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范文

        課程與教學的問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課程與教學的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課程與教學的問題

        第1篇: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范文

        一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定位不夠明確

        在學前教育學教學實踐中,一是此門課程的開設缺乏必要的調查和論證過程,造成所學的部分內容與實際工作聯系不大,教育理論和實踐脫節。一些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沿用多年,對學生真正所需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缺乏深入理解,課時安排也不盡合理,知識與技能學習的比重遠大于實訓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相對普通,往往造成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態度不端正,不懂得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學習效果欠佳,更不利于對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培養。

        2課程內容交叉重復

        學前教育學課程應相互聯系,相互補充,但是實際教學中,有些章節之間缺乏有機聯系,課程內容交叉重復現象嚴重,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沒有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高職生源質量不均衡,對學前教育專業的理解和認同不足,傾向于重視專業技能的學習,輕視理論知識學習,也缺少對學前教育現象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對教育理論知識的接受有一定困難,不能融會貫通,綜合運用能力不強。許多任課教師關注的往往是自己所教課程的完美性,而很少顧及與其他課程的重疊問題,更很少去考慮學生學習的感受,這會讓學生產生倦怠情緒,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3教材面臨嚴峻挑戰

        學前教育學教材版本較多,估計未來幾年會有更多教材出現,但是目前大多數教材與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相去甚遠。這些教材一是強調學前教育學的學科獨立性,重心在于學前教育學的學科框架,而不關注未來的幼兒教師到底應該知道什么,學些什么。二是教材的教條主義傾向嚴重,基本是沿用普通教育學教科書的編寫模式。事實上,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不會關注學前教育學是否應獨立成為一門學科,而是關注學前教育學究竟是什么,它和中小學教育不同之處何在,獨特性在哪里。學前教育學應該是幼兒園教師職業視角下的學前教育學。

        4教學范式急需改革

        獨白式教學是目前高職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學的主導范式,在獨白式教學范式中,師生之間是非民主的對立關系,教師成為傳遞知識的專家,學生只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教師講、學生聽是學前教育學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教師關注課程知識與學生的學習態度,容易忽視學生的實踐經驗,比如,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忽視去引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與教材、幼兒等建立對話式關系等。獨白式的教學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

        5考核評價標準單一

        高職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相對落后,并對教材體系如何轉化為教學體系的把握不足,教學過于注重學科的理論性而忽略其實踐性,教學評價基本沿用多來年的考核評價標準,任課教師往往是根據學生期末成績,再加上平時課堂表現進行綜合評定。課程考試以知識點為主,大多數學生在期末考試之前突擊應付,學生只憑記憶就可取得高分。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后全忘記,已經成為教學的生動寫照,學生并沒有真正掌握學前教育學相關知識。這種考核方式急需改革,否則不利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二完善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學的建議

        1課程開設需經過必要的調研和論證

        學前教育專業核心課程的開設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經過充分的調研和分析,廣泛收集社會對學前教育專業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將這些要求進行整理、歸納和分類,轉換成核心技能,再根據核心技能的要求開設相應的課程。明確每一門課程所要達到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這樣才能保證所開設的課程和社會的實際需求一致,避免所開課程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的現象。把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放在突出的地位。要積極從幼兒園實際需要出發開發課程,緊緊圍繞“學生畢業后可適應哪些工作崗位”、“幼兒教師需要完成哪些主要工作任務”、“幼兒教師應具備什么樣的專業素質”等重點問題開展調查,以此為據構建課程體,實現由學科知識本位向職業能力本位轉變。

        2關注幼兒園發展動向,更新課程教材內容

        教材內容要推陳出新,任課教師要充分關注學前教育領域的發展動向,創造條件深入到幼兒園一線,做好資料收集工作。所編寫的學前教育學教材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學內容應貼近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反映幼兒園教改新動向,對課程內容和教材進行革新,不拘泥于學科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跳出原有的課程框架。教師也可以編寫補充教材或是以活頁補充講義的形式,把最新的知識充實到課程教學中,特別是豐富的家庭教育學相關內容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師不能再自我陶醉于現有的學前教育學教科書體系,不能再迷戀學科體系的完美光環,而應與時俱進,轉換思維方式,超越單一課程邏輯的局限,對傳統學前教育學教材進行變革,讓課程內容具有鮮活性、情境性、有效性、實用性。將以往教科書的宣言式風格轉換成對話式,對教科書和教學計劃重新設定,既要考慮教師教的空間,也要考慮學生學的空間。在教材的編寫與教學過程中就要把“主題活動”模式貫穿其中,讓學生從學習之初就真實地接觸到幼兒園教學情境。著眼點要放在幼兒園教師職業準備的有效性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可持續性上,不再局限于自身邏輯的科學化追求,促進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取向

        3變革學前教育學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引入幼兒園活動模式,改革幼兒園專業課程教學方法。學生根據分科教學所學的知識技能并不能適應目前幼兒園以“主題教學”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模式。延長實踐教學活動時間,豐富教學實踐方式。要按照職業工作崗位所對應能力的要求組織教學,基礎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基本的原則,增加學生實踐實訓課程的內容與比重,讓學生在“教、學、做”合一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提高,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實踐中提升”。一是統一安排學生深入幼兒園進行教育實習,加強對教育實習的管理與指導,通過改革教育實習過程、指導方法、評價指標和考核方式等,提高教育實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二是以完成幼兒教師工作任務為驅動,在課堂內進行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訓活動,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操作練習法、情境體驗法、片段模擬練習法、試講評價法等多種形式(包含教育活動設計、說課、研討、相關的教育材料制作等內容)。讓學生知道怎么做和為什么要這樣做。還可以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發揮其“直觀感性、開闊眼界、啟迪思維”的重要功能。

        4改革課程評價體系,大力推行過程性考核

        一是改變學生成績的評定辦法,強化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以學生的實踐學習為主,應適當增加學前教育學課堂考核和課后作業的評價環節,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小組作業、教育實踐報告、研究性學習小論文、討論以及平時的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等應作為課程評價指標。二是可以舉辦校園文化節、舞蹈、音樂劇、玩教具制作,開展美工、故事演講等實踐技能比賽,還可以讓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社會實踐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項目完成的情況來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實踐體驗和相應的專業實踐能力。三是要改變教育實習的評價方法。例如,增加評價環節,變目前的結果評價為過程評價,對實踐教學的準備、中間過程及結果均進行評價,從而對教育實習活動進行全程監控和指導;改變評價主體,變過去指導教師的單一主體評價為多主體評價,除高職指導教師、幼兒園指導教師評價外,將同學互評和本人自評也納入評價范圍,從而充分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搭建實踐教學平臺

        一是組建由高職指導教師和幼兒園指導教師共同組成的實踐指導教師隊伍,充分發揮高職教師的理論優勢和幼兒園教師的經驗優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建立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和實踐教學基地,在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架起連接平臺,在此基礎上,開展教育實習、教育見習、教學觀摩、幼兒園教學研究、科研課題研究等系列活動,既為學生提供穩定的實踐教學機會,又豐富高職教師的實踐經驗,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也有利于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成長。二是著力打造一支“名師引領、雙師素質、專兼結合、重在建設、形成梯隊”的優秀課程教學團隊,吸納行業專家參與課程改革,加強“教學研一體化”的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對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和行為的指導,以“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開展學術交流和橫向研討,開發校企合作和行業技術服務,實現校、園互動,全面參與幼兒園的教改實踐,培養青年骨干,推動課程團隊教師的成長。總之,通過搭建合作平臺,可以加強高職教師和幼教一線工作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有助于人才培養和人才使用方形成實踐指導合力,不斷提高幼教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秦金亮.學前教育專業“三學”受到的挑戰與未來改革路徑[J],幼兒教育,2011(7).

        [2]范小玲.高專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J],時代教育,2011(6).

        第2篇: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建筑抗震設計;教學改革;教學質量;建筑信息模型

        Problems and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of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ZHENG Xiao-fen

        (Department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The practices of earthquakes in recent years have prov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 will undoubtedly provid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social public security.Enhancing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of seismic design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urther promoting the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Simultaneously,this paper suggests introducing the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of earthquake resistant course.

        【Key words】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Teaching reform;Quality of teaching;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0 前言

        由于地震的難以預測性,為減輕地震災害,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是最為重要的舉措。因此,抗震設計是建筑設計極為重要的一環。國際上主要抗震國家對建筑抗震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和規定,建筑抗震設計為土木工程本科專業的必修課。該課程使學生掌握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原理和設計方法,以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正確地運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中的抗震設計步驟和方法[1-3]。面對當前我國高等學校爭創“雙一流”的新形勢,工程教育的改革步伐不斷加大和深化,致力培養知識面廣、基礎扎實、創新能力強的人才。對于建筑抗震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和方法存在諸多問題,難以滿足培養出創新人才的要求,因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1 建筑抗震設計教學現狀

        總體上,長期以來,建筑抗震教學模式基本由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未能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信息。這種教學方式針對性不強,學生對授課內容缺乏興趣[4];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難以適應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當前建筑抗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闡述如下。

        1.1 課程內容多而學時少

        建筑抗震設計課程所需的預備課程主要有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結構動力學、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等,它將地震工程學、地震學和建筑結構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要求學生具有較為扎實的基礎理論和較寬的專業知識。無論從授課還是學習的角度來說,建筑抗震設計課程均有較大的難度[5]。而且,該課程的學時一般安排在34左右。因此,課程內容多而課時不足的矛盾較為突出。

        1.2 課程實踐性強而學生缺乏實踐

        結合實際工程案例講授建筑抗震設計課程的較少,而多是偏重于基本原理和計算方法的講解。建筑抗震設計一般是三部分內容的有機結合:抗震概念設計、計算分析、抗震措施。其中,抗震概念設計是建筑抗震設計的靈魂[6]。學生一般多擅長計算分析,更容易注重強度驗算[7]。導致大多數學生只掌握了抗震設計的計算方法,卻不知道如何將這些方法應用于實際工程中,難以理解其中的抗震概念設計,特別是基于性能的結構抗震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過程中,需要運用概念設計把握問題的本質,進而準確判斷并采取相應抗震措施。判斷能力主要來自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逐步積累,恰恰是學生所欠缺的。如果學生難以理解課程的核心內容,接下的畢業設計和工程實踐將舉步維艱。

        1.3 學生對抗震規范內容難以區分

        建筑抗震設計課程內容與抗震規范內容緊密結合,抗震規范對各種不同類型建筑都規定了相應的抗震設計要求。短時間內,學生難以理解規范中大量的條文;而且容易混淆,用錯對象。為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正確使用抗震規范,教師需要解釋部分重要條文和規定的背景及相關知識。此外,教師需要實時關注抗震規范修訂動態以及修訂的背景依據,及時調整抗震教學內容。

        1.4 建筑抗震設計的多樣性

        第3篇: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 中職教育 電子電工 教學對策

        作為傳統產業中的重要支柱的電子電工專業,在現代社會中仍然是中職學校需要大力發展的專業之一,但是從當今就業的市場來看,這部分的人才仍然呈現稀缺狀態。究其原因,當今電子電工專業的課程設置仍然存在很大問題。課程體系結構不夠完整、專業課程教材老套、專業教師隊伍不夠強大、教學思路老化等問題,阻礙了中職電子電工專業的發展,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應用以下解決對策。

        一、調整電工電子專業課程設置的目標

        時代在不斷發展,電工電子隨著時代的發展也不斷更替,中職學校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應當及時更新,從對電子電工專業的市場需求和當前學生的就業狀況進行專業建設,其主要的培養方向如下:一是單一指向性定位方法;二是復合型定位方法。第一種專業培養特定的某一種人才適應某一個確定的職位,也就是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為社會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市場需要什么樣的技術,學校應該根據市場的需要教給學生技術方法以應對市場的需要,這便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基礎”的中職教學的大體改革。對于另一種來講,需要的是綜合型人才,不僅要對專業知識有很好的基礎知識,而且要具有關鍵的技術型技能,符合市場的各種要求,知識的遷移能力需要更強一些。如果在給某個企業培養人才的時候,企業明確要求被培養者必須在具備電工基本操作的基礎上,對鉗工和車工等有操作知識認知,會用一些電子的專業軟件,例如:cad和ead等。在很多企業中,尤其是比較大型的企業,對電子電工技術的要求相對高一些。根據當前的市場需要,中職學校應當適當調整電工電子專業的課程設置,以應對當前的市場趨勢。

        二、加強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的各方面思考

        1.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嚴格進行實驗管理。電子電工專業是一個實驗性很強的專業,實驗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專業的基礎知識和特定的技術技能,而且必須在實驗中加強職業的規范性操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通過電工電子的一些專業性試驗,學生可以更加熟練地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操作流程。做實驗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實驗前,要讓其保持安靜,講解實驗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實驗過程中,有不愛惜器材者或者不按照規范操作者都應當給予一定的教育。實驗結束后,若試驗用具出現了故障,則應要求學生做出一定的補償。

        2.增強實驗效果,更新實驗方法和內容。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實驗教學內容已經逐漸暴露出問題,迫切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一些創新性的實驗,采取切實可行的適合中職學生的實驗教學方法,密切實驗和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動手能力。實驗方法應該及時進行更新,多增加一些比較綜合性的實驗,帶著創新思維創造創新性地實驗。

        3.采用現代化教學,提高實驗教學效率。實驗課堂教學若是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能夠保證課堂更加高效,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知識。實驗需要動手,但是實驗之前的演示實驗也很重要,尤其對于一些實驗學生自己動手做不出效果的,如果能在投影儀上進行展示,則實驗過程會更加直接。

        4.創新實驗報告的寫法并改進考核方式。之所以寫實驗報告,是為了讓學生對最后的實驗作出總結,能夠對其中的實驗原理和實驗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加以分析和解決。僅憑實驗的過程,不可能對很多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學生的實驗能力主要體現在對實驗的原理和實驗現象上,能夠更好地獨立解決。課程考核很重要,課程的考核不能單單注重實驗結果,還應當十分注重實驗過程,注重對學生整體能力的培養。進行考核能夠讓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并且能夠全面督促學生學習。

        三、加強師資建設,提高教師素質

        1.以身作則,做好表率。教育不僅僅是在嘴上說說,中職電工電子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也不單單是靠嘴上說說,更要付諸行動,無論是學校還是老師,都應當以身作則。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備受學生和家長的矚目,抓好師資建設,學校要做出很大努力。

        2.師資建設,師德為首。若中職教師有著豐厚的專業基礎知識,但是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其實也是無用之“材”。一名高素質的教師一定有很高的師德,甘于奉獻的教師不僅能夠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師資力量才是真正強大。

        3.提高專業素質。良好的道德品質是教師為人師表的基礎,其次需要真才實學,具有強大的專業影響力,沒有精湛的專業技術和教學技能,就不可能真正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可以給教師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加大科研力度,這樣就會出現更多的優秀教師。在各種活動中,能夠使教師豐富教學經驗,提高學校辦學水平。

        中職電子電工專業類課程教學的問題仍有很多,我們需要花更多的精力解決,搞好電工電子專業,教師必須結合當今電工電子技術的發展和特點,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出適合時展的新一批人才,切實保證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第4篇: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課程定位;基礎課程;實踐課程;多元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5—0047—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結合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點,提高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教育的質量,培養基礎教育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適應語文課程教學的改革,有必要加強高師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建設。

        一、課程定位的提升問題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是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課程目標是培養基礎教育的語文師資。在課程定位上,與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的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文藝學等課程并列,共同構成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主干課程。在學科定位上,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所屬的一級學科是教育學,二級學科是學科與教學論,三級學科是學科課程與教學論。也就是說,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同數學課程與教學論、化學課程與教學論等課程一樣,同屬于三級學科;而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上,又同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文藝學等其他二級學科課程并列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形成了課程定位邏輯上的混亂。

        其實,這種看似混亂的課程定位彰顯了課程的內涵與價值,即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應該從屬于二級學科,學科課程與教學論也相應提升為二級學科。因為從實施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歸類來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一級學科可以由課程與教學論擔當;從完善教育學科體系來看,課程與教學論與現行的一級學科教育學呈現并列態勢;從一、二級學科之間的學理關系上來看,課程與教學論提升為一級學科是完全合理的。因此,作為課程與教學論分支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跟進為二級學科,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定位上也就自然形成了與其他二級學科的并列關系。

        二、課程歸屬的規范問題

        由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一級學科與二級學科定位在教育學院的教育學系,所以一些高師院校把該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課程與教學論一起放在了教育學系,稱為學科課程與教學論;還有一些高師院校根據學科課程與教學論三級學科的專業特點,把課程安排在專業所在的院系,例如,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安排在文學院漢語言文學系,以此類推,其他學科的課程與教學論的課程安排也大抵如此。

        實際上,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歸屬與該課程師資的來源有較大的關系。一般情況下,從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師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其一是由中文專業的教師擔任,這類教師對專業知識熟悉,但在課程與教學論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方面顯得比較薄弱;其二是由教育學院的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擔任,這類教師對上位的課程與教學論的理論講解得比較明晰、透徹,但當涉及該專業的教學知識、教學經驗等時,則深入不下去;其三是由來自中小學一線的骨干教師擔任,他們有著一線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在講授課程時習慣用實踐代替理論,分析教學案例容易停留在課堂教學層面,缺乏理論層面的提升。當然,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這種歸屬與師資的人數也有一定的關系。由于該課程只面對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開設,時間一般安排在高年級臨近實習之前的學期,課程的教學時數不多,一般為72學時左右,需要的專業教師人數少,造成高師院校在安排學科與教學論專業課教師上也存在一些混亂現象。

        三、基礎課程的建設問題

        近年來,高師院校在壓縮基礎課程課時的同時,又以基礎課程為核心開設出一些與該課程相關的選修課程。這種有點有面的集群型的課程開設方式,豐富了基礎課程的內涵,加深了學生對該課程拓展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比如,圍繞基礎課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一些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相繼開設了語文課程研究、語文教學研究、語文教材研究、語文思維培育研究、語文教學技能培訓研究、語文寫作教學研究等選修課程。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師在對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一基礎課程進行教學時出現了側重點不同的情況。許多教師側重講授課程論部分,認為教學論部分可以在選修課程中講授。實際上,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受眾是不同的。必修課面向全體學生,選修課僅面向部分選課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課程,基礎課程承載著講授課程論與教學論的全部內容,包括語文課程的性質與理念、目標與評價、課程資源與語文教材評價、教學過程與模式、語文學習心理、現代媒體教育以及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等多方面教學內容。教學中應該做到課程論與教學論的有機結合。課程論部分可以選用教學論中的教學案例來呈現與分析,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加強對課程理論的理解;教學論部分在重視培養學生課堂教學能力的同時,還要強化學生教學能力的理論支撐與教學理論水平的提升。

        需要強調的是,基礎課程的教學已經為學生打好了該課程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基礎,與相關選修課的銜接在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上應該是水到渠成了。因為基礎課程省去了選修課程中對該課程相同內容的重復講解部分,同時又為具有拓展功能的選修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實踐課程的建設問題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是一門具有語文專業特性的應用教育理論課程,它以語文學科的特征為根據,運用教育科學原理和現代教育手段,對語文課程與教學的規律進行研究,課程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教學能力,使之能勝任基礎教育語文教學工作。幾十年來,雖然該課程的名稱幾經變化,從語文教學法、語文教學論、語文教育學到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但課程的教學方法幾乎沒有多大改變,仍然是傳統的講授法。重視實踐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對語文教學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是教學方法發展的方向。教學實踐的環節不但可以使學生主動、直觀地認識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同時能對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認識。在該課程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水平固然重要,學生掌握語文教學要領、提升語文教育素養的要求則更為重要。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提倡由點到面、由部分到整體,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語文教學的實踐能力。

        教師在進行課程講授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三明治”式的教學方式,即在講授教學理論時,加入導語練習、講解練習、提問練習、板書練習、試講練習、說課練習等練習內容。由于課時所限,教學能力的練習可以安排在微格教室進行,并對學生的教學實際情況進行錄像,建立學生微格教學錄像資料庫,教師通過回放教學錄像等方式對教學訓練內容進行評議。教學練習也可以放在課下的學習小組里完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高校學科專業結構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結合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特點,可以適當地增加教育見習的課時數,不定期地在學期中或寒暑假期間,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教育實習學校的教學與教研活動中,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實踐中得到發展,形成高校與教育實習基地聯合培養師資的有效機制。

        五、課程評價的多元問題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屬于專業基礎課程,在該課程結業時,大多數教師選擇閉卷考試的形式確定這門課程的學業成績。雖然在試卷中主觀題與客觀題的比例為6:4,教案設計等綜合能力題也位列其中,但還是不能夠完全科學地反映出學生對課程掌握的實際情況。其一是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體現不出來。如學生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教學練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對見習、教研的參與度等,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觀察積累后給予評價。其二是學生平時語文教學能力訓練的成績沒有體現。學生平時的單項訓練(如導語練習、講解練習、提問練習、板書練習)和綜合訓練(如試講練習、說課練習)成績應該在該課程的總成績中占一定的比例。其三是學生付出辛勤勞動的書面作業在學業成績中沒有體現。如學生設計的教案、撰寫的調研報告等書面作業也應該作為該課程結業成績中的一部分。

        換一個角度來看,對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考核方式也可以是多樣的。除了采用筆試的形式以外,還可以采用口試、書面作業、答辯等方式進行成績考核。

        第5篇: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范文

        教育理念是指導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思想觀念,新課程需要有新理念支撐,需要教師具有與之相適應的思維方式。如果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沒有轉化為教師自己的教學決策和常規教學行為,沒有在教育實踐中找到落腳點,高中語文新課程就會在實施中出現各種障礙。因此,如何在新課程標準下更有效地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去實施新課程,這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一、新課程標準對高中語文教師提出了創新的要求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師具有全新的教育觀念,認識到教育不僅具有生產力等經濟功能,而且這種價值和功能要與人的精神世界的豐富,道德品質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養相協調。

        (一)新課程具有多樣性、選擇性,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托爾斯泰認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興趣。”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新課程在共同的基礎上設置不同的系列課程,包括課程設置,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都致力于根據學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來職業需求和發展需要,向他們提供側重于不同方面的學習內容和實踐活動,以供學生進行適合自己發展的選擇。這就要求教師既能教基礎課程,也能教系列課程;又能根據自己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的整合教材,使學生容易接受。教師要能了解所教學生的個性特長,為學生個性發展開創廣闊的空間,指導、幫助學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選擇所學課程。

        (二)高中課程中新內容的增設,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創新精神,以及終身學習和自我發展的素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增設的新內容,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就要求教師要以創新為榮,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思維具有超前性和獨創性。教師自身應具備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有開闊的視野,善于分析、綜合信息,有創新的教學方法,靈活選擇教學內容,以培養創新思維為核心的評價標準,善于創設“創新的自由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園地,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使學生掌握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

        二、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角色

        (一)教師思想觀念必須更新。首先,教師必須認識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樹立正確的質量觀和學生觀。要認識到自己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課程改革中來。其次“語文素質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的教學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需要。“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師的教學要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要真正理解:“人人學有價值的語文,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語文,不同的人在語文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語文課程的基本理論。教師要認識到獲取知識的能力比獲取知識本身更重要,獲取信息的方法比獲取信息本身更關鍵。

        (二)在新課標下,教師必須盡快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未來社會的知識結構應是:信息化板塊結構、集約化基礎結構、直線化前沿結構。從課程改革來看,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將增加很多新的知識內容,有些內容是教師學過的,也有的內容是教師沒有學過的,中學語文教師應通過自學,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語文教師不僅要精通自己專業知識,還要擴大知識面,對跨學科的知識要有所了解。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會更加復雜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學,能夠以新的教育理論來支撐自己的教學工作。

        (三)教師心理觀念必須更新。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到了信息時代,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時可能比教師快,比教師多,教師在學生面前沒有了絕對的權威,這是教師在心理上要接受的事實。現代教學論認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將扮演著多種角色,從多方面影響著學生的發展,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的榜樣,人際關系的藝術家,心理治療工作者,以及學生的朋友和知己。教學活動是在師生雙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合作伙伴的關系,教師是組建者、引導者、解惑者,應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角度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教師在學生面前的角色變化必將成為事實,我們教師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施教能力

        (一)教師要努力提高把握新課程的能力,新課標在保證基礎知識的教學,基本能力的培養的前提下,刪減了次要的,而且對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困難的內容。與此同時,增加了一些有著廣泛應用價值的,而且又是學生能夠接受的新知識,以及增加了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作為中學語文教師,首先要了解減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對新的教材體系中的新內容,新要求,應分析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樣教學能體現新教材的意圖,防止范圍、難度失控。對刪去的內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識點是內容刪去了,但其思想可能還會有所體現。因此,教師必須準確把握好教學的尺度。

        第6篇: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范文

            1.“教材為本”向“以學生為本”的轉變 現代教育強調民主化教學,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學生的個性張揚,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新課程標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把“以知識為中心”變為“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堅持“以學生為本”,讓學校成為學生實現生命價值的場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使豐富多彩的個人世界展現出來,重視每個學生獨立的生命個體,關注學生的個性的健康發展;要轉變地位和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通過教育活動,使學生得到不斷的發展并走向成熟。培養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人、學會生存以及學會共同生活,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

            2. 教學中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其發展規律 在課程改革與教學不斷發展的今天,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我們所培養的人才不但具有精深廣博的知識和能力。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初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特點、和現狀,有助于教師更好的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了解學生能力差異、個性特征、學習心理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優點,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求和興趣,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會就會讓學生茅塞頓開,心領神會……。教師的引導可以達到最佳狀態。同時,初中生的情緒和情感具有外顯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勵學生大膽展開合理的想象、回答問題、發表自己獨到看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提高自信心。

            3. 培養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方式 新的課程理念要求語文教學,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合作、探究、交流,特別重視學生的探究精神的培養。語文的探究性學習,要把課文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探究的對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進入教學過程正是教學產生效果的重要條件。組織學生朗讀課文,小組探究。通過關鍵詞,體現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引導學生詞語真切地與文本對話,去探究發現,品味語言文字的無窮奧秘!學生的思維靈動,課堂的氣氛活躍;探究性學習模式活是語文探究性學習需要基本的模式,但不囿于固定的模式,需要廣大語文教師不斷探索創新。

            4. 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等多種方法教學 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學習方法更顯示出它不可忽視的價值。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資源,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的應用為學生提供了必要的資源和技術。信息技術中有各種各樣的教育產品,如課件、軟件、多媒體技術等等。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借助視頻、音樂、歌曲等現代媒體手段,將原本抽象的內容轉化為生動直觀地圖片展現在學生面前,使感知可視化,想象可視化、知識可視化。方法作為中介,在獲取新知識及形成能力中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的運用使語文知識得以直觀、形象、生動的展示出來,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是教學內容和方法以計算機作為教學媒體的體現,它能夠更靈活、更易接受的方式來調動學和教,能夠不加重教師和學生負擔的情況下,高質量完成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5. 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 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就決定了語文課程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語文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交際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審美功能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重視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6. 注重培養學生語文素養 課程標準要求培養有語文素養的社會成員,是否掌握語文的思想感情也是作為具有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標準。在探索科學與發展經濟過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語文知識。具有語文素養的人往往善于更好的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發自己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些都能有助于語文思想感情的滲透和培養,中學語文通過知識的傳授,不斷提高學生的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依據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及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結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因此結合學生的實際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采取靈活多樣、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滲透思想教育,做到“文道統一”。讓學生在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時,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7篇: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范文

        基于問題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簡稱PBL)是和填鴨式教學(Spoon-Fed Education)與題海戰術(Drill-and-Kill)截然不同的一種學習方法,該法是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首創。其核心思想是學生必須對自己的學習任務懷有高度的責任心,需要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全心全意投入,強調在整個學習環節必須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該方法在構建主義教育改革中,一直是西方學者奉行的一條基本改革思路[1]。由于PBL不再是傳統教育中單純以教師講授為主,也不再是教師照本宣科的教授方式,其實施的關鍵是在教學中,教師結合課程學綱,用少量的知識構建一個相對復雜的問題,并對問題的最終解決目標做出合理引導,以便學生形成共識[2、3]。在學生探索過程中,往往以小組為單位,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討論氛圍,集思廣益,以實現任務的分解,資料的收集,所獲信息的評判與資料的消化整理等。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倡導自主探索,激發學生的高水平思維,鼓勵探討與爭論,并對學習的內容和過程進行反思,充分考慮擬解決的問題與其他問題的異同,在概括原有知識體系的基礎上,理解新知識新的應用可能,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4、5、6]。為了提煉他們所學到的東西,學生們要有意反思問題解決的過程。要考慮這個問題與以前所遇到問題的共同點與不同點,這可以幫助他們概括和理解新知識的應用情境,從而使學生夯實基礎知識,發掘解決問題能力,塑造創新性與批判性思維,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7、8、9]。目前關于PBL在教學中的應用,側重的是理論上的研究和對某個專業及某個學科的影響,及其在一些具體課程上的實施[3、10]。本文結合作者近幾年承擔的四川大學材料物理/材料化學專業課程的教學活動,在大三學生群體中實施PBL,強調在教學中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引導學生對相關學科知識進行整合,在討論交流中,發揮支持和引導的作用。通過問題的設計與解決,探索PBL學習方式在高年級工科專業課中的應用模式。

        一、 PBL實施

        本次實施PBL目的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以團隊為單位,在理解、掌握專業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互動合作學習風氣,解決教師設計的各種問題。涉及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系大三課程《納米材料與技術》,具體實施過程如圖一所示。

        本研究屬四川省科技支撐計劃資助(2013GZX0145)

        ①分組:在探索問題之前,學生首先要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學生們要互相了解或認識,為合作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氛圍。由于是大三的學生,互相比較了解,小組學習有良好的人際氛圍,為不失樣本的通用性,本實驗按照學號順序選取60名學生為試驗對象,按照4人一組,分為15個小組進行,每個小組安排一個學生作為組長。在實際實驗過程,每小組均按照面對同一問題,獨立分析解決。

        ②設計問題:這個環節是實施PBL的關鍵,決定了PBL教學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設計問題時,作者和幾位合作教師反復商討,結合材料科學系專業培養和《納米材料與技術》教學大綱要求,盡量為學生設計真實可行,操作性好,能反映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綜合應用的問題。在設計時,盡量用較少的信息傳遞相對綜合復雜的問題,并和學生交流溝通,形成共同的理解。比如其中一題為:"原子力顯微鏡如何推動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的發展?"

        ③開始問題:在問題提出時,首先激發學生解答問題的興趣,做好角色的轉變,教師由單一上課者變為問題提出和解決問題的促進者,在開始問題時,做好引導和促進的作用[11]。

        ④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小組組長開始發揮作用,負責成員的召集并分解任務,對成員收集的資料進行匯總討論,甄別信息的來源及是否可靠[12],及時和教師溝通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以上一個問題為例,對于解決"原子力顯微鏡如何推動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的發展"問題,由于學生之前學習了《現代材料分析技術》和《現代材料制備科學技術》等課程,對于現代材料的發展和測試分析手段的應用有了知識的儲備,在解決問題時,能夠較好的應用之前所學的相關知識點。

        ⑤討論匯報:對于各小組形成的結論,根據不同小組獲取資料、消化資料的方式不同,實驗倡導采用多種形式報告。在匯報中,大多數小組能夠理清設計問題的目標和課程教學的目標之間的關系,對資料都有較好的消化整理。

        ⑥反思:這是PBL學習和其他教學方法最大的區別,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活動,是自我調節構建知識而進行的思維[13]。通過反思,可以培養學生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夠將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的資料進行升華,提煉出有益的知識,找到《納米材料與技術》課堂中的問題和其他課程的相同之處和不同的地方,通過反思,可以明確問題的解決與否,是否需要重新進行問題的解決,即重新收集資料,梳理資料,解決問題[14]。

        二、結果分析

        前后設計了五個問題,對于PBL的應用,學生經歷了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承擔的過程。經過與合作教師商討,問題解決的最終評判標準來自六個方面,包括基礎知識的應用、收集資料的來源、收集資料的可靠性、分析資料的能力、協作能力以及對問題的反思。表一給出了各標準所占比例。圖二給出了五個問題學生解決的結果。

        為了更好地研究結果的可行性,利用下面的公式計算了試驗結果的均方根平均值σ(其中A為單次解決問題的平均分),其分布情況見圖三。

        從PBL實施情況來看,對于第一個問題的提出,"原子力顯微鏡如何推動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的發展",由于學生對于PBL實施細則了解不多,解決問題沿襲傳統的解答作業的方式進行,在收集資料的可靠性、分析資料、協作能力以及對問題的反思方面沒有進行良好的探索,大多數學生借助網絡資源收集資料,基本沒有分析的過程,對資料的來源沒有甄別,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溝通協作欠缺,在討論匯報環節缺少默契,尤其在對問題反思的過程中,沒有把握教師設計問題的目標,而是泛泛而談,造成問題的解決不甚如意,導致結果的均方根平均值比較大,超過10。經過教師和學生溝通,并強調PBL實施的細則,在設計和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情況有好的變化,首先從圖二看出,小組得分情況有所好轉,平均分達到78分,結果的均方根平均值也出現大幅的下降(從10降至4),這意味著不同小組的學生對于PBL實施的細則已經較好的掌握,能夠按照教師設計的題目和預設的目標進行主動解決問題。在第三道題的設計上,教師在解題之初就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自主探索,受各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差異的影響,結果的σ值出現一定幅度的上升,但總體情況(得分)有好轉,平均分達到82分。后面三道問題的解決基本上都體現了問題設計目標,學生對PBL這種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基本掌握,能夠按照設計要求主動,協作的解答問題。

        三、PBL實施過程中的得與失

        在本次PBL教學實驗中,通過給學生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主動解決問題,采用討論匯報的形式讓學生在查閱資料、分析資料的基礎上,學會對問題進行反思,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經過一學期有針對性的實施PBL教學方法,學生對于納米材料與技術課程的學習熱情高漲,從被動的問題解決者逐漸過渡為問題的主動分析者甚至設計者;通過實施PBL教學方法,學生對過去學習的知識有了全新的認識,在新的專業課學習中融會貫通,從應用出發,將理論知識和學科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這對于高年級的工科生專業課的學習非常必要。

        在實施PBL時也發現,學生在大學前幾年,基本受到的都是課堂教學為主的授課方式,對于以問題為導向,提倡自主學習的PBL教學方法了解不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5、16],首先問題的設計者--教師需要有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寬廣的專業視野和豐富的專業應用經驗,本身應該接受過PBL專門的知識,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扮演好促進者和引導著的角色;其次是學生的慣性思維,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即使在解決問題方面得分較高的小組,在面對主動學習的要求時,往往也趨于被動,一些小組在解決第四個問題時才逐漸對PBL的模式有所了解;再次是沒有一個系統的考核機制,在整個PBL實施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觀察很重要,缺乏一個科學的評價體系,對于評判標準的選擇尚需進一步研討。

        第8篇: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國際金融;雙語課程;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002109);南京審計學院人才引進項目(NSRC10014)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加入WTO后,我國經濟逐漸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世界范圍的競爭愈演愈烈。外國企業大批進入我國,我國許多優秀企業也爭相到國外拓展市場,這引起了我國人才需求結構的重大變化。2001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要在各專業開設一定比例的雙語課程,并逐步推動雙語教學。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規定,本科教學的達標與雙語教學掛鉤,在適宜專業中雙語授課比例要大于10%。因此,操作性、國際通用性較強的國際金融課程的雙語教學勢在必行。經過多年的實踐發展,一方面國際金融課程雙語教學在我國取得了較明顯的成績;另一方面客觀地分析,國際金融課程雙語教學所取得的成績中,也暴露出了諸多問題。因此,本文將基于筆者接受和從事雙語教學的經歷和經驗,概括了國際金融雙語教學中所暴露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并做了簡要的探討,期望提出一些改進策略。

        二、國際金融課程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1、國際金融課程的特點使雙語教學成為必然。國際金融課程是一門應用型經濟理論學科,是從貨幣金融的角度研究開放經濟下一國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時實現的一門學科。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運用國際金融的理論與方法對國際金融領域的事件和中國涉外金融方面的改革發展政策進行分析,這樣才能滿足經濟全球化的需要。而這些都建立在較高的外語應用能力之上。因此,該課程采用雙語教學是由課程自身特點決定的。

        2、開展雙語教學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要求。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國際經濟活動中金融創新的速度也在加快。新的交易品種、新的交易規則不斷充實和更新著國際金融教材的內容,培養掌握現代金融基礎知識、熟練地運用經濟學手段從事國際、國內金融實務操作及管理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成為高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通過國際金融雙語教學,有利于具有國際視野,掌握通行的國際金融規則,熟悉國際金融基本理論、國際金融運作和國際金融市場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為我國金融和經濟發展服務。

        三、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1、對國際金融課程雙語教學理解偏差。在國際金融課程雙語教學過程中,有人將雙語理解為加強英語,從而把國際金融雙語班演變成英語強化班;一些教學過程還處在雙語教學的初級階段。比如,國際金融教材使用英文原版,但教師課堂講授、與學生交流卻使用中文或很少使用英語,作業和考試也均使用中文,這實際上不是真正的雙語教學。這兩種模式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雙語教學。前者錯誤理解了國際金融雙語教學的內涵,過分強調外語溝通能力的培養,會使得專業課變身為語言課;而后者也只能算是雙語教學的初期或過渡階段,這種雙語課程只能使學生了解原版教材的知識,對提高國際交流能力作用不大。這就偏離了雙語課程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根本目標。這種模式勢必造成人、財、物和時間的極大浪費。這些問題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學管理者和教師對雙語教學的實質和目的缺乏正確認識。

        2、國際金融雙語教學過程中以點帶面。國際金融雙語課程學習離不開對詞匯的學習。在國際金融教材中,常見的是許多日常單詞被賦予其特定涵義。這樣勢必造成了許多學生自己學習時,看到的均是常見單詞,但卻無法理解相應句子的涵義。在國際金融雙語課程教學中,需要對專業外語詞匯進行講解,但雙語課程又不能以專業詞匯講解為主,不然會使得雙語教學課堂退化為金融專業詞匯的解釋與翻譯。這樣的教學方法,雖加深了對專業詞匯的理解,但卻疏忽了國際金融專業知識的學習。

        3、國際金融雙語教材建設落后。優秀的教材是教學質量得以保證的關鍵所在。但是,開展雙語課程時,外文教材的選擇卻是一個難點。國外的原版教材一方面價格昂貴;另一方面內容大多是根據西方國家自身的情況面向本國學生編寫的,國內教師相對缺乏使用類似教材的實踐,也缺少相應的交流教材使用的平臺,很難比較類似教材中誰更加優秀,誰更加合適其教學目的。國際金融雙語課程的講義就需要老師課前編寫,這樣教學效果就大打折扣。即使是使用引進教材,我們國內引進教材的速度也落后于原版教材更新速度。近年來,隨著國際經濟往來的不斷加大,與國際金融有關的一些內容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如果使用較老的版本,很難使得國際金融雙語教學與國際接軌。

        四、國際金融課程雙語教學改進策略

        認識到了誤區我們才能找尋到進一步發展的根基。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1、語言教學和專業教學相結合。開設雙語教學的地方院校,必須樹立正確的雙語教學理念。雙語教學本身并不存在語言優先還是專業為主的孰重孰輕的問題。從我國開設雙語教學的功能定位來看,雙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語言教學目標與專業教學目標的結合。但其中國際金融專業課程學習是主要目標,而外語能力提高則是次要目標。在使用外語授課的比例上,決不能因為追求所謂外語或雙語的形式而影響學生對關鍵知識的接受和理解。要循序漸進,逐漸提高雙語教學中使用英語的比重。雙語教學的專業知識學習和語言技能訓練兩個目的中,是有著主次之分的。開設雙語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在外語的環境下來學習新的專業知識,并能夠在實際中熟練運用這些知識。因此,需要針對師資水平和學生能力現狀循序漸進地推進雙語教學。

        2、正確理解雙語教學,重視師資培養。現在大多數雙語課程僅將英文原版教材作為學習材料,教學語言仍然一味地使用漢語,這種雙語課程只能使學生了解原版教材的知識,對提高國際交流能力作用不大。在國際金融課程雙語教學過程中,雙語教學必須使用一定比例的英語做教學媒介,并逐漸向使用盡可能大比例的英語做教學語言過渡。但是,雙語教學中外語比例的采用需要視教師水平和學生能力具體情況來決定,也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取決于學生本身特質、學生外語水平、教育階段的特殊性等情況。這對雙語教學師資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雙語師資的培養非常重要,決定著雙語教育模式的成敗,必須引起學校高度重視。通過在政策上、經費上向雙語教學傾斜,選派專業基礎和外語基礎好的中青年教師出國培訓、訪學和進修,在提高語言交流能力的同時,學習國外前沿的國際金融專業知識和方法,或到國內雙語教學開展好的學校進修、培訓等。

        3、國際金融雙語教材建設。合適的國際金融雙語教材有助于教學過程更加便利和流暢。可供雙語教學使用的教材,一般分為以下四種類型:外文原版、引進的影印版、國內編寫的外文教材、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對外文原版教材進行改編或選編的教材或講義。鑒于國外原版教材偏離我國實際、國內雙語教材缺乏等情況,應該立足于教學內容本土化,加強國際金融雙語教材建設。根據國際金融的基本知識、最新原理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外原版教材,撰寫符合我國水平和語言習慣的外文版教材。國際金融雙語教材的建設是雙語課程建設的重要步驟,也是雙語課程教學取得優異效果的保證。

        4、國際金融雙語教學要做到以面帶點。在國際金融雙語教學過程中,應以課程內容為主,而不能讓專業詞匯取代專業課程。國際金融專業課程學習是為了認識內外均衡,學習外匯市場以及如何利用各項主要金融政策工具來實現內外均衡。國際金融的出發點是整個宏觀經濟的內外均衡,它的研究視角在于宏觀問題。如此,適當的課堂授課順序更主要是從整個章節框架介紹,到段落,到句子,到詞組,最后個別詞匯。系統掌握相應知識之后,教師還需要結合專業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案例進行課堂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案例教學時應采用原始英文資料,需要時可以節選,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英文閱讀能力,也能夠系統地學習國際金融專業知識。專業課堂就做到了以內容作為主導。專業詞匯的學習應僅是專門課堂的一小部分。

        五、結語

        本文從幾個方面分析了高校在開展國際金融雙語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認為,在國際貿易專業開展雙語教學過程中,應該循序漸進,逐步推進雙語教學,從而將外語教學與專業知識的學習有機地平衡起來,進而建立一個系統完備的雙語教學體系。當然,對高校而言,隨著雙語教學開展的深入,還將有更多的問題出現,這也有待在今后教學實踐中做進一步的分析和探索。

        (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學院金融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辛立秋.地方院校國際結算課程雙語教學探析.經濟研究導刊,2011.2.

        第9篇: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存在問題;解決策略

        一、存在的問題

        1.語言運用被語言知識操練取代

        英語學習目標是交流,也就是能夠運用語言。而在英語學習的課堂上,教師運用與操練混淆。操練只是為了幫助更好的訓練語言表達能力,它是一項重復性的教學活動,而運用則是真正的對語言的掌握。暫時性的操練能夠幫助學生記憶,但是長久的操練只會混淆學生,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的認知。如在介紹句型“May I have …?”“This …is for …”的時候,教師往往就根據課本上的幾個句子,讓學生反復的讀,但是卻忽略了將句型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2.活動設計與教學目標之間有差異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課堂學習的氣氛,往往會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但是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教師很難控制場面,造成學生只顧玩鬧的場面。有時教師還會為了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而刻意安排過多的教學計劃,使得難度提高,學生難以接受。

        3.教學未能體現學生作為主體的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學生接受的知識,才能算是真正的教學。但是在傳統的教學體系中,教師往往將自己設定為教學的中心,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重要性,使得學生學習效率低,課堂效率低。如“一言堂”、“照本宣科”等。

        4.教師在課堂上對后進生的關注太少

        學生的智力與學習能力都有著一定的差距,且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同也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效率,這就務必會產生一批學習較差的后進生,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對后進生的輔導,導致學習成績越來越大,造成整個班級總體成績的下降。因此如何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是當前英語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二、解決的策略

        1.加強教師自身素質,提高教師專業水平

        語言學習與教師所用的語言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是一個雙語教學的過程。教授英語的教師要具備一定的雙語能力,有一定的英語知識,還有極強的英語運用能力,能夠在短時間內將聽到的中文轉換成英語的能力。這就要求英語教師有學科基礎知識與相關的教育理論知識。如上面提到的“May I have…”的句型,可以不僅限于在學習用具中的使用,可以拓展延伸到我們的生活中。這時候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迅速的反應,然后拓展延伸出去。因此,傳統的教師培養方式有待改變,推行語言學習、學科知識學習和新的教育理論知識學習,培養出適應教學發展的教師,是當前小學英語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2.創設英語語言環境,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學習語言的時候,學習環境的影響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創設有效的英語語言環境,能夠使英語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盡量使用學生學過的單詞、句子表達來進行授課,盡可能多的讓學生用英語進行簡單的會話交流。如,在小學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基本的單詞已經學了很多,教師可在教室各處的物品上,貼上英語小卡片,如黑板blackboard、電視watch TV、桌子desk、椅子chair、書包bag、練習本copybook等等。還可以在用課室空間中張貼英語海報,如附上漫畫的情景對話,如,新同學第一次見面“How do you do!”如,很久沒有見面,再見的時候“How are you!”“Fine,Thank you!And you!”英語標語和標記如,“Safety First 安全第一”等,做到課堂英語化,將日常生活中的母語學習轉換成英語,這樣就能夠使學習的效率事半功倍,真正的讓學生的英語學習達到學以致用的地步。

        3.活動設計現實有效,體現學生主體作用

        上面我們提到教師的活動設計超出控制范圍,使課堂教學難以繼續;以及為了豐富課堂內容,堆積活動,使得教學內容偏難,這些都是造成活動設計有效性低下的原因。所以在活動設計的過程中,要注重活動實效性,并且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比如:一位老師講“In a toy shop”時,他沒有直接進入到對toy的介紹,而是先從同學們熟悉的數字入手,用數字來表達人民幣的數字,接著再展示圖片,讓學生能夠根據剛剛回憶的數字以及現在所學的新單詞,來進行語言表達。接著教師按照每個玩具的價格卡片分發給學生,學生按照卡片上的價格,讓學生用句型“This is /That's my /your /his/her …What's this /that ? It's …”找回自己的玩具。

        4.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尊重學生個性發展

        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過多計較學生的錯誤與缺失,應該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給予充分考慮,正確認識個性,鼓勵個性發展與表現,善于挖掘學生的創造性和潛能,做到因材施教。如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合理分配小組成員,讓成績稍差的學生負責speaking與成績較好的學生負責talking,互相搭配,合作學習,在互相配合的過程中達到互相進步的目標。

        總之,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針對不同問題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使問題針對性的被解決,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首页 | 日本欧美亚洲综合久久久 | 在线视频国内亚洲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