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繼續教育混合教學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在分析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互聯網+背景下,高職繼續教育教學改革的方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通過SPOC和面授課程深度融合,構建混合教學模式,促進高職院校教育資源共享,推動高職繼續教育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繼續教育;混合教學
隨著互聯網和終身學習的深度融合,對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院校繼續教育在發展理念、管理機制、專業設置創新改革的同時,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從教學形式、教學目標、教學組織等方面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原則,通過SPOC和面授課程深度融合,組織靈活多樣的混合教學形式,推動高職繼續教育的發展。
一、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教學現狀
(一)繼續教育生源素質參差不齊職業教育體系,暢通技能人才成長渠道”。隨著相關政策的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繼續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形成學歷教育和行業技能培訓并重的局面,為勞動者提供了學歷和技能雙提升的精準教育。因此,越來越多的學習者加入繼續教育的行列。但是他們學習目的、知識結構、學歷層次等多方面個體差異大,而學習時間、接受能力又有限,這給繼續教育的教學組織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二)課程設置緊湊,影響教學效果接受繼續教育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在職學習,他們的學習時間和精力有限。高職院校在課務設置時,充分考慮以上因素,課時安排比正常課時少,要求任課老師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以實用性、可操作性為主,盡量少而精。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課程,教師在制定課程授課計劃時,對知識點會有所取舍,挑選的大部分是課程的重點,或是只講課程前半部分內容。學生可能只掌握了課程的小部分內容,精華部分也可能因自身學習能力有限,沒有完全領悟。雖然,繼續教育的特點,要求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同時,更多利用課后碎片化的時間自主學習。但是,缺乏課后學習跟蹤機制,學生效果沒有及時地反饋,教學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
(三)繼續教育教學模式落后面授教學和網絡教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在繼續教育中一直存在,過于陳舊。這種混合教學方式將課程的學習孤立的分為兩個部分,學生在完成教師集中面授課程學習的同時,利用課余時間完成規定課時的網絡課程學習。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利用了信息化手段,教學分為線上和線下,但線上和線下學習內容只是簡單的串聯,網絡的教學還停留在人與內容的交互,并沒有從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形式等多個環節實現混合,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教學優勢,因此遠遠不能滿足繼續教育學生的現實需求。
二、互聯網+背景下混合教學模式構建
高職繼續教育應借助“互聯網+”技術手段,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軟硬件資源,結合繼續教育特點,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互動性良好、評價多元化、學習時空彈性化的新型混合教學模式。
(一)高職繼續教育混合教學框架設計高職院校混合教學一般采用SPOC教學模式,教師選擇“學堂在線”平臺、智慧樹、超星等平臺創建在線開放課程,實施混合教學。考慮到繼續教育學習者學習任務重,學習時間緊,學習能力弱的特點,可以將線上線下的學習分為課前預習、課中主動學習和課后復習鞏固三個階段。課前,教師借助平臺推送與課中教學內容相關的預習資料和基礎知識,讓學生對課中的學習任務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并通過平臺了解學生的預習成效,及時調整課中階段的教學內容。課中,教師在學校提供的信息化環境中,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多媒體信息設備、多媒體教學資源,實踐實驗軟件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傳統的滿堂灌課堂打造為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課后,教師向學生推送可供回顧、復習的內容和在線完成作業及測試,學生借助移動學習平臺,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復習鞏固課中內容,預習下次課前任務。在此過程中,師生不受時間空間的學習環境中,了解學習情況,交流學習收獲,形成良性循環的學習閉環。
(二)高職繼續教育混合教學課程開發根據混合教學框架流程,從內容組織、資源建設和方法建設三個維度進行課程二次開發。深研課程提點,分析學情,確定適合線上線下的知識和能力體系。分別從課前導學知識、課中研究知識和課后拓展知識三個方面重組教學內容,設計適合在“課前”、“課中”、“課后”進行“線上+線下”互動關聯的學習內容。針對學習內容,設計制作高質量的微視頻資源,同時通過網絡,多渠道收集整理各類型資源,形成形式多樣的教學資源庫。依托學校提供的在線開發課程網站,完成混合教學線上平臺的搭建。在“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掌控好線上線下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關。
(三)高職繼續教育考核評價方式改革繼續教育者學習效果的評價,課程成績是一項重要的衡量指標。在高職繼續教育的混合教學推行中,課程考核方式充分考慮學生過程性學習的情況,利用互聯網+大數據處理技術,獲取學生學習成果、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學習能力等方面的數據,形成學生平時學習表現多元化的綜合評價結果。課程總成績評定可以分為線上和線下兩部分構成,降低期末考試比重,提高在線學習考核情況的百分比,形成線上線下考核結合、過程性和結果性考核結合綜合性評價方式。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職繼續教育混合教學模式應用策略
(一)積極打造優質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混合教學的實施離不開形式多樣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支撐。在教學資源的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互聯網,收集網上名師教學視頻、項目庫、各類模擬仿真軟件等資源,精心梳理整合推送到數字化平臺上,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渠道。借鑒互聯網+共享思維,邀請企業資深一線技術人員,組建校企雙體團隊。根據行業企業的業務流程開展頂層設計,共同開發專業教學計劃和制定課程標準,制作優質的微課視頻,以在線答疑、遠程現場互動等形式參與教學,推動行業新要求新技術轉化為數字化資源新要素的進度。
(二)努力培養混合教學團隊高職繼續教育混合教學不單單是線下教學與網絡教學形式的簡單混合,同時也是在線數字化學習資源和傳統教材的混合、學生主體參與和教師指導活動的混合。在混合教學中,教師不再滿堂灌的傳授知識,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帶領學生探索知識,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這對教師個體專業、教學能力和信息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保證混合教學的開展,光憑教師個人是很難實施的,因此應該努力培養混合式教學團隊,有計劃開展混合教學培訓,思想上提高教師對混合教學的認識,加強教師對混合教學理論學習,鼓勵教師開展混合教學實踐,進行雙課堂設計,打造混合教學共同體,促進高職繼續教育混合教學的開展。
(三)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優勢互聯網+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學信息化。高職院校近年來不斷升級的智慧校園建設為混合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硬件基礎。教師混合教學過程中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資源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的優勢,提高繼續教育的教學質量。首先,教師對教學內容信息化處理后,應在線上線下雙課堂中充分利用,使其成為學習者真正的學習資源。其次,教師根據SPOC平臺中提供的學習、作業等統計數據,及時掌握學生線上線下的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的情況,適時調整教學策略。最后,教師要積極幫助學生適應混合教學的學習方式,增加師生互動,打造無空間時間限制的智慧課堂。
四、結語
“互聯網+”時代,特別是以云服務、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網絡等為代表的Web3.0技術發展及應用為高職的信息化建設注入了新的元素。高職院校在繼續教育工作中,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構建智慧課堂,充分利用SPOC平臺,組織混合教學,促進高職“共享教育”,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推動高職繼續教育的發展,力爭成為終身教育的主陣地。
【參考文獻】
[1]翁克山.Web3.0技術與繼續教育的聚合[J].成人教育,2019(3):73-78.
[2]王翠.大學課堂中的SPOC教學模式構建與應用研究[D].河北大學,2016.
[3]鄧映峰.職業院校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實施策略研究[J].軟件導刊,2018(7):82-84.
[4]王貴玲.基于微課的混合教學模式在繼續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無線互聯技術,2018(11):95-97.
[4]吳德建以信息化為驅動,促進成教混合教學模式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2017(7):95-97.
作者:盧揚 田永曄 單位:揚州市職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