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財務核算與會計核算的區別范文

        財務核算與會計核算的區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務核算與會計核算的區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財務核算與會計核算的區別

        第1篇:財務核算與會計核算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財務核算;會計行為;企業管理;決策依據;資金流動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1-0-01

        一、企業的財務核算以及會計的發生機制

        企業的財務核算實質上在早期,主要是屬于微觀經濟學領域之中的一個概念,在后來的發展之中,漸漸以微觀經濟學的知識作為該行為的基礎,進一步對企業的資金回收、分配運用以及籌集進行統籌,而統籌過程當中主要是進行協調、控制、指揮以及組織。企業的財務核算行為,最大的目的就是用最少的資金成本,以此來實現企業的最高效的資金利用率,從而促使企業的股東權益得到最大地兌現,從而促進企業的價值能夠得到實現。因此,企業中的財務核算,其發生機制就是和企業的利益分配機密地結合在一起的,也可以說,企業對于利潤的追求,促使了企業的財務核算出現以及發展。

        企業的會計行為,實質上是具備高度普遍性的經濟行為。會計主要是產生在貨幣計量大發展的時期,其目的在于運用專門的方式系統,并且連續地對企業或者相關單位的資金運行狀況,以及各項資金運動后的結果進行核對以及監督。會計行為在早期實質上只是一種財務上的核對,但是后期漸漸成為以企業的財務核算狀況為基礎的決策參考行為。因為企業的會計行為所能夠涉及的面相對較多,其以直觀地數據形式,對企業的資金流動狀況予以呈現,因此,其對于促成企業的決策,從而形成企業綜合統籌的重要項目。因此,企業的會計行為的發生機制則是建立在企業的綜合管理之上,根據企業的具體發展狀況而提供決策參考。

        二、企業的財務核算和會計行為之間的共同點

        第一方面,企業的財務核算以及企業的會計行為所圍繞的對象是相同的,都是針對企業的資金流動狀況進行反映,其最主要考量的就是企業資金流動的價值實現狀況,因此,企業的會計行為以及財務核算行為,都具備一定程度上的數據統合功能。在針對企業的資金流動狀況的作用過程之中,會計行為主要是側重于對各種相關的財務信息進行決策綜合,而財務核算行為主要目的是對資金流動狀況,以及與此配套的財務行為的有效性考量。

        第二方面,企業財務核算行為和企業的會計行為之間,其所依據的基礎是相同的。這兩種行為的基礎,都是建立在企業在經營以及生產的過程當中所形成的價值,以及這些價值所呈現的經濟信息。會計行為實質上并不是屬于生產的過程,與此同時,財務核算行為也并不是直接在生產過程當中出現,這些行為都是根據資金管理的需求,由各自的發生機制共同促進和發展的,離開了企業的資金管理需求,企業的會計行為和財務核算行為就失去了意義。

        第三方面,會計行為和財務核算行為二者互相交融,形成了管理會計學。管理會計學已經成為了宏觀財務管理核算與會計行為之間聯系的紐帶,并且有著聯系和維護兩種行為關系的重要職能價值。會計行為的預測機能,控制機能以及計劃機能,還有財務核算過程之中的責任會計機能,這些都統一到了管理會計學的學科知識范疇之中。

        三、企業的財務核算和會計行為上的差異點

        第一方面,主要是會計行為和財務核算行為之間的職能存在差異。企業的財務核算主要的職能是兩個,分別是控制職能以及反映職能。而企業的會計行為則在只能上存在更多的差異。實質上,會計行為包含了控制、計劃以及其他的綜合性職能,因此,其職能間的分化也相對更多。會計側重于服務企業的決策,而財務核算更多是對經濟業務的一種客觀數據反映,是對已發生的財務行為以及財務信息進行整合。

        第二方面,會計行為和財務核算的目的是存在差異的。會計行為主要采用更為科學的方法,根據企業當前的財務信息狀況,進一步提出管理決策以及優化策略,其本質上是圍繞企業的利潤實現過程的最大化,從而以較少的資金運轉成本,來實現更好地資金應用率,從而給企業創造出更高的經濟利潤。企業的財務核算行為主要是一特定的統計方法,對已經發生的企業財務信息進行量化核算,從而進行分析、整理,最終形成對企業資金流動狀況的科學反映。

        第三方面,企業的會計行為和財務核算行為的任務是有差異的。財務核算的主要任務是為了更好地對企業已經發生了的經濟行為進行反映,最主要是對經濟業務所產生的原始信息予以賬務呈現,進而為企業提供出更為完善的會計信息。不過會計行為更多是運用多種方法,特別是經濟上的思路,對企業的資金運動進行綜合宏觀的思考和分析,從而對企業如何降低行為風險,從而對利益分配機制的優化等方面提供參考依據。

        四、企業的財務核算和會計行為上的互相影響機制分析

        企業的財務核算是會計行為的重要基礎,而企業的會計行為這是企業財務核算的重要目標。因為企業的財務核算為企業的會計行為提供了豐富,并且真實的原始經濟行為資料,因此,企業的會計分析行為必然是建立在企業的財務核算行為之上的。企業的財務核算行為者必然是服務于企業的會計行為的。企業的會計行為是最佳的經濟調配行為,企業的財務核算所提供的具體資料,最終都是為了實現更為優質的企業會計行為。

        企業的財務核算行為能夠更為直接地體現出企業的資金流動的原始狀況,并且對于企業在資金運轉的過程當中所出現的新狀況以及新問題都能夠直接反應,不過對于市場變化的動態分析,則需要系統的企業會計行為,通過會計行為配合財務上的綜合管理,對各項經濟數據進行分析,從而進行合理化的控制以及科學的預測,最終為企業的財務行為決策提供最為堅實的依據。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企業的財務核算行為和企業的會計行為是密切相關的,企業只有重視企業的會計行為和企業的財務核算行為,才能夠更好地促進企業的科學、健康、可持續地發展,從而在新時期爭取到更多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馮萍.正確處理會計與財務關系,搞好企業經營管理[J].茂名學院學報,2004(5).

        [2]崔賽群.論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的區別與聯系[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1999(1).

        第2篇:財務核算與會計核算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基建工程;財務核算;財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8-0-01

        基建工程是指企業指為實現物質擴大再生產而進行的固定資產投資建設項目,包括建筑工程、安裝工程、購置固定資產及與此相關的其他配套工程等。所謂基建財務,主要是指負責與基建工程相關工作的財務。它具體包括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編制項目概算、工程預決算、從項目建設到項目竣工結束的財務決算全過程。企業要想建設成為一個高質量、高速度、低造價并且合理分配和使用人力、物力、財力。就必須利用基建財務對工程建設計劃執行過程中所體現的資金動向進行科學的、嚴格的核算和監督,為制定基建計劃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以便不斷地改善經營管理工作,充分挖掘內部潛力。

        一、企業基建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1.管理制度不健全。現行管理制度不能適應基本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要求,實踐中可操作性差。有些制度明顯落后于基本建設發展要求,但是在新的制度尚未出臺前、舊的制度又不適應的情況下,基建財務管理也經常出現無章可依的被動局面。尤其是對違反基本建設財務管理制度行為的相關文件,處罰規定不具體,難以掌握處罰的尺度。

        2.監督約束機制失控。部分企業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監督約束機制,將過多的精力投之于項目的建設上,而忽略了對財務的監管,使得財經法規無法貫徹執行,甚至部分企業滋生了腐敗現象;

        3.組織機構不合理。現在很多企業的基建財務管理工作基本都分散在計劃部、組織部、財務部等幾個部門,基建業務會計核算作為單項業務并入財務部門,分散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對項目全過程進行監督和控制。長期以來,有些企業領導認為基建財務是臨時的,專職基建會計人員無關緊要,或者由其他財會人員兼職基建會計。臨時的基建財會人員即使對正常基建業務記賬處理能夠勝任,也無法處理“待攤投資”的攤銷、工程成本的結轉、竣工財務決算等難度較大的業務,更談不上對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投資估算和財務測算方面的內容。

        4.可行性研究分析不足。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常常由于片面領會文件的精神,受到相關行業部門的限制。

        二、加強企業基建財務管理的措施

        1.科學建立基建財務制度。會計科目的設置是基建財務的基礎,一個合理的構架更利于項目的管理。工程技術部門負責工程施工,而財務部門則反映單項工程的資金價值,會計科目、單項工程輔助核算應按工程概算設置。進行一一對應,相匹配。這樣才能準確地核算單項工程成本,才能區別哪些是概算外工程。為工程竣工結算提供全面而準確的依據。避免超計劃、超預算。建立健全基建業務內部財務管理制度,財務人員依據各項制度深入到工程管理中。

        2.強化企業基建財務的管理。要結合各個區域特點,完善財務統一管理制度,深化財務管理體制改革。對重點項目在組建時就要積極比較分析建設資金的統一管理、統一機構人員、統一財務管理制度、統一財務結算和竣工決算。由此形成對企業資金安全運行的統一制約機制,從而規范資金管理,促進資金安全。

        3.做好項目的建檔意識。要做好工程文件、資料的建檔工作為項目可行性研究提供完整的技術數據。首先應從合同簽訂抓起。這樣工程項目的工程文件、資料收集、立卷、歸檔;其次,通過合同進行了分解,加強工程各參與單位完成此工作的責任感,做到各負其責,也為文件、資料的超前控制奠定了法律基礎;再次,加強全程跟蹤控制,加強督導。

        4.完善基建財務管理機制。具體表現在:(1)在基本建設資金的撥付和財務會計核算管理上,創新基本建設撥款程序和統一基建會計核算方法。(2)在基本建設資金監督檢查機制上創新,加強建設資金的源頭管理,明確財政性投資項目的資金必須設立專門專戶進行管理,杜絕濫支挪用。(3)在建設項目工程預算決算和審查上創新,對涉及財政投資項目竣工決算的要進行審計工作。(4)要建立嚴格的報表制度。重點是撥款資金申請表、工程進度表、項目資金到位情況表等。(5)實施有效基建財務管理內部控制的保障措施。基建財務管理內部控制的建立是實施內部控制的前提,是具體控制手段的依據,同樣也是實施內部會計控制的基礎。

        三、加強企業基建會計核算的措施

        1.規范會計核算。新企業會計準則下,會計人員應準確掌握基建核算在會計科目設置、“在建工程”核算內容、固定資產核算方法、資金結轉以及竣工決算等方面的變化;建立新的會計核算流程,摒棄傳統的全項目工程成本核算模式,根據不同性質的投資支出分別進行會計核算;處理好項目概算與會計核算之間的關系,設立完善的明細賬和輔助賬,以確保財務管理部門對項目投資的實時監控;規范竣工決算編制方法,保證會計信息能夠真實、準確、完整地反映出項目資金投入產出情況。

        2.提高財會人員綜合素質。由于企業基建項目的內容呈現出復雜性、多樣性的特點,所以其財務管理及會計核算涉及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也較為廣泛,會計核算工作量大,這就要求財會人員應具備多學科、多領域的專業知識,如經濟學、工程造價學、稅法、會計學等。企業應針對基建項目配備專門的基建會計,以減少會計的流動,使會計能夠很好地完成費用攤銷、工程成本結轉、竣工財務決算等復雜業務,從而確保會計核算工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充分發揮會計監督職能。此外,財會人員還應增強法制觀念和職業道德觀念,認真做好各項基建資料的收集、加工、處理、整理以及歸檔工作。同時向主管部門及時、準確、如實地報送會計報表和會計資料,確保基建項目成本核算的真實性,進而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可靠依據,避免決策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將決策風險降至最低。

        總之,企業應重視抓好基建財會隊伍的基本建設,保證企業基建財務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增強全局意識,服務集團發展全局的同時,還要特別重視加強工程成本的控制,以達到控制基建成本,保證企業財產物資安全完整,維護財經紀律的目的,把工程造價控制在概算內,并保證項目投產后具有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蔡明亮.煤炭企業基建財務管理及會計核算的思考[J].會計之友,2010(21).

        第3篇:財務核算與會計核算的區別范文

        一、會計集中核算模式的主要問題

        第一,預算單位作為獨立的法人,其會計主體地位不明確、職責不清晰。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后,各單位不再設有會計機構及人員,只有報賬會計負責會計單據收集及出納工作。單據錄入、制單、記賬及生成報表均由會計核算中心完成。預算單位完全脫離會計核算工作,一些單位產生錯誤認識,認為預算單位的財務核算工作均在核算中心,賬戶上只要有資金便隨意使用。

        第二,缺乏統一規范的經費開支標準,在中心核算的各單位間分配不均。由于歷史原因,各單位的資金來源渠道、財務管理制度各不相同。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后,會計,核算中心本可在資金支付環節,對經費支出統一監督管理,但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和依據,執行起來較困難,一些權力部門及單位巧立名目發放獎金及補貼時有發生,這也造成了各單位間新的不平衡等諸多問題,制約該模式的進一步發展,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

        第三,會計核算與實物資產管理脫節。會計集中核算模式下,核算中心根據單位的單據及財產物資驗收單人賬核算,但實物資產仍由原單位人員管理,原有資產管理模式下,財務人員參與的賬實符合性驗證環節缺失,造成實物資產管理相對簿弱。

        第四,各單位報賬員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制約會計集中核算工作效率的提高。由于各單位取消了原銀行開戶與會計出納崗位,原有財務人員部分轉崗,加上部分單位領導對報賬工作重視不夠,報賬員無會計從業資格,對本單位支出項目填列不清,會計基礎工作受影響,從而對進一步提高會計集中核算造成了困難。

        第五,憑證賬簿等會計資料在核算中心保管,規模龐大。一方面中心不堪重負;另一方面單位如需查詢資料,事無巨細都要到中心檔案室查閱,極為不便。

        第六,核算中心人手少與集中核算工作任務繁重的矛盾尤其突出。由于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提高了錯賬的概率,也造成報賬會計長時間等候,不方便日常事務的處理。中心人員忙于制單、記賬、報表打印等日常財務核算工作,無法幫助單位進行深入財務分析,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

        二、會計集中核算向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轉型的可行性分析

        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的財政體制不能保證所有的財政性資金都能通過國庫進行收付,我國公共財政體制改革處起步階段,部門預算不夠細化,預算追加調整較多,預算剛性不夠,尤其是縣鄉財力還相當薄弱。因此。要全面實現國庫集中收付制還較為困難。但根據我國的國情,在構建公共財政框架時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可以分階段來實現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在條件不成熟的部分單位實行遠程報賬下的會計集中核算。

        會計集中核算模式與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有許多共同之處。清理統一各類賬戶,實行工資統發,在政府采購業務中財政性資金直達供貨商。核算中心以往對經費支出的有效監督,為轉型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與經驗參考。利用會計核算中心現有人力物力等條件,在保留原有機構編制的基礎上,增設國庫支付管理職能崗位。新的核算中心將實現一科室多職能,機構設置更加精干高效,基層單位辦事更加集中便捷。

        三、會計集中核算模式向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轉型的實施

        首先,建立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國庫單一賬戶體系是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后,財政性資金存儲、支付及清算的一套獨立賬戶體系。主要由以下賬戶構成:國庫單一賬戶,財政部門在中國人民銀行開設,用于核算和反映納入預算管理的財政收支活動。財政零余額賬戶,財政部門在商業銀行開設,核算和反映實行財政直接支付方式的財政性資金活動。單位零余額賬戶,財政部門為預算單位在銀行開設,核算和反映預算單位在財政授權用款額度內實行授權支付方式的財政性資金活動。預算外資金財政專戶,財政部門按規定在銀行開設,核算和反映預算外資金的收支活動。特設專戶,經上級部門批準,財政部門在政策性銀行或商業銀行開設,記錄、核算和反映納入預算單位的特殊專項收支活動。

        其次,規范財政收入收繳程序。財政性收入分為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其繳納分為直接繳庫和集中匯繳方式。一是對縣級各項稅收收入,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均采用直接繳庫方式。經征收機關審核無誤后,區別收入性質,由交納義務人將應繳收入直接繳入國庫存款賬戶。二是法律另有規定的應繳收入,采用集中匯繳方式。由征收機關在規定的時間內,區別收入類別,匯總繳入國庫存款賬戶。三是實行非稅收入“銀行代收”管理辦法后,對繳入“銀行代收”管理并繳入財政非稅收收入銀行歸集專戶的應繳收入,由財政部門區別收入性質,分別劃歸國庫存款賬戶和非稅收入匯繳專戶。

        再次,規范國庫集中支付程序。國庫集中支付包括財政直接支付和財政授權支付兩種類型。財政直接支付程序包括:(1)基層單位申請時,應填制財政直接支付用款申請書,加蓋預留在國庫支付管理中心的印鑒,報一級預算單位審核簽署意見后,附上財政局需要的有關資料,向國庫支付管理中心提出用款申請;(2)國庫支付管理中心根據預算單位的申請,對預算單位用款申請的印鑒、額度及有關資料進行審核后,簽發財政資金支付憑證送銀行;(3)銀行審核確認財政資金支付憑證后,通過財政零余額賬戶將資金支付給收款人,并將付款憑證回單送國庫支付管理中心;(4)支付完成后,國庫支付管理中心開具財政資金直接支付入賬通知書給一級預算單位;一級預算單位負責向所屬基層預算單位提供記賬依據;(5)預算單位根據支付情況,向收款人索取發票并據此入賬。財政授權支付程序包括:(1)預算單位根據國庫支付管理中心下達的授權支付用款額度,簽發財政資金支付憑證送銀行;(2)銀行審核確認財政資金支付憑證后,在授權支付額度內通過單位零余額賬戶辦理資金支付手續;預算單位需要提取現金,應按照《現金管理暫行條例》等有關規定辦理提取現金的手續;(3)銀行向收款人付款后,將付款憑證回單送預算單位,同時向國庫支付管理中心反饋授權支付執行情況。

        最后,會計集中核算采用遠程報賬模式。對條件不成熟未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單位仍沿用會計集中核算制度,并采用遠程報賬模式。遠程報賬是通過租用電信寬帶線路,組建VPN虛擬通道,中心增

        設防火墻及入侵檢測系統,預算單位由報賬員通過LAN或ADSL登陸中心服務器,進行遠程錄入、記賬、結賬、生成報表、打印賬簿等操作,會計核算中心工作人員只負責審核及對賬工作。每月初,財政部門按年初預算安排向各單位下撥經費,預算單位根據收到的銀行到賬通知,將匯入款項入賬。報賬員在本單位完成經費支出的日常報銷單據錄入,送中心審核并由中心開具現金及轉賬支票,支票由報賬員送銀行辦理現金及轉賬業務,取得付款通知后,完成生成憑證、記賬、月結、生成會計報表、打印賬簿等工作,財務資料全部在各預算單位保存。

        四、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較遠程報賬會計集中核算模式的優越性

        會計集中核算模式向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轉型存在較好的工作基礎,對單位資金支出監督管理及會計核算積累了許多經驗,對單位各方面資金性質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實現轉型后,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優越性更加突出。

        第一,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促進各級財政部門加強預算工作,提高預算剛性,杜絕了預算執行的隨意調整。促進有關部門統一津貼、補貼發放標準,利于各行政、事業單位財力協調平衡。防止各單位間的收入差距懸殊和不均現象。

        第二,有利于政務公開,加強預算執行的透明度。預算單位的經濟業務以部門預算為支出依據,經嚴格的審批程序,使單位資金支出管理更合理,從而加強預算約束。

        第三,有利于盤活資金,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在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下,財政集中支付和財政授權支付兩種方式均使財政資金直達供貨商和勞務提供者手中,改變以往資金層層劃轉,減少了財政性資金的國庫外滯留,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財政資金高效運轉的潛力。

        第4篇:財務核算與會計核算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會計;統計;財務管理;結合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13-0092-02

        1 會計和統計在理論和技術上的聯系

        在許多方面,會計與統計都是相互滲透和相互補充的,它們從不同的角度收集和分析經濟活動資料,為管理和決策提供信息,從而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在醫院的經營管理中,會計和統計通過各自的職能來完成經濟核算、監督和服務的共同目標,它們的總目標是一致的。核算目標的一致性導致了它們資源的共享,它們根據相同的原始記錄或原始憑證,相互使用對方的核算資料來完成各自的核算任務。統計學作為一種數量計算與分析技術已廣泛運用于醫院會計核算的各個環節中,很多會計方法都是系統地采用統計方法來處理。醫院日常的經濟業務核算,如急診的病人人次、病人人均費用、藥品收入費用的核算等都采用統計方法核算;財務會計中存貨計價的平均移動法和加權平均法的原理就是統計學的平均數原理;管理會計中醫院經營狀況預測所采用的時間序列法,審計中的審計抽樣技術,財務分析中的因素分析法、連環替代法等都屬于統計方法的范疇。在統計領域會計方法的應用也相當廣泛。在核算方法上,統計借助了會計的復式記賬原理,根據各賬戶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對應的要求,使醫院日常經濟運行過程中錯綜復雜的內在關系科學地聯系起來;醫院統計工作多以會計資料為依據,許多統計指標從會計數據中取得;醫院統計體系中的資產負債核算,流動資金核算都大量采用了會計資產負債表的數據、賬戶設置、會計平衡式等。

        2 會計和統計的協調統一的必要性

        2.1 會計和統計的協調統一為醫院提供重要的基礎信息

        會計和統計都是獲取原始的數據信息,運用不同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加工整理,提供經營情況和財務活動信息。統計通過對醫療服務數量方面的研究,提供統計信息;會計通過對醫院的經濟活動和財務成果進行核算與評價,提供財務信息。在醫院管理信息系統中,會計和統計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是最基礎的信息,醫院其他信息都源于會計和統計信息,或者是在兩者提供的信息基礎上進行再加工和開發利用。

        2.2 會計和統計的協調統一是醫院科學決策的依據

        會計、統計信息是醫院管理者科學決策的依據,通過財務統計信息,醫院決策者可以了解醫療收入、醫療成本、資金運行等財務信息,還可以了解病人醫療需求、醫療費用、藥費比重、門診量、病床使用率等統計信息,這些信息是醫院制定發展戰略、業務發展計劃的基礎。會計運用價值量方法,反映和控制資金循環、收支情況;統計運用實物量和價值量雙重方法,反映醫療活動的全過程。會計和統計做到相互協調,醫院對信息的獲取和處理才能更加及時準確,進而提高醫院決策的準確性。

        2.3 會計和統計的協調統一是醫院資源有效配置的依據

        依據會計、統計信息合理利用有限的資金,優先發展醫療服務急需、經濟效益高的項目;依據本地區衛生資源分布、配置情況,進行市場調查和論證,購置大型醫療設備,減少資源的浪費;根據醫院的門診量、業務收支和床位周轉率等信息,對病房的床位進行合理規劃,調整科室設置,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醫療服務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需要財務、統計工作者運用不同的技術方法合理、有效地處理會計、統計信息。

        3 會計和統計在醫院管理中協調統一的思考

        3.1 國家政策應給予支持

        財政部門應結合目前醫院發展狀況以及經濟核算體系、財務會計制度的需要,積極配合;從理論上給予指導,從政策方針、法令法規以及體制制度等方面加以規范,為統計核算與會計核算的一體化創造條件。

        3.2 醫院管理者轉變觀念,重視會計和統計工作

        醫療市場的快速發展和新醫改的不斷深化,醫院管理者應該重視財務統計信息在醫院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利用財務統計信息資源,合理配置;重視會計和統計相結合后對醫院經濟運行的各個環節的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作用。要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體系,提高會計和統計信息的質量,強化財務管理的分析、監督職能,完善財務人員的管理體系。同時正確處理好會計和統計工作的關系,加強會計與統計工作的聯系。

        3.3 統一會計和統計核算的指標口徑

        由于會計和統計在研究方法、內容及服務對象上的區別,兩者在指標口徑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具體工作中應本著的原則進行調整,相同指標應盡量保持在計算口徑和計算方法上的一致性;有差異的指標應配備明確的使用說明,以避免使用者相互混淆、理解錯誤。

        3.4 完善醫院管理信息系統

        管理信息系統現已成為收集、傳輸、加工和使用信息的現代化渠道,對醫院信息資源的收集與分析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會計和統計的協調提供了一個完善的平臺,建立會計、統計、信息系統有機結合、協調統一的信息資源的處理和分析系統,既能夠發揮統計綜合分析的功能,又能消除會計數據多元化的弊端,保證了會計與統計的相互協調,對加強醫院的事前預測、財務分析和財務控制有重要的意義。

        3.5 完善部門設置,加強人員分工協作

        當前會計、統計往往分工明確,但各行其是、各取所需,影響了會計資料和統計信息的互通與互動,會計、統計人員難以取得各自需要的資料。在實踐工作中,統計工作許多數據都來源于會計資料,借鑒了財務核算的大量基礎資料,統計的許多工作是對財務數據進行再處理和深加工,統計人員要熟悉會計處理方法,使所提供的統計信息與會計信息相一致。而會計涉及的成本分析、量本利分析等方法是利用統計技術,會計人員要學會用統計方法對經濟數據作全面分析、預測。會計和統計工作者要了解和熟悉會計和統計的資料能在哪里使用,怎樣相互利用,充分發揮會計和統計資料的作用,提高醫院管理工作的效率。這就要求會計和統計在人員分工上加強協作,使會計人員和統計人員在相互借鑒的高度上各司其職,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自的領域。

        4 結 論

        會計與統計作為醫院經濟管理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滲透在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兩個相對獨立的領域之間既有聯系,也存在著許多差異,發揮管理者的智慧,利用兩者的協調統一為我們提供有利的管理依據,是提高醫院經濟效益,增強醫院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譚永生.對企業會計和統計相互協調的思考[J].財會通訊,2004(4).

        [2]吳如瑾.試論統計與會計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相互結合[J].上海統計,2000(9).

        第5篇:財務核算與會計核算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林業會計信息化 會計信息化建設 發展目標

        目前,我國林業正處在一個由以木材利用為主的傳統林業向三大效益兼顧,生態效益優先的現代林業轉變的過渡時期。林業的地位特殊,在國家生態建設中居首要地位,其性質特殊既是基礎性產業,但又是公益事業,生產活動的公益性突出;生產過程特殊,如林木生產期比較長;資產性質特殊,如林木資產屬于生物性資產;資金構成及運轉方式特殊,除了企業資本金、社會公共財政資金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企業經營目標特殊,即首先考慮的應該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其次才是經濟效益。

        林業會計區別于農業和其他行業,有著特殊核算內容的會計核算。需要在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前提下針對林業的特殊性制定一個專門的會計核算辦法,即林業會計核算辦法。目前林業會計核算的范圍相對較窄,林業經營單位四套會計核算制度并存在僅適用于特殊林業經營單位和特定的經濟業務,會計信息披露不夠完整也不夠充分。

        一、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林業部門會計信息化是指采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網絡系統對傳統的會計模型進行重整,建立信息技術與會計學科高度融合的,充分開放的現代林業會計信息系統,使業務處理高度自動化,林業部門的信息高度共享,能夠主動和實時報告會計信息。目前,林業部門信息化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影響著領導的決策和林業效益的評定。

        1.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中,“信息孤島”日漸突出。當前,林業會計還沿襲傳統的事業單位管理模式,在傳統的林業會計模式上,會計的管理目標是站在國家的角度反映營林生產單位的行政綠化任務和森林覆蓋率目標的完成情況。向上級主管部門提供所定的報表和數據,既不考慮經濟效益,更不重視生態和社會效益。會計部門核算的營林資金耗費的數據與營林部門的營林數據互不交流,造成內部財務數據與業務數據不能共享,從而失去了對營林生產全過程的反映和控制職能。營林生產周期長,每年不斷投入多年后一次產出,短期內不能形成產品,成本得不到及時補償,林業會計信息系統與林業部門外部信息系統隔離,林業部門不能主動、直接從外部系統獲取信息,林業部門以外也不能根據自己的需求獲取信息,影響林業企業的市場化建設。

        2.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中,成本核算信息準確度較低。從實踐看,現行林業會計未能將資源與環境帶來的經濟問題很好地納入林業成本核算體系,在會計計量方面缺乏對資源與環境會計對象的有效計量,這集中反映在未能用會計計量反映、監控、控制環境資源及耗費與補償問題。因此,現行林業會計核算體系無法滿足社會各界日益增長的對資源與環境問題提出的信息充分披露提供的客觀要求。即以成本為定價基礎的木材價格中,作為原材料消耗掉的森林資源價值缺位和森林資源的消耗不能計入木材成本。信息的短缺使林業部門無法實時了解和預測資金需求,不能適時地管理,不可能實現落實到每一環節的成本核算,以有效控制成本。

        3.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中,并行的多種會計制度制約著林業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長期以來,我國國有林區和集體林區分別實行不同的財務會計制度,國有林區中的森工企業與國有林場和苗圃也實行不同的財務會計制度,強調部門特點和經營方式的不同,這就造成會計政策、會計方法和會計報告體系在不同林業企業之間不統一、不可比,使同一筆經濟核算業務出現不同的會計規定、不同的會計核算程度和方法,產生不同的會計信息,給國家的宏觀調控帶來一定的困難,各林業會計新使用者不能了解完整的林業會計信息。

        4.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中,不同信息化程度制約林業會計信息的交流。當前實行會計電算化的林業單位很少,而且分布極不均衡,主要是大中型林業企業采用,經濟好、有先進管理水平的企業較多采用,管理水平落后的企業較少采用;會計電算化還沒有在縣級林業局普遍推開,縣級日常財務核算仍然以手工操作為主。財務軟件的開發、使用未能實行統一的標準,各單位所用軟件比較混亂,導致同行業數據接口、使用方法不一樣,報表匯總、數據查詢、數據傳輸很不方便。這不僅難以適應財政改革的需要,也不能適應網絡化財務監管發展的趨勢,更不利于財務管理的職能的履行和效益的發揮。因此,信息的迅速傳遞對林業顯得尤為重要,以會計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對管理決策的有效性產生重大影響,實施會計信息化成為林業財務工作的當務之急。

        二、林業部門會計信息化建設工作的發展目標

        目前,由于林業部門下屬單位較多(如有林場、苗圃場、木材公司、膠合板廠、林業站等),業務流程各異,所實施的會計制度各不相同,同時,各單位的會計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人員素質也差別較大,信息化應分階段實施,不能一蹴而就。

        1.會計核算信息化。在省、市、縣林業局和部分基礎較好的林業企業,可逐步利用excel軟件、通用財務軟件及網絡結構建立各自的會計核算信息網絡,進行會計核算,處理有關財務數據,提供會計信息資源,實現會計核算信息化。會計核算的具體內容不僅包含企業單位核算,而且兼容事業單位核算,以及林業專項資金的核算。在會計核算方法上從會計科目設置會計憑證填置會計賬簿登記成本計算會計報表編制,都能逐漸過渡為計算機處理。在林業會計信息提供上尤其應注重對生物資產———各種林木資產的成本會計信息的提供,有利于林木資產價值評估。因林木生產周期長,成本費用發生較高,計算機的核算和高度的數據集成化使林木資產信息更為真實可信。

        2.會計管理信息化。上級林業部門將所屬單位的會計核算信息利用網絡聯結起來形成單位的會計管理信息系統。這樣林業部門以外國家有關經濟管理、監督部門就可以很方便地通過網絡進行財務檢查和專項資金使用情況分析,單位也可以利用網絡及時地進行財務報告的傳送等。林業部門內部可利用信息幫助財會人員合理籌措和運用資金,節約生產成本和經費開支、提高經濟效益,有效地實施會計的基本職能,即會計預測、財務計劃、會計控制和會計分析,使會計信息系統與單位其他系統實現即時的信息互動,不會形成“信息孤島”。

        3.會計決策信息化。會計決策信息化是會計信息處理的最高階段,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將會計信息系統與林業其他管理子系統充分融合后,實現對林業產品的銷售、定價、林木資產的成本確定、林木資產的價值評估、營林資金的籌集、林業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取舍等內容的正確決策,充分利用大型數據庫技術,進行決策。以達到對會計業務信息化管理的最佳經濟效益,其決策內容包括:融資決策、投資決策、經營管理決策。

        三、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實施的建議

        1.建立基于互聯網的web式會計信息模式。web式會計信息模式基于林業單位的內聯網和網站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相融合的財務軟件網絡化模式。林業部門下屬單位的分散性、邊遠性決定了需要網絡技術來發展會計信息化。林產品的銷售使得電子商務功能在財務及管理軟件中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將成為會計信息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與傳統會計軟件相比,網絡會計軟件需全面采用網絡計算技術,網絡化管理,實現數據的集中化管理、遠程報表、遠程報賬、遠程查賬、遠程審計以及財務監控等功能,網絡會計軟件還需具網上支付之類的各種網上輔助功能。

        2.統一開發行業特色軟件,增強財務軟件本身功能。目前通用的商業性財務軟件滿足不了林業部門多種核算制度并存核算的特殊要求。林業部門可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適時配合通用會計軟件定點開發配套的會計軟件。同時,考慮到會計信息化軟件下的會計軟件在設計中應將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相結合,開發功能強大的會計決策支持系統和專家系統,軟件應最大限度地做到各數據信息的共享,體現出林業的生態效益信息、林業的環境成本信息、林木資產的蓄積量的信息、營林投資項目信息、退耕還林補貼信息,林業會計軟件信息不再局限于財務信息,必須擴展到業務信息,做到與財務業務的協同,滿足林業行業的特殊性。如在林木資產核算的會計期間就可設置與林調活動周期一致,3年~4年為一個會計期間。

        3.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的人員組織。在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中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員,一個精干的信息化實施小組。由林業部門主管領導任組長,成員應包括信息中心、財務、供應、倉庫、銷售等部門的人員和財務軟件公司的實施人員。操作財務軟件的人員要進行培訓,采取離崗培訓和在崗培訓等多種形式的培訓方式,除有針對性地進行財務軟件操作培訓外,還須進行網絡技術、理財理念的培訓,使相關人員即時掌握工作的知識和技巧,增強他們參與會計信息化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和適應能力、創新能力。

        4.建立規章制度,加強會計信息化建設的內部、外部控制。林業會計信息化下的內部控制,不應只局限在財會部門范圍內,也不應僅僅停留在對會計環節的監控上。可以考慮向圍繞會計工作或者發揮作用的領域適當拓展,這有利于單位內部控制的全面協調發展。同時,實施會計信息化不僅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如會計信息化崗位責任制、會計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檢查管理制度;而且要嚴格執行管理制度,這才是會計信息化系統順利運轉的保證。對于web式會計信息模式還需從技術上采取措施,在企業內部網和互聯網之間架一道防火墻,防止黑客和計算機病毒的襲擊,保證林業單位內部網中敏感數據的安全。

        四、總結

        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將會給林業單位的財務管理理念帶來根本性改變,使得財務人員更注重理財、注重三效益的并存;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將使會計信息更為準確、及時、高效地提供,會計工作效率將極大提高;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將使財會人員的知識結構得以更新,素質不斷提高,樹立良好形象;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將使林業單位的整體管理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可集中精力搞項目、抓落實、出效益;林業會計信息化建設將使林業單位內部之間、內部與外部的信息交流更為廣泛,從而促進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轉。

        參考文獻:

        第6篇:財務核算與會計核算的區別范文

        (一)會計制度和稅法在原則規定上的差異

        在基本準則規定上,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的會計核算要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即企業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的費用,無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該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然而,稅法的規定卻不完全承認權責發生制的適用性,其在企業的收入確認上傾向于權責發生制,而在費用的確認上卻更傾向于采用收付實現制。例如,在企業增值稅的賬戶處理時,企業在明細科目上還必須設置“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應交增值稅——已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等子項目,由此可見,其會計處理并不完全是按照權責發生制確認核算的,是按照收付實現制原則進行的。這正是會計制度和稅法在原則規定上的差異體現。

        (二)會計制度與新稅法已消除的差異

        新稅法的施行,加上新會計準則明年的更大范圍內執行,這兩者的同時實行不可避免地要加大企業會計處理與稅法處理的難度。因此,有必要了解新稅法實行前后與會計制度已經消除的差異,這將有利于企業更加明確以往存在的稅法與會計制度差異的影響。新稅法和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消除了原先的差異有20多項,比較典型的有:向本企業職工發放本企業生產的產品、非貨幣性換出存貨、債務重組償還存貨等,原企業所得稅法視同銷售、原會計準則制度不視同銷售,而按新準則應該視同銷售,從而使稅法與會計的差異被消除。

        (三)新稅法實施后會計制度與稅法新增的差異以及其在資產要素等項目處理上的差異

        新稅法施行后在企業所得稅核算問題上也產生了新的差異,如新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的期末資產計量應該應用公允價值的方式核算計量,并將公允價值與相關資產的賬面價值之間的差異計入當期損益或者所有者權益賬戶,但是在新的稅法當中并沒有對這方面做出規定,也就是這種核算方式在稅法上還未得到認可。此外,在資產要素核算上,會計制度和稅法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的存在會影響資產要素的會計核算。例如,會計制度對于固定資產等資產要素的處理強調加速折舊與提前攤銷資產,而稅法則要加上一些限制性條件。如固定資產折舊,會計上規定折舊方法、折舊年限和殘值估計、應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范圍等企業可以自主決定,而稅法上卻明確規定,企業的會計處理如與稅法規定不一致,計稅時應按稅法規定調整;又如待攤費用,會計上規定如果待攤費用的項目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應全部計入當期損益,而稅法則強調要按規定期限如實攤銷等。這些規定細節上的差異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會計核算和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

        (四)會計制度和新稅法在權益、負債、收入等各要素規定方面表現的主要差異

        由于會計制度和稅法在原則規定上的區別,進而使得兩者在權益、負債、收入等各個具體會計項目上的定義、確認方法以及核算方式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別。例如:會計制度上對于收入的確認就明顯和稅法上收入的確認標準不同,使得會計期末企業要針對收入項目作一系列的納稅調整;又如在接受資產捐贈、轉增資本等權益核算上,稅法和會計規定的核算方式和確認標準也存在細節上的差別。

        二、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及會計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會計制度與稅法的差異表現得越來越明顯。這種差異的存在與我國不同時期的經濟體制變革有較大的聯系。我們知道會計制度是會計工作所要遵循的規則和程序的總稱,而稅法則是國家法律調整稅收關系的法律規范,因而這兩者在會計實務工作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尤其是新的所得稅實行以來,這種差異就更明顯了,據不完全統計,新的所得稅法與會計制度的差異,相比以前增加了20多處。對于這種差異的存在我們應該客觀地分析并加以協調,以下將詳細分析這兩者之間差異的表現形式、原因以及協調的具體措施。

        三、我國會計制度與稅法存在差異的原因

        (一)會計制度和稅法各自制定目的的不同是兩者存在差異的直接原因

        我國制定的會計制度是為了能夠準確地反映企業經營狀況以及財務情況,為企業管理者、投資人以及相關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實和可靠地財務信息作保障;而稅法制定的目的是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和效率,利用稅收杠桿進行宏觀調控,調節收入分配。同時,兩者之間又有一定的聯系,會計制度約束下的企業會計信息是企業核算納稅的主要參照依據,稅法對于會計制度的規定具有約束和控制作用。

        (二)所依據原則的不同是會計制度和稅法差異存在的前提條件

        會計制度所遵循的原則有:謹慎性、實質重于形式等,這些會計核算的原則在稅法核算中也是認可的。然而,新稅法在此基礎上又具有一些自身的原則:收入平衡原則、公平原則、客觀原則、行政管理原則等,這些與會計制度核算的基本原則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有時候是相背離的。因此,這些基本原則的差異導致了會計制度和稅法在會計業務和會計方法選擇上不可避免地要存在差異。

        (三)經濟發展狀況是會計制度和稅法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

        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不斷深入,與企業會計制度相關的會計準則不斷地得到修改和完善,稅法也是如此。從前,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屬于全民所有,本質上是國家的,會計制度體現的也就是國家的財政需要,因而當時的會計制度和稅法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當前多種經濟成分的存在和發展,企業代表的不再僅僅是國家的需要了,企業和國家之間的利益目標存在差異,這是經濟水平發展的結果,也是導致會計制度和稅法出現差異的主要原因。

        四、我國會計制度與稅法差異的協調

        由前面的原因分析可知,當前我國會計制度和新稅法存在差異是由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是一種必然的現象。經濟發展中在制定會計制度時考慮給予企業更多自主理財權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國家財政收入的需要。所以,當前正確協調好新企業會計制度和新稅法之間的差異對于企業和國家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部門間的溝通,明確會計制度和新稅法法規各自調整的范圍

        我國的會計制度制定部門為財政部,而稅法的制定部門為國家稅務總局。因而在各個制定法規時兩個部門間應該加強溝通,盡量使得財政部門制定出來的會計制度不僅能夠滿足企業會計核算的正常要求,同時,也能夠滿足納稅調整的需要;同樣的稅務總局制定出來的稅法制度也應該盡量在會計制度的合理范圍內,盡量使得企業的納稅調整工作降到最低。同時,在具體施行制定工作時兩個部門要加強調查研究。在密切聯系企業實際的基礎上制定會計制度和稅法法規。在出臺每一個政策法規前都要充分地思考和準備,經過充分論證并且結合實際現實情況。

        (二)強化會計制度建設,嚴格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報告以及處理方法的選擇

        企業會計信息所披露的質量受到多重原則的限制,如相關性、實質性等,所以絕對可靠又準確的會計信息不太現實。因而在實際會計制度規定中應該綜合考慮多方面的需求,強化會計制度建設時要考慮使得會計信息能夠盡量滿足多方面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明確會計制度相關信息一方面可以通過簡化年度會計報表、利用英特網實現財務報告的實時監控、提高會計信息披露的透明性來著手;另一方面,企業在做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報告以及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時,應該嚴格按照會計制度及相關準則的規定,不能因為臨時的納稅核算而擅自調整會計處理方法。

        (三)完善新稅法相關內容,鼓勵企業進行合理的納稅籌劃

        隨著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的順利施行,我國的企業會計制度已經越來越國際化了。因此,在這個基礎上稅法相關內容應該及時跟上,對于會計制度中規定的新內容,稅法應該及時加以規范,爭取借鑒國際上的先進做法和法規。在此基礎上,國家應該鼓勵企業積極展開合理的稅務籌劃,爭取達到企業里面會計制度和稅收法規應用的共同發展,在實務中實現兩者的合理統一、平衡發展。

        (四)具體會計業務操作選擇恰當的會計處理方法以協調新會計制度與新稅法

        由上面的差異表現分析我們知道,會計制度和稅法在實際會計核算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各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以及報告等各個環節的工作都要嚴格依據規定操作,盡可能針對不同企業的類型選擇不同的處理措施。對于有條件的大企業可以在會計核算之外增設稅務會計核算,以保證經濟業務正確核算的前提下應納稅款核算的效率和準確性。對于小企業則可以靈活會計核算,同時嚴格納稅核算,如可以取消八項減值準備和預計負債,實行資產報損和預計負債經稅務部門批準后據實入賬的方法,這樣可以消除時間性差異。另外,在制定準則和稅法時應該傾聽多方面的意見,爭取兩者都能夠在實務操作中日趨完善。

        此外,也應該明確有些會計制度和新稅法的差異是不可協調的,如依據新所得稅法的規定,企業年末應收賬款應該按照其余額的5‰計提壞賬準備;而按照新的會計準則制度的相關規定企業可以采用賬齡分析法,依據實際情況可以計提的壞賬準備比例遠遠高于此數值,這時候的差異就沒有辦法協調,而只能按照稅法規定進行調整。所以,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應該綜合衡量稅法和會計制度,選擇適應具體會計業務的核算方法。

        第7篇:財務核算與會計核算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有效結合

        一、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概述

        1.企業會計含義

        會計隨著經濟活動的開展而誕生,經濟活動離不開經濟核算,會計用貨幣為計量單位,對經濟活動給予記錄跟蹤、全局監督與反映,也是企業正常運行、創造利益的基礎。隨著科技進步與網絡信息化,會計計量手段發生了巨大變化,會計在經濟組織的地位也越發重要。通常的企業管理序列中把企業組織的會計功能劃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部分。

        以往企業傳統觀念中,財務會計多是針對企業與外部業務聯系中的財會功能;管理會計主要發揮企業內部運行的財務監控與核算。隨著現代企業功能不斷改進與多元,這種傳統的會計理念和管理運行方式已經不適應企業自身和市場機制的全面發展,經濟運行與企業自身發展需要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功能統一結合,發揮其綜合參與企業管理經營的功效,以適應經濟形勢的新發展。

        2.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區別與聯系

        財務會計也稱“傳統會計”,即根據企業發生的經營過程給予財務核算與監控行為,以企業相關債權人、投資方或政府作為企業提供經濟數據核算目標采取的經濟管理行為。作為經營運行的基礎管理工作,通過各種會計監督功能與基礎數據提供企業決策依據,幫助企業制定正確發展戰略;管理會計也稱“對內報告會計”,以企業經濟行為考察并提高企業內經營能力為宗旨,由管理和成本會計組成,它要求以發展角度,依照企業經營行為審視管理每個階段的結構與發展,全面幫助企業設計未來發展趨勢,從提供相關數據支撐。

        財務會計重點以會計準則為基礎,對企業內部經營全面核算和監控,對企業獲取利益、成本及費用支出、利潤構成與分配進行財務報表,作為企業經營狀況反映數據基礎,并據此具體反應出企業盈利與承付能力。而管理會計作為會計管理重要組成,需要把會計理論與管理功能融合,向企業決策層提供管理需要的數據與管理決策選項,幫助企業決策層企業管理日常工作,提高企業經營決策能力。

        對財務會計需求體現在及時與準確的反應企業經營管理態勢,為上級或相關政府機構報告企業運行情況,要求財務會計遵守相關國家準則于法規,針對企業內部運行、經營分析評估匯總;管理會計將管理功能融入日常工作中,擺脫會計核算傳統,形成以會計成本中心的預測功能。財務會計以企業經營的貨幣為計量依據,對企業經濟運行情況給予核算與監督;管理會計以改變成本法對企業的經營行為進行預算評估分析。

        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均以企業的經營行為作為核算主體,前者以歷史信息為基礎,后者以經濟情報于未來評估,二者信息處理方式及服務目標不同,但幫助企業決策層做好企業經營決策的基礎輔助功能是一致的。

        二、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結合基礎

        (1)財務與管理會計的結合優勢。雙方信息采集和來源不同,互相融合能夠使得兩者相互補充,降低企業管理成本。財務與管理會計互相融合幫助企業管理人員決策層提供經濟信息,為企業決策提供數據與管理服務,適合當今企業發展趨勢。首先二者融合是企業增效的必然要求,隨著企業競爭日趨激烈,要求企業形式發展及時作出正確判斷和決策。傳統模式中,多以財務會計信息為基礎,對以往的經營活動信息掌控,缺乏未來經營行為評估,決策缺乏全面性和科學性。其次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采用不同計析依據,信息采集與側重各不同,但由于兩者都是以企業的增效創收為目標,對企業經營活動做出整體正確的分析,提供了結合的理論基礎。

        (2)近來我國會計信息的發展為二者的結合鑒定科技術基礎,財務報年表為企業經濟行為提供基礎和分析,使得企業決策能夠得到科學數據基礎,現代網絡與通訊技術發展也為兩者之間結合提供了資源共享物質基礎。各財務教育與培訓的發展與信息化,并且不斷融入管理理論與信息理論,隨著培養更多的會計管理人才,鑒定了完善的人才保障,會計資格認證得到企業重視,更多的財會人才加入到各種類型的企業會計管理隊伍中,使得企業會計管理水平得到了整體提高。以科學理論為前導程序,采用科學手段發揮自己的受托和管理介入,使企業經濟信息與財務管理活動遵循管理規律運行,這要求二者充分發揮能動管理,更好地為企業經營活動做出 “會計職能信息提供與管理控制”。

        (3)市場經濟日趨完善,現經濟管理對會計所承付經濟責任環境出發,歸納財會為反映和控制職能,通過科學分類將不同性質的會計事項結合表現,以完成會計事項本質,為整個企業管理信息奠定基礎,通過會計信息服務于企業管理者,提供參與決策的依據;也服務于企業投資者或政府相關部門,以及國家財稅、金融和審計等作用。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經濟體制改革;科學技術與企業內部管理革新,會計信息和會計控制其職能發揮,通過前者表達反映職能,而經過后者完成其控制職能。把會計的崗位職權力統一起來,并且完成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的統一。

        三、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結合形式思考

        (1)財務與管理會計里理念結合。二者結合對于提高企業經營和增效能力具有多種優勢,也存在著可能性基礎,多數企業認為財務是企業經營過程對資金核算和與跟蹤,輕視會計管理功能,有必要在企業今后將會計的管理職能充分利用和發揮,把管理功能與會計核算功能有機結合在一起。注重企業管理人員與財務人員的培訓和會計知識的更新,通過相應的講座與考核來強化會計管理人員的理念和業務素質提高,依照實際經營需要培養或引進符合要求會計管理人員,增強企業會計管理水準,為財務與管理會計的結合提供觀念與人才的保障。另外會計涉及的貨幣數量較大,也要重視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培養和監控,避免企業潛在的不必要的損失。

        (2)企業機構設置中二者同屬于一個機構或序列,管理財務的應用在中國近代企業財務管理中比較滯后,但其理念卻并不缺乏,對于現代財務管理而言,二者結合隨著經濟發展與企業自身需求不斷緊密,管理會計依靠財務會計的信息收集與來源支撐,企業經營管理需加強管理經營水平,財務與管理會計的結合,能夠增強財務管理綜合水平,同時也降低企業管理成本和資源損耗。

        (3)二者在經營活動中的結合。科學合理的制定戰略目標與生產經營方針,需要結合企業經營環境,自身運行能力及競爭態勢,而這些離不開各種相關數據和科學分析評估的支撐,目標信息數據庫依據企業經營過程中的采集和分析匯總,財務會計提供歷史和現實經營原始數據,管理會計通過分析可幫助企業管理預測經營目標實現情況,科學確立企業發展動向,一個企業的發展與經營目標的實現,需要緊密得結合二者的功能才能實現。

        (4)二者在技術層面中的結合。在企業經營過程中,財務核算與管理成本都是企業創收增效,完成企業戰略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核算與管理企業經營成本進行中,經常要運用多種財務管理技術和專業手段,對于財務會計標準數據和企業核算資料比較差異并進行合理采用,給予負面影響采取避免手段,降低不具備控制的具體差異影響,完成企業管理監控。

        四、結語

        企業經營管理中,企業內部的財務會計以及管理會計結合不僅能夠增強企業的綜合實力,也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經費,為推進兩者更好結合,企業需完善自我財務管理機制,努力加強會計人才培養工作,為提高企業競爭能力與經營水平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劉進財.會計核算與會計管理一體化討論[J].商業文化(學術版). 2011(02)

        第8篇:財務核算與會計核算的區別范文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以下簡稱“新準則”),新準則包括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新準則理順了現行會計法規體系、消除了會計法規之間的差異,首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有機統一體系,基本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同時,新準則考慮到目前中國經濟的特點,保留了一些適合于中國國情但不同于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它的頒布與實施必將對我國經濟發展、對外開放和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電力企業將于2008年1月1日開始實行新會計準則,新準則的實施必將對電力企業的經營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新準則帶來了很多會計政策理念方面的變化以及一系列會計具體操作的變化。政策理念方面,主要是“三個強調”,即強調更加注重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強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強調滿足投資者需要。歸納起來,對電力企業將產生重要影響的變化有,所得稅核算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鼓勵自主創新,科技投入可以資本化;接受資產采用“收益法”,計入當期損益;企業計稅工資允許直接在稅前扣除;職工薪酬范圍的確定與核算要求;預計負債的確認與核算要求;金融資產劃分和公允價值的引入;資產減值準備計提不得隨意轉回;借款費用資本化范圍的變化;合并報表的原則發生變化等等。

        基于此,特提出將新準則實施對電力企業的影響作為學會近期重點課題研究。

        二、項目研究內容

        本項目從基本準則及各項具體準則入手,分析新準則的實施對反映電力企業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將引起的變化,研究電力企業在新準則下財務核算的具體變化,進而對新準則所引起的電力企業財務管理、經營活動等層面的影響進行進一步深入分析,著力構建新準則框架下電力企業新的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體系。

        (一)新準則對電力企業資產管理帶來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對固定資產后續支出確認原則的變化對電力企業將產生較大影響。比如:實施新準則后,與固定資產有關的后續支出,即使不能使流入企業的經濟利益超過原先的估計,或延長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或使產品成本實質性降低,只要符合固定資產初始確認條件的,即允許計入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因此電力企業在對固定資產定期更換配件時,如果替換配件的成本滿足初始確認固定資產的條件,則企業應增計固定資產價值,當期費用就會減少,當期利潤將會增加。所以應結合新準則,通過與現行核算內容進行對比,確定研究的具體對象,明確在現階段相關會計政策;明確新準則實施對資產、負債及權益要素核算的變化,以及對于相關財務管理內容的影響。

        目前電力企業的固定資產管理工作與新會計準則規范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差異。具體體現在:一是我們現有固定資產管理以賬面管理、靜態管理為主,缺乏價值管理和動態管理。二是我們現有固定資產管理以單項管理、專業化管理為主,較少涉及集群、協同、系統或細分管理。

        要順利實施新會計準則體系,必須從以下幾方面采取措施:一是為適應新準則體系的實施,必須打破固定資產單一管理的格局,逐步形成固定資產管理與其他各項管理工作的協同管理和系統統籌。二是建立固定資產的動態價值管理。即建立不同固定資產卡片之間的動態價值鏈管理以及同一資產卡片內部多層次細分管理,促進各種不同盈利內容資產組合的形成。三是實行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新會計準則體系對大型企業集團固定資產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現這個要求,必須改造、整合所屬各單位現有的相互獨立的固定資產管理系統,按照“集團管控”的模式,建立統一的固定資產信息化系統,按照同一編碼體系,進行統一的固定資產分類管理。同時,利用統一的信息平臺和數據庫支持,打破資產管理的物理空間障礙、單位分割限制以及類別劃分,建立公司內部全方位、多緯度的分析、管理信息系統。

        (二)新準則對電力企業利潤核算與管理帶來的影響

        針對電力企業會計核算的重點,新會計準則對電網企業的影響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收入項目;相關費用項目;利潤項目。這就促使電力企業必須迅速洞悉新會計準則實施框架下,本企業會計核算可能受到的影響。例如,新會計準則對于借款費用可予資本化的范圍由專門借款擴大到一般借款的規定,對于在工程建設中使用流動資金借款或其他借款的電力企業,這一改變會增加工程造價,降低在建期間費用化的利息,從而增加在建期的利潤。再例如,資產減值準備轉回的取消對電力企業會有一定的影響,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計提減值準備后不允許轉回的規定,簡化了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但同時也要求企業在計提上述資產減值準備時應更加慎重,避免出現企業計提減值準備后資產價值回升,企業資產賬實不符現象的發生。另外新準則對應收款項計提減值準備條件更加嚴格,要求必須有“客觀證據表明”應收款項發生減值,如債務人發生嚴重財務困難、很可能倒閉或進行重組、違法合同條款、償付利息或本金發生違約或逾期時,企業才能計提減值準備。而電力企業目前應收款項減值準備的計提普遍采用賬齡分析法,無論是否存在減值跡象,一律按應收款項余額的一定比例計提壞賬準備的作法,和新準則計提減值準備必須有客觀證據表明減值的條件不盡一致。

        新準則還規定,接受捐贈資產要計入當期收益,這個變化對電力企業尤其是電網企業可能產生較大的影響,需要關注。現行做法是,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如果在財務處理上沒有計提折舊,則應將接受資產的33%部分作為“遞延稅款”掛賬,當期不交納企業所得稅,待以后對這部分資產處置時再清算企業所得稅。如果提取折舊,要進行應納稅所得額確認,在會計處理上計入“資本公積”。執行新的準則后,按照“收益法”原則要計入企業當期損益,同時還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對企業現金流和財務指標是有影響的。

        還要特別注意的是,施工企業應關注虧損合同問題。新準則規定虧損合同應在當期確認為預計負債。在原制度下,生產經營合同只有在合同執行完畢,才對合同盈虧進行確認計量,新準則要求對簽訂的生產營銷合同進行預測判斷,對預計虧損合同進行計量確認。

        電力系統的施工企業近年來經營狀況不好,為了爭得市場,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虧損合同,確認為預計負債,計入當期成本,對施工企業的利潤水平和凈資產積累影響都很大。施工企業必須大力加強管理、挖潛增效,切實提升盈利水平。

        (三)新準則對電力企業所得稅核算與管理的影響

        新準則的頒布對所得稅在核算方法、科目設置和賬務處理方面發生了重大改變,并用“暫時性差異”取代“時間性差異”,同時增加了“計稅基礎”等概念。新準則規定,企業應當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企業所得稅,按這種方法,就需要從資產負債表出發,通過比較資產負債表中所列示的資產、負債,按照計稅基礎與會計基礎差異,區別“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與遞延所得稅資產,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每一期間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暫時性差異比原時間性差異范圍要大,因為時間性差異一定是“暫時性差異”,而“暫時性差異”不一定是“時間性差異”。如:一臺設備賬面價值2萬元、重估公允價值3萬元,期末這項資產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異是暫時性差異,而不是時間性差異,因為資產增值收益計入資產負債表,而不是利潤表。

        新的所得稅核算方法對企業的會計基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每一項資產在每期的狀況和差異都要記錄,管理必須做到“動態化、常態化、痕跡化”,才能保證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確認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比如:電力企業的固定資產中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線路的使用年限要根據實際使用情況進行重新估計;比如環境污染和采空區會導致有些地區的資產質量明顯下降,一些資產特別是輸電線路不能發揮預定效能,具有實體性貶值,就可能對其使用壽命進行重新估計,隨之可能造成計稅基礎與會計基礎存在差異。如何保證由于每次估計變更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確認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何判斷未來遞延所得稅資產轉回的金額,這些都對現有的核算及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為母公司層面還要關注由于企業合并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在以后年度轉回時在會計核算過程中的復雜程度。

        (四)新準則實施對電力企業信息質量與管理決策的影響

        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最突出的改變體現在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提升以及會計信息披露的透明化上。這對電力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加大對關聯交易的披露力度,改變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計價方法,采用賬面價值計價,并且擴大合并報表的合并范圍等措施可以較好地抑制關聯方操縱行為,這些改變將能防止盈余管理及會計舞弊等信息失真的現象。同時,公允價值的引入有利于提升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有利于大大提升公司的信用地位和知名度,從而能較為便利地進行銀行貸款、發行股票、發行債券以及取得商業賒銷信用等融資安排,拓展資金來源;此外,整體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有利于企業選擇合適的投資對象,便于企業整體的投資安排,提高投資收益率。

        新準則在很多方面強調依靠管理者的管理意圖來判斷經濟業務。比如:新準則規定“資產有減值跡象的,提取資產減值準備”,那么減值跡象就是個管理問題,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時需確定固定資產的剩余使用年限,要考慮固定資產成新率,而這個成新率主要采用觀察法。如果管理者認為觀察法隨意性大,就可以確定不作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再比如:新準則中長期和無形資產的攤銷期限每年可以復核、各類資產的狀況每年可以復核,這也產生了管理者意圖的問題。金融資產分為交易性資產、可供出售資產、應收款項、持有至到期投資,在確認上主要看管理者的目的是什么,管理者意圖對企業當期利潤可能產生很大影響。

        第9篇:財務核算與會計核算的區別范文

        摘 要 本文闡述了會計與稅法的差異,分析了會計利潤與應稅利潤發生差異的原因,并探討了會計準則與稅法差異表現為兩者的協調。

        關鍵詞 會計 稅法 差異 理論分析

        會計準則是國家以法規形式制定的,用來規范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進行核算和反映會計管理活動的依據。稅法是調整國家和納稅人權利和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總和,是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的法律依據。回顧我國會計和稅法改革歷程,體現出一個明顯的特征:會計與稅法逐步分離,稅法和會計準則的一般關系表現為兩者差異的必然性,同時兩者表現為一定的協調性。

        一、會計與稅法差異的內在根源

        會計與稅法具有不同的目標和不同的評價標準,并建立在不同的原則之上,其區別如下:

        (一)目標不同

        會計目標為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反映管理當局受托責任;稅法目的為保證國家財政收入,調節經濟活動,創造平等競爭環境。

        (二)原則不同

        會計原則為權責發生制原則,收入實現原則,配比原則、謹慎性原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稅法原則為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原則,劃分經常性收入與資本性收入原則,應稅收入與可扣除預測原則,利潤或損失不能預測原則,修正的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三)評價標準不同

        會計評價標準為可靠性,相關性,重要性,及時性,可比性,明晰性;稅法評價標準為公正性,中立性,確定性,經濟性。

        會計與稅法產生差異的根本原因在于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目標與稅法目標的分離。

        我國財務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制定稅法的總體目標是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實現,通過公平稅負創造平等競爭的外部環境,并運用稅收調節經濟活動的運行。由此可見,會計目標與稅法目標之間存在本質的不同。同時會計與稅法所站的立場不同也是會計與稅法產生差異的原因之一,會計規則作為一種社會性選擇的規則,是一定歷史條件下集體博弈的結果,主要是站在企業個體的角度考慮如何滿足不同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以及組織企業個體的會計核算;而稅法是站在社會利益實現與否的角度,考慮全社會的收入分配公平和效率,對經濟活動起調節和促進作用。

        二、會計利潤與應稅利潤發生差異的原因

        (一)永久性差異

        永久性差異是某些項目在一種計算中事宜于包括在內,但在另一種計算中卻要求除外所形成的差額,也就是由于會計和稅法在計算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口徑不同所產生的差異。永久性差異只影響當前會計利潤或應稅利潤,不會對以后期間的會計利潤和應稅利潤產生影響。

        永久性差異有以下基本類型:

        1、有些收入在財務報告中確認為收入,但不納稅。如國債利息收入等。

        2、有些費用在財務報告中確認為費用,但稅法不允許扣除。如超標準的業務招待費、超標準支付給職工的福利費以及納稅人發生的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以上的公益性捐贈等。

        3、稅法允許扣除,但會計規則不能確認為費用。如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

        永久性差異不會在將來產生應稅金額或可抵扣金額,不存在跨期分攤問題。對永久性差異不必柞財務調整處理。

        (二)暫時性差異

        暫時性差異是指一項資產或負債的計稅基礎與其資產負債表賬面金額的差額。一項資產或負債的計稅基礎是在計稅時歸屬于該資產或負債的金額。

        暫時性差異可能是以下兩種之一:

        1、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應稅金額的暫時性差異。該差異在未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即在未來期間不考慮該事項影響的應納稅所得額的基礎上,由于該暫時性差異的轉回,會進一步增加轉回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金額。在該暫時性差異產生當期,應當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2、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認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可抵扣金額的暫時性差異。該差異在未來期間轉回時會減少轉回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堅守未來期間的應交所得稅。在該暫時性差異產生當期,應當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當收益或費用被包含在某一期間的會計利潤中但被包含在另一期間的應稅利潤中時,就會產生一些暫時性差異。這種暫時性差異通常稱為時間性差異。

        (三)營業虧損抵前和抵后

        營業虧損抵前是指用當年發生的虧損,去抵銷以前年度報告的應稅利潤。營業虧損后是指公司用當年發生的虧損,去抵銷以后年度的應稅利潤。營業虧損抵前和抵后都會給公司帶來所得稅利益。

        (四)稅收減免

        國家為了鼓勵某些投資或為特殊情況提供稅收優惠,如稅法規定的小型微利企業,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等。雖然稅收減免并不造成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利潤的差額,但卻導致了所得稅費用與應付所得稅的差異。

        三、會計準則與稅法差異表現為兩者的協調

        稅法和會計的協調表現為在稅法和會計必然存在差異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稅法和會計之間的差異。稅法和會計的協調主要基于以下需要。

        (一)稅法與會計的協調體現全球經濟一體化基本發展趨勢

        從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角度分析,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一國制度的簡便易行。可以為企業占領市場、吸引外資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法也不例外,它們都是我國經濟法制度體系的組成部分。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和我國加入WTO,對企業會計準則和稅法提出了挑戰和更高的要求。我國的會計標準就基本方面必須與國際會計慣例一致,使外國投資者更好地了解我國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發展潛力,同時有利于我國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籌資;同時,稅收制度必須貫徹公平、效率的原則,為中外投資者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既要保障國家的財政收入,又要使企業的稅負適度,促進企業發展。

        (二)稅法與會計的協調可以減少制度性稅收流失

        從宏觀角度分析,同一類別制度的相對同一性是減少效率損失的關鍵。由于企業會計準則和稅法同屬于經濟法的范疇,都和企業日常經營業務有關,會計準則和稅法具有相對同一的前提條件。因此,如果在既有會計準則的前提下,稅制設計得過于復雜,會計和稅法的差異過大,將導致納稅人進行稅款繳納和稅務部門在稅款征收時,由于對復雜的稅制無法準確理解和操作,造成稅款繳納和征收錯誤。因此,在稅收制度設計時只有減少會計準則和稅法的差異,才能降低納稅人無知性不遵從,減少制度性稅收流失和稅收效率的損失。

        (三)稅法與會計的協調可以降低稅收成本

        稅法和會計準則的協調可以減少納稅人納稅成本和利益損失。對納稅人而言,企業所得稅制度與會計準則的差異過大,將增加納稅人的納稅成本和利益損失。其一,在納稅人的經營活動過程中,企業會計制度在日常核算時處于核心地位,而稅收制度在涉稅業務中與企業會計制度多有交叉,納稅人在經濟事項發生時,要按照會計準則的要求進行會計核算;進行涉稅業務處理時,要按照稅法的規定對會計和稅法的差異進行調整,這就增加了財務核算成本和涉稅業務核算成本。其二,在實際業務處理時,納稅人由于對會計準則和稅法的認識和操作錯誤,會形成納稅人無知性不遵從,從而面臨著繳納稅收滯納金或者被處罰的風險,增加納稅人利益損失。

        稅法和會計準則的協調可以降低稅務部門征稅成本。對稅務部門而言,稅法與企業會計準則差異過大,加大稅務部門和納稅人之間對納稅人經營信息掌握的不對稱,造成稅務部門的征收成本增加。

        (四)稅法與會計的協調表現為稅收實體法建立在現行會計體系的基礎上

        從稅收實體法的制度設計角度,稅法與會計的協調表現為我國現行開征的稅種的稅制設計是建立在我國現行會計準則的基礎上,最為典型的稅種為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一條規定:“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不一致的,應當依照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計算。”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此項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基本含義包括:其一,企業會計處理與企業所得稅法規的規定不一致的,應當依照企業所得稅法規的規定計算;其二,企業會計處理與企業所得稅法規的規定一致的,以會計核算的結果為企業所得稅相關業務處理的依據;其三,企業所得稅法律、行政法規沒有具體規定的業務,會計核算的結果為所得稅相關業務處理的依據。

        從稅收實體法實際操作角度,稅法與會計的協調表現為納稅人納稅義務的確定以會計核算為基礎。在稅法的框架下,在涉稅具體業務的處理時,相關信息及數據來源于企業會計核算的結果,而企業會計核算是依據會計準則進行的。

        參考文獻:

        [1]沈群.企業會計制度與稅法的差異協調及稅務風險防范.鐵道運輸與經濟.2010(10).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爽爽一区二区 | 自拍偷拍亚洲一区 |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 |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更新区 | 热门午夜国产视频观看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