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文化交流的知識范文

        文化交流的知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交流的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化交流的知識

        第1篇:文化交流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設計藝術學;設計史;六朝時期;物質(zhì)文化生活;文化特征;新視角

        中圖分類號:J5 文獻標識碼:A

        六朝(東吳、東晉、宋、齊、梁、陳)是中國中古歷史的一個重要階段,六朝時期的歷史對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有十分顯著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

        1.高度集權的統(tǒng)一王朝的消失,從動亂分裂走向再度統(tǒng)一。

        2.漢代經(jīng)學的消退,玄學、佛學、道學的興起,形成三位一體,互通互補。

        3.長江流域經(jīng)濟開發(fā),促進南方經(jīng)濟重心的形成。

        4.精神思想自由,科學技術發(fā)展,文化繁榮,盛況空前,燦爛奪目。

        5.秦漢文化的承繼,隋唐文化的孕育,承上啟下,完成歷史的轉(zhuǎn)折。

        我們對于這一重要的歷史時期,中華民族為中國文化和世界文明所做的貢獻,還有一些新的認識。

        六朝歷史文化的創(chuàng)造,造物設計作為文化載體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一時期設計的演變,對六朝社會文化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特征,六朝社會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時設計的面貌。六朝時期的造物觀、設計形式以及由此而成的禮俗制度,不僅規(guī)范著六朝人的生活、生產(chǎn)方式,也對之后的中國社會文化表現(xiàn)出很深的歷史影響。

        論及六朝,以政治上的分裂、偏安、短促而輕視其地位、貢獻,是片面的,①重讀六朝,如果在文化上重精神、輕物質(zhì),重宮廷、輕民間,重文學、輕器物,重經(jīng)典、輕一般,同樣是片面的。②如何把握這一巨大轉(zhuǎn)折時期的歷史,的確需要全面的探討,應開拓新的專題,力求“建立起對六朝歷史更深透、更清晰的立體認識”。③六朝這一歷史階段的文化、生活及民族心理,是一個多層次、多方向凝聚而成的歷史結構,精神與物質(zhì)、宗教與現(xiàn)實、藝術與實用,清與濁、縱與橫、進與退相互交織,在戰(zhàn)亂與紛爭中,一系列新的思想與審美情趣日益興起,一種清新簡約、超然絕俗的文化獨特新風才漸漸形成,我們的考察與辨識,正在于此。

        一、六朝造物設計在遺傳與變異中形成清新靈動的特色,呈現(xiàn)出不同于漢代傳統(tǒng)的物質(zhì)文化新格局。

        六朝作為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變革時期,在思想、文學的進步之外,還特別表現(xiàn)在物質(zhì)文化新格局的建構上,其中,造物設計的作用尤其明顯。經(jīng)先秦長期發(fā)展至漢代逐漸形成的造物規(guī)范體系,不僅在六朝初期的設計中仍然有著明顯和切實的影響,而且在物質(zhì)文化領域中有著更為重要的制約整合作用。然而,“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歷史的車輪駛?cè)肓?,佛教傳入、道教意識、玄學思想、個性價值,登上了文化藝術的舞臺,一個新的物質(zhì)文化時代也就正式揭開了帷幕。在這場空前的歷史變革中,文化的進步在巨大的歷史動蕩中邁出了艱辛的步履。雖然在東漢末期,新的文化觀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已經(jīng)孕育,然而,單就某個方面的吸收,某種思想知識的選擇,只能形成一般意義上的傳承和演變,還不能構成新的格局。新的物質(zhì)文化格局是一個時代“文化基因”上的遺傳與變異所致,尤其在六朝時期,遺傳與變異是文化的一個最為突出的特征。但文化不只是宮廷、士人的專利,也有民間工匠造物的參與,如佛教的異文化知識及宗教功能只有當它經(jīng)由“物”的呈現(xiàn),使一般民眾也感受到精神的解脫時,才能發(fā)揮其作用,才能構成地域性文化的世界圖像。

        從這一角度看,新的基因上的突變,既同這一時期讖緯神學轉(zhuǎn)向玄學本體有關,同科學發(fā)展與經(jīng)濟開發(fā)有關,同社會風尚與審美風貌的轉(zhuǎn)變有關,也同物質(zhì)文明與生活方式有關。因此,六朝物質(zhì)文化新格局還不能只是從政治、思想、宗教、文學等方面來解釋,而應結合“物”的世界來把握,考察造物在六朝時期的傳播與衍變,考察定型的漢代造物技術、知識的完整結構如何在六朝被打破,漢代造物的意匠化與政教功利結構如何變異為宗教化與清新靈動結構。而這一造物結構的變動對于探尋六朝物質(zhì)文化新格局極具價值。

        二、六朝造物具有地域特色,也具有南北設計的共通性。六朝設計并不因政治上的分裂、偏安而中斷了與外界的交流,并不因南北對峙而局限于“地域特色”。

        從普通陶器、瓷器、織物、漆器等日常器物以及農(nóng)用器具、交通工具、工藝作坊、物品流通等等生活設計史要素而論,六朝設計在許多方面與北方地區(qū)的設計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有著相對的一致性,尤其在社會下層、民間生活用品上十分明顯。這是因為一方面,東晉時期的大遷徙不僅有大批工匠南下,帶來北方造物的種種技術、觀念和形式,也與南方造物相融、相合,逐步形成具有時代特征的六朝設計;另一方面,南方造物也不斷影響北方,至南朝時,南北雙方在設計方面仍交流不絕,《齊民要術》中多有南方事物的記述,所錄北方事物也與南方事物相類同,可見在造物上的息息相通。

        這也為肯定六朝歷史地位再次提供了物質(zhì)文化方面的依據(jù),秦漢造物傳統(tǒng)在六朝得以發(fā)揚廣大,傳統(tǒng)成熟的造物文明在南方延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新,并給予北方設計較大影響。顯示出六朝造物設計是這一時期最為發(fā)達、時尚、先進、周密、合理的類型,具有整體的代表性。誠如范文瀾所言,“東晉南朝對歷史是有貢獻的,不能因為政治上是偏安,輕視它們的貢獻”,④現(xiàn)代學者也多有呼吁和論證“六朝對于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⑤歷史上也有以東晉、南朝為正統(tǒng)者,如司馬光編《資治通鑒》。如此,六朝設計史的“共通性”、“代表性”與“整體”面貌才可以被理解。

        三、北方造物工藝的傳入,加上江南經(jīng)濟的開發(fā),服務于六朝社會生活的造物設計十分活躍,并朝著生活化、個性化方向發(fā)展,構成了六朝社會生活的豐富多樣性。

        在江南經(jīng)濟開發(fā)中,六朝時期造物技術不斷提高,造物種類有所拓展。從織物技術看,南方麻織技術達到了很高水平,會稽所產(chǎn)越布號稱精美,⑥絲織技術也普遍提高并推廣;從服飾設計看,北方服飾傳至江南,結合南方原有樣式,在適應中不斷發(fā)展出符合南方生活的變化多樣的、個性獨特的新款式;從建筑設計看,宮苑、臺閣、士族莊園雖規(guī)模遜于北方,但精致、奢糜、朝隱、野致遠勝于秦漢與北朝。

        在“六朝金粉”之外,普通民居、生活器物、生產(chǎn)用具在種類、樣式、功能上也表現(xiàn)出江南生活中前所未有的多樣和豐富,各類物品隨社會經(jīng)濟的進步而呈全面發(fā)展景象。儉樸與豪華、普通與珍貴上下互動,迭合一起,在六朝人的生活中發(fā)揮出巨大作用。

        四、六朝時期文化上繁榮,精神上自由,精英階層推己及物,影響六朝藝術朝著“超然絕俗”的傾向發(fā)展,民間工匠順應其變,產(chǎn)生設計上的充實感性與唯美風格。

        如果說六朝是中國文化發(fā)展的一個轉(zhuǎn)折時期,呈現(xiàn)出物質(zhì)文化新的格局,那么,其中關鍵之處在于人的精神自由和生命境界的追求。這是一個崇尚自然、禮贊生命的時代,一個個性與才華閃耀的時代,活躍著一些敢于超脫禮法,發(fā)揮無畏精神,胸襟瀟灑、氣度超邁的年輕精英,他們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實踐,引領時尚。也活躍著大批技藝高超、眼界開闊、不甘束縛、努力創(chuàng)新的無名工匠,他們雖然身份卑微,難于“自由”,但卻能超越技術,順應潮流,推陳出新。這是一個在造物上精英與工匠、經(jīng)典與一般、精致與儉樸并存,共同創(chuàng)造的時代。過去我們只關注藝術上的空靈、絕俗,而少注意設計上的充實、感性。對于六朝藝術的理解,我們一直強調(diào)文學、繪畫、雕刻中自然與生命、玄遠與意趣等精神領域,這當然是最主要的一面,但六朝藝術還有諸多器具、服飾、工具、建筑甚至農(nóng)具等方面的發(fā)展與進步,這些日常生活中獨具感性與唯美的“實用藝術”鋪墊了六朝物質(zhì)文化最基本的底色。因此,我們對于六朝文化藝術的認識,還可以看得更寬一些,進入到“物”的領域,觀察得再深、再細微一些,惟有如此,我們對于六朝文化轉(zhuǎn)折及其物質(zhì)文化新格局的過程,才能看得更加全面,其軌跡更顯清晰。

        五、佛教傳入與外來文化的引進,最先滲透進造物領域,構成造物設計的異域風尚,為六朝設計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并迅速影響六朝社會民眾的信仰世界。

        東漢末至東吳時期,已有數(shù)量眾多的與佛教有關的器物發(fā)現(xiàn),⑦到南朝時期,佛教在造物領域已經(jīng)全面滲透,傅抱石曾經(jīng)說,魏晉南北朝“洵可說是完全的佛教美術時代”。⑧理解“佛教美術時代”的造物,可以著眼于兩個方面:一是造物的文化機制,一是造物的交流與傳播。⑨任何一個開放時期的造物,都是這兩個方面相互交織的產(chǎn)物。

        東漢帝國崩潰,舊有傳統(tǒng)動搖,宗教新派蜂起,形成思想多元的局面。自漢代完善起來的造物系統(tǒng)并非死板一塊,而是“在內(nèi)部機制上做了變革的準備,佛教傳入與南北文化的碰撞,成為突破的契機”。⑩從造物的文化機制上看,中國造物文化中,對外來的文化藝術均有共存、包容、吸取的氣度。但無論如何變異,即使是“完全的佛教化”,卻始終不會完全“異域化”,六朝造物仍然是中國樣式的繼續(xù),這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另一方面,六朝時期在思想、文化、藝術上的活躍,正是這個全面開放時期中外“物”的交流引發(fā)的,以絲綢為主的大批六朝物品輸往大秦、波斯、東南亞、南亞等地,東羅馬、薩珊王朝的手工制品包括玻璃器、紡織品等奇珍異物也相繼傳入中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與外部世界的交流,它深刻廣泛地影響到中國造物設計的歷史發(fā)展,于是,包容、吸收、共存的造物文化機制和中外交流、南北相融、佛道互補的狀況迭合到一起,成為六朝物質(zhì)文化風會之所在。

        六、六朝設計不滯于“物”的實用,而擴展至心靈世界,達到了“創(chuàng)造生活”這一設計的終極目標。六朝設計既創(chuàng)造了六朝人生活的價值,也創(chuàng)造了六朝人生命的價值,體現(xiàn)出中古時代中國文化的智慧,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個典范。

        六朝之際,不僅在造物上,也在社會、生活、藝術的各個方面都是一個歷史的分界或轉(zhuǎn)折。在社會生活中,南朝寒人興起、宗族突顯,逐漸改變著東晉以來的貴族制社會格局,佛教依附玄學又擺脫玄學,真正滲入到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心理之中,道家學說的現(xiàn)實與超脫理想,契合社會安定與生活中樂生重生的追求。在藝術上,山水畫的產(chǎn)生,表征著繪畫從原來附著器物的形式轉(zhuǎn)而獨立為純藝術的開始。在造物上,設計的發(fā)展不再強調(diào)物的日用和繁復雕琢的裝飾形式,而是致力于表現(xiàn)內(nèi)在的品質(zhì)和靈性,一種“情必極貌,物必追新”的造物傾向逐漸形成。

        這種“質(zhì)而有趣靈”的變化,表明造物設計正從對“物”的瑞祥寓意裝飾,轉(zhuǎn)向?qū)θ说膬?nèi)在情感的表達。由于長期戰(zhàn)亂帶來生活現(xiàn)實的痛楚,需要一種精神的傾瀉與慰藉,人自身的價值也在此時得到認識,因此,日常生活中的物質(zhì)器物也被賦予一種精神情感色調(diào)。社會生活中的清談風氣進一步強化了“物”重質(zhì)輕文的轉(zhuǎn)變,從而創(chuàng)造了六朝人的生活價值和生命價值。

        六朝物質(zhì)文化的轉(zhuǎn)折,有三個至為重要的關節(jié):一是設計中對人及生命價值的重視和表現(xiàn),由此而轉(zhuǎn)化了儒家“政教”規(guī)范,使造物理想和設計終極目標得以實現(xiàn);二是設計中對自然美的發(fā)現(xiàn)、欣賞和表現(xiàn),轉(zhuǎn)化了造物評價系統(tǒng),對物質(zhì)文化的發(fā)展帶來重大的轉(zhuǎn)變;三是設計中佛道思想的影響和體現(xiàn),深刻地轉(zhuǎn)化了造物觀念及人們的精神價值取向,物質(zhì)文化結構因此而得到更新建構。

        第2篇:文化交流的知識范文

        流行文化是指在一定時期內(nèi)在人群中廣泛傳播與崇尚的文化,是具有流行性特征的文化現(xiàn)象的統(tǒng)稱。高校流行文化是一種在大學生群體中廣為流傳的,并反映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文化形態(tài),直接表現(xiàn)在大學生的行為、語言、娛樂休閑以及衣著打扮等方面。

        高校流行文化具有時尚性、娛樂性、互動性等特點。此外,與一般意義上的流行文化相比,高校流行文化還具有可選擇性。由于大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審美和評價能力,社會上普遍流行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等只有經(jīng)過大學生的篩選并獲得大部分學生的認同,才能在高校廣泛傳播,成為高校流行文化的一部分,這就大大降低了流行文化中的低俗性因素。

        二、高校流行文化在大學校園的主要表現(xiàn)

        社交文化:隨著網(wǎng)絡的廣泛應用和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QQ、微博、微信等“微”媒體成為大學生日常溝通、傳播信息的主要手段。

        網(wǎng)絡文化:“十動然拒”、“不明覺厲”、“顏值”等發(fā)展迅猛的網(wǎng)絡流行語儼然已成為與大學生交流的“密碼”;流行的網(wǎng)絡游戲成為大學生休閑減壓的重要方式。

        影視文化:影視劇中人物的打扮、言談深受大學生喜愛并模仿。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曾讓炸雞+啤酒成為青年人點餐的“標配”;江南style一度成為大學校園各種文藝演出的熱門節(jié)目。

        服飾文化:大學生以其敏銳的嗅覺從流行雜志、影視劇中捕捉流行信息,從中找出適合自己個性特點和不同場合的服飾元素,在大學校園形成獨特的服飾文化。

        三、高校流行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影響

        (一)加速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大學生的社會化是指大學生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慢慢由生物人轉(zhuǎn)變?yōu)樯鐣说倪^程。高校流行文化為大學生提供大量新信息、新觀念、新思想,為大學生日后參與社會生活打下一定基礎。同時,高校流行文化激勵大學生沖破傳統(tǒng)教育的種種禁錮,擺脫社會地位、家庭背景、經(jīng)濟收入的干擾,從容地進行社會交往,積極樂觀地充當社會發(fā)展參與者和創(chuàng)造者,積極地塑造自我,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社會文化,大大提升了大學生的社會性。

        (二)豐富大學生的文化生活

        流行文化以其多元化的表象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內(nèi)容,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斑_人秀”“超級女聲”等選秀節(jié)目以各種形式登上大學校園文化生活的舞臺,滿足了普通大學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微”媒體使大學生便捷地在網(wǎng)絡上構筑自己的家園,記述自己的心路歷程;微博、微信等突破了傳統(tǒng)社交的時空限制,實現(xiàn)了師生之間的即時互動交流。

        (三)充實大學生的精神世界

        大學生可以通過參與流行文化活動,在精神世界得到暫時性的滿足,以此宣泄情緒、平衡心態(tài)。影視音樂能帶給大學生愉悅的視聽覺享受,服飾美容迎合了大學生的愛美之心,網(wǎng)絡游戲有效緩解心理壓力,各種草根舞臺讓大學生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樂觀和自信。高校流行文化中包含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操極易引起大學生的共鳴,無形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四、高校流行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高校流行文化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新事物更敏感、接受能力更強,有一定的鑒別能力,思想觀念趨于成熟,但仍有較大的可塑性空間。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高校流行文化,使大學生深刻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積極踐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自覺營造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完成自我成長。

        首先,要堅持運用基本原理,結合現(xiàn)實國情,分析時代特點,推進理想、信念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其次,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不回避、不粉飾,真誠客觀地加以分析解讀;同時加強形勢政策教育。三是抓住“中國人民勝利紀念日”、“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烈士紀念日”等重大紀念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二)將高校流行文化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學活動都要將高校流行文化巧妙滲入其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利用那些影響大、最典型的流行文化現(xiàn)象充實傳統(tǒng)課堂教學內(nèi)容,如針對《小時代》的流行,在課堂上組織金錢和信仰哪個更重要的辯論;針對校園追星現(xiàn)象,開展偶像崇拜的課堂討論……讓大學生在討論中提升正確認識、分析、評價流行文化現(xiàn)象的能力。

        團學工作者要將流行文化內(nèi)容有效植入團學活動,如在歌手大賽中安排弘揚主旋律的歌曲,在心理劇大賽中安排充滿正能量的優(yōu)秀作品等,使活動在休閑娛樂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育人功能。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要戳中大學生的“淚點”,在大學生感情上引起共鳴、思想上達到共識、行動上形成共振。對于學生們?yōu)榍罂照{(diào)改編的《董校長》,北京師范大學生后勤處以《行動代表我的心》回應,收到良好效果。

        (三)借助高校流行文化拓寬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流行文化的快速傳播和新鮮元素從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大學生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的興起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廣闊的網(wǎng)絡陣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流行文化元素,激發(fā)大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抓住新生入學、軍訓、實習、畢業(yè)等大學生生活的標志性時刻,引導他們創(chuàng)作既張揚個性又傳播正能量的原創(chuàng)影視、音樂、文學作品,為大學生提供展示才華、宣泄精力的渠道,在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同時有效拓寬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充分利用QQ空間、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新興平臺,及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和情緒引導,做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領路人和知心人。

        (四)用高校流行文化“武裝”思想政治工作隊伍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工作,也是所有專業(yè)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的工作內(nèi)容。

        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從高校流行文化中選擇合適的案例,充實傳統(tǒng)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其次,專業(yè)課教師特別是藝術類學科教師,要從專業(yè)角度引導學生理性認識流行文化的實質(zhì)和內(nèi)涵,幫助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第3篇:文化交流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 英語能力 跨文化交流 交互性

        隨著科技、交通、通訊等手段的不斷開發(fā)與應用,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這就需要人們學習并使用英語,也就牽涉越來越多的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一詞是從英文“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的,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相互交流。而英語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讓更多的人、更多的民族參與到這個國際大家庭中。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人們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就要求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僅要重視語言知識點、語言技能的學習,還要認識到中西文化的差異,善于發(fā)現(xiàn)不同文化的精髓,從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時,教師在教授英語時,要營造跨文化交流的氛圍,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一、跨文化知識的學習是跨文化交流的前提

        隨著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能力,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但在教學實踐中,跨文化交流并沒有發(fā)揮它真正的用途。究其原因,學生跨文化知識的缺乏是阻礙交流的主要原因。學生只會一味地接受知識點,而沒有辦法擴大知識面,所以導致學習方法的單一和學習的被動,學什么都是一板一眼、中規(guī)中矩,從而造成語言上的誤解、交流上的困難、文化上的沖突。

        牛津英語9A Unit2 Colour這一單元涉及顏色與文化,而很多顏色的使用在中西方是不一樣的。例如,green一詞在英文中表示“缺乏經(jīng)驗的”,as green as grass意思為無生活經(jīng)驗的;a green hand意為生手,沒有經(jīng)驗的人。若一個不了解文化知識背景的人單從字面上把這兩個習語翻譯成“和草一樣綠”和“一只綠手”,則恐怕要鬧笑話。

        上例說明,若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注意學生跨文化知識的傳授,即使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交流效果也不會理想,甚至導致尷尬與誤解。所以我們必須在英語教學中注意這些方面的文化差異,引導學生意識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語言的功能是不同的,所引起的效能也是不同的,激勵學生正確地使用這些跨文化知識,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流。

        二、英語能力在跨文化交流中得以提高

        學生的英語能力其實包括交際能力。新課程教學目標中明確提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的實現(xiàn)。要成為一個成功的英語學習者,不僅要具有一定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還要熟悉、適應英語思維的方式,養(yǎng)成英語思維的習慣。要在跨文化交流的氛圍中,提高使用這種語言的能力,也就是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例如,中國人對“關心”他人的個人問題并不認為有什么不妥,而對英美國家人士來說,被問及個人問題很可能被認為是不禮貌、不友好或缺乏教養(yǎng)的做法。如果你具備類似的文化背景知識,你就不會貿(mào)然地使用: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年紀?) Where are you going ? (你去哪兒?) How much do you earn a month ?(你一個月掙多少錢?)而會以“What’s the weather like?”開始你的交流對話,使你的交際顯得更加自然,更加妥帖,從而更加地道。

        由于母語的影響及缺乏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學生在理解和翻譯某些詞匯和句子的時候往往只會做簡單的字面翻譯。如:“狼吞虎咽”,被錯誤地翻譯成“Eat Like a wolf and a tiger”,“吹?!北诲e誤地翻譯成“blow cow”等。當你熟悉西方國家的一些文化都是與“馬”有關系的時候,你就不會受母語的干擾,就會準確無誤地把“狼吞虎咽”翻譯成“Eat like a horse”,“吹牛”翻譯成“talk horse”。只有了解文化背景之后,才會準確地、流暢地表達,從而提高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得人們的思維、信仰、習俗等都有所不同,所以只有在真正了解外國文化背景的基礎上,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英語,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把英語學“活”、用“活”,在交流中順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會引起文化上的分歧、理解上的誤差。

        三、如何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的意識

        英語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英語教學可以看做跨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那么,作為教師,我們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呢?學生又該怎么做呢?

        1.教師方面

        英語教學模式的轉(zhuǎn)變所引發(fā)的變化,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也提供了新的發(fā)展空間。教師必須適應這個變化,從而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轉(zhuǎn)變教學理念,把著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上。

        (1)教師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

        要想在英語教學中對比文化差異、滲透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首先要找到這些文化點,了解這些文化點的差異,并對這些文化點加以解釋和說明。這要求教師不僅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還應該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扎實理解中西方文化內(nèi)涵的底蘊。所以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就必須積極主動地通過各種途徑學習各個國家的概況與文化背景,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提高區(qū)分文化差異的能力。這樣,在平時的英語教學工作中我們才能從容自若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

        單一的教學模式只會讓學生對英語學習喪失興趣,教師應該寓教于樂,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可以結合教學內(nèi)容采用對話、表演、競賽、唱歌、看原版電影、做游戲、學習成語、諺語等多種形式,也可以開展英語角、圣誕派對等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語言和文化的魅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和深刻認識,從而提高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2.學生方面

        學生學習語言與文化知識只是學習的初級目標,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使用英語的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跨文化學習能力和交流能力單單靠教師的培養(yǎng)是不夠的,學生必須學會自我培養(yǎng)。

        (1)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往往在課堂上過于依賴老師,習慣“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習慣應試教育模式,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課余時間很少閱讀有關英美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書籍,大部分時間用于記單詞、做練習。而教師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傳授的知識也必然有限,這就要求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深入了解文化背景、風土人情、思維方式等,不斷地接觸并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差異與內(nèi)涵。

        要激勵學生積極地拓展各種渠道,積極獲取有關跨文化方面的知識,把著眼點放在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上。

        (2)培養(yǎng)運用語言的能力

        例如,中學英語教學中四會能力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基礎,固然重要,但是它遠不是問題的全部?,F(xiàn)在的課堂教學中口語練習少,書面練習非常大。但大量的書面練習又限制了人的想象力的發(fā)展。英語學習者,是聽覺類型的學習者,書面練習時間相對少,重視口語表達,學習者才會“輕松愉快”。要想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就必須教會學生兩種本領:一是英語的基礎知識,二是運用語言的能力。只有讓學生同時掌握以上兩種本領,學生的英語社交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只重視前者,忽視后者,會培養(yǎng)出“高分低能”的學生,因為只掌握書本知識的學生,一旦脫離書本、面向社會,置身于一種陌生的文化環(huán)境中,在運用語言的時候,就會遇到許多困難,甚至讓聽者不明白。

        因此,為了使交際更順暢有效,消除跨文化交際中因文化差異導致的交際障礙,在英語教學中必須努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第4篇:文化交流的知識范文

        >> 提高大學生英語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探索 中韓大學生跨文化交流現(xiàn)狀分析 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實證研究 跨文化交流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淺談英文電影在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中的作用 提高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探究 大學英語教學的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英語教學對提高大學生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影響 校園文化提高大學生跨文化敏感度 提高大學生語言能力方法研究 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探究 大學生校際科技文化交流的實踐與啟示 提高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yǎng)的途徑探究 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課堂教學策略探究 提高大學生就業(yè)能力的研練實踐教學模式探究 探究提高大學生就業(yè)能力的經(jīng)驗和做法 音樂欣賞課對于提高大學生審美能力的探究 提高大學生證券投資能力的探究 提高大學生證券投資能力的探究 探究式教學模式下提高大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路徑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探究 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探究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wǎng)站內(nèi)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nèi)容。 摘要:本文從我國高校推進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綜合能力的角度出發(fā),闡述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意義;分析目前高校在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的現(xiàn)狀;并以北工大都柏林學院為例,就高校如何提高大學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跨文化交流 培養(yǎng)對策

        隨著全球化背景下科學技術與經(jīng)濟文化的迅猛發(fā)展,來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到一起工作或?qū)W習已經(jīng)成為必然趨勢。中國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這種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使得中西方文化不斷交織與碰撞。思維方式、文化背景、語言習慣的差異不斷挑戰(zhàn)著我國當代大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大學生只有具備廣博的文化素養(yǎng)、通曉世界規(guī)則,熟悉中西方溝通方法和技巧,才能滿足開放的中國對外向型人才的要求。我國高校如何切實通過有效的素質(zhì)教育引導大學生在接受世界文化洗禮的同時,沖破文化和語言的局限性,提高包含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內(nèi)的軟實力,成為日益凸現(xiàn)的課題。不斷探索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成為高校教育者須完成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組成部分

        人是文化動物,所謂人與人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就是指跨文化組織中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信息、知識和情感的互相傳遞、交流和理解過程。廣義上講,跨文化交流發(fā)生在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例如中國大學生與外國留學生之間的溝通。狹義上講,跨文化交流還可以發(fā)生在相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例如大陸大學生與香港大學生之間的交流。因此,跨文化交流在一個開放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隨處都有可能發(fā)生。

        培養(yǎng)大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就是要培養(yǎng)他們學會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有效溝通,用“別人能理解的方式”表達和傳遞自己的方式。鑒于人們在交流內(nèi)容、層次和方式上有所差異,跨文化交流能力一般包含4個方面的內(nèi)涵:

        1、雙重意識層面

        培養(yǎng)大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是基礎。我們不能簡單地將跨文化意識等同于接受異國文化,認同異國文化只是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要不斷提高“國際意識”;另一方面更要牢固樹立“民族意識”??缥幕皇恰拔骰头只?,國際意識與民族意識是有機統(tǒng)一的。不了解非洲的殖民歷史,會認為日本是世界上最慘烈的悲哀;不學習世界政治經(jīng)濟格局的變化,就無法對當今的市場做出正確判斷。走向國際,既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先進經(jīng)驗,又要辨別是非,捍衛(wèi)民族利益與國家尊嚴,用寬廣的胸懷接納世界,以更加積極的心態(tài)開放交流。高科技、新技術、大資本,最終都要回歸自己的泥土――文化、歷史、信仰和語言。國際化是手段,保護傳統(tǒng)、共同發(fā)展才是目的。

        2、文化知識層面

        當外來文化震蕩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西方價值觀融入東方人的血液,我們走出封閉和僵化,不可避免地接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在歐美強勢文化的擠壓下生存和發(fā)展。大學是各種文化和社會思潮傳播的前沿陣地。文化的多元性增強了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性,但與此同時,也使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受到?jīng)_擊。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別人的方式需要知識和文化。只有熟悉自己的文化,才能將其兼容并蓄、傳承發(fā)揚。同時,知識的掌握決定了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層次與實踐水平。因此,大學生應當了解世界人文地理、風土人情、涉外禮儀、日常交往準則等通用知識,學習有關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常識。

        3、語言技能層面

        語言交流和文化傳承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語言的變化離不開文化的發(fā)展,而文化的傳承又要靠語言交流來進行。掌握不同的外語工具,了解自己和其它語言表達習慣的差異,可以提高跨文化溝通的有效性。目的語習得與異國文化緊密相連,大學生必須在掌握語言工具的同時,將其與文化同步結合。

        4、情感因素層面

        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如果大學生不適應交流方的文化,就容易在心理上產(chǎn)生混亂、沮喪、孤獨感、失落感。因此,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經(jīng)濟文化交往的大前提。包容、開放、積極的心態(tài)至關重要??缥幕涣饕姓J各民族文化差異,大學生要在情感上互相尊重,;要在日常交往中避免心理排斥力和對抗力,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學會尋求合作,增強對外交流的情感紐帶。

        二、大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現(xiàn)狀

        1、片面理解大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英語仍舊是當前大學生最主要的第二外語,這導致學生對英、美國家的文化掌握得比較好,而對其他國家不甚了解,甚至出現(xiàn)忽視本民族文化的傾向。有的學生認為英語好就是掌握了較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忽視了語言背后文化和知識的積累;有的學生認為跨文化交流只發(fā)生在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輕視相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間的溝通;還有的學生認為跨文化交流只涉及使用非中文的情景,其實上即使是使用中文與國外友人交流,仍舊需要跨文化溝通技巧和能力。

        2、應試教育下的語言能力的缺失

        在實際目的語習得過程中,很多高校仍然只注重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忽視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知識、人文背景的講解。以英語為例,很多學校以四、六級通過率來考評英語教師的教學效果,學生也多以拿到四、六級證書為最終目標。結果導致大學生很難用得體的英語與來自他國文化的人士直接交流或深入溝通。

        3、對傳統(tǒng)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輕視

        翻開各高校的課程設置,除英語、語言學和新聞傳媒等專業(yè)有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課程外,其他專業(yè)的課程都圍繞各自的培養(yǎng)方向設置,幾乎看不到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訓練和培養(yǎng)。一方面,大學生對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認識不足;另一方面,除了網(wǎng)絡資源外,大學生全面、深刻認識世界文化的機會較少。

        三、提升大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

        1、浸泡式英語教學全面提升大學生語言能力

        外語教學既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又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要把文化教育貫穿于語言教學中。北京工業(yè)大學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實行“浸泡式”英語教學模式,使學生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不出國的留學”。全英文授課、英文課件、英文教材、外籍教師等優(yōu)勢條件為學生打造良好的英文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形成用英文學習、思考的習慣以及真正的英語思維。浸泡式英語學習通過自然習得的方式獲得目標語言能力,使學生在獲得接受性技能(receptive skills)的同時,也獲得產(chǎn)生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s)。學院通過全方位的英語教學發(fā)展學生英語技能,確保他們能夠熟練運用英語獲取知識,進行學術研究,清晰準確地表達思想,為未來職業(yè)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都柏林學院不僅能營造出令人愉悅的英語課堂氛圍,還在課余期間組織豐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活動,最大程度調(diào)動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在浸泡式英語學習氛圍中,充分享受隨時隨地學習和使用英語的樂趣。

        2、重視跨文化交流實踐環(huán)境與平臺的構建

        為塑造學生積極、開放、包容的文化價值觀,培養(yǎng)精通中西文化的一流人才,北工大都柏林學院注重通過系列文化講堂、企業(yè)參觀實習、與留學生互動等渠道為學生營造中西方文化交融環(huán)境。學院每年以獎學金形式資助優(yōu)秀學生假期到愛爾蘭都柏林大學進行短期訪學,加深對西方文化習俗、都柏林城市發(fā)展以及人民生活狀態(tài)的認識。同時,學院還為學生提供大量文化交流的機會。學生可以參加愛爾蘭駐華大使館的開放日,出席都柏林大學中國校友會成立儀式、愛爾蘭駐華大使館社交媒體見面會等活動。為了幫助同學們擴寬視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特點與異同,學院在新生頭年教育計劃中開設以文化、習俗、節(jié)日、法律為主題的西方文化課程。同時,為了增加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使學生兼?zhèn)淙宋乃仞B(yǎng)與科學素養(yǎng),學院還開設通識教育系列公開課,以超市自選形式,讓學生擇選自己感興趣的課堂,真正做知識的主人。

        3、提高教師隊伍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保障

        北工大都柏林學院努力實現(xiàn)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交叉與融合,在日常知識傳授中滲透文化,培養(yǎng)國際意識和民族意識,為我國高校素質(zhì)教育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學院要求外語教師由知識傳授型向能力培養(yǎng)型轉(zhuǎn)變;鼓勵非外語類教師加強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招聘外教或具有海歸經(jīng)歷、良好英語能力的教師從事學生工作,確保輔導員隊伍、學業(yè)輔導團隊、學術生涯導師團隊、課堂助教答疑團隊、心理咨詢服務團隊等,在課堂外仍舊堅持使用英文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及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難,引導學生發(fā)展,在知識傳授和生活引導中滲透文化,培養(yǎng)意識。

        參考文獻:

        [1]張峰,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大學后繼續(xù)教育中的培養(yǎng),繼續(xù)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林莉,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yǎng)與大學生社會發(fā)展適應能力的提高,武漢科技學,第19卷第5期,2006年5月

        第5篇:文化交流的知識范文

        [論文摘要]新課改理念下的文化教學指通過文化融入、文化體驗、文化反思,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文化知識,養(yǎng)成尊重、平等、開放的跨文化觀念,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思維與交流工具,是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基本素養(yǎng)之一。而語言學習中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則貫穿語言學習的全過程,它不僅是語言習得的重要體現(xiàn),也能促進學生心智、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發(fā)展和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新《英語課程標準》更是凸顯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力圖幫助學生提高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從而使他們能利用這些語言技能來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遞信息。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大力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文化知識,養(yǎng)成尊重、平等、開放的跨文化觀念,提高他們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然而在英語教學實際中,很多教師極為關注學生詞匯,語法等的學習,而忽略了對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認為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在英語教學中開展文化教學:

        一、結合富有文化內(nèi)涵的模塊話題融入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必須以含有豐富信息的話題為載體。所以我們必須緊密結合教材,認真挖掘教材中的有用素材來融入文化教學。目前我們所使用的外研版的《新標準英語》就以模塊為單位,不僅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選取了較為新穎務實的題材,體現(xiàn)了濃郁的時代氣息,更重要的是,每個模塊的題材均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這為我們在教育教學實際中開展文化教學提供了契機,使文化教學具有極強的操作性。以外研版《必修教材一》為例,Module1選取的題材為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包含了美國學生介紹自己學校的文章,教師可以對這些素材加以利用,從而激發(fā)學生貼近語言、學習語言并使用語言進行文化交流的興趣。而外研版《必修教材四》 Module 3則選取了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這一話題, 介紹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nèi)绾问褂貌煌纳韯菡Z言相互問候,如何與不同國家的人們禮貌、有好地交流。這一題材與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人們在行為舉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與中國人的異同,從而使學生能熱愛本國文化,尊重他國習俗養(yǎng)成無偏見的跨文化觀念。

        二、聚焦Cultural Corner,開展多種活動,體驗文化交流

        文化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是學生體驗的過程,而不是教師講授的過程。我們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文化知識、理解文化的差異,但學生必須通過自身的發(fā)現(xiàn)、理解、體驗才能真正有所得。

        《新標準英語》的每個模塊中,均設置了cultural corner作為輔助閱讀材料,這一部分深化和拓展了本單元的話題,突出體現(xiàn)了中外文化的比較和交流,可增進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我們開展文化教學的極好載體。例如,在《必修教材一》中,Module 1的Cultural Corner 通過美國學生的來信,旨在幫助學生初步了解中美兩國的中學教育系統(tǒng)的異同?!侗匦藿滩亩?Module 6的Cultural Corner則通過閱讀文章Steven Spielberg-Film Director,讓學生了解美國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及其主要電影作品,旨在讓學生大致了解并比較我國和西方國家在影視方面的主要情況、特點和風格,并學會通過影視作品學習語言,了解文化。教師可以聚焦這些內(nèi)容,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自主參與其中,體驗文化交流的魅力。例如:教師可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或已構建的友好學校平臺,根據(jù)學生實際要求學生寫回信或發(fā)出電子郵件,可要求學生制作學校宣傳冊,電影海報,可要求學生進行深入調(diào)查并作出報告等。教師還可將“設問權”還給學生,即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并通過課堂討論、課后利用各種資源,在分享、交際中解決問題。學生可以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親身體驗,思考并實踐文化交流,從而提升自己的文化意識與交流能力。

        三、開展文化反思,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6篇:文化交流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 近代 中國 日本 文化 關系

        中國和日本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在古代的時候,主要表現(xiàn)為日本向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當歷史步入近代以后,日本經(jīng)過明治維新逐漸地強大起來,這種交流的形式和意義也隨之發(fā)生逆轉(zhuǎn),而且這種交流自始至終是在日本對中國侵略的背景下進行的。

        近代東北與日本的文化關系問題,是學術界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關于這一主題的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nèi)涉及這一領域的都不多。目前學術界更多的把目光集中在日本對東北的文化侵略方面,從文化侵略的角度加以研究,而關于文化交流的層面則關注較少,成果不足。

        通過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近代日本與中國東北的文化關系可以說主流是日本對我國東北的文化侵略,但是這一時期近代東北與日本的文化交流是依然存在的。本文僅從教育層面來考察,闡述這一時期中國東北與日本教育交流的狀況。近代時期,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的教育體制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開始步入總體轉(zhuǎn)型時期,在教育制度、教育內(nèi)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刻的變革。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日益頻繁,中日兩國1972年恢復邦交后,也進行了廣泛的文化交流。我認為,這段歷史有研究的價值和必要性,會使我們認識到國與國之間進行文化交流是需要一個和平的環(huán)境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交流的目的,從而促進各國友好發(fā)展。

        文化交流是國與國之間關系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各國聯(lián)系的一個紐帶,在中國和各國的文化交流史上,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史規(guī)模大,影響深遠。在古代時期,中日兩國就進行了比較頻繁的文化交流,中國高度發(fā)展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曾是日本學習的榜樣,可以說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這一時期兩國文化交流的主流。1840年發(fā)生的,使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給日本朝野以巨大的沖擊,中日兩國的關系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摧毀了日本的華夷序列觀,日本逐漸把學習的目光轉(zhuǎn)向了西方,開始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日本經(jīng)過明治維新后,確定了資本主義制度,其發(fā)展速度遠遠超過了中國,日本逐漸強大起來而中國卻日益沒落,中日兩國的文化關系出現(xiàn)了逆轉(zhuǎn)。

        兩國文化關系的逆轉(zhuǎn)表現(xiàn)在各個領域。在教育領域,日本自從走向文明以來始終處在東亞文明之中,由于長期受其影響特別是受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思想的影響,因此具有重視教育的傳統(tǒng)。明治政府實行了“富國強兵”、“殖產(chǎn)興業(yè)”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日本舊的教育體制崩潰,日本統(tǒng)治者認為教育是一個國家強大起來的重要手段,而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必須適應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日本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和政策,其中的“文明開化”就是以教育改革為中心進行的?!叭毡驹?872年(明治5年)公布學制之后,就于次年建立了第一個高等學府東京大學,而早在安政二年(1855年)就設立了培養(yǎng)洋務人才的洋學所”。①日本的教育事業(yè)逐漸發(fā)展起來并站在了世界的前列,同時還有力地促進了國內(nèi)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相比之下,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要比日本晚得多,中國的近代教育事業(yè)剛剛起步的時候,日本卻已在教育領域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且有一套自己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

        明治維新以后,日本政府逐漸開始把目光轉(zhuǎn)向了中國,因為中國不僅領土遼闊,而且資源非常豐富。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及清王朝的衰落,明治政府以侵略為目的的大陸政策開始醞釀。而對于此時的中國人而言,經(jīng)過之后,對日本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日本能夠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nèi)強大起來,是因為積極地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的結果,中國也應該效仿日本輸入西方先進的思想和科學技術,以改變中國日益衰落的局面,而輸入西方科學技術的捷徑就是積極的學習日本的經(jīng)驗,同時向日本學習也有許多便利之處,除了路近、文字風俗相似等便利條件外,日本已經(jīng)把西方文化進行了消化吸收,中國直接拿來利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些知識分子,特別是統(tǒng)治階層的知識分子,深知向日本學習最根本的在于學習日本的教育,因為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只有振興教育才能真正使一個國家富國強兵。于是在近代的中國出現(xiàn)了這樣一種現(xiàn)象,就是中國向日本大量的派遣留學生和聘請日本教習來中國,而日本方面也在中國設立了各種性質(zhì)的學校,中日兩國在教育領域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兩國之間的交流應是表現(xiàn)為一種雙向性和互動性,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國與國之間通過各個領域的交流,學習吸收對方先進的東西,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然而交流不一定就是完全對等的,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下,也會出現(xiàn)不同的格局和特點。在兩國的文化交流方面,教育交流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近代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關系變得復雜化,中日兩國之間的教育交流關系也呈現(xiàn)出這一時期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注 釋:

        ①楊孝臣主編.中日關系史綱.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7:19.

        參考文獻:

        [1]周德昌.近代中國與日本的文化教育交流[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1986,1.

        [2][日]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3.

        [3]南里知樹編.近代日中史料[G].東京:龍溪書舍,1976.

        [4]阿部洋著.日中と文化摩擦[M].東京:嚴南堂書店,1982.

        [5]北山康夫著.近代にぉける中國と日本[M].京都:法律文化出版社,1958.

        第7篇:文化交流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意識;英語教學;文化差異;語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8-0290-02

        一、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對外交流的水平和規(guī)模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外語學習的重要性也變得空前提高,尤其是英語。隨著其國際地位的不斷上升,英語很大程度上起著國際語言的作用。這也促使了英語的學習和教學在國內(nèi)已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和探討,尤其是英語這門語言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問題,已經(jīng)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然而,我們卻發(fā)現(xiàn)在國內(nèi)存在一個非常奇怪的現(xiàn)象,即很多學生對英語語法十分精通,詞匯量也較為豐富,但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卻顯得一籌莫展,語用錯誤十分嚴重。這就要求英語教學工作者在教學觀念和實踐中必須要做出轉(zhuǎn)變,注意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他們有效地消除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誤會和語用沖突。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阻礙了學生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呢?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如何切實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呢?

        二、阻礙學生進行成功跨文化交流的一些原因

        我們知道,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存在著許多障礙,比如語言問題,心理障礙,歷史形成的偏見與成見。這一切都可能引起誤解,造成交際交流的失敗。然而,最為主要的障礙還是文化問題(呂美卿,潘茜,1997)??梢?,只有了解和理解了不同文化因素的差異,并且具有成功地與其他文化成員進行交流的真誠愿望,我們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這種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然而,在現(xiàn)實的跨文化交際中中國學生卻經(jīng)常犯一些語用錯誤,有時甚至導致交流無法順利進行。那么,到底哪些因素給學生的跨文化交流帶來了疑惑呢?筆者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和部分學生的反饋,認為有如下原因?qū)е铝藢W生在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困難:

        (一)語言特點的客觀差異導致了交流障礙。我們知道我們的母語中文屬于一種高語境語言,在交流過程中話語的意義與語境關系十分緊密,說話人所表達的很多真實含義一般都內(nèi)化于特定的語境之中。比如我們?nèi)ヅ笥鸭易隹停魅私o我們提供茶水時我們都會出于禮貌說“不渴”之類的客套話。其實,在我們所屬的語境中無論是說話人還是聽話人都能夠很清楚“不渴”所隱含的真正涵義,該字面意思很有可能和真實意思相反。而英語屬于低語境語言,話語的意義與語境聯(lián)系不大,其交流方式因此也是直來直去,開門見山,而把繞圈子講話看成是一種思路不清或者缺乏誠意(李婷,2002)。如在上述的事例中,我們把外國朋友的“No”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理解為一種客氣的話,必然會在交際中帶來誤解甚至不愉快。

        (二)因沒有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而導致的交流障礙。在中國,英語并不是日常用語。學生們使用英語很大程度上只限于課堂,而缺乏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在中國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中,老師和學生把太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語法和詞匯上,而忽視了語用的學習,尤其是日常的一些交際用語交流習慣的學習。那么這一點必然導致學生經(jīng)常把一些中式思維或中式的交流習慣帶入到日常的跨文化交流中,因此而導致語用失誤。如在說英語國家,人們打招呼時只是根據(jù)具體情況簡單地說Good morning,class!/Good morning,Miss White.不會像在中國的英語課堂上用的Good morning,teacher!,更不會用“去哪?(Where are you going?)”“吃了嗎?(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來作為問候別人的方式。在中國無論是說話者還是聽話者都不會真正的在意對方是否“去哪?”或“吃了嗎?”雙方都清楚這些表達方式只不過是一些打招呼的日常用語而已。但如果在和一個英國人或美國人的交流過程中帶入這些中式的問候習慣,那么對方真的會從字面意思去理解,誤以為說話人真正的想知道其是否“吃了”或“去哪”。這些事例足以說明,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讓學生知道英語中不同情景中稱呼和打招呼的方式,讓其學習和正確運用一些英語問候語以及仔細比較英漢兩種語言中問候語的差別。同時,教師有責任向?qū)W生講述和滲透如何選擇恰當?shù)脑掝}同外國人進行交流,以及怎樣才能使談話順利進行下去,達到成功交流的目的(袁昌寰,2001)。

        (三)我國傳統(tǒng)的英語教材編寫中存在忽視語用問題。我國傳統(tǒng)的教材編寫中側(c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翻譯能力,語法能力等,而很少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在現(xiàn)實教學中,我們只是片面的追求高升學率綠高四六級通過率,上頭要考什么下面就教什么學什么,到頭來學生只是掌握一些孤立的語法知識,但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正確或恰當運用。因此在說和寫過程中,經(jīng)常看見學生把大量的中式思維和表達參雜進來。這一點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傳統(tǒng)的英語教材編寫中忽視跨文化的實際操作體驗造成的。學生們不知道一些地道的表達方式和用語,不清楚一些英語詞匯,短語或成語的文化內(nèi)涵。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第8篇:文化交流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英文電影 跨文化交流 非語言系統(tǒng)

        1、英文電影的選擇應注意的問題

        選擇好的英文影片,是電影欣賞的先決條件。選擇優(yōu)秀的英文電影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是影片的思想境界要高。電影是思想文化的傳播載體,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觀眾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要選擇主題積極高尚的、可以提高思想情操的影片。第二是要選擇健康向上的影片,選擇有利于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影片。第三是通俗的影片。開始時要選一些聽起來易懂、音質(zhì)較好的影片。對于方言重,生、冷詞匯較多的影片不宜選取[1]。可以從情節(jié)簡單,語言清晰的電影開始學習,等到對電影語言熟悉了之后,再過度到語速快、情節(jié)復雜的電影上來。一般說來,英文動畫片和兒童片適合英語初學者,如:“Lion King”(《獅子王》)、“Home Alone”(《小鬼當家》)、“Chicken Run”(《小雞快跑》)、“Snow White”(《白雪公主》)等,這些適合兒童和成人觀看的片子都是首選之作。

        2、注重對英文電影背景知識的剖析

        為了能夠充分的理解影片內(nèi)容,可以在觀看之前瀏覽影片的相關背景知識,首先把電影相關的背景、人物、主線等內(nèi)容梳理一下,降低難度,方便理解。比如在觀看“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 之前 ,如果對美國南北戰(zhàn)爭等歷史背景有所了解,就更容易理解電影中的歷史事件。其次,可以通過反復觀看影片,掌握重要而較難的詞匯和地道的口語、俚語等,這些都可以幫助英語愛好者充分理解影片,并在觀看的過程中對這些詞匯有意識地進行學習和鞏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英文電影對提高跨文化交流的作用

        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尤其是在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之間的語言交流能力。不同語言間的非語言交際系統(tǒng)差異非常大,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人們往往忽略對方的非語言交際行為所蘊含的潛在意義,形成誤解而影響交流溝通[2]。在使用母語交流的過程中,人們很容易理解說話人的非語言交流含義,因為說話人和聽話人對各自使用的非語言交際手段非常熟悉。所以,在母語教學中,我們只注重詞匯、語言結構等方面的學習,而忽略對非語言交際手段的學習。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如果我們還沿用學習母語時的思路,而忽略對非語言交際手段的訓練和學習,就會導致英語學習者對英語的非語言交際系統(tǒng)方面的能力的缺失。所以,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加強對英語國家的非語言交際系統(tǒng)的學習,以提高在英語方面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英文影片對提高人們非語言交流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影視作品來源于生活,展現(xiàn)的是生活中的場景,其語言活潑、真實、生動、富于變化,展現(xiàn)英語民族交流的真實場景,是提高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手段。

        3.1電影中的真實場景有助于學生理解語調(diào)、語速的隱含意義。

        英文影片可以反映人們的日常交流系列活動。往往通過聲調(diào)、音高、語速變化等非語言手段來傳遞信息、表達情感。所以教材中學到、聽到的英語和真實的英語存在一定差異,這會導致在真實的跨文化交際場合下因不能理解對方非語言系統(tǒng)包含的意思而造成交流困難或失誤。英語影片是生活的真實再現(xiàn),其中包含有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文化的人物之間的交流對話。這些人物說話有各自的特點,包含不同的語音特點,如兒童的發(fā)音平緩,語調(diào)夸張,成年男性語音剛毅等。電影中的人物常通過語速的變化來表現(xiàn)情緒或態(tài)度。一般來說,語速快表示激動、緊張或憤怒,語速慢則表示沮喪、強調(diào)、迷惘、厭煩等[3]。通過觀看英文電影,學生可以快速地了解和熟悉英語母語的人們說話的真實情景下,一些細節(jié)說蘊含的非語言含義,并運用到英語交流中去,才能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流。

        3.2英語電影有助于理解英語單詞、成語的文化內(nèi)涵。

        對于英語的學習,并不是記住了單詞就能理解和使用英語,有些單詞、成語在特定環(huán)境下有特殊的文化含義。英語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演變而來的,有些詞匯、成語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古漢語詩詞,如果不清楚詩詞的背景故事,很難理解整首詩詞的本意。這就是文化因素的作用。英語、漢語是在不同的歷史和環(huán)境下形成的兩個語言系統(tǒng),兩者的文化內(nèi)容有很大的差異。這些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流的巨大障礙,所以學生對英語文化進行學習和認識有助于對英語語言的理解。英語電影的真實場景,為我們提供理解英語中一些有文化內(nèi)涵的詞語、成語。

        3.3英語電影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非語言交流的方式。

        人們之間的交流有兩種方式,語言的和非語言的。非語言行為在交流中有重要的作用(1)暗含交流者之間的關系(2) 暗含交流內(nèi)容(3)暗含話語的結構[4]。知曉這些內(nèi)容后,可以在跨文化交流實踐中加以模仿和應用。

        四、結語

        英文電影,是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的媒介,它提供了英語民族人際交流的真實情景,同時展示了非語言行為的文化情景,加強了學習者對英美概況的了解。豐富的英文電影素材可以幫助我們拓展視野,了解到英語社會和文化的許多方面。通過對英語電影有目的地篩選、反復視聽、逐步突破學習和交流過程中的疑惑,從更專業(yè)的角度彌補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從而更準確地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化,更恰如其分地理解和使用英語,以此培養(yǎng)人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凸顯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崔金枝.英美電影—英語語言文化的有效導入途徑[J].電影評介.2006(16).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第9篇:文化交流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文化差異;國際新聞傳播;影響

        國際傳播是一種跨國界的、在具有不同文化的國家間進行信息交流的方式,這種信息交流的核心是文化上的交流。國際傳播是文化交流的一種形式,如果沒有文化傳播,本身就會因為沒有相應的形式失去存在的意義,因此研究文化差異對國際傳播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新聞傳播相關概述

        文化綜合地反映了社會中所包含的道德體系、法律體系、知識體系、社會習俗、人的信仰,以及當下時代環(huán)境中社會成員所掌握的能力和形成的相應習慣。不同文化間要相互交流,才有其存在的真正價值。而國際新聞傳播的出現(xiàn)是社會發(fā)展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社會進步的具體表現(xiàn)。隨著生產(chǎn)力的進步和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世界格局正在向一體化發(fā)展,因此,國際新聞傳播成為了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在國際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文化差異是其顯著的特征,從跨文化的角度來看,通過研究文化差異對國際新聞傳播的影響,能夠選擇出符合國家意識的新聞內(nèi)容,也能夠利用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使本國的形象有具體的展現(xiàn)。國際新聞傳播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本國向外國展示重要成果,以提高本國的知名度和國家形象,向外國展示本國的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幫助其他國家更好地了解本國當前的社會發(fā)展實際和社會文化。二是使本國的國民通過新聞傳播了解其他國家的發(fā)展現(xiàn)狀、風俗文化和社會發(fā)展,在此過程中獲得相關的經(jīng)驗和知識,吸收借鑒其他國家的文化,為本國的社會發(fā)展提供助力。

        二、文化差異在國際新聞傳播中的具體影響

        (一)不同文化導致新聞傳播形式不同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不斷進步發(fā)展,新聞傳播的制度也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我國新聞媒體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適應了市場經(jīng)濟的變革,始終遵循“黨的新聞事業(yè)”原則,并且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主傳播能力。具體而言,我國的新聞傳播更注重語言的表現(xiàn)方式,因此,受眾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素養(yǎng)才能更好地理解新聞中的信息,并且在表達上傾向于運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典故,這樣的文化意識使得新聞媒體所表達的信息更加委婉,這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而西方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反映了其固有的文化內(nèi)涵,其傾向于使用直接的表達方式,更加重視新聞語言的準確性,運用直觀的語言表達方式傳遞明確的信息[1]。

        (二)不同文化導致新聞傳播的思維不同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因此在信息交流和文化交融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差異,這樣的文化差異導致不同國家對事物的理解存在明顯的區(qū)別。在不同文化觀念的影響下,人的思維方式也會不同,這種思維方式作用于新聞傳播,使得新聞傳播承載了不同的信息和內(nèi)涵。在新聞事件的表達和選擇上,也產(chǎn)生了不同的新聞價值判斷。同時,由于文化氛圍不同,新聞媒體所傳遞的新聞信息產(chǎn)生了不同的反應和不同的效果。文化差異在新聞傳播中最直觀的體現(xiàn)在于,針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新聞媒體會發(fā)表不同的觀點。這樣的特點也導致新聞媒體在不斷傳播的過程中會受到當下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在國際新聞傳播中尤為突出。每個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看重的利益不盡相同,這也直接導致不同國家對新聞所呈現(xiàn)的信息的關注點不盡相同。文化差異導致了思維方式的差異,體現(xiàn)在社會大眾對新聞的接受程度上,產(chǎn)生了不同的影響。我國社會長期處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人們更關注社會價值觀念和社會家庭,而西方國家的傳統(tǒng)觀念中則更加重視民主等社會價值理念,這樣的思維觀念差異導致在面對新聞信息的過程中會針對同一事物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文化差異導致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對新聞信息的理解可能會出現(xiàn)相應的偏差[2]。

        三、我國在國際新聞傳播中的文化差異應對策略

        (一)夯實文化基礎,正確認識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在進行國際新聞傳播的過程中,首先要正確認識世界范圍內(nèi)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尤其是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異,這樣才能在新聞傳播中更好地進行文化交流。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目標文化的了解,不能只運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評判其他國家文化類型的新聞報道。其次,我國在進行國際新聞傳播的過程中,面對文化差異時,應當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摒棄傳統(tǒng)的文化視角,運用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認識其他文化,站在客觀的角度審視目標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在新聞職能上,我國的國際新聞傳播要根據(jù)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考慮西方受眾的心理和文化認識,在正面和負面報道中找準平衡點。最后,在進行新聞傳播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不能只運用西方媒體的觀念進行傳播和管理。

        (二)增強文化認同感,不斷提高文化的親近性在國際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提高文化的親近性,能夠拉近不同文化主體之間的心理距離,從而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眾更好地接收新聞信息,從而達到文化傳播和交流的目的,進一步提高我國的文化影響力,最終提高國家的軟實力。只有擁有了這樣的心理基礎,才能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眾群體傳播其更容易接受的新聞信息。因此,在國際新聞傳播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不同文化背景影響下的受眾群體在道德倫理、社會認知、價值體系方面存在的不同,在此基礎上堅持以人為本的傳播理念,在新聞信息中時刻體現(xiàn)人文關懷,這樣才能更好地增強文化認同感,從而更好地利用國際新聞傳播進行文化交流。

        (三)協(xié)調(diào)好本國文化與國際之間的關系我國在國際新聞傳播的過程中,不能盲目追求西方新聞媒體的個性化和自由化,但也不能一味以本民族文化為標準尺度,而是要不斷協(xié)調(diào)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在遵循傳統(tǒng)的文化價值理念的基礎上,實現(xiàn)新聞傳播的個性化和私有化。在國際新聞傳播的過程中,要堅持以優(yōu)秀的本土文化為依托,吸收全球文化的精髓。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但在世界格局一體化不斷加深的今天,傳統(tǒng)文化與當前的時代背景有些不相融合。針對這樣的現(xiàn)狀,在國際新聞傳播的過程中,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文化在全球化過程中的現(xiàn)狀,堅守我國的民族文化底線,同時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優(yōu)勢,不與西方文化站在對立的位置,這樣才能更好地在國際新聞傳播中展現(xiàn)我國的文化,并且充分體現(xiàn)我國對其他國家文化的尊重[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综合第一页 | 亚洲伊人久久久综合 | 中文字幕中出在线精品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