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區服務體會范文

        社區服務體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區服務體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區服務體會

        第1篇:社區服務體會范文

        當初接到老師通知,安排我負責這次暑期社會實踐的社區服務,我相當擔心從未有過此類活動經驗的自己能否組織好此次活動。后來了解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會具體安排活動的內容,

        我的主要任務只是組織同學參加活動。這樣我就放心多了,認為這樣就會很簡單了,不過,事實證明,我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具體操作起來我才發現這遠沒有我所想象中那樣簡單。由于召集同學們參加的階段正是期末迎考的時候,考試和抽時間組壓力織的雙重使工作進展很不順利,很多同學也不太愿意在這個時候分心,所以很難找到愿意參加的同學。最終歷盡辛苦才抓住一次開會的機會召集到足夠的同學。不僅如此,在和主管具體活動的方老師聯系工作安排時,我還是遇到了不少難題

        。比如,由于沒有參加過社區服務的活動,不清楚是活動的具體流程,同學問起來我也說不清楚。具體的時間安排、往返社區是否有車接送等細節問題大家都不清楚,都還需要我一項一項地去了解,清楚以后才能給同學們解釋,才能讓同學們真正了解這次活動,讓他們愿意參加此次活動并報名。也許,用方老師的一句話可以準確地概括我當時的感受“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也許是我參加此次活動所得到的第一個深刻感受。

        當然,參加社區服務最直接的收獲就是學會并練習了測量血壓的方法,而且還提前接觸并親身體會了社區醫療和全科醫療,還讓我們對下學期即將學習的問診的一些相關知識獲得了一定的了解。有了這些體會,可使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快人一步,可以更真實的感受并充分的運用所學的知識。我們建立健康檔案的過程,實際上和問診是有所重疊的,這使得我們可以

        感受到問診的一些有效的溝通方法,也可以發現一些不可行的方法,這對我們今后的學習來說是可以起到相當重要作用的。建立健康檔案時主要涉及到詢問居民的個人史、過去史、家

        族史等方面,這些都和診斷學的內容是一致的,而且要求也是相同的,所以我們有了提前學習、提前實踐的機會。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大家都很盡力,以期達到最令人滿意的效果。

        說到溝通,我還對醫患關系這方面的問題有了一些新的體會。上一學期,在臨床醫學導論論文中我寫了關于醫患關系的一些感想,其中有一點就說到,要改善醫患關系的緊張局面,醫生應該加強自我修養,注意培養良好的與患者溝通的能力。在經歷了這兩周的社區服務以后,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的重要性,而且還體會到要做好這點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第一天的培訓中,老師們就反復的強調了這方面問題,我們下社區是直接和居民接觸,在他們看來,我們就是華西醫院,我們的形象就是華西醫院的形象,我們必須要注意與社區居

        民溝通的方法,一定要禮貌待人,切不可與他們發生矛盾。從此便可以看出良好溝通的重要性。

        在真正到了社區,真正的與社區居民打起交道來以后,我才發現良好溝通真正不是嘴巴上說的那樣簡單。到我們這里來建檔的居民是什么樣的都有,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從文化素質高的到完全不識字的。對老年人,尤其是文化層次不太高的老年人,可以突出我們為他們建檔是免費的;對文化素質高的人則可以突出我們為他們建檔能給他們的健康、生活帶來的好

        處、便利;我們還可以從關心他們身體狀況開始……溝通的方法還有很多。但是,并不是說我們認為自己是在幫助居民,他們就一定會理解我們這種做法。有時,他們會不停地重復與我們建檔沒有多大關系的問題,這往往會使我們覺得不耐煩。甚至,他們還有可能不支持我們的工作,這也會使我們心情不愉快,但是,我們是絕對不能與他們過不去的,還是要耐下心來的與他們深入溝通。不過,試想一下,倘若我們現在不是學生,而是長期經歷著這些工作的門診醫生,門外還有好多病人在等候,自己的工作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完成,你還有多大的耐心等他“嘮叨”,要是控制不好,說不定就提高嗓門和對方鬧起來了,這樣又何來良好的溝通,怎么會有良好的醫患關系。所以說,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只要醫生和患者之間進行良好的溝通,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醫患關系。但是,無論是從醫生的角度還是患者的角度來說,這都不是說說這樣簡單,這是一件長期的,互動的工作,它需要醫生和患者兩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醫患關系。這也是我在此次社區服務中所得到的一點體會。

        第2篇:社區服務體會范文

        1提高社區優質護理服務的原因

        1.1居民需求

        1.1.1身體需求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的出現,各種疾病發展比例也隨之增多,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去醫院的就醫模式以不能滿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他們更希望平時生活中也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衛生護理及健康教育,可以就近就醫,有專業的指導更好的預防疾病。

        1.1.2心理需要

        據調查,現社區居民里大部分為獨居老人及兒童,由于工作需要,子女不在身邊照顧,其子女更希望社區護理人員可以更好的代替他們照顧老人及兒童,并不僅是身體上,同樣心理上也尤為重要。同時,隨著社會發展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逐漸加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在社區進行。

        1.2醫療系統需求

        1.2.1醫院需求

        現在醫院就醫緊張的問題尤為嚴重,同時醫院患者和家屬都來自不同的社會環境和年齡階段,所患疾病總類繁多,易造成交叉感染,而社區護理是針對一個社區的居民,大大減少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社區護理是把醫療衛生與護理保健結合到一起,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如果社區護理可以提高護理質量,有效的宣傳健康知識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醫院將減少許多患者,改善就醫難的問題。

        1.2.2護理人員的就業需求

        根據本科護生社區護理就業導向探究結果顯示,不同護生對從事社區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并不相同,對社區前景的認知也不明確,個人發展和工資待遇已成為護生就業所關注的重要因素。對社區護理認知的局限性已影響護生的就業意向。社區應加強其對護理工作的宣傳,建設社區護理實踐基地,即可滿足社區護理人員的需求,也可為護理人員提供就業平臺,更好地開展優質護理服務。

        2提高社區優質護理服務的方法

        2.1以社區居民為中心,提供優質服務

        2.1.1健康教育的宣傳,重視居民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性病的出現,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在新的醫療模式中,強調要以健康教育的方式,促使人們采取健康的生活習慣,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的發生,更有效地維護人們的健康。社區健康教育對糖尿病病人的遵醫行為、對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都有一定的作用。健康教育的宣傳方法有很多種,可以定期開展宣傳講座,發放健康教育的宣傳書籍。為了開展優質的護理服務,不僅要注重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同樣應得到重視,社區可設有心理咨詢處,定期上門輔導,空閑時間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指導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設特色社區。

        2.1.2定期健康體檢的實行

        隨著生活及工作快節奏的發展,很多居民的身體都處于亞健康狀態,社區實施定期的健康體檢是保障居民健康的最佳途徑,即能提早發現,及時預防并且治療疾病,也能定期了解社區居民身體及心理健康的總體變化。根據定期健康體檢的檢查結果,有針對性地通過健康教育、健康隨訪等方式進行健康管理通過定期健康檢查,受益的不僅是居民個人,還有整個社區的發展,更有利于提高社區的優質護理服務。

        2.1.3做好健康隨訪

        對社區居民進行健康隨訪,是一種隨著醫學模式轉變而出的新型護理服務,不僅局限于居民治療疾病期間,而且對居民的日常護理及遵醫行為都能進行督促作用。社區應對全部居民建立健康檔案,檔案應記錄居民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地址、聯系電活、家庭情況、有無既往史、文化程度、心理狀況及定期健康檢查結果。應由社區護理人員專門承擔隨訪工作,定期進行電話訪問和上門指導。

        2.2提高社區護理人員的培養

        2.2.1人員崗位認知

        隨著社區護理工作的開展,護理工作人員數量的增多,社區應進行人員崗位的認知,使護理人員了解其工作性質,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及面臨的問題,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及人文關懷理念,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醫療護理質量,使社區護理工作人員與居民建立良好穩定的服務關系,進一步提高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完善社區護理服務質量。

        2.2.2護理人員醫學理論知識培訓

        社區護理理論知識是綜合公共衛生學與專業護理學基礎理論知識的結合,因此社區護理人員必須具有良好的臨床醫學理論知識,特別要加強護理心理學、社會醫學、衛生學、流行病學、營養學、老年和慢性病護理、康復護理、健康教育、人際溝通等知識的培養,并且能結合實際進行運用,社區可定期開展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定期考核,以提高社區優質護理服務。

        2.2.3護理人員操作技能培訓

        第3篇:社區服務體會范文

        寒假過后,疫情形勢依然嚴峻,防控工作仍在繼續。我也通過當地社區,積極報名參加小區防疫攻堅志愿服務行動。

        2月7日至16日,我被安排到****小區進行疫情防控工作,小區為保護我們志愿者,為我們配備了齊全的安全防護用品。面對小區居民多、人員構成復雜、家庭個人需求面廣等不利因素,我們合理調整部署人員,嚴格把控,釘在現場。

        首先抓住大門進出關口,對進出的人員、車輛開展全面管控。印發宣傳材料、張貼防控公告、設置廣播喇叭開展宣傳、請求防疫宣傳車在小區內開展巡回宣傳。二是針對小區居民工作單位點多面廣特點,分類施策,采取制發工作證件、索要單位開工證明等方式,在上下班高峰時段憑證對復工人員予以快速檢查放行;對居家住戶采取制發出入證,嚴格落實“一戶兩天出入一人次”要求;對無理由出入居民采取耐心勸阻、宣傳防疫知識的方式,要求其居家休息、不得外出。三是做好公共區域防疫消殺工作,對樓宇走廊、人員出入必經道路卡扣等進行消毒。對物業人員,保障口罩、酒精等物資,確保其健康安全,提高工作積極性。四是對小區內外地返鄉人員開展再排查,嚴格落實居家隔離14天措施。

        這一段時間的社區服務活動,讓我看到很多默默無聞的逆行者,他們為了人民群眾的安全早出晚歸,讓我見到很多敬業奉獻的物業人員,他們為了做好防控工作日夜堅守。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也將擔起社會責任,為社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4篇:社區服務體會范文

        1999-2003年共發現40例結核病人,門診組25例,其中涂陽4例,對照組15例,涂陽2例,門診組采取的是全程管理。由于近幾年來流動人口增多,病人難以按時取藥,漏藥少藥情況時有發生,治療效果不好。對照組采取的是全監管理方法,發揮督導員的作用,面視病人服藥,杜絕了漏藥少藥的現象,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復發率。

        2 治療方案

        2,1第一個方案

        6個月HR,即6個月的異煙肼、利福平。

        2,2第二個方案

        2SHR/7HR,即2個月的鏈霉素、異煙肼、利福平,7個月的異煙肼、利福平。

        2,3第三個方案

        2SHR/10HR,即2個月的鏈霉素、異煙肼、利福平,10個月的異煙肼、利福平。

        3 治療效果

        根據江蘇省結核病防治療效考核標準,陰轉:連續3個月,每月至少查痰2次;X線片考核標準:顯收,病變吸收1/2以上者;無改變,病變無改變者。

        4 臨床理念

        痰菌連續陰性(或連續陰轉)病變全吸收或無活動性。

        全監管理與門診管理結核病人比較其療程觀察如下:

        由表可以看出,全監管理病人,涂陽能在第一個月1000h陰轉,完成療程100%。臨床治愈率87%,而門診管理的病人,涂陽4例中僅1例在第一個月陰轉,2例治療無效。25例病人中未完成療程的達8例,臨床治愈率只有44%,P

        5 典型病例

        張某,男,81歲,“咳嗽,氣喘7 d,發熱,胸痛2 d”,經檢查胸片顯示:“右下肺見弧狀密度增高陰影”,B超顯示:“右側胸腔積液1000毫升”,診斷為“右側胸腔積液”涂陰進展期。治療方案:2shr/10HR抽胸水。因病人年老體弱,家中無人照顧,拒絕抽水,社區收入家庭病床后,堅持送藥上門,監督服藥一年。療程結束后,X線片療效考核:A2顯吸,臨床治愈。在沒有抽胸水的情況下,進行監督規則化療,能取得這樣的效果,是在門診管理結核病人中少見的。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理結核病人全監管理采取的是“一促”“二查”“三看”方案,“一促”即督促病人按時服藥,隨時檢查藥物的粒數與服藥的天數是否相符;“二查”即查病人用藥是否正確,劑量是否到位,如有錯誤,及時指導糾正:“三看”主要是看病人用藥后有無不良反應,如有反應立即給予對癥處理,做好補救工作,保證治療規則化。對于部分不能按時取藥的病人,醫院每月代取藥一次,按時送藥上門,讓病人不出家門就能得到就診與治療,解決了病人在大醫院看病難、住院難的實際問題,使結核病人得到全監治療,保證了病人的診療時間,保證了病人的規則用藥,又保證了全監措施的落實。

        第5篇:社區服務體會范文

        摘要文章以社區居民切實的需要出發探索以高校體育資源為主體,網絡服務平臺為核心的新型社區體育服務模式。

        關鍵詞高校體育資源社區體育網絡服務平臺

        一、前言

        社區體育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就是應用現代通信技術構筑社區體育管理、服務、開展等方面的信息技術應用平臺和通道,使社區成員更加充分有效地開發、共享和利用社區體育信息資源,最終達到提高社區成員生活質量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目的。

        筆者在對高校服務社區體育開展方面做過一些前期研究。高校的體育場地設施、人才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對促進社區體育發展具有很大的幫助。但在服務實踐中也存在信息滯后、活動單一、指導不足、監測不夠等方面問題。為了提高高校體育資源的利用率,更好的為社區體育服務,構建一個高效、迅捷的信息服務平臺迫在眉睫。這也是以后高?;仞伜头丈鐣囊粋€重要的發展方向。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實地調查法

        對湖州市隨機抽取3個社區進行實地調查。

        (二)文獻資料法

        通過文獻檢索、網絡檢索等方式查閱了大量有關社會學研究、社區研究、大眾體育研究、社區體育研究、社區體育服務研究、信息化、社區信息化、社會學研究方法等文獻資料。

        (三)歸納和演繹法

        從觀察到的資料,可以解釋所觀察的事項間的關系。而演繹法則是把普遍的法則運用到特定事例上,最終演繹出對社區體育網絡服務信息化服務平臺創建的思路與策略。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社區體育研究,興起于80年代末,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社區體育概念、功能、管理體制、現狀特征、組織發展、發展模式等從社區體育研究的內容看,前期主要集中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如關于概念界定的比較多。近年來,逐漸轉移到發展的研究,表明社區體育研究逐漸成熟。

        2003年就有學者提出了社區服務信息化的基本目標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將信息技術廣泛引入社區服務,計算機網絡成為社區服務的主要手段;二是信息服務成為社區服務的主要內容;三是社區成員的信息技術和信息意識明顯提高,以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的社區體育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興起于20世紀60、70年代現代化早發國家。1965年,美國政府建立了土地與水資源保護基金,該基金向各州與地方社區建立戶外運動場地與設施提供財政支持。1960年,德國開始推行“黃金計劃”,加強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1961年,日本制定了“體育振興法”,開放學校場地和公園,為居民參加體育活動提供方便。英國從1961年開始推行“體育與地方社會”活動。由于西方國家沒有“單位體制”現象,大眾體育主要以社區為依托,研究多采用城鎮大社區的概念,與我國基層社區體育概念有較大差異。

        此外關于社區體育服務信息方面的相關研究非常少,本人利用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提供的EBSCO全文數據庫Springer全文數據庫,國外教育信息數據庫系統采用“sports”、“community”、“information”和“service”這四個關鍵詞進行檢索,沒有同時發現具有涵蓋社區、體育、服務、信息化的任何文章。本人資源利用率有限,但是至少目前說明國外在此方面的研究還不夠。

        (三)高校體育資源扶持社區體育開展的現狀

        部分高校通過自身資源優勢在體育場地設施、體育人才等方面給與了社區體育大力協助,但其效果并不顯著,主要反映在活動單一,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信息反饋不及時,涉及范圍小,參與人員少等方面。社區體育信息平臺的構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其不足。

        (四)信息服務平臺的特點

        1.信息源多樣化信息網絡的建設發展,為社區體育愛好者提供了廣泛的資源獲取途徑,也使信息的涵蓋范圍更加廣泛,這為信息用戶提供了不斷獲取和創新的廣闊空間。社區網球信息網絡應該不斷加大數字資源比重,以滿足用戶對健身信息的多元化需求。

        2.內容服務形式多樣化?;谫Y源載體和信息獲取途徑的多樣化,用戶對社區網絡服務形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要求,聯機檢索、隊Q、全文傳遞、信息推送、定制服務、網絡導航、虛擬參考咨詢等服務形式正在成為社區體育信息服務的常見形式。

        3.內容服務手段集成化。社區體育信息有必要按學科組織信息單元來實現信息資源的集成化管理,用戶也迫切地需要一站式的集成化信息服務。

        4.內容服務時效要求高?,F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使網絡環境下信息的快捷傳遞成為可能,這就使得用戶對信息服務的時效有了更高的要求。信息處理過程、人員反應速度以及網絡的穩定與速度都與社區的內容服務效率息息相關。同時,也使得社區必須對網絡管理工作和內容服務模式加以改進,從而滿足用戶的時效需求。

        (五)社區體育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基本模塊設置

        基于以上原因利用優勢,填補不足。平臺創建“4+1”服務模塊即4個服務(設施服務、指導服務、組織服務、監測服務、活動服務)加1個賽事自動編排web信息系統。

        圖1系統框架圖

        場地

        四、結束語

        社區是人與人交流最頻繁的地方。有效地促進社區成員間、社區內部與外部的信息溝通與交流,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社區信息網絡建設,以完善社區信息服務體系,加快社區服務的信息化進程,既可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推動社區現代化建設,同時也促進了社區居民的和諧發展,共建和諧社會。網絡的發展,使基于社區網絡的體育健身信息服務的對象、服務范圍、服務深度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發揮高校體育資源優勢構建社區網絡服務平臺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 王永生,陳征.基于社區網絡環境下大眾健身信息服務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07.3.

        [2] 李建國.社區全民健身服務網絡的理論框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9.11.

        [3] 魯松濤.社區體育服務信息化發展探析[D].2009.

        第6篇:社區服務體會范文

        關鍵詞:社會支持;高校社區;養老服務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7)07-01140-05

        自世紀之交我國邁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齡人口快速增長,作為老齡化核心議題的養老問題日益凸顯出緊迫性。高校老年群體規模龐大且基本居住在高校社區,高校老年群體的特殊性決定了高校社區養老服務與其他社區存在顯著差異,如何認識高校社區養老服務的現狀和特征成為一個重要課題。然而,關于社區養老服務,學界以往的研究重點關注了城市“三無”、農村“五?!币约蔼毦?、貧困等弱勢老人群體,生活在高校社區中的老人被普遍認為是享受體制內的資源和福利的強勢群體而受到忽視。實際上,高校社區普遍存在歷史悠久、相對封閉而形成的更加嚴重的老齡化問題,而且高校社區內的老年群體對于養老服務的高標準、高層次的需求與社區養老服務體系不完善之間的矛盾也格外突出。面對這種特殊的強勢群體,僅有的研究文獻依然沿用弱者的視角,集中分析高??粘哺啐g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①,而缺乏對各個需求層次的關注及其差異性研究,更為缺乏從總體上對高校社區養老服務自身的特性和單位制式微、市場化滲透背景下面臨的困境以及未來改革完善之策的探索。本文將從社會支持的理論視角,通過對X大學養老服務的調查研究來探討高校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特色、困境和出路。

        本文的資料來源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是筆者從X大學離退休工作處獲得的離退休人員基本情況表,涵蓋了退休人員的總數、年齡、工種、級別等信息。其次是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得的數據材料。2016年3月X大學離退休工作處針對全校退休教職工的養老服務需求狀況進行了一次隨機抽查,共計發放問卷200份,收回196份,有效回收率98%。筆者作為此次調查的主要參與人,通過對數據的初步統計,了解了高校社區老人的基本情況以及養老服務需求和供給狀況。最后是通過非結構式訪談獲得的文字材料。筆者在2016年4―7月間通過對X大學社區內的退休老人及其子女、離退休工作處領導、社區所在街道辦事處負責人和有關養老商業組織負責人的訪談,進一步了解了高校社區養老服務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嵌入:高校社區養老服丈緇嶂С痔逑檔奶厴

        高校具有事業單位編制的屬性,這一屬性決定了高校社區養老服務社會支持體系中的客體、內容和主體均呈現出有別于普通社區的特點。通過研究,我們認為高校社區養老服務社會支持體系最顯著的特點是嵌入性,高校社區養老服務社會支持體系深深嵌入于高校及高校的管理體系之中,其具體表現在:

        第一,高校社區養老服務社會支持主體的單位制色彩濃厚。單位制是運行于計劃經濟時代的組織管理模式,承擔著組織成員的管理、服務和保障的職能,雖然在市場化大潮的推動下單位制逐步瓦解,但行政事業組織市場化改革滯后,依然保留著濃厚的單位制印記。高校的歷次管理體制改革均沒有觸動單位制的根源,在公立高校中單位制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高校仍承擔著服務與保障的工作,高校教職工的衣食住行乃至生老病死都依賴于高校,而目前高校社區養老服務社會支持體系建設實際上是在強化校方的責任,延續著高校的單位制色彩。一方面,高校離退休老人的養老金依托單位發放,日常生活的各種問題也在單位內解決,高校的各種設施和資源依舊對他們開放;另一方面,高校行政體制內的各個部門依然對離退休人員承擔相應的責任,日常的行政管理、活動組織和慰問走訪也都由單位負責,單位將服務以管理的方式推動著。在這種管理模式下,高校老人享受著單位的高福利,他們對社區的認同感往往掩蓋于對單位的認同感之下,對單位養老有著強烈的依賴心理。在高校老人濃厚的單位情結氛圍中,單位成為高校社區養老服務社會支持主體的絕對主導力量,社區相對封閉導致各種社會力量和市場機構難以進入,影響力弱小,功能被單位侵蝕和代替。因此,此類社區的社會支持體系一家獨大,其他社會支持主體的生存空間有限。但同時,在面對規模龐大、需求旺盛的高校老人群體時,單位的服務供給面臨著難以滿足需要的困境。

        第二,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影響高校社區養老服務的社會支持客體。與其他普通社區不同,高校社區的老齡群體基本上是本校的離退休職工,他們在社會地位、文化水平和經濟收入上均高于一般社會退休老人。2016年底X大學有6808名離退休人員,其中超過五成的人擁有副高級以上專業職稱和副處級以上行政級別,社會地位及相應的福利待遇都超過一般群體。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X大學離退休老人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50.8%,大專學歷占21.5%,高中及以下學歷不足三成,說明高校社區老人是一個擁有著高文化的知識密集型群體。教育是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關鍵要素,尤其是在一個尊師重教的社會環境中,較高的文化水平不僅能帶來較高的社會聲譽和社會地位,還能轉化為享受更多社會資源的機會。經濟狀況調查結果表明,X大學離退休老人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占23%,4001―6000元的占48%,6001―8000元的占25%,8000元以上的占4%,平均月收入約為5200元,遠高于同時期武漢市每月4480元的城鎮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表明高校社區老人雖然已退出勞動力市場,但依然擁有較為寬裕的經濟條件。在住房方面,約85%的人擁有自己的住房,租房的比例僅為2%。由此可見,高校社區的老人群體在經濟狀況、文化水平和社會地位方面均優于普通社區居民,處于社會中上層水平。此外,生活在高校的老人同樣可以利用社區內各種較為完善的生活娛樂等配套設施,生活成本較低;社區人員結構較為單一,生態環境優美,文化氣息濃厚,使得高校老人有較樂觀的生活態度、較高的生活滿意度和對社區較強烈的歸屬感??腕w的強勢地位決定了社會支持內容的獨特性。

        第三,高校社區養老服務的社會支持內容亦重重烙上了高校印記。同一高校的離退休老人具有較強的同質性,而其強勢地位為他們的養老服務需求的滿足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此這一群體更加強調養老服務的高質量和多樣性。在X大學離退休人員中,70歲以下、70―80歲、80歲以上老人的比例分別為47%、30%、23%,雖然是一個以中低齡老人為主的群體,生活絕大多數能夠自理,但依然有近八成的老人患有各種疾病。其社會支持的內容具有明顯的特征:在日常照料和居家安全等基礎性和生存需求方面,由于高校社區老人在經濟收入、醫療和住房保障、社會福利水平上都有較明顯的優勢,基礎性需求能夠得到很好的滿足,開始追求服務的更高質量和更高標準,促使生存性需求開始向著精細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比如飲食方面更加關注營養搭配和食材安全,家政服務方面更加注重服務提供方的資質、聲譽和專業性,醫療護理方面更加注重常態化和精確性。這些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轉變,為社區養老服務提供了潛在市場。但與此同時,緊急情況的及時援助和日常的體力勞動幫助等彈性需求依然強烈。在精神慰藉、娛樂休閑和社會參與等成長性和發展方面,高校社區老人需求強烈。數據顯示,X大學社區僅有32%的老人與子女一起居住,空巢率較高。離退休是個人生命歷程的重大事件,不少老人離退休后失落感加劇,孤獨感上升,但他們在選擇精神慰藉的對象時往往看重關系的親密性和文化水平的相似性,一般服務提供者很難滿足。同時退休后較充足的時間允許老人們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各種學術研討、養生保健、旅游觀光、攝影繪畫等趣緣組織刺激了高校老人娛樂休閑的多元性,這些組織的準入門檻較高,對活動的質量有較高的期待。再者,高校老人大都是行業領域內的精英,職業習慣造就他們在離退休后依然活躍在專業領域內,通過廣泛的社會參與重塑退休后的精神支柱,尋求角色轉換的契機和途徑重新融入社會。

        二、失衡:高校社區養老服務社會支持體系的困境

        社會支持體系的良性運行不僅依賴于社會支持主客體之間在支持內容上取得默契,還取決于多個供給主體之間相輔相成,匯成合力。盡管高校社區擁有較為豐裕的養老資源,但是從調查的情況看,高校離退休老人對社區養老服務種類和質量的滿意度一般,尤其是高層次、個性化的需求滿足程度存在較大欠缺,高校的資源優勢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高校社區養老服務社會支持體系的運作存在著條塊分割的行政管理體制之困、養老服務供給主體間功能沖突之困和需求與服務的缺位與錯位之困,導致高校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和高校的養老服務供給嚴重失衡,其具體表現在:

        第一,單位制管理體制下養老服務各個部門之間條塊分割的職能劃分造成社會支持的行政力量的分散與低效。政府、社區和高校構成了高校社區養老服務社會支持系統的最重要主體,其中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社區服務中心、街道辦事處、高校離退休工作處、后勤部門等共同承擔高校社區的養老服務責任,但是這些部門之間在權責上存在重疊,多頭管理現象突出,分工不清、權責不明,各部門的服務資源不能有效集中使用,降低了服務的效率。比如,高校直屬院系和離退休工作處都承擔著對離退休人員的管理工作,二者在很多責任上是相似的,往往院系所應承擔的服務都轉交給離退休工作,而街道和社區所承擔的養老服務與高校各部門銜接不夠。與高校養老服務管理部門的碎片化供給形成對比的是,高校社區老人的需求具有明顯的多樣性和整體性,任何單一的部門都難以獨立滿足,一旦出現需要多部門協同完成的養老服務工作的時候,在缺少牽頭部門的情況下,部門間聯動機制缺乏,養老服務的社會支持就會陷入停頓狀態②。高校組織的單位制屬性使得養老服務具有“行政化”和“管理式”傾向,各種行政管理部門更多地承擔的是開具證明、登記備案等工作,X大學離退休工作處的工作人員表示,由于本身能力和資源的局限,其原先所具有的組織、協調功能已日漸弱化。高校社區養老服務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還表現為高校社區居委會(服務中心)與街道辦之間的矛盾,一些高校社區服務中心的管理人員由高校在編行政人員兼任,他們本歸學校后勤部門管理,薪資由高校發放,但是日常工作受到所在地區街道辦的領導指揮,承擔其他的行政職能,導致社區服務中心服務高校老人群體的能力受到削弱。

        第二,養老服務供給結構失衡,主體間協調、配合不當。社會支持的主體本應是政府、市場和社會,三方形成狀態穩定、功能互補、地位平等的供給結構,但是在高校單位制和行政化制約下,行政力量一家獨大,占據絕對優勢。高校不是專業化的養老服務機構,所提供的養老服務只是出于行政管理和人員安置的需要,大多數的工作人員都是高校在編的行政人員,重管理輕服務的模式造成高校社區養老服務缺乏專業隊伍,服務滿意度不高。高校老人對單位的高度依賴,本質在于享受高福利和低成本的養老服務,“有事找單位”已經內化為高校老人的思維模式,他們市場化意識淡薄,對社會和市場化供給的養老服務存在明顯的偏見和疏離。社區組織在高校地位被弱化,不被老人所認同,有事不是找社區而是找學校相關部門解決。多位受訪的商業服務組織的負責人抱怨高校離退休老人過分看重提供服務的組織的類別屬性,按照單位的“內部價格”和質量標準選擇是否接受服務,社區外的營利組織很難獲得高校老人的接納。各類社會公益組織由于剛剛起步,主要是滿足弱勢老人的基本需求,對于高校老人高層次的需求涉及較少,也難以獲得他們的信任。現階段市場化力量逐步進入高校社區,社會組織正在發育成長,市場和社會弱小,所提供的服務主要還是從基本需求開始,和行政力量的服務內容缺乏錯位發展,差異性不足,沒有形成互補雙贏的局面③。總之,高校養老服務的社會支持過度依賴于行政力量,市場和社會的施展空間有限,行政式服務造成高校養老服務種類單一,專業化質量不高。各個供給主體在功能界定上存在明顯的交叉、競爭與沖突,協調配合難度較大,養老服務供給呈現無序性、自發性和盲目性的亂象。

        第三,高校社區特殊的養老服務供給機制和服務對象之間在供給與需求上存在缺位與錯位。高校養老服務的單位制特征給老人提供高福利的養老保障,更加強調老人的基本生活服務,服務的內容和標準還停留在傳統層面上,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照料、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已經與時代脫節,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在面對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強勢群體的諸如社會參與、精神慰藉等方面個性化和高層次的需求時,高校社區的養老服務并未與時俱進,服務供給還有較大缺失。不同年齡段的老人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下有不同的養老服務需求,醫療照顧和陪護對于高齡老人來說更為重要,低齡老人更加追求社會參與活動,這就需要社區根據老人的年齡和健康狀況開展具體的個性化和差異化服務。但目前高校養老社會化機制落后,后勤部門中的食堂、醫院等僅僅提供較為簡單的常規化服務,服務內容涉及面較窄,同質性較高,且并不專門針對老年人,老人的特殊需求被忽略。因此,高校老人對社區提供的常規化、例行化、低層次服務有較高滿意度,而對差異性、發展性、高層次服務的供給滿意度較低。隨著高校老人的養老需求趨于多樣化和廣泛化,他們的需求滿足范圍已經超過社區所能提供的邊界,需要在社會和市場中尋求新的服務渠道。作為微型社會的高校社區,依然為老人們提供不少本該由市場和社會提供的服務,比如信息咨詢和家政服務等,這些服務由于使用程序繁瑣,使用率較低,造成資源浪費,但它們的存在擠壓了其他供給主體的功能范圍,造成各主體更多的是在低層次的服務項目上競爭。市場機制、社會機制和行政機制沒有產生良性的銜接關系,陷入錯位失靈的困境,高層次的養老服務供給滯后于老人的需求。

        三、整合:完善高校社區養老服務社會支持體系的路徑

        當前我國老齡化趨勢不可阻擋,養老服務社會支持體系滯后于養老服務需求,尤其是在制度建設上沒有跟上老齡化速度,出現了“未備先老”的局面。高校作為養老社會化最后的壁壘勢必在新一輪的去行政化改革中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單位制下的社區養老服務社會支持體系面臨重新整合,亟需從管理體制改革、供給主體結構優化和自身優勢發掘等方面推動高校社區養老服務的社會支持體系革新,為全社會的養老困局探索出一條可能出路。高校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在管理結構、供給體系以及社會資源方面進行重新整合的可能路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改革和完善高校社區養老服務的管理體制,推動碎片化服務供給向整體供給轉變。行政力量是公共服務的最主要提供者,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依然是社會支持體系的核心力量,高校社區改革現有養老服務首先應從管理體制上尋求突破。高校社區養老服務涉及眾多行政部門和社區組織,科層制管理的條塊分割困境需要高校社區在更高管理層次上建立部門間長效的聯動機制,使分散化的碎片式服務供給走向集中,把社區、后勤、醫療、安保和高校直屬單位等管理經辦機構協調整合起來,建立整體供給機制,以高校社區成員的整體需求為導向,建立一站式服務中心,提高管理效率,滿足社區成員的全方位需求。在高校社區老人養老需求較為集中的領域,應該適當擴大高校社區組織和離退休工作處的權責范圍,在人力資源和運轉經費上加大投入,增強它們在協調各個部門中的話語權,使它們真正由行政部門轉向服務型部門,也讓它們有更多的精力和資源統籌其他職能部門,從而研究和開發出符合新時期高校離退休老人需求的養老服務供給內容和渠道,革新一些已經過時的服務方式和內容。還要理清和處理好高校社區內外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社區及社會組織和高校之間的“條塊關系”,在各自的責任權限、性質定位、資源共享、政策目標、服務對象和管理手段等方面做到相互協調配合,避免相互干預和交叉領導,使得各自都能正常履行責任,共同服務于高校社區成員。必要時可以創立一個權威的常態統籌機構(如社區組織和離退休工作處合署辦公),從體制上整合它們的職能與資源,完善高校社區養老服務社會支持體系。

        第二,整合和充實高校社區養老的社會支持體系,推動單位制一元供給向多元化供給體系轉變。高?,F有的養老體系過度依賴于政府和高校自身,單一化的社區服務供給模式無法適應多元化、差異化的養老需求,還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高校社區養老社會化的步伐。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政府嘗試從一些領域中逐步收縮,吸納其他主體來共同完成治理任務。養老服務是未來我國面臨的最嚴重的社會問題,引入市場和社會機制構建多元化的養老體系是政府面對老齡化的關鍵之舉。政府(包括高校)在高校社區養老體系中的責任應該是提供財政支持、做好隊伍建設、制定政策措施和督促檢查落實。作為社區最直接的和主要的支持主體,高校應該從單位制的大包大攬的壓力中解脫出來,把職責重點轉移到基本生活保障、精神支持和志愿者管理等方面上來,弱化對養老服務的干預和供給功能,引導社區老人走出單位依賴的思維定式,在更多渠道接受其他供給主體的服務。市場化將成為未來養老服務發展的方向,高校老人較高的經濟社會地位為處在初級階段的養老產業提供了無限商機。因此,應該鼓勵高校社區加快引入市場化機制,在家政服務、旅游購物、物業維護、休閑娛樂等社區老人急需的個性化和高層次需求的滿足上更好地發揮市場的作用。社會機制作為政府和市場的補充,在志愿服務、精神慰藉、日??醋o和情感支持以及社會參與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高校社區應該通過社會機制滿足老人們的精神陪伴需要,培育他們的社區公共精神。最重要的是,多元化的社會支持體系應該強調各個主體之間的錯位發展,通過整合來達到差異化需求的整體性滿足,避免主體之間毫無特色和專業性的競爭,這就需要政府對市場和社會的培育和引導。

        第三,發掘和利用高校社區內生性養老服務社會支持資源網絡,推動養老服務資源由密集型向高效性轉變。高校社區是一個集社區和校區為一體的社會共同體,往往集中了各種生活資源和各種服務組織,先天具有較為優越的養老服務社會支持網絡體系,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除部分設施利用率較高外,整體資源網絡不斷低效化,因此挖掘高校內生性力量提升社區老人養老服務水平應該成為優先選擇的途徑。除學校行政服務部門外,學生志愿者、學生社團和社區社會組織、專業社工可為離退休老人提供各種服務,尤其在滿足老人們精神慰藉、娛樂活動和社會參與等需求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高校應該著手研究如何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人力資源作用,從而有效緩解養老服務資源短缺的困境,同時實施鼓勵老人互助行為的措施,讓高校離退休老人一部分特殊需求能夠在高校社區內得到滿足,進而提升高校養老服務資源網絡的利用效率。

        四、小結

        本文之所以選擇高校社區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我國高校社區作為社區的一種類型,大量存在于全國各地。根據教育部官方網站的信息,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879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595所(包含獨立學院266所),成人高等學校284所。與此同時,類似于高校社區的還有大量的其他~業單位的社區,如科研院所、醫院、報社雜志社出版社等以及行政管理單位。我們通過對這類社區的一個典型個案的研究發現,高校(單位)社區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其養老服務體系的嵌入性特色,包括單位制的包辦特點、同質性與收入高的特點以及養老服務需求層次高的特點,這些特點不同于普通社區。然而這類社區在養老服務社會支持體系上除了上述特色或優勢外還面臨巨大的挑戰,其體系處于一種失衡狀況,歷史越悠久的高校面對眾多的養老人群和服務需求越顯得無能為力,這些困境包括單位制管理體制下養老服務各個部門之間條塊分割的職能劃分造成社會支持的行政力量的分散與低效;養老服務供給結構失衡,主體間協調、配合不當;特殊的供給機制和服務對象之間在養老服務供給與需求上存在缺位與錯位等。面對這些困境,我們認為只有重新整合高校社區的養老服務體系才能緩解和解決這一問題,包括改革和完善高校社區養老服務的管理體制,推動碎片化服務供給向整體供給轉變;整合和充實高校社區養老的社會支持體系,推動單位制一元供給向多元化供給體系轉變;發掘和利用高校社區內生性養老服務社會支持資源網絡,推動養老服務資源由密集型向高效性轉變等。

        本文通過一個典型個案的研究所描述的現象和解釋的問題,反映的是單位型社區普遍存在的、值得學界同仁高度重視的問題。希望更多的學者關注這一話題,并做一些定量的、帶有全面性的研究,把單位型社區養老服務社會支持體系解釋清楚,并為解決單位型社區養老服務問題提供決策依據。

        注釋:

        ① 王立:《關于高校高齡空巢家庭養老問題的幾點思考》,《南方論刊》2008年第4期;孫文博、彭英麗:《高??粘怖先藛栴}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彭梅芬:《關愛空巢老人 構建和諧校園》,《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S2期;李春生等:《北京市海淀區獨居高、中級老年知識分子家庭需求調查》,《中國老年學雜志》2006年第8期。

        ② 胡湛、彭希哲:《發展型福利模式下的中國養老制度安排》,《公共管理學報》2012年第3期。

        第7篇:社區服務體會范文

        [關鍵詞]社會服務 高校圖書館 利益驅動機制 激勵機制

        (分類號]G258.6

        近年來,關于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方面發表的論文及開展的研討會層出不窮,在理論上基本達成共識,普遍認為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可持續性發展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一些高校圖書館也進行了社會服務的嘗試,但總體說來我國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進程緩慢。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在于動力不足,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我們不能只是片面地要求高校圖書館敞開大門向社會開放,還應該建立一種能夠提升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功能的機制。人的行為動力來源于個體滿足“自我”和社會的利益,沒有某種利益就不會產生某種行為。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是為了實現文獻信息服務,為社會帶來公共利益以及社會對高校圖書館的利益回報。高校圖書館只有在社會服務中真正得到利益的滿足,才會主動采取各種措施推動其社會服務的開展。因此,建立提升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功能的利益驅動機制,激勵高校圖書館把社會服務工作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是當前我國高校圖書館面臨的重要課題。一些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在這方面做得比較成熟和成功,雖說國情不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還是有不少可借鑒之處。本文將首先闡述利益驅動機制的基本理論及建立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利益驅動機制的必要性,然后結合美國的經驗和我國的國情探討如何建立提升我國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功能的利益驅動機制。

        1 利益驅動機制的基本理論及其功能模塊

        1.1 利益驅動機制的基本理論

        激勵即激發鼓勵,使人奮發向上。在管理學中,激勵指的是激發人的動機,誘導人的行為,從而發揮人的內在潛力,為實現一定目標而努力的過程,即調動和發揮人的積極性的過程。現代管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只靠自覺,沒有受到激勵,只能發揮其總能力的30%至40%,而一個人如果受到正確而充分的激勵,則能發揮其總能力的80%至90%甚至更高,可見激勵的影響力是多么巨大。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行為受利益的支配和驅使,利益產生動力,誘發人的行為,驅使人的行為朝一定的方向努力,從而激發人的潛能,誘導人努力,激勵人實現自身的滿足及發展。當然,這種利益包括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利益的連鎖反應過程見圖1。因此,可以通過建立利益驅動機制激勵人的行為。

        1.2 利益驅動機制功能模塊

        利益驅動機制就是以利益作為驅動力的體制,即通過物質的、有形的利益,或精神的、無形的利益;可以是“短平快”的利益,或是長遠的、深刻的、內蘊式的影響,以促使某種行為多次出現。本文將利益驅動機制功能模塊分為主體發展、工資、獎金的提高、獲得晉升和表彰等,如圖2所示。

        1.2.1 主體發展 任何一個組織都會有不斷發展、壯大自身的內在意愿,推動其根據社會需求、競爭狀況以及自身的條件,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努力推動自身與社會的發展。

        1.2.2 工資、獎金 在市場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如果個人的貢獻與工資獎金掛鉤,可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只要運用恰當,其激勵作用會十分顯著,但要注意工資獎金增加幅度要和其貢獻的大小相一致,能夠得到大家認可和接受。否則,會適得其反,不僅起不到激勵的作用,還會挫傷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1.2.3 晉升 任何組織中總是有一些人勇于競爭、熱衷于教導別人,希望能以自己的思想去影響和控制他人,如果給那些有較強工作能力且努力工作的人員提供晉升和施展才華的機會,則會激勵其更加努力地工作,產生良好的激勵效應。

        1.2.4 表彰 表彰是對努力工作行為的公開表揚,是一種精神激勵。表彰的傳播范圍越大,知名度越高,其激勵效果越好,更容易促使該種行為多次出現。表彰管理成本低,是一種常用的激勵措施。若在表彰的同時,加上獎金或晉升等激勵措施,其效果會更好。

        2 建立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利益驅動機制的必要性

        2.1 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增加了服務成本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學專家陸士楨教授認為,雖然我國高校的三大功能是教學、科研、服務社會,但是服務社會的主渠道是依靠科學理論的研究和科技產品的研發來推動社會整體發展的,提供公眾圖書資源并不是高校的直接功能。我們可以提倡有條件的高校向公眾開放圖書館,但是我們沒有賦予高校圖書館服務公眾的社會,也沒有提供實現這一功能的相關配置。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后,其服務對象由原來的一個對象高校,變為高校和社會公眾兩個對象。高校圖書館要服務好社會公眾,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服務成本和原來相比定會有所增加,但從現行體制來看,高校及其圖書館無法從所提供的社會服務中得到相應的、直接的收益。目前,國家對高校的投資是按學校每年的學生定額實行“一攬子”撥款,沒有體現專門的圖書經費預算,更沒有考慮高校對公眾提供文獻信息服務得到補償的問題,也就是說,高校圖書館是否為社會公眾服務以及開展社會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并不影響其所得經費。2007年,網上就“高校圖書館是否該向公眾全面開放”舉行調查,其中,在“您認為高校不對公眾開放圖書館的原因是什么?”的調查中,60.93%的人選擇“開放將使高校的管理成本增高”;有50.26%的人選擇“高校無法從中獲得足夠利益”,也印證了這一點。

        由此可見,我國缺乏實現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功能的相關配置,高校圖書館在社會服務中成本增高、無法獲得足夠利益,這是制約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進程的主要因素。

        2.2 要使高校圖書館深入持久地開展社會服務,應給予相應補償

        為了鼓勵高校圖書館向社會公眾提供更多的、更好的文獻信息服務,使高校圖書館的文獻信息服務從校園普及到社會公眾,必須對高校向社會公眾提供文獻信息服務給予相應補償,應對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實行額外的激勵。由于利益具有誘導和激勵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的雙重功能,只有構建提升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功能的利益驅動機制,強化激勵機制,使高校圖書館在社會服務中的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大大高于成本,真正得到“實惠”,高校圖書館才會主動采取各種措施開展社會服務,由“要我向社會開放”變為“我要向社會開放”,其社會服務功能真正得到提升。

        3 美國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的利益驅動機制

        縱觀世界各國,很多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及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的高校圖書館為企業和社區用戶開展服務已經十分普遍。尤其是美

        國高校圖書館把社會服務工作做得深入、細致,深入人心,筆者認為這應歸功于美國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有比較完善與成熟的利益驅動機制,如圖3所示。

        3.1 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已任,實現社會效益

        高校圖書館開展各項社會服務的總體目標,都是為了提高國民素質做貢獻,國民素質的提高對于提升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在地球村的競爭力是十分重要的。越來越多的美國大學意識到,學校和所在地區的發展是密切聯系的,高校圖書館除做好館內本職工作外。還應積極主動盡其所能為社會服務,提高地方群眾文化素質,幫助他們掌握終身學習的本領以及不斷改善生活質量的技能,這是一切大學及其圖書館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對建立公平與和諧的社會具有深遠意義。因此,美國各高校圖書館爭先恐后地開展社會服務,例如賓州州立大學圖書館在地區發展中起了很大作用,并把社會服務明確寫進了圖書館任務,它這樣寫道:“圖書館以實現學校的教學、科研、校內和校外服務的目標為已任,并為學校的計劃和工作提供方便的信息資源服務”。美國芝加哥伊利諾伊技術學院保羅?維?卡爾文圖書館(Paul V.Calvin Library)為周邊地區低收入少數民族和婦女提供培訓,提高周邊社區居民的科學素質。像這樣為地區發展提供社區服務的高校圖書館在美國不勝枚舉。

        3.2 提升高校及其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獲取更多資金

        美國高校的資金來源一般為三種:政府撥款、學生學費及社會捐助,一般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從《莫雷爾贈地法案》到《國防教育法》及歷次《高等教育法》均有涉及圖書館建設的條款,對撥款均有明確規定。美國非官方機構對高校的辦學有認可的權力,如果作為高校辦學重要條件的圖書館得不到社會的認可,政府對高校的撥款就會相應減少,這將嚴重地影響到高校的生存和發展。足夠的生源是美國大學及其圖書館生存的關鍵,招生越多,學費自然就會越多。圖書館通過社會服務使其所在地和周邊地區的中小學生了解圖書館,從而對學校發生興趣,提高學校的招生人數。另外,高校圖書館的社會服務活動有利于培育圖書館的贊助者,以便從社會籌集到更多的資金。雖然不一定立竿見影,但只要堅持不懈,一定會得到豐厚回報。

        美國西肯塔基大學圖書館長邁克爾?賓德(Mi-chael Binder)的理念是:“社會服務等于宣傳圖書館;好的社會服務就會產生好的宣傳效果;強有力的社會服務就會產生強有力的宣傳效果”。西肯塔基大學圖書館通過開展“南肯塔基圖書節(South KentuckyBook Fest)”系列活動,拉近了西肯塔基大學師生及公眾與圖書館的關系,提高了圖書館在社會及學校的地位。經過多年不懈努力,西肯塔基大學圖書館館員終于擺脫了“二等公民”的地位,與校內教授享有同等待遇,既提高了工資、縮短了工作時間,又增加了科研經費。另外,學校董事會終于通過將每個學生的學費提高12美元作為圖書館經費,圖書館每年就增加了十幾萬美元的經費。這些改變與圖書館社會活動深入人心有著很大關系。

        3.3 社會服務和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表彰、工資及晉升直接掛鉤

        美國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一般每年要就其過去一年的工作成績進行一次全面的書面報告,而社會服務是重要內容之一,包括:為大學以外的社區服務;義務為商業、工業、各職業團體或其他在工作中遇到實際問題的機構或個人服務。該報告經館長審閱后作出對該工作人員的書面評語,然后交由學院備案。這些年度報告和評語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①表彰該人員一年來取得的成績,指出存在的問題及不足,明確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標;②決定該人員下一年工資增長百分比;③為該人員晉升積累材料。由此可見,社會服務和每個工作人員的表彰、工資增長幅度及晉升直接掛鉤。

        由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美國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與國家、社會、學校、圖書館及個人之間有著密切的利益聯系,不論于公于私,美國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的動力都是無窮的,這也是美國高校圖書館爭先恐后、樂此不疲地開展各項社會活動的原因所在。當然,這也是與美國有著完善的法律體系、成熟的社會認可制度以樂捐好施的社會氛圍分不開的。

        4 建立我國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的利益驅動機制

        4.1 高校圖書館要以提高全民素質為己任,充分實現圖書館的社會價值

        我國高校圖書館要深刻認識到,在我國公共圖書館信息服務比較薄弱的今天,高校圖書館應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打破只為本校師生服務的樊籬,把提升國民素質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不斷加強自身的宣傳與服務,讓公眾了解圖書館、更多地利用圖書館,充分實現高校圖書館的社會效益,更加彰顯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價值,為建設和諧社會、提升綜合國力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常言道:“有為才有位”,高校圖書館也會因此得到社會各界更多的支持。雖然目前政府的投入還是高校圖書館經費的最主要來源,但隨著高校圖書館社會價值的彰顯,社會團體、公司和個人的資金資助將是今后高校圖書館經費的重要來源之一。

        另外,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進,出生人口基數的下降,未來10年中國18歲至22歲的青年數量將減少約4000萬人。生源的減少必然會加劇各高校之間的競爭,中國某些高校將面臨破產危險。上海已連續三年出現高考報名人數不足的情況,北京報名人數也首次出現下降,幅度為20%。因此,高校圖書館廣泛開展社會服務,使周邊中小學生了解圖書館、增加對高校的興趣,使學校獲得足夠生源,是關系到高校生存的大問題。

        4.2 修改《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把社會服務作為國家向學校拔款的重要依據之一

        我國教育部2002年2月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簡稱《規程》)中第21條規定:“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圖書館應盡可能向社會讀者和社區讀者開放。”北京市2002年11月實施的《北京市圖書館條例》規定:“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的圖書館(室)向社會開放?!北本┦薪涛?006年6月提出高校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在滿足本校教學科研需要的情況下,應向社會公眾開放。雖然政府鼓勵高校圖書館對社會開放,但是目前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還是一種自覺行為,做與不做一個樣,做多做少一個樣。《規程》是2002年制訂的,當時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的條件還不夠成熟,但近幾年來,高校圖書館的軟、硬件條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開展社會服務的條件日趨成熟,國家也應在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及時修改《規程》,明確提出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的義務、服務內容、服務項目、保障措施及評價體系,評價結果作為國家向學校撥款的重要依據之一,從而加強國家宏觀調控能力,也使作為圖書館主管部門的學校更重視并督促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并對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給予更大支持。

        4.3 地方政府撥出???,為高校開展社會服務提供經費保障

        高校圖書館原來的服務對象只是本校師生,服務體制也只能是滿足本校師生,要面向社會服務,需要一定的人力、設備和經費,高校沒有專項經費。因此,高校所在的地方政府每年應有計劃地撥出一定經費,為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提供經費保障。在2010年兩會議案中,張湘富等人大代表提交了《關于為長春市高校圖書館對公眾開放提供政策支持的議案》,建議政府出臺有關優惠政策,沖抵高校管理成本的增加??梢姼咝D書館社會服務的成本補償問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其實,在實際工作中,人們也不斷探索新路子,已經出現不少借助當地政府的財政支持,整合高校圖書館及公共圖書館資源、實現高校圖書館與當地公共圖書館的共同發展的成功案例。如浙江金華市的嚴濟慈圖書館,集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科技信息情報中心和名人紀念館于一體,運作模式為:聯合投資、股份分攤、擁有、共享資源、民辦公助。該館實現了既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同時又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公眾服務,充分發揮了館藏文獻的作用。根據當前國情,像這樣市校共建圖書館不失為一種適當舉措。當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因行政體制、資金來源等不同,不可回避地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需要不斷探索解決方案。

        4.4 改革分配制度,把社會服務和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表彰、工資、獎金及晉升密切掛鉤

        第8篇:社區服務體會范文

        【關鍵詞】柳州職教園區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途徑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C-0067-03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水平的提升,已成為高職院校發展的重要標志。本文所說的社會服務不是指通過人才培養、人才輸出、科學研究等間接方式進行的,而是指高職院校利用自身的資源,通過產學合作、技術推廣、技術培訓、技術服務、社區合作等形式直接服務社會,實施先進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使學校成為區域的技術技能培訓中心、新技術的研發推廣中心、區域學習型社會中心,從而推動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柳州職教園區作為目前廣西最大的以職業教育為特色的教育園區,當前已經進駐的院校有柳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柳州城市職業學院、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專業方向涵蓋旅游酒店管理、公共事務管理、現代物流技術、網絡信息化技術、建筑工程技術、現代營銷、模具及數控技術、汽車技術及制造、制冷與冷藏技術、鐵道技術及運營、動漫設計與制作、服裝設計等領域。如何從社會進步、區域經濟發展和民眾需求出發,建立一套服務型教育體系,為社會、企業提供更豐富、更實用、更直接的服務,不斷獲得自身發展所需的動力和活力,已成為柳州職教園區高職院校新一輪發展中的一個難題。

        一、柳州職教園區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存在的問題

        目前,柳州職教園區高職院校在社會服務方面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社會服務工作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和制度配套。從政策導向來看,國家及各級政府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對職業教育的投入逐年遞增,但它們的關注重點往往停留在人才培養上。對高職院校內涵之一的社會服務功能重視不夠,缺乏深入的研究。至今,國家及地方各級政府尚未出臺較為詳細的高職院校與企事業單位合作、高職院校參與社會服務工作方面的配套政策。從高職院校內部而言,學校的工作重點主要是放在人才培養方面,對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認識不足,參與社會服務的激勵機制也尚未形成。近年來,柳州職教園區內的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工作雖然有了一定的進展,但還是停留在表層。

        (二)社會服務的組織機構和服務平臺不夠健全。目前,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和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雖然也認識到服務地方經濟的重要性,也提出要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但至今還沒有成立專門的面向地方經濟建設需要的社會服務部門,因而也未能有效地組織全體教職員工為柳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出謀劃策,客觀上造成學院社會服務工作難以有效開展。同時也沒有針對社會服務制定相關的指導性文件,導致教職員工在社會服務問題上的無所適從,不知如何開展社會服務工作。教師對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缺乏正確認識,服務社會意識淡薄。

        (三)專業建設未能與社會、區域經濟、地方產業結構調整步調一致。目前,由于高職院校的辦學經費很大部分來自學生的學費。因此,學生的數量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校的生存。而這一現象,在起步晚、辦學基礎稍差、沒有行業支撐的高職院校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一些高職院校往往對那些招生人數多的熱門專業感興趣,而對那些社會、地方經濟、區域經濟以及產業結構調整迫切需要的專業關注及支持不夠,要么是不設置,要么是停止招生。柳州市正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三次產業結構升級,促進該市單一經濟城市向文化、社會、生態、人民生活相協調的和諧城市轉型突破。由“十一五”“354”格局(汽車、冶金、機械3個支柱產業,化工、制糖、建材、造紙、日化5個優勢產業,新能源環保、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生物制藥3個新興產業)向“543”格局(汽車、鋼鐵、機械、化工、有色金屬新材料5個支柱產業,制糖、建材、造紙、日化4個優勢產業,新能源環保、機電一體化、生物制藥三個新興產業)轉變。而隨著社會及經濟的發展,柳州市目前迫切需要社工、保健護理、育嬰、生物制藥、茶葉種植及加_[、甘蔗種植及制糖、花卉種植及經營、蠶桑養殖、汽車裝配、汽車噴漆等專業人才,但已進入園區的兩所高職院校幾乎沒有培養這些人才的專業。

        (四)社會服務功能拓展有限。缺乏創新。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的拓展,需要以學校的理念創新、內涵建設和資源整合等作為基礎條件,在辦學實力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過程中,不斷通過路徑選擇和模式創新,為社會發展提供多種形式的服務活動。目前,柳州職教園區內的兩所高職院校高職院校,所能提供的服務僅僅是一些職業技能培訓,并沒有緊緊圍繞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才、技術和資源優勢,全面開展各種社會服務活動。

        二、柳州職教園區高職院校提高社會服務能力的途徑

        提升柳州職教園區社會服務能力的途徑主要有:

        (一)加強政府政策性引導和保障機制。雖然社會服務工作是高校與企、事業單位雙方優勢互補的自主行為,但政府的推動、組織、協調、激勵對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合作深入、有效地開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國的企業之所以能自愿接受各種職業培訓,除了企業對其根本利益的考慮,還在于德國的教育法規體系對培訓企業的權利與義務都作了明確而具體的規定。我國的職業教育法和各地方性教育法規只有對企業履行職業教育的規定,而沒有對不履行義務的明確處罰規定,使得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僅限于小范圍,可操作性差。并難以貫徹。因此,柳州市政府應通過法律、法規、制度、考核以及政策優惠等辦法來約束各方的合作行為,提高合作的自覺性,使各項合作得以穩定、持續地發展。同時,市政府也應對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給予政策上的引導,對那些目前不是熱門專業,而社會、經濟發展又迫切需要的專業給予政策上的扶持。

        第9篇:社區服務體會范文

        【關鍵詞】社區服務資源;居家養老;養老模式;社會公益互助;養老體系

        構建和諧社會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的進程中,老年人在家庭中的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因素。老年人群的和諧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幫助,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對老年人維持正常生活困難的幫助;二是老年人發展需要的服務。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均壽命的持續增長,人類會面臨更多由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雖然老年人的困難和需要是多方面和全方位的,但歸根結底還是養老問題。

        一、養老模式

        在實際工作中,劃分養老模式有兩個劃分準則:一種是以照料老人的方式為依據,把養老模式劃為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另一種則以經濟供給形式為依據,將養老模式劃為家庭和社會養老兩大類。本文以照料方式為劃分標準的城市養老模式下,從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及其養老服務設施基本狀況跟老年人具體需求之間存在的關聯性入手分析,并深入探討現階段城市養老服務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措施。

        (一)機構養老

        該養老模式即為每月向養老機構上繳一定額度的費用,就可享受該機構給予老人在護理、飲食、居住等相關養老服務,這機構養老適合老年人安享晚年,養老院、福利院、護理院等均屬于機構養老的服務范疇。機構養老服務有以下好處:給予老人專業的護理,其子女不必為父母晚年操心;為老人提供舒適的居住場所;可悉心照料獨居老人的生活起居。

        (二)居家養老

        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不同,與過去的家庭自然養老也有很大區別。它以家庭為主導,輔之以社區服務,服務內容涵蓋老人的生活起居、日常護理、家政及精神慰藉等方面,居家養老分為上門服務與社區日托兩種形式,在此基礎上,還引進了另外一種服務更為專業化的以養老機構為依托的服務模式。居家養老將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優越性集結在一起,是現代老年人較為理想的一種養老模式。其社會成本不高,能有效利用資源,且費用不多,老人不必遠離原來居住的社區及房屋,便可獲得溫馨的養老護理服務。

        二、老年人心理、生理特點及對養老方式的選擇

        (一)老年人心理、生理特點

        生理特點:人類從出生到18周歲為成長期,19周歲-45周歲為成年時期,46歲之后身體逐步走向了下坡路。到了老年期,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的面臨體內各項組織器官衰老、生理和整體調節機能嚴重下降。表現在外的是:面容衰老、反應遲緩、活動能力變差、以及健忘和焦慮等狀況的出現,自理能力差。

        心理特點:一是自尊心理,許多老人認為:兒女對其百依百順,不斷恭維才是對他的尊重。二是孤獨心理,許多人退休后無所適從,甚至會感到茫然若失,不善言談、性格孤僻也成為了這一時期老年人的主要心理特點。三是患得患失心理,例如好猜忌、敏感等。許多老年人的心理疾病要明顯重于身體。

        (二)老年人對養老方式的選擇

        為進一步對浙江省養老方式進行一次準確無誤的摸牌,作者以浙江省部分城市的老年人為調查對象,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就老年人對養老方式選擇這一話題進行了周密地調查。

        1. 問卷編制。本調查內容的調查方式為實地調查。在調查對象選擇上分別針對浙江省部分城市55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在具體的調查人員選擇上,選擇了隨機抽樣的方式,最終,本調查問卷回收的有效調查問卷為2000份。為了預防主觀判斷所引起的失誤,在本問卷采用了“隸屬度賦值”方法,即:將定性指標分為A、B、C三個部分,并對每個選項所對應的內容予以明。

        2. 調查結果。(1)根據調查結果,浙江省老年人目前的養老方式選擇在家養老的占67.7%,選擇養老機構的占20.1%,選擇在家養老的占12.2%。(2)浙江省老年人選擇在家養老的原因。從對問題“浙江省老年人養老方式”選擇在家養老的原因進行調查后發現:身體狀況良好、家庭成員能夠照顧自己和對養老院條件不滿意這三個因素是主要誘因。(3)浙江省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原因。在對問題1選擇養老機構進行養老的501位老人進行該問題的調查后發現:子女不在身邊、和家人關系不融洽、身體狀況不好和認為自己在家太孤獨是主要原因。(4)浙江省老年人對社區養老服務的需求。有47.60%的老年人不知道社區有專業的養老服務,62.60%的人不清楚,知道的占19.80%。

        從調查結果中不難發現:隨著老年人身體機能的下降,自理能力明顯下滑,需要能夠提供洗衣、打掃衛生和做飯等一系列家政服務。從老年人身體和需求角度出發,家政服務是社區養老首先應該提供的一個服務項目。

        三、人口老齡化給老年人供養水平帶來的問題

        老年人供養水平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其衡量標準不能僅限于經濟。供養老年人的前提條件是經濟,只有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老年人的物質與精神需求才能得到充分的滿足。社會人口老齡化會帶來很多社會問題,供養內容及養老方式也會隨之發生變化,與此同時,老齡化還將制約供養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一)家庭規模銳減,贍養壓力上升

        就當前浙江省人口年齡分布結構來看,受計劃生育影響,多數家庭夫妻生育的子女數迅速減少,從而使得家庭規模變小。在老年人不再是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的境遇之下,那些享受不到社會保障服務、沒什么經濟來源的老年人,生活來源主要依靠子女。另外,老人的體質狀況與自我養老能力對其晚年養老生活質量也有很大影響。總之,家庭規模不斷減小的過程中,照料老年人的生活的壓力卻在日益增加,成為浙江省人口老齡化情況之下老年人供養水平欠佳的主要問題。

        (二)改變了家庭的理財模式,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

        現代人的壽命在逐漸延長,這也表示退休后的日子更長了。為了保證和提高自己老年的生活水平,儲蓄成為許多家庭的理財之道。從個人方面分析,預期壽命的延長說明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及強度應相應增加,在工作期間必須增加儲蓄。從家庭方面分析,可以推測出家庭成員的養老期限后,整個家庭就必須根據現期收入及將來的預期收入去消費。上述這些養老投資形式對國民儲蓄及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極為深切的意義。

        (三)人口壽命延長,社會醫療壓力加大

        在浙江省人口老齡化問題深度發展影響之下,高齡化趨勢日益明顯,這無疑延長了老年人的經濟供養年限。同時,隨著老年人的年齡遞增,其生活自理能力卻在下降、患病的可能性也比從前更大,而醫療護理費用與生活照料時間及成本都在上升。老年人是社會醫療保險資金的最大使用群體。而在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浙江省,社會醫療壓力將會日益加重。

        四、浙江省養老模式的發展

        浙江省養老的基本模式可以考慮家庭養老、家庭與社會協助養老及社會養老結合發展,從而構建依托“社區服務資源”的“居家養老”“社會公益互助”二合一的養老體系。

        (一)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是指由家庭其他成員提供養老資源的養老方式與制度。從經濟角度分析,家庭養老以家庭為載體,具有自然實現和完成養老保障功能和過程的優勢;另一方面,受中華傳統文化儒家文化影響,我國素有“養兒防老”的思想觀念,因此,家庭養老也是最為原始的一種養老模式。

        (二)家庭與社會協助養老

        家庭與社會協助養老,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以家庭為核心,結合社會養老,另一個是以社會為核心,以家庭協助養老。就浙江省總體水平來看,尚處于第一階段。而從“家庭養老”上升到“社會養老”,這也是人口老齡化社會體系中的一種必然發展趨勢。可以預見的是:兩個階段和模式之間的轉換需有一個過程,家庭養老與社會養同發展將一直存在于未來的某一發展階段中。

        (三)社會養老

        隨著浙江省的老齡化問題不斷加深,諸如:一對年輕人贍養4-8位老人、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將會日益嚴重,而這部分人單純借助家庭養老或是家庭社會協助養老等方式安度晚年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在浙江省的統一協調之下,集合民間資產,增設養老機構、慈善機構等多元化社會養老機構則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五、構建“居家養老”“社會公益互助”二合一的養老體系的對策與建議

        (一)深化社區養老服務內涵

        1. 理論分析。浙江省開展社區養老必須從以人為本的規則出發開展社區養老,首先解決老年人的困難,根據不同的情況給予不同的幫助;同時還要具備選擇的空間,讓老年人有自己挑選的可能。要做到以社區建設為基礎,為老年人的養老提供服務和便利。把養老的各種設施和居住居民的生活結合起來,保證不但可以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服務,還不會影響到社區內另外人群的生活。此外,要在各社區內營造互幫互助的氣氛。讓老年人彼此之間更加熟悉,增加互信。浙江省建設養老社區還要在現有設施的基礎上,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實現以最少的資源投入換取最高的社會利益。

        2. 實際操作規程。(1)構建完備的醫療系統。醫療是老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完善社區醫療設施和改善醫療環境就成了改善浙江省老年人生活條件的主要手段。構建滿足社區養老需要的醫療條件,除了要完善醫療設施、提供溫馨的醫療環境之外,還要主動了解社區管轄范圍內老人的具體情況,經常開展醫療知識普及和常見老年疾病的預防和急救。(2)提高社區家政的能力。步入老年之后,人的生活逐漸開始出現變化,其生活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需要外來幫助的程度逐漸加深。社區提供服務的時候要針對這種特征,尋求專業的家政公司或者由物業公司牽頭,為社區老人提供專業的、有針對性的家政服務。(3)打造社區養老人員隊伍。社區養老是一個復雜的項目,需要專業的人員提供專門的服務,這就需要各社區服務管理部門要大力提高服務人員的能力和素質。同時,對服務人員進行專業化管理,加高服務人員進入服務行業的門檻,進行憑證上崗制度管理,逐漸優化養老服務人員的構成管理。(4)擴大養老資金籌集來源。就現況而言,浙江省經濟雖然較為發達,但是對基層養老的投入相對較為單薄,家庭的經濟情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社區居民養老的水平。在增加養老投入方面,依靠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來實現養老設施的建設是不可能。因此,浙江省必須須擴大養老資金的來源,開拓養老資金的籌集面,逐漸實現社會募集為主,政府投入為輔的資金籌措形式。

        (二)健全居家養老服務體制

        1. 整合資源,為社區養老的發展提供硬件保障。當人進入晚年時期,想要延緩身體機能的衰老,就要加強身體的鍛煉。社區養老首先要對社區內已經具備的鍛煉設施進行排查,對現有的鍛煉設施進行整合,對那些存在安全隱患的鍛煉設施進行維修和保養;對不可以使用的鍛煉設施進行更換或者拆除。同時根據現有經濟能力增加一些事兒老年人鍛煉的健身器材和休閑娛樂的場所。

        2. 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為社區養老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不同的社區,老年人有不同的特點,因此,社區建設也要有所區別。在社區養老建設的過程中,要從長遠著眼,對養老建設有一個規劃,讓養老建設真正成為社區養老,要提供配套的、系統的服務,徹底現在的個體化養老形式。對有意建設養老院的單位,可以適當給予經濟和政策上的支持。對于已經建成的養老院,可以根據養老院的入住老人和養老院現有的養老水平,有目的的進行適當的扶持。

        3. 擴大養老服務隊伍,為社區養老事業的發展提供組織保障。養老建設不單是硬件設施的建設,更重要的是養老服務人員的建設。養老更關注的應該是老年人的內心,是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由于獨生子女政策的持續發展,很多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這造成現在很多的老人都是空巢老人。因此,在社區養老的建設過程中,更應該吸收那些可以理解老人內心的服務人員加入到養老服務人員的隊伍中。

        4. 應用信息化手段,為社區養老的發展提供技術保障。信息化建設是時展的潮流。在社區養老的建設過程中,增加其信息化程度不但可以精簡養老服務的流程,而且可以提高養老建設的效率。加快養老服務中的信息化建設,可以對社區內老年人的信息進行有效的管理,對社區內的資源進行合理的調控,逐漸形成系統的,整體的、全面的社區養老體系。

        5. 加強跟蹤獨居老年人變化工作。各社區、街道辦事處對老年人的信息進行全面且系統的管理。特別是老年人的動向,社區和街道管理人員要更加的關心。同時,把大的社區劃分為一定的區域,配置專門的區域管理員。組織義工和志愿者和老年人結成對子,通過電話、上門等方式對老年人的資料和動向進行管理。對老年人的相關情況做好記錄,確保老年人的健全。

        (三)推進養老機構建設

        為了優化浙江省城市社區的養老服務,必須增加對養老機構的監管,完善其相應的管理制度和體系,建立相應的科學規范,對養老部門準入、運行和退出實行嚴格的獎懲和監督。對養老機構的資金扶持要建立統一的規范,根據養老部門的設備、養老人口、服務人員的配置等相關資源發放適當比例的資金扶持??梢栽陴B老部門的建設中引入協會制度,對浙江省養老市場上的養老組織進行行業培訓和管理,對養老組織的運營加以幫助和引導,從而在政府部門和養老部門之間扮演好中介的角色,不斷推進浙江省養老部門的持續運行。

        (四)完善長期照護體系

        1. 提倡老年人自助互助。老年人要對自身的健康有合理、科學的認識為。在長期照顧體系形成之前,首先要對健康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別人再周到的服務,也不如老年人自己對健康重視。為了緩解浙江省社區養老問題,老年人互助、自助的養老模式是及其值得提倡。在社區養老建設的過程中,要提倡老年人之間的互助,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家庭,這就導致對老年人進行長期照顧的提供者將會出現大規模的缺失。所以,在那些低齡的老年人群體中發展出照顧資源,對老年人實行互助是極有必要的。

        2. 以家庭為基本養老單位。對長輩的孝敬和奉養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在這種養老形式卻有所衰退。年輕人除了要贍養父母、供養子女,還會有房貸、車貸等貸款壓力,在龐大的經濟壓力面前,多數人不會選擇送長輩進入相對昂貴的養老機構頤養天年,于是導致部分老年人處于無人照顧的狀態。想要解決這種困境,只能采取雇傭當地的低收入者,對老年人進行必要的照顧。此外,我國政府還可以出臺一定的政策,為外出打工的人員提供一定的帶薪休假的時間,讓他們可以多在家照顧父母。

        3. 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雖然家庭是養老資源中的主力軍,但是也必須構建一些社會養老組織,對那些孤寡老人或者是家庭確實照顧不到的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幫助和生活上的照拂??粘怖先说默F狀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不是一兩條政策的推出就可以改變的。因此,針對這種情況,要打破以往的那種“小家”氛圍,為老年人構建社區這個“大家庭”。

        4. 構建政府法律、法規,保障養老建設。目前,出現了很多子女不贍養老人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家庭養老的問題上缺少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只是單獨依靠自己自覺和道德約束,在法規約束方面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因此,浙江省有關部門應增加養老方面的法規完善和制度建設,為養老建設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

        (五)社會公益服務養老“銀行”建設的構想

        1. 社會公益服務的參與人員與受益人員。養老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需要有更多的開拓創新精神,才能提升當前的養老服務水平??梢越梃b公益獻血中“一人獻血,全家受益”的模式,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社會公益服務中來,建立一個類似獻血檔案的社會公益服務“銀行”式記錄,以社區為單位,所有常住人口中的具備公益服務意愿的、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都可以參與社會公益服務活動,其所付出的努力可以在有關部門的社會公益服務檔案中累積,所有公益活動的付出,都可以為自身或家人的未來養老換來相應的回報。

        2. 社會公益服務的具體內容。社會公益服務的內容可以覆蓋面廣一些,但主要還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服務與醫療護理服務兩大類。日常生活服務可以包括洗衣、做飯、買菜、打掃衛生等家務類的體力服務,或者陪聊等精神上的撫慰服務。醫療護理服務可以包括陪同就醫和居家醫療護理或陪護服務。此處以小時數作為公益活動量的累計,但也不是單純的時間累積,可以引入服務內容難度的高低及服務效果評價等,劃分不同的公益服務等級,越高的服務等級,對應的服務小時數越多,這樣的綜合性累積能夠更加公平。此外,關于醫療護理服務,由于要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能,所以需要爭取社區醫院或醫療服務機構和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復雜的醫療護理服務最好由醫務人員擔任,參與服務的醫務人員,也可以得到相應的公益服務小時數。

        3. 社會公益服務的管理與監督。以社區居民服務點為管理主體,負責社會公益的養老服務“銀行”的建設和管理,其監督責任可以由服務參與人、受益人和社會、個人、政府相關機構共同進行,還可以籌建社區公益服務志愿者委員會,負責服務質量的提升和服務效果評價維護等。建議每一個社區都成立“服務評價考核組”,在評價考核公益活動的同時,還可以宣傳社會公益養老服務活動的意義及內容,維護服務參與人、受益人的權利,對各類公益服務行為進行監督評價,全面推動社會公益服務養老“銀行”的發展與完善。

        六、結語

        浙江省是我國的經濟大省,人均年收入在全國名列前茅,其經濟與社會改革也走在前端,在該省試點“居家養老”“社會公益互助”二合一的養老體系,無論是民眾觀念還是資金支持,都有一定的可行性。這種新穎的養老體系重在社會公益資源的成果累積,用行動換收益,成立個人社會公益服務“銀行”,制定社會公益服務的具體內容,通過個人公益服務時數認證系統,實現全省數據共享,個人累積的服務小時數能夠在自身或家中老人需要的時候取出,換取相應的社會公益服務,真正做到“居家養老”“社會公益互助”二合一,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劍偉.現階段我國城市社區養老模式研究[D].燕山大學,2009.

        [2] 田逸嬌.英、美、日三國社區養老服務的經驗及啟示[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3(01).

        [3] 陳成文,孫秀蘭.社區養老服務:英、美、日三國的實踐模式及其啟示[J].社會主義研究,2010(01).

        [4] 江立華,沈潔.中國城市社區福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另类在线综合国产 |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久久只有国产精品 | 在线人成视频播放午夜福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