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西方法律思維的差異范文

        中西方法律思維的差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法律思維的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方法律思維的差異

        第1篇:中西方法律思維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文化;思維差異;跨文化交際;全球化;個人主義

        一、前言

        差異無出不在,它們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看待世界的眼光。在日常生活中,文化差異從民族誕生起就已經出現了。二十世紀,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將所有的民族變成了“全球村”。全球化是一個融合的過程,不但但是金錢和商品--而是世界人民的不斷融合。跨文化交際不可避免,也是必不可少的,當摩擦和障礙出現的時候,問題也就呈現了,等待我們去解決。文化會影響人們看對和理解世界的眼光,毋庸置疑,不同的民族在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不同的中西方思維。西方文化的意識形態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意識形態更加注重直覺感官——這同樣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思維特征。作為中國傳統發文化影響的結果,中國人常常看重直覺,倚重學習過程、經驗和感覺,以及在交流中通過直覺“以己度人”。為了減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礙,毋庸置疑,這需要我們深入的探討中西方思維的差異,從而研究跨文化交際中的技巧,減少跨文化交流中的摩擦。

        二、思維差異的根源及表現

        1.差異的根源。美國學者David Brown認為,“文化是特定地理區域的人們共同的信念、習慣、生活模式和行為的集合體”。文化差異是思維差異的原因,東西方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而文化系統是兩種獨立的系統。東方文化的根源主要來自兩個國家:中國和印度,文化均發源于河流。在中國,母親河是黃河,而在印度母親河是印度河。中國文化淵源流長,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在中國的唐朝,中國文化逐漸傳播到日本,融入到日本社會,甚至重塑了日本文化。雖然和中國文化屬于不同的國度,卻仍然屬于同一系統。兩條母親河誕生了東方的文化,而另外一種文化卻誕生于波希米亞平原,這一文化發展成古希臘文化和古羅馬文化,這兩種文化是歐洲文化的基礎。就像東方文化,歐洲文化穿越了河流。由于地域等原因,中西方文化在最近的幾個世紀很少交流,所以它們仍然屬于不同的體系,仍存在較大的差距。

        2.思維差異的表現。西方文化基于個人主義而不是集體主義。例如,在美國,你同樣可以談論個人的權利,而非將社會凌駕于自己。在中國有明顯的不同,社會和家庭凌駕于自己之上。西方文化是以冒險和探索精神為基礎的。西方人喜歡發現新事物,發明和拓展。例如,蹦極在西方文化被認為是普遍的行為,但是在中國你將很可能發想沒有人做這樣一件事。西方文化以科學為基礎,這種文化嘗試著解決人民和自然的關系。西方世界使用法律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在中國的近代卻很難發現中國適合的法律,兩千年來,中國是一個以人情為基礎的國度而非法律。西方用上帝和宗教來解決人類和思想領域的問題。一旦問題發生,首先做的可能是向上帝禱告。

        中國文化以集體主義為基礎。中國人將國家和家庭置于自己之上,中國文化以人文主義為基礎,為了解決人和自然的關系,中國人一直努力做到天人合一,為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國人主張中庸之道,為了解決人和思想的問題,中國人強調修身養性。中國人擅長平衡和中庸,即人們通常不主張走極端,平和的心態總是被強調,中國人對天地有一種敬畏之情,即敬仰天地,思鄉懷土。

        價值是關于什么是對錯,什么是正常與非正常的,什么是正確與錯誤的。價值通常被一系列的因素所影響,例如家庭,媒體,學校,宗教,民族等。中西方文化之間世俗的差異導致了價值觀的差異。中國人注重集體主義而西方人則側重個人主義長達數世紀。西方人給出的個人主義的定義與中國人思想中的個人主義完全不同。換言之,中西方用截然相反的觀點來看待個人主義。

        三、跨文化交際中沖突解決方法

        交流是相互的,所以影響也是相互的。他們能理解我們所表達的思想和文化嗎?它們的回答能表達他們的思想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會給我們交流一些提示。挑戰在于全球化的浪潮下,誤解常常發生,尤其是當不同的文化差異出現在跨文化交際中,誤解導致沖突,而沖突嚴重影響跨文化交際的進行。中西方在是一個地理差異,同樣也是一個文化概念的差異,所謂的思維模式意味著人們自覺不自覺的運用特定的方式來思維,并解決問題。思維模式與民族文化密切相關,思維差異在某種程度來說起源于國家的思維差異。

        1.深刻了解中西方思維差異的方式。我們不能否認差異,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征,也只有先通過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及特征才能逐步了解這個國家。所以我們不能說這種文化是好的或者壞的。平等與互相尊重對于每種文化都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學會協調對于同一種事情的不同思維甚至是同一人,同一個世界。我們說世界變得越來越小,每天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來往往。當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城市,同一片臨近地區,思維差異都越來越明顯,我們應該盡力避免沖突的發生我們需要掌握更多的關于其他文化的基礎知識,從而不至于誤解他人的行為和習慣,雖然在文化領域中不存在正確與錯誤之分,但卻有更先進或者更適合的區分。當然我們不能完全拋棄自己的文化接受另一種文化。甚至文化對于地球的歷史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所以我們應該去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來完善自己。也就是說當我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我們能夠更了解雙方的文化,從而讓交流順利進行。

        2.跨文化交際意識。在溝通的過程中,由于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背景的差異,通常我們為了減少交流的誤解首要做的事情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雖然文化和交流模式之間的差異,文化的共同點不應該被忽略,因為能用共同點來融化差異,消除摩擦。跨文化交際意識對于加入到跨文化交際異常重要,時刻提醒自己注意跨文化交際中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利用現行教材進行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例如通過中外文化交流史,西方文化概論,外國文學史等書籍,通讀這些教材可以掌握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和社會習俗,這為我們了解中外文化知識提供了豐富的文化信息資料。

        四、結語

        通過對比中西方思維的差異,可以看出中國文化是一種人性文化,注重人本身和正義,重感性輕理性,喜歡附和他人,強調處事做人中庸;而西方文化注重科學,重物質輕精神,重分析輕感性,強調個人的重要性。學習一門外語并不單指學習語言本身,還包括文化、思想、習慣和價值觀等。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應該具備跨文化交際意識,充分了解兩國的文化及思維差異,掃清障礙,讓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孫曉凌,汪北華.從思維方式差異看中西文化差異[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2).

        [2]袁春梅.論中英思維方式的差異對跨文化交流的影響[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3).

        [3]杜云輝.東西方思維差異與跨文化交流[J].中國科技翻譯,2000(04).

        第2篇:中西方法律思維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 法律文化 法律格言 中西差異

        中圖分類號:D91 文獻標識碼:A

        法律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國家在長期的共同生活過程中所認同的、相對穩定的、與法和法律現象有關的制度、意識和傳統學說的總體。包括法律意識、法律制度、法律實踐,是法的制度、法的實施、法律教育和法學研究等活動中所積累起來的經驗、智慧和知識,是人們從事各種法律活動的行為模式、傳統、習慣。中西法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差異,這從中西方對法的認識和表達上可見一斑,其中,法律格言是中西法律文化中一種新穎的比較研究路徑,本文試圖通過對中西法律格言進行比較分析,找到中西法律文化中的某些差異。

        法律格言(legal maxims)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以其簡潔、精致的語言承載和表述法律規則、法律的原則,乃至法律的精神,凝聚著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的實踐智慧,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其中,法律格言還可大致分為法律人對法的認識和表達和民間智慧對法的語言濃縮。老百姓對法和法律文化的認識表達往往簡潔直白,詼諧幽默,像“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而知識分子特別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對法的認識和表述則很精練和深刻,往往直接是對法的本質、功能和作用的總結,如“法者,定分止爭也”,這些在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較中更具代表性。本文暫只比較從中西方著作和言論中流傳下來的法律格言。培根曾經在其《格言集》的序言中指出:“愿拉丁格言的使用能夠……使法律論證得以體現更加健全和完備的法律思維、糾正粗俗的錯誤、乃至在一定程度上修正我國法律的性質和外觀。”希望中外法律格言能夠幫助我們認識法律文化,并在此基礎上更加理性地適用法律!

        1 中國法律格言映射下的法律文化傳統

        中國古代法律格言一部分都出自于當時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知識分子的著作、言論和思想之中,集中體現的是君臣對于法的認識和看法。“明主治吏不治民”,一方面,知識分子運用自己對法的理解和實踐取得君王的信任,躋身政治和官吏之列,另一方面。君王又利用知識分子產生對法的認識和總結進行國家的統治和官吏的有效管理。從古至今,我們如數家珍的名字有管仲、孔丘、孟子、商鞅、韓非子、司馬遷、長孫無忌、王安石、司馬光、沈家本、梁啟超等等。這些歷史名人傳流下來的格言至今影響著人們。

        《管子?任法》篇有言“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即要求君主和官吏在適用法律上要“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管仲將法律稱為“公法”,認為法具有最高權威,具有普遍適用的價值功能,任何社會成員都不能置于法外,凌駕于法律之上。即使法自君出,但是法律高于意欲,君主也應帶頭遵守法律,君主不得隨意更改法律,也應有悟守法律的義務,并要求官吏和百姓同樣遵守。

        《論語?為政》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指用政令引導人們,用刑罰整治人們,人們為了免子處罰而服從君主或勉力按法令去做,但他們并不知道違法犯罪是可恥的事情。在孔子看來,只有發自內心深處的感情和理念,才是最真、最美、最有效的。

        《孟子?離婁上》中“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為政”是說只有善德不足以處理國家的政務,只有法令不能夠使之自己發生效力。意謂治理國家必須把行善政與行法令結合起來。

        “法者,定分止爭也”、“法不阿貴,繩不繞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夫,賞善不遺匹夫”則體現法的功能和作用,即使是對高貴的人,有權勢的人也不徇情。意指執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禁奸止過,莫如重刑,刑重而必得,則民不敢試,故國無刑民,國無刑民,故日明刑不戮。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生,則重者無所至矣,此謂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輕其輕者,輕者不止,則重者無從止矣,此謂治之其亂也”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法家的“重刑主義”,以此實現重刑懲奸,以刑去刑。

        “札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懲其未犯,防其未然”、“銷惡于未萌,彌禍于未形”體現了中國法律文化中的“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禮則入刑,相位表里”及犯罪預防原則。

        “國不可無法,有法而不善與無法等”、“昔之欲抑民權,必以塞民智為第一義;今日欲伸民權,必以廣民智為第一義”、“立國于大地,不可無法也。立國于20世紀文明競進之秋,尤不可以無法,所以障人權,亦所以過邪僻,法治國之善者,可以絕寇賊、息訟爭”等法律格言體現近現代在受西方法律文化影響后對法的理解,開始用法去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權。

        以上法律格言映射下的中國法律文化傳統可總結為一個國家的良好秩序和有效管理在于要有“良君、良吏和良法”、“有國家無個人”、“外禮內法,禮法結合”、“刑治主義”等。

        2 西方法律格言反映出的法律文化傳統

        在西方法律格言的流傳方面,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古代西方(如古希臘古羅馬等國家)很早就出現了法律職業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而絕少出現“法自君出”的現象。所以,今天我們能看到的法律格言,從古希臘柏拉圖開始到近現代馬克思、恩格斯(雖然中間有斷代,不像中國的法律格言那樣具有歷史連續性),他們的職業中很少是官吏,更多的是哲學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等;也有法律職業家、法學家,如蓋尤斯、烏爾比安、伯比尼安、保羅、莫迪斯蒂努斯、西塞羅、貝卡利亞、梅因、耶林、薩維尼、哈耶克、霍姆斯、弗里德曼、龐德等;以及政治家、教育家、改革家、法官、律師和作家;很顯然,這些不同的社會階層所代表階層利益更加廣泛,同時對法的認識和思考會更加深刻和全面。

        西方法律文化傳統在以下西方法諺中明顯表現出“自由平等秩序”、“法律至上”、“權利至上”、“正義至上”、“程序至上”、“權力制約”“民主法治”等原則。

        (1)“自由平等”原則:“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幣,一面寫著平等,一面寫著自由,這枚金幣叫人權”、“唯有服從人們自己為自己所規定的法律,才是自由”、“平等是一項神圣的法律,一項先于其他一切法律的法律,一項派生其他法律的法律”。

        (2)“法律至上”原則:“法官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在民主的國家里,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里,國王就是法律”、“就真正意義上的法律而言,不管在哪個國家中,哪兒沒有法律,哪兒就沒有自由。自由使我們免于他人的強制和暴力,而這在沒有法律的地方是不可想象的”。

        (3)“權利至上”原則:“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權利而斗爭是權利人對自己的義務”,“法律沒有禁 止的,都是公民的權利”。

        (4)“正義至上”原則:“正義是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的這種堅定而恒久的愿望”、“遲到的正義是非正義”、“法律應當與正義保持一致”。

        (5)講程序、重秩序原則:“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首要問題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人類可以無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無秩序而有自由”、“正義要實現,而且要以人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6)“權力制約”原則:“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

        (7)“民主法治”原則:“民主并不是什么好東西,但它是我們迄今為止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一種制度”、“法治應包括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8)“公平公正”原則:“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則把水源敗壞了”。

        3 中西法律文化傳統之間的差異

        語言能表達出什么內容?法律格言能還原多少法律文化傳統?經過對中西法律格言的比較分析,筆者認為,(1)在我們比較的這一部分法律格言中,比較的客體大致相同,都是中西方各個歷史時期的精英人物對法的認識和表達,具有可比性:(2)這些法律格言能夠流傳至今,它們本身就是中西法律文化的一部分,能夠充分體現中西法律文化傳統;(3)中西法律文化傳統的形成和發展都經過了長期的歷史積累和沉淀,縱向來看,我們可以比較中西法律文化的整體差異,相互之間有何優劣,取長補短;橫向來看,中西法律文化的形成和轉變都經歷過幾次重要的歷史時期,截取同一時期的歷史人物的法律格言進行比較,可以發現中西之間法律文化曾經驚人的相似,似出同源,中國法律格言“懲其末犯,防其未然”和“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則與西方法律格言“智者非因犯罪已然發生才去懲罰,實乃為了防止犯罪而施刑責”和“刑罰的威懾力不在于刑罰的嚴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相得益彰,但二者在歷史的長河中又流向不同的方向。其根由是一個值得我們繼續探索的問題。

        通過以上對中西法律格言的分析,我們已經可以發現二者之間的差異。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體現為有治人無治法、重良君良吏良法、重國家輕個人、重刑輕民、隆禮重法;西方傳統法律文化則體現為法律至上、正義至上、程序至上、權利至上、權力制約。這些差異從法律格言中體現出來,更反映到了中西方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4 學習與借鑒

        第3篇:中西方法律思維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 西方國家;東西方文化;差異;電影片名;翻譯;策略

        電影可以說是當前社會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文化普及方式,在電影片名翻譯過程中可以說是屬于跨文化交際活動,從一種語言轉到另一種語言,在同一個文化氛圍中是不相同的,那么如何讓輸入國家的受眾接受電影的片名,這是作為翻譯者需要注重的問題。在電影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習俗、民族文化等特征,可以說電影翻譯能夠被當作是兩個不同文化背景之間進行的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動。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過程中,隨著我國電影與世界電影文化交流頻繁,不只是電影的內容,就連電影片名的翻譯都起著重要作用。可以說一部優秀的電影有著吸引力十足的名字,能夠激發觀眾的觀看熱情,而劣質的翻譯名稱能夠降低受眾的觀看欲望。但是基于自然環境、歷史條件與社會現實等多個方面影響,東西方文化也呈現出了很大的差異。因此在翻譯電影片名過程中,需要考慮到異國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的差異,讓電影能夠更容易獲得潛在觀眾的認可與歡迎。本文立足于東西方文化差異,通過研究差異來解讀對英美電影片名翻譯的影響,并且提出一些使用的翻譯策略。

        一、中西文化的主要差異

        社會學家認為,文化指的是社會中人們能夠具有的共同的傳統、民族信仰與價值觀的總和。而其中最主要的三大要素,也就是價值觀、規范和符號。我們在文化研究中,人們一般都會用自己民族文化的標準來看待與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所以當兩種民族文化在交流中接觸時,就難免由于兩者的差異而發生激烈的碰撞。由于兩個地區的地理環境與歷史背景,加上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多種事件等因素,讓中西方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而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

        (一)人們的等級觀和價值觀的差異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以孔子為創始人的儒家思想,主張建立以家庭為本位、以道德倫理為中心、以人們等級觀念為基礎的法律制度與思想意識形態。孔子主張“禮治”與“德治”,在禮與法的關系中是強調禮治的。在德與法的關系中是強調德治的,在人與法的關系中是強調人治的。人們受到等級觀念與價值觀念的多重影響,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會十分謙虛謹慎,為了顧及人情在交流中表達得十分委婉。在個人價值觀念中也更加傾向于對社會與國家的共享,因此在中國的民族傳統價值觀念中,集體的利益是高于個人利益的,人們不但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其他人與社會負責。

        但是在西方國家是以個人主義為基本文化構成的,在西方國家個人主義能夠對國家的歷史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成為西方國家文化的價值核心。在西方國家人們信奉個人尊嚴,崇尚個人的獨立思考與判斷以及靠著自己的力量來實現個人利益。

        (二)人們的倫理觀與道德觀的差異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倫理以仁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通過禮為仁的體現形式,將倫理道德與修身濟世相聯系起來,對人們的倫理道德的自覺性與社會功能進行強調。中國民族文化深受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堅持誠信、忠誠等道德倫理準則,并且根據儒家傳統倫理道德觀念,每個人都要堅守禮數,盡到自己的職責。

        但是在西方國家會更加注重依法治國,多種法律都可以說涉及到社會的多個領域。在這個注重個人自由與權利的法治國家中,人們的平等讓每個人的等級觀念與地位變得十分淡薄。以西方國家的家庭為例,人們認為父母與孩子之間只是感情關系,而不是道德義務的關系。孩子們在成年之后就會離開家庭獨自生活,在父母年邁之后,孩子也沒有贍養的義務。

        (三)社會文字符號的差異

        通過兩種文化的對比,考慮到符號的應用與象征意義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同國家的、社會傳統習俗與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在符號的象征意義與使用的方式中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以顏色為例,西方國家與中國文化中,顏色的象征內涵就有著巨大的差異。例如:紅色給人一種熱情與積極的感覺,因此中國人一般將“紅”作為喜慶的指代詞。但是在西方國家,紅色一般與恐懼與等詞語相聯系。還有數字13在西方國家的文化中指的是不幸的意義,但是在中國就沒有這樣的忌諱,人們往往更加避諱數字4,因為它與讀音“死”相近。

        二、文化差異在電影名稱翻譯中的表現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西電影的發行數量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兩個民族在文化上的較多差異在電影名稱翻譯中能夠體現。

        第一,價值觀念差異在電影名稱翻譯中的體現。馮小剛的著名賀歲影片《大腕》,這部電影被翻譯為Big Shots Funeral,我們翻譯回來是《大腕的葬禮》。由于中西方人的思想有著基本的分歧,東方人注重綜合與歸納,而西方人注重細微與曲折。“大腕”這個詞已經能夠暗示出電影的主題,而在翻譯成英文中也補充出來“葬禮”,能夠方便西方觀眾更加明白電影的內容。我們再來看美國電影Shrek,電影名稱中只給出了男主角的名字,卻不對他做出任何的評價,但是中文卻沒有音譯成為《史萊克》,而是翻譯成為《怪物史萊克》,這樣可以看出相對于西方人,中國人更加注重對于影片的歸納與綜合,讓人與事物更加形象與具體化。

        中西方兩者的差異導致雙方在思維模式上也存在著一些差異,中國人具有的傳統思維形式更加單一與抽象,而西方人的思維則顯得更加部分與具體。

        第二,倫理觀念的差異在電影名稱翻譯中的體現。中國電影《霸王別姬》的名稱能夠映射出主人公的關系與最后的結局,因此名稱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但是英文翻譯成為Farewell,My concubine,我們翻譯回來就是《再見,我的愛妾》,只有了別姬,卻忽視了霸王,這是由于西方人的等級觀念薄弱,因此反映出對電影內涵與主題的理解。

        西方電影Meet the parents的名稱翻譯成為《拜見岳父大人》,可以說美國人講究自由與平等,因此尊卑觀念淡薄,因此我們在翻譯過程中融入了“拜見”與“大人”兩個詞語,更加具有中國特色。

        三、電影片名的翻譯策略與原則

        如何在翻譯中協調好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具體方式分為“歸化”與“異化”。異化的方法需要翻譯者靠近作者,忠于原著的表達方式進而充分表達出原作品的內容,保持原作的語言習慣與跨文化之間差異產生的理解錯誤。而歸化是跨文化差異化解的重要途徑,歸化方法一般要求翻譯中在各國文化積淀和語言習慣中,注重吻合中文的語法規范與文化習俗,逐步弱化原文感,增強翻譯的可讀性。在另一方面,電影名稱較強的商業廣告價值,目標是為了觸發觀眾的行為對于價值觀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電影的名稱翻譯需要將目的語言和觀眾放在首要的位置,規范化的翻譯策略無疑能夠吸引大量影迷的興趣。

        就像其他文化作品翻譯一樣,電影的名稱翻譯中有不能翻譯的情況存在,我們需要承認在有限的翻譯可能性的同時,要努力去探索有效的翻譯方式。為了促進跨文化交流進而達到充分與準確的目的,電影名稱的翻譯工作不能只是簡單地采取歸化或者異化的單一方式進行翻譯,應當結合具體情況,要最大限度上吻合目標語言的主流價值觀,迎合受眾的心理和文化需求,盡最大可能關注到原有語言與文化意象。我們在具體操作的翻譯中要運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直譯法

        也就是我們不需要考慮太多的文化差異的電影名稱最佳的翻譯方式,可以說音譯法也是直譯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許多電影依靠這種翻譯方式,例如Beauty and Beats——《美女與野獸》,Brave Heart——《勇敢的心》,Roman Holiday——《羅馬假日》等。如果我們在翻譯過程中遇到名稱是人名或者地名時,就可以采用音譯方法。例如Ryan——《瑞恩》,Romeo and Juliet——《羅密歐與朱麗葉》等。

        (二)意譯法

        我們在翻譯過程中,當遇到直譯方法已經難以準確表現出電影內涵的時候,如果一些電影名稱涉及跨文化差異,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就需要根據電影內容來對原有的名稱進行意譯。在進行意譯過程中,我們同時要考慮到英語的表達習慣與中國受眾的價值觀與審美觀。例如,電影Seven講述的是天主教中的七種死罪,而接著出現了一場離奇的連環殺人案,死者都是死于這七種罪中的一種。如果我們直接翻譯為《七》,那么就會讓觀眾感到空洞,甚至難以體會到這個名稱的含義。如果我們翻譯為《七宗罪》,那么就避免了我國觀眾對于西方宗教歷史文化背景知識缺乏與地方文化差異而引起的困惑。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例如Sleep in Seattle——《西雅圖不眠之夜》,The Net——《網絡情緣》等。

        (三)換譯法

        如果我們在翻譯過程中,直譯與意譯都難以充分地表現出電影名稱的內容與意圖,那么我們采取換譯的方式是最好的。也就是說徹底地改變原來電影的民稱,根據電影的內容與內涵通過不同的名稱來代替,例如Top Gun——《壯志凌云》等。

        四、結 語

        電影作為一門視聽結合的藝術,對于片名的翻譯影響到觀眾對于電影主題的理解與體會,甚至可以稱之為翻譯藝術,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溝通的橋梁,是各國之間信息傳播的載體與紐帶。電影的片名翻譯不只是語言之間的簡單切換,也是不同文化之間相互融合的充分體現。我們在翻譯中不能忽視文化差異的影響,要真正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通過創造性的融合,這才是實現正確翻譯的基礎。我們要加強對民族文化內涵的注重,要努力克服電影翻譯過程中語言的阻礙,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跨文化交流的意義。因此我們在翻譯電影片名過程中需要慎重考慮,注意多方面的因素。

        [參考文獻]

        [1] 張英進.簡述中國電影研究在歐美的發展[J].電影藝術,2005(02).

        [2] 馮學民,王珍.電影語言中的歧義現象解讀[J].電影文學,2007(08).

        [3] 楊胡宏,徐麗娜.淺談影片名的幾種翻譯方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10).

        [4] 劉利艾.從目的論析電影字幕翻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12).

        [5] 佟磊,沈秋敏.淺談西方文化與西方電影片名翻譯[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09(04).

        [6] 陳亞明.《臥虎藏龍》字幕翻譯策略探析[J].電影文學,2007(15).

        [7] 蘇遠蕓.關聯理論對西方影視劇字幕翻譯的闡釋[J].電影文學,2010(04).

        第4篇:中西方法律思維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跨國公司 文化差異性 跨文化管理

        一、研究背景

        所謂跨文化管理,又稱為交叉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也就是在跨文化條件下如何克服異質文化的沖突,進行卓有成效的管理。跨文化管理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其發源于美國,初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區域中心和民族中心論,探討在跨文化的條件下如何克服異質文化沖突,進行卓有成效的管理。

        國內對于跨文化的管理研究是隨著最近二十幾年跨國公司作為實踐跨文化主體在中國經營而引發的。國內學者對這方面的研究多重在分析文化差異,運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分析的五個緯度,并將中外的文化進行對比,提出對于克服文化的差異方法在于容忍差異,創造文化的協同機制,強調溝通。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性分析

        1.中西方傳統文化差異比較

        中西方在傳統文化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從來說,長達5000多年的封建專制使得中國人崇尚君權、上天、祖宗、歷史和土地,講求天地人和諧統一的思想,信奉“仁義禮智信”的儒家信條,主要價值為土地、道德和禮教。而在西方,他們更崇尚于對自然科學的探究和對宗教的追求,神學、法學、經濟學和自然科學成為西方文明的四大支柱。這種文化模式給人的價值是宗教的、法律的、物質的和自然的。

        從社會意識結構上來說,中國是以家庭為單位,長期的群體性文化讓幾乎所有中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是以血緣和業緣等特定的圈子為基礎的,從而產生了中國典型的“圈文化”。西方則更多地以個體為單位,西方文化強調個人主義,個人的權利,個人的自由,其中一個重要的觀念是一切靠個人奮斗。

        2.中西方管理方法差異比較

        不同的傳統文化進一步導致了中西方在現代管理方法上的差異。從經營思想上來說,中方管理人員在跨國經營中多重視短期行為,較少考慮國際合作伙伴的獲利性;而西方管理人員則大多具有互惠互利、重視效率,強調售后服務及其質量,重視長期行為。

        從管理風格上來說,中方人員重視組織內的層級關系,習慣于按上級行政管理機構的指令行事;而西方人員注重將法律、契約的觀念滲透到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強調制度管理。

        從決策方式上來看,中方管理人員受傳統文化“求穩怕變”思想的影響,在管理決策中顯得過于保守,并習慣于集體決策,這往往使得在變化迅速的國際市場中錯失機會;而西方管理人員強調“自我”,注重思維清楚、直言不諱,使其管理決策主體偏重于個人。

        三、跨國公司在華的跨文化管理現狀

        1.文化差異排斥明顯

        跨國公司在華拓展初期,由于不同形態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間相互對立相互排斥,不可避免地產生跨文化沖突。跨國公司中的跨文化沖突主要表現在協調組織、考核機制以及風險承擔意識等方面。例如,在協調組織方面,由于員工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差異很大,對待事務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很難遵從于同一組織運作模式,對于工作紀律的自我約束性也各有相異,由此給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

        2.忽略跨文化激勵差異

        大多數跨國公司中的所有員工均采取相同的“目標管理法”,對員工進行目標管理。所采用的績效指標一方面是以定量指標為主的經營指標,另一方面是以定性指標為主的關于工作態度、思想覺悟等方面的指標。無視文化背景差異造成的需求差異,激勵效果不明顯,造成企業資源的浪費。

        3.薪酬體系忽視員工需求差異

        跨國公司通常會給予外派員工各種福利補償, 其總體薪酬水平往往高于第三國員工和本地員工。這些薪酬間存在的明顯差距,會造成本地員工和第三國員工巨大的不公平感,并進而造成感情挫傷,以致員工績效降低,甚至是離職或者主動地反對這種不公平的薪酬政策。因此,給予不同來源員工不同的薪酬雖然有效地控制了人工成本,但卻損害了薪酬的激勵功能。

        4.培訓體系不健全

        跨文化培訓是為了加強人們對不同文化傳統的反應和適應能力,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溝通和理解。但由于文化及習慣的不同,中西方員工對待培訓的態度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例如,中國員工在培訓中習慣將自己作為一個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很少向老師提問或對老師的陳述提出異議。而在西方,經常采用的是學員高度參與的培訓方式。因此外國員工往往不能適應中國的培訓方式,進而不能迅速適應當地環境并發揮正常作用。

        四、跨國公司在華跨文化管理的對策

        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跨國公司中來自不同國家的員工相融合,克服合作進程中遇到的文化差異,實現價值觀認同與工作效率的提升。解決文化沖突,有效實施跨文化管理戰略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創造有效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員工所共同擁有的價值觀念和經營實踐,其核心是企業精神和價值觀。在跨國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必須在原有優秀文化的基礎上融入新的使命和任務,從而創造更新意義的企業文化,以利于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核心競爭力的發展。

        企業新文化的創造過程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氛圍營造。強化國際人管理,即將所有公司成員放到國際化大環境中看待和管理,以公司核心價值觀為導向,運用國際化管理理念、知識與方式培育促進成員的發展,形成具有高度責任感和敬業創新的精神氛圍。第二,建立積極有效的溝通方式。在部門內組織和推動雙向溝通的定期進行,使溝通形成制度,提高員工工作的明確性,促進公司各部門工作效率的提高。第三,創造、培育和維持良好的外部工作關系,以公司利益為重,強化整體觀念,與相關業務部門建立通暢的溝通渠道,積極主動地協調部門關系,達成工作目標。

        2.建立差異化的激勵機制

        跨國公司中激勵機制的建設需要考慮到不同國家不同的文化傳統,將不同的激勵方法相結合并靈活運用。首先,要做到個體激勵與群體激勵相結合。西方成員崇尚個人主義,強調個性自由及個人的成就,因而開展員工之間的個人競爭,并對個人表現進行獎勵是有效的人本主義激勵政策。而中國員工則更看重對組織的歸屬感。因此在員工激勵方面,可更多地采用群體激勵的方法。其次,要做到制度管理與情感激勵相結合。西方管理強調制度明確,較少涉及情感,因此,外籍員工的管理更偏重于“法制管理”。對外籍員工的激勵可通過創造一個能發揮個人才能的空間,使其自我實現需要得到盡可能的滿足,同時獲得相應的物質報酬、贊譽與提升。對中國籍員工則可適當添加情感激勵,有針對地滿足員工需求,會對員工產生較大的激勵。

        3.制定基于文化差異的薪酬策略

        在與公司整體薪酬戰略保持充分一致的前提下,針對外派員工、第三國員工和本地員工各自的特點采取差異化的薪酬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員工在薪酬公平性方面存在的矛盾。

        (1)總部外派員工的薪酬策略。總部外派員工的薪酬可調整成平等的國際性待遇方案,包括四個要素,即基本薪資、差異性、誘因性以及援助方案。此外,公司還可以設置相關的激勵性報酬。激勵性薪酬制度是自助餐式的福利制度。總部列出一系列福利制度,讓滿足一定條件的外派員工自行選擇。雖然福利制度的內容與補償機制所包含的項目大同小異,卻更能激發出外派員工的工作熱忱,并減少他們由于國際任職而產生的不公平感。

        (2)其他國家派來的非總部支持員工的薪酬策略。第三國人員的聘用擴大了團隊的人才來源,對于這類員工,公司在薪酬調整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其來源地區的薪酬水平,以及不同國家員工對薪酬標準的不同認知。如,德國員工普遍認同薪酬應與個人能力與知識掛鉤,可在其薪酬結構里加入能力級別獎金和學歷獎金;而臺灣員工看重服務期忠誠度認可,則在其薪酬結構里增加服務期獎金。

        (3)本地員工的薪酬策略。較高的薪酬水平是跨國公司能夠吸引到大批本地優秀人才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本地員工,除了兼顧公平與效率的薪酬策略外,還可為他們設計符合其需求的福利項目。如,本地員工看重住房、醫療、養老等福利,那么在這些方面改革薪酬體系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時,本地員工也看重良好的人才培訓機制、個人發展機遇和工作氛圍等待遇。公司也可以相應地增加培訓預算,量身定制核心員工的培訓計劃,為高級員工提供高額購房補貼等。

        4.有效的跨文化培訓

        有效的跨文化培訓可提高管理人員在跨國公司中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適應能力。一般來說,跨文化培訓包括三個主要方面:針對總部或第三國的外派任職的培訓;針對東道國人員的教育與培訓;多元文化團隊的組織與訓練。其主要內容有對文化的認識、語言學習、跨文化溝通及沖突處理、地區環境模擬等。具體地,培訓可采用研討會、課程、語言培訓、書籍、網站、討論和地區環境模擬演練等方式,還可以聘用文化顧問,指導員工跨越不熟悉的文化領域。通過有效的跨文化培訓,可縮小跨國公司中各類員工可能遇到的文化距離,使之迅速適應環境。

        以上所列舉的幾種應對跨文化管理的對策并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關聯的。如,跨文化激勵中就必須以包容的企業文化作為其貫穿其中的基礎,而積極有效的跨文化溝通方式的建立,本身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激勵的手段。所以,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跨國公司應當在深入分析公司跨文化管理的現狀基礎之上,制定符合其自身特點的跨文化管理戰略和措施。

        參考文獻

        [1]蘇珊C·施奈德等,跨文化管理.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2]范曉屏.國際經營與管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3]方琢.文化差異與跨文化管理.經濟管理,2001,10

        [4]劉杰.文化差異與管理效益.蘇州大學學報,2003,1

        [5]田曉明,朱珊.走向融合的中西方管理.學術研究,2005,6

        [6]陳詩高.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文化差異分析.管理觀察,2006,9

        [7]左慧玲.有效的跨文化溝通.中外管理導報,2008,8

        [8]李力,楊柳.酒店的跨文化管理——以廣州海航威斯汀酒店為例.商場現代化,2011,3

        第5篇:中西方法律思維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跨國公司;文化沖突;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2-0108-03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全球各著名跨國公司紛紛涉足中國市場,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1993年起,中國連續數年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資引進國,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隨著跨國公司在中國數量的增多和規模的擴展,與當地文化上的矛盾和沖突日漸明顯,跨文化管理的問題也日益增多,在華跨國企業的管理也逐漸被提升到一個令人關注的地位。對跨國公司來說,充分了解這種文化沖突產生的原因和表現,并采取相應的對策,是其在華經營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

        一、跨國公司在華所面臨的文化沖突產生的原因

        荷蘭比較管理學家霍夫斯坦特將文化定義為,在一個環境中的人的“共同心理程序”。他認為,文化不是一種個體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經驗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體、地域或國家的人們心理程序有差異,這是因為他們的“心理程序”在多年的生活、工作、教育下形成了不同的思維。從跨國公司角度看,文化意味著指導一個群體日常生活的普遍共享的信念、準則和價值觀。文化的多元要素和多層次的差別,使跨文化沖突在所難免。具體來說,在華跨國公司的跨文化沖突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溝通方式不同。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或群體之間信息傳遞的過程,人們通常最重要的溝通方式為語言,因此溝通方式的不同最主要體現在語言上的不同。語言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一個社會的文化,也蘊涵了一種文化的思維模式。因而語言的不同也意味著思維模式的不同,而漢語和西方語系差別巨大,語言的不通不僅給日常交流帶來障礙,在思維方式上也會產生差異。其次,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身體語言、表情、舉止等方面所含意義不同也會帶來理解上的障礙。企業在跨文化溝通中,采用同樣的指令,會對中方員工和外方員工產生不同的效果,給企業帶來管理上的麻煩。

        2.價值觀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和信念,不同國家和社會的價值觀有不同的對待自然、人性、人與人、人與社會的態度,會使人們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使企業管理、決策、執行方法復雜化。因此也容易產生內部沖突。中國文化一般采取直覺型思維,追求完美,穩妥為先,喜歡隨大流,崇尚中庸之道,集體意識強,但時間觀念差。而西方文化一般偏好理性思維,追求最優化原則,自我意識、時間觀念強,怕束縛,喜標新立異。倘若語言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速成,價值觀的了解卻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時間深入接觸才能逐漸理解。

        3.管理方法的不同。西方文化明確主張將工作與個人情感分清界限,除工作外,下屬與上級不需要有過多私交。西方文化重視人的權利,西方企業文化積極發動、倡導普通員工參與管理的分權式決策,能夠更廣泛地考慮員工的權益。此外,西方企業強調正規化、標準化的管理,注重準時性、緊迫感和利益關系,講究原則。而中國文化卻認同在工作中能獲得友情,認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尤其是下屬與上級的關系能夠為將來個人的發展帶來好處。中國文化在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和匹配中往往更強調義務,更多傾向于上層領導的集體式決策,員工利益也更多掌握在領導手中。中國企業重人治,缺乏緊迫感,人情在工作中占有特殊而不可替代的地位。

        4.民族性格及風俗的不同。東西方民族由于各自傳統文化的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深層積淀,深深融入民族性格之中,使各個民族表現出不同的個性。而這種個性的不同往往構成跨文化溝通中最直接的沖突。此外,不同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風俗習慣.因而會有不同的消費習慣、偏好及禁忌。跨國公司在國外開辟新市場時,如果對當地人的風俗習慣沒有充分的了解,水土不服則在所難免。

        二、在華跨國公司跨文化沖突的表現及負面影響

        1.跨文化沖突的表現

        研究表明,海外經理失敗的比例一直較高,曼登霍爾與奧登認為這一比例為25%~40%;科利則指出,1/3的海外經理未能完成任務便提前回國。另有研究指出,海外經理的失敗率與文化差異大小呈正相關關系。由此,文化差異導致的負面影響可見一斑。在中國,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明顯,在華跨國公司跨文化沖突方面的問題亦不容忽視,這方面的沖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行為方式上,中方企業家一般缺乏風險意識和冒險精神,做決策時更為慎重,西方企業家則勇于冒險、敢于探索,尤其在應用新技術、開拓新市場、建立新研發項目上更為積極。外方人員做事直率而中方人員含蓄,表達不同意見時,西方喜歡直截了當說明情況;而中方則更傾向于選擇委婉的方式表達。外方人員的行為計劃性強,而中方人員的行為缺乏計劃性。

        第二,管理方法上,西方企業習慣于在法律比較完善的環境下進行經營管理,會用法律條文作為行動依據。外方管理體制很大程度上是遵循“法、理、情”的事理順序來開展工作,強調數字化、程序化、制度化,這往往讓中方職員感到跨國公司的管理過于程序化、沒有靈活性、不講情面、重預算超過重控制等;中國管理講究人倫,習慣以領導的意思和上級的指示為指導開展工作,忽略制度效應和條例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和程序,管理過程中也不太重視數字的作用,主要依賴經驗的判斷。

        第三,勞動人事方面,首先,在企業人員的工資待遇上,跨國公司多根據員工工作的性質和能力來確定,將工資調整與物價指數相結合;中方則更看重企業人員的資歷、學歷和職稱。其次,在工資政策上,會把工資增長基數與企業經濟效益直接掛鉤。最后,在人才選拔上,中方在看重能力的同時,還注重政治素養、人際關系等方面,而西方管理者則更多地把能力放在第一位,量才而定。

        第四,評價及激勵體系上,最集中地體現在外方對員工的評價,“只重結果不重過程”;而中方人員不但注重一個人的工作業績和結果,而且還關心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表現以及工作的過程。此外,中方的評估體系中論資排輩現象嚴重,而外方人員不認為“年長”就有特權,完全根據個人的業績確定評價結果。在人員激勵方面,外方比較注重物質獎勵而忽視精神獎勵,中方更注意把握兩種獎勵之間的平衡。

        2.跨文化沖突的負面影響

        上述這些文化沖突若長期存在,勢必對跨國公司在中國

        的經營與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據統計,在我國建立的中外合資企業中,有15%的企業比預定壽命短,其中由于外方缺乏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學習而造成企業不穩定是主要原因。這些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表現:

        首先,增加溝通困難,降低管理效率。跨國公司的高層管理者與下屬來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他們彼此間不能達到有效的溝通和理解,會影響其彼此間的合作成效和關系上的穩定和諧,從而直接導致信息不能在組織結構層次上直接傳遞,致使管理者無法真實了解下情,對員工情緒思想了解不夠充分,在采取決策時,勢必會增加造成失誤的可能性。同時,員工也不愿意或不能恰當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久而久之,與上司關系疏遠,工作積極性不高,雙方矛盾沖突加劇。最終結果是企業收益不高,效率低下。

        其次,對企業經營有消極影響。由于文化上的差異,跨國公司難以統一行動和決策,企業管理中混亂和沖突時有發生,這使企業需要花大量的財力與精力來解決內部溝通協調的問題,導致管理成本增加,精力有所分散,無法全力關注外部市場變化和積極應對行業競爭。因此,有可能在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錯失市場機會。

        最后,產生信任危機,破壞目標統一性。管理者與下屬職員之間缺乏溝通會使管理者認為下屬懶散、缺乏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員工則認為上司呆板、自以為是、狂妄自大。彼此的不信賴,會使誤會越積越多,沖突愈演愈烈。本來價值觀、工作方式態度就不同的管理者與員工,再加上彼此之間由于溝通障礙造成的信任危機,必然難以形成統一的企業目標和激發企業凝聚力,最終導致經營管理效率低下。

        三、在華跨國公司可采取的應對策略

        一個企業跨出國界經營,要實現商業目標必須融合三種文化――自己國家的文化、目標市場國家的文化、企業的文化:基于這個原則,針對所面臨的中西跨文化管理問題,在華跨國公司可采取以下幾點應對策略:

        1.注重文化分析。置身于不熟悉的新文化環境中時,在華跨國公司可以對中西方文化分別進行分析,找到文化特質,整理發掘各種文化的優勢與不足。識別并理解文化差異,不僅要理解中國文化如何影響當地員工的行為,也要理解母國文化如何影響母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員的行為,強化自我意識。美國一位管理學家曾告誡說,跨國經營的成敗,取決于跨國企業管理人員對文化差異的認識和理解,取決于他們是否愿意把美國文化觀念當作超重行李一樣留在美國。要將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區分開來,以便在管理中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來減少文化沖突和矛盾,發展文化認同,推進文化融合。

        2.增強跨文化意識。對于在華跨國公司,若想解決好中西方文化差異問題,搞好跨文化管理,就需要一批高素質的跨文化管理人員。要具備這樣的素質,應該加強跨文化培訓。文化敏感性訓練、文化適應性訓練,比如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中西方員工集中在一起進行專門的文化培訓、外語學習、沖突處理、實地考察,組織各種社交活動,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中西方員工打破自己心中的文化障礙和角色束縛,減輕可能的文化沖突,培養文化移情能力和應變能力。此外,思想靈活,不守成規,倡導理解精神,學會尊重、理解異國文化亦很重要。全球500強在華投資跨國公司的一些總裁就對中國的《孫子兵法》爛熟于心,并且還能運用到商業運作中去。

        3.文化融合、創新。對于在華跨國公司而言,僅僅承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存在或只達到一定程度上的認同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去適應另一種文化并促進二者融合。文化融合是化解文化差異的必然途徑。文化的融合是不同文化間在承認、尊重彼此間差異的基礎上,相互補充、相互協調,進而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新文化。這樣統一的文化,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并且具有“雜交優勢”。在華跨國公司應該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基礎上,結合企業戰略需要和客觀環境的要求,建立屬于企業自己的獨特文化,并以此產生文化協同效應,使中西方的不同文化群體產生相同文化意識、相同文化歸屬感和共同的價值取向,形成彼此都能接受的新企業文化。

        4.建立共同價值觀和公司文化。在華跨國公司應該建設具有協作精神的企業文化,超越多樣性文化的差異性,消除文化偏見,吸收各種文化中相契合的優秀部分,在對文化共性認識的基礎上,將其整合,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和與公司總體跨國戰略相一致的企業文化。這種文化把企業的員工與經營戰略和宗旨緊密結合起來,加強了在華子公司與母公司的聯系.增強了企業在不同國家文化環境中的適應能力。比如,上海大眾汽車公司致力于尋找文化的共同點和互補性,增加相互溝通和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他們的共同價值觀是:每一輛大眾汽車。都體現大眾汽車品牌的卓越標準。在這一共同價值觀指導下,上海大眾汽車公司在中國的經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四、結語

        第6篇:中西方法律思維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 文化差異 國際商務談判 影響

        迄今為止,背景不同的人給文化下了很多定義,但一般意義上,文化指知識、信仰、藝術、法律、倫理、風俗、習慣等綜合,這種綜合決定了生活在特定環境中的人的價值觀念和心理素質。它具有約束力,影響著具有同樣文化背景的人的行為。不同國家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歷史、習俗等等。國際商務談判是跨國界發生的活動,這就意味著,了解各國不同的文化環境以及考慮到商業活動中的文化差異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取得同外方談判的成功,跨越文化的局限是一件艱巨而又至關重要的任務。因為不管是什么技術、不管某個產品會帶來什么樣的利益,所有的商業交易都是由人來做的。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幾乎影響談判過程的各個方面,小到說話的藝術,大到決策過程,對其缺乏認識和了解,會使談判復雜化,甚至會阻礙談判。例如,美國人吃完手抓的食品后把手放在嘴里吮吸,中國人很不習慣;而中國人吃飯時,若不分餐美國人則難以下咽。所以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應注意合作對手的文化,是談判與合作成敗的一個關鍵所在。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哪些具體的文化因素在起著作用呢?下文中提到的一些因素一般被認為對國際商務談判具有重要的影響。

        一、語言和交流

        人們的交流方式,包括語言交流和非語言交流,直接影響著國際商務談判。語言是談判力量的一大源泉,幾乎在各種談判中,無論大小,重要或是不重要,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將成為是否達到談判目的的決定因素。一般人在相同文化背景下講話的內容尚有誤差,可以想象,當一個人講第二種語言時,誤差肯定會更大,這是因為語言決定著文化,不同的語言有其獨特的建構信息的方式。操雙語者要在語言之間轉換,在轉換過程中,他們要調整自己的觀念和思維過程,以適應所使用的語言。所以跨文化談判總是面臨著語言障礙,為了確保溝通的順利進行,一般商務英語談判要求使用翻譯,一個好的翻譯不但熟練運用兩種語言,還應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術知識。

        根據傳統,日本人認為直視另一個人的眼睛是不禮貌而且危險的。即便是今天,大多數日本人都會避免與談判對手進行那種令人難堪的、直接的眼神交流。對方過多的直接眼神交流會使他們感到不舒服。因此,由于日本人不正視對方的眼睛,中國的談判者可能會認為“出現了什么問題”,因為我們歷來認為眼神交流是一種通常的交流方式。

        二、價值觀念

        價值觀念是以文化衡量人們的行為以及后果的標準。它們影響著人們理解問題的方式,也會給人們帶來強烈的情感沖擊。在不同的文化中,價值觀念會有很大的差異。在一種文化中很恰當的行為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會被看成是不道德的。比如,美國人認為搞裙帶關系是不道德的,但大多數拉丁美洲文化卻將它視為一種義務。因此,了解某個社會中流行的價值觀念以及這些觀念在個人行為重受尊敬的程度時很重要的。我們這里的討論將注重那些對理解社會經濟活動至關重要的價值觀念,更具體地說,是那些為增進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值得注意的價值觀念。

        1.倫理觀念

        中國的倫理觀念較重。“熟人”和“關系”有其特殊的內涵和意義,一旦關系得到確立,雙方成了熟人或朋友,優惠和慷慨相助的局面就出現了,信任和包容的程度也就提高了,所以中國人有較多的口頭約定。美國人卻不是這樣,他們不大注意培養雙方的感情,而且力圖把生意和友情分開。對問題的處理,慣用的是法律手段,律師出面解決問題是常見的,顯得生硬而不靈活,我們應清醒地認識這一點。但一旦簽署了合同,他們非常注重合同的法律性,合同的履行率較高。中國代表團到了西方,可能長時間沒人招待,而把這誤解為主人對他們的訪問不感興趣;歐洲人來到中國,可能發現他們無論做什么事都有人陪著,而把這誤解為主人對他們缺乏信任。對外國的一位高級來訪者關照過多,更不用說宴請,往往被錯誤地認為這表示對他的公司或者公司的產品有一種偏愛,其實這只不過出于中國人的待客之道,這會導致后來的失望,甚至抱怨。

        2.群體意識

        中西方由于文化傳統和文化觀念的不同,在談判過程中對問題的看法往往容易產生對立或誤解。中國的國民性中有一個很突出的現象,那就是十分看中面子或者說“體面”。在談判桌上,如果要在“體面”和“利益”這二者中做出選擇, 中國人往往會選擇“體面”。中國人為什么死要面子? 就因為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依照群體意識, 每個人都不是單獨的個人, 而是生活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沒有面子, 不能面對他人, 沒有面子,就“沒臉見人”, 就無法在社會和群體中生活, 甚至會被社會和群體所拋棄。而西方人則不一樣,他們則看重利益, 談判時“體面”和“面子”二者中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利益”。中國人對于談判的結果是否能為自己臉上爭光, 看得十分重要,以至有的西方談判家們在他們的著作中, 告誡在和中國談判時, 一定要注意利用中國的這種國民性。很顯然, 只有正確地認識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國民性的差異, 才能有效地幫助我們及時地糾正自己的缺點, 強化自身的優勢, 利用對方的缺點, 瓦解對方的優勢。

        3.集體觀念

        中國的集體觀念較強,強調的是集體的責任,所以談判的模式基本上是集體出場,但拍板定案的是決定性的一人,甚至決定人根本未出場。這被文化學家稱為“高距離權利文化”, 在出現較復雜棘手的問題時,談判人就難以決定;而西方這被文化學家稱為“低距離權利文化”,表面上看是一兩個人出場,談判人相應的權限已經賦予,或是智囊團輔助其決策,因而在談判中,談判人個人的責任較重,也較高、較靈活。

        4.時間觀念

        時間觀念以及它如何決定人們的行動計劃對國際商務談判有著廣泛而無形的影響。日常談判行為所體現的遵守時間方面的差異,可能是最明顯的表現結果。猶太商人非常重視時間。他們歷來認為,時間遠不止是金錢,時間和商品一樣,是賺錢的資本。錢是可以借用的,而時間是不可以借用的,時間遠比金錢寶貴。有位月收入20萬美元的猶太富商曾經算過這樣一筆賬:他每天工資為8千美元,那么每分鐘約為17美元。假如他被人打擾,浪費了5分鐘的時間,那就相當于被竊現金85美元。強烈的時間觀念提高了猶太人的工作效率,在工作中他們往往以秒計算,分秒必爭。在猶太人身上,決不會發生早退、遲到,或者拖延時間等情況。“不速之客”在猶太人的商務活動中,幾乎等于“不受歡迎的人”,因為不速之客會打亂原先的時間安排,而浪費大家的時間。對時間極端吝嗇的猶太人,在商談中的時間觀念更強。猶太人在談判之前,是必須約定好時間的。他們不僅僅要約定好是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而且要預約好“從幾點起,要談幾分鐘”。猶太人會談時,一見面,除了禮貌性的寒暄外,就得立即進行商談,這是懂禮貌、有修養的表現,同時表示雙方的互相尊重。

        三、談判方式:先談原則還是先談細節

        按照中國文化特點, 在談判時, 一般注重“先談原則, 后談細節”; 西方恰恰相反,他們比較注重“先談細節, 避免討論原則”。這種差異常常導致中西方交流的困難。中國人喜歡在處理麻煩的細節問題之前先就雙方關系的一般原則取得一致意見, 把具體問題安排到以后的談判中去解決。這種思維定勢在多數情況下,可使我方在以后的討價還價中, 處于較為有利地位。西方人由于對中國人的這種談判方式不夠適應, 結果談判的結局往往是比較地有利于中國人。西方人通常認為細節是問題的本質, 因而他們比較愿意在細節問題上多動腦筋, 而對于原則性問題的討論在思維的方式上,美國人往往把復雜的談判分解為一個個較小的問題,大任務由一系列小的任務堆積而成,比如提出價格、包裝、交貨等等問題,再依次解決。對他們來說,最后的協議就是這些小協議之和。他們較講究實際,注重利益;但也不漫天要價。而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式的思維,認為談判是一種通盤考慮的方法,容易從綜合性見解入手,所以中國是“先談原則,后談細節”,他們則是“先談細節,避免談論原則”。 在結論方面,美國人希望在談判結束時,做出明確的結論,即交換契約書,他們認為一旦交換了契約書,一場談判已經結束。美國文化強調客觀平等,因此,往往依賴嚴密的合同來保障權力和規定義務,所以有關協議會顯得細致而冗長。簽訂儀式也不鋪張浪費,甚至通過郵寄簽訂,在合同簽訂后也較少后續交流,如信件、禮物、互訪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模式,往往安排有儀式和慶宴,包含有豐富的文化和寓意。

        四、決策過程

        當面臨復雜的談判任務時,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將使用不同的方式來做出決定。了解這些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將有利于預測商業談判中對方的反應,從而取得談判過程中的主動權。大多數日本公司采用一種“公文系統”作為決策的體制。由低等管理層(通常是科級)的經理在其小組一致意見的基礎上起草一項提議。這個提議將依次傳給其他科室或部門的負責人批閱。這些負責人會仔細研究這項提議,如果同意就蓋上他們的印章;如果不同意,就不蓋章或倒著蓋一個章。無論如何,這個公文都將通過各個不同級別管理層的審閱,最后到達總裁手里。如果每個人都蓋章表示同意,這個提議就成了公司的一項政策。如果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示同意,那么它將被附上一些建議,然后退回起草人。因此,在使用這一決策體制的公司中,中層經理幾乎擔負了決策的所有職能,他們需要決定要做什么、什么時候做以及怎么做。

        外國談判者在同日本公司會面時,要化大量的時間來做計劃和準備工作,記住這種決策過程并推測日方經理的反應和需要。外國商人同日本公司談判時,要避免只對某一個人表示好感,或只依靠一個人,否則會疏遠其他的經理。

        客觀地看,中西方文化各具優劣勢。許多國家的文化相當復雜,且與本國文化差別很大。想要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取得成功,應當學會贊賞、尊重本國文化,同時也要欣賞、容忍他國文化,避免產生與文化相關的業務錯誤。我們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及其沖突的目的就在于: 清醒地認識自我,恰當地了解別人, 以使我們的涉外談判真正做到興利除弊, 揚長避短。

        參考文獻:

        [1]曹菱主編:《商務英語談判》,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謝曉鶯主編:《商務英語談判》,中國商務出版社,2005

        [3]邱革加楊國俊主編:《雙贏現代商務英語談判》,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6

        第7篇:中西方法律思維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文化差異;境外資本;商務合作;英語交際;商務英語;國際貿易;跨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01-0152-04

        在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我國加快了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參與競爭、拼搏的中國企業也與日俱增,在此背景下,除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來我國進行投資之外,還有很多企業選擇走出國門開展國際商務交易與談判的活動。在這樣的條件下,商務英語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它被視為在企業間進行國際間交流的一種最重要的工具,相當一部分的國內企業逐漸認識到在企業引入境外資本時,商務英語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僅如此,因為國際貿易需要在多個不同的地區與國家間開展,所以其和跨文化交流關系密切。從本質上講,人們的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他們的跨文化交流活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們,在語言運用或者是在理解同一個會話的上下文時會存在很大的不同。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引入境外資本的活動,有些情況下其會直接造成國際交易與談判的失敗。所以,對那些在涉外企業從事商務工作的人而言,不僅需要熟練地掌握商務英語這一工具,同時也需要不斷地增強個人的跨文化交際水平。只有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發,實現商務英語在實際工作里的充分應用,才能保障在貿易競爭與國際談判的過程中企業能夠

        取勝。

        1 中西文化間存在的差異

        1.1 不同的價值觀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其看重的是統一與一致,但西方人特別是現代的西方人強調的卻是自我與個性。以吃飯為例,通常情況下,中國人會選擇很多人圍在餐桌上共享美食的方式,很多情況下還存在給客人夾菜的傳統;但西方人的吃飯方式卻與此不同,他們比較習慣于分而食之,就連請客吃飯時付費的習慣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從整體上看,中國人信奉的是“和氣生財”的觀念,他們看重的是集體價值與集體意識,但西方人追求的卻是個性價值與個人意識,他們的個性要張揚些。正是因為存在這些差別,使得中西方在交流的方式與習慣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又比方說,中國人在看問題時喜歡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會考慮到對方在情感方面的需要;但在商務英語里,通常需要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比方說向對方提出:“我能為你做點什么?”,“我能幫你嗎?”之類的問題。

        1.2 不同的傳統觀念

        中國人非常看重傳統,喜歡遵循慣例,習慣于權威的指導,經常會隨從于大眾主流,缺乏時間觀念,競爭意識不強,懼怕冒險且創造力較弱;但較之于中國人,西方人卻有著極強的探索精神與創新意識,他們熱衷于挑戰,喜歡推陳出新,強調行動的實效性。

        1.3 不同的倫理道德觀念

        就整體而言,西方人追求的是契約精神,強調的是理性;但中國人看重的則是世故人情和情感。在西方人的倫理觀念中,沖突與競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中國人強調的卻是和諧與圓融。以經濟糾紛的解決為例,當中國人遇到經濟糾紛時,其考慮的是借助于熟人或關系權衡來進行仲裁;但西方人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考慮的卻是依靠法律。因此,法律顧問在歐美企業里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但有相當一部分的中國企業沒有專門設置專職法律顧問的職位。通常情況下,中國人是不喜歡在“公堂”上解決問題的。

        1.4 看待問題時的統一角度與辯證角度

        在中國人看來,“天時地利人和”是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中國人在看待與解決問題時喜歡站在事事聯系的角度上;但西方人卻與此不同,他們更容易發現問題中所存在的差異與分歧。因此,在解決具體的問題時,西方人總是能從具體的過程與細節上著手,體現了一種自下而上的行為特征。所以,在進行對外貿易的商談時,中方商討的重點常常是雙邊的共同收益和怎樣進行長遠合作關系的建設問題;而西方人在商談時,卻總是喜歡直言不諱、單刀直入切入關鍵問題。

        1.5 集中與民主的文化差別

        在西方,長期存在個性自由與民主的傳統,人們普遍具有較強的民主意識,但中國人卻長期遵循著一致與統一的傳統,其民主意識淡薄。在進行國際貿易的商談時,西方人所做的決策通常是有關人員民主協商與討論所得出的結果。但中國人所得出的最終結論通常是由某些個別領導的意志決定的。很多情況下,缺乏民主的決議因為無法達到對各種意見的綜合而無法實現對問題的全面解決。就這些方面看,國內企業應當努力學習西方企業的那些民主方式。

        2 企業引入境外資本時所體現的中西跨文化的主要差異

        2.1 商務接待過程中的文化差異

        企業在開展商務接待活動時,應避免本位主義,切忌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打探別人的隱私,應當杜絕從自己的想法與習慣辦事,在引入境外資本時企業應盡可能地去了解、遵循對方的商務合作交往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減少交流障礙,才能確保談判與交易的成功。比方說,在和人第一次接觸時,出于熱情好客的本性,中國人通常會問諸如“你多大了”、“你結婚了嗎”、“你有小孩嗎”、“你工資怎樣”等類似的問題。詢問對方這些比較私人的問題,在中國人看來是關心對方的一種表現,然而,西方人卻認為這是在故意地打探他們的隱私,這種舉動是非常不禮貌的。因此,在進行商務接待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有意識地避開這些可能會涉及到個人隱私的話題,避免給別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避免對企業引入境外資本的正常工作產生影響。因此,我們不管是在商務談判中,還是在日常的交往活動中,都應當提前了解對方文化背景下的一些交往習慣,以此來避免可能出現的誤會。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企業間融洽的合作氛圍,才能順利地完成商務接待任務。

        2.2 商務談判過程中的文化差異

        對于商務交易活動而言,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商務談判,它直接關系到貿易與交往能否成功。在談判桌上表現出來的文化差異是中西方人們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及處事風格的集中體現,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談判的結果。以中國人為例,他們非常看重禮儀,追求的是水到渠成,所以在進行談判時習慣于先客套寒暄,以此來做鋪墊,他們一般不會選擇開門見山地討論利益的談判方式。所以,在和中國人進行商務談判時,就必須確保談判之前的準備工作。在引入境外資本時,商務文化與酒桌文化相結合是中國企業的一個最為突出的特征,在很多情況下,企業能否成功地引入境外資本是在餐桌上決定的。但西方人追求的卻是辦事的效率,在討論利益問題時他們通常會選擇開門見山的方式。在這一方面,中國人是非常不習慣的。在和西方國家進行商務談判時,中國企業應當了解這些差異,并適當地處理這些差異。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和美國人進行商務談判時,無需特別隆重的接待形式,且應當注意商務問題是不能在那些非正式的場合討論的。除此之外,我們無需含蓄地表達自身觀點,在遇到存在分歧性的問題時,中國一般會選擇相對婉轉些的方法,而不會說“不”或直接拒絕。在談論關鍵性的問題時,負責談判工作的員工常常會說諸如“這件事我需要向上級領導匯報,然后才能做決定”等的話。而西方人通常并不了解隱藏在這些語句里的那些真實含義,當他們聽到這些話時,會簡單地理解成對方已經同意了,這樣一來就會將談判置于尷尬的境地。

        2.3 時間觀念上的沖突

        在西方人看來,時間就是金錢,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他們重視時間的利用性。所以,在進行商貿活動時,他們會精心地計劃、安排一切商貿事務,且有著按時赴約的傳統。若客戶不守時,他們就會認為是不負責任或傲慢。與此不同,中國人追求的是適應時間,在他們看來,所有的商務活動都應當厚積薄發,都應當是水到渠成的,所以他們會模糊、隨意地使用時間,西方人很難適應,沖突也就因此產生。

        2.4 餐飲文化的沖突

        在開展商貿活動時,一個關鍵環節就是外商的用餐招待。中國人在宴客時,遵循的是“無酒不成宴”的原則,即便有滿滿的一桌美味佳肴,也會客套地說“菜不多,請多包涵”等,在這種情況下,外商通常會覺得莫名其妙;中國人在宴客時,會想盡一切方法讓客人多喝酒、多吃菜,在判斷彼此的誠意與情分時他們使用的是喝酒的多少這一標準,但過于頻繁的“勸酒”會使外商覺得反感,這主要是由于西方人有不做強人所難的事情的傳統。

        2.5 經營管理的沖突

        因為中西方在風俗習慣與文化傳統方面存在差異,所以其在涉外企業的管理經營工作中就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方面的沖突。根據國內外管理學家所做的相關研究,約有35%~45%的跨國企業在國際談判中以失敗終結,通過分析其失敗的原因發現有30%是因政策、技術及資金等方面的原因,而有70%是因文化差異。在中國員工看來,工作是謀生的一種手段,他們反感外方的嚴格管理,反感他們過高的指標;但外方則認為,在工作中就需要做到熱情、積極,所以他們認為中國的員工的競爭意識淡薄,沒有嚴明的勞動紀律,工作效率過低;在中方的管理活動中,考核與激勵的主體都是集體,在進行人才的選拔時看重的是人際關系與個人歷史情況,而西方的管理工作卻恰恰相反,他們強調的是個人,倡導個人間的競爭,在人才選拔時他們看重的是個人的能力。

        3 增強企業商務交往過程中跨文化英語交際能力的方法和原則

        對于跨文化的交流而言,其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因文化差異所造成的那些交流上的障礙。在通過商務英語與國外的企業人士進行交往時,需要全面地了解他們的文化習慣,并準確地掌握他們的交往方式,特別是應當留意與本民族的文化所存在差異的地方。如此一來,才可以準確地了解到對方交際的意圖,才能夠減少由文化交流障礙所造成的商務交往失敗的風險。所以,外貿企業在開展商務交往活動的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循商務英語的應用原則,同時還應當重視平時的語言訓練,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跨文化的商務交際能力。

        3.1 、因地適宜的文化適應與引入策略

        在開展國際商務交易和談判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應當嚴格地遵循國際上那些通用的法則,而且也要充分地考慮地方文化所存在的差異。在不損害本方的基本利益的基礎上,應以一種寬容、理解、合作的態度來對待對方的文化習慣,應當做到。應當強調的是,我們所說的文化包容并非是要放棄我們自己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其強調的是一種尊重,強調的是共同融合。在情況允許與時機成熟時,可以把自己的特色文化介紹到當地,實際上這也是借助于文化交流來促進商務交流的有效形式。舉個簡單的例子,麥當勞與肯德基等世界超大型的快餐聯盟早已經滲透到我國很多的大陸城市,這給中國兒童與青少年的消費方式、飲食行為及價值觀念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這就是精神與文化的一種非常典型的滲透和影響方式。在飲食習慣方面,我國與西方存在極大的差異,現階段到國外經營餐飲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他們在西方傳播中國的美食文化的同時,也慢慢地建立起了自己獨特的品牌價值,“中國菜”已走向世界,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納、喜愛。

        3.2 平等公正公平的原則

        在進行貿易活動與商務談判的過程中,必須自覺嚴格地遵循平等公正公平這一基本原則。利益有多有寡,企業有大有小,但要想確保交往順利,要想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依靠于一種平等姿態與關系。在開展貿易活動的過程中,不能一家獨利,應追求共贏互利。企業在引入境外資本時,特別是與某些大型的跨國企業進行交往合作時,外貿企業從事商務工作的人員必須有意識地維護本企業的尊嚴與利益。在進行商務談判的過程中,應做到不卑不亢,站在發展的立場上,探尋雙方的共贏點。特別應當注意的是,在短時間里利益可能存在偏重,然而中西文化本身都是各有優勢、各具特色的,切忌一味的崇洋,也絕不能貶低我們自己的優秀的傳統文化。

        3.3 優化非語言的交際手段

        除了語言交際的手段之外,非語言層面的交際要素與手段也有很多。比方說,借助于差異化的神情、手勢及表情等來進行信息傳遞的行為也屬于交際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很多語言成本較高或語言無法通達的情況下,這些非語言的交際手段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此方面,中西方所存在的差異更加突出。通常情況下,在交際活動中,西方人有極其豐富的肢體動作,但中國人卻相對要內斂一些。企業在引入境外資本的過程里,應熟練地使用這種文化差異,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與西方人打交道時,中國人應當了解西方人的擁抱行為中所包含的交際語義。所以,要想確保跨文化商務活動的順利開展,就必須重視優化那些非語言的交際手段與方式。

        3.4 培養商貿文化意識,減少文俗沖突

        在開展商貿活動時,要想減少商貿文化沖突和跨文化交際方面的沖突,就應當重視培養人們的商貿文化意識。應熟練地掌握中西方所擁有的不同的實踐特點、風俗習慣及商業慣例,根據不同文化的審美情趣、操作模式、思維方法與價值觀念,探尋實現文化協同的途徑。對交叉文化背景之下所進行的商貿活動而言,應重視組織機構與戰略的設計,應融合文化,共同合作,努力開創商貿活動的友好和諧局面。此外,在企業、公司里應成立專門負責商貿公關活動的機構,組織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部門的管理人員及員工按照國際慣例與各國的文化習俗來模擬管理經營與商貿談判等活動,勇于承擔各種角色,重視交際活動,切實地感受不同的商貿文化間所存在的差異性,增加跨文化意識的相關訓練,以期培養出更多合格的商貿人才。

        參考文獻

        [1] 朱志勇,張強.談商務英語在對外貿易中的作用[J].中國商貿,2010,(16):7-9.

        [2] 李曉明.商務英語在對外貿易中的技巧與應用[J].才智,2011,(13):11-13.

        [3] 陳宇.淺析對外貿易中商務英語的應用[J].商場現代化,2011,(14):12-13.

        [4] 陳德鳳.商務英語交流有效性的研究[J].大眾商務,2010,(14):33-34.

        第8篇:中西方法律思維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 《喜福會》; 雙重文化; 文化沖突; 文化融合

        電影《喜福會》是根據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電影所描繪的是四個家庭四對母女之間的不同的故事。“喜福會”是一個移居在美國的中國母親打麻將的聚會,四個母親在打麻將的同時分別講述自己在中國的遭遇和來美國后對異國文化的迷茫以及對已經美國化的女兒們的失望和她們之間代溝的故事。這四位母親在中國曾歷盡婚姻或生活上的苦難,后來移居美國之后仍然恪守刻骨銘心的封建男權的思想。當這些母親滿懷希望地準備實現她們的“美國夢”時,卻面臨著由于文化差異而導致的各種困境。失望之余,她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兒們身上,希望女兒們能夠實現她們的心愿。然而,她們與在美國文化影響下的女兒們充滿了矛盾與沖突。影片勾勒出生長在美國、深受美國文化及價值觀念影響的女兒們,與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移民母親們之間不可避免的隔閡與沖突,以及由此所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異。電影通過四對中國母女之間的恩怨故事刻畫了在雙重文化下成長起來的中國女性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分析她們性格的雙重性,既具有濃厚的美國文化影響的崇尚自由、自我獨立和個性化的發展思想,同時也具有深深刻在她們骨子里的中國式婦女們具有的美德——善良、服從和忍讓。她們身上根深蒂固的美國文化的影響使她們叛逆,反抗自己中國式思維的母親,我們因此看到了中西方文化的沖突; 同時她們深受中國文化的母親的影響,擁有中國式的傳統婦女的美德,她們由從前和母親作對到最后母女之間的矛盾和解以及她們在婚姻中的一味退縮忍耐說明她們性格的雙重性,從她們的行為中我們看到了中西方文化從沖突到最后走向融合。本文從她們雙重性格產生的文化沖突現象和融合現象來著重分析她們雙重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最后的解決方式。

        一、影片中在美國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女兒們

        我們先看吳素云和吳精美這對母女,在影片中,吳素云為了把女兒吳精美培養成為出類拔萃的童星和鋼琴家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為了女兒自己吃了很多苦,找資料,做零工,給女兒做各種測試,然而女兒卻對母親的所作所為不屑一顧,對母親本人以及她所代表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誤解。她一味反抗母親的意志、母權的統治。她憧憬著西方的自由生活方式,做一個平常的人,應該得到民主與平等,就像其他白人孩子一樣。她不但不配合學琴,還認為自己是母親的奴隸,不想再聽母親擺布。在一次華人社區舉辦的少年天才表演比賽上,精美卻沒有能夠演奏成功,爭強好勝的母親覺得自己被蒙羞。再看另一對母女,龔琳達希望女兒能夠一生完美,她為了能把女兒薇弗萊培養成象棋大師也是沒少花費心血。但是適得其反,母親們對女兒們的嚴格教育與管束,讓叛逆的女兒們異常反感。中國母親們這種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方法與宣揚“個性與自由”的西方文化思想發生了激烈的碰撞與沖突。薇弗萊討厭母親在眾人面前炫耀她的棋藝,完全不理解那是母親對女兒的強烈自豪感,她認為那完全是她自己個人的本領。中國母親們希望女兒們保留孝順、服從、忍耐、守禮的美德,而巴望融入美國主流文化的女兒們喜歡美國的民主、法律與自由,完全忽視母親們的東方文化,根本不懂得中國母親“望女成鳳”的苦心,以各自獨特的方式與母親們進行對抗,甚至認為反抗母親的意志是她們的樂趣。在美國文化影響下的女兒們叛逆,自我,排斥東方的文化。對東方文化的排斥和誤解導致了她們母女關系的僵化與感情的疏遠。在這些女孩的心中,只有西方文化才是理性與正確的。在影片中母女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實際上就是東西方文化的矛盾與沖突。

        二、影片中在中國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女兒們

        在電影中這些女兒們出生在美國,沒有受到正規的中國傳統教育,但母親們骨子里的中國傳統思想還是影響著她們,長期的耳濡目染,在西方文化直接作用在她們身上的同時,中國文化中的傳統思想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們的思想及婚姻。盡管她們是土生土長在美國,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但是她們的潛意識中有著天生的中國式的謙虛、溫順。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吳精美加入了母親曾聚會的“喜福會”,她在玩麻將的過程中從中國阿姨們那開始接觸中國的文化,并且對母親有了更深的了解,她最后理解了母親為她的良苦用心,同時也體會了中國母親對自己孩子那種真摯的愛,最后她帶著母親的心愿回到了中國,找到了自己的孿生姐姐,和她們團聚在一起,實現了母親的夙愿,從這里我們看到母女們之間那堵無形的文化高墻被推倒,她們之間的代溝已經被填平,影片的最后也是影片的部分,看到了精美和她的妹妹擁抱在一起,畫面很感人,這時的她已完全理解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并且已深刻了解并融入了濃濃的中國文化里。另外一個例子是麗娜,她與她的自私丈夫婚前婚后在用餐時都是平分賬單,就是所謂的美國式的AA制,從這件事上我們看到她一方面具有美國式的思維,接受AA制,但她越來越發現她逐漸討厭自己的美國丈夫的做事方式,討厭純美國式的家庭生活方式,對丈夫的不大氣和斤斤計較感到迷惑不已,但是她又無可奈何,一味地忍讓,這說明她身上還是有根深蒂固的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善良與忍耐。后來麗娜的母親點撥她,讓她認識到他們這夫妻賬目均攤的實質,麗娜醒悟了,她不再唯唯諾諾,不再一味地服從與忍讓,最后她鼓起勇氣勇敢地走出婚姻的困境。影片中的露絲嫁給了英俊富有的美國人,由于她深受中國傳統文化中婦德思想的影響,婚后一直失去自我,事事聽從丈夫的安排,逆來順受,委曲求全,這導致了她丈夫對她的嫌棄。她的中國母親許安梅給她講述自己以前的經歷,并且鼓勵女兒要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要滿懷信心地生活,找回女孩應該擁有的自尊和平等的權利。最后露絲終于站起來,挺起胸來生活,勇敢地面對自己的美國丈夫和婚姻。最后我們再看另一個例子,薇弗萊結束了一次婚姻想再婚時,盡管她排斥中國母親的做事方式,對母親心存怨恨,但還是盡力去取得母親的同意,而她并沒有像許多的美國家庭的子女一樣我行我素,不顧父母的意見,隨心所欲地做著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這些現象都說明這些中國女兒們一方面受著美國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潛移默化地熏染著她們,使她們的思想具有雙重性。隨著時光的流逝,在兩種文化之間生存的女兒們開始正確地看待自己,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越性,默默地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后來她們都盡力試圖與母親和好,找回屬于自己的幸福。這種了解不僅僅是孩子們壓抑在心底的對母親的愛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對中國文化的接受和融入,母女兩代人終于從她們的對立走向融合,因此我們得出結論這種融合其實就是中西方兩種文化的融合。

        三、中西方文化沖突的原因及走向文化融合的途徑

        電影《喜福會》以其獨特的方式再現了雙重文化影響下的中國華裔的女兒們,她們的美國化和骨子里的中國化。兩種文化導致了她們雙重的性格,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她們與自己中國思維的母親產生了很大的文化差異,引起了她們之間的文化沖突,而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又使她們理解了自己的母親和了解了中國文化,使中西方文化由沖突走向融合。現在來分析美國人的家庭觀和價值觀,美國文化主張個人本位,美國人大家庭觀念十分淡漠,他們崇尚個人的獨立自主,個人奮斗,為什么是這樣呢?因為西方文明是一種“游牧文明”和“航海文明”發展而來的。這兩種文明決定了人要往外走,到外邊去發展。因此,他們的行為模式是“離散型”。他們的地理環境導致個人主義的興起,導致家族紐帶功能松弛。“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義也充分說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獨立的特點。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任何事情要以自我為中心,這種個人本位思想使親人間的界限也劃分得非常明確,AA制,強調子女獨立生活。相對來講,中國的家庭家族觀念是一種“聚合型”行為模式,中國以家國主義文化為核心思想文化,以家族為本位,家庭便有長幼之序,夫妻之分,家庭成員各安其分,各盡義務,即“盡倫”,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于過分強調,終成了一種過分的家族意識,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發展,以個人向群體負責為人生宗旨。例如影片中四位女兒和四位母親之間的沖突,淋漓盡致地反映了主流文化和邊緣文化的沖突。母親們都恪守中國的生活準則;女兒們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國生活方式,她們忽略排斥中國文化,因此我們看到了母女之間的對抗和沖突。

        那么如何從文化沖突走向文化融合呢?我在這里簡單地談幾點。首先,要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這是最重要的,因為文化本身沒有貴賤及對錯之分。如果你發自內心地尊重另一種文化,沖突自然會鈍化一些。其次,以盡可能平和、誠懇的態度讓對方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再次,給彼此一些空間堅持自己所信仰的文化。沒有必要必須有一方妥協。最好的方式是,各方都做出一些讓步,在彼此包容和妥協中力求和諧。

        四、結 語

        電影《喜福會》的年代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它帶給我們的是更多的沉思。美國—— 一個移民文化的大熔爐,中國的移民怎樣在它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在承續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同時吸收美國文化的精髓,這是我們所關注的。在西方文明面前,在美國成長的華裔后代不清楚來自傳統家庭的道德價值觀,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約束力、影響力對他們來說遠不如對他們的父母那樣強烈。但是主流文化和邊緣文化的沖突和融合是我們都關注并且重視的問題,我們希望每一個去美國實現“美國夢”的華裔后代都能采取“揚棄”的精神,在吸收中西方文化精華的同時,能拋棄兩種文化中的糟粕,避免由于文化差異導致的文化沖突。

        [參考文獻]

        [1] 譚恩美.喜福會[M].程乃珊,嚴映薇,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2] Amy Tan.The Joy Luck[M].Galantine Books Copyright,1989.

        [3] 湯亭亭.中國佬[M].北京:中國譯林出版社,2000.

        [4] [JP3]李雪梅.母女沖突:兩種文化的沖突———評《喜福會》[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1).

        [5] 王小紅.從《喜福會》的母女關系看東西方文化的對立與融合[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4).

        [6] 辜正坤.中西方文化比較[J].博覽群書,2001(02).

        第9篇:中西方法律思維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文化差異;商務英語;翻譯

        商務英語是在各類國際商務貿易活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應用于國際商務中,這便導致商務英語的語言表現形式以及內容有別于一般英語,用語和格式具有正式性以及規范性。在商務活動中,翻譯的準確性會影響到企業的形象和效益。因此在商務英語的翻譯過程中需要掌握其特點以保證譯文的準確性。

        一、商務英語翻譯特點

        在國際商務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商務英語主要應用于各類國際商務貿易活動場合,這便給商務英語賦予了一種新的內容,在用語和格式上具有明顯的正式性和規范性。例如在句式上商務英語更為復雜,行文往往采用更為標準和規范的格式,在商務合同中依照本合同相關規定,句式有相應的譯文,比較固定:as provided herein。商務英語的翻譯按照文本也有著固定的格式,通過固定的用語才能夠保障商務交流的正式。當回復詢盤時往往以“We are pleased to receive your inquiry about our”作為開頭以便體現禮貌,而結尾則常用“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order.”

        二、文化差異的表現

        1.宗教文化差異。作為西方社會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宗教貫穿于西方人的習慣風俗以及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作為西方人精神世界的主宰,宗教對于英語語言也有很大的影響,很多英語中的典故都出自宗教故事中,很多格言、習語以及派生詞都源于《圣經》。例如典故替罪羊(scape goat),習語良心的聲音(the still mall voice)等。與此對應,在中國佛教文化也非常廣泛,漢語中也有很多與宗教相關的內容。基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異,商務英語的翻譯需要首先深入了解雙方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避免望文生義,保證商務活動的預期效果。

        2.社會文化差異。中西方社會文化的差異具體表現在風俗習慣的不同上,民族屬性、社會環境以及自然環境等都護影響到風俗習慣。每個民族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風俗習慣并賦予風俗習慣更深刻的文化內涵,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風俗習慣的差異在商務英語中也有一定影響,例如在同一事物的表達上不同語言文化會有不同的含義,有時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某種象征意義,但在西方文化中沒有任何內涵和外延。例如在中國文化中小鳥是快樂和自由的象征,“快樂的像只小鳥”,而在英語中表達為“as happy as a cow”(快樂的像母牛)。深入了解不同民族背后的風俗習慣對于商務英語翻譯的發揮具有重要作用。

        3.文化表達差異。在表達時,國人往往比較含蓄,撰寫文章時善用敬辭以表謙恭。然而西方文化中,人們更加自信自尊,表達方式比較直接。類似的差別在商務英語的交流中比較明顯,例如在合同的制定過程中,國人往往為體現公平,會在合同中加入“經友好協商”、“本著互利原則”等語句,然而在西方人的概念中,合同即是雙方都一致同意的法律文件,不需要加入客套性的禮儀用語。例如在中國文化中數字6比較吉利,“六六大順”,而在英文中666代表魔鬼,不可以作為商標出口。

        三、商務英語翻譯升級的途徑

        教育學的專家認為,培養合格的商務外貿人才,需要切實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語言能力,才能夠更好地參與商務活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能夠將理論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教學計劃中更多地使用各種互動活動和社會實踐來幫助學生學習,安排學生進入有關的外貿進出口公司進行實習學習經驗,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在實踐之中,并在實踐中得到升華。作為實踐活動的發起和指導者,教師需要協助學生設計出切實有效的學習方案,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和教材限制,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運用語言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由于商務英語專業在我國還是比較新興的專業,從事商務英語教學的教師很多只具備普通英語的教學經驗,但沒有系統正規地接受過商務英語尤其是商務專業知識的培訓,即使學習過有關商務專業的知識,具有教學經驗和能力,但從未參加過商務實踐。提高商務英語師資力量,需要加強與國外的聯合辦學培養師資,選送優秀教師出國進修,邀請國外權威學校來舉辦師資培訓班,鼓勵年輕教師繼續在職深造,攻讀更高學位,聘用高素質的外籍教師等。

        由于商務文本往往涉及的領域較多,語言的跨度較大,因此不能以一套單一的標準來涵蓋所有商務文體。商務文本的翻譯需要具備多元化的標準,根據不同的商務文體采用不同的翻譯標準,同時注重翻譯原則和技巧的靈活,保證譯文的準確性。充分結合中西方文化特點,將音譯、意譯以及直譯的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促進雙方的合作。在準確理解譯文含義的基礎上還要更加深入探尋隱藏的文化內涵。

        四、結語

        作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形式,商務英語意義重大,對于商務英語的翻譯首先需要了解文化之間的差異,才能夠確保翻譯的準確,完整地傳達不同語言中包含的文化性信息,促進商務活動能夠的順利進行,本文著重從商務英語翻譯以及特點入手,就文化差異對于商務英語翻譯造成的影響進行研究,探討相關的商務英語翻譯策略。在具體的商務英語工作中需要具備扎實的英語翻譯理論知識,靈活運用英語翻譯中的技巧,防止商務英語中的翻譯失誤。

        參考文獻:

        [1]王興孫.《商務英語教學探索》[J].上海交通出版社,2012:1一2.

        [2]熊金才.外語市場價值與外語專業課程設置[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5):49一52.

        [3]宋金芳,林勇.語言經濟學的政策分析及其借鑒[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6):81一8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中文字母AV | 亚洲综合在线日韩欧美 | 日韩精品受辱视频在线看 | 亚洲五月天中文Av |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