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醫療論文范文

        醫療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療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醫療論文

        第1篇:醫療論文范文

        投保人在購買保險時,保險公司都要求以被保人的身份證或戶口簿為準填寫一般項目。在理賠時這是最基本項目,為避免錯誤賠付,保險公司要求被保患者病歷的一般項目與保單及身份證一致,如出現一項不符合,都會拒絕賠付。所以在病歷書寫時要求絕對準確。姓名錯誤多是由于書寫時使用別字,常于入院時發生。如姓名由別人,而患者本人由于病痛很少去核對,住院治療期間如仍未發現,出院后病案歸檔就無法更改。因此建議在掛號時盡量由患者自己書寫姓名,入院后醫務人員在得知其商業保險被保人身份后,再次提醒患者核實;年齡錯誤通常因為虛歲的原故。書寫病歷時要求詳細詢問,填寫實足年齡;與年齡相比,出生日期更為重要,但很多患者,尤其老年人,有時不能提供準確出生日期,而由醫務人員隨手填寫,造成與身份證不一致。避免上述問題的最好辦法是要求患者在住院期間提供身份證或戶口簿。

        2提醒患者及時報案

        保險公司規定被保人在因病住院后的三天內要及時通知保險公司理賠部門,稱為報案。理賠部門在收到報案后核實情況,并告知被保人注意事項。這樣在患者出院后才能及時得到賠付。所以醫務人員有必要在患者住院時提醒其及時與保險公司聯系,以保證將來能夠順利理賠。

        3要求患者提供準確病史

        商業保險一般規定自投保之日起三個月后生效,這樣就有效地避免了被保人在已獲知病情后的臨時投保,減少保險公司的損失。有個別投保患者為了獲得賠付,在醫務人員詢問病史時,部分隱瞞病史、作虛假陳述,故意提前或推遲發病時間,這就會誤導醫生臨床思維,導致錯誤的診治結果,給醫療工作帶來安全隱患。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醫務人員在得知其保險背景后,更要仔細詢問病史,并告知患者隱瞞或虛假陳述病史可能會嚴重影響疾病的診治,給自己造成不良后果。避免由此可能產生的不必要的醫患糾紛或保險糾紛。

        4注意合理用藥

        在臨床工作中,對商業醫療保險投保患者,一般都按照自費處理。其實在治療用藥方面,保險公司也是有規定的。通常規定在基本醫療保險用藥范圍內賠付。患者在出院后辦理理賠時,都被要求復印醫囑單,保險公司一旦發現有基本醫療保險規定的自費類藥品,一概不予賠付。

        5進口材料使用告知

        外科病人在治療中可能使用一些進口材料,很多保險公司規定,有國產材料的情況下,如患者選用進口材料,保險公司不予賠付。因此患者住院期間如需用進口材料,醫生應提醒患者就此征詢保險公司意見,減少理賠糾紛。

        6住院時間合理

        如果被保人投保了住院安心附加險,保險公司會在其住院期間按住院天數每天給予金額不等的補助。因此患者在住院時會要求延長住院時間,醫院往往也樂意這樣做。但是對于明顯違反醫療常規的住院,保險公司往往也不予賠付。因此,醫生一定要根據患者治療的實際情況,嚴格按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常規控制患者的住院時間,而不能一味遷就病人。

        7及時提供病歷

        現在保險公司已更改以往抽查住院病歷的做法,而要求每位被保人在理賠時首先提供自己住院病歷的復印件及出院錄。因此患者在出院時醫務人員不僅需要為其書寫出院錄,還應按照病歷書寫規范及病案管理規定的要求,及時完成住院病歷的書寫,盡早送至病案室,供患者復印。

        作為基本醫療保險的有利補充,商業醫療保險在老百姓醫療保障中的地位日趨重要,被保人與保險公司的理賠糾紛及由此產生的醫患矛盾也逐日增多。作為臨床工作人員,有必要熟悉商業醫療保險有關知識,減少醫療糾紛,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維護其合法權益

        第2篇:醫療論文范文

        [關鍵詞]現代醫院價值鏈服務利潤鏈營銷戰略

        一、現代醫院價值鏈管理

        價值鏈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提出。每個企業都是采購、生產、營銷,以及對產品起輔助作用的各種作業的集合,所有這些作業都可以用價值鏈表現出來。企業每完成一項作業都要消耗一定量的資源,而作業的產出又形成一定的價值,轉移給下一個作業,按此逐步推移,直至最終把產品提供給企業外部的顧客。最終產品作為企業內部一系列作業的總產出,凝集了在各個作業上形成而最終轉移給顧客的價值。

        醫院作為服務行業,其服務的目的是治療疾病、產出健康,其價值主要體現在醫學知識的擁有和使用,以及社會、病人對醫院醫療服務的認可上。醫院價值鏈,即醫院運營的各種作業的集合,包括基本作業和輔助作業。

        基本作業主要有:內向物流,包括良好的藥品、器械管理及即時將其運送到各部門和科室;運營,即利用各種資源為患者提供診療救護;外向物流,即提供合理的交通、運送方式,便于患者到醫院就診;營銷與銷售;服務,主要指延續,如傳統的隨訪工作。

        輔助作業主要包括:采購、技術發展、人力資源管理、基礎結構建立等。

        在醫院管理中可以運用價值鏈管理重組醫療服務流程,具體實踐策略如下:

        第一,強化可以增加醫療服務價值的增值作業,同時減少或者消除不能增加醫療服務價值的非增值作業。減少各種物資在各部門之間的運輸時間、病人待診流程中的等待時間、病人的手術準備時間、檢驗科對標本的復核流程等。如減少“退藥”作業這一非增值作業環節,醫院可以通過加強醫生和藥房之間的溝通來降低處方的失誤率以解決這一問題。

        第二,簡化和壓縮非增值作業。如對門診實行預約掛號制,或取消掛號制,實行病人持卡就診制,對門診就診流程實行網絡化管理,以減少病人排隊和待診時間。

        第三,整合作業流程。英國倫敦的Hillingdon醫院在醫療服務流程重組中,將血液檢查從原來由中心檢驗室進行改為在患者所在的臨床科室進行,使等待血液檢查結果的時間大大縮短。瑞典的Stockholm醫院在手術流程重組中,通過建立手術準備室,在手術準備室為病人適時進行預麻醉,成功解決了原有手術流程中,由于病人在手術室內所導致的上一個手術結束到下一個手術開始之間平均需要59分鐘的問題;通過對各手術室功能的整合,改變了過去一個手術室只進行某些種類手術的做法,不但解決了手術室的瓶頸問題,而且在增加手術數量的同時將其16個手術室關閉了4個。

        第四,將醫院的物資流、藥品流、資金流和服務流統一起來,最終形成資源、作業、成本及價值的有機結合,獲取競爭優勢。

        二、現代醫院的服務利潤鏈管理

        1994年,由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赫斯凱特(JamesL.Heskett)、薩塞(W.EarlSasser)、施萊辛格(LeonardA.Schlesinger)、瓊斯(ThomasO.Jones)等提出了“服務利潤鏈”這一服務管理模型,如圖所示:

        顧客所獲價值是服務利潤鏈的核心,是指顧客所獲得的服務過程與服務結果質量同顧客總成本之比,它連接著企業的內部員工管理和外部的市場經營;顧客所獲價值決定著顧客滿意度,顧客滿意度決定顧客忠誠度,顧客忠誠度決定企業獲利能力,企業獲利能力最后決定企業內部服務質量和員工滿意度。

        對于醫院服務利潤鏈而言,臨床一線人員的滿意度取決于醫院對他們的服務和行管、后勤人員對他們的支持。一線人員的滿意度直接決定了他們的忠誠度和工作效率;他們的忠誠度和工作效率決定了他們在工作中確保患者的利益和價值:診斷明確和診療有效,對患者心理、社會因素的關注,以及為患者就醫提供方便,對醫療費用的解釋,以及大處方、濫檢查的相對減少等;只有患者獲得他們期望的價值,才會對技術、服務、收費等多個方面滿意,才能保證患者的滿意度;滿意的患者很大部分會成為醫院的忠誠患者,忠誠患者在有新的醫療服務需求的時候,會再次到醫院就醫,會向其他患者稱贊醫院、推薦醫院;忠誠患者的長期價值會使得醫院業務量增加,醫院經營成本降低,醫院品牌形象改善,醫院競爭力增強,并最終確保醫院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醫院的經營和競爭能力將會進一步提升醫院對員工的服務質量和員工的滿意度、忠誠度情況。

        現代醫院管理可以根據服務利潤鏈模型調整相應的管理策略:

        第一,更好地實施員工關系管理,包括從制度上、組織上、經費上等方面建立開展員工關系管理的保證機制;完善溝通渠道,如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內部溝通的制度,了解員工的愿望和需求,開展一些例行性的溝通活動;關愛員工,幫助員工平衡工作與生活,關注員工生活中的熱點和難點,解決員工思想上的包袱;完善對員工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完善對員工的績效考核機制,并將績效考核結果體現在薪酬、晉升、培訓發展、職位變動等方面上。

        第二,更好地實施患者關系管理,培育滿意患者、忠誠患者。成立患者關系管理部門,建立患者數據庫,廣泛收集和儲存有價值的患者信息,并進行有效的定期更新。

        第三,開展關系營銷,建立和保持顧客關系。成立電話咨詢中心,隨時為患者解答疑問;加大院內院外的宣傳,利用患者數據庫實施相關的銷售,如定期給患者打電話了解他們的病情并告知其注意事項,利用患者口碑開展患者推薦活動,長期忠誠患者的口碑宣傳效應會發揮很大的作用,間接地幫助醫院創造效益。

        三、基于SWOT分析的現代醫院戰略規劃

        SWOT分析代表組織的優勢(S)、劣勢(W)、機會(O)和威脅(T)的分析,實際上是對組織內外部條件的各方面內容進行歸納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劣、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其中優勢的分析主要是著眼于組織自身的實力及其與競爭對手的比較,而機會和威脅分析將注意力放在外部環境變化對企業的可能影響方面。

        1.現代醫院優勢分析

        (1)機制靈活,與市場結合緊密,市場營銷運作能力和應變能力強。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強勢宣傳,高薪聘用專家,突出專科特色,打造品牌,吸引病人就診;對于已就診的患者,強化其對醫院忠誠度,以如何幫助預約復診等方式,讓其逐步成為忠誠客戶。

        (2)逐漸建立價格優勢。醫院根據實際服務成本和市場供求情況自主定價,根據具體實際打造“平價醫院”、“老百姓看得起病的醫院”,符合市場規律。

        (3)提供溫馨的服務。導醫為患者提供全程就診服務,賓館式的服務待遇讓看病成為一種享受。逐漸推行人性化、個性化服務,尊重病人的隱私;針對前來就診的每位患者建立健全病歷檔案,定期以電話或短信的形式發送祝福健康語;前來就診住院患者實行免費接送,加強醫后、術后跟蹤回訪服務,將病人的關心延伸到院外,有效改善醫患關系。

        2.現代醫院劣勢分析

        國家對待國有醫院與民營醫院政策上不能一視同仁。對民營醫院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指導,如醫務人員的身份轉換困難、職稱評定、醫院項目設置、人事、政府監督者等方面。

        3.現代醫院機會分析

        面對激烈市場競爭的醫療市場,面對醫療市場秩序的不夠完善,要吸引患者,必須增強緊迫感、危機感,充分利用現代醫院經營管理上的靈活性,自主確定醫療服務項目和自主定價,只要看準市場機會,很快能調整戰略思路。

        4.現代醫院威脅分析

        (1)醫療市場份額有限,各種不同類型的醫院都將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搶占市場份額的意識和行動是保證醫院生存和發展的先決條件。

        (2)部分從業者虛假廣告,形成了對現代醫院信任危機的考驗。

        (3)有些醫療糾紛處理不妥,后果嚴重。

        因此,現代醫院只有發揮優勢、克服劣勢、利用機會、化解威脅,才能找到發展的空間和成長的機會,并在激烈的醫療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1)轉變經營理念,不斷創新。現代醫院要發展,必須應用現代經營管理模式,走出關系式經營管理模式。

        (2)嚴把質量關。質量是現代醫院的生命線:一是人才引進嚴格把關,人才決定醫療水平和醫療質量的高低;二是引進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尤其是要引進既懂業務、又懂管理的綜合型人才。

        (3)打造信譽、權威。聘政府或專家學者顧問團,與著名高校聯合打造博士后培養基地等。

        四、現代醫院市場營銷戰略

        現代醫院營銷戰略是以擴大醫療市場份額為目標戰略,不斷擴大自己的形象,樹立誠信、廉潔的奉獻精神,開展獨樹一幟的核心技術,提供患者預期的、貼心的、超前的服務,不斷創造需求,吸引病人,占領更多的醫療市場。

        1.現代醫院營銷戰略的4Ps

        (1)產品,即服務,服務范圍很廣,并有所側重,如“微笑活動”、“家庭病床”等。

        (2)地點,即醫院為使病人接近和得到其服務而進行的各種活動。

        (3)促銷,醫院將其服務類型或技術告知患者并說服其來院診治而進行的各種活動。

        (4)價格,不同的診療方法有不同的價格,通過病人選擇不同的服務方式,而合法進行不同的收費。

        2.現代醫院營銷戰略的4Cs

        (1)顧客問題解決,醫院通過精益求精的醫療技術幫助有醫療需要的人們解決問題。

        (2)顧客的成本,病人就診所需的花費,醫護人員技術高,信譽好,價格合理。

        (3)便利,看病或就診時方便、快捷程度。

        (4)溝通,在醫院的顧客大部分是病人,他們不僅是來看病,也希望與醫務人員進行交流和溝通。

        因此,現代醫院綜合運用以下的各類營銷戰略:

        第一,品牌戰略。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醫療設備的先進水平、醫院的管理水平、醫務人員的醫德醫風狀況乃至醫院的環境和醫院的總體形象都會成為患者選擇就診的條件之一,所以樹立品牌意識,打造名醫名牌是市場經營觀念在醫院管理中的重要體現。醫院的品牌,除了醫療服務作為特殊產品所固有的技術含量、質量和價格三大要素外,還應有專家知名度、專科特色、高精尖儀器、技術水平及優質服務等要素形成的無形資產。

        第二,服務戰略。重視服務流通的各個環節,增強醫務人員的責任心,嚴格操作程序,提高醫療質量,確保醫療安全,處處體現人文關懷,用優質服務贏得社會公眾的信任,提高患者滿意度。從患者需求出發,提供能基本滿足患者的無形服務。如給以細致入微的護理,深入淺出的解釋,合理有效的檢查,精湛高超的診治技能,舒適安全的病房條件,和藹可親的服務質量等。

        第三,價格戰略。醫療服務的價格要根據國家的有關政策規定,并結合醫療市場需求確定醫療服務項目的價格。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實行政府指導價,營利性醫療機構實行市場調節價;在不增加社會醫藥費,確實減少藥品收入的情況下,提高醫療服務價格;在醫療服務價格內部,降低大型儀器設備檢查價格,增加勞務服務如診療費、護理費、搶救費、手術費的價格;基本醫療服務項目的價格應嚴格執行政府指導價,非基本醫院服務項目的價格可以實行市場調節價,但在實施時要增加透明度,實行明碼標價,讓就醫患者自愿選擇。

        參考文獻:

        [1]賀楊楊:淺析價值鏈在醫院管理中的應用.財會通訊,2007年第6期,19~20

        第3篇:醫療論文范文

        近年來醫療糾紛明顯增加是不爭的事實。《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施一年整醫療糾紛是否增加相關報到還不多。醫療糾紛的發生對醫院建設發展客觀上起了負面作用。醫療糾紛是客觀現象不容回避。對醫療糾紛的成因進行分析,發現和遵循其規律積極主動采取相應措施防范和妥善處理之是十分必要的。現就這些問題我們所作的一些思考及一些做法和體會做一個總結,以資交流。

        一、成因及分析

        醫療糾紛成因應當說多數是綜合因素所致,引起醫療糾紛的因素大致可分為背景因素、醫方因素、患方因素。現就這三方面因素淺析如下。

        1.1背景因素

        背景因素也可稱社會環境因素或深層次原因。醫療糾紛不論以什么形式表現出來,背景因素都在其中起作用,也就是說它對醫方因素和患方因素都起著作用。

        首先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間,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時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舊的醫療保障不復存在,新的醫療保障確實存在保障不夠;二是受保障人群對新的醫療保障(包括商業保險)需要自己出錢構筑認識不足,心理承受力不足。這兩個問題都會成為引發醫療糾紛的基礎原因。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保-患”矛盾(基本醫療保險與參保職工的矛盾)轉嫁成醫-患矛盾,或曰社會機制問題。

        其次醫療機構一方面是“福利性的公益事業”受到嚴重低于成本的價格管制,另一方面又完全“斷奶”,同時“被推向市場,要引入競爭機制”;對于“救死扶傷”的不同理解;患者是不是消費者的爭論;源自商業經營中“顧客就是上帝”翻版“病人就是上帝”等等所引起的醫務人員、病患及家屬在思想認識上的不知所從必然在日常的醫療服務活動中有所反應。有些認識上的誤區甚至是醫療糾紛的直接起因。

        第三部分新聞媒體從自身利益出發不負責任的炒作,誤導造成人們在此問題出現的認識誤區也是醫療糾紛增多的重要原因。以致在醫療糾紛中患方將“不如何如何我就找媒體給你們曝光”成為威脅醫院的口頭禪。

        再有由于社會變革造成人們心理承受發生問題及部分人對社會不滿,轉而把醫院及醫務人員當做“出氣筒”和“唐僧肉”的不在少數。“要致富做手術,做了手術扯事故”并非空穴來風。甚至有些病患明說“你們哪么大個醫院,給一點算什么嗎?”。在一些人心目中只要是國家的就是不吃白不吃的肥肉。

        1.2醫方因素

        醫務人員中付出太多、不被人理解是較普遍的情緒,醫生反對自己的子女學醫做醫生的情況非常普遍。醫療糾紛中按患方不滿醫方因素可分為服務態度問題、價格問題、和醫療效果及管理的問題幾方面。細分下來有服務水平低、醫務人員缺乏耐心細致的工作作風、工作拖拉、對就診患者漫不經心、上級醫師對下級醫師的某些問題指正其在某些方面處置不夠妥當、病情解釋或交代不清、違反醫療常規和制度、后勤保障措施不到位、病案缺陷、醫院管理水平不高、記錯賬、技術水平不高及缺乏經驗等。醫方因素歸結到一條就是未完全遵守國家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技術規范及常規。

        1.3患方因素

        患方因素導致醫療糾紛的有患者的個體差異而患方對此沒有相應認識、因缺乏醫學知識對疾病的復雜性認識不足、對醫療效果期望值過高、甚至有病人進醫院等于進“保險箱”認識誤區對醫院規章制度理解不準確、有個別醫療糾紛因患者為滿足某種需求而提出特別要求引起的、家庭經濟或人際關系不良的情緒轉移、患者及其家屬持有不同心理等因素等。患方因素中不排除少數在其他地方(包括非醫療服務行業)“鬧事”嘗到甜頭故意行為。

        二、體會與對策

        關于背景因素在引發醫療糾紛所起的作用我們很難有所作為。能做的只有在合適的場合進行微弱呼吁。本來“非典”的發生給了全社會對衛生事業發展道路一個反思的機會,至少對衛生隊伍整體的評價能更接近其真實情況。但到目前為止還沒看到多少有利于醫院發展的變化出現。因此估計在短時間內醫療糾紛仍會保持上升的趨勢。至少不會明顯下降

        引發醫療糾紛的患方因素不在我們控制范圍。為預防和處理好醫療糾紛我們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們體會要做好這項工作首先要處理好與醫院發展建設的關系。醫院軟、硬件建設上去了,技術水平提高,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有成效了,醫院發展壯大了能很大程度抵消引發醫療糾紛的背景因素對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的不利影響。

        我院在防范和處理醫療糾紛的一些具體作法簡介如下,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2.1學習運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全面促進醫院管理水平提高

        醫療事故與醫療糾紛在概念上有明顯的區別,但條例中關于醫療事故的預防與處置的原則對預防和處理醫療糾紛起到“底線”的剛性作用。醫院在條例實施前用2個月時間組織各級種類醫務人員對條例逐字逐句學習、討論。強化醫務人員的法律意識,知道醫療活動必須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對照條例中對醫療服務質量監控部門、病案管理部門要求;對病歷書寫具體要求;對醫務人員應告知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的具體要求;對醫療活動中發生了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制度等要求,醫院對規章制度全面清理。對醫療活動中與條例規定要求不相適應的工作程序進行調整,從源頭上減少醫療糾紛發生的可能。條例立法精神與民法銜接較好,醫院在學習條例時特別加入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內容的學習,使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養成保存證據的意識,提高了醫務人員自覺遵守規章制度的素養。對部頒的條例配套規章也組織醫務人員認真學習。醫療質量監控管理部門嚴格按照條例要求,認真履行職責,促進醫療服務質量管理的制度化。

        2.2加強醫療服務質量重要控制環節管理

        我院長期把醫療服務質量管理放在一些重要環節上。首先對接病人最頻繁又最容易忽視的掛號室、出入院處、收費處門診藥房、護士站等“窗口部門”加強管理。同時對手術三關、急診急救病例、以及醫院根據工作經驗總結的年紀較大、有心肺合并癥等八類特殊病人進行重點要求。保證醫療確保質量不出大問題是對醫療糾紛最有效的預防。

        2.3每月定期召開臨床科主任聯席會

        會議內容為布置近階段醫療質量管理重點工作;反饋上一階段對醫療服務質量監控檢查的結果和醫療事故隱患;各科室交流新開展的工作及需要配合的事項;其它需要“關著門”講的事情。

        2.4落實醫患溝通制

        按衛生部、重慶市衛生局要求將長期以來化解醫療糾紛行之有效的醫患有溝通作法制度化。制定了醫生、護士接診新收病人制度,術前談話制度、重要治療前談話簽字制度、麻醉醫師談話制度等。在制定上述制度時將多年總結出的能有效減少糾紛的要點作為談話內容制度化。

        2.5抓好病歷書寫和操作常規培訓

        重點在低年資醫師中反復訓練對某項疾病診斷處理的常規工作,使其形成條件反射。強化病歷書寫中對疾病診斷標準(診斷依據)的撐握在病歷中有明確的反應。強化對治療中用藥和治療方法的依據的病歷書寫,使年輕醫師養成醫療活動是有充分依據并在病歷中有反應的習慣。在出院醫囑中強化向病人交待復查、隨訪并有記錄。病情觀察要及時記錄。這些要求能很大程度的防范醫療糾紛或便于醫療糾紛的處理。

        2.6認真處理已發生的醫療糾紛及時總結

        對于已發生的醫療糾紛應認真對待妥善處理。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通過協商、行政調解、訴訟三個途徑處理。其中要克服怕打官司的想法,因為通過鑒定和/或訴訟能夠很好地讓患方解除許多誤會,對于內部醫務人員的處理也更有說服力。當然不管哪種處理都要注意總結避免犯同樣的的錯誤。

        第4篇:醫療論文范文

        由于教師的工作屬于高強度腦力工作,精神上要面對教育科研雙重壓力,在平日生活中又缺少鍛煉,從而造成身體免疫系統失常,處于亞健康狀態,因而在教師的醫療待遇問題上,應給予更多的關注。事實上,國家一直很重視對教師的醫療保健工作。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公費醫療制度,并且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的醫療與當地的公務員享受同等待遇。這一系列措施都使教師的就醫問題有了比較可靠的保障。或許正是國家政策的原因,使教師們在選擇醫療保險是存在著兩大誤區:一是認為醫療費用單位會實報實銷。根據調查,實際上對于住院費用,均按各級醫院的等級設定費用報銷起付線,起付線下需自己負擔。另外,還有重大疾病共付部分個人也要支付一部分費用。一般而言,目前每年打入職工的醫保卡內的款項是很少的。統計顯示,廣州市區35周歲至45周歲有廣州戶口的職工醫保卡每年僅有約800-900元的費用。教師們應明確認識到,由于自己屬于多病種人群,單靠學校辦置的醫療保險,很多時候是不能滿足自身的醫療需求的。然而,教師收入穩定有限,一旦遇到重大疾病需要大而開支時,自身的經濟狀況是很難維持的。因而,教室在購買保險時,應該考慮購買的險種能夠與單位的社會保險形成互補關系,計算好可能出現的缺口問題,達到全方位的保險作用。二是認為小毛病不需要買保險。由于教師是腦力勞動者,平時的工作環境和工作狀態都相對單一,不少教師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職業病的癥狀,如:靜脈曲張、肺部或氣管炎癥、咽喉炎等。盡管這些職業病看起來并不很嚴重,但若不加重視,往往會導致惡劣的后果。從這兩點誤區我們應看到,教師十分有必要根據自身健康狀況為自己額外辦置若干份健康保險和一定的普通住院險,降低風險的同時也減少了重大疾病帶來的損失。例如,重大疾病保險中有一種類型始終身分紅型,由于此種保險因分紅不斷提高大病的保障額度,既保障了社保范圍以外的疾病,也可通過退保得到治療金。事實上,這一部分的市場需求是比較大的,因而各個保險公司也可以充分利用社會醫療保險的缺口,針對教師這一特殊群體,開發出適合其購買的健康保險類型。

        二、教師與養老保險

        教師平常收入穩定,很難有大額儲蓄,退休后除了退休金基本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因而對于教師休后的生活保障問題,我們也應該給予關注。

        我國《教育法》規定:教師退休或退職后,享受國家規定的退休或退職待遇。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可以適當調整長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小學退休教師的退休金比率。教師作為一種高尚的職業,其養老保險應當實行社會優待。

        盡管國家及社會在教師養老金問題上給予如此多的關注與優待,但有一個明顯的變化不容忽視,就是退休金的相對購買力減少。據調查顯示,十年前,一位退休老教師的退休金雖然不多,但是基本與退休前工資持平,甚至略高。但如今,退休教師的退休金基本是退休前工資的40%-50%。并且,當今的物價指數不斷上漲,僅僅退休金是無法滿足來教師的生活需要的。據保險專業人士介紹:我國目前實行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企業年金)與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得多層次養老保障制度。因而,購買一定的商業養老保險,是對老年生活的有益的補充,不失為日后老有所養,滿足自己的休閑需求,減輕子女負擔的好方法。在眾多養老保險種類中,分紅保險是一種很適合教師的一個險種。此險種不但免去個人所得稅,被保險人還可以每期以紅利的形式分享保險人的盈利。由于大部分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較于其他職業對風險有抵觸情緒,不愿意把多余的錢進行股票債券等投資,分紅保險恰恰彌補了這一缺口。當然,這種方式也會產生風險,同樣屬于一種投機,但被保險人可以采用更高的預定死亡率、更低的預定利率及更高的預定費用率來降低風險。在將來有一份養老保障的同時,也預防了物價上漲帶來的實際消費能力的下降。除此之外,保險公司也應開發出更多使用的險種,供教師選擇。三、教師與子女教育險

        作為從業教育者,教師們深知教育對一個人發展的重要性,教育意識也更強,因而相對于其他父母,他們更愿意對孩子進行教育投資。加之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群體,受教育程度較高,相對于其他人,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更高,觀念更新也比較快。對于子女教育保險,他們接受程度也是相對比較高的,并較少發生退保情況。

        雖然中國當前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并且盡量減少對學生的各種收費,但是,隨著人們對教育重視程度的增加和教育方式的多元化,教育費用在不斷增長。橫向來看,幾十年前,大部分人學歷僅為高中畢業,大學生很少。而現在,人們學歷普遍提高,大學讀完還要繼續念研究生,有的人則出國。工作年齡越來越滯后,教育費用也要求更高。總向來看,一個孩子教育費用的支出往往從他們進入幼兒園就開始了,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各種書本費、補課費,課外特長學習費用層出不窮。據統計,在廣州這樣較為發達的城市,孩子從出生到大學這二十幾年中,教育費用高達30多萬。如果將來還有出國等的打算,那么費用將更高。這種高額的教育費用會占一個家庭支出相當大的部分,以常規的儲蓄方式來積累這筆費用往往比想象中困難,畢竟還可能存在很多以外的支出。因而,重視子女教育的教師父母就會選擇購買子女的教育保險,從而達到了強制性儲蓄的效果。一般來說,一個孩子在小學及中學階段,教育支出相對整個過程來說所占比重較少,并且此時,他們的教師父母正處壯年,收入相對較高。隨著孩子學歷的提高,進入大學后,教育支出開始增加。甚至于就業后,可能會涉及到創業初識資金問題,這些費用可能都需要父母來承擔。而此時,他們的父母也慢慢進入老年時期,收入減少的同時,自身醫療費用也會增加,這都對教育費用的支出產生不良影響。而子女教育保險證彌補了這一不平衡。它一般是在孩子成長期的前十幾年進行投保,當孩子到大學甚至開始創業的時期就能夠得到資金的返還,既保證了子女能夠擁有完整的教育過程,又對家庭其他成員的正常生活不產生影響。

        四、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社會保障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而言,農村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當今許多農村基礎教育教師還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他們在傳播知識、驅逐貧困的同時,確時時被貧困所困擾。在許多邊遠山區,醫療條件很差,看病吃藥也很很成問題。教師們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到醫院進行治療的。現如今,不少農村教師仍未實行醫療保險,沒有醫療費用。小病就挺著,一旦患大病,只好舉債。與此同時,許多農村教師的工資問題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不但沒有如國家政策中所說的工資掉整,許多地區甚至還在拖欠,使教師們的基本生活無法得到保障。至于養老保險,則更是不可能實現的了。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導致了教師的外流,從而引起師資不足,進而惡化了農村的教育狀況。

        面對這一嚴重狀況,我們因該重視起來,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在我看來,國家應該加大對醫保的投入,完善教師醫療保障制度。使農村教師能與城市教師一樣,享受同等的醫療待遇。同時,也要確保對農村教師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經費的投入。目前,農村教師的工資水平比較低,短時期內只能保障其基本生活,因而,商業保險似乎還不太適合這一群體,因而,避免教師醫保商業化運作也是十分重要的。還有一方面應該切實解決,就是政府對待農村教師的態度上,應該真正做到與城市教師“一視同仁”。農村教學環境惡劣,那里的教師往往付出了更多的汗水與努力。如若在社會保障問題上再忽視了他們,那么農村教師的“出走”也是情有可原的。因此,同樣面對農村教師和城市教師,政策適當的傾向于前者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切實解決了農村教師的切身利益問題,使其生活無后顧之憂,他們才能更好的投身于教育事業。也只有這樣,我國農村教育水平才能有所提高。

        人們常用“春蠶到死絲方盡”來形容教師這一高尚的行業。正是教師的付出才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的人才,促進社會的極大發展。因而,應積極將保險與教師結合起來,發揮這一經濟行為的特殊作用,保障教師切身利益。同時,也通過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帶動保險業——21世紀朝陽產業的新的進步。

        第5篇:醫療論文范文

        “看病難,看病貴”是當今最受關注,也是最棘手、最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牽涉多個領域,構成因素糾葛復雜。雖然對其改革路向眾說紛紜,但一致的觀點認為,醫療保障體系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所在,形成一個覆蓋面廣的醫療保障體系是解開看病貴難題的第一把鑰匙。

        經過長期的探索,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目前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覆蓋范圍已從城鎮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及退休人員逐步擴展到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城鎮靈活就業人員、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截至20*年底,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17983萬人,其中參保農民工人數為3131萬人①。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已初步建立,在提高醫療保障能力和職工的健康水平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隨著各項工作的扎實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制度框架及運行機制已基本形成。截至20*年底,全國開展新農合的縣(市、區)達到2448個,占全國總縣(市、區)的85.53%,參加合作醫療人口7.3億,占全國農業人口的85.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支出總額為220億元,累計受益2.6億人次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避免了“小病扛,大病拖”現象的發生,對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村穩定、保障廣大農民權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從總體來講,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已經日臻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也順利實施。但是也應該看到,包括中小學生在內的城鎮其他非從業居民尚未被納入社會醫療保險范圍。隨著社會轉型的日益加快、疾病風險的困擾和經濟體制改革過程帶來的分配不均等,廣大城鎮居民對醫療保障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此背景下,20*年國務院專門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20號),就開展試點的目標、任務、基本原則、主要政策及組織實施辦法作出了具體的規定。截至20*年底,我國共有城鎮人口5.9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44.9%,其中就業人口2.94億,非就業人口3億。城鎮已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約2.21億人(其中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有4068萬人),占全體城鎮人口的37%,比上年增加6319萬人①。盡管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許多城鎮居民仍然徘徊在醫療保障體制之外。因此,構建健全完善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在實踐中推動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工作的健康發展,就成了當前的應勢之需,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

        二、試點地區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城鎮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在實現全民醫保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受到了廣大群眾的肯定和歡迎。但也應該看到,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工作畢竟還處于試點時期,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在實踐當中不斷加以完善。

        1.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障的宣傳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作為一項惠民工程,許多群眾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都持歡迎的態度,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許多試點地區并沒有實現全覆蓋,一些居民依然徘徊在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之外。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許多已經參保的居民對城鎮居民醫保的真正內涵和一些具體細節也缺乏了解。部分群眾對報銷補償費用期望過高,對設立的起付線不了解,對醫療費分段計算補助也不熟悉,尤其是對報銷程序還不是完全清楚。這就有待于各試點地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把工作做實、做細,使廣大群眾在真正了解、熟悉城鎮居民醫保工作的基礎上,積極踴躍地支持和參加城鎮居民醫保工作。

        2.統籌層次低,保障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局部試點地區,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統籌層次一般為縣、市級統籌。統籌層次低,不僅不利于進一步分散風險,也不利于資金在全國范圍內調劑和發揮更大的互助共濟作用。從保障水平來看,由于我國當前生產力整體上還不夠發達,且經濟發展呈現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許多試點地區還是以保障住院和門診大病醫療支出為主,最高報銷上限也有待進一步提高。今后,各試點地區應隨著經濟的發展,加大政府對城鎮居民醫保的財政投入力度,在化解住院和門診大病風險的同時,要逐步試行門診醫療費用統籌,探索統籌解決城鎮居民門診費用問題的辦法。

        3.監督管理機制要進一步健全

        從試點地區的情況來看,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監督和管理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在支出管理方面,個別定點醫療機構仍有開大處方、開用藥目錄之外的藥和不合理的大型檢查等情況,導致部分群眾獲得的補償金額降低,也導致了參保居民對醫保制度的誤解和不信任。個別定點醫療機構把門診病人轉化為住院病人,誘導病人過度消費醫療資源,造成參保居民住院費用增長。有的醫院審查不嚴,個別患者冒名頂替套取資金,嚴重侵害了參保居民的權益。在醫療保險基金的給付方面,也沒有建立包括基金運行分析制度、運行情況通報制度和常規基金運行監督檢查制度在內的基金的收支監測預測預警系統,還沒有形成包括組織監督、民主監督、制度監督、行政監督、業務監督、審計監督等多種監督形式在內的內外部雙重監督體制[1]。

        4.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服務體系需進一步完善

        城鎮居民醫療保障事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完善的醫療保障服務網絡。近年來,各地醫療保障服務體系無論是在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也應該看到,這與廣大城鎮居民的醫療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許多群眾對醫療機構的服務意識、醫療人員的業務素質還頗有微詞;就醫環境需要改善,尤其是城鎮社區醫療服務機構還很薄弱,亟待加強。

        當然,這些措施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今后,要加進一步努力打造健全的服務體系,為廣大群眾提供省心、放心、舒心的服務。

        三、新時期健全完善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路徑選擇

        被譽為“國民保健服務之父”的貝弗里奇曾經說過:病人因沒錢而拒絕醫療,這是任何文明社會都不相容的。保障每一個公民病有所醫,享受基本的醫療保障是每一個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總體來看,我國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探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應該認識到,這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需要我們以民為本,因地制宜,多方努力,在實踐當中不斷推進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工作健康、有序發展。1.加快城鎮居民醫療保障立法工作,為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提供完備的法律框架

        近年來,盡管我國城鎮居民的醫保工作日益受到重視,但畢竟還處于試點階段,許多措施和制度還不夠健全和完善,城鎮居民醫保工作的開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社會保障法是關系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法律制度,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就沒有健全、完善和成熟的社會保障制度。筆者認為,我國應制定統一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法》,并以此為依據制定相應的新型配套的政策和實施辦法,規定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法定地位,并將之嚴格納入到我國城鎮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之中,明確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未來的發展方向。

        2.建立健全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體系

        作為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構建與完善顯得尤為重要。在政策設計上必須考慮各方承受能力,做到“基金籌集多渠道、費用繳納低水平、待遇保障多樣化、保險服務便捷化”。

        (1)形成合理的籌集機制

        首先要完善籌集機制。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應堅持“低繳費、廣覆蓋”的原則,在繳費能力與醫療待遇之間找到個平衡點。在實踐當中,一方面應加大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宣傳的力度,提高廣大居民參保繳費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穩定的配套資金保障體制,將各級配套補助資金固定下來,為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提供財政支持。同時,中央、省級要加大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城鎮居民的財政補助力度,以實際行動促進和保證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其次要積極拓寬籌集渠道。在將政府財政撥款和救助以及城鎮居民繳費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的同時,應不斷在實踐中拓寬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基金的籌集渠道,積極引導社區經濟、企業、慈善機構、外資機構及個人等方面的捐助,不斷充實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基金。

        (2)健全管理體制

        應建立健全嚴格規范的管理制度、嚴謹長效的管理方法、便捷有序的管理流程和先進高效的管理網絡,構成科學簡約、調控靈敏的醫療保障管理體系,以實現保障到位、基金平衡、調控靈敏、服務周到的管理目標。在組織管理方面,受經濟條件限制,我國廣大縣級城市可以借鑒河南舞鋼市的管理模式,整合基本醫療保障管理資源,借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這個現實性的制度體系進行監督和管理。較大的城市和條件具備的地區,應該建立起相對獨立的、專門的醫療保險管理機構,同時加強對制度運行的社會監督。在基金管理方面,要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統一管理,單獨列賬。要按照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等有關規定,嚴格執行財務制度,加強對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管理和監督,探索建立健全基金的風險防范和調劑機制,確保基金安全[2]。

        (3)規范運行機制

        首先要合理確定參保范圍,明確保障重點。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參保范圍主要是不屬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范圍中的廣大城鎮居民。在保障的重點方面,由于我國當前生產力整體上還不夠發達,且經濟發展呈現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應因地制宜,確定不同層次和級別的保障標準。其次要科學制定費用支付標準。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使用要堅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確定科學合理的醫療費用支付方式,以確保支付待遇與繳費水平相適應,做到合理控制醫療費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保證基金的收支平衡和制度的平穩運行。再次,要建立一套科學的醫療保障評價系統。針對醫療保障的運行特點確定一套全面、科學的評價指標,對參保情況、基金的收繳、管理和使用、醫療機構的服務、醫療保險基金的使用效率、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等進行深度研究和評價,以便為制度的進一步實施指明方向。

        3.健全完善城鎮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服務體系要按照管理社會化、服務人性化的原則,建立功能齊全、結構合理、運轉有效、簡捷方便的醫療保障服務網絡[3]。積極發揮社區醫療保障制度平臺的作用,依托社區平臺,建立醫保機構同用人單位和個人的聯系制度,為廣大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務;要加快社區醫療體制的創新,形成社區醫療服務、專業醫療服務和綜合性醫療服務相配套的布局合理、分工協作的醫療服務網絡[4]。通過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調整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的結構、功能、布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4.強化醫療服務管理,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城鎮居民醫療保障要想健康發展,在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險政策的同時,還要積極推動醫療衛生、藥品流動體制改革。這三個方面同時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今后我國衛生事業的長遠發展,它們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缺一不可。在醫療服務市場上,要把供需雙方由“信息不對稱”變為“信息對稱”,增強患者對醫療服務質量與數量進行事先判斷的能力,提高其選擇的主動性;通過建立醫藥專營制度,逐步實行醫、藥經營分離,減少藥品流通環節;實行醫藥分開核算、分別管理的制度,打破醫藥不分的壟斷體制,合理控制醫藥費用水平。

        第6篇:醫療論文范文

        2012年7月1日,由北京友誼醫院率先開展了以“醫藥分開”為代表的公立醫院改革,是日零時,全院1670種藥品全部按照進價銷售(包括1007種西藥,292種中成藥、371種中藥飲片),取消了原有的掛號費、診療費,建立了醫事服務費,新設立的門診醫事服務費分為4個檔次,分別是普通門診42元/人次、副主任醫師60元/人次、主任醫師80元/人次、知名專家100元/人次,急診60元/人次,住院80元/人次/天。醫保基金對門診患者每人次報銷醫事服務費40元,急診患者每人次報銷醫事服務費60元,且不受醫保起付線限制;住院患者醫事服務費按比例報銷。將藥品的批零差價取消,實行進價銷售,同時將醫院掛號費和診療費取消,出臺醫事服務費。醫事服務費做為整個醫院醫療服務的代名詞,突出了診療過程中醫務人員智力勞動,知識勞動的結果。發改委出臺文件,對于改革醫院廢除批零差價,增設醫事服務費予以認可。財政部門對于醫改要求的六項投入,包括醫院基本建設、大型設備采購、重點學科支持、離退休人員工資、政策性虧損補償以及公共衛生服務購買給予足額到位。物價部門、財政部門、人力社保等多部門的協同,使公立醫院“醫藥分開”改革形成合力。繼友誼醫院之后,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同仁醫院、北京天壇醫院和北京積水潭醫院分別加入以“醫藥分開”為代表的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行列,市醫管局對改革試點醫院每月的相關數據進行檢測,對患者而言,改革前后在同一家醫院看同一種疾病,次均總費用降低,其中藥品費用降幅突出,患者支出減少,負擔有所減輕。對于醫院,醫生的醫療行為在改革措施的引導下得到進一步規范,以往大處方、藥品濫用、過度檢查有所減少。考量醫生工作最根本的指標是診療的質量和效果,在這種情況下,獎懲制度就從以經濟核算為依據向以患者診療質量和服務效率為依據轉變。這五家改革試點醫院,對出現的不合格處方定期點評、處罰、通報,對于醫療服務質量不符合標準的,通過內部討論配合處罰措施進行規范。我們在進行“醫藥分開”改革之初的顧慮是,取消藥品批零差價后醫院是否還能正常運行,通過改革施行一年多的觀察,5家試點醫院沒有因為取消藥品加成出現醫院財務運行困難的情況,總體來看,改革后患者次均費用在下降,醫生的診療行為進一步得到規范。醫改的目標是讓人民群眾得實惠,醫務人員受鼓舞,醫療機構良性發展,同時政府財政可承受。5家試點醫院的年門診量均在150萬以上,門診量最高的朝陽醫院達到198萬,這幾家醫院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核心區,建設問題基本完成,大型設備購買結束,財政投入主要用于重點學科建設、公共衛生服務、政策性補貼。據統計,5家試點醫院醫保病人占50%,在朝陽醫院和友誼醫院達到70%,同時醫保提高了報銷比例,經過這兩年來看,財政承受能力基本情況令人樂觀,說明取消藥品批零差價先期設計比較周全,結果也符合初衷。這就為下一步在更多醫院推廣醫藥分開改革打下基礎。

        二、以“醫聯體”為抓手建立分級醫療服務體系

        (一)確保“醫聯體”建設試點工作按目標推進

        區縣衛生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加強基層醫療機構能力建設,包括區縣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對區縣級醫院,通過與北京城區三甲醫院以“結對子”的形式形成若干家市級醫院幫扶一家區縣醫院的格局,以此提高區縣醫療水平,目前這項工作已經持續推進了四五年的時間。

        (二)在“醫聯體”框架下完善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機制

        以最具代表性的平谷區為例,平谷區地處北京遠郊,區域內大部分處于山區,與市級醫院“結對子”前平谷區醫院服務能力較弱,大部分在區醫院診治病情較重的病人都要轉院,后來通過與安貞、同仁、婦產等市級醫院的優勢學科對口支持,經過幾年時間的支持,現在平谷區醫院已經可以開展心臟支架和腦瘤手術,醫院已發展成為平谷區的區域醫療中心,大多數病癥都能留在區域內治療,這就使平谷區到北京市區就診的患者大幅減少。2013年,平谷區醫院的病人轉出率為11%,醫院的水平提高也有力地帶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水平提升。平谷區醫院通過信息化建設將整個的區域內醫療機構聯接成網絡,網絡以視頻作為聯接途徑,平谷區醫院與上述4家醫院通過視頻完成聯合門診。北京市朝陽區地處城區,區別于平谷區的是朝陽區內有多家三級醫院。朝陽區結合自身特點摸索出一條以三級醫院為網絡核心的模式。朝陽醫院做為朝陽區中部的網絡醫院核心,朝陽醫院“牽手”轄區內共10家醫院,包括1家三級醫院、2家二級醫院和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醫療網絡,使社區醫院和三甲醫院實現緊密連接,三級醫院醫生定期定時到社區醫院出門診,到二級醫院兼職做主任、副主任,定期定點查房,定點看病人。基層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直接可以掛到大醫院的專家號,社區解決不了的疾病就可以轉到大醫院,病人到社區后首先經過社區醫生的初篩,這就避免了病人的盲目流動,這個設計就是要讓大醫院和基層醫院“有形有神”地進行互動,基層的病人可以轉到三級醫院,三級醫院一些需要長期住院的病人可以通過這個途徑轉到相適宜的二級醫院進行康復和恢復治療。

        (三)將“醫聯體”工作與康復護理體系建設工作相結合

        通過建設醫療聯合體促進患者有序就醫,解決患者看病難的問題除了增加床位,更主要的是通過不同的醫療機構間功能的緊密銜接,形成醫療聯合體,暢通轉診通道,引導患者有序就醫。使不同等級的醫療機構的床位和醫療技術在不同的疾病方面的診斷質量上都能夠達到最優的配置。緩解三級醫院壓床問題,朝陽醫院和平谷區醫院是醫聯體的代表。今年的計劃是在北京的城六區,每個區建設兩個醫療聯合體,十個郊區縣,每個郊區縣建設一個醫聯體。將來的康復醫院和護理醫院也要納入到醫聯體中。

        三、完善醫療服務體系規劃的措施

        目前北京市醫療服務體系還有進一步細化優化的空間,社會資本進入醫療市場在行政審批方面差異性比較大。北京市現有134家二級醫院,80家三級醫院,二級醫院中大多數為公立醫院,三級醫院全部為公立醫院。

        (一)康復、護理院應大力鼓勵

        目前綜合醫院和康復醫院以及臨終關懷的護理院沒有有機的規劃銜接,綜合醫院在整個醫療機構體系中所占比例過大。北京康復中心現有床位600張,處康復醫院床位800張,小湯山醫院床位450張。據統計,占北京市居民死亡率前3位的疾病分別是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和腫瘤。以往的規劃偏重于治療,對于康復和護理資源投入不足,全市護理院床位僅400多張,從現行治療疾病的資源來看,二級醫院和一級醫院的空床率較高,使用率較低。全市范圍內一級醫院平均床位使用率僅67%,郊區的二級醫院床位使用率為85%,城區二級醫院平均床位使用率為82%,三級醫院平均床位使用率為92%。在醫療機構總數中,一級以下醫療機構所占比例最多,三級綜合醫院比例最低,呈現金字塔狀,但目前收治病人情況呈現倒金字塔狀,這就給病人在就醫上帶來不便。在下一步的規劃中既要考慮到醫院的合理分布、合理使用,還要考慮到不同類別醫療機構的設置和規劃。未來計劃每一個區都要安排一家醫院做為康復醫院,還要采取具體措施促進護理院發展。

        (二)嚴格控制公立醫院規模分布要考慮就醫的可及性

        公立醫院規模要控制。北京市政府在全市醫療工作會上明確提出,五環路以內對公立醫院規模嚴格控制,核定床位增加不再批復,公立醫院如果無規劃地發展對基層醫療機構起到了排擠的作用,整個醫療服務體系中如果基層被淘空,人民群眾就醫需求全部由大醫院來解決,那么醫療服務就要崩潰。任何一個地區和國家都不能指望通過大醫院就能解決人民群眾所有的醫療服務需求,多數的醫療服務需求需要在基層解決,下一步將著力將康復醫院和護理醫院的建設放到重要位置,今年要出臺關于康復院和護理醫院的建設要求,從更合理的布局和更方便解決病人就醫需求進行規劃。

        (三)社會資本進入的空間得到支持

        近幾年,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社會資本越來越多地進入醫療市場。據統計,截至2013年末,北京市社會辦醫療機構數量達3735家,占全市總量的37.47%,北京市醫療機構的總床位數約為11萬張,社會辦醫療機構實有床位占比達17.15%,2013年北京市醫療機構門診量約為2.2億人次,診療人次數占比達11.42%。均較上一年有所增長。我們迫切希望社會資本能夠投入到婦產科、兒科或者康復院建設上來,在規劃中我們為康復院、護理院留出的空間是每千人0.5張床,現在北京的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約2164萬,總計約需10000張床位,北京現有護理院床位400多張,康復院床位1800多張。單獨放開二胎政策后,每年將在現有基礎上增加三萬至四萬新生兒,下一步婦產醫院和兒童醫院的床位建設就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們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要求市屬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必須開設兒科,兒科一定要開設病房。對于婦產醫院,一是鼓勵新建醫院,二是在現有的結構中,三級醫院和二級醫院中擴大婦產科床位。“十”中有關精簡下放審批內容的精神,我們將貫徹到社會資本進入醫療市場的準入審批上。關于行政審批,下一步將做到審批的標準統一、程序統一、時限統一,將醫療機構審批權力下放到區縣。以往規定中社會資本只能建設專科醫院,中外合資的中方必須控股等規定為社會資本進入到醫療行業設立了重重障礙,將來這一局面將逐漸得到改善,政府將在政策環境上為社會資本創造條件。

        四、緊隨國家戰略發展步伐

        帶動京畿醫療事業協同發展今年提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發展層面,這就要求以往我們按照北京1.6萬平方公里的醫療發展規劃要有序擴大,對現有醫療布局和服務提出新的要求,醫療改革在深化過程中要不斷豐富內涵。2013年北京市醫療機構的門診量約2.2億人次,其中約有8000萬人次為外地患者進京求醫,這一現象在知名醫院的知名科室尤為突出,這些醫院的重點科室的門診患者中有70%~80%來自外埠,外埠住院病人達到90%,患者主要來自華北地區,以河北、山西、內蒙古和東北三省居多。通盤考慮京津冀21萬平方公里,1.7億人口,協同發展就是要幫助河北省提高醫療水平,如何根據當地人民群眾需求發展重點學科建設是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五、深化擴大醫改成果

        第7篇:醫療論文范文

        引入競爭機制能促進醫療保險市場高效運行,進而實現可支付的、高質量的保健服務全民可及。很多國家在實現UHC過程中建立了多個支付方的競爭性醫療保險制度。在自由競爭的保險市場內,如果沒有外部干預,保險方可自由設定保險費,低收入或高風險人群可能無力購買保險,從而出現保險覆蓋不足現象。為了實現醫療保險的廣覆蓋,很多國家在保險市場中引入管制,如按社群評分征收保險費(communityrating)(即不管參保人的健康狀況如何,同一區域的人群征收同樣的保險費),開放參與(openenrollment)(保險方必須接受所有申請者)。在開放參與的醫療保險市場,按社群評分征收的保險費與參保人群的健康狀況不相關,對于健康狀況較差或者較好的參保人,保險方可能會面臨較大的風險或者獲得較高的收益,因此保險方的風險選擇非常嚴重。為了消除保險方風險選擇的動機,很多國家建立風險調整制度,使各醫療保險制度之間的風險趨于均等化。風險調整是指根據參保人群的風險狀況及預期花費,為每位參保人員支付或者取走一定的風險調整費用來均等化不同保險方的風險。風險調整基金的流動主要有兩種模式(見圖1):一是參保人除向保險方繳納保險費之外,還直接向風險調整基金繳納一定的保險費,即一致性基金,根據保險方覆蓋參保人群的風險狀況,風險調整基金向保險方轉移一定的資金,進而調整保險方的風險(見模式1);二是參保人將保險費全部交給保險方,根據保險方覆蓋人群的風險狀況,保險方與風險調整基金之間存在資金的雙向流動。

        2典型國家的主要做法與特點

        競爭性保險市場可以是強制性的,也可以是自愿性的。不同國家的醫療保險市場不同,選用的風險均等化模式不同,具體的風險調整機制也有很大的差異。

        2.1強制性醫療保險國家的主要做法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瑞士、荷蘭、德國為代表的擁有競爭性強制醫療保險市場的國家,在開放參與和社群評分的基礎上,引入風險調整機制對抗保險方的風險選擇,保證居民有能力購買醫療保險,并鼓勵基于成本和質量的競爭。

        2.1.1瑞士

        瑞士的醫療保險分為基本醫療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前者覆蓋基本衛生服務,服務包全國統一。1996年起,瑞士所有居民必須購買基本醫療保險,以個人為單位參保。瑞士大多數人會同時購買補充醫療保險,而且多從提供基本醫療保險的同一個保險公司購買。基本醫療保險費由政府管制,禁止根據健康狀況與收入水平征收保險費。保險費采用社群評分方式征收,即不管風險狀況如何,在特定區域內,特定保險方覆蓋的特定年齡組(0~18歲、19~25歲、25歲以上)人群的保費是一樣的。但不同保險方和不同州之間保費差異巨大,同一保險方的同一個保險方案在不同州的價格也可以不同。瑞士政府要求保險公司必須接受所有的申請者(申請人每兩年可以重新選擇保險方),不得追逐利潤;而補充醫療保險運營自由度很高,保險公司可以提供不同的保險產品并自由設定保險費,可以追逐利潤。由于保險公司可同時提供基本醫療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如果居民選擇的基本醫療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不屬于一個保險公司,他們參加補充醫保的保費可能暴漲。因此,瑞士風險選擇的機會比歐洲其他國家更加寬泛,“撇奶油”(避免高風險參保人,以低風險人群為目標)問題更加嚴重,老人和年輕人、健康狀況較好和較差的人之間的一致性遭到破壞。基于醫療保險一致性的原則,瑞士引入回顧性風險調整制度。瑞士風險調整制度采用模式2,結構比較簡單。因為各州的保險費差異巨大,且州政府對當地的衛生保健負有責任,瑞士每個州都建立了風險調整基金,單獨進行風險調整。瑞士的風險調整是回顧性的,因此風險調整成為不完全的費用調整。首先參保人根據年齡和性別被分到不同的組,年齡分成15組,每個州有30組;然后某保險公司特定風險等級(年齡和性別)參保人的平均實際報銷費用與州內該風險等級內所有參保人的平均實際報銷費用比較,若前者高于后者,保險公司獲得差額,反之亦然。2003年的數據顯示,基金在不同保險方案間的流動非常不成比例。資金流向均等化基金的有62個保險方案,而從均等化基金獲得資金轉移的有56個保險方案;71%的風險均等化基金來自5個保險方,而超過80%的基金流向另外5個保險方。這說明不同保險方之間的風險狀況存在很大差異。瑞士的風險調整機制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僅僅用年齡和性別來調險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年齡和性別僅僅能夠解釋參保人群變異的4%,“撇奶油”仍然有很大的空間。1993年引入風險調整機制以來,計算公式進行過多次調整,如年齡分組更加細致,但是并沒有增加更多的影響因素。其次,風險調整是回顧性的,基于保險方對參保人的實際報銷,這種費用返還性質有可能打擊保險方通過改進效率控制費用的動機,進而導致管理效率下降。目前,瑞士剛剛增加了入院前狀況作為風險調整因素,而且將來可能增加患者的醫療狀況(medicalconditions)。

        2.1.2荷蘭

        2006年荷蘭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后,引入強制性私立醫療保險,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競爭性保險市場。荷蘭約有40個保險方提供基本醫療保險。但荷蘭醫療保險市場的集中程度很高,最大的5個保險公司覆蓋了82%的參保人。盡管政策允許保險方自由選擇提供方簽約(每年可以重新選擇一次),但荷蘭的保險公司通常覆蓋所有地區的全部提供方。政府對醫療保險進行管制,實行開放性參與,私立保險方在法律上有義務接受所有申請者,實現全民覆蓋。政府對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險費補貼,未參保人口比例低于1.5%。保險方之間的競爭促使保險費相對一致,但高起付線的保險方案費用較低。保險費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保險方設定的名義保費(nominalfee),參保人直接繳納給保險方,這部分費用實行社群評分方式征收;另一部分是所有個體必須向稅收征繳方繳納的收入相關的保費,稅收征繳方將這些保險費轉移到風險調整基金。另外,政府承擔18歲以下兒童的收入相關保險費,這部分資金也進入到風險調整基金。荷蘭的風險調整系統將風險調整基金在保險方之間進行分配。荷蘭風險調整制度的基金流動采用模式1,保險方根據參保人群的健康狀況從調整基金得到補貼來補償覆蓋高風險人群導致的高費用支出,這種機制從理論上講可以減少風險選擇。荷蘭采取前瞻性和回顧性相結合的風險調整機制。前瞻性風險調整機制將通過稅收征繳的保險費在根據風險因素進行調整后,按人頭轉移給保險方。荷蘭自建立風險調整機制以來,風險調整因素不斷增加。1991年風險調整僅基于歷史費用支付情況。隨后逐漸將年齡、性別、城市化和收入納入到風險調整機制,歷史費用指標被廢除。在2002年和2004年對風險調整機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分別引入了藥品費用組(pharmaceu-ticalcostgroups,PCGs)和診斷費用組(diagnosticcostgroups,DCGs)。2008年荷蘭又引入了社會經濟狀況指標作為風險調整因素。引入藥品費用組的目的是將慢性病患者區分開來,基本思想是處方藥可作為患有某種慢性病的指標。2006年規定了17種慢性病,不同慢性病的前瞻性支付金額不同。引入這個指標后也產生一些問題,衛生服務提供方和保險方可能會改變他們的處方行為進而得到更多的支付;而且提供方和保險方有動機將納入藥品費用組的處方或者將病人歸類至更高的費用組。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荷蘭改為通過處方的日劑量而不是藥品品種數將患者分到不同的費用組。引入診斷費用組是為了解決部分患者的高住院費用問題,基本思想是以前住院較多的患者在以后幾年內的治療費用也將高于平均值,盡管差距會逐漸減小。診斷費用組基于ICD-9編碼,每個診斷費用組是一些預期費用相似的診斷組的集合。共有13個診斷費用組,風險調整支付各不相同。提供方和保險方有增加不必要的住院或者將門診病人轉為住院,以此來獲取更多風險調整金的動機。除了前瞻性支付,荷蘭還采取了回顧性的風險調整機制。前瞻性風險調整系統并沒有充分調整不同保險方案之間的風險,因此風險選擇仍然存在。為解決這個問題,荷蘭于1991~2005年引入了不同的回顧性風險調整機制。第一,各保險方要將一定比例的參保人實際的費用支出與前瞻性按人頭支付的費用差額放到一個基金池中。所有的保險方共享這個基金池的資金。第二,所有超過某標準的費用按一定比例轉移到一個基金池中,然后基金池在保險方之間平均分擔。第三,基于損失或者獲利的一定比例,保險方可以從回顧性補償基金獲取或向其支付一部分基金。如高費用支出患者的年總費用超出一定的標準,由各保險方共同承擔(風險調整基金池),基金池支付90%,患者所在保險公司承擔10%。這種回顧性風險調整,盡管降低了保險方的風險,但也同時降低了保險方改進運營效率的動機;因此荷蘭正試圖進一步改進前瞻性的風險調整系統并減少回顧性風險調整。

        2.1.3德國

        德國有很多不同的疾病基金,包括地方疾病基金(thelocalsicknessfunds(AOK))、公司疾病基金(thecompanyhealthinsur-ancefunds(BKK))、同業公會疾病基金(theguildhealthinsur-ancefunds(IKK))和替代疾病基金(thesubstitutesicknessfunds(EAN),直到2009年不同基金的保險費率仍有一定的差異。盡管德國有可供選擇的補充保險方案但是遠不能替代基本保險方案(所有疾病基金的基本服務包都是一樣的),因此醫療保險市場的競爭受到了法律的限制。在限制性競爭環境內,保險方競爭的目的主要是獲得盡可能多的風險調整基金和支付盡可能少的費用。1993年德國引入前瞻性的風險調整機制,一方面可以均等化由于參保人繳納的保費不同而導致的保險方收入不同;另一方面將年齡、性別、失去工作能力領取養老金的狀況(德國社會保障福利為那些因為失能而在可預見的將來不能繼續工作的雇員提供的養老金)作為風險因素調整由于覆蓋人群的發病風險不同而導致的費用支出不同。但這個風險調整制度實施幾年后,缺點逐漸顯露:一是轉變保險方的均是健康而且收入水平較高的參保人員;二是風險調整制度并沒有完全補償各個保險基金的風險;三是慢性病保健的基金不足。因此,2001年德國議會實施了風險調整改革法案,授權建立高費用風險池,采用回顧性的風險調整機制,專門防止高額費用風險。另外,為解決慢性病保健基金不足問題,將慢性病作為風險調整的一個因素,并執行針對7種慢病的疾病管理項目(diseaseManagementprograms,DMPs)。所有的保險基金必須參與風險調整,2007年共有215個醫療保險基金參與到風險調整過程。這些風險調整因素都是利益相關者不能隨意操縱的。風險調整機制對于消除不同疾病基金間保險費率的差異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險費率差異從1996年的4%下降到2006年的低于1%,同時風險調整基金從105億歐元增長到了170億歐元。2009年德國社會醫療保險進行改革,建立中央健康基金(centralhealthfund(CHF)),保險費率全國統一(雇員工資15.5%,雇主承擔7.3%,雇員承擔8.2%)。跟以往社會保險沒有政府補貼不同,中央財政從2009年開始每年補貼40億歐元,而且每年增長15億歐元,直到2016年達到140億歐元。這部分補貼主要用于為被贍養人員(familydependant)免費參保。各個疾病基金仍然負責收集保險費,但是必須直接轉移給中央健康基金。中央健康基金將保險費和政府補貼合在一起,再分配給各個疾病基金。同時,高費用風險池和慢病管理項目(DMP)被終止。2009年建立了新的前瞻性風險調整機制,采用模式2。根據覆蓋人群的風險結構,每個疾病基金可以從中央健康基金獲得資金分配,資金分配總額是預先確定的。由于各個疾病基金將保險費直接轉移到中央健康基金,因此風險調整不再考慮收入水平,而只關注可能影響衛生費用的風險因素。最后,風險調整因素基于80種“嚴重”或者“費用高”的慢性疾病以及年齡、性別和失去工作能力領取養老金的狀況。80種疾病確診后每年每人的費用應該超過所有參保人人頭費用的1.5倍。80種疾病由風險調整專家建議委員會(AdvisoryBoardofScientificExpertsonRiskAdjustment)提出,然后由聯邦保險辦公室進行調整。因為中央健康基金的資金分配僅基于參保人員的風險狀況,因此這個資金分配很難與各疾病基金的支出相等。若各疾病基金支出高于中央健康基金的分配,還要征收一定的保險費(征收額外的保險費可能會導致參保人員轉而參加其他保險);反之,各個疾病基金會將一部分結余返還給各個參保人。

        2.2自愿醫療保險國家的主要做法

        近幾年擁有自愿醫療保險競爭市場的國家,如南非、澳大利亞和愛爾蘭,也逐漸引入風險調整機制。這些國家自愿醫療保險均是公共醫療保險的補充,而且購買自愿醫療保險的人口比例較高。在自愿醫療保險市場中,通過設計不同的保險產品來競爭是其主要特征。風險選擇有多種形式,在統一費率的前提下,保險方可以設計不同的保險產品吸引風險狀況較好的人群;保險方還可以通過設定起付線來進行風險選擇。為了控制風險選擇,這些國家也引入了風險調整機制。

        2.2.1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以公共和私立模式相結合方式進行衛生系統的籌資和提供。1984年以來,澳大利亞通過強制性、稅收為基礎的國家醫療保險(Medicare)實現了全民覆蓋。居民也可以自愿購買私立醫療保險,用于被Medicare覆蓋和未覆蓋的服務。私立醫療保險歷史上一直是澳大利亞醫療保險系統的核心部分。1953年國家醫療保險法實施以前,私立醫療保險市場幾乎未被管制。醫療保險法實施后,引入了社群評分征收保險費和開放性參保。這些管制措施有利于確保不管風險狀況如何居民均可獲得支付得起的私立醫療保險,但這給私立保險方帶來風險。1953年在私立保險市場引入管制措施以來,澳大利亞政府實施了多種舉措來保護保險方免于風險:1953~1976年期間實施了特別賬戶系統,為已經患病的參保人建立特別保險賬戶,年底時全部赤字由財政補貼,保險方的結余不參與重新分配;1976~2007年期間實施再保險制度;2007年引入風險調整制度。2007年4月1日私立醫療保險法實施后,風險調整機制開始實施。澳大利亞的私立醫療保險管理委員會作為管制機構負責管理風險均等化信托基金,確保私立醫療保險能公平運營。私立保險方每個季度需要向管理委員會反饋和報告他們在基金運行地區的支付情況和保險政策。澳大利亞的風險調整采用模式2,參保人根據社群評分向選定的保險方繳納保險費,保險方向風險調整基金池繳納一致性基金。澳大利亞的風險調整是回顧性的,基于年齡和補償情況,分別建立年齡調整基金池(TheAge-BasedPool,ABP)和高費用補償調整基金池(TheHighCostClaimantsPool,(HCCP)。年齡調整基金池為基礎基金池,年齡被分為8段,55歲以下為一段,85歲以上為一段,期間每增加5歲為一段。為每個年齡段規定一個權重。基金池對保險方的資金轉移根據每個年齡段的花費情況乘以權重求得。高費用補償基金池將補償費用限額定為5萬美元,超過此水平保險方獲得資金轉移。

        2.2.2愛爾蘭

        愛爾蘭所有居民均可以享有公共衛生系統提供的一定水平的服務,同時居民可自愿購買私立醫療保險。愛爾蘭政府將私立醫療保險作為公共衛生保健的補充,更多的人購買私立醫療保險,政府籌資和提供衛生服務的壓力會相應變小。1957年自愿醫療保險法案通過,愛爾蘭醫療保險市場上有多個保險方互相競爭,保險方不能拒絕任何參保人,并要至少覆蓋規定的服務。保險方按社群評分征收保險費,即對在同一風險群組(根據年齡不同分為4個風險群組)內的個體征收同樣的保險費,這確保高風險個體也可獲得支付得起的保險。2009年愛爾蘭有51%的人口購買了私立醫療保險。愛爾蘭政府一直關注風險均等化制度,以確保醫療保險的公平可及。1994年醫療保險法案的相關條文明確提出將風險均等化制度引入愛爾蘭,同時開放式參與、終身覆蓋(lifetimecover)以及最小受益包(minimumbenefit)等管制規定也于1995年出臺。1998年底當時面向所有居民的兩大保險公司(BupaIreland和theVhi)具備了進行風險均等化資金轉移的條件。但在實際的資金轉移發生前,愛爾蘭政府出臺的管制政策影響了風險均等化的進行,資金轉移沒有發生,直到2003年6月新的風險均等化制度建立起來。愛爾蘭的風險均等化制度采用模式2,年齡和性別作為風險調整因素。參保人可以自愿購買保險,向保險方繳納保險費,而為了保證一致性,建立風險調整基金,保險方和基金之間有資金的轉移。保險方提供參保人員的相關風險特征及費用信息,以這些信息為依據每6個月進行一次支出估計。在對每個保險方的實際支出與根據覆蓋人群風險特征估計的支出進行比較后,根據估計的支出與實際支出的差異進行資金的轉移。非常重要的是,愛爾蘭不同醫療保險覆蓋的服務包不一樣,因此風險調整只能基于某規定的水平。愛爾蘭的風險均等化制度是回顧性的,即均等化基于歷史的報銷信息而不是未來的預計支出。回顧性風險調整最大的優點是實用,而前瞻性風險調整需要覆蓋人群的大量數據。根據愛爾蘭的法律,目前還不允許保險方獲取跟計算保險費和實際補償不相關的消費者信息。數據獲取的有限性限制了前瞻性風險均等化可以利用的風險調整因素,風險調整的有效性也就因此降低。經過風險調整,覆蓋風險狀況較差人群的保險方從覆蓋風險狀況較好人群的保險方得到補償。

        2.3各國風險調整機制比較

        強制性和自愿醫療保險市場的風險調整機制各不相同。從風險調整因素看,大多數國家包括了年齡、性別,而其他風險因素則各不相同。無論從前瞻性還是從回顧性調整看,回顧性風險調整更容易操作,但也容易變成費用調整和打擊保險方控費的動機;而前瞻性調整需要獲取參保人群的大量信息,難度更大。從基金流動形式看,除荷蘭參保人同時向保險方和風險調整基金池繳納保險費外,其他4個國家的參保人均僅向保險方繳納保險費,而風險調整基金在保險方和一致性基金池之間流動。

        3特點與啟示

        3.1建立風險調整機制是實現醫療保險基金平衡和一致性原則的重要手段

        國際經驗表明,風險調整是保障醫療保險市場順利運行的必要工具。在政府管制的醫療保險市場內,由于不能拒絕所有申請人以及保險費不能與參保人的風險狀況相匹配,保險公司可以通過風險調整機制來平衡他們的風險,這樣一方面保證了基金的安全運行,另一方面也為確保不同人群保險待遇的一致性奠定基礎。近年來,我國已經形成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以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并存的醫療保險制度。3種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人群不同,風險狀況差異較大,如新農合覆蓋人群多是老年人、婦女和兒童,健康狀況較差,基金風險較高。由于不同保險制度的籌資水平不同、覆蓋人員的疾病風險也不同,導致不同地區、不同人群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運行差異較大,不同保險制度覆蓋人員的醫保待遇差異甚大。在我國目前提高醫保統籌層次較難的情況下,建立風險調整機制也是可選的方案之一。因此我國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建立不同地區、覆蓋不同人群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資金轉移機制,以提高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風險抵抗能力,同時逐步實現不同人群基本醫療保險待遇的一致性。

        3.2風險調整機制不僅適用于強制性醫療保險市場,也適用于自愿性醫療保險市場

        從國際經驗看,風險調整機制不僅適用于德國、荷蘭等強制醫療保險國家,也適用于澳大利亞和愛爾蘭等實行自愿購買私立醫療保險的國家。我國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屬于強制性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而城鎮居民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屬于政府引導、自愿參保(合),具有自愿參保的性質。國際經驗表明,無論是強制性醫療保險還是自愿性醫療保險市場,風險調整機制均可以發揮其風險調節作用。

        3.3建立風險調整機制,有助于促進保險公司之間開展內涵

        競爭、為參保人群提供質量更好和效率更高的服務建立風險調整機制,可以公平合理地補償保險方承擔的風險;減少保險方對參保人群的選擇,促使保險方之間建立基于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的良性競爭;保證參保人群獲得質量和效率更高的醫療服務。目前,我國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已經基本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的重點正在從擴大覆蓋面向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轉變。為實現不同保險制度的質量和效率的提升,我國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建立風險調整機制,保障醫療服務質量和醫保效率的穩定提升。

        3.險調整機制正由回顧性向前瞻性和與回顧性相結合轉變

        第8篇:醫療論文范文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醫療器械在現代的診療活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各醫院醫療器械數量增加的同時,高科技含量不斷增加,使器械的維修問題也日益凸顯。醫療器械的維修質量直接關系到醫療工作的質量,有時也會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做好醫療器械維修質量的保證和控制,對診斷、治療工作有極大影響,可以設想,如果醫療設備經常壞,完好率很低,精度不可靠,結果可信度差,無法提供科學的數據,就會影響診斷、治療。由此看來,醫療器械維修工作是診斷和治療的技術保證,必須建立自己強有力的維修隊伍。

        2醫療器械的維修檢查

        醫療器械的檢查,屬于設備的預防性維修,是設備維修的主要形式。

        2.1日常檢查

        醫療器械的日常檢查是一項經常性的維修工作,是設備保養的基礎,可以預防故障和事故的發生。這項工作一般是由使用人員進行。細致的日常維護保養,對保障儀器設備的正常運轉至關重要。日常保養主要應做到:保持儀器表面清潔;使用前應檢查電壓、電源或穩壓裝置是否正常;檢查相應的電路、光路及水路是否正常、通暢,水路不通暢的應及時進行沖洗;使用中注意觀察儀器的功能、性能是否正常并及時填寫使用記錄;儀器設備關機后應及時蓋好防塵罩;儀器設備發生故障時,除做好必要的記錄外,要及時通知維修人員,不得私自拆卸。

        2.2定期檢查

        定期檢查是醫療器械周期性的預防性維修,其目的是考查設備的精度、性能、狀態和修理前檢查。這是減少設備的損耗,消除故障隱患,保持正常工作,延長使用壽命的防范措施。一般這項工作應由維修人員進行。為了確保儀器設備的正常使用,應根據儀器設備的性能要求,與維修人員一起對儀器設備進行定期除塵和清潔,并進行性能檢測;定期運轉部位,及時檢查和更換易損部件;檢查電路、光路及水路是否正常、通暢;檢查大型或精密醫療設備的穩壓狀況和接地情況是否良好等。

        2.3醫療器械的維修工作管理

        醫療器械的科學管理對提高醫療器械的完好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沒有科學的管理機構和手段,很難搞好維修工作,更談不上獲得與臨床診斷和治療有關的人體生理參數,并從工程生物學和基礎醫學方面研究人體的結構和生理機能。

        2.3.1設立必要的維修機構

        (1)建立專職的維修組。建立維修組,人是第一因素,不僅需要懂技術的,同時也需要懂管理的人,它的任務有兩條:一是承擔醫療器械的日常修理,二是負責醫療器械的管理。

        (2)建立兼職的維修隊伍。由于醫療器械的種類多、數量大、分散,如果只依靠少數的專職人員是難以承擔這些任務的,因此組織各科室的使用人員在不妨礙原工作的前提下,聯手承擔。

        這樣就充實了維修隊伍,優點是利用自己的維修隊伍投資少、見效快,提高設備利用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醫療儀器維修也要做成本效益核算,醫療器械設備品種多、品牌多,促使醫院還必須具有一定的維修工作能力,否則就影響醫院診治。筆者認為對中低檔、醫院使用量大、可替換多的設備,醫院院領導要鼓勵工程人員自修或與專業維修公司合修,達到在實踐中學習提高維修能力的目的。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醫院領導要重視維修技術人員的培養,不斷地安排維修人員到設備的廠家或公司進行定期培訓,或到學校等脫產學習,或上崗培訓、技術交流、自學等在職學習。現代工程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其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應用于醫療器械,設備維修人員只有加強繼續教育、更新知識,才能不斷提高維修水平。醫院領導還應給予維修部門充分的人力、物力上的支持,營造適合維修人員發展和施展才能的條件,為保證醫療器械的正常運行而提供組織保障。

        2.3.2建立健全規章制度

        醫療器械的維修管理工作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維修體制的改革,影響著維修行業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要使醫療器械的維修行業與使用方要求協調發展,就必須構建適宜的維修體制。

        (1)要加大行業的立法和執法力度,制定系統、完備的法規制度和標準,使維修工作程序和驗收、計量有法可依、有據可憑,加快向依法管理型發展的步伐。

        (2)積極營造醫療器械維修行業多元化發展的外部環境。加大合并和重組力度,改變維修企業性質相對單一的現狀。

        (3)促使醫療器械維修行業從專業分立向資源共享方向發展。現代化的醫療設備對維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能維修單一品種的維修企業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同時,重復性投資將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擁有少量維修資源的企業,只有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配置不同層次的多專業、復合型技術人員,通過擴大技術、設備和人才規模形成技術密集型產業,以適應發展的要求。

        目前大部分醫院依靠廠商或商維修的技術支持能自己獨立完成所有設備的維修,特別是大型醫療設備。目前生產廠商或商的售后服務是各醫院醫療器械維修的主體,他們占據著掌握技術、配件和專用維修工具、維修經驗等優勢,只要醫院肯支付錢,他們就能提供高效和較好的維修服務。醫院可以以簽約的方式要求廠家或商提供一定時間或范圍內的技術支持和配件,但要因不同的設備、不同的地區視不同情況來對待;如對中大型高檔設備、急救類、治療類以買廠家的保修服務為主,對中檔、醫院可替換的儀器,以專業維修公司承包或散修為主等。

        3結語

        通過幾年來的維修管理實踐證明,在現代醫院,醫療器械設備所起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它不僅大大提高了臨床診治能力和水平,而且有立竿見影的經濟收益,只有規范和完善的醫療器械維修管理,做到以人為本,注重維修人員的素質及維修技能的培養,充分調動和激發維修人員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以患者為中心,以醫院的生存和發展為己任,才能在堅持社會效益的同時,發展自身的經濟效益,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第9篇:醫療論文范文

        首先,隨著新醫改的深入,高校醫院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已成必然選擇,為高校社區居家養老人群提供醫療服務,是拓展醫院業務,促進醫院發展,更是高校醫院的職責所在。其次,因為高校醫院就近、方便及專業性,長期為高校老年教職工及社區老年居民提供醫療服務,有利于培養良好的醫患關系,方便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特別近些年國家重點針對基層醫務人員的業務培訓極大地提高了高校醫院醫務人員的全科意識和綜合服務能力。此外,高校醫院隸屬于高校管理,能同時得到衛生部門和高校政策、資金、人員等的各種支持,如高校強大的教學科研力量及設施,有的高校還設醫學、心理學、社會工作專業,健全的基層組織機構,如工會、離退休工作處、學生會等,將為校醫院管理、開展志愿者和社工工作、全科醫護人才培養等提供支持。因此,高校醫院開展高校社區居家養老人群醫療服務優勢可謂得天獨厚。

        二、高校居家養老人群醫療服務模式思考

        采用多樣化的居家養老醫療服務形式,滿足不同類型老年人對居家養老社區醫療服務需求:①政府購買服務形式: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由高校醫院提供社區居家養老醫療服務的形式,特點是政府通過為居家養老居民購買居家養老醫療服務券、健康保險或居家護理險(如長期護理保險、臨終護理險)等確保居家養老人群享有健康服務。我國尚不富裕,由政府全部承擔居家養老醫療服務并不實際,但可通過發放政府購買的部分醫療項目免費服務券、提高社區居家養老醫療服務報銷比例、提供專項補貼鼓勵老年人購買健康保險及長期護理保險等保險產品、針對弱勢老年人開展無償或低收費的基本保障社區醫療服務等等,以體現尊重生命,人人享有社區居家養老醫療服務。②按生活自理程度分類服務形式:根據生活自理程度把居家養老老年人分為生活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3種人群,針對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居家養老醫療服務,特點是有限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各取所需。有研究提出對生活能夠自理者主要開展健康教育增強自我保健意識,組織適宜的體育鍛煉康復訓練等活動,與居民訂立契約式健康保健合同;半自理及不能自理老年人應開設家庭病床,定期上門巡診,為照護者提供護理常識和技能培訓,外出就醫時提供上門接送等特殊服務。③按病癥種類服務形式:根據老人所患病癥種類,提供專項居家養老醫療服務,特點是有很強的針對性,方便同類患者一起管理,提高效率,針對病癥不同階段的健康問題由醫療服務團隊修訂實施健康促進計劃、健康目標、評價效果等。如美國有專門為社區老年癡呆癥患者提供的特別護理服務。研究表明通過實施多因素干預措施可降低社區老人跌倒發生率,居家醫療服務可強化城鎮高血壓患者依從性,促進血壓的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多層次的居家養老醫療服務內容,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醫療服務需求,不斷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①預防服務:老年人是疾病及突發事件的高發人群,重視預防,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內容有傳染病預防(包括社區的一級病因預防、二級“五早預防”和三級預后康復預防)、非傳染病預防(包括一級危險因素預防、二級早期疾病干預、三級防殘預防)和突發事件的預防(如食物中毒、傳染病爆發等)。應制定針對居家養老人群群體和個體的短期及長遠預防服務計劃,同時需結合考慮環境、季節、人員等諸多影響因素。②醫療服務:主要是對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和控制,對危重病例的救治及轉診,高校醫院應引入現代老年醫學觀念,開設老年科,提供個體化綜合醫療服務,為社區居家養老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進行網絡化管理,建立高校醫院與老年人家庭醫療契約服務關系。建議開展家庭治療、臨終關懷等醫療服務,可先由家屬或老人到醫院相關部門填表申請,經老年健康評估小組評估后,按等級收取醫療服務費用,費用列入醫療保險的支付項目范圍,政府可參考等級給予相應補助。③康復服務:高校醫院應設康復室,備有基本的康復訓練器材,為各種慢性病老年病所致功能障礙者進行康復治療,開設家庭康復病床,定期派康復工作者到患者家中進行康復咨詢、治療和轉診服務,進行醫院、社區和家庭康復工作,由健康評估小組定期進行評估,及時調整康復計劃。服務費用應列入醫療保險的支付項目范圍。④保健服務:居家養老老人常患有多種不可治愈的慢性病,連續性日常保健至關重要。可設立家庭醫生責任制,使老年人擁有相對固定的家庭保健醫生,進行網絡化管理,針對老人的體質狀況及患病情況,提供個性化保健計劃建議,并進行有計劃的藥物管理、心身管理和行為管理,為社區設施及家庭環境改造提參考意見,開展一些保健性質的服務項目,如養生保健、中醫養生、足療、心理輔導、健康鍛煉等。⑤健康教育服務:針對居家養老人群開展有計劃的、系統的健康教育服務。特別要開展老年性多發病、常見病知識的健康教育,制定針對群體和個體的短期及長遠健康教育服務計劃,建立專家-高校醫院專業人員-家庭醫生-居民等多級健康教育服務體系,統一計劃,合理安排時間、內容,開展多種形式健康教育服務,設立健康教育效果評價體系,不斷完善健康教育服務。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视频 | 直接在线看黄AV免费观看 | 亚洲欧美综合久久久久久 | 亚洲男同gv片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网站 | 亚洲一级在线色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