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范文

        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

        第1篇: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范文

        [關鍵詞]高職 滲透教育 實踐模式

        [作者簡介]鐘慶文(1968- ),男,江西萍鄉人,泰州職業技術學院人事處處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理論、高職教學論與教育心理學。(江蘇 泰州 225300)

        [課題項目]本文系中國職教學會2011年度科研規劃課題“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項目編號:256024)、江蘇省2011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高職滲透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編號:2011SJD880027)和江蘇省泰州市“311人才工程”資助項目“高職滲透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12-0044-03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基于高職學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礎弱、自信心不足、自控力不強等問題,高職院校應當探索適合高職學生特色培養之路。開展滲透教育是新時期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創新之舉,也是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實踐的探索與開拓。

        一、高職滲透教育的內涵

        高職滲透教育源自“學科中的德育”。本文將滲透教育從思想政治領域的方法論延伸應用于各專業教學,并延伸到全面素質培養,指教師履行教書育人天職,以高尚師德為先導,以顯性課程為載體,以間接隱蔽、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將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素質寓于各專業課程教學與其他教育教學實踐,幫助學生成人成才的教育活動。

        高職滲透教育內涵特征有三:一是高職滲透教育具有職業教育特色。要圍繞高職培養目標,以職業道德為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心理,實現“企(行)業文化進課堂、職業精神入頭腦”;二是強調專業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強化專業教學的教育性、思想性,并在高職行動導向教學改革中體現滲透教育;三是要將全面素質培養滲透到高職專業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等學校教育各個方面,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滲透教育體系。

        二、高職滲透教育實踐體系整體設計

        高職滲透教育實踐必須充分發揮教師師德影響力,集校內外資源于一體,在思政教育、專業教學、校園文化等高職教育教學實踐中,以顯性、隱性課程為載體,以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為重點,全面促進學生成人成才(如圖所示)。

        (一)高職滲透教育改革整體思路

        1.高職滲透教育實踐的目標指向。(1)提高德育工作實效,立德樹人。高職滲透教育應當踐行人人可以成才觀,激勵學生自信自強,實現立德為先與專業、人文、身心素質的齊頭并進,使學生又紅又專、成人成才。(2)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教書育人。高職滲透教育的開展以強化師德為前提,必須強化教師“教書”與“育人”的雙重責任意識,強調教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師表,影響與感染學生,做學生喜愛的好教師。(3)推進專業教學改革,提高質量。高職滲透教育基于教學思想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規律,根據高職教育與技能學習的特點,結合專業教育教學改革開展滲透教育。同時,滲透教育實踐的成效應當成為當前高職教學改革成效評價的重要標準之一,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重要內容與方法。高職滲透教育必須依托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教學改革,否則就失去了有效的動力方向和途徑。

        2.高職滲透教育實踐的三重境界構想。第一層次是自發層次。這一層次教學改革的特點是偶然性和隨機性,教師具備一定的滲透教育意識,能夠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機智,隨機對學生實施德育滲透或職業人文素養的教育,注意通過教師的師表風范使學生感受教師治學與做人的教育啟迪。第二層次是自覺層次。這一層次教學改革的特點是,教師根據課程特點與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挖掘滲透教育因素,通過教學活動、課外輔導活動有計劃、有目的地實施滲透教育。其滲透教育設計的內容與過程設計或基于書本內容架構,或基于職業崗位素質要求,或基于學生現行素質差異,形成了完整體系并科學地融入課程教學中,達到專業知識技能與綜合素質“德藝雙馨”的效果。第三層次是文化層次。此層次超越了專業教學過程,使育人活動貫穿于學校整體教育實踐。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平臺之外,有目的地在高職思想政治工作領域、校園文化建設層面,甚至在生活上關心學生,與學生建立深厚感情,對學生學業、思想道德等全方位、全過程的教育影響。這一層次教學改革的特點是,廣大高職教師經過長期的實踐與熏陶,形成教書育人文化理念,以之對人才培養與滲透教育進行頂層設計,教師主客觀活動都以培養目標為準繩,自覺履行教書育人職責;滲透教育成為高職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滲透教育形成了鮮明導向性、有效針對性、高度自覺性的特點。只有當滲透教育進入了自覺和文化的層次,教書育人才真正落到了實處,人才培養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二)高職滲透教育實踐的基本模式

        1.高職滲透教育的頂層設計。從人才培養方案頂層設計入手,將滲透教育整體設計融入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使滲透教育基于深厚的教學基礎,并有計劃性、目的性、組織性。(1)突出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滲透教育價值取向。首先,在人才培養目標中體現“立德樹人”的價值理念,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明確滲透教育目標。其次,在人才培養規格中,圍繞“職業崗位能力、職業素養、生涯發展能力”設定成人成才的目標指向。(2)依托課程體系體現滲透教育內容架構。將滲透教育方案作為人才培養方案附件,對滲透教育作出系統設計。一是對課程體系中能力與素質做出邏輯分析,按照年級、內容進行滲透教育目標與任務分解;二是將職業素養、生涯發展能力等滲透目標與內容落實到行業通用能力相關課程中,體現隱蔽性、滲透性;三是圍繞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將職業人文、行企業文化等滲透于教學過程中。

        2.高職滲透教育載體搭建。突出專業課程教學,搭建“專業教學、思政教育、校園文化”三大滲透教育平臺,將滲透教育載體拓展到隱性與顯性課程,使學校各類資源成為滲透載體或途徑。(1)思政教育平臺――對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思政課程始終承擔著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在高職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貫徹實施滲透教育的關鍵是提高思政教學的德育實效性。思政教育平臺上的滲透教育實踐重點是推進“打造學生喜愛的思政課”課改方案、落實“思政實踐教學的設計與實施”與“在學生義務勞動(社會實踐)中滲透德育”等計劃。(2)專業教學平臺――以專業課程教學為載體,融思想道德素質與專業能力培養于一體,增強專業課教學效果。專業教學平臺上的滲透教育實踐重點是實施“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德育”系列活動計劃與方案。其中,基于專業課程教學過程的滲透教育設計步驟主要是按照“三明確、三堅持”進行滲透教育特色課程設計。即明確滲透目標、明確滲透內容、明確滲透教育設計思路;堅持聯系學生實際、堅持專業課特點、堅持與工學結合教學改革同步實施。專業課程教師要在課程標準制定、備課上課、輔導等各環節明確滲透教育要求。課標解讀:滲透教育目標的設計。在確定課程技術性目標同時,細化滲透目標,形成概要描述。內容挖掘:滲透教育內容的建立。教師根據課程特點與教學內容,針對性地挖掘滲透教育因素。過程設計:滲透教育過程的優化。依托行動導向的教學設計,合理選擇滲透形式與情境。效果評估:滲透教育學情的測評。建立相應課程考核標準。(3)校園文化平臺――著力加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創新。校園文化建設平臺的滲透教育實踐重點是實施“地方、企業文化進校園”方案、“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方案、“快樂大學生涯”與第二課堂活動計劃、社會實踐活動方案等。

        3.高職滲透教育機制創新。以形成滲透教育范式為目標,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機制。其中的關鍵是圍繞工作推進制度建設。“全員”指通過加強師德建設與強化激勵手段,使全體教職工肩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做學生成人成才的導師。“全方位”指制定操作標準,建立層次多樣、內容豐富的立體化滲透教育體系,在形式多樣的專業教學活動中,以顯性課程為平臺,集校內外資源共同育人。“全過程”指制定評估指標,確保滲透教育貫穿于每一個單元教學、每一堂課、每一個教學環節中,體現在專業課程建設與改革全過程。

        三、高職滲透教育實踐的基本要求與原則

        (一)高職滲透教育實踐的基本要求

        1.以大愛育人理念踐行滲透教育。大愛育人就是要根據高職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大力實踐職業素質教育。高職教育在現實的大環境下,很難自主選擇教育對象,但高職院校有責任為學生創設適合他們的教育。大愛育人就是要求高職教職員工愛生如子,把學生成人成才作為基本價值需求,將高度責任感滲透于教學管理服務全過程;大愛育人就是要根據高職學生特點,揚長避短,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和首要職責,探索適合高職學生的發展之路。

        2.正確處理教學與德育相互關系。高職院校必須處理好在專業教學中開展滲透教育與德育主渠道間的相互關系,實現教學為主與德育為首的統一。教學為主是德育為首的基礎,德育為首是教學為主的前提,提高師生思想道德水平能夠鞏固教學中心地位,提高教學效益。

        3.基于工學結合改革開展滲透教育。專業課程建設與改革是實施滲透教育的基礎。沒有基于以學生為本的人才觀、能力觀實踐的滲透教育必然沒有實質內涵,沒有基于工學結合課程改革的滲透教育必然沒有生命力。因此, 滲透教育必須建立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基礎上,在高職課程改革中體現,要在教學內容、方法中挖掘滲透教育因素,找準滲透點,科學設計滲透教育情境,使專業教學與滲透教育水融。

        4.建立科學管理體制與“三全”機制。體制建設重點是滲透教育的組織保障。高職院校要成立以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的領導小組,指導教務處、各院系等分支機構共同實施滲透教育;核心是制度保障。通過制定《滲透教育工作評價指標》,嚴格過程檢查與監控,完善滲透教育反饋機制。同時,必須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機制。“全員”是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喚起全體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意識;“全方位”是形成層次多樣、內容豐富的立體滲透教育體系,涵蓋學生素質成長各方面;“全過程”是貫穿專業教學改革與建設全程,在專業教學實踐中,在學生能力培養的過程開展滲透教育,使滲透教育富有計劃性、目的性、組織性。

        (二)高職滲透教育實踐的基本原則

        1.系統科學性原則。滲透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以全局性思維進行頂層設計。開展滲透教育要構建特色鮮明的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要在專業理論和實踐教學各個環節展開,要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與文化氛圍,要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機制等。滲透教育的科學性指教師要有科學的態度,研究并掌握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教育規律,使滲透教育卓有成效,形成能共同接受的評價標準和科學評價方法。

        2.主體發展性原則。主體發展性原則是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教學相長,共同發展。教師的主體性體現在強化教書育人意識,主動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研究學生綜合素質形成規律,促進學生專業水平與綜合素質同步提高。滲透教育要有成效,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是關鍵。尤其是在專業教學中開展滲透教育,突破口在于教師擺脫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讓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動起來。

        3.內容關聯性原則。內容關聯性指滲透教育內容要與專業教學內容、教學階段性特點相聯系,表現為不同的層次和水平,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理想的滲透教育內容應當自成邏輯體系,如同有“明線”“暗線”的文學作品一樣,實現滲透教育內容階段性與整體性的統一。滲透內容還與社會政治經濟相聯系,代表一定意識形態的要求,體現教學的價值觀、政治觀導向,使滲透教育內容既體現社會性,又不脫離教學體系。

        4.方法多樣性原則。滲透教育是一項復雜的教育實踐,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加之教學歷來都有“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之說,因此,基于專業教學、德育方法及其他教育實踐方式方法的滲透教育方法更體現多樣有效的特點。滲透教育的成效與其方法的多樣性密切相關,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只有走近學生,貼近學生,才能做到教學活動中滲透教育有的放矢,還要寓理于學、寓教于樂,提高滲透教育的情感性。

        5.活動實效性原則。有效性原則堅持教育教學實踐效果與德育等素質教育效果的統一。反對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嚴格要求避免負面影響,降低教育教學活動質量。有效的滲透教育活動必須建立在科學的教學效益觀上,即“成功教學上的有效滲透”,關鍵在于把握好教學內容切入點,選擇好滲透時機和方法,為滲透教育系統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劉富文.在專業教學中開展滲透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8).

        [2]劉富文.論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動高職教育新發展[J].教育與職業,2006(20).

        [3]劉富文,唐靖輝,倪亞蘭,等.基于職業發展的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7).

        [4]田力.探索滲透教育模式,實現高職教育目標[J].科技信息,2010(21).

        [5]王會平.有效教學與成功德育[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2008.

        [6]熊偉.對高校滲透教育的認識與思考[J].湖北教育,2003(16).

        第2篇: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范文

        關鍵詞:體育;課程思政;價值觀;內在邏輯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改進和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提升其親和力及針對性的同時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8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再次強調,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要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的系列講話和重要指示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和道路。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要將普通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作為全面提高人才質量的重要任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在所有學科專業中加以推進。由此,“挖掘思政元素、實現價值引領”成為高校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的廣泛共識。新時代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如何在這一宏大敘事背景下,結合學生特征進行內容構建,將課程思政落細落實到體育教學實踐中去,成為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本文試圖通過對體育課程思政中教學內容構建與實施的邏輯關系及其解析來回答這一問題。

        一、體育課程思政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全面重塑體育價值觀的內在邏輯

        1.體育課程實踐中的墮距現象導致當前體育價值觀旁落。文化墮距理論認為,整體文化由相互依賴的各部分構建而成,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遷,不同部分文化不一致的變遷速度是造成社會整體文化錯位、差距、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并將由此而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1](P1635)體育課程實踐領域的文化墮距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于社會發展過程中考試制度和考試文化的變遷,以及升學考試中體育學科權重、分數占比的失衡所導致的體育課程邊緣化,導致體育課程“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在學校教育體系中至今仍大行其道。二是體育課程本身在設計和實踐過程中未能深刻認識到體育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和意義,以及體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間的深層聯系;體育課程設計未能適應社會整體文化和人類生活方式快速變遷,導致體育在應然、當然和實然狀況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青少年體育整體目標的達成必然需要相應的體育價值觀和具體機制與之匹配,即在對體育宏觀目標進行規劃時,各種制度安排和青少年價值觀培育二者缺一不可。就國家對青少年體育整體目標規劃而言,2017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等7部門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旨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及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等文件對青少年體育發展的要求,共同制定和了《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將學校體育目標錨定為青少年體育綜合素養和體質健康水平提升兩個方面;從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養成和體育意識培養、活動參與形式、體質健康狀況、多方聯動效應和體育活動保障等幾個方面構建了青少年體育發展目標體系,試圖通過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區、家庭與社區的多方聯動,實現青少年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課程教學每周參與3次以上中等強度體育活動、至少熟練掌握1項運動技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秀率25%以上等五項目標。目標規劃詳盡、制度設計亦相對完善,然而數據統計顯示,當前能夠熟練掌握1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的青少年學生占比不到20%,能夠達到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每周參與中等強度體育活動3次以上的普通學生鳳毛麟角,可見運動參與、運動技能等目標均未能完成,身心健康及社會適應等目標缺位現象長期存在。究其原因,青少年群體體育價值觀的缺失是目標難以達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青少年群體未能準確認識到體育的功能效用與人類需求之間的關系,未能養成堅持、協作、自律、拼搏的體育價值觀念,這是體育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難以發揮效用的深層原因。2.體育課程思政全面重塑體育價值觀的內在邏輯。如前所述,體育價值觀缺失已成為困擾高校體育課程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桎梏,如何突破當前體育課程中的文化墮距現象,構建與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發展相匹配的體育價值觀,成為體育課程構建與實施設計中必須面對的核心問題之一,體育課程思政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指導方向。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課程思政就是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等元素有機融入各類專業課程中去,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機制。這一要求在體育學科課程設計和教學實踐中體現為利用體育課程“身體在場、知行合一”的獨特實踐性和體驗性引導學生理解不同領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引導各科教師充分認識到體育課程在學生“重拾陽剛之氣、身心健康、體魄強健”中的重要作用,將體育素養提升與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聯系起來,牢固樹立“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終身體育思想。

        二、基于價值觀解構的體育課程思政內容構建及其邏輯解析

        1.體育課程思政的核心思想及其價值觀解構。教育部2020年5月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課程思政內容的整體構建給出了明確的范疇:一是幫助學生樹立牢固的理想信念,充分結合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對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通過對不同政治體制的比較,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主動踐行“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從本質上來說這屬于世界觀教育。二是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對學生進行以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憲法法治意識教育為核心的人生觀教育。三是以文化素養、道德修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對學生進行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即價值觀教育。這些內容在體育課程中的體現,需要進行詳略取舍、分類細化,既能夠引導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又能夠通過體育課程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既能夠樹立“健康第一、奮斗有我”的理念,又能夠厚植頑強拼搏、“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情懷;既能夠理性看待和理解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又能夠認真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體育中所蘊含的“內外兼修、形神兼備、文武雙全”等深厚哲理。2.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選擇與構建。體育課程思政不是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簡單地照搬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而是對體育課程中的育人元素進行發掘、梳理和重新認識,拓寬體育學科課程育人、育體、育心渠道的過程。體育學科知識和運動實踐活動是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雙翼,同時也是體育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渠道。對體育學科知識和運動實踐活動中的育人要素進行發掘,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其中,構建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內容框架,成為當前落細落小落實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必由之路。從宏觀上來說,體育學科知識的范圍極其廣泛,從文科領域的體育哲學、體育史、體育法學、各種運動項目的教材文本,到理工科領域的運動生理、運動解剖、運動營養、運動心理等學科,我們既可以從不同運動項目的源起及發展歷程中領略到民族文化差異和與種族歧視斗爭的歷史,深刻認識到體育文化交流與融合所帶來的民族認同感,認識到體育強國之于民族復興的偉大意義;也可以從體育史中看到中華民族體育振興與崛起中許海峰、聶衛平等榜樣的作用,從乒乓外交中領略體育之于國家的意義,從中國女排永不言敗的精神中汲取為國爭光的勇氣和力量;還可以從民族傳統體育與外來體育項目的比較中領略民族文化之美、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體育精神風貌。從運動實踐活動的視角來看,學生參與實踐是體育最為直觀的體現方式。運動對身心所帶來的強烈沖擊,使得興奮和抑制等各種復雜情緒反復交織,不同情境下的選擇和各種問題的答案是學生形成體育價值觀的重要線索。首先,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引導學生熟練掌握不同運動技能的動作方法、練習手段以及在練習過程中的本體感覺,使學生在技能學習過程中能夠切實體驗到運動的快樂和“堅持”的意義。其次,引導學生對體育運動技能和運動戰術進行深入思考,即在運動實踐中結合自身特征對如何運用基礎運動技能形成個性化的技術風格,如何與隊友協作形成多元化的戰術解決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形成自信、合作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化思維模式,領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再次,通過長期的運動實踐,使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建立起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體育價值觀,即知道在不同運動情境下如何練習、運用和掌握動作技術,在形成個人獨特風格的動作技術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形成自己的體育價值觀念和體育鍛煉習慣,并能在體育生活化的過程中持之以恒地加以運用,真正從行為上認同體育的價值。

        三、基于價值觀生成的體育課程思政組織實施及其邏輯解析

        1.體育課程思政中核心價值觀的生成路徑分析。體育價值觀是學生個體在體育知識傳授和運動實踐參與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按照“接受—反思—價值概念化”的邏輯程序形成的具有內部一致性的態度和信仰,既涉及價值觀與體育知識體系及其傳授方法之間的聯系,亦關涉到價值觀如何在運動實踐的組織及參與中生成。根據布魯姆的課程目標分類理論,體育學科課程目標可以據此劃分為知識傳承、技能實踐和情意發展三類,前二者為顯性目標,后者為隱性目標,隱性目標的達成取決于顯性目標本身的科學合理性及其表達方式,三者相互聯系、缺一不可。具體而言,知識傳承是教師選用合適的媒介對體育學科領域內的知識體系進行傳遞的過程,這其中包含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思想水平等隱性目標的傳承;技能實踐是對體育學科領域各種知識和運動技能進行包括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創造等在內的實踐認知,總結其中的基本規律,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反復練習和揣摩思考達到體育習得的過程,這其中亦包含了堅持、拼搏、協作、自信等優秀品格的培育;情意發展則是指在體育知識傳承和技能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從事體育活動的動機、情感、品格和價值觀,包括對體育運動基本知識及專項知識的接受、反應、重視、組織并形成最終體育品格及價值觀的過程。從整體上來說,體育價值觀的生成路徑不僅取決于教師對于體育課程內容的構建及表達方式,也取決于學生的參與態度、接受程度、實踐方式和思維水平,亦即體育價值觀生成要求學生不僅對于教師所構建的課程內容具有濃厚的興趣,而且能夠在主動參與中體驗和反思其中的規律、解決和克服遇到的困難,并將其內化為本體知識結構的組成部分,唯有如此,才能夠領會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價值觀等隱性目標。2.體育課程思政組織及實施方略。課程的組織及實施是將課程中的概念、通則、技能、價值等各種要素或成分妥善加以安排,使其力量彼此諧和,并將其付諸行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最大累積作用的過程。就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體育課程而言,是將體育知識、運動實踐、情意發展、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要素的中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和價值進行深入發掘和合理安排,并付諸實踐,從而促進學習者理解體育內涵、內化體育價值、促成行為改變的過程。教師組織時不僅需要根據授課對象的體育知識水平和起點運動技能構建內容嚴謹、科學合理的層次,還需要從表達方式和表達細節上貼合當代學生的審美習性,在注重課程內容知識體系的統整性和運動技能的遷移性的同時,還應注意關聯學生的思維過程和認知發展,在繼承和發揚以往體育課程改革中所積淀下來的艱苦奮斗、奮發有為等優良傳統的同時,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及世界體育課程發展的最新趨勢,從頂層設計上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涵養,以久久為功、潤物無聲的方式發揮體育課程的育人功能。

        綜上所述,體育學科領域的課程思政從本質上來說是對體育價值體系的解構與重塑。這對于解決當前體育課程文化墮距所造成的體育價值觀缺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高校體育課程需要從內容架構中重新發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與體育知識和運動實踐緊密結合,并以恰切的表達方式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高校體育教師需要加強自身修養,明晰體育價值觀的生成路徑和形成機制,在課程教學實踐的組織實施中以身為范,引導學生將體育鍛煉與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聯系起來,構建科學的體育價值觀。

        參考文獻:

        第3篇: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范文

        【關鍵詞】職業核心能力;高職;思想政治教育

        高職院校里培養的學生是為了滿足社會職業人員和各類勞動者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群體,是社會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類人。一個好的職業技術人才應具有多方面綜合素質,思想政治水平也是一項重要指標。一個人的思想政治水平是其行為的導向,是做人的基本,因此應該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生活和各項教學科目中,加強教學力度。

        一、積極轉變教育教學理念,高度重視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

        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要想取得好的結果,首先要對其重要性有一個明確的認知。我們可以分為老師的思想轉變過程以及學生的思想轉變過程。針對老師的思想轉變,可以在全體教職工大會,教師黨員大會等集體會議上反復強調該項工作的重要程度,開展教師之間的一對一對接活動,確保每個人都能受到教育,也可以發放相關資料讓老師進行自學,再統一對自學成果開一個研討會。對學生而言,除了在班會和各種全校大會上集體宣講這種傳統方式外,還可展開班內小組討論的形式。將核心職業技術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適當安排課時,將覆蓋面擴大至全體學生。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校內廣播,宣傳板等形式,將一些關于將職業核心能力發揮的好的例子,圍繞提高職業能力的趣事等,提升所有人對學好職業核心能力的信心,營造出一個學習職業能力的良好氛圍。

        二、科學進行頂層設計,系統構建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工作框架

        1、成立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工作領導小組。

        由校內擔任重要職務的人員領頭,挑選除教學老師之外的行政、文職部門的人員共同組成領導小組,要求全校各個部門相互連通,共同協作,齊心協力將校內各項資源進行整合,為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創造出一個優良的大方向。

        2、組建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教研室。

        由領導小組在其余教師中選擇部分人員組成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教研室,教研室的主要工作是根據學生現下的學習生活狀況,制定出相應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計劃,將該培養工作與思想政治課程及各類選修課相融合。教研室由思政部管理。教研室內部要定時召開研討會,每個人都要為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的提升做出貢獻。

        3、科學擬定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總方案,構建思政教育工作框架。

        在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時,首先要構建出一個大的框架,制定出培養方案,方案應考慮相關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各方面,尤其是思想政治方面。在培養方案中,還有另外幾個重要問題需要注意。首先,要將學生的職業共性素質作為提升職業技能的主要方向,固定好大方向之后再輔以專項技能,增加學生的技能覆蓋面。其次,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不能僅僅在課堂中進行書本教育,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上手操作。要開發第二課堂,在實驗室或者室外場地進行能動手的課程教育。同時開展課后實踐,讓學生自己檢查自己的技能,自己發現并改正缺點。最后,學校對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開展必須不遺余力的支持,對該項目所需要的設備要及時更新,保證教學資源充足,分配足夠的老師到工作中去,定期視察該項目的進行狀況,及時發現問題,滿足老師和學生的合理需求。

        三、加強思政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著力提高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工作能力

        1、開辟思政教育工作者接觸行業企業的通道。

        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適應工作環境,滿足職業對人才的需求,因此應提高老師對職業市場的了解。安排老師對企業進行定向調研,了解企業需求,并參加學生的職業指導,讓學生學習企業需求。老師要參觀學生的實習基地,了解學生實習內容,看實習內容是否與課程及企業需求相符,按需調整實習內容。使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能更具針對性,少做無用功。

        2、安排思政教育工作者兼職一線學生管理工作。

        班主任及輔導員都是最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的人,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到一線管理崗位上去,及時更新學生思想動態的了解,也將職業核心技能的培養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去。只有做到貼近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才能從一點一滴做起,真正改變學生,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3、鼓勵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發揮自身職業優勢。

        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提高在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升資質,參加各類學習會,考取更高等級的證書等。但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應只局限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與學生的教育脫節,而是要多任教一些選修課,例如法律、藝術等較為輕松的專業性不是特別強的課程,或是擔任學生各項文體活動,例如校園歌唱大賽,安全小品大賽等活動的評委,增加與學生的接觸互動。四、扎實推進分類教育,確保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工作的實效扎實推進高職院校分類教育,是確保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工作的重要工作。職業核心能力的教育要完全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去,要在教學大綱中有明確的教學計劃,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職業能力培養工作一起抓,對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偏袒不忽視。在實際教學時,要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盡量不用死板的填鴨式教育,可采用其他形式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增加學生的專注度,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后的評價制度除了考試之外,也可以用實驗打分等其他方式進行評判,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以前的教學,使學生不再簡單的關注考試分數,而是注重真能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周瑾.淺議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3(36)

        第4篇: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范文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

        收錄日期:2011年11月22日

        一、人才培養模式

        面向市場、面向行業、面向企業辦學,是會計電算化專業推進高職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我們大力倡導和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吸納相關行業和企業全方位、全過程參與辦學,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形成了顯著的辦學優勢和鮮明的辦學特色,形成“2+0.5+0.5+0.5”教學體系,打造“校企融合、工學交替;素質為本,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2+0.5+0.5+0.5”教學體系就是要求學生兩年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和進行單項實訓,打好理論基礎;寒暑假和節假日進行社會實踐和工作實踐,了解社會、崗位和工作;第五學期進行綜合實訓和崗前特訓,將知識和技能進行整合并進行查漏補缺;第六學期進行就業頂崗實習,為就業鋪路。這樣的教學體系也保障了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層層遞進。

        “校企融合、工學交替;素質為本,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強調校企深度的融合,學院與企業的聯系更加密切,校企雙方以聯合培養人才和技術開發為主要媒介,尋求校企合作雙贏的結合點,吸引企業參與專業建設。學院與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校企合作工作站”負責校企合作的聯系,對校方及企方的掛職人員進行管理,保存校企合作記錄,傳達校企雙方的會議精神,組織校企合作論壇,建立工作站管理制度,搭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平臺。校企雙方建立常設機構,設專門負責人,由學院和企業確定,負責聯絡站的日常工作,成為校企雙方深度合作的橋梁和紐帶。在校企雙方建立聯絡站,企業方聯絡站的固定資產(桌椅、電腦)由學院調撥,企業方負責固定資產的登記和保管。學院派教師到企業任聯絡員,校方聯絡員到企業進行調研、兼職和培訓員工。教師由學院有計劃派出,通常掛職期為半年。企業派聯絡員到學院任職,指導學生校內實訓。

        會計電算化專業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交替”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為了順利實現“工學交替”,就必須與企業建立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關系。

        素質教育是職業院校教育的根本,會計電算化專業在整體設計和具體教學組織上特別強調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在社會實踐、頂崗實習中加強工作態度、吃苦精神、職業道德教育;在教學設計中突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堅持不懈毅力;在課程設計中兼顧學生可持續發展,引導學生在學歷、專業職稱和技術資格上不斷提高。

        在人才培養模式總體設計上,強調“三線并行”、“四層深入”的教學理念,形成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實施 “專才”教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三線并行”即主干課程、實踐模塊、能力證書三條線同步進展,在學期中統一安排實驗實訓,理論聯系實際,在課程教學進程中以取得能力證書為目標安排教學內容,使理論課、實踐課、考證課環環緊扣,將能力培養主線貫穿全程;“四層深入”即實驗、實訓、實習、畢業設計四個實踐環節層層遞進,逐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二、課程資源建設

        會計電算化專業作為與國家經濟發展聯系緊密、布點量大的專業,在提升專業服務能力項目課程資源建設中,吸引行業企業參與、整合社會資源,在集成專業建設成果的基礎上,采用“整體頂層設計、先進技術支撐、開放式管理、網絡同步運行的方法進行建設”的方針,確定了學院和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寧夏分公司、寧夏永昌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寧夏匯豐物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15家企業為聯合項目建設組,以課程和項目為單位吸收學院本專業和其他專業骨干教師以及企業專家共同承擔會計電算化專業課程開發和項目建設工作,形成一支學校、企業、行業緊密結合的建設團隊。并在前期多次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了“能力本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持續發展”的高職教育理念。以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會計人才為目標,以會計職業崗位為邏輯起點開發會計電算化專業理實一體化課程,以先進技術建設課程系列教學資源,開發教學平臺,構建各課程子庫,打破會計電算化專業課程框架束縛,根據高職會計電算化教學的需求重新構架課程體系,設計課程體例。

        (一)課程建設總體目標

        第一,確定高職就業面向就業崗位,構建基于會計職業崗位任務的課程體系。項目組在會計職業進行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將高職高專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就業崗位定位于中小企業、非營利組織及社會中介機構推出的出納、會計核算、會計管理、財務管理和會計監督等崗位,并對這些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歸納分析,建設會計職業基礎、出納業務、會計實訓操作等一系列基于職業崗位任務的理實一體專業課程。按照專業頂層設計對教材內容進行明確劃分,做到邏輯一致,內容相諧,既使各課程之間知識、技能按照會計工作過程關聯化、順序化,又避免了不同課程內容之間的重復,實現頂層設計下會計職業能力培養的遞進銜接。

        第二,立足高職“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特色,設計三位一體的課程組成。按照高職教育“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要求,從“教什么、怎么教”、“學什么、怎么學”、“做什么、怎么做”三個問題出發,對會計電算化專業每門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單元設計、實訓項目設計。其中,整體設計是課程教學內容的載體;單元設計既是教師進行教學組織實施的載體,也是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載體;實訓項目以“能力訓練”為主要定位,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第三,有效整合教學內容與教學資源,打造立體化、自主學習式的教學理念。會計電算化專業按照課程的頂層要求,形成了課程標準、教學實施方案、電子課件、崗位介紹、操作演示、虛擬互動、典型案例、習題試題、票證賬表、圖片素材、法規政策、教學視頻等在內的豐富的教學資源,使之真正成為自主學習型的教學資源,讓學生能夠通過開放的教學資源自主進行學習,提升創新能力。

        第四,遵循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理論,采用情境式教學,體現高職教育職業化、實踐化特色。每門課程的設計和教學不再采用傳統的章節式體例,而是采用職業含義更加豐富的“學習情境”搭建教學單元。實訓環節可由企業專家指導完成,因會計電算化專業有其特殊性,學生不可能隨時到企業進行實訓或參觀,基于此特殊性,課程建設可采用虛擬教學平臺,將企業實際工作實況視頻傳輸給學生,將課堂虛擬成企業,為學生搭建實際工作平臺,這種情景式教學融合了崗位任務所需的職業環境、崗位要求、典型任務、職業工具和職業資料,立體化地描述了完成一項典型工作任務的工作過程和工作情境,再現了大量真實的會計職業的賬、證、表,滿足了高職教育職業性、實踐性要求。

        第五,打造精品的基礎學科課程,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跟蹤社會對專門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需求,確定專門人才培養的學科教學計劃,改變傳統的基礎學科的定位模式,將語文、數學、思政、體育等基礎學科與會計電算化專業緊密結合,比如語文課程的演講與寫作,在課程設置時要把握會計職業崗位的需求,課程的內容要引導訓練學生的演講與表達能力、職業禮儀以及基本的文字寫作功底,在教學過程中按照情境設計教學內容,明確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從而將原本基本的公共領域課程演變為可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必不可少的課程。既凸顯基礎課程的特色,又與職業培養相聯系。課程設計與建設要突出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通過學習,有效提升學生的溝通、團結、寫作、表達等能力。

        第六,實現通往職場的第一步――跨專業實訓。學院將搭建跨專業實訓平臺,該平臺擬實現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在學習完各專業課程之后,走向工作崗位之前有一個全面觸摸企業管理和現代服務業的核心業務環節和功能的機會,使學生在企業真實的業務流與信息流中體會現代企業經營與現代服務業的內在聯系。并通過知識的構建與反饋,使學生各專業知識得以融會貫通,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認識,為走向社會做好知識與心理準備。實訓完全展現真實社會經濟環境,包括銀行、稅務局、工商局、會計師事務所、物流、招投標中心、新聞中心、制造業等多類型企業。從公司組建、成立、注冊到公司的全程運營,讓學生了解工作崗位、感知工作崗位,學會與其他崗位、其他單位的聯系,學會處理對內對外的各種關系,掌握完成本職工作的方法和能力。在生產經營中,單位出現的任何問題,都將得到指導老師的及時指導、專家的意見和建議。通過跨專業實訓,必將在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養,實現企業與社會的零過渡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將有力地推動學院提升專業服務能力項目建設。

        (二)課程建設具體規劃與實施。根據會計電算化專業建設的要求,按照企業對會計電算化人才的需求,與企業專家共同明確了會計電算化專業的新興發展方向,在傳統的課程設置基礎上增加信息類課程的學習,開設數據庫、網站的建設與維護、會計信息的建設與維護等課程,并與會計專業各門課程共同建設完整的教學資源庫,以適應現代企業對會計電算化人才的需求,同時也擴張該專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課程建設分為四大類:公共學習領域、專業基礎課程、職業崗位技能課程、實訓與頂崗實習,并在四類課程的基礎上明確專業核心課程。以核心課程為重點建設教學資源庫,具體包括:課程標準、教學實施方案、電子課件、崗位介紹、操作演示、虛擬互動、典型案例、習題試題、票證賬表、圖片素材、法規政策、教學視頻等,實現網絡資源共享。

        課程建設保證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滿足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們采用新的考核機制,采取過程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職業崗位知識與職業技能相結合,重點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

        1、考核要求。過程性考核(70%)+終結性考核(30%)=100%。

        過程性考核(70%)包括:課堂作業、綜合練習、學習態度、出勤情況、課堂發言、討論情況、吸收信息能力。

        終結性考核(30%)主要是期末考試卷面成績。

        2、評價標準(以企業經濟業務核算課程為例)。(表1)

        主要參考文獻:

        第5篇: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范文

        (江南大學 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摘要: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以下簡稱《創新計劃》)以中央文件形式確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作為社會系統的子系統存在,闡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三大鮮明特點和四大功能。《創新計劃》落實要以組織執行機制為保障,以隊伍建設為重點,以教學改革為關鍵,以學科建設為基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化內部建設與外部生態優化。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計劃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19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7)04-0091-05

         

         

         

         

         

         

         

        社會現代化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同時,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觀念多元、功能弱化、價值多樣、結構失衡、力量分化、運行緊張、環境多變等“現代性后果”。如何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離散化”及運行紊亂困境,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理論體系、學科體系、實踐工作體系整體優化創新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2015年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文件為標志,從頂層設計和文件制度話語層面開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創新的新征程,以系統論為指導,以《創新計劃》為樣本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進行系統分析,考察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化建設成為應有之義。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研究方法論啟示

        系統研究已成為學科交叉研究和科際融合的重要表征,系統科學、社會學、教育學、德育等領域重視系統論研究。唯物辯證法關于整體的思想、關于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觀點、關于辯證思維方法都蘊含著系統論思想,把系統分析思維方法上升到哲學高度,為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研究提供方法論指導作用,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互促共進,不斷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學科與實踐工作體系的科學化創新。

        在理論研究層面,許多學者從不同視角和研究方法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建設問題,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研究論域:一是“體系”說,闡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建構立體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實際工作科學化,重建由本體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構成新的學科體系等;二是“系統”說,從系統論視域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構成,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學科體系、學術共同體等維度進行了分析。三是“生態”說,從生態角度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圈層與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生態進行分析;四是“整合”說,對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整合、整合機制、力量整合等進行研究。可見,隨著整體性視野考察和系統思維的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研究主題、內容和方法呈現多樣多元特征,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科學化發展的新范式和新趨勢。在實際工作層面,黨和國家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針政策,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實踐工作體系科學化建設,正如劉建軍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工作三個領域的科學”[1]。筆者也贊同這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建設至少應包括學術理論研究系統、人才培養系統和實際工作系統的科學化,因而有必要運用系統論方法來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問題,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體系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提供一個整體性、系統性關注,從而有利于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學科體系和條件保障體系建設。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化建設的歷史發展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體系繼承創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體系由理論、多學科理論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體系組成。在理論基礎層面,發展著的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重要“源頭活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堅持以指導,奠定了理論基礎、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學科框架基礎,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發展奠定方法論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體系涌現出一大批關于“原理”、“史”、“比較”、“前沿”等學科主干體系,借鑒管理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理論知識逐漸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學、思想政治教育哲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等分支學科體系,有效地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體建構。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豐富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發展呈現出體系化特征:第一個階段是前科學化時期,從建黨初期到20世紀80年代,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沿用“生命線”、“中心環節”等政治話語式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尚未建立。第二階段是科學化創建時期,表現為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設立,專本碩博四個層次的專業體系建立,學科體系進入科學化時期。三是學科化建設時期,1997年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從創立到比較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教師、教法、教研等方面取得巨大進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的學術生產、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學方法、管理體制、操作理論等方面得到精細化發展,特別是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召開,提出系列涉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建設的目標內容、方向原則、規律方法等頂層設計和規范要求,強有力地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學術組織、學科制度、學科隊伍、學術成果等方面的學術共同體建設。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體系整合發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體系的“大思政”運行格局初步形成,已初步建立起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專兼職隊伍相結合、學生自我教育的運行工作體制機制。這種實踐工作運行體制與社會建制確立,強有力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影響和效果。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體系來看,2015年《創新計劃》中要求統一編寫使用課程教學大綱,組織編寫與本專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統編教材相配套的教學用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程教材、教師參考、輔讀用書等立體化教材體系不斷豐富。在思想政治教學體制上,為規范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組織管理、課程管理、隊伍管理和專業建設,教學管理體制經歷混合制-雙軌制-整合制的軌跡嬗變,實現由混合虛擬教育管理機構向專業教學科研實體機構轉變,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系統化建設。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系統化存在與建構:以《創新計劃》為例

        2015年10月《創新計劃》是在中央文件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進行論述的文件話語確證和系統化存在,著眼于系統設計和總體布局,對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整體構想和建設目標。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及其“31號”文件的,剛好是對《創新計劃》的進一步承接與創新。

        《創新計劃》從系統設計與總體規劃的維度闡明了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創新的任務操作系統,即圍繞建好立體化教材體系、高水平教學人才體系、高效化教學體系為內部圈層,以學科支撐體系、綜合評價體系、條件保障體系為外部圈層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一是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立體化教材體系,在推進統編教材編寫使用,編寫教學系列用書、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方面作出頂層制度規劃設計,強調面向不同層次的教師群眾和學生對象群體,輻射本專科生、研究生層次,覆蓋紙質和數字化等全媒體資源,強調教材體系的思想性、科學化、可讀性相統一。二是建設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人才體系,把政治立場作為教師聘用的首要標準,實施宣誓、定期網絡注冊、退出機制,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任職資格制度;建立國家、省級、校級三級培訓機制,對新進教師、教學科研帶頭人、教研團隊進行理論培訓、實踐研修和團隊支持,完善教師培養培訓制度;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聘教授制度,鼓勵專家學者、黨政領導干部、先進人物、高校領導干部、輔導員班主任骨干、哲學社會科學教師等多元骨干主體參與思政課教學、巡講。三是建設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體系,實施培育推廣優秀教學方法,遴選、培育和推廣教學方法改革項目,開發網絡思想政治理論示范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年度報告》;創新考試考核方法,建設與課堂教學相互促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二課堂教學體系;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與理論研究,組織精彩教案、精彩課件、精彩課堂建設等。四是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學科支撐體系,要求把理論學科建成優勢學科,如當下正在重點建設的“全國重點學院”建設就是貫穿落實此項政策的重要體現。同時強調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其他學科的支撐作用,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進一步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和教材體系等是對《創新計劃》提出的建設學科支撐體系的進一步繼承和創新,有利于形成以理論學科為引領、相關學科為補充的同向同行的學科支撐體系。五是建設管理與激勵并重的綜合評價體系,規范思想政治理論課管理,修訂《課程建設標準》,健全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典型、團隊等先進典型宣傳表彰機制等推進思政課教學綜合評價體系。六是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條件保障體系,加強獨立二級機構建設,加大投入力度,建好高校學院,完善體系創新的條件保障。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的鮮明特點與重要功能:以《創新計劃》為例

        社會學家帕森斯認為,“任何一個社會系統為了生存和維持必須實現四項基本功能,即適應、目標達成、整合、潛在模式維持和緊張處理,這就是帕森斯著名的AGIL模型。”[2]借鑒AGIL模型分析視角,《創新計劃》在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構、思想政治理論學科推進、課程建設立體化設計、隊伍建設整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徑豐富拓展上,做出的頂層設計與制度規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問題意識鮮明,導向謀劃補齊短板。以問題為導向,為應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存在的諸多困難和不足提供了方向。社會現代化造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主體、客體、環境、載體、方式等發生著整體性、根本性的轉變,其理論、學科與實踐工作子系統遭遇實效弱化、組織乏力、話語式微、主體分散、制度形式化、條件虛化等“離散化”問題,面臨要素松散與結構斷裂、系統分化與整合、運行緊張與沖突、系統輸入與效益輸出等“運行紊亂”困境。《創新計劃》緊緊抓住突出矛盾和問題,圍繞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方法改革、教材體系建設、學科體系建設等進行戰略設計和推進舉措的設計。二是闡明工作方略和目標愿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任務系統主要體現《創新計劃》的第二部分內容,闡明了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內容和主要任務等,指明了工作方向、方法任務和實踐方略。三是科學方法與要素整合優化。《創新計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體系、教師體系、教學體系和條件保障體系等方面進行總體設計和具體舉措的統一,在內容大體上涉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八個方面的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素、內容要素、途徑方法要素、制度要素、組織領導要素、隊伍建設要素、條件保障要素、環境要素。這八個方面要素又各自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統,共同構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化整體,具有四大功能。

        適應社會功能。“適應”主要是指系統同其環境之間的某種關系,或適應環境方面的限制,或設法使環境適應他們的需求。《創新計劃》針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自身存在許多困難和不足的分析,對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作出頂層設計和制度規劃,通過反饋、調節等控制手段實現系統的適應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系統中的經濟和物質資源等不斷輸入和輸出,在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過程中,不斷進行體系創新、結構創新、要素整合,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

        目標達成功能。《創新計劃》強調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過程中,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作為一種規范社會政治道德秩序的系統化、結構化社會建制,內在地嵌入到社會系統中,其結構不僅取決于社會政治系統,而且還取決于文化背景、社會價值、道德規范及市場外部的社會關系。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作為一種結構化社會建制,能夠傳播政治意識、引導政治行為、造就政治人才、和諧政治關系,不僅影響社會領域內的社會行為和政治行為,而且承擔著維護社會政治穩定、促進社會政治發展的功能。

        社會整合功能。《創新計劃》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作為系統體整體進行系統規劃和整體建設。《創新計劃》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作為一種學術共同體建設,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方向、組織建制、學術隊伍、學術活動、社會資源等,其主要任務是人才培養和專業服務,通過學術成果和人才體現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功能;《創新計劃》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作為一種專業組織,通過知識的專業化、教學的現代化、職業的專門化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作用;《創新計劃》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作為一種社會建制,作為知識應用而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社會實踐活動體系。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整合功能,通過思想引導、宣傳教化和行為規約等喚起人們強烈共同信念和認可。

        價值維系功能。《創新計劃》闡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創新的價值目標:“進一步堅定信心,強化責任,系統規劃,整體推進,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立德樹人工作中的戰略地位。”[3]《創新計劃》的整體設計和價值目標指明認知、價值、意識形態、信仰等元素,通過規范秩序的合法化維持文化模式,使個體保持與社會系統要求的規范和價值相一致,維護對社會政治系統的認同功能,有利于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功能提供價值維系功能。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建設創新的推進執行

        在建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性認同和實踐工作整體性認知基礎上,把握系統化存在邊界內外的復雜性關系中,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化內部建設與外部生態優化,以組織執行機制為保障,以隊伍建設為重點,以教學改革為關鍵,以學科建設為基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化建設。

        1.健全組織執行機制為保障,建成運行科學有力的工作體系

        第一,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化的“良制規約”機制。增強責任意識,從頂層設計和科層制度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化規訓機制。從制度層面明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創新的“校黨政-院(系)黨政工作主體”的主體責任;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專業課教師、導師等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體合力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化的主體認同機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體系創新的關鍵主體是黨政領導班子、思想政治教育職能部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黨性觀念、政治責任意識要強,這樣主體責任就容易落實,最忌諱的是“嘴上喊的好、口號喊得響”但實際上是不重視。要圍繞《創新計劃》主要內容,充分發揮平臺載體的傳播作用,推進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政策、講話、案例等學習研究宣傳,增強落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體系創新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第三,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化的程序執行機制。形成組織、宣傳、人事、學工、團委、馬院、后勤等多部門協同、多主體參與的“大思政”推進體制;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導小組的組織協調領導責任,負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工作的規劃、督辦、協調、組織,領導負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教學體系、隊伍體系、工作體系的協同。第四,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化的協商共治機制。增加協同意識,健全責任追究信息溝通協同,根據思想政治工作頂層規劃設計進行信息溝通協同處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領導小組與組織人事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之間的工作規劃、情況通報制度,或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等方式溝通情況。第五,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化的考核反饋機制。圍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的評價指標進行考核,加大對教學體系、學科體系、隊伍體系等作為監督考核的重點。

        2.健全隊伍主體建設為根本,建成理論高水平教師隊伍體系

        一是著力解決教師隊伍結構“合理化”問題。高校理論高水平教師隊伍存在“青黃不接”的“斷層”現象,相當部分有經驗有水平的老教師快退休了,但年輕的骨干教師卻還未成長起來。二是著力解決教師隊伍“穩定性”問題。科研平臺資源傾向于老一輩教學團隊與科研團隊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對年輕教師沒有體現出來。因此要在學科隊伍合理更替、隊伍團隊建設、隊伍價值認同等方面展開針對性工作。三是著力解決教師隊伍“發展性”問題。主要圍繞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青年教師進修、教師生活壓力等方面展開工作。高校責任主體必須有一些思考,要在專業成長、團隊凝練、教學和科研關系的科學定位,在建設好教學平臺與科研平臺建設等方面推進青年教師成長。四是著力解決教師隊伍“幸福度”問題。特別是青年教師群體的職業事業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老師超負荷運轉,特別是中青年老師教學科研壓力比較大,既要做好教學完成教學工作量,又要完成科研任務,通過職稱評聘要求,還需要買房結婚生子,這使得他們追求更為實用的知識技能、獲得更好地收益、圍繞著是否有利于個人職稱晉升和職務升遷,謀求“工具合理性”。因此,要重點建設形成國家、省級、校級層面的專題培訓研修、觀摩實踐、掛職鍛煉等立體化的隊伍培訓體系,提升教師的素質和能力。同時,還應在利益激勵機制、工作量計算、職稱崗位評聘等給以政策傾斜。

        3.健全教學改革為關鍵,建成高效有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

        第一,以教材體系立體化為先導,促進教學內容時代化。教學內容的“因時而進”,要在符合時展要求,強調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學科體系對理論邏輯、認知邏輯、生活邏輯的關注,提升教學內容的知識化增量的同時重視價值性,正確處理政治性與科學性、知識性與價值性、灌輸與內化的關系。第二,以教學方式的生活化為中介,促進教育教學理念的公共化轉型。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達到意識形態目的僅僅用意識形態手段是遠遠不夠的共識。“在教學方式方面需要將道德、法律、意識形態等作生活化處理,以生活化的教學形式,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社會、實踐和主體生活結合起來。”[4]第三,以教學主體的理論自覺為根本,促進教學主體間性轉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體是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主體性力量,教師要有言傳身教、身心兼修、教學科研相長的主體自覺,處理好“教與學、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塑造、理論體系與專題要點、顯性與隱性教學等內在關系。”[5]第四,以教學環境建設為重點,促進教學生態的“文化化”轉型。通過植根于社會生態,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文化空間建設,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制度文化環境的“規訓”功能,發揮文化熏陶、文化育人的“文化力量”。

        4.健全學科建設為基礎,建成有效支撐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學科體系

        第一,建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的外部支持。在推動學科外部性條件、資源建設,解決制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外部性問題,主要針對相關體制與政策的支持力度、社會文化心理氣氛、學科態度與學科意識自覺等展開針對性條件支撐。第二,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內部化建設。從系統性、整體性角度而言,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知識體系、知識生產、知識應用體系科學化建設。應著重點推進學科組織機構、學科隊伍、學術成果、課程教材等體系化建設,推動學科隊伍素質的提高、學科學術方法的集聚、學科制度規范的形成,以高水平學科支撐體系推動教學體系水平提升。第三,建成建強高水平學科科研體系為教學體系服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是學科體系的拓展和延伸。“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研究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專業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緊密結合”[6]推動理論指導的教材體系、學科體系、教學體系、隊伍體系和體制機制體系的整體性建設,提升理論學科科研水平,將學科隊伍科研成果運用于服務于教學體系之中,推動學術科研體系與教師教學體系的統一,以教材體系、教學體系、認知體系和行動體系建構為中介,發揮專家、教師與學生三個主體作用,推動學生認知體系向行動體系轉變。

        參考文獻

         

        [1]劉建軍.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J].教學與研究,2011(3):20-27.

         

        [2][美]塔爾科特·帕森斯,尼爾·斯梅爾瑟.經濟與社會[M].劉進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18.

         

        [3]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R].教社科[2015]2號.

        第6篇: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范文

        【關鍵詞】電子商務;技能大賽;教學實踐

        0 背景

        近幾年,隨著國家創新體系的構筑與高等教育的發展,提高本科生的教育質量成為本科生教育的緊迫課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已經成為提高大學生素質的核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建立更加靈活開放的學習制度平臺、資源更加豐富的實踐育人平臺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平臺,著力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文件)中著力部署了新形勢下高校實踐育人工作。

        然而,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大學生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有賴于有效的、系統的途徑與方法,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尤其需要頂層設計。鑒于此,需要我們進一步總結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層面所采取的措施,借鑒、吸收國內外先進培養方法,并深層挖掘其背后的保障制度,然后將這些制度進一步修正與完善,形成一整套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培養制度,使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和方法更有有效性、操作性、科學性和系統性。

        以國內電子商務專業為例,目前國內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市場的需要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國高等院校在培養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過程中,對實踐教學環節都還缺乏足夠的重視,實踐內容和實踐質量都還無法盡如人意。據統計,華東區院校擁有專業實踐基地的比例較高為36%,而其他區域這個比例數都在15%以下。教師中約67%認為“缺乏專業實習”是電子商務專業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各項問題之首。76%的學生對學校實驗課的滿意程度為“一般”或“不滿意”,更有高達80%的學生對學校專業實踐安排的滿意度為“一般”或“不滿意”。

        總之,國外基于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已經成型,已有部分成果,可以借鑒;國內基于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成果幾乎是空白。

        1 研究意義

        隨著國內高校本科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對實踐創新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使現行的本科生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的內容不斷豐富,在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教學效果越來越明顯提高。但是,傳統的實踐教學內容在國內高校的本科生培養方案中仍然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各個專業甚至是以傳統的實踐教學內容為主,已經難以滿足現代高等教育教學目標的要求,必須改革傳統的實踐教學內容,組織與構建現代高等教育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工作的頂層設計,對指導各專業形成有特色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實踐教學工作的地位、提升實踐教學的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來說,充分發揮實踐創新體系的功能,需要從實踐的角度去探索與之相匹配的策略,建立運行和保障體系,使實踐教學體系落實到教學實踐中高效運轉。這對于提升本科生整體培養質量,無論從理論、實踐還是教育改革上都有重要意義。

        以電子商務專業為例,當前電子商務畢業生就業不佳的事實使包括本校在內的很多高校意識到了這樣一個問題:企業渴求有實踐經驗的電子商務人才,而這點正是目前高校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短板。因此,無論從學生的需求和滿意度情況還是社會人才需求的脫節現狀,都充分說明了改善高校電子商務專業的實驗、實踐教學環境,結合社會需求來落實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已成為高校電子商務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充分體現了其必要性和緊迫性。

        2 “以賽促學,以證促教,以賽促基本技能形成”的培養理念

        一個面向電子商務本科生的、能夠貫穿各個培養環節的實踐創新體系種必然包含基本技能實踐部分,其中技能大賽為主題。技能大賽促進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努力擴大“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比例,不斷提升教師素質。通過組織教師直接參與和指導學生參與技能大賽,促進教師全面掌握企業對高素質勞動者培養需求及相關職業崗位的技能要求,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與實踐能力,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形成師生同賽、教學相長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格局。技能大賽激發了教師的實踐能力,引導他們向商務與技術結合的方向開展課題研究、組織教學內容及加強自身的知識儲備;還促使學校引進企業優秀職工,通過一線實戰經驗的傳授,縮短學生畢業后適應工作崗位的時間。

        在課內與課外的結合上開展工作,堅持做好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延伸、是第一課堂補充的做法,開展豐富多彩的專業實踐活;倡導“以賽促學,以證促教,以賽促基本技能形成”的培養理念,所有學生(高年級和低年級學生出于共同的研究興趣和創業熱情組隊)參加科技創新團隊,各系安排指導教師,引領學生開展研究,擴大競賽的覆蓋面,繼續突出專業競賽的創新性,在學院開展“三創”即創新、創造、創業活動競賽的基礎上,指導和鼓勵學生參加校外各類專業競賽,參加專業相關證書認證考試,組織指導學生申報和開展國家級、省級、校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研究,以及各項影響范圍廣、級別等級高的競賽,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

        3 結束語

        我國電子商務專業大致設置在計算機系、經濟或管理系里面,因而其專業課程的設置也就偏重于電子商務的技術平臺或商務與管理平臺。而現實是,電子商務只是一個企業的新興銷售渠道,大多還未受到重視,因此可以說企業電子商務的門檻極低,只要是稍有計算機技術的人就可以進入;而在電子商務企業的平臺設計、維護等技術上,計算機專業的人才無疑比電子商務專業人才要有優勢,而在商務和綜合管理上,營銷、貿易和管理類專業的人才也要比電子商務人才有優勢,而技能大賽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縮短學生畢業后適應工作崗位的時間,彌補這一劣勢。

        第7篇: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范文

        關鍵詞:信息化;食品;教學改革;疫情

        1引言

        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高校的日常教學組織與管理面臨巨大的挑戰。在此特殊情況下,教育部發文緊急要求高校與社會各司其職,共同保障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的高校在線教學,以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目標。然而,這已不是教育機構第一次采取此類措施。例如2016年12月,北方多個地區由于受到嚴重霧霾的影響,政府因此啟動了重度污染天氣應急措施。許多城市的中小學、幼兒園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和安全而被迫停課。雖然線下教育因突如其來的狀況而終止,但是學校通過網絡和電子通訊等多種途徑與家長及學生保持密切聯系,使得既定的學習計劃沒有受到較大的影響。以往的經驗表明,通過前期的精心準備,可為學生在特殊時期提供同步學習和高清視頻課程以及完備的配套練習。值得教育者們深思的一個問題是:什么使“停課不停學”變成可能?將來,如何在各種突況下讓學生能夠在家中依然不受影響地學習知識?毋庸置疑,答案是信息技術的靈活運用。在教育教學領域,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獲取信息的方式已發生了重大變革。信息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更使得人們的生活、交往和學習方式與以往大不相同,值得關注的是傳統教學模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革[1]。(1)在教學方式上,信息技術下的大學課程有別于傳統教學模式。“國家網絡云課堂”平臺可供師生免費使用;其他的網絡平臺、數字電視、移動終端等信息方式,會因不同行政區域和學校教學條件的差別存在一定的差異化。因此,學生可依據條件的差異自主學規模在線開放MOOC課程、小規模視頻公開SPOC課程等。總體目標是利用移動互聯網開展更便捷的線上教學活動。值得注意的是,“停課不停學”需進行頂層設計和科學的前期部署。比如設計之初就要充分考慮何時開始網上學習,篩選網絡課程內容也要進行科學設計、嚴謹推進;要把握優質資源的整合和及時推送,這涉及對相關技術平臺的理解和運用以及與系統的遴選,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較為薄弱。在此基礎之上,有教育者關心匯聚資源,依托信息技術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進一步提升教育服務能力(例如利用名師課堂插入豐富的教學資源),這都是目前需要著重研究的問題。(2)以動物性食品加工學為例,這是一門理工農相結合、多學科交叉的課程,非常具有代表性[2]。學生需要掌握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食品化學等專業基礎課的理論知識,還要將化工原理、食品機械、食品工廠設計等工科內容貫穿到課程內容中。課程要求學生全面了解動物性食品的原料組成、化學性質、功能以及加工特性,學習動物性食品品質鑒定方法;能夠掌握動物性食品加工的基本原理,科學合理地制定配方,了解常用加工設備的使用維護;對動物性產品生產工藝流程與質量管理控制手段有一定的深度理解,可以進行工廠設計和車間布局等操作。綜上,動物性食品加工學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大背景下,本門課程對于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專業課設置顯得至關重要。此外,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有必要加入發酵肉制品、冷卻肉生產、肉品保鮮、SOD提取等內容,同時強化禽蛋的結構、化學成分等內容。對比之下,國外的《動物性食品加工學》教材,則更加緊密地結合當前生產需求和教學實踐,能及時反映科技的新動態。國外的教材內容更為豐富,包含肉品科學與加工技術、蛋品科學與加工技術、乳品科學與加工技術、畜禽副產品綜合利用等,各篇內容既相對獨立,又前后呼應,能形成統一的整體。因此,為適應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養的需要,應利用信息技術,通過相關課程的優秀范例提高課程的豐富程度,進一步優化課程[3]。

        2開展內容

        在線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學生與教師“會面”于云端課堂,共同開展教學工作。課程采用小規模在線課程、線上直播授課、慕課、虛擬仿真實驗等方式完成教學任務。

        2.1完善“動物性食品加工學”雨課堂+QQ群的備課

        在不斷的在線教學摸索過程中,我們發現騰訊公司提供的免費服務QQ群具有操作簡易、在學生群體中覆蓋率高的特點。并且,QQ群上傳的共享文件可以長期存儲,QQ電話功能可實現遠程教學中的語音、視頻互動和屏幕共享,達到了在線教學的需求。另一方面,雨課堂在線系統相較于其他專業類的程序而言操作也十分簡便,但主要區別在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系統備課時與傳統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我們在調整中可在實施教學前盡快確定授課時間并進行通知。在教學過程中,要考慮網絡故障、延遲以及學生作息不統一等特殊情況,需要提前強調課程的時間并安排到位,教師最好能提前進入網上教室清點人數。授課過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在線教學時教師不能像以往一樣在教室點名互動。調整教學方式后,學生可單獨打字發言或者在QQ群中討論交流,實現線上的師生互動。值得注意的是,在傳統課堂,教師常用粉筆/記號筆在黑板進行板書,這也是教學考查中十分重要的環節。但是,在雨課堂/QQ系統中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雖然可采用新設備(比如輔助電子寫字板),也需要一定的練習以確保熟練度和課堂連貫性。課堂紀律一直是教學管理的重中之重,可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看到學生的聽課狀態,觀察學生的抬頭率,了解其是否在認真聽課。但是在線課堂中存在學生一心兩用的現象,比如玩游戲甚至利用技術手段(偽造頭像和提前錄像等)逃避課堂監督。為了營造自由輕松的學習氛圍,雨課堂在線系統可以額外加入更多的線上互動,比如隨堂測試就是線上教學的優勢,或者投票、討論發言[4]。

        2.2研發雨課堂+QQ群信息化授課的實踐流程

        以“動物性食品加工學”“肉的基本概念”的備課和教學實踐為例,簡述基于雨課堂+QQ群的實際教學過程。首先制訂教學計劃和備課準備,主要工作是將課程PPT和相關電子資料通過平臺提前。備課過程可利用雨課堂在線平臺編輯授課文檔,比如針對“肉類總稱、定義、化學成分”等基本知識點建立在線PPT的基本框架,并填充生動的圖片和動畫。開課前約20分鐘,登錄雨課堂系統和QQ學生授課群,再次通知學生做好上課準備,組織班委確認名單并提醒容易曠課的學生。正式上課時,確認學生登錄情況并宣布課堂紀律,教學過程中,要采用一定的知識聯想和拓展,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投票、隨堂測試、小組討論、學生發言等環節,要思考并整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和興趣點。在閱讀學生的提問時,重點關注課程未有覆蓋到的地方再著重講解,這個過程可以使用在線白板進行實時溝通和畫面解答。教師如果能有效地把握這一互動環節,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線上授課的技術優勢。授課完成后,首先可復核本堂課的考勤情況,了解學生未到堂的原因。此外,可根據課堂作業的反饋情況,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以及下次授課時學生需要提前查閱的課前內容等。此時,雨課堂的優勢在于可以通過查詢后臺,數據化地分析在互動環節中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避免了傳統教學只能通過最終考試進行考查的弊端,隨后需要確認以及實時反饋情況,并根據這些內容安排下一次課的教學內容。

        2.3信息化教學下的其他考核評價內容

        為確保課程的科學有序實施,要做好統籌部署,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加強教學內容審查,分配好線上和線下教學教改教法(條件允許的情況)的比例,確保不增加學生的額外負擔。線上教學實施時,為保證學生的健康要合理安排授課時長。一般盡可能少于線下課時,如果線上教學的課程多,可通過增加課間休息次數,或者帶領學生做眼保健操。此外,在課程設計時要加強正能量的引導,可以將心理輔導與思政結合起來,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維護校園安全和社會穩定。此外,與傳統教學不一致的地方在于如何把握課堂、實時監督。為保障教學效果,教師努力尋找不同的教學方式來掌握課堂。嚴肅的紀律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是輕松的課堂可能更加容易讓年青一代所接受。為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有必要思考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建議老教師使用QQ群的投票應用進行一些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并在課程中插入生動的幻燈片或者視頻。或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測試,要求學生及時作答,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發言,這些措施都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如果發現學生存在與學習無關的行為,或者沒有跟上課程進度,教師可即時通過QQ群“@”學生,起到點名和提醒的作用。

        3通過信息化改革取得優勢

        3.1信息技術使教學方式和學習活動變得更加靈活

        信息技術可突破傳統教學技術在時間、空間、人員上的限制,教師可以用信息平臺在課堂內呈現大量的圖畫、聲音、視頻等信息材料。信息化技術的改革提升了課堂教學的容量,使得教學內容更為系統,通過不同方式更加形象地呈現給學生,貼近了新生互聯網一代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教學方式變得更加靈活,以往傳統的班級授課可實現創新性轉變。比如,學生小組隨機化地自由組合,避免了以往授課時物理空間的局限性。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個人見解即時發到彈幕上,能有效地進行互動,避免學生過于害羞或者緊張。學生有了更多的參與感、成就感、自豪感,隨著積極性的不斷提升,有利于其進一步提升綜合素質。

        3.2有利于為課程改革建設提供新思路、新途徑

        當前,為培養造就一大批引領未來技術與產業發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為我國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教育部提出新的要求。我們從教學觀念、目標、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各方面,對動物性食品加工學課程進行改革創新,把產業需求和科學教育理念結合起來,從課程目標、教師素養、教材設置、延伸閱讀、教學形式、教學評價等方面科學優化內容,明確目標要求。此外,通過構建信息平臺(包含大量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教育資源以及可以搜集資料的平臺),為課程改革建設提供新思路、新途徑。通過課程信息化的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整合,提高其使用率,使師生之間可以不再局限于時間和空間,通過網絡互相交流,使教育更加個性化、具體化。

        3.3有利于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培養復合型人才

        為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有機提升,信息化改革有助于對學生進行相應信息技術的培訓,熟練掌握信息設備成為基本要求,對學生信息處理的基本能力也有著嚴格要求。培養完成時,要求學生能夠通過評價、處理信息解決實際問題,這與目前眾多學校正在實行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密切吻合。可以發現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技術之外更加注重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要求學生具有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加貼近社會的真實人才需求。此外,本文列舉的課程教學對象涉及范圍較廣,不僅是食品科技學院,針對動物科學和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生同樣可以共享成果。課程設計的專業面十分廣泛,在理論知識點的基礎上還拓展了工程設備及一線生產的視頻實例,網課建設同樣可以在后期與PPT教學內容及視頻資料相結合。重點在于做好相當充分的教學資源積累,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有必要做進一步的優化和脈絡梳理工作。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嘗試將易操作的在線教學平臺與常用的社交網絡平臺結合起來,以實現最優的教學效果。高校新型教育框架的大學教育,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具有信息收集的綜合素質;不僅能成為把成熟的技術和理論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也可借助改革使得參與的學生獲得一定的綜合信息處理能力。通過對課程中設立的不同教學方式(個別化教學模式、遠程教學、在線學習討論等),可以促進學生盡快提升專業素養,并能在未來就業時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和自主學習能力,真正達到綜合素養與專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4結語

        面對肺炎疫情,新的挑戰也帶來新的機遇。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改革實施有利于特殊情況下、特殊地區形勢下的教學開展,對探索互聯網與教學改革的交互作用也有積極意義。通過教師不斷探索、不斷實踐、總結經驗,不僅能為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學與輔導提供參考與借鑒,還能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還可以作為新型案例,為進一步推廣信息化教學改革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1]王穎.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軟件工程”課程思政建設[J].科教文匯,2021(11):107-108.

        [2]蔡朝霞,付星,張柱紅,等.動物性食品加工學創新性實驗教學設計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6(39):156-158.

        [3]付星,蔡朝霞,張柱紅,等.食品工程專業創新性實驗教學項目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6(40):127-128.

        第8篇: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范文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改革;高校轉型發展;人才培養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后,一個較為艱深生僻的經濟學名詞“供給側結構改革”,引起各界廣泛關注并成為社會生活中的熱詞。供給側是針對需求側來說的,供給與需求是一對同時存在的關系,供給能創造需求,需求也能倒逼供給。關于“供給側結構改革”,從經濟學邏輯來講,主要是針對“供需匹配錯位”、“供給結構落后”這兩類問題,如果能夠通過需求管理來解決,運用需求管理政策進行治理和調節才是更科學的。眾所周知,經濟增長從來不是由需求決定的,而是由供給決定的。中國的教育事業所走過的歷程,同樣也是如此。

        一、現實挑戰與反思

        中國高校的轉型發展,實質上是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人才供給與需求關系發生深刻變化。這些年頻見大學生“回爐”讀高職的新聞報道,想憑一技之長方便找個理想又實在工作的需求是廣泛存在的。一個學生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愿望,理想的教育環境,應該提供給學生這種轉換和提升的途徑。“供給側改革”思維運用在我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意義重大,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我們認為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充分體現現代職業教育的特征,加強校企合作,彰顯學院和專業的辦學特色,增加實踐環節,多開設學生需要、拓展素質的選修課,要強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黨和國家制定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前不久召開的兩會精神,向應用型轉變是教育界的熱門話題和發展方向。目前,中國有兩千多所大學,好大學要奔向世界一流,大部分的普通地方高校面臨轉型發展,一時間有六百多所地方院校改辦職教。去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規范了發展路徑。

        二、路徑選擇與構建

        學校的轉型本質和核心是向培養什么樣的學生轉變,“意見”中對此明確的表述是:轉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如何培養出這樣的學生,“意見”也提出了很多,概括起來,就是從內到外,從課堂到師資等的轉變,大致有:立足學校所在地方、行業、社區辦學;實訓實習的課時占專業教學總課時的比例達到百分之三十以上,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等。

        人才培養方案是學院教學工作的頂層設計,是學院辦學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是組織教學過程、安排教學任務、實施教學管理的基本依據,是深化教學改革、保障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規格的重要文件。因此,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要遵循其科學性、規范性、統一性、程序性、時效性和嚴肅性。在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上,要明確“一個定位”,即圍繞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理清“兩個關系”,即德育與智育的關系和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做好“三個對接”,即專業培養目標和用人單位崗位的對接,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的對接,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的對接;明晰“四個基本思路”,即要以德為先,深入開展第二課堂,加強社會責任教育。要以能為重,引導學生“雙證”融通,將職業資格證書考核標準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要以賽為要,賽教結合,將職業技能大賽內容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要以用為基,產教融合,將實驗實訓納入人才培養方案。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新制定的未來五年學科專業建設規劃,將堅持科學發展觀和以人才培養為根本的辦學宗旨,遵循學科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結合學校自身的學科優勢和特色,正確處理需要與可能、數量與質量、近期與遠期、局部與整體、特殊與一般的關系,優化學科與專業布局,強化學科專業特色,構建科學合理的學科專業框架和優勢學科群,加強學科隊伍建設,完善學科專業管理創新機制,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實施“一體兩翼五大專業群”建設,做精信息電子、做強機電汽車、做大財會商貿、做特藝術傳媒的學科專業發展目標。構建以工學為主、應用型學科專業為重點、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并圍繞各專業人才培養崗位目標定位,開設能夠提升學生應用能力的專業課程體系,組建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

        三、范式驅動與培育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新制訂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將實施“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

        1. 要以“三平臺、五模塊”為架構,(三平臺:通識教育平臺;專業教育平臺;綜合能力素質平臺。五模塊:公共基礎課、公共選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以職業崗位和崗位關鍵能力要素為目標,進行模塊化課程設計,認真制定并扎實落實2016級人才培養方案。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推進學分互換,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和綜合競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以及創新創業能力。實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推進對學生進行多樣化、差異化、發展性的培養和評價,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2. 加強學科專業群建設,整合質資源,搭建開放合作共享平臺,提升應用型辦學實力。面向地方裝備業、信息產業、城市建設、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重點打造以工科為主,一體兩翼,機械類、電子信息類、建工類、財經管理類、文化產業類五大學科專業群。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引進行業標準,努力實現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無縫對接。

        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一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沒有愛心,沒有社會責任的教師和輔導員是不可能培養出有社會責任感的學生。強調四有好老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陶行知:“愛滿天下”。

        二要通過開展教研科研、質量工程、振興計劃以及教學基本功大賽等,努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

        三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通過掛職鍛煉、派出進修、舉辦教師實踐技能競賽等,提高教師創新創業和實踐能力。

        四要不斷創新完善激勵機制,創新完善教學考核機制,逐步提高教職工待遇,改善辦學條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Z] 教發[2015]7號。

        第9篇: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范文

        1.學科建設基礎薄弱,缺乏頂層設計和問題意識。思想政治理論課以理論為指導,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實踐性和發展性,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然而,在現實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理念將意識形態“泛化”和“標簽化”,教學過程教條化,教學內容干癟化,教學實踐脫離社會現實。由于忽視學科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日益偏離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核心,因此,加強學科建設,強化頂層設計和問題意識,是探索先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的現實基礎。

        2.課程建設力度不夠,缺乏制度保障。課程建設力度最突出表現在評價體系上,應試教育的評價體系仍占主流,課程教學過于強調對理論的死記硬背,教學內容恪守教材,脫離于社會現實,校本教材編撰沒有地方性和特色性。同時,一些學校在進行制度設計時,缺乏針對性,制度的存在只是應付檢查或評估,沒有將這些制度真正落到實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學理念的變革又是這項工程的核心和關鍵所在,通過什么樣的理念和方法把教材內容內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不僅要求教師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還要求教師具有先進而科學的教學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從刻板教條中解放出來,從泛化的意識形態中釋放出來。教學理念的生成和創新,關鍵在于兩點:“第一,要把握教材教學要點的精神實質;第二,要真正了解和理解當代大學生在想什么?他們希望我們教師講什么,他們存在的思想問題是什么。”這些都是需要我們的老師去加以深入理解和實踐的。

        二、醫學院應樹立四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

        1.意識形態理念。意識形態理論奠基人為法國哲學家拖拉西,后經黑格爾、費爾巴哈等哲學家繼承發展和批判創新。而意識形態理論的集大成者為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是社會的產物,以語言為載體,是社會生活過程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形態理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就是在意識形態批判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根據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歸根到底是“對經濟基礎的反映,意識形態并不是社會的奢侈品,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經濟基礎的需要。所以,意識形態的根本宗旨乃是服務于經濟基礎。”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召開,出席并作重要講話,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工作,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堅持意識形態理念應從四個方面著手,第一,從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角度著手,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從而拓展教學視野。第二,以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深刻復雜性為主線,結合最新形勢與政策,充實教學內容,堅定學生的政治立場。第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從我國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和改革開放的深化、利益格局、分配結構的調整這個高度進行深入探索,引導學生認清在復雜發展情境下,如何看待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如何正確辨析發展進程中的主流與支流,大方向與大趨勢。第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深刻領會“四個講清楚”,準確理解和把握新時期意識形態工作的復雜性和新特點。“四個講清楚”第一次明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反映中國人民意愿、要求和訴求,因此,要引導學生明白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國家、團體、個人的本質表現,具有價值導向、動力激發和民族凝聚的重要功能。

        2.敬畏生命理念。醫乃仁術。醫學更強調防病治病,救死扶傷的義務,把挽救生命作為第一要務。在中國傳統醫學中,醫生十分重視技術與醫德統一性,如孫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郭玉的“仁愛不矜,雖貧賤廝養,必盡其心力。”這些觀點充分反映中國傳統醫學崇尚生命價值的倫理理念。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生的醫療實踐目的與醫學目的日益背道而馳,不道德醫生為某些利益而做出有損患者生命的醫療行為,面對矛盾重重的醫患關系、紅包問題等,如何提高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認同醫學職業精神?在思政課教學中貫穿敬畏生命理念應是當務之急。敬畏生命,促進生命成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內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是立德樹人,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者應具有清醒的生命意識和情感,尤其是醫學院校,更應將培養學生珍視生命、直面生命、體會生命的溫度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追求和生命自我理解、自我超越的過程,把關愛生命的這種意識和理念轉化為生命文化的自覺,并作為一種生命力而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命就在于“對人之生命意義引導,人之尊嚴引導,人之生活引導,人之德性引導,人之求知引導,人之智慧引導。”醫學人文精神是“伴隨醫學產生以來同時形成的一種職業精神,一種職業規定性。它充分體現醫學科學的本質特征和醫療職業的理性自覺,是醫學科學和醫療服務的價值目標的理性提升,其核心內容是對人的生命的尊重與敬畏。”醫學人文精神通過對現代醫療技術本質的把握和醫學科學成果的吸納,大大豐富和發展傳統的死亡觀和生命觀,在尊重、維護生命和對待醫學死亡的問題上積累新的經驗做法,所以,醫學人文精神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相融合有助于進一步提升醫學生的醫學職業道德修養,有助于進一步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為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和針對性尋找新的支撐點;有助于進一步提高醫學生人文關懷能力,推動醫學人文逐步走向體制化,從而促使醫學人文發展為一種完備的理論體系。

        3.團隊合作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現實性、針對性和實踐性等特點,教師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教材,時刻關注社會熱點和難點,了解大學生面對現實的困惑,從而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團隊合作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開放性表現之一,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前提,團隊合作意味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不可能完全是個人化的,它需要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溝通與合作,需要教師之間共同分享經驗,師生之間通過互動彼此支持。”團隊合作不僅僅是教學理念,更是一種教學實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團隊合作理念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師教學能力;有助于形成團隊合作精神的凝練;有助于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提高大學生的理論水平、實踐能力、問題意識和包容對話的追求。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 亚洲AV综合AⅤ国产AV综合 | 伊人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二区 | 亚洲视频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女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