在美國,狗作為寵物對人們極其重要,被看作家庭中的一部分。中文里的“黑”與英文里的black在用法上不盡相同,中文里的“鼻青臉腫”在英文中是用“Y0uhavegotablackeye"來表示的;“紅茶”的英文是blacktea,而非redtea,green在英語里可表示無經驗、不成熟;而“Youareblue.”的意思是“YOUaresad.”通過這種對比,逐漸減少學生受母語影響而造成的語用錯誤。

        2.設置英語情景,培養英語思維能力。

        要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必須重視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不斷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培養學生英語思維能力。學生學習英語時,往往難以擺脫母語的干擾。所以,在課堂上,通過組織一些以學生為主體、創造模擬情景的練習活動,如Dairwork,roleplay,groupdiscussi0n,presentation等,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為他們提供了口語訓練的機會。通過創造模擬情景,使學生身臨其境,掌握如何用英語打電話、看病、購物等語言技能。

        這種情景教學不僅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記憶深刻,而且一旦在生活中碰到類似語境,學生也能從容自如。營造英語氛圍,找準學生學習英語的興奮點,變乏味的知識為有趣的生活情景,變學生被動吸收為主動投入參與,變老師單向灌輸為指導學生,能讓孩子們在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中熟悉語言、習得語言,有利于培養孩子們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使他們逐步獲得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3.捕捉生活細節,介紹文化背景知識。

        英語教學的任務不僅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這當然也包括掌握和了解與語言使用有密切關系的社會文化因素。只有提高了學生的社會文化知識水平,才能使他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改進教學方法,捕捉生活細節,介紹文化背景知識,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識,最終達到能夠正確運用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目的。教師在進行文化教學的同時,可以讓學生進行輔的課外閱讀,材料包括短篇小說、故事、劇本等,這些都是了解民族文化的最生動豐富的材料。同時,為了使學生真正感受外國文化,理解其真正含義,在教學中應盡量使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如實物、圖片、照片等;還可以利用電視、電影、網絡等媒體,它們含有大量有聲與無聲、有形與無形的社會文化知識,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彌補書本文字的不足。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激活教材內容,進行文化比較;設置英語情景,培養英語思維能力;捕捉生活細節,介紹文化背景知識,了解中西文化差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系,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踐,在引導學生注意中外文化差異的同時,讓他們領會在兩種語言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文化的融合,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第5篇:中西文化比較論文范文

        關鍵詞:大學語文;人文素質;教學模式

        大學語文是高等院校面向非中文專業開設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在課程深度上,它不及中文類專業開設的文學語言類課程;就實用角度而言,又不同于中學教育階段的基礎技能訓練。這種模糊的功能定位造成了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從近幾年農業高校的發展來看,絕大部分已由原來的單科性農業院校迅速轉變成為以農業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囿于專業的視野,學生過多強調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與專業技能的培養,相對忽視人文科學知識的積淀,加之相關的師資力量的缺乏,普遍存在人文底蘊先天不足的現象。安徽農業大學作為一個以農林學科為優勢的省屬重點高校,同樣面臨類似的難題。大學語文原初被設置為人文素質選修課,2009年又進一步調整為公共基礎課。多年來,我們結合三農發展對高素質的人才需要,堅持以大學語文公共課教學為建設平臺,積極開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一、教學理念:尋求工具性、審美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學術界對大學語文的定位存在多種爭論:一是強調工具性。主張大學語文應該回歸傳統的知識性、工具性教育,重點培養大學生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一是突出審美性。主張大學語文“以經典的或優秀的母語(漢語)書面文本為材料、以閱讀解析鑒賞為主要方式,注重學生素質提升的教育教學活動。”[1]一是彰顯人文性。認為大學語文的出路應是:“大幅度地提升教材的人文含量,使之能直接觸及乃至正面應對大學生‘精神成人’時所難免的‘成長的煩惱’,從而讓同學能在一片彌散想象的詩意空間去體悟宇宙人生、歷史與世界。”[2]三種觀點均對目前的大學語文教育現狀進行了反思,都有充分的現實依據,顯示出其合理的一面。

        但是,大學生經過中學階段的基礎訓練,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語言文字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就課時設置而言,大學語文課一般在40個課時左右,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系統講授語言文學基礎知識,惡補基本的語文技能訓練,顯然勉為其難。對于少數語文讀寫能力不足的學生,不妨通過《公共寫作》、《普通話訓練教程》等選修課來針對性地加以解決。大學語文應該淡化工具性,區別、超越于中學語文。正如徐中玉先生所說:“現在的‘大學語文’課程,必須重視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大學語文’的工具性當然仍要注意,但不斷漸進,進一步還得講究兼顧文學性、藝術性、審美性、創新性乃至深刻的人生哲理性。總目標乃在提高大學生的品格素質與人文精神。”[3]因此,大學語文不應滿足于增加語言文學知識,教學重點必須轉向更高的層次,應該堅持“從文學、文化相結合的角度,融語文的工具性教育于人文性與審美性教育之中,引導學生做具有人文意識和審美素養的高質量人才。所以,尋求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審美性的契合,才是大學語文定位的方向。”[4]

        具體來看,加強大學語文的審美性、人文性對于農業院校尤為迫切。由于專業原因,農業院校的學生對于自然界的理解感知大多基于實用的角度,這種功能性的片面理解不利于豐富人性的提升。因為技能教育與生俱來的功利傾向,缺乏人文理念的有效約束,就會適得其反。因此,大學語文課應積極引導學生研讀文化經典,深入作品、作家世界之中,去感受語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于潛移默化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從而自覺地傳承優良的文化傳統,以審美的方式看待人生,去體驗人生的智慧,追問生存的終極意義。

        現代社會是一種崇尚多元、尊重個性的時代。如陳寅恪所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乃現代大學之道。如果再沿襲中學語文解決字詞句、概括段落大意、總結中心思想的簡單模式,無異于畫地為牢。相反,大學語文課應該設置更多富有意義的開放性話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而突出對人文性的強調。在自由平等的交流中,傾聽不同的聲音,切實改變尋求唯一的標準答案的傾向。對于教材中涉及的經典作品的理解,更應堅持學術觀點的多元與開放,讓學生熟悉各種不同的觀點,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例如海明威《老人與海》的解讀,通行的觀點認為表現了人與自然、與厄運頑強對抗,體現了老漁夫圣地亞哥永不屈服的意志,展現了抗爭英雄的形象。其實,還可以進一步啟發學生聯系當下的現實,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對抗關系的負面意義,也可以比較中西文化傳統不同的自然觀的影響等等。這種求異求變的教學策略,顯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

        二、教材編寫:講述“人生成長的故事”

        全國高校大學語文的教材大概有1 000余種。與數量之多形成鮮明對比,是教材編寫質量上的良莠不齊。毋庸諱言,大多數教材仍未突破傳統的文體式編寫體例和文學史式編寫體例,缺乏整體性綜合視野,類似于高中階段的語文讀本。教材編寫的困局也反映出傳統教學理念的根深蒂固。正是教學模式上的固化思維,導致創新性教材的缺乏。當然,近期也出現了幾部特色鮮明、影響較大的典范性教材:如夏中義主編的《大學新語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注重人文精神主題的弘揚;溫儒敏主編的《高等語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按25個文化專題形式編寫;陳洪主編的《大學語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則注意選文的當下性,并注意引進多媒體數字教學資源參與教學。在借鑒上述教材優點的基礎上,2006年我們編撰了《大學語文》教材,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成為全國農林院校“十一五”規劃教材,2008年獲得了全國農林院校優秀教材獎。

        第6篇:中西文化比較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語言,同時作為文化的載體和組成部分,不同的語言,自然會存在與文化對應的差異性。從詞匯、句法、篇章等方面對漢英兩種語言的表征差異加以分析。對隱藏于兩種語言表征差異背后的中西文化的不同做了嘗試性探究。指出在外國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對相應文化的了解與領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跨語言交流,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跨文化交流。

        論文關鍵詞:漢英語言;文化;差異;表征

        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和載體,“產生和演進是人類活動的結果(董廣杰1999:14)。”多樣性的語言存在于多樣性的文化之中,這種文化的差異,就可以通過語言,尤其是語言表征結構的不同,而得以體現。本文就是分別從語言的各個表征層面——詞語、句法、篇章,對漢英語言的差異做出分析,從而探究隱藏于語言差異之中的中西文化的不同,進一步通過分析這一差異,以期為母語是漢語的英語學習者的語言把握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提供一點借鑒和參考。

        一、漢英語言的差異

        分屬不同語系的漢英兩種語言,其發生、發展、變化的環境與背景都是迥異的,在語言表征的各個層面,也自然會存在相當的差異。

        1.詞匯的差異

        (1)文字。語言的口頭表達形式先于文字產生,由于這一表達方式的瞬時性,使得其表達信息無法保留,人類又為語言賦予了具體的形式化表達,于是文字產生。漢字造字的特點是表形表音表義,漢字的象形文字是二維的,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平面介質的維度。漢語中的意義是從單個文字,再向詞匯、句子直至篇章擴展的。相比之下,英語作為字母文字,單詞是一維的,26個字母拆開沒有任何意義,一個單詞只能從開頭到結尾將所有的字母讀一遍才能知道整個單詞的意思。字母文字也有些詞也采用類似的構詞方法,比如后綴前綴的使用,但總體來說,英語表達一個新事物,更趨向于造一個全新的詞,而不是使用音形義的組合。

        (2)詞匯。漢英語言詞匯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詞匯應用方面。抽象名詞的使用,在英語中比在漢語中要經常得多,其數量也較多。英語中表示動作或特征的名詞,即名詞化的動詞和形容詞不計其數,如conceptualization、modification,wisdom等,這樣形成的抽象化名詞,在英語中的應用極為廣泛,甚至在英語中,抽象名詞的使用,成為比較正式和規范的文章行文的一個特征。而這種情況在漢語中要少見得多。漢語中的抽象名詞,在形式上往往與形容詞動詞等沒有區別,更多的是一種理解上的不同,這依賴于語境和交流者的表達意圖。如“正確”這個詞,在“他是正確的”和“正確是相對的”這兩個表達中,分別是形容詞和抽象名詞兩種詞性,沒有英語中“correct”和形容詞名詞化的“correctness”這樣的區分。而這種詞匯層面的差異,一定程度上也與漢英兩種語言的句法結構有關。

        2.句法結構的差異

        漢英兩種語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差異。

        (1)形合和意合。英語是形態語言,詞語和句子的結構關系和思想表達,是通過語言形態變化和語言的形式手段來實現。句子成分之間必須要由連詞、介詞或關系詞相連接,語言間邏輯性較強,強調各成分間的從屬、平行、修飾及對比關系,是一種重形合的結構。而漢語則以思維直接外化于語言的方式表達思想,是一種間接表達,所以是非形態語言,詞和句是靠本身語義的貫通及對語境的依賴來體現其邏輯關系,成分間的輔助詞也比較少,各部分間的所屬關系也不會刻意體現,語義搭配的合理性決定其語義信息的準確性,是重意合的結構。“漢語是意和(parataxis)語言,結構松弛,形散而神聚,用詞簡潔……英語是形和(hypotaxis)語言,結構嚴謹。”(馬秉義,2006)

        (2)靜態與動態。英語是一種靜態性語言結構,動作意義常由同源名詞(這一點在詞匯差異部分也有提及)或其他詞類來表達,而漢語則有動態表達偏向,動作意義就直接用動詞表達,所以動詞使用頻率較高。英語趨向于少用動詞,而漢語則正好相反。其原因是英語動詞的造句功能比漢語小得多。英語的動詞受到嚴格的主謂關系限制,一個主謂關系中,只能有一個主動詞,這種對動詞的限制直接導致了動詞名詞化,即變動為靜,既保留了動詞的意義,又可以使句子精練、嚴密、客觀。所以在英譯漢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需要變靜為動的情況。如:I am afraid I can’t teach you swimming. I think my little brother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I.譯為:恐怕我教不了你游泳,我想我弟弟比我教得好。這個例子中的teacher如果直譯為老師,對原文的意思和漢語的習慣都不適應,所以轉譯為動詞,其結果就更符合漢語的表達了。

        (3)樹形與竹形。英語擁有很多形態變化用以表達各種語法關系,而且還有十六種時態變化,加之各類連接詞及從句,所以句子結構錯綜復雜。英語句子的核心框架是主、謂、賓結構,所有句子都依此基礎結構為基點向外延伸擴展,并不斷附以各種次要結構,構成一種葡萄樹狀結構,即在短短的主干上接掛著豐碩的葡萄。而漢語無形態變化,所以只有靠語序和虛詞來表示各種語法關系,動作的先后順利與語序對稱,即先發生先被表達,后發生后被提及,形成了一種線性橫向排列式的結構,某一意義或意群的敘述靠一系列的線性句法單位層層推進,逐步展開。這就像竹竿一樣,信息內容是節節相通而延續下去。  3.漢英語言篇章結構差異

        (1)角度與篇章鋪陳的思維。 漢英語言在行文中闡述觀點時的人稱用法是不同的。在雜文,評論中,英漢文章都用第一人稱,但漢語文章則大多用第一人稱復數,即“我們”,英語文章中這樣的用法明顯少于同題材的漢語文章。而在篇章論述時的思路鋪陳方面,英語是直線型;而漢語則屬螺旋型。所謂直線型(linear),即段落呈直線型展開,先有主題句,后接自然銜接的例證句,而后收尾;或與此相反,先有例證句,最后以主題句收尾,其間不附加任何與主題無關的內容。所謂螺旋型(spiral)是指作者不直接論證段落主題,而是在主題外圍論述,從各種間接角度來說明問題。另外,英語是主語顯著的語言,它突出的是主語;除省略句外,每個句子都必須有主語。而漢語則是主題顯著的語言,它突出的是主題而非主語。漢語篇章中某些句子的主語有的可以省略,有的必須省略,否則理解起來就會比較別扭。

        (2)漢英語篇的銜接差異。就句(包括完整句與分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銜接而言,英語與漢語所用的方法與手段也有所不同。就像上面討論的,英語語法比較嚴密,是重形合的語言。這一點體現在篇章中,就是各個句子、語段或段落通常由一定的功能詞,如and,but,if,as,therefore,when,however和某些特定短語、分句等相連接起來。這些功能詞表示不同的功能或意念,如因果、比較、轉折、讓步、條件等等。在主從復合句中,各分句主次分明,從屬分句須由主從連接詞引導。在并列句中,并列的分句則用并列連接詞或分號、逗號相連。而重意合的漢語,一些句子或分句有時不分主從關系,而只是并列在一起,通過意義連接起來,功能詞或連接短語用得較少,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往往都會有這樣的現象。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

        中西語言表征不同體現中西文化的差異。“語言是文化的冠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鄧炎昌1989:159)。”因此,研究文化的差異,從語言表征的不同入手,或許不是惟一的手段,但一定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通過中英兩種語言,能看到以下中西文化的不同。

        1.詞匯

        詞匯應當是語言各要素中與文化關系最為緊密的一項,民族的性格和思維特點,可以由這個民族所使用文字的特點體現。中華民族的思維特征,包括重整體,重綜合,重含蓄等。(董廣杰1999:15)這一點正好被完美地反映在中國人的文字形態上。中國漢字,正如中國建筑一樣,講究平衡對稱的美感,布局均勻,格調圓滿,每個字都體現出和諧之美,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思維特點。我們再把目光投入西方。重視自我,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民族意識中很重要的一點,可以說,西方是個人主義的社會,這樣的社會,自然孕育出個人主義的文化,其強調的是吾生而獨立,生而自由,生而平等,生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尊嚴,生而具有存在的價值。這一切反映在英語語言中,就表現在英語字母沒有意義,只有大寫的“I”有意義。每個字母都是存立獨在的個體,只有經過不同方式的組合成單詞,才會具有意義。

        2.思維

        中國人的綜合分析思維,注重直覺和具體思維、重悟性、重整體,因而形成一種強調意流的思維定勢,而這種思維,卻相對忽視了對邏輯的形式論證考量。反觀西方,其重邏輯思維、重理性和抽象思維的定勢,則比較強調以實證為基礎的形式論證和社會規約,因而形成一種理性思維定勢。這一切反映在語言表達上,則如上面討論過的,漢語喜歡用動詞,形容詞等具體性的詞,而英語傾向于用抽象名詞表達同樣的內容。在句法和篇章上,漢語文章主要靠意合方法銜接,強調歸納,所以“得意而妄言”,“言有盡而意無窮”等思想,一直是中國文人墨客所崇尚的寫作理念,故而也同樣成為中國人表述思想的風格。而英語靠形合的手段銜接,演繹推理的思維在篇章上也展現無遺。

        3.重個體與重群體的差異

        中國傳統哲學以人為中心。不論是孔子的“天地之性,人為貴”還是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都強調人的首要性。中國人受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萬物相生相克,有機聯系。自古以來,漢民族就把自然與人看成是一個和諧而有機的整體,即所謂的“天人合一”。群體文化,是中國的人文精神的一貫主張,這一主張,自然引發了對集體觀念,和社會人格的推崇,而反對個體人格及個人主義。含蓄,往往體現在中國人的說話與文章之中,經常是從很遠的相關外圍問題入手,先做充分的鋪墊,之后才進入主題,這樣才覺得夠謙虛,夠儒雅,不唐突、有余地。人的主體意識和重要性,在中國人的意識中是相當強的,而講英語的西方民族從最初就把自然界置于與人對立的位置,使自然界成為被人所改造、征服的對象,西方思想中,人生來就是要認識自然、統治自然的,人是主宰世界的萬物靈長。個人價值由可獨立于群體的自我而體現,個人價值被置于整體之上。他們更加重視客體意識,思維的目標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另外,在中國,古代社會強調的是國家、皇權的權威;現代社會強調的是集體主義和集體的力量。而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意見一直是被弱化的。這種文化、思維方式的差異,反映到語言上就是漢語喜歡用人的詞做主語,而英語則趨向于用非生物的詞做主語。在語篇結構中,敘述視角喜歡用第一人稱復數。

        第7篇:中西文化比較論文范文

        跨文化交際,簡而言之,就是在不同文化系統背景下,對同一事物所產生的認知行為。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文化也逐漸趨于融合,國家交際事務增多,這樣就會涉及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語言文化交流和溝通。而文化受到地域條件、物質條件以及社會歷史環境的影響,所表現出來的差異性十分明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差異常常會影響人們交流和溝通,為了能夠讓人們在跨文化背景下實現無障礙交際,研究中西文化差異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針對這個問題進行幾點分析。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中西文化差異探究

        社會發展與演變,其最主要的構成因素之一就是文化,文化在無形中連接每個社會個體,對社會生活以及整體秩序發揮著維系、協調的作用。在人類社會進入了21世紀之后,經濟全球化帶動了文化全球化,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宗教之間產生頻繁碰撞,在這個不斷碰撞的過程中,更多的外國文化元素會涌入我們的生活,也會在不同程度上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為了避免文化沖突的發生,跨文化交際下中西文化的研究工作必須要深入下去,改進跨文化交流顯得日趨重要。

        一、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文化差異分析

        (一)時間觀念

        跨文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差異中最明顯的就是時間概念。首先,從西方國家來看,人們對時間的觀念表示十分精準,遵守時間被視為一種美德,相反,不遵守時間的人,是會被唾棄的,他們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文化差異探究蔡婷婷對時間的看重,遠遠高于中國。這與西方國家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中國人對時間概念很模糊,這種差異在中西國家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比如約會或者是朋友相見,西方人都會提前將事情安排妥當,并且會提前通知朋友,并按時赴約。同時西方人在拜訪之前,會告之對方拜訪的目的,約會的時間以及地點都會商量好,這些內容一旦定好,基本不會改變。但是中國人在這個方面不會做這些復雜的處理,中國是多向時間習慣的民族,在時間觀念上比較模糊,也比較隨意。拜訪朋友或者約會,時間一般不會規定到幾點幾分,提前準備也比較簡單,一般來說,都是在一個時間段,而不是一個時間點。這個方面的顯著差異,使得中西方國家的人們相處起來十分不適應,西方人會認為中國人不守時,甚至是品德有問題,而中國人會認為西方人過于刻板,做事不夠靈活。

        (二)客套語

        儒家思想是我國的核心文化系統,從古至今儒家文化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和思想,因此,中國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懂得謙卑,習慣于貶低自己,并認為這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并且中國人遵循上下有序,尊卑有別的準則。在中國語言體系中,包含了大量表示謙卑、恭敬的詞語,中國人與長輩交談會使用敬語,比如“您、先生”等,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沒有禮貌,沒有教養。而自己受到表揚和稱贊的時候,則要回以“不好意思、哪里、不敢當”等禮貌性用語,在寫作或者是發表學術類論文的時候,總是會使用“淺析、淺論、偏頗之處”等詞語,這些都表現了中國人骨子里的那種謙卑、謙虛的個性。而西方國家則不同,西方文化中的個人主義是最為突出的特點,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沒有貴與賤、高于低之分,每個人的想法都表示了他們的思維,別人是無權干涉的。每個主體都有實現自我愿望以及被尊重的權利,相反,他人的隱私以及權利也是不能侵犯的。“平等”在西方人思想意識里根深蒂固,在他們受到稱贊的時候,會欣然接受,并表示謝謝。一般以“ThankYou”禮貌性回答,但是存在謙卑的含義。他們認為自己好的就是好的,別人贊美也是非常正常的。比如,贊美對方衣著得體好看,他們會欣然接受,但是中國人則會說一些謙虛推辭。這就是中西方在客套話上存在的鮮明差異,

        (三)餐飲習俗

        餐飲習慣是中西方國家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在中國,“人情好客”是傳統美德,中國人喜歡宴請親朋好友,在菜品上也十分講究,他們會盡自己所能為朋友準備最豐盛的食物。主人在宴請客人的時候會提前預定,還常常會說“也沒準備什么”以及“招待不周”等話語,這是中國人固有的“低調、謙虛”思想決定的,在吃飯的過程中,主人往往還會為客人夾菜、倒酒,餐桌上十分熱鬧,在吃飯之后,主人還會詢問來客是否吃飽了,這些都是中國人的宴客之道以及餐飲習俗。在中國,餐桌也往往是交際的平臺以及人情交往的媒介。但是西方國家則不同,他們的飲食習慣非常簡單,宴客的時候,不會將菜品種類和數目作為衡量主人是否好客、是否尊重客人的標準。由于西方人個人意識非常強,在個人隱私方面也十分敏感,因此主人不會主動給客人夾菜,也不會主動敬酒,每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吃的菜品,氛圍相對輕松、隨意。吃飯過程中不會有人大聲喧嘩。

        (四)稱謂用語

        稱謂用語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經常使用的詞匯之一。不同的稱謂用語也體現了民族文化體系的獨特。稱謂用語也是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社會歷史的一種反射。在中國人與西方人交流的過程中,對西方人的稱謂常常弄不清楚,這主要是由于中國在稱謂上分類非常細,嫡系血親以及旁系血親在稱謂用語上都能體現出來。而西方人在稱謂用語上則不能看出這樣的區別。例如,英文中的“sister”一詞既有中文中“姐姐”又有“妹妹”的意思,如果不聯系交流中的上下語境,中國人很難明白談話所指對象的長幼關系。而西方人看來,姐姐妹妹都一樣,都平等,沒有高低之分。在中國,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在稱謂上的體現是非常明顯。從中國人的親屬稱謂上也能夠看出他們的血緣遠近,中國的親屬稱謂體系是以倫理觀念為基礎構建的,非常鮮明地表現出了中國人“集體意識”的生活觀念。但是在西方,親屬稱謂是相對模糊的,他們的稱謂比較寬泛,一般只能夠看出輩分,但是看不出血緣遠近。比如父親血統親屬與母親的血統親屬是平等關系。cousin相當于中國的“堂兄、堂弟、表哥、表弟、堂姐、表妹、表妹”等8個詞語,從這些內容就能看出中西方在稱謂用語上存在顯著差異。

        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措施

        為了能夠更加流暢地進行文化交流,應該具體做到以下幾點:

        (一)了解自己,了解異國文化,了解文化差異

        在消除跨文化中西交流沖突的過程中,首先要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弄清楚中西方的差異,針對本國文化的核心價值、思維模式以及世界觀等內容進行全面分析和掌握,然后客觀地看待各要素在個人發展中所產生的正負影響。

        (二)運用移情,增加交流的靈活性

        移情是跨文化視角下,文化交流的常用手段。這是通過自己能力感知對方處境以及情感的方式,通過移情,我們仿佛置身于西方世界中,能夠設身處地地看待西方文化,并通過語言交流了解對方的情感和體驗,減少交流的重復,這是增加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承認差異合理性

        正如劉易斯所說:“移情是以承認差異為前提。”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性能使我們更準確地理解話語和行為背后的含義。對于不同的文化,我們應該相互尊重,承認差異存在的合理性,容忍并接受不同的意見,善于同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向跨文化交流。

        (四)提高文化適應能力

        要想消除跨文化交際下的矛盾和沖突,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一個有效方法。通過各種信息媒體,比如報紙、網絡等,了解西方人的生活習慣、文化以及習俗,讓自己更加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適應能力,這樣在交際過程中,就能夠避免很多文化沖突。

        作者:蔡婷婷 單位:安康學院外語學院

        參考文獻:

        [1]鄧海,劉曉慧.文化•語言•外語教學[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4(07).

        第8篇:中西文化比較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文化知識,文化意識,文化差異,學習興趣

        一、問題的提出

        我校五年制學生入校時的英語基礎很差,無論是詞匯、語法還是語言得體運用方面都非常糟糕,其中包括英美文化知識的空白。例如,學生在進行對話時,還會用G00d momi ng,teacher!(打招呼)“How much monev do vou eameverymont}l,”(詢問外教的問題)。很多學生不知道哈佛大學在那里、丘吉爾是何許人,對中國文化的內容也是一知半解,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喪失了信心。因此,如何通過英美文化知識的傳授,帶動和促進英語語言學習,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化素養,并使他們能夠用恰當的語言進行交際,是英語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采取的對策

        針對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在04級和05級五年制學生的英語教學中選用了文化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知識性、趣味性強的《張思中英語教程》為教學內容,使語言材料內容即文化知識的吸引力成為學生英語學習的動力。在教學實驗中,我們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教學模式與文化導向型教學模式相結合,通過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包括社會文化和交際文化知識)的同步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提高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最終達到交際能力的提高。

        (一)教學原則

        在教學實際操作中,我們參照束定芳、莊智象提出的對文化導人的實用性原則、階段性原則、適合性原則,根據我校實際,研究討論,將其拓展為五個原則,并嚴格遵循這些原則進行教學。

        1,階段性原則。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在不同的階段確定不同的文化教學的內容,由淺人深,循序漸進。

        2,適度性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內容上適度補充文化背景知識,難易度適中,不貪多求全。

        3,針對性原則。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課文內容的需要,對涉及到的文化背景適時進行講解或進行文化差異的對比并分析原因,避免再次出現失誤。

        4,科學性原則。合理安排所講文化知識與語言知識內容,注意系統性、準確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西文化差異,以文化意識為橋梁,促進文化理解和語言學習。

        5,實用性原則。所講授的文化內容注重實用性,在學生的生活、學習和交際中有實用價值和指導意義。

        (二)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參照了董曉波提出的課堂內教學和課堂外教學方式及李波總結的直接法、滲透法、實踐法、比較法、專門講解法和討論法,并進行了歸納、拓展、補充和創新。

        1,課堂內的文化教學。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以教材內容為依托、以課文為基礎,在學習英語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拓展補充與課文有關的文化內容。

        (1)在學習對話時融人交際文化知識的學習。例,在學習第一冊12課的對話,服務員用語Can Ihel p you,時,老師為學生分析了在考慮問題的主體方面中西文化的差異,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比如,你想買什么,您想借什么書,而西方人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因而英語中用Can I help you,或珊1at can I do f or you,而不是Wha t do you want,

        (2)在詞語教學中注重詞匯內涵的融入。例,在講到十二生肖等動物時,我們給學生分析了中西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認識客觀事物的思維差異,對待動物的不同看法,以及相應出現的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的語言表達方式,把這種體現文化涵義的詞匯在對比中解釋,使學生很輕松地掌握相關詞語并有效得體地應用。如通過對比分析不同文化的人對“龍”的不同看法,使學生明白了為什么把“亞洲四小龍”譯為“t l l e Four TigeI s of Asi a,,,而不是”t heFour DEa90ns of As i a,’,“金雞牌”鬧鐘的出口商標為什么從“G0l den Cock”改為”蹦den R00ster”,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

        (3)在課文學習中對句子文化背景的講解。例,在學習第二冊第7課Readi ng l Fanler christHlas中On Chri st IIl as Eve,he l ands on t叩of each house肌dcl i n l bs d帆m t lle chi咖ey i nt o me f i r epl ace…a11d 6l l st he i r s眥ki n祭誠t h s ma l l pr e sent s,一句時,我們給學生講述了西方人在床頭或圣誕樹上掛長統襪等習俗的故事傳說,讓學生對圣誕節的來歷和習俗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另外通過多媒體動畫課件的展示,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記憶更加深刻。

        (4)課文講解前對篇章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例,在閱讀B00k 2,L5,Reading 1 Fat}ler’s Compani叫一課時,我們對丘吉爾的生平、愛好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進行了簡要介紹,使學生對他有了全面了解,形成了完整的知識結構。

        2,課堂外的文化知識學習。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以不同的形式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英美文化知識,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1)開辦講座。在業余時間我們為學生舉辦了《英美文化與習語典故》、《英美節日介紹》等有關文化知識面的講座,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知識,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2)指導學生閱讀原著。指導學生閱讀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如書蟲系列作品。文學作品往往能提供最具體、形象、深入、全面的材料,使學生從中獲得文化的生動畫面,體會英語語言的魅力和文化內涵,了解它所反映的廣闊的社會時代背景——文化。

        (3)組織課外文化實踐活動。創辦以文化為主題的圣誕晚會、英語短劇表演、邀請外教到校與學生交談,使學生親自用英語進行交際,學以致用。

        (4)組織競賽和游戲活動。開展一些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主要涉及文化內容的競賽和游戲,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例如,英語開心辭典

        12月26日,如遇星期日,則順延至27日,人們在這一天把圣誕禮金放入圣誕卡中,或將圣誕禮物裝入小盒中,送給家中傭人或郵差、報童、送牛奶的人等。傳說如果在這一天工作,會招致厄運。請問這是哪個節日,

        A,Spr i ng Ba rI k Hol i day

        B,Bo xi ng Da y

        C,Eady May Ba nk Hol i day

        三、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以教材中的文化內容為切入點進行文化知識的融合和補充,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教學模式與文化導向型教學模式結合,把中西文化知識的教學貫穿在語言知識的講解和聽、說、讀、寫技能訓練的過程中,注重語言形式教學與文化知識教學的統一,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重,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注意力集中,學習興趣提高

        在授課過程中,我們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接受能力,依據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導入、融合相關的中西方文化知識。文化內容的教學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有了明顯的變化。過去不喜歡英語的同學,在這些有趣的文化內容的吸引下,從純粹的聽故事逐步地開始學習語言,記憶單詞,背誦課文,對英語學習逐漸有了興趣。調查問卷顯示,86。4%的學生喜歡這樣的教學方式,91.4%的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自信心增強,參與程度提高

        學生接觸的語言材料接近生活,是學生所熟悉的內容,如春節、圣誕節、長城、奧運會等,學生感覺不再是一無所知,有話可說。通過一年的學習,無論是文化知識方面還是學習成績方面,學生都有很大的進步,使學生看到了學好英語的希望。當學生對自己有了信心的時候他們開始愿意參與所有的活動,無論是課堂上還是在課外,他們都愿意表現自己,課堂上回答問題踴躍,課外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如英語短劇表演、各種英語競賽等。教師在課堂上的觀察記錄表明,學生在每節課上主動發言的人數達62.5%問卷調查顯示75%的學生認為在學習英語方面的信心有了提高。

        (三)學習主動性增加,自覺性提高

        我們通過對文化知識的引入,調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起他們探索的欲望,使他們愿意主動去尋找新的信息和資料。許多學生能主動預習課文,背誦課文并進行翻譯,學生也會主動找老師請教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或查字典自己解決,主動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英漢表達方式的差異,帶到課堂與其他同學共同探討。問卷調查表明,有71.6%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主動性比以前有所增加。

        (四)學習成績上升,英語表達能力提高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人們感興趣的東西才會投入精力用心去學,記憶才會深刻。語言被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掌握。學生在文化知識的帶動下,加深了對語言的了解,學生不只在成績方面有所提高,更在能力方面鍛煉了自己。對學習情況和測試結果的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學生的聽說讀寫甚至表演和組織能力都相應地有了提高。93.8%的學生認為這樣的授課方式和內容有助于自己的英語學習,83.9%的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

        (五)文化知識豐富,文化意識提高

        我校五年制學生多數來自于鄉村,由于客觀原因,除了教材外,很少有機會閱讀課外書籍或通過其他途徑獲取課外知識,知識面狹窄,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對于中國文化也是一知半解。通過教材內容的學習以及授課過程中英美文化知識的融入、英美文化差異的比較,使學生開闊了眼界,對英語國家的風俗、禮儀、歷史、地理、人文景觀等有了更多的了解,促進了對英美文化的理解,并逐漸有意識地學會避免不恰當的語言表達方式和交際行為。有81.48%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文化知識面得到了拓展,并有74.1%的學生認為自己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今后的生活和交際中會有意識地避免交際失誤。

        第9篇:中西文化比較論文范文

        【課堂實錄】

        (一)從感性現象切入

        師:下面請同學觀看兩段視頻:視頻(一):西方拳擊比賽;視頻(二):中國太極表演。(師生一起看視頻)現在請同學們談談西方拳擊和中國太極帶給你怎樣不同的感受。

        生:西方拳擊充滿暴力,柔性缺失,剛性有余;中國太極柔中有剛,剛柔并濟。

        生:西方拳擊視覺沖擊力強,中國太極更能給人審美享受。

        師:回答得很好,兩位同學都能從現象出發,抓住事物的本質。

        師:現在請大家閱讀課文《中國與西方的文化資源》,從文中或生活中找一找中國與西方還有哪些不同的文化現象,并對這些現象歸類。

        生:在繪畫上不同。中國以水墨畫為主,畫面意境深遠,西方以油彩畫為主,富有色彩視覺沖擊力。

        生:在音樂與舞蹈上不同。中國古典音樂中透著一股柔美,西方霹靂搖滾現代感極強。

        生:在建筑藝術上不同。中國方圓別致,西方莊嚴肅穆。

        生:民間活動不同,西方表現出肉體的沉醉,擅長挑戰生命極限,中國注重力與美的完美結合。

        (二)追溯思維根源

        師:這些是擺在作者以及更多人眼前的文化事實。作者針對中西諸多不同的文化現象,做出了怎樣的理性分析?為什么中西方的文化現象會出現諸多不同之處?

        生:用作者的話說,就是“在宏觀的視野下考察不同民族文化的優點與缺點、長處與短處,并加以比較”。最后“在比較文化研究的基礎上,我們認識到,西方文化在感性與理性的兩極最為發達:在感性一極,表現為體育活動;在理性一極,表現為科學活動。與之相反,中國文化在感性和理性的兩極都不發達,而發達的是感性和理性之間相互交融、彼此滲透的藝術和工藝。”這是作者對產生中西文化現象不同的原因的高度概括。

        師:你回答得很好。形成一個觀點有一個復雜思維過程。從觀點的雛形到觀點的成立,往往需要自我不斷的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很多時候沒有辦法再現這個過程。但是,研究的視角,立論的大前提或者研究方法有必要予以交代。

        (三)把握論證的有效性

        師:另外,作者這個基本觀點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作者讓更多的人理解他的意思,他是如何做到的?

        生:作者把文化資源比作“礦藏”,這樣中國與西方都各自有“富礦”。西方的“富礦”在感性與理性的兩極,中國的“富礦”在感性與理性相互交融、彼此滲透的地方。通篇都采用比喻論證的說理方法。

        師:這位同學講得很到位。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將這個問題論述透徹的?

        生:作者立足于這個基本認識,在比較中從正反兩面進行論證。針對西方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的極度表現,作者先交待其存在的優勢之后,再交待其弱點。針對中國,是先交待弱點,再強調其優點。

        師:關于這一點,請大家在課文中畫出表明論證過程的一些標志性詞語。為什么作者不先交待西方的弱勢后再闡明其優勢,先交待中國的優勢進而指明其弱勢?又為什么作者不先交待中國的,再交待西方的。

        生:這與作者的落腳點有關。按課文的行文思路,自然地推出了中國也有它的優勢在。這為后文說明對待中國文化現象的態度做了鋪墊。

        (四)探明論述意圖

        師:作者為什么要引導讀者密切關注中西方這兩種不同的文化現象?

        生:首先要增進對西方與中國文化的認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西方文化固然有其強項,亦有其弱項;中國文化固然有其短處,亦有其長處。一種健康的文化心態,應該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使之更加豐富、更加健全。”其次,要重視并弘揚文化傳統。

        師:這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把握住意圖很重要。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論述中國與西方的文化資源主要針對“我們在文化問題上常常處于一種不自覺的狀態”,意在讓更多的人增進對中西文化的正確認識,弘揚傳統文化。

        師:閱讀以下文字。比較一下,看看你更傾向于誰的觀點。

        陳炎認為西方的藝術由于受理性沖動的影響而被科學化,或者由于感性沖動而被體育化,從而多少失去了藝術自身的特點。然而,王雷認為藝術本來就是內心思想和情感沖動的外化,沒有沖動,何來藝術?陳炎認為西方的優點就在于兩極體現在感性的沖動和理性的沖動上,是一種肉體的沉醉和精神的沉醉,而中方恰恰是兩極薄弱,是理性與感性的交融。王雷則認為沒有兩極,何來中間?沒有感性和理性的充分發育,怎么會有感性和理性之間的交融?中國人既沒有肉體的沉醉,又沒有精神的沉醉,只有一堆在現實欲望中蠢蠢欲動和苦苦掙扎的肉體和精神的混合物。

        生:兩者都有道理,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陳炎從歷史的高度宏觀地把握中西文化的不同,是大文化背景下的比較。王雷則從現實出發,立足于當下。

        師:能夠客觀地分析問題,這一點你做得很好。

        師:作者闡釋任何一個觀點都是有意圖的。因此,作者在盡量充分占有感性事實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做到觀點正確,論證有力。基于一個基本事實,這是展開論證的大前提。觀點從現象中來,再到現象中去,這是論證的基本思維過程。

        【教學評議】

        這節課論述類文本教學內容是明確的,教學方式是自由開放的;學生的能力訓練點是正確的,學習活動是多邊有效的。主要從兩個維度來考查:一是“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樣”。二是“學什么”“怎么學”“學得怎么樣”。其中,“教什么”往往決定著“怎么教”和“教得怎么樣”;“學什么”決定著“怎么學”和“學得怎么樣”。

        (一)教與學內容的確定。《中國和西方的文化資源》這節課在圍繞什么內容展開?很明顯,整節課都在圍繞“不同”二字展開,這個“不同”就是這節課的“課眼”。從教材角度來看,這篇文章從標題到文本內容無不闡釋中國與西方的文化資源的“不同”問題。這是教材內容。從教學角度來看,讀懂并理解課文的核心內容是論述類文本閱讀的重要任務。對論述類文本來說,中學生正確理解文本顯得格外重要。出現理解上的任何偏差都是不允許的。由此來看,教學圍繞中國與西方的文化資源的“不同”推進課堂,是理解的前提,這些教學內容的確定是合理科學的。同時,這節課還在解決論述類文本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中國與西方的文化資源為何不同,為什么要寫它們之間的不同。這就是論述類文本論證的問題。這是課堂“教”與“學”內容的核心所在。教與學內容就是“航標”,先有了準確的“標”,這樣,課堂教學就不會偏離航向。

        關于“標”的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作者寫論述文的目的是什么。學者陳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表達他對中國和西方文化資源的看法,就這個問題與更多的人進行交流和溝通。這就是對話。要有效對話,首先要做到觀點明晰,其次是觀點要站得住腳,即觀點有效的問題。他的觀點是怎么來的?是對中西文化現象以及文化資源等方面進行比較的過程中得出來的。其次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教學論述文干什么用?學生要能讀懂論述文,還要跟著學學怎樣思考問題,怎樣形成自己的觀點和闡釋自己的觀點。

        這節課“教”和“學”內容,按論述類文本形成的思維過程推進,由“現象”而“觀點”再“結論”。這一點探索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在這節課上這個思維過程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不是很深刻,還需要強化。

        (二)教與學方法的選擇。目前,論述類文本教與學為什么一直困擾著老師與學生?這與教與學方法的選擇不當不無關系。合適的教與學方法應該達到兩點要求:有效與有趣。這節課基本上做到了這兩點。

        1.“問題式”教與學——“有效”。論述類文本教學是否有效取決于是否能解決問題。問題導向課堂的進展。這節課設置了一組遞進有梯度的問題,形成一個問題鏈。問題式是適宜論述類文本閱讀教學的。寫作論述類文本特別注重思維的邏輯性與推理性,寫作的時候實際上潛藏著自我提問的思維活動過程。論述類文本的閱讀教學應該解決問題。本節課大致設計了以下幾個中心問題:

        西方拳擊和中國太極的不同體現在哪里?(引導問)

        你還能從文中或生活中找出哪些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現象?(推進問)

        為什么會出現這些不同的文化現象?(原因問)

        作者認為我們該如何對待這兩種不同的文化資源?(結論問)

        比較陳炎和王雷的觀點的不同,你贊成哪一個,說說理由?(探究問)

        這一組問題按順序推進,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從現象到本質。實際上這體現出了一種思維過程,或者說是對事物的認識過程。從現象出發,歸納總結,分析原因,形成觀點,得出結論。這是由“感性”而“理性”的過程,符合人們的認知習慣。這與文章的行文思路又有所不同。文章是總說觀點,再比較、例證,最后得出結論。

        2.合理運用教學素材——“有趣”。教學從兩段很具有吸引力的視頻材料切入,這樣,使抽象概括的社會科學論文輕松化,直觀化。視頻媒介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作為教學的跳板自然妥帖,如果在教學結束時能對視頻材料再做個性化的深層次闡釋,可能效果就更好。論點來自于現象,從根本上說要能解釋現象。另外,教學中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從生活當中找材料,也能讓學生學得輕松。這樣拉近了論述文與人們實際生活間的距離,至少不會覺得這類文章面目可憎。還有,增加拓展問題,以別人的不同觀點來引發學生對論述文本內容的質疑,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究意識。有不同觀點,就容易形成思想的交鋒,能夠促進學生去思考問題。

        3.教與學效果的驗證。從“教”的效果來看,教師的教學思路清晰,集中火力解決問題。解決“不同點是哪些”“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怎么樣”等問題。層次感、結構感、思維力都比較強。這種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全由“不同”這個課眼來統領而形成。

        從“學”的效果來看,學生參與度比較高,閱讀與思考的積極性充分表現出來。這節課,學生除了理解作者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觀點之外,還學習了從“現象”到“本質”的思考問題過程。當然,一種思維方法,需要不斷強化,學生才能真正掌握。這需要老師適時訓練,不斷總結與提升。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免费中文字幕喷水 |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AV | 日韩制服丝袜片中文字幕 | 亚洲成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视频重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