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兒童心理的研究方法范文

        兒童心理的研究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心理的研究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兒童心理的研究方法

        第1篇:兒童心理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流動兒童;研究現狀;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3)06-0008-03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十年來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流動人口不斷壯大,流動兒童也隨之增多。2007年國家統計局調查資料顯示,目前隨同父母進入城市的農民工子女(簡稱流動兒童)約有2000萬,并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流動兒童越來越受到政府、學者、社會的關注,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未來。我國處于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國情、世情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例如,國家為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正在研究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異地高考制度已經實現或正在推進,教育公平邁出了重大步伐。這些變化對流動兒童產生了重大的心理影響,面對這些新變化,本文對近十年來關于流動兒童的心理研究的文獻進行梳理和總結,有利于在新環境下,指導和完善對流動兒童的相關工作。

        十年來,關于流動兒童的研究越來越來越多,發表文章達到5264篇。其中,心理學研究者發表文章達204篇,相關的研究主要圍繞了以下主題:一是對流動兒童的心理特征、心理狀態進行調查分析;二是對流動兒童心理的影響因素、心理機制和干預措施進行研究

        一、研究現狀分析

        針對近十年來關于流動兒童心理研究的文獻情況,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1. 流動兒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狀態

        國內研究表明,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態相對較差。韓煊、吳漢榮(2010)發現流動女童的學習焦慮、恐怖傾向因子得分均明顯高于常住女童,流動男童的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總焦慮因子得分均明顯高于常住男童[1]。周維維(2011)發現部分學前流動兒童面臨著情感缺失,自信心相對不足,交往能力有待提高等問題[2]。邱達明、曹東云等(2008)發現公立學校中的流動兒童在兒童孤獨感以及適應不良、情緒不平衡、敵對、心理不平衡這些方面的得分與流動兒童學校的兒童和公立學校中的當地兒童的得分相比,具有顯著差異;女童心理健康問題更嚴重[3]。在心理特征研究方面,不同學者的分析因子各異,盧清、陳里霞(2008)將其分為整體健康水平、價值觀、社會化、性格與行為特征、學習特點五個方面進行了研究[4]。在心理適應方面,曾守錘(2010)發現流動兒童在Bronfenbrenner所指的四個生態系統(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外觀系統和宏觀系統)中均處于不利處境,這種困境可能是導致其心理適應問題的重要原因[5]。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流動對流動兒童并沒有帶來心理適應問題,反而會使他們擁有一些積極的品質。俗話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陳美芬(2005)的研究發現,流動兒童在人格的“有恒性”和“自律性”上的得分與城市兒童的得分基本一致,說明流動兒童與城市兒童一樣具有較成熟的社會價值觀,學習認真、做事堅持、盡職盡責,自覺規范言行[6]。在幸福感方面,徐鳳嬌、鄧瑞姣(2011)發現長沙市流動兒童主觀幸福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7]。

        2.流動兒童心理的影響因素、心理機制和干預措施

        在流動兒童心理的影響因素、心理機制和干預措施方面,國內的研究成果比較多,涉及的面也比較廣。在學前兒童心理理論發展方面,胡芳芳、桑青松(2011)發現:年齡、是否獨生子女、母親的文化水平、不同的家庭功能類型是影響3~5歲流動兒童心理理論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年齡較大,非獨生子女、母親的文化程度較高、中間型家庭的流動兒童心理理論發展水平也較高[8]。在影響兒童主觀幸福感因素方面,徐鳳嬌、鄧瑞姣(2011)發現家庭功能是影響流動兒童主觀幸福感最主要因素[7]。在心理彈性方面,曾守錘(2011)研究發現,自尊水平高、積極的應對方式等個體因素和社會支持水平高等環境因素是保護流動兒童免受壓力影響,使其不至于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保護因素[9]。

        在未來取向方面,胡心怡、劉霞、申繼亮(2010)發現在受教育和職業領域均存在三類具有典型未來取向結構的流動兒童,即清晰型、模糊型和矛盾型。其中,教育清晰型/職業清晰型的流動兒童學業卷入水平最高[10]。在自我認同方面,王薇、羅靜、高文斌(2011)發現不安全親子依戀關系和流動兒童感受到的不安全感對其自我認同有較大的影響[11]。在自尊方面,李小青、鄒泓(2008)發現流動兒童的學業行為、師生關系也會影響其自尊的發展[12]。

        在彈性干預方面,胡進(2002)對一所簡易學校的五年級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個體與群體干預。個體干預采用心理周記的形式;群體干預則采用討論、故事、表演、操作等體驗方式,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3]。葉瑋琳(2008)對一所流動兒童學校五年級某班兒童的不良情緒進行了團體干預,結果發現:團體訓練對于改善男流動兒童的不良情緒(含焦慮、敵對、孤獨、自卑和抑郁)有一定效果,但對女流動兒童卻未產生顯著影響[14]。在干預措施方面,曾守錘(2011)認為要避免給流動兒童貼標簽,同時要借助學校的力量開展流動兒童的服務工作,如為流動兒童提供多維度的社會支持體系和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并開辦家長學校,加強家校聯系[5]。

        二、存在的問題

        近十年是流動兒童心理研究取得豐碩成果的時期,研究涉及流動兒童心理問題的揭示以及各種影響因素對流動兒童心理作用的機制,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對策,并且隨著時間的發展,研究緊跟國家政策,視野不斷拓寬。但在這些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共性和個性的問題。

        1.研究缺乏前瞻性且研究視野不寬

        研究相對滯后。很多研究都是針對著當前的緊迫問題,研究的都是當下流動兒童的心理狀況,忽視了流動兒童的未來。同時,研究對象大部分為小學兒童,涉及學前兒童、初中、高中、進入社會或大學的研究很少。許多研究大多針對在當前的制度下流動兒童心理的研究,沒有預計政策改變后的流動兒童心理研究。

        缺乏中外對比研究。研究者的視野大多局限在國內,其實,一些國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曾經或現在存在類似于我國流動兒童的問題,如果能學習和研究他國的教育與管理模式,將有助于有效推動我國流動兒童問題的解決。張青(2007)指出美國流動兒童的教育對策即可為我國解決農村流動兒童教育問題提供借鑒。美國聯邦政府長期實施一種被稱作“流動學生教育計劃”的項目,該計劃的運作方式和服務內容都有具體規范,為有效解決美國流動中小學生的學習和健康等方面問題積累了經驗[15]。

        關于流動兒童積極心理的研究不夠。大多研究者仍然沿用傳統的問題模式,將焦點集中在流動兒童的適應困難和心理問題上。但事實上,很多流動兒童很可能適應良好甚至表現出色,生活的困難不是他們的“絆腳石”而是“墊腳石”,塑造著他們積極的心理品質,如堅強、獨立、耐挫等。同時,流動兒童的各種適應困難和心理問題,也與政府政策、學校、家庭等多種外在因素有關。所以,研究者除了要關注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和心理問題,更要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注重挖掘和宣揚流動兒童的積極心理,給予流動兒童應有的公平與肯定。

        2.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仍需提高

        多種因素影響著流動兒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首先是取樣的偏差,包括:(1)年齡偏差,年齡是影響流動兒童心理的重要因素,研究者選取的被試多集中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流動兒童,而其他階段的流動兒童群體研究甚少;(2)地域偏差,大多流動兒童被試從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中選取,而中小城市或城鎮被試較少。其次是研究方法的局限,包括:(1)研究方法的簡化,多采用橫向研究,而較少縱向研究,無法動態考察流動兒童的心理變化,對他們的成長進行有效的預測與調控;(2)測量方法不夠系統,不同研究者考察流動兒童心理的測量工具不同,有的研究者采用訪談法,有的則采用問卷調查法,這樣相關研究間就不能很好地銜接[16]。再次是研究者的限制,流動兒童心理的研究主要由心理學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完成,知名學者參與不夠,相關經費資助不夠,以致不能進行大規模、高質量、深入的研究。

        3.研究的系統性有待增強

        目前,流動兒童的研究主要還是區域性的、特定性的,各個部門和機構出于各自的目的和任務進行某方面的研究,還沒有全國統一的部署和銜接,相關研究重復較多,深入較少,缺乏系統的理論構建,實質性的解決策略和幫扶策略的提出較少,研究的應用性與實效性有待加強;缺乏對政策層面的研究,當前的心理研究主要還是關注個體自身,較少涉及到制度層面的研究,或者這些制度對他們心理的影響,缺乏學者對政策改革的呼吁。

        三、研究展望

        首先,整合資源,加強引導。國家相關部門為全國的流動兒童心理研究提供項目資助,把當前需要研究的緊迫問題、重要問題、前瞻性的問題作為項目,由學者自行申報,同時加強各地研究項目之間的聯系和溝通,確保研究結果的系統性,加強縱向研究,確保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和預測性。

        其次,拓展研究對象,完善研究方法。可以把對流動兒童的研究拓寬到成年后和學前兩個階段。同時,以后的相關研究要做好充分準備,確保研究工具可信有效,加強問卷、量表的考證,準確運用統計工具。

        最后,拓寬研究視野,樹立客觀的研究態度。 第一,要防止研究者的刻板印象和認知偏見,客觀中立的看待流動兒童的心理狀態。第二,要充分關注流動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積極和建設性的力量,發掘其流動經歷中積極的價值[17]。第三,要加強政策層面的研究,呼吁國家完善政策,為流動兒童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共享同一片藍天。

        參考文獻:

        [1]韓煊,吳漢榮.深圳市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0, 1(31).

        [2]周維維.學前流動兒童心理狀況調查——以浙江湖州市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9(22).

        [3]邱達明,曹東云,楊慧文.南昌市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上[J].中國健康教育,2008,1(24).

        [4]盧清,陳里霞.流動兒童心理特征研究綜述[J].雞西大學學報,2008,8.

        [5]曾守錘.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困境、問題、優勢及建議[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6]陳美芬.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人格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5 ,6.

        [7]徐鳳嬌,鄧瑞姣.長沙市流動兒童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1,5(32).

        [8]胡芳芳,桑青松.3-5 歲流動兒童心理理論發展與家庭功能的關系[J].學前教育研究,2011,7.

        [9]曾守錘.流動兒童的心理彈性和積極發展:研究、干預與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11,1(29).

        [10]胡心怡,劉霞,申繼亮.流動兒童未來取向的結構分析及對學業卷入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0,6(33):1506-1508.

        [11]王薇, 羅靜,高文斌.影響城市流動兒童自我認同的因素探析[J].心理科學, 2011,2(34):447-450.

        [12] 李小青,鄒泓等.北京市流動兒童自尊的發展特點及其與學業行為、師生關系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8, 4(31) : 909-913.

        [13]胡進.流動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干預[J].教育科學研究.2002,11.

        [14]葉瑋琳.農民工子女小學生不良情緒特點及其干預研究[D]. 上海師范大學,2008.

        [15]張青.美國鄉村流動兒童的教育及其經驗借鑒[J].外國教育研究,2007 ,4(202).

        [16]辜美惜,鄭雪,邱龍虎.我國流動兒童心理研究現狀述評[J].心理科學,2010,4(33):910-912.

        第2篇:兒童心理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個體道德發展道德心理研究兒童心理理論

        一、引言

        心理學自誕生以來,各種理論和流派百花齊放,相互影響和滲透。道德心理研究作為發展心理學中重要的研究領域也是如此,它受到不同時期相關心理學理論的影響。皮亞杰對道德發展做了開創性的研究。柯爾伯格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道德發展進行了大量系統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并以此構造了道德發展的三水平六階段理論。

        “道德發展”這一術語逐漸被人們所熟悉。柯爾伯格所開創的公正主題和后來其他道德心理學家們提出的關愛和寬恕主題,成為道德心理研究的三大主題。從皮亞杰到柯爾伯格及其追隨者們,都明顯受到認知學派的影響。而同時行為主義心理學對道德心理研究也曾起過重要的作用。其中加裔美籍心理學家班杜拉最為突出。他認為德性的形成是通過直接強化和榜樣示范的間接強化而實現的,所以他對道德發展這樣的術語持有不同觀點,這直接影響了道德教育實踐領域出現的重獎勵和懲罰的德育方式。

        兒童心理理論是近20年來發展心理學領域中一個比較活躍的研究課題,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它對道德心理研究也產生一些重要的影響,本文擬對此進行探討,希望加深和擴展對兒童心理理論和道德心理的研究。

        二、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剖析

        在學術界關于“到底什么是兒童心理理論”眾說紛紜,一個基本的看法是,兒童心理理論是兒童對他人心理以及心理與行為關系的認知發展理解錯誤信念為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標志。從其發展過程看有兩個階段,即心理理論的獲得和心理理論的發展。經典研究主要是關于錯誤信念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研究者們逐漸提出了兒童心理理論獲得和發展的模型。

        (一)經典錯誤信念研究

        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標志是理解了“錯誤信念”。目前以韋爾曼(Wellman)和普那(Pemer)的“錯誤信念任務”為這方面的經典實驗。如研究之一,兩個女孩,一個叫安娜,一個叫薩麗。

        薩麗把一個小球放到一個筐里,蓋上蓋子,就離開了。可是當薩麗不在的時候,安娜把小球拿出來放到自己的盒子里。問兒童:“薩麗回來會到哪里找小球?”研究者發現,3歲的兒童多認為薩麗會到盒子里找,正確判斷率只有10%,而4歲的兒童多認為薩麗會到筐里找。這是因為三歲的兒童把人的心理認識(即Wellman和Pemer的信念)等同于客觀世界的事實,也就是不能認識到客觀世界是一樣的,但人的主觀反映卻可以不同,而四歲的兒童就可以突破這種限制。目前一般認為能正確解決“錯誤信念任務”,即能正確判斷他人的心理狀態。一般以此作為獲得心理理論的標志。

        (二)兒童心理理論獲得的模型

        有研究者在把“錯誤信念任務”作為兒童心理理論形成的標志以后,開始從整體上思考兒童心理理論獲得的模型。主要有下面三種觀點:建構理論認為,兒童對心理狀態的理解如同科學理論形成一樣是個理論建構的過程,并且隨著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而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模仿理論認為,兒童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通過內省自己的心理,從而間接體驗他人的心理活動。如果按照這一理論觀點,兒童心理理論是在自我意識形成的基礎上通過移情能力而獲得的。

        匹配理論強調,兒童必須認識到自己與他人在各自心理活動上都屬于等價的主體,兒童不斷面對自己與他人在心理活動上的相似性,從而促使兒童不斷深入這種對等價關系的理解,逐漸形成系統的對心理活動的認識。

        以上三者都有各自的實驗研究或演繹推理的支持,但它們不是互相排斥的。以上三者都認為兒童預先并沒有關于心理活動或狀態的知識,是后天形成的,這是共同的。現在不排除這種可能,那就是兒童在認識了自己與他人的心理活動等價的主體地位后,才有可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通過內省自己的心理活動間接體驗他人的心理活動,在這種復雜漸進的過程中逐漸獲得心理理論,也就是說三種模式都能說明問題的某一方面,但綜合起來可能更全面。

        (三)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模式

        正確解決“錯誤信念”問題,標志著兒童獲得了心理理論。關于在此以后兒童心理理論是如何發展的,研究者們又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觀點。

        韋爾曼認為,兒童心理理論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復雜化和精確化的過程。兒童最初的理論是建立在“欲望心理學”上的,即他認為他人的行為是受欲望制約的。隨著年齡發展,兒童會發現,僅靠欲望來解釋人的行為是不夠的,漸漸出現了“欲望一心理理論”,即兒童通過對信念和欲望及其與行為關系的認知來解釋和預測行為。但是到了七八歲之后兒童又逐漸開始發展起對他人人格特質的理解,即不僅從信念和欲望這些方面來解釋行為,而且還會從不同時空中抽象出穩定的人格特質來作為解釋行為的又一依據。

        普那認為,兒童在4歲左右擁有元認知能力后,標志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一個質變,以后心理理論的發展只有量的積累,而沒有質的變化,其中量變主要體現在能夠理解的心理狀態的嵌入量在不斷增加,如:從對一級信念的理解發展到對二級信念的理解。前面的經典“錯誤信念任務”實驗是對一級信念的理解。對二級信念的理解就是認識到一個人關于另一個人信念的信念,如果把類似與前面的實驗情景改變一下就是考察兒童對二級信念的理解。故事如下,約翰和瑪麗在公園玩,有人在賣冰棍,瑪麗想吃冰棍,但沒帶錢就回去拿錢。過一會兒,約翰餓了也回家吃飯去了。約翰走后,賣冰棍的人到學校去賣了。

        瑪麗拿錢以后半路上遇到賣冰棍的人,就跟他一起到學校去買冰棍。約翰后來到瑪麗家,瑪麗的媽媽說瑪麗去買冰棍了,約翰就去找她,問兒童:“約翰會NiU1.,找瑪麗?”研究發現兒童只有6歲以后,才會認為約翰會到公園找瑪麗,即兒童能正確認識到“瑪麗認為賣冰棍的人在公園里”。這雖是個錯誤信念,但它卻是約翰實際的二級信念,約翰會按照自己的信念行事,所以到公園找瑪麗。

        兒童心理理論雖然是個新名詞,但它實際上與我們發展和教育心理學中的許多已有研究是一脈相承的,是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中一個新的視角。而品德心理是發展心理學中重要的經典研究領域,兩者在內容和方法上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三、從兒童心理理論看個體道德發展

        自從20世紀初皮亞杰對道德心理學進行了開創性的實證研究以后,心理學家對個體道德發展展開了大規模的研究,其中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影響最大。許多個體道德發展的研究成果如果從兒童心理理論角度來看,其實質內容與兒童心理理論是一致的。如:自我中心主義、他律和自律道德、觀點采擇和移情、道德情緒判斷研究等。

        (一)自我中心主義

        兒童獲得心理理論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認識到他人與自己一樣是有一套對外在事物的觀點,即擁有關于世界的信念,而每個人是按照自己的信念行事的,盡管這個信念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也就是認識到別人可能具有與自己不同的信念,而不同的信念會引起不同的行為。皮亞杰的“自我中心主義”是特指兒童以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以客觀的他人的觀點去看待世界,這種混淆使個體不能認識到他人觀點與自己觀點的不同。皮亞杰認為,自我中心主義是兒童思維處于前概念時期的標志之一。這個時期在4歲左右結束。很顯然。自我中心主義使兒童不能區分他人觀點與自我觀點的不同,而兒童心理理論的獲得要求兒童能認識到別人可能會有與自己不一樣的信念和行為,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心理理論的獲得是以擺脫皮亞杰所說的自我中心主義為前提的。從實際的研究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韋爾曼和普那的“錯誤信念任務”研究發現4歲是兒童心理理論發展分界的年齡,而這也正是自我中心主義存在的前概念時期結束的年齡。

        (二)自律道德

        前面說過,兒童心理理論的獲得是以擺脫自我中心主義為前提。而皮亞杰認為自我中心主義和道德實在論是導致他律道德的關鍵的原因,自我中心的兒童分不清自我和外界,他們把環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從而會自發的尊重準則和服從成人的權威,因此沒有獲得兒童發展理論的兒童是不會出現自律道德的。從他律到自律的原因就是他們在認識上逐漸成熟,削弱了自我中心主義傾向,能從不同角度去看待道德問題,從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他人的心理具有認知能力。也就是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過程。

        (三)觀點采擇與移情

        觀點采擇,是區分自己與他人的觀點,并進而根據當前或先前的有關信息對他人的觀點作出準確推斷的能力,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認知能力。皮亞杰認為從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的原因之一就是角色承擔和角色扮演能力的發展,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觀點采擇能力。米勒等人認為,觀點采擇需要很多心理成分聯系在一起,具有遞推的性質。最初級的觀點采擇是直接對他人觀點進行推斷和認知,隨著社會認知能力的發展,兒童逐漸可以推斷他人如何對另一個人的觀點進行認知的,再后來,能對他人如何對另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觀點的推斷進行認知……,這種觀點采擇的間接性逐漸增強,說明了兒童在頭腦中能同時處理的心理成分在逐漸增多。

        移情,是一種特殊的觀點采擇,它是根據有關線索推斷他人內部情感狀態,并且自己也能體驗到相應的情緒反應。如覺察到他人傷心,自己也能體驗到一種難過情緒。許多心理學家認為移情是兒童利他行為和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霍夫曼指出:移情會成為兒童利他行為的主要動機。艾森伯格也發現自愿助人與移情分數呈正相關。艾森伯格將良好的親社會行為產生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對他人需要注意階段、確定助人意圖階段、出現助人行為階段。其中,親社會行為形成的初始階段,即對他人需要的注意,他人的需要是屬于他人的個性傾向性,是他人的心理狀態,兒童能對其注意顯然本身就是兒童的心理理論發展水平的一個側面。

        在整個兒童期;無論是觀點采擇還是移情都是品德與社會化發展中經常涉及的領域,觀點采擇與個人的移情相互作用進而促使了利他行為的產生,而觀點采擇和移情都需要正確地認知他人的觀點和情緒,這實際就是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階段之一。特別是米勒關于遞推的觀點采擇理論與普那的兒童心理理論發展中“心理嵌入量”增加的觀點是異曲同工的。

        (四)道德情緒歸國判斷

        以往的研究者多把注意力集中在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斷,即道德認知上。而在本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一種新的研究動向,即研究道德情緒及其歸因判斷。研究者們試圖探索個人在某種道德情境中對他人的情緒及其原因作出推論判斷。情緒對行為具有激發、維持和調節的功能,一個人具有了某種道德情緒,會成為個人產生某種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可以引發并維持個體的道德行為。如有人看到一個奄奄一息的老人受傷躺在路邊,心里覺得很同情,并且忿忿不平,想到底是誰把老人撞傷的,這種同情和忿忿不平的情緒促使他可能先把老人送到醫院再去公安局報案。

        研究兒童的道德情緒判斷及其歸因能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對“快樂的損人者”現象的研究發現,兒童對犯過者的情緒判斷及歸因有三種模式,即高興——難過;難過——高興,難過——高興——難過。三種模式由于實驗設計的一些因素處理和研究重點不同,導致出現結果的差異,但是它們都是先提供一個犯過情境。然后讓兒童站在犯過者的角度推測犯對者的情緒反應。我們可以看出兒童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是能從他人的角度考慮,意識到別人與自己一樣也有心理反映,也就是對他人心理狀況的認知。所以我們說情緒判斷及其歸因的研究與兒童心理理論在內容上是有一定重合的,前者是后者的一個子方面,即對他人情緒的認知。

        四、從兒童心理理論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內容的擴展

        (一)傳統的道德研究方法實際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

        無論是皮亞杰的對偶故事法,柯爾伯格的兩難故事法,還是艾森伯格的親社會兩難情境法,實驗所用的材料多來自于兒童的實際生活,通過投射來進行研究。首先向兒童呈現一個道德故事,其后跟隨一個問題,如“你認為主人公會怎么做?”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必須建立在兒童能在道德故事提供的線索基礎上對他人的道德抉擇過程有一個較清晰的認知,并能對其行為作出預測。因此支撐了道德心理發展了幾十年的傳統研究方法是以一定的兒童心理理論發展水平為前提的。很小的兒童如果還沒有獲得心理理論,那就無法使用對偶故事或兩難故事來測查道德心理發展水平。雖然現在有些研究者打破了單一的情景故事方法,開始使用其他的道德研究方法,如有人通過對品德詞語的內隱記憶研究來間接反映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但是使用最多的還是投射故事法,所以說道德研究方法實際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

        (二)兒童心理理論促進道德心理研究內容的擴展。

        兒童心理理論和道德心理研究的外延和內涵大小是不同的,前看是兒重對他人心理及其與行為關系的認知。而他人的心理內容很豐富,包括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和個性心理,心理過程又有知、情、意三方面,個性心理又有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兒童對他人心理的不同子系統及其與行為關系的認知就相應的成為兒童心理理論的不同研究內容,兒童對這些不同的子系統的認知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按照韋爾曼的觀點;對他人個性特質的認知是到七八歲后才能形成。品德是社會性中的核心成分,它們也分為認知、情感和意志,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這些方面以及與它們相關的其他主題都是道德心理領域的研究對象。兒童心理理論雖然在次級結構中可以分為知、情、意,但就其是本質來說只是認知,因此要比道德心理的外延小一些。

        第3篇:兒童心理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心理理論 理論模型 影響因素 兒童

        中圖分類號:B8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12-375-02

        1 心理理論概述

        有關兒童認知的研究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源于皮亞杰的理論和研究,皮亞杰認為兒童對人心理的認識是由自我中心產生到逐漸脫離自我中心發展起來;第二個階段始于20世紀70年代,是關于兒童元認知發展方面的理論及研究;第三個階段始于20世紀80年代,即有關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心理理論的研究是近十年來認知發展研究的焦點。

        現在國內外普遍接受的是海普等人的定義,認為心理理論是對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的認識,并由此對相應的行為作出因果性的預測和解釋的能力。弗拉維爾在整合相關的研究后,提出心理理論包含五個子成分,包括兒童成熟解讀他人的能力、預知能力、心理知識、信息加工和言語能力、經驗,且弗拉維爾分別解釋了它們在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發展中的基本作用。

        在認知心理學中,很多人反映心理理論與觀點采擇、元認知等概念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容易被混淆。就其概念而言,觀點采擇是指個體在對自己與他人的視角進行區分的基礎上,理解他人所處的情景并推斷該人如何對這一情景進行反應的能力。它強調的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安德伍德和馬若(1982)通過相應分析,認為觀點采擇應屬于心理理論中的一個子概念。而關于元認知,弗萊維爾認為元認知就是人對于自己認知活動的認知。

        2 兒童心理理論研究方法

        關于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多使用情境性試驗及任務試驗的方式,研究者為了更好地測得兒童的心理理論水平,設計了不同形式、不同難度,以及適用于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實驗任務。如“區分心理世界與物理世界”的實驗任務,理解到心理世界與物理世界的不同是兒童認識和理解心理世界的基礎,該類實驗任務主要內容包括區分想象與現實、理解大腦功能、再認心理詞匯、圖片故事理解等方面。關于兒童心理理論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錯誤信念認知”的實驗任務:所謂錯誤信念是指他人或自己的一些與現實不一致的信念。探察兒童認識“錯誤信念”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意外轉移任務、失言識別任務。

        3 影響兒童心理理論形成的因素

        3.1 家庭因素

        導致兒童心理理論發展存在差異的因素很多,家庭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家庭中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依戀關系、父母教養方式、親子談話等,都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3.1.1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測量主要基于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其職業階層。有研究考察了家庭經濟地位對3-4歲的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使用的是錯誤信念的研究方式,發現相比于來自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兒童,家庭經濟社會高的兒童其錯誤信念的成績得分顯著高些。盧格和泰密斯(2008)進行了一項縱向研究,研究了兒童的家庭資源、父母養育質量和兒童認知發展水平三者之間的關系,發現父母的養育質量在家庭資源對兒童認知發展水平的影響上起著完全中介的作用,這說明家庭資源,也可描述為家庭的客觀環境,對兒童的認知發展,包括其心理理論的發展之所以起著較為顯著的作用,是通過父母的教育質量來決定的。可以推測,兒童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會對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產生影響,是通過親子之間的互動模式,包括父母對親子的養育方式和質量來起作用的。

        3.1.2 依戀類型

        衡量一個人早期人際關系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變量即是兒童的依戀類型,其與個體的認知能力發展有一定的關系。已有研究發現3-4歲兒童中,安全型依戀的兒童錯誤信念測試得分顯著高于不安全依戀型兒童,且安全型依戀測試得分與所測得心理理論得分呈顯著正相關。安全型依戀兒童的母親更加看重兒童的心理發展,注重兒童的心理狀態,因此在與兒童進行互動過程中,會更加傾向于使用一些心理狀態言語與其交流,而這些能夠描述心理狀態的言語會促進兒童更好地理解他人及自己的心理狀態,因而可以提高兒童的心理理論能力。

        3.1.3 父母教養方式

        上述研究的因子中提到了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兒童心理理論之間有一定的關系,并有研究顯示出,父母的養育質量會在兩者之間起一定的中介作用。那么,父母的教養方式作為家庭客觀環境的一部分,對兒童的心理理論發展會存在一定的影響。已有研究以3-5歲兒童為對象,發現母親情感溫暖理解的教養方式與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存在顯著正相關。由于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是通過其它變量的中介作用而產生的,比如父母教養方式下的行為特征以及父母與子女互動的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特點等因素。茹福曼等人深入考察了不同父母教養方式下具體的親子教育特點對3-4歲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影響,通過訪談法研究得出正是親子的互動特點影響到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

        3.1.4 親子談話

        上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母親在與兒童進行親子游戲過程中如果使用對心理狀態的描述術語,兒童完成心理理論任務成績會更好。這啟發研究者們開始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親子談話對兒童心理理論產生的作用及影響。研究者會使用不同的方式誘發親子之間的談話,比如觀察親子之間的自然談話,記錄親子在給兒童描述圖片及講故事過程中的談話,或是記錄母親對孩子的自由描述等。不同研究方法均表明,如果母親對于孩子心理狀態的談論越多,兒童有關心理理論任務的成績就越好。后來有研究者直接研究了談話風格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研究者同時考察了親子談話對心理狀態提及的頻率、兒童依戀類型和親子談話風格三者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只有詳述的談話風格才會對四歲幼兒心理理論能力產生顯著影響。

        3.2 語言因素

        國外對語言發展和心理理論能力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是從兒童言語對心理理論能力形成影響的基礎性研究開始的。有些研究者認為語言的部分成分,如心理狀態動詞和補語句法,會在兒童心理理論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研究者主要是通過兒童在完成錯誤信念任務過程中報告包含心理狀態動詞和補語句法,這些成分向兒童很好地傳達了第三個人的想法和心理狀態。但后來也有一些研究者認為是一般語言能力制約著兒童心理理論任務的完成,而并不是單獨的心理狀態詞語和句法。2010年,國內一項研究基于國外關于語言發展與心理理論能力發展之間關系的基礎性研究,進一步探討了兒童語言發展和心理理論能力之間的因果關系及其作用方向。該研究以4-5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縱向探查了前后相隔6個月的兒童的一般語言能力和心理理論的發展狀況,結果顯示了語言能力是心理理論能力發展的前提基礎,存在因果關系.

        3.3 同伴交往因素

        心理理論能力水應的也是兒童社會化的水平,同伴關系又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推動因素。布朗等人認為,同伴關系因素可以促進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他們的研究表明,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合作過程提供了一種理解他人心理狀態的情境,從而能促進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哈哥和丹通過同伴交往過程,考察兒童在此過程中對心理狀態指示詞使用頻率,看兒童的同伴交談是否與其心理理論能力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結果表明兩者相關顯著,兒童在同伴交談中使用的心理狀態指示詞越頻繁,那么他在當時的錯誤信念任務上成績就越好。彼得森等人從友誼角度入手,也探查了兒童同伴交往因素與其心理理論任務的關系,研究者把兒童分為受歡迎的兒童和被拒絕兒童等類型,結果表明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兒童,擁有了穩定友誼關系的兒童在心理理論任務上要比同類型中其它友誼關系不穩定的兒童成績好得多。這些研究說明,同伴交往因素確實對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4 有關兒童心理理論相關因素研究幾點思考

        (1)有關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對象雖然涉及到的年齡范圍較為廣泛,但對于兒童類型更多地集中在正常兒童這個群體,對于異常心理兒童,比如智障兒童、患孤獨癥兒童、自閉癥兒童等的研究還十分缺乏,他們作為一個特殊兒童群體,其心理理論發展的研究,對他們的心理發展和人生成長都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未來研究中建議適度擴展研究對象的范圍。

        (2)目前對于兒童心理理論影響因素的研究多是停留在相關分析上,在研究方法上多為調查研究與相關分析。但是我們更期望能找到真正影響到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直接影響因素,希望得到一些因果性的分析,因此,實驗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未來研究是否能設計較為嚴謹的實驗研究兒童心理理論發展因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3)關于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因素研究可以探究其存在的腦機制問題,目前腦機制的研究雖已經找到與心理理論相關的腦定位區域,但是對于心理理論如何發生的問題仍然尚未明確,所以,研究者必須意識到弄清心理理論的神經生理機制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王雨晴,陳英和.幼兒心理理論和元認知的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2008,31(2).

        [2] Premack.D.,&Woodruf,f G.Does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78(1):515-526.

        [3] Bjorklund,D.F..Children′sThinking[M].Brooks/ColePublishing Company,1995.

        第4篇:兒童心理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兒童繪畫;心理健康;繪畫教學

        一、引言

        兒童在繪畫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特質可以為我們研究兒童心理提供幫助,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兒童繪畫作品的個性特征非常鮮明,他們常常把所見所聞,通過想象、自由涂鴉繪制出來,有時他們的作品不免讓人覺得有無厘頭的意味,但卻直接真實的反映兒童的思維與內心世界。作為家長、老師,我們要如何正確深入的理解兒童繪畫作品中的語言、正確處理兒童繪畫中反映的兒童心理與繪畫教學的關系。

        二、符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繪畫教學

        符合兒童心理健康的兒童繪畫教學是《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要求,我從事課外美術活動有4-5年時間,在指導兒童繪畫中,我接觸到了大量的兒童繪畫作品,在教學過程中,孩子們天馬行空般的想法,常常使我改變自己的教學計劃,孩子們信手涂鴉的作品也常常讓我發現許多有意思但又有些不理解的東西。因此,我想嘗試著研究兒童繪畫與兒童心理的關系,遵循兒童繪畫發展規律,探討出符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兒童繪畫教學計劃。

        三、繪畫與兒童心理的關系

        國外學者魯賓提出,為了有效地運用繪畫來進行交流,重要的是必須要明確如何看,看什么,找什么看以及如何找到現象以外的意義。兒童的繪畫作品是孩子表達世界的方式,每一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他們都有屬于自己看世界的方式,了解兒童繪畫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態。兒童的繪畫作品最初都是以基本的形式組成的,這些形式包括線條、構圖、陰影和顏色。比如:不同的線給人的感覺不一樣,垂直的線我們常常感覺莊嚴、正直;自由的線給人流暢、優美生動的感覺。

        四、有助于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繪畫教學方法和措施

        1、建立檔案袋,掌握學生各自不同的心理特點每個孩子都是單獨的個體,都有屬于自己的心理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幫助每一個學生建立自己的美術學習檔案袋,學生每一次的作品按時間順序放入到檔案袋內,學生可以隨時調取自己的檔案袋。另外,我還要求在檔案袋內除了放作品之外,還要放入美術活動的心得體會;檔案袋的封面,以手工的形式,孩子們自己設計,可以是卡通主題的,也可以是自我介紹,還可以放上自己的生活照。美術學習檔案袋不僅是學生學習過程的記錄,它還能幫助老師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心理特點,讓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2、尊重學生,有針對性地運用美術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每一次美術活動,對于學生來說都是一次心靈的旅行,對于教師來說,我們要做的是在教學活動中,仔細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恰當地發掘孩子身上的潛力,轉危機為轉機,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我將例舉具體的教學案例,闡述我在美術教學活動中采用的教學手段。案例:一個自尊心強、追求完美、性格孤傲的折翼天使她是一個9歲的女孩兒,她的美術作品內容基本都很單一,但是卻畫得很細,每一條線都是經過她反復的涂抹后產生的,與同齡的孩子相比,別的孩子都在上色階段了,她可能還在畫形,最讓我印象深刻地一次就是,下課時間到了,別的孩子都陸續走出了教室,唯獨只有她把自己的畫揉成了一個紙團,仍進了垃圾桶,其實在我看來,她的那幅畫已經畫得很不錯了。從她的系列行為中,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孩子可能性格孤僻、過于追求完美。針對這個孩子的特點,我采取了以下兩點措施:

        1)采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在實際教學中,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調動她的創作情緒,以一推三。在線描畫《我的生日》一課中,我創設了一個生日宴會的故事情境,她一下被我的故事吸引住,然后又給她看了一些相關的連環畫,最后提問:如果今天是你的生日,你想舉辦一個什么樣的生日宴會呢?在課程結束后,我看到她的作品不再是出現單一的蛋糕,還有很多的禮物、蝴蝶樣的餐盤,從她的畫中,我看到了她的變化,雖然沒有太多的天馬行空、奇思妙想,但她的畫不再單一、元素多了起來,我相信,她在畫這幅畫時,肯定是快樂的。

        2)培養團隊意識,融入到集體中,快樂的學習為了培養她的團隊協作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我采用了“分組協作”的方法,分組完成作品,我安排她和一個性格大大咧咧的男孩兒一組,讓她在發揮自己強項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感受到快樂,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培養這個學生的團隊意識;并且我鼓勵每組派代表走上講臺,就同學們的作品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感受。這樣,學生在合作下,既完成了作品,也收獲了友誼,體驗到團隊的力量與快樂。

        五、總結

        通過具體的繪畫教學實踐,我嘗試著把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與美術繪畫教學相結合,我認為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它幫助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學生們也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駱雙 單位: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羅澤•弗萊克-班克爾特著,程巍、許玉梅譯.孩子的畫告訴我們什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嚴虎著.兒童心理畫-孩子的另一種語言[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

        第5篇:兒童心理的研究方法范文

        1.有關兒童錯誤信念認識發展的研究

        從信念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看,信念是對外部世界的表征。有關兒童心理理論的大多數研究集中在兒童對他人信念以及信念與行為之間關系的認識發展方面。由此,研究者們較為一致地把達到對“錯誤信念”的理解作為兒童是否擁有心理理論能力的一個標志。

        2.有關兒童心理理論中其他心理狀態的研究及其之間的關系

        兒童對自身及他人心理狀態的認識包括許多方面,其中主要有:對錯誤信念的理解、外表—真實認識、視覺觀點采擇等。Flavell等人認為,成熟的心理理論應該考察兒童對心理的各個方面的認識——視知覺、注意、愿望、情緒、意圖、信念以及相關的心理表征、假裝和思維。[1]近20年來,情緒理解等越來越成為研究者們感興趣的領域。其實,研究心理狀態的各個方面與信念認識的關系一直是心理理論研究的核心。但是,目前的研究對心理狀態的一些領域還涉及不多。例如,注意、記憶、想象、言語、意志行為、需要、氣質、能力等方面與心理理論的關系研究。此外,一些認知研究領域與心理理論的關系如何,也是未來需要關注的,例如元認知、內隱認知等與信念認識的關系。

        3.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及畢生發展觀

        研究心理理論的發展趨勢,傳統研究主要集中于兒童發展階段,也即學前兒童,這個階段兒童的心理狀態的理解能力有著顯著的發展。一般認為,3-5歲是兒童的心理理論產生顯著變化的時期,尤其在4歲左右,兒童對內部及外部心理狀態的認識發展都有重大轉折。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心理理論的畢生發展觀,認為心理理論的發展是一個畢生的任務。目前,已經有人開展了成年人及老年人的心理理論研究。但是,目前的大多研究還處在理論假設的框架內討論這一問題。至于各個年齡階段特定的發展內容,不同年齡階段間發展特點的關系,還需要用實證研究來發現和驗證。

        4.有關特殊兒童的研究

        特殊兒童的心理理論研究最多的是關于自閉癥兒童與聾兒的。有關“自閉癥的心理理論假設”認為:自閉癥兒童不能形成正常的社會關系,在言語和非言語交流上均存在明顯的困難,且缺乏想象力,所有這些癥狀均源自他們的心理理論受到了損害。[2]Russell等人(1998)研究發現,聾兒的心理理論發展遲滯。他們認為這種遲滯是因為其早期學習心理狀態的機會相對地受到了限制而造成的。[3]Peterson和Siegel(1999)指出,生物因素、對話和社會因素在心理理論發展中有相互影響。[4]

        至于對其他特殊兒童,如超常兒童、弱智兒童、問題兒童等的心理理論發展特點的研究還不多。因此,針對不同類型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特點與教育對策的研究,將為我們認識心理理論發展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提供知識基礎。

        5.有關兒童心理理論與社會心理、行為發展的關系

        研究者們在關心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同時,也關心兒童的心理理論對其社會生活的影響。例如,兒童的心理理論發展與其合作性、同情心、理解他人的情緒、預測他人的行為等能力和品質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以及與兒童的道德發展、社交能力形成的關系研究。

        6.心理理論的跨文化研究

        研究發現,生活在不同文化環境里的人(例如東方與西方、城市與農村、南方與北方等),其心理理論的發展有相同之處,亦有不同之處。Miller(1985)的研究結果發現,在兩種文化背景下的8歲兒童對行為的解釋是相似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了文化差異,美國人更傾向于用傾向性解釋行為,而印度人更傾向于用環境來解釋。[5]針對文化、民族、地區等跨文化的心理理論研究,也是今后需要深入探討的內容。

        7.心理理論的影響因素

        其實,以上諸如心理理論中的其他心理狀態及其之間的關系問題,心理理論與社會心理、行為發展的關系問題,心理理論的跨文化研究問題,都可以擴展為心理理論發展的影響問題。許多研究表明,言語的發展與心理理論的關系也十分密切。在家庭成員內,特別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言語交流,與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存在重要關系。近年來,研究者們更加關注家庭對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數量以及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家庭假裝游戲、家庭言語交流方式、父母教養態度、家庭背景等,都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有影響。[6]

        8.對心理理論進行干預訓練

        在心理理論的研究領域中,不少研究者曾試圖通過訓練來促進兒童心理理論能力及與之相關能力的發展,然而結論各不相同。在為數不多的心理訓練研究中,有的證實心理理論通過訓練成功獲得,有的則相反。這或許是由于不同的研究在選取被試的標準、使用的訓練方法和程序、訓練的內容和類型、訓練結果的評估等方面的不同導致的。而且,即使那些所謂成功的訓練案例,由于一些因素的控制不足,而限制了其結論的推廣。

        9.心理理論研究與教育實踐的結合

        基礎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利用獲得的結論和規律對實踐活動服務,心理理論的研究也不例外。因此,如何將心理理論研究的成果用于教育實踐,例如設計各種教學內容和德育內容,幫助兒童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際關系、提高社會認知水平等,將是心理理論研究未來的主要取向之一。

        【參考文獻】

        [1]Flavell,J. H.,Miller, P.H.&Miller, S.A.(2001).Cognitive Development,Fourth Edition[M].PREN TICE HALL,INC.

        [2]陳友慶.心理理論的研究概述.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5):31-38.

        [3]Russell,P.A.,Hosie,J.A.(1998).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mind in deaf children[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39(6):903-910.

        [4]Peterson,C.C.,&Siegel,M.(1999).Representing inner worlds: Theory of mind in autistic, deaf, and normal hearing children[J].Psychological Science, 10:126-129.

        第6篇:兒童心理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幼兒園 兒童 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說,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理應成為幼兒園重要的教育內容。兒童的身體是幼稚的,心理同樣是稚嫩的,這就需要教育者格外的關注與呵護。如果不科學有效地進行心理教育,那么勢必會影響兒童健康的成長。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關注兒童的心理狀況,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兒童今后的生活。

        一、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很多教育理念與方法,如果缺少有效的實施原則,那么勢必會把握不好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因此,一定要遵循科學、合理的教育原則。

        (一)成功化教育原則

        自信心與自豪感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是兒童自我認知、積極受教、心理成長的重要動力。因此,在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不斷促使兒童體驗成功的樂趣,在點滴進步的鼓勵下,自覺進行思想道德認知和情感態度把握。在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應注重賞識教育,即以鼓勵和表揚為主,迎合兒童的年齡特征與心理特點。

        (二)游戲化教育原則

        游戲是兒童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培養兒童堅韌、積極、思考精神的主要方法。對于兒童來說,游戲能夠帶給他們心靈以愉悅,給情緒以放松狀態。一般情況下兒童對硬性灌輸的內容十分反感,甚至有抵觸情緒,這都對心理健康教育不利。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時,可以適當采用游戲的策略,在游戲中促使兒童認知、理解和接受事物,并且使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以游戲的方式呈現得更加新穎生動。

        (三)持久化教育原則

        在很多人看來,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持久的關注,只依靠某幾個教育契機就能夠完成。這種觀點顯然不對,兒童的心理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任何階段的放松都可能意味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失敗。因此,教育者與兒童家長都應該持續關注兒童的心理成長,不能因為各種理由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四)日常化教育原則

        生活是一個充滿教育資源的寶庫,只有利用好兒童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潛移默化的培養出健康的心理素質。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和諧的外部環境,學校和家庭都有責任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兒童的心理變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不能局限在某一節課,也不能機械的固定在某一個時間段。教育者與兒童家長應該充分抓住教育契機,采取有效措施對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在幼兒園的教育過程中,兒童健康教育應該通過探索新穎、生動、有趣的方式方法,只有讓兒童愿意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創建兒童個人心理成長檔案

        為了有效開展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園應該為每個兒童創建個人心理健康檔案,這便于教師全面、動態的掌握兒童的心理狀態,為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提供依據。兒童個人心理成長檔案應主要包括:1.兒童個人基本心理狀況表,結合家長問卷獲得相關兒童心理信息。2.兒童個性特點表。3.兒童意志行動狀況分析表。4.兒童社會化心理狀態情況總結表。5.兒童心理狀況個案追蹤記錄表。

        在創建兒童心理成長檔案時,應注意采取以下方式:針對那些心理健康問題較少或無明顯問題的兒童,可以適當記錄得相對簡單一些,而對于那些比較難纏、心理不穩定,問題比較突出的兒童,則要相對嚴格細化檔案記錄,在記錄頻率上要保持每月3次以上,并且一定時間與家長溝通分析情況,提出相應解決對策。這樣,兒童個人心理成長檔案就會發揮效用,真正為兒童心理成長服務。

        (二)開展兒童喜愛的游戲活動

        目前,我國兒童以獨生子女居多,可以說是家長捧在手心里的寶,再加上居住條件的限制以及家庭環境的影響,使得兒童缺少與同齡孩子玩耍、交流的機會,也不了解何為友愛和謙讓,也正是因為這樣才使養成依賴、孤僻、任性、唯我獨尊的性格,做事也缺乏信心。在幼兒園中,兒童有了與其他伙伴交往的機會,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樣的機會,培養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教師還應該利用幼兒園的優勢,創設良好的集體生活氛圍,讓兒童學會互相理解、信任、尊重和接納,促使兒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教師應該適時的表揚和鼓勵兒童,提升兒童的自信心,激勵兒童積極參與到與同伴的游戲中,利用共同參與游戲的機會,讓那些性格開朗、活潑的兒童帶動性格內向、孤僻的兒童,激發他們參與游戲的熱情和愿望,通過在游戲中兒童之間相互交流、協作,培養兒童的交際能力,促進兒童良好性格的養成。同時,教師應該注意在活動時將性格內向的小朋友與性格開朗的小朋友安排在一起,讓他們直觀的感受集體生活的樂趣,培養兒童團結協作的精神,久而久之,兒童內向的性格會得到改善。

        (三)設置良好環境營造心理氛圍

        兒童的情緒極易受到影響和感染,尤其是兒童所處的環境,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有利于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隱性的教育資源為兒童創設合理、健康的生活、學習環境以及心理環境。好的周邊環境可以給兒童一種積極、正面的心理暗示,協助兒童做好心情的調節。

        科學研究表明,柔和的色彩可以使兒童保持情緒平穩,能夠精神集中參與教學活動,因此,幼兒園的教師應該選用柔和的色彩;幼兒園科學工作室的空間劃分應該采用半封閉式,在每個操作臺之間設置間隔,這樣有利于保持兒童心情上的平靜,這對情緒易受影響的兒童有非常明顯的作用。另外,還可以種植“心情樹”,然后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心情,紅色代表快樂,綠色代表平靜,灰色代表悲傷,黑色代表憤怒,每天早上,讓兒童根據自己的心情將自己的照片掛在不同顏色的“心情樹”上,這樣教師就可以直觀的發現兒童的情緒變化,并據此有針對性的展開工作。

        (四)打造家園合作的心理教育平臺

        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單純依靠的幼兒園教育就可以的,它還需要家庭的配合,因為家長對兒童的了解是全面深刻的。幼兒園應該積極打造一個家園合作平臺,經常與家長溝通、交流,共同探討如何使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趨于科學化。因為家長的教育理念相對薄弱與落后,幼兒園教師有必要指導家長端正育兒觀念,使得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顯著提升。

        幼兒園可定期召開家園座談會與兒童行為分析會,針對兒童的心理狀況進行探討,解答家長具體問題,共同思考有效教育方法。對于兒童來說,家長是人生的第一教師,而到了幼兒園階段,兒童的教育工作便需要家園共同完成。鼓勵家長積極參與、雙管齊下,做好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長應不斷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同時密切聯系幼兒教師,把握兒童在園內的情況,這樣一張幼兒園到家庭的大網就能涵蓋到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幼兒教師的工作也會得以順利開展,從而為兒童心理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總之,在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幼兒教師應該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建立相應的健康教育培養目標,與家長建立積極的聯系,使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一種家園共建的高度,促進兒童身心和諧健康發展,幫助兒童培養起良好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第7篇:兒童心理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幼兒教育;兒童心理;行為習慣;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4;G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1-0016-01

        遵循兒童心理加以正確引導,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每個幼教工作者著重研究的課題。本文結合幼兒教育實踐,從家園結合、適時拒絕,適當解釋、引導探索,正面引領、轉移注意等三方面入手,研究遵循兒童心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

        一、家園結合,適時拒絕

        當前兒童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家庭里受到較高的關注度,以“小皇帝”“小公主”著稱,這不利于和健康心理的形成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針對這種情況,要想規范兒童的行為,單靠幼兒教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采用家庭和幼兒園相結合的方法。家庭和幼兒園要學會適時拒絕,讓兒童懂得凡事不能隨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有些兒童不懂得行為規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懂得分享,更不懂得謙讓,稍不如意就以哭來進行要挾。針對這些兒童的行為,家長和老師要團結起來,共同規范兒童的行為。家長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一味退讓,就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而要學會狠得下心,耐心等待。一次哭鬧,兩次哭鬧,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孩子逐漸會認識到哭鬧不是萬能的,必須和家長認真溝通。這時,家長要對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明確是非觀念和社會秩序的重要性。這樣,就能有效地規范兒童行為,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因此,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家園結合進行兒童行為規范是非常重要的。讓兒童從小形成正確的是非觀、社會秩序觀,能為兒童將來步入社會、遵從社會秩序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適當解釋,引導探索

        幼兒教育作為學前教育,引導兒童進行一些德育、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提高兒童認知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兒童學習過程中、游戲過程中,幼兒教師要對遇到的一些現象進行科學合理的解釋,引導兒童對各種知識進行探索。比如,為培養兒童“尊老愛幼”的優秀品質,可以利用兒童對外界事物有著極強的模仿能力,設計一個“過家家”的角色扮演游戲,讓兒童體會到爸爸媽媽既要上班又要照顧好爺爺奶奶和自己,非常不易。教師可以將兒童分成幾個小組,讓兒童分別扮演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以及單位領導等等。為了情境更加真實,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道具。常見的道具要多準備些,使兒童擺弄道具的欲望得到滿足,而且這些真實的道具也可以使兒童的社會經驗得到豐富。通過角色游戲的表演,兒童體會到爸爸媽媽的不易:作為成年人,爸爸媽媽要按時上班,遲到或干不完活則要被領導批評;爸爸媽媽還要定期去看爺爺奶奶,幫爺爺奶奶干活,孝敬父母長輩;作為父母,爸爸媽媽還需陪伴孩子,帶孩子去見識世界,去上各種輔導班。兒童結合游戲中的體會,各抒己見,認識到自己在家中不能胡攪蠻纏,要體貼爸爸媽媽,要幫助爸爸媽媽照顧爺爺奶奶,等等。兒童通過切身體驗,理解了“尊老愛幼”的含義,會在以后加以應用。通過游戲活動,兒童體驗到各個角色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教師再加以合理解釋及引導,不僅可以充分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兒童在游戲中探索新知識,理解知識內涵,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正面引領,轉移注意

        一個班級里,總有幾個調皮好動的孩子,想通過調皮搗蛋引起教師的特別關注。針對這樣的孩子,教師不能橫加批評和指責,一定要正面引領,轉移他們調皮好動的注意力,以達到行為規范的目的。否則,會適得其反,引起這些孩子更強的逆反心理。比如,某班有一位叫D的孩子,特別調皮好動。站隊的時候,不是抓這個就是捅那個;吃飯時東張西望,其他孩子吃完飯,他還沒吃;學習時,該說的時候在說,不該說時也在說。教師批評時,還一臉無辜地說“老師,我是想幫助誰干什么”“老師,你看誰就沒干什么”之類的話,常常讓帶班老師束手無策。為了轉移D的注意力,可讓D做老師的小助手,幫著看看哪個同學站隊沒站整齊,或者幫助同學擺擺碗筷、發發餅干,干點力所能及的事。這樣通過轉移注意力,D明顯變得活躍起來,也不再惹得每個同學厭煩,并且通過幫助老師,也認識到自己以前的錯誤,能夠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比如站隊不再搗亂,吃飯也不再影響別人,學習也能夠自覺回答問題。每個兒童都是一個希望,所以,幼兒教師要熱愛每個兒童,促進每個兒童健康成長。對于好動、調皮搗蛋的兒童,可以委以重任,使其注意力轉移,潛移默化地使其認識到身上所犯的錯誤,達到規范這一類兒童行為的目標。這種方法屢試不爽,很值得借鑒和提倡。

        四、結束語

        總之,注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讓思想品德教育貫穿在兒童的日常生活之中,充分調動兒童的能動性,才能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各種游戲活動的開展,能讓兒童的身心得到充分發展,同時也能滿足兒童表現自我的需要。讓兒童在游戲中學會道理,在快樂中開心成長,這是幼兒教育的真正目標。

        參考文獻:

        [1]于麗群.幼兒心理傾向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5(11).

        第8篇:兒童心理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兒童;心理理論;錯誤信念

        中圖分類號:G4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26(C)-0195-03

        兒童心理理論始于20世紀80年代,是繼皮亞杰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和元認知研究之后,又一個研究兒童心理表征和心理理解發展的新視角和新范式,這項研究是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些年來發展心理學研究的熱點。

        一、心理理論的緣起

        Happe等人認為,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是指個體對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如需要、信念、愿望、意圖、感知、知識、情緒等)的認識,并由此對相應行為做出因果性的預測和解釋[1]。心理理論是兒童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進行推理,推知他人的意圖和信念,通過推測心理狀態而預測他人行為的能力。心理理論在人們的相互關系之間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理論發展良好的個體可以根據他人的思想和需要解釋他人的行為,是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能力[2]。

        (一)普利麥克和伍德羅夫的研究及影響

        在《行為與腦科學》(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1978年卷中,普利麥克和伍德羅夫報告了一個檢驗黑猩猩是否擁有他們所謂的“心理理論”的研究。普利麥克和伍德羅夫將“心理理論”界定為:某個個體具有心理理論時,意指該個體將心理狀態歸因于自己和他人(或對自己的同類或其他物種)。在研究中他們宣稱黑猩猩能夠將心理狀態歸因于他人,因為他們的被試Sarah能夠在某種實驗情境中表現出對心理狀態的認識。由此得出結論,認為基于心理狀態歸因的行為認識,“不是復雜的或高級的行為,而是一種原始的行為”,并提出了幼兒是否也具有這樣一個心理理論的問題[3]。

        之后他們的研究受到了一些批評,評論中三位哲學家(Bennett,1978; Denne tt,1978;Hurman,1978)獨立提出,只有采用類似下述程序,才可能發現某一動物是否擁有信念的概念:動物被試看到某一個體將某個物品置于A處,然后離開;然后在這一個體不在現場的時候,被試看到另一個體將物品從位置A轉移到位置B;如果這個時候動物被試表現得好像預測第一個個體將在位置A,而不是在位置B尋找物品,才可以認為被試擁有了某種信念認識。這一程序構想就是現在的經典錯誤信念任務之一“意外轉移任務”的設計藍本。

        (二)兒童錯誤信念的緣起

        80年代早期,奧地利心理學家韋墨和伯納(Wimmer&Perner,1983)以上述測驗程序的構思為藍本,設計了著名的“錯誤信念經典任務”,即“意外轉移任務”。他們采用這種任務探究了兒童基于他人關于某一客置的錯誤信念而預測其行為的能力。研究發現:小于5歲的兒童常常作出錯誤判斷;以后的研究表明:能否認識到故事人物擁有錯誤信念的年齡分界線為4歲。

        另一測驗(糖果盒故事)驗證了上述的結果(Perner,Leekam,&Wimmer,1987),實驗者向被試出示了一個盒子(如糖果盒),從盒子外觀不能知道盒子內的內容,并問被試盒子里是什么。在被試回答為“糖果”后,實驗者打開盒子,讓被試知道里面是鉛筆,然后將鉛筆放回盒子,并問被試:其他孩子在打開盒子之前,會認為盒子里裝的是什么?研究發現,小于4歲的兒童常常作出錯誤判斷――“鉛筆”。這種任務也一樣可能出現這種錯誤,在看到盒子里的真實內容后,斷定自己一開始就認為盒子里裝的是鉛筆。

        二、“心理理論”的理論模型

        心理理論的發展理論面臨一個更為特異的問題,即兒童是如何習得意圖狀態的認識的。以下將呈現相關的五種理論觀點:

        (一)理論論

        理論論是對兒童發展著的心理理論的一種理論解釋,該理論的核心論點是:兒童對心理的認識或者理解在本質上是像理論的,具有與一般科學理論同樣的基本特征。理論論強調經驗在塑造兒童心理理論發展中的作用,認為經驗能為兒童提供其不能理解的心理狀態的信息,這些信息最終致使兒童理解這種心理狀態并修正和改進他們已有的心理理論[4]。

        (二)模擬論

        模擬論認為兒童是通過模仿來了解他人心理的,通過內省來認識自己的心理,然后通過激活過程把這些有關心理狀態的知識概化到他人身上。激活過程是指兒童能夠站在他人的位置上,來體驗他人的心理活動狀態。模擬論強調心理模仿過程在獲取社會認知知識與技能上的重要性。此該理論認為,兒童的假裝游戲或角色采擇訓練,可以幫助他們形成越來越高級的心理理論[5]。

        (三)模塊論

        模塊論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兒童心理理論的起源,該理論認為兒童心理理論是一種內在的能力。在個體出生的時候,心理理論以模塊的形式存在于個體的神經系統內。兒童需要通過先天存在的模塊化機制在神經生理上達到成熟,從而獲得對心理狀態的認識,經驗對心理理論的出現只起到觸發作用。模塊論可以較好地解釋心理理論發展與其他認知發展領域之間的分離,但它們難以解釋關于社會經驗的影響方面的發現,比如關于接受口頭教育的聾童的發展延遲問題。因此,模塊論本身的發展也有兩個階段:1、心理理論先天模塊觀;2、修正的模塊觀。模塊論獲得的最強有力的支持之一是對自閉癥兒童的問題作出了比較合理的解釋。有關自閉癥的相關研究表明,自閉癥者普遍缺乏心理理論,同時他們還存在相應的神經生理缺陷,這支持了心理理論特化模塊先天就存在的的觀點[6]。

        (四)匹配理論

        匹配理論認為心理理論的發展是有前提條件的,即兒童需要意識到自己與他人在心理活動中都處于一定的主體地位,并且是等價的,即兒童在心理活動情境中,逐漸認識到自己與他人心理活動之間的關系,從而認識到自己與他人在心理活動中的相似性。通過不斷觀察和再認,兒童對這種等價關系的認識能夠不斷發展,從而逐漸獲得關于心理生活的知識[4]。

        (五)主導性社會交流理論

        相關研究發現社會交流,尤其是成年人或者同齡人中的年長者和兒童的交流對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者把這種成年人或年長者占主導地位的交流稱為“主導性社會交流”。主導性社會交流與匹配理論不同,其并不是一種地位完全平等的交流,一般來說成年人或年長者對兒童的影響力較大,因此處于主導者的地位。主導性社會交流對兒童的心理理論起著引導及矯正的作用。

        以上五種理論各有千秋,其都從各自的角度對兒童心理理論的發生、發展進行了解釋,孰優孰劣各家說法不一。當前理論論、模擬論與模塊論是最具競爭優勢的三大理論。李小晶等人認為把上述五個理論結合起來將成為一種比較全面的觀點。理論論被稱之為一種理論,強調心理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及相關性;模塊論的興起主要建立在對自閉癥兒童的觀察與實驗之上,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驗事實根據;模擬論強調心理理論的生理基礎的,強調模仿的重要性。匹配理論強調理論的形成是建立在等價的主體地位之上,主導性社會交流理論對心理理論發展中的社會交流問題進行了限定,匹配理論和主導性社會交流理論可以看作是對理論論的一種補充[4]。

        三、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成果

        心理理論的研究是一個逐步拓展的過程。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3―5歲的兒童,并只對錯誤信念、表面―現實和視覺觀點采擇能力的發展進行研究,之后隨著研究的深入又發展了許多其他方面的研究,研究內容和研究對象都有拓寬。

        陳英和在研究中曾提到:一般認為,兒童在4歲時就獲得了“心理理論”能力。早期關于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年齡以及不同任務帶來的結果差異等方面問題的探討上[7]。近期研究的焦點轉移到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因素、發展機制、在特殊群體上發展差異及心理理論的干預性研究等方面。

        陳健芷,李巍巍的研究結果表明:5歲兒童在說服他人時較少使用心理理論能力;兒童從7歲開始使用心理理論的能力急劇提高,可見7歲是兒童使用心理理論能力的關鍵期;9歲以上兒童已經基本具備使用心理理論的能力;并且兒童在面對不同地位的說服對象時,并沒有表現出顯著的差異,但面對地位高的說服對象(如父母)時表現得則略差一些[8]。

        張婷等人的研究中指出:區分自己心理狀態和他人心理狀態能力與執行功能的關系主要體現在混合成分執行功能與這一能力的密切聯系上。在錯誤信念發展的早期,執行功能與錯誤信念理解能力的關系主要集中在“混合成分的執行功能與對自己錯誤信念理解能力,工作記憶的執行功能與對他人錯誤信念理解能力”這兩對聯系上[9]。

        莫書亮,蘇彥捷在研究中曾指出衡量心理理論能力的任務大多是言語任務,即使有一些是非言語任務,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很難完全排除語言的影響。很難把語言和心理理論完全剝離開來,以便了解在二者的關系中誰是更加基礎性的因素。而且在研究中怎么衡量是否存在內部言語,以及內部語言起什么樣的作用,相對于外部言語而言,它的作用機制也許更能體現出心理理論操作過程的特點。所以今后的研究應該加強對特殊人群(如失語癥病人)的研究,進一步考慮個體對意圖、情緒等心理狀態的知覺和推理中語言所起的作用,以便從更廣泛的心理層面來探討語言能力與心理理論在個體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關系[10]。

        任真對自閉癥兒童的心理理論進行了充分的研究,結論指出:和同等言語智力水平的正常組兒童相比,自閉癥組兒童的心理理論發展明顯落后于正常組的兒童,說明自閉癥兒童存在嚴重的心理理論缺損;自閉癥組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水平要遠遠低于正常組兒童,但是兩者的發展序列基本一致,這與Sparrevohn等人的研究結論一致;自閉癥兒童心理理論發展和年齡、言語智力的相關都顯著,但在控制年齡因素后和言語智力的偏相關不顯著;言語智力可能是理解心理理論任務所必需的,但不是通過心理理論任務的充分條件[11]。

        四、心理理論實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心理理論發展的階段觀讓人存在一定的質疑。Mitchell認為,不同的操作要求可能會影響到兒童認識錯誤信念的年齡閾限[12]。現有測評心理理論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自然實驗法,測量任務主要采用故事法。具體是通過一些木偶道具、玩具模擬故事場景,或者是通過圖畫卡片說明故事情節過程,然后向被試提一些問題以確保其對故事信息的準確理解和記憶,然后提問測驗問題。“錯誤信念”任務測量的是兒童的社會理解水平,主要是讓兒童聽一些短故事,回答關于理解心理狀態、情感或錯誤信念的一些問題。

        在實證研究中,如果主試需要向被試講解故事,這對實驗的整體操控和主試的能力將會有很高的要求。因為實驗中的研究對象是3―6歲的兒童,他們的各項心理機能正在發展但尚未成熟,那么在研究中做到完全的實驗室研究是非常困難的,在實驗中一般采用多個主試參與實驗,在這一過程中就很難控制不同的主試對被試產生的影響。例如:主試對指導語的表述(語速、語調、重音、停頓等)不同,這時對被試是否會造成暗示將不可估計。那么是否能夠克服這一問題呢?或許我們可以將實驗程序中的故事情節設置為動畫形式,然后由主試將被試的注意力引向屏幕,再播放動畫畫面,放映結束后主試向被試提問題,為了避免兒童受到短時記憶差異的干擾,可以在提問過程中輔助相關的圖片。這個設想是否成立還沒有驗證,因為兒童心理理論實驗任務的重測效度很低,我們對同一名兒童進行兩次相同的實驗任務似乎不太合理。

        五、對心理理論研究的展望

        兒童心理理論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使得“心理理論”的研究走上了成熟的道路。如今,“心理理論”的概念、理論模型、研究范式及發展機制等方面都趨于成形,心理理論成為眾多研究者都熟知的一個領域,也是一個多產的研究領域。關于心理理論的研究領域可以向更廣闊的空間擴展,它的研究也將會更有意義和價值。

        首先,心理理論是兒童對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狀態的推理或認知,研究心理狀態的每個方面與信念認識的關系是心理理論研究的核心。但目前的研究并沒有涉及到心理狀態的每一個領域。例如在注意、想象、意志行為、需要、氣質、能力等多個方面與心理理論的關系研究上。并且一些認知研究領域與心理理論的關系如何,也是需要多加關注的,例如元認知、內隱認知等與信念認識的關系很有必要研究。

        其次,一些早期的實驗任務信息量往往過大,且過于復雜,這樣難免導致兒童理解困難。因此在今后的實驗任務設計上可以設計一些兒童容易理解的簡單實驗任務。另外,過去的研究一般使用言語性任務,研究表明兒童心理理論能力和言語技能有一定關系,所以這很有可能低估言語理解有困難的兒童和聾童的心理理論能力,如果使用非言語性任務進行研究或許能獲得新的突破。

        最后,盡管心理理論發展研究的領域越來越廣,所涉及的年齡范圍也越來越寬,它的研究從兒童期、青春期一直擴展至成年期,但毋庸置疑,心理理論研究的核心年齡階段在很長的時間里一直是兒童早期,迄今最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也主要來自對該年齡段兒童的探究。當然,有關心理理論的研究不只打開了年齡的界限,而且對特殊兒童(如自閉癥兒童、聾童等)的研究也逐步走熱,關于特殊兒童的研究雖然會遇到很多難題,但是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總會讓人非常欣慰,當能夠給予特殊兒童及他們的家庭些許建議時,我們的研究就是有意義的。在研究中我們可以將對正常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成果與對特殊兒童的研究成果結合起來,以便于能夠更好地理解心理理論的發生機制及發展規律,從而促進特殊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為其提供支持和幫助。雖然現在關于心理理論特殊群體的研究不是很多,尤其是其中確切的影響因素及發展機制還沒有定論,但是我們應該相信這方面的研究會越來越多的,研究的成果或大或小,但滴水穿石的逐步研究總會慢慢地揭開“特殊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面紗。

        綜上所述,心理理論的觀點自提出至今,在理論建構、實驗范式、應用研究領域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們期待著有關“心理理論”的研究能夠邁向更廣闊的空間。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教科院

        參考文獻:

        [1]Happe.,Winner E., Brownell H.The getting wisdom theory of mind in old ag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4(2):358-362.

        [2]丁艷云,趙俊峰,李培.自閉癥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現狀及展望.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27(10):86-90.

        [3]鄧賜平.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5-19.

        [4]李小晶,李紅等.兒童心理理論研究現狀和發展.中國臨床康復.2005,9(12):157-159.

        [5]陳友慶.心理理論的研究概述.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5):31-38.

        [6]Frith,U.,Happe,F.(1995).Autism:Beyond“Theory of Mind”. In: Mehler, J. ,&Frank, S. eds. Cognition and Cognition,The M IT Press, 1995,13-30.

        [7]陳英和,姚端維,郭向和.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3:56-59.

        [8]陳健芷,李巍巍.5―9歲兒童在稅負行為中使用心理理論能力狀況的研究.心理科學.2009,32(2):375-377.

        [9]張婷,吳睿明等.不同維度的執行功能與早期心理理論的關系.心理學報.2006,38(1):56-62.

        [10]莫書亮,蘇彥捷.心理理論和語言能力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2:86-90.

        第9篇:兒童心理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兒童心理;小學數學;教育

        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結合心理學探討教育的問題已成為貫徹與落實“以人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的關鍵所在。教育的理想在于培養健全的人,而要真正實現這一理想,則要積極地、系統地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并融入教學中,以此推動教育發展。本文所要探討的正是如何結合兒童獨特的心理特點,推動小學數學教育的有效發展。以下分為三個部分進行論述。

        一、重視兒童心理特點,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兒童是人類學習與成長的關鍵期,而教育對于此時期的影響巨大,可以說,它直接影響了兒童今后的發展。因此要重視兒童心理的特點,結合兒童獨特的心理表現,積極發揮教育對兒童心智和行為的導向作用,引導兒童朝正面的人生道路發展。關于教育對個體心理發展的促進問題,教育學家朱賢智認為教育到心理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并提出了內在機制的流程,即通過反復實施教育,領會和掌握知識經驗,并不斷內化達到心理發展的目的。可見,知識的掌握需要一個不斷積累及升華的過程,同時教育要結合心理發展的內部要素,才能達到“以人為本”,最終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

        小學教育面對的都是兒童,而兒童有著獨特的年齡特征,因此對其的教育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結合兒童具體的心理特點,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兒童是人類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極易學習和領會知識的敏感時期,因此教師應積極發揮其引導性。另外,對于剛入小學的學生,即七歲左右的兒童而言,其情緒波動很大,很容易感到頹喪;而小學高年級學生,大約為12歲左右的兒童情緒沖動,常常會否定自我,并出現抗拒他人的逆反心理。因此在這兩個危險階段,教師應做好心理輔導,仔細觀察學生的個體心理特征,采取良好、正面的方式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心態,避免對學生造成的負面的制約作用。總之,要實現小學教育的健康、穩步發展必須系統掌握教育對象――兒童的心理特征。

        二、結合兒童心理特點,轉變、創新小學數學的教育方法

        1.直觀教學的靈活運用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處于強烈的直觀感受,因此要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靈活運用直觀的教學方法。這里可以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或采取游戲教學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并以形象的物體來引導學生進行數字運算,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加深對知識的領會。例如教授學習數數以及簡單的數字加減法時,可以通過卡片、木棒等教小學生數數和十以內的算術。

        2.促進學生數學概念的豐富和系統化

        中年級的學生經歷了低年級階段對數學的初步認識后,面臨著大量的數學概念,并不斷掌握數列、面積、體積等概念。這一階段也是小學生學習的過渡期,而如何做好引導學生對數學概念系統化認識成為教師的關鍵任務。隨著學生升入高年級,教師應更加注重對學生概括、分析和總結能力的訓練,從而促使學生數學概念的豐富性和系統性的形成。

        三、加強教師自身的教學修養,做好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

        教師在小學數學的教育工作中擔任著關鍵的角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加強自身修養,系統地掌握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首先,要注重知識的學習和經驗的積累,這是每一位教師都應時刻注意的基本要點。其次,要有愛心和耐心,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學校無疑是第二個家,他們對教師有著非常大的依賴性,希望從教師身上也感受到母親或父親給予自己的愛,因此作為小學教師,要投入更多的愛心和耐心。最后,小學數學是一個注重理性的科目,這極大地考驗了學生的抽象能力和教師的教學能力。數學教師應細心觀察授課對象的心理表現,及時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

        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傳授學生學習方法,更要注重如何進行教授的工作。因此,我們不能忽略心理學在教學中的作用。尤其是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更應系統地掌握兒童的心理特點,將兒童心理特征與小學數學教育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當然,教育領域中引入心理學已是不鮮的話題,但真正做到有效的運用并非是件易事,還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參考文獻:

        [1]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何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探索與思考[J].天津教育,1998(10).

        [3]王仲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01(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思思久久96热视频主播 | 亚欧人成欧美中文字幕 | 小说区图片区综合久久亚洲 | 日韩一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久久综合亚洲国产 | 久久综合精品网站动漫 |