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村經濟養殖范文

        農村經濟養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經濟養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村經濟養殖

        第1篇:農村經濟養殖范文

        [關鍵詞] 農村 管理 人才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2-0038-01

        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階段。所謂現代農業,就是指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在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上,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構成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從我國止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農業經營方式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生產和經營,大部分農村地區市場體系欠發達,農民市場意識較差,科技成果和農產品的商品化率、市場化率、產業化率等較低,農業生產效益與生產者的積極性不高。因此,要建設好現代農業,迫切需要一批具有現代經營與管理知識、市場意識強、具有開拓精神、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村經營管理人才,以更好地開展產前與產后服務、開拓市場、提高競爭力等,從而推動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一、發展現代農業對農村經管人才的需求

        所謂農村經管人才,是指為滿足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存在于農村中,具有一定經營管理知識或經營管理經驗者,并能夠通過自已的經營管理,把土地、資本、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組織起來,持續為社會提品需要與服務,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帶頭作用的,能夠促進農業生產和穩定農村環境的人才。這類人才主要包括鄉村機構管理人才、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農業技術推廣人才、農村經紀人、農村能人、個體商販、農村種養大戶等。由于農村經管人才具有時代性、知識性、指導性、創新性、責任性等多種特征,從而在貫徹落實黨的農村政策與推動農村經濟社會改革、保障社會穩定、培養農村市場、提高農業競爭力、實現農業經濟體制創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現代農業對農村經管人才的需求將會越來越旺盛。

        二、現代農業經管人才培養供給機制的完善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農村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村社會統籌覆蓋面的擴大,急需大批執政水平高、懂法律、懂業務、會管理、樂于奉獻、誠實守信的農村經管人才參與其中。為此,應遵照服務“三農”、市場配置、開發利用等原則,加強農村經管人才隊伍建設,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

        1.完善農村經管人才隊伍培養機制。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政策性強、業務范圍廣,專業素質要求高。農村經管人才不但要熟悉農村各項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又要精通業務,而且隨著農村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和經營體制的不斷創新,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在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還應圍繞現有農村經管人才隊伍的思想素質、理論政策水平和專業技能,通過制定和完善農村經管人才考核標準、規定農村經管人才必須具備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并采取多種措施鼓勵他們參加各種形式的教育與培訓活動,盡快改變人才隊伍的知識結構,全面開發其內在潛力,提高其整體素質。其中,尤其應鼓勵農村經管人才參加中職農村經濟管理專業舉辦的教育與培訓活動。這是因為,中職農經管理專業相對高等農業院校農經管理專業而言,更側重于農村經濟發展一線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且培養周期短,課程調整靈活,能更好地滿足現代農發展對農村經管人才的需求。為此,一方面,需要農村基層單位與中職農經管理專業保持緊密聯系,另一方面,需要根據現代農村經管人才的需求類別,采取脫產、半脫產、請專家現場授課等多種形式,有重點地開展分類教育與培訓學習,使農村經管人才能深刻理解和落實國家及地方政府的各項政策,并能在掌握國內外發展最新動態的同時,及時獲得市場信息,正確把握農村經濟各項要素的變化發展規律;二是應加強專業理論、市場經濟知識和科技知識的學習,提高農村經管人才對農業經濟管理、農村統計、農村會計及電算化、農村財政與金融、農產品營銷、農村法律法規、農村公共管理等多學科的管理技術和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培養出一支既懂技術又會管理、既上通各行各業又下聯系千家萬戶、并寓服務與管理為一體的復合型農村經管人才隊伍,為順利發展后勁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2.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先拔機制。根據人力資本理論,要充分控掘農村經管人才的潛力、促進人才聚集、迅速壯大農村經管人才隊伍,其有效途徑就是建立有利于優秀農村經管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的評價選拔引進機制。為此,在發展現代農來過程中,一是應建立以素質為本位的農經人才培養體系,支持和強化中職農經教育,為農村培養一大批會經營、懂管理的新型農民,夯實現代農業建設的人力基礎。同時,進一肯做好高職和本科院校農經人才的培養工作,使他們學農愛農,立中農村基層,服務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二是應遵循公開、公正、公平等原則,建立合理的人才選拔機制,先拔形式可受取公開考試、競爭上崗、組織考察與群眾評議相結合等多種形式,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選人才。三是應針對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實際,建立有效的人才引進機制。在引進人才之前,應詳細且明確地規定引進人才的條件、政策等一系列相關問題,相反地,在對符合條件的應聘者的具體考核中,則應簡人人才引進手續,對于切實能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重大貢獻的特別人才,要打破常規,建立“綠色通道”,積極引進懂經營、善管理的優秀人才。

        第2篇:農村經濟養殖范文

        論文摘要: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離不開農村經濟組織。農民在通過參加各種經濟組織融入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更需要社會保障。組織化的農村經濟與松散的家庭式的農村經濟相比更有利于建立社會養老保障。如果沒有建立各種農村經濟組織,僅僅依靠政府和農民家庭,支撐不起來穩固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各種農民經濟組織在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中發揮著中堅作用。

        解決中國農民養老問題是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及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戰略任務。改革開放后,農村的推行,使家庭成為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單位,同時,家庭也發揮著養老保障功能和作用,但由于工業化、人口老齡化和社會的變革,家庭的養老保障功能大大削弱。通過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來解決農村養老問題一直是我國政府關注和努力的重點。民政部1987年開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20多年來,國家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仍然面臨重重困難。

        關于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構建,學術界主要有以下研究:在采取和實施戰略步驟方面,童兆穎等學者認為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應實行“三步走”戰略,第一步是做好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第二步是構建以國家責任為主體的政策性保險的農村社會保險制度;第三步是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工業化進程對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的影響方面,孫文基等認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要依據不同類型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類設計和分類實施。王舟、方銳帆提出了在區域發展非均衡的條件下采取區域類聚的逐步推進模式。在統籌城鄉制度方面,劉玲玲、趙傳芳等認為在中國基本養老制度建設中,面對城市與農村分割,私人部門與公共部門分立,形成多種退休制度并存的碎片化狀況,應建立統一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賦予城鄉居民平等的社會保障權利,在適度差異的情況下將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覆蓋城鄉,并保持銜接,最終實現一體化。在構建的責任問題上,陸解芬認為政府在構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中的責任不到位,財政支持不夠,政府應起主導作用。

        以上研究一般都是宏觀的戰略步驟上的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的責任、配套的法律法規建設以及籠統的經濟發展水平等基礎方面,而對于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微觀責任主體—農村經濟組織的基礎作用則缺乏研究考察。本文將從農村經濟組織與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關系的新角度研究農民經濟組織對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基礎作用,為建立穩固長久的農村社會保險制度找到依據。本文的創新之處還在于首先總結我國20多年來建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一個重要的失敗教訓是忽視農民組織化,在農村經濟組織不發達、農民分散化經營的情況下,即便政府花大力氣推動也很難建立持久的大面積覆蓋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然后,再結合國內外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較成功的地區的經驗,來研究農村經濟組織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僅僅依靠政府和農民個人支撐難以穩固長久,只有政府、個人和農村經濟組織三個微觀責任主體共同發揮作用,特別是農村經濟組織發揮基礎作用才能支撐起穩固長久的覆蓋面寬廣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一、幾個相關概念

        農民組織化是指農民自愿參加某一個農民經濟組織,這種農民經濟組織一般是以農戶經營為基礎,以某一產業或產品為紐帶,以增加成員收人為目的,實行資金、技術、生產、購銷、加工等互助合作經濟組織,有的是外出打工的農民工組織。農民組織化程度是指農民加人這些組織的人數多少及合作的緊密程度。農民經濟組織的主要特征:一是不改變成員的財產所有權關系;二是退社自由;三是專業性強;四是民辦、民營、民受益;五是可以突破社區界限,在更大的范圍內實行專業合作。

        農民經濟組織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多種多樣,按照農民合作的緊密程度,可歸納為以下三種主要類型。

        (一)專業合作社

        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典型形式,可以認為是農民聯合自助組織的目標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從事專業生產的農民自愿人社,退社自由,平等持股,自我服務,民主管理,合作經營。這類合作組織一般是實體性的,內部制度比較健全,管理比較規范,與農民利益聯系緊密,由此形成勞動者約定的共營企業和社會利益共同體。農民入股需交納一定股金,合作社除按股付息外,主要按購銷產品數量向社員返還利潤。專業合作社也是企業,有的在工商管理部門登記為企業法人。

        (二)股份合作社

        股份合作社是在合作制基礎上實行股份制的一種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其本質特點是實行勞動聯合與資本聯合相結合、按勞分配與按股分紅相結合。與一般專業合作社不同的是,資本在股份合作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收益分配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這類組織一般也是實體性和緊密型的,全國各地都有,尤其在東部較多,近年發展較快。農民在興辦龍頭企業或龍頭企業牽頭興辦合作組織進行農產品加工、銷售、運輸、儲藏、資源開發和水利建設等方面多采取這種形式。

        (三)專業協會

        專業協會是一種較為松散的合作形式,包括農業服務協會和專業協會等。農業服務協會為農戶提供綜合性系列化服務。專業協會主要是從事專項農產品生產、銷售、加工的農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以產品和技術為紐帶,組建的社團性合作經濟組織。它著重為會員提供技術和運銷服務,并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為社團組織,其前途是向具有實體的合作社方向發展。凡是從事專業生產并達到一定規模的農民都可以加人協會,協會對會員進行無償和低償服務,人會農民根據協會的要求進行生產銷售。

        二、我國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一個深刻教訓:忽視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和作用

        1991年6月,民政部組織了較大規模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工作,并于1992年制訂并頒發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該方案在全國有條件的地區逐步推廣。到2000年末,我國約有6172萬農民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占整個農村從業人員的11%。2001年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陷人停頓不前的困境(參見表1),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一個嚴重問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目前的狀況是:(1)業務處于停滯狀態,難以擴大;(2)參保比例微乎其微;(3)領保待遇低。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創新意義不言而喻,可以說政府付出了巨大努力,然而現如今卻產生了“政策微效”的現象,即政策結果距離政策預期有很大的差距。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多種,其中最突出的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村經濟組織覆蓋面小。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從2007年才開始重視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目前,95%以上的家庭仍以家庭為經營單位,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分散的自然經濟最適合家庭保障,不需要社會養老保險。

        在這種分散的家庭經濟基礎上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很困難。由于養老保險的長期性,即便是政府花大力氣推行,勉強有一些成效,一旦政府負擔吃力,或有所放松,就會馬上倒退回去,很難持久。

        三、蘇州市的經驗:發展農民經濟組織發揮其基礎作用

        江蘇蘇州市,地處蘇南,經濟發達。蘇州市為了村級經濟的持續發展,從2001年開始探索發展村級經濟的新路子,大力推進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農民專業生產合作組織建設。“三大合作”組織近年來發展很快,到2007年底,農村“三大合作”組織累計已達到2089家。其中,社區股份合作社1032家,涉及集體經營性凈資產87. 1億元;土地股份合作社258家,人股土地面積13. 9萬畝;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77家,股金總額達2. 55億元;富民合作社286家,社員股金總額13. 08億元。全市加入農村”三大合作”組織的農戶100. 3萬戶,其中擁有股份的農戶74. 4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72%。農民經濟組織的發展和農戶的廣覆蓋為蘇州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奠定了基礎,目前蘇州市在江蘇率先實現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參見表2)。農民經濟組織的發展決定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集體經濟狀況,是建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的經濟基礎,直接或間接決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發展規模和保障水平。

        四、國外的成功經驗

        國外的成功經驗表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發達的國家,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都非常高。 (一)日本的農民組織化與其社會養老保險

        194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農業合作組織法(農協法)。在這個法規的引導下,日本農村以社會保險為核心的各種“共濟”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

        日本的“共濟”,實際上是一種互助互濟事業,它以農民的相互扶助為指導思想,由一定社區的農民組合成基層共濟組織,來共同承擔基金籌集的責任。在內部成員年邁、疾病、死亡或遇到災害時,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共濟”事業與商業保險有著本質的區別。它以實現國家社會政策為宗旨,個人負擔不是直接根據將來給付的需要,繳費與給付之間不是直接對等關系,共濟單位不是商業性保險公司。

        1948年,“北海道共濟農業合作組織聯合會”開始興辦農協共濟事業,后來各地也相繼舉辦此項事業。1951年,日本“全國共濟農業合作組織聯合會”宣告成立,標志著日本農村民辦官助社會養老保險網絡的形成。

        共濟組織在管理上實行的是統一籌劃、分級負責的制度。社區基層農協共濟組織是最基本的單位,它的主要任務是接受承保、保管契約,然后以全額分保的形式向都道府縣共濟聯合會投保。都道府縣共濟聯合會在接受基層單位的分保以后,將其中一定比例數額向全國共濟農業合作組織聯合會進行再分保。日本的共濟事業普及率相當高,養老保障把全部農民都包括進去了。

        (二)法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則是通過“農業社會互助金”的形式來實現的

        法國農村已經脫離了自然經濟狀態,各種農業經濟組織發達,雇傭被雇用普遍,農民組織化程度高。法國農業社會互助金的保險對象和發放標準,也分為領薪農業人員和非領薪農業人員兩部分。領薪人員包括農業有限公司的經理、雇工和農校的學生、領薪的總經理以及這些成員的家屬。非領薪人員包括農業雇主、農業經營者、農業企業主等。

        法國農業社會互助金的管理機構為全國性的“農業社會互助金管理處”。參加保險的人占法國總人口的10%,囊括了所有農村人口。

        國外成功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有很多方面的經驗,諸如寬泛的覆蓋面、保險的強制性、制度上的立法性等,但是,最穩固的基礎是依賴于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高、工業化程度高,這樣才能建立起長久穩固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

        五、農村經濟組織在構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的基礎作用分析

        (一)工業化是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產生的前提

        在工業化以前,基本養老保障問題主要依靠家庭或家族來解決,不需要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傳統的家庭的客觀環境發生了變化,自給自足的農村自然經濟解體,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城市人口劇增,農村的農業生產高度組織化,農民加入各種經濟組織。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就是在工業化和城市化背景下為保障農民(或農民工)基本養老保障所設立的一種經濟保障制度。

        (二)農村經濟組織化集約化程度越高,對社會養老保險的需求越強烈

        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經營是農業經營制度的創新,它既能有效地解決分散農戶與國內外市場的連接問題,又有利于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甚至形成產業集群。這必然大大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但同時也帶來了種種風險,例如經營過程中的經營風險、農業生產中的自然風險、基本生活保障風險等。這些風險帶來的損失或災難比以前白然經濟狀態下更多更大,這些風險依靠經濟組織更易防范化解或得到補償。

        農民經濟組織不論是在應對市場風險、自然風險方面,還是在滿足基本養老保障方面,都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三)農村經濟組織覆蓋面廣使社會養老保險更便于經營管理

        分散的農民所建立的社會養老保障覆蓋面小、共濟性差。現行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面一般是一個縣的一小部分,這與保險精算的大數法則的數量要求存在差距。此外,當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太小時,不變成本(包括機構設置、管理系統、信息系統裝備等)只能在較小的范圍內分攤,邊際成本在較小的數值上移動,小規模不經濟性在此時就非常明顯。

        組織化較強的農民更容易組織參與,參與的人數眾多,各類人員普遍參加,不容易出現逆選擇,實際發生的各種風險指標、人口指標與保險精算要求更趨近一致,容易實現規模經濟效應。

        六、結論

        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責任主體有個人、政府、農村經濟組織(鄉鎮村集體組織、各種經濟組織),其中農民組織不可或缺,發揮最基礎的作用。

        在以家庭為主的分散經濟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責任主體實際只有個人和政府,這就難以支撐起長久的覆蓋面寬泛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主要原因是:第一,政府的財力有限,如果主要依靠政府,養老保險的長期性易造成嚴重政府財務危機。第二,如果由個人為主或個人全部繳納費用,參加社會保障與自己把錢存人銀行或到商業保險公司投保沒有什么區別;況且在廣大的欠發達地區農村并不富裕,處于基本溫飽狀態,有的甚至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

        第3篇:農村經濟養殖范文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會保障;問題;對策;制度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8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4)04-0042-06 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政策分析

        (一)實施方式: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新農保)的目的是保證農村居民老年時的基本生活而推出的養老保障制度。這種制度采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方式,并且通過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與土地保障、家庭養老以及社會救助融在一起,對農村居民老年時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該項制度是國家社會保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辟了農村居民養老保障的新篇章。該制度中規定,凡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都可以在戶籍地自愿參加新農保。每個參加新農保的農村居民都要按照相應的制度規定繳納養老保險費用,繳費標準分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個檔次,參保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繳費標準。繳費檔次不是一成不變的,國家會根據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狀況適時調整,保證農民能夠獲得較高的養老保障水平。農村居民的養老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兩部分組成:(1)基礎養老金。養老標準為每月55元,不同地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較高水平的基礎養老金,在制度別規定,對于長期繳費的居民可以加發基礎養老金,但是加發的基礎養老金由地方財政解決;(2)個人賬戶養老金。發放標準為,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除以139。該項制度中規定,參保人如果死亡,則個人賬戶中的資金余額,除政府補貼外可以依法繼承。政府補貼余額用于繼續支付其他參保人的養老金。該制度中對領取養老金的資格進行了詳細規定,凡是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有戶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制度中關于繳費問題也進行了詳細規定: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不用繳費,可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如果在約定條件內符合免費領取養老金標準的人,其應該繳費的子女沒有按照規定繳費,則該農村居民也不能免費領取養老金。如果農村居民已經超過了45歲,即免費領取養老費不足15年,則在剩余的年份內需要繼續繳費,繳費年限持續到60周歲。在此基礎上也可以補繳費用,但繳費時間最多不超過15年。對于那些距離領取養老金時間大于15年的(當前年齡在45歲以下),需要按年繳費,累計繳費年限不超過15年。新農保制度是讓所有農村居民都能受益的制度,只要滿足條件或者按照相應的條件去做,就能夠得到自己應該得到的養老金。這項制度不但讓老年人能夠較早的受益,而且激勵年輕人積極參加新農保,這種制度不僅體現“誰參保誰受益”原則,而且能夠體現“子參保父受益”原則。新農保只是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開始,隨著國家經濟實力逐漸增強,基礎養老金會提高,而且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水平也會提高。農村居民會感到領取的養老金越來越多,國家提供的養老保障水平會越來越高。

        (二)新農保是普惠制的養老保障制度

        我國已經進入到人口老齡化時代,農村的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農村人口出現了“未富先老”的問題。研究資料表明,我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人口老齡化速度還會繼續提高,2020年和2025年人口老齡化的水平分別為11.3%和21.2%[1]。持續性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問題。新農保相對于“老農保”而言具有很大的制度進步。“老農保”本質上是一種鼓勵個人儲蓄的養老制度,這種制度對于經濟發展狀況千差萬別的農村而言操作起來有很大的難度。農村居民收入狀況普遍偏低,對其進行強制儲蓄,讓農民用看得見的收益去換取看不見的收益,絕大多數農村居民不愿意做這樣的嘗試,因此“老農保”并沒有成功開展。這次“新農保”相對于老農保而言,從本質上并沒有改變“鼓勵個人儲蓄”的性質,但是將個人儲蓄標準大幅降低,在物價上漲幅度較快的情況下,對個人儲蓄進行分層化等,讓農民具有較多的選擇權。同時將養老金區分為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個層面。基礎養老金有國家財政作支撐,具有普惠性質。就像制度中規定的那樣,凡年滿60歲以上的農民均具有享受新農保的權利。但是這只是基礎養老部分而已,要想能夠享受到更高層次的養老金額度,就需要有較高層次的儲蓄額,新制度中規定,儲蓄額越高,能夠享受到的基于個人養老賬戶的養老金額度就會越高。所以不同農民一方面可以享受基礎養老金,另一方面在享受養老金問題上也是能夠分出層次的。個人賬戶養老金實際上仍然是對老農保制度的延續,只是不再進行過分強調,這樣農民就具有了充分的自主參與權。新農保制度也強化了代際之間的互濟特點。根據前文,年滿60歲的農村老年人雖然可以免費享受基礎養老金,但是這需要子代按照新農保的要求持續繳納保費,否則父代就不能享受基礎養老金。這種制度設計就將子代與父代緊密聯系在了一起,而且能夠逐漸擴大養老金的“蓄水池”,子代與父代之間就能夠產生連鎖反應。

        二、農村養老方式發展趨勢:從家庭養老過渡到社會養老

        在農村社會經濟狀況發生迅速變化的過程中,農村居民出現了“未富先老”的問題。改變農村的經濟結構并且讓所有的農村居民的生存狀態都上升一個新臺階,在短時期內達到這樣的目標比較困難。所以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對農村養老問題比較關注。從目前的研究文獻看,絕大多數認為我國農村目前還不具備社會養老條件。農民還不具備廣泛參加社會養老的實力,所以農村養老狀況要想得到根本改變就需要從長考慮。在農村居民養老問題上,需要考慮多元化的養老措施,筆者認為,農村未來養老方式應該是:老人自養、家庭贍養基礎上充分發展社會化養老的養老體系[2],實現各種養老方式的互相補充和各有側重,并逐步過渡到社會養老。農村養老涉及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不但包括老年人的物質生活,還包括其精神生活。未來的養老保障應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社會養老保險體系、老年生活照料體系、老年醫療保健體系、老年救濟體系以及老年精神生活體系等[3]。在養老方式上,也要考慮家庭養老、自我養老、社會養老、社區養老等多種方式[4],多種方式共存的狀態將是較長時期內的養老選擇。

        (一)家庭養老

        家庭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這種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親情關系是社會發展中最為穩妥的關系,所以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家庭都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成員之間不但可以提供情感支撐,而且能夠在代際之間提供經濟支撐,再加上我國是一個經濟多元化的社會,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有很大差異,所以家庭養老是一種基本的養老方式。在經濟過渡到較高階段后,家庭養老功能會逐步弱化。但家庭在養老過程中所承擔的情感功能是任何其他養老方式所無法替代的。尊老敬老、孝敬父母是我國的傳統,城鄉居民在養老這個問題上,即使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很高,家庭養老也不會完全淡出市場[5]。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家庭養老是一種必然選擇,在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較高的時候,家庭養老也會成為一種參考,只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狀態下,養老方式有了更多的選擇,家庭養老會成為一種補充養老方式。

        (二)自我養老

        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進城務工問題在短時間內還不可避免,只要城鄉之間存在生產要素價格差異,就會有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遷移。在農村經濟轉型過程中,雖然農民工回鄉創業已經開始顯現,但還沒有成為主流。農民工異地遠距離就業,就造成了留守老人問題。再加上子女贍養老人的道德風險問題以及地方養老的財政資金有限問題,“自我養老”成為農村老人的主要養老方式。“自我養老”是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無奈選擇。農村老年人在年齡比較高并且勞動能力缺失的情況下,還要在田間勞動。“自我養老”這種養老方式讓老人擔心的不是繼續在田間工作,而是在身體狀況出現問題的時候沒有人幫助救治的問題。“自我養老”的農村居民情感孤寂,在年齡較大并且失去勞動能力時,經濟來源沒有保障會使得基本生活受影響[6]。所以自我養老是社會發展處于低水平的體現,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會逐漸淡出市場。

        (三)社會養老

        社會養老是農村養老發展的趨勢,這種養老方式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家庭養老、自我養老的不足,養老成為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這種局面下,養老不再是私人的事情。當社會承擔起養老職能后,人們對未來的生活不再會有擔心。社會上的養老機構會更加完善并且多樣化,在養老問題上人們會有更多的選擇。社會養老不僅表現在養老金方面,還體現在養老機構方面。隨著新型城鄉關系的建立,農村的經濟狀況會有很大改變,農村居民的數量也在不斷減少。在農村會逐漸構建起個人、集體和國家三方出資籌集養老基金的社會養老模式。這種養老模式會成為我國農村未來社會化養老的核心。

        (四)社區養老

        社會養老在更大意義上是解決了老年人的經濟能力問題,社區養老則是解決了由誰將老年人的經濟能力變成老年人的生活依靠問題。有條件的農村都會逐步進行村改區,社區養老有其獨特的優勢,突出的表現在能夠提供快捷的服務,核心是村民的參與合作。社區養老不僅能夠拉動社區內養老產業的發展,而且讓老人感覺到安全。老人不用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就能夠找到老年的生活依靠。因為社區的范圍較小,居民的相互聯系比較緊密,所以利用這些有時可以依托社區的人際網絡,用更多的社區資源為老年人提供養老保障。在這種模式下可以更多地激發出社區內村民的互助與參與精神,使得農村居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得到復歸。社區養老是農村養老的未來發展方向,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從外觀上改變農村,還要從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方面改變新農村,社區養老就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三、新農保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分析

        (一)多種因素影響農民參保積極性

        1.入保后不能退保

        在新農保制度中,鼓勵農村居民積極入保,按照相應的規定享受新農保提供的待遇。但是新規定中只是說明了鼓勵村民入保的問題,沒有說清楚能否退保的問題。農民于是感覺到“入保自由但退保不自由”,新農保制度中的“入保棘輪問題”導致村民入保積極性受到了影響。農民在參加新農保的過程中會存在很多顧慮:其一是隨著時間推延,所繳納費用會貶值,這會影響到以后個人的養老待遇;其二是農民抗御經濟風險的能力較小,并且不同農戶的收入狀態也存在較大差異,收入較低的農戶會將有限的收入用在眼前花費上,對以后的考慮較少。農民的這種行為選擇會導致農村居民中那些收入水平較低的人,在年老的時候反而不會得到保障,年老農民的生活狀態會出現較大差距。其三是年輕農民的生活狀態不固定,有越來越多的農民主要還是選擇外出務工,在“留在農村”和“離開農村”之間還不能確定,在戶籍制度逐漸松動的情況下,進城務工的農村農民具有更多的選擇。如果選擇留在城鎮,則會選擇不同的養老方式。所以這部分村民如果已經參加新農保,就會擔心以后退保困難的問題。在城鄉養老制度雙軌制的情況下,農村養老轉向城鎮養老還存在較大的困難,這也會增加新生代農民工加入新農保的擔憂。

        第4篇:農村經濟養殖范文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 農村 養老保障

        作者簡介:孔孟儒,安徽工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管理。

        一、 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簡要分析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歷程

        (二)“未富先老”的老齡化,導致經濟發展壓力增強

        (三)我國農村老齡化形勢更加嚴峻

        二、我國現階段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現階段的廣大農村地區,家庭養老、土地養老、社會保險養老是基本的養老保障方式,但其養老保障制度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養老保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障法律制度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現在:

        第一,目前我國有關養老的制度和政策,大部分分散在其他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中,還沒有制定出一部針對養老的專業性的法律。相關制度設計較籠統,沒有制定具體的原則、標準,也沒有對政府和個人責任做詳細的解釋。

        第二,缺乏農村養老方面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有些地方還不夠規范化和系統化。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低,保障水平較低,而且保障金額長期不增加

        由于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社會保險意識不高,且受“養兒防老”、“土地養老”等傳統觀念影響較深;而且農村養老保險的補貼額絕對數缺乏激勵作用,不利于提高農村居民的參保積極性,養老保險參保率低。在保障水平方面,雖然全國各地的農村養老金發放標準各異,但其養老金的發放金額普遍較低,寥寥幾十元的“新農保”,或兩、三百元的最低生活保障,并不能滿足其基本生活需求。此外,經濟在不斷發展,GDP在不斷增加,CPI和物價在不斷上漲,退休工人的工資也在以每年百分之十速度連續增長數十年,而農民的“新農保”和最低生活保障卻屢不增加。

        (三)家庭養老和土地養老方式面臨嚴峻考驗

        家庭養老和土地養老是中國農村傳統的養老方式,已經維續了幾千年。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家庭養老和土地養老受到了制約。

        首先,土地承包制度的實行使得農村產生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城市化也加快農村人口的流動速度,大量農村勞動人口涌入城市,家庭養老面臨困難。

        其次,隨著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每年都要開發大量的耕地,農村的土地不斷消減。農村小規模生產,投入和產出比極低,收人較不穩定,難以滿足農民的養老保障的需要。

        最后,農村土地只有使用權。國家法律規定,土地歸國家所有,農民只有使用的權利,沒有擁有權,更不能通過出賣土地的方式來換取養老保障金。

        三、加強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對策設想

        當我們看到農村里空巢老人那落寞守望的眼神,當我們看到城市中乞討老人伸出的破舊的空碗,當我們讀到社會上冷漠子女不孝敬老人的一些報道,我們還能冷眼旁觀、默然置之嗎?基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尤其面對農村老年人口占全國老年人口比例較大的現實,筆者提出加強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以下幾點設想:

        (一)堅持城鄉統籌發展,提高農村養老保障水平

        農村對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他們應該享有與城市職工大致相當的保障水平。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給中國農村發展注入了新機――全會決定提出了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改革舉措。

        一是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二是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主要是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等。

        三是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四是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籌發展。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國家給予農村養老保障政策上的優惠和經濟上的扶持,提高農村養老保障水平,為將來最終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做好制度準備。

        (二)逐步建立家庭、社區、非營利組織“三位一體”的養老模式

        現階段,家庭養老仍然擔起向老年人提供經濟上的供給、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慰藉等責任。但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和勞動人口大量輸出,家庭已經沒有能力獨自完成養老任務。因此,需要社區和非營利組織的大力支持與積極參與,建立起農村“三位一體”的養老保障體系。家庭、社區、非營利組織在統一的養老體制中既可以發揮各自作用,既互相聯系,又互相補充,發揮優良的養老功能。必須指出的是,農村“三位一體”的養老保障體系需要得到經濟上的有力保證――創新形式發展經濟,提高整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增加農村家庭收入,加大國家對社區和非營利組織的財政支持和政策優惠。此外,要加強輿論宣傳,弘揚中華民族尊敬老人、愛護老人、贍養老人的傳統美德。

        (三)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明確政府對農村養老保障的責任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家庭養老面臨嚴峻考驗,政府和社會分擔農村養老責任是必然趨勢。政府要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

        首先,完善制度,優化設計。堅持“低水平、廣覆蓋、再提高”的運行原則,本著“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突出重點”的方針,先試點,再吸取經驗,補缺補差,有計劃的完成工作。

        其次,政府要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增加對農村養老保障資金的投入數額和比例。

        最后,政府應加快立法進程,使得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有法可依。

        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使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能夠得以真正確立和發展,通過法律的強制作用和規范運行來推動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5篇:農村經濟養殖范文

        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近幾年來,雖然現代農業有所發展,但總的來說,我們的農業仍然是一個低效結構,土地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的傳統農業。要以加快農民承包地流轉和推進農業規模經營為突破口,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要在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制的基礎上,加強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積極推進土地流轉方式創新和土地流轉市場建設,推動農業從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轉變,努力使規模經營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經營模式。要強化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和農民增收為目標,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

        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要不斷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農業要發展,產業要提升,必須加強載體建設。要加大農業投入,改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條件,改善裝備水平,發展高效規模農業。利用現代的技術和現代的機械、現代的裝備,使農業逐步擺脫依靠自然約束的狀態。今年天旱,很多地方遭受旱災。因此,在抓好大型水利工程的同時,要大力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推廣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和設施,大力發展節水灌溉農業。

        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要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土地流轉是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前提,在堅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和耕地用途不變的前提下,積極引導農民以轉包、出租、入股、互換、轉讓等多種形式,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向股份合作社、承包大戶或經營能手流轉,實現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使農業由粗放型種植向集約型、高附加值的現代高效農業轉變。實行土地集中經營,可以將受土地約束的農民解放出來,把他們變為“農業工人”,從而改變農民增收的單一渠道,使農民獲得的收益持續增長。

        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村經濟向生態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轉變,依托農業的生態優勢,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同時,大力發展循環農業,以保證農業長久持續發展。

        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傳統養殖業向現代畜牧產業轉變。在發展養殖業上,要改變一家一戶小規模養殖的方式,建設大型養殖園區,吸引農民入園養殖,組織和引導農民組團發展,推進養殖業向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增強養殖業抗擊疫病和市場風險的能力。

        第6篇:農村經濟養殖范文

        二、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畜牧業向規模化、專業化發展。

        我們把畜牧工作的著力點放在普及應用科技上,在畜牧業生產的各環節推廣應用科學養殖技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積極開展科技培訓,提高養殖戶的整體素質。我們共舉了牲豬養殖技術培訓班兩期,請了畜牧專業技術人員為廣養豬戶講授科學養殖知識,聽課人數達1000多人次;同時通過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絡,將相關的養殖技術課程接收錄制下來,不定期地組織相關各村的養殖戶觀看。目前,我辦規模養殖戶共有50多戶,在他們的帶動和影響下,促進了我辦畜牧業向規模化、專業化發展。

        三、認真做好防疫工作,為畜牧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版權所有

        加強領導,成立了辦事處主任余足矣同志任組長、負責農業工作的分管領導許建平同志任副組長的重動物疫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加對防疫工作的指揮與協調。建立疫情報告制度,及時發現及時撲滅疫情。配合市畜牧局成功處置了五里牌牲畜口蹄疫疫情,防止了疫情的擴散。進一步完善豬、禽免疫程序,提高免疫效果。對牲畜口蹄疫和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免疫,免疫密度達到了100%;落實了免疫標識制度,做到免疫證、耳標、登記建檔同時進行;同時在產地檢疫、屠宰、運輸、銷售等環節上嚴格把關,全面推進了免疫注射和免疫標識制度的實施。

        在明年的工作中我辦將再接再厲,在市畜牧局的支持和指導下。為我辦的畜牧業邁上一個新的臺階而不懈努力。

        第7篇:農村經濟養殖范文

        [關鍵詞]經濟發展;農村金融;優先序

        一、引言

        有關金融支持與經濟發展的研究方面,戈德史密斯最早提出了金融相關比率總結出各國金融發展與現代經濟增長方面帶有的規律性的趨勢。其后麥金農與肖分別提出了發展中國家發展過程中的“金融深化論”和“金融抑制論”闡述了貨幣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20世紀90年代,赫爾曼等人提出了“金融約束理論”,這一理論強調政府干預的重要作用,認為有選擇的政府干預有助于金融發展,推動經濟增長。

        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但農村經濟的特性、“金融抑制”、資本的“趨利性”和國家金融政策的調整,使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等金融機構大批退出農村,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弱化趨勢。因此,如何通過適當的政策設計讓金融機構為農村經濟服務,使其切實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資金的需求發揮配置金融資源的功能是我們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結合寧波農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試圖在制度上對當前的農村金融支持提供發展的優先序依據。

        二、寧波農村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制度分析

        1.寧波農村經濟的特點

        寧波經濟一種外向型經濟,有天然的深水港,貿易發達,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寧波的農村經濟也是一種外向型經濟。與傳統的農村經濟不一樣,在寧波X縣Y村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該村1000余戶農民,仍然經營傳統農業即農林牧漁業的不足40%,而這40%經營傳統農業的農戶中有87%主要經濟收入為規模養殖水產所得,剩下的13%雖然也經營傳統農業,但是規模小、數量少,農業收入平均只占總收入的10%左右。該村中另外60%的農戶主要從事非農產業制造業的工作,其中80%的人靠辦廠生活,不在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大多是生產汽車零部件或紐扣之類的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但銷量好、訂單多的產品。從以上數據我們看出,寧波貿易及物流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使得其實現了轉型。盡管還是粗放式的增長方式,但是基本上農村經濟已經不是我們傳統的農村經濟,實現了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的轉變。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即使是從事傳統農業如水產養殖業的農戶,其中一部分人也有自己的原產品初加工流程。寧波農村經濟的這種特點對金融支持的要求和其他地區農村是不一樣的,在有限的金融資源約束下,怎樣更加有效的配置資金,讓其發揮最大的價值,這就產生了金融產業發展的優先序問題。

        2.寧波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

        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形式有很多,從產業的角度可以分為: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再加上財政支農方面的金融支持,基本上包括了金融支持的各個方面,另外還有民間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但是由于民間金融是農村內部自發性的是內生的經濟活動我們暫且不考慮政策上對其的影響。寧波農村經濟現在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形式,即農戶的生產活動基本上分為農業生產性經營和制造業生產性經營。這兩種生產經營方式有其各自的特征,所以對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是有差別的。

        傳統農業的特點是投資期限長、風險大,但是資金的回報率也高。在我們的調查中了解到,2009年受海洋氣候影響,該村養殖蝦的農戶基本上都虧本,而2010年養殖的蝦蟹產量和銷路都很好,初步測算其資金回報率都在200%以上。在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戶中,60%的人需要資金來擴大規模或需要資金引進新的養殖技術或設備,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曾取得過銀行或信用社貸款。由于農業的產業特性,現階段商業銀行基本上都撤出了鄉級營業點甚至某些比較落后的縣級營業點。農村現在最重要的正規金融機構只要農村信用合作社,但是相對于資金需求量龐大的農村經濟體,有限的信用合作社顯然無法滿足農村經濟對資金的需求。其次農村房屋及土地產權的不完全、不清晰使得農戶無法通過抵押或質押來取得貸款,在我們的調查中農戶們反映很多時候的貸款要靠村里或鎮里的干部或有經濟實力的人的擔保,這樣無疑會加大農戶的貸款成本,形成了一種新的租金,同時也無法保證資金配置到最需要的人的手中。最后農村信用合作社改制為事業單位后,其績效考核和職工工資待遇都同營業利潤有關,因此作為一個理性人,信用社更多的是將農戶的儲蓄存款拿到工商企業處發放貸款,盡量避開風險較大的傳統農業領域,不僅沒有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反而是從農村“抽血”供應其他產業。基于以上分析,農村傳統農業產業的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很難從銀行產業取得,也不具備發展證券業的條件。所以只能依靠財政在農業方面的投入,財政支農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形式的,可以直接通過項目投入到農業產業,比如養殖基地的建設投入或農戶的免費技術培訓等;也可以通過對商業銀行的補貼來激勵其加大對傳統農業的金融支持。另外要大力發展保險業,鑒于農業風險大的特性,發展保險業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有保險的支撐會消除農戶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激勵農戶自身對農業產業的投資。但是低的保費收入賠付比使得保險公司對此并不熱衷,這也同時需要政策上對保險業進入農業領域給予支持,如稅收減免等,也可以由財政出資設立專門的農業保險公司。財政支農和保險業的發展對于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但要有所側重,前期已財政直接投入為主,以此來增加農戶的抗風險能力和贏利能力;后期通過保險業的介入來激勵農戶的自發投資,同時減少財政直接投入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效應。

        農村的非農業經營生產領域對金融的支持需求又有所不同。調查數據顯示從事非農產業經營即制造業的農戶中,其中90%曾取得過信用社或農業銀行的貸款,而大部分人認為金融機構無法滿足自己的貸款需求,但是該村中的民間金融很發達,親戚朋友甚至是錢會、合會等的資金拆借活動很頻繁。寧波農村的制造業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分工程度特別高,多數家庭的工廠產品單一,只做一道工序,正是這種生產單一產品的模式使得他們的產品專業化程度高。但是資金的短缺使得他們無法擴大生產,形成規模經濟。當產品逐漸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轉變時,顯然僅僅依靠農村經濟自身的投資再生產無法滿足對資金的需求,這就需要城市反哺農村。如果通過財政支農來解決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顯然這樣發展起來的制造企業不具備自生能力,遲早會被淘汰掉。只有通過政策上對銀行業傾斜,誘導銀行重返農村扎根,在現階段農村還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情況下其資金回報率必然高于城市里其他資金密集型產業,在激活農村經濟后,將會有更多的資金從城市流向農村,直到城市與農村的資金回報率大致相同。另外也要發展證券業,規范民間資金流轉。

        三、簡要結論及對策建議

        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需要對金融支持的形式有所側重。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出:寧波農村的傳統農業領域要優先發展財政支農和保險業;在非農產業要優先發展銀行業和證券業。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議:

        1.前期要加強財政支農力度,通過加大對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補助激勵其對農業領域的金融支持,但是要做到補助或其他形式的投入要以其對農業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為考核標準,做到專款專用;同時免費或資助農戶引進農業技術以及收集相關信息。

        2.建立健全農業保險體系,完善農業保險機制,通過政策引導促進保險公司進入農業領域或直接由政府組建保險公司專門為農業保險。

        3.在非農生產領域要大力引導商業銀行的進入,在政策上為銀行在農村設置網點或提供貸款提供方便,吸引資金從城市流向農村。

        參考文獻:

        [1]秦池江:論金融產業與金融產業政策[J].財貿經濟,1995(5)

        [2]葉敬忠汪淳玉:新農村建設的優先序[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

        [3]謝婷婷:新農村建設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J].學術交流,2007(3)

        [4]熊軍:論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J].商業現代化,2006(4)

        [5]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第8篇:農村經濟養殖范文

        網絡營銷對于農村來說是一個新生事物,這種高信息量、簡便快捷、經濟適用的營銷方式對農村經濟發展來說,無疑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是農產品,農產品只有走出農村,走進消費市場,才能夠換來其經濟價值,才能使農村經濟得到發展,基于農村信息與交通的不便利,給農產品走向消費市場帶來了難度,而網絡營銷以網絡平臺的方式溝通了產銷信息,農戶坐在家中就能夠找到銷售渠道,就能夠使農產品以最快的速度走向市場。因此,要使廣大農戶認識并接受這種簡便快捷、經濟有效的營銷方式,掌握這種嶄新的營銷手段,發揮網絡營銷的真正作用,才能夠構建立起農村的網絡營銷體系,讓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服務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并不斷推動農村的經濟發展。具體說來,網絡營銷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如下。

        一、拓寬農村生產信息渠道,推動經濟發展

        信息渠道暢通是經濟發展的命脈,把握了市場信息就相當于掌握了發展經濟的主動權。在傳統的農村經濟市場中,由于交通和通訊的不方便,農戶信息的獲得幾乎沒有渠道,他們只是沿襲以往的經驗,或者照搬前人的做法,或者模仿他人的做法,出現跟風的現象,看別人種什么自己就種什么,看別人養什么自己也養什么,最后因為銷路不暢,而造成爛在地、丟在大街的現象,白干不說,投入的成本都收不回來,直接造成經濟損失。究其原因,是因為盲目生產,農戶決定生產時不知道市場需求情況,說到底是因為信息不暢通,網絡營銷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在網絡營銷的互聯網平臺上,有著大量的生產與需求的信息,更有供生產者參考的預測分析等等,這些信息較大程度上為農戶提供了生產的方向,銷售的渠道,對農戶的生產是一個具有實效性的指導,這種指導讓農戶的生產有了正確的選擇,保證了農戶生產出的農產品有了銷售市場。當農戶按照正確的市場需求去生產、去銷售,就會獲得預想的經濟收入,來年繼續參考網絡信息,做出正確的選擇,獲得更好的收入,實現良性循環,不斷拓展個體經濟的發展,最終實現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喚起農民的經濟意識,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農民過慣了土里刨食的生活,市場經濟的到來也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了較大的改變,他們不再固守于農活,外出打工是他們經濟意識的第一個改變,農民企業家的誕生可以說是農民經濟意識的大轉變,他們利用農村的資源搞種植、養殖,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喚起了一些農民的經濟意識,使農村的經濟狀況有了較大的改觀。但是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在經濟意識被喚起之后,他們也想改變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在自己的土地上搞種植、養殖,但他們普遍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種什么、養什么,種了、養了往哪賣這個問題,沒有銷路他們不敢輕舉妄動,長此以往,那一點點剛被喚起的經濟意識便被消耗殆盡,網絡營銷以它寬廣的信息平臺,能夠提供豐富的農產品需求信息,這些信息給農戶指明了方向,農戶就能夠根據這些信息去開展種養殖活動,去生產市場所需求的農產品,同時這些信息還保障了農產品的銷路,農戶自然就能夠大膽生產,主動地參與到農村的經濟發展中來,長此以往,他們的市場意識不斷增加,經濟意識自然會由喚起到轉變,最終形成一種經濟活動的內驅力,使他們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人,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建立起暢通的產銷體系,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具有豐富的農副產品,尤其是在現代這個追求綠色環保的時代,純天然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等成為了現代人的一種“時尚”追求,因此農產品就有了很好的市場。但農村就其地理位置來說,普遍存在交通不便利、信息不暢通的現象,使得豐富的農產品不能很快的達到消費市場,而一般農產品的保質期大都很短,銷售不暢通必會帶來農產品質量下降、或者損耗的現象,網絡銷售恰恰能夠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農戶在生產前就可以通過網絡信息聯系銷售方,產品收獲后買方自動前來收購,使產銷一體,另一方面,產品收獲期,收獲的種類數量都可以通過網上出去,使有需求的市場及時獲得信息,前來收購;還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主動聯系銷售。這樣的產銷活動,能夠使產和銷及時掛鉤,避免了收獲期的大量堆積,也避免了市場供不應求的現象,形成了通常的產銷體系,這樣的產銷體系,對于經濟發展來說,無疑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四、加快產業化發展步伐,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閉塞使農村的經濟居于傳統的狀態,傳統的農村經濟發展呈現的是一種自由散漫的現象,農戶自成一體,信息來源各不相同,產銷不能夠形成一個系統,也就是說傳統的農村經濟缺少一種協調,沒有一定的標準,這種散漫混亂的狀態,對于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是極其不利的。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的體系。這種體系的形成取決于人的主觀因素,有人組織,還要有人響應,響應的前提是對這種體系的認可,網絡營銷給廣大農戶提供了對產業化認可的機會,他們可以從營銷平臺上清楚的看到市場需求和銷售渠道,能夠明明白白的自愿的加入到產業化發展的軌道上來,形成集群式的產銷活動,對生產種類統一規劃,對產品銷售統一這安排,有產有銷,產銷結合,不造成囤積或者供不應求的現象,還能夠突出地域性農產品的優勢,打造產品品牌,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形成現代化的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

        五、降低流通成本,實現利益最大化,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傳統的營銷方式夸張的說,是營銷人員祖國各地、大江南北,足跡遍天下的跑營銷,這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更要耗費大量的財力,尤其是經常出現白跑的現象,人力財力付出了,卻沒有找到銷售方。網絡銷售克服了傳統銷售的這些弊端,在網絡的信息平臺上聚集了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讓我們坐在電腦前就能夠看到市場的需求,就能夠直接和商家洽談銷售事宜,而我們的農產品的銷售信息,同樣可以登上這個平臺,給全國各地,以便于需要者參考。這種營銷方式,改變了傳統的經銷人員費時費力跑銷路的傳統方法,當然,網絡銷售作為銷售的一種手段,依然離不開銷售人員的推銷,但這種網絡銷售和經銷人員的銷售相結合的方法,會增加銷售的成果,也相對節約了農產品推銷中推銷這一環節的經濟投入。同時在網絡這一銷售平臺上,能夠將散戶銷售變成集體的采購,還可以通過招標的形式促銷,這些過程都降低了大量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有效的推動經濟的發展。

        六、獲得新技術培訓的機會,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的經濟的發展需要先進技術的支撐,我們都記得上世紀有一個名詞叫農業技術員,那時的農業技術員每天跑鄉村、進田地,為農民當技術顧問,指導農民種養殖活動,隨著教育的發展,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不斷提高,網絡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種養殖知識,更能夠為他們迅速傳遞最新的技術手段,這改變了傳統的面對面的培訓方式,增強了培訓效果,使培訓的內容更為全面、方便、系統、快捷,農戶可以更為便捷地獲取最新、最前沿的農業相關生產技術,同時,網上學習這一嶄新的方式,能夠激發農戶自主學習的興趣,增加他們的學習的主動性,尤其是能夠和實踐緊密結合,在種養殖過程中出現問題,可以隨時到網上尋找解決問題方法,這大大提高了在農戶整體的生產水平,克服了因農戶生產中出現不當而帶來的經濟損失,有效的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七、拓展銷售空間,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第9篇:農村經濟養殖范文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成因;對策

        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越發突顯出來。農村環境污染和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成為限制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農村環境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需求,也是創造友好環境和節約型社會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主要從農村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和鄉鎮企業三方面解析農村污染的主要源頭,再以此為基礎提出相關建議。

        一、污染農村環境的源頭

        (一)農藥、化肥、農膜使用不當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中提高農作物產量主要依靠的是農藥和化肥,但是大多數情況下農民為了增加產量而盲目的使用。第一,據統計,我國目前每年化肥使用量達到4300萬噸,按照播種面積,預計每公頃化肥使用量在400公斤,而我國防止化肥對水資源污染的限定在每公頃225公頃,遠遠的超過此項標準。此外,由于化肥利用率比較低,導致土地水資源富營養化,減弱土壤凈化能力。第二,大量的農藥使用之后其內在有毒物質將直接破壞生態平衡,導致很多的物種下降或者滅絕。第三,我國白色污染的垃圾每年有45萬噸保留在土壤中,這些垃圾由于分解能力弱,極易破壞土壤內部結構,影響了土壤的呼吸能力,增加了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導致農作物生長緩慢等,再加上鉛、汞、錫等重金屬原因,土壤遭到嚴重污染。

        (二)畜禽養殖

        隨著農村養殖專業戶的發展,農村經濟得到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農村環境污染的問題,比方說,水體污染,畜禽的糞便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物質,處理不當將會導致土壤富營養化;大氣污染,畜禽業的糞便發酵之后會產生大量的甲烷、硫化氫等有害氣體,破壞生態的同時影響周邊居民安全;農田污染,糞便中有機物含量過高,影響土壤呼吸能力,不利于農作物生長;傳播病害,養殖場中會寄生大量的有害微生物,倘若處理不及時,將會危害人類的健康。

        (三)農村生活

        農村生活的污染主要來自于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比方說,廢氣的舊電池、農藥瓶、丟棄的塑料物品、不穿的舊衣服等,這些垃圾中有豐富的有害物質,據統計,農村生活垃圾每年產量約2.8億噸,農村生活污水產量約90億噸,大量的垃圾和污染嚴重破壞土壤和地下水資源。

        (四)鄉鎮工業單位

        大多數的政府為了追求GDP的增長,對于一些污染比較嚴重的單位使用地方保護,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企業為降低環境防治成本,認“利”而不認“理”,忽視了環境污染問題。

        二、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措施

        (一)提高環境監管,注重農村面源污染

        注重測土配方施肥計劃,確保生物、農業和科學技術的有效結合,注重病蟲的防止工作,增大液態地膜的推廣,降低或者少使用白色污染。與此同時,還應當注重農村環境管理工作,科學的方式控制農村面源污染,確保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維護農村生態環境。

        (二)采取科學養殖方式,確保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效結合

        科學的建設養殖場,注重生產的同時關注排污工作的實施,比方說,將種植業和畜牧業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在農作物種植的邊上可以進行飼養,這樣的話養殖業的糞便可以直接被農作物吸收,同時,種植的糧食可以直接用來飼養;還可以建設沼氣池,沼氣服務于人們日常生活,沼液用于農作物。

        (三)增強農村環境保護意識,設立農村垃圾集中管理中心

        推行相關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機制,參照環境保護和衛生、農業和畜牧業相關法律,聯系實際需求,制定符合農村長期發展要求的機制,確保所有的部門有法可依,用法律的方式來保護農村環境。還可以多籌集資金,創建鄉鎮污水處理管道,比方說,設置以中心鄉鎮為單位的小型垃圾處理廠和污水處理中心;尋找新的垃圾處理工藝和途徑,保證所有的當日垃圾不過夜,以免造成再次污染;實施垃圾分類管理工作,降低工足量的同時有效利用自然資源。

        (四)加強行政管理力度,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

        鄉鎮所在地的政府機關應該制定和落實環保日行責任,換句話說,應當將環保歸結到各政府工作人員政績考核中,只有注重政府決策能力的提高,才能打破原有的行政體制的限制;加強對鄉鎮工業單位的環保投入,確保在提高GDP的同時有效控制環境污染;注重農村環境監管系統的設立,加強政府環境監管力,設置環保評估機制,確保所有的地區和單位在排污種類、數量和環節的公開,對于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或者個人要予以詳細的記錄,以便永久追究。

        (五)眾籌資金,注重基礎環保設

        施創建設立政府、公司、社會和個人的多元化投入鏈,以解決資金不足問題,還需要加強激勵資源,充分運用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結果來管理相關經濟政策。以此為基礎,創造多元化激勵資源系統,確保農村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協調環境資源。

        (六)增大宣傳教育力度,提升全民環保意識

        政府應當注重環保宣傳教育力度,提升全民環保意識。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農民積極主動參與環境保護工作中,促進科學文明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此外,還需要政府部門拋棄掉原有的先污染后治理思想,時刻牢記經濟發展不應當以破壞環境來實現的。

        三、結語

        隨著經濟和科學的發展,農村生產和生活方式得以轉變,再加上農村經濟發展激引發了農村環境問題,尤其在農村污染和生態平衡上矛盾顯著。此外,由于農村環境保護和防治工作相對薄弱,加大了農村環境保護的難度。因此,為了改善農村環境,就需要注重社會機制、政府行為、企業單位和個人方式的改變,只有注重農村環境的治理和農村環境質量的提高,才能堅持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創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崔家榮.農村環境污染主要成因及防治對策探討[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40(3):60-62.

        [2]王聰,楊麗霞.淺論農村環境污染成因和防治對策[J].科技與創新,2015(24):112+116.

        [3]周偉.關于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防治對策探討[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40(6):88-89.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偷窥国产女洗浴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经典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特级婬片女子高清视频国产 | 亚洲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人碰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