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科技倫理范文

        科技倫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技倫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技倫理

        第1篇:科技倫理范文

        關鍵詞:科學技術倫理危機科技倫理

        引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已經被世界各國所共識,從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進程來看,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后生產力,都是由于科學技術進步所引起的。尤其是在今天,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加快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極大滿足了人們物質文化的需要。然而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多樣性,在某些情況下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運用,也會導致惡的結果。如果失控,將會導致人類的災難,為了克服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我們必須更加重視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作用,通過科技倫理知識普及、教育、認識,不斷深化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影響,規范人們的科技行為,使人們的科技活動產生善的結果。

        一科技活動引發的倫理危機

        人們說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其實科學技術本身并沒有善惡之分,只不過從事科學技術活動的當事人對于利益的不同考慮和追求,才導致了科學技術所產生的兩種不同結果。一項科學成果,一種技術手段,往往既可能被用來為人類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滿足某些人的邪惡需要。科學技術,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并不是所有的都按照人們的良好愿望行事,于是在發展過程中,給人類生存、社會生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這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對某些事物及客觀規律的認識還處于“必然王國”階段,在運用科技手段對某些事物及其客觀世界進行改造時,只預期到好的結果,沒想到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當人們為取得的成果歡欣鼓舞時,往往會忽視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苗頭,當危害性充分暴露在大眾面前時,往往積重難返。例如,由于工業化高速發展所導致的環境污染、溫室效應、臭氧空洞等等,都是人們認識不足所造成的,

        (2)為了本國、本民族的狹隘政治經濟利益,利用科學技術為手段損害他國、他民族以至全人類的利益。例如,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利用自己強大的軍事科技到處干涉他國內政,侵犯他國領土,把科學技術作為其稱霸世界的工具。

        (3)為了小團體利益,損害社會公眾的、國家的以至人類的利益。例如:一些企業在利潤的驅動下,在運用科技手段制造商品時,也在向自然,向江河湖海、向大氣中排放出污染物質,從而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因受到嚴重污染而惡化。特別是一些高污染企業,為了自身的一點利益,根本就不顧生產給自然、人類社會所帶來的危害性,造成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態危機。

        (4)為了個人的私欲而使用科技手段造成對他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損害。如電腦黑客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制造計算機病毒造成數據的丟失,系統的癱瘓或者闖入別人的計算機偷看別人的隱私,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正常秩序和社會生活。

        (5)由于人類盲目地濫用、誤用科學技術成果造成難以處理的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如生育技術、安樂死、轉基因技術等等。特別是遺傳基因技術,克隆技術的濫用會帶來生命倫理上的混亂,破壞人類正常生活秩序,后果不堪設想。

        二科技倫理介入的必要性

        科技倫理是對于科技活動的道德引導,是調節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間、科技共同體與社會之間諸種關系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等等的總和。科技倫理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可以使科學技術的運用得到明確的道德理性的指導,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出于邪惡目的利用科技成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作為道德理性的科技倫理又可以彌補單純的科技理性之不足,增強科技工作者對于科技開發之后果的道德責任感,從而以道德理性的自覺來最大限度地消解科技理性在社會負面作用上的不自覺。

        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有不少科技工作者科技倫理意識是非常強烈的。例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曾經向準備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青年人發出過這樣的忠告:“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關心怎樣組織人的勞動和產品分配這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作為一個有重大影響的科學家,他一生發表的關于反對戰爭、爭取和平的言論就有上百萬字。他曾不倦地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而奔波呼吁,以滿腔熱情投入反對原子彈屠殺當中。與此相反,也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因為缺乏科技倫理素養,被世人所唾棄。例如,當前有“女瘋子”之稱的“克隆援助公司”總裁布瓦瑟利耶為了實現個人野心,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宣稱已經在克隆嬰兒,這種違反科學倫理精神的行為,遭到世人的強烈批判。兩類不同的科技工作者事例,生動說明了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重要性。

        科技倫理雖然并非科學技術自身所固有,但它是科學技術外部的一種控制手段,科技倫理可以通過內化于科技工作者的途徑,成為科學技術活動中的一種內在力量。科技倫理是一套具有道德涵義的規則系統,它可以告訴和教育人們:“什么樣的科技活動是善的或者是惡的;什么樣的科技行為是應該做的或者是不應該做的;人們應該通過科技活動為人民、為人類造福,而不應利用科技去作惡。”當這些規則系統被人們普遍接受并成為公認的調整人們在科技活動中的關系的行為規范時,絕大多數人就會自覺地按照這些行為規范去進行科學技術活動,自覺抵制不良的科技行為。

        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相互之間的聯系和依賴性不斷增強,共同生活對人們的行為規范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并產生協調相互關系和行為準則的道德標準。對那些于共同生活有利的科技行為,被認為是好的、善的、高尚的,要加以贊賞和表彰,給予某種榮譽,如我國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由于為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受到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而對那些不利于或破壞共同生活的行為,如有人利用科技手段制造假幣、假冒商品、竊取各種技術資料、利用電腦作案等行為,認為是不好的、丑惡的,人們就會加以鄙視和懲罰。科技倫理中的美與丑、善與惡、是與非的評判,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如果有人違反了人們共同遵守的科技道德,社會往往就會通過輿論,通過批評教育等多種手段來對違反科技道德者實行幫助和“制裁”。

        三科技倫理創新

        科技倫理是一種道德規范,它在人們科技實踐活動中只能起到倡導作用,它并沒有強制性力量,如果有人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的時候,其規范、調整作用就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僅靠行為人的自律是不行的,還必須靠管理、法律等手段約束人們的行為。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考慮把科技倫理道德上升到法律高度,通過法律的權威性來約束科技活動中的失范行為。管理的規范和法律的約束具有強制性、權威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能夠從不同層面對人們的科技行為進行硬性約束,法律作為一種強制性的社會規范,它的直接作用就是懲惡。筆者認為為了更好的發揮科學技術的積極作用,就必須使科技倫理的規范作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使其發揮更好的導向作用。

        (1)對于已經形成共識的科技倫理道德,要根據具體情況,將成熟的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道德準則上升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和規范,通過法律和規范的約束性來規范科技活動,避免科技活動超出道德的界線。如中國科學院制定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自律準則》,就規定了科學家的行為準則和社會責任,有利于正確科技道德觀的形成。

        (2)對某一些新的科技領域涉及倫理道德的行為,要根據已有的實踐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研究,盡快制定相應的條律條令,使人們的科技行為有明確的指導。如網絡技術、安樂死、轉基因技術、克隆人技術等等,都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引導這些新的科學技術,防止這些先進科學技術走向反面。在這些方面,一些國家已經走到了前面,如荷蘭已經通過了安樂死法,美國通過了禁止克隆人的法律,這些法律對科技活動的發展已經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們國家也必須加快在這方面的立法。

        (3)世界各國應立足于世界人民的整體利益,加強政府間的交流和合作,通過雙邊和多邊談判,制定有關科技倫理道德的國際法準則和國際慣例,簽訂雙邊或多邊協議,以伸張正義、遏制邪惡。例如環境保護、空間技術、武器的研制和使用(戰略核武器、激光武器、反彈道導彈武器系統、生化武器、基因武器)等等。這些科學技術都是關系到世界和平與穩定,關系到世界人民生存的根本問題,如果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具有國際約束力的規范,這些科學技術就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因此必須加快在這方面的立法。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類要更好的利用它,就必須重視科技倫理在其中的作用,必須把科技倫理所蘊含的精神貫穿于科技活動的全過程。通過科技倫理精神樹立人們正確的科技觀,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睦相處,和諧共存,同時也要通過人文學科、倫理宗教、社會輿論等諸多途徑,逐漸祛除人性中的邪惡成分,增強其仁愛成分,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斷升華,從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有理由相信,在面對21世紀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各種挑戰中,理性的人類將高瞻遠矚,自覺建立起與21世紀高科技時代相適應的21世紀科技倫理觀,通過科技道德的調控,實現對科技的“揚善抑惡”,使之朝著服務全人類、造福全人類的方向發展。參考文獻

        [1]沈銘賢,科技與倫理:必要的張力,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1。

        [2]甘紹平,科技倫理:一個有爭議的課題,哲學動態,2000。

        [3]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第2篇:科技倫理范文

        【關鍵詞】科技;理論;創新;必要性

        一、科技倫理提出的必要性

        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有不少科技工作者科技倫理意識是非常強烈的。例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曾經向準備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青年人發出過這樣的忠告:“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關心怎樣組織人的勞動和產品分配這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作為一個有重大影響的科學家,他一生發表的關于反對戰爭、爭取和平的言論就有上百萬字。他曾不倦地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而奔波呼吁,以滿腔熱情投入反對原子彈屠殺當中。與此相反,也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因為缺乏科技倫理素養,被世人所唾棄。例如,當前有“女瘋子”之稱的“克隆援助公司”總裁布瓦瑟利耶為了實現個人野心,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宣稱已經在克隆嬰兒,這種違反科學倫理精神的行為,遭到世人的強烈批判。兩類不同的科技工作者事例,生動說明了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重要性。

        科技倫理雖然并非科學技術自身所固有,但它是科學技術外部的一種控制手段,科技倫理可以通過內化于科技工作者的途徑,成為科學技術活動中的一種內在力量。科技倫理是一套具有道德涵義的規則系統,它可以告訴和教育人們:“什么樣的科技活動是善的或者是惡的;什么樣的科技行為是應該做的或者是不應該做的;人們應該通過科技活動為人民、為人類造福,而不應利用科技去作惡。”當這些規則系統被人們普遍接受并成為公認的調整人們在科技活動中的關系的行為規范時,絕大多數人就會自覺地按照這些行為規范去進行科學技術活動,自覺抵制不良的科技行為。 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相互之間的聯系和依賴性不斷增強,共同生活對人們的行為規范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并產生協調相互關系和行為準則的道德標準。對那些于共同生活有利的科技行為,被認為是好的、善的、高尚的,要加以贊賞和表彰,給予某種榮譽,如我國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由于為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受到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而對那些不利于或破壞共同生活的行為,如有人利用科技手段制造假幣、假冒商品、竊取各種技術資料、利用電腦作案等行為,認為是不好的、丑惡的,人們就會加以鄙視和懲罰。科技倫理中的美與丑、善與惡、是與非的評判,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如果有人違反了人們共同遵守的科技道德,社會往往就會通過輿論,通過批評教育等多種手段來對違反科技道德者實行幫助和“制裁”。

        二、 科技倫理的創新

        科技倫理是一種道德規范,它在人們科技實踐活動中只能起到倡導作用,它并沒有強制性力量, 如果有人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的時候,其規范、調整作用就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僅靠行為人的自律是不行的,還必須靠管理、法律等手段約束人們的行為。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考慮把科技倫理道德上升到法律高度,通過法律的權威性來約束科技活動中的失范行為。管理的規范和法律的約束具有強制性、權威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能夠從不同層面對人們的科技行為進行硬性約束,法律作為一種強制性的社會規范,它的直接作用就是懲惡。筆者認為為了更好的發揮科學技術的積極作用,就必須使科技倫理的規范作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使其發揮更好的導向作用。 (1)對于已經形成共識的科技倫理道德,要根據具體情況,將成熟的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道德準則上升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和規范,通過法律和規范的約束性來規范科技活動,避免科技活動超出道德的界線。如中國科學院制定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自律準則》,就規定了科學家的行為準則和社會責任,有利于正確科技道德觀的形成。 (2)對某一些新的科技領域涉及倫理道德的行為,要根據已有的實踐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研究,盡快制定相應的條律條令,使人們的科技行為有明確的指導。如網絡技術、安樂死、轉基因技術、克隆人技術等等,都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引導這些新的科學技術,防止這些先進科學技術走向反面。在這些方面,一些國家已經走到了前面,如荷蘭已經通過了安樂死法,美國通過了禁止克隆人的法律,這些法律對科技活動的發展已經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們國家也必須加快在這方面的立法。 (3)世界各國應立足于世界人民的整體利益,加強政府間的交流和合作,通過雙邊和多邊談判,制定有關科技倫理道德的國際法準則和國際慣例,簽訂雙邊或多邊協議,以伸張正義、遏制邪惡。例如環境保護、空間技術、武器的研制和使用等等。這些科學技術都是關系到世界和平與穩定,關系到世界人民生存的根本問題,如果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具有國際約束力的規范,這些科學技術就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因此必須加快在這方面的立法。

        三、總結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類要更好的利用它,就必須重視科技倫理在其中的作用,必須把科技倫理所蘊含的精神貫穿于科技活動的全過程。通過科技倫理精神樹立人們正確的科技觀,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睦相處,和諧共存,同時也要通過人文學科、倫理宗教、社會輿論等諸多途徑,逐漸祛除人性中的邪惡成分,增強其仁愛成分,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斷升華,從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

        【參考文獻】

        [1]甘紹平,科技倫理:一個有爭議的課題,哲學動態,2000。

        [2]余謀昌,《科技倫理――聯系科學和價值》,科學時報

        第3篇:科技倫理范文

        關鍵詞:科學技術倫理危機科技倫理

        引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已經被世界各國所共識,從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進程來看,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后生產力,都是由于科學技術進步所引起的。尤其是在今天,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加快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極大滿足了人們物質文化的需要。然而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多樣性,在某些情況下進行科學技術的和運用,也會導致惡的結果。如果失控,將會導致人類的災難,為了克服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消極,我們必須更加重視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作用,通過科技倫理知識普及、、認識,不斷深化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影響,規范人們的科技行為,使人們的科技活動產生善的結果。

        一科技活動引發的倫理危機

        人們說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其實科學技術本身并沒有善惡之分,只不過從事科學技術活動的當事人對于利益的不同考慮和追求,才導致了科學技術所產生的兩種不同結果。一項科學成果,一種技術手段,往往既可能被用來為人類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滿足某些人的邪惡需要。科學技術,尤其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并不是所有的都按照人們的良好愿望行事,于是在發展過程中,給人類生存、社會生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這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對某些事物及客觀的認識還處于“必然王國”階段,在運用科技手段對某些事物及其客觀世界進行改造時,只預期到好的結果,沒想到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當人們為取得的成果歡欣鼓舞時,往往會忽視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苗頭,當危害性充分暴露在大眾面前時,往往積重難返。例如,由于化高速發展所導致的環境污染、溫室效應、臭氧空洞等等,都是人們認識不足所造成的,

        (2)為了本國、本民族的狹隘利益,利用科學技術為手段損害他國、他民族以至全人類的利益。例如,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利用自己強大的軍事科技到處干涉他國內政,侵犯他國領土,把科學技術作為其稱霸世界的工具。

        (3)為了小團體利益,損害社會公眾的、國家的以至人類的利益。例如:一些在利潤的驅動下,在運用科技手段制造商品時,也在向,向江河湖海、向大氣中排放出污染物質,從而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因受到嚴重污染而惡化。特別是一些高污染企業,為了自身的一點利益,根本就不顧生產給自然、人類社會所帶來的危害性,造成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態危機。

        (4)為了個人的私欲而使用科技手段造成對他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損害。如電腦黑客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制造機病毒造成數據的丟失,系統的癱瘓或者闖入別人的計算機偷看別人的隱私,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正常秩序和社會生活。

        (5)由于人類盲目地濫用、誤用科學技術成果造成難以處理的倫理道德方面的。如生育技術、安樂死、轉基因技術等等。特別是遺傳基因技術,克隆技術的濫用會帶來生命倫理上的混亂,破壞人類正常生活秩序,后果不堪設想。

        二科技倫理介入的必要性

        科技倫理是對于科技活動的道德引導,是調節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間、科技共同體與社會之間諸種關系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等等的總和。科技倫理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可以使科學技術的運用得到明確的道德理性的指導,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出于邪惡目的利用科技成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作為道德理性的科技倫理又可以彌補單純的科技理性之不足,增強科技工作者對于科技開發之后果的道德責任感,從而以道德理性的自覺來最大限度地消解科技理性在社會負面作用上的不自覺。

        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有不少科技工作者科技倫理意識是非常強烈的。例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物家愛因斯坦就曾經向準備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青年人發出過這樣的忠告:“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關心怎樣組織人的勞動和產品分配這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作為一個有重大影響的科學家,他一生發表的關于反對戰爭、爭取和平的言論就有上百萬字。他曾不倦地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而奔波呼吁,以滿腔熱情投入反對原子彈屠殺當中。與此相反,也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因為缺乏科技倫理素養,被世人所唾棄。例如,當前有“女瘋子”之稱的“克隆援助公司”總裁布瓦瑟利耶為了實現個人野心,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宣稱已經在克隆嬰兒,這種違反科學倫理精神的行為,遭到世人的強烈批判。兩類不同的科技工作者事例,生動說明了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重要性。

        科技倫理雖然并非科學技術自身所固有,但它是科學技術外部的一種控制手段,科技倫理可以通過內化于科技工作者的途徑,成為科學技術活動中的一種內在力量。科技倫理是一套具有道德涵義的規則系統,它可以告訴和教育人們:“什么樣的科技活動是善的或者是惡的;什么樣的科技行為是應該做的或者是不應該做的;人們應該通過科技活動為人民、為人類造福,而不應利用科技去作惡。”當這些規則系統被人們普遍接受并成為公認的調整人們在科技活動中的關系的行為規范時,絕大多數人就會自覺地按照這些行為規范去進行科學技術活動,自覺抵制不良的科技行為。

        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相互之間的聯系和依賴性不斷增強,共同生活對人們的行為規范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并產生協調相互關系和行為準則的道德標準。對那些于共同生活有利的科技行為,被認為是好的、善的、高尚的,要加以贊賞和表彰,給予某種榮譽,如我國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由于為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受到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而對那些不利于或破壞共同生活的行為,如有人利用科技手段制造假幣、假冒商品、竊取各種技術資料、利用電腦作案等行為,認為是不好的、丑惡的,人們就會加以鄙視和懲罰。科技倫理中的美與丑、善與惡、是與非的評判,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如果有人違反了人們共同遵守的科技道德,社會往往就會通過輿論,通過批評教育等多種手段來對違反科技道德者實行幫助和“制裁”。

        三科技倫理創新

        科技倫理是一種道德規范,它在人們科技實踐活動中只能起到倡導作用,它并沒有強制性力量,如果有人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的時候,其規范、調整作用就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僅靠行為人的自律是不行的,還必須靠管理、等手段約束人們的行為。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考慮把科技倫理道德上升到法律高度,通過法律的權威性來約束科技活動中的失范行為。管理的規范和法律的約束具有強制性、權威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能夠從不同層面對人們的科技行為進行硬性約束,法律作為一種強制性的社會規范,它的直接作用就是懲惡。筆者認為為了更好的發揮科學技術的積極作用,就必須使科技倫理的規范作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使其發揮更好的導向作用。

        (1)對于已經形成共識的科技倫理道德,要根據具體情況,將成熟的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道德準則上升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和規范,通過法律和規范的約束性來規范科技活動,避免科技活動超出道德的界線。如科學院制定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自律準則》,就規定了科學家的行為準則和社會責任,有利于正確科技道德觀的形成。

        (2)對某一些新的科技領域涉及倫理道德的行為,要根據已有的實踐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研究,盡快制定相應的條律條令,使人們的科技行為有明確的指導。如技術、安樂死、轉基因技術、克隆人技術等等,都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引導這些新的科學技術,防止這些先進科學技術走向反面。在這些方面,一些國家已經走到了前面,如荷蘭已經通過了安樂死法,美國通過了禁止克隆人的法律,這些法律對科技活動的發展已經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們國家也必須加快在這方面的立法。

        (3)世界各國應立足于世界人民的整體利益,加強政府間的交流和合作,通過雙邊和多邊談判,制定有關科技倫理道德的國際法準則和國際慣例,簽訂雙邊或多邊協議,以伸張正義、遏制邪惡。例如環境保護、空間技術、武器的研制和使用(戰略核武器、激光武器、反彈道導彈武器系統、生化武器、基因武器)等等。這些科學技術都是關系到世界和平與穩定,關系到世界人民生存的根本問題,如果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具有國際約束力的規范,這些科學技術就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因此必須加快在這方面的立法。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類要更好的利用它,就必須重視科技倫理在其中的作用,必須把科技倫理所蘊含的精神貫穿于科技活動的全過程。通過科技倫理精神樹立人們正確的科技觀,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睦相處,和諧共存,同時也要通過人文學科、倫理宗教、社會輿論等諸多途徑,逐漸祛除人性中的邪惡成分,增強其仁愛成分,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斷升華,從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有理由相信,在面對21世紀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各種挑戰中,理性的人類將高瞻遠矚,自覺建立起與21世紀高科技相適應的21世紀科技倫理觀,通過科技道德的調控,實現對科技的“揚善抑惡”,使之朝著服務全人類、造福全人類的方向發展。

        [1]沈銘賢,與倫理:必要的張力,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1。

        [2]甘紹平,科技倫理:一個有爭議的課題,動態,2000。

        [3]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第4篇:科技倫理范文

        醫學科學技術作為科學技術事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推動醫學發展,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質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發展醫學科學技術是同志非常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此有過許多精辟論述,他特別強調在發展醫學科學技術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倫理道德規范。

        當前,認真學習和研究同志醫學科技倫理思想,對于促進我國醫學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充分發揮醫學科學技術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提高人民群眾身體素質中的作用,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同志醫學科技倫理思想內容十分豐富,我們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客觀、公正地評價醫學科學技術的作用,重視醫學科學技術倫理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運用于各個領域。在醫療衛生行業,科學技術越來越顯現出重要作用。一些高新技術不斷應用于疾病的診斷、治療和康復之中,為人類的健康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帶來了福音。在新的歷史時期,醫學科學技術更深入、更快速地向前發展,對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發展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正如同志于2000年8月21日在第十六屆世界計算機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所指出:“20世紀,人類取得了輝煌的科技成就。從量子理論、相對論的創立,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信息科學的誕生,到人類基因組序列‘工作框架圖’的繪就,世界科技發生的深刻的革命,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可以預計,21世紀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和生命科學的不斷突破,將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1]220“以分子生物學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術醞釀著新的重大突破,為農業、醫藥和人類健康開辟了全新的前景。”[2]同時,我們還應看到,高新醫學技術的運用也帶來了許多倫理問題,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高新醫學技術的負面影響,充分發揮高新醫學技術在醫療工作中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的重要作用,為人類的健康服務。2000年8月5日,同志在北戴河會見諾貝爾獎獲得者時的講話中強調:“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嚴、健康、遺傳以及生態安全和環境保護等倫理問題。”“在21世紀,科技倫理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3]這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二、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為人類造福歷史經驗證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動力,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因此,同志曾多次指出:促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是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務,“以知識造福于人民,是科技工作者的光榮責任。”[1]601995年5月26日,他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科技工作要始終把經濟建設作為主戰場,把攻克國民經濟發展中迫切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作為主要任務。”[4]“要十分重視解決環境保護、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減災防災、人口控制、人民健康等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問題,為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作出貢獻,促進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1]54防病治病,促進人們的健康是醫學的根本目的。高新醫學技術的運用是實現醫學目的的重要手段,要使高新醫學技術發揮積極作用,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操作、運用高新醫學技術的醫務人員必須具備為病人服務的崇高品德。因此,應對醫務人員加強醫學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真正樹立為病人服務的思想,做到以病人為中心,從而有利于醫務人員從病人的利益出發,克服醫學技術主義至上的觀念,更加注重人文關懷,貫徹和落實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

        因此,在發展、運用醫學科學技術過程中,必須始終強調醫學科學技術為人類服務的思想,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比如,基因工程可能導致基因歧視,網絡技術涉及國家安全、企業經營秘密以及個人隱私權的危險,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基因治療、克隆技術的適用范圍等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有的國家利用高技術成果提高自己的軍事實力,在世界或地區范圍內謀取霸權,干涉他國內政……科學技術本身難以做到這一點。

        在21世紀,科技倫理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核心問題是“科學技術進步應服務于全人類,服務于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的崇高事業,而不能危害人類自身。”[5]2000年5月17日,同志在接受美國《科學》雜志主編埃利斯•魯賓斯坦專訪時的談話中又強調:“生物技術,尤其是對基因的研究,必將給人類帶來福音。”“防止基因歧視、保護個人隱私、貫徹知情選擇和實現公正原則,都是我們十分關注的問題。科學自由的原則一定要堅持,但科學的發展要為人類服務,不能危害人類自身。”[1]186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同志再次強調:“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科學史上的偉大科學工程,它對于人類認識自身,推動生命科學、醫學以及制藥產業等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經過全球科學界的共同努力,人類基因組序列的‘工作框架圖’已經繪就,這是該計劃實施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人類基因組序列是全人類的共同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財富,應該用來為全人類造福。”[1]

        三、尊重醫學科技工作者的勞動成果,保護知識產權醫學科技工作者是發展醫學科技的主導力量,他們為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其勞動必須得到社會的承認,其人格必須受到人們的尊重,其成果應受到保護。

        這也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具體體現。在這個問題上,同志為我們作出了榜樣,他多次要求對那些在科技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給予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鼓勵。1991年10月8日,他在農業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一些科學家給予充分肯定。“實踐證明,摩爾根對遺傳學的貢獻是不能否定的。”[1]2910月16日,在授予錢學森同志“國家杰出科學家”榮譽稱號儀式上的講話中,對錢學森在科學研究領域作出的杰出貢獻表示熱烈祝賀,并借此機會向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親切慰問和衷心感謝本論文由整理提供。1996年12月9日,在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對建國以來在醫學科技和衛生服務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代表人物給予高度贊揚。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對為人類基因組序列作出貢獻的科學家給予高度評價。

        做好知識產權保護是尊重科技工作者勞動成果的重要舉措,也是科技倫理的一項內容。“技術轉讓和保護知識產權,已成為當今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關系中的重要問題……科學技術,總是要同世界各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取得更快更大的進步。”[1]55“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學倫理,尊重并合理保護知識產權,對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利用實行符合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導,是21世紀人們應該注重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1]217加強國際合作是促進科技進步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我國在環境保護、生物工程、基因技術、信息科學等領域加強了國際合作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與國外科學技術的交流中,同志多次強調要堅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倫理原則。由于各國基礎、自然環境、人口特征、文化教育狀況等的不同,科技發展的程度差距很大,各有特點,各有優勢,各國應互相學習,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所以,在科技交往過程中,“我們應當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同時又要善于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基礎上開展國際合作。

        至于遺傳資源問題,中國在1998年6月了《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其出發點是在該原則下促進國際合作和交流。中國政府鼓勵中國科學家與國外同行在這一領域進行合作,所限制的只是少數個人和公司以科研名義采集標本從事商業活動。”

        [1]186-1872000年10月11日,同志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的講話中又重申,在堅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則下,搞好科技領域國際合作問題。指出全球氣候變化、大氣和水體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因特網上虛假有害信息的防范等問題,都需要通過加強工程科技的國際合作來促進解決。我國將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展戰略,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合作,更好地保護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生存環境,使我們的子孫后代擁有一個更為美好的發展空間[1]227-228。

        四、誠信、求實創新、拼搏奉獻、團結協作,是醫學科學技術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醫學科學研究中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誠信,是科學研究中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道德規范,是科技發展進步的內在保證。誠信,在科技領域,也就是要具備科學精神。而“科學精神的精髓是實事求是。科技工作者應該率先垂范,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加強科學道德建設,克服急于事功的浮躁心態,反對一切弄虛作假行為,努力成為先進文化的實踐者。”超級秘書網

        [6]同樣,一個人要想在科學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績,必須“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求實新精神、拼搏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精神。這四種精神,是我國數代科技工作者崇高品質的結晶,也是科技事業繁榮的重要保證,要作為科技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發揚光大。”

        具體來講,“求實是科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學之本,創新是科技發展的生命力所在。科學研究來不得半點虛假,必須以求實的態度,尊重客觀規律,探索真理,開拓創新……團結協作是社會化生產條件下科學技術研究活動的內在要求。在科學技術工作中,既要倡導學術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又要提倡相互尊重,團結合作,取長補短,發揮集體優勢,協同公關。”[1]60-61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消除科技行業中可能出現的弄虛作等不正之風,科技才能取得更大進步。

        參考文獻:

        [1].論科學技術[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2].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6.

        [3].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271.

        第5篇:科技倫理范文

        關鍵詞:古代 科技倫理思想 發展

        一、科技倫理思想的萌芽

        在原始社會,生產、技術、科學知識是融為一體的。簡單的勞動生產中包含著原始的技術,而經驗性的自然科學知識就體現在生產技術中。因而可以說,當時的生產活動也就是科技活動。在這種集體的勞動生產和科技活動中,我們的祖先逐步形成了共同的思想、感情和道德習慣,產生了科技倫理思想的萌芽。

        二、科技倫理思想的產生

        科技倫理思想是在奴隸社會中產生的,并在封建社會中有某種發展。但從整體上看,在整個古代,其理論觀點與道德規范沒有很大差別。可以說,在近代自然科學產生以前,除了醫藥科技領域外,散見在各種古書中的科技倫理思想雖然不少,但一般都是偶爾閃亮的道德之光,還沒有形成比較系統的科技倫理思想。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由于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自然科學逐漸從生產實踐中分離出來,科學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其標志是金屬冶煉技術的發展與金屬工具的推廣使用。其他如農田水利技術、機械制造技術、建筑技術、軍事技術、我國的四大發明、醫藥、航海、造船以及紡織、陶瓷、雕刻等等技術,都有相當的發展。在社會生產與使用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古代的一些理論自然科學也相繼發展起來。

        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了社會文明的曙光,盡管科學技術的物質手段及其成果主要掌握在剝削階級手中,能工巧匠們制造的刀槍劍戟、強弓利箭、戰車戰船、攻城云梯等,成了他們維護其血腥統治的暴力工具;“百工”們所建造的富麗堂皇的宮殿、樓閣和秀麗的園林,巧婦巧工們所制作的華貴的服飾等等,只是供皇帝貴族、官僚地主顯示威風與休憩之用;凝聚著工匠們智慧與結晶的精致的陶瓷花瓶、漆竹玉器、象牙雕刻、絲綢刺繡等藝術珍品,也大多是皇族、貴戚手中的財富和,而城郊菜圃、宮廷園藝所培育出的冬蔥溫韭,遠方進貢的奇花異草、龍眼蟠桃等,則更是專供統治階級所觀賞和享用的。

        三、古代科技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

        古代科技倫理思想具有豐富的內容,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把知識與道德統一起來,認為有了知識就會有美德。他們把學習科學知識作為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必要條件。

        2、利用自然知識為封建道德作論證,要求科技人員遵守封建道德。儒家學派不僅把“智”明確地解釋為一種分是非、別善惡的知識,而且還將它列入“五常”(仁義禮智信),作為一個重要的道德規范。他們把封建道德與自然知識結合起來,利用自然知識論證封建綱常名教的合理性、普遍性,以便使地主階級的道德成為包括科技人員在內的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所共同遵守的道德。

        3、把科技活動視為一種道德活動,把發明器物的人稱為“圣人”,而掌握高超技術的人也享有很高的榮譽。在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有些有識之士對科學技術比較重視。不少古書所記載的傳說或評述,并沒有都把技術活動看作是一種不光榮的事情。相反,倒是把許多技術或器物的發明都掛在一些著名的統治者的名下。被后世尊為“圣王”、“賢臣”的許多人,在技術方面也被認為是有成就的。但是,把百工器物的發明創造統統歸之于“圣人”個人的功德,這是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的表現。實際上,廣大人民群眾才是科學技術的真正創造者。不過,把技術創造作為衡量“圣人”功德的一個重要依據,這卻具有合理的內核,對科技倫理思想的發展有積極作用。

        4、不計較個人功名利祿,為科學事業和百姓生計貢獻力量,在古代,盡管在某些歷史時期或某些朝代的科技人員尚能享有較好的待遇,但也主要局限于著名的科學家、發明家或高級工匠。從總體上看,廣大從事體力勞動的“百工”,沒有受到統治者應有的重視,大多數工匠的社會地位比較低,他們屬于貧賤的世系,即使從事工藝技術研究的腦力勞動者,也受到上層人物的輕視。

        古代的科技倫理思想雖然比較豐富,但總的來說還沒有系統化、理論化。相對而言,醫學理論思想比較成熟,初步形成了醫德規范體系。這是因為,當時的醫藥技術比較發展,能治療許多疾病。醫學直接關系到億萬人民的生命安危,同千家萬戶的悲歡離合息息相關。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生解除他們的病痛給予莫大的希望。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和陳實功的《五戒十要》都對醫德的規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w.c丹皮爾.科學史[M],商務印書館1975年,P34

        [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人民出版社1971年,P155

        第6篇:科技倫理范文

        關鍵詞:生命科技 發展 倫理價值 沖突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4-062-03

        人類一直在科學技術與社會倫理的撞擊與融合中尋求發展,而一次次的撞擊無時不對科學技術與倫理的發展起到引導和促進作用。近現代科學的發展,沒有什么比生物醫學科技制造出更多新的倫理難題了。一方面,生命科技在研究生命現象及其本質、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方面拓寬了我們的視野,生命科技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人類有可能進入一個按照自身需要改造和創造生命及新物種的科學領域,它標志著人類在更深層次上認識自身有了堅實的科學依據。但同時,隨著生命科技的深入發展和廣泛運用,傳統的生命倫理秩序被打破,并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價值沖突的主要表現

        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尤其進入到了21世紀,生命科技得到了飛速發展。但正由于其發展往往具有超前性,而生命倫理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又往往滯后,再加上社會輿論對生命科技的鼓吹,以及別有用心社會力量的誘導,生命科技與生命倫理的碰撞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激烈。首先我們分析一下當前其沖突的主要表現。

        1.生殖干預技術遭遇倫理困惑。一般意義上的生殖干預主要是利用生物醫學技術在生命體誕生過程中對生殖各環節實施有目的行為影響,如人工授精、試管嬰兒、設立精卵庫、代孕技術、避孕技術等。2002年2月,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倫理學中心主任斯科特.蓋爾芬德博士為此還專門組織了一個關于人造子宮和設計嬰兒倫理問題的國際學術會議。會議名稱叫《自然母親的終結?》,言下之意是隨著人造子宮的研究向前推進,那種在母親中懷胎分娩的自然生育方式或許會終結。”不可否認的是,從醫學角度來講,人造子宮(如果技術上可行)確實能夠解決人類生育中的某些難題,但人們也對人造子宮技術所牽扯到的法律、倫理、道德等問題不得不表示擔憂。其實,這反映出的是人們一直以來對生殖干預技術的擔心。一方面,因為“這種人為的干預打破了自然生殖規律,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遺傳性狀,使生命的產生具有強烈的‘人為’色彩,使人成為生殖的選擇者、設計者和干預者,這種方式必然會引起人們關于生育模式的思維方式的改變。”另一方面,它還沖擊人們傳統的生育觀念,給父母子女親情的嚴格定義帶來疑問,對“血緣”親情關系定義直接構成挑戰,還關系到各種社會權益保障問題,引發夫妻關系、夫婦的權利與義務、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等一系列的道德問題。可見,生殖干預技術不僅有賴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并且要以對傳統觀念(尤其是宗教文化和倫理觀念)的突破為前提。

        2.“克隆技術”引發倫理價值的反思碰撞。從克隆人體胚胎,然后到克隆人,克隆技術的不斷突破,生命科技不得不面對社會價值的兩難反思,引發科技與人性的深層次的爭論。就目前來看,世界宗教界、民間和政府大都不反對用于醫療治病的胚胎克隆,但絕大多數明確反對克隆人。2002年4月,美國前總統布什呼吁參議院通過法律,禁止克隆人類,包括禁止克隆用于研究的人類胚胎。布什在一次向175名醫生、科學家、議員、宗教界人士和殘疾人的演講中指出:生命在于天然創造,而不是日用品。生物工程技術的進步不能以犧牲人類的良知為代價,當我們尋求可能發生的事物時,我們必須記住問一問什么是對的,我們不能忘記即便是最神圣的結果也不能用來證明手段是對的。在美國,曾有一個民意調查顯示,有五分之四的人都反對克隆人類,但這些持反對態度的人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反對美國聯邦政府出資資助干細胞研究。畢竟,克隆出人體器官用于移植的治療思路太有誘惑力。另一方面以美國男科研究所所長授帕諾斯、扎沃斯為代表的三個號稱“科學狂人”科學家等社會部分力量仍然堅持并積極從事克隆人的實驗和研究。克隆技術這些生物、醫療技術上的潛在風險,以及對社會可能產生的沖擊,對傳統倫理觀念提出了嚴重的挑戰,并提出了許多生命倫理學現在還難以解答的難題,而事實上這些難題的提出和解決又需要我們以辯證的目光加以看待。

        3.“安樂死”面對的生命倫理的質疑。人沒有選擇生的權力,有沒有選擇死的自由呢?怎樣面對安樂死不僅是一個醫學話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人們從倫理、道德、法律等不同維度去思量。東方傳統和西方的宗教文化表現出來的對待死亡的態度一般是順應自然,提出要尊重人的生命,要盡一切可能去拯救人的生命。當前人們對醫務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基本規范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因此保護、延續生命的行為被認為是絕對的善,反之,醫務人員放棄搶救瀕臨死亡的患者的行為則是惡,何況是“賜人死亡”的行為。如對于一個垂危不可救治而自身又倍感痛苦折磨的人,采用先進的生物醫療技術去挽救是對這些臨終病人的“延長生命”,還是“延長痛苦和死亡”呢?醫生救死扶傷的天職何在,安樂死是不是符合人類的倫理道德呢?雖然對實施安樂死限定了嚴格的條件,但有誰能確保安樂死不被濫用呢。正因為如此,大多數國家仍然反對安樂死。目前荷蘭是世界上第一個承認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但曾一度出現了許多打算安樂死的人涌向荷蘭求死的怪現象,這也不得不引發我們可以從新的角度去思考。

        4.器官移植掀起道德爭論的波瀾。20世紀60年代,在世界范圍內陸續開展了人類各種同種器官移植以來,移植數量逐年增加,20世紀90年代以后,移植學出現突破性進展,器官移植日益成為常規手術,同時腦移植也成為醫學界和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目前心臟、肝、腎等都已可以成功地移植了,器官移植無疑是醫學上的一大進步,也為患病者帶來了福音,但面對帶來的倫理問題卻經常難以給出合理答案。如捐獻者與接受者的矛盾;什么時候可以移植?移植后的人社會關系如何定位?等等。就一般移植而言,也面對如移植是否符合傳統倫理(特別是對身體、發膚很看重的中國傳統倫理);身體能否成為商品,供體是否可以自由買賣,如何定價,誰有優先權;廢棄的病損器官歸屬問題等倫理爭論。一方面社會大力提倡遺體、器官捐贈的風氣,以造福別人,但同時捐贈器官必須出于自愿,不得強迫,才是合理的手段。可見,關系器官移植的實施還有不少社會倫理問題要面對。

        5.“人類基因組計劃”與倫理的較量。所謂的“人類基因組”指的是人類體細胞核中一套染色體上的全部基因,它包括約6萬到10萬個基因。“人類基因組計劃”(HGP)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1990年正式啟動,于2000年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2001年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進入全面解析人類基因組,繪制“全基因組序列精細圖”的階段。“基因是DNA上有遺傳意義的片段,它攜帶遺傳信息的由成百上千個核苷酸組成,是基本的遺傳單位。它決定人的所有形狀,甚至包括智力與行為。醫學研究還表明,不僅是遺傳病,而且許多非遺傳病的發生也與人的基因有關。”醫學研究還表明,不僅是遺傳病,而且許多非遺傳病的發生也與人的基因有關。這項工作的研究進展已使我們對于人類自身(人類疾病與健康、包括生育健康)、人類的前途與未來有了新的認識。然而HGP的研究“在建立‘人類知識庫’,提高人類生存質量,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一系列不容忽視的社會和倫理道德問題。”如:基因研究和人類的尊嚴、遺傳信息的隱私權及獲知權、基因組圖譜的信息使用與人的社會權利、基因組信息對個人的影響、基因資源的專利與資源爭奪、基因決定論還是非決定論、基因組研究成果應用的不可預測性等。特別是遺傳信息的隱私權問題,如當前社會一部分人對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歧視一樣,若基因歧視再進一步,勢必以基因劃分人群,所謂好基因、優良基因人群與壞基因、缺陷基因人群,出現新的社會對立和分裂。

        二、價值沖突的主要特點

        1.沖擊傳統倫理。生命科技研究生命現象及其本質、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方面拓寬了我們的視野,它標志著人類在更深層次上認識自身有了堅實的科學依據。但隨著生命科技的深入發展和廣泛運用,傳統的倫理秩序被打破,并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對生命本質的重新認識及定義;人為干預生殖過程與自然規律之間的矛盾;如何正確理解遺傳、發育、進化的統一性;對健康的重新定位;對民族、傳統意識文化的沖擊;轉基因技術對人類生命健康及社會、環境等方面的負面影響等等。

        2.對“人的定義”、現有的家庭關系、社會關系提出挑戰。從社會學的角度說,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復制的,關于干預技術、“克隆人”的爭論,必然涉及“人”的觀念反思。生命倫理學的爭論,提出了“人的存在”的內部界限或極限的問題:究竟如何理解“人”的生命或存在的空間與時間界限?筆者認為,人是一種社會的、文化的、歷史的動物。也就是說,種種社會的、文化的、歷史的因素,恰恰是無法從技術上“克隆”出來的。因為從自然生命的“人體”到完整意義的現實“人”之間,客觀上有一個社會發生的過程,主觀上也有一個需要重新審視的界定問題。人類的繁衍受到生命科技的影響,由于生殖干預、克隆人有悖于傳統由血緣確定親緣的倫理方式,幾千年牢固的血親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的定位也必然要受到質疑和挑戰。

        3.提供便利與增加危機并存。生命科技的發展充分展示了人類的創造力、征服力,但其技術所帶來的對人類、社會潛在的威脅也構成了人們對生命目的和社會價值倫理的莫大嘲弄。除了上述所涉及的一些問題外,還存在著很多有關制約生命科學發展的危機。例如用遺傳工程方法制成對人有危險的微生物或是新種生物完全可能造成人類對未來的恐慌;生物武器和毒素的研制和使用盡管與科學的道德規范相違背,但已確確實實地出現在具有毀滅性的世界軍事戰場上。盡管科技本意是好的,是中性的,但由于缺乏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必要的防患意識,使得生物技術產品的作用與人們的期望背道而馳,造成各種危機、毀滅性災難等。人們已充分認識到,生命科技在改造和創造世界的同時,也增加給現代文明帶來危險的可能性,曾發生在日本東京的沙林毒氣事件和美國的炭疽菌事件等都是一個個血的教訓。

        三、價值沖突的成因分析

        1.生命科技本身是一把雙刃劍。生命科技與其他科技一樣,由于獨特的客觀規律、價值尺度而具有相對獨立的地位,其對生產、生態環境、文明的影響自然會顯示出其雙重性的作用。生命科技在人們擺脫自然界的威壓,爭得相當的人身自由的同時,又給人類降下了潛在的危機,如1960年避孕藥的出現,但隨之就是各種性病的泛濫。我們知道,生命科學技術作為人類的一種實踐活動,不僅涉及到從事科技工作的當事人,而且涉及到人類社會的每個成員。因此生命科技的研究成為人們探索生命本質,攻克重大疾病,提高生命質量的一把鑰匙,但同時,我們也必須面對各種生命科技等帶來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

        2.生命科技與生命倫理發展的不同步性。從歷史的角度觀察,人類的道德水準與科技水平呈現交互作用、相互制約、共同發展的關系。這種關系并不意味著人類的生命道德水準和生命科技水平處于均衡發展的狀態。恰恰相反,生命科技活動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實踐,處于日新月異的活躍變化狀態;而生命倫理作為一種較為穩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包容了許多世代相襲的觀念,沒有大的觸動是不會輕易改變的。這便導致了人類對生命科技的認識與接納水準與生命科技水平之間經常處于矛盾狀態。表現之一是人類生命科技水平超前和生命道德水準相對滯后。因此,新的生命科技出現必然導致生命倫理的真空或對未來恐懼。

        3.傳統消極科技觀的影響。在20世紀以前,即使是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巨大作用的人們,也只是把科學技術看成外在于社會、從社會之外作用于社會的獨立力量。只是到了20世紀,人們才充分意識到科學技術是處在社會之中、受社會影響和制約的一種社會建制。就認識根源來看,生命科技的負面效應首先要歸咎于人們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由于受實踐水平的限制而導致的對自然過程的復雜機制認識不足;其次是價值觀上的原因,即人們在選擇、運用生命科學技術時的某些短視行為,只顧眼前的效益和具體的、局部的或個體的利益滿足,而忽視了人類長遠的、整體的基本利益。

        4.生命科學技術的非人性化發展。滿足人性的內在需求,塑造完美的人性,是人類面臨的一個永恒的主題。我們遺憾地看到,生命科技的殘缺經常被忽視,任何人為的東西都不如自然的生命那么和諧,原因就在于自然的生命經過了幾十億年的進化,已經形成了高度協調的體系。過分夸大科技的作用,只會導致生命科技與人性需求的異化,遭受自然和社會被動的懲罰。就社會因素而言,生命科技所追求的目的、實施方式和后果,都要受科技主體人所處的社會關系的制約,在不同的人文、社會、經濟、政策條件下,不同的技術組合會產生不同的效應。人類現在只是構建了基因草圖,可以想象,如果實現基因重組的話,基因工程無限制地使用會導致一些不可逆轉的后果,那樣就可能出現新的物種,爾后可能構成現代人類自然物種一個嶄新的但人類自身可能無法控制的生態環境。因為在自然環境下,每種物種都有天敵,天敵之間相互制約使得自然界的平衡不至于被打破。人為制造的東西,由于沒有天敵,很可能出現極度的繁殖,進而出現生態失衡,給原來天然物種帶來危險。

        5.社會控制力的缺失,為生命科技成果濫用提供了可能。作為新生事物的生命科技往往是在人們的觀望中誕生的,社會和政府以及相應的學術科研機構的約束都顯得滯后。加上部分科學家、企業,包括大眾媒介堅持技術無論點,技術至上主義過于甚囂塵上,生命科技的運用容易失去方向和控制。自從近代科學誕生以來,我們所面對的更多地是一個自然物的世界、甚至還有人類自身(現代醫學中的器官移植)都已成為科技利用的對象,而真正的自然、或者說本原性的存在卻隱而不顯。正如一位學者指出的一樣:科技的敞開越是透亮,自然的隱匿越是深沉。更進一步地說,不僅僅是技術,更重要的是西方特有的狹隘的科學思維,對于科學內在價值的剝離,構成了世界現代化的支柱。市場利益與科技獵奇心理導致了生命科技濫用的內在動因。因此,現代社會在道德、思想和機制上都缺乏一種對生命科技負面作用的制約體系和應對災難的準備,這本身就必然會產生生命倫理困惑,甚至是一種更可怕的災難。

        6.世界倫理一元與多元的矛盾。信息技術革命、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使得科學研究、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日益加強,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地區、民族倫理觀念的沖突。如:在對待人的生命優先價值上,一直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派是以施悲曼為代表,認為人的生命都是等價的,這種價值具有絕對性,神圣性、不容挑戰和質疑,人的生命在任何階段和情形下都應該得到維護和關照。因此反對墮胎以及宣布腦死病人為死亡等善意的對人的傷害。另一派則是以哈里斯等為代表,他們認為,人之所以在其他生物面前有優先權是因為人是有道德行為、道德意識的主體,是有自我意識的理性之人,因而認為只有具有理性之人才談得上擁有作為社會心理過程的一種結果的完全道義上的生命權利。同樣,對生命科技理解和運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看法是存在不同的。在對待克隆人、克隆器官,以及在器官移植等方面,東西方、不同的宗教文化地區也都會出現分歧。如在對待基因技術知識產權,美國就與許多國家都有爭議。因此,在21世紀初就有不少學者和國際倫理研究組織建議成立地區性倫理協調組織,溝通和協調一些倫理觀點,以便促進包括生物人體試驗在內的研究工作開展,近年來,這一領域的問題也日益得到各界的關注,或許這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之一。

        [本文為南充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基于生命倫理視閾,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研究》系列成果]

        參考文獻:

        1.南方周末.2002.3.21

        2.倪慧芳,劉次全.“基因與生殖干預中的倫理問題”.自然辯證法研究第15卷,1999(1)

        3.尤魯明.人民日報,2002.4.11

        4.劉學禮.生命科學的倫理困惑.2001

        5.上海三聯書店編著.上海支部生活編輯部、學技術的現在與未來:生命、農業.上海三聯書店出版,2001

        6.倪慧芳,劉次全.21世紀100個科學難題.“人類基因組研究中的社會學、倫理學和法律問題”.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7.張鳳蓮.人類沉思.濟南出版社,2000

        第7篇:科技倫理范文

        現代生物技術發展帶來的主要倫理問題

        1人的生命安全倫理問題

        這主要體現在轉基因食品的大量推廣上,目前轉基因食品在超市和廚房里占據了主導地位。轉基因生物體和轉基因食品是否會破壞食物中的營養成份、對人體是否有毒、是否會破壞抗體、是否會削弱免疫力等問題在科學上既無確證也無否證,但轉基因技術已經在廣泛應用推廣,對人類生命安全造成了潛在的危脅。國際消費者協會認為,轉基因食品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影響人體抵御病毒的能力,而且這種不良后果,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反應出來。一些實驗室通過對動物進行實證,發現其嚴峻的負作用已經顯現。

        2環境和生態安全倫理問題

        若那些經基因工程改造過的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流散到自然環境中,可能會對其他生物和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甚至產生出新的病原,對人類生命安全構成新的危害和威脅。同時,轉基因生物進入生態環境后,也會改變自然界的正常遺傳體系,進而破壞其生態平衡和進化秩序。

        3人的尊嚴和人體倫理問題

        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存在著侵犯人尊嚴的問題,特別是對人類胚胎干細胞的提取和利用,導致人的細胞、組織、器官、胚胎都可能成為試驗操縱的對象和商業獲利的手段,嚴重侵害人的尊嚴。基因組檢測和基因診斷等生物技術手段的應用,以及基因治療、輔助生殖技術、器官移植等治療手段也均在不同程度上侵犯了人體基本權利和尊嚴。

        4公正性和隱私權倫理問題

        當下,“借用子宮”、“借用”、“母親”、“試管嬰兒”等生物高技術現象已有發生,依賴現代生物技術孕育的生命體從一開始就存在生命變異風險,同時其基因隱私信息也可能暴露無遺,帶來的后果是社會歧視、畸形成長及不正常的倫理道德關系,其生存和發展的公正性和隱私權均受到了侵犯。

        發展現代生物技術的基本倫理原則

        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引發了諸多現實問題,從倫理屬性上來說均可歸屬于生命倫理范疇,其核心問題是“該”與“不該”發展、“應當如何”發展和“實際如何”發展等倫理問題,其基本倫理原則是尊重人、不傷害人、有益于人、公平對待人等倫理問題[4]。生命倫理學的出發點是“不傷害人”,落腳點是解決“應當如何”的問題,“應當如何”包含有“應當”可持續發展、“應當”公平發展、“應當”共有責任等倫理原則。只有在遵守這些倫理原則的基礎上,發展現代生物技術才能造福人類、有益人類,同時使現代生物技術規避安全問題,形成良性的可持續發展態勢。

        1不傷害原則

        現代生物技術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結果,其目的是為人類服務的,是滿足人類需要的實踐活動,應該是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絕不能因為眼前利益、經濟利益驅使和極少數人的需求而傷害整個人類。不傷害原則的倫理規范包括3方面:①不傷害人的生物屬性,即不傷害人的本原基因,不能對人的基因進行跨物種基因重組和提取重組;②不傷害人的社會屬性,現代生物技術揭示了生命的本質和奧秘,于是生命檢測技術、輔助生殖等技術也得到應用,人的隱私權、自受到侵犯,自然傷害到人的社會屬性;③不傷害人的生存和發展,這主要是指大量轉基因技術、酶工程等在食物上的應用可能使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不傷害原則是現代生物技術倫理的根本原則,是現代生物技術研究和推廣活動所必要的道德義務,包括“不應該造成、應該阻止、應該消除惡和傷害,應該盡力提升好”[5]。它可約束和調節研發主體的行為,把“不傷害人”作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準則。

        2可持續發展原則

        至今為止,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已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威脅,資源枯竭已是世界性難題。在這一背景下,現代生物技術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物種的研發和新型綠色能源的替代緩解了人類資源壓力。然而,現代生物技術緩解地球資源是有限的,甚至具有潛在破壞性。現代生物技術研發活動是一種人工技術,打破了物種之間的界限及生物進化中的自然秩序,跨越了物種之間的天然屏障,創造了新的生物體,重塑了自然界的生命,使自然生物鏈時刻處于復雜紊亂中,人的生存環境和整個地球生態系統處于重新融合和調節中,影響著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人類對其的主觀能動性要有所限制,在改造自然和人類自身的時候要進行理性選擇和倫理分析,不能脫離可持續原則創造新的生物體,不要偏離倫理道德關系改造生存環境。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發展現代生物技術,使技術的發展、人類的安全和自然的保護三者統一,才能達到人類發展的可持續性。

        3公平發展原則

        地球和自然環境是全人類的,共同公平地存在和發展才是一個良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公平發展原則包括3個層面:①人類代際公平發展,現代生物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一定要考慮到當代人的利益,也要考慮到后代人的利益,要兼顧到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絕不能因為眼下的生存發展壓力和商業利益的驅動而廣泛濫用現代生物技術,把潛在的危險和傷害留給后人;②人類與其他生物群種的公平性,人類應與其他生物群種和諧相處,保護地球上所有的物種就是保護自身的生存環境,不能破壞生物鏈和生物的多樣性,人類只有與其他物種在生態系統中公平的生存和進化,才能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③不同國家與地區公平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是世界各國共同的任務,世界各國和地區有可能為了自己的發展而傷害了他國的環境,這種做法顯然違背了人類的公平和倫理道德,世界各國家或地區所實施的現代生物技術應以全球整體利益和共同發展為前提,互相間加強合作,共同應對生物技術引發的災難性事件。

        第8篇:科技倫理范文

        [關鍵詞] 科技發展 倫理道德 相互關系

        一、科技行為與倫理道德之間的雙重影響

        (一)科技行為對倫理道德的雙重影響

        科技行為對倫理道德的正面影響: 首先,科學技術及其發展會對倫理道德及其發展產生直接的正面影響。科學技術發展創新的過程,也就是人們對于自然、社會和人本身以及它們之間關系認識的不斷加深過程。隨著人們對這些事物及其關系認識的不斷深入,對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的理解會越來越深刻,有關知識會不斷豐富,而那些過時、束縛人們思想倫理道德思想就會被其所更替。其次,科學技術及其發展會對倫理道德及其發展產生間接的正面影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對生產力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有了這些物質基礎的保證,人們的精神生活也會不斷升級人們的道德水平也隨之得到提高。在充分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有了更多的時間享受精神生活,可以參與更多的健康向上的活動,以提高自身的素養,這就有利于整個民族和整個人類的文化知識和道德水平的提高。這些間接體現了科學技術對倫理道德的正面影響。

        科技行為對倫理道德的負面影響:首先,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拜金享樂主義等現代腐朽思想也相伴而來,侵蝕著人們的思想。這些腐朽思想躺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溫床上,水平不斷提升,花樣不斷更新,危害也越來越大。其次,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給整個世界帶來的種種問題,如環境污染、軍備競賽等等引起并增加了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紛爭。再次,科技的發展和進步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財富分配不均,貧富懸殊、兩極分化都會加深國家之間、地區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任其發展下去會動搖人們的道德信念,影響到倫理道德作用的發揮。

        (二)倫理道德對科技的雙重影響

        倫理道德對科技的正面影響:首先,道德是調節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之間的倫理關系的行為原則、規范的總和。道德是社會存在的基礎,正因此才有了科學技術發展的可能。這種基礎性作用主要表現在:倫理道德是通過規范、引導人的行為起作用的。其次,和諧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人產生一種愉悅的心情,會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科技創新活動中去,這種和諧關系的產生就是倫理道德作用的結果,因此,倫理道德可以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支持著人們的科技創新活動。再次,在現代社會,科技進步、創新的實現已不僅僅是某一個人所能完成的,它往往需要幾個、幾十個、幾百個乃至更多人的共同合作,它已成為一個由許許多多的人的共同投入、參與的系統工程。對于這樣有眾多人參與的復雜活動,沒有一定的道德倫理的規范作用是不可想象的。不管參與其中的人意識還是沒意識到,但他們在共同的工作中其實都受著一定的道德規范的制約,并將各個的分力聚合為統一的合力,最終實現科技的創新與進步。

        倫理道德對科技的負面影響:倫理道德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倫理道德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腐朽、不合時宜的倫理道德思想,或者是由于歷史的發展,有些道德規范已顯得過時,這些倫理道德思想的存在會禁錮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對人們的科技創新活動產生阻礙作用,影響到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就像在歐洲的中世紀,宗教思想所宣揚的精神嚴重禁錮了當時科學的發展。此外,有些對于社會生活的其它方面能起很好調節作用的道德規范,運用到科技活動中來,卻未見其效,或者是過于依賴它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

        二、科技與倫理道德之間關系的歷史考察

        科技和道德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這是個古老的問題。在歷史上有許多不同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1、科學技術和社會道德是等同的

        這種觀點認為,科技和道德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兩個地位相當、互相等同的概念。擁有知識越多的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其道德水平就越高尚。哪個國家科技越發達,哪個國家的公民道德水準就越高。實際上,上述觀點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技與道德的一致性,由于時代的局限性,他們所理解的“知識”或“科學”學并不是純粹的自然知識,而且他們把知識與道德完全等同亦具有片面性。

        2、科學技術與社會道德是互相對立的兩個命題

        這種觀點認為,科學技術是有害的只會給人帶來壞處與災難,科學技術越發達,人的道德就越墮落,二者是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水火不容的關系。例如,18世紀的盧梭就把社會的一切惡習產生的根源和資本主義社會越來越嚴重的道德問題歸罪于科技的發展。他曾說:“科學的文藝日益進步,可是人類卻變得越來越壞了”。隨著科學與藝術的完善,我們的靈魂腐化了,美德消滅了。科學技術確實對道德產生了很多負面的影響,但認為科學技術只會使人的道德淪喪與墮落是偏激的觀點。

        3、科學技術與社會道德是毫不相干的

        它們有各自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與各自的作用,屬于不同的領域和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著名的實證主義哲學家卡爾納就認為,科學技術研究的是關于真偽的判斷與人的感情無關。而道德是關于人的善惡的判斷,沒有真理與謬誤的區別。有些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只管去追求知識與學術的進步而認為不必受“人道”與“良心”的限制,結果使本來目的是為人類帶采幸福的科學技術變成了給人類帶來災難的工具,這顯然違背了科學技術的本質屬性,是科學家及人類社會的悲哀。

        4、科學技術與社會道德是辯證統一的

        這種觀點認為,科技與道德作為兩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雖然具有一定的差別如科學的目標是求真,是人類反映客觀世界規律性的知識體系,具有認知的功能而道德的目標是求善,作為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則具有約束的功能。但是,二者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而是處于一種廣泛而深刻的聯系之中。也就是說,科技與道德只有共同的價值內涵。從科學的本質上來說,真與善是統一的。

        三、科技與倫理道德的雙向作用

        (一)科學技術對倫理道德的促進作用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巨大福音的同時,也引發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沖突。而倫理道德作為調節人們行為的規范,科學技術作為人類社會活動以及成果的一部分,必然和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互相聯系。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需要倫理道德的正確引導,科技成果的具體運用需要倫理道德規范,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也需要倫理道德的調節加以消除和緩解。科學技術作為人類的一種特有的實踐活動,本身需要道德規范,所以我認為科學技術發展特別是高科技的發展孕育和促進與此相適應的社會倫理道德觀念的產生,即科技倫理道德。科技倫理道德本身就是人類社會倫理道德的一個成份,不言而喻它直接影響整個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

        (二)倫理道德對科學技術的規范作用

        倫理道德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規范作用。首先,倫理道德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成果的運用起著正確的指導和規范作用。科學技術究竟向何處發展,如何造福于人類,這不是由科學技術本身所能決定的,而必須借助于倫理道德的力量。根據倫理道德中的求善,通過道德評價和價值判斷,指導科技人員對其科學技術行為作出道德選擇,從而使科學技術朝著造福人類和不毀壞人類的道德評價系統的方向發展。其次,倫理道德不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直接動因或動力,但是在一定時代的適宜的倫理道德氛圍下指導和規范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一定時代的先進的倫理道德的氛圍是一定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的輿論環境,這個輿論環境正是積極健康的倫理道德規范力,無時不刻的規范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工作者在社會和科技共同體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并因現代科技舉足輕重的社會地位而成為社會精英。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條件參與影響政治、經濟、工業、社會的決策,在科技應用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發言權。同時,科技研發和應用的資金贊助者和投資者,在科技研發和運用中也起的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倫理規范,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只有使得科技工作者在思想上意識到倫理道德的規范作用才能將科學技術產生的危害降到最低點。

        參考文獻:

        [1]姜汝真.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闡釋與現代價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2]余謀昌?高科技挑戰道德[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0.

        [3]現代人的焦慮和希望[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1995.

        [4]華勒斯坦.開放社會科學[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1997.

        [5]馬智.科技倫理問題研究述評[J].教學與研究.2002,(7).86.

        第9篇:科技倫理范文

            

        在“敬天時、法地利”的前提下,賈思瓣還提倡“順自然”與“駱馬首”相結合的農業科技思想,強調既要因時因地安排農業生產,又要巧用心機,了解物性,把握住動植物的生長規律,運用人類智慧與自然規律相結合的運作方式,幫助農作物和牲畜生長、繁衍。而這種農業科技倫理思想具體表現為“循物之性”,即認識動植農作物的品種屬性、生長習性以及發育規律,把握住生態系統內植物與植物之間、動物與動物之間、植物與動物之間相生相克的關系,利用這種“物性”來實現農業發展和生態保護協同推進。    

        首先是植物與植物方面,賈思瓣說“槐子熟時,多收,孽取,數曝,勿令蟲生。五月夏至前十余日,以水浸之,如浸麻子法也。……好雨種麻時,和麻子撒之。……麻熟劉去,獨留槐。槐既細長,不能自立,根別豎木,以繩攔之。……明年廝地令熟,還于槐下種麻。脅槐令長。三年正月,移而植之,亭亭條直。”(《要術·種槐、柳、揪、梓、梧、柞第五十》)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就是利用大麻和槐苗之間的競爭關系而威脅槐樹的成長,減少人為的過多干涉,最后實現槐樹的挺拔通直,茁壯成長。    

        在植物與動物方面,賈思瓣強調“凡五谷地畔近道者,多為六畜所犯,宜種胡麻、麻子以遮之。胡麻六畜不食;麻子督,則科大。收此二實,足供美燭之費也。”(《要術·種麻子第九》)把芝麻或雌麻種在道路旁,利用牲畜不吃芝麻的習性保護了土地內的其它農作物,同時因為雌麻被啃后會長出更多的側枝,進而長成“大科叢”(注疏者繆啟愉語:種雌麻收子,要求分枝多以做火“燭”)。    

        在動物與動物方面,賈思瓣在書中提到“朱公曰:..…求懷子鯉魚……至四月內一神守,六月內二神守,八月內三神守。神守者,鱉也。所以內鱉者,魚滿三百六十,則蛟龍為之長,而將魚飛去,內鱉則魚不復去。……所以養鯉者。鯉不相食,又易長也。”(《要術·養魚第六十一》)他認為飼養鯉魚既要掌握鯉魚淺水環洲而游,亦可深水棲息的習性,也要恰當地處理好魚鱉的互生關系,在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基礎上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生產。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内自拍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综合在线精品专区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的视频 | 日日橹狠爱欧美视频国产 | 亚洲伦中文字幕另类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