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國的變化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祖國,我為你驕傲五十多年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算不了什么,但是,就在這短短的五十多年里,我們的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學技術,經濟文化,真可謂一日千里。如今,改革開放為祖國的建設注入新的活力,我們偉大的祖國以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由于祖國的強大,香港和澳門才回到祖國的懷抱;由于祖國強大,全世界水電工程規模最大的長江三峽工程才得以建成;由于祖國的強大,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得以在北京舉行;由于祖國強大,中國奧運健兒金牌零的突破到雅典奧運會金牌列世界第二;由于祖國強大,“神舟五號”宇宙飛船得以成功發射,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送航天員進入太空的國家,神舟六號成功發射和勝利返回,更是顯示了祖國科技的進步,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這一系列的成功,不正證明了今天祖國的強大和繁榮嗎?祖國,我真為你感到無比驕傲。
中國教育改革也是成功的,中國教育在解放初期的時候,我們的小學入學率才有20%,我們的初中入學率才10%多,大學生才有一萬多人,那是五十多年前。在五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就有這樣天翻地覆的變化,中間還經歷了,66年到78年,這十年當中教育是最大的受災區,特別是在78年改革開放的時候,教育基本上變成了一張白紙,經過短短的二十多年,我們國家的教育現在承載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沒有經驗可循,怎么辦好承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可以說前無古人,我們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時間,中國的教育走到今天,難道還不足以證明中國教育改革得成功嗎。
我做為一名小學生身難道不為有著這樣的自豪!為在這樣的祖國中驕傲嗎?
新課標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文個性化作文的學習培養了學生在語言方面的綜合能力,具有非常豐富創意的潛在因素。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及個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現階段小學作文的現狀
1.小學作文嚴重背離實際生活,空話、套話過多
小學生的作文應展現出小學時代的情景,富有張揚及強烈的時代氣息,具有鮮明的個性。但是現階段小學生的作文嚴重背離實際生活,例如,作文要求描寫自己的媽媽時,有的學生運用了“中等個頭”“小小圓臉”“大大眼睛”等詞匯,對生病的母親進行描寫時,使用了“長途跋涉”“大風大雨”等成語。另外,出現空話、套話是比較嚴重的問題。例如,在描述一個人犯了錯誤的時候,經常被老師批評,或是說老師對其語重心長地說,隨后老師會給其講一個偉大的故事。往往學生寫作的最后,都使用了同一種手法,讓讀者感覺有氣無力。
2.小學生的作文熱情較低
小學生對世界都充滿的好奇心,并且具有強烈的表達欲望,而通過作文就能最好的體現出一個人的心態,同時也能更好地展現出學生自身的獨特之處。但由于現階段的很多小學生都處在剛性教育的情況下,我們發現孩子們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喜愛寫作,還有很多學生對其比較厭惡。有很多同學對寫作提不起興趣,認為這只是老師布置的一種作業,也有一小部分學生對待寫作非常認真,從來不馬虎。
二、開展個性化小學作文授課的方法
1.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朱教授將中國學生同外國學生進行了對比指出,“中國的學生可以非常努力的學習各方面知識,書籍閱讀得多,成績也比較好,但是動手能力弱,創新意識差。”對于提升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來講,創新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生本身不缺少創造力,但是由于我國的教育思維定式長期的影響著學生,導致學生們的創造力降低。
在小學作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如果單一的使用一種邏輯思維,不但會僵化學生的思想,還將影響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語文老師在進行個性化作文授課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問題,說出其獨特的見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方式。這就要求語文老師要有一定程度的逆向思維,教學中引導學生不受傳統思維的局限,使學生的思維全方位、多角度的擴散,得到多種結論,這更加利于老師開展個性化的寫作教學。
2.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必要性
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寫作根源于公布,只是說忽略了一些節省出來說話的欲望”。老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首先要想到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們的寫作興趣,這也是開展個性化作文教學的重點內容。換句話說,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考慮到用什么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表達力、對寫作產生興趣及積極性,最終達到學生喜歡并享受寫作的目標。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是什么?簡單講,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對新事物都具有很強的好奇心,通常還會對情感進行表達。老師要針對這個總體趨勢,要多與學生一起聊天、談話,讓孩子們多了解。并且積極組織學生對相關課題進行討論研究。
實施個性化作文授課,老師要抓住機遇,利用“移民法”來遷移學生觀察思維及增強學生的寫作興趣。記得曾經有一次,新學期開始時候,學生們都要購買新的學習用品,當然老師也要買一些學習用品。我們就可以利用買學習用品為一個話題,讓學生們對自己所買的學習用品進行介紹,并講述其使用功能及作用,在買學習用品時候的好的建議,每個學習用品可以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幫助等,利用這種政論性討論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口才及寫作能力。
3.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在傳統的寫作授課中,學生的作文都是語文教師依據自己的標準進行衡量的,這種做法對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效果不是特別好。語文老師辛辛苦苦修改學生的作文,很多學生卻不屑一顧,看都不看一眼,不是進步較小,就是事情了寫作的信心。
在作文授課過程中,修改作文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提升學生作文質量的有效方法。同時語文老師要根據實際出發,依據學生良好的想表現及模仿心理等特點,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作文的自我修改,以便更加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兒童語言,當然修改必須以不改變中心思想為前提。
其實還可以試用“學生和老師的變化”,就像前面所講的,老師對學生進行修改的指導,讓學生自己嘗試修改,發現自己作文里需要修改的地方,用這種方法來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然后進行開發性討論或是老師進行評論,讓每位學生了解自己的寫作是好是壞,是否要進行大篇幅的修改,該怎樣修改等。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文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創作性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個性化培訓的力度。
參考文獻:
\[1\]黃寧.論新課程環境下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對策\[D\].湖南師范大學,2013.
當今學校,不少學生一提到寫作就感到難,無從下筆,一是不知寫什么,二是不知怎么寫。認為作文高不可攀,產生了排斥心理。基于這些原因,結合我十年來從事語文教學和研究的經驗,給中學生朋友們談一下怎樣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勤學苦練是寫好作文的關鍵。魯迅先生是我國時期的著名作家,創作了大量現實主義、批判主義文章。不少人寫信向魯迅先生請教學習作文的“竅門”,他回答說“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因為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的。”我們中學生應該怎樣做到勤學苦練呢?勤發現,要善于發現生活總的可寫之人、可寫之事;勤積累,要善于積累詞匯和佳句;勤請教,要虛心向有經驗、有知識的人請教方法和心得;練速記,把剛剛發生的有價值的身邊事快速、準確的記錄下來;練改寫,把此體裁的文章改寫成彼體裁的文章,做到創作形式的多樣化;練修改,熟練使用修改符號,把握文章脈絡和結構,刪陳去疴,精益求精。同時還要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古人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良好的習慣對寫作來說尤為重要。它一般包括:善于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勤于積累的習慣,多動筆的習慣,堅持寫日記的習慣,打就腹稿、一氣呵成的習慣,反復修改、精益求精的習慣,書寫工整、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習慣等等。下面僅就其中的三個方面談點意見,供同學們參考。首先,要養成善于觀察和思考的習慣。文章是社會生活在作者頭腦中的反映。要想正確地“反映”,就需要認真的觀察。我們的眼睛像一臺攝像機,它真實地記錄下觀察到的一切事物,然后經過大腦的儲存、分析、加工,借助文字表達出來。可以說,沒有觀察就沒有寫作的素材;沒有思考就沒有深邃雋永的文章。同學們每天都和他人打交道,你能否用幾句話就說出他們的特點呢?同學們都經歷過春、夏、秋、冬,你能否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出四季的景色呢?同學們都參加過運動會,你能否寫出你的同學向終點沖刺的一剎那的情景呢?──這都需要觀察。大藝術家、大作家都很注意認真觀察。施耐庵在《水滸傳》中三次寫虎,都非常精彩。為什么寫得那么精彩呢?據說,施耐庵為了寫出虎的細微特征,不僅翻山越嶺,訪問獵戶,還親自跑到深山老林里,觀察老虎。龔自珍觀察落花飄零,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林黛玉觀察落花飄零,想到自己凄涼的身世,寫出了《葬花詞》。這些例子都說明了思考支配語言,語言表現觀察。其次,要養成積累寫作材料的習慣。怎么積累呢?(一)要積累素材。凡是在寫作方面有成就的人,都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魏巍寫《誰是最可愛的人》,積累了幾十個生動的故事,寫到作品中的只有三個。姚雪垠寫《李自成》,卡片做了成千上萬張。素材越多,寫作時選擇的余地就越大。(二)要積累語言。語言是文章的建筑材料。同學們要多記精彩的段落和句子,多記名言警句,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在語言積累過程中,特別要注意詞語的積累。有人對《紅樓夢》里的詞語進行過統計,發現曹雪芹掌握的詞語非常豐富。也有人對莎士比亞的作品進行過詞語統計,發現這位大文豪的詞匯量大得驚人。(三)還要積累思想火花。人的思想火花來得快,消失得也快,如不及時抓住,就可能再也尋不著它。所以,一旦有了新的想法,應趕快記錄下來,記得多了,就成了思想的“海洋”了──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再次,要養成構思和修改的習慣。好文章是寫出來的,更是想出來的。同學們初學寫作,最好能在動筆前寫個提綱,有個整體規劃,一旦寫起來,就一氣呵成。練習寫作一定要不怕困難,要在筆寫的實踐中勤學苦練,熟能生巧。也正是“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寫作有險阻,苦戰能過關。”
眼界無窮天地寬。要學會閱讀社會、大自然這廣袤無邊的無字書本,從無字的書本中讀出美妙的文字,寫出光輝的詩文。《游黃山記》的作者徐霞客從22歲起,在母親支持下開始實現他“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乃以一隅自限耶”游遍祖國大好河山的夙愿。他花了33年時間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白天攀懸崖,臨絕壁,探洞穴,涉深澗,晚上就在油燈下寫日記,因而給我們留下了有重大科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的《徐霞客游記》。怎樣做到眼界無窮天地寬呢?接觸農村,了解農業生產知識和民風民俗;參觀工廠,知道工業技術帶給我們生活的巨大變化;深入集市,熟悉市井俚俗和生活百態;涉足山野,感受大自然的絢爛色彩和它蘊涵的豐富哲理;泛舟書海,吸收各種流派的藝術特色和寫作風格;涉獵網絡,獲得及時的參考資料和國內外新聞動態。寫作的源泉來自社會生活,任何文章都是現實生活、客觀事物在寫作者頭腦中主觀、能動的反映。沒有社會生活作基礎,寫作就失去了源頭。早就指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產物。”巴金說:“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師是生活,中國的社會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為作家。”學習寫作,一定要深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學會觀察、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獲得寫作的源泉。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復雜的,社會生活總在不斷演變,不斷向前發展。學習寫作,要時時、處處留心周圍各種各樣的事物,熟悉形形的社會生活,只有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跟蹤時代的步伐,把握時代脈搏的跳動,捕捉生活的熱點,才能保持新鮮的、永不枯竭的寫作源泉。總而言之,“多見者博,多聞者智”,接觸社會,激感,描繪自然,謳歌生活,是我們寫作的重要途徑之一。
同時,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有助于寫作能力的提高。“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能僅泛泛地瀏覽一遍就算完事,首先,要細讀,反復讀,吃透文中的每一個環節;第二,深刻剖析語句含義,體會文章意境;第三,進行閱讀訓練,譬如:難字注音、注解,劃分結構層次,歸納中心思想等傳統的閱讀練習。第四,要善于寫讀書筆記,通過以上練習,不僅能豐富我們的詞匯,拓展知識面,還能了解各種寫作手法和藝術特色。第五,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口語交際是訓練學生聽說能力,規范學生口頭語言,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為任務的一種聽說訓練。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只有在不斷觀察、不斷探索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博采眾長,經過自己的吞吐咀嚼、細細消化才能寫出漂亮的文章來。
一、文化的涵化
文化的涵化與整合是文化類學的重要概念。文化人類學的核心問題是文化的特征以及引起文化變遷的因素。
文化具有共享性、習得性、整合性、適應性及變遷性的特征,而文化的變遷又包括文化的傳播、文化的同化、文化的融合以及文化的涵化等等。{1}文化變遷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是指一種文化經歷進化、涵化、沖突、同化、融合、趨同和整合等多種變化方式的過程。涵化是一種文化變遷的模式,指不同文化的群體,發生持續的文化接觸,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模式的變化現象。{2}涵化的前提是文化的接觸和傳播,只有長期的、持續的文化接觸和大量傳播,涵化才能最終完成。涵化的重要環節是對他者文化的采借,采借必須是雙向的,每一方都會在采借中從對方吸收文化因子使自身發生改變。所以,涵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研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長期相互接觸、交流的一個重要概念。
影響涵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彼此文化接觸面的廣度和深度,這點直接決定了涵化的程度。不同文化群體之間接觸得越深,影響越多,涵化的結果也就越多。其次,由于文化雙方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的不平衡也會對涵化的過程和結果產生一定影響。一般處于“高一級”的文化往往對“低一級”的文化施加的影響力更大,而相對弱勢的一方,文化的抵抗力也更弱。涵化的過程一般分為接受(采借)、適應(包括文化同化和文化融合)和抗拒三種情況。接受(采借)發生在涵化的最初階段,主要表現為接觸、傳播、選擇、采借等。適應階段主要指對接受來的文化元素加以吸收,整合自身文化,使外來文化與自身文化相融合,從而完成涵化的過程。當然,在涵化過程中也會出現文化抗拒的現象,即由于不能接納對方文化而產生的排斥、抵制和反抗的現象。
涵化既是對外來文化、異質文化系統吸收、改造和重建的過程,又是對本土文化重新估價、反思和改鑄的過程。它的結果應當促進雙方文化的共同發展,或形成一種新的文化。{3}然而,在文化和社會變遷的社會進程中,涵化帶來的結果可能會使原先的文化發生改變甚至變異,但是這一現象在文化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文化交融在一起會產生新的文化,這種文化也許更能適應不同文化的相處和當下社會的發展,所以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它。
二、解讀電影《喜福會》的涵化現象
作為一部反映中美文化沖突與融合的經典電影,《喜福會》的內涵具有很深的文化意義。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其中的涵化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服飾和配飾方面來看。電影中的兩代華裔母女,從穿戴上已經有了明顯的差別。母親們在中國生活時期,服飾基本以旗袍、中式上衣和褲子為主,移民到美國之后,雖然也會著西式的套裝,但很多時候還是能從服飾中找到許多中國的元素,比如質地、樣式、花色和圖案等等。可以說她們到了美國之后,服飾上仍然保留了中國的傳統元素,受西方影響不大。而女兒們的打扮,已經基本西化,多以西式的套裝和套裙為主,其中以薇弗利最為突出,她幾次出場都是身著西褲、西服,完全一副西方人的打扮。從配飾來看,母親們身上佩戴的項鏈、耳環、戒指和手鐲都基本以玉石為主。玉石象征著內斂,含蓄和深沉,君子如玉,玉石是東方文化的代表,母親們的裝束依舊保持了東方人低調、謙卑的風格。相反的,電影中女兒們的配飾多以金色為主,整體風格高調、洋氣。由于西方人的性格開放、張揚,所以通常偏好璀璨、耀眼的東西。她們把黃金和鉆石視為財富和權力的象征,配飾則多以亮色為主,以顯示自己的高貴和財富。可以說,從服飾和配飾上來看,在文化涵化的過程中母親們仍然保留了中國的傳統元素,而女兒們已經基本西化。在涵化過程中有一種現象叫作文化抗拒,主要表現為由于涵化過程進度太快,本土文化無法適應急劇的變遷過程而保持了原來的生活方式,排斥或是抵抗外來文化的現象。母親們在涵化的過程中,保留了原先的服飾風格,凸顯了自身中國文化的特質,就是文化抗拒的一種表現。然而在“高一級”文化的影響下,母親們的服飾也能找到一些西方的元素,這種現象也被稱為“逆涵化”,即被涵化的一方受到強迫而被涵化的過程。而女兒們的涵化則是自發的,她們主動地接納了西方的風格,把自己打扮成西方人,正是文化“順涵化”的表現。
從飲食和生活習慣方面來看。根據電影中出現過的用餐場景,母親們的飲食習慣仍然沿襲了中國的傳統。比如電影中薇弗利家中用餐和精美家春節聚會的場景,她們的父母以及家人仍然沿襲著使用筷子和吃米飯的習慣,并且烹飪以中式菜肴為主。而在多次聚會中,女兒們的餐具卻多以盤子和刀叉為主。在烹飪上,她們的風格也基本是西式的,這點從電影中羅絲為她的美國丈夫每天精心準備的食物就可以看出。在生活習慣上,電影中頻頻出現母親們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打麻將的場景,這些都是典型的中國式的生活方式。而女兒們不僅不擅長打麻將和喝茶,而且只喜歡喝咖啡和香檳,吃西式甜點。女兒們雖然生長在中國家庭里,但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傳播和涵化,在飲食和生活習慣上卻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變遷,和母親們有明顯的差別。這種差別正是由于涵化過程中的調適方向不一造成的,最終形成了融合與同化兩種狀態。母親們在與美國文化的長期接觸和交往中,為了適應環境而對自身
進行調適,使原有文化逐漸萎縮,產生出了新的文化特征和形式,稱為文化融合。而女兒們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逐漸失去中國文化的特征,最終卷入美國文化,與之融為一體,無法分辨,被稱為文化同化。
從語言方面來看。在語言上,雖然母親們都能夠流利地用英語表達和交流,但是她們美語語音和語調并不地道和標準,有時在情緒激動、情況緊急或是找不到對應的英語措辭時會出現用中式英語甚至中文替代的現象。這些語言的跡象可以在影片中母親們打麻將,家庭聚會以及與女兒們交流的時候找到。而女兒們一出場就說著流利的美語,語音純正表達地道,根本找不出半點中國人的影子。她們幾乎不說中文,只能聽懂或是說出幾個簡單常用的中文詞匯,在語言上已經完全被西方同化。華裔移民們身處美國的語言環境中,頻繁與美國文化接觸,使得涵化最終完成。所以,在英語文化的傳播中耳濡目染,無論是母親還是女兒,在語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涵化。
從思想意識和價值體系方面來看。影片中的母親們,從小受中國儒家思想熏陶,骨子里的中國傳統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她們在中國受盡了磨難和痛苦,帶著期望來到了美國,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受到儒家“百善孝為先”的思想影響,在她們的思想意識里,兒女對父母最大的孝順就是順從,她們希望自己的女兒是順從、乖巧、守禮的。而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女兒們,受到美國自由、民主、平等、開放思想的影響,個性獨立、尋求自由,渴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受控于別人。于是,順從的中國傳統思想和獨立個性的美國開放思想在一起接觸必然產生沖突。影片中吳夙愿和她的女兒精美的例子就很有說服力。吳夙愿堅信她的女兒是個天才,從小就培養她練鋼琴,但是女兒打心眼里卻不太熱衷于練習鋼琴,直到一次演出失敗后,兩人的矛盾最終爆發。女兒認為母親不應該逼迫自己,而母親卻認為自己把所有的希望和心血都寄托在女兒身上,女兒應該順從,由于雙方都不能妥協,于是矛盾爆發。直到影片結尾,母親把自己貼身佩戴的玉墜給了女兒,并且表達了自己一生的夙愿之后,女兒才漸漸明白了母親的用心良苦和她背后隱藏的中國文化。另一對母女林多和薇弗利也發生同樣的故事,最終母女兩代人、中美兩種文化經過對抗、接受、適應、整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模式才使雙方矛盾化解、互相融合。影片中兩代人、兩種文化接觸的過程中,涵化現象一直存在,主要體現在對對方文化的采借上,即涵化雙方在彼此接觸、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對對方文化進行借鑒、吸收,并逐漸開始對自身文化進行整合和調適。母女兩代人在磨合和化解的過程中雙方一直在采借對方文化,一方面對外來文化系統吸收、改造,另一方面又對本土文化重新評價、改良和重塑。最終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母親和代表美國文化的女兒,通過采借對方文化對自身進行調整和重塑,在相處中找到了平衡。
三、文化涵化的現實指導意義
通過分析電影中文化涵化的現象,可以得出,母女兩代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是中美兩種文化的差異造成的;而雙方由沖突最終走向融合正是文化涵化的效應所在。
影片中的母親們帶著中國文化和美國夢想來到了大洋彼岸,身處于美國文化的傳播之中,雖然在服飾、飲食習慣和思想價值上仍然保留了原先的傳統,但在語言和生活習慣等其他方面卻與英語環境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而她們的女兒在美國出生并且長大,雖然生活在中國家庭里,但是深受相對強勢的美國文化的影響已經逐漸散失了中國文化的特征,基本被西方文化同化。這樣的兩代人、兩種文化在一起頻繁摩擦必然會發生沖突,然而如何在兩種文化中保持平衡一直是女兒們甚至是華裔移民們探索的問題。其實答案在電影當中就能找到:在打麻將的那場戲中,林多阿姨告訴精美,中國麻將與猶太麻將的打法有很大不同,中國麻將注重思維和技巧;她還曾經教育自己的女兒薇弗利,聽別人說話要小心,自己要有主心骨。這些細節都足以說明母親們認為中國的思維和思想是最完美的,并且她們希望女兒們能夠繼承中華民族的思想和美德。與此同時,母親們又默認美國的環境是最好的。因為她們來到美國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女兒可以不再像她們之前一樣受到歧視和壓迫,在美國自由、民主的環境中,女兒們一定會生活得有價值。但是,一直以來女兒們都不明白母親的良苦用心,也不能體會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在一次次的沖突之后,女兒們慢慢理解并接納了母親的思想,同時也開始重新審視和調適自己。經過不斷的調整和磨合之后,母女雙方采借對方文化從而整合出了一種新的文化。這種新文化,既適合兩種文化的溝通,也適應了多元文化發展的環境。所以女兒們尋找的平衡正是中美兩種文化涵化之后的結晶,即中國思想和美國環境的融合。
如同影片中的女兒們一樣,由于受到美國文化的刺激和影響,華裔美國移民們常常對自己的處境和身
份感到模糊,他們一直在中美文化的夾縫中求索卻依
舊困惑。然而,通過解析《喜福會》中涵化現象帶來的啟示,將為他們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很好的參考。
在全球化進程快速發展的今天,文化的涵化與變遷已經成為一種普遍。不同的文化交融在一起,通過涵化與整合產生了新的文化,這種新文化將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將適應未來多元文化發展的需求。
{1} 張曉萍、李偉:《旅游人類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
版,第185頁。
【話題解讀】
生態環境與人類的關系極為密切,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導致人類生活環境的惡化。
【立意構思】
詮釋文題含義。描寫生活中與生態環境相關的美好事物,如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等,贊揚它們的美好,抒發自己熱愛生活、熱愛環境的情懷。
發揮想象寫作。由眼前的環境聯想到沙漠,聯想到荒山,聯想到地球的未來,從而告誡人們應該如何做,不應該如何做。
變換視角立意。我們不僅可以從人的角度來行文,也可以借助自然環境中的一草一木,從他們的角度來構思。說出他們的真感受,寫出他們的期盼。
妙用對比構思。某處的生態環境以前是什么樣的,現在又是什么樣的?這樣巧用對比手法,可以引起人們的注意,給人以更真切的感受。
五星構思:巧用故事新編。關于生態環境,我國古代有許多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我們可以從中取材,聯系現實,巧編故事。
【詩哲名言】
1.沒有一個清潔美好的環境,再優裕的生活條件也無意義。 ――曲格平
2.大自然的每一個領域都是美妙絕倫的。 ――亞里士多德
3.人生欲求安全,當有五要。一清潔空氣,二澄清飲水,三流通溝渠,四掃灑屋宇,五日光充足。
――南丁格爾
4.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王士?《江上》)
5.閑上山來看野水,忽于水底見青山。 (翁卷《野望》)
【熱點素材】
失落的“伊甸園”
――兩河流域文明的毀滅
位于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古代世界最偉大的三個文明曾經在這里繁榮昌盛。蘇美爾、亞述、阿卡德和巴比倫人相繼在公元前4000至前2000年間,在這里創造了高度發達的城市文明,令世人嘆為觀止。然而,這些古文明的發祥地如今卻是鹽堿泛濫、流沙縱橫的不毛之地。
20世紀5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布雷伍德在伊拉克的耶莫組織過一次由地質、氣象、動物和植物學家共同參加的大規模跨學科考古發掘,結果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過去曾是叢林的整個平原和切姆查瑪克河谷的山麓地區,如今連灌木叢都不存在了。櫟樹灌木叢在還未長到6英寸之前就被砍伐。由于樹林和灌木樹的消失以及草地每年春季全被吃光,只剩下草根,土壤的大量流失,填入河流……
【深度解讀】世界上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和惡化,既對地球造成了重大的傷害,也對我們的生存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速用話題】惡化、保護、報復、傷害
被吃掉的動物
現代中國著名媒體《南風窗》曾以“被吃掉的‘動物王國’”為題報道了一個駭人聽聞的事實:世界研究黑猩猩的權威古德爾女士指出:如果國際社會不認真對待野生肉類動物危機的話,許多中等和大型稀有哺乳類動物以及珍稀鳥類、爬行動物將在10年到20年后滅絕。
據國際上一些動物保護協會的調查報告指出:東南亞國家及中國西南地區曾生存著大量野生動物種群,但近年由于經濟發展和商業繁榮,以及當地人短視的利益需要,野生動物在大量消失、滅絕。一名資深的動物保護工作者說:“在所有被殘害的野生動物中,有80%都是被人吃掉的,其余20%則被用于收藏和制造藥品。”
【深度解讀】其實一些人吃的并不只是野生動物,最終他們還要吃掉整個地球,吃掉人類自己。
【速用話題】動物的哭泣、與野生動物做朋友、停止罪惡的殺戮、和諧,我們共同的追求
北美“死湖”事件
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東南部是西半球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每年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萬噸。其中約有380萬噸由美國飄到加拿大,100多萬噸由加拿大飄到美國。九十年代開始,這些地區出現了大面積的酸雨區,酸雨比蕃茄汁還要酸,多個湖泊池塘漂浮死魚,湖濱樹木枯萎。
【深度解讀】我們在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只是為了滿足一時的需求。而大自然卻因此遭受到了不可彌補的創傷。
【速用話題】破壞、反思、我看“枯萎”、原來如此。
中國污染屢禁不止的原因
在過去20年里,國內制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要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要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后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里,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里,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深度解讀】:人們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做出損害環境的行為。我們要發展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降低勞動成本,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解決制造業污染嚴重的問題。
【速用話題】:節能降耗、環境污染、成本、短視行為
話題二:科技探索
【話題解讀】人類社會從野蠻、無知到今天的先進、文明;從古時的鉆木取火到眼前的激光成景;從中國的四大發明到世界的十大奇跡……所有的這些變化都是科技在起到一種催化作用。探索自然科技一直是人們的不懈追求。這種探索可以探求自然奧秘,普及科學知識,破解歷史謎團,發現宇宙奧秘,保護生態環境……
【立意構思】
闡述探索原因。人類,永遠是地球的一部分,無法取代什么,也只有一次次的探索自然科學的奧秘,才能了解自然,掌握自然。人與自然,是和諧的一個整體;人與自然,只有真正地相輔相成,才能真真正正地和諧下去,才能有人類更美好的未來。
巧妙設想未來。如果我們不去探索自然的奧秘,而是隨心所欲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那將會出現一種什么情況呢?我們人類又將如何呢?這實在不堪設想。
抒寫心中意愿。其實“我”一直都是敬畏自然的,一直都在探索各種自然現象的奧秘。“我”尊重自然規律,與自然融為一體。這樣“我”也從大自然中得到應有的饋贈,“我”的心是滿足的,是幸福的。
跨越空間構思。有兩個地方,一個地方的居民“求真求實”,對自然懷有敬意,不斷探索自然;另一個地方的居民則“膽大妄為”,不了解自然,肆意破壞自然。若干年后,有的則幸福生活,有的則背井離鄉。
五星構思:巧妙新編故事。歷史上因“探索”而成功者大有人在,比如哥倫布“探索”出了新大陸,愛因斯坦“探索”出了相對論,中國古人“探索”出了四大發明,今人又“探索”出了“神舟七號”等。我們寫作文時可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讓這些因探索而成功的人物來一個大團聚 。這樣采用故事新編式來寫作文,定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詩哲名言】
1.人的天職在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
2向沒有開辟的領域進軍,才能創造新天地。 ――李政道
3.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器。 ――
4.科學,絕非富于神秘色彩的號角,而僅僅是人們手中改造世界的工具。 ――約翰?伯納德
5.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啟錄的經驗來生活。 ――叔本華
【熱點素材】
2100年中國年平均地表氣溫
可能升高2至4攝氏度
到2100年,我國年平均地表氣溫將升高2.2℃至4.2℃。未來我國北方增暖大于南方,冬春季增暖大于夏秋季。近百年來,我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1.1℃,而年均降水量變化趨勢不明顯,但區域降水變化波動較大。近50年,我國區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變化明顯。據了解,國務院已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目標作為各級政府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和規劃的重要依據。“必須加快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制定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計劃,把生態文明建設、節能減排與應對氣候變化結合起來。”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變化中心副主任羅勇說。
【深度解讀】世界上生態、氣候的種種變化,已向我們充分說明了人類在發展的同時必須要注重自然科技、關注生態文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速用話題】生存與環境、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科技的重要性
一句古訓挽救一個漁村
當大海嘯席卷泰國南部時,當地一個漁村的181名村民卻早已逃到了高山上的一座廟中,從而躲過了這場劫難。是什么賦予這些漁民神奇的預感?村長卡薩雷說,祖輩們留給他們一條古訓:“如果海水退去的時候速度很快,那么海水再次出現時的速度和流量會和退去時完全一樣。”專家認為,大量海水迅速退去的確是海嘯即將發生的跡象。這個時候,許多漁民只是忙于撿拾那些被海浪沖到沙灘上的魚,而聽過古訓的“摩根海的流浪者”則已經向山頂出發了。
【深度解讀】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許多人已經把古訓看成過時的東西了,而“摩根海的流浪者”卻憑古訓躲過災難。
【速用話題】繼承與發展、直覺、經驗與成功、敬畏之心
英國科學家驚人結論:
北極10年后夏季無冰
今年早些時候,由英國科學家組成的卡特林北極調查隊乘雪橇或徒步跋涉穿越了北極波弗特海北部地區,測量了冰層的厚度。經調查,科學家們發現這個地區大部分的冰只有1.8米厚。劍橋大學研究極地海洋物理的沃德姆教授指出,多年冰層的消融讓這個地區變得更脆弱。以后每次夏季來臨,這個地區會變得越來越接近于一個無冰海洋狀態,直至有一天,北極冰塊在夏天全部消融。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薩默科恩指出:這會導致全球1/4的人口遭受水災,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提高和全球氣候極度惡化。
【深度解讀】探索自然科技可以讓我們防患于未然,可以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
【速用話題】認識世界、科技的力量、氣候惡化、人類災難
話題三:尊重生命
【話題解讀】
“尊重生命”的內涵是尊重生命質量和尊重生命意志。每個人,每個事物都有生命,它們的生命也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在人生的一切價值中,生命的價值是最基本的價值,其余一切價值都以生命的價值的得到和確認為前提。如果說唯有健全的法治社會才能確保其絕大多數成員的生命得到尊重,那么,同樣的道理,唯有當社會絕大多數成員具備尊重生命的覺悟之時,才能建成健全的法治社會。
【立意構思】
巧妙敘事,啟人思考。講述生活中的一個人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的故事。以事寓理,給人以啟示。
抒寫感受,引人共鳴。因一段特殊的經歷促使自己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作文時可抒寫自己對生命的特殊感悟來啟發人,引人深思。
跨越時間,新穎別致。幾個不同時代的人這時跨越時間而聚在了一起。有“出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有壯志未酬的周公謹,還有“但悲不見九州同”的陸放翁。他們在一起暢談自己的得失,抒發自己對生命的感慨。
轉換視角,耳目一新。每一個生物都是生命的個體,可是被我們人類視為美味佳肴的其他生物,他們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呢?我們可以轉換視角從他們的角度去抒寫生命。
五星構思:文體創新,別開生面。我們可采用病歷體、采訪體、談話記錄體等多種文體,來表現某些特定的人群、特殊的人物對生命的感悟。
【詩哲名言】
1.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 ――弗洛姆
2.生命是一條艱險的狹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
――米歇潘
【熱點素材】
尊重卑微的生命
我在三樓住,剛打開大門,屋門口有一只麻雀突然在樓道內被驚起,“咚”地一聲撞到了三樓樓道內的玻璃窗上,在我又走了兩步時麻雀又是撲拉拉倉皇逃竄到了四樓。我想這只麻雀一定是無意間誤入樓道中的,單元樓是密閉的,只有一樓才可能找到出口。途中我猛然醒悟這只可憐麻雀的嘰嘰喳喳聲其實是在告訴我它此刻的處境是多么失魂落魄,我不禁為這只遭遇不幸的小麻雀萌生了深刻的悲憫憐惜之情。我不能不在乎它凄切的哀號和可憐的眼神,我的心涌動著一種對生命的敬畏感、親切感。我張開雙臂把它向下追趕,它又慌亂地撞擊到了三樓的窗戶上,我再次追趕,它又撞到了二樓的窗戶上,我在心中祈禱:對不起了,小麻雀,我的追趕是為了你能找到自由的方向。就這樣我把它追趕到一樓的時候,它噗一聲箭一般地直沖向云霄去了,外邊陽光燦爛,我想它該是多么快樂……
【深度解讀】生命無尊卑之分,無論是人類還是動植物,對所有的生命我們都要有一顆尊重的心。
【速用話題】尊重卑微的生命、自由、快樂、擔心。
沒有季節的自言自語
西班牙人將一頭健壯的牛殺死,圍觀的人都在歡呼雀躍。一位美麗的少女沖著斗牛士飛吻。西班牙人用血腥制造幸福,也用血腥制造善良。因為當天《巴塞羅那時報》報道,讓人們無比興奮的11場斗牛表演,其全部收入都將捐獻給慈善機構,用于治療西班牙310名白內障兒童。斗牛場上被殺死的牛還不知道人類還有善良,它一頭扎到地上,又絕望地抬起頭,能夠看見天空的晴朗,痛苦地依戀世界上能給生命的那些美好。它可能記不清刺死它的斗士的英俊的樣子,它只是疑惑:你為什么用兇器來和我格斗,你為什么不能用生命賦予你的力量去與對手較量。
關鍵詞: 英語專業 美國文學選讀 中國傳統文化 融入策略
對國內高校的英語專業而言,美國文學選讀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傳統上其教學內容圍繞西方人文價值觀展開而忽視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價值觀的比較和融入。縱觀國內高校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涉及中國傳統文化及價值觀教育的課程鳳毛麟角,絕大多數高校甚至根本沒有,產生了一種現象――中國文化失語癥。這個短板已影響了國內英語專業學生的質量:許多英美人士很驚訝,中國學生談起英美文化頭頭是道,娓娓道來,懂得之多甚至超越他們,但若想了解其感興趣的中國國情或文化,則發現這些中國學生往往語焉不詳,表達不清,或干脆知之甚少,令他們大失所望,也令中國學生十分尷尬。這種局面亟待改變,在某種意義上它已經影響了中外對等交流。要改變,除了用英語專門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當代文化課程(目前這方面的人才很少,開設有難度)外,利用既有課程,增加中國文化的融入與比較內容,也不失為一條可行的途徑。本著這一思路,筆者對國內英語專業美國文學選讀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策略做了探索。
一、備課環節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正如中國古人的經驗,教師在開課前要做好充分準備。由于新增了不少中國文化知識,該課已變成一門新課,在某種意義上它是“美國文學選讀與中國文化”課,這就要求教師拋開傳統教案,重新備課,并對自身的知識儲備與素養進行較大調整和充實。具體而言,扎實做好以下工作很有必要。
1.豐富教師的知識儲備。國內英語專業的教師大多是英語專業出身,是在中國文化相對缺失的環境中培養的,因而教師自身知識儲備存在不足。要彌補這一不足需下大力氣重新學習。幸運的是,在這一領域,國內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已開展多年,具有成熟的知識體系,教師可自學其教材,或參加有關培訓。這方面的常用的經典教材有《中國文化》、《中國文化讀本》、《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漢語與文化交際》、《中國古代文化簡史》、《中國思想簡史》、《中國文化面面觀》、《中國古典詩詞讀本》、《中國古典散文讀本》、《中國社會概覽》(上、下冊)等。除了漢語讀本外,中國文化的英譯本如《論語》、《老子》、《周易》、《唐詩三百首》、《中國文學概況》、《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等也是很好的材料。當然,如果閱讀中英對照的文化讀本則最好。這方面可以搜索國家孔子學院總部編寫的一些文化教材。工具書方面,比較好的有輿水優編著的《朗文漢英中華文化圖解詞典》,外研社的《新世界漢英大詞典》等。另外,經常讀一些國內的英文報刊如《中國日報》、《21世紀報》、《北京評論》等及其漢語詞匯英譯匯編亦有非常好的輔助作用。
2.謹慎選擇中國文化教學內容。盡管有對外漢語教材做參考,具體在美國文學選讀教學中使用哪些,仍然是很大的問題。這里面主要還是參考美國文學選讀的大綱,以它為基準來選擇,畢竟課程的名稱還是美國文學選讀,中國文化或中國文學只能融入而非喧賓奪主。在具體選擇中,教師可發揮才華,有很強的靈活性和自主性,但必須具有明顯的可比性和興趣性是一條重要標準。參照這一標準,教師可以量體裁衣,做各種新穎嘗試。如講解華盛頓?歐文的《瑞普?凡?溫克爾》時,可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做平行比對,講艾米莉?狄金森及其詩歌時可用李清照的命運與詩歌與其對比,講梭羅的《瓦爾登湖》可用中國莊子的思想和學說與其比較,講霍桑的《紅字》可與中國的《紅樓夢》作對比,闡述“紅”色的文化內涵,講述馬克?吐溫的《美國跳蛙》、《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競選州長》時可用魯迅的諷刺思想與其相比,講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時,可對《三國演義》中的關羽與主人公圣地亞哥的英雄主義的異同及不同文化、思想淵源進行討論,用龐德的詩歌闡述李白的詩歌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等等。這是一個廣闊的天空和舞臺,有足夠的空間供教師馳騁。只要選擇得當,就定會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取得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3.注意中國文化教學順序的安排。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既有淺的、相對表面一些的東西,如書法、春聯、武術、剪紙、民歌等,又有深奧的東西,如中醫、詩歌、曲藝、戲劇、文學等,更有深邃的哲理,如儒、釋、道等。它們的深度不同,在初始階段學生對它們的興趣便有較大差別,因而需要仔細甄別,合理安排,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一般來說,按學生的接受順序,應是先易后難,先有趣后深刻,先形而下后形而上。本著這樣的原則,可以按照要融入的中國文化的難易或趣味順序,對所傳授的美國文學文本的順序做相應調整,而不必拘泥美國歷史發展的順序講解。如可以先講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和麥爾維爾的小說《大白鯨》,引出西方圣誕與中國新年的比較,西方窮人的愛情故事與中國《孟姜女哭長城》等民間故事的比較,西方的哥特小說與中國《聊齋志異》的話題,再討論菲茨杰拉德的《偉大的蓋茨比》和馬克?吐溫的《哈克?費恩歷險記》,引出與中國的《紅樓夢》和《西游記》的主題比較。最后講梭羅的《瓦爾登湖》、本杰明?富蘭克林的《自傳》和愛默生的《論自然》:《瓦爾登湖》可與老子的道家思想比較,《自傳》可與孔子的儒家思想比較,而《論自然》則可與中國的禪宗思想一起討論,等等,靈活安排。
以上這些準備很關鍵。在此過程中,教師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扎實掌握有關中國文化知識的同時,要知道和能夠運用準確的英語表達。為此,他們需做大量的查閱、搜集和咨詢工作。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通過有效課堂教學培養出合格的跨文化人才,培養出能夠將中國文化有效傳播出去并提升國家文化形象的英語人才。在完成這些準備后,下一步他們應做的是如何把選定的中國文化知識付諸實踐。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涉及另一個關鍵環節。
二、教學實踐
教學實踐直接關系教學成效,因而需仔細考慮,周密安排。在這一環節,除了教師的主觀性、積極性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樣重要,在某種意義上甚至更重要。上世紀60年代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了著名的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知識的導航者(knowledge-navigator),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1]。由此可見,教師除了要做好一系列工作如講解、引導、組織、答疑、解惑等外,學生也要主動做一些事情,這很重要。
1.學生課前準備。每次課結束前教師都應告知學生下次課的主要內容、重要議題、涉及的美國作家作品、中國作家作品或相關中國文化知識。學生在預習時應做到二者兼顧,而且要查找、背誦與中國作家作品或文化知識相對應的英文詞匯,以備課堂發言和討論。為了督促學生認真準備,教師可要求學生上交所收集的中英文對照詞匯,并適當抽查背誦情況。對準備認真、資料豐富、背誦準確的同學可按高分計入平時成績,并納入期末總評。對準備情況不好的同學,亦可降分處理。總之,每個學生都有對應的預習作業成績并帶入期末評估,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課前準備得越多,掌握的知識越多,在此基礎上越能領悟和增加新的知識,教師的引導、點撥、組織的作用就能發揮得越好。因而這一工作一定要做好,為達到此目的,可以叮囑學生:課前準備不好會影響課堂發言討論,課堂發言討論不積極或效果不好(顯然是缺乏準備所致)會影響平時成績和總評成績。
2.課堂平行討論。課堂是最重要的教學場地。對美國文學選讀課而言,課堂既是教師的天地,又是學生的舞臺。在這里,教師和學生都要做很多事情,尤其要完成最有意義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教師要做的事情包括導入、講解、PPT演示、提問、答疑、組織討論、布置任務、布置預習和作業等,學生要做的事情包括回答問題、提出疑問、參加討論、完成任務等。其中,討論的環節最關鍵,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演出”。中國文學和文化內容的融入使互動內容大大增加,甚至翻了一番。因此教師的話題和學生的話題都增加了許多,這樣不僅極大地充實和豐富了課堂內容,提高了教學質量,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熱情。如討論拉爾夫?埃里森《看不見的人》的主題與中國禪宗思想的異同,讓學生思考禪宗思想的宗旨包括哪些,哪些中國經典文學作品有典型的禪宗思想;討論愛默生的《論自然》中的思想與中國儒家思想的異同,讓學生思考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哪些,哪些中國經典文學作品體現了明顯了儒家思想,等等。這些問題一定會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當然前提是教師必須將有關重要議題提前布置下去,讓學生在預習階段有充分準備。
3.課后閱讀、積累與寫作。對學生而言,課余時間超出課堂時間很多,是學習和提高的主要時間。課余時間的利用效率如何,對學生成績或能取得的成就影響很大,因而如何利用這段時間很重要。實際上學生課后的預習、復習、再學習是一個綜合的復雜過程。這里注重的是復習和再學習方面。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學生應課后鞏固課堂所學,再補充學一些。至于學什么,教師可有針對性地加以安排。對有中國傳統文化、文學融入的美國文學選讀課而言,一般而言,教師應平行安排,即既要安排閱讀具體的美國文學作品,又要安排可比較的中國文學或文化作品。尤其是一些英文版或中英文對照版的,如林語堂的《吾國吾民》(My Country,My People),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英文版),宇文所安的《中國文論》(中英對照)等。在做好閱讀的同時,必須讓學生做好積累工作:主要是積累中英文對照的準確的說法和詞匯。為了督促學生學習,可按上面預習時的做法,要求上交、抽查、計分。另外,為了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書面表達能力,教師還應安排一些寫作任務,如一學期寫3-4次。寫作的內容主要是中美文學、文化對比等。篇幅不一定很長,但要達到一些標準,如邏輯合理、論證有力、語言準確、得體、層次清楚,等等。這些作文教師可視為重要的平時成績計入學生的期末總評。
4.期末考核。期末考試歷來是中國大學生最重要的考試,在總評中占有很大比例,是學生最關注的“大考”。為了督促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文學、文化的英文表達,除了平時成績外,相關的知識也應體現在期末考試中。如可以在名詞解釋中讓學生解釋Confucianism,Taoism,Buddhism,比較當前國內倡導的“中國夢”與《偉大的蓋茨比》中的“美國夢”的異同等。期末考試中中國文化、文學知識可占較大比例,如40%。目的是明確告訴學生,這門課的性質沒有變,但內容和目的發生了變化。它要求學生在掌握美國文學、文化知識和價值觀的同時,理解和把握中國文學、文化知識與價值觀,比較詳細地知道它們的異同并能夠用英語準確地表達。他們必須綜合、較全面地提高中西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對外交流工作。
三、結語
以上主要是通過考核、計分這個杠桿督促學生學習,在某種意義上屬于“嚴肅型”教學。實際上除了這些手段外,還有其他許多能直接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活潑”手段,如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大賽,中國戲劇的英文改編小品表演,英譯中國古詩朗誦會,中國散文英譯比賽,中國古代散文英譯比賽等都是很好的形式,甚至效果更好。因此,在教學之余,教師可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或從學生中集思廣益,組織各種有趣的課外活動(部分也可在課內進行)輔助平時教學,借以達到提高學習效率,豐富學生中華文化知識,培養合格的跨文化交流人才的目的。當前,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的形勢變化很快,新的歷史時期要求國內英語專業教育加快改革步伐,調整教學內容,盡快適應我國國際地位的迅速提升和對外交流形勢的新需求,實現國家“十二五規劃”擬定的戰略目標:“構建以優秀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對外開放格局,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強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提升國家軟實力。”[2]
參考文獻:
[1]范琳,張其云.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與英語教學改革的契合[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4):28-32.
關鍵詞:文化貿易;文化產業;對策
基金項目:信陽師范學院2014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項目“新形勢下中美貿易發展變化趨勢研究”(2014-QN-025)
改革開放30多年,特別是入世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迅速發展,至2014年我國貿易額已突破4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然而在文化貿易的發展方面,卻遠遠落后于許多國家。在當今各國注重軟實力的同時,大力發展對外文化貿易,已成為我國發展文化產業、增強文化實力、提高文化國際競爭力,進而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戰略突破口和歷史性機遇。
一、我國文化貿易的比較分析
(一)我國文化貿易的縱向比較――以電影業為例
近年來,中國的文化貿易取得了矚目成就,大量根植于中國本土的文化產品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充滿中國文化特色、充滿活力的國家形象,但我國仍不能稱為文化貿易強國,與世界文化貿易大國的差距還很大,如美國、日本、韓國等對外文化貿易遍布全球。我國文化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中國占全國文化貿易市場份額微乎其微,五千年文化大國與文化貿易小國的搭配,嚴重制約了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成為制約中國綜合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是實現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文化“走出去”模式的提出,中國文化進入了繁榮發展期,標志著中國對外文化貿易正在步入發展的“快車道”。近年來,主要文化產品出口迅速增長,自中國加入 WTO 以來,中國文化產業開始迅速發展,一躍成為對外貿易增長率較高的行業之一。其中動漫所占比例較大,其次是藝術品和網絡游戲,視覺藝術出口增長迅速,2011年出口額高達93.3億美元,占文化出口總額的49.9%,成為中國文化貿易出口商品第一大類,以電影業為例,中國電影業競爭力逐漸增強(如表1)。從出口省份來看,沿海省份文化產業發展突出,如廣東、福建和浙江,文化產品出口較多。除此之外,中國企業逐漸開始利用書展、電影節等國際化平臺來展示我國的文化概念。這種對外文化貿易的出口方式的轉向可以更有效地提升中華文化特有影響力的創意輸出和版權輸出。此外,中國還通過直接投資、收購兼并等方式積極拓展海外文化市場。這種資本運作、投資式的貿易方式有助于改變我國對外文化貿易在出口渠道上的劣勢,為中國優秀的文化產品創造更多的展示機會。
從上表可以看出,從2005年開始,票房增長較快,這種速度說明我國電影的潛力正在不斷釋放出來。但是另一方面,需要正視的是,由于產業結構、資金、技術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落后,我國國產電影票房的增長與總票房的差距也在逐漸擴大。這說明,我國的電影產業在國際競爭中還處于弱勢地位,是幼稚產業。
(二)我國文化貿易的橫向比較
1.美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現狀
作為世界上文化貿易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的文化產業如同美國的軍事工業一樣主導著美國的經濟。1996年至2001年,美國的媒體娛樂產業增長率為6.5%,而其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率為3.6%。2009年美國的電影業票房收入為96.8億美元,好萊塢是全球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互聯網交易方面,2002年美國占全球3330億美元網上交易總額的64%;2006年美國有接近10000多家報紙,圖書銷售額為100.279億美元;音像制品方面,美國音樂制品占全球音樂市場份額的1/3強,海外年銷售額達到600億美元。美國發達的文化產業使美國在國際文化貿易中長期占據霸主的地位,不僅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潤,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國際文化市場的發展。
2.韓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現狀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韓國大力調整其經濟結構,把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提出“文化立國”的方針,最終目標是把韓國建設成為21世紀文化大國、知識強國。目前韓國現代文化在亞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影響力日益擴大,“韓流”正帶動以電影電視連續劇為代表的韓國文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創造良好的文化價值。目前韓國境內有專業的演藝、影視、樂器和舞蹈的大學400余所,這是我們國家無法比擬的。韓國的文化產業非常發達,在歌唱組合上涌現出了許多世界知名的歌唱團體,如EXO、少女時代等,這些對我國的演藝產業沖擊很大,在影視產業方面電視劇《想你》、《繼承者們》、《來自星星的你》等不僅在中國得到追捧,在泰國、歐洲等也引起廣泛關注,掀起全球的韓流熱,致使有很多人選擇學習韓語作為小語種。
3.英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現狀
英國政府為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在政策上為它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他們強調文化藝術產品應該面向大眾,鼓勵廣大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積極參加各種文化活動,這為文化藝術產品培養了潛在的文化消費市場。同時,政府還支持文化藝術門類的產業發展,特別是對那些優秀的、具有創造性的文化藝術門類提供幫助。在海外市場,他們通過外交、對外文化交流以及貿易等手段擴大英國文化在海外的影響,并加大國際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英國文化產業增長速度,2003年文化產業成為僅次于金融業的英國第二大產業。
二、我國文化貿易現存問題
(一)對文化資源的重視不足
首先是我國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夠重視。在我國,由于把1840年以后中華民族所受的屈辱及國家的落后都歸罪于傳統封建文化的積淀,于是,韓國人申請了端午祭,外國快餐在中國攻城略地,我們年輕人卻日益隆重地過起了西方情人節,這種一味認為月亮就是外國的圓的想法是對本國文化的不尊重。其次是文化貿易觀念滯后。作為“公共產品”的文化產品不計成本,不講經濟效益,缺乏競爭意識,雖重視文化娛樂活動,輕視文化貿易,導致回收期長或者很少獲利。
(二)文化產業缺乏創新和科技支撐
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起步較晚,科技含量較低等導致了文化產品及服務的同質性和低吸引力。同質產品會導致消費者邊際效用的大幅遞減,降低了消費者消費該產品和服務的偏好,容易形成審美疲勞。目前市場上的我國原創漫畫、動畫片等故事情節簡單,結構單一,缺乏生動性。
(三)缺乏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和品牌
百老匯和英國的莎士比亞戲劇,是全世界人民都耳熟能詳的品牌,而中國雖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卻不意味中國必然擁有大量的、被世界廣為接受的文化品牌。品牌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關系著企業市場地位的確立。我國目前缺乏有影響、競爭力強的文化品牌和核心產品,我國的文化產品難以被廣泛認可和接受,只能在低端市場甚至邊緣市場惡性競爭,形成不了影響力,效益較低。
(四)國際營銷薄弱
由于文化產品的特殊性,發達國家在文化貿易的發展過程中高度重視營銷,而我國文化產品的宣傳費極低,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以韓國為例,其影視大片的市場營銷資金占生產和推銷總成本的30%多,而我們往往在影片制作、演員片酬方面不惜成本,在宣傳方面卻非常吝嗇――國產影片的宣傳費用一般被控制在6%左右,有的影片用于營銷的費用甚至只有幾萬元,有時甚至連稍好一點的宣傳片、劇照等都提供不出來。另外,由于缺乏市場營銷觀念,我國的文化企業往往沒有做好國際市場調查,沒有充分考慮市場需要,而只是根據自己的理念創作文化作品,忽略國際市場的競爭規則。
(五)缺乏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
我國有著五千年積淀下來的豐富文化資源,卻不能直接轉化為文化商品和服務出口,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文化和貿易方面的復合型人才。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知識結構欠缺,尤其文化產業的生產、管理與貿易方面的人才奇缺,嚴重影響了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開展。
三、促進我國文化貿易發展的對策
(一)樹立正確的文化產業意識
首先,要重視對我國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我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積累了難以估價的文化資本,它使中國具備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基本條件,是中國開展文化貿易的比較優勢所在,我們必須對其引起足夠的尊重和重視。其次,還要積極地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當今,我們迫切要做的就是挽救瀕臨“絕跡”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把傳承民族文化當做歷史使命來對待,加強對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使其免遭損毀和流失。最后,還應注意文化資源的創新。
(二)促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
文化與科技融合不斷催生新興產業的形成。從世界范圍看,以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的發展,對提升文化創新能力、催生文化新業態,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已成為促進文化發展的新動力。要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文化企業,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培育一批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新品牌和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形成文化領域的新業態,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
(三)培養中國文化產品的龍頭企業與自主品牌
我國獨特的文化產品數不勝數,在發展我國文化產業國際市場開拓初期,要重點發展有較強競爭優勢、他國不易效仿的文化產品,如積極發展武術表演、京劇藝術表演。另外,文化市場活動的主體是文化企業,因此,要建設一批有能力參與國際競爭的跨國文化公司。品牌是商品經濟的產物,當今國際市場競爭是品牌競爭的時代,一個成功的品牌,可以用集約的方式把產品的質量、服務等綜合信息傳遞到消費者心中,不但可以降低顧客搜尋產品信息的成本,同樣也降低了生產企業的交易成本,從而帶來交換中的經濟效益。
(四)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當今世界,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競爭力不斷增強,貨物貿易位居世界第一,也應當帶動文化貿出口。中國文化我國文化產品最大的優勢是中國特色,但針對國外不同消費環境和消費對象,這就需要我們在文化產品、服務方面采用不同載體和表達方式。針對特定國外消費群體定制定做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并且盡量考慮現代形式,比如精美的外形和包裝,實現雙語甚至多語的配套。同時要充分了解國際信息,積極參與海外華人商會組織的年節活動和職業培訓,以研討、論壇、慶典等活動為契機,營銷我國的文化產品。
(五)重視培養和引進復合型人才
由于缺乏高質量的復合型文化貿易人才,因此,有必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盡快加大人才的培養力度,著力培養文化創意、動漫、網絡、電子出版等新興技術人才和生產銷售人才,尤其是策劃、經營管理人才,努力解決高層次、高技能、復合型、外向型文化人才的短缺問題。并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留住國內的人才,同時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吸引海外更多的優秀文化人才回國創業。應結合各地現實,以事業激勵、物質獎勵、情感關懷和政治鼓勵等多種方式,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努力營造優秀人才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徐麗,崔燕.淺議文化貿易全球化趨勢[J].中國外資,2014(2)
[2]王海龍,孔令潔.中國文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4(3)
關鍵詞 產業結構生態化 生態型產業結構 弱生態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5)04-0046-08
長期以來,在粗放型的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方式下,中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但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問題。中國在2011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①其能源供給面臨著從“流量約束”向“存量約束”轉變速度加快的危險;2012年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1%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推進的空氣質量標準;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之中有7個在中國:②以上例子都表明中國的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
如果繼續保持過去的增長速度而不進行結構調整與提高能源效率,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會對全球環境造成嚴重破壞。③因此,從傳統的粗放型產業結構向現代的生態型產業結構進行轉變,即推動產業結構生態化已刻不容緩。產業結構作為重要的“資源轉換器”與“污染控制器”,結構轉型對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具有關鍵作用,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依賴于持續的結構演進。因此,亟需從生態化的角度研究產業結構問題,從結構的角度分析資源的有效利用。
產業結構生態化是隨著對生態環境的重視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新興研究領域,目前已形成一定數量規模的政府工作文件與學術研究文獻。但是,就現有文獻資料來看,產業結構生態化的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對產業結構生態化的概念界定仍存在爭議,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研究體系,缺乏經濟學理論的足夠支撐。因此,在梳理現有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從經濟學角度對產業結構生態化的基本內涵、演進機理與路徑進行分析與解釋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產業結構生態化的基本內涵
產業結構生態化的直接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德內拉?梅多斯等人1972年出版的經典著作《增長的極限》,他們認為在面對資源使用和污染排放超過其可持續的信號時,應該著手解決問題背后的結構性根源,尋求改變這種系統結構的辦法。[美]德內拉?梅多斯、[美]喬根?蘭德斯、[美]丹尼斯?梅多斯:《增長的極限》,李濤、王志勇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年。但是,與產業結構生態化直接相關的論述卻均存在于近期研究文獻中。現有文獻認為,產業結構生態化是參考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機構成和循環原理,在不同產業之間構建類似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相互依存的產業生態體系,以達到資源充分循環利用,減少廢物和污染產生,消除對環境的破壞,逐步將整個產業結構對環境的負外部效應降低到最低限度。孔曉宏:《發展循環經濟是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有效路徑:關于安徽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問題的思考》,《學術界》2010年第2期。產業生態系統包括生產者、消費者、還原者三部分,其中生產者指資源產業與生態農業,消費者為生態工業與生態服務業,分解者是環保產業或靜脈產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產業結構生態化的內涵,但是這些觀點均側重于生態學與產業生態學的思想與方法,而相對忽略了經濟學的思想與方法。從經濟學角度看,產業生態系統的構建是以產業關聯程度和協調能力的充分提高為基礎的,其目的則是為了提高包括能源資源在內的生態要素生產率及其增長率,但這一方面的研究還有待加強。因此,有必要從經濟學的角度對產業結構生態化進行重新界定與闡述。
產業結構生態化是指通過不同生態績效水平產業的交替發展、產業間生態關聯程度和協調能力的提高,促進生態要素在產業間合理配置與流動,提高生態要素生產率及其增長率,既包括產業間結構的生態化,又包括產業內結構的生態化。生態要素生產率及其增長率的提高是產業結構生態化的核心內容,受到生態要素配置結構、技術進步和產業關聯程度等的影響。生態要素配置結構的作用可以從污染物與能源資源兩個方面來考察。廢棄污染物角度的配置結構變化主要在于以廢棄污染物為主的非合意產出能夠再次進入生產循環,以及進入再循環的廢氣污染物所占總量的比重。如果廢棄污染物不能再次進入生產循環,將會直接投放進生態環境中,破壞生態環境;而如果能夠進入循環且比重不斷上升,則將會減少向生態環境的直接排放,并間接減少對能源資源的獲取,促進生態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能源資源的配置結構的變化則主要體現在生產過程中傳統的非可再生資源、高碳能源與可再生資源、清潔能源等在能源投入總量中的比重變化,以及不同產業部門的能源消費量在能源消費總量中所占比重的變化。非可再生資源與高碳能源比重的降低和可再生資源與清潔能源比重的提高,以及第三產業能源消費量的增加都有利于促進生態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技術進步和產業關聯程度對生態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作用在下一節中進行論述。
概括而言,產業結構生態化就是從傳統產業結構向生態型產業結構演進的過程。生態型產業結構是指同時符合生態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演進規律的產業結構形態,既能夠保證正常經濟增長,同時又能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生態化并不是要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而放棄經濟增長,而是要將經濟增長造成的生態壓力降低到生態環境可承受范圍內,既不妨礙經濟產出應有的增長水平,也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并逐漸修復和改善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產業結構生態化與生態型產業結構實際上是一體兩面的事物,前者側重于對動態過程的考察,而后者則是對產業結構形態的相對靜態描述,這也意味著生態型產業結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產業結構生態化的進程而逐漸提高。
二、產業結構生態化的演進機理
上文指出產業結構生態化致力于通過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發展之間的平衡協調,但是從生產活動的角度而言,這一概念還是過于寬泛了,因為結構的調整必定依賴于不同產業生態水平的提高,以及構成產業的微觀企業與產品構成和生態水平的變化。
1.產業生態化
產業生態化的核心思想是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閉路循環模式構建產業生態系統,其目的在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并最終消除環境破壞、促進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Allenby, B.R., “Industrial Ecology Gets Down to Earth,” IEE Circuits and Devices Magazine, vol.10, no.1, 1994, pp.24~28;張文龍、鄧偉根:《產業生態化: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必然選擇》,《社會科學家》2010年第7期。過程則全面分布于生產、分配、流通與消費等各個環節。F. Duchin和S. H. Levine則認為產業生態化的目的在于通過跟蹤和分析產品、消費品與廢棄物的利用與流動以提供生產決策的環境影響。這一觀點更接近于下文中產品生態化的論述。參見F. Duchin and S.H. Levine, “Industrial Ecology,” Encyclopedia of Ecology, 2008, pp.1968~1975.產業生態化能夠為決定如何進行產業調整提供基于對生態系統的認知,S. Erkman, “Industrial Ecology: An Historical View,”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5, no.1-2, 1997,pp.1~10.且能向決策者提供生產與消費過程中的產品與制度結構指導以及經濟中物質與能源流動的分析框架。J.R. Ehrenfeld, “Industrial Ecology: A Framework for Product and Process Design,”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5,no.1-2, 1997, pp.87~95.
產業的生態績效水平提高會改善整個產業結構的生態績效,尤其是當該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時效果更加明顯。從產業發展的水平看,由于主導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重較大,與占比較小的產業相比,在生態效率提高相同程度的情況下,主導產業對整個產業結構的生態績效水平的影響較大。從產業發展的速度來看,不同產業的生態化速度不同,如果主導產業能夠實現較快的生態化速度,則會顯著提高產業結構生態化的水平與速度。因此,主導產業的選擇及其生態績效對產業結構生態化具有重要意義。現實經濟中,各產業并不是孤立發展的,而是在產業鏈或產業網絡中具有不同的地位,上游產業或影響力系數較大產業的生態水平改善會通過產業鏈或產業網絡中的擴散效應引起其他產業的生態化水平的提高,從而提升產業結構生態化的調整速度與規模。此外,產業生態培訓也會對產業部門的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的直接效益,因為這種基于問題的培訓方法在學者與從業者的自主學習之間提供了一種跨學科協作的機制。如瑪希隆大學舉辦的對泰國北部地區工業村(Northern Region Industrial Estate, NRIE)和社區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管理項目培訓研究表明NRIE的工業活動并沒有對匡河水質、NRIE周圍地區的土壤質量造成影響,并且當地居民對NRIE也持有積極態度。S. Charmondusit, K. Bhaktikul, C. Arunlertaree, et al., “Problem Based Training Program on Industri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for the 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 of Industry,”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vol.40, 2012, pp.31~36.
產業組織結構調整在促進節能減排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M.S. Chen and Y.L. Gu, “The Mechanism and Measures of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nergy Procedia, vol.5, 2011, pp.2562~2567.從企業競爭角度來看,企業所處的既定市場結構將直接制約企業的生態化選擇,市場競爭程度越高,企業的生態化動機越強烈;樊海林、程遠:《產業生態:一個企業競爭的視角》,《中國工業經濟》2004年第3期。從企業合作角度來看,企業生態化合作會在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互惠互利的協同發展機制。徐建中、王莉靜:《企業生態化協同發展機制及模式研究》,《華東經濟管理》2011年第10期。企業規模與產業規模也會影響企業生態化行為,一體化大企業由于具有較大的規模,也更有能力實現技術創新,因此其生態化行為會在更大程度上促進產業結構生態化;但是一體化大企業一般具有一定的壟斷勢力,在企業仍然以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標且市場競爭穩定的情況下,其生態化的動機往往并不那么強烈。
2.企業生態化
目前,中國大多數企業仍然處于傳統的“粗放型”生產方式中,遵循“資源-產品-廢物”的單向線性非循環的組織與技術路線。這種生產方式不僅加劇了生態危機,而且嚴重妨礙了企業的持續發展,因此,企業生態化的概念逐漸被提出與實踐。企業生態化是指由傳統企業向生態企業轉化的過程,徐建中、馬瑞先:《企業生態化發展的動力機制模型研究》,《生產力研究》2007年第17期。李京文等則從更為廣義的視角指出企業生態化是指企業將自身生產活動納入全球生態系統,使自身對資源的索取和對環境的影響與全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相容。李京文、任海英、趙立祥等:《企業生態化的動態評價指標及其分析》,《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年第12期。
企業生態化促進產業結構生態化的機理包括生產方式生態化與企業結構生態化兩個方面。首先,生產方式生態化是指使原有的“資源-產品-廢物排放”的線性生產方式轉化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生產方式。這是一種具有典型循環經濟特點的生產方式,生產末端不再是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廢棄物,而是能夠繼續投入下一輪生產的再生資源,能同時起到節能與減排的雙重作用,并要求企業在其產品的生命周期中降低生態影響與資源強度。其次,企業結構生態化是指由企業內部結構性因素所標識出來的企業總體生態化水平,主要包括企業技術結構與要素結構的生態化。技術結構的生態化是指企業的技術構成中生態技術創新、研發、使用及其所占比重的增加。生態技術是一系列對生態環境無害并會改善生態環境的技術的統稱,既可以通過對原有的傳統技術的改良產生,又可以通過對新技術的研發與創新而獲得;企業則是實現生態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技術創新對企業生態化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徐建中、王莉靜:《企業創新下的企業生態化發展研究》,《華東經濟管理》2011第9期。生態技術在企業技術構成中所占比重越大,企業對生態要素的利用也就越徹底,企業的生態績效水平也就越高。要素結構的生態化是指企業的生產要素構成中不同種類的生態要素所占比重的變化。生態要素既包括傳統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煤炭、石油、電力等能源資源,也包括各種新能源和新材料,如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核能、生物質能等。要素結構的生態化強調適當地降低傳統的高污染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而相應地擴大對清潔能源或新能源的利用范圍并提高其在能源利用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從而提高企業的生態績效。除生態要素結構外,勞動-資本結構變化也會影響企業的生態績效,企業勞動-資本結構變化會導致技術進步對生態效率貢獻的差異。參見陳曉紅、陳石:《企業生態效率差異及技術進步貢獻:基于要素密集度視角的分位數回歸分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此外,對企業結構生態化的考察還可以從其他方面展開,如產權結構、部門結構、資本結構、設備結構、人員結構、文化結構、原料結構、產品結構、廢物排放與再利用結構等。
3.產品生態化
產品生態化理念最初的權威解釋體現在1992年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業委員會(WBCSD)界定的生態效率概念中,認為“生態效率是通過提供能滿足人類需要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競爭性定價商品和服務,同時使整個生命周期的生態影響與資源強度逐漸降低到一個至少與地球的估計承載能力相一致的水平來實現的”。WBCSD, Eco-efficiency: Leadership for Improve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Geneva: WBCSD, 1996; Luciano M., Flavio A.C. and Bansi A.C., “Eco-efficiency: A Construct in the Eyes of 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s,” Business Management Dynamics, vol.2, no.8, 2013, pp.1~7.
產業生態化作為產業結構生態化的微觀機制首先體現在投入產出模型中。由于上下游產業及旁側產業之間的相互關聯是以產品的投入與產出形式實現的,因此上游產業的產品生態水平將通過產業鏈與產業網絡擴散到對整個產業系統與產業結構生態水平的影響中。在既定的技術條件下,上游產業的產品生態水平提高,將會通過前后向效應與旁側效應等改善整個產業結構的生態績效。Duchin和Levine強調將投入產出模型與物質流分析和生命周期分析相結合能夠更好地研究消費替代與生產決策的環境影響。F. Duchin and S.H. Levine, “Industrial Ecology,” Encyclopedia of Ecology, 2008, pp.1968~1975.產品生態化作為產業結構生態化機制的作用還體現在與國際貿易相適應的產業結構中。碳關稅與綠色貿易壁壘逐漸成為進口國抵制國外商品保護本國產業的重要理由與工具,產品生態化能夠改善一國在國際貿易中的貿易條件,使得產品生態水平較高的產業獲得更加廣闊的市場,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并促進其發展,從而對本國的產業結構生態化演進產生積極作用。Huijbregts等對2630種產品的生態足跡進行核算,結果表明絕大多數產品的生態足跡中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占支配地位,這也為改進國際貿易中的產品生態足跡提供了充分的核算數據。M.A.J. Huijbregts, S.Hellweg, R.Frischknecht, et al., “Ecological Footprint Accounting in the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Products,”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64, no.4, 2008, pp.798~807.
產品生態創新是實現產品生態化的重要途徑。首先,產品生態創新可通過生態技術創新降低產品生態足跡中不可再生能源消耗所占比重,降低產品生命周期內的生態影響。其次,產品生態創新可通過產品生態設計與再設計降低產品生命周期內的生態影響,Sauer等人指出在用戶端加強顯示控制標簽、顯示產品信息以及設置控制器等有利于提高產品的生態績效。J. Sauer, B.S. Wiese and R.Bruno, “Improving Ecological Performance of Electrical Consumer Products: the Role of Design-Based Measure and User Variables,” Applied Ergonomics, vol.33, no.4, 2002, pp.297~307.生態技術創新與產品生態設計貫穿于整個產品生命周期與產品生態化過程中。最后,與消費者的互動也能夠影響產品的生態足跡。Limnios等指出,給消費者提供選擇空間能夠使得市場信息動態內部化在消費者行為中,允許消費者進行比較并表達他們的生態偏好可直接影響市場需求,從而將個人消費行為與他們的生態影響聯系在一起。E.A.M. Limnios, A. Ghadouani, G.M.S. Steven, et al., “Giving the Consumer the Choice: A Methodology for Product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68, no.10, 2009, pp.2525~2534.
三、產業結構生態化的演進路徑
現有文獻對產業結構生態化調整路徑的研究,在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其適用性缺乏經驗數據的支撐。產業結構生態化調整既要滿足經濟增長與生態發展的目標,又要符合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因此,在中國經濟“新常態”與產業結構轉型背景下,本文提出產業結構生態化演進的弱生態化路徑與強生態化路徑,并以大量實證結論為基礎,對弱生態化路徑進行深入的理論解釋。
1.強生態化與弱生態化路徑
產業結構強生態化路徑是指通過構建類似自然生態系統的產業生態系統,及產業間的技術經濟關聯程度的充分提高,使產業生態系統能夠完全(或在極大程度上)按照閉路循環方式進行生產消費活動,經濟增長與生態發展并行不悖。產業結構一旦形成就會有慣性和剛性,呂政:《發展先進制造業是增強國力基礎》,http://.cn/hy/20111222/143511042487.shtml, 2014年10月26日訪問。受利益分配格局的影響與技術水平條件的制約,中國目前并不完全具備強生態化的基礎與條件,因此產業結構生態化演進與生態型產業結構構建將是一個長期過程。但是在現階段,中國正同時面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既不能繼續走“粗放型”增長的老路,又不能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使經濟增長降低到不可接受的程度。
本文提出產業結構弱生態化的演進路徑,在至少不降低生態環境質量的基礎上促進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弱生態化路徑是指在現有技術條件與成本約束下,通過環境污染治理、調整生態要素投入結構和發展對生態要素依賴程度低的產業以達到經濟增長、結構調整與生態保護的多重目的。弱生態化路徑是一種兼顧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折中方式,其與強生態化路徑的主要區別在于能否實現關鍵技術或核心技術的重大創新、突破與擴散。
產業對生態要素依賴程度的高低可以用該產業的生態效率或生態足跡來表示,生態效率越高的產業對生態要素的依賴程度越低。生態足跡是核算生態效率的方法之一,生態足跡越高則說明生態效率越低。劉建興等對中國三次產業生態足跡的核算表明第一、二、三產業的生態足跡依次遞減,劉建興、王青、初道忠等:《中國三大產業生態足跡的投入產出分析》,《生態環境》2007年第2期。第三產業對生態要素的依賴程度最低,優先發展第三產業既符合產業結構演進規律理論又符合中國產業結構演進實際狀況,同時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最小。但是從三次產業層面上進行的比較掩蓋了不同行業之間的生態效率差別,尤其是第二、三產業中的行業生態效率之間的差別。而且,現有文獻尚缺乏對三次產業中全部行業生態效率的定量評價與比較。毛建素等對中國工業的行業生態效率的定量評價結果表明:煙草制品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等行業的綜合生態效率較高;而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其他采礦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等行業的綜合生態效率較低。毛建素、曾潤、杜艷春等:《中國工業行業的生態效率》,《環境科學》2010年第11期。下文詳細論述產業結構弱生態化路徑中的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要素結構調整的重點內容,即發展環保產業和調整能源結構。
2.發展環保產業
不考慮環境污染治理的技術層面內容,僅從產業層面進行研究,環保產業占據核心地位。與傳統產業不同,環保產業廣泛分布于經濟活動的各個部門,從基礎產業到整個工業部門和服務業,都與環保產業密切相關。環保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改善環境質量,而且能夠保障一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Wackerbauer, J., “The Contribution of EU Eco-industrie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counting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Ifo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04.對產業結構升級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Bezdek, R. H., R. M. Wendling and P. DiPer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Economy, and Jobs: National and Reg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86, no.1, 2008, pp.73~79; Sinclair-Desgagné, “The Environmental Goods and Services Industr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vol.2, no.1, 2008, pp.69~99.因此,促進環保產業發展是產業結構生態化調整的必然選擇。國家環保總局在2006年將環保產業定義為“為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恢復、有效利用資源、滿足人們的環境需求,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品和服務支持的產業”,在日本環保產業又被稱為生態產業,本文將此作同義語使用。但是,相對于國民經濟的總體規模和增長速度而言,中國的環保產業自身的規模仍然偏小,且存在技術水平落后、價格機制紊亂、市場結構不合理等嚴重問題,Hirono, R., “Environment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Major Policy, Issues and Prospects,” in Hirono, R., Environment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Selected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China, India, Indonesia, and Republic of Korea, Tokyo: Seikei University, 2004, pp.11~40; Y.Z. Ma, “Problems and Solutions Fac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in China,” Energy Procedia, no.5, 2011, pp.275~279.因此還需要從多個方面規范環保產業的發展。
鑒于環保產業存在上述諸多嚴重問題,且環保產品與服務的公共品性質使得環保產業往往表現出市場有效供給不足的現象,因此,環保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積極推動,如加強環保產業的法律制度建設,拓展環保產業融資渠道,促進公平競爭等。在完善環境立法與嚴格環保執法的努力方面,政府責無旁貸。李樹等人的實證研究表明,政府的環境立法和環境執法努力均對環保產業的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效應。李樹、陳剛、陳屹立:《環境立法、執法對環保產業發展的影響――基于中國經驗數據的實證分析》,《上海經濟研究》2011年第8期。中國的多項法律由于制定時期較早,部分條文及相應規章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生態環境的變化,如在2000年頒布實施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在應對PM2.5時就表現出明顯的滯后性。相比之下,歐美等國則有針對空氣質量的相關法律并適時修正,如英國的《清潔空氣法案》、法國的空氣質量法令、美國的《潔凈空氣法》等。同時,中國的環境執法力度長期處于低水平狀態,各級政府在面臨環境問題的實際執法過程中經常發生“選擇性執法”現象,這也是有待改善的一個方面。
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對其增加投資,尤其是對環保產業的研發(R&D)投資。環保產業的投資不足制約了其生產規模的擴大與技術水平的提高,因此,需要政府拓展環保產業的融資渠道,對環保產業增加投資,尤其是在R&D方面。R&D投資能夠促進環保企業科研機構與科研工作人員數量的增加,能夠增加環保企業的技術創新經費投入,從而能夠有效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進而提高其技術水平與環保能力。對環保企業的R&D投資可以采用聯合R&D投資模式,即由政府、企業、環保科研機構以及環保基金組織等基于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共同目的,聯合實施R&D技術投資與合作,拓展R&D的資金來源渠道,并實現科研成果由實驗室向市場的順利過渡。Y.Z. Ma, “Problems and Solutions Fac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in China,” Energy Procedia, no.5, 2011, pp.275~279.
促進環保產業發展就要改變環保產業不合理的市場結構,促進環保企業公平競爭,形成穩定的價格體系。環保產業內部的市場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間不能公平競爭的矛盾,國有企業占有大量資源,享受政府補貼,但私營企業卻并沒有相同的待遇,這傷害了私人領域的投資熱情。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的產品不能夠在同一產品市場內進行公平競爭,導致市場無法根據價格機制獎優罰劣,淘汰效率低下的企業與質量低下的產品。政府應當盡快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規范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的競爭行為,改善環保產業的市場結構。
3.調整能源結構
中國的能源結構調整是一個受到廣泛關注的問題,理論分析表明能源消費結構中傳統能源消費比重的降低和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比重的上升將會提高能源效率,但是實證檢驗卻并不支持這一結論。能源效率與能源強度互為倒數,能源效率以單位能源投入可獲得的經濟產出表示,能源強度以單位GDP能源消費量表示。現有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中國能源消費結構變動對提高能源效率的貢獻是相當微弱的;T.W. Feng, L.Y. Sun and Y. Zha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 Energy Policy, vol.37, no.12, 2009, pp.5475~5483; L.Zeng, M. Xu, S. Liang, et al., “Revisiting Drivers of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 during 1997-2007: 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Energy Policy, vol.67, 2014, pp.640~647.對產業部門間的能源配置結構的研究也表明,中國能源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技術進步推動的,而不是能源配置結構變遷。宋旭光、席瑋:《中國能源生產率增長中的結構變動――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分析》,《財經問題研究》2010年第10期。導致這一結論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的能源結構實際上并沒有發生明顯變化,在短期內傳統的高碳能源仍將是中國能源消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Y.J. Liu,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Energy Structure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Supply and Demand,” Energy Procedia, vol.5, 2011, pp.2593~2598.煤炭和天然氣的生產-消費之比也長期維持在均衡狀態。Q. Li and X.K. Qi, “World Energy Structure and Choices of Chinese Energy Strategy,” Procedi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no.1, 2009, pp.1723~1729.但是,從長期來看,能源結構調整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產業結構生態化調整的基本路徑。
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能源結構調整涉及到不同的內容。按照能源種類,能源結構包括能源生產結構與能源消費結構;按照產業部門能源消費量不同,能源結構又體現為能源配置結構。能源生產結構與能源消費結構之間具有相互制約的關系,但是這種關系隨著能源進出口能力的加強而逐漸減弱。對能源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調整的研究一致表明,需要降低傳統的化石能源(如煤炭和以煤炭為主要投入的火力發電)的比重,提高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如風能、熱能、核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等)的比重。優化能源生產結構需要擴大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產量,但是目前中國的技術水平較低,高新技術的研發與利用成本較高,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因此需要增加對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行業的投資,尤其是R&D投資,以此推動新能源行業的技術進步。中國并不是所有新能源產業都發展不足。實際上,在水力發電和太陽能熱水器行業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市場,但是相比其發展潛力而言,仍然是十分微小的,并且其發展程度都受到技術水平的顯著制約。參見Y.J. Liu,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Energy Structure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Supply and Demand,” Energy Procedia, vol.5, 2011, pp.2593~2598.能源消費結構的改善也同樣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Liu和Li指出化石能源補貼改革是改善能源消費結構的有效方式,取消煤炭補貼相對于取消石油補貼更具可行性,因此應當首先取消煤炭補貼,然后逐步取消石油補貼。W. Liu and H. Li, “Improving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Fossil Energy Subsidies Reform in China,” Energy Policy, vol.39, no.7, 2011, pp.4134~4143.
從能源配置結構的角度看,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費量最高但能源效率最低,能源在三次產業間還無法實現自由流動,其對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并不明顯。第二產業中的工業部門由于生產方式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對能源投入具有剛性需求;在生產結構上則轉向能源密集型產業,L.Zeng, M. Xu, S. Liang, et al., “Revisiting Drivers of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 during 1997-2007: 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Energy Policy, vol.67, 2014, pp.640~647.使得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費量及其比重相對穩定。價格機制不完善是導致能源要素無法在各產業部門間自由流動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國尚未形成合理的能源價格機制,能源價格受到政府的管制,使得能源要素不能以價格機制為基礎,根據能源生產率及生產率增長率的高低在三次產業間自由流動。基于上述分析,優化能源配置結構需要兩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改變工業部門的生產方式,提高其技術水平與能源生產率,并鼓勵第二產業減少能源消費量;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合理的能源價格機制,使能源要素能夠按照市場需求在產業間自由流動。
最近對農村地區能源消費結構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Chen等人與Vibol等人分別對中國湖南省新田村、江灣村和柬埔寨磅清揚省薩馬基棉吉地區的農村家庭能源消費結構進行了比較研究。S.Q. Chen, N.P. Li, J. Guan, et al.,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the Biomass Energy Utilization Structure and the Ecotype Energy Utilization Structure in Rural Residences: A Case in Hunan Province, China,” Renewable Ener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34, no.7, 2009, pp.1782~1788; S. Vibol, S.Tharith, S. Vin, et 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of Rural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s in Sameakki Meanchey District, Kampong Chhnang Province, Cambodia,” Energy, vol.48, no.1, 2012, pp.484~491.他們的研究結論均表明,農村家庭能源消費結構中含有沼氣時,對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具有顯著的貢獻,會減少能源消費總量和有害氣體排放,有利于降低環境成本、經濟成本和保持生態平衡。因此,優化農村能源消費結構應當結合農村的生活習慣、消費水平及生產特點,提高沼氣在農村家庭中的使用規模。
四、結論與展望
本文從經濟學角度重新界定了產業結構生態化的概念,對產業結構生態化的基本內涵、演進機制與路徑進行了論證,并創新性地根據產業結構演進的剛性特征將產業結構生態化的演進路徑區分為強生態化與弱生態化兩個維度。產業結構生態化是從傳統產業結構向生態型產業結構演進的過程,指通過不同生態績效水平產業的交替發展、產業間生態關聯程度和協調能力的提高,促進生態要素在產業間合理配置與流動,提高生態要素生產率及生產率增長率。與側重生態學思想的產業結構生態化概念相比,本文從經濟學角度對產業結構生態化內涵的重新界定和闡釋,實質上是基于生態要素配置結構、技術進步以及產業關聯程度的不斷改善實現生態要素生產率水平的充分提高,這一觀點具有更強的理論基礎和現實可操作性。從長期來看,強生態化路徑是中國產業結構調整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趨勢;但是,在現階段面臨經濟增速放緩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以及技術水平與成本約束的條件下,在弱生態化路徑上的結構調整是應對這些矛盾的可能選擇。
從文學發展的宏觀角度看來,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并非水火不容。網絡文學是傳統文學的“后代”,是以傳統文學作為基礎而發展的。我國傳統文學有上千年的發展史,流傳下來的文本都經過了歷朝歷代的檢驗,因此傳統文學在文化積淀和歷史價值上遠超網絡文學。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學產業嚴重被商品化、市場化,傳統文學逐漸失去往日的“啟蒙”、“醒世”地位,閱讀的娛樂性被加強,“快餐”文學盛行,導致紙質書籍的收藏價值極大下降。相比之下,網絡文學搭載現代網絡技術,采用電子代碼的形式快速保存在電腦之中,儲存量大且不易受損,節省了大量的空間、時間。比起傳統文學,網絡文學的傳播只需要在網站上進行注冊,即可瀏覽或創作文學作品,傳播方式簡單、快捷。也正是因為便捷的傳播方式,網絡文學的雙向傳播特征遠比傳統文學明顯:傳播者媒介接受者傳播者。而傳統文學則是:傳播者媒介接受者。傳統文學的單向傳播極大限制了讀者對作品的影響,封閉自足的傳播儼然和當今社會的開放風氣背道而馳,傳統文學若是再不進行變革,則必然會面臨遭淘汰的危險。
而從文學創作的角度看來,二者的差別也很明顯,雖然不管是網絡文學創作還是傳統文學的創作,都需要基于創作者在情感上的爆發,不過傳統文學對創作情感講求的是“厚積薄發”,需要豐富的情感積淀才能進行文學創作,這樣也有利于作者在整體上把握作品。而網絡文學則側重于“直抒胸臆”,怎樣用文字將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才是所謂的“王道”。但這也直接導致了網絡文學寫作的“碎片化”——虎頭蛇尾的作品比比皆是,網絡上動輒上百萬字的作品,能夠真正做到把握全局的作者少之又少。并且較之傳統文學,網絡文學在寫作中使用的語言更為簡單、隨意,急求直觀體現出人物的真實狀態,當下的網絡文學寫作中甚至出現了“顏文字”符號(即用符號或文字簡易模擬卡通人物表情),作者將形形的“顏文字”人物對話中,以模擬圖像的方法來直觀展現人物情態。反觀傳統文學作品,盡量采用的書面語言,很少采用通俗、淺顯的語言,并且在格式上也有著一定的規范和要求,敘事邏輯嚴密,情節緊湊,而這些都是網絡文學的軟肋。綜上所述,從文學創作方面看來,傳統文學似乎還是坐在“正統”的席位上,“俯視”網絡文學。但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兩面,對于當代文學的發展來說,網絡文學既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又是一個巨大的機遇,筆者希望通過對兩者的分析,能在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找到平衡點,使二者可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地和諧發展,在提升文學質量的同時,也能找到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結合的“新出路”。
一、分裂的文學道路: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對立
網絡文學是網絡的產兒,相較于依附于紙張的傳統文學,它更像是信息化“大數據”時代下的副產品。作為新媒體,網絡最顯著的特征均體現在信息傳播方面,但隨著發展,單純的傳遞信息對發展中的網絡來說過于“大材小用”,因此才催生出了網絡文學、網絡視頻等一系列產品的發展。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之所以形成分裂的態勢,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紙媒與網絡的博弈。有人認為:“網絡文學的實質就在于它是以網絡為傳播手段的文學,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區別就在于它刷新和改進了文學的傳播模式,由紙媒改為網絡傳播。”作家陳村曾說“:文學不能區分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就像我們不能區分報紙文學和雜志文學一樣。”
網絡文學比起“自成一派”,形成一個單獨的文學類別,更像是當代文學在網絡上的發展。如今,成千上萬的網民擁有博客、微博等社交工具,而這些網民中也包括了不少當代知名作家,如方方,余華等人,他們通過網絡上的文字發聲,對世事發表自己的見解,單就這點上來說,傳統文學作家在網絡上進行的創作和眾多網民的創作時一致的。但另一方面,網絡作為龐大數據的承載體,其所能容納的文字量遠遠超乎想象,因此便催生出了一種不同于以往的“新”文學——以專門的文學網站為發表途徑的網絡連載小說,這些“大部頭”小說比起出版,更適合在網絡上閱讀,而內容也不僅僅涉及以往通俗小說中常見的言情、都市等題材:隨著西方魔幻題材作品在中國的風行,東方玄幻、奇幻作品緊隨其后;偵探小說的發展,帶動了推理、懸疑小說的興起。在這種環境下,網絡文學在發展中逐漸與現實脫節,在《網絡文學創作的文化抉擇與現實困境》中,作者也指出“網絡文學創作者始終將寫作視點對準個人、與社會、公共、國家等集體保持相當的距離,他們雖然獲取了個人生存經驗,但那是游離于社會經驗之外的。沒有了社會的有力依托,其結論或其暗示的思想就沒有或者缺少了社會含量。”①雖然這句話抨擊了創作視角的狹隘,但從另一個角度上也說明了網絡受現實束縛少,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天馬行空”。網絡文學創作缺乏現實向度的同時,更有著傳統文學所不能比擬的自由度,這個自由度不僅體現在題材上,也體現在作者選擇上。
此外,在網絡文學發展的浪潮下,大量文學網站開始興起。這些網絡文學網站與博客又有著不同,作者頁面大部分均采用的“樹狀”結構,僅顯示篇名、章節列表,文本則藏在超鏈接下,甚至會在一個母本之中埋藏著多個子本。網絡文學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本的絕對有序性,只靠文本上的邏輯維持著最基本的秩序,因此在網絡文學中,文本之間有著一定的跳躍性,導致在正式出版之前需要認真校對,甚至對原有情節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改。由此可見由于媒介的不同,短小精悍的傳統文學難以在網上獲得與其質量相匹配的廣泛受眾,而網絡文學也必須獲得傳統紙媒的“出版認同”,才得以走出網絡。基于這一點,“高大上”的傳統精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分水嶺逐漸加劇,以至于時至今日,文學界對于網絡文學還未曾下過精確的定義。著名網絡文學研究者歐陽友權曾感嘆道:“確實,在網絡文學還處于‘命名焦慮’時就試圖對其做學理闡釋,無論在知識譜系還是在意義范式上,都有太多懸置話題期待解答。”而懸而未決的定義,導致學界至今對網絡文學研究抱有偏見、憂慮等復雜情感,有些傳統作家和研究者對網絡文學嗤之以鼻,甚至從根本上否定網絡文學的存在。
二、整合的可能性: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出路
(一)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帶來的積極影響
1.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創作理念革新提供范式除去先前提及的發表方式,傳播媒介的有利因素以外,網絡文學創作主體的創作方式改變無疑是對傳統文學影響較大的方面。傳統文學往往需要創作者用筆書寫,創作速度慢,消耗時間長,作者隨時都有思路“中斷”的可能。而長時間在利用電腦進行創作,能更加接近“心手相應”的狀態,容易形成思維上的跳躍性和發散性,滋長創造力的火花。而網絡的無門檻準入制度也給予了文學在當今社會的生命力,在眾多非專業的創作者的擠壓之下,文學的教化作用被進一步壓縮,反映人性本質和生命價值,反映普通人民生活真諦的作品一一展現在讀者眼前,這極大調動了創作者內心潛在的力量,也使讀者心里產生共鳴。例如普遍存在在網絡文學作品中的“宅”文化書寫:狹小的現實交友圈和在網絡上擁有廣闊的人脈之間對比,消極的生活態度,對現實的不滿以及對不切實際的理想的“空談”……種種情感皆是基于當今的大學生現實生活。這些傾向于個人的情感不似傳統文學中的宏大敘事,網絡文學便是以這種情感,輔之以平民化的敘事特征,才為廣大網民所接受,并通過網絡技術迅速傳播開來。一般而言,傳統文學擔負著弘揚社會正氣,提高人的自身修養等功用,傳統文學的這種創作理念往往令人望而卻步,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不高的人,導致文學成為少數精英分子才能參與的藝術,自然也會失去廣泛的群眾基礎。隨著網絡文學的發展,傳統文學的地位也逐漸受到威脅。而網絡文學創作思維的改變是文學在新媒體環境下的自然選擇,是傳統文學的延續和發展,一定程度上革新了傳統文學的創作價值理念,這為傳統文學在網絡環境下的續寫提供了可能。
2.網絡文學的超文本形式為傳統文學多元化發展提供可能互聯網本身是個典型的超文本系統。而超文本的特點便是多彩紛呈。作為文本要素的圖表,無論是手繪的還是掃描的,都已成為敘述的有機構件,富有想象力的字形變化,已被用于不同聲音的識別和情節因素的設置之中。②超文本使得寫作更加多元化,作者在文本中融入圖表、音頻、視頻等元素,給予讀者一定的視覺沖擊,庫弗說“文本構件”是一個包括視覺、動量以及聽覺在內的復雜概念,而網絡文學恰好能利用超鏈接等形式進一步展現文本,打破了傳統文學的創作形式和文體上存在的限制,擴大了文學創作的多元共享空間,將文本與藝術實行真正意義上的結合。傳統文學中的散文、詩歌,甚至小說被放在網絡上后,常常在文本中插入圖片,甚至配上音樂,從而加深對讀者的吸引力。超文本的交互性也打破了傳統文學對于文體的限定,使得不同文體之間的融合也成了可能,使文學的發展邁向新的臺階。
(二)網絡文學面臨的問題因網絡對文學生產過程的介入,使得文學的權威性迅速下降,歐陽友權在《網絡文學:挑戰傳統與更新觀念》中說道:“正如‘數字化生存’并不等于‘詩意的棲居’一樣,高科技迅猛發展也不都是藝術的福祉。”③網絡文學顛覆了傳統文學構建的價值觀和崇高信念,將一部部經典拉下“神壇”,隨著經典被進一步解構,文本中所搭載的崇高信念也不復存在。王岳川在談到現代社會寫作的新變化時說:“思想寫作漸漸退出現作主角的地位,而使得‘語言寫作’本身大面積地出現在思想的領域。”網絡文學作者群龐大的同時,其質量也參差不齊,創作時不似傳統文學創作般反復推敲,字字斟酌,們在作品中無需承擔對社會生活以及生命價值的總體思考,而是充分表現著世俗性和平民化,演繹著媚俗和濫情,缺乏人文關懷和精神向度。因此在網上,新奇、搞笑的作品更有讀者緣,而感情含蓄,富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卻不大受歡迎。網絡文學將文學卸下功利主義重擔的同時,文學的價值也逐漸受到輕視。歐陽友權教授指出“:目前的網絡文學是‘文學’膨脹與‘文學性’匱乏的落差。”④娛樂的文學終究是泡沫,縱使網絡文學基數大,但浮于表面的文字并不能長久存在。怎樣使文字的光彩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雋永長存,怎樣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是網絡文學生產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當代文學不是突如其來的一個歷史,它的發生有一個‘歷史化’的過程,這里不僅有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社會實踐和文化實踐作為它必要的語境和規約條件,須在‘歷史化’的過程中完成必要的資源準備,同時,歷史敘事也須在形式中訴諸意識形態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