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儒家思想的主要觀點范文

        儒家思想的主要觀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儒家思想的主要觀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儒家思想的主要觀點

        第1篇:儒家思想的主要觀點范文

        儒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它深邃的思想內涵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這樣的影響一直持續到我們現在,本文就是來探討儒家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

        關鍵詞:儒家;文化;社會主義;價值觀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力的流派之一,它是由孔子創立,是為了維護周朝禮制的一種文化思想,隨著時間的發展,后世代代文人、政客等的傳襲,使得儒家文化逐漸固化成華夏傳統文化的核心。它在不同的時揮著不同的作用,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文化發揮其重要的教化作用,而在當代儒家文化可以算得上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復歸有貢獻的流派。而目前我們推崇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儒家思想之間又是一脈相承的,兩者有著密切的關聯。

        1. 儒家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儒家文化,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創立,創立的初衷是為了維護周朝的統治,作為一種教化的工具,它是我們古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流派之一。時至今日,我們的儒家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影響之深涉及到我們的意識形態。“儒”最初是來自于周朝散落民間的一些貴族子弟的教師,他們教授經書、祭祀以及禮儀等,這些人被叫做“儒”。發展到現在的儒家思想,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思想流派之一,自漢代以后幾乎就已經將儒家思想奉為官方正統思想,漢代的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將儒家奉為正統。而后世世代代文明推進,儒家的地位日益堅固,融入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的十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黨的十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2. 儒家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礎

        儒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深邃的經典文化,對整個中華民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以優秀的傳統思想文化為基礎,而儒家文化作為我們傳統文化的精粹文化,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理論的思想基礎。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士大夫們熱衷于儒家流派,不同的朝代的認識層面不同,但是這并不影響儒家的傳播與影響。到現在為止,整個中華民族無人不知儒,只是深淺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核心精神指導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對于古往今來的政治指導也是顯而易見的,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都可以算得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礎,為儒家思想為大。

        儒家文化在經歷了世世代代的流變后,逐漸從政治層面和宗教剝離來,成為一種專門的新儒學。不管它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幾乎已經深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里。儒家文化的倫理觀點對中國人影響尤其深遠。其所倡導的“仁”,既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包括整個社會秩序的規律性的指導。這樣一種倡導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社會的和諧相處的觀點,正是我們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礎。

        3. 儒家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影響

        儒家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深刻的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富強“就能夠看出對一個國家的希冀,是一種愛國的表現,這就與儒家文化里愛國的思想不謀而合。而“民主”、“文明”、“和諧”等字眼更是能夠深層的體現出儒家文化的內蘊,儒家文化中強調“仁”,在政治層面上來說,“仁”是一種政治手段,同時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準則。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人與人要博愛,“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和諧”與傳統的儒家思想相契合,“和”可以算得上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天下唯有和才能形成統一。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深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倫理學上儒家注重 自身修養,其中心思想乃“ 仁”,意謂人與人之間應注重和諧的關系。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中“愛國”就能夠看出其所蘊含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最初的思想觀點,很多都是為了政治而提出,同時也有普通老百姓能夠遵循的準則,總體上來說,還是能夠看到“愛國”的思想存在。“友善”在儒家思想中主張人與人要博愛,“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 推己及人。

        4. 結語

        儒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以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思想基礎。儒家文化綿延數千年,早已深深刻在中國人的骨子里,儒家文化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正是因為儒家文化為社會主義建設打好思想基礎,才有我們現在和諧統一的社會主義社會。

        [參考文獻]

        [1]張曉玲.儒家文化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探究[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2015(01).

        [2]紹漢明.儒家文化基本精神及其現代價值[J].新,2001(02).

        [3]賴素貞. 《論語》加算盤的經營之道――淺談儒家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 2012(07) .

        第2篇:儒家思想的主要觀點范文

        2012年初,三卷本《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出版。這是一本著眼于自三皇五帝至秦帝國一統的文明史。在孫皓暉的筆下,這浩蕩的三千年正是孕育中國文明的原生階段。在書中,孫皓暉將這段歷史的演進歸結為七次文明的跨越,及至最后在秦帝國時代使中國古典文明登頂巔峰。

        振興中國文明需要追根溯源,而“根”就在這三千年中。孫皓暉說,沒有文明的自信也就沒有民族的自信,而自信正是來自對“文明之根”的重新理解。

        “源頭思想都是我們的財富”

        孫皓暉出生在陜西三原縣,那里正是古老的鄭國渠的所在。有關于鄭國渠以及數千年前的久遠記憶,曾相伴著孫皓暉一起成長。若干年后,發生在這一廣袤地帶的歷史與文明,成了孫皓暉研究的領域。

        1992年,經年積淀的孫皓暉開始構思寫作秦帝國的歷史。此后的近五年時間內,他就此寫成了一部長達136集的電視文學劇本,即近年上映的長篇歷史電視連續劇《大秦帝國》。

        同時,孫皓暉應邀將劇本改成小說出版,引發追捧。

        三卷本的《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幾乎延續了同樣的套路。一開始,這仍是孫皓暉為一部歷史紀錄片寫的腳本,只是與文學作品相比立論已經有了明顯不同。在見諸報端的書評文字間,這套書被稱為《大秦帝國》的理論版。

        于孫皓暉而言,這是系統展示其多年學術研究成果的機會。

        《望東方周刊》:什么是原生文明?

        孫皓暉:在我之前有人提出過“原生文明”,但意義局限在“土生土長的東西”,并沒有賦予它一個明確的概念。而我試圖從理論上解釋,原生文明就是一個民族的文明經過成長、沉淀、升華到成熟,能夠傳承下去的一種長久的文明。

        《望東方周刊》:你在書中說,要“明確我們的文明根基”。我們的文明根基是什么?

        孫皓暉:作為對中國原生文明的深入透視,僅僅有《大秦帝國》是不夠的。中國文明史對歷史事件的記載、研究、考證最詳細,但我們對中國文明狀態的總體解析和分段研究基本上沒有。

        當前,我國文明正處于轉折期,社會上出現各種文化思潮。我們應該站在文明史的高度去思考中國文明。

        秦前三千年的歷史文明可以牽扯出中國文明的所有脈絡。秦帝國是中國統一文明的正源,秦及其之前的源頭思想都是我們的財富,我們應該利用好每一筆財富。

        《望東方周刊》:你在書中講到,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后的兩千年,中國文明就呈現頹勢。你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孫皓暉:夏、商大體上是邦聯制時代,周進入了聯邦制時代。在這個過程中,各諸侯之間的聯系不斷緊密。春秋時王權開始衰落,諸侯們開始不斷改革、創新、競爭,最后認識到板塊分裂不利于我們的生存。到了戰國中期,天下一統的趨勢逐漸清晰。

        秦的統一正是順應歷史潮流的結果。秦統一了中國的疆域,也統一了中國的文明。漢高祖對秦各方面的制度進行了繼承和發揚,但這種狀況持續到漢武帝時開始發生變化,漢武帝在社會制度上繼承秦制,而在統治思想上則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從漢武帝至,雖然科技方面有些成就,但這兩千年的中國文明基本處于停滯階段。因為在這兩千年的中國歷史中,政治制度沿襲秦朝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越來越趨向于僵化。

        客觀、公正看待儒家思想

        數年前,全套《大秦帝國》出版,規模達到空前的六部11卷,超過500萬字。其中,第一部《黑色裂變》已拍成電視劇播出,敘述主題是商鞅變法。

        這向來被認為是中國法治文明的起點。只是,秦人的開拓沒能維系太久就迎來了秦二世滅亡,繼之而起的是統治中國思想史的儒家學說。孫皓暉對儒術獨尊的批評有些激烈,他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悲劇、最大的荒唐。而這一觀點經由電視劇傳播后,讓他招致諸多非議。

        在三卷本的《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中,孫皓暉依然試圖撥開中國文明源頭的迷霧,再次論證重現文化多元的重要意義。只是,他被論者戴上了“揚法抑儒”的帽子。

        《望東方周刊》:為什么會有這種批評?

        孫皓暉:我并不承認是在“揚法抑儒”,我只是客觀呈現歷史原貌。在原生文明時代,法家思想占據主導地位,而儒家思想并不被看好,秦的大一統也是得益于法家思想。所以當我把這種客觀事實呈現出來的時候,有人會對我有誤解。

        《望東方周刊》:怎么認識一些人主張尊孔的現象?

        孫皓暉:當前社會思潮多樣化,儒學熱也興盛起來。由于受兩千多年儒家思想統治的影響,大家本能的向儒家思想附會,比如一些學校讓學生們背“四書五經”而不是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等等,有再一次把儒學推到“獨尊”位置的傾向。

        我的觀點是,儒家思想有很多精華,但也不能全盤接收它或再次讓它“獨尊”。儒家不是中國文明唯一的思想體系代表,而是我們百家思想之一。不能獨尊也并不是說它就要被徹底否定或廢除。所有原始思想并無高低貴賤之分,應以寬容的心來接納,把中國多種文化思想體系融合,實現文明的多樣化。

        也有人認為,從漢朝開始,歷代統治者都大力推崇儒家思想是出于維護統治的需要。這種說法我也是不同意的。對儒家思想應該客觀、公正的看待,把它向有益的方向引導。

        近現代歷史上,我們很長一段時間徹底排斥儒家思想。五四時期倡導“打到孔家店”,這種徹底否定儒家思想的做法太偏激。儒家思想雖然保守,有它的局限性和不足,但也有很多精華值得繼承和發揚。“”時期“打倒孔家店”也是一種極端做法。

        中國的獨特表現是文化信仰

        在孫皓暉的治學生涯中,他原本長時間傾注于法學領域。轉向對中國文明史的研究還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事情。

        孫皓暉對當年曾經占據一定市場的黃色文明落后論、中國文化醬缸論不以為然,在他眼里那是一種文明上的自我矮化。孫皓暉說,這正是促成他轉而研究中國文明的原因所在。

        “中國文明的強大和不朽,在雄厚的原生時代。”孫皓暉坦言,他希望能通過揭示中國原生文明在前三千年歷史實踐中的強大生命力,進而明確中國文明的根基、確立國家的文明話語權。在他眼里,這是實現民族復興與文明跨越的必備歷史條件。

        《望東方周刊》:如何認識當今時代的知識分子?

        孫皓暉:當前中國一些知識分子中有一個特點就是精神分裂,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崇洋”,他們崇尚西方的自由民主,認為西方的所有思想都是好的,全盤西化。其次,他們在對待中國文明遺產的時候,又主張儒家獨尊。

        民主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共同追求,中國也追求民主。但是,民主需要的是相互協商和彼此退讓,如果主張“獨尊”,又怎么能夠建立起民主呢?

        在英國,莎士比亞只是代表一種文化而不是代表一種思想,而中國孔子的儒學成了我們兩千多年“獨尊”的文明,這實際上代表的是一種理論趨勢。

        學習西方,需要學習的是西方的方法論,而我國的一些知識分子一直沒有完成方法論的革新。比如,五四時期很多學者外在打扮等方面學習西方,出門西裝革履,可是回到家里奉行的仍然是儒家思想的家庭倫理觀。

        《望東方周刊》:有種觀點認為,當今一些人缺少信仰。你這樣認為嗎?

        第3篇:儒家思想的主要觀點范文

        關鍵詞:儒家經典 思想品德教育 爭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131-01

        以下是在之前關于現今有些學校實行背誦古詩詞和閱讀“四書”“五經”的學習要求,社會文化工作者專家們對此爭議的一些觀點:

        持支持觀點一方:不遺余力地推廣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的代表性人物,當然要屬我國臺灣漢學教育協會理事長王財貴博士,他認為,“要振興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絕對不僅僅是因為我是中國人,乃是因為我們這個文化是有意義的,是有真理在其中的。”中國儒家思想文化已經有近兩千多年的歷史,儒家文化中的“仁”和“孝”思想一直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有重要的影響,直到現在依然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持反對觀點一方: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劉曉東認為,王財貴是在顛覆現代觀念,提出“填牛”理論和記憶的“黃金時期”理論,主張讓學生硬背經典。而劉曉東認為,閱讀或者誦讀經典,應該是建立在懂了的基礎上。如果不懂就進行背或者誦讀,那就是機械記誦。

        筆者認為:首先我們要明確經典對于中學生發展和思想教育的一個作用,中國儒家思想文化已經有近兩千多年的歷史,儒家文化中的“仁”和“孝”思想一直對我國的國民思想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當代學生的影響,更為深刻,直到現在依然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儒家經典形塑了我國一代代讀書人的思想、人格和精神氣質,成為了國人立身處世的行動準則。其所蘊含的教育理念,對當代中學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而今,儒家經典更是走出國門,成為了全世界人民共享的精神文化遺產。

        那么,儒家經典對于中學生而言,有什么樣的教育影響和作用呢?

        1 培育中學生的民族精神,涵養人文情懷

        我國初中生年齡普遍在12-15歲,此時正處于青春叛逆期。顯然,這個時候的思想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儒家思想中的“和”與“孝”可以有效激發中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愛民情感,可以有效地培養初中生的民族精神。當代學生所處家庭、教育、社會和生活,相比以前的學生,完全沒有經歷過歷史和政治上的動蕩,更是沒有遭遇過巨大的挫折。因此,當代初中生無法體會國家衰榮,更是沒有較強的榮譽感。但是,當代中學生正是祖國的未來,明日的太陽,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至關重要。我國從2009年起,就增設清明、中秋等民族節日為法定假日。清明掃墓祭祖,中秋闔家團圓,端午悼念愛國詩人,重陽登高敬老,這些傳統節日,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經發揮并繼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生能夠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當中感染到這樣的情懷,從而轉換成真真切切的愛國情感。

        2 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論語》中有很多關于端正學習態度的方法,并對學習習慣的培養作了詳細的說明。尤其是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這兩句千古名言,直到現在依然不衰,孔子不僅要求每一個弟子都要端正學習態度,還要溫習書中的知識點,以便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孔子的這種儒家教育思想不僅對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且在整個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極大影響,國外的很多學術家都將孔子的這種教育觀點列入教科書中。對于教師來說,不僅要學會如何教給學生正確的思想,還要注意教給他們新方法,使他們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 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

        儒家文化中的很多思想觀點都與目前的初中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是一致的,其主要目的基本上是一樣的,那就是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也就是說美德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跟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有關。好的環境可以使人受到移默化的影響,逐漸培養好的思想品質,不好的環境可能會使人受到壞的影響。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青少年,有利于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會對學生習慣的養成和人格的培養奠定基礎,是青少年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一旦習慣養成就將很難改變。個別學生思想品質的提高還可以帶動周圍其他學生的思想品質的提高,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4 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儒家思想中很多都是關于“利他”行為的精神,這導致我國未來的中小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很可能會朝著“利他”主義方向發展,這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因此,每一個歷史朝代都會出現很多不怕犧牲的英雄人物發揚這種文化。當代學生具有基本的學習吸收能力,正如王財貴博士所說,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就像是海綿似的吸收,是整體的吸收。也許初中生由于時代的不同,無法完全地理解儒家經典,一時消化不了沒有關系,可以用一輩子去消化。因此,儒家經典實際上可以影響一個學生的一生,因為他在初中階段就已經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

        第4篇:儒家思想的主要觀點范文

        關鍵詞:中國法律;儒家化;影響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5月9日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法制文明古國,中華法系博大精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傳統法律繼承發展,代代相傳,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自成體系,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可謂獨樹一幟,而這一過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受到儒家倫理思想的深刻影響,儒家中的基本法律思想與傳統法律逐漸滲透融合,肇始于兩漢,發展于魏晉,形成于隋唐。因而,法律儒家化成為中國傳統法律形成發展中最重要的特點。

        一、中國法律儒家化的歷程

        自漢代春秋決獄開始,中國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謂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將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倫理法的性質,即以儒家思想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實踐中定罪、量刑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中國法律的儒家化從總體而言,就是通過引經決獄,引禮入律的方式,將儒家思想貫徹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個法律實施過程中,使儒家思想成為刑事的、民事的、婚姻家庭的、行政的、訴訟的等各個法律部門的基本原則和靈魂,也就是說,儒家倫理道德獲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權威。中國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禮法合一的特色,影響深遠。中國法律的儒家化運動由董仲舒等人發起,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1、開始階段(兩漢時期)。自漢代春秋決獄開始,中國法律走上了儒家化道路。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引禮入法”便成為了法律儒家化的萌芽。所謂“禮”,是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存在、旨在維護宗法血緣關系和等級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則和言行規范的總稱。用“禮法”二字來描述儒家傳統思想與中國傳統法律彼此之間的關系可謂是點睛之語。禮與法的相互滲透和融合構成中華法系最本質的特征,并形成了特有的中華法律文化。

        2、深入階段(魏晉南北朝時期)。從魏晉時期開始,儒家學說與法律的聯系更加緊密起來,儒家經典逐步取得了與法律并駕齊驅的重要地位,其突出標志就是禮、律并重。儒家思想開始滲透到立法領域,掀起了引經注律的。中國法律的儒家化向縱深邁出了具有實質意義的一步。到曹魏后期,人們已常把刑與禮相提并論,《三國志·魏志·劉庚傳》載:劉庚“與丁儀共論刑禮,皆傳于世”。由此可見,此時,禮刑已被人并提。

        3、完成階段(隋唐時期)。經過魏晉南北朝至唐,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全盛時期。唐律無論結構、內容均已蔚為大觀。禮與法的結合也臻于成熟和定型,可以說一整套體現封建宗法等級思想與制度的禮,基本上法律化了。唐律是中國古代禮法結合的典范。“引禮入法”開始于戰國末期,形成于秦漢之際,確立于漢武帝時期,成熟于隋唐時期,這是中國法律儒家化的最后完成階段。

        中國法律的儒家化過程,至隋唐已基本完成,儒家思想對中國法律的影響,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為中國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議》中,《唐律》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為一體,從而也形成了儒法合流的法律體系。另外,從兩漢至隋唐,儒家思想對中國法律的影響是逐步深入到最后完成的過程。

        二、中國法律儒家化的歷史根源

        中國法律儒家化之所以由兩漢發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發展至隋唐最終定型,之所以要經歷這樣一個漫長曲折的演變過程,其原因在于中國法律儒家化實為歷代統治階級對于一個龐大封建帝國運作方式的具體、深遠、長久的試驗和探索的過程。

        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各學派對于如何治國、采取什么樣的思想治國有過很大的爭論。儒家思想基本上繼承和發展了西周以來的“禮治”和“明德慎罰”思想。墨家的思想以“兼相愛、交相利”為核心。他們還要求“賞當賢、罰當報,不殺無辜,不失有罪”。道家的《老子》堅持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莊子》則更宣揚了一種法律虛無主義。這諸子百家唯有堅持以法為本,奉法令為巖性準則、嚴明賞罰的法家以“法、勢、術”結合,在統治者的支持下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統一、建立了第一個封建帝國。但遺憾的是,法家的嚴刑峻法難以長久地、合理地維持帝國的正常運轉。有了長期的歷史實踐,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先秦之子百家的學說,我們很難找出可以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每一種學說都難以始終維持封建帝國的長治久安。而中國法律的儒家化難以單獨依靠先秦的儒家思想。如史家所言,漢武帝乃至中國歷代許多君主所實行的策略可稱為“外儒內法”。所謂中國法律儒家化本質上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加之法家、道家、陰陽家的部分觀點,并從理論上將君權神化的思想固化,從具體操作上將儒家思想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以達成二者的統一,從思想根源上將“宇宙觀與現實政治混為一談”。而這一龐大而深遠的實踐在中國古代的法律演變和政治發展中不斷進化、發展、完善、最終成為維護封建社會等級制度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相適應的有力工具。

        三、儒家思想影響下中國法律的特征

        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古代法律與西方宗教影響下的法律有著明顯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現在:

        1、禮法思想融合。儒家的禮法思想的一個很明顯的特征便是融禮于法、融法于禮,因此,很多時候法律和禮是很難區分或者說相互融合的,但是法律于禮在本質上應該是有所區別的,起碼來說法律應該普遍是強制性的、成文的、規范的,而禮則應該是任意性的、不成文的,也不具有嚴格的規范性。但是,儒家的禮法思想將二者進行融合,也就導致法律在形式上很難不受禮的不成文、不完全規范性的影響。

        2、突出重刑輕民。如前所述,禮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不管是上到皇帝、大臣、百官,還是下到普通的民眾,都嚴格遵守著封建的禮教關系,因此,在中國古代,違反禮的行為為法律所嚴格禁止,導致很多本應屬于民法、行政法調整的對象最后也落入刑法的管制范圍內,因此有“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里者也”(《尚書·康誥》)的說法,最終形成重刑輕民的特點。

        3、禮法界限模糊。儒家將法引入政治學說中,并未將法與禮完全并列或對立,更未將法律規范置于道德規范之前,而是以法作為禮的補充,建立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事實上,那個時代的人恐怕都很難分清哪是道德禮教,哪是法律規范,更多的時候,違反道德禮教的行為便是違反法律的行為,同時法律規定的違反法律的行為也都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禮教的行為。法律與道德禮教的界限非常模糊。

        四、中國法律儒家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在中國法律儒家化從開端到發展再到完成的過程中,儒家思想對中國法律的影響也逐步深入,這種影響是全面的,主要表現為禮法合流、德禮并用、德主刑輔等法律思想的確定,儒家基本法律原則和具體法律觀點的形成,以及儒家思想在法律儒家化過程中對司法實踐領域的影響等等,不一而足。

        1、封建特權思想的影響。我國現行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這就要求我們執法必須嚴肅、公正和無私,不管是誰違反了憲法和法律,都應同樣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憲法、法律之上的特權。但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出現一些和憲法規定相悖的現象:違法行為、犯罪事實相同,由于違法者身份的不同,在懲治上就大不相同。

        2、“無訟”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法律的儒家化主要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所以作為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思想就不免滲入到傳統法律思想之中,其中“無訟”思想就是這樣一個具有兩面性的例子。一方面“無訟”思想與今天的“以德治國”有著某些相通之處,另外,儒家倡導維護和諧的人際關系,通過調解方式解決社會糾紛,也有其合理之處。可是從另外一方面講,它也否定了通過制度化、法律化的司法訴訟程序來解決各種社會糾紛的必要性。從司法制度上講,訴訟是依法治國基本方針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但儒家的無訟思想將許多糾紛排除在司法管轄的范圍之外,這就為人治留下了廣闊的空間,會使行政權力的濫用和腐敗得不到法律的有效制約。

        3、“仁政”思想的影響。自從傳統法律儒家化之后,“仁政”思想也隨之走進了歷史舞臺。“仁政”思想里就有許多許多值得我們今天拿來借鑒的地方。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所提出的“仁政”思想,指出當政者必須以仁愛之心待民。他說:“仁者,莫大于愛民”。儒家思想中關于加強人的道德修養、實現人的價值與尊嚴的思想對我們現代人仍然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而其中“孝梯”、“仁義”等道德標準仍應為現代人所遵循,無論歷史發展到什么時代,孝敬長輩、尊重他人、重承諾、守信義等美德都將是衡量一個人人格完善與否的標準。

        4、“人治”理念的影響。儒家化的法律形成了“人冶”的理念。儒家主張“為政在人”,這就決定了中國封建社會所實行的是君主一人之治,以一人代替上天治理國家。然而,人治往往具有很多弊端,最終也是人亡政熄。中國儒家化法律所確立的人治觀念對當今推行依法治國仍然還有很大的破壞力。另外,儒家化的法律維護形成了中國的倫理道德社會秩序。中國的倫理道德在儒家的提倡中逐漸形成,并經過政治上升到法律予以貫徹實施,法律推動和促進了倫理道德的形成,并最終形成了穩定的封建倫理道德秩序,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總之,中國古代法律的儒家化,為中國封建社會國家法律的形成,為后世法律的演變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形成了獨特的中華法系。同時,對我們今天推進法治改革具有重要的參考借鑒意義。

        五、結語

        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既是全方位的又是深層次的,體現在法律方面,便是傳統法律儒家化的過程,自從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引禮入法”便成為了法律儒家化的萌芽,歷經了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和完善,到隋唐時期《唐律疏議》的頒布,標志著禮法結合的全面完成,儒家思想遂成為了封建法律的正統思想,將中國法律史推向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階段。自此以后歷朝歷代均沿襲不變,并對后世封建傳統法制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從現實生活中找到這些影響的影子。

        從上面一系列的分析中可見漢代法律儒家化的歷史選擇的全過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一歷史選擇的過程不是隨便完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充滿著歷史必然性的選擇。我們應該從中國法律儒家化的這一歷史選擇過程中看到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并利用這一規律去指導我們探索歷史上的其他各種問題,從而更好地從歷史中獲得對我們有益的經驗教訓。

        主要參考文獻:

        [1]王凱.論中國傳統法律儒家化的歷史進程[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9.10.6.

        第5篇:儒家思想的主要觀點范文

        本文通過對儒家傳統觀念思想的研究,從積極、消極兩個方面對儒家思想與我國當代法治觀念間的關系進行討論,進而對兩個關系做出更明確的認識。

        關鍵詞:儒家思想;當代法治;觀念;影響儒家思想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以博大精深的內涵對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起著重大作用,同時一些經典思想更對當代中國法治觀念有著追本溯源的影響。當然,這里的前提是儒家思想對中國當代法治觀念和進程的影響是包括正、反兩方面的,即積極促進和消極阻礙兩個基本層面。但儒家思想對中國當代法治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從哪些方面進入法律系統的,仍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一、儒家思想對當代法治的積極影響

        談及儒家積極思想對當代法治的影響,其實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對該問題就行認識,也就是說儒家思想的哪些特色對我國當代法治起到了積極作用。

        1、對宗法倫理觀念的看重。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血緣宗親為結構方式的階層社會,君臣關系、父子關系構成了社會的主要關系類型。在整個社會中,皇帝是整個社會的最高領導者和一切行為準則的制定者;在家庭中,父權又有著至高無上的決定權力。而儒家向來是這種社會關系和觀念的大力推動者,他們堅持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人倫”成為一個古人在社會中首要遵循的行為準則,從而維護著社會的和諧、穩定。可以說,正是儒家的這種君臣父子觀念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封建社會道德倫理觀念的形成的和社會結構的構成。現在看來,這種觀念是相當錯誤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以觀念為手段促成社會穩定的做法與當代社會的法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2、提倡“人性本善”。儒家的亞圣孟子提倡“性善論”,他認為人性本善,同時重視人的后天道德修養,宣揚依靠這種道德力量對人進行約束,從而達到統治者對人的管理目的。同時,孟子觀點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統治者本善是善良的,不會做惡的,所以統治者才能對九州四海進行正確的領導。不難看出,儒家的這種性善論的根本目的還是在于對社會的管理,這也與儒家講究“入世”的觀念是相一致的。

        3、弘揚仁政思想,強調“內圣外王”。儒家講究“內圣外王”,內圣也就是說通過嚴格的道德修煉,達到個人道德修養的大成;而外王則是講求個人所達到的社會成就,這種從內到外的過程是通過“格物致知”達到的,最后的目的外化出來則可以用“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個字來概括。而對于君王來講,除了要做到上面提到的兩點外,還需要具備仁愛的思想,孟子就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也就是說君王需要以老百姓為重、自己為輕,仁政愛民才能長治久安。從這兩個角度看,我們會發現驚人的一致性,也就是儒家思想對個人思想和行為的約束性。當然,這種思想也正是當代法思想所堅持的理念。

        總體來看,“儒家道德思想與當代法治觀念有著一定的契合性”[1],尤其是儒家所推崇的以德治國、仁者愛人等思想,正是我國當代法治思想的基本理念。在我國當代法治思想體系中,這種德育思想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刑罰可能會對一個人的行為產生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的短暫性和滯后性是無法與德育思想相比肩的。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國家沒有正確且合理的法治思想,而只是一味堅守酷刑的話,是絕不可能維持長治久安的。對此,孔子曾有過這樣的觀點:“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則格”,就是說想要從根本上清除犯罪現象的發生,維護國家穩定,首先要加強的就是老百姓的道德品質和觀念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在人們的心中筑起一道安全的防線,也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犯罪的發生,所以,從觀念上普及法治思想才是提高社會整體法治觀的最佳途徑。

        二、儒家觀念對當代中國法制的消極影響

        儒家思想觀念固然與當代法治思想有著許多默契點,但歸根到底是兩種不同社會土壤上結出的不同果實,兩者在屬性和根本目的上有著天然的區別。儒家文化從根本上是為了維護極小部分統治者利益的手段和武器,而我國當代法治思想是維護社會穩定、保證全體人民當家做主的重要手段。但盡管如此,儒家傳統文化思想中的許多“糟粕”還是對我國當代法治觀念產生著許多消極影響。

        1、將國、家、人、法四者相互糾纏,分割不清。在儒家傳統道德觀念中,三綱五常思想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宋代程朱理學之后,“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思想越發嚴重,將個人自由捆綁在國與家的大棒之下,而在這種觀念下,法律的性質和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法律成了維護君王統治的手段,個人的行為如果觸犯了君王也就帶有了觸犯法律的性質,可以說這是嚴重違背當代法制精神的;其次,將國家個人相雜糅,也就為法律染上了強烈的“人”的色彩,君王可以依據感情或其他因素來對一個人的生死做出最高決斷,而不需要受法律的制約,因此,求情也就成了古代社會長盛不衰的現象,這種混亂不僅嚴重制約了法制體系的建立,更是其形同虛設,從根本上喪失了權威性。

        2、君王的仁政與權力制約間的嚴重沖突。上面已經探討過,君王在古代社會中具有最高的決斷權和絕對意志,而在西方社會中,法律的平等性則決定了每個人在法律面前都是一律平等的,不存在特殊的可能,正因為中國儒家長期宣揚“性善論”,主張開仁政,施仁愛,所以君王一般都會在決斷時從輕發落,“需要對觸犯法律的人施以仁愛,才能彰顯身為君主的仁慈”[2],但從本質上看,這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嚴重觸犯了法律體系的獨立性,從而導致法治思想在傳播中的失敗,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法治應當多向西方靠攏、學習,樹立良好的法治和制約、執行觀念。

        3、“性善論”對法治的解構。儒家的性善論在重視人的價值和對人性看重的同時,也很容易導致對人的過度夸大,從而掩蓋住法治思想效果的發揮。孟子在四心說別強調“仁義禮智”,強調人心的巨大作用,但就本質而言,人的成長需要面對的是以利益機制為主要構成要素的巨大體系,不可能僅僅按照心靈的意志去行動。從另一個角度看,孟子在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和道德的教化作用的時候,已經對法律地位的否定予以了默認,從而導致法律價值的喪失和社會體系的脆弱。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儒家傳統道德與當代法治思想存在著許多背離的地方,而正是這種背離也導致了儒家傳統思想在社會實踐中的最終“失效”,當然,從社會發展的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這也是歷史演變的必要過程。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結構和發展方向的快速演變,我們在當代法治思想和法制體系都已經相對健全的背景下對儒家傳統思想和當代法治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是具有全新價值和意義的。我們在這樣的過程中既需要看到儒家思想對當代法治積極影響的一面,同時也要注意到儒家思想本身局限性帶來的弊端,從這兩個角度出發,才能更精確地保證我們在認識問題時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吸收傳統文化中的有益部分,摒棄糟粕思想,更好、全面地保證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健康、良好運行。

        參考文獻:

        第6篇:儒家思想的主要觀點范文

        關鍵詞:人本思想 教學應用 思想教育功能

        據相關的調查資料顯示,傳統的儒家思想主要弘揚對其他人要有尊重之心,要主動的關愛他人和愛護他人,所宣傳的是一種大愛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是對人心理素質的完善。其是建立在批判主義和傳承主義基礎之上的,儒家思想將不同的教派思想進行了有機的融合。千百年來,不論時代的變化和發展,儒家思想始終都是中國文學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弘揚在我國歷史發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儒家人本思想的主要內容

        小時候,大家都看過三字經,其中眾多語言,對于以前乃至現代的人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及應用價值。列舉其中的典型語段,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此句話一直被大眾所傳唱,具體分析其所涵蓋的意思,其實就是對于人性的一個觀點闡述而已。而孔子也有言論:性相近,習相遠。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質上是涵蓋了大家――儒家的思想。從孔子的角度來看,其更加看重于人性本善的道理,當然這一點也得到現今社會的重視以及擁戴。再進一步的對孔子的言論以及思想――"信任"進行研究,其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分析:首先,人自身實現以及思想等其他方面的完善;其次,教育本身所具備的功能性。所以,也正呼應了上面所提及到的孔子的名句。而當今社會,對于人自身的價值以及理想價值更加重視,所以也加大了本身的培養力度。

        二、儒家人本思想在高中教學中教育功能的體現

        (一)儒家人本思想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教育的個體

        儒家的人本思想有利于督促和指導人們會形成正確的三觀、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這些規范、原則、觀念并不是約束個體的排他力量,而是促使個體盡可能的完成特定任務的引導源,孔子希望人們通過學習“克己復禮”的修養,認識真正意義上的“道”,最終達到認識自己,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目的,推己及人,調整自己的行為舉止。

        以人為本,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健康發展,是我國社會的核心與主流。以人為本也是思想政治教學理念中把學生看作是教學的主體和目的的一種行為。在教學中,應該尊重學生的價值觀,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學生的個性潛能發揮創造條件和提供空間。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該主動和學生交流,研究學生,積極的研究不同時期學生個性和行為的不同變化,善于運用靈活和具有發散性和創造性的思維來改善教學方式,主動適應和選擇并改造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積極的充滿正能量的思想政治學習氛圍。

        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生應該能夠保證學生可以大膽的、自由的、無拘束的發揮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這需要教師與學生保持經常的思想和生活方面的交流。在交流期間,教師應該注意觀察學生的情感變化,從而做到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教師關愛學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這也是人本思想在教育教學中的體現。所以,教師也要做到理解學生,理解他們的言語和行為,理解他們的選擇和思維。特別是了解他們言行舉止的原因與內涵,這樣才能夠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去幫助學生和指導學生的實際思想和行動。

        (二)儒家人本思想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教育的社會

        政者自身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孔子本人尤為重視的,一個民族的興衰榮辱和一個國家的政者是密不可分的,他關乎著道德社會繁榮和道德內在動力的形成。為了促進社會教育的發展,儒家重視人的思想和教育的聯系性,財富因素對于人素質的提升有著重大的作用,所以儒家重視財富在教育中的導向作用,以財富為標桿,可以區分君子和小人,君子“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即使窮困潦倒亦不會改節,小人在窮困的影響下就會無所不為,不利于社會穩定和諧的發展,這些因素對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存亡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儒家的人本思想中關于社會最基本單位的構中,要求“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將尊重長輩和孝順父母放在學習的首位。另外,儒家強調通過正當的途徑實現財富的獲得,主張限制人們對財富追求的欲望,強調一切個人行為都要合乎“禮”的要求,如反對暴殄天物,主張節用至仁,講求適度的原則,形成一種理性的消費行為,當今社會所提倡的餐盤文明,就是對儒家這種思想的完美繼承與發展,在儒家教育文化中吸取其合理的成分,力求達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古論今,革故鼎新”。

        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助于對人本身身心成長的幫助,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思想政治內容,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在未來融入于社會,服務于社會,幫助他人,組建家庭。這是人類發展的自然規律。教師應該在思想政治的教學中做到“以人為本,以社會為背景”的教育思想導向,告訴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程的目的不但要豐富自己的頭腦,也是為了更好的融入于社會,幫助學生建設他們的心智教育,主張他們對于自身欲望與來自社會的誘惑的控制,做到窮則獨善其身 富則兼濟天下。

        結束語:

        在整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儒學得到了不斷地創新與發展,儒家的人本思想也是以各種形式呈現在高中的教學應用中,國學、實學、顯學、新儒學都是對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也是儒家文化中的基本內核和基本內容,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發揮個體的社會功能,夸大人本思想的應用范疇,以儒家君子為主體的教育方法,加強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從而實現儒學人本思想在教育中的最大效用,促進教育的飛躍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何建華.人本思想的呼喚與構建――兼談中國化的新成果[J].江西社會科學,2013(9).

        [2] 張思軍,鄧淑華.西方思想史中的人本思想與利益范疇的內在聯系[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1,32.

        [3] 丁純杰,李雙貴.人本思想的高校大學生創業服務問題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6).

        第7篇:儒家思想的主要觀點范文

        關 鍵 詞:北歐設計 儒家思想 以“情”為美 以“和”為美

        20世紀晚期北歐室內與家具設計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關注,其設計的獨特性主要表現在為公眾的日常生活而設計的理念、民主設計的思想和人文功能主義的信念,以及在面臨外來影響時對自己的優秀民族工藝傳統的繼承與發揚的態度等方面。北歐設計注重人情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一切又與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美學精神不謀而合。

        儒家的禮樂教化思想奠定了中國古代藝術教育、美感教育的理論基礎,它從不把藝術視為純粹滿足感官欲望和情感發泄的手段,而是把藝術與人的德性、智慧的培養緊密結合在一起,非常注重藝術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儒家美學強調藝術中的情感美,提倡“美善相樂”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中,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個體的生理與心理種種關系都處于和諧一致的狀態,這與北歐設計中強調的人情味、平和之美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 以“情”為美

        北歐家具在1900年巴黎博覽會初次與世人見面時,就以既具現代化又有人情味的特點在設計界引起轟動。它在適應本土地域文化環境的同時,在外形上一反德國功能主義作品中那種常見的冰冷、嚴肅的純幾何形式,將不必要的直線換成曲線,并傾向于運用當地傳統的木材、皮草等天然材質,使北歐的功能主義顯示出對自然與社會的親和力,因此北歐家具被稱為“人文功能主義”的典范。北歐家具和室內設計與其他國家的設計最大的不同在于突出一個“情”字,這個“情”不僅指的是具有人情味的人性化設計,同時也指本民族深厚的傳統情調。它與漠視民族差異、忽視人的心理情感的早期功能主義形成鮮明對比。

        儒家對“”的基本態度,奠定了中國美學“以情為美”的思想基礎,儒家思想認為符合禮的“情”是善的,而超乎禮之外的“情”是惡的。到六朝時期,將“情”從道德禮教的牢籠下獨立出來,在文藝美學中出現了“以情為美”的觀點,“詩人有情就有美,無情就無美,寡情就少美”,這一觀點與德國早期功能主義漠視人情、冰冷、機械的設計理念相對立,而北歐提出的“人文功能主義”重情、表情同時又不失功能主義的原則,得到長足發展。《詮賦》篇說:“情以物興,物以情觀。”創作是物與情互相感應、互相生發的結果,而作為設計的創作也是如此。蔑視創作中的“情”,無視設計創作中的“感”,其作品必將是蒼白無力、冷漠呆板的。

        明末清初的藝術家提倡以“情”為至善至美的美學思想,即凡是至美的文藝作品,都是飽含情感之作。北歐設計不僅具有合理的功能要求,更重要的是強調設計對人心靈的撫慰與寄托。與冰冷的機械功能主義和一味追求時尚的產品設計截然不同,北歐設計體現的是北歐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傳統的眷顧和對人性的關愛。因此,北歐設計所具有的飽含深情的生命力正是北歐設計興盛的根源所在。

        二、以“和”為美

        無論是室內設計,還是家具設計,北歐設計師都強調與周圍環境的相和諧,把建筑、家具及產品設計作為自然環境的補充。在傳統與現代設計觀念的雙重沖擊下,北歐設計盡力保持著兩極間的平衡,現代設計的機械、冰冷、嚴格、準確等特征,在北歐設計中都作到了恰如其分的修正,并將其真正優雅的個性化、人情化的因素融合起來,注入到現代機械化生產的設計之中,形成了熱情、歡快、富于生命力的設計品位。人們在其中可以體會到一種遠古與現代渾然一體的藝術生命在搏動,呼喚著對自然、生命、藝術敏感的心靈的回應。

        儒家思想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了“以和為美”的思想,使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達到和諧,同時也指形式元素關系的和諧。“和”之美的現實表現形態有天地之和、天人之和、人人之和、政和為美、人和為美等。在中國古代的文藝美學中處處都有“和為美”的體現,比如“樂之務在于和心”“琴所首重者,和也”,都是指藝術之美重在心和、情和。

        天人之和是中國古代處理人與自然、神靈關系時所追求的審美境界,古人一直追求自身與“天”(神靈、自然)處于一種和諧狀態。在北歐設計中,這種天人之和的表現便是人與自然的相協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北歐人希望能回歸自然,成為自然的一分子,輕松隨意、順乎本性地居家度日。北歐設計所展示的是以其特有的方式所創造和升華的、潛藏于材料本身的、固有的美。這種尊重材質、尊重自然,以及與自然相融合的設計理念正是北歐設計的根本特征。

        以“和”為美的儒家美學在藝術設計中強調技術與藝術相結合、形式與功能相結合,要求設計藝術要恰到好處,強調中和之美。北歐設計所反映出的自然與生活之美是平和的,不會引起感官和心緒的騷亂與擾動;同時,北歐設計中所表現出的分寸感、表現力、柔情等,尤其是無可比擬的優雅,使我們感到仿佛面對著完美本身,而這也正是儒家思想以“優柔平和”為最美的體現。

        北歐家具與室內設計所表現出來的濃郁的民族情感和人情味,與自然、社會相和諧的設計理念同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以“情”為美、以“合”為美的藝術精神是一致的,它們都表現出一種情趣高尚、情理融合為一的藝術精神。這種藝術精神對現代設計,尤其是對我們中國的現代設計至關重要。因為只有立足民族、重視情感、尊重自然、崇尚生活,我們的設計才能更快、更強地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Scandinavian Design. 《Chiharu Watabe》. Petit Grand Publishing. Tokyo: 2003 First edition

        [2]Scandinavian Design .Charlotte and Peter Fiell. Taschen. Cologne: 2002 First edition.

        [3]易曉著《北歐設計的風格與歷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第8篇:儒家思想的主要觀點范文

        摘要儒家思想作為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的主體和靈魂,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并成為中國體育文化特色的思想源泉。我們有必要對儒家學說中的不利因素進行剖析和揚棄,培養中華民族特有的健康向上的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為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繼承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

        關鍵詞:儒家思想 中國傳統體育 文化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儒家思想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文化,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或多或少的影響。在數千年體育文化發展史里,中國的儒家文化思想,在傳統文化和思想中占絕對的統治地位,同時儒家的文化思想對我國現代的、特別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現代體育文化的現狀,是儒家思想在我國體育文化圈內的一個現實的、根源性的集中反映。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和體育行為都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從而使得中國傳統體育與西方體育都有著各自的發展方向,中國傳統體育逐步在體育思想、體育價值取向和體育體系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中國傳統體育文化。

        一 禮、仁思想與傳統體育文化

        儒家學說的理論核心是禮與仁。禮是一種正統的社會行為規范,“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求人人都要控制自己的私欲,按照自己的社會身份行事。這也是當時人們進行社會活動和社會交往所遵循的通用規范。仁,就是愛他人,愛自己認為應當愛的人。由于過分拘泥于“禮”,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在其逐漸發展的過程中,體育的競技性特征被慢慢消磨掉了。正如《禮記?射義》中所說:“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飲酒之禮,故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這里禮射被當成了實踐仁與禮的手段和方法,僅僅是為了“明君臣之義”和“明長幼之序”,禮射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人的體育競爭精神意識,而只是用以維護禮教和等級倫理秩序。

        在禮所容許的范圍內,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也有自己的發展。如在體育文化里,沒有、怪異和粗野的運動,沒有危險、野蠻的體育項目。運動的參與者都懂得遵守規則,合理競爭,實現了“禮”在“藝”先。再如孔子在談到射箭時說,比賽的目的是提高技藝,鍛煉身體,只要起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就行了。此外,都要求要加強友誼,比賽雙方要互相尊重,講究禮節、禮貌。這些思想在當今仍是可貴的體育文化思想。

        在傳統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體育競爭所需的最基本的社會環境是欠缺的。其實在體育活動中所進行的競爭是相當激烈的,有時甚至會發生野蠻的碰撞與沖突,這與儒家學說所宣揚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倫理道德及等級秩序不相融合,是對封建禮教的挑戰。在儒家思想觀念中,仁是有條件的,超過和違背了禮的仁是不允許的。儒家思想中的這種禮與仁,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從根本上是壓制人的個性發展的,個人的獨立人格、人的自尊自愛往往得不到尊重和社會的保護,更多的是強調個人的服從,這是對人創造精神的一種壓抑。其實,體育就是要讓每個參與其中的個體充分地展現自己,養成自己的獨立人格,用一種永不服輸的精神,力爭上游,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改進技術,推動競技項目的發展,這和儒家思想追求的禮和仁是有很大沖突的。

        二 中庸思想與傳統體育文化

        體育運動發展的根本在于競爭。無論什么類型的體育運動都充滿了競爭精神。但儒家思想提倡中庸,忽視競爭,與發展體育運動的精神相沖突。中庸所崇尚的是顏回式的準苦行僧般的道德生活模式,強調如何協調宗法人際關系的協調性道德,而不是提倡個人積極向上的進取創新精神。中庸之道強調無原則的調和,安于現狀,不為人先,嚴重制約了人的個性發展和自我意識的伸張,同時也泯滅了人們在體育運動中的創造力和競爭意識,結果導致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緩慢、缺乏生機。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儒家崇尚中庸的思想導致了中國傳統體育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從而缺乏體育特有的競爭精神,造成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難于順利發展。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教育,把自已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高度文明,達到至善、至仁、至德、至圣的理想人物,追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盛世和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在儒家中庸思想影響下,和諧成為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個體和諧、天人和諧,逐步形成了君子之爭以和為貴的倫理型體育文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競爭、對抗和有劇烈身體運動的項目在中國傳統體育方面的發展。在和諧觀點指導下,中庸思想講究人與人的友善,追求人體與自然的統一,強調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反對人與人的對抗,反對人對自然的獨立,挑戰和對抗,而強調二者的對立統一,逐步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體育文化體系。

        三 天人合一思想與傳統體育文化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另一特色,天人合一思想就是指自然界與人類之間存在一種統一協調的關系。受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表現出典型的對立統一特征,始終將人的整體和諧作為健身練習的出發點和最終追求。中國傳統體育把世界的兩大基本要素,即人與自然看作是一個對立統一體,強調天人合一;把生命的兩個主要標志精神與軀體看成一個整體,強調神形合一。這種整體的自然觀和生命觀在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中表現得尤其明顯,在傳統的氣功、武術和養生體育活動中隨處可見。它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和人的心理與生理的統一,主張通過身體鍛煉來促進精神升華,從而實現理想人格的塑造。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我國一些以陰柔文化為特征的項目,如中國圍棋、氣功、太極拳等,都得到了廣泛傳播,逐步發展成為中國傳統體育的代表項目,進而傳播到東南亞各國甚至全世界,成為人們養生、健身、內修和調節身心的體育活動,受到全世界的歡迎,在世界體育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 重文輕武與重義輕利思想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注重文教的國家。儒家主張禮義修身,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鄙視體力活動、視體力活動為低賤之事的文化思想,進一步促使整個社會重文輕武,并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之中,并延續到今天。加上科舉選仕,強調文章、品德和門第出身,視武學為下品,這樣,重文輕武,蔑視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逐步成為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因此,在當時的情況下,很少有人在體育活動上去追求實現自己的價值,甚至有人對自己本身精通的體育活動也不提倡。更有甚者,封建統治者也拋棄了文武兼備的選仕標準,而以“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為選賢標準,并要求人們以和處世,以靜修身,嚴格按儒家的倫理道德修身養性,把有益于人們身心健康的體育運動視為“下技末務”,主張“損人間之末務,息田獵博弈之游戲”。重智力、輕體力,把強身健體、保家習武的體育運動看成“不急之末學”,為封建士大夫所鄙夷。由于封建體育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嚴重制約,體育運動在中國封建社會遭受冷落。有益于人們身心健康的體育運動結果從人們的需要中被排擠掉,因此可以說,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中晚期是止步不前的,也可以說是嚴重倒退的。

        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是重義而輕利的,主張“行義,遠利;義重于利,義高于利”,認為見利忘義是小人之舉。《論語?里仁》中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抑制了人們對個人需要的追求,把義作為一切利的前提,追求利必須是在義的允許范圍下進行的。這種“貴義賤利”的思想對我們正確處理人際間的利益關系、養成正確的價值觀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這是積極的一面,但這種義利觀反映在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中,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人們在體育活動中是通過競爭追逐功利的,只受體育活動規則的約束,而不受道德倫理規范的制約,只要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采用各種手段和途徑都是可以被認可的。因此,儒家思想中所宣揚的“義”就被拋棄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從而“義”的原則也就失效了,這在儒家思想看來是“不義之舉”,是儒家思想所不能容許的。所以,帶有競技性的體育活動也就很難被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封建家長制社會中的上層統治者們接受,帶有競爭性的體育活動也就難以找到自身生存發展的土壤,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也處處表現出這種思想的影響痕跡。

        參考文獻:

        [1] 李力研:《野蠻的文明》,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年。

        [2] 譚華:《儒家文化對中國古代體育的影響》,《四川體育科學》, 2000年第12期。

        [3] 唐桂黔:《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體育的影響》,《體育科技》,2004年第3期。

        第9篇:儒家思想的主要觀點范文

        在與許多企業家的交流過程中,筆者發現他們在企業管理中遇到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如何建立企業管理的關鍵基調,往高深里說,就是本企業的基本管理哲學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有兩種基本答案,一是通過企業文化來吸引人、管理人、留住人;二是通過嚴格的制度來構建規范化的企業管理體系,使企業管理擁有正規的發展壯大渠道。應該說,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但是都不全面,如果將兩者有效結合,也許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如果借鑒中國古代的立國之本,就可以歸納為“外儒內法、王霸雜之”。其中“儒”和“王”在企業管理中代表著企業文化,而“法”和“霸”則代表著企業的制度化體系建設。

        自從漢朝武帝時確立了儒家在百家之中的地位,成為國家的統治哲學以后,在國家的治理體系中一直遵循著“仁、義、禮、孝、信”的治國哲學,這也是儒家的核心理論思想體系,以這種核心思想來治國體現出天下一家的哲學基礎,通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哲學理論思想使國家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但是我們同樣應該注意到,僅僅利用儒家思想并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與根基旺盛。為了讓國家處于正常的體系運轉之下,治國名臣們提出了“外儒內法”的治國方略。其基本核心思想就是在對臣民的思想教化上強調儒家思想,在內部運行上強調通過法治來強制儒家思想得到推行,其中春秋戰國時的法家思想一直成為治國的主要基礎。“內法”的思想講求通過明賞罰、重獎懲來規范臣民的行為,撕去溫情脈脈的面紗,只求實際治國效果。戰國時秦國的崛起正是利用了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變法,才得以雄霸諸侯,統一天下。

        應該說,這種賞罰分明的做法是與目前企業中流行的制度化管理所完全契合的,通過制定完備的制度體系,明確規定獎懲措施,從而達到企業運行的規范化,保證企業戰略目標的完成,是企業管理所追求的境界。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僅僅使用制度化管理的手段,而忽略了企業中溫情的一面,往往使企業變得冷漠而缺少人情,人心渙散而無歸屬認同感,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缺乏,一遇誘惑容易違經叛道,絲毫不會考慮企業的利益與損失。就如中國古代明確表示實行法家治國思想,完全將儒家思想理論體系拋棄的秦朝與隋朝兩個朝代,其統治都不長久,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其拋棄儒家立國基礎而帶來的深層次文化原因。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国国产一级精品片免费 |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文无线码 | 亚洲中文字幕永远在线 | 色5月婷婷亚洲 | 日韩一级香蕉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