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古代文化常識范文

        古代文化常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代文化常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古代文化常識

        第1篇:古代文化常識范文

        一、激發興趣,開展競賽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教師如果想在古詩詞教學中提高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教學效果,就需提高學生學習古代文化常識的興趣,在教學中可以做到激情引趣。教學時,對作者的介紹是古詩詞教學里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不太感興趣,再加上介紹作者的語言缺乏系統性,所以學生的掌握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對古詩詞里的作者進行梳理,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在教學中有選擇地把常識性知識告知學生。其次就是打破以往的背景介紹模式,采取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形式進行滲透,如情景導入、講故事等。其三是去掉那些與小學生心理發展、學習領域、興趣無關的“摘抄”,盡量精簡地介紹作者的生平。例如對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一詩的作者李白的介紹,教師就可以設計懸念,激情引趣,以李白有著“詩仙”之稱,也有“酒仙”的美譽導入,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過來,對李白被稱為“詩仙”“酒仙”的原因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于是筆者通過簡單的介紹道明李白“詩仙”之名的由來,以及與賀知章、杜甫之間的關系,并順勢介紹這兩位詩人:四明狂客——賀知章(李白的朋友),少陵野老——杜甫(和李白并稱“大李杜”)。同時,筆者還將學生的思路短暫帶回到三年級的古詩《望洞庭》《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山行》中,因為這幾首詩的作者的雅稱分別是詩豪(劉禹錫)、詩圣(杜甫)、詩佛(王維)、小李杜(杜牧)。并通過“古代詩人知多少”競賽的形式,對以前學習過的“古代詩人并稱、雅號、雅稱”進行鞏固復習,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短短幾分鐘,便可讓學生積累到古代詩人別稱的基本知識。

        二、借助多媒體,形象生動

        多媒體教學能使課堂生動化、形象化、直觀化,化難為易,提高教學效果。在對古代文化常識講解時,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將那些遠離生活的抽象知識點能夠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古詩詞教學中,對天文知識方面的介紹也可以借助多媒體來進行。在詩詞里,關于月亮的別稱有很多。如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因初月如鉤,所以被稱為“銀鉤、玉鉤”;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因滿月如盤,故稱“銀盤、玉盤”。教學時,如果我們單純通過文字講解,小學生對“弓、鉤、盤”難以產生直觀的印象。但如果運用多媒體呈現月亮形狀變化的動畫圖,用視覺的直觀感受,代替文字,這降低了教學的難度,提高了教學的效果。

        三、主題教學,系統總結

        古代文化常識比較瑣碎、零散,如果我們想要掌握其中一部分,就需要對其進行全面系統地了解,同時也需要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采用主題教學的方式。主題教學旨在將學生的學習現狀與學習目標相結合,通過知識點主軸的構建,串聯起一系列的知識點切片,對學生所學內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識進行縱向發掘,整體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這類課堂的教學目標更明確,對問題的挖掘更深入,對知識的總結更系統。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所以主題教學離不開“學習前置”“問題驅動”。在教材中,我們會碰到不少有關歷法的詩詞,如王貞白的《白鹿洞》:“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朱熹《偶成》:“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顏真卿《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由此,我們可以圍繞古代計時法這個主題來展開教學。課前教師向學生提出:“三更、五更是幾點鐘?為什么古人是用‘寸’來衡量‘光陰’的?古人是用什么方法計算時間的?古代有哪些計時法?”等諸多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先自主學習,然后分小組搜集資料。為了避免學生無從下手,失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適當提供幫助。課中,教師檢查學生的筆記,并小組匯報交流,分享學習收獲。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對知識進行總結,課后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將古代的十二個時辰和現在時間一一對應,并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在筆記本上。這樣通過“學習前置”“問題驅動”,學生的腦海中就形成了系統的知識體系。值得注意的是,主題教學對教師的知識系統有著更嚴格的要求。教師對相關知識需有系統全面的了解,是確保課堂有效進行的前提。

        第2篇:古代文化常識范文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古詩詞教學 教學策略

        古代詩詞以精練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優美的韻律而被世代傳承。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仍然存在方法落后、手段不新的問題,因此,古詩詞教學方法有待進一步革新。

        下面,我以初中幾個古詩詞的教學案例為例,談談初中語文古詩詞創新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初中語文教學重視古詩詞的必要性

        學生從小就會接觸到很多高科技的東西,比如電視、電腦、手機、平板、復讀機等,這使他們精神生活相當“豐富”,各種課外活動很多,諸如唱歌、舞蹈、游泳、繪畫、書法、棋類、跆拳道、武術等,可謂琴棋書畫、刀槍劍戟無所不觸,但這些活動留給學生值得記憶的東西并不多,因為畢竟不是每一個學生將來會成為運動員、歌唱家、舞蹈家、武術達人。相對而言,古代詩詞在學生的成長及以后的生活中會顯得意義非凡。

        古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好古詩詞,有助于提升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啟迪智慧,發展能力。

        古詩詞一般句式工整、篇幅短小、押韻上口,利于背誦,學生多背誦古詩詞,對提高文學素養很有幫助。

        二、初中階段古詩詞創新教學的意義

        古代詩詞博大精深,詩詞中所記的事,所描的景、所抒的情等都與學生有很大的心理距離。因此,學生可能無法真正理解其內涵。因此,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不應在量上有奢求,也不能過于強調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多么透徹,而應引導學生在誦讀古詩詞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受到古詩詞的熏陶,為以后的語言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創新是民族發展的靈魂,是時代進步的源泉。教育當然離不開創新。教學方法要創新、教學內容要創新、教學的宗旨要創新、教學手段更要創新。古詩詞包羅萬象,有的說理透徹,有的抒情真摯,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寄情山水,有的詩情畫意,有的是內心的獨白,有的是對未來的希冀和憧憬,有的現實主義濃烈,有的浪漫主義凝重,對初中生們來說,要求他們能夠深刻領悟這豐富無比的詩詞,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創新古詩詞教學就是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古代詩詞的海洋里自由地暢游。

        三、初中語文古詩詞創新教學策略

        1.創新不離“境”,激發品讀興趣。

        同一首詩詞,不同的讀者對其意境的認識是不同的。如《游子吟》,有人會想到兒子進入了夢鄉,母親坐在床邊為他縫著新衣服的場面;有人會想到臨行前,兒子穿上了母親親手縫補的衣服的景象……我們可以利用學生對意境的感悟,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所抒發的情感,從而使意境與意蘊結合起來,達到理解詩歌的目的,以期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學習《木蘭詩》時,教師可以播放黃梅戲《誰說女子不如男》,欣賞了戲曲之后,教師提出問題:戲中的女英雄是誰、在她身上發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你認為這個女英雄是個怎樣的人等,音樂情境和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品讀的興趣。

        2.創新不離“情”,體會詩詞的意蘊美。

        在引領學生在欣賞古詩詞時,應站在一定的高度,感受和體會“物我一體”的意蘊美。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新課標要求學生能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對于這首詩詞的教學,教師不妨抓住“濃睡不消殘酒”和“昨夜風疏雨驟”等情境描寫,使學生融情于畫意之中。學生就會自然地生發出“惜花”之情。

        3.創新不離“真”,品詩詞的“寫實”。

        很多古詩詞是“寫實”的作品,比如小學學習的《鋤禾》、《憫農》;初中階段學習的白居易的《觀刈麥》,漢樂府的《木蘭詩》,杜甫的《三吏》《三別》,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等都是寫實的作品,寫實的目的是情有所托、有所依。不同的是詩詞所抒發的感情是各異的。以《過故人莊》為例,詩的首聯描寫友人的熱情款待,反映舊友的熱情好客。頷聯采用白描手法,了了幾筆就將農村的特有風光寫得很真切。頸聯夾敘夾議,顯得親切自然。尾聯屬于語言描寫,再一次寫出了友人的熱情,在結構上起到了首尾圓合之作用。全詩雖沒有艷麗的言辭,但情感的抒發卻是真真切切的。詩歌的寫實手法及其優點,對我們指導學生的寫作也有借鑒作用。一些學生的作文假大空,無病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無法抒真情。我們應讓學生明確,寫作應“寫實”,只有這樣才能表達自己的真情,文章才能動人心。

        4.創新不離“用”,培養創新思維。

        在學習古詩詞時,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表現在對詩詞的獨特的理解方式上,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正確評價古詩詞,學會創作詩歌。

        如學習了《陋室銘》,可讓學生模仿這首詩而改寫,寫寫自己的房間或教室;學習了《木蘭詩》就可將文章的略寫的――“征戰沙場”部分進行詳細描述;還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擴寫詩詞等。

        這里的“用”還包括用所積累的閱讀古詩詞的知識,誦讀古詩詞。能讀出“詩味”、“意味”和“情味”,從而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領悟詩人的情懷。如《木蘭詩》的誦讀,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木蘭替父出征、征戰沙場、建功受賞、辭官回鄉等不同的情節作情感分析。只有這樣才能讀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描寫“征戰沙場”的四句詩,應讀出“悲涼雄壯”之感;“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的“愿”和“還故鄉”應讀出“渴望還鄉”的迫切心理;“開”、“坐”、“脫”、“著”、“當”、“對”等六個動詞應讀出鏗鏘有力,又不乏輕松愉快的心情。

        創新古詩詞教學應將“傳統”和“創新”巧妙結合,在傳統中創新,創新要不離宗、不離本、不離境、不離真、不離用。創新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古詩詞的教學離開了創新就會像大地離開了陽光,鳥兒折斷了翅膀。因此,古詩詞教學的創新有必要且很重要,只要我們不斷創新教法,古詩詞教學就會走向高效。

        參考文獻:

        第3篇:古代文化常識范文

        【關鍵詞】 高考 歷史常識題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10-024-01

        一、高考文綜卷中歷史文化常識題舉例

        從2007 年開始,高考文綜卷中開始出現對歷史文化常識的考查試題。

        例如(2007年全國卷12題)帝王謚號主要依據其生前行為而定。下列各項中屬于謚號的是( ) .

        A. 秦始皇 B. 漢武帝 C. 唐太宗 D. 清康熙帝

        (2008年全國卷12題)中國古代地名中的“陰”“陽”往往體現了該地與相鄰山、水的關系。以下都表“陰” 的方位是( ).

        A. 山之南、水之北 B. 山之南、水之南

        C. 山之北、水之北 D. 山之北、水之南

        (2009年全國卷12題)關于中國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說:“氏于國,則齊魯秦吳。氏于謚,則文武成宣。氏于事,則巫己匠陶。”由此類推,王、侯、公孫等姓氏應源于( ).

        A. 旗號 B. 邑號 C. 爵號 D. 官名

        (2010年全國卷12題)中國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釋朝代更替,稱作“五德”。每個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應的次序。曹魏被定為“土德”,通過“禪讓”代魏的兩晉應為( ).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火德

        (2011年全國卷12題)唐初編定的《隋書?經籍志》,確立了中國古代史四部分類著錄圖書的原則,漢代的樂府民歌應著錄于( ).

        A. 經部 B. 史部 C. 子部 D. 集部

        (2012年全國卷12題)秦漢而后,官府下層文職人員俗稱“刀筆吏”,這一稱謂起因于秦漢時期此類人員的( ) .

        A. 工作器具 B. 工作內容 C. 工作職責 D. 工作性質

        這些有關歷史文化常識的試題,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不顯眼,往往分散于某些細微的文字敘述中,有時還滲透在其它學科知識中,這樣,給學生的學習和應試帶來一定的難度。但是,它是源于歷史教科書的,還是有據可查的。

        二、應對歷史文化常識題策略

        (一)細讀教科書,挖掘相關歷史文化常識知識

        教科書是一切教學活動最基本的“本本”,是各類試題最直接的內容依據。歷史學習最基本的方法就就是細讀教科書,研讀史料,從中獲取信息,并論證和運用。所以,要堅持“論從史出”, 引導學生善于從“教材或課本”中學習歷史,善于閱讀和分析教材中的史料和其它途徑收集的材料。現行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是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而編寫的,有時注重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而簡化了過程,有時則是只言片語而微言大義,有時卻又寫得含而不露、似曾相識。因此,要細心研讀教材,把握其中的相關歷史文化常識知識,比如年齡稱謂(垂髫、總角、豆蔻、束發、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頤),此外,還有十二生肖、古代紀時、天文地理、科舉職官、禮儀習俗、姓名稱謂、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傳典籍等。

        (二)廣泛涉獵,拓寬知識面

        歷史文化常識是一個浩瀚的知識體系,包羅萬象,涵蓋文學、哲學思想、歷史考古、中外節日、風俗禮儀、美術工藝、音樂舞蹈、飲食、服飾、稱謂、天文歷法、名勝古跡等各個方面,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需要平時的不斷積累。筆者認為:首先要加強課外閱讀,拓寬知識面。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多讀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課外書籍,包括政治學、經濟學、哲學、文學和法學等與歷史相關的人文科學,如中國的四大名著、中國民俗文化大觀、世界之最大全等,注重中華文化的學習與積累。其次,利用當前發達的網絡媒體,開闊視野。當前我們比較喜歡的電視劇、百家講壇、探索發現等欄目都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常識,

        尤其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電視劇精品,如對四大名著的改編,這有助于增長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此外,還可利用博物館、展覽館、公園、文化遺址、名勝古跡和各種教育基地等場所來拓寬吸取歷史文化素養的渠道。

        (三)結合教學實際,適當編制類似題目,加強訓練

        為了增強學生對高考歷史文化常識題的適應性,提高答題的準確性,我們應認真研究近幾年高考試題的特點,結合教學實際,有針對性的適當編制類似題目,并加強訓練和進行評析。

        比如:

        1.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對下面從小到大年齡稱謂順序進行排列: .

        ①束發②而立③垂髫④總角⑤期頤⑥弱冠⑦耄耋⑧不惑⑨花甲⑩豆蔻

        2. 在中國古代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地位獨尊。其中屬于對皇帝尊稱的是 .

        ①天子②孤③圣上④殿下⑤陛下⑥圣駕

        3. 在人與人交往中,禮貌稱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稱、謙稱、雅稱、婉稱”等書面語,下面屬于對他人母親雅稱的: .

        A. 椿萱 B. 萱堂 C. 泰山、泰水 D. 巾幗

        4. 在中國古代,名、字與號是有區別的: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號又叫別號、表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下列屬于稱“號”的是: .

        A. 李太白 B. 杜子美 C. 蘇軾 D. 青蓮居士

        第4篇:古代文化常識范文

        對于高考語文文學常識而言,《語文課程標準》和各考區考試大綱(說明)是依據,但通常表述簡略,不夠具體;而同學們所學教材成為文學常識命題和備考的主要載體。新課標語文課程增加了學生文學常識積累的比重,各版本教材引入了更加廣泛的作者及其作品。古今中外、不同領域作家的作品進入課本,既重名家經典,又重新^新作。

        1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常識是文學常識考查的主體。命題側重于考查高中階段學習過的重點課文的作者國別、時代、作品及其成就等。這是文學常/:請記住我站域名/識最基本的要求。

        例1 下列文學常識相關內容的搭配,不正確的一組是( )

        a 劉蘭芝-《孔雀東南飛》-《玉臺新詠》-敘事詩

        b 林沖-施耐庵-《水滸》-章回小說

        c 《小狗包弟》-冰心-現代-散文

        d 《奧賽羅》-莎士比亞-英國-悲劇

        解析 c項中《小狗包弟》的作者是巴金,不是水心。《小狗包弟》課標教材新引入的課文,在大綱教材中是沒有的。答案為c。

        2 對文學體裁常識的考查依舊是文學常識考點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針對常見的文學體裁,即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側重考查體材概念、分類、歷史發展、藝術特點等。

        例2 中國古代戲曲主要指元雜劇和明清

        解析考查內容并非課文表面最基本的作家、時代、作品等,而是課文背后包含的文學體裁常識。答案為:傳奇。

        3 文學名著、文化經典閱讀成為文學常識考查的拓展內容。《語文課程標準》擴大了建議同學們文學閱讀的范圍,提高了閱讀量、閱讀水平的要求,因而不少考區也拓展了文學常識考查內容。借文學名著、文化經典命題是近兩年出現的創新新題型。

        例如,2012福建卷讓同學們從5個選項中選出“作品故事情節的表述不正確的兩項”。試題涉及《紅樓夢》《子夜》《家》《巴黎圣母院》《復活》,考查文學名著的故事情節,要求同學們判別故事情節的正誤,檢測課外閱讀的積累情況。

        古詩文默寫

        高考語文對同學們古詩文默寫的考查一般都會在考試大綱(說明)中以附錄的形式列出命題范圍。具體篇目在不同地區有所差異。凡是考試大綱(說明)列舉的背誦篇目或段落,同學們必須一落實。從各考區劃定的背誦默寫范圍和命制的高考試題來看,主要呈現以下特征。

        1 篇目絕大部分來自必修教材。少部分出自選修教材。前者為必修教材中要求背誦篇章中的句子,但不一定是名篇名句;后者雖來自選修教材,但多為名篇名句,難度不會太大。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論語)(孟子)選讀》《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選文重點。

        例3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君子于其言,________。《論語》

        (2)愛其子,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惑矣!(韓愈《師說》)

        答案:(1)言之必可行也 無所茍而已矣

        (2)擇師而教之 則恥師焉

        2 名篇名句、佳句是考點。同時檢測正確、工整書寫漢字的水平。這些名篇名句或解釋人生哲理,或反映生活真諦,或描摹事物情貌,語言精美,含義深刻。一些考區在考試大綱(說明)中對古詩文默寫限定了“常見的”,則說明重點考查名句,難度不大,但書寫時須小心謹慎。

        例4 (1)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青青子衿,________。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答案:(1)常在于險遠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悠悠我心

        3 考查范圍不僅限于名篇名句。全文背誦篇目考查較細。近幾年來,考試篇目每年都有適當增加,考題從過去的只考名句逐步改變為深入背誦篇目中的其他語句。抽查全文背誦的水平,難度上有所增加。

        例5 莫春者,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風乎舞雩,詠而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答案:春服既成 浴乎沂

        4 考查篇目中列舉的初中課文也可能出現在試卷中。不少考區都在考試大綱(說明)中增加了初中階段學習過的背誦篇目,通常為名篇,命題時亦以考查名句為主,難度不大。但考

        生需要在精準背誦的基礎上,認真仔細地辨識形近字和易錯字。

        例6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________。(陶淵明《挑花源記》)

        (2)親小人,遠賢臣,________。(諸葛亮《出師表》)

        答案:(1)有良田關池桑竹之屬(2)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2013備考策略

        1 嚴格依照考試大綱(說明)的范圍,依托所學教材進行復習。功夫下在平時,要將考綱中規定的背誦篇目對照教材,逐個落實。

        2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文學常識方面需要掌握的知識除最基本的作家作品外,還有作品所涉及背景材料、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傳統文化等。一輪復習中,應該全面顧及,避免出現知識盲區。

        3 對于要求全文背誦的古詩文篇目,一輪復習時決不能投機取巧,只背名句,而要按照要求識記全文。因為我們看到,有些考區古詩文默寫題中的句子并非全部都是名篇名句。

        4 注重提高復述、書寫的能力,尤其要特別識記復習中遇到的重難點字詞、通假字,做到既能準確背誦,也能規范書寫。如2012遼寧卷需要在默寫中寫出的“晦朔”“蟪蛄”(《逍遙游》)、“頻煩”(《蜀相》)這類重難點字詞,容易出現錯別字。同時,切忌出現漏字、字跡不清等情況,否則該題將會被判錯。

        第5篇:古代文化常識范文

        一、古今異義意識

        閱讀文言文要有“符號意識”,即一個字往往就是一個認知符號――詞,要一字一字地去認知。具體來說,文言文不同于現代文,學生一定要有古今異義意識。有很多實詞的詞義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已發生了變化,但學生卻容易用現代漢語的意義來理解古代實詞。例如,“后秦擊趙者再”(《六國論》)的“再”,學生很容易理解為“再次”,其實在文言文中“再”是“兩次”。又如,“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這里的“恨”學生按現代漢語容易理解為“仇恨”,但是在文言文中,“恨”字詞義比現代漢語要弱化,是“遺憾”和“不滿意”的意思。

        如果在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中有了這種古今異義的意識,那么在完成高考文言實詞的理解題時會很有幫助。出題者常設四個選項,其中一個選項往往就是直接按學生的現代漢語思維習慣設計的。如2012年山東卷的文言實詞考查,要求學生從四個選項中選出一個錯誤選項,其中A:躬履途泥,率先期門,把“躬”理解為“彎腰”,其實就是用現代漢語的“躬腰”來理解文言實詞,是錯的,應為“親自”,聯系《陳情表》“躬親撫養”,這個意項的錯誤就不難判斷了。2012年廣東卷的文言實詞考查,同樣要求找出一個錯誤選項,A:陶澍就擢巡撫。擢:升遷;B:分別應劾、應償、應豁。豁:免除;C:將以次舉劉河、白茆、練湖、孟瀆諸工。舉:推舉;D:后咸豐中乃卒行之。卒:最終。這四個選項中的“擢”字是古代官職升遷常用詞,教材有“過蒙拔擢”,容易判斷;“卒”字“最終”意在文言文中比較普遍,教材中有“卒與尸合”,“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例子;“豁”字學生會有陌生感,但結合上下文可以判斷;“舉”字在文言中雖有“推舉”之意,但在這里卻是命題者按學生現代漢語思維習慣特意設置的陷阱,應為“興修”、“治理”之意。

        當然,理解文言文實詞的關鍵還是要培養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詞不離篇,字不離句”,結合上下文是基本原則,但考試中多點方法和技巧也更容易獲得高分。

        二、遷移意識

        不管是文言實詞的理解,還是文言句子的翻譯,高考所設計的題目大都是高中生文言文閱讀能力范圍內所能解決的,有很多內容學生在理解時有“似曾相識”之感,平時的閱讀中注重積累、有較好的“遷移意識”的學生,在文言文閱讀時常有一種心領神會的愉悅感。

        如學習《陳情表》時,學生對于“生孩六月,慈父見背”中的“見”字常常理解不透,教師正好引導學生了解“見”的用法,讓學生結合以前學習的內容進行遷移,聯系《孔雀東南飛》中的“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和“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見”字的用法之一――用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可以譯為“我”、“自己”,就更清楚了。學習《歸去來兮辭》中的“感吾生之行休”,學生對“行”字的理解也有困難,聯系成語“行將就木”,學生就很容易認識到“行”就是“將要”的意思了。這樣的遷移,使學生的認識得到強化,印象更加深刻。

        學生遷移能力形成的關鍵是積累,這種積累要從學過的文言文,從成語的運用中生成。學生有了這種意識,逐漸形成遷移能力后,在完成高考文言實詞理解題時,自然會更有信心,更有成就感。2012年江西卷文言實詞理解選項D:即命帥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籍:登記,沒收。學生稍有遷移能力就可以聯系到《鴻門宴》中“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2012年山東卷文言實詞理解題選項C:興叩頭流涕,固讓曰。固:堅決。學生可以很容易聯系《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再結合上下文意就很容易判斷這里的“固”是“堅決”之意了。這種遷移能力的形成當非一日之功,對于教材,對于名篇越熟悉越好,平時多積累重點實詞,多梳理句式知識,在此基礎上向課外延伸,用已有的知識解決新問題,從而逐漸形成較強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完成“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三、積累意識

        文章是文化的載體,是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高考文言文閱讀題所選用的文章必然涉及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如典章制度、禮儀習俗、地理政區等,掌握了解一些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對于理解文言文是很有幫助的。

        學習《逍遙游》,文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若學生了解“晦朔”是古代陰歷表示月末、月初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了;學習《陳情表》,文中“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中的“拜”、“除”是古代表示官職變遷的詞語,學生若對此熟悉,翻譯起來就輕松了。平時學習可以運用分類法對古代文化常識進行總結,如按古代地理知識、古代官職名稱、古代教育考試、古代衣食什物、古代稱謂謙敬等來歸類,強化學生的文化常識積累意識。

        2012年浙江卷中,“修頓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來,屢辱見過”,“仆有罪之人”中的“頓首”、“足下”、“辱”、“仆”都和古代表示謙敬的稱謂有關。同樣,2012年天津卷中,“高年不祿,仆方思輯錄其梗概以永其人”,“雖子之仇,無異詞也”的“不祿”是死的委婉說法,“仆”、“子”也是古代表示謙敬的詞語。高考文言文有很多是人物傳記,涉及人物官職變遷的內容更多,如2012年全國大綱卷郭浩傳記,2012年江西卷徹里傳記,2012年山東卷陰興傳記等,若學生對古代官職及變遷的文化常識熟悉,理解起來就會更容易。

        第6篇:古代文化常識范文

        一、趣味漢字教學與字音、字形教學相結合依據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的內容,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識字與寫字”依然是一項比較重要的教學目標。可是,傳統的識字、寫字教學大都是單一的“講解”“抄寫”“聽寫”模式,十分枯燥,大量的重復工作,讓學生對文字產生了極大的厭煩情緒和逆反心理,教學效果很難達成。因此,此時漢字的趣味教學就能起到比較顯著的效果,漢字的趣味教學,通過有趣的漢字故事,以及教師生動、形象的描述,讓一撇一捺寫成的漢字豐富、立體、鮮活起來,能夠加深學生對漢字字音字形的記憶,自然能夠收到較好的識記效果,也能大大提升學生寫字的興趣。

        (一)趣味漢字教學有利于學生對形聲字的理解。形聲字的教學難點在于讓學生真正理解“形旁”“聲旁”的意義,并能夠將其融會貫通,深入理解形聲字的意義。在教學這一課時,我特意給學生講了一個有關的故事:一個財主少爺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木橋上淘米,便上前有意戲弄,吟道:“有木便為‘橋’,無木也念‘喬’;去木添個女,添女便為‘嬌’;阿嬌休避我,我最愛阿嬌……”結果,少女也是讀過書的,對這樣的財主少爺十分厭惡,不客氣地說道:“有米便為‘糧’,無米也念‘良’;去米添個女,添女便為‘娘’,老娘雖愛兒,兒不敬老娘……”財主少爺碰了一鼻子灰。這個小故事中少爺和少女的打油詩通俗易懂,涉及了“橋”“嬌”“糧”“娘”四個形聲字,通過偏旁的拆分與組合,把形聲字的基本特點既形象又生動地展現出來。對聯對得妙,同時加強了學生對形聲字的辨別能力,讓形聲字的教學更富有生趣。

        (二)趣味漢字教學有利于學生對字形的記憶。會意字、象形字與形聲字相比,更富有形象性,相對比較容易理解,但是由于現代的簡化字與造字時的文字相比,有的地方已經簡化,不再是最初的模樣,這時,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一些,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時配合教學內容加上生動、活潑的趣味講解,學生對于字形就能形成更深的印象。比如“忐忑”二字,就是會意字,表示的是心神不定的意思,字形表示的是:心一會兒“上”一會兒“下”,上上下下的,就像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這怎么能夠寧靜呢?教師在講解這兩個字的時候,可以配上形象的多媒體動畫,表現出“心”上下不寧的感覺,通過這樣有趣地講解、展示,學生就會很直觀地記憶字形,并形成十分深刻的印象。許多漢字都可以用這種方式進行趣味講解,比如“炎”“炙”“逐”“盥”“轟”等,都可以借助漢字自身的構字法,用形象的事物來描述或者模擬,編故事做動圖,加深學生對字形字義的理解。

        二、趣味漢字教學與文學常識積累相結合

        新課改以來,語文教學的目標更為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而這其中文學常識的積累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傳統的文學常識教學往往與漢字識記教學一樣容易陷入死記硬背的僵硬模式,不但十分枯燥無味,而且由于學生學習時不理解、沒興趣,常常弄得張冠李戴,唐朝的詩人變成漢朝的文學家,宋朝的文集變成了清代的著作,對于作家的作品特點、寫作手法也難以形成清晰的認識。因此,在文學常識教學過程中,結合有趣的漢字故事,抓住文學常識中與漢字有關的趣味“點”來進行教學,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趣味漢字記憶作家名人的字號。比如,作家老舍的筆名就起得很有意思,他的本名叫舒慶春,字是“舍予”,很明顯,他的字“舍予”,就是他的姓“舒”拆開來而成,而他的筆名“老舍”也就是在字的“舍”前冠上一個“老”字。這樣的拆分與組合,正是漢字的構字、構詞的魅力所在。以這種方法來取筆名的還有很多,比如楊木易、李木子等。在講解作家名人的字號時,多關注這樣的“點”,自然會讓學生背誦時形成較深的印象,想起姓名就能聯想到字號,記憶起來更為輕松。

        (二)利用趣味漢字記憶作品和作品集。比如,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且介亭雜文集》,這個文集名中的“且介”兩個字,就是從“租借”兩個字中拆分轉化而來,先生的目的是暗示自己其時所處的是“半租界”。因而理解了“且介”的由來,對于這個作品當時的時代背景、寫作背景等就有了更深地了解,對作品集的記憶也更為容易了。

        (三)利用趣味漢字積累中國古代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的文化常識是比較龐大的,也是比較難以掌握的一部分語文知識。因為古代的文化常識往往涉及當時的社會背景,表述也大多是文言文,學生理解、記憶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學時要教會學生善用“巧勁”,讓學生在娛樂和趣味中積累,在形象和生動中理解。比如,關于古代“陰陽”之說,有文章說“陽,高明也”“高明”的意思就是高而光明,所以“山之陽即山之南”,對于這樣的文化常識,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一邊講解字義,并引申說明其文化內涵,一邊畫圖說明,讓學生結合漢字的“趣”來理解、積累這個文學常識。

        三、趣味漢字教學與漢字魅力熏陶相結合

        《新課標》中,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生,不僅在“識字與寫字”這一方面提出了分階段不同目標,而且在讓學生感受漢字魅力的方面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比如“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美感”等。因而漢字魅力熏陶在語文教學中也是很重要的部分,需要教師多方努力達成教學目標,而利用趣味漢字教學展現漢字魅力是一個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

        (一)趣味漢字教學能夠讓學生感受漢字的藝術感。趣味漢字教學能夠將漢字的起源、原理等生動形象地呈現給學生,比如“山”字,雖然只有3畫,結構也很簡單,但在書法家的筆下卻似一幅寫意的水墨畫,粗重有力的筆畫,繪出了一座座山峰高高挺立的形象,這也正是漢字象形因素中,模天地萬物之狀,展萬物之靈秀的濃厚藝術力量。

        (二)趣味漢字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寫毛筆字的興趣。在新的課程標準中,書法已經作為教學目標被提出,因而在教學中多多激發學生學習并練習書法的興趣,讓他們養成好的書寫意識和書寫習慣很有必要。趣味漢字教學能夠將各種字體的發展過程生動地展現給學生,對于各種古代名家的不同字帖也能形象呈現,而且輔以書法家的奇聞軼事,能夠真正地激發起學生學書法練書法的興趣。

        第7篇:古代文化常識范文

        【關鍵詞】古代漢語 學習 積累

        【中圖分類號】H10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018-01

        《新三國》的熱播,讓《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成為好多小青年們熱 議的話題,有的說《新三國》中的白話文通俗易懂,有的卻認為老版《三國演義》中的古文更耐人尋味。不難發現,小青年們對古代漢語的了解已經越來越少,這種現象有待改觀,畢竟古代漢語是我國燦爛歷史和文明的一個載體,也是我們研究歷史、傳承文化的一個途徑。我們作為教育者,必須對此給予重視。

        古代漢語,顧名思義,就是古代漢族人民的語言,具體說來,就是五四以前漢族人民的語言。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口語和書面之分,古人的口語是怎樣的,我們已無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們研究古代漢語,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記載的書面語言,也就是文言文。從殷周到清末,在這漫長的社會發展中,涌現了大量的語言文學,從屈原的《離騷》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為古代漢語的書面形式,擔負了記錄、傳承、積累祖國文化遺產的任務。我們要學習并繼承這些遺產,就必須研究文言文,學習古代漢語。

        學習古漢語不同于學習外語,古今漢語有許多相同的地方,這是有利條件。但是,古漢語畢竟是過去時代一種比較難懂的書面語,不下苦功是學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訣竅”和“捷徑”更不現實。我們應該總結前人的經驗,避免走彎路,并充分利用現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條件,以較短的時間有效地掌握古漢語。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點滴積累,掌握古代漢語常用詞語。

        就好像我們學習外語一樣,掌握一定的詞匯量是基礎,沒有足夠的詞匯量,一切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詞匯量越豐富,閱讀能力就越強。學習古代漢語也是一樣的,我們必須平日里注意積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詞語。讀古文有時會碰到一些不曾見過的、陌生的字、詞,這個大家并不害怕,因為我們可以查字典,問題就可以很容易的解決了;但有時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詞卻不一定能看懂,因為它的意義變了。在詞語學習中,我們要重點學習這一部分詞語,因為如果我們按照它的現代意義理解文章就讀不通了。比如,“走”,現代漢語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漢語卻是“跑”的意思。“更衣”,現代漢語是“換衣服”的意思,古代漢語卻是“上廁所”的意思。

        二、多讀多背,培養一定古代漢語語感。

        宋代朱熹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著名文學評論家、小說家李國濤也說:“中國古詩古文是不能不背的。當時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說。”古時候幼童入學,老師并不教其理論,而是讓他們一遍一遍地誦讀《三字經》、“四書”、“五經”等,這是有道理的,將這些文章爛熟于心,意義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讀多誦,熟讀熟背,然后就能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界了。學習古文,我們必須進行大量的閱讀,如果有十幾篇、幾十篇古文文選都能讀起來瑯瑯上口,爛熟于心,那對古漢語中一些常見的句式,常規的實詞、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就很容易掌握了。閱讀過程中處處留心,注意文章的整體性,多讀多背,培養古代漢語的語感。要有足夠的感性認識,才能提高理性認識。

        三、總結規律,了解古代漢語語法知識。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語法的差別不是很大,但還是存在一些不同之處的,主要是句子結構上的差異。比如“沛公安在?”這句話,“安”字是疑問代詞做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倘若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們現在常說“不知道我”,倘若翻譯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為賓語提前了。以上兩處古文都發生了賓語前置的現象,這并不符合我們現代的語法觀念,為什么呢?因為在古代漢語中,在疑問句、否定句的情況下,賓語一般前置。另外,賓語必須是代詞,若是普通名詞則不能提前。我們學習古代語法,就是為了掌握古文的規律,提升理性認識,讓我們的學習事半功倍。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編的《古代漢語》,就是采取文選、常用詞、通論三結合的體系,就是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體系。

        四、處處留心,知道一些歷史和文化常識。

        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個時代里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先疏遠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古代漢語記錄的是我國古代的文化,學習古代漢語,我們離不開它所在的歷史背景,更離不開它所記載的古代文化。我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并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注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免“書到用時方恨少”。

        第8篇:古代文化常識范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古典詩詞一直是高中課本錄入的經典詩詞篇目,課文改版后是作為詩詞專項被錄入2004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第三冊的,現在仍然作為詩詞專項被錄入2006版新課標實驗教科書,充分說明了這篇詞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但是在這兩本教材中對“路”卻做出了不同的解釋,在2004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第三冊中解釋為“宋代行政區域名,相當于現代的‘省’”。在2006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解釋為“指當年揚州路上”。第二種解釋值得商榷。

        2006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整個句子的解釋為“指當年揚州路上,到處是金兵南侵的戰火烽煙”從整個句子理解好像這種解釋沒什么問題,可是從當時的局勢來看作者并不只是局限于揚州路上,而是指當時揚州一帶烽火連天的戰亂場景。由此可以看出“路”應當是指的是一定的區域,這就和2004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以及商務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路”解釋為“宋代行政區域名,相當于現代的‘省’”的注釋一致了。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古代文化常識》中對“路”有明確的解釋:路――宋代的路最初是為征收賦稅轉運漕糧而分的區域,后來逐漸帶有行政區劃和軍區的性質。最初分全國為十五路,后來分為十八路、二十三路(注:此外還有少數特為軍事而設的路,不領民事)。和今天的省區大致相似。例如福建路、廣東路、廣西路、湖南路、湖北路、陜西路、河北路等,都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區域也大致相當(注:廣東路又稱廣南東路,廣西路又稱廣南西路,湖南路又稱荊湖南路,湖北路又稱荊湖北路)。元代也有路,宋代的路大,元代的路小,相當于州府。從以上的分析來看2006年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把“路”的解釋為“路上”是不準確的,應該是“行政區域”。

        造成這種錯誤解釋的原因應該是與辛棄疾當時的經歷有關,因為當時辛棄疾正要投歸南宋,途徑揚州,曾眼見金兵在揚州一帶燒殺的戰火,所以編者就直接解釋為了“當年揚州路上”。放在這個特定的語境中它似乎能說過去,但是其實這是一種知識點的缺失。如果課本中在涉及文化常識時沒有明確的注釋,學生就不會掌握這一知識點,這必將影響學生對古文的閱讀理解。課本是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基礎,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了解主要來源于課本,只有儲備了一定量的古文詞匯解釋,才能在古文閱讀中正確理解文意,做題時才能有的放矢。

        在古代漢語中對實詞“路”的解釋主要有三個①道路。②車。③宋、元時行政區域名。宋代的“路”相當于現代的“省”,元代的“路”相當于現代的“地區”。第一種解釋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容易掌握;第二種解釋記住成語“篳路藍縷”也就掌握了它的意思。可第三種意思如果在課本中有相關意思不注釋的話學生在遇到這種意思時是解釋不出的。例如在2012年全國卷Ⅰ古文閱讀《宋史?蕭燧傳》中就有一句話“燧謂:‘東西異路,不當與,然安忍于舊治坐視?’”題目的要求是翻譯這句話。高考古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尤其是實詞。學生在翻譯時必需就這個詞作出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應解釋為:蕭燧說:“東部西部不屬同路,按說不該給糧食,但哪能忍心對原管轄地區不管不問呢?”就是因為課本改了注釋學生都沒有見過這種解釋,所以在2012年的高考中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把這個字解釋為“道路”了,所以這個考點這些學生是拿不到分的。

        筆者認為在課本的編寫過程中應盡可能地把字詞的意思注釋周全,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廣泛的掌握詞語的含義,在做題時才能準確解釋詞語乃至句子的意思。

        第9篇:古代文化常識范文

        一、命題理念突出課改

        新課標高考試卷是與普通高中新課程相配合的,試卷體現新課程理念,立足于“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考試內容,有效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比如考綱中明確提出了對探究能力的考查。

        新考綱最大的變化是,增加了選考內容,突出了考試自主性和開放性。語言學科必考內容包括現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和寫作;選考內容為現代文閱讀中的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考生任選一類文本閱讀答題。但湖北省新《考試說明》規定,現代文閱讀暫不設選考題,將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閱讀都納入到考試的范圍。每年根據命題實際確定當年考查的是文學類文本還是實用類文本。各類文本的考點闡述與能力要求依據新課標版《考試大綱》的規定設定。必考:語文必修一到必修五、《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外國小說欣賞》。選考:語言文字運用、古詩文閱讀中的名句名篇默寫。

        二、能力要求增加探究

        舊《考試說明》要求考查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應用和鑒賞評價這五種能力,而新《考試說明》則要求考查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應用、鑒賞評價和探究這六種能力。

        根據新課標版《考試大綱》的規定,探究能力的考查集中在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的閱讀上。各省課標卷均增設探究能力的考查,呼應《考試大綱》新增的能力要求。但各套課標卷考查的模式不盡相同,大部分課標卷按照《考試大綱》規定,在文學類文本閱讀或實用類文本閱讀中設置1道題考查探究能力,還有部分課標卷則不局限于《考試大綱》的規定,將考查范圍拓展到其他領域。

        大部分探究題有著較為鮮明的標志,如題干中出現“探究”二字或要求談談“你的看法”“你的觀點”“你的理解”“你的認識”“對你的啟示”“寫作意圖到底是什么”等。而這些正與《考試大綱》所規定的“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探討作者寫作意圖”等探究能力的考查內容相對應。從各類探究題設計的考查目標來看,有對文本內容的分析挖掘,有對寫作技巧、人物的分析鑒賞,還有由文本向現實的延伸拓展。

        文學類文本閱讀本身具有很多“不定點”和“意義空白”,不同的主體、不同的視角的解讀必然具有多義性和開放性,而這無疑給探究能力的考查提供了廣闊空間。因此2012年高考語文湖北卷很可能在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古詩詞鑒賞這兩個板塊中設置探究題。

        三、考查范圍有所增加

        考試內容范圍確定為語文基礎知識(含語言文字運用和文學常識),古代詩文閱讀(含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鑒賞和名句名篇默寫),現代文閱讀(含論述類文本閱讀和文學類/實用類文本閱讀)以及寫作這四大板塊。考點新增內容和變化簡述如下:

        1.語言文字運用

        將“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改為“語言文字運用”。對識記字音的要求增加了“常用字”的限制。對漢字字形的要求增加了“正確書寫”,并且提法上用“規范漢字”。在“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考點中,增加了“反復”這一修辭手法。將語言表達的要求“準確、鮮明、生動”與“簡明、連貫、得體”的位置作了互換,以強調語言表達首先要做到“簡明、連貫、得體”。

        2.文學常識

        增加“識記必修課程‘必修一’至‘必修五’的五個模塊和選修課程《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和《外國小說欣賞》兩個模塊中,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識。識記‘附錄三’中文學名著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等”等要求。新課標版《考試大綱》已取消對文學常識的考查,而湖北省繼續保留這方面的考查,主要是想引導考生重視教材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識,重視經典文學名著的閱讀。考查的范圍可能是先少后多,逐年擴大;選用的題型今年是四選一單選題,逐步過渡到五選二的多選題、填空題以及簡答題等。

        3.古代詩文閱讀

        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指定篇目見附錄)40篇,舊《考試說明》只有35篇。在語言文字運用和名句名篇默寫部分設置選做題。會在名句名篇默寫部分采用多量給題、考生少量選做的方式(如八選六或二組選一組的方式),主要是為了擴大名句名篇默寫的覆蓋面,給考生提供更多的選擇,適當降低考生答題的難度。在考點中增加了“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要求。

        4.現代文閱讀

        必考部分要求閱讀一般論述類文章,其能力要求比舊《考試說明》有所降低;選考部分分為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要求更細致、更明確、更高,同時還增加了“探究”層級的能力要求。

        5.寫作

        寫作方面只是表述上的變化,實質上沒有變化。要求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作文考試的要求分為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

        四、試卷結構適當調整

        從總體上看,近幾年客觀題(選擇題)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主觀題(非選擇題)的比重呈上升趨勢。2011年湖北省是36∶114。考慮到客觀題和主觀題的考查各有利弊,所以2012年高考語文試卷不會大幅減少客觀題,新《考試說明》客觀題賦分權重約24%。但試卷結構會有所調整,2011年為七大題23小題,2012年將為五大題23小題。試卷考點內容排序與2011年相比而言,有較大變化:1.語言文字運用;2.文學常識;3.現代文閱讀(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本閱讀);4.古代詩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鑒賞和名句名篇默寫);5.寫作。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欧洲区精品一区二区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欧国产一级在线免费 | 亚洲国产精品字幕 | 亚洲综合色婷婷六月在线图片 | 日韩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