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漢語言文字畢業論文范文

        漢語言文字畢業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漢語言文字畢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漢語言文字畢業論文

        第1篇:漢語言文字畢業論文范文

        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通過對獨立學院語言學概論課程在目前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積極探討獨立學院語言學概論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有效策略,主要從課程內容的設置入手分析如何把語言學概論課程同其他同類課程進行區分,從教學方法的改革來探討如何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從知識綜合建構的角度探討如何增強課程的人文內涵。

        [關鍵詞]

        獨立學院;語言學概論;教學改革

        語言學概論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是一門培養學生語言素養使學生掌握基本語言理論的課程,在語言類課程中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獨立學院的語言學概論課程在教學設計方面,與普通高等院校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的教學遠不能令人滿意。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積極探索教學改革的途徑與方法。

        一、獨立學院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一)語言學概論課程內容同相關課程重復從目前的教學設計來看,語言學概論課程開設于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之后,這三門課程都是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同屬語言類課程,于不同的年級開設,知識有一定的層次性,但是從教學內容設置來說,特別是現代漢語和語言學概論,內容重復現象明顯。從我們學校選用的教材來看,現代漢語課程選用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課程選用葉蜚聲、徐通鏘主編的《語言學綱要》。通過對比發現,這兩種教材在很多地方存在著重復。正如有學者分析的“:語言的性質、音位理論、義素理論、語義場理論、層次分析法等部分基本上是重合的,有的甚至連章節的小標題都一樣。”[1]雖然兩門課程的開設間隔了一年,但對學生來講,依然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失掉了教學內容的新穎性特征;對老師來說,不過是“炒冷飯”的活動。不具備新鮮感的知識內容,必然會使得語言學概論課程在講授時喪失應有的吸引力。

        (二)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方法亟待改進現行的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方法仍然是講授法占據主導地位。因為語言學概論課程的理論性較強,講授法能夠以教師為中心,在講課時使教學內容的呈現具有條理化、系統化的特點。教師全程講解知識,忽略了學生的參與。而獨立學院的學生具有較為強烈的主體意識,愿意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教師只用講授法教學,勢必造成一種“滿堂灌”的客觀效果,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難以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有學者說:“在講授的基礎上,嘗試課堂討論、學生做專題綜述等教學形式。”[2]因此需要認真考慮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活動,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中來。

        (三)語言學概論課程內容缺乏應有的人文內涵索緒爾把語言作為一種抽象的符號系統,因此大多數的語言學概論課程重點講授的是抽象的語言系統問題:語言構成、語法規則等,缺少對人文精神的足夠關照,使得語言學概論課程缺少應有的人文內涵,只是簡單地把語言看成是一種交際工具。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人文內涵更不能忽視。語言符號的意義正是體現了它的人文內涵。每一種語言都是一種文化的結晶,要想理解一種語言,離開文化怎么能行?我們語言學概論教師應該著力思考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如何融入豐富的人文內涵。

        二、獨立學院語言學概論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內容改革1.學過的知識靈活處理。如前所述,已經在現代漢語課程中講過的知識,在語言學概論課程中重復講授,首先會造成教學時間上的浪費,其次會造成學生興趣不足。為此,我們首先進行的改革探索就是把在現代漢語課程中已經講過的知識點簡化處理,正常講課需要45分鐘的,我們只用10分鐘時間進行要點回顧。這種回顧省時,但容易流于不細致,為此我們補充練習題,即通過練習鞏固學過的知識。2.強化學生的課堂活動。不僅是略講已學過的知識,還可以設計學生課堂實踐環節,由學生來試講在現代漢語課程中學過的知識點。我們在開課之初就布置了課堂講課實踐內容,學生復習及預習,通過講課的方式進行呈現,鞏固了知識體系。由老師講變成學生講,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變化,也是內容與方法的變化。從學生的素質來說,智商方面沒有本質的差異,但是情商方面差異較大,特別是獨立學院的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特別高,這也符合現代教育中要增加實踐教學環節與時間的要求。語言學概論這門課程的實踐環節,我們設計了30個問題作為課堂講課的基本題目,讓學生有豐富的選擇。

        (二)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方法改革1.采用寓教于樂的例證法實施課堂教學。講授法在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價值。但是,現代的教學模式不能還停留在傳統的講授法一種方法中,要積極探索其他的教學方法。我們積極探索如何把理論知識的講解融進對現實的語言現象的分析當中。在講到語音部分的知識時,學生對于發音原理不能透徹理解,特別是發音部位的問題,看起來是現代漢語課程曾經講過的知識點,但是語言學概論課程要拓展學習的深度與廣度,站在普通語言學的角度進行思考。我們采用了電視劇《鄉村愛情》中的一個角色———王木生———進行例證分析。根據劇情的設定,王木生的舌頭短了一截,舌面前音會發成舌面中音。舌面中音在漢語普通話中不是標準音位,但是是可以發出來的。通過移動舌位讓學生了解發音的原理:發音方法和發音部位的配合。當學生也能發出來時,都覺得好笑,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明白了發音的原理,就不覺得國際音標的輔音表是難以捉摸的“天書”了。本來枯燥的理論課程馬上轉變為饒有興味的實踐課。有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授課熱情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學效果必然是錦上添花。2.恰當運用現代化、信息化教學手段。打字機的鍵盤與打字機打出來的文章一直是經典教材中對語言和說話關系的一個經典比喻。可是學生對打字機基本上沒有什么認識,教學效果不是很好。我們選用手機這個學生熟悉的移動設備進行比喻:手機的鍵盤乃至手機的型號都可能是一樣的,可是用手機鍵盤編輯出來的短信內容則是千變萬化的。這樣一來,貼近了生活實際,理解起來效果更好。如果沿用打字機的比喻,就需要教師對打字機進行必要的說明,一般會在多媒體PPT課件中展示一張打字機的圖片。恰當使用PPT課件,能夠有效改善傳統“講授+板書”的授課模式中信息傳輸量不夠大、花費時間多等問題。特別是在課件之中插入音頻、視頻等內容,把枯燥的理論知識化為形象的影音片段,學生的感知效果必然超越以前。3.布置適合獨立學院學生的作業。“語言學概論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學生語言理論方面的專業素養。”[2]獨立學院的學生在學術研究上的能力并不突出,但其動手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很高。獨立學院的學生迫切地渴望通過實踐活動證明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在講到“語言符號系統是人類特有的”這節內容時,我們進行了教學思路的改變,布置作業讓學生思考:如果其他動物能夠掌握人類的語言,這個世界將會怎樣?我們提示學生可以聯系影視作品進行分析,比如電影《人猿星球》(1968,2001)、《猩球崛起》(2011,2014)等,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語言對于人類文明的重要性。4.有效延伸學生的課堂學習與課后實踐。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是有限的,特別是在現在的教學改革的背景之下,很多理論課程的教學時數一減再減,教學內容卻沒有辦法進行大刀闊斧的刪減。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完成原有的理論講授,還要保證必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就要求我們任課教師有效延伸課外學習與實踐,課堂講授與課后實踐進行有機結合。我們在講授語言學經典導讀、漢語詞匯學、文字學等課程時,就已經開始向學生傳遞寫作語言學方面的論文或從事語言文字方面社會調查的信息。配合學校組織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組織了對語言文字現象有興趣的學生進行項目的論證與申報,項目獲得了省教育廳的立項批準,已經順利結項。項目的順利開展與成功結項,為學生創作畢業論文提供了有力的前期調查基礎與論文創作實踐訓練。目前,完成項目的學生正在以項目內容為選題方向進行畢業論文的創作。能夠參與到項目中來的學生畢竟是少數,我們還有其他方式強化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比如我們以學科作業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語義內容的調查。2014年有很多學生在課堂上作了自己調查內容的匯報。有些調查報告已經接近畢業論文的設計要求。

        (三)充實、豐富語言學概論課程的人文內涵作為語言學概論課程的專業教師,只是通曉課程教材上的知識是不夠的,還應該有深廣的知識背景。1.語言學概論課程主講教師應具備多語言背景。講授語言學概論課程,需要對教材內容全面與深入的把握,但只是把握這門課程的內容還是不夠的,雖然我們是在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課程教學,教學語言以漢語為主,并不是表明對其他語言的需要就等于零。目前大多數的語言學概論教師是出身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熟悉的外語基本上都是一種,而且精熟程度很低。而語言學概論課程要講授的是關于人類語言的普通知識,只懂一門外語,是難以駕馭這門課程的。我們的對策之一就是選擇有多語言背景的教師進行課程的講授。一位主講教師有四年英語本科學習經歷、三年漢語言文字學碩士學習經歷。該教師本科時期主修英語,第二外語是俄語,碩士階段第二外語是日語。這樣的多語言學習經歷,對于語言學概論課程來說,是非常適合的。2.語言學概論教學靈活運用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解析與闡釋。教師對于語言現象的認識、對于語言理論的理解,不能流于表面,而是要對語言生活有著深入的接觸,能夠把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聯系。專業教師的學習、工作、生活經歷,都是與學生的現在、過去及將來有著密切的聯系的。用個人經歷也即教師人生體驗引導學生思考正在發生的或曾經發生的語言事件或現象,必然有著強烈的說服力。比如,我們在處理句式變換的時候,積極引導學生思考肯定句變否定句的一些問題,特別是否定詞的位置問題。我們舉出兒童在造句時出現的否定句格式上的偏差,如“你不能看到見我了”“你不能找到我了”等。這樣的句子是怎樣出現的,成人為什么沒有使用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認真討論,拉近了理論學習與語言現象的關系。通過這種引導,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很多語言現象都是可以研究的,這也為他們將來寫作畢業論文提供了方向與具體選題的范例。3.積極探索專業課程之間的有機結合。沒有一門課程是獨立存在的。任何一門課程都與其他課程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具體到語言學概論課程來說,與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大學外語等課程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系。實際上,不僅僅是這些課程與語言學概論有關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各門課程之間,都有著豐富的聯系,只是由于授課老師的不同,造成了課程之間的隔閡,學生在學習時是分散進行知識建構的,難以把學到的各門課程中的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文學類課程與語言類課程很多時候是被看作兩個方向的,但實際上,這兩類課程也是有相通性的。以古代文學課程為例,我們講古詩詞意象的問題,其實就是語言符號的問題。如王維的《使至塞上》,學生理解不好,主要就是不了解“征蓬出漢塞”中“蓬”的意義。如果弄懂了這個符號的意義及其在文學作品中的價值,同類的詩歌就可以觸類旁通了。有很多詩歌寫“孤蓬”“飛蓬”“飄蓬”“轉蓬”等,具有相同的符號意義與價值。文學概論課程也是一樣,不僅僅是由于兩門課都是概論課程,還在于兩門課程講授的理論中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結構主義,文學課要講,語言課也要講,又怎么能截然分開呢?

        【參考文獻】

        [1]甘智林〈.現代漢語〉與〈語言學概論〉教學對接研究[J].瓊州學院學報,2008(3).

        第2篇:漢語言文字畢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課程標準 大學語文 教學改革

        引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修訂版新課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為“實驗稿課標”)已于2012年9月1正式實施,它理清了一些模糊的概念,提醒了廣大大學語文教師:語文,應該這樣教。

        啟示一:語文教什么――莫忘語文教學的根本:學國的語言文字運用

        修訂版新課標在對語文性質的表述別突出了語言文字運用,認為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學國語言文字的運用,運用語言是語文課程的獨當之任,它把“重視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這一思想體現在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并反復強調這是實驗稿所沒有的。當前大學語文教學定位不明,各高校對大學語文的定位都有自己的看法,基本上是有失偏頗的。

        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應鎖定在“學習漢語言文字的運用”。我們應該以語言文字為核心,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為根本的語文目的。這樣,才能留住語文的真,不至于使大學語文“改來改去,改得‘語文’盡失”。或許有人會說,大學語文應該在中學語文的基礎上有所拓展,有所提升,因而重點應在提升學生文學的鑒賞和分析能力。但筆者認為,提升學生文學的鑒賞和分析能力只是大學語文其中之一的目標,并且是高一級的目標;而讓學生具有文從字順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才是語文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一以貫之的目標,并且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目標。目前大學生語文能力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姑且不說每年都讓指導老師抓狂的畢業論文寫作,就是在大型的比賽或招聘中,大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也實在讓人不敢恭維。2004年,在復旦大學舉辦的漢語言文字大賽上,獲得第一名的竟然是一位外國留學生,讓眾多中國學生慚愧不已。2011年,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全國招聘工作中,筆試附加題改錯字僅1%及格。所以,并不是說上了大學,學生的語文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很多大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亟待提升,這就是大學語文教學必須面對的學情。如果大學語文教學棄談語言,而奢談“文化”“文學”“人文”,那就是忘了語文的根本,是“耕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啟示二:語文怎樣教――

        (一)堅持語文學習的法寶:多讀、多寫、多積累

        修訂版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習要“多讀、多寫、多積累”,這實際上是回歸了我國語文教育的傳統。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就特別強調誦讀涵詠,熟讀精思。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孫洙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都是經過千百年實踐檢驗的真理。當前大學生語文能力下降,論文辭不達意的現象極為普遍,書讀得少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據廣州大學的王華老師調查,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課外閱讀上的時間較少,因此閱讀量也不多。在被調查的224名學生中,有1.3%的學生從來不講課外閱讀,17.1%的學生每月閱讀量還不到1本,27.2%的學生每月的閱讀量僅為1本,還有21.8%的學生是偶爾閱讀。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超過一半的大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與閱讀量都較少,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當前大學生的語文水平會逐年下降了。孔子說:不讀詩,無以言。黃庭堅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當今大學生手機、電腦、兼職占據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不要說三日不讀書,就是三月不讀書者也大有人在。另外,大學語文教學并沒有像中小學語文那樣規定一個學期要包含16課時的堂上作文課,大學語文極少的課時也不允許教學上這樣做。由于缺乏“多寫”的環境和老師課堂上的指導與督促,大部分大學生上了大學之后除了寫寫微博、發發微信就再也不動筆了,以致學年自我鑒定和畢業求職信都寫不好,畢業論文就更不用說了。要改變大學生這種狀況,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和能力,多讀、多寫、多積累是不可拋棄的語文學習的法寶,這是從古到今已經驗證的真理,也是語文十年課改反思的結果。作為大學語文教師,應在如何引導學生“多讀、多寫、多積累”上下點功夫,激發學生讀與寫的興趣,這才是大語教學的康莊大道。

        (二)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

        修訂版新課標在實驗稿課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讀書”在語文學習和思想文化修養中的關鍵作用,要求高度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筆者最近開展的一項題為“90后高職生課外閱讀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就高職生這一對象而言,非中文專業學生的閱讀品位亟待提高,他們的課外閱讀亟須得到老師的指導。在被調查的68名非中文專業的學生中,只有2人完整地看完了四大古典名著,有55人了解名著的主要方式是看改編的電視劇或漫畫書,有26人“很久沒有看長篇小說了”。學生閱讀的視野狹窄得可憐,他們除了對時下流行的一些非主流小說以及一些勵志的、成功學的書籍有所涉獵之外,對其他作家、作品知之甚少。只有為數不多的一兩名同學在談到自己喜歡的作家或作品時觸及到經典,如老舍、魯迅,如《三國演義》。作為大學生來講,這似乎不太正常。這種狀況在中文專業學生群體里大有改觀。中文專業學生喜歡的作家有:巴金、曹雪芹、莫泊桑、奧斯特洛夫斯基……喜歡的作品包括《紅樓夢》、《白鹿原》、《莫泊桑短篇小說集》、《麥田的守望者》、《肖申克的救贖》等等。中文專業的學生與非中文專業的學生閱讀的視野與品味相差如此巨大,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中文系的學生所開設的課程包括各階段的文學史,通過老師的講授以及自己翻閱教材,他們能不同程度地接觸經典、了解經典,教師的講授也可能引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因而在課外閱讀時會有意地選擇這些作品閱讀。而非中文專業特別是理工科學生在課堂上接觸的只有本專業相關的一些知識,經典名著的閱讀少有老師的指導。因此,教師的指導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有著積極的影響,可以很大程度地影響學生、提高他們的閱讀品位,從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因此,大學語文教師可利用大學語文課堂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適時地指導,還可以面向全院多開設經典文學講座,或利用博客撰寫一些經典作品導讀之類的文章,讓學生能夠有機會接觸經典,了解經典,讀懂經典,感受經典的魅力,這對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乃至提升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都會有較大的幫助。

        啟示三:語文教學效果怎樣評――增強教學評價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修訂版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語文課程評價應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重功能,改變過去過于重視甄別和選拔的狀況,突出評價的診斷、反饋和激勵的功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語文課程評價還要恰當地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對照實驗稿課標,我們可以看到修訂版新課標“評價建議”的條理更加清晰,具體建議更加細化、指導性更強。修訂版新課標強調了評價的作用,強調發揮課程評價的多重功能,增強教學評價的靈活性和多樣性,這一建議在目前一考定終身的大環境下,在中考、高考的壓力下,教師的發揮其實并不多,充其量也是“帶著鐐銬跳舞”。但修訂版新課標對語文課程評價的建議恰恰啟發了我們:作為環境較為寬松,學校、任課教師可以做主的大學語文課程,其課程評價完全可以按修訂版課標的評價建議來操作,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對學生采取全面的、較為完善的評價。正如湖北經濟學院彭書雄教授所言:“由于大學沒有了升學的壓力,少了應試教育的束縛……大學語文更易于采用開放性、人性化的評價方式。”目前多數高校、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大學語文課程都較注重對學習結果的評價而不是對學習過程的評價,評價的方式也較為單一,評價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評價的多樣性、靈活性也得不到體現。筆者認為,大學語文可以采取包括筆試以內的多種評價方式,如可以通過同學互評、學生自評、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對學生在課堂、小組活動時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學習效果等進行全面的評價。課堂討論、平時作業、文章發表、寫作比賽獲獎、小組合作表現、與課程有關的一些社團活動等等都可以計入學生的平時成績。平時成績比例可占總評的50%或更多,考試的次數也可以不止一次甚或可以不考。如湖北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學院的陳建華老師,他的學生如果在一個學期內能夠熟練背誦100首唐詩(老師提供“必背100首唐詩篇目”),就可以免考語文。多樣、靈活的評價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學語文的興趣,還可以考查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與習慣等等,評價的結果也更為公平,達到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的目的。語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郭莉萍:《的修訂思路及內容調整――對話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召集人之一巢宗祺》[J].課程?教材?教法,2012年增刊.

        第3篇:漢語言文字畢業論文范文

        (一)學生現狀。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多語種交匯的地區,除了漢族和回族使用漢文字以外,其他少數民族民族都有自己通用的語言文字。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普遍不高,多數無法用漢語熟練交流。學生對專業教材能全部理解的僅占25%,70%以上的民族學生對漢語授課的部分課程基本能聽懂,但讓他們用漢語口述所學到的知識是很困難的,久而久之,對專業課程喪失興趣。民族學生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專業課的僅占52%,多數學生缺乏學習耐心和持久性,專業課考試通過率明顯比漢族學生低。新疆少數民族大多數來自于農牧區,其在語言、心理、文化、價值觀等方面具有本民族特質,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大部分民族學生民族身份自尊感很強,交往范圍狹窄,易形成小團體,只與本民族學生來往的較多。

        (二)教學現狀。

        1.教學方面

        以課堂講授方式為主,實踐課較少,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探究式教學方法運用較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不高,被動教學現象突出;注重法條講授,但對其法理講授較少;用模擬法庭方式上課的占12%。司法考試作為法學教育質量的評估要素之一,對法學教育內容產生一定影響。調查發現,16%的教師在民族班上課完全以司法考試為主線。

        2.法學教師的教學態度受到民族同學的肯定

        訪談發現,多數法學教師在民族班上課語速減慢,與學生溝通頻繁。多數民族學生認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比較認真負責,教師會幫助學生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學生都很感謝老師。

        二、民族法科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缺乏民族特色和針對性。

        目前,民族法科課程設置主要依據國家課程標準,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的民族法學欠缺,學生所學的知識與其生活的民族地區的生活環境不相適應。民族法科學生畢業后基本上都在本民族地區從事法科工作,是民族地區法制建設的維護者和推動者。因此,教學方式應當突出針對性和特色性,以滿足民族地區法制建設的需要。

        (二)教學方式不能完全適應民族特質。

        由于學生語言水平參差不齊,任課教師能力有限,為幫助其順利通過考試,灌輸式授課方式最常見。此法的優點是可以幫助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系統掌握基本法律知識,缺點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缺乏,極易出現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到法院旁聽、律師實習等非常少,實習時間太短,實習制度不太嚴格,流于形式。僵化的教學模式培養出的民族法科學生,不能順利融入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律實踐,影響就業。

        (三)語言困境。

        1.基礎漢語水平偏低

        民族法科學生學習中最大的障礙是語言。MHK考試雖然對提高漢語言理解、使用和表達能力有一定幫助,但多數學生漢語實際運用水平不高,缺乏漢文化底蘊。MHK考試形成應試教育的模式,不適應提高少數民族漢語言素養和素質教育的需要。而法學課程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很難掌握。

        2.專業漢語課時太少

        隨著漢語預科教學的不斷加強,專業漢語教學被逐漸淡化,甚至停止專業漢語教學的呼吁聲音漸高。基礎漢語的學習通常是針對日常生活、人文風俗、社會文化等方面進行鍛煉,而法科涉及內容廣泛的專業性詞匯,基礎漢語無法完成這項任務,嚴重影響專業教學質量。目前,雖開設了法學專業漢語課程,但課程課時太少,很難全面、充分、透徹地講解專業詞匯,對專業課的學習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十分不利。

        3.課程設置有待進一步完善

        首先,民族學生法學教育選用的教材一般是教育部法學專業本科核心課程的規劃教材,內容的深度與民族學生的學習能力不相符,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程度不高;適應民族地區的法律課程設置較少。因此,有必要在必修或者選修課中增加民族法律的課程。其次,理論課程較多,缺少培養職業技巧和職業技能的課程。

        4.缺乏用雙語撰寫的法學專用教材

        少數民族法學教材的適用對象有限,編寫資金相對缺乏,少數民族法學教材建設相對落后。所使用的教材與漢族學生一樣,閱讀起來有一定難度;沒有專業漢語教材,難以滿足學習需要。

        5.與司法考試銜接存在一定困難

        少數民族法學學生的專業課程都是用漢語講授的,但是因為他們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漢語理解能力不足以用參加漢語司法考試,所以只好用少數民族文字。民族語系的司法考試,又不知道各種法律詞匯在民族語言中相應的稱法,所以不得不通過參加本民族語言的輔導班的方式重新學習法律。

        三、民族法科教育需采取的措施

        (一)合理設置專業課程及內容。

        少數民族法學專業課程的設置,應該在全國相對統一的前提下,增設符合本地區需要、有民族特色的專業課程,從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服務于民族地區法制建設。增設特殊職業技能培訓課程,培養學生獲得知識、溝通交流的能力,以及調解、談判、辯論、法律文書寫作等技能,使民族法科學生熟悉少數民族風俗及習慣,支持并熟悉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這樣才能為民族地方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二)教材建設。

        1.修訂、編寫民族法學教材

        應盡快編寫少數民族法學通用的專業教材。民族語言法學教材使用數量有限、編寫資金缺乏,民族教材建設嚴重滯后。解決方法有:一是由中央或地方財政布置專項教材資金,扶持雙語法學教材的出版;二是鼓勵專業教師充分利用民族教育發展基金;三是積極利用政府和社會資金出版雙語法學教材。

        2.編寫民族法學課程的教學參考書及輔導資料

        目前還沒有一套適用于少數民族法科教育的案例教材。大部分民族法科教育是為民族地區培養人才,學生畢業后絕大部分會留在到當地。因此,案例的選用除了要考慮國情之外,還要考慮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法制建設的現狀,考慮到黨的民族工作方針政策,這樣才能真正為民族地區培養法律人才。因此,可以立足于黨的民族政策,依據于民族地方法制建設特點,編寫一套適合少數民族法學教育的案例教材。

        3.加強專業漢語的學習

        首先,少數民族學生可以利用課內外豐富的漢語信息資源,發揮自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專業漢語教學應鞏固學生的專業詞匯,強化聽力和翻譯能力,提高學生的口語和應用文寫作能力,為寫好畢業論文打下基礎。這就要求教師革新、豐富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課堂加強說、聽、寫訓練。再次,筆者認為應當為每一門專業課編寫一本專業漢語課本。最后,應當加大專業漢語的課時量,放在要開設專業課的上一學期,并且由雙語教師教授,有利于學生學習與理解。

        (三)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加強實踐教學課程。

        大法官霍姆斯說過: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這種法律實用主義傾向雖然遭到不少學者的批判,但我仍然贊同經驗對于法律比邏輯更根本。培養民族法科人才過程中一定要大力加強實踐性教學,注重學生法律運用能力的培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相促進,重點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使民族法科教育適應民族地方法治建設的現實需要。

        1.案例教學法

        應將本地區發生的經典案例在教學中加以講解和剖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法律理論。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貼近民族地區的實際,少數民族法學教育也才能真正提高人才質量、提高科研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為民族地區和中國的法制建設作出貢獻。

        2.分層次教學法

        民族法科教育實踐中普遍存在學生需求差異大、教學層次多樣的特點。在日常法學教育過程中,除要做好常規教學外,還應采取多樣化措施以應對民族地區法學教育實際。為此,應采取教學大綱、教材、課件、習題、考試“五不同”,對民族學生和非民族學生分班教學、分層次教學。這樣做的最大益處是結合不同層次的民族學生,因材施教,做到以人為本。

        3.建立民族法科教育教學實踐基地

        除了在校內建設好模擬法庭和鼓勵學生在校內外進行普法宣傳外,還應與學校周邊的司法、執法部門加強聯系,建立學生的實習基地和實踐教學基地,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雙贏結果。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建立教學基地為民族學生的司法實踐活動提供相對穩定的平臺,對學生進行職業訓練,延伸課堂教學內容,彌補案例教學的不足。另一方面,民族地區實踐中缺乏大量的雙語人才和應用型法律人才,教學基地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改變當地法務部門人手不足的局面,為當地法制建設提供人力支持。

        4.重視少數民族法學師資隊伍建設

        首先,建立一支來自民族地區、熟練運用民族語言、了解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學專業師資隊伍,針對民族法科學生的特質,加強其法學理論同法律實務之間的聯系。其次,發達地區或國家名校應培養少數民族法學教師幫助民族自治地方高校。

        5.民族法科教育適當結合國家司法考試

        司法考試對于學生就業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民族法科教育應適當強化與司法考試的結合,分析歷年真題,以幫助民族學生通過司法考試。結合司法考試進行民族語言培訓,為民族地區輸送合格的少數民族法學畢業生。

        6.雙語教學

        第4篇:漢語言文字畢業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詩歌教學的困境,如情入境,比較、鑒賞、運用

         

        詩歌源遠流長,自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起,到唐代達到了詩歌藝術的頂峰。這些優秀的詩歌,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漢語言的豐富優美和博大精深。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有重要作用。同時詩歌語言注重練字煉句,對于學生語言的錘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歷史的阻隔,語言文字的發展變化,古代詩歌作品的閱讀,確實有一定的難度。詩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含蓄、雙關、象征等一系列修辭體系和表意體系。這些藝術的話語,對于文學可能是一種更生動的表達,然而有時卻遮蔽了作者的本意。如何撥開遮蔽的迷霧,抵達作者的本意,解讀詩歌,成為困惑眾多中學教師的難題。

        為了走出詩歌教學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詩歌教學注入活水,中學語文老師都在進行艱苦的探索。最終,于漪老師脫穎而出。可以說,于漪老師是在用愛、用心、用情解讀詩歌。她的詩一樣的語言,水一樣的柔情,給詩歌教學帶來了生機活力。她的天賦,才智,聰慧,讓詩歌教學晳晳生輝。

        一、 入情入境,情真意切

        于漪老師以語言優美著稱。她對詩歌教學的主要貢獻體現在跨越歷史障礙進入詩歌情境,體驗詩歌情趣,比較鑒賞,學以致用。讓詩鮮明的形象,深刻的思想比較、鑒賞、運用,在學生的心中漸漸鮮活。

        (一)入詩始于景

        古代的詩歌,是古代詩人的內在經驗與外部景物的結合,正如葉圣陶和夏丏尊先生所著的《文心》:“經驗有兩種,一種是外部的經驗,一種是內部的經驗。外部經驗是景物的外部狀況,內部經驗是作文說話人對于事物的感想。外部的經驗大家都差不多,是容易理解的,而內部的經驗卻各不相同”。[1]對于學生來說,這種承載著古詩人內部體驗的詩歌,理解起來確有困難。

        曾有老師如此講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畢業論文格式。說是山上的鳥都飛走了,路上的行人的腳印也都不見了。一條小船上有一位戴笠的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詩歌的意思學生是懂了,可是詩歌的意境全無。學生斷然不會體會到曠遠、荒涼、靜寂的境界,也更不會感受作者的孤傲與清高。這樣的詩歌教學無疑是失敗的。而于漪老師,則重視創設情景,她用生動形象而富有激情的語言,引導學生充分想象,把學生引入一個個鮮活真實的情景中,成為詩中人,抒發詩中情。如于漪老師在講解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兩句時,先引導學生想象烏云滿天,大雨如注的情形。對于這種經驗,大部分學生是有的。但由于平時觀察的疏漏,對“亂”字可能體驗不深刻。這時于漪老師就抓住這一個“亂”字,讓學生體會暴雨的嘈雜擁擠無秩序之感。接著于漪老師順勢引導,讓學生想象雨過天晴之后的清新,明快。這些都是學生平時所感受到的。寥寥幾句話,學生就能跨越時間的阻隔與蘇軾的詩中生活相遇,自然而然對詩歌的理解就更深刻。其實,于漪老師在教學中,不但能直接利用生活經驗,而且能創造性的利用經驗,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情境。詩歌中描寫的景物所抒發的感情有時是超越了學生的體驗的。如在講解清·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誠然,我們今天的孩子對塞外生活中深刻的思鄉深情是斷然沒有體驗的,可是于漪老師也沒有放棄入情入境。她果斷的創設情境,她指導學生從“夜深千帳燈”一句中體會詩歌意境。對塞外的燈光沒有體驗的孩子們對夜晚的燈光,是有感受的。她就引導孩子從夜晚的燈光想開去,體會蒼涼的塞北原野上,夜色沉沉下,密密麻麻的營帳中繁星般閃爍的燈光,還原那時戰士的心情。

        (二)入詩經于情

        任何文章都是知、情、意、行的結合。[2]詩歌尤甚,自古以來就有詩言志的說法,詩歌是人們活躍的思想和豐富通靈思想的載體。正如徐復觀先生所說:“真正的好詩,他所涉及的客觀對象,必定是先攝取在詩人的靈魂之中,經過詩人感情的熔鑄,構成他靈魂的一部分,然后再挾帶著詩人的血肉表達出來,于是詩的字句都是詩人生命的字句。”因此詩歌教學必須陶冶學生的性情,把詩情傳給學生。

        那怎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真情呢?于漪老師的法寶是:用飽蘸激情的語言,來陶冶學生的性情,激蕩學生的情感比較、鑒賞、運用,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首先,她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形成語感。中國的詩歌講究平仄,音樂感極強,讀起來瑯瑯上口。通過反復的閱讀,學生就能感受言語,既而觸發語感。作者的情感,也就悄悄的流溢而出了。語感是聯系詩與情的橋梁,在詩歌教學中起重要的作用。葉圣陶和夏丏尊在《文心》中有對語感這樣一段精彩的論述:“在語感敏銳的人心中,‘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與晝相對吧,‘田園’不但解作種地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少年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說不盡的意味。”良好的語感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詩詞的字面意思,而且也能捕捉到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二、 鑒賞、比較、運用

        (一)鑒賞錘煉

        詩的語言凝煉而生動,雖篇幅短小,卻在有限的篇幅中蘊含更深廣的生活,從而收到以少勝多,寓萬里于尺幅的藝術效果. 中唐詩人賈島在談到煉字、煉句的甘苦時曾說:“二句三年得, 一吟雙淚流。”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每句詩都是作者千錘百煉的結果。因此于漪老師的詩歌教學,很注重捶打語言,咀嚼語言的滋味。如在陸游的《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中,于漪老師重點品味“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和“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抓住“心”與“身”的矛盾,體味作者壯志未酬,關心祖國前途命運和報效祖國之心。于老師在詩歌教學中還特別注重數字的解釋。拿數字“一”來講,有時作實,有時作虛畢業論文格式。例如杜甫的《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于漪老師講授過程中,指出“一何”中的“一”是語氣助詞,用來加強語氣,而“一男”,“二男”,中的數字都是實數。她指出詩歌中數字的靈活應用,是詩歌語言美的表現方式。

        (二)對照比較

        中學生學習特點是記憶速度快,遺忘速度也很快。針對這種情況,于漪老師在講授一首新詩時,讓學生注意和學過的詩歌進行比較,加強記憶。如在講授張志和的《漁歌子》時,讓學生回憶柳宗元的《江雪》和范仲淹的《江上漁者》,進而讓學生比較三幅圖的異同。讓學生明確同是寫捉魚,確是各個不同。有的是“出入風波里” ,江上捕捉;有的是“孤舟蓑笠翁”,舟中垂釣;有的是“鳥絕人蹤滅” ,色彩單一;有的是“桃花流水白鷺飛”,五色斑斕。這樣反復比較既能把同類的內容聯成串,又能加深學生對學過的詩歌的理解。她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學會聯想,從一個作品聯系到這個作者的其他作品。如學習王維的《使至塞上》比較、鑒賞、運用,同時回憶王維的《渭城曲》、《終南山》,把學過的詩歌聯成串,加深記憶。[3]

        (三)遷移運用

        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就是學習的遷移理論。賈德的概括化(類化)遷移理論認為:只要一個人對他的經驗進行了概括,那么從一個情況到另一個情境的遷移是可以完成的。[4]在詩歌教學中,我們也希望類似的遷移能最大程度的發生。于漪老師在現代文教學中就成功的運用了古代詩歌。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時,她就先讓學生回想,詩人杜甫是怎樣描繪春天的,學生背誦“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她又問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呢?同學們背誦:“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她接著又問,蘇舜欽在《淮中晚泊犢頭》怎樣描繪的呢?學生又背誦到,“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通過背誦詩歌,學生既感受到了春天的意境,加深了對現代文的理解,又復習了詩歌,鞏固了古代詩詞知識。使新舊知識相得益彰。

        總之,她的詩歌教學,深探內容,把握精華,品味語言文字,反復咀嚼,聯系實際,運用舊知,步步深入,使詩歌教學,如詩如畫,讓人陶醉于其中。

        參考文獻:[1]夏丏尊,葉圣陶:《文心》[M]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 年版,第7-8頁。[2]夏丏尊,葉圣陶 :《文心 》[M]中國青年出版社嗎,1983年版,第35頁。[3]于漪:《于漪文集 》[M]第二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頁。[4]張承芬:《教育心理學 》[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149頁。

        趙慶軍,男,生于1982年4月,山東聊城人,大學本科學歷并獲得文學學士學位,自2007年至今一直擔任高中語文教師,具有豐富的高中語文教學經驗和較高的理論研究水平。

        工作單位:山東省濟南市商河弘德中學

        第5篇:漢語言文字畢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 大學語文教學 高職教育 教學模式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在教育水平、教學規模、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條件等方面均發生了巨大變化。高等職業教育以“生產和服務第一線、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高級實用型人才” 為培養目標,各高職院校均開設了公共基礎必修課——《大學語文》。《大學語文》課,對于提高大學生理解、運用漢語能力,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提高人文素養,以及傳承中華文明等有著積極的作用。筆者談談目前高等職業教育中《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

        一、高職《大學語文》的學科定位

        《大學語文》是高職院校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是其他人文素質課,如道德課、法律課、政治理論課、歷史課、哲學課等所不能取代的。(如論文《儒道文化與大學語文教學》、《論德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核心地位》、《寓美育于大學語文教學》、《大學語文與心理素質培養》等都闡述了這一觀點)。我國的高等教育,肩負著中華民族人才培養發展的神圣使命。因此,各種不同類型的學校應該有不同的人才培養發展定位。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大學語文》課程,它不同于 “漢語言文學”的專業教育,也不同于中學的語文和本科的大學語文。所以,它應當是針對進入高職后低年級的大學生,在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接受語文教育后的實際水平,重視積累,有的放矢地開展的教和學的雙邊教活動。因此,大學語文教學是與中學語文完全不同的。其學科定位多年來一直是學術界所關注的焦點。筆者認為它應注重充分體現自身學科的基礎性、工具性、綜合性特點,才能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使用的大學語文教材版本較多,所選的教學篇章基本都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優秀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鮮明的立場和觀點,集思想性、理論性、知識性為一體。文道結合,寓德育于語文教學活動之中,極大地拓展并夯實了學生的語文基礎,加強了他們的語言表達、閱讀理解、邏輯思維、審美鑒賞、寫作等能力的訓練。在開發智力中, 培養了學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了廣大學生的文學造詣。如果說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和改善依賴于物質生產的進步和發展的話,那么,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和燦爛則離不開那些承載歷史的厚度、哲學的深度 、科技的智慧、文學藝術的審美等諸種文化要素的傳世經典。研讀經典使大學生悟真向善、識情知理,在人文精神引導下,變得睿智、豁達 、優雅 、美麗 ,從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所以,大學語文的學科定位應突出其基礎性、工具性、綜合性的特點。

        二、高職《大學語文》課程師資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已由過去的“精英教育”變成“大眾教育”, 目前在高職院校,招入的學生普遍存在語文素質偏低的情況:字寫得潦草、歪斜,如同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水平;錯別字百出、段落結構沒有邏輯;很多學生連請假條、請示、申請都寫不規范;實習報告和畢業論文更是錯別字連篇、病句很多、結構凌亂……由于受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大學生中很少有人愿意抽出時間看人文方面的書。許多大學生選課著重考慮的是就業的需要, 除了專業課和要求必選的 “英語”、“ 兩課”外, 多數學生都可能選一些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學生缺少熱情,教師缺乏信心,課程建設缺少支持。針對現狀,大學語文教育對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具性作用就顯得更重要。

        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說:“大學之大,非謂大樓之大,而謂大師之大也。”影響學生靈魂最大的應該是語文教師。教師的理想信念、敬業精神、道德情操、文化知識、業務能力都對一個人的成長乃至成材,對一門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育科研的發展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課既沒有政治課的權威, 又沒有英語課的考試壓力, 全靠教師自身的投入和教學上求深、求精、求新魅力在支撐。

        目前在高校教師隊伍里,大學語文教師算是弱勢群體。講授大學語文課,教學任務繁重,很多學有專長的人不愿意教大學語文。不少學校是代課者多,兼課者多,即或有幾個專任教師,也是專職不專心。教大學語文往往是教專業課之余的“副業”, 或是教專業課之前的“練手”。另外, 由于任課教師一般是中文系的教師, 教師在教學思路和方法上容易受專業課教學習慣的影響, 出現“曲高和寡”、與學生的基礎和需要不接軌的現象,或者因為不是專業課而降低標準, 少有要求。課程的性質和地位使教師科研出成果難、評職稱難,教師隊伍不穩定,直接影響了這門課程的影響力和教學質量。同時,在不少學校,教師講課教學觀念滯后、教學內容老化、教學方式死板、缺少藝術性, 導致魅力無限的大學語文課教學效果差,不受學生重視,而逐漸被邊緣化。

        為順應時展,進一步強化《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效果,學生變了,教師也要變,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因此,《大學語文》課程教師必須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即要有較全面的知識結構,較高的人文與心理素質, 豐富的教學經驗, 優美生動的教學語言, 與時俱進的教學觀念與思維方式, 民主的教學作風與教學方法等,即自身要“學者化”。

        三、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探索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與國外教育的日益接軌,大學語文教育改革在日益深化。要充分發揮大學語文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其教育教學也要改革。

        1.要重視教材的選用

        教學活動是教材、教師、學生三者的有機統一。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文學載體,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在知識傳授中,以文學作品的形象性感染學生,以文學作品的思想性教育學生,引領大學生思考人生的意義,建構正確的道德標準、價值取向和社會正義感,激發大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

        當前許多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使用的教材均是本科院校的教材, 有的內容高中語文課本甚至是初中課本就已選用。除少數教材深受學生喜愛、得到大學語文教師的好評外,多數都存在內容陳舊、缺乏特色等問題。在教育飛速發展的今天,如能編寫出適合高職特點的、選文講究(精選的作品既有豐富的語言知識和文學知識,又凝聚著人類追求理想、堅持真理、勇于探索等內涵,有著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對社會生活能全方位輻射,同時具有知識性、形象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統一的經典文章)。編寫科學的大學語文教材,無疑是對社會進步和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一大促進。我國高職教材的改革工作有待進一步深化。

        2.教學內容要豐富

        社會進步了,知識也在大更變。因此,隨著教材的改革,教學內容要改革,即要豐富多彩。筆者認為,大學語文的教材和課堂講授的內容,要有時代變化和發展的眼光。教師應該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各個時期、各種類型、各種文體的經典的或優秀的漢語文文本(提供給學生主修材料和拓展材料)。用文言文的簡樸和醇厚,加強學生對華夏民族悠長歷史的認識,在文化熏陶中,積極培養學生多種良好的習慣及應對生活的各種能力;用世界各國優秀的外國文學,以異域風土人情的多彩畫卷,讓廣大學生盡情品味人類燦爛的文明;用現當代優秀文學的一幅幅生活畫面,激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因此,大學語文教學必須更新思想觀念,將人文教育內化為大學語文教學的自覺要求,摒棄傳統的以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為主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 筆者認為還要適當增加應用文寫作單元的教學內容, 特別是加強學生今后工作中可能經常遇見的實用文體寫作的教學, 培養學生的實用寫作和崗位應用能力。

        3.教學方法要有時代性與多樣性

        教學的發展離不開多樣的教學方法。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在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同時,要重視、提高大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及教學方法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能動因素。要充分發揮大學語文的基礎性、綜合性、實踐性、工具性等特點,就要全方位地加強和改進大學語文的教學方法。筆者認為, 大學語文教學過程應當是創新思維的運用過程。要改變以往停留在“課本、粉筆、黑板加一張嘴”、教師“一言堂”的封閉化、凝固化、模式化的傳統教學手段層面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快速發展,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體已經成為大眾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通俗小說、暢銷書、流行音樂、電視劇、電影和廣告、時尚及網絡文學等大眾文化在大學校園里蔓延,成了學生的“最愛”。對于大學語文教學,要達到拓寬學生知識面, 使學生了解傳統文化, 提高思維能力、閱讀能力和應用寫作能力等教學目的,學生在學習方式及學習內容等諸多方面均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所以,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方法是關鍵。

        挖掘潛能,完善知識結構,增強適應能力。因此,在教學方法上除采取傳統的普通課堂教學方法外,還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積極推行學生喜歡的現代多媒體教學。現代多媒體技術集文字、聲音、畫面、音樂等于一體,使教學內容達到情景化、生動化、立體化, 大大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 使學生身臨其境, 受到審美感染, 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家作品, 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演示性教學等, 采用板塊式或模塊式教學、單元式、套餐式、專題式等方式,開設大學語文系列課程或讀寫系列課程,大力培養學生的想象、邏輯、創新性思維能力,積極營造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和傳統教學模式,可交替使用,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4.考核方法要靈活

        考試是對人的知識、智力、能力、個性和品德的全面測定。以往的考試形式是一張試卷定乾坤,這種做法不適用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也很難考查一個學期學過的全部內容。因此,考查的方法要多樣,可以開展筆試(主要是考查學生的綜合理解和應用漢語的能力。期末筆試成績可占綜合成績的50%至70%),可以進行口試,考查經典名篇的閱讀、識記和背誦情況。同時,還可把平時作業、課堂表現、學習態度、出勤情況等都納入考核項目之中,諸多措施都將影響學生對大學語文的學習興趣。考試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大學語文教育的真正目標應是在教學中能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四、結語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要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考慮。這種需求包括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興趣需求、畢業求職的謀生需求和今后供職的工作需求。根據需求,積極提升大學語文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促進我國高職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小利.淺談《大學語文》的德育功能[J].河南教育,2009,(09).

        [2]郝建軍.淺談德育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4).

        [3]張娣明.尋找國文科教學在e世代的生命力,2003.

        [4]王小舒.傳統文學修養課對大學語文的創新與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07.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99国产精品婷婷99 |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精品 | 亚洲性色在线视频 | 一级欧美精片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