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免疫學教學范文

        免疫學教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免疫學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免疫學教學

        第1篇:免疫學教學范文

        關鍵詞 免疫學;醫學教育;教學改革

        一、興趣教學法在免疫教學中的應用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也是參與學習的強大力量,能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識,對學生來說無異于來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學生會毫不關心它的存在,更不會產生掌握它的需求”。筆者認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可以從以下幾點人手:

        1.依據教學目的和大綱重點來設計問題

        我們在學生現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與本節新知識相銜接的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明白了本節課內學什么。怎么學,學好了有什么意義。提出問題然后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助于對學習內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上好緒論課

        緒論是醫學免疫學的第一章,也是首次要講授的內容。緒論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整個免疫學的學習情緒。我們在課堂上提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動例子和一些趣味小故事,比如我國古代醫學家用人痘法預防天花的由來,通過虎克發明顯微鏡的故事,使學生了解細胞的發現過程等。并提出問題,如為什么大家要接種疫苗,臨床上輸錯血型為什么可能導致病人死亡,腫瘤、過敏等疾病和免疫細胞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使得同學們對免疫學的起源和發展有了濃厚的興趣,急于通過以下各章節的學習尋找答案。

        3.在教學中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樹立良好的師者形象

        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尊重有利于教學互動的建立,學生學習的效果取決于師生的雙向努力。多關心鼓勵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懷和人格魅力,學生就更容易獲得學習的樂趣。同時教師也應該具備良好的素質和修養,才能獲得尊重的同時還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相信”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才能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并在學習中獲得愉快的情緒。

        二、理論課新模式的嘗試

        1.理論聯系實際。和臨床知識緊密結合

        在教學中,將書本知識和臨床實例相結合,與自身機體相聯系,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免疫學理論知識的意義,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又為以后走上I臨床打下基礎。例如講到補體激活,可以聯系臨床上異型輸血導致的溶血現象;講到抗原,可以舉例臨床上一些抗原導致的常見病,如過敏;講到抗體,可以聯系臨床上疫苗的注射等。這樣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啟發了學生用理論知識去解決臨床問題。

        2.課堂討論和針對性講解相結合

        我們根據各章節的重點和難點提出討論題,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在網絡上或者圖書館中查找相關資料,經學生自己的學習、歸納和分析對討論題進行準備,課堂上讓學生發表各自的見解,并展開學生之間的討論,互相補充與糾正。之后圍繞教學要求中的難點及討論中提出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講解,使得教學更條理,脈絡更清晰。通過師生共同總結,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有助于章節中重點內容的掌握。

        3.板書和多媒體相結合的講授形式

        將多媒體應用到現代免疫教學中是很有必要的。多媒體集聲音、圖像、模擬等手段于一體,能夠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具有極高的課堂表現力。我們在教學中避免了許多教師在應用多媒體教學時犯下的通病,即制作課件簡單粗糙。文字過多而動畫和圖片太少的幻燈片極易使學生產生視覺疲勞和厭倦情緒。所以我們利用網絡下載大量的免疫學相關圖片,嘗試制作一些動畫插件,借鑒兄弟院校的精品課件,將這些元素重新整合,力求使講授內容更生動活潑,更形象具體化,更容易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

        三、理論和實驗緊密結合,合理統籌

        在免疫教學中,實驗和理論相結合,既有利于對理論課知識的進一步鞏固和理解,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免疫學的初步研究能力。我們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出的多個實驗,涉及免疫學各方面的理論,并將實驗與臨床相聯系。如抗原抗體結合出現的凝集現象,我們讓學生自己指尖采血,完成血型鑒定;檢測T細胞表面抗原的E花結實驗中,學生同樣是自己獨立完成抽血、離心、染色和鏡檢等多個步驟的操作。因為每個學生做的是自己的樣本,所以都表現出了極高的興趣性。他們往往積極地多途徑地查閱資料,以求更深入地了解相關的知識。在進行實驗操作的同時,我們利用幻燈向同學展示臨床相關疾病和免疫學進展,這樣學生的知識也更加立體化。而在理論課的教學中,可適當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實驗內容,邊理論,邊實踐,互相穿插,強調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學生則更易理解和記憶。作為高校的教師,幾年來,我們適應高校素質教育和培養高質量人才的要求。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注重加強改革傳統的課

        堂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并加強對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三方面的培養,了解學生的需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活潑輕松的學習氛圍,以成功實現教學相長,為學生今后的臨床實踐和醫學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免疫學基礎。

        參考文獻:

        [1]金伯泉,朱勇,張新海.碩士研究生《醫學免疫學》教學初探[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0,16(8):452—453.

        [2]陳慰峰.免疫學在生命科學和醫學發展中的作用[J].上海免疫學雜志,2002,22(2):73—78.

        第2篇:免疫學教學范文

        關鍵詞:醫學免疫學;雙語教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1-0203-02

        醫學免疫學是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是臨床醫學、藥學和護理學等專業學生的必修課,而且是一門發展非常迅速的學科。因為其理論邏輯性極強,內容相對抽象,知識結構龐雜繁復,學生首次接觸時均感到免疫學比較難于理解和掌握。而雙語教學的應用,為高等醫學院校師生掌握、傳播和交流醫學免疫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國家教育部要求醫科類高等院校雙語授課的課程比例應達到所開課程的5%~10%。目前,全國大多數醫學高等院校都開展了基礎課程的雙語教學,部分院校開始了臨床醫學課程的雙語教學。[1]國內外的雙語教學實踐證明,雙語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潛質,能夠使學生用兩種語言思考和交流。因此,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雙語教學成為促使高等醫學院校專業教育與國際接軌,培養新型醫學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現在雙語教學在高等醫學院校的實施仍處于試驗性階段,這種新的教學方法的不斷完善,需要我們醫學教育工作者的相互交流與合作。本文就本教研室開展醫學免疫學雙語教學實踐談了一些體會。

        一、教師備課教材的選用

        目前,國內醫學院校大多選用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陳慰峰教授主編的《醫學免疫學》作為中文版教材。我們在雙語教學過程中參考的英文原版教材包括:Abul K.Abbas和Andrew H.Lichtman主編的《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Charles A.Janeway等主編的《Immunobiology》以及Richard A.Goldsby等主編的《Kuby Immunology》。它們是西方國家高等醫學院校采用的經典教材,也是國際公認的具有影響力的免疫學教材。這些教材雖然彼此之間在內容及編排上不盡相同,但均整合了醫學免疫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學科前沿進展,信息量非常大。教材編寫者用原汁原味、文法優美的英語對專業知識作出清晰準確、深入淺出的描述,而且重要的理論均有翔實的實驗方法及研究過程的介紹。這些英文版教材的另一大特點就是運用大量的照片和彩色圖解,將免疫學理論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使我們的備課變得輕松。例如:B淋巴細胞對TD抗原的免疫應答過程是免疫學的核心內容,其中輔T淋巴細胞對B淋巴細胞的輔助作用是重點內容,整個輔助的過程涉及很多的免疫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而且這些相互作用具有時間順序。如果整個過程只有相應的文字敘述,則不易理解。《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用簡單的四幅圖將此過程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教學變得更加直觀形象。盡管雙語教學的備課遠較純漢語教學工作量大得多,但由于使用了這些優秀的英文原版教材,我們在備課過程中并沒有感到枯燥和繁雜,而是饒有興趣,免疫學專業知識增長的同時,專業英語水平及授課效果均明顯提高。

        二、國外優秀的免疫學雜志是備課教材的必要補充

        現代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的技術成果經過專家的篩選、整理、編制成書,再出版發行,整個過程要花上多年,在學生開始使用時,有的觀點已不夠確切。[2]因此查閱近期出版的優秀的免疫學雜志是授課教師獲取新知識的重要手段。我們在備課過程中參考的期刊包括: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Science,Trends in Immunology,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Immunit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等。我們將所閱讀的文獻及時總結,定期在教研室開展學術交流,營造了英語學習的良好氛圍的同時提高了教研室整體教學和學術水平。

        三、學生教材的選用

        教材是教和學的重要依據。在基礎醫學教育中及早使用英語原版教材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其價格昂貴,不宜普及。學生用書多采用自編教材。我們教研室以《Basic Immunology》為藍本,自編教材《Outline of Immunology》。本教材共12章,前9章為基礎免疫的內容,先概述免疫學的基本內容,接下來介紹固有免疫,其后的內容是適應性免疫及免疫耐受;后3章是臨床免疫的內容,涉及腫瘤和移植免疫、超敏反應和免疫缺陷。這本自編教材將免疫學的主要內容以圖表的形式展現,使免疫學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化,輔助學生理解手中的漢語教材。但由于該教材文字表述較少,不能單獨作為學生用教材,我們為學生提供了電子版本的英文原版教材,他們課下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相關資料的查閱。

        四、注重教學策略的應用,提高教學效果

        1.師生雙方都明確雙語教學的意義和必要性,是保證教學效果的前提。我們在開展雙語教學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讓學生明確雙語教學的目的,讓學生知道這種教學手段的應用可以幫助他們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專業英語水平,培養英語思維和交流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起著很重要的主導作用,我們一方面鼓勵學生要有接受新知識、接受新挑戰的信心,在肯定他們有能力嘗試這種新的教學方法的同時也要引導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對可能會遇到的困難。盡管免疫學的專業英語詞匯相對于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等要簡單的多,但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學生有思想顧慮很正常。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做好工作,爭取他們的理解,充分調動其學習熱情及學習主動性,師生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和學的任務。

        2.在授課過程中注意充分利用雙語教學這一新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免疫學相關知識專業。例如:醫學免疫學概論中首先介紹的就是免疫的概念,我們在多媒體課件的一張幻燈上同時給出兩段關于免疫的描述。一個是漢語教材上的概念: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傳染病)及抵抗多種疾病的發生。另一個是《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的一段敘述:In a broader sense,immuni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foreign substances,including microbes or molecules。講解該概念的過程中,不是簡單將此段英語論述念給學生聽,或是單純的漢譯英,而是解釋:在將學生可能不懂的個別的英文單詞解釋后,重點強調ability這個單詞,這樣使學生們理解免疫是一種能力,進而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文教材中免疫的內涵。

        3.授課過程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雙語教學的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使用為醫學免疫學的授課提供了必備的手段,課件中內常加入英文圖片和教學動畫,使其內容豐富,并且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從而可以使免疫學比較抽象的專業內容變得易于理解。但需注意,不同教材對于同一種免疫細胞、膜表面分子或者相同的免疫應答過程的表示方法往往不盡相同。例如,輔T淋巴細胞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用桔紅色表示,而在《Immunobiology》中則用藍色表示,所以為了方便學生在課上很快接受教學內容,課件選用的圖片或者動畫最好出自同一本國外原版教材。

        4.根據學生情況,雙語教學過程中逐漸增加英文比例。學生在開始階段的學習中逐漸熟悉了抗原、抗體、免疫分子及細胞等醫學免疫學基本內容的英文術語及表述,在學內容免疫應答時,便可以接受大比例英文的授課,并能理解所學的知識。

        五、學生反饋意見的收集

        授課一段時間后通過與學生座談,同時采用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對本教學方法的滿意程度以及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我們對授課進度、方法及內容的難易度進行了及時調整。總之,雙語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需要不斷完善,我們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去探索和實踐。相信只要我們不懈努力,攜手前進,醫學免疫學雙語教學一定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徐春紅,李濤,王亮.綜合性大學醫學雙語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J].醫學教育探索,2005,4(4):247-249.

        [2]諸葛毅,俎德玲.高等醫學教育英文原版教材與國內教材的比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2):36-39.

        第3篇:免疫學教學范文

        【關鍵詞】 變態反應和免疫學;教學方法;教育改革

        醫學免疫學作為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學科,以其廣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層次性,成為溝通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無可替代的橋梁學科。在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等多學科的滲透下,當代醫學免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并顯示出和臨床疾病的發生、發展、診斷、治療以及預防等諸多環節息息相關,和生物技術的發展及產業化緊密聯系等一系列特點,加之免疫學理論具有相對獨立性,名詞新穎概念繁多,內容比較深奧抽象,學生初次接觸時,覺得學習較為困難。因此,如何適應當代醫學免疫學發展的時代要求,針對免疫學知識體系的特點,有效提高醫學免疫學教學質量,成為醫學免疫學教學的關鍵。幾年來,我們在免疫學教學中,注重加強教學改革,對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三方面進行培養,收到良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 優化免疫學理論課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免疫學理論具有相對獨立性,內容比較抽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較多,在教學上歷來存在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如果教師為完成教學內容而滿堂灌,就會造成教師講的越多,學生得到的越少;教師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難點講不透,學生的印象模糊不清,結果事倍功半,事與愿違。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從分析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教材內容的前后聯系出發,把握教學重點,找出難點和關鍵。并對知識結構進行重新優化組合,使之成為能為學生接受的知識框架,例如免疫應答是基礎免疫學的核心內容,以往學生反映本章理論深奧,難以掌握,為此我們在教學時,將每一種應答的基本內容設計為圖表進行歸納,把繁雜的文字敘述提煉為知識點串聯起來的框架,提供給學生最簡單、最有效的知識養分。在課堂上主要講解重點和難點內容,而對其他次要內容或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則略講或讓學生自學。根據學生情況,推薦一些新版專著及相關的綜述文章作為參考,以開闊其思路和視野。這樣,一方面在不失全面性、系統性的基礎上,緊扣重點、突破難點,精辟講解,使學生學得懂,學得精;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學習和掌握新知識的能動性。

        2 改革免疫學理論課教授方法,注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

        2.1 運用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1] 醫學免疫學概念多、抽象、不易理解,如果教學方法不當,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按照科學發展的規律、知識結構相互依存關系,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展現知識,啟迪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加強記憶,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們經常運用提問方式,把要講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然后圍繞問題以解答的方式授課;或者有的問題問而不答,讓學生自己思考、討論,激勵學生大膽質疑,老師學生共同解疑。比如在講免疫學緒論時,我們采用提問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如:首先提出青霉素過敏性休克是如何發生的?乙型肝炎如何預防等,然后簡單回答,最后小結免疫學與疾病的發生、診斷、預防、治療等息息相關,以此說明免疫學的重要性和激發學生對免疫學學習的興趣。

        2.2 利用多媒體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2]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載體結合在一起,具有信息載體多樣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點,它改變了“一本書、一張嘴、外加板書和掛圖”的傳統教學模式。近年來,我們在免疫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深受學生的歡迎,應用多媒體教學,省去了教師板書的時間,可以講授更多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時間和空間范圍。此外,多媒體教學應用視聽結合方式表達授課內容,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兩種功能的作用,為學生提供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化深奧為簡易,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使過于理論化、抽象的免疫學理論得到更形象、直觀的闡述,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如在講解抗原提呈細胞章節時,可用幾幅帶有動畫效果的畫面,通過顏色和不同畫面出現的時間差的變化,比較形象地把抗原提呈細胞對抗原的攝取、加工處理及提呈過程展現給學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3] 古人曰:“授人以魚,一食之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作為身心均發育成熟的大學生,其“會學”比“學會”更重要,又由于免疫學對初學者而言需要接受、理解、記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太多,因此,指導學習方法是必需的。我們認為給學生有意識地介紹學習方法,對幫助其學好免疫學非常重要。在免疫學學習過程中,第一是要求學生上課時注重對問題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記住相應的知識,切忌上課當“打字機”。第二是要求做好筆記。因我們所選教材的內容豐富、繁雜,有時一次課涉及多個章節內容,如果學生上課時不做筆記,或做得不好,課后將難以把握本次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難點,這就要求學生邊聽邊在重點部分做符號,重點內容重點記,一般內容略記。重點的內容提示學生先理解聽懂,再留時間做筆記。第三是課后要求及時復習。因免疫學內容抽象,要理解的內容多,如不及時復習就容易忘記,而理不清其內在邏輯關系,學生不能在理解基礎上記憶就會感到難以記住。第四是要求階段小結。因為免疫學前后章節聯系緊密,前邊所學內容進一步為后邊的內容打下基礎,如果前邊的內容沒學好,學習“欠帳”越多,后邊的內容理解就越困難。因此,要求學生對前邊所學的內容要進行階段小結,并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題;第五是指導記憶方法。因免疫學內容繁多,不好記憶,根據不同章節指導學生應用圖示、提綱、列表、對比等方法,通過這些方法的介紹,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相應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2.4 引入PBL教學法,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臨床免疫學的內容,如超敏反應、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腫瘤免疫等,在學生對免疫學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熟悉和掌握的基礎上,我們采用PBL教學法[4],進行病例討論。討論課前將病例及問題發給學生,比如“急性腎小球腎炎”病例,列出“初步考慮病人患何病?”、“發生機理如何?”、“如何進一步明確診斷?”、“如何預防?”等問題。讓學生查閱資料,預習相關的知識點,自學總結,準備小組討論提綱。在PBL教學課中,圍繞病例所提出的問題,首先由組長作中心發言,然后由其他同學進行補充或修正。再由教師提出新問題,讓作中心發言的學生解答,或由他人回答。若問題比較難,學生解決不了時,教師可做適當啟發和引導,如果仍不能解決,則由教師解答。PBL教學課結束前幾分鐘內,教師做總結歸納,強調一下重點和難點。此外,課堂討論前,教師應隨機地檢查學生的預習筆記,了解學生的主動學習情況。課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中的表現,實事求是,客觀地做出評定。這種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能力。

        3 改進實驗課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免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實驗的開設很重要。實驗課不僅可以驗證學生在理論課學到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培養其科學思維能力。為此,我們增加了實用性強的實驗,并注重對實驗內容的整體安排。另外,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我們開展課外科研興趣小組活動,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圍繞某一問題查找文獻,收集資料,在老師指導下設計實驗計劃,親自動手完成相關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寫成論文。比如以免疫球蛋白的分離、純化、鑒定為主線,安排了血清IgG的提純、酶聯免疫吸附試驗、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免疫印跡等一系列實驗。這樣做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習慣和對實驗結果的觀察、分析和表達能力,這對日后進一步深造及科研創新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

        4 利用網絡資源,開展高效輕松的課后復習方式,提高學習效果

        醫學免疫學的內容需要反復理解和記憶,我們利用學院網絡資源,建設網絡課程,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上網自學和復習。學生可以通過終端與網絡中心連接,將課堂上講解的多媒體課件再從教學資料中心的服務器中讀取,對不理解的環節可反復觀看。同時,可以利用網上提供的練習題進行自我測驗,檢查學習效果。對還沒有掌握的內容再進行學習。這種做法,不僅降低了教師工作強度,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5]。2006級學生醫學免疫學期考成績為(80.32±16.46)分,2005級學生期考成績為(72.78±21.75)分,統計學比較差異有顯著性(t=6.18,P<0.01),2006級學生醫學免疫學期考成績比2005級學生有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我們根據免疫學的學科特點,對免疫學課程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多方面進行了改革,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靜,毛立群,牛秀瓏.醫學免疫學教學法初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4,6(6):571-572.

        [2] 程桂芝,郗雪艷,馬杰,等.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應用[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04,26(4):319-320.

        [3] 樊曉暉,楊海波.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學的幾點體會[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4(21):120-121.

        第4篇:免疫學教學范文

        關鍵詞:醫學免疫學 比喻 移植法 教學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學家、思想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2500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經提出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得知識的內動力,它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教學效果。這個道理至今仍然具有科學性,可行性。

        《醫學免疫學》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學科之一,已成為醫學課程中必不可少的主干學科。由于其進展速度快,理論知識深奧、抽象,對于剛剛接觸這門學科的學生來說,掌握起來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單純的采用平鋪直敘式方法講授,學生很快會失去學習興趣,沒有學習動力,免疫學的學習和記憶可謂難上加難了。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是每一位免疫學教師都希望解決的問題。正如偉大科學家諾貝爾曾經提出“各學科彼此間是有內在聯系的,為了解決某一科學領域的問題,應該借鑒其他有關的科學知識”。這句話很好的體現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真諦所在。其實不僅是醫學學科之間,即便在我們日常接觸的生活現象中也有可以借鑒之處。如果充分發揮“移植法”教學方法,用廣為人知的現象來解釋重點和難點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大提高,在教與學兩方面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介紹幾則利用“移植法”進行教學的實例。

        實例1.《醫學免疫學》是研究機制的一門學科,將其比喻為一部電視連續劇是再合適不過了,而為了讓觀眾能持續看下去,最好最吸引人的內容要放在第一集。免疫系統的基本功能就是《醫學免疫學》第一集中的重點內容,如何開好這個頭,是能否吸引學生帶著興趣進行主動學習的關鍵所在。在介紹免疫系統的基本功能時,將免疫系統形象的比喻為保衛國家、維持和平的國家衛士。當有外來入侵者入侵時,由這些衛士發揮免疫防御作用,通過他們正常的、合理的抵御作用排除病原微生物,即免疫防御作用。但如果不合理,一來可以表現為防御力度不夠則讓入侵者有機可趁,最后搶占我們的領土,即病原菌大量生長繁殖引發機體感染;二來表現為過當防御,一直窮追不舍,重武器攻擊,發揮所謂的防御性打擊,這樣對大多數需要安居樂業的人民來說將是個重創,超敏反應的發生便不可避免了。同樣這樣一支隊伍還要維護國家的穩定安全,讓大部分合法公民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不要干擾他們,從而發揮免疫系統的免疫自身穩定功能。但如果國內一些不法之徒企圖為個人利益而損害別人時,人民警察必須采取監控和執法行為,否則這些不法分子則最終會導致社會秩序紊亂或肆意傷害了無辜人民的生命。免疫系統正如警察一樣通過其免疫監視作用使體內的變性、突變細胞的無法持續存在或惡性生長,也就避免機體出現腫瘤或病毒的持續性感染現象。通過這種形象的比喻,使學生在一開始就非常輕松并且牢固的記憶下貫穿整個免疫學的免疫系統的基本功能,為后續內容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隨機抽查及后期考試成績進行分析,結果顯示,92.5%的同學都能牢記這三大功能。

        實例2.在免疫耐受一章中,難點內容就是T細胞的耐受機制,包括中樞性耐受和外周性耐受機制,中樞性機制又包括陽性選擇和陰性選擇的機制,原來只做程序性講解,很多同學反映該段內容難懂,難記。如果將整個過程比喻為上火車的過程,由于每人都親身經歷過,復雜的問題立刻簡單化,甚至通過其自身的常識都可以總結出相應的機理。

        第5篇:免疫學教學范文

        雖然是以講授基礎知識點為主,但醫學免疫學是當今生物醫學領域進展最為快速的學科之一,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層出不窮。一般而言,從事科研的教師大多會大量閱讀英語文獻,關注、追蹤本學科的新進展。在此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可熟悉大量專業英語詞匯和知識,另一方面文獻研究作為案例用于課堂教學可引起學生的聽課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4]。再者,在全英語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對所講授知識點進行系統整合,這有利于教師專業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尤其可提高教師對專業知識的口語表達能力,有助于其參與國際同行間的學術交流,提高其科研能力。

        2全英語授課內容和教學法的準備

        2.1對留學生主體學習者的正確認知

        教學過程中會涉及到兩個主體,一是教者;二是受者。俗話說:因材施教。在進行留學生教學之前,我們建議要對教學對象有所了解。本土學生通常是通過統一高考錄取,其教育背景相對單一,其知識結構也為教師所熟知。而留學生的來源國別復雜、各國的教育水平與錄取考核要求也參差不齊,這就決定了坐在同一教室中的學生差異性可能非常大。同時,不同的國別、民族間的、文化習俗也各不相同。留學生有英語好、主動思維能力強等優點,但也有時間觀念差,紀律性不強等缺點。因此,在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優點,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求知欲;對于其紀律性差等缺點,要從教學之初起,通過建立課堂管理制度、合理設置課程考核要求、增加教學間師生互動等方法對其進行正確引導,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文化習俗等也要尊重。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曾因班上有不少留學生要參加宗教活動,為了尊重其信仰,專門為其進行調課的經歷。同時,不同的國家對于醫師執業考試的要求不盡相同,如能對相關國家的此類考試有所了解,可使我們的教學有的放矢,更有針對性。所以,在進行教學前,通過與海外交流學院及前期課程任課教師進行交流,獲得學生的相關背景知識將會有利于本課程的正常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2.2教學內容與教學法的選擇、優化在具體選擇

        教學內容上,首先面臨的第一大瓶頸是教材的選擇。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基本素村,對于正常、系統的知識講授十分必要。但是,目前國內在全英語醫學教材建設上仍滯后于留學生教育。盡管國外已有非常優秀的全英語教材出版發行,但考慮到其價格、本科留學生的知識結構等因素,我們目前主要還是采用國內的改編教材進行教學。此類教材的主要特點是注重免疫學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的講解。因為,我們所教學的受眾是剛高中畢業的學生,而不像美國等國家其醫學生生源是大學本科畢業生。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通常會結合學生的聽課效果,增加一些新知識、新進展的講解;也會結合留學生英語基礎較好的特點,推薦一些在線英語專業網站,讓其自主學習。醫學免疫學是非常抽象、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在理論教學過程中,課堂上我們主要以多媒體教學為主,輔以課堂討論的形式進行。多媒體教學最大的優點是圖文并茂,可以將單純用語言難以講解清楚的內容,通過非常直觀的形式呈現,非常有助于學生理解所講授內容。過多的講解往往會陷于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效果反而不好。因此,在講授到一些免疫原理或臨床免疫疾病案例時,我們往往會采用課堂提問、課堂討論的形成進行,這樣會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體會到主動參與討論的快樂與成功。如在講授抗體這一章時,我們會以抗血清治療毒蛇咬傷為案例進行討論。這一案例的討論不僅使學生懂得了抗體的功能,也對其抗原異質性有了非常形象的理解。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注意到留學生間的知識背景、學習能力差異很大。為此,在教學之初,我們建議學生在學習中成立學習小組,在以后的學習中養成大家在一起預習、討論、復習的習慣。實踐表明,學習小組的建立對于學生持續維持學習熱情、團結同學等都起到了較好的作用。我校海外交流學院每年都會組織醫學類留學生進行一次學術研討。多年的實踐發現,醫學免疫學課堂教學中參與學習小組的學生較其他沒有參與的學生,更愿意參加此學術活動。他們常常會自發組織成課題小組,主動地查閱資料,針對某一免疫性疾病(如過敏,Allergy)進行詳細的研討,有的學生還結合其國家當前的醫療狀況或疾病譜在留學生學術會上進行研討。這種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熱情,也讓學生自己體會到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

        3全英語授課仍面臨的問題與困境

        第6篇:免疫學教學范文

        【關鍵詞】免疫學;教學改革;教學模式;教學方法

        免疫學是一門專業性極強的生命學科,其理論及技術涉及醫學的各個領域。中醫院校免疫學教學因學時少、內容多、課程內容難理解,被學生公認為“難學的課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真正掌握免疫學的知識和內容,并能夠和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緊密聯系,筆者進行了一些教學改革嘗試。

        一、教學模式多元化

        1.優化理論課教學內容

        結合具體情況,制定適應各個專業特點的教學方案。吃透教材、優化教學內容。本科授課重點為免疫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包括抗原、免疫系統、免疫耐受、免疫應答;與臨床關系密切的超敏反應、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學檢測技術也應詳細介紹;而免疫缺陷病、腫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學防治則以選修課形式進行介紹。

        2.強調免疫學學科的系統性,構建免疫學知識整體框架

        免疫學學科知識系統性強,與生物、遺傳、生理、分子生物學以及其他臨床學科聯系緊密,對于大一、大二就接觸這門課的學生而言,在初始授課階段加強學生對免疫學知識整體框架的認知非常重要。免疫系統是一個“網絡系統”,涉及許多不同組分,而且它們彼此之間又相互作用。知識點非常多,學生糾結在大量細節內容中,有“云里霧里”,“似懂非懂”感覺。常規教學是分知識點、按循序漸進方式講授,只有完成基本內容講授后,學生才會了解免疫的全貌。在教學實踐中,通過給學生推薦簡單易懂、篇幅短的課外參考書,如美國學者松佩拉克編著的《免疫學概覽》,先于專業教材自學,使學生首先對免疫學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當學生的免疫學知識整體框架形成后,再接觸專業教材,學習難度亦得以降低。

        3.理論課內容與臨床知識結合,誘導學習興趣

        免疫學學科發展快,理論課內容深奧難理解,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得注重免疫學知識的臨床應用[1]。如在講抗體的種類時,介紹分泌型IgA功能時,和臨床產科提倡的“母乳喂養”聯系在一塊并加以解釋:分泌到哺乳母親乳汁中的抗體是此類抗體,這些抗體覆蓋在嬰兒的腸粘膜表面,防御嬰兒攝入的病原體(嬰兒喜歡用口接觸所有東西,所以會從口攝入大量的微生物),故IgA是機體保護其粘膜表面的主要抗體,于是學生印象就非常深刻。在介紹超敏反應時,可以請過敏體質的同學講述自己的病史,臨床癥狀,請其他同學根據所學的免疫學知識點進行討論并判斷屬于何種類型的超敏反應性疾病。通過這樣的嘗試,使學生感受到免疫學知識學習對日后臨床工作的重要意義,從而激發了其學習激情。

        4.理論課與實驗課內容相結合,加深學生對免疫學理論的理解

        通過免疫學實驗的實踐,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同時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我校免疫學實驗教學內容分為三大塊:免疫學檢測方法和技術、免疫細胞功能及檢測、免疫性疾病的動物實驗。實驗課內容的設計亦很重要[2,3]。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的臨床用途之一是用于乙型肝炎的檢測,俗稱“兩對半”檢查。我們在實驗課上用模擬的血清(“大三陽”血清、“小三陽”血清、疫苗接種成功血清以及對照“全陰”血清)代替臨床有傳染風險的標本,發給各實驗組進行檢測,最后匯總結果,并進行結果判定與解釋,針對結果提出一些處理和預防措施。這個實驗使學生對免疫學的知識點抗原、抗體、免疫應答的規律、免疫學檢測技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

        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把握教學重點,做到重點突出,難點講透。同時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讓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形象、生動而富有趣味;注重前后知識的連貫性,培養學生主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善用比喻,使抽象內容變形象

        免疫學許多章節都是在分子水平上介紹免疫學知識,內容抽象,恰當的比喻可以使知識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例如對知識點MHCI類分子和Ⅱ類分子分布與功能介紹時,可作如下比喻:MHCI、Ⅱ類分子就象細胞膜上的兩類“公告牌”,MHCI類分子公告牌公示了細胞內正在合成的所有蛋白質的“抽樣結果”,而且,MHCI類分子表達于幾乎所有的細胞,無所不在的MHCI類分子使得殺傷性T細胞有機會檢查機體內絕大多數細胞,以監視病毒感染和細胞異常。MHCⅡ類分子的功能猶如公示細胞之外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公告牌”,將危險警示于輔T細胞,因此,需執行該任務的表達MHCⅡ類分子的細胞較少,只表達于免疫細胞上,僅夠對機體不同部位的環境提供抽樣信息。相對于教科書的描述,形象比喻學生記憶更深刻。

        2.“視聽”結合,使抽象內容直觀化、生動化

        通過多媒體的播放器,用圖像和聲音全方位地向學生動態演示諸如免疫細胞的分化和發育、巨噬細胞的吞噬、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為學生提供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習效率。

        3.“溫故而知新”,巧設問題,巧妙串聯“新舊”知識點

        免疫學學科知識系統性強,“新舊”知識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常規教學通常采用老師課前提問、課后小結的方式復習并強化。但該方法亦有弊端:第一,提問時間有限,參與者少;第二,只給予學生短時間的思考,答題效果欠佳;第三,課后小結是老師為主體,學生沒有主動參與,故實際效果差強人意。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巧設問題引導學生課后思考,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對知識點予以強化。比如設立導向性問題:哺乳的母親親吻寶寶,是一種愛意的表達,這種愛意的表達從免疫學角度來考慮,是有利于寶寶健康的,為什么?答案是:寶寶能從母乳中獲取IgA抗體,在母親親吻嬰兒時,她就對嬰兒臉部的病原體(抗原)進行“取樣”,在母親的外周免疫器官(扁桃體)產生應答,激活的B細胞隨之轉移到母親的(淋巴細胞循環),在那里產生大量的抗體,而這些抗體恰好是嬰兒所需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包含了抗原、免疫器官、淋巴循環、抗體、免疫應答的知識點,學生在探索問題答案過程中,自我復習,并且效果更好。

        4.適度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法

        PBL教學中,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學生獲取知識完全依靠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發揮出巨大的自主性和創造性[4]。PBL教學可適度地應用在免疫相關性疾病學習中。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在病案中發掘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自身的綜合能力亦得以提升。

        三、教學效果評估還有待客觀合理化

        常規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授課質量是通過課程考核方式,閉卷書面考核最為常用,但該法偏重記憶能力考核,并不能真實反映教學效果。我校已實行全程式考核模式[5],這種考核模式對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無疑是積極有效的,但并不完美。因為課程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故學生自我能力評價也應考慮加入評估體系中。但這個指標無法客觀化,這也是困擾筆者的一個問題。

        四、結束語

        免疫學教學強調學科知識的整體性,注重理論聯系臨床,教師應通過靈活教學,讓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形象、生動而富有趣味,使學生真正掌握免疫學的知識,并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楊春,等.加強醫學免疫學與臨床學科教學聯系的探討[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4,6(1):51-53.

        [2]閆華,等.《免疫學標記技術》實驗教學研究與探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2,10(5):235-237.

        [3]楊曉玲,等.淺析病例分析在機能學實驗教學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12(33):17,54.

        [4]王美蓮,等.PBL教學模式在病原生物學、免疫學及感染病學課程整合改革中的探索與實踐[J].微生物學雜志,2012,32(4):106-109.

        第7篇:免疫學教學范文

        關鍵詞:免疫學;食品專業;積極性;互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23402

        1 引言

        作為生命科學和醫學的基礎性、支柱性學科,免疫學非常重要。免疫學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營養學等學科均有一定的交叉。目前在蘇州大學,免疫學也是食品系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1,2]。然而,由于專業背景的差異,食品系學生在學習免疫學的過程中有著不同于醫學專業學生的規律和特點。而且近10多年來,免疫學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基礎理論不斷修正和更新,新的免疫學技術不斷涌現。這就要求免疫學專業教師必須采取合適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夠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筆者同時承擔著醫學專業和食品專業學生的免疫學n程,在教學過程中總結了一些經驗和教訓,在此與大家共同分享授課過程中的一些心得與體會。

        2 教學方法分析

        2.1 以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免疫學理論知識較為抽象、內容繁雜、概念和英文縮寫較多,即使對于醫學背景的學生來說,學習上也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部分同學對免疫學學習興趣低下,學習效果不理想[3~5]。因此,調動食品專業學生學習免疫學的興趣,是提高授課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筆者認為,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講解背后的免疫學原理,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筆者在講授“超敏反應”時,以日常生活中的花生和雞蛋過敏為例,先給學生介紹基本癥狀,再結合生理學和免疫學知識詳細講解引起超敏反應的機制。然后又拓展到花粉過敏、螨蟲過敏等其它常見的過敏性疾病。這樣,一方面貼近實際生活,另一方面也與食品系學生的專業背景相符合,提高了他們學習免疫學的興趣。又如,在講授“免疫缺陷病”章節關于“人免疫缺陷病毒導致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時,通過講解骨髓移植治療HIV感染的病例,一方面復習了HIV病毒入侵T細胞的機制;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多學習免疫學知識以及其它學科的知識,并靈活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在講授免疫耐受時,通過實驗分組的討論,讓學生了解科學實驗的構思及邏輯。通過講述一些偉大免疫學家取得的成就及其研究過程,激發學生對免疫學的的主動學習熱情和興趣。

        2.2 運用多媒體課件,使抽象的理論豐滿生動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成倍增長的信息時代,各種新式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層出不窮。怎樣使免疫學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和抽象的理論具象化、生動化,是對課件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教學方法研究的重點之一。筆者認為,在課件中應該盡量減少文字,多以圖片及動畫的形式,詳細、系統、精確地展示免疫學的基本理論。比如通過圖片演示免疫細胞結構時,可以通過不同形狀和顏色去區分不同的細胞器;講解T細胞活化過程時,通過動畫、視頻的方式一步步演示T細胞活化的步驟,并且在關鍵步驟要有顏色深淺的區分。在講解淋巴細胞的黏附與遷移時,則首先要通過圖片講解黏附分子的結構和相應的配體,然后通過視頻一步步講解淋巴細胞在趨化因子的驅動下,引起黏附分子構象的變化,從而將不同的淋巴細胞募集到特定的免疫器官。多媒體手段的引入,使抽象的理論變得形象具體,有利于學生對這些理論的理解及記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3 重點傳授免疫學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在免疫學知識快速更新,各種信息呈現爆發式增長的信息時代,免疫學理論不斷地擴充。因此,作為教師也要不斷整合新知識、更新舊理論,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應深刻認識到,只依靠老師的講解和傳授是不可能把免疫學的全部知識教授給學生的。因此,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已經成為各個大學階段學習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師不僅僅要在課堂上傳授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傳授給他們學習方法,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能力。蘇州大學的老師都非常重視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筆者的授課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能力。首先,從今后的學習和工作角度,強調免疫學理論知識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到,幾乎所有的疾病都與免疫系統有一定的關系。其次,摘取頂級期刊的最新的研究結果,向學生展示免疫學的重要性。再次,向學生推薦一些免疫學的經典著作,包括中文以及英文的經典教材。最后,給學生推薦一些免疫學論壇的網址和鏈接,讓學生自己通過互聯網去查閱免疫學資料。通過學習方法的傳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了“授之以漁”的教學目的。

        2.4 及時復習并增強課后互動

        在每節課開始前,都要對上次課的重點內容進行復習,這樣可以不斷加深對免疫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在講解T細胞受體時,首先回顧B細胞受體的結構,引出T細胞受體的內容;在講解了T細胞受體結構后,將其與B細胞受體進行比較,分析二者在結構上的相似性和差異,可以增強學生對兩種受體結構的理解和記憶。在“淋巴細胞的分化發育”章節,著重講解T細胞和B細胞在中樞發育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通過視頻動態呈現B細胞和T細胞發育的過程。在講授過程中,及時提出問題,如“外周淋巴結中是αβT細胞多還是γλT細胞多?為什么?”。通過這種互動,將原本比較枯燥的TCR胚系基因圖以及難以理解的T細胞發育過程變得生動、形象,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和興趣。在講解理論知識時,幽默、風趣、形象的比喻,能夠快速地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生動的比喻帶給學生對免疫學抽象概念的形象理解,比如在講解“細胞因子的分泌方式”時,筆者將“自分泌作用方式”比喻成自己掙錢自己花;“旁分泌作用方式”比喻成自己掙錢朋友花;“內分泌作用方式”比喻成自己掙錢多了,就去做慈善,讓邊遠地區的人民一起花。這使得免疫學課程的節奏變得生動、活潑、輕快,使學生易于接受免疫學的理論知識。課后,通過手機、電子郵件及微信、QQ等軟件,進行實時互動與交流。在互動的同時,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免疫學理論知識,并用免疫學理論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及臨床上的現象,做到學以致用。這些課中、課后的交流與互動手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興趣,提高了免疫學的教學與學習效果。

        3 結語

        對食品專業的學生而言,免疫學是一門相對深奧、抽象、邏輯性強的課程。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貫徹“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運用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在預習、復習及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近10年來,免疫學新理論層出不窮,許多免疫學現象有了新的、更合理的解釋,甚至有的理論被重新改寫。這些對于教授免疫學的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時刻主動學習新理論、更新知識。在將新理論傳授給學生的同時,也要讓學生掌握免疫學的學習方法,讓他們自己完成知識的整合、更新,為其進一步深入學習、研究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鄭源強,包玉龍,丁 楓,等.研究生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5(31):548~550.

        [2]杜 冰,任 華,祁 靈,等.免疫學技術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4(30):404~405.

        [3]林巧愛,薛向陽.提高醫學免疫學教學效果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407~409.

        第8篇:免疫學教學范文

        在我校,以往免疫學是作為獸醫微生物學的一部分內容來講授,近幾年隨著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完善,免疫學從獸醫微生物學中分離出來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來開設。本教研組教師通過幾年的教學體驗,發現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課程設置上,各相關學科缺乏溝通,內容重復;在教學體系上,重理論,輕實踐;在教學方法上,滿堂灌,與學生缺乏互動;在考試方式上,形式單一,以分取人。上述問題的存在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為此,我們對免疫學課程的教學提出和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這對進一步提高本門課程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滿足廣大考研學生的求知欲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把握培養目標,優化教學內容

        對于本科教育來講,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較強的動手能力、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嚴謹的科學作風是我們的根本目標。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純粹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傳授獲取知識的能力。從這個根本出發,需要優化教學內容,而不是教的越全越好。由于免疫學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同獸醫微生物學、家畜病理學、家畜傳染病學等多門課程都有內容上的關聯,為此,我們首先通過交流與研討,確定出各相關課程內容的界限,將交叉內容找到了歸宿,避免了各課程講授內容的重復。在此基礎上,我們對現有的教學大綱進行了修訂。由于受到學時數的限制,講授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在修訂大綱時主要考慮實用性,例如在有關免疫學新技術內容的安排上,我們選擇了與生產實踐聯系比較密切的內容作為講授的重點。修訂后的大綱既體現了課程體系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又突出了課程特有的內容,做到了概括全面,重點突出。通過對這些內容的講解,可以使學生掌握免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

        二、因地制宜,精選教材

        教材是連接師生教與學的基本工具,是學生賴以領會、接受理論與技能的重要手段。雖然所用教材是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楊漢春主編的第二版動物免疫學),但考慮到知識更新日新月異,免疫學新的發現、新的成果不斷涌現,因此,我們的授課內容沒有僅僅局限于教材,而是讓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看到目前所學知識的延伸,了解學科發展的前沿,同時通過留作業等形式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查閱相關資料,激發和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新知的興趣。

        在實驗教材上,我們沒有選擇包羅萬象的實驗教材,畢竟本科生涉及的只是免疫學的皮毛。我們根據教研室的實際條件編寫了一本實用的免疫學實驗指導,其內容涵蓋了凝集實驗、沉淀實驗、酶聯免疫吸附實驗等12個常規的免疫學實驗。每個實驗包括了目的要求、實驗原理、實驗材料、實驗步驟和思考題五部分內容。這不僅保證了對學生實驗的指導性,而且有助于學生實驗后的思考。

        三、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

        (一)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課堂學習效果如何,關鍵是看教師能不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缺乏興趣,課程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也根本不可能學好。傳統的教學課堂上教師是主體,學生就是聽眾,有時為了緊跟教學大綱,力求完成每一堂課的授課內容,教師一堂課不停歇地講下來,學生毫無思考余地。誠然,從完成教學任務來說,這樣的教師還算負責任的,但從教學效果來看,就要大打折扣了。教與學本來就是有機的統一體,缺少了溝通與交流,必然會影響到教學效果。為此,我們倡導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以提高教學效果。

        1.提問式教學。提問式教學是針對學過的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可以在講課前提問,也可以在講課過程中涉及到相關內容時提問。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也可以對學生起到督促作用。

        2.對比式教學。這是一種要求前后內容聯系記憶的方法,比如在講到抗體的分類時,提示學生考慮抗原的分類,那么學生就很自然地可以根據抗原的分類列出抗體的分類,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

        3.啟發式教學。在講授一個新內容之前,先講一些跟生活息息相關的現象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如在講到免疫排斥時,可以聯系到器官移植的成活率,這種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方式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聽有興,學有趣,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

        4.拓展式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尤其適用于理論性較強又比較抽象的內容。比如在講到T細胞表面標志時,提到CD4/CD8比值是評估機體免疫狀態的依據,正常狀況下為2/1,偏離此值,說明機體免疫失調。這樣講學生聽了可能似懂非懂,如果說艾滋病患者由于艾滋病病毒破壞了T細胞,使CD4/CD8比值偏離了正常水平,這是評估艾滋病患者免疫狀態的重要依據時,問題就簡單明了了。任何一位教師如果能把自己的授課內容與大家熟悉的生活現象緊密結合起來,學生的興趣自然而然就提上來了。

        5.歸納式教學。這種教學方法既適用于對一章內容進行提綱挈領的串聯,形成一張環環相扣的網,使學生有化零為整的感覺,也可用于新內容的學習。比如在講到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結構時,如果先讓學生自己觀察模式圖說出其組成,然后再進行歸納總結,效果就比教師一條條地列出來要好得多。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參與了,動腦了,自然印象也就深刻了。

        6.討論式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為了鍛煉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可以針對一些已經學過的內容和要求學生自學的內容歸納出幾個題目,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和查閱資料,然后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大家討論補充,最后由教師總結。由于經常給學生有針對性地留一些思考題,慢慢地學生就會養成查閱資料的習慣。通過實踐,學生對課堂討論反映很好,認為“經過自己組織過的東西,理解深刻,記得牢固”。

        此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提倡學生對教師講解內容有疑問時可以隨時提問,這樣不但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為今后的講課積累了經驗,明白了重點和難點所在,真正達到了與學生的心意相通。總之,多種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多向思維,使學生的知識學活,這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有利于學生科研素質的養成。

        (二)使用形象化教學手段

        免疫學本身理論性較強,對諸如免疫機理等抽象內容單純靠機械講授,往

        往難于理解,為此,我們把大量免疫學圖片和相關視頻通過屏幕展示給大家,圖片和視頻的演示使講授內容由抽象變得具體而生動,形象化教學手段不但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時,為了加強學生對免疫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我們還把一些重要的免疫物質結構(如抗體的結構)和免疫現象(如抗原的遞呈)制備成放大彩色掛圖,懸掛于實驗室四壁。這樣,學生在做實驗的空隙都可以去瀏覽。通過這些直觀的圖片進一步加深了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為了方便學生的課外學習,我們教研組正致力于免疫學網絡課程的制備。該課件包括教學大綱、教學課件、圖片庫、實驗操作庫、專業動態、專業詞匯庫、免疫學成果介紹、交流信箱等內容。屆時,學生可以隨時通過網絡瀏覽課件內容和鏈接相關免疫學網站,查看免疫學新動態,與課堂學習相得益彰。

        四、改革實驗教學,提高動手能力

        實驗課是免疫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環節。通過免疫學實驗,學生應該掌握從事免疫學研究的最基本的技能。傳統的免疫學實驗課,課前的準備工作學生不參與,只參與正式實驗的操作,不了解全過程。整個實驗按預定步驟進行,留給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空間很小。針對這些弊端,我們進行了如下改革:

        1.增加與實驗內容相關的知識。每個實驗開始前先給學生講解一下本實驗的技術或方法的產生過程、使用范圍、使用意義以及應用前景等,使學生對本實驗有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明確學習的目的意義,激發學習的主動性。

        2.開設綜合實驗。學生的實驗技能得不到充分鍛煉,其中限于學時和經費,教師包辦偏多是一個重要原因。如在做“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時,最省時省力的辦法是買來現成的試劑盒,讓學生照著說明書做,一個實驗做下來也不過1個小時左右,但是這樣做下來僅購買試劑盒的費用就幾千塊錢,而學生也只是依樣畫葫蘆地機械操作一遍,做完了也沒有留下深刻印象,到了臨床應用時,照樣不會應用。為了充分鍛煉學生的動腦和動手能力,我們把該實驗設計成綜合實驗,只給學生提供豬瘟病毒、兔抗豬酶標抗體和待檢血清等必要試劑,要求學生自己設計一種合理的ELISA方法來檢測待檢血清中是否有豬瘟病毒的抗體。這樣,學生在動手操作前必須先弄懂原理,理清思路,設計好實驗過程,并且所有試劑都是自己動手配制,這就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鍛煉了獨立思考和融會貫通能力,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實驗成本。綜合實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最大程度挖掘了學生的聰明才智。即使學生想的和做的不是很完美,也遠比按照教師預定的方案操作效果要好得多。

        3.開放實驗室。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實驗技能訓練,我們在非教學時間也開放了教學實驗室,配備了必要的儀器設備,滿足有興趣的學生進實驗室鍛煉的愿望。在實驗室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設計實驗,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也可以通過幫助老師搞科研達到鍛煉的目的。

        五、改革考試考核方法

        以往,筆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唯―手段,這也給一部分學生造成了誤導,平常不認真對待學習,臨考試前突擊一下,往往也能拿個好成績,學生變成了死記硬背、考完即忘的“考試型人才”。為了能夠比較全面客觀地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們把筆試成績所占比例降為70%,增加了實驗考核(20%)和平日考核(10%)內容。實驗考核是檢驗學生掌握實驗技術的重要手段。所以,為了促進學生牢固掌握免疫學實驗的基本原理和操作,也改變一部分學生認為實驗課是理論課附屬的觀念,我們將原來單純通過實驗報告來評定實驗成績的考核方式改為實驗操作、實驗報告和考勤綜合評定的方式,這樣不僅保證了考核的科學性,也使學生提高了對實驗課的重視程度。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將有助于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為了能滿足從“一壺水”中倒出“一杯水”,我們教研組全體教師從提高自身素質人手,不斷利用各種方式“充電”:認真備課,及時查新;積極投身科研和教研;進行教學觀摩和研討;聽取學生意見和建議,所有這些方式方法讓我們的素養和教學水平都在不斷提高。此外,為適應免疫學發展的需要,我們教研組一線教師還把雙語教學作為教改的一個新目標,這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教師在熟練掌握授課內容的基礎上,還必須具有一定的專業英語水平和口語水平。

        第9篇:免疫學教學范文

        1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關注危害人類生命的重大疾病

        科學發明必定處在研究的象牙塔尖嗎?諾貝爾獎也青睞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普眾性問題。在19世紀,白喉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那時候沒有抗菌素,白喉致死率驚人。1891年,德國細菌和免疫學家貝林(E.vonBehring)和他的同事北里柴三郎(Kitasato)[2]在大名鼎鼎的科赫實驗室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將患過白喉的小鼠血清注入新患白喉的老鼠體內以后,新感染白喉的老鼠奇跡般地痊愈了,這說明患過白喉的小鼠體內有某種對抗白喉桿菌毒素的物質。感染白喉的老鼠奇跡般地痊愈了,這說明患過白喉的小鼠體內有某種對抗白喉桿菌毒素的物質,這種物質被命名為“抗毒素”。一個圣誕節的夜晚,一名白喉女孩氣息奄奄,看上去即將不久于人世,絕望的父母接受了年僅三十多歲,留著絡腮胡子、衣著整齊的貝林醫生為他們女兒注射一種新的、還未應用于人體的“藥物”,這個藥物就是抗白喉毒素的抗血清。注射后,小女孩的病情迅速好轉,沒幾天就康復出院了。圣誕節加上難以置信的良好效果,使得此事產生了相當大的轟動,有人甚至以“圣誕節大拯救”來命名此次治療。這名女孩就是被動免疫療法應用于人體的第一例。繼白喉抗毒血清后,貝林又研發破傷風抗毒血清,在此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挽救了大批受傷士兵,貝林再次被譽為“士兵的救星”。作為血清療法的創始人,貝林于1901年獲得了第一屆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00多年后的今天,盡管白喉幾乎絕跡,但是抗血清療法,即免疫被動免疫療法一直應用于臨床。在實驗課程中,我們不僅要求學生動手做,了解免疫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更需要讓學生了解免疫學開創至今始終把解決臨床問題放在首位。在動手實驗的同時,要把學生的科創思維聚焦于一些可以通過免疫學方法解決的臨床醫學實際問題。以病原體免疫動物制成抗血清可以治病,把病原體通過特定的處理方法制成滅活或減毒活疫苗可以預防疾病。用疫苗預防疾病的方法始于19世紀末,如英國鄉村醫生琴納(E.Jenner)[3]制備了牛痘疫苗預防天花,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制備了炭疽疫苗和狂犬疫苗預防炭疽病和狂犬病。1905年科赫(R.koch)發現結核桿菌及其傳播途徑并用結核菌素預防結核,等等。天花是通過呼吸道傳播,以高燒伴隨皮膚出現膿包為特征的重癥傳染病。17世紀到18世紀期間,天花是世界上最具毀滅性的傳染病。即使在20世紀,死于天花的人數比當時死于戰爭的人數多得多。種痘預防天花很早就有記載,如我國的宋朝就有吹痘術[4],這種方法經波斯、土耳其傳入歐洲,再傳到美國。但是,首次發表完整系統的方法是一位來自于英國的鄉村醫生琴納。牛痘和天花是類似的疾病,前者癥狀輕,后者癥狀重。琴納在鄉村觀察到感染牛痘的擠奶女工可以避免感染天花。1796年,琴納把一位感染牛痘的患者的痘皰液取出接種到另一孩子的手臂上,觀察到被接種者在天花人群生活中避免了天花感染。琴納的論文在英國皇家學會的雜志上發表了,但有關臨床觀察部分被刪除了,那個時代受宗教影響認為接種牛身上的物質是難以想象的。經過進一步研究,琴納自己出版小冊子發表了他的成果。這本介紹牛痘接種的小冊子在歐洲和美洲廣為傳播,在預防天花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琴納因此受到了尊敬和多次獎勵。當然,那時候還沒有諾貝爾獎。1977年最后一例天花在非洲索馬里被消滅,1979年10月26日,WHO莊嚴宣布全世界范圍已消滅天花這一人類征服疾病的最輝煌的成果。琴納,作為一個鄉村醫生,對人類做出了如此大貢獻。我們應鼓勵學生,一個平凡醫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2基礎性實驗也可以解決大問題

        凝集反應、沉淀反應、補體結合反應以及中和反應是免疫學有四大經典反應,同位素標記、熒光標記以及酶標記是免疫學三大標記技術。這些實驗的原理不深奧,操作不復雜,甚至肉眼就可以觀察結果。如今即使這些簡單的方法,仍然是免疫學實驗課的主要內容。有時候,老師,學生都覺得講課與聽課很乏味,很老套。但就是這些經典的實驗在早期卻獲得了意想不到的驚人成果。1900年,奧地利科學家蘭德斯坦納(K.Landsteiner)[5,6]在維也納大學病理研究所工作中就是通過凝集試驗發現了人類ABO血型。這一至今看來最簡單不過的凝集反應,即顆粒性抗原和相應抗體在電解質參與下發生的凝集反應。幾塊玻片,一些相應的血漿和血球,或者一些已知的抗紅細胞抗體就可在普通實驗室完成實驗。但不得不承認,這一偉大的發現為安全輸血提供了重要保證。1927年,蘭德斯坦納與美國免疫學家菲利普•列文還發現了血液中的M、N、P因子,從而科學完整解釋了某些多次輸入同型血發生的溶血反應和婦產科中新生兒溶血癥問題。蘭德斯坦納因此獲得了1930年的諾貝爾獎,并贏得了“血型之父”之美譽。為了紀念蘭德斯坦納的貢獻,為了鼓勵獻血,世界衛生組織、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國際獻血組織聯合會、國際輸血協會自2004年起將蘭德斯坦納的生日6月14日定為“世界獻血日”。自1905年首提激素概念以來,一場場尋找激素的熱潮不斷涌起。激素在生命活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但激素在體內實在是極其微量,采用4大經典免疫學方法難以準確檢測。美國生物物理學家耶洛夫人(RS.Yalow)[7]采用同位素標記已知激素,通過競爭方法建立了放射免疫檢測血液中微量激素的新方法,使得實驗室檢測限度達到pg/ml水平,放射免疫檢測激素的方法被認為是激素研究中的一場劃時代的革命,由此耶洛夫人獲得了1977年的諾貝爾獎。實驗課固然需要先進設備用以創新方法,新設備新方法可以展現前所未有的新結果。譬如,熒光標記抗細胞分化抗原的抗體,采用先進的流式細胞儀,可以細分細胞群和亞群,可以精確定位細胞內物質。但是,基礎性實驗也可以解決大問題。在課堂里,在介紹與操作上述4種基本免疫學方法的同時結合典故,尤其對學生第一次接觸免疫學實驗,能使實驗教學變得更生動、更引人,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實驗課可介紹的實驗還包括免疫化學研究先驅德國科學家艾利希(P.Ehrlich),他是第一位用化學方法解釋抗原抗體反應的科學家,他以沉淀反應解釋了毒素與抗毒素之間特異性定量反應的關系,由此提出了科學化學療法的概念;還可介紹比利時生理學家博爾代(J.Bordet),他在比利時巴斯德研究所工作期間提出了血漿中存在著一種叫做防御素的物質,即現在名為補體,他發現抗原抗體結合以后可以激活補體,達到清除抗原的作用,這一發現,在當時對抗原抗體結合的生理結局有了明確的認識,他在實驗中建立了敏感的補體結合試驗,并以此實驗證實了細胞毒抗體的補體依賴機制。博爾代是第1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919年)。

        3科學需要不懈地追究與理念突破

        通常人們都把機體的免疫力等同于抵抗力,似乎免疫力越強越好。實際上,過強免疫同樣會造成對機體的損害。琴納發現牛痘可以預防天花,同時也觀察到有的人對牛痘再接種會出現十分嚴重反應;科赫發現他所制備的結核菌素用于已感染結核的動物時也會出現強烈反應;貝林發現個別馬匹對再次注射大劑量白喉毒素時會出現超強反應。遺憾的是當時大家都沉浸于以免疫學新方法治療傳染病的歡樂之中,都認為免疫是防御,對機體起保護作用,而沒有對這種療法的副作用深加追究。1901年,法國科學家里歇(CR.Richet)在導師的指導下參加非洲熱帶海洋探險。海洋中有一種水母,傳說這種水母一吸附于別的生物時就射出一種強烈的毒液,使機體立即感到急劇的疼痛。里歇奉命研究其毒液,證實了這一情況。回法國后,里歇以海葵替之,用甘油提取海葵毒液并注入狗的體內,有些狗被致死劑量注射以后死了,有些狗注射后卻能存活下來了。經過幾周不等的時間以后,里歇再一次對這些存活的狗進行注射。出現了出乎他意料之外的現象,即使注射極小量的毒液,這些狗也會立即出現嚴重的癥狀:嘔吐、血性腹瀉,暈厥、昏迷、最后窒息死亡。反復實驗以后里歇提出了一個新觀念:免疫不僅對機體有保護作用,也會使機體發生病理損傷,甚至死亡,即過度免疫反應對機體是有害的,里歇把這種過度的免疫反應稱為過敏反應(anaphylaxis),an-aphylaxis取自希臘語中ana“反對”和phylaxis“保護”二詞。里歇的研究突破了傳統的免疫學概念,使人們認識到免疫反應的兩面性,即免疫不是越強越好,適應性免疫需要“適可而止”。1913年,里歇因研究過敏反應而獲得了諾貝爾獎。里歇的成果是通過反復試驗得到的,是通過以往傳統概念而獲得的。當我們在制備超敏反應模型的教學中,引用典故,讓學生知道要勤于思考、敢于質疑。里歇的研究范圍很廣,包括生理生化、心理病理、藥理學,以及精神病學、細菌學和醫藥統計學等。里歇還是詩人、小說家、戲曲家和飛行家,發表過不少文學作品,還長期擔任《科學周刊》和《生理學和普通病理學雜志》的編輯工作。在教學中,我們還應該鼓勵學生培養更多的愛好與特長。

        4科學獻身精神

        講起科學獻身精神,就可能想到研究放射性物質的居里和居里夫人。事實上,在免疫學研究領域也不乏其人,除了在研究中不幸被感染者以外,更有以自身作為實驗對象,親自嘗試人體實驗結果。澳大利亞醫生馬歇爾(BJ.Marshall)[8]是一位實驗愛好者。一直以為,胃腸潰瘍的原因是壓力過大、不當食物或藥物等原因造成的,為了防止癌變,嚴重潰瘍只能手術切除胃的病理部分。馬歇爾和他的同伴沃倫(JR.Warren)發現胃里的幽門螺桿菌是潰瘍的罪魁禍首。胃pH為1~3,如此強酸環境細菌會活嗎?即使能活,如何證明其與疾病有關?事實上這種細菌早在100年前就在胃里被發現過,只是沒有引起注意而已。馬歇爾和沃倫從胃組織里分離到了細菌,并在體外成功培養繁殖。他們發現這種細菌會分泌尿素酶,這種酶會把進入胃里的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與胃酸作用可造成局部中性環境,由此使細菌有了適應生長的條件。要證明微生物的致病性需要滿足“科赫原則”,他們倆首先以4頭小豬做實驗,動物實驗始終沒有成功,馬歇爾即以自身為實驗對象,親自口服10億個細菌,證實了胃炎的疾病過程。1994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建議,有消化道潰瘍者,無論首發還是復發,都需要檢查幽門螺桿菌。2005年,馬歇爾和沃倫因發現幽門螺桿菌與消化道潰瘍的關系而獲得了諾貝爾獎。教學中可舉的例子還有南非病毒學家泰勒(M.Theiler)[9],他也是一位具有獻身精神的科學家。泰勒以大無畏的科學獻身精神首先在自己身上注射稀釋的黃熱病病毒,親身體驗黃熱病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他所制備的減毒活疫苗廣泛運用于非洲和南美洲以后,終結了黃熱病作為這些地區主要傳染病的歷史。盡管泰勒的工作看上去并不深奧難懂,也沒有多么創新性的理論支撐,但諾貝爾獎評委會認為,這種經過多次感染而降低毒性的活疫苗研制方法有著非常光明的前景。泰勒因成功研制黃熱病疫苗而獲得了應有的贊譽,摘得了1951年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的評判更多地傾向于研究成果的現實效益和潛在價值。當然,在課堂里有必要告訴學生,我們需要的是科學的獻身精神,而不是魯莽的、無價值的冒險行為。

        5結語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成果,主要聚焦于醫學實際問題。如傳染性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傳染性疾病不僅過去,將來也仍然是威脅人類的重要課題。現代醫學還有自身免疫病、腫瘤、器官移植以及抗體作為藥物用于臨床等一系列問題需要探索研究。在免疫學實驗教學中,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生動活潑的圖片把免疫學的輝煌歷史通過PPT放進課堂里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創新思維,銘記科學家們對科學的專心致志、不懈追求以及忘我的科學精神,可以使免疫學實驗課更豐富多彩,引人入勝。

        參考文獻:

        [1]劉伯寧.諾貝爾獎與免疫學的百年淵源[J].自然雜志,2012,34(3):167-171.

        [2]矢沢科學事務所.諾貝爾獎中的科學(生理學或醫學獎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1-270.

        [3]何維,劉學禮.免疫與內分泌[M].見:諾貝爾獎百年鑒,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169.

        [4]馬伯英.中國的人痘接種術是現代免疫學的先驅[J].中華醫史雜志,1995,25(3):139-143.

        [5]任本命.卡爾•蘭德斯坦納[J].遺傳,2006,28(1):1-2.

        [6]CarlZimmer.血型從何而來[J].大眾科學,2014,(10):20-21.

        [7]胡國強.放射免疫測定法的創建者—羅莎琳.耶洛[J].放射免疫學雜志,1994,7(2):122-124.

        [8]張發云,楊真威,李國明,等.幽門螺桿菌與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05,32(11):1016-101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在线区中文色 | 亚洲人成网站色在线 | 亚洲一区精品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综合专区精品 | 中文字幕久精品在线视频 | 亚洲综合在线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