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問題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問題式教學法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問題式教學法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問題式教學法論文

        第1篇:問題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 高中政治 課堂教學 應用

        問題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下面就結合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實踐對此進行簡單分析。

        一、問題教學法的內涵

        問題式教學法,就是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線索,并把這一線索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即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教材,理解問題、討論問題,最后教師根據討論的情況,有針對性地講解,準確地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問題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問題教學法是通過提出一系列問題來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的一種閱讀教學方法。其特點是打破按課文順序逐段講讀的限制,抓住與理解課文密切相關的幾個關鍵問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和思考。由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面廣量大,教師應予以歸納整理,有針對性地選擇與課文重點、難點有關的問題提交學生討論。

        問題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中心,進行創造性教學的方法。這里所說"以問題為中心",就是以創造的開始--問題為紐帶來組織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把問題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這樣就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構建創新素質。

        二、問題教學法的應用原則

        (一)適時原則

        教師準確地把握好教學時機,有利于在思維的最佳突破口點撥學生,啟迪學生智慧的火花。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是要求教師當學生心憤求通、口悱難達,急需教師啟示開導的時候,適時而教,便如"時雨化之",可收到良好效果。同時,教師啟發思維的問題的深度的難易要適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廣度的大小要恰當,量度的多少要相應,恰到好處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跳一跳,摘桃子",使學生的思維提高到"最近發展區"的水平。這就要求教師在啟發思維時,要掌握好精到的教學藝術辯證法。

        (二)因人循序

        教師啟發思維應注意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啟發思維的重點難點、方式方法等必須因人而異。教師啟發思維的這種個別追求,正是使課堂教學與因材施教緊密結合,增強其針對性的關鍵措施。另外,教師啟發思維還應注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循序漸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師循其"序"而導引,可以使學生課堂思維活動富有節奏感和邏輯性。不過,有時故意打破順序,使學生超越知識空白而跳躍前進,大膽設想猜疑,然后小心實驗求證,也是發展學生直覺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必需。

        (三)反饋強化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各種途徑和手段啟發學生的思維時,也應注意"聽其言,觀其行",接收從學生身上發出的反饋信息,并及時做出相應的控制調節。這就要求每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有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才能及時地捕獲準確的反饋信息。同時,對于學生所作出的反饋信息,教師還應做出及時而準確的評價,強化學生的思維操作,調動學生課堂思維的積極性。教師恰到好處的表揚或贊許,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積極強化;相反地,教師恰如其分的批評或否定,會使學生及時改正思維的錯誤。

        三、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政治課堂中的應用

        以必修3思想道德修養與知識文化修養為例,首先在復習階段提出問題"1、為什么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2、怎樣加強思想道德建設?3、為什么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然后展示案例(①老師三令五申在考試時不允許作弊,但我最好的朋友卻要我在考試時給他傳答案,我該怎么辦?②別人在公交車上都沒有讓坐,我要不要讓坐?③到商店買東西花了三元錢,一位老伯錯把10元看成了100元,多找了錢該不該還回去?)提出問題"你遭遇過哪些思想道德上的兩難選擇?你是如何看待上述道德沖突的?"討論"面對上述材料中出現的"道德兩難"現象,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呢?"總結解決道德沖突的途徑。

        在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的關系過程學習中,從知識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的方式和內容上小組對比,出示"未成年在押人員多為文盲"資料,合作探究"造成上述狀況的自身原因?這從正面說明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最后總結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知識文化修養的意義,結合生活積極展開論文

        總之,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主線,圍繞問題來引導學生逐漸探究,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中促進學生的知識構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獲得發展。

        參考文獻:

        [1]、崔增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問題教學法[J],教育教學論壇

        第2篇:問題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第一,轉變教師在教學中角色。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的能力;第二,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尤其要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在授課之前,不論是什么內容,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認真的設計、構想,通過加工、梳理、調整,形成完整的教案。

        2對于課堂中提問的目的

        初中英語的教學中,課堂上的提問顯得尤為的重要,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手段。提問的特點:首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及激發學生的興趣;其次,給學生提供口語實踐的機會,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聽書交際水平;然后,使課堂的氛圍變得活躍,給學生提供相互學習的環境;第四,深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解問的能力,促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問題的思維;第五,在突出該堂教學的重點之外,還能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教師對學生知識了解的程度,及時的掌握教學的進度。

        3提問能激發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及動機

        學習中,興趣是無形中最好的教師。對英語課程的興趣能充分的激發學生的潛能,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質量,也是獲得學習成功的最大動力。人貴有疑,從疑問的產生到疑問的消除是學生學有長進的一個重要過程。課堂中的提問需要精而巧,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腦細胞在課堂的45min內保持興奮的狀態。

        4提問方式的改變

        4.1增強知識的系統性需要擴展性的提問

        別致的、新穎的提問能能完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有效的引導學生的思維跟著老師所提出的問題進入教學中。課堂中的提問不僅要注重新穎,而且還要重視知識的橫向及縱向的系統性。通過幾個問題的引導,使學生對吃早餐這件事情具有系統性的表述。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充分的掌握語言的靈活使用,還能使課堂的氛圍既緊張又歡快。

        4.2針對性的提出問題且問題的難度要適中

        每一堂課都是圍繞著一個主題展開的,緊扣著重點呈遞進式的設計問題,有層次、節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設計問題。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對學生的思路進行點撥,誘發學生一步步的深入。問題的設計應深動、直觀、感性,通常不低于或者是高于學生的水品,否則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以及教學的效果。對平時較為自卑、膽小的學生,提出的問題較易,以便增強學生的信心;對驕傲的、自滿的但是卻不夠細心的學生提問時,出一些較難的問題,以便于克服該類學生的傲氣,促使其細心思考;對與平時成績較好,對英語的學習教熱情的同學提問的時候,可以提出一些散發性的問題,以便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更想要去解決問題。教師的提問既要突破教材的難點又要起到鞏固的作用,通常以上等生為準,對被提出問題的學生是一種激勵,對其他的學生也起到引領和輔導的作用;對差生提問時,可以借助檢查學習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淺顯的知識點的掌握的問題,這樣便于督促和調動差生的學習動力和積極心性;假若是以鞏固該堂課為教學的目的,那么一中等生為重,從而確定教學的進度。這樣全面性的提問,既發揮了提問的作用,又調動了個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少不會感到被冷漠。

        第3篇:問題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體驗式教學法的基本含義是指在常規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特定的教學目的,以教學需求為出發點,導入、創造并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且相符的情景和氛圍,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更好地將所學內容應用到實際交流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心理機能和諧、全面發展。這種教學法是通過強化師生雙邊情感體驗來創建互動交往的形式,從而產生積極作用的。體驗式教學法植根于體驗式學習理論之上。體驗式學習不但強調學生用腦去思考,而且還要求學生用眼看,動手做,張嘴說,親身去經歷,用心去體會。因為人對認知、概念等的獲取是通過體驗才得出的,所以如果沒有主體與客體間的互動就無法獲得體驗的結果。

        二、傳統英語教學與體驗式英語教學

        在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其教學的方式多以向學生解釋教材內容為主。一堂傳統的大學英語課有80%的時間是被教師占據的。與之相比,學生更多的時候扮演的是聽眾的角色,因此才使得“是否認真聽講、是否遵守紀律”成為傳統的評價一個學生課堂表現優秀與否的重要考量標準。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不多,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情況也只能通過卷面考試來實現。這也是造成當前許多大學生英語應試能力極強但實際應用水平很低的主要原因。體驗式教學法提倡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環節。它的優勢在新型應用技術大學的英語教學活動中尤為突出。首先,從課堂教學角度來看,學生的參與增多了,課堂教學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本”。在一些新型應用技術大學,很多學生由于英語底子薄,基礎差,英語學習興趣不高,所以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上,學生經常會感到疲憊、困倦,久而久之必然導致一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抵觸情緒。而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使學生不再只是充當聽眾,而是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成為整個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一環。這種“被需要”的感覺會大大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通過親身經歷來獲取知識,培養他們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這種在實踐中習得的知識不但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也會讓他們的所學在互動中得到實踐應用,從而實現真正的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其次,從英語教材的角度來看,當前很多新型應用技術大學選取與其他本科院校相同的英語教材,對于這類學校的學生來說這無異于雪上加霜,因為他們自身基礎不好,學習材料難度又大。而體驗式教學法則強調打破教材的束縛,根據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結合教材內容設計教學環節來實現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不再是照本宣科,還可以圍繞教材設計一些英語交際活動,讓學生學到很多與主題相關的知識,而不是抱著課本“讀死書”。

        三、體驗式教學法在新型應用技術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策略探討

        體驗式教學法較之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已經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了。那么,應怎樣將這種教學方法應用到學生基礎相對較薄弱的新型應用技術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中呢?

        (一)互動換位體驗法體驗式教學法有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體現在于它側重以學生為中心。互動換位體驗法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探究方式。在這種體驗教學活動中,師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學生也可以走上講臺,由傳統的“教師講”變為“學生講”,使得師生、生生間的互動比以往增加了。而這種互動換位體驗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的同時,也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因為在這個互動換位過程中,學生的準備工作要遠遠大于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課前需要做的準備工作。需要注意的是,互動換位并不等于教師完全放手放任學生去做,而應該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互動換位的體驗。做這種互動換位體驗之前,教師應就具體操作進行一定說明,確保學生明確換位后應做的工作,然后就學生需注意的重點加以強調。

        (二)模擬情境體驗法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是學生能夠身心愉悅地汲取知識的重要條件。它有助于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模擬情境體驗法要求教師能夠依據不同的教學材料,以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為著眼點,靈活恰當地借助實物演示、語言描述、多媒體播放、網絡平臺等直觀的手段為學生模擬出一個語言使用情境,然后讓學生以分組活動的形式開展活動。形式可以是對話、訪談、演講、辯論、新聞會、戲劇表演等。這種模擬情境可以給學生創造合作學習的機會,更可以使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彼此相互影響,促進學習。

        (三)應用實踐體驗法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用知識指導學生的實際應用。任何脫離生活實踐的教學都無法迎合學生的需求。學生之所以選擇學習某種知識技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對于其將來的生活實踐具有指導意義。這種觀念更是符合新型應用技術大學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也應注重拓展學生學習空間,鍛煉學生的實際語言應用能力,引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知識源于生活,同時也服務于生活”,從而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來。

        四、結語

        第4篇:問題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語文;有效性;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4-0032-01

        問題有助于學生開啟智慧之門,在促進學生思考的同時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問題教學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熱情地探索語文學科的奧秘,不斷豐富知識,提高語文能力。

        一、準確把握問題式教學內涵,巧妙設計“問題”

        問題式教學的核心,是靈活地設置問題。首先,設置問題時,應當具有針對性,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不能隨意提問,而應當抓住主要內容。例如《觀潮》一課,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感受潮水的波瀾壯闊。因此,學生學習完整篇文章之后,教師就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一定對潮水有了更深的印象,現在你們就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談談心目中的潮水。這樣,就可以引導學生對教學要點進行思考,然后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其次,設置問題時,應當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學生經過認真思考,解決課文中的問題,鞏固學到的新知識,從而提高綜合素質。例如,教學《神筆馬良》這篇文章時,教師讓學生將課文從頭到尾讀一遍之后再進行提問,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馬良有神奇的畫筆,可以為老百姓造福。看了這些圖片,你們有什么想法呢?”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日常生活,去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促使學生借助語文課程的學習明白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師準確把握問題式教學內涵,巧妙設計“問題”,并在適當的時候提問,將提問式教學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能夠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帶著問題去思考、學習。

        二、營造“問題”教學氛圍,引導學生有效質疑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精心營造一個愉悅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有效質疑。通常情況下,引導學生進行有效質疑的含義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有效,即教師使用該教學法可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使學生不斷積累知識,并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即教師使用問題教學法,能夠促使學生不斷學習,發現新的問題,促使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質疑與反思。首先,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對所要提出的問題設計懸念,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教師在講《鳥的天堂》一課時,可以直截了當地對學生說:“看了文章的題目,同學們覺得鳥的天堂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這樣的提問,拓寬學生的思維,學生會想:“鳥的天堂”究竟是怎樣的畫面呢?是不是有非常多的鳥?帶著這些問題,學生會自主探究,在課本中尋找答案。其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對一些主要的情境、詞和句等內容引起足夠的重視。例如,講授《火燒云》一文時,教師可以抓住火燒云形成全過程的緊張情節進行講解,使學生產生想要了解火燒云的迫切心情,然后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這樣,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篇文章,對火燒云的形成過程加深印象,活躍課堂氣氛。此外,教師還可以使用其他教學方式對所學習的內容進行質疑,引導學生學會探究,通過自主探究找到答案。

        三、培養學生“問題”式思維意識,給予學生想象的空間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使用問題式教學法,給予學生想象的空間,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善于思考,能夠用飽滿的熱情去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例如,教學《雷雨》一文時,在導入環節,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這樣提問:“同學們,你們看見過打雷下雨的情景嗎?當你們問爸爸媽媽的時候,他們是怎樣告訴你的?”“你們知道雷雨是怎么形成的嗎?”聽到老師提出的一連串問題,學生就會開動腦筋,想象雷雨發生的情景,思考雷雨是怎么形成的。當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思考時,教師就可以對課文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從科學的角度了解雷雨的形成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寬學生的想象力,在思考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四、問題式教學的延伸

        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僅是教師在講臺上講授,學生坐在下面聽,教師還應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一個個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問題式教學法的核心內容就是問題,顯而易見,最后也應將問題當作終點。要精心設置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思考,通過大量閱讀、查找資料或小組討論獲得答案。在課外,學生不但要掌握課堂所學習的知識,而且還應主動拓展知識面。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問題式教學法的靈活運用,巧妙設計“問題”,營造“問題”教學氛圍,培養學生“問題”式思維意識,注重問題式教學的延伸。要著重關注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好的鍛煉,養成愛思考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第5篇:問題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一、“大學教師師德主體化發展”的界說

        大學教師個人和師德的關系,一端連著大學教師自我運動的變化,一端連著教師職業及社會環境的變化,是兩種運動的“交匯區域”。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中,大學教師自我及大學教師職業角色、職業行為都會發生變化,因而兩者構建出不同的關系。

        “大學教師師德主體化發展”(下文簡稱“師德主體化發展”)是對未來社會中大學教師個人與師德關系的描述。主要內涵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師德主體化發展是對師德的價值判斷。未來的師德無論在其內容還是在其功能上,都必須肯定并保護大學教師的合法利益;肯定個人存在的神圣性。但必須反對“唯我論”和“忘我論”的師德。“唯我論師德”認為,師德是由個人決定的,對自我有利就遵守,否則就不遵守。“忘我論師德”則認為,一個人必須為他人犧牲自己,必須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必須為他人而活著。為他人奉獻是人存在的唯一正當性,自我犧牲是師德的最核心內容。

        第二,師德主體化發展是大學教師個人對師德自覺態度的集中描述。大學教師不是把師德看成外在于自我的“客觀”的行為規范和準則,而是把師德作為“自我”重要的一部分,主動、熱情、自覺地修養師德。

        第三,師德主體化發展是對大學教師個人與師德關系正在發生的及將來一定時期內發生的變化過程的高度綜合,指明其發展的趨向。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由國家政策來調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個人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明確并肯定,個人與組織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也日益增多,因此,個人道德,包括師德的主體地位必將為時代所強調。

        “師德主體化發展”內涵的三個方面是相互支撐的,前兩者包溶在師德主體化發展過程之中,師德內容及功能的變化是大學教師個人自覺對待師德的前提。師德主體化發展過程與市場經濟對人的解放,特別是對個人的解放相聯系,與現代社會中平民個人的崛起相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說,師德主體化發展是現代社會對個人肯定的具體表現。

        二、師德主體化發展的有界合理性

        H·A·西蒙認為,社會事物主要是“人為事物”。“人為事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邊界,越出邊界將失去合理性;而看不到邊界內的合理性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邊界內的合理性在內容上既包括了人對社會事物發展的愿望、希望、理想,又包括了客觀事物本身的特性,是人對社會事物的設計,是人主觀能動性及客觀事物規律的統一。這對探求師德主體化發展的合理性邊界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教師個體和師德”的關系,從其內容來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大學教師與自身的關系;一是大學教師在職業范圍內與他人、與“事物”的關系。師德主體化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大學教師個人在這兩大關系域中主體地位的確立。我們可從這兩個方面分析其有界合理性。

        (一)師德主體化發展與大學教師自我發展

        在人與自身的關系中,人意識到自我對生命本體承擔的使命。那么,這種“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的“使命”是何?馬克思認為其“使命”就在于“個人自由發展”,形成“自由個性”,〔1〕具體體現在倫理道德領域則是追求幸福。幸福是生活的本意,是生命的目的。現代倫理學對幸福進行著艱苦而又深入的探究,從其研究成果看,如下幾方面是至關重要的。

        ——研究幸福應站在·所·有·的·個·人·角·度,而不是·部·分·的·個·人·角·度,即必須肯定所有的個人價值,讓每個人都擁有自身、擁有幸福。

        ——幸福的生活本質上是一種道德生活,道德在人生幸福中具有重要意義。

        ——事業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內容之一。

        據此,我們可以大致描述出師德在大學教師自我幸福中的位置:師德處在大學教師人生事業和道德的“交匯區域”。

        從幸福的角度看,師德只有在“自我、事業、道德”三者中保持適度張力,幫助自我的事業域的擴展,在道德域中的提升,才能增進人生的幸福。如果師德過分張揚道德,過分張揚事業,或者過分張揚兩者,必然造成對自我的直接或間接的“壓迫”,從而破壞自我的幸福。

        在我們師德建設的歷史和現狀中,由于對“個人”的誤解或漠視,較少從個人人生幸福角度審視師德的合理性。在這種狀況中,師德的基本結論有:

        ——道德事業外在于自我客觀存在。對自我而言,道德具有至高無上的神圣性,事業具有無限重要性。自我與道德根本上是“遵循”或“不遵循”的關系。自我與事業根本上是“敬”與“不敬”的關系。

        ——社會強調并鼓勵大學教師遵循道德,熱愛教育事業。

        表面上看,社會的用意是在通過強調事業和道德的重要,促使大學教師自我致力于事業擴展及道德修養,以而提升自我。但由于道德與事業不以“自我”為目的、為指向,因而歷史地看,這種師德實際上導致大學教師將師德作為賺取名利的工具,使師德虛偽化。

        邏輯地看,道德和事業雖是人生幸福中極重要的部分,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自我表演”的舞臺。舞臺再重要總不能比演員本身重要。再者,我們強調大學教師對道德及事業的自覺,如果離開了自我主體這一前提的自覺,則是自修式自覺而不是自主自為式自覺強調打磨砍削自我以適應事業和道德發展的需要;自主自為式自覺強調道德和事業本質上為人生服務,是因為人生才需要道德事業,不是因為道德和事業才需要人生。從未來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社會必然日益承認并肯定個人的作用。為此,我們必須充分重視師德對大學教師個人的建設作用,促使“個人的高度發展”。

        (二)師德主體化發展與教書育人

        大學教師個體不只是固守著人與自身的關系,還需要向外擴展,與他人、與物等“對象”建立起“關系網絡”。大學教師個體對社會承擔的角色也包括在這“關系網”中。對于現代社會中個人與其“對象”的關系,馬克思曾從反面揭示其病態的存在。他說:“在現代,物的關系對個人的統治,偶然對個性的壓抑已具有最普遍尖銳的形式,這樣就給現有個人提出了十分明確的任務。這種情況向他們提出了這樣任務:確定個人對偶然性和關系的統治,以之代替關系和偶然對個人的統治”。〔2〕據此,他區別了“有個性的個人”和“偶然的個人”,并更進一步地指出:“現實個人的價值在于他能夠使自己的存在對象變得對自己有價值。”〔3〕這是我們分析大學教師個體與其社會角色的關系時根本的價值所在。

        大學教師,就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而言,最根本最久遠的是教書育人。按馬克思對個人與其對象關系的分析可以看到,教書育人的過程不僅僅是自我犧牲和自我付出的過程,同時也是不斷建構自我,促使自我自由發展的過程。舍棄后一面,則教書育人便構成了對個人的“統治”及對個性的壓抑了。兩者相比較而言,教書育人對教師個人構建的作用更為基礎。這是現代教育的要求。現代教育學對教育本質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大學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對學生最具教育意義的,不是客觀的知識而是大學教師自身。雅斯貝爾斯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4〕“教育是人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的堆積。”〔5〕因此,教書育人活動只有推動大學教師自我的發展才有可能更好地促使學生的發展。師德是大學教師教書育人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只有當它充分促使大學教師個體成為“有個性的個人”時,它才具有更深刻的教育意義。換一種說法,就是要促使師德的主體化發展。

        大學教師教書育人有其特殊性。按約翰·S·布魯貝克的觀點,這種特殊性在于大學教師教書育人的主要材料是高深學問,即教書育人是圍繞著高深學問進行的。因此,大學教師與師德的關系不能不受高深學問性質的影響。高深學問的性質中有兩方面是極為重要的。其一,高深性。高深學問反映知識發展的前沿,處在人類已知與未知的交接地帶,對社會而言,能進入這一領域中的始終是少數。因此,這個領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自治。其二,雙重性。高深學問無論對人還是對社會,既可以促進其發展又可以阻礙甚至破壞其發展。因此,如C·P·斯諾所言,科學家因為知道高深學問而具有一種直接的個人責任,一種比一般公民大得多的個人責任。對于這種責任,他們應具備的道德,不能以“服從”和“忠誠”為基礎。因為“忠誠很容易轉化為順從,而順從常常是怯懦和謀求私利的借口,極而言之,服從也可能是這樣”。〔6〕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史中,以忠誠和服從的名義犯下的罪行是駭人聽聞的。二戰時,德國許多科學家,其中有許多是大學教師正是基于服從和忠誠才去研究細菌戰的。人類發展到今天,科學和技術已進入高度發達的階段,其建設作用和破壞作用同時成長。我國也處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階段。大學教師是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生力軍,也是科學技術走進社會的重要中介力量,因此,他們對高深學問的態度就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三、促進師德主體化發展的思考

        師德主體化發展不能沒有外部社會條件的支持,從其外部條件看,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1)市場經濟生活的不充分性。現實的經濟生活是師德主體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市場經濟在我國只有極短的歷史,在整個社會經濟系統中,真正受市場規劃和市場力量所支配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或者說是一小部分,行政權力大量介入經濟活動中,形成權力經濟及市場經濟共存的局面。因此,市場經濟對個人的解放作用受到了權力的極大抑制。

        (2)社會文化支持力度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個人淹沒于重重倫理關系之中,不見有個人。而近現代以來,一談個人,便以為只有西方的個人主義的個人,認為是在中國實踐西方的個人主義。而以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個人主義在現階段力量較為弱小。因此,在現階段,社會文化力量對師德主體化發展正面支持力度弱而反面的抑制或錯誤引導力量則不小。

        師德主體化發展不但需要社會外部條件,同樣需要內部條件。從內部條件看,現階段也有不少困難:

        (1)師德主體不成熟。臺灣學者杭之曾言:當今中國知識分子一方面大多數自覺不自覺地保存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那種缺乏獨立人格的歷史傳統甚至無限地將其發揚光大;另一方面在不遺余力地接受西方文化中無意識地建立起像西歐知識分子一般的“知性之自我反省”的傳統。不僅如此,今天的知識分子已經自覺、不自覺地處在大眾社會、大眾文化之價值的控制支配之下。〔7〕

        (2)道德自我約束機制軟弱乏力。中國傳統文化中講求德治,并且以修身為本,因此人格、道德、政治三者合而為一。如龔自珍所言:“是道也,是學也,是治也,則一而已也。”〔8〕近現代以來這種局面并沒有太大改變。在社會實際運行中,道德問題往往轉化為政治問題再用政治手段解決。道德屈從于權力,權力排斥道德。

        師德主體化發展是一歷史的展開過程。在現階段,為促進師德主體化發展,我們認為應注意如下兩方面的建設:

        第一,加強政治法律建設,理順政府與高校的關系,明確政府、高校各自的職責權益,將師德建設工作主要交給高校。

        第二,高校要努力建設師德自我約束機制,抑制“唯我論師德”的發展。師德主體化發展并不是說高校可以不管師德建設工作,高校在師德建設中承擔著重要工作,在現階段要致力于師德自我約束機制的建立。這主要取決兩方面,一方面如前分析的師德自我約束機制弱,另一方面師德約束機制對個人與組織、個人與個人的關系具有重要調節作用。為此,高校要充分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教師的師德建設、校規校紀建設等,通過多方面建設,有效抑制日益泛濫的“唯我論師德”。“唯我論師德”是目前最嚴重的錯誤師德傾向。

        參考文獻

        〔1〕黃克劍·個人自主活動與馬克思歷史觀·《中國社會科學》·1988年·第5期

        〔2〕〔3〕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8、515頁

        〔4〕〔5〕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第3、4頁

        〔6〕C·P·斯諾著、紀樹立譯·《兩種文化》·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第216、217頁

        第6篇:問題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嘗試教學法;嘗試練習;自主性;教學;自學

        嘗試教學法的“鼻祖”邱學華先生提出:真正的嘗試教學法不是教師先講,而是讓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練習,在嘗試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有針對性地講解。嘗試教學法徹底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方法,變傳統的“先講后練”為“先練后講”,充分發揮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這種教學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十分有利,在減輕教師“負擔”的同時也對學生起到了極大的減負作用。嘗試教學法在結構上跳出了傳統教學法的束縛,以傳統的“注入式”教學轉變為以學生自學、討論課本為主。嘗試教學法一般結構是:基本練習、導入新課、新課練習、鞏固練習、課堂總結。這五個步驟緊密相連、環環相扣,這為教師成功地組織教學提供了一個合理、科學的程序。特別在第三步驟的新課教學過程中,更能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新課教學過程又分為“在準備題引入的基礎上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五個環節。本期以來我在各個單元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應用了嘗試教學法,收到了相當不錯的效果。下面就談談自己在“解決問題”中運用嘗試教學的具體做法。

        一、充分發揮準備題的引導作用——準備題與嘗試題緊密相扣

        由于數學教材是系統的,知識是循序漸進的,所以教學時準備題的設計非常重要,每次的新課和例題都是前節課知識的“生成”,是學習新知識的鋪路石,由于新舊知識的這種密切聯系,教學中的準備題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橋梁了作用,成就了準備題應與嘗試題更為緊密的聯系。

        例如:在學習西師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解決問題中的例1時,我首先圍繞題目出示了準備題:三峽水庫2006年的水位是156米,2003年比2006年的水位低7/52,2003年比2006年的水位低多少米?學生先獨立解答然后講解:要求2003年比2006年的水位低多少米,就是直接求156米的7/52是多少米就行了。這種“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在第一單元解決問題中就學過了。算式是:156×7/52=21(米)。在此基礎上我再出示嘗試題:三峽水庫2006年的水位是156米,2003年比2006年的水位低7/52,2003年的水位是多少米?為準確掌握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準備題與嘗試題合為一體,體現了新舊知識間的連接點。

        二、充分發揮課本示范作用——自學課本

        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表現欲,嘗試題的出現,立即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產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學生積極參與思考,起到思維定向作用。由于學生自身素質的差異,自學能力強、基礎好的學生經過準備題的“鋪路”能夠解答出嘗試題。而多數同學雖然積極性很高,但尚需輔助指導,這時教師出示自學內容同時給予點撥。出示自學提綱,附自學例題:三峽水庫2006年的水位是156米,2003年比2006年的水位低7/52,2003年的水位是多少米?自學提綱為:首先找出題里的已知條件及問題;其次畫出線段圖并觀察線段圖思考:誰是單位“1”? 2003年的水位與哪個數量有關系?在嘗試中,教師為學生創設嘗試的條件,給學生提出自學提綱,使學生能夠有計劃有目的地自學課本,自己探索,從課本中找到解題的方法。

        三、充分發揮嘗試練習的作用——反饋信息,指導判斷

        應用反饋原理在嘗試練習中,使學生真正了解了自己所學到的新知識,并強化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學生通過自學課本,掌握了解答嘗試題的方法,部分同學上臺板演,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嘗試完成,教師檢查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使學生感到自學新知識并不困難。這樣就可以加快教學速度,由學生獨立解答下面的題。把前面的已知條件稍作改動,把題目改為:三峽水庫2006年的水位是156米,2009年比2006年的水位提高19/156,2009年的水位是多少米?

        四、充分發揮組內學生間的互補作用

        通過學生自學課本后,靠自己的智慧解決了新問題,學生們肯定會生出許多的成就感。同時又急于用自己剛獲得的知識來解答嘗試題,這時教師要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通過討論提出的疑問,使學生掌握新知識的規律就成了新課中的關鍵環節,把新知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在教學中讓學生找出課本上的例題與嘗試題的相同點及不同點。題里的數量關系相同,題意不同,解答嘗試題關鍵先算什么?為什么?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的結論是:所求的數量與哪個量有關系,我們就要先算出哪個量,然后再解答所求的問題。也就是通過兩步計算才能解答出來。學生討論后需要教師的講解,學生講解與教師講解有機的結合起來。

        五、充分發揮嘗試后教師的點撥、講解作用

        第7篇:問題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中物理;有效提問;物理課堂

        提問對師生是一種重要的交流途徑,教師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來檢查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對教學內容的掌握,學生通過向教師提問能促進彼此的思考,提高彼此交流的質量,從而促進教學。高中物理教學采用啟發式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必不可少的。

        一、課堂有效提問的內涵

        提問就是引發他人產生心智活動并作回答的語言刺激。教師的有效性提問是指老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的情境,有計劃地,針對性地,創造性地激發學生主動地參與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方式。

        二、物理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步驟

        提問的過程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的思維發展的情況向其提出問題,并指導回答、解決問題、發展能力,形成良好能力的活動過程。

        (一)設計

        教師根據教學的目標,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分析教材以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疑問處,預設課堂提問。選擇提問的出發點,精心設計問題的情境,提出導學性的問題。

        (二)發問

        教師向學生提問,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照顧大多數,注意到提問的面。根據教學目的和問題的難易程度,有目的地選擇提問對象。教師發問時應心中有數,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問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步步提高。

        (三)傾聽

        為了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要學會傾聽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回答。這樣既是對他們的鼓勵,又是對教學一個有效的促進。

        (四)反饋

        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映,對于回答不完全的內容及時補充,對回答中的錯誤進行更正,以免誤導其他學生。在必要的時候重復學生的正確回答以強調內容,同時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一定的評價和鼓勵,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三、高中物理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一)聯系實際,應用知識發問

        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該努力營造使學生置疑的氛圍,創設與學生生活有關的問題情境,以利于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開展。聯系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巧妙的設置問題,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或解釋問題,不僅會使學生感到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樂趣,而且還能激發積極思考,重新認識知識點。比如在學習“動量定律”這節課時,學生雖然有能力利用已有的知識推導出動量定理的內容,但事實上,對這個定理缺乏實際的認識,教師此時可以從已有的情景出發,聯系實際,這樣不僅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還能使學生認識到物理是來源于生活的。再如學完“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論內容后,學生對定律還停留在抽象的理解上。“超重與失重”正是牛頓運動定律內容的延續,是一個典型的應用實例,教師可以利用時下對家普遍關注的熱點科技問題,引入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大家應該都坐過電梯,誰能告訴我坐電梯的時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一下子就把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調動起來,為本節探究的順利進行開了好頭。

        (二)適時提問,激發學生興趣

        只有問題建立在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上,才能使他們以愉快的心情探索問題的答案,激發思維的靈活性。所謂問題,就是認識主體要力圖說明或者要弄清楚的東西,是主體想要解決的難題,因此問題一定要具有目的性。“目的性”要求情境中所蘊含的問題要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提出,只有這樣的問題才能夠有針對性的啟發學生從具體情境中引出對物理問題的積極思考。例如在學習高中物理“核力”內容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來利用之前學過的知識來估算原子核內相鄰質子間的庫侖力大小,在得到結論后,可以讓學生思考:原子核是由眾多質子和中子構成,雖然中子和中子間、中子和質子間不存在庫侖力,但是在質子間卻存在如此巨大的排斥庫侖力,原子核是如何做到維持穩定的實體狀態的呢?在教學中這樣設計,并以疑問的口吻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可以喚起學生對這節課的重要內容“核力”的有效注意。

        (三)及時反饋評價,給予激勵

        積極的反饋不僅能夠使學生知道他們是否正確的完成任務,同時還能通過贊揚增強學生的自信,提高學習的興趣,拓展思維,激發學習的動機。在與學生的提問互動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情境啟發和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而且應當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及時給予評價。對于創造性的回答,給予贊美和鼓勵;對于正確的回答,予以表揚,尤其是那些有進步的學生,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對物理學科產生興趣。教師還要善于運用正式與非正式的評價手段鼓勵學生,鼓舞起學生探究的勇氣。

        結語

        提問是高中物理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和學生溝通的主要方式。教師應該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進行有效提問,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范永梅.問題課堂—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J].中學物理,2009,(27)

        第8篇:問題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通過學習科學發展觀,理論聯系實際,結合本職工作認為成人學生的學風問題值得深思。

        當前,學風建設我認為主流是好的,這一點必須充分肯定。當代大學生有振興中華的強烈愿望,意識到大學生學習機會來之不易,認識到肩負的重擔,希望掌握新的知識,為祖國四化建設做出貢獻。很多學生熱愛專業、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努力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那些年齡偏大的學生,學習勁頭特別高,刻苦攻讀的拼搏精神令人贊嘆。

        從嚴格的高標準的意義上講,當前學風情況卻難稱得上良好,很難令人滿意,學風建設的確還存在另一面不可忽視的問題。相當大的一部分學生胸無大志,得過且過,對學習成績好與壞無所謂;學習紀律松弛,上課睡覺、聊天、遲到早退現象大有人在;有的學生平時不用功,考試臨時抱佛腳,考試作弊現象時有發生;有的學生看到社會上一些人不讀書照樣掙大錢,學歷高的不如學歷低的掙錢多,覺得讀書吃虧,影響情緒,分散精力,學習不專心;因此對自己的行為不克制,對輔導員不尊重,對學校的管理規范忽視不理;隨著西方國家東西的不斷進入,男女生談戀愛的大有人在,這些不良的學風直接影響學校的校風及教學管理。

        學風上出現的上述問題,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大體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新的讀書無用論”在部分學生中尚有影響。認為讀書畢業不過就是為了混一個文憑,為找工作評職稱用。

        2、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追求錢財而不重視成才。

        3、有的教師對教學質量不負責任。

        4、大部分學生并不追求學習成績好與壞。一些學生認為學習成績再好跟工作沒有關系,目前只要有一個理想的工作,學習只不過是順便的事情。

        5、成人教育的學生因工作壓力太大,家庭負擔過重不能正確處理家庭、工作、學習之間的關系。

        因此,學校要培養和樹立良好的學風,必須采取綜合措施,認真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盡快建立新的運轉機制,用科學發展觀理論武裝頭腦,以人為本,協調發展,使教育手段更有利于激勵學生的勤奮好學,德智體全面發展,教學內容要更好的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要重視考試方面的改革,逐步實現科學化、標準化;向學分制傾斜,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淘汰不合格的學生,使學習好的學生提前完成學業。總之,要使學生從進入學校的第一天就受到高等教育濃厚的學術文化氣氛的熏陶,受到創新空氣的激勵和鼓舞,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注重政治思想教育

        大學生的教育管理者,要根據學校的學生實際情況,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人生觀的教育,科學發展觀的教育,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使學生真正感悟到教育管理者、輔導員是他們以賴的知心人,及時抓住學生的思想脈搏,有的放矢地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

        嚴格管理

        為了加強學風建設,穩定正常的教學秩序,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我們既要重視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端正學習態度。還要對學生加強管理,要雙管齊下,首先要建立和健全各種必要的規章制度,制定完善的學籍管理條例。對于學生切身利益有關的學籍管理條例和基本概念應及時宣傳,使學生心中有數,有一定的壓力和緊迫感,定時進行學籍處理,在處理時一定要堅持原則,該留降級的留降級,該退學的退學。

        抓教風促學風

        第9篇:問題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一、主體性發展與個性培養的關系

        主體性發展其實就是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在自覺意識的基礎上,會以主人翁的態度,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以頑強的意志、刻苦勤奮的精神,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不斷向前邁進,努力獲取新知識。在主體性發展中學生表現出來的頑強意志、刻苦精神、努力進取的優秀品質,其實就是學生性格的表現。這些積極向上的性格在不斷地積累著、充實著、豐富著學生的內部世界,會逐步形成學生的優良個性。這樣主體性發展自然成為優良個性培養的前提,優良個性的形成有賴于主體性發展。同時,學生不怕困難、意志堅強和對學習的濃厚興趣等性格特征,又成為學習上的強大動力,推動著學生保持著持久的耐力、勤奮刻苦的精神去勇往直前。這種頑強拼搏的性格,不僅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而且促進了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意識會不斷得到強化,主體性能力也隨之不斷地提高。由此可見,主體性發展促進了良好個性的形成,優良個性保持了主體性發展。

        二、形成良性循環,促進共同發展

        1、個性培養促進主體性發展

        (1)增強學生的主體性意識。

        個性具有獨立自主性,主體性則是個性的核心內容。主體性主要指人作為活動的主體在同客體(語文教學等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中表現出來的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讓學生懂得我們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學好語文是自己的責任。學生的主體意識要從一入學開始進行早期培養,盡早形成自覺意識。與此同時要注意良好性格的培養,使學生逐步形成崇高的信念、遠大的理想以及吃苦耐勞、樂觀豁達、團結協作、奮發向上的良好性格。學生的個性愈明顯,愈有利于形成主體性意識,自然增強了學習的自覺性和責任心。可見主體性意識的重要性,它是發展主體性能力、形成良好個性的基礎。

        (2)發展學生的主體性能力。

        個性與能力也是在人的統一的發展過程中形成起來的。所謂主體性能力,就是主體能動地駕馭對其才能實際發展的基礎作用,從而使主體性得到發展的能力。學生對學習的責任感、毅力以及自信、自制等性格特征,都制約著主體性能力的發展。許多有成就的名人,都兼有良好的智力、創造力和不屈不撓的堅強性格。而主體性能力的發展又制約著性格的發展。曹日昌教授說:“在兒童有組織的活動中,不僅發展著各種智力和體力上的能力,也形成著性格。”堅強、刻苦、勤奮的性格特點往往能補償某些方面能力上的弱點。我國有句古語說:“勤能補拙。”這很能說明性格對能力發展的補償作用。同時性格上的弱點,也能成為能力表現和發展的障礙。因此,堅持不懈地勤奮努力,是主體性能力發展的必備品質。

        2、主體性發展促進個性培養

        實踐證明:優秀學生大都有較強的學習動機,意志頑強,充滿自信心,勤奮刻苦,有好奇心,學習興趣濃厚,善于獨立思考,情緒穩定。由此可以看出,主體性發展不僅與智力因素有關,而且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也密切相關。良好的性格,就屬于非智力因素范疇,因此,培養良好的性格,不可忽視非智力因素。不難看出,非智力因素同樣對主體性發展有促進作用,在智力與非智力之間也有一種“闡釋的循環”,它們既可以對主體性發展發揮作用,又可對優良個性培養發揮作用,只要加強了非智力因素對主體性發展的作用,自然有利于個性培養。

        三、促成良性循環的手段

        1、教師積極引導,促進良性循環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入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當好導演,積極引導學生當好主體角色,發揮主體性作用。要精心設計導語導課,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精心安排課堂程序,發揮學生的主角作用,學生讀,學生講,學生議,引導學生做小結;要不斷激發學生興趣,保持學生的最佳狀態,增強課堂效果。可靈活加強“四多”:一是讓學生多讀。課堂上舍得花時間讓學生進行反復的閱讀實踐,做到在讀中體驗感情、在讀中理解內容。教師適當點撥,讓學生在讀中學有所得。二是讓學生多問。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以問激趣。要鍛煉學生問得巧、問得好,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思維的廣闊天空自由飛翔,敢于搏風云雨雪,飛向朗朗晴空。三是讓學生多議。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不一定要教師講明白,也可以讓學生議明白。要發揮主體性的作用,用集體的智慧,展開討論、辯論、評論,最后實現學生能解決的問題可不問自解。四是讓學生多講。課堂上教師要真正發揮導演的作用,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講,給孩子們自由發言的空間,鼓勵孩子們敢于講、大膽地講、標新立異地講,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施展講的才華,培養講的才能,或許還真能培養出具有個性的演講家。

        (2)尊重學生差異,讓每個學生感受成功。

        要尊重學生差異,增強學生的成就動機,感受成功,促進主體性發展。成就動機是指一個人力求實現有價值的目標,以便獲得新的發展的一種內在動力。成就動機愈強,學習積極性愈高。班級中的學困生,由于學習成績差,長時期感受不到成功(好成績)的喜悅,會因此缺乏信心,意志消沉,即缺乏成就動機,會越拉越遠,就談不上主體性發展,會與個性培養出現不良的循環,即主體性差,形成消沉的個性。為保證所有學生主體性發展與個性培養形成良性循環,首先要尊重學生差異,幫助所有學生樹立成就動機,使其產生內在動力。其次是為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確立力所能及的實現目標,讓學生不太費力就能獲得成功。三是獲得成功體驗,激發新的動力,去追求新的目標。如此反復循環,由于獲得了成功,不僅有成功的體驗,而且經常受到表揚和鼓勵,就會不斷增加成就感和自信心,隨之主體性發展與個性培養就會進入良性循環軌道。

        2、加強教師修養,增強人格熏陶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精品天堂久久 |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乱 | 亚洲中文免费AV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午夜免费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久久久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