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路徑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必須建設好,實現農業與生態環境結合的生態農業,協調發展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建立適合我國農業發展部的戰略部署。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互相依存,協調發展是關鍵。分析了我國生態農業的特征,并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共同發展的局面。
0引言
為推進我國農業的發展,我國發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指導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滿足我國人口的生存基本需求,提供必要的糧食儲備,提高農業生產價值,但在此過程中不能忽視生態環境的發展。以犧牲生態環境換來的農業發展必將失敗,兼顧農業與生態才能實現協同發展,兩者不可偏廢。
1我國生態農業的特征
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發展相結合形成了生態農業。依靠科技作為發展的動力,逐步實現農業與生態的協調發展,拋棄過時的農業生產管理理念與方式,尋求科學合理的農業發展方向,生態農業的發展要實現生態農業經濟共享,實現總體效益的優化,實現農業發展最大化。
1.1生態農業經濟共享性
現代化農業發展帶來了全新的理念,剔除以往農業的陳舊思想,用全新的生態農業經濟共享方式建立“開放”“共享”的發展方向。現代科學手段可以充分利用農業生產資源,提升土地的利用率,通過準確的測算可以將資源進行合理分配,重塑農業生產結構,讓農業生態系統能夠達到平衡發展的狀態。1.2實現總體效益的優化土地資源是農業發展的基礎,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物技術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單位產量,增加經濟效益,為人類的生存提供基礎保障。如果土地沒有進行合理地利用造成土地的浪費,就會降低經濟效益,帶來損失,即使再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也沒有辦法逆轉這種情況,實現糧食產量的增加。生態農業的發展能夠提高土地利用率,結合土地的自然屬性,優化土地資源的使用,提升總體經濟效益,獲得最大收益。生態農業最大的優勢在于不僅能實現土地與自然環境發展的協調,還能確保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的作用和收入。
2農業生態環境現狀
為了增加土地的畝產量,農民會通過施加肥料達到增加產量的目的,但是長期過量的使用化肥農藥,會使土地表面板結,影響土地的固有特性,板結的土地無法讓農作物健康生長,最終會影響農作物的產量,還會降低農產品的質量。如果土地的問題不能夠得到有效地解決,土地將喪失原有的特性,無法進行正常的耕種,后果嚴重。首先,農村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對于農業發展形成制約,例如,種植土地面積的減少,土地無法利用,農業無法提供足夠的糧食,將會直接導致一部人吃不上飯,增加社會矛盾。其次,農民生存更多的是依賴土地農作物,種植農產品會帶來經濟收入,直接影響生存的質量,一旦喪失了土地就意味著沒有了經濟來源,這會增加農村與城市的經濟落差,迫使農民放棄賴以為生的土地,造成土地的浪費。再次,農村土地面積廣大,如果不能得到合理地利用,就會降低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植被破壞,土地沙化,土地環境惡化。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人們對生態保護與農業的關系的認識有一定的提升。政府推行了一系列保護措施,由上而下形成環境保護的整體效應。為了增加產量,過度的使用地膜增加了白色污染,農藥、化肥使用過量也對土地生產能力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為了農業與生態協同發展,要不斷加強環保意識,為農業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3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環境問題
3.1水污染及水土流失嚴重
在過去,盲目的開荒種田,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我國因此也損失了眾多林木資源,植被被無情破壞最終反作用人類,土地的流失,河床的堵塞干涸,堤壩的決堤,農業生產環境慘遭破壞,生態與農業陷入了惡性循環。工礦企業依河而建,只是為了工業廢水與廢料的排放方便,卻從不考慮對環境帶來的破壞,重金屬等有毒物質,導致河中的生物種類不斷減少,最終走向了滅絕;富營養化的水質同樣是一種威脅,藻類肆意增生對水里的其他植物造成了重大影響,藻類占據了有利的生長空間,覆蓋在水面,得不到陽光的照射,水里的植物死亡,其他生物也在所難免,長此以往,不僅破壞了水體的生態平衡,農業也逐漸受到環境的污染。
3.2國家支持不足
生態農業理念的提出受到全球的認可,在全世界得到大范圍推廣,我國通過多年的努力,生態農業也取得初步勝利。為了讓生態農業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還要進一步推廣和實踐,開啟生態農業發展的新征程,將農業生態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實現協同發展。雖然我國有相應的政策支持,但是缺乏資金的投入,農業發展受到了重重阻礙,只著眼于發展大方向,而沒有針對農業發展的具體問題進行改革。生態農業要想取得較快的發展,就要有足夠的資金作為發展的基礎,生態農業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呈現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財政無法給予必要的支持,我國短時間內生態農業難以取得成效。
3.3發展保障不力
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經濟支持,技術推廣是保障。全新理念的推廣,需要科技作為發展動力。通過長期的發展實踐,生態農業的發展并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可和支持。生態農業的發展短時間內無法取得明顯的成效,因此更多的人愿意把研發資金和團隊力量集中于高新領域的發展。缺乏持久的投入,對于農民來說更加無能為力,政府放任不管,農民也無可奈何。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識,造成技術剽竊,研究成果被竊取,投資蒙受損失也讓更多致力于生態農業的技術人員喪失信心。發展得不到保障,生態農業被制約,無法取得更大的進步成為必然。
3.4經濟推動不夠
為了鼓勵更多人加入生態農業發展,經濟驅動更有效。不過我國目前生態農業的發展并不樂觀,政府對農業發展的經濟補償機制不到位,無法形成經濟推動力。當今社會下,無法取得經濟利益難以有人加入,生態農業亦是如此。生態農業的發展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業本身因素,以及節能環保、生態效益等對生態農業的發展帶來壓力,政府不提供經濟支持,口頭的鼓勵無法增加參與的積極性。
4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路徑
4.1加大宣傳力
農業經濟和農業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需要我國人民共同努力。將農業生態植根于人們的心中,應加大宣傳力度。定期將先進的思想傳輸給大眾,提升大眾的環保意識,認識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加強法制宣傳,讓人民理解權力和義務。其次,對合理利用農業資源進行宣傳,教會人們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最后,在新時代應重視傳統的宣傳方法和宣傳方法的結合。
4.2合理利用農業資源、農業經濟
合理使用農業用地,保護耕地,防止任何形式的占用耕地。通過科學技術提高耕地利用率。合理開發地下水資源,避免水資源浪費。控制施肥的量,不能過度施肥,讓農業生態可以健康發展,提升農業經濟價值。過去為了增加農業產量,國家鼓勵開墾荒地種糧食,但是由于過度開墾,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逐漸意識到生態環境反作用于農業生產,只有可持續發展生存才能長久繼續發展經濟,生態發展是重點。所以,為了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到生態農業。建立起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同發展的局面,將生態環保理念融入農業發展中,從生態環保角度制定農業發展規劃,充分結合自然因素、自然規律、生態規律,讓農業發展與生態發展相協調,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各地要結合當地自然因素和生態環境因素,制定全面可行的實施方案,對現有農業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整合,從而建立起農業生態系統,平衡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促進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共同發展。
4.3促進生態農業的進步與發展
雖然現在提倡農業新技術,但是傳統的農業技術并非一無是處,對于傳統農業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現階段的生態農業發展進程采取多種技術手段。首先,農業經濟的概念和技術應該在發展農業生態的過程中貫徹執行。其次,根據當地情況制定計劃,要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特點、地質特點、經濟基礎,制定不同的發展計劃,形成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方向。最后,著眼于農業發展,宏觀上要以生態農業發展為方向。
4.4創新農業科學技術
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依然是生產的動力,農業經濟的發展有賴科技的進步,科技的創新發展能夠推進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所以,在注重農業發展的同時,還有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通過節水灌溉充分利用地下水資源,秸稈還田增加土壤肥力,減少化肥的使用。與農業種植人員溝通并提供技術咨詢,增加農業人員對種植的專業水平,讓農業科學技術普及到農業種植當中去。為了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應大力扶植農業科研項目,提升科學創新的熱情,不斷探索自然力量,與自然和諧共處,才能讓農業經濟得到最大提升。由于農業經濟發展探索是一個長期項目,在短時間內難以見到成效,因此國家給予一定的資助,提供資金等后援力量可以提升農業探索的持久。建立好具有專業化水平的管理團隊,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支持,有利于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的協同發展。
4.5加強新型能源使用
將生態農業的發展觀念植根于人們心中,從我國發展角度來看,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夠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會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吸引更多的人才進行參與。從而在種植技術上有所創新,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對農民的生產起到推動作用。雖然生態農業的提出是一個新的發展理念,但是從全球生態環保角度來看,這是農業發展的唯一出路,為了能夠和生態環境保持平衡發展,盡可能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造成的傷害,避免因過度使用化學制品導致土地性質發生不可逆轉的改變,就要改變不利于生態環境的種植方式,國家要研發新的耕作模式,選用優秀的管理團隊對農業生產進行指導,降低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從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開發新技術,新能源,代替原來的能源供給方式,通過科技優選抗病抗倒伏的植株,增加土地的畝產量,通過生物技術增加土地肥力,增加大面積耕地周圍植被的覆蓋量,增加防風固沙的能力,減少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的現象;采用新型種植模式,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將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結合,協同發展,共同促進生態農業發展。
5結語
為了實現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的和諧發展和進步,有必要合理、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妥善處理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我們不能為了發展農業生產經濟去破壞生態環境,農業是生態環境中的一部分,政府必須結合我國的生態發展和農業發展特點,制定出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生態環境保護是新時代的發展農業發展的重心,通過科學合理的策劃建立生態農業,推進綠色農業發展,為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以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潘珍珍 單位:昌樂縣紅河鎮財政經管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