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育政策論文范文

        教育政策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政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政策論文

        第1篇:教育政策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教育政策是黨和政府在一定歷史時期為教育工作制定的基本要求和行動準則。公正的教育政策要保障受教育者的發展權利與發展機會、發展條件和發展水平與資格的認定的公正。為了保證教育政策的公正,教育政策參與主體必須具有公正意識,教育政策內容必須遵循平等原則和補償原則。

        教育政策是黨和政府在一定歷史時期為教育工作制定的基本要求和行動準則。隨著政策科學的興起,教育政策研究成為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展最快的學科領域之一。[1]教育政策問題日益受到公眾的關注,人們除了從政策學角度分析教育政策外,廣大的學者還運用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知識來分析教育政策,倫理學視角是近幾年來人們分析教育政策問題采用的視角之一。

        一、教育政策公正的內涵

        公正是倫理學的重大問題之—,這個概念涉及的范圍很廣,它既是法學概念、政治學概念又是倫理學概念。在倫理學中,公正是指人們根據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辦事公平正直、堅持真理、合乎情理、不存私心。它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體現人們的一種崇高的道德境界。[2]所謂教育政策公正,就是指教育政策要保證在現實社會條件下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可能的教育平等,保證受教育者教育起點的公平、教育過程的公平和教育結果的公平。也就是說,教育政策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保證公正:受教育者的發展權利與發展機會的分配、受教育者的發展條件的分配和受教育者的發展水平和資格的認定。

        (一)受教育者的發展權利與發展機會

        教育是促進人發展的一項社會活動,并且國家規定適齡兒童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政策作為國家為教育事業制定的行為規則,應該保障受教育者的入學權利。受教育者的發展權利和發展機會的公正也就是教育起點公平問題。具體來講,教育政策要保證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入學機會和發展權利。

        (二)受教育者的發展條件

        教育是促進社會公平的一種手段,是保證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受教育者作為平等的發展個體,理應享有相同的發展條件。受教育者的發展條件的公正也就是教育過程公平問題。具體來講,教育政策要保證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公正性,讓每個受教育者在受教過程中都享有公正的發展條件。

        (三)受教育者的發展水平和資格的認定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其最終的培養質量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加以評定。在評定中,每個個體都應該接受相同的評定標準。受教育者的發展水平和資格認定的公正也就是教育結果的公平。具體來講,教育政策要保證受教育者獲得相應的發展水平,在同一標準下獲得資格的認定。

        教育政策的公正涉及教育起點、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三個方面。公正的教育政策要保證受教育者在以上三個方面的利益,讓受教育者獲得同等的發展機會、發展條件和發展水平,滿足受教育者對教育的需要和實現受教育者的最大限度的發展。

        二、教育政策公正的實現途徑

        教育政策是在一定時期內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制定的關于教育事務的行為準則。為了實現教育政策的公正,我們首先要保證政策制定參與者的參與公正,其次要保證政策內容的公正。

        (一)參與主體的參與公正

        政策的制定是一項繁復的工作,目前,中國的政策制定比較關注民主性,強調多元主體參與政策的制定。教育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公益事業,其發展狀況將直接決定國家的未來。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政策利益相關人員的參與,只有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參加政策制定過程,政策的出臺才能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

        人都是會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來考慮問題,為了保證教育政策的公正,教育政策制定的參與者必須保持一顆公正之心,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從多方面考慮問題,爭取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合理的參照意見。

        (二)政策內容的公正

        教育政策是人們進行教育活動的行動指南,公正的教育政策有利于教育活動的公正。為了保證教育政策內容的公正,政策制定者必須遵循平等原則和補償原則。

        1、平等原則

        平等一直以來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追求同質的平等,認為人人生而平等。這種同質的平等觀是與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相對的。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平等的觀念也日益有了更為廣泛的內涵。現在,差異的平等觀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差異的平等觀承認人與人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只要個體能獲得適合自己的發展就是真正的平等。這種差異的平等觀讓人們對平等的認識向前邁了一大步。

        教育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平等原則,以便實現政策目標,發揮政策作用。在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政策的制定要按照同質平等觀的要求,保證受教育者獲得同樣的教育機會;在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政策的制定要按照差異平等觀的要求,保證受教育者獲得適合自己發展需要的條件和結果。

        2、補償原則

        教育是一項公益事業,它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教育政策為了實現公正,必須考慮弱勢群體的利益。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助推器,是社會和諧的安全閥。教育政策應該以公平作為自己的目標,保證教育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階層之間的相對公平。[3]

        我國是一個地域廣闊、發展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教育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教育政策應該考慮這些不平衡的現實,遵循補償原則。補償政策是政府對處境不利人群(弱勢群體)實施的特殊政策,其目的是使其在原則上享受與別人同樣的教育權。[4]

        (1)城鄉之間

        城市教育事業的發展明顯快于鄉村的教育事業,有的城市正向教育現代化大力邁進,而一些鄉村地區連基本的入學率都不能保證,更不用說教育的大力發展了。我國的教育政策長期以來以城市作為政策制定的依據,沒有考慮廣大農村的現狀,讓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雪上加霜。

        為了保證教育政策的公正,教育政策在內容上必須體現對農村的關注,補償農村弱勢群體的切身利益,讓農村的孩子們獲得同樣的教育發展機會。補償原則的遵循可以用政策來彌補自然存在的差異,這也是政策的作用之一。

        (2)區域之間

        我國的經濟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快于西部內陸地區,這種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就相應地造成了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東部地區的教育事業經費充足,可以吸引優質的師資力量,其教育質量明顯優于西部地區。教育政策在制定中總是“一刀切”,有些政策對東部地區有利,對西部地區就是揠苗助長。

        為了保證教育政策的公正,教育政策在內容上必須考慮區域發展的不平衡,體現政策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適當地補償西部地區、欠發達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這種補償是為了教育的公平發展和社會的和諧,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一種方式,應當得到全社會的認可。

        (3)階層之間

        階層是社會人群的一種人為劃分的結構,它反映社會人群的社會地位、資本狀況等。城市居民、農村居民內部因為收入、財富、權力差異等原因而導致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等,這種不均等會加大教育的不公平階層之間的教育。有些人竟然利用權或者錢在教育領域進行交易,謀求教育資源的最大化。

        為了教育的公平,教育政策在內容上必須考慮階層之間的差異,補償社會弱勢群體。高校中關于貧困生的一些政策可以說是補償原則的表現,這些政策讓貧困生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保障了他們的學習權利。

        公正是教育政策的倫理訴求,只有公正的教育政策才可以真正地發揮政策應該具有的作用,才可以促進教育的公平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為了實現教育政策的公正,教育政策的參與主體應該保持公正的意識,力求制定公正的教育政策。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政策分析與當前教育政策熱點問題[J].復旦教育論壇,2003,1(1):29-32.

        [2]施修華.學校教育倫理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99.

        第2篇:教育政策論文范文

        關鍵詞:刑罰執行 社區矯正 經驗借鑒

        中圖分類號:DF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2-082-02

        國際社會上,很多國家以及學者們都普遍認為社區矯正是由社區治療發展而來,并且也是作為與監獄刑罰相對應的一種刑罰執行方式。西方國家在社區矯正始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自2003年7月開始試點,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及公安部和司法部2012年1月聯合頒布的《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社區矯正是指:在社區中,特定國家機關在法效時間內并由相關社會團體和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協助,就符合特定條件的罪犯的心理以及行為惡習協同對其進行矯正和教育,以使犯罪人能回歸社會為刑罰執行的目的的一種非監禁類刑罰執行活動。在這個規定中也暗含了其5個關鍵特征:(1)作為刑罰執行方式的一種,它屬于非監禁類的刑罰執行活動;(2)在對象上,被判處管制、緩刑和假釋這三類人才適用;(3)參與對象主要為社會團體、民間組織以及志愿者們;(4)其適用的對象的客體是針對特定人員的犯罪心理以及其行為惡習進行;(5)目的上符合恢復性司法的要求,使罪犯能更好地回歸社會。

        一、社區矯正在刑罰執行中的價值分析

        刑罰執行具備著法治的特性,又有社會性的特征,在刑罰的執行過程中,社會力量的介入尤其是社會工作者的大量出現,還有共同體意識的發展,也促使了社會化過程地不斷深入。在社會支持的條件下,社會環境和其自身的條件成為能否對犯罪人進行有效管控的重要渠道。研究表明,罪犯在社會化的社區矯正過程中可以極大地緩解罪犯與社會之間的緊張關系和不同層度地化解其間的對抗因素,可以促進罪犯回歸社會,也節約了國家司法資源,更是體現出了其在刑罰執行方式改革中成為一種內在所需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使其非常有利于對罪犯進行日后的教育改造,讓其更好地回歸社會。

        (一)符合刑罰目的及初衷和恢復性刑事司法政策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恢復性司法興起,其深層內涵就是以治本又治標的理念在罪犯和被害方中間,積極建立起一種對話關系,并在刑事責任上讓犯罪人主動承擔,以尋求得到被害方的諒解,從而化解雙方的沖突,最后達到化解矛盾的目的,同時積極讓社區等有關方面參與到糾紛處理中,以修復被破壞了的社會關系,性質上則是屬于一種替代性的司法刑事政策和活動。

        (二)有利于對刑罰資源進行再次合理分配和利用

        社區矯正在我國的實施,加速了我國刑罰執行從監禁刑進化到非監禁刑的躍進。據統計,2002年,就全國監獄執法這一項的支出就達到144億元,每名罪犯的年平均費用就有9300多元,社區矯正作為一種非監禁的刑罰執行活動,是對監禁刑罰的一次大變革。由于犯罪發端于社會,加上監禁刑本身存在的缺陷,社區矯正既能緩解社會矛盾,又能促使刑罰司法資源得到進一步地合理配置和利用,同時還緩解了司法部門和機構的司法實踐活動的緊張狀況,又完善了因刑種制度設計存在的不合理出現的結構問題,同時更好地提升了非監禁刑的運作機制,優化司法實踐中的刑罰執行結構,進而促使刑罰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分配。

        (三)是對刑罰執行方式和手段的擴充

        社區矯正自身即作為一種刑罰執行方式,雖然也帶有刑事懲罰的屬性,但畢竟與監禁自由刑相區分,因而從刑罰執行方式以及手段上,其又給予了司法活動一個更為廣闊的選擇空間和范圍。

        (四)有利于體現大國的國際法義務

        根據《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第61條的規定:“囚犯的待遇不應側重于把他們排斥于社會之外,而應注重他們繼續成為組成社會的成員。”而在《北京規則》中,條文1.3也規定:“應當充分注意采取積極措施,這些措施涉及充分調動所有可能的資源,包括家庭,志愿人員和其他社會團體,學校和社區組織,以促進青年幸福,降低了干預的必要性,并在他們觸犯法律時對他們加以有效、公平及合乎人道的處理。”除此之外,已頒布的《東京規則》第112條中還規定了:“擬促進社區在更大程度上參與刑事司法治理工作,特別是在罪犯處理方面,并促進在罪犯當中樹立對社會的責任感”。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推行社區矯正其實就是對這些規定的一次呼應,這些舉措恰又體現了我國正在積極融入國際化中,并積極履行自己的大國義務和責任。

        二、域外國家在社區矯正方面的成功經驗

        (一)域外國家的實踐

        美國在社區矯正制度的探索和實踐歷史有160多年,其國內的社區矯正理論已很成熟,體制也很健全,諸如審前轉處、緩刑、居住方案、重歸社會措施以及假釋等等都取得了不少成就。而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以后,中間性懲罰的理論也開始出現并不斷發展,如社區服役、賠償、家庭拘禁和間歇監禁等就在這個r候確立的,這些也正被公認是社區矯正制度發展的一個新界點。在德國,公益勞動則是社區矯正的另一個代稱,而社區服務也是作為罰金刑的替代制裁措施,以及在其他不同的刑罰措施情形下可以作為附帶來規定。而在東亞的日本,其刑罰矯正制度的發展卻以罪犯社區處遇的廣泛開展作為為其開始的標志。其中,日本的罪犯矯正處理設施又可以分為設施內處遇、社會內處遇兩個大分支,而社會內處遇才是其社區矯正措施,其中包括了緩刑、假釋和罪犯釋后安置三個情形。兩者相互配合,也為其本土的矯正犯改造提供了一個制度上的保障。此外,法國、加拿大、意大利在社區矯正實行和改革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對其國內的刑罰執行發揮過重要作用。

        (二)域外國家的經驗總結與借鑒

        國外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社區矯正的理論和實踐中所取得的不同成就,對于我國社區矯正的制度建設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也有很高的借鑒價值和意義。

        1.有高素質的矯正隊伍。在日本,其民間志愿者要經過嚴格選拔,并且還需要有健康的身體條件,以及對社區矯正事業懷有熱枕,還必須是社會上已取得一定威望的公眾人士;而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歐美發達國家,社區矯正的工作者還要求有比較高的文化水平,比如學歷程度等。

        2.矯正措施既種類繁多又形式多樣。為了實現矯正目標和應對矯正對象的個體差異,歐美發達國家積極探索并開拓矯正措施的種類和形式,并由國家法律進行確認,形成國家意志推行,而且現已形成系統又完整的一套法律制度,為社區矯正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至高無上的法律保障。

        3.政府財政為其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歐美發達國家為順利又有效地施行社區矯正,設立了專門的財政資金以解決實踐中對物質和經濟的需求。

        三、我國社區矯正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社區矯正工作的社會基礎薄弱,社區建設滯后

        社區是以“一定的地理區位為基礎的,具有共同意識、共同利益和歸屬感的人類生活群體。基本構成要素包括:一定的人口、地域、社區設施、社區組織與規范以及一定特征的社區文化”。就中國目前的狀況而言,社區建設、社區功能存在嚴重缺失,特別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正在發生變化,城市人口流動大,人身依附性小,社區矯正工作困難重重。另外,人民群眾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不自覺地將罪犯與“蹲監獄”“坐大牢”等聯系在一起,導致很多群眾對社區矯正的認知程度不高,參與意識不強甚至有抵制情緒。

        (二)社區矯正工作主體難以滿足工作需要

        目前,矯正隊伍缺乏專業的執行人員,甚至從事社區矯正工作的人員都很少,社區居民普遍缺乏參與意識,沒有參與積極性和熱情,即使作為承擔社區矯正主要職能的司法所,也存在人員數量不足、專業性不強、工作任務繁重等問題,難以滿足社區矯正工作的需要。

        (三)矯正工作的資金來源沒有完善的經費保障機制

        各地社區矯正工作明顯缺乏必要的資金,尤其是很多村(居)民委員會經費更是捉襟見肘,加之矯正措施種類單一甚至缺乏必要的公益勞動項目,使得社區矯正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社區矯正監管不到位

        近年來,我國適用社區矯正的案件一直呈上升趨勢,社區服刑人員越來越多,社區矯正監管工作面臨重大挑戰,實際工作中,檢察機關往往忽視了社區矯正工作中不作為行為的監督,對社區矯正各個執法環節的監督效果也不明顯。另外,社區矯正機構對社區服刑人員的分類和處理辦法大多根據犯罪類型和服刑長短制定,沒有針對性,類型化色彩濃重,對社區服刑人員缺乏科學的風險評估,沒有建立起結合其人身危險性、環境因素和其他可能性因素的詳細評估體系。

        四、我國的社區矯正制度的完善

        社區矯正雖已寫入刑事訴訟法,但無論在制度上還是實踐中仍然遇到了許多的問題和困難,必須盡快從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一)加強社區功能建設,加大社區矯正的宣傳力度

        社區作為矯正工作的載體,其建設好壞直接與矯正效果密切相關,必須完善社區及其功能建設。另外,法律上的價值判斷則往往取決于立法者所代表的主流意識形態,我國立法者既已以刑事基本法的形式確定了社區矯正這種恢復性司法,那么主流媒體更應主動宣傳,以使民眾盡早深入了解社區矯正的目的性,進而才能有效支持和參與。

        (二)建立高質量的社區矯正隊伍

        優化社區矯正隊伍結構,必須突出其專業性,可以從機關體制內遴選管理干部以及在社會上公開招聘專業人才。管理干部可以來自司法行政機關、法院和檢察院,這些人具備基本業務知識、工作經驗豐富、組織性強,可以勝任社區矯正的領導與管理工作。選拔法學、心理學、社會學方面的專業人員參與社區矯正小組并組織經常性培訓,以提高社區矯正效果。

        (三)創新矯正內容和方式

        只有科學的矯正措施才能實現社區矯正的目標,因此,必須推動教育形式的多樣化,社區矯正教育不僅要集體教育,更需個別教育;不僅要分類教育,還要分階段教育;不僅要勞動教育,更要思想教育和心里疏導。要根據社區服刑人員的風險評估,提倡社區矯正個案研究,提高矯正措施的針對性。

        (四)加強監管,建立科學的評估機制

        人民檢察院作為社區矯正的監督機關,應當采取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抽查相結合,對社區矯正的交付執行、執行變更、執行終止以及矯正過程中的不規范執法情形及時提出糾正意見和整改建議,涉及違法犯罪的依法查辦。通過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推動監管技術科技化,杜絕社區服刑人員脫管漏管現象的發生。通過建立社區服刑人員入矯基本情況評估、社區服刑人員危險評估以及社區矯正成效評估機制,提高社區矯正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⒖嘉南祝

        [1] 高銘暄.社區矯正寫入刑法的重大意義[J].中國司法,2011(03)

        {2} 李明.國外主要社區矯正模式考察及其借鑒[J].中國司法.2008(01)

        [2] 吳宗憲.社區矯正比較研究(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第3篇:教育政策論文范文

        摘要:丹麥的幼兒園對本國公民免收學費,幼兒園中實行混齡教育,幼兒園師生自主選擇園內課程,這使得丹麥的兒童在平等、互助、民主的環境中得到身心的發展。丹麥的這些幼教措施,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丹麥,是世界上社會福利最好的國家之一,在發展教育方面,丹麥政府更是不遺余力,奉行使每個社會成員在文化方面得到發展的文化方針。每年,國家稅收的13%被用于教育和科研,而丹麥總教育經費支出中光是學前教育就占到10.6%。丹麥的學前教育在教育體制、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等方面與我國有著顯著的不同。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零”上。

        一、“零”收費

        在丹麥,所有的普通學校都是免費的。丹麥人一生可以免費進入小學、中學、預科學校和大學接受教育。公立的學前班,不需要家長為孩子付費。私立的學前班,家長則需要為孩子繳納一定費用。國家初等教育條例規定,學前班歸教育研究部管理。丹麥兒童入托時,由家長向地方政府提出申請,由政府具體安排。托兒所和幼兒園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在經費的來源上渠道不同,公立托幼園所的經費由政府提供,私立托幼園所的經費則是由父母交納的,他們根據自己的收入情況為孩子支付相應的費用。例如,高收入的父母須付出一定的費用,而低收入的父母則可不付。托兒所和幼兒園不論是公立的還是私立的,都受到社會事業部的指導、社會安全法的保護。但是丹麥全國由政府批準的托兒位置數量有限,目前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公立幼兒園的缺乏—年齡在兩歲的丹麥兒童只有15%進入公立托兒所;約50%的3~6歲兒童進入公立幼兒園。找不到正規幼兒園的家長會選擇自己在家照顧孩子、把孩子送往私人開辦的家庭幼兒園等方式。

        “零”分組:丹麥學前教育的對象,是7歲以下的兒童。丹麥的學前教育機構總的來說,有三種:托兒所、幼兒園、學前班。丹麥的幼兒教育,教學節奏慢,反對將兒童分成不同的能力小組。自80年代中期以后,丹麥的學前教育實行的是混合年齡編班教育。在托兒所和幼兒園,不按年齡分班,而是以大帶小,讓年長兒童和年幼兒童一起成長。兒童從進學前班的第一周開始,就通過不同的形式,和小學一、二年級的同學一起接受教育,直到他們能適應學校的生活為止。在與年幼的兒童交往過程中,年長的孩子學習如何關心、照顧別人,學會分享;而年幼的孩子也體會著年長孩子的處事方式,學習如何與各種年齡的孩子交流。這樣,不同年齡的孩子都能發展自身的社會性。

        二、“零”課程

        丹麥學前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和基本權利,尊重兒童身心的特點與規律,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讓孩子身處其中自由的發展。在丹麥的學前教育機構中“沒有”課程,即沒有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組成的、或是有具體專業特點的(如:音樂、美術、舞蹈等)授的正式課程。所謂的教學,其實就是在一天中開展各種各樣的游戲和活動。丹麥的幼兒教師有很大的自,他們可以自行決定開展活動的內容和方式。孩子在一個絕對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他們在6~7歲之前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的幼教中都是罕見的。

        2.1托兒所

        托兒所招收的是0~2歲的幼兒。每個托兒所大概有30~40個孩子,每班孩子的數量在10個左右,教師1~2名。托兒所每天對外開放。在托兒所里,老師給孩子提供需要的活動場所和玩具,讓孩子自在地玩耍。

        2.2幼兒園

        幼兒園針對的是3~6歲的兒童,由于兒童在園時間長短不一,又分為全日制和部分時間托管。每個班配備3~4個老師,每班有20個左右的孩子。教師為兒童提供各種游戲材料、布置游戲環境,讓兒童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自由選擇材料,參加室內外游戲活動,既可以進行繪畫、泥塑,也可以進行折紙、木雕。

        2.3學前班

        學前班招收5~6歲的兒童,每天開放3~4個小時,每班約30名兒童,由2位教師負責。學前班都是附設在小學里,為兒童提供學前1~2年的教育。在這一階段依舊以一般的玩樂和各種發展活動為主,學生們沒有太多的寫作練習。藝術創造活動、智力活動、特別是游戲活動在兒童的學習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學前班,主要是為了讓他們適應學校這種新的社會環境,而不是意圖讓他們提前進入正規學習狀態。

        丹麥幼兒園的特色活動是它的表演游戲,通過文學藝術等活動來促進學前兒童的發展。老師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演奏樂器,目的不在于教會孩子什么,而主要是給孩子提供各種機會表現自己,通過這樣來發展他們的藝術才能。同時,老師和孩子們之間進行的讀圖畫書、朗誦、講故事等各種語言游戲,意在培養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兒童的交往能力。

        北歐氣候寒冷,但據統計,丹麥的人均壽命很高,這除了得益于良好的社會福利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重視戶外鍛煉。老師從兒童實際生活環境出發,選擇教育內容,根據兒童的知識經驗、興趣需要,設計教育活動,比如,滑雪、溜冰、游泳等都富有極強的挑戰性,深受兒童的喜愛。安排這些活動,能夠鍛煉兒童的體魄,增強兒童的體質,培養兒童的探險精神和勇敢品質,保障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

        沒有教學的指標、沒有教學評估的壓力,老師和孩子在輕松的環境中寓教于樂。除了上述的游戲之外,還有日常生活活動、勞動活動、觀賞活動等等。教學活動的展開通常是圍繞某個有關日常生活的主題進行,如:節日、食品等。游戲采用綜合的形式,涵蓋了語言、戲劇、音樂、藝術、自然常識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安排室內外各種活動。

        丹麥的學前教育注重的是兒童心理健康和社會性的發展,沒有太多的技能練習(如:寫作練習)。事實證明,丹麥的學前兒童具有不錯的合作意識,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有信心表達自己的看法。

        當然,各種教學方式都有自己的薄弱之處,丹麥的幼教界認為:當前丹麥的學前教育在過于看重個人創造力和能力的培養,而對孩子基礎知識傳授方面做的不夠;對早期智力開發重視不夠;忽視教學活動系統性、規范性等等。總觀丹麥的幼兒園的“零”教育,雖然由于具體國情、教育理念不同,丹麥的學前教育體制、幼兒園經營模式都和我國的不一樣,但其學前教育的一些經驗和做法還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1)一個國家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從幼兒階段就應當采取措施,而這種提高應當是面向所有兒童的。正因為如此,關注弱勢群體家庭中的兒童才更值得政府和有關教育機構關注。所以,我們的幼兒教育應當充分的考慮到“增加各類兒童受教育機會”的問題。

        (2)從丹麥幼兒園的混齡教育,我們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借鑒它的理念,那就是:幫助兒童發展成人,教給每個孩子個人發展、人際交往和合作的技巧。現在我國的家庭形態,多是以“三口之家”為主,獨生子女的比率很大。因為家庭成員的人數少,孩子沒有機會能與兄弟姊妹一起互動,況且很多孩子課余時間還要上各種輔導班,與其余孩子接觸的時間有限,這些都讓孩子關于同齡人間交往的學習相對減少,因此,在進入幼兒園以至于小學這些小社會時,分享、輪流和等待對他們而言,都成了一種挑戰。“教學相長”在孩子的世界里也同樣適用,學習不僅只有在認知領域,在社會化、自我概念、情緒管理等方面都應該被重視。在混齡的環境中,強調孩子的人際互動關系,只有和諧的人際溝通模式,才能培養健全人格的孩子。混齡教育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教師要遵循最近發展區理論,既要為同齡或相似發展水平的兒童組織教育活動,也要為不同年齡或發展水平的兒童安排教育活動。

        (3)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和基本權利,尊重兒童身心的特點與規律。比起技能的獲得,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才是兒童發展的主要目標。目前,由于社會各行各業都競爭激烈,在我國的許多幼兒園存在著教學技能化的傾向,“學會了什么”成了評定幼兒發展水平的依據。這種不良的傾向,讓老師、家長、孩子都充滿壓力。壓力的指向表現為“社會家長老師孩子”,孩子作為壓力的最終承受者,其處境顯而易見。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就是在各種游戲活動中成長的,這也是他們的基本權利。所以,我們在面對社會壓力的同時,還是應當多考慮一下孩子的需求,遵循孩子發展的規律,在選擇教學游戲和設計教學活動中,不要功利性太強,要為兒童提供健康、輕松、豐富的活動內容和活動環境,以滿足兒童多方面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第4篇:教育政策論文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策略 調整 優化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堂是比較重要的“戰場”,而每一節課程的40分鐘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各種變化,了解學生的成績動向、能力發展方向等,選擇合理的教學策略實施,讓學生在正確的道路上,獲得語文能力的鞏固和知識儲量的增長。在此,本文主要對調整與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展開討論,并且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以此來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一、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重視對學生的因勢利導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雖然是比較基礎的學習階段,但對學生的將來具有很大的影響。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一味地應用灌輸式教學,而是要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必須重視對學生采取因勢利導的方法,促使學生完成階段性內容學習的同時,還要獲得更大的能力提升。

        首先,在因材施教方面。任何一個班級都存在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的差別,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學習模式、思維模式、個人理解等因素,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差異化的教學要求。例如,在學優生方面,必須掌握基礎的知識和內容,同時要進行拓展性的訓練,發揮個人的學習長處,積極完成“揚長避短”的學習目標。在學困生方面,要求學生充分的掌握好基礎的詞匯、內容、言語表達方式,等等,將學生的成績逐步提高,促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在中等生方面,則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觀察是否要繼續保持,是否要進行提升訓練,等等。在三個群體學生獲得進步后,再進行下一個目標的提升和訓練,為課堂教學的提升打下基礎。

        其次,在因勢利導方面。小學語文課堂是一個多元化的課堂,語文科目所表達的主觀性較強,客觀上的標準雖然很多,但并未表現出硬性的規范特點。為此,因勢利導在實施的過程中,對學生成績和能力的把控,要進一步的提升。例如,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積極的時候,千萬不要打斷,而是要“借題發揮”,促使學生“一鼓作氣”的持續學習。當學生表現低沉的時候,不可一味地批評和諷刺,而是要積極地鼓勵,樹立學習的信心,與學生共同進步。

        二、創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建立和諧互助的師生關系

        對于小學語文而言,教師的引導作用和權威地位是不容忽視的。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各項能力都不高,必須在教師的幫助下逐步提升,而部分錯誤的思想則需要得到有效的糾正,否則會導致后續的教學出現嚴重的問題。但部分教師在以往的教學中,總是采取一些強硬的手段,雖然獲得了些許的教學成果,但總體上并不讓人滿意。為此,在調整和優化教學策略的過程中,需注重創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建立和諧互助的師生關系。

        第一,教師必須放低自己的姿態,不可給學生塑造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要不斷的親近學生,與學生進行多溝通、多交流,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之后不斷的糾正。第二,在建立和諧關系的過程中,教師要長期的保持。部分教師對情緒的控制非常不好,缺乏學生的信任,導致矛盾突出。該類教師必須改變自己的素養,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上的言語、行為等,必須照顧到學生的感受。第三,整體氛圍建立后,應進一步配合實施教學方案,幫助學生加強自我學習能力,加強與教師探討的能力,加強自我拓展的能力,促使40分鐘的“黃金教學時間”,能夠創造出最大的價值。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中必須要充分地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平等的教學氛圍,這樣學生與教師之間相互交流,提升教師的親和力,促進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效率的提升。

        三、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方式

        小學語文教學,絕對不能陷入到“枯燥無味”的惡性循環當中,應不斷地給學生增添新鮮的感覺,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培養強烈的學習興趣。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方式,是重要的調整與優化方法。當前的多媒體教學是主要的現代教學方法,所得到的效果,是業內比較認可的。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狐假虎威》一文時,教師可以直接讓學生觀看動畫片,從動態化的畫面中感受文章所蘊含的意味,并讓學生發表觀后感,讓學生談一談狐貍行為的錯誤之處,通過這種現代化的教學工具減少學生純文本認知的枯燥感,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文對調整與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展開討論,從現有的情況來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調整是很有必要的,而在調整與優化的過程中,則要選擇正確的方法來進行,不能過于追求速度,需不斷的鞏固,確保得到的教學成果能夠長期保持,確保學生能夠獲得長久的幫助。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整和優化的過程中,應避免給學生造成“突兀”的感覺,需要讓學生平緩的過渡到新的學習方法上,完成教學的良好轉變。

        參考文獻:

        [1]許東艷.試論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J].科教文匯,2015。(03):107-108.

        [2]郭艷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影響因素及優化策略[J].學周刊,2011,(05):77.

        [3]胡慶芳.優化課堂教學環節的實踐策略研究――以一節小學語文新授閱讀課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6):56-58.

        第5篇:教育政策論文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了解和學習基本原理、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陣地和主渠道,肩負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新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但是,由于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一系列問題,盡管老師和學生都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投入不少的時間和精力,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如下主要問題:

        (一)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當前仍有部分老師采用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單純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限制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導致老師一言堂。在課堂上,老師往往是在進行“獨角戲”表演,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了學生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就忘記的現象,同時也失去了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興趣。

        (二)教學方法陳舊。課堂中,教師往往采取“一部PPt演示文稿,一張嘴”,進行填鴨式的滿堂灌,不但會顯得枯燥無味、缺乏說服力,而且會使學生產生抵觸、逆反的心理,失去其育人的作用。

        (三)教學手段簡單。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使用的教學手段往往是黑板和粉筆,即便使用多媒體,但由于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水平有限,也僅僅是把教材中的文字內容放到課件中,課件制作質量不高。教學手段過于簡單,會使學生產生聽課疲勞,難以全方位地激發學生聽課的興趣,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單調枯燥,這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讓學生難以接受,從而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四)教學方式單一。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長期以來是以傳統的課堂授課的方式即灌輸的方式進行的,灌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需的一種方式,但是往往忽視了實踐教學等教學方式的運用。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教師要切實轉變觀念,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維護學生的根本利益,為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服務。在教學中,老師要善于創設情景,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愿學”。青年大學生具有好動、善疑、思維活躍等特點,教師在上課時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善于調動學生情感因素,使內容顯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理論的興趣,自覺地接受思想政治觀點。

        (二)改變“一言堂”,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多是采用一般講授法,也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按照講義或教材單方面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的方法,這是思想政治課最主要的教學方法。

        1、互動教學法。所謂互動教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師和學生都置于主體地位上,讓師生雙主體在教學過程中相互參與,相互激勵,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和相互統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還應當是學生學習的助手,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使教與學成為動態的、發展的、富于個性化的創造過程。要以學生為中心,擴大學的活動,多讓學生做一些開放性的練習,以形式多樣的小組活動和個別交談,來代替原來的老師嚴格控制的課堂。每節課的開始,可以安排一位或多位同學根據上節課的內容自編自演對話、短劇或故事,這就促使學生在課外自覺練習、模仿,準備的過程就是對知識的鞏固消化過程,是寓教于實踐的過程。也可以進行師生角色互換。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經過充分的準備,上臺講授部分內容。讓學生參與教學環節,可以啟發誘導學生自覺學習、積極思考、主動實踐。

        2、反思性教學法。反思性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及其所依據的觀念、教學結果、教學倫理、教學背景,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從而不斷提高自身主體性的過程,也是教師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與教學目的、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反思性教學法可以采用聽課觀摩、教學過程錄像回放、多名任課教師討論的方式進行。可以在觀摩其他任課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服人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找到自身與他人的差距,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能力。利用錄像回放可以找出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合理優化課堂教學進度,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過多名任課教師集體討論,可以及時發現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集思廣益找出解決方法。

        (三)積極運用教具和現代媒體演示法。課堂講授的理論知識具有一定抽象性,教師在講授理論時,如果能運用直觀教具進行演示,增強教學直觀性,使學生獲得相應的感性認識,對于增強教學效果很有幫助。電影、幻燈、錄像、特別是計算機多媒體是當今電化教學的先進教學工具,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結合教學內容,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觀看一些電影、電視、錄像或相關片斷。通過多媒體設備可組織大量材料,圖文聲像俱全,能多層次、多角度形象地反映內容,充分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使理論認識與感性認識相結合,容易激起學生興趣,便于學生深刻掌握理論知識。

        (四)組織社會實踐教學。把抽象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論與生動具體的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助于改變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偏見,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就是在完成思政課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具體實踐途徑,達到對思政課課堂上學習的基本理論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吸收、內化,實現對思政課基本理論、原理的應用,從而進一步樹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辯論賽。采取辯論賽的形式,讓不同院系、不同專業的學生組團進行辯論,可以促進他們在活動中主動學習,鍛煉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口頭表達的能力、思辨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可以與學生處、學生會、學生團體協調,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如演講、書畫展、圖片展、攝像、征文等,寓教育功能于趣味性,可促進學生自覺強化、鞏固所學知識,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

        3、參觀考察。根據理論教學內容安排,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參觀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具體地區或單位的具體情況,并思考解決問題。參觀考察后要撰寫觀后感和調查報告。

        4、調查研究。結合課程選擇社會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如留守兒童、校園文化、青年價值觀、社會道德等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通過接觸社會、探討社會、適應社會、改造社會來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調查結束后,每個學生要提交一定字數的調研文章。

        5、社會服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區服務、企事業單位服務,為殘疾、貧困者獻愛心活動,參加法律咨詢,參加抗災救災以及義務生產勞動。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切實的鍛煉,把他們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并能服務社會,在實踐過程中檢驗所學的理論。

        (五)創新考核評價體系。考核評價是對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隨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不斷深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評價體系已不能適應實際發展的需要,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也要求考核評價機制做出相應的調整。在探索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過程中,應對“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考核方式作出改革。反映學生綜合能力的“小組論文+小組答辯”等形式破除了學生在傳統考試方式下“考試機器”和“知識被動接受者”的角色,使考核成為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的又一環節。

        (作者單位:平頂山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王歡.試論反思性教學法在高校《應用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時空,2009.6.20.

        第6篇:教育政策論文范文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學 審美教育 整體性策略 階段性任務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可以說,語文教學的本質,應當是審美化的教育。語文學科本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美學因素,語文教學如果能夠遵循學科的自身規律,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喚起學生審美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激情,那就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自信,優化語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而且對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其健康個性和健全人格、構建充實而崇高的精神世界,都具有多側面全方位的重要作用。

        一、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整體性策略

        高中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應以初中的語文學習為基礎,積極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審美感知力、審美想象力和審美創造力。這是一個系統性的整體工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引導學生發現美、感知美。

        高中語教材中文質兼優的佳作比比皆是,也不乏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具有豐富的美的因素。因此,要引導審美的主體――學生有所發現。文學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會生活的語言藝術,人們總是憑借作者所描述的藝術形象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把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顯現在自己腦里,獲得直覺的形象感知。如在《祝福》的教學過程中,對祥林嫂這一形象,可從她的烏裙、藍襖、月白背心、臉上的表情、眼神等的變化,從她抗婚磕頭、捐門檻等行為,以及喪夫失子后的“我真傻”、“人死后,到地有沒有魂靈”之類的語言等表象,產生對她的深深同情,由此在感性上生發對造成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社會的憎恨的美學意義。因此,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從文學作品中所提供的“形”中發現“美”、感知“美”。

        (二)引導學生鑒賞美、理解美。

        鑒賞就是要在形象感知的基礎上進行思索和分析,進一步領會作品所蘊含的意義。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所講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事件進行準確的分析和評價。如《祝福》中,祥林嫂為何在祝福中死去,她的悲劇遭遇因何產生?如果我們引導學生從魯四老爺的所作所為、賀家堂伯的驅趕、柳媽的解脫之計等展開聯想、思索,分析這與造成祥林嫂悲劇有哪些因果關系,便會使學生認識到封建制度、封建禮教便是扼殺祥林嫂的罪魁禍首。這便由感性認識進入理性認識,實現認識過程的一次飛躍。

        (三)引導學生創造美、表現美。

        文學作品是以優美的文字,通過各種修辭手段表達強烈感情的產物。在教學過程中,應把這種感情化為學生的強烈情緒活動,使學生的心理處于沖突而又渴望得到解決的狀態,并撞擊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在形象感知、審美判斷的基礎上,產生出對社會、人生的某些感悟,使自己的心靈不知不覺地得到升華,產生創造美、表達美的強烈沖動。如在《藥》中,魯迅先生以他獨特的視角、深邃的洞察力,苦澀地發現百孔千瘡的舊中國存在著“看”與“被看”兩種人物的對立關系,在“看”與“被看”的關系中,滲透著魯迅先生深刻的人生體驗。這樣的閱讀必能挖掘出作品更為豐富的藝術審美價值。

        通過引導、聯想、想象,學生便會從文學作品中、從生活中發現美、體驗美,辨別美,并為表達美和創造美提供堅實的基礎。這便是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

        二、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階段性任務

        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新教材突出了審美觀照下的人文精神陶冶,把認知活動和情感體驗有機整合在教材中。因此在操作層面上講,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具有較為明顯的階段性任務。

        (一)突出審美感知力培養的高一階段。

        高一是學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由少年期進入青年期,心理趨向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發展的過渡階段。在語文學習上,既要消化課文中所涉及的知識,還要變作者的認識為自己的認識。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從整體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這就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審美對象和更深入的審美活動,并對其感性認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性認識的發生離不開審美感覺和審美知覺。學生首先要對課文中意象的色彩、形態、聲音、節奏等單個屬性產生感覺,進而在頭腦中將其單個屬性整合為統一體,在整體上把握意象。這種由單個到整體的變化,就是由審美感覺上升到審美感知。此時,應利用新教材與初中銜接的優勢及現代和古代散文為主體的教材資源,著力于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重點放在體味文章意義、意境和情味上,逐步優化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只有在高一突出了審美感知力的培養,學生才會在頭腦中儲存下大量的表象,積累初步的審美經驗,具有審美想象的原料,具有豐富的審美想象,為高二的文學作品鑒賞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突出審美想象力培養的高二階段。

        加強審美想象力培養是高二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通過高一的學習,在全面感知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拓展、豐富意象的需要。高二教材以現當代中國文學作品為主,兼顧傳統戲曲和影視文學,選讀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主要時期的代表作家、作品。這就為集中進行審美想象力的培養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巧妙聯系同一作者的類似作品去強化感受,適當用某作家的作品來補充另一作家的作品,自覺而自然地融入自身的見聞感受,甚至是跨時空的、跳躍性地重組積累的意象,以幫助學生探幽發微,形神兼備地領會作品的意象及深層意蘊。隨著審美想象的豐富,學生潛在的創造思維會逐漸上升到意識表層,為培養理性思維及審美創造力創造條件。

        (三)突出審美創造力培養的高三階段。

        第7篇:教育政策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高校,貧困生,資助

         

        1993年國務院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指出:積極推進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的招生收費改革和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逐步實行學生繳費上學,大多數畢業生自主擇業的制度。此后,上大學免費制度在我國逐漸成為歷史。近些年我國城鄉居民以及行業之間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高校學費也日漸增長,高校貧困生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據有關部門統計,1996年全國高校貧困生大約有幾十萬,1999年有100萬,2006年有400多萬。2009年達到了527萬,占全部在校生總人數的23.06%;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有166.1萬,占全部在校生總人數的7.27%。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高校貧困生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一、高校貧困生問題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近幾年陸續出臺了一系列資助貧困生的措施

        2007年《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及其配套辦法頒布實施后教育管理論文,國家在高等學校初步建立起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等“獎、貸、助、補、減”有機結合多元混合的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體系。

        1.國家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

        中央設立國家獎學金,用于獎勵高校在校生別優秀的學生,每年獎勵5萬名,標準為每生每年8000元。中央和地方共同設立國家國家勵志獎學金,用于品學兼優的家庭困難學生,資助面平均約占全國高校在校生的3%,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5000元。另外專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設立國家助學金,資助比例約占全國高校在校生的20%,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2000元。

        2. 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

        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是由政府主導、財政貼息、財政和高校共同給予銀行一定風險補償金,銀行、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共同操作的,幫助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支付在校學習期間所需的學費、住宿費及生活費的銀行貸款。助學貸款是信用貸款,學生不需要辦理貸款擔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諾按期還款,并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勤工助學

        勤工助學是指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利用課余時間,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活動。國家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參加勤工助學的學生,參加勤工助學的學生工作時間原則上每周不超過8小時,每月不超過40小時。按月計酬的崗位以每月40個工時的酬金原則上不低于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制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計酬基準,可適當上下浮動。按小時計酬的崗位每小時酬金參照學校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規定的最低小時工資標準合理確定,原則上不低于每小時8元人民幣。

        另外國家資助政策體系還包括“綠色通道”、學費減免、國家助學貸款風險補償、校內無息借款、校內獎助學金和特殊困難補助等。

        國家資助政策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貧困生家庭的經濟負擔,緩解了貧困生因較高學雜費造成的生活壓力,基本保證了他們順利完成學業。資助政策讓貧困生強烈地感受到黨和政府的“以人為本”的教育關懷理念,增強了他們為人民服務,報效社會的感恩意識。據筆者做的一份關于關于貧困生的調查顯示,70%以上受資助的貧困生對國家資助政策表示滿意。

        二、我國貧困生資助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

        但是,目前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教育管理論文,仍然停留在“無償資助為主,有償資助為輔”的階段。國家助學貸款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發揮,貧困生參加勤工助學的積極性不高,對國家助學金的依賴性心理較重,貧困生自我脫貧的“造血功能”不足,另外國家資助政策在具體落實時也存在偏差,這些都需要進行改革和不斷創新,從整體上看,目前我國貧困生資助政策存在以下幾個較為普遍的問題。

        第一,貧困生認定存在問題。

        教育部、財政部在1993年的《關于對高等學校生活特別困難的學生進行資助的通知》中提到,所謂貧困生,是指國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中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教育費用,或支付教育費用很困難的學生。高校在向新生寄送錄取通知書時,同時寄送《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在每學年結束之前,也向在校生發放此表。主要內容有兩項,一項是家庭成員情況,要求填寫職業、年收入和健康狀況;另一項是影響家庭經濟狀況有關信息,內容有家庭人均年收入狀況、家庭遭受自然災害和突發意外事件以及家庭成員身體狀況、失業情況等。如果學生能夠如實填寫上述內容,學生家庭所在地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能夠負責任地實地考察后加蓋公章予以確認,貧困生的認定應該不成問題。事實上,很多學生不實事求是地填寫信息,再加上民政部門把關不太嚴格,致使學生入校或開學后虛假家庭情況調查表如雪花般飛往學校,給貧困生的認定工作帶來困難,畢竟學校也沒有條件去學生的家鄉逐一做調查。據筆者做的調查顯示教育管理論文,65%的學生都認為自己周圍有虛假的“假貧困生”。

        另外貧困生資助程序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大部分高校在貧困生認定中采取名額分配的方法,學校將總名額按人數分配到院系,院系再將指標分配到班級,沒有按照所在班級的實際貧困生數進行資助。這樣勢必造成資源分配的不公,結果使得原本不需要資助的學生得到了資助,而較多貧困生的班級卻很多人得不到資助。

        第二,勤工助學崗位缺乏,學生勤工助學的收入偏低,報酬未按國家規定執行,校外勤工助學的資源開發不足。

        據了解,很多高校勤工助學的工資每月每生大約200元,有些甚至低于這個數,遠遠低于國家規定的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制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標準。并且勤工助學的崗位技術含量較低,大多為衛生清潔崗等“勞務型”崗位,未能充分發揮學生專業優勢和自身特點,因而學生參加勤工助學的積極性不高。很多高校還引進了物業公司管理校園,也與勤工助學的學生形成了“爭飯碗”的局面。目前貧困生勤工助學主要利用的是校內資源,豐富的社會資源還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第三,貧困生雖然獲得了物質資助,但缺乏必要的心理救助。

        調查發現貧困生普遍存在心理自卑現象,很多貧困生的金錢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發生扭曲,自我調控、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差。貧困生在接收物質救助的同時,精神上卻無法脫貧。大部分高校都設有學生心理咨詢室,但因貧困前來尋求心理救助的人寥寥無幾。貧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缺乏穩定的機制保障,很容易造成有事臨時解決,沒事無人過問的被動局面。2007年發生的云南大學馬加爵殺人案便是貧困生心理問題引發的典型案例。

        第四,目前我國的貧困生資助體系缺乏全社會的參與。

        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還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不斷地摸索教育管理論文,令人可喜的是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在逐年提高,2009年達到了12231.09億元,比上年增加了0.26個百分點,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8542.30元,比2008年的7577.71元增長12.73%。2007年國家推行的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制度也為千萬貧困學生帶來了免費接受高等教育的福音,可以預見將來免費學校免費專業的覆蓋面一定會繼續擴大。2006年教育部設立了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現在很多高校都設立了學生資助辦公室,建立了貧困生檔案,并成立了評定貧困生的監督機構,這些都是積極有益的探索。

        三、結語

        資助優秀貧困大學生成才是我國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的實現,促進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構建和諧校園,創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貧困生資助政策體系是一個長期、規范、系統的制度設計,是治本之策、長遠之計。在國家政策的有利扶持下,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未來的資助貧困生政策會更加程序化、法律化和制度化,一個健全完善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實現。

        [參考文獻]

        [1]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資助政策執行情況[EB/OL].教育部網站moe.edu.cn/.

        [2]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網xszz.cee.edu.cn/.

        [3]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Z]. 國發[2007]13號,2007.

        [4]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Z]. 教財[2007]8號,2007.

        [5]陳至立.在全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會議上的講話[Z]. 2007-5-16.

        [6]周濟.加強領導細化管理狠抓落實——在全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會議上的發言[Z]. 2007-5-16.

        [7]陳艷.當前我國高校貧困生界定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文教資料,2008.

        [8]崔艷菊.吉林大學貧困生資助研究[D]. 吉林大學,2009.

        第8篇:教育政策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如何實行有效教學應從課前精心備課、提高教學過程的有效性、課后及時反思、建立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評價體系及提升教師專業素質五個方面做起。

        隨著高中新一輪課程改革逐步向縱深發展,我們把目光聚焦到了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一一課堂:為什么先進的教育理念難以真正落實?為什么“三維”課程目標仍然游離于我們的教學表面?為什么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逐步走向形式主義?為什么我們的老師仍然很累、我們的學生仍然很苦?等等,種種潔問最終集中到了一個話題—“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國內有效教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其實就是伴隨著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腳步開始走進我們的視野。筆者結合近年來的學習和思考,擬就“什么是有效教學”、“為什么要追求有效教學”以及“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實現有效教學的策略”等三個方面加以探討。

        一、概念的解析—什么是有效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指出: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和發展。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從學會到會學;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想學到樂學。

        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它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衡量教學的有效與否并不是指教師的教學態度是否認真,也不是指學生的學習是否努力,而是看三維目標的達成度,看學生能學到什么或者學得好不好。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當前,在人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作為一種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內涵豐富的教學,教師們對于有效教學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解,但是歸結起來不外乎這樣幾個維度:

        首先,從兩個不同角度看:一是作為一種教育教學理念,是在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觀等教育教學理論下提出的一種教學思想,是課堂教學行為的指導;二是作為一種教學策略,給課堂教學提供一系列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方式和方法,使課堂教學更具有科學性和可測性。

        其次,從有效教學的要求看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我們課堂教學永恒的目標,即實現有效教學;第二個層次應該是課堂教學更高的追求—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

        第三,從教與學的過程看,包括教師有效的教和學生有效的學。教師“有效的教”指的是促進學生學的教,它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間接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達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進是立竿見影的,能夠即時顯現的;間接促進是著眼于長遠的。相對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長效,這兩種效果要同時兼顧。學生有效的學習指通過學習學生獲得了進步與發展。

        二、時代的呼喚—為什么提出有效教學

        (一)學校教育的客觀需要

        在經濟學領域、企業注重的是經濟的效益。與企業追求經濟效益一樣,學校也追求教學效益。追求教學的有效性,不是這次課程改革的專利,從有學校教育以來,課堂教學的效益就應該是學校教育必須注重的。因為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而學生發展的需求是無限的,作為學校教學的基本形式,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信息、鍛煉提高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渠道。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施教,效果則可能截然不同,其差異的關鍵在于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提倡有效教學,對貫徹新課程理念,克服課堂教學“形式化”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現狀的迫切要求

        目前在基礎教育課堂教學中,無效或低效的現象普遍存在,學校為了追求成績、升學率,那種“片面的、短視的”傳統的教學效益觀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不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可以說,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

        (三)課程改革的題中之義

        按照我們這次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教學,其核心是反對低效的教學,追求最大教學收獲的教學。是在有限的空間、時間和資源狀態下追求最大的教學收獲的教學,是綜合利用各種策略與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的有效性的教學。

        三、策略的探討—如何實現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有效教學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學習中學生學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學都必須追問和考慮的。”課堂教學既體現了教師的素質,也體現了教師的智慧。如何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學科的課堂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效果,這是新課程背景下每位思想政治教師都必須思考的現實問題。

        (一)課前精心備課是有效教學的基礎

        政治學科獨有的與時俱進的的特點,使我們的教師在備課時要付出更大的精力,而我們的備課要素相比于其他學科也更加豐富。備課也應該講求效益,實現“有效備課”。政治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至少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1)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鉆研教材、篩選時政,精選、整合有效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前提,是決定著“有效教學”的理想能否兌現為課堂教學實踐的關鍵因素。教學內容的精選、整合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認真鉆研教材是精選、整合有效教學內容的基礎和前提。新教材是課改理念的文本體現和載體,需要每一位教師去認真研讀、感悟、領會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分析教材所滲透的學科思想、方法,體會新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只有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和把握教材,才能為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提供可能。

        教材內容并不等于教學內容,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新的教材觀強調要按照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對教材科學地使用或“再度開發”,要用好、用活、用實教材。

        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據學生的實際,考慮學生的知識背景,或根據教學的需要,或針對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處,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化難為易,以簡馭繁,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用活,體現在解放思想、勇于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用實,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實際和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學得主動、扎實,富有成效。

        ②合理整合社會熱點和學生生活中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在“課程資源”視野中,有效教學既包括對教材的“再度開發”,“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也包括對“網絡資源”、“現代教育技術”、“社區資源”等所有可資利用的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2)按照新課程理念,備好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這次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在這樣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高中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既有強烈的求知欲,又有較強的批判意識,因此,教師必須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課堂仁要真正能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一天的課堂上來,備課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等情況,既了解一般情況,又了解個別差異。我們可以根據他們在以往學生知識水平、能力來分析哪些知識點是學生容易掌握的,這樣的知識點就只需要點到為止,否則需要詳細的介紹和指導練習。

        (3)制定全面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能。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一與把握越好,并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

        高中政治新課程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三維目標在課程實施中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只有注重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維教學目標,才能提高目標達成的有效度。

        (二)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效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核心環節

        首先,有效“講授”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教師講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可能不容易使學生充分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使學生處于被動的靜聽狀態,單調乏味,如果內容過多或過長,就極容易使那些注意品質不佳、記憶力差的學生少有獲益。傳統的教師講授難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總是源于某種過度的、不恰當“講授”。但是,無論教學如何改革,“講授”仍然作為“有效教學”的一條有意義的教學方式顯得至關重要。我們認為,課程改革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但是并不完全排斥教師的“講授”,而是對教師的講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實,一直以來,好教師總是那些善于“講授”的教師,好的“講授”也總是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 其次,有效“提問”與“傾聽”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于教師能否有效地“提問”和“傾聽”。

        “提問”作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師將關注的焦點從教師轉移到學生身上。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而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有效提問的關鍵在于“問題”的有效性。只有那些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只有那些學生通過思考和研究能夠解決的問題,才能使學生有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只有那些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通過學習都能夠得到發展和提高。另外,“問題”的有效性還在于提問方式的選擇,思維的深刻、問題的語境等等,都能決定它是否會被學生理解為一個問題,會被理解成一個怎樣的問題,會通過怎樣的方式去思考和研究。

        有效教學還意味著教師要善于耐心地傾聽學生的聲音,關注學生的想法。在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追問、補充學生的回答,讓學生感到教師一直在關注問題的進展,這樣會自然而然地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善于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教學的資源。其實在聽課中我們發現,許多課堂中生成的亮點,就是教師在有效傾聽的時候發現并運用個人的教學機智實現的。

        最后,師生互動是有效教學的關鍵。課堂是主戰場,因為有效教學的理念最終要落實到課堂上,課堂上的有效才是最終的有效,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摒棄他們或隱或顯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漠然,使教學活動成為師生互動的過程。

        (三)及時進行課后反思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當完成某一課時的教學任務后,總有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方面,這就需要及時和不斷的反思。反思師生關系是否和諧,又如何發展?反思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否符合本班實際,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反思課堂教學策略是否恰當?反思的策略就是寫本課教后小結,就一節課的內容安排、教學設計、情境創設、活動設置、方法運用和即興調控等方面記下心得體會、經驗教訓或理性思考。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人手:寫總體的成績與收獲,力求新穎有意義;寫局部的做法與經驗,力求獨到而實用;寫教學中的困惑與思考,力求解決而提高;寫過程設計的缺陷與教訓,力求深刻而警醒;寫學生的創造智慧與評價,力求激勵而發揚。要體現“以小見大”,從細微處人手,點滴細節反思,切忌“好大喜功”,籠統反思,抽象而不著邊際。通過這一課堂教學自我反饋的好形式,促進教學內容更全面,教學設計更合理,加強教學針對性,及時發現問題,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與質量。

        (四)建立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評價體系對新課程有效教學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建立新的評價體系。課程評價對課程的有效教學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評價的目的、功能、內容、標準以及評價的方式、方法,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態度和教學效果,影響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和學生素質的提高程度,影響著課程有效教學目標的實現,影響著有效教學功能的轉向與落實。可以說,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評價工作的效應,取決于評價工作各個具體環節的落實情況。因此,重視促進學生和教師發展性的評價體系的探索與實踐,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的課堂有效教學評價機制,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不斷激勵教師和學生,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是推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穩步快速提高的重要途徑。我們只有明確重過程、重情感、重個性、重發展的評價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評價、注重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原則,確匕發揮課程評價的正確導向作用,實現有效教學。

        (五)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必然要求

        實施有效教學,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實施有效教學,必然要求教師在以下方面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

        (1)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理念是靈魂。教學理念是指導教學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對于教師來說,具有明確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應該是基本的素質要求。在推行新課程中,教師必須以新觀念來實施新課程。

        (2)豐富個人知識儲備。課堂上,如果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廣度,那么教學就會膚淺,學生學習就無法深人。所以,作為新課程直接實施者的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內涵。知識的厚度增加了,課堂就能深人淺出,左右逢源。

        (3)提升教育教學能力。一是課堂調控能力。上課是個動態的過程,課堂上許多生成性東西不可預見。面對課前沒有估計到的這些教學問題,教師要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改變既定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學活動上。二是信息反饋能力。課堂教學反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信息交流的過程。教師,站在講臺就是思想,就是智慧。這種思想與智慧,需要教師及時捕捉來自于學生的各種信息,通過分析,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從而引發新的學習。三是評價指引能力。評價不是對結果簡單的肯定與否定,而是對學生思維的點撥。如何讓課堂評價真正起到激勵、引導的作用?首先,語言要飽含激勵,用真情去評價學生;其次,減少簡單確定性評價,倡導發展性評價。做到這兩點,評價的作用就能真正發揮。

        第9篇:教育政策論文范文

        【摘要】文化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和精神根基,其作為一個國家的核心的軟實力,為我國文化強國的建立和民族偉大復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不僅是我國在未來發展中的方向,更是我們今后安身立命屹立民族之林的保障。而在這之中的文化自信,則是在文化的基礎上對自身文化理念和價值的充分肯定及對自身文化精髓的傳承、弘揚和創新。同時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大學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關系到民族發展的未來,因此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文化自信對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其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意義更是值得我們去探討。

        【關鍵詞】大學生 高等教育體系 文化自信

        1.引言

        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發自內心的認同的價值文化信心,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其文化價值,又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而在當前的社會經濟的發展背景下,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信息傳媒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文化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態勢。因此這樣的多元文化的發展趨勢也進一步豐富了大學生的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自信形成了挑戰,所以研究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意義就成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對新形勢的必然要求。

        2.基礎知識概述

        2.1文化自信

        根據本文查閱的相關資料來看,目前關于文化自信主要是從文化自信的內涵、基礎兩方面進行界定:首先是對文化自信的內涵,部分的學者認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另外還有一部分的學者認為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具有超自然性、超生物性和超現實性的文化生命的機能。其次是對文化自信的基礎的研究,按照資料來看,有學者認為文化自信是一種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自覺,同時也是基于理性認識之上的精神成熟度的體現。另外還有學者認為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基礎就是知識與倫理。所以在這里,本文結合以上學者的研究將文化自信界定為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自信和理性審視。

        2.2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文化自信分析

        在我國當前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大學生為文化自信的主體,其在教育的過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就要求大學生在清晰的認識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對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予以充分認同和肯定。具體來說,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文化自信,使得大學生必須要主動的去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并對其深入研究,從而在此基礎上真正認識到傳統文化精髓和先進文化精髓。此外更為關鍵的是可以積極吸收和學習外來文化的精髓,批判和抵制外來文化中的糟粕,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從而盡可能的做到知、情、意、行四位一體,統一發展。

        3.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目前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做的就是積極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此來更好的讓大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得到滋養、獲得底氣和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取其精華、真正做到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化人育人。具體來說,其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幾點:

        3.1有利于社會文化氛圍的營造

        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可以看出,在世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社會民心所向是一切社會變革開始的源頭,同時其也是整個國家政權鞏固與否的風向標,而在這之中的文化氛圍在而是對社會心理有直接影響的因素,因此從這點來看,如果要使社會的民心向同一個方向聚集、前進,那么在此過程中的文化則必然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同時我國的高等院校作為一個思想、理論的宣傳地和發揚地,大學生是其宣傳發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大學生的思想活躍度影響著整個社會,因此高等教育體系中得文化自信是宣傳弘揚優秀文化的精神動力。

        3.2有助于大學生應對文化多元化的挑戰

        當前在世界上的的很多國家中,進行的政治的民主化和價值的多元化是不可抵御的時代潮流,因此自這樣的情況下,對于大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必須要適應潮流的發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全球化經濟的不斷推進,我國的安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也使得文化安全問題日益突出。

        而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期,必將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從而可能會出現易盲目跟從和吸收,造成價值觀的扭曲,社會責任感的弱化,民族自豪感的消退等情況,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文化自信培養在應對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挑戰顯得尤為重要。

        3.3有助于大W生個人的全面發展

        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學生如果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那么進行自身修養的提升就需要正確認識并學習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而關于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文化修養的學習則要求大學生必須要擁有積極上進的學習心態和優秀文化豐富的思想資源,正是這樣的要求使得其擁有的文化自信可以更好的幫助其進行全面的發展,從而更好的認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的理論知識的動力源泉。

        4.高等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養分析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或國家在時代變革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對世界的標識。由于經濟全球化、社會轉型的深入,目前逐漸的形成了多元文化現象。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由于大學生對物欲的強烈需求,使得其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物質生活的抗壓性比較低,雖然有時創造性十足,但其思維內涵虛無空洞。

        因此本文認為我國高等教育部門要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修心養性,將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融入到對大學生教育的全過程,從而與他人和諧相處,達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相處。具體來看,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幾點,分別是:

        4.1積極提升文化鑒賞能力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認同、信任,因此在本文看來,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增強自覺鑒賞的能力。高等教育體系中,就要引導大學生分析、鑒別傳統思想文化中哪些是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東西,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是落后的要被歷史淘汰的東西,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要積極的辨別我國社會所缺乏又能彌補中華文化發展之不足的東西。

        因此本文認為各大高校要積極的引導其以虔誠、敬畏的態度來對待文化,并且用對多元文化進行系統的清理、批判、重釋與重構,進而在此基礎上可以更好的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此來以更加開放的心態來樹立文化自信。

        4.2堅定文化育人的辦學理念

        高等教育擔負著我國優秀文化的重擔,其不僅是先進文化的輻射源和傳播者,更多的是作為引領我國文化發展方向的主要陣地,而文化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其是國家的發展歷程中不斷積累沉淀下來的文化資產。其對一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等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本文認為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在開展文化育人的工作必須要堅定文化育人的辦學理念,結合高等教育辦學目標和特色,通過對各個大學的準確定位、學科和學位設置、培養人才方向、服務社會的方向和未來發展目標做一個全方位的梳理,以此來更好的形成具有符合學校實際發展情況的辦學理念,進而增強廣大師生的使命意識和進取意識,堅定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

        4.3提升人文素質教育的文化品性

        作為創新知識的場所,高等院校是傳承人類文明和科學的集散地。為此本文認為必須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的校園文化體系,建立大學生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基本準則,引導大學生踐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行為方式,同時積極的變革教學模式、采用相對靈活的考核方式,改變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授課方式,增加更多討論的環節,引導大學生主動思考,此外要積極的改變傳統的以“大課”授課的方式,限制授課時的班容量以增強更好的實際效果,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組織學生對社會的考察、調查、分析和思考,提高大學生對腐朽思想文化的抵制能力。此外還要加強教師的人文素質培養,并且給教師以人文關懷,提高其待遇,為教師提供更多學習、交流、提升的機會。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激情乱码网站 | 亚洲男同gay片可播放 | 在线看国产精品黄v | 亚洲中文字字幕在线乱码 | 日本有码在线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无线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