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自媒體時代的困惑范文

        自媒體時代的困惑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媒體時代的困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自媒體時代的困惑

        第1篇:自媒體時代的困惑范文

        關鍵詞 自媒體;新聞;傳播;互播;轉變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58-0076-03

        互聯網在21世紀的普及率發展到了空前的程度,也使得全球構建了一個可信息共享的公共平臺,因此也催生了除報紙、電臺、電視的第四媒體形式,并且借助了現代Web2.0技術再一次帶來了新媒體改革的浪潮。而這種媒體形式通過微博、微信、博客等公眾平臺,使得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采訪者和傳播者,因此也將這一形式命名為“自媒體”。

        1自媒體模式的產生和發展歷史

        自媒體的概念最早時于2002年提出,國外學者將其稱為“媒體3.0”,其中媒體1.0指的是傳統媒體形式,而2.o則指的是新型媒體形式,也就是借助于衛星實現的全球新聞信息收發和播放的形式.而第一個對自媒體的定義進行詳細解釋的時間是在2003年7月,由美國新聞學會提出,其認為自媒體就是經由普通的民眾借助數字化、網絡化以及全球信息體系,對各種新聞事件進行采訪、傳播、評論等,借以反映普通民眾對于現代新聞事件的真實看法和客觀報道。

        現代自媒體形式的主要媒介是微博、微信朋友圈、貼吧論壇、博客等社交網絡平臺,其中以美國的MSN應用最早,其不僅可以實現實時在線聊天,而且還能夠互相收發文件。早在1995年時美國就推出了MSN,當時這款社交軟件迅速風靡全美,并且在歐洲和東南亞地區快速發展。其后一年由以色列幾個年輕人共同開發了“ICQ”軟件,而這一軟件也是我國QQ社交軟件的主要研發基礎。但MSN、QQ等聊天軟件也僅僅代表著人類即時通訊時代的到來,真正標志著自媒體時代到來的是博客。博客最早是程序員利用互聯網超鏈接的形式記錄自己日常的代碼編寫心得,內容也大多是關于專業知識互動和生活體會,之后才逐漸由各大微博網站將其建立成為一個個簡單的日志鏈接,從而形成了博客風潮。根據我國互聯網數據統計顯示,在2007年底時我國擁有博客作者數量為4700萬人左右,到了2008年時就增長到了8000萬,在2010年中旬達到了1億人,而截至2014年底我國博客用戶數量達到了1.9億人,占網民總人數的1/3。之所以博客的增長幅度在不斷降低是由于微博的出現,這種博客形式更加簡單,受到了更多明星的關注,也使得更多人在微博上對明星進行圍觀,漸漸地人們開始從簡單的圍觀變成了參與者,并由微博真正地實現了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根據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中旬我國微博用戶數量就已經達到了2.04億人。

        此后人們越來越重視博客、微博以及論壇上新聞的自發,并且逐漸衍生出了公民新聞網站的形式,進而使自媒體模式更加成熟。所謂的公民新聞主要指的是公民共享的新聞信息,普通民眾通過非專業渠道和手段對各類新聞進行報道和傳播,這種形式使得新聞進一步實現了平民化和公眾化,并衍生出了“自產自銷”渠道。國外的自媒體公民新聞網站最早成立于2000年,是由韓國記者創建的“Oh my news”,我國的公民新聞形式始于2006年,創建為“”,也就是直播中國欄目,其鼓勵群眾拿起自己的照相機和手機,采用現金鼓勵的方式讓群眾記錄生活當中發生的各類新聞。而隨著現代智能手機和微信公眾平臺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不自覺地開始充當新聞“記者”的工作,利用手機對發生的各類新聞進行拍攝,并通過微信朋友圈的方式在網絡當中,并且提出自己的觀點,這種形式能夠在網絡上迅速帶動更多的人進行參與,也真正實現了我國自媒體時代的轉變和進步。但需要注意的是,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于傳統媒體既有挑戰,也有幫助,同時該媒體形式本身就具有兩面性,如果運用不好,很容易導致嚴重的社會影響,因此對于我國自媒體的轉變應該繼續深化研究,并由傳統媒體進行正確的引導。

        2新聞媒體從傳播到互播轉變的優勢所在

        從自媒體誕生到發展至今,其傳播方式與傳統媒體之間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傳統媒體是以傳播新聞的方式為主,而自媒體則是以交叉互播為主要方式,而從傳播到互播的轉變也稱為“自媒體時代”的重要標志。

        2.1理念的平等性

        有部分學者將自媒體形容為“草根媒體”,因為其公眾化、平民化以及自主化的特征非常明顯,在傳播過程中主要體現的就是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平等和資源共享。其中最早的自媒體民眾新聞網站“Oh my news”的核心經營理念就是每個民眾都是新聞記者。

        自媒體在現展當中發源于民眾、立足于民眾,更加關注于民生新聞,也使得該新聞媒體模式逐漸成為了現代社會輿論的重要導向。同時現代很多傳統媒體記者也開始利用自媒體平臺來尋找新聞線索,尤其是以報紙、電臺等為首的舊時新聞媒體,其更傾向于利用微博、微信平臺對信息源進行采訪。并且現代國內很多的微博、微信當中也開始設置新聞入口,分享功能可以提升公民新聞在網絡當中的傳播速度,例如,騰訊微博、新浪微博當中均有新聞分享功能。同時,我國各省市級政府也開始開通自己的官方微博,并利用實名認證的方式注冊超過千余個政府微博,借以利用該平臺對民生新聞進行,也成為了民意表達的主要場所?,F代的政府微博當中很多信息也開始有自媒體的影響,而且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必將會繼續擴大其影響力。

        2.2價值的同向性

        新聞傳播的價值是其傳播主體的核心需求,而傳播的主體也就是媒體,在對新聞進行傳播時媒體一般會根據自己的意志對新聞內容進行取舍,所有的新聞均需要進過這道“過濾”工序后才能夠傳達到客體(即是新聞受眾)當中,而新聞客體也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對新聞內容進行選擇性接受。但自媒體當中新聞傳播卻明顯不同,其轉播主體和客體本身就是一個群體,因此其客體和主體之間的價值取向就能夠等同。這種價值取向的相同性也就使得新聞能夠更加符合受眾的需求和喜好,而傳統媒體的新聞信息進過層層“過濾”后,其不僅增加了采訪記者對于新聞的主觀看法,也帶入了媒體的引導,因此自媒體互播方式更加能夠吸引普通群眾。

        2.3網狀傳播模式

        新聞信息的來源決定了它的傳播模式,傳統的新聞媒體優勢在于其對于新聞事件的采訪、報道、傳播等均具有絕對的話語權,而自媒體則將這種絕對性打破,將話語權分散到了民眾當中。每一名普通的民眾均可以利用攝像器材和網絡對新聞進行圖文并茂的報道,而新聞的接受者也可以利用“轉發”的方式將新聞信息發送到下一個受眾手中,這使得采訪者與新聞受眾的界限開始模糊。由此可見,自媒體的傳播方式并不是一點對多點的“扇狀”形式,而是多點對多點的“網狀”形式。另外,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也使得各類數據載體之間的信息傳輸沒有任何障礙,例如民眾可以將微博上的新聞直接“復制”到QQ或微信上。

        2.4信息傳播的高時效性

        時效性是新聞信息傳播的核心動力,傳統媒體新聞所需要遵守的規則較多,不僅需要對新聞題材、內容等進行篩選,對于編輯后的新聞內容也要經過層層修改后才能夠,也就導致新聞的時效性受到影響。而自媒體下的新聞準入條件基本沒有,也不需要專業的媒體機構對其進行篩選,新聞的生產和傳播無法律約束性,任何人均可以利用合法的途徑傳播合法的新聞內容,也使得新聞時效性大幅度提升。

        3新聞媒體從傳播到互播轉變的缺點所在

        我國的自媒體受眾數量達到了6億以上,這種新形式也使得傳統媒體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但是在自媒體演變和發展的過程中,其自身的缺點也日益凸顯。

        3.1真實性質疑

        早在自媒體概念提出時,其理論創造者就指出了這種新聞模式也具有極大的社會道德問題,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新聞信息的真實性。自媒體當中新聞的制造者本身沒有任何“準入標準”,民眾在接受和傳播新聞時無法判斷第一個新聞生產者是誰,其個人道德品質如何,加之現代網絡水軍的泛濫,進一步加劇了虛假新聞的傳播范圍,錯誤的引導民眾的視線。因此,準入標準的降低或消失也使得新聞的真實性受到了巨大的_擊。

        再者自媒體新聞報道時無需專業媒體對其進行審核和監管,使得新聞的真實性沒有任何約束基礎,很多自媒體參與者新聞信息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多的“點擊率”,其對于新聞信息的真實性根本不考慮,也導致了自媒體新聞信用度的逐漸喪失。加之自媒體傳播速度較快、范圍較廣,也使得很多無辜的民眾成為了謠言的傳播者。同時現代社會矛盾仍無法完全去除,很多民眾的跟風、熱血等行為也使得新聞報道失去了責任性,導致自媒體新聞的權威性進一步喪失。

        3.2公信力下降

        媒體自身的公信力也是媒體發展的主要動力,是衡量該媒體新聞信息的主要影響因素。導致自媒體新聞信息公信力下降的原因除了其真實性質疑外,即使該新聞信息為真實的,受眾群體也無法對其進行確認,導致群眾的懷疑心態更勝。

        同時,新聞信息的低俗性取向也使得自媒體的公信力大幅下降。很多自媒體為了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進而迎合部分人低俗的興趣追求,在新聞信息當中加入了失實的惡搞和低俗內容,有的不惜借助隱私炒作、惡搞、獨特但惡趣味的行為來換取點擊率,從而使民眾對于自媒體的信任感逐漸降低。而傳播者的信任度是與新聞傳播效率呈正比,近幾年當中自媒體已經成為了炒作類新聞的重災區之一,甚至還會發生故意詆毀、侮辱他人的行為,加之自媒體對于新聞效應的發達作用,也進一步對自媒體公信力造成影響。雖然現代微博、微信均推行了實名制管理,但仍未達到完全普及的程度,仍需要不斷擴大這一制度的影響力。

        3.3選擇困惑

        傳統的新聞媒體對于新聞信息具有專業的篩選和過濾能力,并且由專職機構進行把控,因此對于新聞的定位非常明確。而自媒體當中涉及的新聞信息種類較多,信息量也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在大量的數據處理當中個體對于符合自己喜好的信息選擇能力非常低,常常會表現出困惑感。因此,現代自媒體數據信息量的巨大性和多樣性本身也導致了受眾的困惑,影響了自媒體的發展。對于媒體的發展而言,海量的信息很可能成為垃圾和虛假信息的主要來源,在篩選過程中需要浪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也容易產生自媒體受網絡輿論的引導,失去了自身對于新聞事件的判斷能力。因此,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上多道程序的把關雖然導致新聞時效性嚴重下降,但是其對于信息的處理效率卻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層層的篩選也能夠提升受眾對于新聞選擇的準確性,保證在短時間內就能夠使受眾找到自己的目標新聞,提升了新聞生產的效率。

        第2篇:自媒體時代的困惑范文

        不可否認,當下的中年人、年輕人正在漸漸遠離紙媒,去擁抱新媒體,將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搬入虛擬的互聯網社區。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數字閱讀在閱讀量上正在逐步擠占對傳統紙質讀物閱讀的機會,18~70周歲國民電子書閱讀率為16.8%,電子報和電子期刊的閱讀率分別為8.2%和5.9%。

        讀者在縮減,市場在下滑,渠道在分化,傳統紙媒真的沒救了?數字革命真的沒有給紙媒一點機會?

        謹慎的樂觀和興奮的困惑

        早在2005年,《京華時報》社長吳海民就提出紙媒“冬天論”,并提出這樣的觀點:“互聯網的崛起對報紙來說,確實是一個越來越強大的對手,但它并不是報紙的敵人,報紙和互聯網的合作融合才是未來的趨勢。報紙與網絡的競爭,不僅是新媒體與舊媒體的競爭、新技術與老技術的競爭,也是小資本與大資本的競爭、舊體制與新體制的競爭?!雹?/p>

        紙媒的市場表現,應驗了吳海民的觀點,面對新形勢,紙媒開始了一場自我救贖的過程,盡管對互聯網愛恨交加,但依然還要擁抱互聯網。而在這樣的過程中,紙媒的勝算能有幾何?最為關鍵的是,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紙媒規模經濟效應,讓一切變得可能起來。諸多報社紛紛推出手機報、數字報等,但這些還都沒有看到市場盈利的希望,依然徜徉在紙媒傳統盈利模式之上。

        對此,《中國周刊》總編輯朱學東認為,“雖然新媒體沖擊越來越大,但傳統紙媒尤其雜志在可以預見的時空里,其商業模式雖然會遭到沖擊,但并不會被摧毀,甚至還有一定的增長空間?!碑斚聼o論數字報、電子雜志等,抑或全媒體形態,都沒有跳出傳統紙媒的盈利模式——發行與廣告。

        面對新媒體的來勢洶洶,傳統媒體人好像陷入了很興奮的困惑。一方面數字技術給紙媒帶來更多的載體和空間;另一方面,紙媒與新媒體究竟如何融合發展,才能實現更多的市場利潤?“報業進入漫長的‘嚴冬’還是依然有其樂融融的‘春天’?傳統媒體轉型中如何選擇正確的路徑?新媒體是紙媒的救世主還是加快紙媒的消亡?贊同的、質疑的、反對的,多元的看法和觀點不絕于耳”。③

        其實,自紙媒對互聯網的市場蠶食開始覺醒以來,一直以一種矛盾的狀態探索屬于自己的網絡發展空間,有聲報紙、PDF版、報紙二維碼、手機報等數字報紙形態,紛紛試水市場。但每一種數字形態的報紙,由于內容和渠道的倉促,加之沒有對終端讀者閱讀習慣更多的研究,并沒有形成穩定的市場和好的盈利模式,有些甚至是階段性的存在,如有聲報紙等。從現在看,手機報還具備一定的生長空間,但這依然需要很好的內容和載體呈現。不管紙媒怎樣嘗試新媒體,“報業好像在試圖逃離一個同質競爭的時代,又很快陷入另一個同質競爭的陷阱”。而在內容和載體的相互聯系上,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融合點,沒有更好地研究與受眾、廣告商之間的新型關系,以及由此帶來的市場變化和內容推送方式的改變。

        盡管近幾年許多媒體投入大量資金在各種新媒體領域,但更多的還是在探索嘗試,因為傳統媒體人總有一種擔心,“面對激烈的新媒體競爭,如果不嘗試創新,媒體收益將會隨受眾的流失而減少”。數字時代,紙媒如何轉變原有商業模式?如何創造更多的讀者需求?畢竟數字時代的難題,不是技術,而是內容的生產方式和推送方式。

        當紙媒遭遇iPad

        張朝陽曾說,在未來的互聯網業務競爭中,終端非常重要。伴隨以iPad為代表的平板電腦漸趨普及,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iPad終端消費者隊伍不斷壯大,創造了一個頗具市場潛力的渠道。默多克認為,“報業形態將來可能越來越多地由傳統紙媒向平板電腦裝置過渡,因為后者可以節省紙張、印刷和運輸等成本,從經濟角度看更有優勢。”④

        于是,2011年2月,新聞集團創辦了一份只在平板電腦上發行的電子報《日報》(The Daily),目標讀者鎖定為“一個受過良好教育、久經世故卻不看全國性日報,不看電視新聞的階層”。這份新型報紙,內容上并沒有脫離紙媒的窠臼,由于省掉紙張、印刷和物流等費用,《日報》價格相當低廉,每周只需99美分,默多克還計劃將《日報》在更多品牌平板電腦上應用,以爭奪印刷物的讀者。

        對于《日報》,很多人認為這是紙媒的大救星,因為它找到了網絡如何拯救報紙的途徑,iPad真的能像新聞紙那樣,重現傳統紙媒曾經的輝煌嗎?在默多克眼里,“iPad挽救了紙媒,并且油墨、紙張以及運輸成本的消耗將大大降低甚至于不再有這樣的成本支出,而且iPad本身并沒有破壞傳統報業,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已。”因此,默多克相信報紙將在21世紀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但默多克也許能夠想到,坐擁iPad渠道的蘋果公司,有近乎壟斷的市場權利,對所有經由蘋果商店發生的內容交易,蘋果公司收入交易額的30%,還要加上40%報紙廣告收益,如果算上這樣的費率收取,iPad報紙的贏利又能有幾何?

        媒體人范以錦認為,“報紙重點在報,而不在紙,紙是媒介而已,如果不堅持內容的精神價值,不要說是iPad,再先進的科技也無法阻擋某些媒體的衰退,該消失的一樣會繼續消失。”⑤《外灘畫報》的王曉光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雖然通過iPad技術手段能加快信息更新速度,但對用戶而言,這些即時信息應該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或者其他多元化手段獲取,《日報》的信息可替代性較強?!雹?/p>

        其實,《日報》雖然創造了嶄新的發行方式,但從其市場經營來看,依然沒有脫離傳統紙媒的“發行+廣告”的市場盈利模式。而且,《日報》觸碰了網絡免費閱讀的常態,需要用戶付費才能夠進行網上閱讀,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用戶接納的過程,更需要《日報》 拿出更多的精彩內容,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內容來吸引讀者,但從目前看,《日報》并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在內容的生產上,還沒有超越傳統紙媒的方式,猶如創新工場創始合伙人汪華描述的那樣:“一夜間所有紙媒都視iPad為救世主,它們轉向iPad的時候,還是秉持著精英或編輯的內容路線,自上而下傳播,訂閱廣告商業模式、孤島的使用體驗、話語權的把控,原封不動老一套拷貝。iPad的誤導讓他們不思改變,丟失變革機會?!雹?/p>

        筆者希望汪華的觀點能夠給當前紙媒數字化提供一個全新的思考視角,來應對未來真正的數字化挑戰,也能夠更好地認清把握數字化信息傳播的特點和市場模式?!督洕鷮W人》就曾發表評論說,“雖然平板電腦可能有助于一些強勢媒體變得更強,那些推出暢銷新聞產品的媒體可能會享受到數字革命之利,但對在困境中掙扎的不少媒體來說,單靠某種新裝置無法讓它們起死回生?!雹?/p>

        全媒體模式的困惑

        提及媒體的數字化,不能不提及當下比較流行的全媒體模式。這種模式被賦予挽救傳統媒體的歷史重任。目前更多的報業集團,紛紛把全媒體模式的建設列為未來的發展方向。究竟什么是全媒體?“全媒體是在具備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各種媒體表現手段的基礎上,進行不同媒介形態(紙媒、電視媒體、廣播媒體、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之間的融合,產生質變后形成的新的傳播形態。”⑨當然,對全媒體不同的定義,也就會有不同的理解方式,筆者綜合大家的觀點,首先,全媒體是一個內容生產平臺,一個共享的信息平臺和平臺;其次,全媒體也是一種全新的經營模式,意味著傳媒經濟規模的擴大。

        對于全媒體模式,是否能夠引領傳統媒體走向數字化時代,《新媒體拯救報業?》一書作者陳國權指出,“這股瘋狂的全媒體熱,是中國傳媒界面對新媒體的挑戰和拯救報業的機遇誘惑陷入的一個集體迷思,它完全無視不同媒體機構的差異,無視不同媒體形態的特殊性,無視傳媒競爭的細分和集中原則。”⑩陳國權并不看好全媒體模式,那作為媒體的管理者又是怎么看待全媒體模式的呢?

        《南方周末》報系執行總編輯向熹分析了《南方周末》“全媒體藍圖”的三個指向:“其一不做全媒體,而做全媒體的內容提供商;其二不做媒介形態上的‘全’,而做空間上的‘全’、內容形態上的‘全’、影響力上的‘全’;其三不以經營能力,而是以內容生產能力與品牌影響力為途徑走向‘全’?!雹献鳛槿襟w試點的煙臺日報傳媒集團,其社長鄭強認為,“全媒體主要是依據傳播途徑和傳播介質而言,是媒體形態的一種復合,它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手機、戶外視頻、電子紙移動報等。”

        看來,全媒體依然沒有離開內容生存和信息推送兩個方面,而我們更為關心的是,全媒體如何實現市場經營上的聚變提升,這也是全媒體模式的核心。因為從當前來看,新媒體依然沒有很好的商業模式,如何摸索全媒體的商業模式?

        第一財經對新媒體的客戶端應用,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全媒體形態的市場格局,其副總編輯楊宇東非常謹慎地認為:“第一財經新媒體移動客戶端將經歷傳統媒體的助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并駕齊驅和新媒體成為廣告與市場活動的主要貢獻者三個發展階段,第一財經新媒體移動客戶端要形成良好的經營模式并擔綱主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雹?/p>

        數字時代,新媒體炙手可熱,但我們都不能否認一個事實,為什么新媒體的高流量沒能夠帶來高收入?也許這是數字媒體的整體困惑,是全媒體模式的運營困惑。如果哪一天這樣的困惑消失了,數字新媒體的春天也就來了。

        最新的《美國新媒體產業發展研究報告》指出,“傳統新聞媒體過渡到數字媒體時要完成一個棘手的成本轉換——削減開支并提高網絡收入,同時還得盡量避免損害其賴以生存的印刷版廣告業務。”由此,我們反觀當下傳媒集團的全媒體模式,依然繞不開成本轉換的難題,因為如何提高網絡收入,始終是一個沒有破題的難題,更多的還是依賴傳統紙媒的廣告收入來支付網絡費用。在信息滿天飛的今天,全媒體不同形態間的信息,能在多大的共融度上,來維護傳統紙媒不受侵蝕,這也是一個難題。

        學者張立偉的觀點,非常值得我們思考。他在《五年數字化轉型反思》一文中引用經濟學家樊綱的觀點,“發展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是‘適當的技術’,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并不是技術越‘高新’越好,‘適當的技術’就是在一定發展階段的一定成本條件下使企業能夠贏利而不是使其虧損的技術。”⒀進而,他認為,“當下媒介融合尤其是全媒體模式,是一種數字化崇拜,傳統媒體‘要適當數字化,不要最大數字化’,最大數字化是在加速紙媒死亡,從而要對報業數字化轉型給出操作性定義,即‘適當數字化’,并把數字化放入報業兼顧的今天和明天的整體戰略?!?/p>

        的確,“適當數字化”不僅是一種操作概念,更是一種思維理念,如向熹對全媒體形態的理解。對當下紙媒的數字化轉型,無疑提供一個很好的思維借鑒。對于新媒體的發展,無論在渠道、載體方面,還是在內容、讀者方面,都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對于全媒體而言,我們并不能賦予其挽救紙媒的重任,最為核心的就是不同媒介如何有效融合,而不產生負能量,建立更為有效的商業模式,實現不同媒介間的相互支持,真正實現高流量帶來高收入的市場局面。

        注釋:

        ①《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美國新媒體發展展望》,騰訊網,2012-03-30

        ②吳海民:《“冬天”里我們能做什么?》,人民網,2006-02-15

        ③范以錦:《新媒體拯救報業?》一書序言,《中國報業》,2012年第3期

        ④⑤⑧袁端端 范以錦:《“iPad狂歡”之后的理性思考》,《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3月15日

        ⑥《iPad時代,紙媒路在何方》,中國包裝印刷機械網,2012-08-22

        ⑦《再好的工具也成不了救世主》,創新工場創始合伙人汪華微博

        ⑨《什么是全媒體》,《中國記者》,2010年第3期

        ⑩陳國權:《全媒體拯救報業?》,南方日報出版社,2012年版

        ⑾《南方周末的“全媒體”設想》,《南方傳媒研究》,2011年12期

        ⑿《第一財經新媒體移動終端的實踐與思考》,《中國記者》,2012年6月

        第3篇:自媒體時代的困惑范文

        妖術,攝影

        “要之,照相似乎是妖術?!璖城人卻似乎不甚愛照相,因為精神要被照去的……”

        ―魯迅《論照相之類》

        魯迅辛辣地描述反映出上世紀初攝影術在中國剛剛開始普及時的尷尬境遇。所謂“妖術”,是與巫術相對,為旁門左道用來欺人惑眾的邪術;而所謂攝影,又是這樣一種包含著雙重悖論的玩意兒:它可以永久地保留下剎那間消失的事物。類似于在魯迅筆下S城的中國人,正逢啟蒙之處,依然恪信氣血精元之類的玄奇蠱事,對于理解攝影術這類以圖像來認知世界的新鮮方式,心目中當然存有疑慮。而這些疑慮并不是區域性的,早在攝影術產生之時,歐洲的老學究們也在顧慮重重。1843年,攝影術剛剛開始流傳,飽受爭議的機械唯物主義者費爾巴哈(Feuerbach)在他著名的《基督教的實質》(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前言中,對他“身處的時代”表達了這樣的困惑:重圖像甚于事物,重復制品甚于原作,重表現甚于事實,重現象甚于存在。緊接著,馬克思在對他的批判基礎上,進一步做出預言,在生產過盛的商品拜物教階段,無所不及的圖像將左右著我們對現實的要求。這就是影像化的世界,將我們“精神”照去的現實。在今天的現實環境中,手機攝影的出現,無疑是最重要的僭越環節。如果S城的人或者費爾巴哈活到今天,該會作何感慨呢?

        不過,啟蒙之后人類已經習慣于通過某一種發明來定義某一時代的社會變化,同時接受在變化的現實中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符號世界:譬如對于攝影術,電視和鋼鐵構建起影像的20世紀。在這個過程中,某些概念得以重新定義:譬如照相機的出現,激活了在中世紀后被鐘表所消滅的“永恒”觀念。網絡和數字化媒體的興起,又將狀況重啟,手機和照相機的結合是否意味著某種混沌來臨的征兆?遙感術與攝影術的復合體,一邊將遠處的時空把控,一邊將眼前的現實抓取,手機攝影無疑扮演的是一個超自然的“妖術師”角色。

        明末的擬話本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中對“妖術”有如此評斷:“那學了與民間祛妖除害的,便是正法;若是去為非作歹的,只得叫邪術?!碧热羧鏢城的人以“妖術”去理解攝影,作為一種為現代人所用的巫技法術是否也具備兩面性。照相機―一種中性的技術裝置―捕捉了時間,使之為人所用,從而也改造了人的時間觀念。在這一過程中,它也改造著人對于自身的認識。顯然,無論是繪畫、雕塑還是建筑,都無法像現代攝影這樣迅捷而精確地將現實和自然的片段截取。當我們在影像生活中享受著空間延伸或聚攏,同時,也面臨到對于時間混淆或飛逝的時代恐慌。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攝影的“妖術”,很容易使人變得好奇心強烈而又優柔躊躇。手機的攝影更顯得神通,一方面,靈巧的鏡頭更容易凸顯出事物的存在;另一方面,技術操作的簡化極大限度地引發出人的窺癖、獵奇心理和收藏欲望。

        新器官,手機

        所謂器官,是由不同細胞組成,可以用來完成某些特定功能的生物體結構組織。所謂手機,是由人工制造,附加在人體之外可以延展感知交流限度的智能機器。

        在照相機不斷捕捉又不斷加速人類時間的過程中,另一種技術裝置的發明和演進,正在改造人的空間認知,這就是電話。而移動電話―手機―作為近半個世紀實用主義發展的重要產物,更是一個終端性的發明。在工具理性的衍伸下,如今的手機已然成為機器化的身體“塑造組裝”中的一個核心部件。毫無疑問,在現代生活中,手機已經異化生成為人類身體的一個“新器官”。毫不夸張地說,手機可能是工業革命以來最有“魅力”的人類發明物,從沒有哪件人造工具像手機這樣讓人離不開。而在影像的基礎上,手機的作用繼續擴大篡改人的時間感和空間感(網絡環境下的遙感技術可以任意縮小、放大、甚至折疊時間差和空間差),并且在數字化媒體所建構的“地球村”里,逐漸接管了人的感官、判斷,甚至行為。

        如今,手機的話題已然廣泛深入到現代性的各種討論當中,但如同它在上世紀科幻小說中的缺席,其旺盛的“生命力”大概是讓許多處于時代軸心的預言者都始料未及的。赫胥黎(Aldous Huxley)1沒有用過手機,所以他筆下的“孵化與條件設置中心”沒有關于手機的研究處,否則他會欣喜而驚訝地看見,今天沒有領導組織的“新勒德分子”(New Luddite)2是如何拿著手機就占領了華爾街,廣場上閃閃爍爍的手機,仿佛成為了威力無窮的棍棒武器。奧威爾(George Orwell)3也沒有用過手機,所以“老大哥”可以用“雙重思想”(Doulbethink)操控解釋一切,而現在,任意幾條群發短信或者微博就能讓“真理部”謠言四起,“雙重思想”設計得再好,在手機文化的刺激下也不過是“無間道”的套路罷了。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4應該是用手機的,如今手機將他當年所描述的“賽博空間”(Cyberspace)具象地凸顯營造出一個真實無比的新“人造世界”,而他是否會考慮重寫《神經癥漫游者》(Neuromancer)呢?

        手機建構著目前最主要的社交網絡,這意味著手機不僅接替起了我們主要的情感交流,同時還實踐著我們的意識表達和感知認識。3G技術和“微博文化”的興起,使得簡短快捷的信息碎片自由地飛出在封閉的空間,隨時隨地地在都市人群中聚集又消散。在今天的生活中,手機扮演著多重而復雜的角色。對于現實主義者來說,手機是在手中可大可小的“金箍棒”,亦或是說謊時必不可少的道具;對于大眾來說,手機是陪伴得久已麻木的情人,亦可能是居心叵測的監視密探。

        手機是否已然接入我們身體的中樞,盡管它不總是盡如人意,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有多么地離不開它。手機,從一部卑微的機器,變成一件在體外生長的“新器官”,它還要安排我們的時間,控制我們的視域,傳達我們的意義,一旦它失蹤了,我們會變得煩躁不安,在不得已更換它時,我們或許還會有難受和不適應的“排異反應”。馬克思曾告誡,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都會包含有自己的反面。面對手機―這個復雜怪異的“新器官”,我們當然要接受它,運用它,同時也要警惕它,批判它。

        驅妖術,手機攝影

        “攝影是現代的驅妖術。原始社會有面具,資產階級社會有鏡子,而我們有影像?!?/p>

        ―鮑德里亞《消失的技法》

        柏拉圖談“洞穴”,韋伯談“祛昧”, 鮑德里亞談“驅妖術”。從面具、鏡子,到影像,折射出人類對認識、反思、并試圖表征眼前的世界的實踐過程。所謂“驅妖術”,在中國人的語境里,最早源于古代道教中符派的一種法術,施法者在黃紙上或帛上用丹書手繪為符,驅妖鎮魔,治病除災。顯然,“驅妖術”是對“妖術”的去除,同時也是另一種法術的彰顯,這種法術更為民間化,更具有現實性。而鮑德里亞把攝影比作“驅妖術”,是源自對景觀社會的批判。在《消失的技法》中,他反復強調不是我們在拍攝事物,而是事物通過鏡頭捕捉了我們。這種打破攝影術中主客對立的吊詭思辨在手機攝影的實踐中得以清晰還原,照相機不再是一件主控攝影“妖術”的壟斷性技術媒介,在手機攝影的實踐中,可能沒有人意識到手中攥握著一只相機,但在視覺欲望的刺激下會意識到拍照。手機―作為一件新生的體外“新器官”―瓦解了照相機在攝影中的主體地位,而拍攝者與被拍事物之間圍繞著影像欲望的實現,相互運轉。手機攝影跨過了意識思維與技術媒介的溝壑,成為一個典型的欲望機器。上世紀50年代,電視的普及為戰后的家庭帶來一套影像的世俗生活,我們開始被告知,觀看可以成為一種信仰;而現在,手機攝影給個人生活制造出龐大的欲望生產空間,我們繼續被告知,拍攝就是一種生活,而攝影可以僅僅只是娛樂。

        在景觀社會的邏輯中,影像價值顯然高于現實的價值,在影像的社會里,人們以手機和電腦作為現實生存的替代者,視覺逐漸取代了觸覺、味覺等等,成為人們把握感知世界的一種集權性感官,換句話說,影像統治著一切。在關于手機攝影的生活中,人們會讓影像來建構自己的生活。就如我每次和女朋友約會吃飯時,美食上桌后,她一定是先拿出手機一通猛拍,然后馬上轉發微博分享,這個過程仿佛比品嘗美食更覺美味。手機“拍客”是否會認同這樣一種邏輯:表現在影像中的就是好的,而好的事物一定要在影像中表現。這是手機銀幕在同義反復地給我們傳達這樣一種信息:景觀既是手段,也是目標。

        自拍,圍觀,微博……手機攝影的“驅妖術”引發出一系列新鮮的媒體現象。手機攝影作為一個顯著的現代性媒介場域,有著更大維度地敞開,同時,也面臨缺乏約束和整合的局限性,這是任何新生媒介都會遭遇的矛盾。在消費社會中,作為“欲望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手機攝影與自媒體的發展關系密切。在圍繞自媒體的運作當中,手機攝影正產生著復雜的社會效應。手機攝影文化除了存在于當代攝影中的趣味與價值反思,在更大程度上正極大地刺激著社會民生的敏感神經。通過“郭美美”、“艷照門”等種種現實事件的反應,我們可以從以手機攝影而形成的自媒體機構中,觀察到一個龐雜而扭曲的對立復合體。在這個復合體當中,每個人都應該被要求了解媒體的正當屬性,了解自己的合理欲求,并且進一步涉及到諸多手機攝影與自媒體相關的困惑和問題,譬如手機影像在自媒體傳播中的道德判斷,手機攝影在自媒體狀態下的存在限度,在網絡生活中作為圖像的個體與他者關系的重新衡量等等。

        手機攝影的“驅妖術”也使得“攝影師”徹底陷入身份危機。在手機攝影的語境中,“攝影師”的概念常常被懸置,“誰拍攝了什么”這個問題不再是衡量照片的背景要素?,F在,只要你有手機(當然前提是這部手機不是支只有按鍵的黑磚頭),你就可以隨時拍攝,人人都是“攝影師”的局面,進一步導致以往“唯題材論”的攝影創作局面被徹底拋棄,專業邊界的消融,使得“攝影的巴洛克時代”5完全終結,這也正是攝影現代性的完全展開,這將一個攝影活動繁榮而影像資料鼎盛的匿名時代。

        從“妖術”到“驅妖術”,當手機攝影拆除了攝影術的媒介壁壘,剝去了攝影師的精英外衣后,也許有人會說:拍攝,可以不思考!當然,也有眾多的人,在嘗試用微小而平凡的鏡頭來度量生活,記錄現實,表達自我。

        第4篇:自媒體時代的困惑范文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健康成才

        “思想修養”是課改以后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一門課程,對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加強思想政治修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網絡作為信息傳播新的媒體,對大學生的“三觀”形成以及心理和行為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特別是近年來,以微博、微信、移動通信技術為基礎的自媒體、新媒體迅速發展,在改變大學生生活習慣和學習方式的同時,更給學校思想教育工作不斷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科學分析和正確對待自媒體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影響

        區別于中小學生,大學生思想受大眾傳媒影響非常密切。在自媒體產生之前,大眾傳媒的主要傳播方式是單向的,對大學生思想教育也主要是單向的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傳播。自媒體時代到來之后,大眾傳播就隨即實現了雙向的和散布型的傳播,大學生既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各種信息,又可以自由發帖、寫微博闡述自己對社會現象的認識和觀點,還可以與他人進行充分的交流與討論。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受自媒體的影響越來越深遠和迅捷。在自媒體的影響下,傳統灌輸式思想教育模式必然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大學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主動從教學方式、教學平臺、教學內容等多個方面著手,科學分析自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和網絡傳播對“思想修養”教學的影響,積極探索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路徑,以增強“思想修養”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宗旨,推陳出新,創新教育理念。

        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開展思想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先進手段,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思想教育的空間和渠道。這就迫使我們必須主動加強校園論壇、校園網的建設,構建可管可控的互動平臺,為大學生創建充分交流和平等討論的空間,通過網絡進一步掌控大學生日常關注的熱點以及思想動態,從而自主地凈化和利用網絡陣地,并通過網絡陣地逐步擴大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同時,我們思想教育工作者還可通過新媒體上的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溝通交流加強與大學生的良性互動,對大學生進行答疑解惑和思想引導,促使大學生對生命的價值和自己的使命與責任進一步思考。

        自媒體時代,正是熱點增多、矛盾多發的社會轉型期,若仍堅守傳統的單向傳播方式進行填鴨式思想灌輸,勢必會引發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八枷胄摒B”課需要認真研究自媒體所帶來的新問題,主動以思想引導代替信息控制,既對教材基本原理進行闡述,又對典型案例進行深入解剖,既講清楚取得的成績,也不回避存在的問題,同時還要深入分析發展過程和歷史背景,讓大學生學會運用科學的觀點和立場,正確認識和對待各類熱點話題,學會理性地、辯證地思考和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

        二、拓展思想道德教育

        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引導其正確認識各類政治制度并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很重要,但“思想修養”課程不能等同于政治理論教育,特別是針對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更不能動輒將“思想修養”課程理解為單純的愛黨愛國教育,必須認識到,在將理想和信念教育作為思想教育的重點的同時,教育工作者還要拓展思想道德教育領域。

        當前,以信息網絡為核心技術的新技術革命正在深入持久地改變著世界的面貌 ,網絡化已經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當今時代的一大突出特征。全社會對就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職業作風和職業紀律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要成為各類用人單位歡迎的人才,不但要有專業理論和實際動手能力,還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必須將職業道德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一起抓,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和從業意識,力求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畢業學生積極參加社會競爭奠定良好的基礎。

        受自媒體的影響,部分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缺乏公德意識,因此,在高職高專院校通過“思想修養”課程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增強大學生的公德意識尤顯重要。加強社會公德教育,要求包括我們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內的每一個社會成員都積極樹立起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意識,樹立個人對他人、對家庭、對單位、對社會的義務觀念和責任觀念,樹立起個人作為公民應有的良好修養。

        自媒體時代,思想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正確婚戀觀教育。愛情本是美好的,但充斥各類媒體的交友、征婚、速配和充滿自媒體時代特點的QQ、微信等等都對大學生樹立正確婚戀觀念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甚至沉溺于此不能自拔,影響了學業,個別嚴重的甚至被網絡所欺騙和傷害,給美好人生留下陰影。“思想修養”課就是要指導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掌握科學的擇偶標準和原則,正確認識愛情的本質,我們思想教育工作者就是要重點指導大學生們正確處理愛情與人生、愛情與事業的辯證關系,著力培養他們科學的婚戀道德觀,明確婚姻的本質中所包含的倫理關系,明確婚姻必然以愛情與義務的統一為根本點。網絡時代的大學生性觀念呈現多元化和開放態勢,但我們必須明確,網絡時代不是性開放時代,要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性倫理教育、觀教育和性衛生教育,要讓大學生理解和認識到不能把作為追求愛情的手段,正確認識和理解和性關系,自覺樹立正確的婚戀和性價值觀。

        自媒體時代,網絡道德教育凸顯重要和急迫。“思想修養”課一定要把正面引導作為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以啟發道德思維和自主構建網絡道德理念,形成被全社會認可和接受的網絡道德行為。在“思想修養”課中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自覺遵循網絡溝通、游戲規則,有效規避網絡犯罪,使大學生對網絡虛擬世界是我們現實生活的延伸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而自覺形成網絡自律,最大限度地減少網絡不道德行為,杜絕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三、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5篇:自媒體時代的困惑范文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 新發展

        受到數字化與信息化帶來的影響,新媒體給高校學生帶來了多層次的挑戰與機遇,這種現狀在客觀上推進了思政教育的全面展開。針對大學生有必要開展多層次的思政教育,通過開展思政教育的措施來提升同學們的思想素質,進而為新時期高校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思想引導[1]。目前的狀態下,新媒體與新時期的思政教育實現了全面融合,可以借助新媒體的方式來指引大學生的思想方向。因此可以得知,新媒體應當服務于新形勢下的思政教育,在此基礎上確保緊密結合現階段大學生所處的真實狀況來提升思政教育的綜合效果。

        一.新媒體給思政教育帶來的影響

        新媒體通常來講都會涉及到微信、微博及其他新興的媒體。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城鄉居民的整體生活水準都獲得了全面提升,因此更多人也在逐步接受新媒體給平日生活帶來的影響。在這種趨勢下,新媒體逐漸融入了各個行業的生產,同時也給高校帶來了相對較大的影響[2]。

        高校學生在本質上應當屬于新生代,多數大學生針對現階段的新生事物都表F出很濃厚的興趣。受到好奇感與新鮮感的影響,大學生相比于其他群體往往更易于接受新媒體,對此也表現為相對濃厚的興趣。因此可以得知,如果能把新媒體與高校現階段的思政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那么就可以從根源上消除思政教育的乏味性與單調性,在此前提下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二.推進思政教育的價值與意義

        首先,現階段的大學生很可能受到多樣化價值理念的影響。受到文化入侵及其他現象帶來的影響,目前已有很多大學生逐漸擁有了多元化的理念與價值。在較長的時間段里,資本主義都企圖借助網絡化與新媒體來實現校園滲透,某些大學生因此也受到了相對強烈的影響[3]。由此可見,開展思政教育有必要向同學們宣傳新時期的主流價值與思維理念,增強同學們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

        其次,新媒體本身也影響到了大學生正確理念的樹立。目前在網絡中,仍存在多樣化的不良現象,其中涉及到拜金思想、享樂思維及其他腐朽思想。針對大學生如果欠缺必要的思想指引,那么很可能陷入上述的思想誤區,因此受到了來源于新媒體的不良影響。現階段的很多大學生都已習慣于依賴網絡,整體上表現為潛在的信仰危機。對此如果任其發展,那么將會逐漸腐蝕新生代的思想,某些大學生無法擺脫來源于新媒體的誘惑。

        第三,開展全方位的思政工作,有助于大學生本身的健康成長與快速成才。針對各個年級的大學生來講,很多學生仍感覺到十分迷茫,無法認清自身未來的方向[4]。與此同時,師生之間由于欠缺密切的互動,以至于陷入思想困惑中的大學生無法接受來源于師長的及時引導,嚴重時甚至引發心理疾病或其他危險。為了改進現狀,高校有必要借助新媒體來增進師生溝通。作為教師也有必要深入同學們中間,經常傾聽同學們內心的困惑,并且耐心為其解答。師生只有增進了溝通,才能讓大學生真正感覺到來源于師長的體貼與關愛,重新擁有對于未來的信心。

        三.思政教育的全新發展

        1.積極引導大學生

        面對國際化與市場化的新形勢,現階段的大學生存在較大可能受到多樣價值觀帶來的影響。大學生本身處在特殊成長期,身心并沒有真正實現成熟。在這種狀態下,多數大學生都渴求來源于師長和同學們的關愛,同時也很易受到多樣化價值理念帶來的思想困擾。因此可以得知,針對新形勢下的大學生仍然亟待加以全方位的思想指引,確保大學生都能接受主流思想的引導。目前的狀態下,思政教育的關鍵應當落實于核心價值觀,針對全體大學生都要給予實效性較強的思政教育引導。核心價值觀本身具有高層次的理論性與凝練性特征,同學們如果能運用核心價值觀來指引自身的各項日常行為,那么就能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確保運用正確手段來塑造自身的優良品性[5]。

        從現狀來看,多數大學生都已經認同并且接受了新時期的道德準則,同時也能將其運用于自身的平日生活。因此從誠信的角度來講,高校應當指引大學生將其融入平日的細節生活中,以此來體現道德準則對于自身的導向作用。作為大學生而言,針對各項行為細節都要遵從最基本的誠信準則,誠實對待身邊的朋友同學。與此同時,負責思政教育的有關人員還需要在同學們中間營造更加濃厚的友愛氛圍,確保從根源上消除校園暴力等潛在的威脅。對于大學生只有加以全面的指引,才能幫助其確認自身應當遵循的基本價值導向,提升自身的品格魅力。

        2.提升整體的師資水準

        目前多數大學生都能自覺分辨錯誤與正確的現象,針對正確的理念以及價值觀進行遵守。然而不應當忽視,仍有某些同學實質上并不具備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因此存在較大可能受到不良誘惑帶來的影響[6]。面對新媒體的新形勢,院校中負責開展思政工作的全體教師都應當提升自身的素養,通過健全師資隊伍來提供優質的思政教育。具體來講,教師有必要密切結合同學們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與日常行為狀態,在此前提下開展針對性更強的思政指導。在開展前期調查的基礎上,針對思政教育涉及到的各個流程與環節就能全面加以落實。

        為了提升高校內部的全體師資素質,院校負責人有必要針對教師開展全方位的專門培訓,通過運用培訓的措施和手段來提升綜合性的師資素質。每隔特定的時間段,針對負責思政工作的全體教師就要給予考核,確保健全與之有關的激勵措施和其他機制。因此可以得知,高校教師只有具備了更加健全的人格與優良的品性,才能真正感染同學們。同時,負責思政教育的全體教師還應當接受新媒體的手段與技術,確保自身能夠緊跟新技術的進步趨勢,從而把思政工作滲透在同學們的平日生活以及學習中[7]。

        3.運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措施

        從本質來講,新媒體構成了師生借以傳播信息的關鍵途徑和手段。面對全新的信息化形勢,高校內部開展的思政工作也可以借助新媒體的措施。與傳統模式相比,新媒體本身具有更顯著的多樣性、互動性與實時性特征,因此迅速贏得了更多大學生的認可與接受。由此可見,如果能把新媒體融入現階段的思政教育課堂,就能緊密結合同學們的平日生活,確保思政課堂充滿趣味性并且擺脫了枯燥的授課氛圍。例如:針對特定的思政教育內容而言,教師可以要求同學們運用課余時間段實現上網搜索,然后獲得與之有關的視頻或者圖片等資料,將其帶到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

        除此以外,針對思政教育課堂也應當運用新媒體來實現全面的改進。教師如果能在課堂上播放與本課節有關的生動視頻、短片或者動畫等,就能全面吸引同學們對此的注意力,進而迅速掌握該課節的核心與要點。在條件允許時,師生還可以共同構建微信群,借助微信的手段來密切彼此之間的溝通。這是由于,微信與微博運用于師生溝通的方式具備更顯著的吸引力,因而有利于激發潛在的正向能量,大學生意識到新媒體與思政教育相互結合的重要意義。

        4.樹立典型與榜樣

        思政教育客觀上不能缺少典型與榜樣的帶動作用。在新時期的大學校園中,師生有必要密切關注身邊的好事與好人,針對身邊的典型榜樣都要進行學習。同時,思政教育也需要榜樣的推動力量,如果能在思政工作的全過程中樹立更多榜樣和典型,就能創建更好的校園整體氣氛[8]。例如:校方可以通過評選的方式,在各個學期選出同學們身邊的最美大學生,號召其他同學朝著榜樣與典型的方向不斷努力。在多媒體的輔助下,針對同學們身邊出現的典型榜樣就能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在此前提下不斷增強榜樣與典型給全校同學帶來的影響力。

        目前某些院校已開始嘗試著構建思政教育相關的官方平臺或者校園微博,針對各個時間段涌現出來的典型事跡進行全方位的宣傳與推廣。從學生團體的角度來講,校園內部的很多學生團體也應當發揮全面的推動作用,確保同學們都能認同道德榜樣的個人魅力與感染力,從而在整個校園中構建優良的風氣。

        四.結束語

        從現狀來看,針對大學生運用的思政教育手段正在獲得改進,而新媒體在上述的整個過程中都占據了很關鍵的位置。在新媒體的輔助下,高校有必要從全面角度入手來塑造同學們的價值理念,運用新媒體的手段來提供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支撐。截至目前,高校有關部門及其人員都已意識到了思政教育受到多媒體的各種影響,進而也開始嘗試著運用全新的技術手段來提供保障。未來在實踐中,與新媒體密切相關的思政教育還會逐步加以完善,在此基礎上服務于大學生整體思想素養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洪昀.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2):68-71.

        [2]范琪.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4(08):6+14.

        [3]周望高.“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及應對措施[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04):102-103.

        [4]楊秀龍,石蕊.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科技資訊,2016(17):168-169.

        [5]張旭.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黑龍江科學,2016(17):72-73.

        [6]黃珊.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7(03):257-258.

        [7]郭春雷.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評《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 新聞愛好者,2017(02):100.

        第6篇:自媒體時代的困惑范文

        一、選材內容的生活化

        英語教材的編排非常注重情境化。一方面,語言融入生活場景中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更加直觀、易于理解;另一方面,同一情境下的內容(詞匯、句式、常見搭配等)集中向學生講授有利于學生記憶,也有利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所學內容。

        《牛津初中英語》在教材的編排上,內容涵蓋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場景,從衣食住行等多個方面對中外文化的差異進行了比較,介紹了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以及時代的變化和科技的發展。每單元先由卡通漫畫和導入部分對學生進行背景知識和內容的介紹,使學生能夠產生興趣。在話題的介紹中,既聯系學生生活,又向著學生周圍的世界逐步擴展,既使學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所學內容,又引導學生探索周邊的世界。例如9A,教材內容包括了兩個模塊:與人相處和青年生活。模塊一涉及的內容包括自己或他人的性格和品質、顏色與情緒的關系,以及青少年的困惑。初中生處于青春期,剛剛開始認知社會中的人際交往問題,在成長中也存在很多困惑,上述內容很容易讓他們產生共鳴,繼而展開自主討論。青年生活模塊的內容包括了很受學生歡迎的電視節目、電影,以及流行的偵探懸疑小說等。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可以讓學生在看英語類節目和電影、小說的過程中提升英語水平,穿插講解語法和詞匯,這樣寓教于樂的形式很受學生的歡迎。同時這種授課方式能夠很好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興趣。

        二、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可以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給學生創造多樣化的平臺讓他們進行展示,讓學生享受自己的思考得到承認和表揚的滿足感,以彌補單一教學手段的局限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出現要優于以一個教授者的身份出現。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得到的結論要比教師直接給出的結論要深刻得多,記憶也牢固得多,而且拉近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也能減小學生在課堂上的壓力。因此很多時候,教師只需要將學生帶入語境中就可以了,例如通過視頻和圖片介紹來渲染氣氛,通過示范性表演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所學內容的相關場景在生活中出現的實例,通過Free Talk使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等。例如在8B的教材中有Travel in time and space 這一模塊,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觀看BBC旅游頻道補充教學。學生對旅游都充滿熱情,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將他們對旅游的熱情和對其他國家風土人情的好奇引入英語的學習中,讓學生通過分組表演旅游對話等多樣化的形式來進行語言的學習。一方面,由學生分組自主設計的對話和場景真實地反映了他們實際生活中旅游時最關心的問題;另一方面,這樣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升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能夠享受英語學習的樂趣,喜歡上英語課。

        三、課外活動的實踐化

        課外活動是課堂學習的延伸,也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檢驗。我們的教學就是要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要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的交流中使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點。因此,教材中每幾個單元就會安排一個Project板塊,這是對本模塊能力要求的進一步提升。通過完成Project,學生可以進一步加深對所學詞匯的理解和記憶,鞏固主要句型句式,還可以鍛煉資料檢索、分類和應用等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7篇:自媒體時代的困惑范文

        關鍵詞:自媒體;交互性;藝術設計;教學模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微信、微博、博客、播客、論壇等自媒體平臺逐漸成為人們傳播信息、獲取資訊、交流情感、參與社會生活的便利平臺,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自媒體時代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主角,人人都可以發表和制造話題,自媒體作為一個數字化的信息交互平臺,不斷拓展大學生的視野和認知,同時也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

        1 自媒體的特點

        移動通訊網絡環境的不斷完善以及智能手機的進一步普及,為自媒體平臺的廣泛運用提供了良好的使用環境和技術支持。據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6.56億,手機已經成為社交、傳媒和娛樂的主要工具之一。悉,微信朋友圈、QQ空間的使用率分別為78.7%、67.4%。此外,微博在經過行業調整后,用戶規模已達2.42億,使用率為34%。自媒體的開放式、自主式的特點,再次改變了用戶的通訊和閱讀習慣,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信息的制作和傳播活動。它打破了傳統媒體的話語壟斷權,使得各類信息、各種言論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展開,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也沒有審核部門的管控,因而傳播速度極快,遠超大眾媒體。

        自媒體另外一個吸引人的特征是它的互動性,數字化網絡技術改變了傳統媒體對信息的單向傳遞,大眾不再處于被動地位,他們擁有了更多選擇自由和參與機會,可以自由地選擇所要瀏覽的各類信息,并發表自己的評論。同時也可以自己或轉發信息,與他人互動,這種自由平等的交互方式使信息的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極為便利。

        然而,自媒體也有其自身無法克服的問題。海量的信息、龐大的用戶基數,卻沒有任何的約束力,致使虛假信息充斥著網絡,讓人無從辨別;惡俗、消極、負面的新聞四處泛濫,不斷抨擊著人們傳統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底線。對于價值觀、世界觀尚未成熟的大學生來說,這無疑會給他們的成長帶來更多的困惑和負面影響。

        2 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活

        藝術設計類大學生作為這一時代較為活躍的群體之一,他們思維敏捷、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強。自媒體這一即時互平臺已然成為他們學習、交友、搜羅信息以及了解社會的窗口。

        筆者通過調查問卷,以期能夠了解自媒體在藝術設計類大學生中的使用現狀。此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360份,收回有效問卷328份,是以河南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在校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其中一年級學生占21.3%,二年級學生占42.4%,三年級學生占28%,四年級學生占8.2%,涉及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等三個專業。

        經過調查發現,使用即時工具(如微信、QQ)的學生占100%,有博客的學生41人,占12.5%,有微博的學生146人,占44.5%,這足以見得自媒體有很高的普及率。數據顯示,微信和QQ的使用率最高,其中73%的學生每天使用時間達到2個小時以上,有21%的學生能達到5個小時以上。他們使用微信和QQ的目的主要是結交和聯系朋友、記錄生活、了解朋友圈的最新動態、娛樂、信息搜索等。自媒體可以拉近他們和朋友之間的距離,分享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還可以讓他們及時地了解身邊的新聞和趣事,獲取各種知識……

        調查結果顯示,自媒體平臺的操作簡單便利,對信息的傳播更加直觀形象,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增加了樂趣,在大學生群體中所顯示出的影響力和公信力日益顯著,不但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對高校藝術教育也造成了相當大的沖擊。

        3 自媒體對藝術專業傳統教育模式的沖擊

        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只能在固定的時間、地點進行教學活動,自媒體平臺顯得更加靈活多變??旖?、便利的自媒體平臺為藝術設計類大學生提供了一條獲取前沿專業資訊和掌握最新知識的新途徑,使他們的視野更加開闊,對專業的了解更加深入。學生們可以利用自己的零散時間,隨時隨地地進行學習,學習的方式和形式也有較大的選擇性,不再是被動地等待教學,而是自主地搜索知識,分享感悟。自媒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他們的參與體驗度,使學習更具有趣味性,這種變化直接影響著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

        藝術設計是走在時代前沿的學科,是時尚、新潮的藝術,如果教育手段總是一成不變,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能及時更新,那么勢必會讓學生對專業的學習失去興趣,讓學校的藝術教育失去吸引力。所以將自媒體的優勢變為高校藝術教育的一大助力,讓藝術教育與時俱進,適應信息時展的需要,成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4 自媒體時代藝術設計教育的人才培養戰略

        4.1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學校要重視和加強對自媒體傳播信息的監控和引導,把握好輿論導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學校、院系或班級的公共媒體平臺加強與學生群體之間的溝通交流,及時洞察學生的思想傾向,了解藝術類大學生關注的焦點和熱議話題。學校要幫助學生提高辨別能力,學生面對網絡信息時要有判斷、選擇、分析的能力。此外,學校還要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覺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媒介素養,讓自媒體成為服務學習、生活的工具,傳播正能量的載體。

        4.2 師資力量的培養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拓寬視野,加強對自媒體平臺的認識和應用能力,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特別是設計專業,知識技術的更新非常迅速,教師不能故步自封,要能及時發現行業動態,敏銳地捕捉到最前沿的行業資訊,豐富自身的信息儲備。此外,教師要善于利用自媒體平臺與學生進行溝通、互動,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采用靈活的教學形式將知識傳播出去,發揮現場教學的優勢。最后,學校還應該創造條件,給青年教師提供更多繼續深造、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增強教師的社會實踐能力,建立一支強大的師資隊伍。

        4.3 搭建網絡平臺

        藝術設計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它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對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我們應該根據藝術設計教育的特點,打破學科間、學校間、校企間的界限,共同搭建網絡平臺,會同所有力量,相互協作,相互推動,建立集課堂教學、網絡交流、在線指導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平臺。提高學科之間、學校之間、校企之間的信息互動、資源共享,使教學活動立足市場,結合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技術能力,構建符合時代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只有順應市場、把握社會發展脈搏,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學科。

        5 教育革新策略研究

        5.1 授課形式的革新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雖然多媒體技術的出現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的很多問題,使授課內容更加豐富、生動,但是多媒體帶來的圖片展示、頻資料往往會使學生沉溺于炫酷的課件中而忘了動腦思考。并且,短短的課堂時間并不能讓老師和學生對一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加上很多學生對課堂發言相當抵觸,致使課堂氣氛沉悶,師生的交流無法實現。

        自媒體平臺的出現是傳統教學模式有力的補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可以提供一個本課程的微信群或QQ群,根據授課情況階段性地組織話題進行討論,學生們可以在群里暢所欲言,教師只要在其中適時引導,最終總結發言即可。這樣不僅能夠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感和主動性,更有利于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對教師而言,通過自媒體平臺可以聽取各方意見,對自己的知識體系也是一個查漏補缺的過程。

        5.2 設計資源的建設與共享

        藝術設計類的課程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綜合性,涉及的知識和資料量比較龐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是有限的,老師無論多么博學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行之有效的是進行相關設計資源的建設與共享。首先,教師可以將課程中相關的圖片、視頻、網頁、電子書等相關資料儲存到網絡云盤當中,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掃描生成的二維碼或點擊生成的鏈接進行下載閱讀或收藏,完成資源共享。這樣更方便學生進行課下復習,加深理解,提高知識的利用率。其次,目前有很多微信公眾號、QQ空間經常會轉載國際最新的設計資訊、經典案例,以及國際著名設計師的專題介紹,教師可以在第一時間里推薦給學生,只有多看、多了解,才能有更多的設計靈感,激發更多的創造性思維。最后,學生可以去聽聽一些網絡公開課,如網易公開課,MOOC等,它們是運用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網路來處理大眾的互動和回應的教學設計。網絡公開課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且視頻可以隨時中斷和反復播放,學生還可以通過公開課的平臺和名師們交流互動。

        5.3 教學成果展示與宣傳的舞臺

        不管是學校還是教師,很大程度上都會把注意力放在知識的傳遞上,而忽視了最終教學成果的展示和反饋。很多藝術院校會在課程結束時舉辦一個課程作業展,這樣的展覽通常會持續一天或幾天,會吸引很多的師生去觀看、品評。但是這些反饋信息很少會傳到主講教師和學生耳朵里,而且展覽的時間較短,帶來的宣傳效果很快就會消散。如果將這些課程作業用自媒體平臺,如微信公眾號、QQ空間、博客等出來,帶來的效果又會不一樣。這些信息將會以教師和學生為中心快速地向外傳播,迅速地被推薦、轉載、關注,大家都可以針對該作業進行評價和留言,而這些反饋的信息都是公開化的,有利于學生們進行反思和總結。這樣不僅能夠帶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能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同時通過大家的反饋也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

        6 結語

        信息科技的發展為藝術設計教育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教學的改革是必然的。將自媒體融入傳統教學模式當中,能夠很好地滿足藝術設計類大學生對新生事物的追求、對學科知識個性化的需求,是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更有利于學生獲得多元化的知識和技能,對學生的思維拓展和教學效果都有積極的作用。同時也順應了高校藝術教育發展的需要,推動了藝術設計專業的改革創新,為自媒體時代下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找準了方向。

        參考文獻:

        [1] 郭奇.基于新媒體傳播技術的移動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36).

        第8篇:自媒體時代的困惑范文

        一、第八屆中國化妝品營銷論壇

        由《中國化妝品》雜志社創辦的“中國化妝品營銷論壇”,自1999秋季全國化洗會(上海)隆重推出,至今已成功舉辦七屆了。在以往的幾屆化洗會期間,《中國化妝品》雜志社力邀政府官員、協會領導、專家教授、資深策劃專家及企業領導,圍繞政策法規、市場現狀、發展趨勢、通路建設、品牌管理、營銷策劃、企業診斷等專題,組織了幾十場報告會,受到參展參會企業的熱烈歡迎,也確定了“中國化妝品營銷論壇”在市場上獨一無二的品牌形象。

        在今年五月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化妝品節”、“第93屆中國化妝洗滌美容美發商品交易會”上,《中國化妝品》雜志社將繼續舉辦“第八屆中國化妝品營銷論壇”,根據新的一年里中國化妝品市場的發展態勢及廣大企業關心的問題,組織以下兩場專題活動。

        一、 營銷論壇(演講題目待定):

        演講

        人內容

        ①董小玲

        全球及亞洲時尚美容美發營銷最新動向

        ②谷俊

        中國洗滌用品市場的困惑與前景

        ③張兵武

        化妝品品牌創建與管理

        ④陳曦

        大浪前夜的波濤――2004至2005年中國大陸化妝品市場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⑤吳志剛

        化妝品品牌營銷中的精準傳播

        二、 企業家高峰會

        邀請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與企業老板對面溝通、交流。主要議題有:CEPA對大陸化妝品市場及展覽業的影響;新《化妝品標簽法》的內容及對行業的影響等;化妝品生產企業、經銷商感興趣的其它問題。

        本屆營銷論壇誠邀贊助商冠名、加盟。

        由于本屆論壇場地有限,有意參加者請提前登記、報名,填妥下表傳回即可。

        二、OEM及原材料配套產品展區

        為實現交易會“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品牌化”的目標,本屆展會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倡導并實踐專業展館的新概念,特規劃專區設立“OEM及原材料配套產品展區”,集中展示定牌加工企業、原材料配套產品生產企業,促進OEM生產商的相互交流,尋求新的市場機遇,擴張合作空間,改變OEM企業的參與角色。

        參展對象:

        OEM產品生產商

        原材料供應商

        相關配套產品生產企業

        OEM產品營銷企劃機構

        展區推廣:

        會前在《中國化妝品》、《健康與美容》、《美容院》、《美容新時代》等專業媒體上刊登廣告并刊列展商名單。

        會中邀請部分參展品牌企業經理人、采購總監、市場總監進行面對面的采購推薦及合作洽談。

        三、品牌授權、連鎖加盟機構展區

        為實現交易會“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品牌化”的目標,本屆展會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倡導并實踐專業展館的新概念,特別設立“品牌授權、連鎖加盟機構展區”并同期舉辦“品牌授權、連鎖加盟推介講習會”。

        參展對象:

        銷售型連鎖加盟機構(店)。

        美容美發院、SPA美體、女子會所等加盟院(店)。

        連鎖加盟培訓、企劃、咨詢機構。

        講習會形式及報名:

        規劃在“品牌授權、連鎖加盟機構展區”內設立講習會演講報告區?,F場將配備大屏幕投影設備、擴音設備及書寫白板供演講者使用,并按時段滾動安排展商演講。

        參加“品牌授權、連鎖加盟機構展區”的展商均可報名推薦演講者。

        推廣宣傳:

        會前在《中國化妝品》、《健康與美容》、《美容院》、《美容新時代》等專業媒體上刊登廣告并刊列展商名單及演講嘉賓。

        第9篇:自媒體時代的困惑范文

        一,理論如何打動群眾,73.4%的受調查干部對此深感困惑。從方式和內容上看,當前一些理論宣傳沒有創新,大多報刊雜志的理論欄目版式陳舊,形式過于刻板、不夠鮮活,內容不夠貼近現實;理論文章大多充滿說教語氣,高高在上,缺乏感情,沒有吸引力,板著面孔,拒讀者于千里之外,打動群眾更是無從談起。一些受調查干部指出,目前的理論宣傳報道在數量上是比較充足的,但問題在于,沒有很好地在高端權威的理論刊物和普通百姓之間搭起一座橋;面向群眾、能為之解疑釋惑的理論文章和書籍較少。理論文章應該從生活中、從群眾中來,而不是專家學者們關起門來想當然。有時候即使是有一定理論基礎的黨政干部,對一些高深的理論文章也難以把握,更難以擔當起向群眾解釋清楚的職責。很多黨政干部建議,應針對不同對象,使用不同的形式和語言。呆板晦澀的文件語言,很難使群眾入耳入腦。對老百姓進行理論宣傳,應該在簡明扼要、深入淺出上下功夫,不要搞太多的名詞、太多的概念,以致把理論弄得玄而又玄,讓百姓摸不著頭腦。

        二,理論如何與工作結合,指導實踐。69.4%的受調查干部對此感到困惑。在人民論壇記者的調查采訪中,很多黨政干部表示,他們最需要看得懂、說得清、用得上的理論。如果對自己的實際工作沒有幫助,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會大打折扣。一位基層干部對記者說:“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事情,要做通老百姓的工作,要上下溝通意見,要爭取財政等支持。我們經常碰到很多新情況、新問題,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又沒出來,真著急!”一位從事干部培訓多年的黨校教授告訴人民論壇記者,當前基層干部在上理論課的時候,覺得老師泛泛地講授理論知識,不解渴、不過癮,他們最想探討現實熱點問題,最想實現理論與工作的緊密結合。

        三,理論學習重形式輕實質,為學習而學習,缺乏效果。55.1%的受調查干部有這方面的困惑。一些黨政干部指出,當前理論學習不少是流于形式,真正有需求有針對性的理論學習比較少,以致造成一些黨政干部對理論學習的心理疲勞。在一些地方,黨政干部理論學習不深入、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理論學習計劃欠科學,結合實際少;形式較單調,成效不明顯;學習理論喊得多,做得少,往往是文件來了傳達學習一陣,求新不求深,過后就放下,并沒有認真學進去。

        四,理論學習方式方法有待創新。51.6%的受調查干部對此存在困惑。理論學習像是為了完成政治任務,沒有深入實踐,學習的形式過于刻板,不夠鮮活。應當改進理論學習的形式,在集體學習的基礎上,增強廣大干部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和信心,使學到的理論更好地指導工作實踐??梢园褜W習成績納入績效考核評定體系,從利益上促使領導干部學習興趣的增加;有干部建議,可以寓教于樂,把理論用新的形式來承載,比如說舉行辯論會、播放主流電影等等。學習效果不是簡單學習多少小時或者寫多少心得體會就可以衡量的,必須以工作成效為檢驗的唯一標準,要看是否推進了實際工作的發展;評估的主體也不能僅僅是上級組織,而更多的應該是下級組織、學習者個人、廣大人民群眾等。要把先進的政府績效評估理論與思想引進黨政干部對黨的理論學習的評估中。

        五,一些黨政干部對理論重視不夠。50.4%的受調查干部有此困惑。尤其是一些部門領導同志,在認識上存在偏差或者誤區,認為理論宣傳是說教,只是為了上級要求而學習,為了宣傳而宣傳,主動性不夠。還有一些黨政干部對理論缺乏應有的自信和勇氣,可以說是“論理色變”。有的黨政干部認為,搞理論研究和理論創新是高層領導和專家們的事,自己人微言輕,閱歷淺薄,輕易放棄理論思考;還有的黨政干部有“三怕”的顧慮:一怕自己思維淺薄出“洋相”;二怕“班門弄斧”、自討沒趣;三怕結論錯誤貽誤工作。對此,有專家指出,黨政干部的實踐經驗對理論創新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妄自菲薄。

        (執筆:人民論壇記者 杜鳳嬌 )

        責編/(見習)袁靜 美編/李祥峰

        講老百姓最關心的事、解老百姓最困惑的問題

        湖南省衡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成新平:在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理論學習還存在著從本本到本本的現象,還有的脫離實際,拘泥于個別詞句,不能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看待和分析國內外形勢、把握發展規律。理論創新要深入生活、深入實際,講老百姓最關心的事、解老百姓最困惑的問題,才是我們理論創新、理論宣傳報道的著力點。否則,簡單地做政策的注釋,只會是自說自話、自言自語,說不到群眾心里去,就發揮不了理論應有的功能。

        營造學習理論的濃厚氛圍

        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宣傳部副部長張雪珊:各級黨政干部要帶頭營造學習理論的濃厚氛圍。不學理論、不學技術、忙于應酬、忙于打牌的干部可以說在各級領導干部中占據了相當一部分。我們需要的不是高超的牌技而是高超的理論水平和高超的工作能力,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學習理論和創新理論,親自做筆記、親自研究如何更好的發展,踏踏實實地做些調查研究工作,只有這樣我們的工作才會落到實處。

        既要發揮老同志的作用,又要培養年輕的研究隊伍

        北京房山區政策研究室張斌:當前理論宣傳有時候不注意互動交流,只是以教訓的口氣進行宣講,看不到群眾思想活躍、掌握信息多的事實。形式上文章太長、文風呆板,不吸引人?,F實中,理論研究隊伍嚴重老化,許多掌握重要課題的同志雖然水平高,但早已脫離教學、科研第一線,知識結構老化;甚至有的老師只是掛名,并不研究;有些老師理論課講得很沉悶;有些老師自己知識視野不開闊,理論更新不充分,論證不嚴密,講起理論來缺乏底氣。這樣的宣傳大概只會適得其反。建議在理論創新過程中,既要發揮老同志的作用,又要培養年輕的研究隊伍。

        讓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理論學習的價值

        后勤指揮學院張曉俠:目前對于黨的理論的宣傳報道在數量上是充足的。問題在于,從內容上看,理論創新不足,對現實的指導意義也不明顯;從傳播途徑來看,理論本身太嚴肅,高高在上,沒有和普通人的生活結合起來,不易讀、不好讀,老百姓自然就不讀。如何增強全社會學習理論的興趣,最核心的是要讓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理論學習的價值,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有什么意義。

        從理論宣傳的角度來講,媒體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它起到一個上傳下達的作用。但現在黨報離高端太近,離群眾太遠,自然讓人產生抵觸情緒。建議把理論學習成績納入職稱等評定體系,增加大家理論學習的動力。

        既要高舉時代旗幟,又要富有時尚氣息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久久35一 | 日韩欧美乱国产日韩欧美 | 亚洲中文自拍另类aⅴ片 | 五月婷精品在线视频 | 在线国自产视频 | 午夜福利福利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