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作文素材論文范文

        作文素材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作文素材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作文素材論文

        第1篇:作文素材論文范文

        且以作品論英雄

        自孔孟以來,我們的閱讀方式、欣賞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論世”。我們大多認定“文如其人”,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論人品,且以作品論英雄。

        我們很容易理解“言為心聲”,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謂“郁結乎心而發乎聲”,作品本身定然有著作者個人人品的滲透。引美學家蔣勛之言:“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句,我認為不是詩歌上的技巧,而是詩人心靈上動人的東西。同樣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過去了,卻沒有看見”。試想,若是杜甫沒有憂國憂民之心,又何來發自肺腑之言?偉大的心靈,投影在文學上,依然是偉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這并不是說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脫俗之人。我們從小讀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讀猶太人斤斤計較、視財如命的險惡心腸,末了明白人不能為金錢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與良善——但事實上呢?莎士比亞成名后的歲月一直為錢財奔波。他斂錢如命,甚至發放高利貸斂資,更因一家人無法如期還清財物而氣急敗壞、對簿公堂。這時候我們再看元好問的“文章寧復見為人”,便顯得格外諷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寫就它的筆桿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樣操琴無數、推演其人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樣“知其人、論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未必掛鉤,那又何必糾結其人品如何?人類的文明本身就是寬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謂“文以載道”,作品之“道”,為其根本。我們不妨說,如果一部作品傳遞了人品的真、善、美,讀之令人動容、發人深省,那它就已經達到了“作品”所應達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無法從作品中推知的情況是可能發生的——并不在對作品的考慮范圍之內。作者或許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學史最終告訴我們,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認為,面對作品時,要且以作品論英雄。我們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懷并愿意將其內化為修養,但我們也能從《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義忠誠的不竭力量。作者終將逝去,其人品也會銷蝕不見;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澤古今。作為重,道為重,人品須臾如蒼狗,應以作品論英雄!

        賞之以文,考之以史

        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錯,閱讀時總有此種體驗:朗讀唐詩宋詞,體會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憂國憂民;品讀近現代文學作品,仿佛看見海子的不羈,林徽因的柔中帶剛……文章與作者本人總是相似的,好像父母與孩子,血脈思維息息相通。

        但,總有例外。

        金人元好問就認為“文章寧復見為人”,作品有時甚至會背離人品,呈現出虛偽的作者,這又作何解呢?

        實際上,這兩種理論并不矛盾。性情確實影響文章,但影響的是“心文”。這種文章本就是作者抒發內心世界所作,字字皆關情。書寫之時,作者力求將內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極力展現,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寫成的文章,常常帶著某種歷史也抹不去的光輝。就好像《報任安書》,哪怕讓一個早將司馬遷的故事爛熟于心的人來閱讀,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與之相對的是“用文”。這種文章總有某種實際用途。高尚但貧困的作家可能寫下流作品換稿費糊口,小人則以修飾之文博取功名。這種文章,如何不背離作者人品?

        兩種文章魚龍混雜,被蒙騙是免不了的,因此,我們才要賞之以文,考之以史。

        “賞”,文章是“賞”的。我們閱讀,便是在欣賞,欣賞文辭佳句,并試圖從字里行間拼湊出作者的形象。但這形象也只作欣賞用,若拿來作嚴謹的論述,未免太過輕率。在未分清心文與用文之前,這個形象只是我們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此時,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記載的作者生平、他人評價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獵俗語所說:“熊大窩里怎樣,才是怎樣。”作者在生活中怎樣,人品才怎樣。

        高尚的作者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時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內涵,將他的文章與人品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是有益無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們也能了解到個中緣由,作出客觀的評價。偽造者在史料面前是無處遁形的,花言巧語的功名,騙得了一世,騙不了百世。

        賞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結合,作者的真實才清晰浮現。以如此客觀之態度品讀古今作品,我們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獲得超越區區一紙文字的精神體驗。

        殊途同歸

        青瓷缸中戎戎水影,養的是水仙清麗;污泥塘里深深沼洼,養的是白蓮潔凈。倘若人品是哺育藝術的土壤,為何白蓮見不到泥土色,聞不見土壤氣?性情急徐固然可從字里行間略窺幾許,而人品一說,實難揣測。然而我們欣賞藝術,并非一定要讀作者生年,只要骨子里渴望開出一朵好花。

        “詩歌只與詩人有關的想法是反詩歌的。”馬爾克斯如是說。尤其到了革命時,藝術的種子似乎滿戰場撒播。猶記得鏗鏘的《馬賽曲》響徹巴黎,《自由引導人民》的畫作擎起戰旗,然而法國國歌作曲詞者魯熱,不過是個上尉,甚至在戰爭的后程抵觸革命,像個懦夫一樣度完余生;畫家德拉克洛瓦倒是“法國革命的種子”,自信勇敢,連素描的筆觸都不愿收斂,作品的格調趣味驚人地一致,可性情人品確是云泥之別,可見藝術,從不是人品忠實的鏡子。然而我想,作品之所以得以流傳,必有其的批判標準。肥沃的黑土,美麗的紅壤乃至貧瘠的黃泥,因為一致的追求,都能生長出哺育人性的大麥、稻谷與青稞。

        作品的格調趣味未必與人品一致,卻一定與內心的追求吻合,國家危亡之時,懦夫魯熱的筆下也流淌出了“向前,向前,祖國的兒子!”這般的字眼,而在浩瀚的宇宙真理面前,好與人計較、抬杠的牛頓才俯首為真理海邊拾貝的孩子;法律的殿堂前,口吃敏感的毛姆滔滔不絕,語帶機鋒;書法的恣意中,好順手*字畫的米芾瀟灑揮毫,盡是大家之風。

        因為追求了共同的自由、真理與美,作品才被稱為藝術,而追求,從來不由人品決定,忠實于內心的藝術家當然可以字如其人,言為心聲,而被生活的茍且壓彎了腰,被人性的陰暗絆住了腳,依然追求著正直與光明,不正是藝術烈痛苦的詩意嗎?

        北大教授孔慶東近日發微博稱莫言常說的家境沒落、常日饑寒全是謊言,還附圖一張,上頭的小莫言穿著棉襖,*虎腦,很是可愛。所以我們該要求藝術家什么呢?村上春樹說:“我們是一群日復一日真誠地制造虛構的人。”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人品很難達到一致,但我們可以在虛構中要求真誠,那是一顆熱忱地為人類共同的光明掙扎的心。莫言的村莊充滿了人性的殘酷與溫暖,既然有所收獲,便不必苛責作者的童年是否充滿謊言。誠如不必勸凡·高戒酒,讓魯迅戒煙,要知道他們都是腳踩在污泥之中,而把手伸向滿天星辰的人啊!我們自己都是這般口是心非,便只顧欣賞藝術,何苦糾纏于多變的人品。

        藝術家一生都在難以實現的格調與人品的一致中掙扎,而他們因為同樣高尚的追求覓得一致的歸途。

        第2篇:作文素材論文范文

        一、兩種物理教育觀

        中學物理教育的目標是什么?盡管建國以來歷次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說法不盡相同,其基本目標都是要與其他學科和其他學校活動一起,“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全日制中學物理教學大綱》,1990年4月第二版)。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兩種不同的實踐反映出來的卻是兩種不同的物理教育觀。多數人的作法實際是在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物理專業工作者,另一種則是力圖使物理課程在培養高素質公民的過程中作出貢獻。

        1.兩種教育觀對重點知識的不同認識

        中學物理的教學內容分為重點知識、重要知識和一般常識。什么是重點知識?舉例來說,一般認為牛頓第二定律是重點知識。1990年教學大綱(修訂本)在高一和高三兩次安排了牛頓第二定律的教學。按照現行高中課本,包括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內容,牛頓第二定律和為這個定律做鋪墊及隨后鞏固的教學約達七、八課時,若考慮到其后在學習牛頓第三定律及力學單位制時肯定要出現的有關第二定律的練習,所占課時數還會大得多。關于運動學的三個公式的教學也有類似的情況。如果把這部分內容所需的預備性知識,例如力的分析,所用的教學時間也包括在內,所占課時會更多。至于高三總復習,這部分內容所用時間的比例就更大了。

        高素質公民的一個重要標志是能夠適應未來技術化的社會生活,但在實際生活中,很難想象在什么場合會用到“連接體”等高中物理中這類典型問題。即使將來從事科技工作,如果不是去作大、中學的物理教師,恐怕也很少需要在這樣的層次上去應用牛頓第二定律。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同志們認為,在中學的有限課時內,應該多學一些“主干知識”。所謂主干知識,則是那些在物理學中影響全局的,掌握不好就無法進一步學習的,也就是說,考慮得較多的是物理學科本身,而非公民素質的需要。

        不適當地強調本學科的主干知識,占用了較多的教學時間,使得我國物理教學內容過窄、過舊,不利于學生科學素質的提高。

        英美的教育制度不像我們這樣整齊劃一,學生在高中階段可以自己決定是否學習物理課或者學習哪種類型的物理課。他們有若干物理教學大綱(或考試大綱)和很多種物理教科書,各具特色,側重點不同,可供師生選擇。以美國一本有名的CONCEPTUALPHYSICS為例,關于牛頓第二定律,書中只有一個由力和質量直接計算加速度的例題,章后也只有一個這樣的計算性習題;但是這本書卻較為深入地分析了有空氣阻力時落體的運動,包括降落傘的作用等實際問題,這類內容在實際生活中有重要應用,卻是我們的課本中所沒有的,原因是這類問題派生于牛頓定律,況且由于中學數學知識所限,不能進行“深入的、定量的”研究。

        附帶說一下,英美也有一些旨在培養未來物理學家的中學物理課本,但是這些課本在牛頓第二定律、運動學定律、力的分析等老問題中并沒有像我們這樣下功夫,他們用全新的現代物理的觀點研究物理學,其實這才是培養物理學家的道路。這個問題不在本文深入討論。

        2.對于應用性知識在物理課程中的作用,兩種教育觀有不同的認識

        物理學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沒有物理學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文明生活,這一點沒有爭議。拿我國90年代的課本和50年代的相比,可以看到聯系各種產業和日常生活的例子大大增加了。在九年義務教育物理教學大綱(1992年頒布)規定的教學目的中,物理知識的應用和物理知識本身是同等重要的。這些都是很大的進步。本文要談的問題是,在不同的教育觀的支配下,在課程、教材和教學中,對于物理課程中應用性知識的處理是不同的。

        科學素質,作為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指較為豐富的科學知識,而且包括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和本職工作中的能力。教學中的應用性實例有多種作用,第一,給學生指出,在實際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這些知識;第二,這些實例是一些示范,讓學生看到,怎樣使理論中的公式、條文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相互溝通;第三,向學生展示科學技術對于人類社會的意義。我們制定大綱、編寫課本和進行教學的人,大多是物理專業出身,在工作中常常不自覺地要把學生復制成我們自己,因此,往往把應用實例處理成詮譯理論的工具,好像在物理學中只有系統的理論才是最重要的,因而不能全面發揮教材中應用性實例的作用。這種認識和在它支配下的教育實踐是和素質教育的精神相悖的。

        義務教育物理教學大綱把知識的應用規定為教學目的之一,為了貫徹這一規定,進一步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在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課本中,編者嘗試了從兩個方向建立物理理論和實際應用之間的聯系:過去的習慣是講過一段理論之后講一講理論的應用,以說明理論的重要意義;現在在保留這種形式的同時,也從另一個方向上加強了理論和應用之間的聯系,即抓住了一些場合,從實際問題出發,向學生介紹怎樣在實際問題中找出科學道理,以深化對于問題的認識并進一步解決問題。在義務教育物理課本第二冊中較多地作了這種嘗試。在這些嘗試中,有的需要綜合運用某些物理知識,如“生活用電”,有的要求講清原理,如“熱機原理”,有的要提及技術層次的某些考慮,如“能源和節能”。關于技術層次的討論,需要說明的是,自義務教育教材的編寫以來,編者力求改變長期以來流行的重科學、輕技術的傾向,在教材中努力體現這樣一種思想,即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樣重要。例如在討論燃料的有效利用時,對比了煤塊、煤粉和煤粒在鍋爐中的燃燒效率;在講到直流電動機時比較詳細地討論了換向器的作用。這些問題不涉及新的物理原理,但正是當年的這些“技術決竅”,推動了科學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

        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能力的提高必須有足夠數量的實例作基礎。和現行高中教材相比,在用于兩省一市的高中試驗教材中應用性實例大大增加,在前四冊的16篇閱讀材料中,9篇是有關實際應用的。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練習和習題介紹了物理知識在各種產業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這點和過去的教材有很大不同。希望老師們了解教材編者的初衷,充分利用這些閱讀材料和題目,讓它們在提高學生科學素質方面發揮作用。

        十分遺憾的是,在市面上眾多的復習資料和習題集中,訓練學生把物理知識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種產業的題目幾乎沒有,它們很難在這方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此外,目前的各種考試,命題時也不大考慮它們對素質教育會起到什么作用。在作者手頭的7個省市近年的15份高中會考試卷中,沒有一個實際應用的題目,這使得這些考試在提高學生科學素質方面難以進行正確的導向。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三月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初中物理知識競賽,其命題一直強調物理知識的應用,這個導向是正確的。

        3.物理課程與其他科學課程的關系

        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對科學知識的需求是綜合的,人們為了教學的方便把它們分成了物理、化學、生物等幾門課程,在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考慮課程、教材和教學時,不能認為這種課程設置和內容劃分以及課時分配比例是理所當然的和一成不變的。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結構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在幾門基礎學科中,它的研究對象最廣泛,它研究的規律最基本。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可以是無生命的,但是,生命活動卻絕對不會違背物理規律。現在人們常說,21世紀是這門學科的世紀、那門學科的世紀,這是從某學科的發展前景來講的。這里可以肯定地說,出現了躍進式發展的學科,必然廣泛地應用了物理學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講,物理學科在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方面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學科的重要性不能等同于學校中課程的重要性。這里要回到我們的出發點:中學物理課程不是為培養物理專業工作者而設立的,它應該和其他學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提高學生素質這一總的目標作出貢獻。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我們在談到中學的三門科學課程時,總是按照物理、化學、生物這樣的順序,而英美的教育工作者則相反,說起來總是生物、化學、物理。在問到為什么把生物課程放到這樣重要的位置時,他們說,(按照西方人的觀點)人最關心的是自已的生活,而人的身體醫學,人的食物農業,都是和生物學密切相關的,所以社會輿論對于學校中的生物課程十分重視。他們的說法給我們一個啟發:今天的中學生,包括能夠考上理工科大學的那部分高中學生,他們之中將來從事物理、化學、生物學的基礎研究的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對于居民中絕大多數的工人、農民、一般工程技術人員和其他許多從業人員來說,到了下一個世紀哪門科學領先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能夠懂得周圍的科技環境,適應技術化社會的日常生活,能夠應付本職工作中不斷進步的技術要求,有能力對于與科學技術相關的社會問題發表意見。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把培養學生成為某學科專家的潛意識轉變一下,更多地考慮未來的普通公民切身的實際需要,那么學科的重要性、課時分配等難題也就容易解決了。

        二、物理課程應該加寬知識面

        物理學發展到今天,已經深入到各種產業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可以說,在生活中到處都能碰到物理問題。在這種形勢下,過窄的物理學知識面不利于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也不利于實現物理課程的其他教育功能。

        許多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物理知識,在中學物理課本中卻難以找到,即使有,也往往作為選講處理,多數老師不講。相對濕度是一個常用的物理概念,夏天,人們對于溫度的感覺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對濕度的影響,在技術上,許多儀器設備對相對濕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它在現行課本中只是一個選講內容。現在,天氣預報常講降水概率,但是,作為應該具有較高素質的公民,有幾個高中畢業生能夠比較準確地說出概率的含義呢?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看問題片面,以偏蓋全,究其認識論上的原因,也和缺少概率與統計的觀念有關。其實,作為物理學的重要概念(當然也是數學中的重要概念),在熱學和原子物理學中,關于概率與統計的問題本應多作一些文章的。

        其他一些物理知識,如角動量守恒、多普勒效應、絕熱過程,以及流體動力學的初步知識等,較高素質的公民是應該有所了解的,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都不能包括在《普通高級中學物理教學大綱(供實驗用)》中。

        基于以上討論,正在兩省一市試用的新編高中物理課本(必修)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做了一定的努力。在盡力限定那些與實際生活距離較遠的內容的同時,在可能的情況下以不同形式增加或加強了例如多普勒效應、電話磁卡、電話IC卡、高空氣溫為什么低、怎樣測定古物的年代等與生活常識關系密切的內容。

        課本的編寫必須遵照教學大綱。由于在降低“主干知識”的要求方面無法加大力度,所以增加的內容也十分有限。

        目前我國中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物理課尤其被認為“深、難、重”,在這種情況下能否進一步擴大物理課程的知識面呢?解決這個問題的前提就在于能否在正確的物理教育觀的指導下較大幅度地降低“重點知識”的要求,不再在這些知識點上“深挖洞”。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物理課程“深、難、重”的問題,也才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物理課程更好地為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服務。

        三、必須加強科學方法、科學覺悟和科學精神的教育

        如上所述,公民的科學素質首先表現為具有較多的科學知識,此外,還表現為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具有較高的科學覺悟和較強的科學精神。

        1.科學方法

        物理學理論的建立遵循著這樣的途徑:觀察實驗(廣義的)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假設理論通過廣泛的實踐驗證理論……在其他領域,大至科學理論的建立,小至自行車、臺燈故障的排除,基本途徑都是相似的,有意識地沿著這樣的途徑去思考問題,尋求解決的方法,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我國的物理課程一直對學生進行“物理學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樣的教育,這次新編高中試驗教材在堅持這個優良傳統的同時又作了以下努力。

        首先、注意不給學生造成這樣的錯誤印象,好像通過課堂上的一兩個實驗,收集三五組數據就可以得出一個物理規律。要讓學生認識到,課堂上用于歸納物理規律的實驗不過是科學方法的一種演示。這一點,在新教材中多次做了特別的說明。

        第二、重視“猜測”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我們一直重視從事實歸納科學規律,而后用演繹的方法利用這些規律去解決問題。這樣作是正確的,但有兩點常被忽略。其一,單純的演繹不能得到新的認識;其二,單純的歸納得出的規律只適用于與原型相同的場合,不能成為普遍規律。這兩點都告訴我們:創造性思維需要猜想。在新編高中試用教材中,編者多次正面提到“猜一猜”、“可能”這樣的詞語,這在過去是十分忌諱的。

        最后,在新編高中試用教材以及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多次應用并正面介紹了某些普遍適用的科學方法,例如控制變量法、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新教材中還滲透了使用儀器設備時把它們視為“黑箱”的思想方法。在使用多用電表和使用示波器的教學中,教材有意識地把它們作為“黑箱”處理,即不引導學生考慮它的內部結構和原理,只讓學生注意它們的兩個界面與被測電路的界面和與使用者的界面。新設備、新電器層出不窮,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掌握它們的結構和原理,能夠有意識地用“黑箱”的思想方法處理問題是一種十分有用的能力。

        能否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是人的素質高低的重要表現之一,近年來,方法教育已經得到很多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但是,方法教育只能以知識教學為載體,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不能把科學方法異化為新的知識點。這個問題在《普通高中物理教學大綱(供試驗用)》中已經明確指出。高中物理試用教材以旁批的形式在適當時機指明某些常用的科學方法,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一門課程中學到的科學知識是有限的,對于不以物理學為自己專業的學生,某些知識的細節可能以后再也不會用到,但是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所掌握的科學方法卻可以遷移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自然科學以外的其他領域,使人終生受益。因此,在物理課程中不斷探索方法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2.科學覺悟

        科學覺悟,在本文中指的是對于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的認識,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作用;也指對于科技成果的親近感。

        關于科學技術的作用,已經有很多文章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教材的編者作了一些努力來落實這方面的教育。過去的教材中關于科技成果的應用一般到技術層次為止,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和新的高中試驗教材則在可能的場合把它延伸到科學和技術對于推動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包括資源和環境問題)。在高中試驗教材的閱讀材料中安排了一定數量的物理學史的內容,目的之一也是進行這方面的教育。這兩套教材都用了一定篇幅討論資源和環境問題,也是出于這種考慮。

        對于科技成果的親近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素質。這樣的親近感屬于非智力心理素質,它并不要求人們對新科技成果有深刻的理解,但是從內心里愿意接近它、愿意了解它,在可能的條件下應用它。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對于新出現的微波爐、IC卡電話,以及過去的壓力鍋、電子煤氣點火器等事物非常關心,有條件時總想試一試,這種作法未必出于具體的功利目的,似乎只是好奇,這就是本文所說的親近感。相反,有的人,特別是那些本職工作與科學技術距離較遠的人,常常對于新科技成果呈茫然、恐懼以至排斥的心態。

        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缺少對于科學技術的親近感,中學里的物理教育是有責任的。究其原因,一是許多學生學不會,二是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這樣學生自然會疏遠物理學,進而疏遠一般的科學技術。在課程、大綱、教材和課堂教學這幾個環節上,不分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傾向,一律片面強調本學科的主干知識,許多與生活密切相關而又有趣的內容,由于在物理學科體系中處于枝節的位置而不能在中學教材中入選。一門課程如果以這樣的面孔出現,怎么能夠使人親近呢?

        3.科學精神

        我們的國家曾是一個文明古國,但從幾百年前開始,逐漸落后于西方。對于這個現象,可以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方面進行探討,從不同側面尋找原因。從文化傳統上看,儒家思想在我們國家統治了幾千年,在很多場合道德思維代替了科學思維。在民族心理的深處,重人情、重道德,輕邏輯、輕規則。與西方文化相比,不能不說科學精神有些欠缺。

        不唯上、不唯書,不受傳統觀念的左右,把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精神。真正作到這一點并不容易,有時候要經受痛苦的觀念轉變。供試驗用的新高中教學大綱在建國以來第一次把量子論和相對論列入教學內容,目的之一也是進行這樣的教育。

        質疑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習慣也是重要的科學精神。新編高中物理試驗課本和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課本都十分注意從習以為常的現象或“理所當然”的想法中引導學生找出矛盾,展開課題。課本寫得思路清晰、節奏輕快,本身就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有的實驗在課堂上做不了,有的理論推導對中學生說來預備知識不夠,或者有的推導或運算是留給學生自己完成的,那么這些地方都有明確的交代,不丟失任何一個思維環節,也就是說,絕對不給學生養成死記硬背、人云亦云的壞習慣。

        相信科學技術的力量,是又一種科學精神。關于技術,除了一般理解的產業技術外,還有管理技術,包括使用符號的技術。在工業社會里,管理龐大的企業、管理復雜的社會,需要技術,它是產業技術的延伸。企業和社會的法制化管理,則是科學學科的公理化體系的延伸。科學教育不僅在傳授科學知識,它還在塑造人,塑造人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和思維習慣。目前一些學校中,對于不準備升入理工科大學的學生,物理課教學不認真,除了應試教育在作怪外,就是對于這門課程在培育學生的科學方法、科學覺悟和科學精神方面的作用認識不夠。

        四、物理課程和美育

        第3篇:作文素材論文范文

        關健詞:作文素材 細看 精讀 拓展

        一.抬頭細看,銘記在心

        看什么――看“墻”:文化墻、標語墻、板報墻等。那上面有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展現了世界各國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崇高的人格修養和深邃的人文精神,發人深思,給人啟迪。而且,這些內容大多處于校園顯眼的位置,你無須“眾里尋他千百度”,只須稍加留心便可“得來全不費工夫”。若能分門別類歸納整理,那更是“錦上添花”。如:

        (1)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學。――別林斯基

        (2)奇跡多是在厄運中出現的。――培根

        (3)苦難是人生的老師。――巴爾扎克

        以上名言警句可服務于“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話題作文,亦可服務于2014年福建高考“空谷?懸崖峭壁?棧道橋梁”的材料作文。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2)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誠信。――莎士比亞

        以上名言警句可服務于“誠信”的話題作文,亦可服務于2014年全國大綱卷“契約精神”的材料作文。

        (1)人生的價值,并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爾斯泰

        (2)我惟一的希望是能夠多做奉獻。――白求恩

        以上名言警句可用于寫“時間與人生價值”的話題作文,亦可服務于2014年江蘇高考“青春與永恒”的材料作文。

        二.埋頭精讀,借鑒在手

        寫作的很多“優美的原料”來源于我們所學過的高中教材。教材是專家們精心選編的最好的文學讀本,那里面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石”:成語典故、格言警句、名人事跡……如何恰如其分地運用這些材料,點石為金,才是問題的關鍵。會運用,朽木也會化作棟梁;不會運用,即便是楠木梓樹,也是一堆廢料。

        譬如《勸學》(人教版必修3)一文中的“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可以用來闡釋“捕捉機遇”、“善假于物,成功的捷徑”等話題,也可服務于2013年廣東高考“接受捐助幫助自己走出困境”的材料作文,還可服務于2013年湖北高考“大豆因鹽鹵而改變命運”的材料作文。

        《老人與海》(人教版必修3),課文節選了老漁夫桑迪亞哥捕到了一條1500多磅的大馬林魚,在歸航途中,與鯊魚殊死搏斗。五個回合過去,老人未能占上風,抵擋不住鯊魚的進攻,最終帶回的是大馬林魚的一副骨架。這段素材可以用來闡釋“不懈追求”、“人生之美”、“人是不會被打敗”等話題,也可服務于2014年四川高考“站起來”的材料作文。

        又如《陳情表》(人教版必修5),文章講述了李密在蜀國滅亡后,被晉武帝征為太子冼馬。他上書懇請晉武帝準許他暫不就職,在家供養祖母。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拜漢中太守。這段素材可以用來闡釋“感恩”、“孝道”、“進與退”等話題,也可服務于2013年湖南高考“守護”的材料作文。

        三.拓展閱讀,記錄在冊

        積累豐富、新鮮的議論文素材,離不開課外閱讀。我們課外閱讀搜集素材的觸角可以伸向語文測試或練習作業中關于“人物傳記”的閱讀文本。

        在現代文(實用類文本)閱讀部分,作文素材也是唾手可得。如:2009年福建高考語文閱讀文本《寂靜錢鐘書》,文中講述了錢鐘書因《圍城》、《管錐篇》等著作而聞名于世,折服世人。之后,采訪和拜訪的人如過江之鯽,他卻謝絕了一切記者和學者的拜訪,寂靜地坐在書齋里,兩耳不聞喧囂事,照舊埋頭苦讀,“心在焉”做他的學問。錢鐘書成名后,守住了自己的陣地,堅守內心深處的靈魂,沒有因名利浮華而改變自己,于是被世人稱頌為“大師風華絕代,天才卓爾不群”。這段素材可以服務于2013年福建高考“漂浮與堅守”的材料作文。

        第4篇:作文素材論文范文

        【關鍵詞】新課標高考;高中議論文作文教學;走出校園走向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傳統作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師存在問題

        (1)教師在審題、立意、選材、布局甚至講開頭、結尾等等方面的引導上存在較大問題,不注重專項訓練,作文教學流于形式,導致學生作文普遍大而空。同時,教師提倡的優秀范文又離學生寫作水平較遠,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無從談起。(2)教師過分點撥作文技法,不注重學生平時的積累,給學生造成了思維定勢,學生作文缺乏真情實感和創意,更談不上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

        (二)學生存在問題

        (1)行文不夠流暢,語病太多,很多錯別字。學生作文往往在行文中,抓不住重點,抓不住論點。如在《論理想》中,學生多寫什么是理想,而不是理想的重要性和對人生的意義。(2)論點提出不夠合理,不夠明確,論證方法的選擇上沒有章法,論證過程重復嗦。在學生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往往先保證的是字數,但很多學生只停留在這個層次,沒有在扣題、深挖思想上下工夫。(3)論據相當缺乏,不具有代表性。學生忙于應付各種考試,沒有靜下心來讀書,積累的素材和論據少之又少,在寫作中一個論據反復用,生搬硬套,不講究切題,極大地削弱了文章的論辯性。(4)文章寫作缺乏深入思考,名人名句堆砌現象減少的同時,日記化、私人化寫作的內容比比皆是,不符合高考作文的要求。同時,在深挖材料的深層內涵上欠缺很大,造成文章沒有深度。(5)學生作文脫離了當下社會熱點、時代特色,這與高考要求相背離。

        二、新課標高考下高中議論文作文教學創新途徑

        (1)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向生活要素材。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出課堂,走進生活,發現生活中的感人畫面,發現生活中的趣事奇聞。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觀察生活趣事,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觀察社會現象、自然現象,獲得生動的感性材料,并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是一種很好的積累,也是成長的記錄單、生長年輪的歲月證明。長期積累,豐富生活閱歷,同時,也可以擁有豐富的寫作素材。總之,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觀察生活,保證學生寫出生活的豐富多彩,展現個性,展現個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才是新課標下作文教學的歸宿。

        (2)鼓勵學生記日記,走出紛擾世界,走進小宇宙,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學生有一顆赤子之心,用一雙單純的眼,把身邊經歷的,把自己聽到、看到的都記錄下來,養成一種記日記的好習慣。對每個處在成長期的學生來說,都是一種好習慣,而日記則成為人生的巨大收獲,是一筆無價的財富。同時,在記日記的時候,只有思考了,走進內心了,才會有見解;走進了心靈世界,才會看到真實的心,不停地用歲月打磨粗糙的心,讓它晶瑩剔透;不停地用情感去擦拭疲倦的心,讓它清爽無比。

        在整個時代“壓力山大”的時候,學生更不能例外,學業負擔太重,有那么多看不懂的人和事,有那么多放不下的人和事,而當學習之余,翻開日記,面對日記,一切紛擾都統統放下;面對日記就像是面對自己一顆真實的心一樣,日記里住著一個真實的自己,住著一顆勇敢的心。

        (3)鼓勵學生課前進行兩分鐘的演講,增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在分享中積累素材。每天出一個話題給學生,讓學生課下準備,讓學生從各種媒體上找素材,讓學生也當一回演說家,過段時間,讓學生逐一展示。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提取篩選信息,個性化解讀能力。學生可以從新聞中獲取營養,不管是國內外新聞還是身邊的新聞,都會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會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貫徹了國家提倡的“大語文”要求,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素材和語料,為學生寫出言之有物、內容詳實的作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鼓勵學生預先小組互評作文,找到不足。首先學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然后小組互相批改作文,在批改中找到不足,在作文互評中了解高考作文評價標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和平時的訓練中能夠按照高考評閱標準去進行每一次作文的寫作。長此以往,學生的高考意識強了,作文的規范性也提高了,是一舉多得的措施。

        (5)鼓勵學生課前介紹名人名言,拓寬學生知識面,幫助學生擴充論據積累量。

        安排學生課下搜集名人名言,經過課下準備,鍛煉了學生的搜集能力,并且讓學生課前進行集中演講。采取分組搜索有關話題方式,最后找出集中時間進行學習和認識。擴展了學生視野,擴充了材料積累,增加了作文論據積累量。

        (6)組織學生分組收集論據,增加論據積累。分組給每一個小組一個話題,分組收集論據。學生課下充分地準備,再選時間集中交流。一個小組收集論據,全班分為8個組,長期堅持學生的資源實現共享,論據量得到幾數倍的擴充。

        (7)舉辦辯論比賽,在實戰中錘煉辯證思維。組織學生舉辦辯論比賽,在辯論中錘煉辯證思維。雙方的辯題就是自己一方的觀點,論證自己的觀點正確需要有充分的論據,而且更需要辯手有清晰的辯證思維,而這極大地錘煉了學生的思維。例如辯題“金錢是萬惡之源”和“金錢不是萬惡之源”,學生在作文中辯得不很理想,于是我們發動大家去準備一次辯論比賽。我想對于學生而言,正也是一種鍛煉。

        新課標高考背景下,高中議論文作文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高中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積累素材,擴充論據量,激活學生辯證思維模式,進而提高高考作文得分,最終提高高考成績。

        參考文獻

        第5篇:作文素材論文范文

        當前高中學生議論文寫作主要存在以下弊端:思想缺乏深度,論點幼稚甚至偏激;思路打不開,堆積素材,不能對素材深入分析;結構不嚴謹,條理不清楚、語言不生動。如何提高高中學生的議論文能力,依舊是作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一、對高中語文必修模塊“議論文寫作教學”系統的補充與重構

        新教材觀認為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教材的取舍權在師生手里。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整合和創新。教師要整合三、四、五冊的教材,先對學生進行論點、論據、論證的“宏觀指導”,讓學生初步掌握議論文的文體特點,具體每一個專題教師再進一步深入,做微觀指導。比如論點的提出,要教給學生常見的提出論點的方法:開門見山,直截了當;擺出事實,引而不發;以事引論,發人深省;限定范圍,不枝不蔓;委婉曲折,引人入勝;反彈琵琶,別出心裁;正反對比、嚴密周全。每一種方法教師都要列舉實例加以指導,并讓學生做片段訓練。

        微觀指導和宏觀指導是局部指導和整體指導的關系,兩者必須相輔相成。宏觀指導和微觀指導還包括整篇訓練和片段訓練互相結合,作文訓練不能只搞單打一的成篇寫作訓練,而要針對學生寫作中的薄弱環節進行片段的強化訓練。相信只有整體和局部兼顧,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能力。

        教師可以嘗試將一些專題整合在一起,如專題“學會寬容學習選擇和使用論據”可以和專題“愛的奉獻學習議論中的記敘”整合在一起。在議論文中經常使用敘述和議論這兩種表達方式,敘述是議論的基礎,并可以引出議論,議論是敘述的精華。學生寫議論文,往往不會敘述,尤其是不會定向敘述。定向敘述不是把人物原來的經歷和事件照抄照搬,而是服從議論的需要再創作。定向敘述要求吃透材料,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審視材料,轉述為議論的觀點服務,轉述的文字要簡潔明確,既要忠實材料,又要給人以新的啟迪。兩個專題整合在一起,使學生在選擇論據的同時選準角度轉述材料。

        二、讀寫結合

        人教版高中語文寫作教材除了專辟的寫作專欄外,還有一塊是讀寫結合的產物,從寫作角度說,屬于筆記作文。下面我們就以人教版必修三的課后習題為切入點,看出高中語文議論文閱讀教學中蘊藏的議論文寫作教學中的要素,教師要以此為契機,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地融為一體。第三冊第9課荀子的《勸學》研討與練習第三題:“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這些比喻之間有什么關系,說明了幾層意思。”設題的意圖在于讓學生了解本文運用比喻說明道理,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寫作方法。再比如《師說》第二題:“課文第二段是用對比手法來寫。說一說這一段用了幾組正反對比的事實論據,這樣對比有怎樣的論證作用。”這題意在讓學生了解對比論證的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應悉心引導學生通過探究、鑒賞的方式,細細琢磨經典文章的妙處,逐一將議論文閱讀教學中所涉及的議論文寫作方法進行合理的歸納、提取,從而實現議論文寫作知識與寫作能力的遷移,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對學生進行抽象思維訓練

        高中生議論文寫作教學應當以思維訓練為主線,進行議論文寫作訓練。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議論主要運用抽象的思維,以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通過分析綜合的方法來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寫作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議論能力就必須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因為議論文要具備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每個要素都離不開抽象思維能力。論點要正確,學生就要深刻抓住問題關鍵,科學地揭示事物的本質,有創見地發現問題。論據是解決用“什么證明”的問題,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論證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要合乎邏輯,正確地使用歸納推理、演繹推理、類比推理等多種推理方式,合乎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等思維規律,反對輕率概括、以偏概全,靈活運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

        那么,如何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呢?

        首先,中學生學一點邏輯常識是很有必要的,教師要適當傳授有關思維基礎知識,然后引導學生將各種思維方法、思維形式運用于議論文寫作的過程,讓學生學會提煉論點,學會對論據材料進行選擇、加工。

        其次,教師要將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貫穿到有關論證方法知識的學習中去,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既學會論證的方法,又提高推理能力。學生寫議論文最嚴重、最普遍的問題是缺乏論證意識,不知道怎樣進行論說,往往用敘述事實代替議論,寫作套路基本上是“觀點+例子材料+聯系現實”。教師要指導學生有了論點和事實論據,還得分析,只有分析才能把論點闡明,把道理講清。所謂分析,是與綜合相對的,運用思維互相聯系的過程與方法,主要是對文中所舉的事例、事例發表看法,使其同論點融為一體,更好地起到證明論點的作用。此外,還要將具體材料上升為理性的認識,從形式邏輯思維來說,在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時還要正確運用歸納、概括和演繹的方法。比如讓學生根據論點,找出典型事例并加以轉述,再以這些事例為前提進行歸納推理,以推出所要證明的論點。

        四、寫作素材的積累

        議論文寫作要做到有理有據,很多學生在寫作中總覺得沒有確實有力的材料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陷入積累不足、寫作資源匱乏的困境。議論文教學首先要求學生積累材料,可以從哪里獲得素材呢?

        1.取材課本范文

        初高中教材蘊涵著成千上萬個寫作素材,再加上老師在教學中提供的補充素材,足以建立一個資料庫,滿足中學生的創作需要。如屈原《離騷》、司馬遷的《鴻門宴》等,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古今文化名人的素材。

        2.取材課外

        閱讀材料、文化經典、文學名著、報紙雜志、電視網絡等;教師要求每人準備一本議論文寫作材料積累本,從高一沿用至高三,力爭積累上百條新穎典型的議論文寫作素材。

        3.堅持做時文評說的訓練

        “時文評說”更準確地講叫“新聞評論”,即要求學生主要是對當前發生的一些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評說。要以具體的事實為由頭,觀點要正確,合乎邏輯,同時還要有新意,語言要精練簡明嚴謹。進行時文評說的訓練主要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深入生活,積累素材,同時訓練學生思考與議論的能力。這類訓練可以以周記的形式進行。如特級教師趙謙翔就堅持帶領學生收看《早點新聞》、《時空報道》,然后要求學生寫新聞述評,使學生將“做人”與“作文”融為一體。

        顯然,鍛煉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能力,教師要圍繞每一個專題設計出具體可操作、合理的訓練步驟,要進行一系列的過程指導,教會學生“怎么寫”。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這種專題訓練,只是解決了學生議論文寫作的入門問題,無法培養高層次的寫作能力,但是,正如鄭桂華所說:“探索一些作文訓練的簡單有效定勢,對學生進行寫作過程的初步指導,使作文教學有章可循,提高教學效率,效果還是可以期待的。”①

        注釋:

        ①鄭桂華.從兩個維度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第6篇:作文素材論文范文

        然而,作文的復習備考恰恰是師生們感到茫然和困惑的。于是,造成了學生怕寫作文,老師怕教作文的艱難處境――寫或不寫,教或不教,都成了師生們糾結的根源,吃力不討好的作文備考幾乎成了師生們共同的苦澀心聲。

        那么,有沒有一種有效的作文教學呢?

        所謂有效的作文教學,通俗的理解就是――在上完一堂作文課后,學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要有所提升。

        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有必要反思我們的作文備考,從中找出提高作文備考效率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那么,學生寫不好作文的最大癥結在哪里呢?

        我以為,學生寫不好作文的最大癥結在于學生單調的閱讀體驗和單調的生活體驗。生活是寫作之源,高中生繁重的學業壓力,大大的擠壓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削減了對于提高寫作水平必不可少的閱讀體驗而絕大多數學校封閉式的管理,則更是無情的切斷了生活給予學生作文的豐富補給。俗話說的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這種情形下,怎么可能要求學生寫出精彩的作文呢?

        因此,要想提高學生作文備考效率,打開學校緊鎖的通向生活的大門斷然無法想像,但給予學生更多的閱讀時間是我們語文教師和學生可以爭取的唯一生命線。如何守護好閱讀這條生命線就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那么,對于高三的同學來說,如何守護好閱讀這條生命線呢?

        進入高三,同學們的復習備考日趨緊張。在高考復習用書、各地的高考模擬試題、教師無休止的講解中,同學們疲于應付。于是,僅有的語文閱讀課便首當其沖,讓位于其他所謂“更加重要的高考復習”,似乎學“見效慢”的語文就不是在“復習備考”,而讓學生“看課外書刊雜志”的閱讀課則更被看作是荒廢學業、誤人子弟。殊不知,這是可憐的傲慢與偏見!

        綜觀各省及浙江近年來的語文試題,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事實,高考語文已越來越關注現實,心憂天下。關注人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成了語文試題的主流價值觀。這也很好的詮釋了《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語文學科的定義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更體現了普通高校選拔人才的標準的變化――它所要招收的學生應該是關注人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新時代青年。

        無論各地的新課程改革在推進過程中有著怎樣的差異,但高考的指揮棒無疑是我們中學語文教學前進的導引。很難想象,一位只捧著語文高考復習用書,埋頭于題海中奮戰的,很少關注人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考生能在語文學科的高考中考出一個理想的成績。

        然而,在忙碌而緊張的復習備考中.要同學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到閱覽室看報刊雜志,關注網絡、電視、報紙、雜志中的語言運用現象,儲備作文寫作的素材,確實也是分身乏術。

        為了減輕同學們的負擔,更為了迎接,為學生收集編寫一本讓學生能夠省時省力省心、還能達到高效備考目的的閱讀資料,就是教師可以有所作為的地方。

        那么,如何編寫這樣的閱讀資料呢?

        我以為,不妨借助以議論為主,實用性強的申論的形式,收集報紙、雜志、網絡中觀點鮮明的文章,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拓寬閱讀視野,積累寫作素材,另一方面,@些精選的議論文章更可以為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起到一種范文的作用,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無形地培養了寫作的語感,提高了寫作的能力和水平。更可以讓學生在這些優秀有趣的議論文閱讀中,找到自己閱讀和寫作興趣的激發點,為此,再進一步借助閱覽室、網絡等途徑積累自己獨特個性的素材。

        第7篇:作文素材論文范文

        所謂“揚長”,就是要選寫自己擅長的的體裁,熟悉的內容,喜愛的材料,感興趣的人或事。所謂“避短”,就是不選寫自己不擅長的文體,不采用不熟悉的材料。

        現在的高考作文一般要求自擬題目,自選文體。假如選擇得當,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特別是將自己擅長的運用上,那么作文就容易寫出新意,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

        在材料的選擇上要懂得揚長。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考場作文雖是臨場發揮,但和平日的準備密切相關。假如學生平時只關注課本知識,對社會生活、時事熱點知之甚少的話,那么在平時寫作特別是練習議論文時就應盡量從課本里尋找素材,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挖掘。課本里往往會有許多經典素材。而經典素材之所以經典,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并不僅僅只可以從一個角度來解讀。如果我們善于變換角度進行審視,避開最常見的角度,選擇大家容易忽視的角度去看問題,就能寫出新意。要做到這一點,平時就應該做個有心人,對每一課涉及到的文史方面的知識及時加以整理、歸納,如果作者本人的事跡有特殊的地方,也可以按不同的專題加以整理。

        同時,在選擇文體上也要懂得揚長。高考作文的文體總體上要求愈來愈寬松,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推動了個性化作文的發展。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三大傳統體裁已經遠遠滿足不了考生的需求。考生可以依據個人的喜好或特點,合理選擇,精心組織,盡量展現個性風采。如果喜歡讀童話、寓言故事,可以采用童話、寓言的形式,把握描寫對象的特點,融入大膽新奇的想象,通過輕快、活潑的故事傳達心聲;如果愛看小說,對小說有獨到的見解,可以嘗試著寫小說,根據主題表達的需要,虛構一些合理的情節和典型的人物,采用自己比較熟悉的方式來表達主題;如果古文讀得多、讀得精,也可采用文言的形式行文;當然,依據實際的需要我們還可采用診斷報告、實驗報告、網絡論壇等形式來行文。這樣既能發揮所長,也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可謂一箭雙雕,何樂而不為呢!

        第8篇:作文素材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寫作;素材累積;

        前  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語文的學習中,素材是文學素養提升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高中語文寫作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約因素。不少同學在考試中經常會感到寫作力不從心,無從下筆,不得不“湊字數”。這種消極的寫作對語文學習帶來了較大的傷害。

        一、高中生語文素材積累對寫作創作能力提升的作用

        1.1 豐富語文素養,培養文學氣質

        在語文閱讀與寫作中,素材的累積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基礎。同時,素材的累積也是同學們在高中階段提升個人文學素養,培養文學氣質的重要途徑。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日常的生活和學習,積累大量的素材,不僅有利于豐富自身的學識,解放思維桎梏,同時還會增加生活閱歷,提高對文學知識的理解。

        1.2 增加思考鍛煉,提升創作靈感

            素材的累積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對不同素材的收集和記錄,形成自我獨有的文學資源寶庫,夯實“量變”基礎。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學會思考,向樂于思考,再到善于思考轉變,增強在學習中的思考分析能力,從而激發靈感的火花,促進語文創作力的“質變”。

        1.3 實現引經據典,信手拈來的素材使用能力

            遍覽高考的優秀作文,無一不凝結著作者寶貴的文學心血。雖然這些作文文字不多,但對高中生來說可算是字字珠璣。字里行間更是體現著作者的自信與底蘊。同時,這些作文中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并不花哨,舉例和用典恰到好處,讓閱卷老師生出“舒服”的閱讀感覺,從而在高考的閱卷和評分中占盡先機。可見,通過積累素材,還可以增強對素材使用的選擇范圍和時機,提高考試中作文的寫作速度和準確性。

         

        二、有關高中生語文素材累積學習的幾點心得體會

            筆者通過觀察和與老師的交流,結合自己的學習心得,對高中生語文學習中素材累積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了適合當前高中生的素材累計方式。

        2.1  利用信息爆炸,提高對時事的解讀和記憶

            在高中語文寫作中,議論文是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在考試中也經常出現。不少同學覺得議論文舉例論證比較難,不知道舉什么樣的例子,也不知道通過例子如何引申出論點。對此,我們可以借助當前“爆炸”的時事信息來實現對寫作素材的累積。網絡、手機、廣播甚至街邊的廣告都可以成為素材累積的渠道和來源。海量的信息資源為同學們素材的累積提供了捷徑。在累積中,我們不能僅憑興趣愛好去看,而是應該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建立起考試時可以應用的舉例論證能力,提高對素材的使用經驗。

        2.2 學會使用歷史典故

            在我國古典文學體系中,支撐書籍文學層次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對“典故”的使用。因此,我們在學習和閱讀語文課本的時候,可以適當的通過語文教材區了解和記憶這些典故背后的故事。通過記憶故事的過程來提高對典故所涵蓋的詩詞歌賦的記憶。這樣讓我們在日后的寫作中,可以根據作文題目進行歷史典故的篩選。而且,隨著這些歷史故事素材的累積,還可以讓我們不斷觸類旁通,增強對于歷史、政治等學科的理解。從而建立起強大的綜合論證思維體系,在議論文、記敘文和散文等不同問題之間自由切換,做到游刃有余。

        2.3 素材累積重在堅持

            在當前的語文學習中,對其它的文學考點,可以通過考前的突擊學習進行提高,但是在語文寫作考試中,依然是通過平時的積累來體現寫作功力。因此,高中時代素材累積的確會提高語文寫作創作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日復一日的堅持,才能在考試中展現出素材累積的效果。我們在高中的語文學習中,如果一星期能記憶一個素材,堅持兩年就會在寫作迸發出著顯著的效果。所以,天道酬勤,素材的累積還是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下功夫。素材累積的渠道可以用練筆、剪報等傳統方式,也可以通過電子書、電腦等現代學習工具去學習。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豎立累積目標,并進行自我監督,最終提高語文素材的學習效果。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于高中語文寫作困難的同學,做好高中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就是從當前做起,從基礎學起,從素材累積學起。在課本基礎內容的掌握和學習后,逐漸加強對平時生活中素材的思考和記憶,樹立學習素材的決心。讓語文寫作能力在豐富的素材推動下穩步提高。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只有打下深厚的素材基礎,才能真正提高寫作創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司靜,淺談高中語文課內寫作素材的積累與運用[J]. 《軟件:電子版》, 2015(10):417-418

        [2] 梁大偉,關注多彩世界 豐富寫作素材——淺談高中語文作文素材的積累[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12(5):48-48

        第9篇:作文素材論文范文

        一、關于學生“寫不出”的問題。

        1.“寫不出”的原因剖析

        主講嘉賓與在線群眾友首先多層面剖析了學生“寫不出”的原因,因為找出學生寫不出作文的原因才是解決學生寫作問題的起點。

        浙江向洪江、安徽魏為秋、湖北錢曉國等:學生寫不出的根源是肚里缺少干貨――缺乏生活積累,缺少寫作素材儲存。這也是大家普遍認同的重要原因。錢曉國認為,學生的作文普遍缺乏“干貨”,也是無奈,畢竟他們的生活太單調,閱讀面太窄。加上長期的“寫作模式”訓練很可能導致學生的“思維惰性”。

        浙江賈桂強:學生寫不出不是沒有素材,而是不會用素材。這確實是很有見地的觀點。不會用素材,一是不能發現素材的寫作價值,生活處處皆學問,生活處處有素材,缺少了發現美的眼睛,素材再多也是派不上用場;二是不會將素材掰開來用,不會截取生活的橫斷面,不知道哪一部分可以通過形象的敘說,生動地再現情境,哪一部分可以通過議論分析,充分論證某個觀點。

        浙江陳愛娟:學生寫不出是因為話題不合口味,沒有興趣。沒有經歷過,自然不知道,經歷了但不是出自內心愿望,自然激不起興趣。

        浙江阮玲:學生寫不出主要是沒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有些模模糊糊的想法但不能表達清楚,終究不明晰。

        湖北錢曉國、浙江賈桂強:學生寫不出是因為缺少一個場、一個特定語境。心中沒有一個特定對象,不能營造特定的寫作情境,腦中沒有鮮活的生活畫面,自然沒有喚醒寫作的欲望,沒有激發寫作的興趣。

        云南自永軍:學生寫不出是因為沒有打開話語系統。學生寫不出,固然和沒有閱讀和積累有關,但不能成為我們責怪學生的理由。好多學生課后吹牛很厲害,證明他有事可說,有說的愿望,有說得好的能耐。只要不是弱智,只要思維正常,只要他感興趣了,只要他會閑聊,寫作就不成問題。學生話語系統打不開的原因,一是思維打不開,沒有掌握多向度思維、原因探究思維、類比推理思維等思維方式;二是有思維卻沒有載體,往往“魂不附體”,找出到恰當的素材去運用思維。

        湖北萬鵬:思維模糊了,語言能清晰嗎?思維路徑不流暢,語言能流暢嗎?思維、思維路徑很重要。學生寫不出,原因是老師的引導不得法,他說,老師若引導“智障”,學生能寫得順暢嗎?

        2.為“寫不出”支招

        在多層面剖析學生“寫不出”的原因的基礎上,主講嘉賓與在線群友針對“寫不出”的不同“病癥”開出了各自的良方。

        湖南周志恩:學生寫不出的解決之道是引導學生學會熱愛生活、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讓學生學會發現和積累,一是觀察自己身邊的人與事,要能從中發現一些什么;二是積累教材與課外讀物中的生活與事件,要能看出一些價值與意義。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強調生活積累與素材儲存實際上是解決作文的首要問題,即保證要讓學生有事可寫,有話可說。

        江蘇童瑞平: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道理很簡單,無須復雜化,用心引導學生認識生活才是正道。生活+閱讀,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如是而已。事實上,有了豐富的生活積累與閱讀積淀,學生必然會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

        安徽魏為秋:充分吸收為表達夯實基礎。所謂“吸收”自然包括觀察生活、閱讀經典,“表達”自然指說話、寫作。

        湖北萬鵬:學生寫不出,首先要解決素材問題(來源于書本積累與生活積累),其次要懂得從材料中提煉思想。

        浙江鄧維策:積累直接的材料和間接的材料。

        浙江向洪江:要讓學生做家庭主婦――從教材里吸取寫作材料。從課外吸取材料,學生的時間、精力都有限。我經常讓學生準備摘錄本,從教材中摘抄有關語句,然后仿寫。比如學習了《聽聽那冷雨》,用半節課讓學生仿寫課文中的某些句子;學習了《報任安書》,讓學生摘抄表現作者生死觀、價值觀的相關句子,再寫點評性的文字。

        浙江鄧維策:為向老師的做法點贊,做家庭主婦,體驗實際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說到學生課外閱讀時間有限的問題,不少老師深有同感。

        云南自永軍:課外閱讀當然是需要的,但語文老師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問題,理科學生的作業任務太重了,學生幾乎沒時間和機會去做課外閱讀。

        廣西莫羽:課本是老師教寫作可以利用的最好的資源,但是很多時候課文教學僅僅是停留在字詞、情感的分析和藝術手法的賞析上。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很多時候依靠學生去自主獲取知識。聰明的懂利用的學生,老師講過課文就能吸收一點;懶一點,不愛動腦筋的學生,那只有“聽”老師講課了。現實中高考那么功利,高中階段敢放手讓學生看書的老師不多了;敢放手玩作文教學的老師不多了。正因為如此,充分利用課本,讓學生多讀,引導學生充分挖掘課本中的寫作資源,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浙江沈柳恩:我每節課讓學生課前演講,對時事發表看法,談對身邊人與事的見解。再就是布置學生寫觀察日記,注重生活積累。通過課前演講與寫觀察日記,促使學生觀察生活、關注社會現象,分析生活,發表看法,這樣做實際上在積累寫作的素材,幫助學生找到寫作的源泉。

        浙江陳愛娟:閱讀積累要做好引導。我長期做班主任,每學期會布置閱讀清單,不一定是教育部推薦的。其實我喜歡推薦自己讀過的作品給學生,學生會覺得老師看過的一定很好,這樣學生就很感興趣。在引導學生多讀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積累和感悟。

        浙江阮玲:針對學生沒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思想模糊不清的情況,我讓學生每周一次練寫隨筆,對教材中未學的課文寫初讀理解,對已學的課文寫再讀理解。課堂上我將學生觀點相左的作文讀給學生聽,讓學生評論;理解淺顯模糊的或者錯誤也讀出來,讓學生補充或糾正;課堂上學生有時候會爭執起來;課后繼續寫文章。經過這樣一個過程,我發現學生的思考深入了,思想也豐富起來了。這種以教材為藍本讓學生“讀、寫、聽、評”的做法,既解決了讀、寫的材料缺乏的問題,又訓練了學生思維,更將讀與寫緊密結合起來了。

        湖北錢曉國: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是解決“寫不出”的關鍵。營造一定的寫作情境,喚醒學生的寫作意識,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強化針對性閱讀,讓學生內化語感圖式,再實現由“意”到“言”的自然轉換。

        云南自永軍:不擔心學生寫不出,因為我會想辦法幫助學生打開話語系統。比如寫議論文,教學生進入吵架頻道,自己和自己對著干,自己和自己較勁。學生的話語系統打開了,就會有說不完全的話。寫記敘文,教學生多寫寫對話和心理活動,多側面設計人物語言,設計人物心理活動。

        浙江陸云鵬:我在高一年級的做法:課前古詩文片段閱讀活動;課外自主閱讀、摘抄優秀文章;將課外經典名著的閱讀納入課堂教學的視野;重視家庭在課外閱讀中的作用;借鑒閱讀經驗,營造閱讀氛圍;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利用課內、課外做這么幾件事,再組織學生參加各類作文大賽,學生作文獲獎了,就愿意寫了。

        浙江鄧維策:陸老師的做法做到了課堂內外相結合,是個好方法!陸老師拓展了學生作文的道路。

        二、關于學生“寫不好”的問題。

        1.“寫得好”的標準是什么?

        浙江紹興阮玲老師提出一個值得老師們深思的問題:“寫得好”的標準是什么?

        安徽朱莉、四川吳盍鄭河興枷氳淖魑牟攀嗆米魑模這是最核心的標準。沒有思想感情的積淀,隨便什么技術,統統扯淡!

        湖北萬鵬:真(真的材料)+善(善的方法)+美(美的情感)=好文章。(萬鵬進一步解釋,)思維要有對象對象不能缺乏體驗寫作離不開運用運用必得有適于語境的表達方式。“對象”是指寫作材料,“體驗”即情感,“運用”“表達方式”是指寫作方法。

        由此看來,老師們對“寫得好”的標準是有一致清醒認識的:真實的材料,巧妙的寫作方法,鮮活的情感,是三個必備要素。

        2.學生“寫不好”探因

        學生為什么“寫不好”?主講嘉賓與在線群友也作了相應的探討。

        浙江陸云鵬:很多學生的文章是憋出來的,結果真的是慘不忍睹!說明缺少“干貨”,必然寫不好作文。

        浙江向洪江:因為學生沒有生活積累,一切寫作之“技”都是空談,寫出來的東西只能是花架子。

        安徽朱莉:現在的學生不愿勞心勞力,又缺少生活體驗,這樣一來,“寫不好”是在情理之中了。

        安徽魏為秋:“寫不好”缺少的是真正的閱讀與生活。

        浙江阮玲:學生寫不好,不是缺少閱讀和生活,而是不太關注自己的體驗。很多學生寫不清楚,其實就是想不清楚。

        浙江沈柳恩:“寫不好”是閱讀和思維兩方面的問題。

        浙江陸云鵬:寫得好分兩種情況,或者以才情取勝,或者以技巧取勝。那么相應地,“寫不好”,要么是才情欠缺,要么是技巧欠缺。

        浙江賈桂強:學生議論文寫不好的關鍵,只是一味地舉例子,而所舉的例子多是在同一個平面上堆疊。不會多層面舉例,不會對實例作準確的分析議論,確實是不少學生的通病。

        湖北萬鵬:寫作技法是很重要的因素,學生缺的不是沒有系統,而是針對某一材料,不知用何方法來加工成一道“好菜”。不會見招拆招,不只是學生缺少寫作技法,一些老師本身也沒有技法積累。

        云南自永軍:“寫不好”是因為有幾個核心問題沒有解決好,一是區分概念的問題,二是詞語積累與搭配的問題,三是思維工具的問題。其實每一個人都是語言的天才,只是由于受人類社會趨同現象的影響,在后天習得語言的過程中,丟失了個性,于是千人一面,文章缺乏新意。正是人類社會的趨同現象,扼殺了語言的天才。

        3.“寫不好”的應對之策

        湖南周志恩:學生“寫不好”,解決之道是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生活,提煉生活,一是要加強思想修養,培養美好品質,學會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看待問題、處理事情;二是要善于透過生活現象分析其本質,對人、對事要有自己的看法與態度,要有主見,要善于挖掘生活事件背后的意義,要善于發人之未發,敢于言人之未言。這是強調寫作需要磨利透視生活現象的銳眼,強調要有鉆探生活素材的思想利器。

        他還給出了寫作記敘文與議論文的指導方法:莫言說,他是一個會說故事的人。學生學寫記敘文,就是要學會說故事。要讓學生明白,說故事,一要把故事說完整,說出過程,說出重點,說出細節,要讓別人明白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事件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哪幾處是重點,有哪幾個關鍵的細節;二要把故事說生動,盡量說得曲折有波瀾一點,盡量說得形象有畫面感一點,盡量說得生動有趣味一點;三要說把態度表明確,說出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好惡,說出自己的愛憎,要讓別人明白你說這件事的目的與態度,你對這件事的情感傾向。總之,要引導學生將記敘文寫得過程完整、重點突出、細節鮮活,要注意敘事的生動性、情感性,要有鮮明的價值取向與情感態度。記敘文要突出敘述,但可以議論、描寫、抒情,盡量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議論文寫作,是以記敘文為基礎的,重點是學會發表對事件、事物看法。要將自己的看法說明白,說清楚,且有說服力,就得結合實例予以說理。可以正反實例對比論述,可以類比事例論述,可以道理與實例相結合論述。實例可以從生活中來,可以從歷史中來,可以從新聞材料中來,可以從教材中來。要讓學生懂得,議論文中的敘事,是為證明觀點服務的,所以敘事不是目的,敘事可以簡略一點,概括一點,重點是要對所敘事例的分析、議論,要善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不少老師對此表示贊同,他們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如浙江紹興阮玲老師認為,指導學生作文的關鍵在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分解話題、觀點。四川雅安吳盍秩銜,深度開掘,廣泛聯系。浙江紹興陳愛娟認為,激興趣,開思維,授方法,供素材。

        福建胡策應:學生做得好的作文肯定是性情文學,而不是應試作文。除了根基是老師教的,其他的都是自創的。寫作是抒感的需要,豐富內心情感,培養美好品質,保持對人、對事的獨特敏感性,是寫好作文的重要前提。

        還有老師從自己做學生的體會出發,認為多讀、多體驗才是寫好作文之途。有老師鼓勵學生去讀小說,寫小說,評小說,這確實對作文大有幫助。只有學生主動去發現,去探究,去體驗,去分享,才會讓作文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云南自永軍:學生要寫得好需要進行語言轉化,對語言作“陌生化”處理,即在語言形式和文章結構上作文章。他解釋,當我們回歸人的原始表達和思維狀態時就知道該怎么教學生作文了。記敘文起始于講故事,議論文起始于講道理。寫記敘文要回歸到孩子心態,寫議論文要回歸到吵架心態。而思維訓練的核心在于轉換。語言訓練的核心在于個性化和陌生化。沒有生活細節的人往往是對生活瑣事視而不見的人。

        浙江阮玲:針對學生“寫不好”,要給學生一些寫作要求與寫作路徑。可以給學生一些“寫得好”的具體要求,然后分解這些要求,提供一些寫作范例;可以結合閱讀教學,引導學生歸納文章的思路,再給學生一些范文,讓學生去領悟作者的寫作路徑,并在寫作訓練中慢慢內化成自己的寫作技能。

        浙江賈桂強:解決學生議論文寫不好的辦法是“取法乎上”,向古人學習、向現代大家學習。例如韓愈的《師說》、蘇洵的《六國論》、魯迅的《拿來主義》等都是讓學生仿寫的經典作品。就如同學書法,總是取法多家,方能寫好字。作文也是如此,需要輸入真的東西,方能輸出。讓學生多仿寫,目的是讓學生有一個議論寫作的模板,先求“入格”,然后求“出格”。從寫作的視角去學習課文,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與其讓學生浮光掠影地讀得太多,不如讓學生精讀幾篇,潛心模仿之,力求化為他們自己的血肉。

        浙江鄧維策點贊這種做法:“入格,出格,有規范。”鄧維策、浙江向洪江、湖北安陸錢曉國、浙江紹興阮玲、甘肅西和郭映輝等老師都贊同“仿寫”說,并都踐行著這一做法。湖南永州周志恩老師充分肯定研讀經典作為寫作范例的做法,認為很多老師重視了讀寫結合,以讀促寫,這是好現象,只是以讀促寫,“仿寫”教學還沒有系統化、序列化,還大有文章可做。

        浙江阮玲提出“讓學生在寫作中學會寫作”的觀點,引起了不少老師的共鳴。浙江陳愛娟提出的“在面批、自批、互批中學習,在自我修改中反思前進”,是阮老師觀點的具體化表現。陳愛娟認為,面批最有效,也最受學生歡迎。但時間有限,所以只能利用早自修和晚自修。每人面批幾次會極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能促使學生主動讀書,自動鉆究作文。鄧維策、陸云鵬老師都認為“面批可能是最有效果的辦法”,都使用了面批作文法。

        湖南周志恩:面批能較好地落實升格指導,因為面批學生作文的過程中,教師發現了作文中存在的問題,能及時給學生指出來,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修改才好,讓學生明白要在現有基礎上升格作文,可以采取哪些升格方法。升格指導的具體做法是,學生每一次作文訓練之后,老師選取兩三篇予以個別指導,精批細節,使之升格,爭取發表。然后,將發表的作文與原稿讓全班學生對比閱讀,共同討論升格的方法,是對材料的改動以突出事件的過程還是深化細節描寫,或是對材料內涵的挖掘,力求見人之未見,發人之未發。這樣做,既是對發表作文的學生的激勵,也是對全班學生的作文進行升格指導,因為是本班學生作文,學生感覺更親切,對升格方法的領悟也更切實。

        湖南永州周志恩老師還提出一料多寫,訓練思維的方法。同一個生活素材,同一個教材片段材料,可以讓學生分別寫成記敘文與議論文。寫成記敘文,要求展開想象和聯想,進入事件發生的特定情境中,力求將故事寫完整,過程寫具體,重點突出,細節鮮活,語言生動形象。寫成議論文,要求寫出自己的獨立見解,道理說充分,實例舉典型,對實例的分析需透徹。湖北錢曉國點贊:“周老師的方法實在。”

        浙江周宇貴:作文教學是思維訓練,立意要求學生有思想,結構要求學生有思路,語言要求學生能根據文體的需要采用一定的表達技巧,從而實現思想表達的準確,鮮明、生動、簡要、連貫、得體。不管何種訓練,最終指向應該是思維。

        有老師提出,作文教學要有成效,核心的問題是要建立起作文教學的序。四川吳盍幀⒄憬鄧維策都贊成此觀點,認為作文教學應該形成系統。吳盍秩銜:“系統,無非是規律的提煉,只要不是玩,很有價值!”鄧維策則認為:“對于天才可以不要系統,對于絕大多數的學生而言,則需通過系統的寫作技法學習,來學會寫作。這也是課程論提出的要求。”浙江賈桂強指出:“現在作文的系列研究很多,卻沒有統一的教材,造成了一線老師各自為陣的局面。”

        江蘇童瑞平則對寫作系統持否定態度,認為寫作本是性情中的事,玩系統無異于作繭自縛。云南自永軍認為,作文教學要抓住本質性的東西。“技”的東西講再多對提高作文水平沒有本質性作用。我們不能再跳入“技”的大海中無法自拔了。轉換是作文訓練的最好方法。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aⅴ |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成乱码熟女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三级视频 | 一级日本大片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v亚洲v中文v日韩v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