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意義范文

        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意義

        第1篇: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儒家思想;陶瓷;影響

        1 秦漢時期主流思想背景及發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薪火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此時期內,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學術勝景。而至西漢初期,社會動蕩、經濟衰弱、百廢待興。漢代的統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訓,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采取了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西漢初年,社會經濟再次煥發生機并迅速發展。而在漢武帝時期,為了進一步鞏固君權、加強中央集權,董仲舒提出“天人同構”的哲學思想,開始將政治與儒家思想緊密結合,使儒家思想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從而達到人們思想上的統一,并進一步加強了政治的統一。

        在當時,漢朝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大國和最強的帝國之一,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體系密不可分。為華夏民族兩千年來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上述來看,漢代新儒學思想適應了時代需求進行改革,其最重要的部分概括成為仁、義、禮、智、信幾個字。由于自孔子開始推行的教育平民化、廣泛化的“有教無類”政策,使平民百姓更容易學習接受儒家思想,奠定了基層階級思想基礎的廣泛化。人民因學習儒家思想而更有禮節,最重要儒家思想賦予皇權的最高統治力即“君權神授”。從而在思想上完成社會階級的統治,達到平衡的狀態,適應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社會大背景,影響了之后歷代君王的政策,也對現社會的人民思想有指導意義

        2 陶瓷在漢代的種類及發展變化

        兩漢前后延續了近五百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正是在兩漢期間中國完成了從青銅時代向鐵器時代的過渡,工具上的飛躍促使生產力大幅提高,同時也完成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社會性質的晉級也說明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達到歷史階段性的頂點。

        漢代時期的陶塑既為后人研究漢代社會生活提供了豐富而真實的形象資料,又為中國傳統雕塑、繪畫和其他工藝的發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漢代陶塑不愧為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

        釉陶是漢代對陶瓷工藝的杰出貢獻,棕色或綠色的厚重釉體是鉛釉陶瓷的一大特征。因燒制溫度大致800度左右,胎內含鐵,釉中含氧化鉛較多,被稱為“低溫鉛釉陶”。它的出現相比之前的陶瓷有很大的進步。釉的應用使陶瓷表面玻璃化,在高溫狀態生成一種類似玻璃質的材質,可以隔絕胎體與空氣的接觸,延緩器物的老化、風化,不容易脫落腐敗。但是東漢時期出現大量鉛釉陶瓷作為“明器”用于陪葬,質地不夠堅硬,釉層容易脫落。

        青瓷之所以叫瓷是為了區別之前出現的陶器。東漢后期,江浙一帶出現青瓷,釉色淡青,成器密度高吸水率低,達到瓷器的標準。青瓷的出現是中國陶瓷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由陶向瓷的轉變不僅僅是材質上的進步,更是生產力、科技、人民智慧的共同進步。

        漢代重墓葬形式,殉葬習俗的產生也刺激了陶瓷業的發展,“明器”在這個時代產生并迅速盛行。“明器”并非生者使用,是供給死者帶到冥間使用的。這些往往寄托著生者對死者的美好祝愿,在有鬼神巫術祭祀的古老社會有著重要的地位。陶瓷千年不腐,造型裝飾繪畫濃縮死者生前的場景,營造出一個地下的世界。由于儒家思想對王權的神圣化宣傳,對人民禮教的熏陶,更讓人民深信等級觀念,以及儒家思想提倡的以玉孝德、孝悌觀念、慎終追遠、忠義思想等。正因這些因素產生了“視死如歸”的思想,從君王到人民都對厚葬有著更高的追求。秦漢時期君王興建墓室的花費占國家總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可見作為陪葬品的陶瓷擁有巨大的需求。生產力的發展也使得陶瓷的應用更加廣泛,更多地進入到平常百姓家。所以也產生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個人特色、迷信、宗教、神權等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器物。

        3 代表性的陶瓷特點與時代思想呼應

        漢代的陶瓷器,造型渾厚而飽滿,很多器型模仿先前的銅器造型。如青銅造型一樣,陶瓷在模仿造型的同時也傳承了青銅器造型蘊含的意義。青銅器造型裝飾復雜,且裝飾很多神秘詭異的圖案用來神化君權。

        漢代瓷器之綠釉鼎:原始瓷器,斂口、弧腹較深、上腹部有折棱一道、圓底、承以三足,口部兩側有長方形耳,耳上部外撇,口上附有圓弧形蓋面,蓋面附三紐,施綠釉,仿青銅器造型。這種造型也十分符合儒家宣揚的“君權神授”的思想。造型上三足鼎給人以力拔千斤的氣勢迎合了古代君王權力集中、氣勢凌人的特點。圓形鼎造型去除方鼎棱角,視覺上圓滑更易于近人觀賞,象征儒家思想的“仁”教,“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

        綠釉印神獸紋奩:直口、方唇、圓形深腹、平底、三足;外腹中間凸印神獸紋裝飾、紋飾線條流暢,滿施綠釉、釉彩深沉;造型端莊筆直,上方蓋形式山峰,如移山至眼前的景象,高聳山峰也寓意王權高不可攀至上之意;配以神獸,更強化了思想上的效果,神秘、力量、不可逾越。

        漢代瓷器之雙系罐:原始青瓷,罐斂口、平翻沿、圓腹、腹下漸收、平底;肩上兩側安鋪首耳,器身上半部突起雙弦紋三道,施青釉至腹,腹以下無釉,露出紫褐色胎骨;器表青釉亮澤滋潤,自然向下流淌;腹上有兩層云氣,飛鳥紋裝飾,畫面生動優美,配有木屋,雖然沒有神獸符文的裝飾,但符合儒家思想對等級觀念的灌輸,看起來更平易近人,由思想切入,也很符合儒家思想對于“禮”的教化,平心靜氣、大度、氣量,也貼近民用便于制作。輪制技術帶來的圓滑,超過了以往用手捏和泥條的優雅弧度,給人以美的感受凈化心靈。

        從這些實踐事物中折射出當時社會存在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形態。這也是我們在考古發現中通過器物了解當時時代背景的方法之一。

        4 對當時與后代的深遠影響

        進入新時期的大眾,在科技日趨進步、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更需要在茫茫事物中明確自己的信念。正如實踐與理論的辯證關系,思想的產生左右著社會產物的意識形態,反之事物的內在和表現也反映出其蘊含的思想。我們可以用思想去創造改變,也可以從被創造改變了的事物中學習它給人們的啟示。儒家思想在歷經變遷的過程中吸取了眾家精華傳承至今,對人們生產生活和社會的影響越來越深遠。而表現在陶瓷上的愈發繁榮的景象,很多題材取之于“仁”、“禮”等向善思想和傳說。時間為我們積累了人類無盡的物質財富,讓我們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也在續寫歷史。讀懂器物上承載的思想,歷史會帶我們進入一個信息更寬敞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尚剛.中國工藝美術新編[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方李莉.中國陶瓷史[M].齊魯書社.

        [3] 安作璋.秦漢史研究文獻[M].人民出版社.

        第2篇: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意義范文

        (一)宗教信仰的人生的觀照

        社會學家威爾遜指出:"人生存于這個世界,作為一種客觀事實,本身并沒有什么意義,只有在為了把握人生而給予人生以解釋和評價時,它才具有意義。宗教能夠給予人生以最廣大的意義,在解釋與構筑人生方面,它比科學具有更大的作用。""因此,人們需要科學、藝術和哲學,出于同樣的原因,也需要宗教,以便減輕神秘的大自然、這個難以理解的世界所帶來的重壓。"可見,宗教信仰能夠給人以安全感和永恒感。但是這種終極關懷是有些虛幻的,其理論基礎也是唯心的。

        (二)道家思想的人生觀照

        道家思想主張,個人需要返璞歸真,人生要致虛守靜。"貴生自重,清理寡欲"。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1]""無私不爭"。[2]"無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3]道家的人生哲學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但是過多的強調"無為",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

        (三)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人生觀照

        儒家認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為仁由己","我欲仁斯六至矣"。人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明本心","改過遷善","剝落""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以達到自我超越和"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儒家思想對人生的觀照是入世的基調,有積極的人生指導作用。但如上所述,儒家思想具有道德說教的特征,缺乏深刻的理論依據和方法論的指導,對人生的本質沒有作出深刻的揭示,并且對人生的論說大都建立在"應然"的基礎上,"實然"解說卻是"空場"的。

        (四)存在主義思想的人生觀照

        "現代人身陷自由與沉淪、個性與孤獨、選擇與自欺和逃避與抗爭的兩難困境[4]"。海德格爾認為,人的"此在"特性決定了人生是自由的。薩特認為,"人的實在本身除了其固有的虛無之外,什么都不是","人之初,是空無所有",[5]"存在先于本質"。薩特還指出"正是在焦慮中人獲得了對他的自由的意識,如果人們愿意的話,還可以說焦慮是自由這存在著的意識的存在方式,正是在焦慮中自由在其存在里對自身提出問題。"[6]存在主義哲學家把人的沉淪與異化歸結為人的存在的特性,帶有明顯的唯心主義特征,難以產生持久的影響力和說服力,因而也不能用于指導現代人生。

        二、人學基本人生問題的觀照

        (一)對現代人的生存境遇的觀照

        "馬克思是對現代性現象進行批判性反思的真正的先驅者。"[7] 馬克思指出:"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寧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于一切時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系以及與這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人們終于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系。"[8]從以上可以看出,馬克思從實踐的獨特視角來分析人的生存狀況的。他指出人的生存環境是人類自身實踐活動的結果,是人們社會物質活動的產物。

        (二)對現代人的交往生存的觀照

        馬克思對人的交往生存是非常重視的,人只有"普遍交往"的建立,"狹隘地域性的個人"才能轉變為"世界歷史性"[9]的個人。人的本質是社會活動的產物,人也只有與他人聯系的前提下,向他人展示自己的需要,以此在滿足他人需要的活動中獲取自己的需要,以彌補自身的不足與欠缺。現實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的鼓勵封閉的人,而是處在社會交往關系中的人。

        馬克思人學思想對人的交往生存的觀照還體現在其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的,具有堅實的基礎。馬克思對人的存在的觀照不是建立在虛幻的抽象之上的,而是從交往的基礎分析入手,指明了人的交往產生和進行的現實條件。

        (三)對現代人的社會公共生存的觀照

        馬克思還對現代人的社會公共生存進行了觀照。這種觀照主要體現在其對"公共性生活"的觀照上,"公共生活"作為一種人類共處一體的藝術,是馬克思人學"為人類提供和展示的一種新的、更為合理的生存模式選擇"[10]。馬克思的公共生活的觀念摒棄了以往對"公共生活"抽象化的理解,"公共性"存在是人的本質性存在方式,人渴望在"公共生活"中生存,并以此為基礎按照人自身的方式實現自己、創造自己。因而人類的"公共生活"過程也是按照實踐性生存與生活的"公共性"理念自主塑造自己的過程。

        第3篇: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意義范文

        隨著市場經濟模式的不斷發展,資源配置在市場中的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對于任何企業而言,如何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中站穩腳跟,進而占據優勢地位就成為不得不認真考慮的重要問題。從市場管理角度而言,一個企業的資源主要包括人、財、物、信息四種要素,各種要素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都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如何合理協調各種資源之間的關系就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在企業創建初期,對于企業而言最為重要的是資本的積累,因此財就成為企業在發展初期所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物和信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逐漸提升,尤其是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在財、物、信息都相對均衡的狀況下,人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與傳統的企業發展理論不同,“人”在企業發展中的決定性影響作用是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一個鮮明特征,這就要求在企業的發展和運營過程中充分認識到人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把“人”擺在核心的位置,并在此基礎上尊重人,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而達到“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模式,而這也正是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論對傳統企業管理思想的創新和發展。對于“人”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曾說“即使將我的工廠、設備、市場和資金全部奪去,但只要技術人員和組織人員還在,四年之后我仍然會成為鋼鐵大王。”因此,人本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

        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的科學性和具體性使得人本管理理論迅速轉化為實踐,并指導著實踐的發展,為企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駕護航的作用。然而,由于中西方固有文化思想的影響,在“人本”管理方面,卻表現出不同的實踐。如西方企業比較注重的是“理性”管理,注重通過制度的構建和個人的努力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而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企業在此方面則更加注重對人際關系、人事合作等“人性”內容的挖掘。當然,不同模式之間并無優劣之分,只是依賴的基礎文化不同所造成的。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德治文化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對國人思想乃至國家的發展都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重要影響作用。在現代市場經濟之中,企業的人本管理思想不能脫離所依賴的社會實際和文化基礎,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德治思想恰恰能夠為現代企業的人本管理思想的發展完善提供有力的借鑒和促進作用,而儒家德治管理思想與現代企業人本管理思想之間既存在共同點又存在差異,這就要求我們研究兩者的共同點和差異,在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引導之下將儒家德治管理思想有機地融入其中。

        ..........................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人本思想是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決定企業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和有利地位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如何更好地在企業管理過程中運用好人本思想就成為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上文也提及,當前西方國家所建立和運行的企業人本管理制度是建立在“理性”管理理念基礎之上的,而這與我國的現實情況是有一定差異的。我國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如何用中國的傳統文化來更好地促進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和實踐的快速發展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在此背景之下,本文旨在通過以中國傳統的先秦儒家文化,尤其是其德治管理思想為借鑒的主要內容,全面客觀地介紹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與現代企業人本管理思想的起源、內涵、特征以及主要職能等,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比分析兩者之間的異同,進而在結合理論與我國企業管理實踐的基礎上,探索采取一種最為恰當的方式將兩者充分地融合起來,為現代企業人本管理思想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 1.2.2 研究意義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現代企業理論和實踐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本文以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與現代企業人本管理思想之間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無論從理論角度還是現實角度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首先,從理論角度來看,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國的現代企業管理理論體系。就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雖然國內對現代企業的人本管理思想研究已經初步展開,但相關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尤其是對于現代企業人本管理思想的研究脫離了中國的實際情況,過多地照搬西方已有的經驗,這就無形之中導致相應的理論無法為現實中企業的科學管理與發展提供足夠的指導。而本文將中國先秦儒家德治思想這一傳統文化與企業的人本管理思想充分聯系起來,從而促進企業人本管理思想體系的發展完善。因此本文的相關研究無疑會推動我國現代企業人本管理理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進步,也有助于相關理論空白的填補,這無疑能在很大程度上推進我國現代企業人本管理制度理論的發展。

        其次,從現實角度而言,本選題的研究有助于我國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在現代社會,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也是決定一個企業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的關鍵因素。因此,對于我國企業而言,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人在企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任何制度的發展和完善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土壤基礎上的,對于我國企業而言,在發展“人本”管理的過程中,充分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必不可少,而先秦德治管理思想正是這樣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因此通過對比兩者的異同,通過科學的制度設置,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和切入點,無疑對于我國企業人本管理制度的豐富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和管理思想充分結合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無疑能夠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有利地位的占據提供有力保障。因此,該課題的現實研究價值不言而喻。

        ..........................

        2.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起源與理論依據

        在對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和現代企業人本管理理論與實踐進行全面探討之前,有必要對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起源與理論依據進行全面的介紹和分析,這是保證相關研究科學性和嚴謹性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保證課題研究針對性和全面性的內在要求。

        2.1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起源

        我國擁有數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眾多的學術流派,而儒家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幾千年來中國的主流意識。儒家思想的發展具有延續性,就其整個發展歷程來看,主要分為先秦儒家思想、漢代董仲舒發展的儒家思想和宋明理學,其中先秦階段是儒家思想的起步階段,也是思想快速發展與高度自由的階段,是 最能體現“以人為本”思想的階段。因此本課題選擇先秦階段的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作為研究和參考的標準。

        2.1.1 歷史淵源

        在中國的夏商時代,

        “德”的概念就已經出現,但那時的“德”與現代意義上的“德”有很大的差異。夏商時代的“德”主要表現為“習慣法”,這是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同意識的體現,也需要所有氏族成員共同遵循。當然,其并非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直接淵源,但也為儒家德治思想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然而,“德”卻沒有幫助殷商擺脫滅亡的不歸路,這也給周朝統治者以極大的啟示,以周公為代表的西周統治者開始認真思考保障政權的有力手段,經過多次比較,找到了天命變易和永葆天命的法寶--“德”,“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其認為衡量一個現實政權統治好壞的關鍵就在“德”,而“德治”也逐漸成為西周政治思想的核心。 到了東周春秋時期,管仲、子產等人也十分重視道德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為政必以德”、“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義”,這些都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經過長時期的認識積累,到東周戰國時期,隨著社會局勢發生的巨大變化,德的內涵和外延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將這一倫理道德推廣到政治領域,從而以倫理關系來理解政治關系,進而豐富、完善并提出了較為系統的“德治”思想,儒家學者將道德與政治聯系起來,從而將兩者融為不可分隔的一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德治管理思想,其啟動的標志就是孔子率先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主張,此后的儒家學者對此思想體系不斷予以豐富和完善,如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和荀子的“禮制”思想等,這些思想使德治思想的內容更加豐富、邏輯更加完整,形成了系統的思想體系。

        ..........................

        2.2 理論依據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產生和發展不僅有著現實基礎而且也是建立在豐富的理論基礎之上的。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本人的個人理解,本文認為,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理論依據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2.2.1 人性理論

        在儒家學者看來,人在整個社會關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因此先秦儒家也十分重視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從整體上來看,人是先秦儒家思想所圍繞的核心,對于儒家學者而言,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也是動物界中靈性最高的,因此應該圍繞“人”來展開所有的管理活動。同時,儒家學者又進一步指出,雖然人是管理活動的中心,但由于人自身的差異性又決定了在對“人”進行管理時必須對“人”的本性進行分析,只有全面地分析人性,才能為管理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確立了“緣人情”的人性而治的邏輯起點。

        孔子是儒家的杰出代表,也是儒家中最早提到人性問題的。孔子在人的等級差異邏輯起點基礎上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基礎的德治思想體系,從而構建了以此種家庭倫理關系和政治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基本結構,為社會結構的有序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此基礎上,孔子還抽象出了道德的理論原則,即“仁、義、禮、智、信”,并且根據不同個體對此種道德標準所具有的多少程度,對人作了進一步的道德等級劃分,進而對不同登記的人采取不同的德治目標和要求。基于此,孔子提出了德治的核心所在,即“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由此,孔子將感化作為道德構建的重要途徑,也將其作為自己所倡導的德治理念的核心,但孔子這種將德治建立在人的階級差異基礎之上的理念模式,顯然無法解釋如何僅僅依靠道德等級承諾的差別來解決德治存在的邏輯性。

        在孔子研究的基礎上,先秦儒家學者的繼承者進一步從人性的角度對德治管理思想進行了論述,其中著名的就是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理論和荀子提出的“人性本惡”理論。

        孟子作為繼孔子之后的先秦儒家集大成者,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論,即善端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而也正是由于這種善端的存在促使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向善。他認為,正因為“善端”如同一個人的身體器官一樣自然存在,那么這個善端就是人的道德本性,即人性。人生來即有“仁義禮智”這四德,正是因為具有這種善端,人在后天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才能不斷地開發拓展這種善端,進而實現后天道德完善的目標。孟子認為,人性的“善”不是后天逐漸形成的,而是在其內心自然存在的,只是在后天的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需要指出的是,孟子也贊同人性天生的善端與善的表現并不等同,人天生而來的善端也會受到世俗的干擾進而出現迷失,因此每個人的后天人性會出現各種差異,這就需要在后天的環境中不斷加強自身修養。

        .......................

        3.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主要內容......................13

        3.1 德性立身(三達德):總原則........................13

        3.2 和而不同:人際關系原則......................14

        3.3 中庸為美:做事原則............................15

        4. 現代企業人本管理基本理念概述.................18

        4.1 企業人本管理的產生與發展......................18

        4.2 企業人本管理的內涵及特征......................19

        4.2.1 企業人本管理的內涵...................20

        4.2.2 企業人本管理的特征....................20

        4.3 企業人本管理的職能要求.......................22

        5. 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對現代企業人本管理的借鑒意義..................24

        5.1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與企業人本管理的聯系與區別...........24

        5.1.1 兩種管理理念的聯系....................24

        5.1.2 兩種管理理念的區別......................24

        5. 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對現代企業人本管理的借鑒意義

        人本管理是現代企業適應社會變化和需求的理論創新,也是人才成為企業發展最重要資源的客觀反映。目前,國內企業在運用人本管理理念進行企業管理 制度構建時遇到了一些問題,最為直接的反映就是缺乏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基于此,本文對中國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對我國現代企業人本管理的借鑒意義。

        5.1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與企業人本管理的聯系與區別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管理的一個鮮明特點,而現代企業人本管理的實質也是對人的管理,因此從本質上而(文秘站:)言,兩者都屬于管理學的范疇,當然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5.1.1 兩種管理理念的聯系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與企業人本管理都屬于管理學的范疇,因此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共同點。

        一方面,兩者的理論基礎都是人性理論。從兩種理論的產生根源上來看,都是建立在人性理論基礎之上的。儒家的“緣人情”的人性而治的邏輯起點就是一個鮮明的特征。孟子和荀子從人性的角度分別提出了“性善論”和“性惡論”,并在此基礎上豐富和完善了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儒家不同學者雖然在人性的天然本性認識上有一定的差異,在人性改造的內外因素重要性認識上也不盡相同,但是他們所豐富的儒家德治思想體系都是建立在對人性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的。與此同時,上文也詳細分析了人性假設理論是企業人本管理思想的理論基礎,整個企業人本管理思想的產生和發展也都是建立在這一理論基礎上的,在這一

        點上,兩者表現出很大的共同性。 另一方面,兩者都注重“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人性理論基礎決定了兩種理論在研究的過程中勢必要將“人”放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而這一點也是兩者的共同性,即兩種理論都看到了作為主體的人的作用,并把人看作第一要素。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中也提到“仁智勇”、“仁者愛人”、“民惟邦本”等思想,這些思想都將“人”放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而人本管理思想也認為要以“人”為核心,將人放在管理的主要地位,兩者在這個方面是一致的,也是相通的。

        ........................

        6. 結語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管理思想尤其是德治管理思想在中國傳統社會大放光彩,時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在人本管理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管理基本要求的今天,也對企業的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現代企業人本管理制度的豐富和完善,從可行性和必要性角度研究分析儒家的管理思想都對我國現代企業人本管理思想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所產生的影響已經超出了國家的界線,許多國家在企業的經營實踐中將其予以引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確實為現代企業管理尤其是人本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積極的影響。本文正是以此為切入點,在分別研究介紹了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和現代企業人本管理的基礎上,提出了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對現代企業人本管理制度的具體借鑒內容和措施。

        第4篇: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儒家生態倫理;旅游文化;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旅游業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至今已有將近40年時間,但旅游業的發展并不夠完善,仍然面臨著困難的局面;而儒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主張博愛和尊重自然的核心與現代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不謀而合,對于協調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維護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一、儒家傳統文化的生態思想

        在人與自然的長期交往中,人類的生態倫理思想開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其核心內容就是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儒家文化從先秦時期開始,提出了“珍愛生命、仁愛萬物”、“敬畏生命”、“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尊重自然規律”等生態思想,對于現在社會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平仍具有顯著的指導意義。要使得儒家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可持續發展相協調適應,必須全面把握儒家文化生態價值體系,正確分析儒家代表思想闡述的生態價值理念。

        (一)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生態思想

        1、孔子的代表性生態倫理觀“知命-畏天”的生態倫理觀念。據《論語》和《史記》中記載,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提出“五十而知天命”,這里的“天命”指的就是自然規律。“知天命”就是對自然規律的了解與掌握,把“知命-畏天”看作是君子應有的美德,強調賢明的君子要遵循天地自然變化的“寧儉勿奢”的生態消費觀。孔子主張“寧儉勿奢”。節儉也是君子應有的美德,提倡節儉、反對鋪張浪費。

        2、孟子對生態倫理思想的豐富與發展。“天人合一”生態道德思想通常都以孟子為倡導者,但其實根源還在于孔子,這一觀點是孟子對孔子“天命”觀的繼承與改造。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講的是人與義理之天的合一,主張以仁愛的態度對待大自然,同時也肯定萬物存在的價值,而人類應該主動去熱愛大自然。古代人對于人與大自然關系的深刻認識,促使我們現代人文明旅游意識的提高。“適時而動”的生態倫理原則。孟子認為手段和工具固然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條件和環境卻是客觀存在著的,不可超越的。

        (二)現代化視角下的儒家生態倫理思想

        1、傳統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以人為本”,都承認“天人合一”,表達一種萬物和諧相處的氛圍。儒家的天人合一又不同于道家與佛家,它既承認天地規律存在的客觀性,又充分尊重和重視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提倡“有為”就是人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所作為。因此,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人類認識自身與自然的關系的深刻觀點,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哲學基礎。珍惜生命,保護自然的價值觀念。儒家認為天地是萬物之母,認為“愛物”的落腳點就是對大自然的保護。當今社會,資源環境負擔日益加重的同時,需要我們踐行合理的生態價值觀念,實現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威脅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

        2、儒家文化與旅游主客體以及旅游媒介的耦合性。旅游業是一種綜合性產業,它所指的不是單純的旅游產業,不僅包含了經濟的部分,還涉及到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當旅游資源在追求經濟效益的驅使下逐漸轉變為旅游資本,旅游經營者借助于現代化的產業模式和高科技工具和手段,將旅游資源分類,按照旅游者旅游需求分類進行批量生產,打造出聞名于世的旅游產品。旅游主體與儒家生態思想:《論語》中有說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就是說君子有廣泛的文化知識并且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旅游客體與儒家生態思想:旅游客體是存在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中的,對旅游者有吸引力的事物或者說現象。旅游活動以對旅游客體的觀賞、游玩為主要目的。然而,由于管理不科學,利益的驅使使得在旅游資源在開發過程中遭到嚴重破壞。因此,為了保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堅持在開發中保護,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一理念與儒家的“仁”、“中庸”思想不謀而合。

        儒家的中庸有兩層道理,一是自我約束不可逾越規矩;二是不過度。“致中和”不是趨向平庸,平庸指的是經過充分思考后做出的正確分析和判斷,并不是不思考、不作為。中庸指的是中道不偏不倚,既不過分貪婪,也不過分拘謹,做該做的,做能做的,知進退明取舍,而不是任性而為。

        3、旅游媒介與儒家生態思想。《論語》有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不主觀臆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以自我為中心。同樣,在進行旅游活動的過程中,對于旅游經營者和管理者來說,要想滿足旅游者的要求,就必須做到這四點。

        二、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對現代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義

        生態倫理思想是在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逐漸產生的,其實質是以生態哲學的視角研究人與自然關系得出的一種理論概括,體現著人們對待大自然的基本態度和道德傾向,同時也是人們制定基本的生態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的重要原則。因而人類要轉變近代以來征服自然的傳統觀念,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就需要從傳統儒家生態倫理思想中汲取寶貴的思想資源。儒家生態倫理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是我國先秦儒學家們“天人合一”生態倫理觀念的鮮明特色,這些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對于我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啟示是多方面的。

        (一)尊重自然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在傳統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注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說君子的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來源于天地自然的浩然正氣。因此,孟子認為世界萬物都有能夠被人類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人類改造自然,要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開展旅游業同樣也是這樣,沒有了這一前提,不僅旅游業發展要受到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將受到相當大的威脅。人類處在現實社會中,就要對自然界萬物承受的痛苦負責,對遭到嚴重破壞而惡化的環境負責,重視并遵循生態規律,踐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準則。儒家主張“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和“量入為出”,在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儒家思想強調要取用有度,物盡其用。合理開發旅游資源,應該以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為基準,以可持續旅游為目的。

        (二)樹立正確生態觀。我國歷史悠久,具有優秀的傳統文化。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生態道德教育的基礎。如果單純因為自身利益破壞其他物種生長發育,就會使得自然界生物之間的平衡遭到破壞,因此人類必須將自身道德意識擴展到整個自然界,反思以往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丟棄以人為中心的傳統思想觀念,重新認識自然,確立人與自然萬物共生共存的生命觀,提高維護生物的多樣性責任意識,保護我們共同的生存環境――大自然。

        現代社會,旅游業開始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應加強生態觀念教育,樹立保護旅游資源與環境的道德觀念,防止對旅游資源和環境的污染,抓住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通過科學的手段及工具加強自然生態倫理學的宣傳,使得各個方面的人員都能學習和了解生態知識,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意識,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減少和避免對自然生態環境和地方社會文化造成消極影響,推動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自覺以正確的生態道德準則來對待旅游資源。

        (三)合理開發利用旅游資源。“取之有度,物盡其用”是傳統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潮流和核心,是促進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哲學基礎,同時也是解決現代旅游業資源短缺及破壞、資源利用不合理的有效對策。資源的衰竭不僅證明了儒家資源節約思想,也給人類敲響了警鐘:資源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充分珍惜自然資源,對于生態旅游學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儒家生態倫理強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要求人們提高節約意識,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適度消費。

        科學規范、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場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要想使旅游業達到擴大開放、拉動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能力,需要以傳統儒家思想作理念,以“仁”、“義”為目標,以文化作為帶動旅游業發展的核心,重視儒家文化與旅游文化的相關性,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提高旅游品質。

        主要參考文獻:

        [1]吳生怡,余志榮,高群.儒家文化與我國旅游業的發展[N].福建大學學報,2003.

        第5篇: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家庭教育思想;現代意義;學習;借鑒

        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家庭教育方面,但是同時也囊括了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的深刻內涵。家庭教育思想的精華所在,就是博大精深的儒家傳統文化,孝悌仁愛、勤奮節儉、謙虛謹慎、讀書明理等重要教育思想。

        一、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1.孝悌仁愛是為人處世的核心

        百善孝為先,千百年來遵守孝道就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核心內容。孝敬父母更是儒家思想所一貫推崇的道德品質。孟子又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自幼便飽讀儒家經典,并深受這些書中內容的影響,尤其受到較高的朱理學思想的影響。通過對其家訓資料的研究我們發現認為孝義的地位非常重要,即對長輩要尊敬,對親友鄰居要和善,兄弟之間要互助。他從政的時候也時刻提醒自己不能驕狂自傲,并經常告誡族中子弟在實現人生理想抱負的同時不能忘記孝道,在事業與孝義難選擇時,應當以孝義為先。深受這種教育思想的影響,他的家人以及后代都對仕途有了更加充分的認識,將家庭的安定團結看作是自身奮斗的良好基礎,沒有和諧的家庭環境也就無從說起穩定的工作狀態了。

        2.勤奮節儉是培養良好習慣的基礎

        自幼便熟讀傳統經典,深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一直把努力奮斗作為自己的基本品德,把節儉作為日常生活的基本品質,認為只有勤儉節約努力奮斗才能把自己的生活過的越來越好。并非是一個天才型的人才,自幼雖然熱愛讀書但是并不聰明,簡單的問題需要父親不斷重復地解釋,仍不得解,因此自己拼命地死記硬背、日夜苦讀。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勤能補拙,最終功成名就。擔任重要職務時,白天忙于軍政事務,夜里仍挑燈夜戰,每天堅持寫日記,數十年如一日。從史料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是一個清官,他要求自己的家人不許濫用下人,不許使用奢侈品,因而培養了孩子及族中子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良好品質。

        3.謙虛謹慎是走向成功的階梯

        自古就有“滿招損,謙受益”這一說法。謙虛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人們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在北京求仕途的期間,經常驕傲輕狂,沒有把祖父的話放在心上。所以在取得功名的道路上,屢屢受挫,時常受到其他達官貴族的排擠厭煩。后來,他才慢慢改變自己的處世態度,最后他在仕途道路上左右逢源,步步高升。在他功名成就的時候,也沒有居功自傲,妄自尊大。認為,驕傲容易使人固步自封,不思進取,最終窮困潦倒,一敗涂地。

        4.讀書明理是開拓視野的途徑

        讀書的講究“修德、修業、修身”,最終達到“經世致用”的目的。讀書可以陶冶情操和的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讀書明理”同樣也是為學之道的關鍵。他的子孫后代嚴格遵守家規家訓,要求他們謹記讀書的重要性,從書中明白做人的道理。讀一本好書,能夠豐富想象,提升精神境界,幫助我們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負。曾經說:“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孫功成名就,但是我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讀書明理。”由此可見,他對讀書情有獨鐘,同時讀書明理在他心中的重要性。

        二、的教育思想在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

        曾圉藩堅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指路人,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因此我們從中能夠借鑒經驗,得到一些啟示。

        1.推崇仁義仁愛,繼承儒家優秀傳統文化

        自小便學習儒家傳統文化的充分的認可儒家所倡導的“仁”,非常的重視由“仁”所延伸出來的仁愛、仁孝之道。儒家思想傳承了幾千年,在飛速發展的今天依然適用,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家長應加強對孩子進行孝悌仁愛思想教導,讓孩子意識到尊師敬道的重要性。如果人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家庭將變得更加和睦,社會將會變得和諧美好。第一,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傳統孝道的基本內涵。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對自己父母都不孝的人,怎么可能會愛他人。第二,同胞之情,兄弟姐妹之間的血緣關系是無法割斷的。

        2.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逸為恥”。在經濟條件日益改善,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今天,勤儉節約仍是我們堅持不變的優秀品質。在不可再生資源匱乏的當今社會,父母應當以身作則,注意自身平時的一舉一動,為孩子們樹立正確的榜樣,讓孩子從小便樹立起努力向上的奮斗精神,以及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3.培養謙虛謹慎的處世態度

        在社會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容易盲目妄自尊大,不能自我剖析和自我完善,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的處境,不會和周圍的人和睦相處,也不懂得謙遜做人低調做事。因此,家長要教育孩子,謙虛使人進步,同時謙虛的人能夠獲得人們更多的尊重。另外家長要明確謙虛與自卑的區別,謙虛是正視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收斂,謙虛謹慎但又自信自立。

        4.培養讀書的習慣,明白事理

        許多家長不注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單純地關心考試成績和學校排名,而沒有培養孩子讀書的好習慣,導致孩子機械式的學習,缺乏學習的動力,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所以為了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要過于看重考試成績,要幫助孩子全面發展。讓孩子多看書、看好書,并且從中明白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三、結語

        的家庭教育思想繼承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今我們仍可以從中得到啟示,借鑒一些積極有效的方式方法,這對獨生子女的家庭可以說是一筆不小的財富。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借鑒的處世之道,如言傳身教、因材施教、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和教育環境下賦予新的內容,將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和方向標。

        參考文獻:

        [1] 許麗英,李映泉.人格教育思想及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1(04)

        [2] 劉日升.之成功家教探秘[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1(04)

        第6篇: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儒家;儒家教育思想;特點;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1)02-0025-1.5

        儒家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文化,幾千年來其對于中華民族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國儒家教育思想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歷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基礎,具有豐富的內涵。這里我僅就儒家教育思想的幾個方面的特點和影響做一個淺略分析。

        一、儒家教育思想的特點

        (一)重視教育作用

        儒家學者之所以十分注重教育是因為其對教育的作用有著十分透徹地分析和理解。首先,儒家學派重視教育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并且認為教育與經濟政治密切相關。孔子闡明其“庶―富―教”的施政大綱,提出只有在有了一定的勞動力和生產力的基礎上才能卓有成效的發展教育事業;通過良好的教育教化民眾,形成美俗良風,才能取信于民,統治者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孟子提出的有“恒產”才能有“恒心”也同樣說明了教育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首先奠定穩定的經濟基礎。關于教育對個體身心發展的影響,孔子提出“性相近,習相遠”。人的先天素質沒有很大的差距,只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經歷不同才形成迥然不同的人。而孟子和荀子分別從“性善論”和“性惡論”截然不同的兩面闡述了教育對于個人的意義。孟子認為,教育的全部意義在于引導人“保存”和“擴充”內在的“善端”。荀子提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化性為偽”便是教育的現實性所在。因此,盡管在人性問題上立論不同,但儒家學派卻都承認教育在保存或改造、提升人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賢士人才觀

        基于孔子“克己復禮”的思想,儒家教育培養的人才多強調遵守倫理禮義,看重人才的政治價值。孔子認為一個合格的君子既能“修己”又能“安人”。孔子主張以“德政”治國安民,而德政就是靠賢士來推行。孔子由修己出發達到治人,顯然蘊含了倫理本位的教育價值觀。孟子認為自夏朝以來學校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造就遵循“人倫”關系的仁義之士,這樣的人再修煉就能成為“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而荀子價值觀中的理想人才“大儒”“不僅取法‘后王’能統一禮義制度,而且知識廣博,識見高超……一旦被舉用,即使是百里之地的區區小國,只要三年也能統一天下”

        (三)德育教育

        道德教育,即德育,在儒家教育思想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孔子曾說“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主張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而德的外在表現則是“禮”、“仁”,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要求學生“立于禮”、“依于仁”。荀子提出“道德之盛成乎安強”。國家的安定與強盛,有賴于教育來培養人們的德行。對于道德教育,孔子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慎言敏行、改過遷善、嚴以責己、內省和外察結合等。孟子也提出“持志養氣”、“磨礪意志”、“反求諸己”等修養道德的方法。荀子認為“積善成德”的過程在于通過“自省”的方式“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以達到道德修養的高度自覺。由此看來,儒家學者們不但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同時還要積極付諸行動,才算是真正形成道德品質。

        (四)科學的教學方法

        儒家的教育思想以其科學的教學方法而深深影響著我國的教育事業的發展。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滿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在教學方法上,他提出啟發誘導、因材施教的方法;學習方法上,他提出“學思結合”、“學問結合”、“學行結合”“虛心篤實”等。正是這一系列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孔子成為一個成功的老師,桃李天下。同時孟子還提出“專心有恒”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而在此之后的儒家學者基本上只在這些方法的基礎上有所損益變化。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影響

        (一)擴大教育基礎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把教育播向平民的人,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限,開辟了“學在四夷”的先河;打破了受教育對象的地域、種族和家庭出身的限制,使奴隸主貴族、新興地主、商人及一般社會平民,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尤其是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愿望。同時也有利于開發人才的來源。孔子把一些“貧且賤”的人造就成為顯士,順應了士階層崛起的歷史潮流,并直接導演出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客觀上為新興地主階級掌握文化教育,登上歷史舞臺準備了條件。

        (二)重視德育

        儒家教育中重視德育的思想在后世廣為流傳,王充說“孔子道德之祖,諸子之中最卓者”。盡管儒家的倫理道德體系中有很多帶有衛道士色彩的落后守舊的成分,但不容否認的是它依舊比較全面地調節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人與人的關系,對中國民族的精神文明和民族性格的形成都產生過良好而深刻的影響。這也是我國具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的緣由之一。在今天,我們依舊非常重視教育在完善個體的道德情操和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這與儒家教育思想中重視德育的思想史分不開的。

        (三)科學教學

        儒家學派擁有一套科學完備的教學方法,儒家學者對于師生關系、教育和學習的觀念和方法都有正確而清楚的認識。從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到韓愈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強調了知識與師的關系,是我國后世教育中拜師學藝不受年齡、社會地位等客觀條件限制的源頭。儒家教育中循序善誘、啟發教學、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誨人不倦”、尊重鼓勵學生、為人師表的為師之道,不但使孔門師徒間關系和諧融洽,造就了一批有識之士,也成為歷世歷代優秀教師的行為準則。時至今日,我們依舊希望有這樣的高素質老師來培養新時代的人才。學習方法上,儒家學者們主張的學、思、問、行相結合及“專心有恒”、“善假于物”等都是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符合人的發展規律。后世凡有所成就的人也無一例外的對這套方法有所借鑒和踐行。

        以上只是略舉儒家教育思想的幾點特征和影響,掛一漏萬。我國自古以來就是教育大國。儒家教育思想深深影響了兩千年中國傳統教育乃至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儒家教育思想也是我們今天“國學熱”的風氣下,在推行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應該研究借鑒的。

        【參考文獻】

        [1]王凌皓.中國教育史論[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2]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3]張惠芬、金忠明.中國教育簡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4]胡弼成、廖梅.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與當代教育改革[J].教育與現代化.2000.

        [5]柏章發.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

        [6]王正、張巍.儒家教育思想及對現代社會教育的影響[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7.

        第7篇: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意義范文

        本文從儒道思想角度來分析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核,采用跨學科研究手法,嘗試分析中國茶文化與現代足球精神在和諧精神、個人素質要求以及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等方面有著內在統一,旨在說明我國傳統茶文化精神的博大精深,在當代依舊散發獨特的光芒,以及當下世界文化多元和諧發展呈現出“和而不同”的趨勢。

        關鍵詞:

        中國茶文化;現代足球精神;“殊途同歸”

        茶文化在儒釋道文化影響中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其不僅僅是一種烹茶飲茶方式、待人接客的禮儀以及修身養性之道,而且形成以“和”為精神內核文化形式,陳香白教授認為:“‘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是中國茶文化精神的核心[1]。足球是世界性的運動項目,每年大大小小的足球賽事不勝枚舉,尤其是足球世界杯牽動了全世界人民的心。足球運動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對人們的生活、文化精神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實這項運動最早起源于中國的“蹴鞠”,但現代意義上的足球產生于近現代的英國,使得足球在近現代文化洗禮中形成以和諧精神、個人素質、愛國主義以及民族精神等為內容的現代足球精神。這一精神與茶文化所注重以自然、和諧、包容、拼搏、團結為核心的人文精神、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以及人類自覺的生命意識相一致。本文從儒道思想角度來分析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核,采用跨學科研究手法,嘗試分析中國茶文化與現代足球精神在和諧精神、個人素質要求以及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等方面有著內在統一,旨在說明我國傳統茶文化精神的博大精深,在當代依舊散發獨特的光芒,以及當下世界文化多元和諧發展呈現出“和而不同”的趨勢。

        1中國茶文化精神內核

        中國茶文化從內容上來說,注重飲茶者人格上的完善和精神上的享受,在傳統茶文化的基礎上,現代茶文化的內容凸顯人類自覺的生命意識。本節從儒家和道家角度分析茶文化的精神內核。從古至今儒家思想一直影響著中華兒女的思想和生活,也成為了中國思想界的主導思想。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是其思想的精髓,古人從天地萬象之自然變換之中提煉出人生哲學,進而成就為了人生最高的道德性智慧。“中庸”之道即是“中和”,“中”即是指“自然適度,是事物運行發展的自然法則;“和”即是有序、和諧,萬物不可改變的自然規律,對人類來說就是符合法度思想、言行,情緒在合理的范疇內,不至于失控。“守住中庸之道,達則兼濟天下,困則獨善其身”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自己的事情,強調培植人的韌性、知足、甘于處下的品質。“禮仁”是中庸的關鍵與核心,中國茶文化將儒家“中庸之道”的人生觀、處世觀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茶道不僅僅在于待人接客之道、修身養性之方法,更是關鍵之處在于對“度”的處事哲學的把控。茶性平和,煮茶、喝茶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態,不急不躁,取水、火候把握、茶葉量的多少,沖泡方式、氛圍的營造等等都需要重視,只有靈活掌握技術,熟能生巧,才能恰到好處地泡出好茶;其次,喝茶可以作為調節人際關系,在飲茶之過程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的氛圍,利于審視他人,審視自己。在中國飲茶是接待客人的必備之物,這體現出友善的精神,團結的意識,“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體現君子之德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或看到酗酒打架之事,卻很少遇到常喝茶打架。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為核心”的道家思想,意在強調和諧之美自然本性,淡泊名利的茶道精神,這不僅僅是指人與人,人與自己之間和諧相處,更重要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共生共榮。《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里的“自然”一是指擺脫外界的影響,二是萬事萬物都有其客觀規律,只有遵守規律才能體悟萬物的生命之美[2]。道家這一思想影響著茶道的理念精神和道德觀念,雖是體現淡泊名利、清靜無為的超脫社會的處事哲學,但其中蘊藏著崇尚自然、簡樸的真善美的人生理念。這與足球運動以及各種體育運動不允許使用興奮劑,在公平公正的狀態下運動員進行競技賽事,也即是(《老子》六十四章)所言唯有處于和諧、純真的狀態中,世界才能健康可持續地發展。[3]從古至今中國茶文化不斷豐富社會的人文精神,歷朝歷代都構畫茶文化的形式,成就了不同階段茶文化的特點,但其內容相同都是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人文理念,這一理念在依舊是近現代社會追求最高的精神境界。

        2現代足球精神分析

        現代足球精神是立足于現代足球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在現代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中形成物質、精神文化的總和,現代足球文化屬于人類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當前,現代足球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體育運動,其現代精神的內容也融合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文化的精髓。足球是一項較為復雜的運動,非常注重技巧性的運用,首先運動員不僅拼體力和力量還要斗智斗勇,賽場上足球瞬息萬變,這就需要足球運動員既要見招拆招,又要靈活運用各種技巧出奇制勝,因此,運動員要發揮拼搏、堅持、克服種種困難的競賽精神,才能在激烈的角逐中獲得好成績。其次,伴隨著社會文明和經濟發展與進步,人類的精神和物質生活也在不斷地提高,進而形成了一種社會需要,推動現代足球成為一種職業,成就一種文化,締造了一種精神,要求運動員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體現一種團結友善的人文精神、認真負責的職業精神以及公平和諧的競賽精神,這些精神都源自于球員個人素質的體現。第三,當今世界和平是主旋律,因此,現代足球被稱之為“和平年代的戰爭”,在這樣的社會現狀中,各國似乎將足球上升到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如每四年一次的世界杯,牽動了多少人、多少國家的心,淋漓盡致地體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崇高的民族精神,進入決賽、取得世界杯的冠軍,不僅僅是個人成就、個人價值的體現,而且代表著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榮譽,是本國民族精神的最好體現[4]。從這里我也可以看出現代足球的第四個精神體現,將個人精神與團隊精神、民族以及國家精神和諧統一在一起。從簡短的分析中,我們便能看出中國茶文化與現代足球精神在和諧精神、個人素質、公平公正、團結等人文精神以及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下文將重點概括兩者的共通之處。

        3中國茶文化與現代足球精神內涵的一致性

        茶與足球都是人類文化的結晶。從文化形態上來講,茶文化處于靜態文化,現代足球運動屬于動態文化;從表面上看茶與足球形成于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很多人認為茶與足球沒有共通之處,但當我們靜下心來,從兩者文化內核來考慮,茶與足球確實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

        3.1和諧精神

        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于“和”,不僅僅是儒家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中庸和諧之道,也是道家思想中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現代足球是高度發展的社會文明的產物,對精神生活有著高尚的追求,在展現力量與智慧的舞臺上表達了運動員自我挑戰、自我超越、奮力拼搏,其最終表現為在激烈的對抗中追求人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這種精神才是現代足球精神的精髓;在技巧的運用方面也體現出茶文化“和”的思想中對“度”的把握,對平和心境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在賽場中發揮實力。在這些方面,現代足球精神與茶文思想在和諧精神上達成了統一。

        3.2個人素質要求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待人接客的禮儀,追求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因此,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講究“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的為人處事之風格,用現代通俗語來說,茶文化有益于個人素質的提升,幫助現代人解決精神困惑和消極情緒,能夠使人的心態趨于平和。現代足球儼然成為了一種職業,對運動員都有基本的職業操守和個人素質等方面的要求,比如與隊友的團結友善,互相配合、協助,甘于奉獻,誠信,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對競賽對手以禮相待、以誠相見,用實力與能力和對手叫板。

        3.3愛

        國主義和民族精神以“和”為中心的茶文化精神,其最終代表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結,也表現出中華兒女強烈的民族自豪感。2008年北京奧運會,將茶作為中國文化與公共外交進行預演,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最終濃縮為一“茶”字和一青花瓷茶瓶,向全世界人民展現了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到的精神內涵,既體現出我們一直堅持的和平共處國與國相處基本原則,也表達了華夏子女的愛國情結,對民族的感情。同樣,現代足球精神也包含了強烈了愛國主義熱情和偉大的民族精神,如前所述,現代足球運動不再僅僅是對身體活動的超越、挑戰等層面,而代表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榮譽、精神。我們經常看到球員進球之后的狂熱、球迷的瘋狂,是什么讓他們如此瘋狂呢?從小處說是個人榮譽,從大處著想便是為國增光,是在愛國主義精神驅使下的興奮,這種興奮遠比個人榮譽讓人感動。

        4結語

        當今世界文化越發呈現出多元和諧發展的趨向,縱使各國政治、經濟競爭的激烈,但世界文化“和而不同”局勢已成為未來發展的方向。即使各國存在文化差異,但在文化精髓方面存在相似性或一致性。筆者分析中國茶文化精神和現代足球精神的基礎上,發現兩者在精神內核上呈現出“殊途同歸”現象,希望通過本文的拋磚引玉,吸引更多的學者加以討論、研究。

        作者:呂彥 單位:常熟理工學院

        參考文獻

        [1]陳香白.中國茶文化[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2]劉勇,陳東九.道家思想對現代競技體育運動的啟迪和借鑒[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99-101.

        第8篇: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意義范文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是關注人心靈和社會和諧的思想體系。孔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強調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并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型,民免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行政立法和道德修養的思想。維護禮制并且提倡德治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則,并因此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統治者的擁護被長期奉為正統思想。繼孔子之后,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出現在歷史舞臺上。孟子主張,在政治統治上施行“仁政”,并提出了人人皆有“惻隱之心”的觀點,他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著一份共同的憐憫之心,稱為“惻隱之心”,這份心情不是表現于人的外在表現中,而是需要通過人們自覺的自我認知去開發和體驗。儒家思想強調對心靈的探索和對自我道德方面的約束,并通過自我認知的過程逐漸體會內心深處的“惻隱之心”。“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正是要我們通過對自我的認識和探索去感受天地之道、宇宙之道。道家文化在中國古代思想界,雖然沒有儒家思想那樣曾一度處于統治地位,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道家文化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道家思想強調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追求人的精神上的自由。通過對心靈不斷地進行內在的自我發掘和認識,以達到自我心靈的超脫和精神境界的提升。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道家心理思想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注重人的心理平衡,即使身心不受侵擾,一切是非冷暖、世態炎涼,一并聽之任之,順其自然,‘得不足喜,失不足憂’,以其‘因’‘順’‘和’的處世態度來將老子‘無為而無所不為’‘柔弱勝剛強’的原則進一步開化為生死由之、以不變應萬變的心理定勢,這便是道家心理思想的主旨所在。”道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生活中人的內心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對世事無常的平靜對待和對思想境界的追求,是化解在巨大生活壓力下當代人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佛家文化是東漢時期傳入我國的外來文化,它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因其在思想上奉勸人們進行自我忍耐和自我欲望的壓抑和約束,而受到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的推崇。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大興土木廣建佛教寺院,使得佛教文化在民間廣泛流傳并產生深遠影響。“佛教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人的本性即是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但無明的人會執迷不悟,覺悟的人才明心見性。任何塵俗中人都可頓悟成佛,超凡入圣。”佛教文化的思想核心是“禪”。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標的實現,并不是得到了神靈的幫助和救贖,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人們對自我心靈的認識和對自己欲望的修正,是自我的救贖和頓悟。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繼承性,一種文化的產生和繁衍一定發生在一定的地域內,并在同一民族中流傳。同一地域的人們長久以來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民族風俗習慣和生活習慣。文化正是這一風俗和社會生活形成的基石。同時,在風俗習慣和社會生活的流傳和延續的過程中,文化也得到了傳承和發展。同一地域的人們將文化代代流傳下來,使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繼承性的特點。同時在文化的流傳過程中,這一民族和地域的人們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民族心理特點。

        二、傳統文化影響下的民族心理

        (一)以和為貴,追求和諧之美

        在漢代,儒家作為統治者所推崇的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主導思想。它“以倫理來組織社會,以道德來代替宗教,以禮俗來代替法律”的“以和為貴”的儒家思想,被廣泛滲透進中國人的生活之中,時至今日,我們仍然以“追求和諧”為社會發展目標,對和諧之美的追求是所有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心聲。幾千年來,中國的傳統思想中都滲透著對“和”的追求。“家和萬事興”“和和美美”都用來形容中國人的幸福。著名作家冰心曾經說過,“美的真諦應該是和諧。這種和諧體現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現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匯在環境中,就造就了環境的美”。可見,中國人對美的理解和對和諧之美的追求已通過中國人生活的點點滴滴表現出來。

        (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談起,《論語?子罕》中記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里的“逝者”包羅萬象,可以是天地自然,也可以是人與社會生活。也就是說世間萬物就這么逝去著,日夜不停歇。這種“生生不息”的思想觀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并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良品質。在永不停歇的運動中,我們逐漸理解了發展的意義,學會了用奮斗和頑強的精神堅持著對未來的執著。“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百折不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孔子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反侵略斗爭激發了人們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使自強不息的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傳統的文化和社會生活為民族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使“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永久流傳。

        (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在中國人的心里,國家是一個龐大的家庭,它是由無數小家組合而成。在中國人的傳統理念中,將對小家的和諧、安定和團結的追求同樣賦予給國家。人們對家庭的認識和理解,上升為對國家的認識和理解。從追求小家的和諧以及對小家的這一范圍的認同上升為對國家和諧的追求和對國家這一集體概念的認同。對于國家和諧、安定團結的認同和追求,加強了國家的民族凝聚力,使人們的心靈產生了強烈的民族認同感。人們濃厚的愛國情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本條件。而中國人強烈的民族認同感的形成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分不開。

        三、傳統文化、心理對民族音樂的影響

        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伴隨著歷史的過程逐漸形成這一民族獨有的心理特點。在這一心理特點的影響下,會形成這一民族獨有的音樂等多種藝術。意識是對客觀生活的反映,它來源于人們對于生活的認識。而音樂又來源于意識,是人在主觀意識的推動下創作出來的。音樂藝術是對客觀生活和創作者主觀情感的反映,傳統文化在音樂藝術的創作中逐漸體現出來。傳統文化影響了人的價值觀念和情感走向,從而決定了音樂創作的風格和走向。也就是說,任何音樂作品都是由人通過自己的意識創造出來的,但這個創造的過程實際上又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在音樂創作的主題和思想境界上,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對個體的“超我”的追求,使音樂隨著文化的變遷而不斷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也在經歷著推陳出新的過程。在寶貴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一直都伴隨著新的文化和思想的注入。傳統文化的潺潺溪流正在匯納百川,注入新鮮血液并不斷發展成為波濤澎湃的大河。在傳統文化得以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受其深刻影響的音樂藝術也在經歷著成長和發展。從原始文化背景下,原始人類的歡呼和打擊石器的聲音,到封建社會文化背景下華麗的《霓裳羽衣曲》,從少數民族傳統的原生態歌曲,到民族音樂對國外音樂的吸納,音樂的發展始終伴隨著文化的發展。文化是音樂成長和發展的沃土,是音樂賴以生存的環境。音樂的發展不能離開文化和社會環境這一大的背景而存在。

        第9篇: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意義范文

        《朱子家訓》又名《朱柏廬治家格言》,全篇522個字,其中關于治家思想的內容有300多字,占全文的一半。可以說治家思想在《朱子家訓》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朱子家訓》以其深入淺出的治家理念和博大精深的修養內涵,雜糅程朱教導的理學節操之意,對當今社會家庭倫理道德教育、整個社會倫理道德思想的引導都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教育意義。

        一、《朱子家訓》勤謹儉樸的治家理念

        (一)《朱子家訓》之“勤”

        《朱子家訓》開篇“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清晨起床拾掇衛生,雖然是一件極其平常的小事,但卻是養成個人良好有序的生活習慣的第一步。看著利索整潔的居住環境,整個人就會變得神清氣爽,一大早就帶著良好的心情,才能從容不迫地開始一天的工作。

        (二)《朱子家訓》之“謹”

        “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是務必養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二是要有嚴謹的生活態度,及時關鎖門戶,注意安全。

        賈思勰《齊民要術》中提到“力能勝貧,謹能避禍”[1]p1也是說的這個意思——勤勞就不會貧窮,做事謹慎就可以避免災禍。

        (三)《朱子家訓》之“儉樸”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古代講究人丁興旺,一個普通的大家庭也都有小幾十口人。如何能使一個大家庭運轉自如且繁榮昌盛下去,就必須學會節約。朱柏廬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儉樸做了詳盡闡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未來生活是存在風險的,保證家族的興旺安康,也務必將勤謹的品質融入日常生活。要能夠高瞻遠矚,為整個大家族的發展作長期性的準備——“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柏拉圖曾把理性與個人欲望的關系,描繪為馭手與烈馬的關系:“人的欲望就像一匹暴躁的烈馬,必須由技藝高超的理性馭手來駕馭。”[2]p189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的,誰不貪戀享受呢?朱柏廬這樣告誡后人“自奉須簡約,宴客勿流連。”這是在教育后人要學會節制欲望,人都有欲望,可是如果不能夠節制欲望,就很有可能陷入其中難以自拔。朱柏廬分別從開篇的生活用品、飲食習慣,到后來“勿營華屋”、“妻妾切忌艷妝”反復都是在講要懂得節制欲望,強調一種勤儉樸素的治家理念。

        二、《朱子家訓》和睦有序的家庭關系

        朱柏廬認為:“家門和順,雖饔飧不濟,亦有余歡。”古代宗法制度,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一個幾十口甚至上百口的家庭規模里,同一屋檐下朝夕相處,難免有矛盾。有時候,妯娌姑嫂之間單純的女人矛盾處理不當甚至就會危及到整個大家族成員之間的關系。

        (一)《朱子家訓》之夫妻關系

        朱柏廬這樣勸誡后人“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由于輕信婦人之言而破壞骨肉親情,實在非大丈夫所為。

        (二)《朱子家訓》之父(母)子關系

        “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看重錢財而怠慢父母,這根本就不配為人子女。反觀現代社會,隨著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已經不存在因為“分家財”而鬧得家族分崩離析的現象了。但是一些所謂的“工作達人”忙于追求功名利祿,無暇顧及父母,甚至把父母丟在老人院對父母不管不顧的行為,實在是有違倫常道德。錢財、名利、社會地位這些東西確實可以給我們帶來一時滿足,但只有無價親情才能給我們心靈帶來永恒的寧靜與安慰。

        (三)《朱子家訓》之家族成員關系

        “居家戒爭訟”非常重要,一大家族的人在一起生活難免會磕磕絆絆,大家相互忍讓一下就沒事了,但為了這些小事就爭吵不休最后甚至吵出官司,結果肯定是大家都受傷害。更何況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是與非,吵來吵去更是吵不出結果來。一個家族內部成員要想做到和睦相處,一定得寬厚互助,少爭吵,多為他人考慮,這樣才能家門和順,家庭成員關系融洽有序。

        三、《朱子家訓》高尚純潔的婚戀觀

        “夫婦之道,天地之象,人之大倫也。”[3]p73婚姻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大事之一,只有男女的婚姻締結才有可能組成一個小家庭。封建社會人們的門第觀念很嚴重,嫁女娶婦要求門當戶對,還有一些家庭為了家族利益,為了錢財,只聽從媒妁之言,完全不顧子女的幸福,由此造就無數對怨偶。

        (一)《朱子家訓》婚戀的人品觀

        朱柏廬就認為婚姻首先應該看重男女兩方的人品,而不應該是僅僅看重物質門第。正所謂“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嫁女兒時要選擇品行好的男人,不能光顧著索要貴重的彩禮;娶媳婦要追求知書達理的女子,不應該計較她有多少嫁妝。因此,在這個“寧坐寶馬車里哭,不坐自行車上笑”的拜金當橫時代,培養和樹立《朱子家訓》倫理思想中高尚純潔的婚姻觀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朱子家訓》婚戀的生活觀

        盡管《朱子家訓》是男性有著崇高地位封建時代的作品,其倫理思想中確有重男輕女的封建觀念,可是,我們已經能從中窺探到《朱子家訓》家庭倫理道德思想中包含的對男子忠于夫妻感情、規避離散風險的教育:“三姑六婆,實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一對物質生活樸實的夫妻——“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所以樹立《朱子家訓》倫理思想中所提倡的婚姻價值觀念對于當代夫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確的婚姻觀才能使家庭生活和睦持久。

        四、《朱子家訓》中的家庭倫理道德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啟示

        (一)對個人德性培養的啟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隨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國民德行的培養教育已提升到一個重要高度。而《朱子家訓》中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們更好的進行家庭道德教育,引導廣大家長注重家庭倫理教育的示范性和熏陶性。“與其依從規則,不如依從榜樣”。[4]p91榜樣和典范的示范作用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影響是深遠的。青少年雖然個性很強,但能夠明辨是非,極其可塑性,運用傳統家訓中的思想觀念去啟發和教育青少年,既可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朱子家訓》中非常強調言傳身教,受教育者的優秀品德,要靠師長的高深德行來熏染,受教育者的遠大理想,要靠師長崇高的信念來啟迪。現今社會風氣不正就是缺少道德引導,導致各種怪現象盛行。這些現象的始作俑者正是人們的貪念在作怪,為了個人利益,跨越了道德的界線,不去考慮對他人的傷害,不顧忌后世子孫的未來,對社會風氣造成了極嚴重的影響。

        (二)對家庭德性培養的啟示

        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多子女的家庭數量日益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數量激增的獨生子女家庭。和睦親鄰的意識在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中變得日益淡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當今社會也略顯匱乏。《朱子家訓》中的家庭道德倫理思想倡導家國合一、團結和睦的理念對當今社會的發展極為重要。家與家之間有一種輻射效應,只要我們把《朱子家訓》中勤謹治家、倫常有序、夫妻和睦的家庭倫理道德思想,通過挖掘提煉并注入鮮活的時代內涵,以教化的方式傳入每個人、每個家庭當中,無疑對良好家風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再根據家庭的輻射效應,進而對社會的移風易俗、優化世風都會有著更深遠的積極影響。

        更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的中國婚姻家庭中夫妻之間重守禮、互信。可是,如今在我國,各種各樣的家庭道德問題層出不窮。男女之間對情意的看重往往高于禮節,就使得婚姻道德的準則日益淡漠,情人關系大有凌駕于夫妻關系之上的勢頭,離婚現象已經被社會大眾視為司空見慣。因此,家庭道德建設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一項重要議題。家庭道德建設的完善與否,對當今社會乃至國家、民族都會造成不容小覷的影響。

        (三)對安定有序的社會構建的啟示

        中國數千年歷史發展的變遷表明,穩定的大環境是社會得以發展的有力保障。我們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初級階段,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是今天每一個中國人的共同心愿。在這個攻堅階段,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營造一個長期而又穩定的大環境,顯得尤為重要。想要營造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最先需要的就是由和睦團結人際關系構成的社會氛圍。“中國社會的外在形態大致是,每一個家庭構成社區,每一個社區構成街道,每一個街道進而構成社會。如果一個人作為家庭的一員,卻不能與親人家屬和睦相處,那么他也難以在社會生活中與周圍的人保持良好的關系;如果沒有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社區、每一個街道的和睦團結,那又如何能促成社會的人際和睦呢?”因此,只有家庭內部成員之間和睦相處,街坊鄰居之間團結和睦,才有每一個街道、每一個社區的安定團結,才有社會的穩定發展。《朱子家訓》中的家庭道德倫理思想就是這一切關系的最基點:如果沒有每一個小家的團結和睦,沒有每一個社區、每一個街道的團結和睦,那么,社會的發展、國家的穩定無異于空中樓閣。所以《朱子家訓》倫理思想中治家的核心理念,對于促進當今社會的和諧穩定、國家的穩步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寶貴財富。

        《朱子家訓》作為我國古代傳統家訓中影響力最大的家教名篇之一,在繼承了歷代家訓文化的基礎上,把儒家思想融入其中,并且通俗易懂,使其不僅成為文人墨客、官宦世家理家教子的箴誡標尺,也在平民百姓中流傳廣泛,對后世影響頗深。其中的家庭倫理道德教育對當代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由此可見,對《朱子家訓》中的倫理思想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梳理,有益于我們汲取其中傳統文化的精髓,賦予其時代的新活力,為社會的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賈勰.齊民要術[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羅國杰.倫理學[M]人民出版社,2011.

        [3]李覯.李覯集.[M]王國軒校點.中華書局,198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日韩伦中文 | 右手影院亚洲一区二区 | 香蕉97超级碰碰碰视频 | 伊久线香蕉观新在线视频 | 亚洲中文AⅤ在线视频 | 一本在线观看资源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