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互聯網技術論文范文

        互聯網技術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互聯網技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互聯網技術論文

        第1篇:互聯網技術論文范文

        隨著普通民眾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學校的教學壓力越來越大,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現階段學校教學的需要,互聯網作為新的教學手段逐漸走進校園。威金斯曾對大量應用互聯網技術的學校現狀進行總結,認為互聯網技術現階段在校園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識別,獲取并提供進行決策前可進行參考的有用數據,換言之就是在教學管理的整個過程中收集所需的信息,并根據使用者的具體需要對所搜集的信息進行整合,以使用者預期的模式進行展示,為使用者作出下一步的判斷提供可參考的依據。摩根.沃斯認為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師、學生、家長、校園管理人員、教育規劃師之間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平臺,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映給學生家長,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及時地向教師提出問題,家長可以根據實際中的困難向教育規劃師尋求幫助并得到教師的密切配合,教師也可以與學校管理人員之間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在眾多因素的密切配合下,學生的學習生活才能夠得到保障[2]。另外在教學課堂中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將教師的課堂講述變得豐富化,可以增加更多圖文并茂的信息,使學生的記憶不再只停留在文字的硬性記憶,而且教師與學生之間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動模式,互聯網本身就是人機互動要求非常強的一項技術,所以學生的具體掌握情況可以得到及時的反饋,教師不在為讓學生對所授新知識有感官上的印象而準備大量的描述性語言,可以大大節省課堂的時間,使教師與學生的課堂壓力都得到緩解。學生的閱讀面在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下也會被更加拓寬,學生的興趣可以在互聯網環境下得到培養,師生關系更為密切。

        2互聯網技術對教學形態的影響

        互聯網技術的特性決定教學過程生動性更強、吸引力更大、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明顯的提升。使教學模式由傳統的講述與聽授轉變為現代化的多元性發展。對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思想、教學理念、甚至教學體制都有一定的沖擊作用,是現代教學與傳統教學之間重要的差別所在。

        1)對學校的影響

        互聯網技術作為新型的現代化技術,它的應用必然導致學校的基礎設施相對更加完善,校園的現代化氛圍更加濃厚,互聯網技術走進課堂后學校對學生的計算機使用技術更加重視,開始創造盡可能多的機會滿足學生對計算機的使用需求,與互聯網技術直接相關的師資力量得以建設,積極引進互聯網的配套設施。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各種新的教學手段出現,如大規模在線課程MOOCS,它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時間地域限制,只要學生想學習知識即可獨自通過互聯網注冊加入,能夠同時實現幾萬至十幾萬學生共同授課,慕課的出現對于傳統的校園集中學習的形式有了一定的沖擊作用。在信息化的發展直接推動下學校的管理更加現代化,對知識學習的關注程度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教師和學生的整體素質都將會因為互聯網技術的使用而逐漸提高[3]。

        2)對教師的影響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為教師提供了有效地教學工具,促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時間管理發生重大的改變。①促使教師的課堂教學手段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傳統教學過程中新知識的引入和重點難點的講解都要消耗大量的課堂時間,原本就任務量較大的課堂時間變得更加緊張,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根本沒有時間顧及到學生的實際掌握狀況。隨著充分應用互聯網技術的新的教學方法出現,這種情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如翻轉課堂,學習的決定權轉移到學生手中,傳統課堂中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由教師前期通過視頻、播客、電子書包等方式公布在網上供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教師不再占用過多的時間去講授知識,而是專注于與學生互動交流,答疑解惑或進行基于項目的實踐活動。而一些以傳授知識模式進行的教學形態,也逐漸被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遠程在線視頻和網絡在線課程所替代。互聯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轉變傳統思想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現代化先進技術相融合并逐步傳授給學生的過程。準備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素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根據教師的實際能力,融合教師的教學思想,以教師的業務水平為基礎,憑借教師對互聯網操作技術的應用程度進行綜合的整理。當前在高等院校大規模推廣建設的校本慕課,基于微信朋友圈等手段主動推送知識點的創新應用,對教師互聯網技術應用水平的掌握提出新的要求。③促進教學角色轉變和教學理念更新互聯網技術走進課堂對于教學質量、教學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強的促進作用,教師的教學方法逐步更新,教學理念呈現出與時俱進的趨勢。教師一方面憑借互聯網技術的特點將課堂講解的形式多樣化,內容豐富化,管理人性化;另一方面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通過課件的圖形、影音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為教學課堂節省大量的時間,教師的傳統主導地位雖然沒有改變,但已經不再局限于教師全堂教授,學生被迫強行記憶的模式,教師由傳統的課堂主講師轉化為課堂的規劃師、設計師、評價師,課堂的整體設計側重點發生了明顯的改變[4]。教師的角色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此過程中教師的工作任務實質上并沒有減輕,互聯網技術下對教師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如何制作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又清晰準確講解知識的課件,如何在學生接觸慕課、網上教學課件等互聯網形式的教學后仍然能夠突出自己的教學風格都成為現階段教師面臨的問題,教師應該在準備充足的授課知識,掌握完備的互聯網的技術的基礎上總結實際教學經驗,轉變教學理念[5]。

        3)對學生的影響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的發展理念都是以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為前提,為學生創造更加優越的學習環境是現代校園的發展方向,互聯網技術在校園中的應用主體除了直接進行實際操作的教師就是學生,學生受到的影響非常明顯。①提升學習效率采用互聯網技術的教學形態對學生最直觀的改變就是學生可以在課堂中對知識進行圖文并茂的了解,給與學生更加直觀的視覺感受,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感官刺激對新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引起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的精神更加的集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互聯網技術的校園應用過程中,學生除了在課堂中有接觸新知識的機會,又增添了許多新的途徑,使學生對于新知識更加感興趣,隨著手機互聯網的普及,學生可以通過微信等手段加強與教師、同學間的聯系,使校園的陌生感大大降低,使學生更加熱愛校園、熱愛學習,在課余時間遇到學習上的困難可以及時尋找到可以解決的途徑,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6]。②激發學習興趣,創新意識學生的學習效率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受到課堂上教師采用何種引入方式的影響,傳統教學中,教師只能根據語言的描述吸引學生的興趣,但對于一些課堂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學生來說,這種方式根本起不到引導的作用,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可以通過程序設定出一定的場景,使學生觸景生情主動的走進新知識的領域去吸收。特別是一些人機互動的教學場景,學生的思想能夠得到計算機的及時反饋,這無形之中又刺激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樂趣,對知識的敏感度逐漸增強,創新意識和發散性思維逐漸形成,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對課堂的參與程度越來越高,學習主體意識逐漸增強[7]。

        3結論

        第2篇:互聯網技術論文范文

        1.現代遠程教育

        近些年,國家教育部門大力推進引導網絡教育,目前國內許多機構和個人已經建立了大量的學習網站。現代網絡教育主要體現在現代遠程技術教育,這是一種新興的教育模式,國內一些高校正在探索,并且這種模式目前也只在高等教育中開展。據筆者了解,中央音樂學院遠程教育是以網絡學校的形式開展,其基本教學內容是教師在網絡上利用課件上課、答疑、批改作業、輔導、考試等。

        2.名師聲樂教學視頻

        我們知道,音樂家、聲樂家對聲樂作品的講解與范唱,具有權威性、可靠性。如今網絡上有大量國內外知名聲樂教育家、歌唱家的講解和演唱視頻提供下載,通過觀看視頻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聲樂教學網站和論壇

        互聯網上有關音樂的論壇和網站有很多,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網站和論壇有古典音樂網、北京音樂教育網、中國藝術教育網等。在這些網站中都有較為專業的音樂論壇,話題從聲樂、器樂到音樂理論,應有盡有。

        4.語音視頻聲樂教學

        這是運用互聯網技術,通過即時在線教學來解決空間限制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的前提是通過網絡建立語音或視頻聊天室,然后將聊天室ID以及視頻聲樂教學的安排進行通知宣傳,人們可以在約定時間進行網上學習交流。這樣一種網絡手段,既可以解決聲樂學習者和聲樂教學者身處異地的空間約束,同時也可以讓學習者自主選擇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教師或教學資源。

        二、網絡聲樂教學優勢

        1.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

        由于高等院校大規模擴招,師資力量并沒有成正比增長。因此,出現了由“一對一”演變到“一對多”的教學形式。通常是5到10人一節課,學生基礎參差不齊,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授課教師無法能在課堂上完全兼顧到每一個學生,所以學生課后的自主學習顯得尤其重要,豐富的網絡資源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

        2.有助于提高演唱素質

        聲樂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無論是歌唱發聲知識還是發聲訓練都比較抽象。每周一次的聲樂課,對于加強學習者對發聲狀態與感覺的記憶鞏固是遠遠不夠的。通過觀看網絡上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的視頻教學,可以與網絡上名師的教學進行對比,加強自身對歌唱發聲狀態及感覺的領悟。通過與教師溝通或觀摩學習別人的上課演唱,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正確聲音的要求,并借鑒他人的長處,從而更好地從各方面豐富自己,提高綜合演唱素質。

        3.有助于突破時空限制

        由于聲樂學科的特殊性以及每一個聲樂學習者的嗓音條件和聲音特點都不盡相同,使得聲樂教學一直延續“師傅帶徒弟”“面授機宜”的教學方式。這種對教學條件的要求,無形中在師生之間樹起了一道屏障,讓很多聲樂愛好者望而卻步,出現了課后沒有教師就不知如何練聲的情況。而網絡聲樂教學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利用論壇開展師生在線互動的學習交流,學生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汲取多方面的專業聲樂知識,而且在自己遇到無法克服的難題時,可以通過在BBS上發帖來獲得專業教師和其他學習者的幫助,聽取廣泛的意見或建議。也可直接通過互聯網在線聲樂教學的方式,在專門語音視頻聊天室進行學習。

        4.有助于積累聲樂曲目

        合理、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來開闊視野、學習新曲目,是網絡對聲樂學習提供的又一便利。網絡信息交流的便捷使得一些新歌或者一些近乎“失傳”的歌曲都能被我們找到,并且網絡能提供原唱、翻唱等不同版本的音樂信息,以及歌曲創作背后的相關文化信息供我們參考。學習者既可以較快地學唱旋律,還可以在歌曲的表演、情感的體驗、演唱的處理上獲得多方面的幫助。

        5.有助于開闊視野

        在聲樂學習的初級階段,學生如何客觀、正確地衡量、判斷自身的聲音條件或演唱水平,如何避免“井底之蛙”式狹隘思維,就需要借助網絡聲樂教學。學生往往不能全面正視自己的歌唱狀態,對于歌唱觀念的理解也會有很大的偏差,教師應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將網絡上國內外聲樂教育家的視頻教學進行播放,開拓學生視野和思路,使學生學會思考,尋找到適合于自己的演唱方法,為己所用,達到良好的效果。

        6.有助于共享學習資源

        由于網絡信息更新的迅速,學習者可以及時了解國內外的學術動態,并且可通過網絡下載,存儲自己所需要或感興趣的音樂聲像資料、文獻資料。網絡還可以給學習者提供新穎的教學理念、創新的教學模式,以及充實的教學內容。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學習需求尋找不同的學習資源,并將其貢獻出來與他人交流。網絡教學資源的最大化共享,既可以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要,又可以滿足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音樂資源。因此,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教學,有益于個性化教學的實現,對于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意識、競爭意識,激發學習者的潛能,發展學習者的綜合素質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網絡聲樂教學的劣勢及解決方法

        1.網絡聲樂教學的劣勢

        (1)師生交互性缺乏

        目前,通過網絡學習聲樂,單一的知識傳遞較好,但交互性不強。由于面對電腦屏幕進行交流,學生與教師容易產生情感上的疏離感。對于教師來說,如果每天對著錄音錄像的機器講課,而無法獲得學生即時的反饋,更不用談進行因材施教。學生對于學習中的難點問題,自己不能很好解決,又無法等到及時的指導。而這些情況,教師不一定能及時得到反饋,也無法保證能夠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網絡學習中教和學的雙方,缺乏一定的交互性。

        (2)網絡資源組織管理無序

        網絡上資源雖然豐富,但零散的資源不利于學習,并且資源建設缺乏相應的組織管理系統,制約著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在線學習允許并鼓勵學習者之間進行自由交流,使得一部分學習者只把他們認為重要的信息輸入到系統中去。這就給其他學習者造成了影響,他們必須從大量的信息中去挑選真正對其有幫助的內容。如果有人想利用網絡學習散布一些消極的思想或者惡搞的作品,將會給學習者的學習造成很大的麻煩。

        (3)聲樂學科特殊性的局限

        由于聲樂學科的特殊性,其授課方式不能僅僅依靠互聯網和電腦的簡單操作,其必須要通過面授的方式來完成。聲樂是聲音的藝術,其對聲音質量的要求非常高,通過互聯網進行的遠程聲樂教學,由于技術、設備、網速和周圍環境等原因,都會對聲音的質量有所損耗,不能保證聲音完全真實的效果,進而影響聲樂教學效果。而且,聲樂不僅僅是單一個體的藝術,其是集體合作的藝術,很多音樂形式仍然需要通過集體教學才能完成。

        2.有效避免劣勢的解決方法

        (1)利用現代技術整合教學資源

        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怎樣利用網絡資源,并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研究,提供有效的教學網址,鼓勵學生查閱。整理收集網絡上有學習價值的聲樂教學資源,包括音頻、視頻和文本資料,整理歸類后存放在聲樂教學網站的資源庫里,可通過學校局域網向學校師生公開。學生可以在資源庫里找到海量的信息,為學習提供幫助。

        (2)建立網上論壇為師生提供交流互動平臺

        教師利用互聯網技術平臺輔助聲樂教學,擴大了師生交流的互動空間,為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提供了平臺。網站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專業特點,開設相關的欄目。一般平臺的建設中有側重學生歌唱技術技巧的欄目,拓展專業理論修養的欄目,還開設有交流和答疑欄目,與學生集中探討學習中的共性問題、課后練習的技巧要領。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又可以帶領學生集中研究一些共性問題。例如,關于歌唱聲音位置的訓練,很多學生對此有不同的理解,難免會走入誤區。教師可以通過調取論壇中的相關資源,通過對比來讓學生體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聲音觀念。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建立獨立的“學習檔案”。教師把每個學生的學習要求寫在“學習檔案”里,包括整體的學習計劃、單個練習曲的重難點、曲目的簡要分析、課后注意事項等,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參考。這樣一個全方位的平臺建設,就像一個永遠存在的課堂,使有限的課堂教學變成無限的教學空間,有效延伸了課堂教學。

        四、結語

        第3篇:互聯網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互聯網;專利;現有技術;界定

        無論在專利侵權還是專利無效案件中,現有技術總是被用來衡量發明創造是否具有新穎性的客觀參照物。因為一項發明創造,不管它能夠帶來多大的利益,如果被認為是現有技術的一部分,則就沒有理由授予其專利權。專利的發展總是與科技同行,無論是在其具體內容上還是對其界定標準上,網絡的出現無疑也給專利法的適用帶來了一定的困惑,如網絡軟件是否可授權,網絡信息可否作為現有技術等等,對于上述問題,理論和實務界已基本上達成共識[1],本文也無意于此。但是,在將海量的互聯網信息納入現有技術時,如果仍然遵循傳統的現有技術界定條件,則會因為現有法律規定的缺失以及互聯網信息與傳統現有技術的區別而存在一定困難。因此,探討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將互聯網信息納入現有技術的范圍,也即如何將互聯網信息界定為現有技術就成了當前理論界和實務界的當務之急。

        一、現有技術與互聯網信息

        傳統上,對于現有技術,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有不同的觀點,我國理論界學者定義為“指那些已經被(已經能夠被)人們所得到的技術。”并且采取列舉的方式對現有技術進行概括。[2]247實務界則定義為“指申請日以前公眾能夠得知的技術內容,其與時間,地域和公開方式有關”[3,4]144-145,3

        我國當前的《專利法實施細則》則作了更加細致的描述,在《專利法實施細則》中第三十條規定“……是指申請日(有優先權的,指優先權日)前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在國內公開使用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的技術,即現有技術”。

        歐洲專利公約EPC第54條(2)將現有技術定義為“應當認為,現有技術包括在歐洲專利申請以前,以書面或者口頭描述的方法,依使用或者其他任何方式,可為公眾所得知的一切東西(信息)”。WIPO則將其定義為“是指一項發明在專利申請的申請日之前,或在申請優先權情況下的優先權日之前公眾所獲知的所有知識的總體。”[5]但是,上述所有的現有技術定義中似乎都不包括互聯網信息。

        關于現有技術是否應該包含互聯網信息,有論者對此從互聯網信息作為現有技術符合專利法的原理、互聯網已成為信息獲取的主要手段以及互聯網信息具有現有技術的根本屬性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盡的論述,[1]還有論者從現有技術的三性方面論述了互聯網信息可作為現有技術。[6,7]日本特許廳則了《處理在互聯網上公開的技術信息作為現有技術審查指南》,在該指南中,更是明確了日本《專利法》中的“線路”指的是雙向傳送線路,一般包括發送和接受兩個通道,即我們所說的網絡線路。

        實務中,各國審查員在進行現有技術檢索時,也會自然地將互聯網上的信息作為評價現有技術的間接或直接來源,這在各國專利審查中已是不爭的事實。盡管美國并沒在其《專利法》中明確規定互聯網信息可以作為現有技術,但在美國專利商標局編寫的《專利審查程序手冊》(ManualofPatentExamingProcedure即MEPE)第2128條中明確規定“電子公開物包括在線數據庫和互聯網公開物,如果此類公開可為任何與此技術相關的人所獲知”。

        可見,將互聯網信息作為現有技術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務上都已經不存在問題。

        二、作為現有技術的互聯網信息的特征

        盡管將互聯網信息作為現有技術已成為必然的趨勢。但是,如果將互聯網上公開的所有信息作為現有技術卻存在許多問題,因為互聯網信息與傳統現有技術相比,存在以下明顯的特征:

        1.信息內容的不穩定性。在互聯網中,許多網站特別是新聞網站,由于對信息的時效性要求,會頻繁地對其網站上的內容進行更新修改,經常會出現一小時甚至幾分鐘前后網站上的信息就大不一樣;其次,黑客技術的擴展也很容易使心懷不軌的人能夠輕易地修改互聯網上的信息內容和信息的公布時間。由于互聯網信息的不穩定性,帶來了該信息存在時間和內容的不確定性,最終影響到公眾對該信息的可獲取性,而如果公眾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來得到該信息或者得到的是不正確的信息,則又如何能將該信息稱之為現有技術?

        2.信息形式的多樣性。互聯網上的信息有加密和不加密信息,如有些網站要進行注冊登錄后才能進入,或者只有本站注冊并繳費的會員才能瀏覽;有即時信息和保留固定時間信息,如聊天工具QQ中發送的信息通常都不會被保留,而BBS和論壇欄目中的的信息則可能會有期限保留;有向單個人發送的信息和向多人發送的信息,如電子郵件E-mail發送給個人的郵件和QQ聊天中發送給聊天對象的內容,還有向所有會員發送的群發郵件或聊天群中向所有的群用戶發出的信息。這就使得,對于互聯網上的信息適用統一的標準來界定其是否可作為現有技術存在很大困難。

        三、互聯網信息作為現有技術的界定

        目前,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一般都認為,我國專利法對現有技術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界定:一是時間上必須確定該現有技術出現于本專利申請日之前;二是地域上,采取混合性標準,即對出版物公開的現有技術采取世界公開標準,其他方式公開的現有技術則采取國內標準;三是公開的方式,有出版物公開、使用公開和其他方式;四是公眾的可獲取性,該公開的現有技術必須是能夠為公眾所得到。[8]也即通常所說的現有技術的三要素:時間要素、地域要素、公開要素加上公眾可獲得性,互聯網信息要作為現有技術也不能例外。接下來,筆者就從這四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將互聯網信息界定為現有技術。

        (一)確定互聯網信息的公開時間——時間要素

        筆者前面已經論述過,由于黑客技術的擴展,互聯網信息時間如果簡單地依據信息文件所顯示的時間來確定肯定是不符合實際的。日本特許廳在《處理在互聯網上公開的技術信息作為現有技術審查指南》中指出,對信息是否在申請日之前公開這一問題的回答應基于引用的電子技術信息所載明的時間,公開的時間應按照將互聯網信息在各自網站公開的國家或者地區的時間轉化為日本標準時間來進行確定。從上述內容可得出:第一,日本特許廳不會采用未載明公開時間的互聯網信息為現有技術;第二,網站公開時間可以用來判斷該互聯網信息的公開時間,但該網站公開時間僅作為認定該信息公開時間的基礎,只有在對該時間“進行確定”的判斷后,才能確定其具體公開時間。[9]而美國《專利審查程序手冊》第2128條中也有類似的原則性規定:未包含公開時間的互聯網信息或在線數據庫不能作為現有技術。筆者認為上述日本特許廳的做法可取。原則上,未載明公開時間的互聯網信息不能作為現有技術;其次,已載有公開時間的互聯網信息是否可以作為現有技術應進行個案考察。

        對于如何來確定互聯網上信息的具體公開時間,日本的上述《指南》列舉了一個“極少懷疑成分”信息的網站,并明確對于在上述網站公布的信息,其公布的時間就可以直接引用為該信息的公開時間。

        而歐洲專利局則在2005年檢索與提供文件方法座談會的研究報告中給出了一些建議。該報告認為:

        1.對于互聯網上相當數量的可得信息而言,沒有什么標記可用來確定信息初次為公眾可得到的時間,但為了對公眾可得性有個大概的指示,確定一下日期有時會有幫助:電子文件最后進行修改的日期;文件歸入服務器目錄的日期;搜素引擎在特定地址首次訪問的日期。

        2.對于一些文件,比如某些期刊的論文或文章,人們可以早于書面出版物之前在互聯網上得到,這時互聯網上給出的日期就是EPC第54(2)條下公眾可得的有效日期。

        3.對于PDF等類似格式的文件需格外注意,雖然在文件工具窗口可以獲得文件創作的日期、最后修改的日期,但應與公開日期相區別。

        從上述國家或組織的有關規定可以看出,在確定互聯網上信息的具體公開時間時,首先,應根據該信息公開網站的性質來確定,對于一些信譽度高的網站信息,稱之為“豁免網站”,可以將該信息在網站公布的時間直接作為其具體公開的時間;否則,則將該信息的公開時間推定為其在網站上的時間、文件的最后修改時間或搜索引擎首次訪問的時間,但如果不同意該時間為該信息公開時間的一方有相反的證據,則該時間可能被,也即通過個案中的舉證責任分配來最終確定該信息的具體公開時間。

        (二)互聯網信息應視為公開出版物還是屬于其他公開方式——地域要素和公開要素

        互聯網信息作為現有技術,其究竟是屬于出版物公開還是屬于其他方式公開,學者們似乎無一致意見,一種觀點認為應重新解釋現有技術的定義,也即修改我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三十條關于現有技術定義,通過對其中的出版物的重新定義將互聯網上的信息包含到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的出版物中,或者修改非出版物的地域限制為絕對標準,從而將互聯網上的信息納入到其他公開方式的現有技術中。[1]還有種觀點認為應劃分到出版物類,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很簡單,就是在審查指南中對出版物的定義再做具體改動即可,最穩妥的辦法就是直接修改概念……”,并提出了具體的修改。[5,7]筆者以為,基于互聯網信息與傳統出版物的明顯差異,其明顯的網絡虛擬特征以及人們長期習慣的出版物概念,不能簡單地通過擴大解釋我國專利法中出版物的概念來將互聯網信息納入出版物中;其次,由于其他公開方式中的地域限制問題,如果簡單地擴大地域的限制為絕對地域標準,則會對我國專利的審查工作,即實務帶來較大的沖擊和影響,同時也會帶來了舉證難等許多實踐中的問題,不利于糾紛的及時解決;還有,在我國,修改上述法律法規的程序比較漫長,修法成本也大。

        其實,美國專利商標局對《專利審查程序手冊》的修改給了我們啟發。美國專利法和我國專利法一樣,對于現有技術的界定采取的是與我國相同的混合標準或稱相對標準。[7,8]但美國在將互聯網信息納入現有技術時并沒有修改其專利法,而是將其“視為”公開出版物,修改了其《專利審查程序手冊》。筆者以為,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國認為,對于互聯網信息而言并不存在一個地域性問題;其次,互聯網信息與公開出版物具有相同的絕對公開、全世界公開的效果,但仍然不能稱之為出版物,類似于我國著作權法上法人或非法人組織可視為著作權作者,但其不可能是著作權的真正作者。事實上,任何地方上載或存放的信息,只要是進入了互聯網,“由于互聯網的無國界性,就意味著在全世界范圍內公開和使用,因此并不存在國內使用的可能。”[6]換句話說,互聯網信息應該是能夠在本國內通過互聯網來獲取的信息,否則的話,它還能叫互聯網信息嗎?因此,考慮到上述修法成本等原因,而我國《審查指南》的修改相對比較容易些,可以由國家專利局通過修改《審查指南》或審查指南補充規定的方式,將互聯網上的信息作為專利法實施細則中規定的現有技術的“其他方式”即可,而完全不必將互聯網信息視為出版物或對專利法及其細則作修改。

        (三)如何來確定互聯網信息的公眾可獲取性

        1.互聯網信息的公眾可獲取性。現有技術的公眾獲取性就是指技術信息處于這樣的狀態,它能夠被非特定的個人看到,并且無需暗示該信息已被實際使用,公眾可獲知性是貫穿整個現有技術的精髓。[7]傳統現有技術對公眾可獲取性考察的關鍵在于該信息或技術處于“能夠為公眾獲知的狀態,即所謂‘公眾想得知即可得知’的狀態……,至于是否確實有人得知,則在所不問”。[4]

        在網絡環境下,對于普通公眾從互聯網上獲取信息來進行創新活動已不是問題,但是,正如我們前面已論述過的,由于互聯網信息的不確定性和多樣性,簡單地將將所有的互聯網信息作為現有技術肯定是存在問題的,因此,在考慮將互聯網信息作為現有技術的時候,我們必須另辟捷徑。

        2.互聯網信息的公眾可獲取范圍。筆者認為,盡管我們不能將互聯網上的信息絕對地作為現有技術,但是可以考慮將互聯網信息根據其基本特征做某種劃分,從而對互聯網信息的公眾可獲取性進行區別對待。

        第一,開放性無償信息與加密性有償信息。互聯網上的信息,根據其是否可以直接通過點擊鏈接而無需輸入交費獲取的密碼或口令可分為開放性無償信息與加密性有償信息,前者主要包括一些普通的新聞網站、個人網站、論壇或BBS等,該類網絡信息的共同特點就是用戶無需付費就可以通過直接訪問或注冊用戶而登錄瀏覽網絡上的信息,一般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為免登錄網站信息,如新浪網站等一些新聞網站信息,通過上網后輸入網址就可以充分瀏覽到其網站上的免費新聞信息;第二種為登錄訪問信息,如一些免費論壇、BBS網站上的信息,用戶必須根據該網站的要求先進行注冊,取得用戶名和口令后才可以據此登錄網站進行瀏覽其站內的免費信息。因上述兩種信息與我們普通的其他紙質信息如報刊新聞或出版物等一樣具有開放性,即只要你安裝并接通了互聯網絡,你就可以通過點擊或登錄來訪問瀏覽這些開放性的無償信息內容,因此,這些信息當然具有公眾可獲取性。后者主要有會員訪問信息,如有些網站要求進入者必須根據要求并付費后取得用戶名及密碼后才能登錄進入訪問瀏覽站內信息,對于該類網站信息,盡管有不同的意見,但學界基本達成一致的意見,即只要網站對付費用戶對象沒有特殊要求,如未附有某種先前注冊時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行業習慣上的默示義務,并且完全符合一般公眾的條件,該類網站上的信息同樣可以歸入現有技術的范圍[5,10],具有公眾可獲取性。

        第二,網絡保留信息與即時網絡信息。這是根據信息在網絡上保留時間長短來進行劃分的,網絡保留信息是指該信息在互聯網上保留了足夠長的時間,一般是指該保留的信息可以為一定數量的網絡瀏覽者——公眾所查看到,如新聞網站上的信息,論壇內、BBS上的信息。對于該類信息,即使其并不直接出現在所進入的網站上,但也可以通過一些搜索工具如站內搜索或搜索引擎Google等查找后間接找到。考慮到網絡技術的發達,任何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都會使用上述方法來查找信息,因此,該類信息通常也應屬于公眾可獲取的信息范圍。另一類是即時網絡信息,即該類信息在網絡上未能保留足夠長的時間,其短暫時間僅使當時在線的某些人瀏覽到,有時可能只是者和管理員看到而已,如某人上傳信息到某論壇上,因為該信息不符合論壇的要求而很快被管理員發現并刪除。日本特許廳的《處理在互聯網上公開的技術信息作為現有技術審查指南》認為,信息公布的時間并不足以使普通公眾有效訪問時,這樣的信息是不被公眾可得到的信息。學者維哈爾施特等在《現有技術在互聯網上的公開:歐洲的觀點》一文中也明確表示:短暫時間的公開并不能認為可以構成現有技術,盡管很難證明在互聯網上的公開事實僅是因為出現了短暫的時間和惡意行為。[7]筆者基本贊同上述觀點,因為,即時網絡信息由于存在網絡上的時間太短,以至于根本不可能被一般公眾所接觸到,當然也就不可能被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利用,因此其不具有公眾可獲取性。

        但上述觀點唯一難以解釋的是,被公眾所有效訪問的足夠長時間應如何解釋?足夠長時間可以采取主觀性標準和客觀性標準來解釋。如果采取客觀性標準,則法律上就應規定一個具體的信息保留時間,但這顯然是不符合現實的,比如我們規定3天的保留時間,也即確定互聯網上的信息只要在任何網站超過3天時間既可以作為現有技術。但現實中網站情況各不相同,有些網站如專業網站或會員網站由于訪問的人少,甚至可能從信息上載到申請日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超過3天)根本就沒有人來訪問過該網站,該信息也就不可能被相關公眾所得知,因此,客觀性標準是行不通的。筆者認為,可以參考前面有關互聯網信息公開時間的論述,對于被列入到“豁免網站”名單的網站信息,無論其公開的時間有多長,只要其在上述網站公開過就具有公眾可獲取性,即采用客觀性標準;而對于其他網站上的信息,則應在個案中通過雙方的舉證責任分配來確定具體的公開時間,也即采取主觀性標準。

        第三,單向網絡信息和多向網絡信息。這是根據信息對象的多少來劃分的。單向網絡信息是指信息僅在單個的網絡用戶之間進行流通,而不泄露給第三者,如我們經常使用的普通電子郵箱、QQ之類的即時聊天工具以及聊天室內的私聊等信息,該類信息通常因為公開的對象有限,不可能被一般的公眾所獲知,所以也不具有公眾可獲取性。而多向網絡信息,是指該信息是面向多人傳遞的,從而有可能會被一般的公眾所獲知。該類信息又可以分為不特定對象的多向信息和特定對象的多向信息,前者由于信息可能被任何不特定的對象所獲得,所以構成現有技術的一部分。后者則應區別對待,對于那些只向特定的有某種保密性義務對象的信息,如某公司向本公司內部特定級別的管理層員工發送的郵件,顯然不足以為一般的公眾所了解,因此不具有公眾可獲取性,而對于那些向特定的但不存在保密性義務的對象的信息,如某網站僅向本站已注冊用戶的信息,或公司向普通員工的信息,則應具有公眾可獲取性。

        參考文獻:

        [1]何越峰,互聯網信息的現有技術效力問題初探[M]//國家知識產權局條法司.專利法研究(2003).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201-202.

        [2]鄭成思,知識產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吳觀樂,專利實務[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

        [4]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專利復審委員會案例詮釋——現有技術與新穎性[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3

        [5]劉華,趙靜.互聯網公開對現有技術的影響[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7,29(1):76.

        [6]楊為國,戚昌文.互聯網信息對專利新穎性的影響[J].知識產權,2001(6):16-17.

        [7]姜向偉,互聯網信息作為現有技術的有關法律問題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8]劉華,趙靜,萬小麗.現有技術的界定[M]//國家知識產權局條法司.專利法及專利法實施細則實施第三次修改專題研究報告(上).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189-192.

        第4篇:互聯網技術論文范文

        廣告營銷論文參考文獻:

        [1]鐘蔚雯.電影微博營銷的參與意愿影響因素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4.

        [2]張傳福,劉麗麗.移動互聯網技術及業務[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3]李晨宇.營銷傳播理論的引進及其在中國的發展[J].創新,2013(10):18-26.

        [4]李響.移動互聯網手機廣告營銷策略研究[D].武漢:武漢工程大學,2013.

        [5]楊改霞.中國手機廣告營銷模式創新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2.

        [6]薛殿中,黃衛東.4G時代手機廣告如何發展[J].通信企業管理,2014(8):78-79.

        [7]陳娜,鮑立泉.基于智能手機的廣告策略研究[J].青年記者,2014(6):63-64.

        [8]段鋼,蔣杉杉.手機APP廣告點擊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4(3):65-69.

        [9]張茜.移動互聯網廣告營銷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4.

        [10]王愛寶.移動互聯網技術基礎與開發案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11]高坤.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媒體應用傳播及營銷策略研究[J].現代營銷,2011(05):88-89.

        廣告營銷論文參考文獻:

        [1]王燊.商業銀行廣告營銷工作面臨的挑戰及突破[N].建設銀行報,2010-08-13.

        [2]楊漢武.商業銀行營銷廣告策略[J].企業研究,2009(9):44-47.

        [3]李碩.銀行營銷:告別刀耕火種年代[J].數學財富,2003(9):27-29.

        [4]李燕強.中國商業銀行營銷策略中的廣告策略[J].經濟師,2004(12).

        [5]戴世洪.形形的銀行新媒體營銷[J].成功營銷,2007(11).

        [6]袁岳.中國國內銀行兒科化營銷現狀[N].中國經營報,2002-11-11.

        [7]江連鋒.基層商業銀行廣告投放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銀行家,2009(6):128-129.

        [8]鄧德勝,楊麗華.銀行服務營銷的特點及其營銷組合擴展策略[J].經濟問題,2006(8).

        [9]郭晶晶,李淑芳.銀行廣告營銷策略之思考[J].企業經濟,2008(2).

        廣告營銷論文參考文獻:

        [1]赤尾昌也.廣告用語詞典[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1996:32.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htm,2016-6-10.

        [3]江波.廣告與消費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3.

        [4]劉蕓暢.新媒體營銷+:互聯網時代的娛樂營銷解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133.

        [5]劉沐.新媒體廣告形態與發展[J].科技資訊,2010(19):242.

        [6]百度百科.魏則西事件[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d4tQ_9ZyPBO5MFH4S-Sr8wTamLrkQ0kZqPU2wE7V7UqSSmI39Bt4bY3VHkWYBELE_CfRG1OewskNg-okECy1y9zRjZdbVU0s723M_K8jXS,2016-6-16.

        第5篇:互聯網技術論文范文

        分析了互聯網技術對金融業態和金融理論研究帶來的影響,研究了互聯網時代對金融學專業人才培育的新要求,從重構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結構、革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四個方面提出了互聯網時代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思路。

        關鍵詞: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金融;金融學;人才培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移動終端等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金融服務領域,對傳統金融業產生了挑戰和沖擊,出現了互聯網金融這種新的金融業態。互聯網時代金融領域日新月異的變化,對金融學專業的人才培育目標和培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互聯網技術給金融業態和金融理論研究帶來了巨大影響

        1、互聯網技術對金融業態的影響

        (1)支付模式的創新。傳統的支付模式主要是線下銀行間支付體系,互聯網技術為支付業務創造了更便捷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第三方支付是由非金融機構作為收款人和付款人之間的支付中介,提供網絡支付結算、銀行卡收單、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支付業務,全面覆蓋了線上和線下,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實現網絡購物、充值繳費等功能。Analysys易觀的2016年上半年金融類APP排行榜,移動支付類App排行前五名依次是:支付寶、翼支付、京東錢包、銀聯錢包和百度錢包,預計未來兩年第三方互聯網在線支付規模將達33.51萬億元,第三方移動市場規模可達52.11萬億元。(2)融資模式的創新。互聯網金融融資模式依托大數據和云計算,通過數據挖掘與信息處理,降低雙方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提供供需雙方直接聯系交易的網絡平臺,個性化金融產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互聯網金融融資模式主要有P2P網絡借貸、電商小貸、眾籌融資。2015年,通過互聯網融資模式獲得融資的企業已達370家,融資金額為944億元左右①。同年,互聯網金融被納入中國的十三五規劃,P2P網絡借貸、電商小貸、眾籌融資等各個互聯網金融領域得到了國家層面相關政策支持,互聯網融資步入快速發展階段。(3)金融產品銷售與理財模式的創新。互聯網金融拓寬了理財產品的銷售和購買渠道,用戶通過互聯網平臺能夠及時評價理財產品的收益、風險等特征,進行產品的申購、贖回,由此形成了互聯網理財模式,例如余額寶、理財通、平安盈等。互聯網理財模式通過互聯網平臺來管理理財產品,也促進了傳統金融機構理財模式轉型。據宜信公司與零壹財經研究院的《一站式互聯網理財報告》,未來五年內,一站式互聯網理財規模或將達10萬億元,產品與服務供給將更加多樣化、智能化。(4)虛擬貨幣。隨著互聯網和電子支付的普及與發展,為實現支付的便捷、迅速,人們對虛擬貨幣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虛擬貨幣相對于傳統貨幣而言更加通用、便捷,主要分為電子幣和電子貨幣。其中,電子幣主要是指游戲幣和專用貨幣,例如騰訊Q幣;電子貨幣與傳統貨幣等值,持有者從發行人處獲取并以電子形式存儲于電子設備之中,可用于支付結算、兌現、儲蓄、信貸,例如比特幣。

        2、互聯網技術對金融理論的影響

        傳統金融理論是建立在工業經濟的基礎之上的。在互聯網和信息經濟時代,許多傳統的金融理論受到挑戰,正在孕育著新的金融理論。(1)突破現代金融中介理論。現代金融中介理論主要是利用交易費用理論及信息經濟學來研究金融中介為降低交易費用、減少信息不對稱所進行的金融創新活動。由于市場存在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金融中介才會存在。然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傳統的金融交易可以在網絡平臺實現,這種交易模式,首先能夠實現信息共享,降低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其次,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信息搜尋成本,從而降低交易費用;最后,實現網絡平臺的規模經濟效應,促進價格發現機制的形成。傳統金融中介的部分職能正在被互聯網金融所取代,現代金融中介理論的基石已被挑戰。(2)打破傳統貨幣理論。傳統的貨幣理論指出貨幣的供給由國家控制,國家發行貨幣的基礎是國家信用。而互聯網貨幣產生的目的是為支付結算提供方便。然而,虛擬貨幣的產生與應用勢必會打破傳統的貨幣形態,與現實中的貨幣不同,互聯網貨幣是在社交網絡的共同信用價值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虛擬貨幣形態,它的整個發行和運作流程均在網絡之中。虛擬貨幣種類繁多,運作模式有別于傳統貨幣,需要創新新的貨幣理論和貨幣政策。

        3、創新金融監管理論

        傳統的金融監管理論主要是《巴塞爾協議》提出的資本監管要求。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金融業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貨幣形式、產品形態、金融交易模式、金融風險的生成與傳導等,都與原來有很大不同,因此,改革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迫在眉睫。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為金融監管部門提供更為科學的監管手段和決策依據。因此,對于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理論研究應該著眼于將信息化技術合理運用于監管之中,同時要跟隨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步伐,轉變監管理念和監管方式,在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同時有效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

        4、催生互聯網金融相關理論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普及與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理論研究也在不斷深入,新的理論層出不窮。KMRW聲譽模型被廣泛運用于研究互聯網交易主體的聲譽特征;互聯網經濟學理論主要研究互聯網經濟的邊際特征;梅特卡夫定律主要研究網絡技術發展規律以及網絡外部性的乘數效應;長尾理論主要研究信息傳播的邊際成本以及網絡屬性;平臺經濟理論研究互聯網金融的平臺經營特征和經濟效應;大數據主要注重數據的采集與分析,云計算主要進行數據的計算處理,將大數據與云計算加以結合,互聯網金融能夠提供更有價值的金融服務。

        二、互聯網時代對金融學專業人才培育的新要求

        據前程無憂的《2015年第一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調查報告》可知,2015年互聯網、計算機軟件、電子商務及金融相關領域人才需求增幅超過88%,職位需求占全國職位總數的16%,市場對網絡運營管理、互聯網產品經理、軟件工程師等職位需求數量快速增加。可見,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需把握當下行業形勢與人才需求機遇,合理應對互聯網時代對金融專業人才培育的新要求。

        1、掌握金融基礎理論,把握互聯網金融的最新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現代金融人才培養要求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求創新。為此,學生要牢固掌握金融學基礎理論,能夠解讀宏觀經濟及金融相關政策,能將微觀層面知識應用于實踐,能對金融市場、金融企業管理等進行理論分析;其次,學生要熟悉互聯網金融的業態特點及發展現狀與趨勢,學習互聯網金融產品設計、發行、交易等各個環節的原理和實現方式,熟知互聯網金融中可能涉及的風險及風險管理方法;最后,學生要學習法律、計算機技術、電子商務、企業管理等相關知識。

        2、具備互聯網工具運用與數據處理能力

        根據怡安翰威特和領英中國智庫聯合的《2016年中國互聯網金融人才白皮書》,互聯網金融急需高科技行業人才,吸引力指數排名第一。因此,金融學專業要加強交叉復合型人才培育,要求學生學習計算機網絡技術知識、數據庫技術,掌握一定的互聯網金融的技術支持知識,具備開發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能力;學習并掌握相關數據處理軟件,例如MATLAB、SPSS、STATA、EVIEWS等經濟計量軟件,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數據處理軟件;掌握HTML5、JAVA、SQL、C、C++等編程語言,順應程序化交易與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

        3、加強持續學習能力的培育,培養互聯網思維和金融創新思維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產品融合創新的產物,同時也是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涉及金融、數學、法學、計算機、社會學等多門學科。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不斷創新使互聯網金融發展日新月異。因此,互聯網金融時代要求金融學專業人才需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互聯網及創新思維,具備自主學習的精神,形成跨學科、跨專業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培養創新意識,形成創新思維,具備在互聯網金融環境和業態中思考、工作的能力。

        4、強化風險意識,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互聯網金融主要借助互聯網技術來傳播個人、機構以及產品等信息,交易雙方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信息披露,節省了交易費用。交易信息披露是否真實、有效、完整,比較難以監管;安全性是交易雙方關注的重點,它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傳統的金融風險有了新的表現,技術風險、信息泄露風險愈顯突出。這就要求金融學專業的人才要加強新的風險管理技術的學習,具備開發新的風險管理技術的能力。

        三、互聯網時代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思路

        1、重構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當前金融業態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特征和趨勢,形成新的培養目標,遵循專業基礎扎實、學科知識寬廣、應用能力強的培養原則,培養數據技術型、IT綜合型、應用型等高素質復合型金融人才。

        2、優化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傳統的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比較偏重于文科教學,對金融量化分析、大數據以及新的金融業態關注不夠。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結合創新的產物,因而互聯網時代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要在傳統模式上進行優化改革。金融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要使學生形成全面的、最新的、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包括如下知識模塊:一是金融學基礎理論知識,包括基本金融理論、金融企業、風險管理、公司財務、互聯網金融等基礎知識;二是金融產品知識,包括債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傳統的金融工具知識,以及結構化產品以及互聯網金融產品等新型金融工具知識;三是基礎數學與數理統計知識,包括概率論、數理統計、數學分析、隨機過程、多元統計分析等數學與統計知識,熟悉這些知識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四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知識,包括金融計量與統計相關的軟件操作與編程知識,以及大數據、云計算、數據挖掘等互聯網金融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金融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要使學生形成綜合性、多層次的能力結構,培養學生理論知識應用與創新的能力。金融學人才要具備的能力結構:基礎業務操作和管理能力,能夠從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的基礎業務工作;計算機操作能力及互聯網營銷能力,能夠熟練使用新技術、新平臺管理公司業務系統,運用新媒體進行金融產品銷售、宣傳;金融分析能力,能夠撰寫行業研究報告,對新的業態、新的政策等有獨特的見解,能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處理經濟金融信息;互聯網思維及金融創新能力,能夠熟悉互聯網金融的運作流程和潛在的風險,設計互聯網金融產品,利用新技術進行金融創新。

        3、革新金融學專業教學內容

        從當前金融學專業人才市場需求來看,金融學專業教學應趨于微觀化、互聯網化、產品化、數量化。因此,革新金融學專業教學內容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整合各門課程的內容,避免重復,去除不合時宜、陳舊的知識,納入新知識;在專業課程中加入互聯網金融的相關知識,反映互聯網金融的最新發展;增加案例分析、金融資訊、研報分析等熱點內容,讓學生了解新的財經資訊,學會解讀行業變化和政策信息;加強實驗與實踐教學,培育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注重定量分析與數據處理能力的培育。

        4、全方位創新金融教學模式

        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和技術,學習新的教學手段和技術,加快金融學專業教學模式創新。在課內教學模式方面,要豐富授課手段,可采用討論會、研究組、結構化、演講等形式,將PPT、音視頻、案例講解、學術沙龍、遠程教學等模式加以組合實現課堂教學;邀請知名學者、業界人士到課堂中與師生進行交流,實現跨校聯合、校企聯合等培養模式。在課外教學模式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大力發展網絡精品課程、慕課資源、云課堂、微信公眾號、學術論壇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習任務,方便師生交流討論。加強作業布置和考核方式改革。可采用案例分析、小論文寫作、行業研報、財經新聞評論、新金融產品介紹等多元化作業內容,采用課堂布置、網絡布置雙重任務安排模式,激發學生完成課程作業的積極性。將考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進度,實行全面考核機制。

        參考文獻

        [1]郭福春、潘錫泉:融合與重構:大資管時代金融人才培養機制創新———基于互聯網思維的視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56-160+165.

        [2]張鐵鑄:經濟新常態、創新能力與金融專業人才通識教育[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5(4)21-27.

        第6篇:互聯網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程規劃;互聯網技術

        眾所周知,小學科學是一門與傳統課堂書本教學不同,更加注重實踐與實驗的科目,學生往往通過動手做實驗、親身體驗探究知識的過程,從而掌握該門學科。新課程改革也加強了對這一點的重視,在課堂過程中及課后活動中增加了大量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這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但是,伴隨著各方面對實踐性科學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能否與時俱進,合理利用互聯網技術,揚長避短,使其促進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是每個小學科學教師要面對的挑戰。下面,筆者將就不同教學階段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做一些研討,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課上:網絡技術資源與多媒體交互配合

        無論多么注重實驗的課程也離不開書本知識的講授。而小學科學教材中,有很多內容僅靠文字表述,小學生受限于年齡小,其知識儲備、理解能力、社會經驗、洞察力都不足以很好地理解課本內容,很難按時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更不用說進行拓展性、研討性學習研究。因此,有必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形式,用文字和更加生動直觀的圖像影音材料進行教學。而互聯網技術便能很好地滿足這一需求。網絡資源通過多媒體技術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能起到很好的寓教于樂、加深理解的效果。例如“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等一系列涉及科學歷史發展變遷的課程,“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等涉及復雜結構性問題的課程,都可以通過網絡獲取相關視頻、圖像、3D動畫模型等,將其展現給學生,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擺脫枯燥的紙面文字,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全面調動課堂氣氛,也有助于塑造更加積極主動的班風、學風。互聯網與多媒體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使用多元化、多維化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大限度上打破時空限制,直觀高效,能夠很好地滿足各種教學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實踐熱情,這不僅符合小學生的求知心理特點,更順應教育發展的要求,從根本上提升了教學效率。

        二、課下:網絡交流平臺增加溝通機會

        舊式小學科學教學的全部過程幾乎在課堂上才得以進行,學生一周往往只有兩到三次課的機會才能得以與教師進行交流,課下除了完成作業與看書便無法獲取新知識,這大大降低了教學效率,亦打擊了學生的求學好問精神。而利用網絡技術,尤其是近年來興起的社交網絡軟件,完成作業布置、拓展知識閱讀、臨時通知、共同研討等環節,可以大大節省課堂時間,同時也拉近了師生距離,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網絡上有海量的科學知識文獻可供閱讀,教師在經過篩選后,可將有價值的文章推薦給學生;條件成熟后,甚至可以邀請科學界的名家進行網絡直播講座,更進一步開拓學生的眼界,激發其對科學的熱情。上述網絡技術的應用,不僅能應用于科學教學,也可推廣到各個方面的教學工作中。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往往是“一人對一班”的單向狀態。無論是在課堂授業、作業考試、家校互動、社會實踐中,真正面對面交流的往往只有學生與其任課教師,這種單向的交流模式大大降低了教學活動效率,也不利于學生的社會性素質成長。利用網絡技術,構建師生互動平臺、家校交流平臺、教學研討平臺,可以大大增強教學的時效性、多樣性,解決舊式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三、課外:網絡信息共享確保合理規劃

        小學科學作為一項綜合性極強的科目,許多知識單靠課上學習、課下習作,也是無法很好地融會貫通的。因此,教師必須積極組織課外社會實踐性質的活動,帶領學生接觸社會、親近大自然,在團體活動中全方面發展綜合素質。但是,課外、校外社會實踐活動需要成本與實踐,也存在安全性、時效性、可行性等一系列的問題。利用網絡技術,查詢所需的信息,積極與外校老師交流,與天文館、博物館等相關人員溝通,傾聽各方面的聲音,全方位地收集信息,慎重規劃課外、校外實踐活動。這樣做既節約了時間,又集思廣益,增加了課外活動的可行性。再一點,可以通過近年興起的網絡支付的方式組織課外活動,比如,用團購的形式購買天文館的門票、車票等,在得到網絡信用保障的同時,又可以節約出行成本。除了這種大規模的課外實踐活動,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布置一些小型的社會實踐性作業,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在學習了“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這一課后,讓學生利用網絡搜集的資料,制作幻燈片、宣傳海報,開展社區活動,或是寫論文、倡議書,向有關部門投稿。親手將知識變為有益于社會的行動,對于學生來說,也是重要的一課。綜上所述,網絡不僅僅是獲取、加工信息、交換信息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是幫助學生創造機會、展示學習成果、了解社會與世界的窗口。互聯網技術使得小學科學的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最大程度上拓展了學生接觸吸收知識的途徑,同時也在信息共享中,使教師獲得自我成長,有利于構建良性循環的師生課堂互動模式。互聯網技術進科學課堂,并進一步地發展為組織化、有序化、模塊化的互聯網教學通用體系,是未來的主流趨勢。

        作者:周瑾 單位:蘇州市滄浪新城第一實驗小學校

        參考文獻:

        第7篇:互聯網技術論文范文

        基于互聯網的網絡學分銀行在遠程教育體系下,我們制定一種學分標準、課程認證體系以及學分認證、轉換和累積的規則,形成學分銀行管理制度和流程。在此框架下,350多萬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在籍學生、數以千萬計的非學歷培訓人員,以及國家開放大學聯盟成員,都能享受這些優質的服務。

        基于網絡的網絡教師團隊各高校都有自己的重點學科,相對突出的優秀專業,優秀教師專家,我們通過互聯網技術把這些優質的資源跨空間、跨時間地整合在一起,為學習者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各高校的教師們在互聯網中組建網絡教學團隊,開展網上導學、網上助學活動,同時教師可在線開展教學事務管理、團隊交流協作和課程教學等,實現教師網上教學、與學生交流互動、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通過互聯網技術共享給學習者等相關服務。

        世界化的漢語教學系統2006年,國家開放大學與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合作成立了第一所網絡孔子學院,開發了基于網絡的MyEChinese漢語教學系統,教學網絡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利用國家開放大學的海量數字化學習資源,支持漢語推廣工作[1]。

        利用互聯網中云計算技術搭建遠程教育信息技術云平臺

        (一)什么是云計算及云計算的特點云技術是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整合技術、管理平臺技術、應用技術等的總稱。云計算是指在互聯網中以因特網為基礎的新型計算模型,它基于傳統的網格計算、并行計算、分布式計算等網絡技術并有進一步的發展。實現計算機軟件、硬件配置、安裝和維護服務的共享。

        (二)云計算的主要特點1.用戶計算的便利性計算機云是一種網狀分布的計算機結構,它隱藏數據的計算過程,服務器根據用戶的實際需要,由大云中找出對應的小云。它組成的資源池,我們按需所用,靈活便利。2.服務的廣泛性對在管理方面的集中及在應用方面超越時間及空間的優越性而言,很多企業信息化管理都能夠從中享受相應的服務。3.用戶端設備的成本低用戶端可以極致地簡化為一個瀏覽器,即云計算機,與傳統的PC機比較而言,其功耗低、成本低,用戶操作方便,易于維護,用戶甚至無需自己裝操作系統及殺毒軟件,也省去了防火墻的設置及持續性的升級維護[2]。

        (三)云計算技術下建設遠程教育云平臺學習環境1.遠程教育云平臺現狀國家開放大學中現使用的基礎設施主要靠租賃的方式———租賃網絡運營商和高水平技術企業的相關設施設備,購買相關的服務建設和運行自己所需的服務,根據業務需要建立自己的應用服務,升級改造現有應用軟件系統,自主研發自己的教學管理系統,無縫集成,形成一個功能強大、性能優越的網絡應用平臺。目前,國家開放大學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東軟集團、美國思科、中國電信等一流大學及高水平技術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依托這些IT行業頂尖技術,借助計算機領域院士、高校信息技術教授等專家團隊的力量,共同破解大規模技術應用面臨的復雜難題,為國家開放大學遠程教育云平臺的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團隊保障[3]。2.營造遠程教育云平臺學習環境(1)組建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整合國內外教育資源,現已建成總容量達20TB的資源庫。建設“國家網絡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目前已建設和聚集包括國家精品課程、普通高校及網絡學院課程、國外公開課、電大課程等各類學歷、非學歷教育課程18000多門,形成了基礎教育、社區教育、農村教育、企業管理培訓、職業資格認證等專題的資源庫。目前,在全國電大系統、高職院校、中職學校設立109個分中心,10個典型應用示范點。(2)組建移動數字圖書館。與國內眾多高校數字圖書館及機構開展合作,整合電子圖書230多萬種,學術文獻7000多萬篇,社科數字期刊2600多種,并建設開放大學名家講壇、遠程教育圖書、文獻和畢業生優秀論文等特色資源庫,為學習者提供便利的資源檢索、訂制、推送與使用服務。(3)研發多樣的移動互聯學習終端。以電視為載體,開通互聯網電視頻道,播放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以手機為載體,開發小課程等微型資源,適應大眾群體科學文化、健康醫療、生活休閑等需要;以PAD等智能終端為載體,開發專門的移動互聯學習終端,適應在職成人碎片化學習需要。形成以“云電視、云手機、云OPAD、云教室、云桌面”等多終端云學習環境,為用戶提供無處不在的學習服務。(4)組建網絡電視頻道。以面向農村和城市社區為目的,申請建設公共教育衛星電視頻道,申辦國家開放大學有線電視付費頻道,為學習者播放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內容。申請建設國家開放大學網絡電視臺,逐步實現學習者能夠通過電腦、電視和移動設備等,隨時點播視頻學習資源;逐步實現網絡用戶的全覆蓋。

        (四)遠程教育云平臺的實施意義國家開放大學利用云計算技術,搭建國家開放大學遠程教育云服務與管理平臺。該平臺能夠實現國家開放大學總部與分部、學院、學習中心之間網絡的高速連接,配有與之相適應的軟件系統,實現教學、管理、科研、服務的信息化,能夠滿足各種終端設備、各種系統平臺、各種通訊網絡的自由接入,支持百萬級用戶并發訪問,提供上億人次學歷非學歷在線學習服務,形成覆蓋全國城鄉、自成體系、適應學習者自主學習需要的網上校園。

        結語

        第8篇:互聯網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WEBGIS;數據整合;測繪成果管理系統;地理信息管理系統

        中圖分類號:P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08-0025-02

        1 概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Internet網絡與WWW萬維網相結合,在地理信息系統上應用范圍的逐步擴大,逐漸產生了基于WEBGIS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統,這種新型的管理模式不僅僅使得地理測繪信息走入了千家萬戶,因為只要有一臺能夠聯網的電腦就可以實現對WEBGIS地理信息系統的訪問;更重要的是,借助于網絡技術,對基于WEBGIS實現的地理測繪系統的地理信息能夠很方便地實現數據整合與更新,這為地理信息管理系統的后期數據管理和信息維護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此,目前對地理信息系統的設計,主要集中在如何實現地理信息數據的整合,這成為當前地理信息管理系統設計的一個必然趨勢。

        本論文主要結合基于數據整合模式下的地理測繪成果信息的管理系統設計與研究,以期能夠從中找到合適的面向數據整合功能的地理測繪成果管理系統的應用模式,并以此和廣大同行分享。

        2 地理信息管理技術概述

        WEBGIS是互聯網WEB技術應用于地理信息系統GIS上的產物,是實現地理信息管理系統走向大眾化普及應用的一項技術。基于WEBGIS實現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統,有著傳統地理信息管理系統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1 應用全球化

        互聯網的最大特點就是將全世界連接在了一起,因此基于互聯網技術誕生的WEB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其應用范圍也能夠輕易實現全球化,這使得很多企業能夠整合全球范圍內的地理信息資源為社會、民眾提供相關服務。

        2.2 良好的可擴展性

        基于WEBGIS實現的地理信息系統,其優勢之一便是具備了良好的可擴展性,能夠對傳統的地理數據信息進行擴展,例如增加矢量屬性、圖像屬性等,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地理信息管理系統的數據信息量。

        2.3 訪問終端具有獨立性

        由于基于WEBGIS實現的地理信息系統的訪問需要借助于一臺能夠聯網的電腦即可實現,這使得地理信息系統的訪問終端具有相對獨立性,而相對獨立的訪問終端客觀上也能夠降低地理信息系統的負載量,提高系統自身的健壯性。

        3 基于數據整合的測繪成果管理系統設計研究

        3.1 系統結構設計

        3.1.1 系統結構模式。基于互聯網技術實現的信息管理系統,目前普遍有B/S和C/S兩種應用模式。B/S俗稱瀏覽器/服務器模式,在該模式中,服務器主要負責實現對數據信息的存儲與管理,訪問數據只需要瀏覽器即可實現,系統結構簡單,后期維護便利;C/S模式俗稱客戶端/服務器模式,在該模式下,需要為客戶端針對性地開發專用程序,才能夠實現對服務器中數據的訪問與管理,減輕服務器的負擔,但是系統成本較高,同時也不利于后期系統擴展升級與維護。鑒于此,基于WEBGIS的測繪成果信息管理系統選用B/S模式進行系統結構的開發設計與應用。

        3.1.2 系統結構設計。基于WEBGIS實現的測繪成果管理系統,從系統結構上來說,主要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1)測繪成果輸入層。測繪成果輸入層主要為人機交互提供了可操作的接口,用戶可以通過鍵盤、攝像頭、掃描儀等錄入設備,將相關測繪成果直接轉變為數字文檔進入到地理信息管理系統中。

        (2)測繪成果數據信息管理層。測繪成果數據信息管理層主要是指系統中的服務器,而這一類服務器主要是數據庫服務器,其主要職責是對海量的地理信息數據進行分類、分層存儲與管理,采用構建數據庫系統的方式實現測繪成果與地理信息系統的無縫集成。

        (3)訪問終端層。訪問終端層主要是由能夠聯網的計算機即可實現,通過計算機內的瀏覽器輸入固定地址訪問測繪成果管理系統,能夠對服務器內的數據信息進行訪問,在一定的權限下還能夠對數據信息進行修改、更新、維護等數據管理操作。

        3.2 系統功能設計

        基于數據整合的測繪成果管理系統,其系統主要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3.2.1 數據訪問。數據訪問是系統的主要功能,也是其價值體現的核心功能。用戶通過互聯網,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實現對該系統中地理測繪成果或者相關數據信息的訪問。除了能夠訪問地理數據信息外,還能夠實現對相關地理數據信息的三維顯示、地理數據接口轉換等操作。

        3.2.2 數據管理。數據管理主要是面向管理員實現的系統內測繪成果或者地理信息系統的維護管理功能。管理員應當定期對系統內的數據進行整合、更新、維護等管理操作,以實現系統內測繪成果的高度集成應用。

        3.2.3 系統擴展。考慮到系統應用的將來,應當為系統預留出一定的擴展升級能力,主要表現在系統的數據接口升級、系統數據能力升級以及系統的安全等級升級等。

        3.3 數據整合應用

        在基于WEBGIS的測繪成果管理系統中,數據整合是指將具有相同屬性的地理測繪信息或者同一地理數據主體的不同屬性數據進行整合,以達到提高數據利用率、提升系統數據管理效率的目的。

        在本系統中,采用WEBGIS數據管理中“層”的概念進行數據整合,采用圖層的方式來組織地理空間數據可以表達地理空間數據的分布性和空間數據類型(即點、線或面),而空間數據分層處理,每個圖層數據存儲在四個文件中,一般情況下都是按照點、線、面來組織空間數據以形成點圖層、線圖層和面圖層。對于同一個地理主體的多個數據信息,建立關鍵數據節點,其他非關鍵數據信息作為附屬的屬性數據進行關聯,從而由一個關鍵數據節點牽出其他屬性數據,實現關聯性整合;在服務器上的數據保存同樣也由關鍵數據層牽出其他屬性數據所在數據層,從而實現數據的整合聯動管理。

        第9篇:互聯網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媒介融合 移動互聯網 科普 SWOT分析 LBS Push技術

        1 引言

        數字化背景下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以移動互聯網為平臺的第五代媒體方興未艾。近年來,我國科普產業逐漸從傳統轉播方式向數字化網絡科普傳播方式延展。如何利用移動互聯網進行科學普及和知識傳播,讓更多、更廣泛的人參與進來,獲得知識、得到實惠,是我國政府和產業投資的關注點,也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研究重點。

        筆者就移動互聯網和科普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做了一定研究,本文將通過對WAP、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和Push技術的組合應用,提出科普知識移動網絡服務平臺的技術實現方案,以深化網絡科普事業發展。

        2 媒介融合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特征

        2.1 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是指在科技進步的催動下,新的傳輸平臺可以使不同媒體之間進行交融與互動,傳播方式和內容可以相互借用,從而形成共同發展之勢。各種信息傳播都將經歷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原有行業分工及傳播模式將被打破,全社會朝著高度融合又高度個性化、高度交互化的全媒體方向發展;采編的信息將不僅僅是文字,還包括音頻、視頻,信息傳播模式也將發生改變。

        互聯網媒體相對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而言,被稱為“第四媒體”,而新興的手機媒體被稱作“第五媒體”。作為以手機為視聽終端、以移動互聯網為平臺的個性化即時信息傳播載體,手機媒體有著分眾傳播、個人定制、隨身攜帶、互動便捷的優勢,因而成為目前媒介融合最熱門的媒體。

        2.2 移動互聯網及其關鍵技術特征

        移動性是互聯網的發展方向之一。根據預測,到2013年全球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將接近24億。

        移動互聯網技術是在Internet上提供移動功能的網絡層方案。移動互聯網的基礎協議——移動IPv6協議(MIPv6)能支持單一無線終端的移動和漫游功能,在處理終端切換時,移動互聯網通過引入一系列擴展協議(FMIPv6、HMIPv6、NEMO等),能較好解決時延、降低傳輸開銷以及支持子網的移動性問題。

        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特征如下:

        (1)支持單一終端不改動地址配置即可在不同子網間進行移動切換,同時保持上層協議的通信不發生中斷。

        (2)可以提供對單一終端和子網的移動性支持,并且在移動過程中支持終端、子網的快速切換和層次移動性管理。

        (3)傳輸時延等開銷較小,能做到無縫切換,可承載豐富的多媒體業務,提供良好的用戶服務。

        (4)移動終端通過無線網絡信道發送和接收數據,即使沒有數據需要傳送,移動終端也一直與網絡保持連接狀態,當再次進行數據傳送時不需重新發起連接。

        (5)支持應用服務設計個性化、定制化。

        3 移動互聯網與網絡科普產業

        3.1 網絡科普產業現狀

        長期以來,科普多采用圖書、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形式;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在計算機、網絡、數字技術的推動下,科學知識的傳播模式也必將發生重大變革。網絡科普是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開發相關網絡科普資源,以互聯網、數字/有線電視網、有線電話網、移動通信網等為平臺,面向公眾開展科普教育活動的科普基礎設施。目前在國內,網絡科普設施主要是指依托互聯網發展起來的科普傳播形式,其中以數字科技館、科普網站等發展較快,并逐漸受到國家的重視和公眾的青睞,為普及科學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

        3.2 移動互聯網給網絡科普產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無線網絡和移動終端的特性,決定了移動用戶需求的獨特性。為了能對中國科普未來的發展有一個清醒、客觀的認識,本文結合移動互聯網與科普產業進行SWOT分析,見表1:

        4 科普WAP網站系統的LBS、Push技術實現方案

        不難想象,如果科普信息能和移動互聯網用戶當時所在的位置結合,它將能提供多么振奮人心的業務!用戶不僅能夠利用手機查詢當地的天氣、交通路況,還可以查詢附近科技館(或其他科普設施)的主要展覽內容介紹、開館時間、門票價格,甚至是空余停車位個數;如果需要,用戶還可以得到一張到達這些地方的行車路線圖。下面提出了一種基于移動互聯網絡LBS、Push技術,搭建WAP科普知識服務平臺的技術實現方案。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定義可通用的平臺,把目前Internet的HTML語言信息轉換成用WML(Wireless Markup Language)描述的信息,顯示在移動電話的顯示屏上。基于位置的服務LBS技術完成定位和服務兩大功能。Push技術是一種基于客戶服務器的機制,由服務器主動將重要的信息及時地推送到用戶的移動設備上。

        若要實現WAP應用,WAP網關、WAP手機和WAP內容服務器這三者缺一不可,如圖1所示。其中內容服務器就是目前常用的Web服務器,WAP網關與內容服務器之間通過http協議進行通信;內容服務器上存儲著大量的信息,WAP手機用戶可前來訪問、查詢、瀏覽等。WAP網關是WAP應用實現的核心,起著協議的翻譯和傳輸內容編解碼的作用;此外還可以進行主叫號碼的識別,實現WTLS(無線傳輸層安全協議)中定義的一些功能以保證數據的安全傳輸等[1]。

        而如果要實現位置發現和消息推送,則需要將WAP網站與LBS系統及SMSC(短消息中心)相結合。一個帶位置發現和消息推送功能的移動科普WAP網站系統如圖2所示:

        用戶使用WAP手機上網的過程可簡述如下:

        (1)手機使用WAP協議發出請求;

        (2)移動網絡(GSM/GPRS/CDMA/WCDMA/TD-SCDMA/CDMA2000或其他移動網絡)接通本地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

        (3)本地ISP連接WAP網關;

        (4)WAP網關使用http協議向科普應用管理系統內容服務器發出請求;

        (5)科普應用管理系統內容服務器找到用戶請求的信息;

        (6)如果有需要在服務器端執行的操作(如數據庫查詢),則服務器在執行完該操作后,將結果返回給WAP網關;否則,服務器端將找到的信息直接傳送給WAP網關(消息從內容服務器到WAP網關走的是http協議);

        (7)WAP網關收到來自內容服務器的信息后,對信息進行處理(WML編碼和WMLScript編譯),并用WAP協議發送到本地ISP;

        (8)本地ISP將信息傳回移動網絡;

        (9)手機接收到它所請求的信息。

        用戶得到信息通知服務,是利用WAP協議中定義的Push功能實現的。Push的實現要求用戶能隨時和WAP網關進行通信,需要SMS信令或GPRS的支持;物理實現時Push網關和SMSC(短消息中心)的功能可并入WAP網關中。

        LBS系統主要包括Web服務器(Web Server)、定位服務器(Location Server)和LDAP(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服務器。定位服務器甄別合法用戶訪問、提供用戶位置信息,LDAP服務器保管所有LBS服務所需的信息,Web服務器起到中心管理單元的作用。

        要實現與位置相關的無線互聯網應用,要求對手機準確定位。手機用戶的大致方位可以根據移動網絡提供的基站標識以及手機所在的扇區或天線來判斷,但這樣得到的將是一個很大的范圍,無法滿足一些對用戶定位準確度要求比較高的應用。目前確定呼叫者準確位置的技術有兩種,一種是利用基站測定信號從用戶手機到達基站天線的準確時間,通過對來自許多基站的該數據的比較來估計移動電話的位置;另一種則要求手機通過GPS確定自己的位置。

        5 結束語

        本文針對科普產業和媒介融合的現狀,進行了戰略發展分析,指出科普網站應用移動互聯網技術組網的可行性。在實踐中,還需要充分調研受眾的心理、行為習慣,以及科普知識的邏輯結構、呈現形式、交互界面,精心設計數據和用戶信息安全保障,認真研究涉及系統應用的各個方面,綜合取舍和部署應用各類技術,使網站建設取得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 詹舒波,等. WAP——移動互聯網解決方案[M]. 北京: 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2000: 135-153.

        [2] 郭俊. 新媒介的興起、特征及影響分析[J].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08(5): 32.

        [3] 楊娟. 中國媒介生產融合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 2010年,45-56

        [4] 劉君. “基礎環境”對媒介在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傳播影響分析[J].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9): 45.

        [5] 李程驊,宋祖華,黃建遠,等. 當代中國青年農民媒介消費研究[J]. 南京財經大學學報, 2007(1): 23.

        [6] 劉琳. 移動互聯時代的科普傳播[EB/OL]. [2010-12-05]. http://.cn:8028/cms/contentmanager.do?method=view&pageid=view&id=cms0f1f68d548347.

        [7] 王金會. 媒介融合環境下廣播業的發展[EB/OL]. [2007-03-12]. http:///newmedia/2007-03/12/content_5833214_1.htm.

        [8] 朱亮. 電信運營商三網融合發展策略[A]. 中國通信學會信息通信網絡技術委員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上冊)[C]. 2011.

        [9]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關于印發下一代互聯網“十二五”發展建設的意見的通知[S]. 2012-03-29.

        [10] 易江軍,曾春香. 移動互聯網應用Always online狀態對網絡的影響及應對策略探討[J] . 移動通信, 2011(23): 36-39.

        [11] 鄒衛新,王琦. 淺談移動互聯網時代3G技術行業滲透價值[J]. 無線互聯科技, 2012(5): 45-49.

        [12] 劉棟. 基于云計算的統一信息平臺建設[J]. 電信快報, 2012(3): 18-21.

        天津市與中國電信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10月9日,天津市政府與中國電信集團公司舉行了《共建智慧天津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字儀式。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市委副書記、市長黃興國,中國電信集團公司董事長王曉初出席簽字儀式。

        張高麗說,建設智慧城市,是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們要全力支持中國電信在津業務發展,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進現代化,努力實現城市管理、城市運行和城市生活的智能化,構筑天津城市發展的新優勢。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va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婷婷开心深爱五月天播播 | 性高潮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一本精品久久精品 | 在线观看播放国产一区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