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科技期刊的內容呈現與編輯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傳統媒體如何快速跟上時代步伐,生產滿足新媒體環境下受眾閱讀需求的產品,在白熱化的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是從業人員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以科技期刊為視角,探討新媒體環境下期刊的內容呈現方式,討論碎片化閱讀帶來的辦刊挑戰和機遇,以及科技期刊編輯的應對策略,嘗試為傳統紙媒找到通往新媒體受眾的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科技期刊;傳統媒體;內容生產;碎片化閱讀
一、新媒體環境下科技論文的呈現方式
“新媒體”的概念,經學者梳理,可將其本質總結為“數字化互動式新媒體”,尤其強調互動性。并且,“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個發展的概念,隨著技術的進步,媒體也在日日更新。[1]我們無疑已經進入一個新媒體技術更新頻率很高的時代,但是,對于電子化閱讀而言,則萬變不離其宗,無非是內容以某種方式顯示在某個終端,而某個終端又具有更先進的技術,使閱讀更舒暢。我們將目前新媒體環境下科技論文的呈現方式總結為以下三點。
(一)以中國知網為代表的數據庫
目前,國內有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庫,它們提供科技期刊的電子版,主要以PDF格式顯示,讀者可以下載后在電腦或平板等終端閱讀,也可以打印出來。這種呈現方式的優點是,文件源于直接掃描的紙質期刊,排版比較規范,不容易出現錯誤;缺點是,PDF文件的電子閱讀要求終端具有較大的顯示屏,一般手機難以呈現較好的閱讀效果,同時,對閱讀場所也有一定要求,比如我們很少遇到一個人在地鐵上拿著9寸IPad閱讀。
(二)以超星為代表的手機客戶端
超星數據庫開發了“學習通”等APP,將期刊的內容數字化并重新排版,以便適合手機閱讀。中國知網也開發了類似應用,目前有部分內容專門為手機閱讀進行了排版優化。這一形式的優點是,可以獲得盡可能多的用戶點擊量。人們已經習慣新聞客戶端的閱讀方式,即單手滑動,容易復制、截圖,參與討論甚至“打賞”,等等。超星開發的APP借鑒了新聞客戶端的模式,將科技論文的內容以新聞頁面的方式呈現,界面顯得更友好,便于閱讀和分享,讀者不用考慮字體大小、頁面顯示不完整等PDF文件在手機上常常存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記錄用戶的閱讀歷史,所閱讀文章的具體位置,也方便插入書簽,這更符合碎片化閱讀的需要,對普通讀者尤其有用。經過甄選的數據庫所提供的內容往往質量較高,如果一個人養成了習慣,每天抽空閱讀一定量的段落篇章,長期積累,可以增加知識,甚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有人指出,期刊數字閱讀由任意向理性逐漸過渡,而“原貌版的閱讀更傾向于瀏覽”,那么對于片斷的“瀏覽”就更易于讓人集中注意力,讓理性發揮作用,有更多收獲。[2]科技論文作片斷化處理,借助超星等新媒體介質,便能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當然,這種方式存在的缺點也是難免的,碎片化(片斷化)閱讀可能適合小說和新聞,卻并不一定適合科技文獻。對一部分邏輯嚴謹的文獻的不連貫閱讀,究竟會對讀者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往往見仁見智。目前,國內還有中郵閱讀、讀覽天下、博看書苑等類似數據提供商,新的論文呈現方式的開發正方興未艾,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閱讀界面將更加友好,更加方便各種閱讀需求。
(三)自媒體推送
許多辦刊力量較強的科技雜志,都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定期或不定期地向訂閱用戶推送文章或目錄。這類科技期刊在新媒體上未必會將自己的紙媒內容全部免費呈現出來,它們往往只提供幾篇重頭文章,其余的還需要讀者去數據庫檢索。但這已經成為一個很好的傳播方式。微信已培養了龐大的用戶群,一些文章一經推送即可獲得巨大的閱讀和轉發量。采用自媒體推送的最大優點是,它借助于微信等新媒體的社交功能,可以獲得盡可能多的傳播,進而提高影響力。缺點在于,由于微信本質上是一種社交媒體,不時彈出的社交信息容易干擾正在進行的深度閱讀,考驗閱讀者注意力集中程度,對讀者自控能力要求高,可能導致實際閱讀效果不佳。
二、碎片化閱讀習慣為科技期刊帶來機遇
我們可以發現,讀者接觸科技期刊的方式有多種,更有潛力俘獲用戶的是APP和新媒體。它們共同具備的特點是,良好的閱讀界面和完善的交互功能。同時,“在‘大數據’背景下,期刊的讀者轉換為用戶,他們需要的是有用的信息,而不一定是某種具體刊物”。[3]有用的信息往往具有篇幅短小的特點,它可能只是一篇長文獻的部分段落。這種情況下,科技期刊為滿足讀者需要,應該嘗試在發表整篇文獻的同時,將其作碎片化處理,這樣更容易讓產品參與到“大數據”時代“無所不在的信息服務”中去,使原來紙介質的期刊增值,特別是內容實現增值。這種增值的特點是,知識網之間的相互關聯、互動、搜索使內容大幅度增加,這個增加是幾千倍、幾萬倍的概念。[4]目前,國內許多期刊社只是一個編輯部,強項在于內容制作,弱項在于發行和經營管理。[5]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部分期刊為避免本文所述的徹底失去影響力的潛在風險,應打破紙質出版的思維和操作模式,在內容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業務流程重構和創新。[6]著重考慮如何利用好新媒體,讓自己的內容盡可能覆蓋到目標用戶的點擊范圍。碎片化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思路,但針對“碎片化”本身還需要有更精細的研究和理解。有人認為,“碎片化學習產生的原因,與大數據時代巨量資料的產生、閱讀范式的改變、微資源的開發有著密切的關系。”[7]“碎片化”一詞的原始意義,是對現代性所蘊含的精英壟斷和權力中心的背離,隨著社會發展,人均生活水平提高,消費文化興起,開始出現追求個人喜好的社會潮流,并且得到了供給側的積極配合。以傳媒為例,市場不再是由權威媒體把按照議程生產并“封裝”后的信息投放到受眾群,而是產生了大量細分市場,同時,個體門戶也加入生產大軍,并通過關系網進行傳遞、分享、篩選,以及與傳統媒體的交互再生產,最終形成新的社會傳媒機制。[8-9]相對于科技論文等文獻,碎片化閱讀或碎片化學習與新聞信息有不同的特點。新聞具備社會監測和娛樂功能,與受眾日常生活或工作直接相關,更容易得到注意和傳播,因此新聞信息的碎片化采集與傳播具有廣泛的生活基礎和群眾基礎。科技期刊往往只有特定的受眾群體,科技論文的撰寫、編輯和傳播只在比較狹窄的圈內進行,此時的碎片化意味著針對科研工作者在現代社會里的空閑時間碎片化進行文獻生產工作的碎片化處理,方便讀者在一個時間點接受一個知識點,并且上一個時間點和下一個時間點所獲取的知識有邏輯聯系,這是科技論文的碎片化閱讀與新聞信息的不同,新聞信息包羅萬象,讀者不需要從不同類別的信息里去建立聯系,因而是散漫的;而以獲取系統知識為目的進行科技文獻的碎片化閱讀,則需要碎片時間所獲得的知識之間有較緊密的邏輯關系,因而是嚴謹的。
三、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應對策略
科技期刊的生產程序一般是來稿(約稿)、審稿、編輯、排版、發刊。為適應讀者碎片化閱讀的習慣,編輯在處理文章時應該注意各個細節,力求至善。最重要的原則是,內容可拆分,做到即使將每個單元獨立分開,也具有閱讀價值,讓即使偶然點進的讀者,僅僅抓取某個片斷也能有所收獲,并且產生對前后論述的進一步興趣。筆者認為,從標題到結語,科技論文編輯工作的每一個細節都需要編輯用心處理。標題(包括后面的關鍵詞)要做到一目了然,盡量用常規詞匯組織,讓讀者因為所呈現的內容與所需檢索的文獻高度一致或類似,而毫不猶豫地點擊進去。摘要的語言組織要凝練通順,并盡可能做到可讀性強,讓人讀后能把握文章要點,愿意繼續瀏覽正文。正文的每個段落都盡量做到邏輯自洽,語句通達,并且又意猶未盡,與上下文千絲萬縷地聯系著。章節標題要醒目,讓人閱讀完一部分后過一段時間回來“續讀”時容易找到思路。正文的精彩段落或觀點可以用特殊標識加以強調,讓時間緊迫的讀者容易找到,并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如果某篇文章的作者有一定權威性,也應予以突出,以吸引讀者點擊閱讀。總之,編輯需要配合(輔助)作者對全文進行精心組織,以工匠精神進行精品化生產,讓論文章節拆分后再碎片化拼湊起來時,甚至產生出大于原文整體的效果。在碎片化閱讀習慣下,即使一篇文章整體價值一般,也可能因為段落精彩而獲得較大的閱讀量,進而增加被征引的可能。
結語
科技期刊面對的是較小的受眾群體,如果不能獲得領域內學者的關注,則很難實現自身傳播價值,這一趨勢對許多非核心期刊來說已經越來越明顯。如何才能力挽狂瀾,讓編輯們重拾信心,讓他們相信自己的工作不僅對需要評職稱評獎和拿畢業證的作者,也對業界的讀者有一定價值,并逐漸提高期刊的影響力,這些都是每一位科技期刊工作者亟需思考的問題。本文敘述了當下科技期刊的內容呈現方式,以及碎片化閱讀時代科技期刊可資借鑒的應對辦法,希望為面臨挑戰的編輯們提供一點思路。
注釋:
[1]匡文波.“新媒體”概念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8(06):66-69.
[2]李傳偉.數字期刊的傳播與閱讀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23):190-193.
[3]葉金寶.大數據時代學術期刊的數字化探索[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6):186-187.
作者:孫蘇 單位:重慶建筑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